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2024-10-03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精选9篇)

1.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一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活动工作总结

准七中 周飞 2014-9-12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总结

准七中

周飞

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上中学后,由于不适应,而导致成绩有所退步,久而久之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举行中小学学段衔接教学活动,发现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衔接方面的原因。结合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及教学体会,探究一下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一些措施.一、引言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的学习方法简单。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上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为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作为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二、分析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难的原因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初中一年级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小学升初中考试,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初中数学很难学,初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统计初步、方程组、负数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初中一年级新生的学习质量。

3456789-

2.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二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在工作中, 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相当一部分成绩比较优异的小学毕业生, 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 学习兴趣减退, 学习质量下降;小学时语文成绩欠理想的学生, 更是对初中语文学习感到无所适从, 无从下手。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加以改变的话, 不但会导致学生学不好初中三年乃至以后的语文, 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 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笔者以为, 找准小学毕业生刚升入初中后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下面, 笔者拟就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差别及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差别

众所周知, 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客观存在着一些差别, 只有搞清楚这些差别, 才能较好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衔接工作。这种差别, 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1. 教师的授课方式存在差别。

由于小学语文课堂容量较小, 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较慢, 加上课时比较充裕, 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讲授课文时速度较慢, 对知识点的讲解较清楚, 且能及时做到反复讲、反复练。因此, 学生只要平时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课, 完成好作业, 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但在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由于课文篇幅明显增长, 加之总课时有限, 大多数语文教师讲课速度较快, 许多知识一带而过, 很难做到反复讲练。另外,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大多也和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很大差别, 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注重让学生机械记忆, 形象思维, 而初中语文教师大多注重整体把握, 重点突破, 以点带面, 注重自主理解分析和灵活运用。这样, 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短时间内不适应和成绩跟不上等问题的出现。

2. 教材内容存在差别。

一般来说, 小学语文课文篇幅较短, 文章浅显易懂, 知识点少, 可读性强, 识记、积累的成分较多;初中语文课文篇幅显著增长, 内容逐渐加深, 知识点增多, 理论性增强, 需要理解、感悟的问题明显增多, 尤其是文言文方面的难度变化更明显, 使得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有种“高不可及”的感觉。上述这些教材内容上出现的差别, 往往会导致学生难以一下子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生活, 从而容易使学生出现学习自信心、积极性受挫等问题。

3. 学习、生活环境存在差别。

从小学升入初中, 对每一个学生而言, 都是进入了一个学科明显增多, 时间明显紧张, 所接触师生明显变化, 学习难度、广度、要求等明显提高的全新环境。这种变化, 会让许多刚刚升入初一的新生难以适应, 甚至会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从而造成部分学生的“分化”与成绩的“滑坡”。

针对上述中小学语文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习、生活环境不同的差别, 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策略, 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那么, 就可以顺利地解决本文开头提到的问题。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1. 循序渐进教学, 巧妙完成衔接。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一定要对初一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结构等特点有清楚的了解, 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 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在起初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降低教学起点, 放缓教学梯度, 放慢教学进度, 遵循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原则, 使绝大多数学生能跟上学习的步伐。切不可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讲课进度快、难度大, 要求高, 如此, 不但不会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师和语文课产生好感, 反而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不适应感。因此, 要有效解决因中小学语文教师授课方式不同而造成学生语文学习无所适从、效果不佳的问题, 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起始年段的语文教学中, 一定要兼顾到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起始年段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采取由慢逐渐到快, 由易逐渐到难, 要求由低逐渐到高的循序渐进教学方法, 在自然而然中巧妙地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为学生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改变学习方法, 明确学习任务。

中学语文教师, 除了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学习特点以外, 还应重视引导学生改变小学时学习语文的方法, 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只有这样双管齐下, 内外结合,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知道, 初中语文学科的知识量大, 难度加深了, 对理解要求、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再不能沿用小学的陈旧的学习方法, 而是要努力做到课前认真预习, 课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会做笔记, 勤于圈点勾画, 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逐渐养成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 争取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形成知识体系。对每篇课文, 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要心中有数, 明确哪些是该掌握的, 哪些是该了解的, 哪些是该理解的, 对不同的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态度, 做到主次有别, 轻重有度。唯有如此, 才能保证学生初中语文学习的高效和成绩的逐步提高。

3. 引导适应环境, 争取顺利“转身”。

在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工作中, 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 适时地引导学生适应中学的新环境、新变化, 争取让学生顺利地从小学生“转身”到中学生, 这也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班会、个别交流、让学生写信表达心中的忧虑等形式, 先了解学生的困惑, 之后帮助学生摆正心态, 做好心理调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刚进入初中后, 对环境、课程、教师、同学等的不适应是一种普遍和正常现象, 是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的, 是每个人人生经历中必须要面对的事情。学生对此不应畏惧甚至回避, 而应主动、积极、尽快地熟悉并适应。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中小学之间的顺利“转身”, 并愉快地完成初中三年的学习任务。教师通过自身努力, 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的新环境, 完成中小学生身份的顺利“转身”, 是保证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力保障。

3.数学教学的中小学衔接 篇三

教学内容的衔接

刚进入中学时,因教学环境的变化、课程的增加,初中教师对学生的基础不了解,教学起点把握不准,极易造成中小学教学脱节。因此,中学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要有充分了解,摸清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 小学到中学,数的概念从“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这是学生进入中学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小学数学教师应为这次飞跃做好埋伏,注意3个知识点:其一,讲解整数概念时,不能说“整数就是零和自然数的统称”,而应该说“零和自然数都属于整数”,并用集合图表示整数的范围,以示整数除了零和自然数外还有其它的数,为初中学习负整数做好铺垫。其二,渗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小学数学虽不讲负数,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较多,如收入和支出、增加和减少、上升和下降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负数出现做好铺垫,并可出现相应的符号,如+3°表示零上3度,-4°表示零下4度。其三,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七年级数学一开始就利用数轴学习有理数,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画图解题,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

进行“数”与“式”的过渡 小学学习具体的数,初中接触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代数概念,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实现这次飞跃的桥梁则是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又要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如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

从“算式”到“方程”的过渡 算术方法与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虽基本关系不变,但思维方法各异。例如:“比一个数的2倍大5的数是11,求这个数。”算术方法的特点是逆推求解,把所求量放在特殊地位,列出算式(11-5)÷2,求得未知量;而代数方法则是顺向推导,通过等量关系把应用题中“未知”向“已知”转化,设所求数为x,则2x+5=11。由“算式”到“方程”是学生思维方法的一大转折,因此,小学数学在教学时应尽可能用代数方法解答,逐步克服算术解法的思维定势。

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 小学的几何初步知识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得到几何概念,侧重于计算、演示、初步感知,属于实验几何的范畴,中学平面几何学习需要逻辑推理论证。从“实验几何”发展到“论证几何”,过渡的桥梁是逻辑推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衔接工作:一是充分挖掘小学数学教材潜在的逻辑推理因素,如解方程和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二是应用题教学中,会用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三是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图形用字母注明,解题后要求学生养成口头说明逻辑推理过程的习惯。

衔接中的具体方法

兴趣上的衔接与培养 中学学习对初一新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教师应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开学第一堂课,结合学生所熟知的事例,给学生讲述什么是数学、数学的特点、数学的用途及如何学好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用途广,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决心。

新旧知识的衔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将新知与认知结构中的旧知发生相互作用,使旧知得到更新改造,使新知获得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传授新知时,应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揭示新知的本质。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的不同在于需要确定积的符号,因而讲解的重点放在符号法则上。

教师教法上的衔接与更新 小学教学进度慢、坡度缓、方法固定,强调直观演示,重感性知识、形象思维;中学教学进度快、坡度大、方法灵活,强调推理论证,重理性知识、抽象思维。解决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从实际生活引入概念,注重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与教师的衔接 中学生因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学习上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对教师具有似信非信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使教与学处于民主、和谐的气氛之中。

4.怎样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 篇四

——如何做好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

张沙沙

今年我担任初中一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发现我们班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通过课下与学生的沟通,发现他们小学里教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老师只要求学生会说、会读,而对学生的听、写方面的要求却很少。有的学生反应我们刚上初中的英语课觉得很难,作业多,单词量大,还要背课文,写作文,太难了。我们小学英语课有故事、歌曲、儿歌、游戏,而初中的课本枯燥无味。

小学生升人初中一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几年英语,并且对基本的英语交际用语简单的句型以及基本语音知识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当他们进入中学后,英语学习既是小学英语的终点,又是初中英语的起点。如果中学英语教师还是按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从事英语教学活动,势必会极大地破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中学英语教师难免会埋怨小学英语教师没有为学生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英语教师又会责怪中学英语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味强调英语知识的传授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中学英语教师常常埋怨初一新生水平低,学习态度和习惯不好,上课死气沉沉,小学没打好底,中学没法教。小学教师则说:“孩子们在小学成绩都合格,上课发言积极,气氛活跃,平均分挺高,怎么到了中学成绩就下降了呢?”家长们也有疑惑:“娃娃们小学英语挺好,初中咋就一般呢?”这种议论随处可听,原因为何?学生进入初中,英语学习出现了不正常的突然减速,说明初中英语教学和小学英语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本人就如何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工作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 遵循英语衔接教学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的程度有目的、有步骤地增加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供新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确保他们在进行下一步活动之前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师按教学内容的顺序逐步增加难度,或复杂性。有序地进行课堂提问是贯

彻循序渐进衔接原则的重要环节。一是引导式提问。开始提问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和复习已经学过的基本内容;二是理解式提问。通过提问,教师让学生理解知识,并将其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之中;三是讨论式提问。老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进行一阶段的提问之前,应把本阶段的问题同已经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地进行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思考,从而获得对相关联内容的整体理解。

(2)连贯性原则

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某一具体课文的前后之间、上下结构之间的自然连贯。了解和熟悉小学的教学内容,可以避免中学教学内容与小学教学内容的脱节。比如上牛津7A之前,认真仔细地研究小学英语的内容,组织系统地复习,包括词汇、句子、语法和交际口语等。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教师既熟悉了小学的教学内容,又可以了解学生对小学英语的掌握程度,预测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然后调整教学计划,更好把握英语教学中的详略难易。

2.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熟悉小学英语教材教法,以便融会贯通,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教师可以经常去听小学英语课,相互交流中小学英语教学信息,以便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规律,明确小学英语与七年级英语的相同相异处,以便找准衔接点,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

3.注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生独有的年龄特征表现出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好问。进入初一后,他们依然天真浪漫,有正义感,对不喜欢的人和事会表示憎恨。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认真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营造生动的语言交流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开展各种英语课外活动,例如竞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竞赛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4.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

英语教师应保留部分好的小学英语学习的习惯。例如。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学唱英语歌的习惯;做英语游戏的习惯;轮流在黑板上做练习的习惯等。英语教

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课和做笔记,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的习惯;课后整理笔记,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习惯;早上朗读,晚上默读的习惯;课前找出问题,课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课后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语法规则,独立归纳语法规则,自觉运用语法规则进行真实情景下的言语交流的习惯。

5.注重英语学习技能的衔接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技能基本上是机械模仿,书写字母和单词,是一种被动的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只凭一时兴趣,缺乏主动性,视、听、说的活动多于读、写的活动。读的技能也只侧重拼读和模仿朗读,写的技能也只侧重书写规范的字母、音标和单词。学生通过听和直观感知,学习了一些常用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所以,学生进入初一后,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的扩展和使用转化为以听说为主,逐步向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转化;从简单英语学习向内容较复杂的英语转化;从只用YES、NO的简单言语交流活动向用整旬回答或用特殊疑问句的回答方式转化;从机械地模仿向有意义的操练和真实情景中交流的活动方式转化;从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

6.根据中小学英语教学规律,注重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的衔接

教师要组织难易适中的诊断性英语考试,包括词汇测试、综合测试、听力测试等。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全体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增进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可靠的教学依据,促使学习差的学生知己知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以弥补学习上的不足。

考试形式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考虑能力培养的训练;既要考虑小学学过的内容,又要考虑中学刚刚学过的内容;既要考虑笔试,又要考虑口试。避免过难、偏易,分值尽量合理,考分不宜偏低,否则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容易加重学生的负担。

5.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五

【论文摘 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路和策略。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

6.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六

小学生升入初中一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几年英语,并且对基本的英语交际用语、简单的句型以及基本语音知识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当他们进入中学后,英语学习既是小学英语的终点,又是初中英语的起点。如果中学英语教师还是按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从事英语教学活动,势必会极大地破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中学英语和小学英语的衔接工作。就如何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谈谈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看法。1.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的英语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老师一般通过听和直观感受积累,让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到了初中,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内容逐渐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教学要求从听说为主,逐步向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阶段过渡和转移。学生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教学要求,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上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教学方法的衔接

学生主要通过英语教材和英语课堂学得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就难以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训练的机会就少。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实际运用英语交流活动的能力就不强。要搞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就必须要求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改进教法,即: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以及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单纯的机械训练和语法讲解转向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根据初一学生入学英语成绩采取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难度有明显区分的练习,也就是分层练习。小学英语应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尽量把语言材料和真实的环境、实物、图片联系起来;而中学,尤其是初一英语教学,一方面,要尽量保留小学英语课的活跃气氛,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和交际性,寓教于趣,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初中英语教师要在保持小学英语课趣味性的同时,将教学设计的层次逐渐提高,以适应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满足学生身心的迅速发展。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英语教师应保留部分好的小学英语学习的习惯。例如,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学唱英语歌的习惯;做英语游戏的习惯;轮流在黑板上做练习的习惯等。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课和做笔记,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的习惯;课后整理笔记,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习惯;早上朗读,晚上默读的习惯;课前找出问题,课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课后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语法规则,独立归纳语法规则,自觉运用语法规则进行真实情景下的言语交流的习惯。通过学习习惯的衔接,要求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做到:听课聚精会神,认真记笔记、整理笔记、完成作业、找出问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读多用等。4 英语学习技能的衔接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技能基本上是机械模仿,书写字母和单词,是一种被动的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只凭一时兴趣,缺乏主动性,视、听、说的活动多于读、写的活动。读的技能也只侧重拼读和模仿朗读,写的技能也只侧重书写规范的字母、音标和单词。学生通过听和直观感知,学习了一些常用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所以,学生进入初一后,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的扩展和使用转化为以听说为主,逐步向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转化;从简单英语学习向内容较复杂的英语转化;从机械地模仿向有意义的操练和真实情景中交流的活动方式转化;从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5.师生情感的衔接

教师要认真上好一堂导言课。在导言课中,教师要作自我介绍,包括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教学策略与方法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老师,排除师生情感沟通道路上的障碍;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方法、建议等。教师还要创造宽松友好的课堂英语教学环境,讲究教学艺术,用真诚的态度和虚心好学、严谨治学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获得他们的敬佩和信赖。

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表扬,少给学生指责和批评,及时鼓励学生的成功,耐心诱导、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尽量让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应善于将机械性语言项目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去交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语言材料出发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从机械性思维向有意义性思维和交流性思维转化。6 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的衔接

教师要组织难易适中的英语考试,包括词汇测试、综合测试、听力测试等。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全体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增进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可靠的教学依据,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知己知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以弥补学习上的不足。

考试形式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考虑能力培养的训练;既要考虑小学学过的内容,又要考虑中学刚刚学过的内容;既要考虑笔试,又要考虑口试。避免过难、偏易,分值尽量合理,考分不宜偏低,否则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容易加重学生的负担。

7.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七

一、初一数学教学的特点

1. 坡度陡。

初一数学教学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但它们是有区别的。从教材内容看, 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算术知识 (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初步概念以及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 有少量的代数初步知识 (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 和几何初步知识。但把“数”扩充到“有理数”, 完成从“数”到“字母”的飞跃, 系统学习方程知识和平面几何知识都是在初中阶段。我们可以看到, 初一学生面临算术数到有理数、具体数到字母代数、简易方程到系统方程、平面几何初步到平面几何系统学习的一系列过渡。对于年纪偏小、理解能力较弱的初一学生来说, 这些过渡形成一道道陡坡, 学生学起来要花较大的气力。

2. 节奏快。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较少, 每个概念、法则, 教师都有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消化和吸收。进入初中后, 教学内容多、量大, 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显著增加, 学到的新内容如不及时消化, 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被动。以初一上学期数学教学为例, 学生要在77个学时内学会有理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及应用, 还要注意这些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节奏显然比较快。

3. 影响深。

初一数学教学内容, 都是后续学习必须的知识。从运算来看, 初一以后数学中的运算, 最后常归结为有理数的运算, 熟练地进行有理数计算是整个中学数学的基础。再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看, 从一开始引入“字母表示数”的基本思想, 到反复强调“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 还可以表示“式”和“图形”, 就已经把数形结合起来了。另外, 解方程中已知数和未知数的转化把数学思想、方法、技能融为一体, 这些都对中学的学习起到奠基作用。因此, 初一数学学习对整个中学学习的影响大, 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基础。针对初一数学教学坡度陡、节奏快、影响深的特点, 我认为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做。

二、注意教材的衔接

1. 教学内容要适当处理, 难点要分散。

在知识衔接处, 注意确定适合教与学的教学目标, 使教与学的步伐缩小一点, 进行小跨步转化。如教学“有理数运算”要进行两步:第一步确定结果的符号;第二步进行绝对值的计算。因此, 要求学生计算时用口诀“先定号、再计算”, 并引导学生明确有理数计算与算术计算的根本区别。教学中注意分散难点, 如把有理数加法运算分解成4个环节, 即确定两个加数都是正数;两个加数都是负数;两个加数中一个是正数、一个是负数;两个加数中有一个为零。这种小跨度的转化, 使新旧知识不脱节, 学生易接受。

2. 要认真剖析概念。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 要采用比较的方法, 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也是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又一途径。如小学学“字母表示数”, 初中也学“字母表示数”, 在非负有理数范围与有理数范围内, 同一个字母a表示的数就不一样了,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确, 在不同的数集内, 字母a表示数的区别, 而且要知道这是由于字母a活动范围增大的结果,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字母a的任意性和抽象性。在有理数范围内, 还要解决好“-a”是正数还是负数这类学习的难点。

3. 应用题的解法要比较, 要转变。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 应用题教学面临“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这种过渡, 是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来完成的。所以, 在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好应用题由“算术解法”到“列简易方程解法”, 再过渡到“列规范的一元一次方程”,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解法的系列转化, 比较出“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之优劣, 并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对心有余力的学生可有意增补一些兴趣题。

这类兴趣题在内容和要求上应有弹性, 且因人而异, 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兴趣是求知的欲望, 是学习的动力, 作为教师要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学生的现实基础, 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从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计引题、问题、提问、板书, 这些在初一及刚开始学几何时显得尤其重要。

三、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1. 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在小学, 教师也要求学生预习、阅读, 学生也有一些自学能力, 但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进入初一后, 由于教学节奏加快, 更多的知识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复习来掌握和巩固。因此, 要求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会学习。现在使用的初中数学教材, 在内容选取、编写体系上都尽可能再现数学发展的基本过程, 再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且文字表述浅显, 循序渐进;每一节都有问题式的自学提要, 提出每节的基本要求, 给学生指出自学的目标;每章安排有“小结与复习”, 配有“自我测验”, 供学生检查能否达到本章要求。因此, 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自学功能, 让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 并根据课本的要求, 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达到不同层次的自学目标:有的只需“读懂”、“了解”;有的则需要“理解”;有的还需“记忆”;有的则可“自主练习”、“自主测验”, 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佳途径。

2. 重视思维方式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所以小学数学中有较多的直观演示、具体操作活动, 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往往都以直观、具体的演示、操作活动为支撑。进入初一以后, 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在小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 逐步减少具体、直观, 逐步深化抽象思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 按照思维的规律性和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 循序渐进的讲解概念, 让学生养成专心听讲、仔细看书、认真思考的习惯, 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 多问几个为什么,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数轴”的教学中, 教师可如下操作:①从实例引入数轴的概念。利用教材上有关温度计的实例, 在教学中可用数轴与一条直线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第一, 正数、负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进行表示;第二, 表示正、负数的直线与一般的直线不同, 须具备分界点即原点;第三, 规定正反向、单位长度, 按课本的步骤画出能表示有理数的“直线” (数轴) 。一条直线赋予了这“三个条件”而发生质的变化, 变成了能够表示正、负数的数轴。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 要先入为主, 截取单位长度和各分点时, 用圆规在黑板上示范, 准确截取。②利用数轴帮助学习负数。众所周知, 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同样, 数轴的具体性和直观性有益于学生学习负数。在数轴上容易理解有理数的分布和正负数的关系, 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十分方便。在数轴上, 加就向右, 减就向左。因此, 抽象的有理数加减运算就转化为一种可见的具体操作, 使学生在学习负数运算时就培养了理解能力。同时, 也为将来建立实数概念、认识无理数、建立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打下了基础, 为建立直角坐标系、实现数形结合、学习解析几何初步准备了条件。

3. 进行作业方法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作业, 忽视必要的巩固复习, 以至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 练习未起到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作用。在这个学习环节的指导上, 应要求学生先回顾课堂学习的知识, 复习巩固新知, 然后独立完成作业, 解题后要自觉地进行检查, 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在小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包括独立思考、细心计算、自觉检验、书写规范等。

4. 培养总结的习惯。

在进行平时的课堂小结、单元小结或复习总结时, 小学生较多地依赖老师, 习惯于教师带着总结。所以, 从初一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在具体指导总结时要让学生做到:首先看书看习题, 回忆所学内容, 列出相关的知识点, 标出重难点, 列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然后归纳总结出体现所学知识的结构图 (表) 。最后,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导, 使总结达到精练、提高的目的。

8.谈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八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 ; 教学衔接 ; 衔接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32-01

有很多学生在小学时的数学成绩优异,但是到了初中,数学成绩明显下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做好小学和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目前,小学和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情况很不好,小学和中学的教师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这就会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出现断层的现象,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因此,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十分的重要。

一、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因素

1.教材体系不同

初中数学的教材体系和小学的教材体系相比,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知识体系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发生了从数到式、常量到变量、形象到抽象的变化。小学的数学教学所包含的知识量比较少、内容比较浅、难度比较低,知识的过渡比较缓慢,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比较多、知识面比较广、内容比较抽象。存在一些抽象的数学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和逻辑推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为学生带来了学习认知上的困难。

2.教学方法不同

小学数学教育的周课时比较多,教师在讲解难点和重点知识上的时间比较充足,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比较深刻。但是初中数学教学就不同了,初中的数学周课时比较少,教学任务重、难度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掌握,这就会使学生难以快速的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3.学习方法不同

在小学阶段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小学教材的叙述方式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大多数的知识都是用图片和表格的方式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初中教材的叙述就比较严谨、规范。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延伸性和创造性。

4.教学环境的不同

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要有一个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中学高起点、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环境,会累积知识、心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措施

1.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衔接

第一,小学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方式,有些学生解应用题的时候喜欢用算术法不喜欢用方程法,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小学教师教学方式不当。所以,小学教师在平时教学生解应用题的时候,既要使用算数法,又要使用方程法。让学生对两种解决方式都有了解,最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解题方式。第二,初中教师要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第三,中小学的教师要共同完成数学的衔接工作,中小学教师之间应该多沟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2.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要明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意义,熟练掌握教材的体系是很重要的。教材内容已经对知识进行了合理的编排,包括内容编排、逻辑次序编排和认知顺序的编排。但是教材上并没有对需要和中学教学内容衔接的部分进行标注,所以教师要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将有联系的部分进行重点的讲解。在初中数学中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数、代数式、方程和几何。中小学数学在数和形上有很大的联系,所以教师需要重点讲解这一部分的内容。

3.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加强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小学数学对学生的概念掌握要求并不高,主要是侧中学生的计算。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加强对概念的掌握,用小学的学习方法没办法很好的掌握概念。教师可以用变式的比较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含义和实质,并用所掌握的概念去解决问题。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生在步入初中后,应该改变过去的学习方法,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中的知识,没办法全面的掌握知识的内容。所以,需要改变学习方法。在课前可以进行知识的预习,在课后可以进行知识的复习,一定要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积极性、创新性。遇到较难的问题不退缩,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步入初中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都和小学有所不同。在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上也有改变。学生应该尽快适应中学的生活。摆脱学习上的依赖性,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其祥.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3(3):74-76.

[2]蔡妍.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国职工教育,2014(6):172.

9.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九

幼儿园大班学前班与小学一年级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大班为小学一年级工作准备,小学一年级是学校教育的开始,小学一年级是幼儿园大班学前教育的继续发展与提高。因此,学前教育与小学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两者关系处理得如何,关系到是否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及教育质量的高低。如何使幼儿园大班学前班的儿童升入小学而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得合理、科学、恰当确实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调查研究,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熟悉大班学前班的数学教材和教学要求,了解学前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了解学前数学教师教与学的情况,注意搜集和整理大班儿童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熟悉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掌握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加强联系、沟通,特别要认真钻研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弄清幼儿园大班、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内在联系。

再次对幼儿园大班、学前班数学的管理,数学教学法,儿童学习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心理特征一定要有所了解和认识,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的放矢地搞好幼儿园大班、学前班数学的过渡衔接工作。

二、注意搞好四个方面的衔接

1、教材方面的衔接,幼儿园大班、学前班教材内容包括分类、排序、量的比较,1-20的数认识,相邻数序数、单双数,10以内数的组成、分解、加减运算,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看图口编应用题教学,认识几何形体、时钟、等分、认识人民币等。小学一年级内容包括:1-20以内数的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加法、减法的初步认识,应用题教学等。从教材内容来看,幼儿教材的编排上也存在着问题,数学知识重复,部份儿童易失去学习的新鲜感,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困难。小学数学能力的发展和初入学时的数学能力水平有密切关系,初入学时对数概念,对数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运算,那么他们入小学后对整数中的多位数,对小数和分数,对于自觉地运用数的关系和运算法则进行计算,都表现出较高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须搞好;(1)直观的图求和实物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在分类与计算教学中,先教师引导,后儿童独立操作,先易后难,通过分类训练,帮助儿童构建一个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分与合的思维结构。掌握分类关系的同时,初步渗透连续再分的思想,逻辑排除的思想,有意识的训练儿童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示推理的初步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实物分类操作、图示操作、数的分解组成操作,数的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数的分解组成与相应的计算之间双向联系。(2)从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过渡。在应用题教学中,帮助幼儿在教师的实物演示,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说出计算式和解答结果。按照教师示实例,口头访编相似题材内容的应用题,进一步访编不同题材内容的应用题,培养幼儿从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初步抽象能力,看图按算式口编应用题能力。训练一式多题的口编应用题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的过渡。

为了帮助学前儿童入学以后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较好地过渡和适应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应给他们做好“搭桥”、“辅路”的工作。在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基础上,略有提高,面向小学,突出衔接。

2、教法方面的衔接。幼儿园教学是直观形象,动静结合,玩中有学,寓教于乐。小学是直观又形象,动静结合,学中有玩,寓教于乐。学前班的教学方法,在幼儿园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小学课堂为主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减少幼儿园大班学前班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成分,使之逐渐转换为以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并调整作息时间,适当地延长上课的时间,使之接近小学,并注重“两个适应”能力的培养。

3、学法上的衔接。学习方法直接关系着学习的效率,幼儿园习惯的学习法难于适应小学数学学习新的要求。学前班幼儿是学乐结合,不留作业,不考试,儿童感到轻松愉快,而小学的学习方法,科目多、考试多、作业多,儿童很难适应小学学习新的要求,学习方法的衔接应着重促进幼儿发展,培养适应能力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使幼儿由“学会”变为“会学”,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

4、教学管理的衔接。(1)科学制定幼儿园大班学前班后期和小学一年级的初期的生活作息制度,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时间和环境的平衡过渡,适当增大课时,数学由每周2节增加到每周3节,教学时间由每节30分钟增加到每节35分钟—40分钟。(2)加强认识活动区、活动角的建设,使数学教育活动体现合理性。教师要精心思考和组织活动区数学环境布置,数学活动的进行。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儿童才能学习与发展相适应的有关经验,儿童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儿童的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才可能获得相应的发展。(3)将数学教育渗透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在儿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和情景,利用各种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数学因素,帮助儿童积累数学的感情经验。

上一篇:五年级游记作文600字以上优秀作文下一篇:综合布线技术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