亲子教育中心

2024-11-10

亲子教育中心(精选9篇)

1.亲子教育中心 篇一

前一段时间,在“熊猫小课”上付费选了一个“亲子教育成长营”的课程,今天开课第一天,新颖的授课方式,全新的授课内容,让脑洞顿时大开,明白做一个智慧妈妈的技艺之一:巧用亲子游戏,改善亲子关系,做最有效的教育。

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可爱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小天使,把我们逗得乐呵呵的,但是淘起来的时候,会把我们气的肝疼。父母这一职业是有很多难题的,怎样掌握一些有效的育儿知识,妥善处理熊孩子热的麻烦呢?最好的方式是陪伴!但是面对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快节奏生活,当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实现高质量的陪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因为“陪伴孩子的质量比时间更重要。”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陪伴玩ta想玩的,而不是你想做的;陪伴时避免工作干扰,远离手机;带着愉快的心情陪伴,而不是一种愧疚或补偿。游戏(是一种在虚拟世界里获得真实体验的活动)是一种比说教要有效得多教育方式,我们父母要把说教思维转变为游戏思维。这样,尽管有时我们只能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却能促进更好的亲子关系。

用游戏教育孩子的方式,称作游戏力(playful parenting),指的是用游戏的方式教育孩子。当我们理解了游戏力,并能用游戏思维设计游戏时,孩子的许多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在今天的课程中,胡月老师提到了几个简单易做的游戏,比如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一般没有独立吃饭的习惯,主要因为勺子火筷子用的不够灵活,我们就可以用“花生回家游戏”教孩子使用勺子或筷子:给孩子准备一碗花生,一个盘子,一个勺子(或一双筷子),告诉孩子花生要回家(盘子是花生的家),我们要帮助他们,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但练会了怎样使用勺子(或筷子),还灌输了助人为乐的想法。再比如“导盲犬找宝藏游戏”,通过游戏体验(父母饰演盲人,孩子饰演导盲犬),盲人需要导盲犬的的帮助才能找到隐藏在附近的“宝藏”,首先让孩子明白规则,然后父母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指令:去冰箱里取牛奶、书柜拿书等。几轮之后,在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感受。在这个游戏里,孩子需要面对“盲人”因为不便利而造成的不灵活(走路慢、突然绊倒等),孩子就需要忍者“快点去找宝藏”的心情,耐心地帮助盲人一步步走到目的地,这样,对于爱发脾气的孩子,就可以学会情绪管理。并且通过角色转换,培养同理心,学会理解他人。

游戏不仅仅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大人也会有很大的收获,最明显的是促进亲子关系。对于孩子们来说,“喜欢和我玩游戏的人=喜欢

我的人”,因此,会促进孩子对大人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另外,从长远来讲,游戏是最高效的教育方式。当然,教育孩子,家长也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游戏上,而应该关注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这些还可以用于成人的各种关系上。尤其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受一些干预,带着他们走向户外,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在对孩子设立底线的同时,多一些自由给他们,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培养轻松和谐的亲子关系,避免被熊孩子折腾得头大,促进亲自双方的成长。

公众号:滑州杏坛

2.亲子教育中心 篇二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发展有不同的敏感期, 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 事后很难弥补。大量研究事实表明:婴幼儿时期, 尤其是3岁以前, 是人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俗话说:“3岁看老”, 从一定程度上说明0~3岁婴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0~3岁婴幼儿的教育。

但目前0~3岁婴幼儿亲子教育不容乐观。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年轻父母缺乏相应的育儿知识和技能; (2) 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 无暇照顾孩子; (3) 部分年轻父母育儿观有偏颇, 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4) 部分年轻父母教育意识淡薄, 与孩子游戏的时间少。为此, 幼儿园在0~3亲子活动中采用有效的策略, 加强对家长的育儿指导。

一根据不同活动环节, 给予指导

3岁前, 婴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 为激发孩子的兴趣, 要求家长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引导孩子进行积极模仿,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 在每次活动中, 可以根据各个环节的目标、内容、指导要点对家长进行不同形式的指导。

第一, 点名活动开始时, 老师可这样指导家长:“各位家长, 这个游戏是请宝宝主动、大声唱出自己的名字并向大家问好, 我们要积极地鼓励孩子, 和宝宝一起唱、一起做动作, 要用夸张的语调和表情来激发宝宝的游戏兴趣。”点名活动后老师会这样指导家长:“点名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宝宝胆量, 平时可利用家庭聚会, 朋友聚会时有意识地让宝宝介绍自己, 让宝宝更活泼、大胆。”

第二, 在操作活动时, 教师会指导家长掌握活动的操作方法、操作注意事项, 告知活动发展目标及家庭延伸活动。如25~30个月玩米乐活动, 教师是这样指导家长的:“大家请仔细看老师是怎样喂小猪吃饭的。调羹的柄的红色标记处轻轻地放在中指的侧面上, 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舀一调羹, 一口一口喂进小猪的嘴巴里, 让小猪吃得饱饱的。”活动结束后, 教师会简单总结活动的目的及延伸活动的要求, 仍以玩米乐为例, 教师是这样指导的:刚才的活动让宝宝学习了正确拿调羹的方法和抓握的练习, 宝宝们下半年就要上幼儿园了, 要学会独立吃饭, 从现在开始回家要引导孩子独立使用调羹进餐。

第三, 在音乐活动中, 我们会指导家长适时介入指导,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帮助其完成节奏练习、动作模仿练习等。以音乐活动“捏窝窝”为例, 教师是这样指导家长的:“我们用彩色乐器瓶来给歌曲配乐, 宝宝捏住瓶口的上方, 一下一下地甩动, 如果不会甩动, 妈妈就要握住宝宝的手腕去帮助他。”

第四, 在语言活动中, 我们会教给家长讲小故事的方法, 并引导家长适时提问。如以故事“新衣服”为例, 教师引导家长用生动、激情的语言给孩子讲故事, 提一些有关故事人物、颜色等简单的问题, 如“宝宝的上衣是什么颜色的?”“谁来追宝宝了?”“宝宝怎样了?”“宝宝吃饭的时候要怎么做呀?”

第五, 在亲子游戏中, 我们会教给家长亲子游戏的方法、恰当的情感表现和对孩子的情感激励。以亲子游戏“包饺子”为例, 首先让家长掌握其玩法:轻轻地、按节奏、顺时针按摩宝宝的腹部, 并用双手从宝宝的腹部两侧依次往腿部抚摸……游戏过程中, 引导家长注意和孩子的眼神交流, 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快乐、温馨, 进一步促进亲子间的情感。

第六, 在大运动中, 我们会引导家长注重孩子勇敢、合作、尝试等精神的培养。如游戏“运粮”, 我们设计了独自推小车、与父母合作抬粮食等情节, 在游戏的过程中注重了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

当孩子在活动中取得了一点进步, 我们会引导家长用语言、表情、拥抱等方式告诉孩子, 家长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 从而对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孩子出现某些行为问题时, 我们会主动帮助家长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如有个孩子在玩积木时, 反复把积木放到小摇车的座位上, 然后推下来, 面对这种现象, 家长认为孩子是在捣乱。其实, 孩子是对推这个动作和结果感兴趣, 在反复放置、推下这个动作中发现、感受一些变化, 当我们把其中的道理分析给家长听, 家长理解了孩子的行为, 就能适时对孩子进行下一步引导。

二根据不同教育类型的家长, 开展指导

不同的孩子在亲子活动中会有不同的表现, 不同教育类型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作为亲子园教师要在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教育类型的家长提供相应的指导, 鼓励家长学习基本的育儿知识、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提高自身素质, 改进自己的行为。

第一, 对于溺爱型的家长, 我们让家长在活动中做“传话筒”。如弹弹和她的奶奶, 对于这个小孙女, 奶奶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捧在手里怕摔了, 在操作活动种小树中, 弹弹只种了几根就让奶奶种。在奶奶即将代劳的时候, 老师马上介入:“弹弹, 这根小树苗应该种在哪里呀?”“对了, 真棒!真棒!”“奶奶, 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 您只能用语言加以引导, 不可包办代替, 孩子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小手会更能干”。对于这种类型的家长, 在亲子互动时只要求家长做示范动作, 不包办代替, 对孩子的任性行为, 我们引导家长表示理解、容忍及宽容, 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并及时根据家长的表现, 提出具体要求。

第二, 对于忽视型的家长, 我们要求其认真对待, 积极参加活动。萌萌的妈妈只来过一次亲子园, 平时和孩子的爸爸在单位, 所有的养育任务全都交给了孩子的外婆。相比同龄孩子, 萌萌除身体锻炼外, 其他的能力都落后于同龄的宝宝, 特别是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老师向其打招呼:“萌萌好!”, 孩子也会说:“萌萌好!”。对于此类家长, 我们要求她尽量多带孩子来参加活动, 让她在活动中感受自己孩子跟同龄孩子的差距, 学习育儿的基本方法, 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宝宝一起成长。

第三, 对于高要求的家长, 我们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引导、教育孩子。如婷婷, 在前面几节亲子活动课上, 没过多久就会听见她响亮的哭声, 妈妈在一旁不断地训斥。究其原因, 是因为婷婷的操作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 妈妈就骂婷婷“真笨”, 使得婷婷眼泪汪汪, 不知所措。对于这类家长, 我们采取事先提醒、及时制止并事后总结, 适时与家长沟通, 提出家长能接受的意见, 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孩子的行为。

第四, 对于民主型的家长, 我们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引导家长、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任务, 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根据不同家庭角色, 实施指导

在亲子活动中, 家庭成员角色的不同, 婴幼儿所获得的收获也不一样。

第一, 母亲对婴幼儿更多的是抚育、照料、鼓励和言语教导、行为示范等。其中, 母亲对婴幼儿丰富而又积极的情感交流, 对子女未来一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情感有重要影响。“80后”的母亲, 年轻又有学历, 吸收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强, 可借助网络平台和沙龙活动, 让母亲较快地获得相关知识和可操作的经验, 提升母亲的教育能力。

第二, 父亲对子女的成长有着特殊的作用, 这不是母亲可以替代的。父亲与子女的交往内容偏重于游戏、游玩和学习指导活动, 如体育运动、旅游和科学探讨等, 这些活动具有更多的认知性和活动性, 活动量大、刺激性强。父亲往往成为子女游戏的伙伴、学习的指导者和行动的榜样。国外研究表明, 在超常儿童中, 受父亲直接教育和影响的孩子最多。德国哲学家费罗姆认为:“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 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 那就是思想的世界, 科学技术的世界, 法律和秩序的世界, 风纪的世界, 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 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因此, 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 父亲就有必要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养工作中去。可以开展“会讲故事的爸爸”、“会玩的爸爸”等活动, 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父亲宽容的胸怀、勇敢的精神。

第三, 祖辈对婴幼儿更多的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多数祖辈对婴幼儿的保护过度, 放手不足, 容易造成其交往上的依赖性, 会影响未来一代独立性的发展。老人带孩子当然有老年人的经验和优点, 但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如老人对科学教养孩子的方法所知较少, 往往过分疼爱而娇惯孩子, 容易让孩子养成任性的不良性格;也可能因为老年人无法掌握开发孩子智力的方法, 错过对孩子进行最佳开发的时机。所以, 在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基础上, 年轻的父母一定要与之多沟通、多交流。可以开办“老年育孙基地”, “入户指导”, 定时定点进行教育宣传和咨询活动。

四利用家长育儿资源, 进行指导

亲子教育中, 让每位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者,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因为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 大家都关心自己孩子所在的幼儿园, 都愿意为自己孩子的发展成长出一份力。只要利用得当, 每位家长都有巨大的教育潜能。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

第一, 育儿妙招大家说。家长的生活背景和阅历不同, 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方法也不同, 然而, 他们的愿望都是相同的。每次来亲子班参加活动, 他们会观察别人的优点, 思考自己的问题。在亲子班教育活动中, 可用孩子吃点心的时间, 让家长讨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困惑或经验, 如有的宝宝比较胆怯;有的宝宝很挑食;有的宝宝很任性等, 大家围绕不同的主题各抒己见, 一起讨论解决的策略, 都感到受益匪浅。

第二, 现场观摩更有效。家长之间的观摩具有直观形象性, 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有一次, 弹弹和妈妈玩做糖葫芦的游戏, 妈妈在引导宝宝的过程中, 将游戏的玩法进行了变化, 如认识颜色数量、数数、比较多少, 使宝宝的兴趣持续了很长时间。这种一物多玩的引导方法体现了家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现场的观摩让更多的家长体会到教育的智慧。

第三, 无墙课堂真正好。为了便于家长在家中开展类似的活动, 亲子园活动可以选择家中经常能看到的日常用品作为活动的材料, 这样操作起来简单方便, 又能使家长和孩子都易于接受, 从而使家长感受到亲子教育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它是随时可见的, 不需要家长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 只需要一颗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的心。如玩扑克牌, 不仅能很好地让孩子认识颜色, 还能渗透数字的教育;玩米游戏, 不仅让孩子感受到玩米的快乐, 还能学习掌握不同的玩具;夹夹乐游戏, 可以做成毛毛虫的脚, 可以夹在妈妈的背上, 做成一只大刺猬, 还可以进行夹衣服跑跑乐游戏。这些活动简单易行, 既能促进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 也让孩子亲身体验了自制玩具的乐趣。

3.新浪亲子中心 篇三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会勇敢和独立,惩罚性地把孩子关在黑暗场所,或恫吓、威胁孩子会被魔鬼与坏人抓走等,使孩子的潜意识里产生幻觉,加深内心恐惧。

咳,这是比较“传统”的教育方法了,虫虫妈妈小时候被这样教育过,现在自己也不时会做一个“面目凶恶”的妈妈……惭愧啊,内疚啊,坚决改正!

避免强迫分离的情形发生,尽量不要很突然地让孩子跟陌生人独处,不要勉强孩子和陌生人交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亲也要放松心情,不要过早制造一些紧急情境让孩子学习应对。

细细想来,虫虫并不是一直都怕生的,一岁左右时她见谁都叫,嘴特甜。长大了,小丫头却紧紧抿着小嘴,一双大眼睛只管盯着陌生人看。偏偏做爸妈的碍不过面子,软硬兼施地遍遍提醒她叫叔叔叫阿姨,半真半假地嗔怪“这孩子真没礼貌!”其实,这可能就造成了虫虫对妈妈的依赖和列陌生人、陌生环境更加警惕。从现在起,这方面犯错,我也要改!

即使无法忍受孩子因为分离而哭闹,也尽量不要以贿赂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糖果之类的诱惑无法取代安全感的来源,会造成孩子日后依赖性更大。

4.早教中心亲子游戏 篇四

目标:发展宝宝钻、爬动作的灵活性。准备:蜗牛头饰若干 弓形门4个

玩法:宝宝带头饰做小蜗牛,从起点开始爬行,爬过弓形门,早到达终点者获胜。游戏二:装豆豆

目标:培养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

准备:矿泉水瓶每位参赛宝宝一个 豆豆若干

玩法:鼓励宝宝把豆豆装到矿泉水瓶里,装豆豆多者获胜。游戏三:彩带飘飘

目标:练习走和初步跑,体验与家长共同游戏的快乐,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准备:自制彩带玩具、音乐伴奏磁带。

玩法:家长手持彩带玩具向前跑,同时引导宝宝去追逐彩带,家长跑得慢一些,让宝宝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1岁半——2岁半宝宝: 亲子热身运动:喜唰唰 游戏一:袋鼠妈妈运水果

目标:体验与亲人、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准备:自制的大树二棵,自制的水果图片若干

国际体验设计协会IXDC 历届大会精彩集锦游戏用户体验大会 互联网产品大会 交互设计体验周 玩法:

(1)将大树上挂满水果并放在场地的一端(终点),家长和孩子在场地的另一端(起点)面对面的站立,同时幼儿将自己的脚踩在家长的脚上,家长用双手提住幼儿的双肩准备,说儿歌: 袋鼠妈妈,有个袋袋,袋袋里面,装着乖乖,妈妈和乖乖,相亲又相爱。

(2)游戏开始后,幼儿与家长一起往前走,到达果树后家长抱起幼儿摘下一个水果,两人一起学回跑,以先回到起点为胜。

规则:在前进的过程中幼儿的脚必须踩在家长的脚面上。游戏二:小白兔拔萝卜

目标:培养宝宝跑、跳的能力和竞争意识。准备:小白兔头饰若干 自制萝卜若干

玩法:宝宝扮演小白兔,从起点学白兔往前跳,到达萝卜筐处拔萝卜回到起点,在规定时间内,以拔萝卜最多者获胜。游戏三:串珠子比赛

目标:培养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

准备:带孔的玩具若干 绳子每位宝宝一条。

玩法:请宝宝把带孔的玩具穿在绳子上,在规定时间内以穿的数量多的宝宝为胜。

2岁半——3岁半宝宝:

亲子热身运动:快乐天使 游戏一:美丽的彩虹伞

目标:

1、发展宝宝钻、爬动作的灵活性。

2、引导宝宝体验亲子游戏的快乐。准备:彩虹伞一把。玩法一:

儿歌 彩虹伞,转转转,躲在伞下看不见,彩虹伞,转转转,爬到上面看得见。

1、老师先带领宝宝说儿歌。

2、老师和家长撑起伞,一边说儿歌一边做游戏。先将彩虹伞转动起来,宝宝在家长的带领下钻到彩虹伞下面,再将彩虹伞转动起来,变成“小山”,并鼓励宝宝向上爬。

3、游戏可反复多次进行,家长和老师可变换语气调动宝宝的兴趣。玩法二:

儿歌 卷呀卷呀卷,我来卷面包,彩虹面包香喷喷,送给妈妈尝一尝。

老师边带领宝宝说儿歌,边握着彩虹伞边卷面包,看哪位宝宝卷的面包又大又紧。游戏二:贴五官

目标:培养幼儿的动手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

准备:娃娃脸一张 五官(眼、鼻、口、耳朵)若干。

玩法:请宝宝在妈妈那里取五官并说出名称,然后跑到娃娃脸处贴到准确位置,以最先贴好者为胜。游戏三:揪尾巴(父母和孩子)目标:培养宝宝的敏捷反应能力。准备:布尾巴15条,场地上画好大圈。玩法:父母和孩子都把尾巴的一端放进背后的裤腰带里,另一端露在外面,10个大人站在一个圈里,5个孩子站在另一个圈里。听到音乐后,大人们互相揪尾巴,孩子间互相揪尾巴。音乐一停,游戏就结束。尾巴揪得多的家庭为胜。

幼儿园亲子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2014年11月28日

二、活动地点:村委会门前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好玩的亲子游戏,体验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增进孩子与家人之间的情感。

2、促进家长与幼儿园、家长与幼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培养幼儿与家长或同伴共同克服困难夺得胜利的精神。

4、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亲身体验体育活动的魅力。

四、活动准备:

1、准备游戏需要的材料。

2、布置活动场地,准备奖品。(彩笔、橡皮泥、拼图、奖状、糖果)

五、活动流程:

1、主持人入场。(开场白)(10:00——10:03)

2、幼儿入场:(放《运动员进行曲》)(10:03——10:08)

3、宣布亲子活动开始。(10:08——10:15)

4、游戏活动。(10:15——11:20)

5、家长代表发言。(11:20——11:25)

6、总结讲话。(11:25——11:30)

7、活动结束

六、工作人员安排

1、总指挥

2、安全

3、音响设备

4、会场布置

5、主持

6、舞蹈

7、游戏道具

8、照相

9、摄像

七、游戏活动:

<一>亲子操《足球宝贝》 <二>亲子游戏

(1)踩气球

音乐《我的宝贝》

目标:①锻炼幼儿小腿肌肉;②培养幼儿勇敢精神和合作能力。

准备:气球若干、毛线 规则:

1、吹气球:家长和幼儿合作吹气球,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哪个家庭吹得多。(让幼儿数数,比较,给最多家庭发一样小奖品)

2、家长两脚绑两个气球背着幼儿,规定时间内,留下气球最多者为胜。

(2)运积木

音乐《我相信》 目标:

1、培养幼儿与家长的合作能力。

2、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准备:积木、纸箱、呼啦圈。规则:

1、家长跳运积木,一次运一个,幼儿搭积木。

2、规定时间内,积木搭的最高的家庭为胜。(3)运水接力赛

音乐《加油歌》 目标:

1、锻炼幼儿平衡能力;

2、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准备:纸杯、水桶2个、2个量杯、警戒线。规则:

1、幼儿与家长各站指定区域。

2、开始口令后,幼儿用纸杯舀水,嘴咬纸杯跑向警戒线,家长嘴咬空纸杯跑到警戒线处接水。

3、家长跑回原位,将所接水倒入量杯。

4、规定时间内,接水最多的家庭为胜。

5、全程不准用手碰杯。

(4)蹦蹦跳跳摘糖果

音乐《甩葱歌》

目标:

1、喜欢和老师,同伴一起做游戏

2、学习跳起摘糖果

3、激发幼儿爱家人的情感

准备:带针帽子若干、装糖和彩带的气球若干

规则:

1、家长背或抱起幼儿,请幼儿戴安全帽,跳起扎气球。

2、幼儿把摘到的“糖果”给家长。

3、得到糖果数多的为胜。

(5)运剥桔子

音乐《暖暖》

目标:

1、鼓励幼儿为爸爸、妈妈剥橘子。

2、萌发幼儿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准备:桔子若干、筐子三个、规则:

1、幼儿到指定位置运三个桔子,跑到家长面前。迅速开始剥桔子。

2、剥完桔子后,将桔子交给家长。

3、家长以最快的时间吃完桔子,最先吃完桔子的家庭为胜。(6)找宝宝

音乐《爸爸去哪儿》

准备:每位家长自己准备一块眼罩。

规则:家长蒙上眼罩站在指定区域,幼儿听口令做游戏直至顺序打乱。音乐声起家长就寻找自己的宝宝,音乐结束后家长拿掉眼罩,看看自己是不是找对了宝宝。宝宝不能发出声音或做任何动作来表露自己在哪里。(7)亲子游戏“生命之旅”(集体游戏)

《宝贝》

目标:体验角色互动后彼此的感受;增强亲子间的感情,学会信任彼此;幼儿通过语言提示家长下面的任务,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准备:蒙眼的眼罩,场地布置,(在旅程中设置不同障碍)

5.亲子教育点滴 篇五

家庭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陈鹤琴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

经验证明,小学首先应当教会学生学生怎样学习。小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授予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能力包括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技能:会谈、会写、会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种种现象、会思索、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形象地说,这些技能是工具,没有这

些工具就不可能掌握知识。--[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苏格拉底)把美德、善行传给你的孩子们,而不是留下财富,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德)贝多芬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前苏联)马卡连柯

29、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美)爱

因斯坦

怎样和孩子交朋友?(1)、倾听孩子的诉说。(2)、欣赏孩子的作

品。(3)、和孩子心理换位。(4)、与孩子讨论问题。父母不要万事代劳,剥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6、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

17、父母不应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18、孩子挑食是从父母谈哪一个不好吃开始的。

19、当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遇到困惑时可以尽量请教老师邻

居或是教育专家

谁能让孩子“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谁就掌握了教育的秘密。成功的教育是“虎父无犬子”,失败的教育是“母强子弱”。有修养的父母总是把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大事。适

6.亲子教育 篇六

目前我国的心理疾病患者约1600万,三分之一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据估计,我国20%—30%的家庭中存在心理精神问题,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少年。一项以全国12.7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的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帮助青少年走出青春期危机已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青春期心理危机是指发生于14-18岁左右的青少年中的一种心理障碍。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有的突然会一反常态,变得孤僻古怪,与群不合,脾气暴躁,常常顶撞父母和老师,甚至逃学拒读、离家出走,或出现暴力行为;女性则多见头昏头痛、食欲不振、月经不调、焦虑抑郁,甚至产生悲观厌世和自杀意念等。

多数学者认为,青春期心理危机还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过渡时期的心理适应困难。因为这一时期是人生中最具有特殊性的时期,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已渐趋成熟,但尚未完善,内分泌系统功能也尚未稳定,并且面临着升学、就业、恋爱等人生的一切基本问题,故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或打击而产生许多苦恼。这种苦恼若不能及时得到解脱,就会诱发心理危机。不过,在正确引导下,这种危机状态绝大多数可自行缓解,恢复成为健康的正常人。但也有少数人由于在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不能渡过这一危机,使这种心理偏离越来越远,危机越陷越深,最终导致各种神经症、人格障碍乃至重性精神病的发生。

心理咨询不仅仅在于识别这些心理障碍,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引导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青春危险期,以预防各种精神病的发生。有一位16岁的高中男生,他在小学、初中时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去年升入一所重点高中后,因班上高手云集,竞争激烈,自感心理压力很大,出现头痛、失眠、焦虑、烦躁,易与同学发生冲突,回到家里也常常发脾气,甚至摔东西、骂人,对父母态度很凶,轻则顶撞训斥,重则施以暴力,扬言不读书了,要去出家当和尚。

为何一向很温顺很听话的孩子会突然变成这个样子?在他同家人前来仙岳医院咨询时,其父怒气冲冲,其母则泪流满面,他自己则站在一旁垂头丧气。向父母了解情况后,单独和他促膝长谈,诱导他尽量倾吐出内心的苦衷(心理宣泄法),然后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他如何正确对待现实问题和摆脱心理困境的方法,并且向其父母也介绍了有关心理卫生知识和如何帮助孩子渡过危机期。第一次咨询后,他自己及其父母的心情如获重释,第二次咨询时,情况显著好转,能与父母、同学和睦相处,第三次咨询时他高兴地说基本上摆脱了心理烦恼,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了。

专家提醒: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对待青少年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富有伸缩性,不能像对成人心理咨询时一本正经,谈话的时间、地点,可以灵活一些。

2.尊重对方个人的存在,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

3.听取青年人的见解,维持双方交流,让他把话说完,再提建议。

4.建立联盟关系,站在青少年角度看问题,多理解他们。

5.注重目前与现实:现在他是什么心情,在想什么事,如何解决眼前存在的问题。请尽量不讲大道理。

6.提供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如女孩子经期卫生,男孩子遗精。

7.提供可模仿与认同的对象。男孩子多向父亲学习,母亲多在孩子面前讲父亲的优点,如事业上的成就。如果对父亲反感,还可以找其它能让他接受的对象,如表哥、父亲单位年轻的同事等让他多接触,但切不要在孩子面前经常说“你看×××多好,你就是不如人家”之类的话,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7.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研究的反思 篇七

一、亲子沟通内涵需明确

“沟通”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常用词, 不论是在我们的日常口语表达中, 还是在许多研究领域, 如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都会提到“沟通”这个词。也许正因为“沟通”是一个我们很熟悉且使用广泛的词, 许多时候, 我们往往忽视了对“亲子沟通”这个词的明确界定。由于核心概念的模糊, 使得亲子沟通的研究也就没有统一的、清晰的、可靠的操作指标, 研究者出于各自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测量指标, 造成众多结论分歧。2003年就有学者提出, 现有研究在亲子沟通的内容、沟通满意度、沟通对象和青少年性别对亲子沟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并没有较为一致的结论, 其主要原因是:对于研究的范围、概念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标准。迄今为止, 查找相关文献, 我国该领域的研究仍未对“亲子沟通”形成统一的明确界定, 有的即使有定义, 但也未做深入剖析, 在研究设计时, 不知不觉偏离核心概念, 使得研究取向不清晰。

在英文中“communication”译为沟通, 也包含传播、交往、交流之意, 这些词在中文里的使用是有差异的。查找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 “传播”解释为“广泛散布”, “交往”解释为“互相来往”, “交流”解释为“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 “沟通”解释为“使双方能通连”。由此可见, 若排除物质与文化层面的指向, “传播”一般是指信息的单向流通, 主要是点对面;“交往”含义较为宽泛, 社会就是一个交往的网络, 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先决条件就是其成员之间的交往。有学者认为, 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以一定的物或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交流”与“沟通”较为接近, 都有信息的双向流通之意, 这也是亲子沟通研究中经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中, “沟通”一词, 意为信息、事实、信念、态度和感受等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接收与理解过程, 注重对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与规律的研究, 沟通更强调信息交换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也有学者提出, 沟通是指行为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到真正理解或共识的行为。所以, “交流”虽有双向流通的意向, 但它仅仅描述的是信息流通的来往方向, 不必反映流通的效果, 而“沟通”强调“沟”而务求“通”, 必然反映流通的效果。

明晰“沟通”的内涵后, “亲子沟通”的界定就相应明确。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 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不仅指向信息的交流, 还反映亲子之间获得相互理解、形成情感相通、达成共识的交流结果。

二、研究内容需明察

明确了亲子沟通的内涵, 就如研究道路上找到了路标, 所有的研究设计应在其指引下朝着研究目标迈进。要使研究内容不偏离轨道, 在做研究设计时就需要围绕核心概念的内涵加以明察。

我国目前亲子沟通相关研究中, 大量存在由于核心概念模糊导致研究内容定位不准确的现象。如亲子沟通问题的研究。“沟通问题”是当前国内亲子沟通研究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一个词, 在亲子交往中, 亲子沟通与亲子冲突是相对应的, 长期的沟通不足或沟而未通, 可能产生亲子冲突, 导致亲子矛盾或亲子交流方面的种种问题。若沟通了, 亲子冲突就可以避免或及时化解。沟而未通是未沟通、误沟通、假沟通类非沟通行为。因此, 亲子沟通问题研究实际上研究的是亲子交流中的非沟通、亲子冲突、亲子矛盾等问题。与此类似, 又如“亲子沟通的改善研究”之类提法显然也是不恰当的, 确切说应是亲子沟通的达成 (或实现、促进等) 研究。不同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沟通模式, 如Fitzpatrick提出的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模式, 进而根据这两个维度得分的高低组合成亲子沟通的四种类型:一致型、多元型、保护型、放任型。不同的沟通类型会产生不同的沟通结果, 即在相互理解、情感相通、达成共识实现的层次与程度上会有差异, 但沟通的信息源方一定有努力“连通”的目的, 且架起一座桥梁把信息源方与接受方连通在一起。所以, 沟通不是交流。如果我们把它们混为一谈, 就会出现如“沟通问题”类自相矛盾的提法。

另外, 如果我们不把握清楚亲子沟通的内涵, 就会在一些相关问卷设计中出现混乱状态。如沟通频次、沟通时间、沟通内容等研究, 被调查学生很可能有的报告的是沟通情景, 有的报告的并不是沟通情景, 不能真实反映亲子间的沟通状态, 而只是交流状态。如孩子回到家, 对妈妈说:“妈, 我回来了”。妈妈说:“好, 快去洗把手, 马上吃饭了”。又如:餐桌上, 孩子说:“爸, 今天学校……”爸爸打断说:“哪来那么多的废话, 快吃饭, 吃了做作业去。”等这样一些对话能称之为“亲子沟通”吗?显然不能, 应是“亲子交往”或“亲子交流”、“亲子对话”。

根据亲子沟通内涵的界定, 按照“5W”的思考路径, 亲子沟通的要素应包括:沟通者 (who) 、目的 (why) 、信息 (what) 、沟通方式 (how) 、环境 (where) 。因此, 亲子沟通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沟通双方影响因素研究, 包括父母与子女双方的人格特征、性别特征、沟通态度、沟通兴趣、沟通技能、地位结构等;二是沟通重要性研究, 主要考察亲子沟通与子女心理健康、压力应对方式、问题行为、学业成就、同伴交往及社会适应等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三是沟通话题研究, 包括亲子沟通话题涉及范围、亲子性别匹配差异等;四是沟通方式研究, 主要探索亲子间如何做决定、问题解决过程等;五是沟通环境研究。根据生态系统模型理论, 所有影响父母行为及儿童发展的因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该系统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微观环境系统、中环境系统、外环境系统、宏观环境系统。家庭、学校是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微系统, 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中间系统, 而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影响他们的环境, 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条件等构成了外环境系统, 最后, 儿童所处的具有一致信仰、习惯、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或亚文化的社会机构组织构成了宏观系统, 这些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父母—儿童之间的参与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亲子沟通环境研究涉及多个层面, 如宏观层面的文化背景、风俗传统等, 外环境层面的父母学历、职业类型等, 中观层面的家校关系亲密度、家校之间联系方式等, 微观层面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氛围等, 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动态发展机制等。

三、研究方法需丰富

目前国内亲子沟通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 多以问卷法获得数据资料, 通过统计的方式获得结论, 问卷也较多使用的是单方报告法, 近两年也有少量的亲子双方报告及行动研究、质性研究。

从了解的角度来说, 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 是一个具有双方互动性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单以静态的问卷调查难以反映沟通形成的机理及发展变化的特征。因此, 一方面问卷调查应分别进行父、母、子三方报告, 同时辅以纵向的追踪研究, 能较好地考察父母及亲子之间对沟通的知觉差异、互动机制的演变特征等;另一方面, 需要以访谈、观察、沟通日志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不同阶段学生亲子沟通的特点。国外的亲子沟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型式学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观的沟通过程研究, 而我国目前深入的微观研究还比较欠缺, 需要通过研究方法的丰富加以完善。

从干预的角度来说, 行动研究是现有阶段一种较为容易操作的方法。关键是, 怎样在行动中提炼出沟通得以实现的要素, 并将之转变成比较高效的可复制的训练模式。目前我国相关研究还是空白, 尽管社会上很多亲子培训机构在如火如荼开展着相关培训, 但作为研究成果, 在学术期刊上还未查到。当然, 若要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实验法应是最佳的选择, 但在核心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变量的选择及无关变量的控制等方面需要周密思考, 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途径, 这在本领域研究中将会非常有价值。

摘要:本文反思与探析了我国当前亲子沟通研究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亲子沟通内涵需明确;二是研究内容需明察;三是研究方法需丰富。旨在提高我国亲子沟通研究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亲子沟通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1]房超, 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 .

[2]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4.

[3]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 2004, (2) .

[4]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7.

[5]王争艳, 刘红云, 雷雳等.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 2002, (10) .

[6]杨晓莉, 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1) .

8.厨房里的亲子教育 篇八

下期话题:奇思妙想厨房小用具 你会不会对厨房里单调的厨具感到厌倦?更换一些创意厨房用具,会让家庭饮食生活更有情趣。请将你家方便好用的厨房小用具发送至邮箱:sfdlf05@hotmail.com或写信至:上海市吴中东路513号《食品与生活》杂志社 雪莉有约栏目收,邮编200235。

再下期话题:我家的食品加工机

每月我们都会选出独具风格的来信刊登在栏目中并送出一份礼品!

亲子厨房,孩子的快乐大本营

尽管很多人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厨房里的危险太多,要让孩子远离厨房,但是,我想只要大人能照看到孩子,并且教给孩子避免危险的方法,厨房也能成为孩子的快乐大本营,既多了种游戏的方式又培养了劳动的兴趣。

夏天到了,很多人担心孩子在厨房被烫伤,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天热孩子穿得少,稍微遇到一些热的烫的东西就可能受伤。我家恰好相反,因为天热,我们很少吃热气腾腾的东西,什么热汤热饭的都吃不下去。吃得最多的还是凉拌菜、凉拌面等凉菜冷饮。因此,让女儿一起参与厨房劳动,成了我们每天的乐事。

先说自制冷饮吧,这是女儿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在夏天自制一些果冻、冷饮等小冰品,是培养孩子劳动积极性的最好时机。比如可以给孩子一个玻璃搅拌棒,让她帮着将需要混合的牛奶跟奶油搅拌成糊状,还可以给孩子一把餐刀(用来吃西餐的餐刀,一般刀刃上有锯齿,不会太锋利,孩子用正合适),让她帮忙切香蕉、西红柿等比较软的食物。

做冷饭团也可以让孩子来帮忙。我们总要在最后给饭团包上一层紫菜,这时是孩子大显身手的时候。孩子先用小手把紫菜撕成小小的长方形条子,然后一只手拿一个饭团一只手往上粘紫菜,饭有黏性一下子就能粘住紫菜,就跟玩贴纸一样。等都做好了,饭菜上桌,孩子就会特别有成就感地告诉说:“妈妈,你看这个是我做的。”

凉拌菜也很方便,我们大人用刀把该切丝的黄瓜切丝,该切块的萝卜切块,然后都放在一个大碗里,让孩子往里头加上蛋黄酱、番茄酱或者自己喜欢的各种调料,再让他们拿勺子拿叉子搅拌。有时候孩子会边干活边偷偷地尝一口,被发现了或装作没发现都是一种乐趣。

孩子的劳动观念是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养成的,倘若她觉得有兴趣并且能有成就感,便会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来。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这里面的每一个片段都会成为孩子将来生活中享用不尽的财富。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放放手,跟孩子一起创造一个就在身边的快乐大本营吧!

安徽陈孟湘

爱的另一室

大儿子自从进了幼儿园之后,社交活动明显要比以前多,常常到了下午四五点光景,便会带着小朋友突然出现在我家门口。我会热情招呼,请大家吃点心。因为人数众多,又多是美国小孩,就干脆叫大家和我一起做曲奇饼干。

小朋友们一听说自己要动手做曲奇饼干,便很兴奋,穿上自备的围裙和厨师帽,我的厨房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他们仔细看着我做曲奇的每一个步骤,待我把面粉筛过两次,加入黄油、糖和发粉捏成团后,他们便抢着要替我来压面粉团,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曲奇饼干模具。小朋友觉得好吃还会要求再做一点,带回家给他们的父母尝尝。我也欣然同意,替他们张罗。

我突然发现,美国小孩身上没有中国小孩子身上常有的娇气,比如第一次我不知道有的小孩对花生类的食品过敏,做了花生曲奇。当其他小朋友都在享用时,有过敏的小孩只能在边上看。我对他们说抱歉,他们说没有关系,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于是我和几个小朋友再做了一次原味曲奇,让他们也尝个味道。小孩子吃到特别为自己做的曲奇也特别开心,即便不小心把曲奇掉在地上,依旧拿起来放到嘴里,而且跟我说:“饼干没有在地上超过30秒,细菌没有上去,所以是可以吃的,不要浪费。”

吃完后,美国小孩会主动帮忙收盘子。刚开始我图方便,用一次性的碟子,结果小孩说要环保,还是大家动手洗。他们会把自己的碗碟先收拾完放在水槽里,然后由吃得最快的那个来洗,还有人负责抹干。各家的父母会打来电话表示感谢,他们在意的并不是小孩吃得好不好,而是做饼干时是否愿意和朋友分享;中国家长却怕小孩吃亏,反复问他们是否吃得多。

美国吕仁

厨房亲子是

最明智的教育方式

据说现在日本儿童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部门当红的是“儿童专用厨具”;电视台正在叫座的节目是NHK的“儿童烹饪”。日本的教育专家认为通过孩子帮助父母做这些家务对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性格、习惯及身体发育都非常有益。这其实也很好地解决了很多家长在教育上的困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物质条件。

“厨房里的亲子教育”简单说就是让孩子参与厨房的工作,把厨房当作教育场所,把厨房中的一切当作教育工具:

1、锻炼孩子的手脚协调能力

孩子的手脚协调能力是靠行动来完成的,可以让孩子参与洗菜、择菜、炒菜、煮饭这些“小活儿”。不要怕有危险,如果我们孩子连厨房中的安全问题都解决不了,他们将来怎么在社会中自我保护?

2、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冷热的知觉,瓷器、铁器的不同,什么东西有危险,不同的食物、器皿的作用,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丰富的厨房对于培养人的生活情趣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早些让孩子多接触生活,会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3、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探索行为的过程中,孩子的大脑也在不断地发育,厨房是丰富多彩的小世界,尤其中国的饮食文化又是如此的多样,孩子的大脑在这儿会得到非常大的开发。

4、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饭太烫了,你会让孩子怎么处理?第一种母亲直接代劳,第二种母亲让等凉了再端,第三种母亲告诉孩子想办法——孩子拿毛巾垫着端过去了,这三种行为会养成孩子不同的性格,第一种遇事喜欢寻找别人来解决,第二种用等待来解决问题,第三种主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5、培养孩子的数学基础

在市场买了几个西红柿,几个黄瓜,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敏感性以及多少、大小的概念,算算各花了多少钱,这些对孩子的数学基础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孩子不仅对数学感兴趣,而且多方面锻炼了思维。

6、培养孩子对父母的感恩

孩子只有亲身经历了生活的辛劳,才能真正体谅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产生。

9.亲子教育 篇九

【摘要】随着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许多原本生活在农村的儿童也随其父母进城成为了城市中的“流动儿童”。由于其父母在城市中需维持家人的基本生活,加之其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劳动强度大、报酬低的工作,他们也只是仅仅关心孩子的温饱问题,较少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导致城市中的“流动儿童”亲子教育缺失,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流动儿童”的现状,并结合笔者切身接触的“流动儿童”的各种表现,总结出亲子教育对初中阶段流动儿童的意义。

关键词:亲子教育;初中阶段;流动儿童;重要意义

一、背景

1、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的,以孩子与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爱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使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亲子教育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它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新型教育模式,更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的互动,不但能促进孩子从小形成健康的人格,也能促使父母自身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无论一个家庭的境遇是怎样一个情形,亲自教养子女就是对子女最好的给予。”这句话是著名教育哲学家洛克所说,他道破了子女最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什么?是用心的教育,而非望子成龙的心愿和给他们按部就班的教育机会,这是一个很值得外来务工人员人员反思的问题,他们总是认为按部就班的送孩子上学求知,给孩子提供学费和学校教育的机会,使孩子从农村进入到城市就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将亲子教育概念进行的曲解。

2、流动儿童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城乡壁垒的逐渐被打破,城乡之间全方位、立体化的互动交流日益升温,而以“民工潮”为特征的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则是此次潮流的显著特点之一,而且中国的民工迁徙也从最初的“单身式”或“夫妻式”向“家庭式”的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转变,于是大量的农民工子弟进城成为城市“流动儿童”。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流动儿童接近2000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

面对如此大量的适龄儿童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成为教育资源的一个难题,而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六中学成为了政府为大量外来务工子女完成初中三年学业的指定学校。面对大量的流动儿童亲子教育成为影响孩子初中阶段成长的重要因素。

二、城市“流动儿童”亲子教育的现状(以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六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为例)

对于2012级初一新生所做调查如下:全年级共有新生580名,其中只有120名为昆明四城区户口,所占比率还不到20%。以初一(2)班为例,共66人,昆明四城区户口有15人,所占比率为22%。班级内其余学生的家庭情况都为外来 1

务工的子女,班级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情况:只有一名家长的父亲学历为本科(为昆明市城区户口),其余60%为初中生,25%为小学,15%为其他(包括文盲)。亲子教育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脑海中几乎不存在。对于这部分学生家长而言,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把孩子从农村接到城市,并让他们进入到初中阶段接受教育就是他们完成做父母的义务了。而且还提供了孩子的吃、住、行,对于教育就完全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与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再加之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因此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只要一提及与“教育”有关的都是学校老师该完成和必须要做的事,与他们毫无任何关系。即使孩子在学校有不交作业,打架斗殴或其他违规事件找到家长时,大多数家长大部分时间都是回答没时间顾及,或是要老师看着办,即使来到学校也是当着老师同学的面对孩子一顿拳打脚踢。由于农民工大多都是文化水平低,甚至都没接受过教育,所以他们大多数都从事建筑、商业,保洁及服务等劳动强度大、薪酬低的工作,大多数时间他们都忙于生计,忙于挣钱养家糊口。几天、甚至几个月都见不到孩子一面。而孩子也是时常独自一人打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学习,这样的环境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个挑战,这样的环境更会造成他们心里的扭曲,甚至没有家长的及时监督很有可能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再者家长们又往往不理解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没时间,更没精力去和他们的孩子交流。他们也不善于或不愿意使少年获得和自己平等的新地位,他们很少会意识到亲子教育对他们孩子的重要意义,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只是依赖于学校、社会。在学习上他们给予孩子的帮助不多,有时这些家长自己的生活不顺心也会拿孩子来做出气筒,更不用说抽时间和精力来与孩子做些关于生活和学习的交流了。

就笔者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调查,全班有80%的流动儿童,其中有15%的孩子亲子教育是缺失的。

对于龙贞贞和王爽同学而言,她们是众多流动儿童中幸运的。因为她们的父母重视了亲子教育,这不仅仅体现在家长每天都认真的为孩子检查每科的作业完成情况。更关键的是家长能与孩子进行平等、友好的交流。还会时常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其实在每次与孩子的交流中,可以通过孩子了解到家长对孩子的希望。也可以通过家长知道孩子这个平台将学校所发生的事情告之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因此这两位同学的成绩一直都处于全班第一和前八的好成绩。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初一(2)班这个班级中的流动儿童而言更多的是缺失亲子教育。对于高宇琪而言,她可能更多需要的是父母对她的关注。由于父母的工作原因,这个孩子从晚上8点左右就开始独自在家直到第二天早上上学后。孩子总是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因此,在晚上这段时间内孩子发生了什么,父母是无从知晓的。结果孩子在朋友的邀约下,进入了卡拉OK厅并且夜不归家。可惜的是,当这件事情发生了以后,第一时间知道的并不是她自己的父母。当将此事告之其父母时,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确定自己的孩子当晚是否在家。也许父母的生意很重要,但是当孩子面对着无法抵制的诱惑时,当时她可能更希望得到父母的阻止。特别是进入到城市流动儿童而言,城市对他们来说有太多的好奇与诱惑,这时的亲子教育尤为重要。父母的亲子教育可以指导孩子去辨别事情好坏,以及指明孩子成长的道路。也许这时的亲子教育只是每天花半小时与孩子的交流,真正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也许是帮助孩子去选择自己的伙伴、朋友;也许是及时指出孩子存在的错误所在。如果这些父母

都做了,对于她的初中阶段的成长可能又是另外的一面。

而张鑫扬呢?对于他而言,所谓的亲子教育可能更多的是有父母的陪伴。这个孩子一开始成绩还挺不错,处于班级15名左右。但随着时日的流逝,发现这个孩子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没有家庭的约束。经过调查才知道,孩子的父母长期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是寄养给朋友照看。上学期间朋友提供晚饭,晚饭后自己回家自己照顾自己、管理自己。父母一般半个月左右才回家见孩子一面。因此,这个孩子在班上总想做一些出众的事情,希望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更希望有机会能让家长知道他的一举一动。这样,家长才有“机会”回家来看一看他。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要说正常的亲子教育,就连家长应尽的监护权都没有做到。因此,孩子表现出来的反常举动,其实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一种心理不健全的表现。

再如李欣,她家姊妹三个她是老大,父母也是十天二十天的不在身边,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她就担起了照顾只有八岁和五岁妹妹的责任,放学后买菜做饭,洗衣都是她,还要送妹妹们上学,可能在生活上她已经算是个大人,但是学习上却是非常的糟糕,上课总是喜欢睡觉,成绩也是班里的倒数几名。和她聊天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她是非常渴望有父母的照顾,有父母的关心,甚至在心理上她是非常的自卑。她觉得她和班里的同学玩不到一块,还觉得大家都看不起她,她和同班同学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在学校也是默默无语。

面对着太多太多这样的流动儿童,面对着无视于亲子教育的家长。也许亲子教育的内容变得更简单化,但对于成长中的初中生而言,可以避免更多的不幸的发生。也是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流动儿童因缺失亲子教育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生理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是男生长个子,女生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样一个重要阶段,营养的摄入和充分的锻炼来帮助学生吸收营养显得尤为重要,如今城市里的孩子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吃饱不成问题,然而如何合理安排三餐,吃得营养均和又利于吸收显得尤其重要。城市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工作时间长,父母双方多半都是在外吃盒饭,对子女的吃饭问题关心较。根据我班城市流动儿童了解,他们大部分三餐都是在学校食堂解决,每天出门前父母给予一定数额的生活费。有的学生懂事,会听从父母安排,在食堂吃饭。首先,随着他们对学校周边环境的不断熟悉,对学校食堂始终如一的菜品和味道的厌倦,这些孩子渐渐的将生活费拿去购买校门外的各种零食,这些食物外边光鲜味道偏重样式多种,深受学生的喜爱。可是这些食品营养价值低,不卫生堪称垃圾食品。长期以这些食物为主食,学生的营养状况令人堪忧。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吃”不再是孩子们的唯一爱好,有爱上篮球、音乐、漫画、电影明星、打扮、名牌等等,攀比之风也渐渐浓。城市流动儿童的经济状况一般较城市子女教差,父母给的零花钱不够买喜欢的东西后,他们只能省吃俭用,缩减生活费另作他用,这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营养很难跟上。对于城市流动儿童来说,父母虽在身边,却很难吃到妈妈可口的饭菜,不会计划生活开支的他们,营养状况令人堪忧。

2、心理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同于小学时期,学习

压力小,作业负担轻。进入初中后,许多学生的学校里家也远了,这是得在上下学的过程中,他们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尤其是对于城市流动儿童来说,也许小学还是在老家上学和生活,上初中后来到了父母打工的大城市里,接触到太多新鲜的事物: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和飞驰着得各种各样的车辆,学校里的高科技的教学用具、穿着时尚靓丽的老师和全身都是各种名牌的同学等。这些都让他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许多城市流动儿童上初中后都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新世界,有的迅速融入其中,其乐融融;有的就好像出现了高原反应一样,吃喝拉撒睡,样样不适应,这自然使得他们在心里上出现许多问题,然而缺乏亲子教育,许多问题积压心里,得不到解决,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这些城市流动儿童性格的形成。初中阶段城市流动儿童容易产生哪些问题呢?笔者在接触这些儿童时,主要发现以下心理问题:

(1)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交流。

由于城市流动儿童是随父母离乡背井到外地求学的,面对陌生的人和物,幼小的他们常常无所适从,由于父母务工繁忙,他们缺乏沟通,加之城市务工人员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孩子的沟通问题不太重视,就是回家与孩子交流,大部分的家长总是问“作业做完没?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之类的话语,几乎很少有触及孩子心灵的对话。而“作业做完没有?”这样的问题又是孩子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渐渐的孩子对家长变得越来越没有语言,家长反而抱怨自己生的孩子怎么什么都不跟自己说。如此,恶性循环。

另外,在学校里,由于失去从小玩到大的伙伴,现在身边的同学和城市流动儿童之间没有共同的成长经历,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很少,而从各个地方来的城市流动儿童他们也许会成为玩伴,但也是各自做着异乡的梦。城市流动儿童由于户口并没在流入地,因此没有在流入地参加中考高考的资格,他们知道自己有一天定会离开这里的班级和同学,这使得他们从一开始就将自己排挤在外,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变得越来越自闭。

(2)容易早熟。

城市流动儿童因缺少父母的教育,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出现巨大变化,如果没有父母做恰当的引导,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可能是非正道的。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社会里,信息量大,获取途径多,一些非健康的信息充斥在我们身边。网吧、报刊杂志、电视剧、光碟、小说,通过这些媒介,学生可能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由于青春期的学生好奇心重,有的学生就会不小心误入歧途,过早接触一些儿童不宜的东西。早恋问题也由此产生。

四、亲子教育对初中阶段城市流动儿童的具体意义

1、对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

城市流动儿童的父母辛苦打工,归根到底其目的也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然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看到,即使父母给了孩子很多的零花钱,为了不让子女受委屈,零花钱上城市流动儿童的父母总是尽可能的多给,可是再多的零花钱也换不来母亲一餐可口的饭菜。

现在很多家庭的母亲受教育程度较高,对营养学知识知之甚多,对子女的营养从出生期就做好了规划。到青春期这一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更能是牛奶、鱼汤各种补。相较城市流动儿童本来就先天不足,没有父母合理调节营养,能吃饱,但不见得能让孩子摄取均衡的营养。

即使现在的孩子营养不成问题,但吸收成了大问题。宅男、宅女盛行,学校教育大部分是在教室内进行,学生的体育锻炼严重缺乏。城市流动儿童的父母因工作繁忙,甚至连周末都不能在家休息陪孩子到处走走,锻炼身体。又担心孩子一个人在这陌生的城市里不安全,因此不上学期间,大部分家长将孩子留在家里面,失去了初中生本该有的自由和运动量。

2、对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

因材施教,在学校里推行等于是一句空话。中国学校教育的现状仍然是知识化、形式化,应试教育一直是主流,素质教育不过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型。二十年左右的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国的学校教育体制和内容存在一定问题。学习压力超负荷,使好多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尤其是心理压力大。

初中的知识较简单,如果父母在身边,可以多孩子进行一定程度的辅导。即使有些父母没学过英语,但是帮学生听写单词时念中文总是做得到的。即使不对学生进行直接的作业辅导,父母在身边陪伴学习,孩子的学习效果总有差异。

3、对性格形成的重要意义

亲子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能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沟通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这有助于培养其学生良好的人格,对孩子理性的培养大有益处。人格是思想道德的综合体现,是否具有优良的人格美,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尺度。人格魅力是吸引人的关键所在,而这种魅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不能给予的。

4、对学生长远发展的意义

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方面,在初中阶段这个人生形成的关键阶段,父母的关爱才是子女成长最重要的营养。尤其是对于城市流动儿童来说,这必不可缺。但是现在的状况是父母为了子女更好的成长将他们送到大城市来,大城市给了他们很多,让他们的视野广阔了很多,但内心的冲击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不管孩子遇到的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父母的分享是孩子最需要的。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父母是他们最好的朋友倾听者,即使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在生活的多方面引导也能让他们学会分享,学会照顾他人,学会多顾忌他人感受,让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中人,这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五、小结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身体、心理的各方面的发展,亲子教育对于城市流动儿童这样特色群体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亲子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撰写本文,在我频繁的与城市流动儿童接触的过程中,我更是深深的感受到城市流动儿童对父母教育的渴望。在学校教育不断强化的同时,家庭教育也不能忽略。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保证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才能保证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沈小平浙江嘉兴洪波中学亲子教育课题研究动态浙江省嘉兴市洪波中学 2007-1-12

[2]周峰编著《给中学生的100条建议》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3]林丽慧编著《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珠海出版社2001 年1月版

[4]吴增强编《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5]李忠莹著《亲子关系全面技巧》花城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6](美)凯文.斯蒂德著,张英爽邱炳武译《教子是本难念的经》新华出版社2001 年1 月版

上一篇:初二寒假计划作文下一篇:山东大学药学专业考研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