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能力

2024-08-03

应试能力(精选9篇)

1.应试能力 篇一

物理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建立和发现,包含了许多科学思维的应用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如外推法、等效法、对称法、理想法、假设法、逆向思维法、类比和迁移法等,这些方法要认真领会和掌握运用。物理的重点知识年年考,因此对同一知识点的能力考查必然不断翻新变化,可能今年考理解能力,明年考推理能力或综合分析能力,或以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角度设问考查同一知识点,不少考题明显带有陈题改造的痕迹。复习时不要老盯着新题,在题型的选择上不要浮躁和赶时髦,不要盲目地强调热点问题,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基本物理知识和基本物理规律上,新题型再怎么变都离不开基本知识点,要科学有效地加以应用,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真正提高应变能力。

提高应试能力

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正确的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首先要习惯完整看完一道题目后才做题,学生往往为了抢时间,特别是做选择题时,经常是边看边选,往往忽略后面可能出现重要的边界条件而造成失误。审题应严肃认真、耐心细致,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对干扰因素的排除。

解题要注意科学规范,选择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建立坐标系、统一单位制、规定正负号、列出相应的原始公式,数值代入过程,计算结果的表述都要完整、规范。还要注意书写工整,不要造成符号、数字混淆、不清,不要错漏。作图有利于物理过程的分析和空间的想象,该画的图一定要认真画好。

由于人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审题、理解和思考问题思路一旦出错,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自己发现纠正的,一般在综合科考试结束时试卷做不完是正常的,解题要争取一次性解决问题,不要寄希望于最后检查时。

由于某些地区的中考允许使用计算器,学生已经习惯依赖计算器进行数字计算,造成数字运算能力低下。而高考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每年的高考试卷又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字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xx年高考物理科福建试卷的难度值为0.43(即100分卷平均得43分),而主观题的难度值居然仅0.28,这和公认的具有较好区分度和选拔功能的难度值0.55相差太多,因此有理由相信,xx年高考物理卷应该不会比xx年难,而且还应容易点。但由于物理科对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也不要期望难度会有很大的降低,较大的可能是稳中有降。理综是三科目合起来考,由于其他科的难度值和物理相差较大,学生可能会把大量时间投向其他科,如何科学地分配答题时间是值得注意的。

2.应试能力 篇二

应试能力是如何而来的?是在考试前突击出来的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考试是有规律的。

正常考试不是老师一时心血来潮,顺手拈来几道考题来考学生,而是有一定目的,有一定依据的。考试有不同的类型,既有日常测验,又有目标参考测验。

简单说,日常测验主要目的在于鉴别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而目标参考测验则是检查学生的学习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

用日常词语来说,考试则分为选拔性测验和合格性测验。由于选拔性测验的目的主要在于甄别学生的等级,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等,从中选拔或淘汰一些人,因而,它的测试题总要有一部分内容是超出大多数人的水平和能力的,具有较高的难度和区分度。这里所谓的难度, 并不是和所学内容没有一点联系的超难度,而是脱离了原有的题型,要学生能够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所学原理,创造性地解决新的问题。

在目前的各级各类升学考试中,大多都有一些“附加题”这类题,目的就在于区分学生彼此之间的能力和等级。相反,合格性考试的目的并不在于区分等级,而在于考查每个学生是否都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试题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编制的,而且力图全面考查学生学过的各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这类情况下,也许大部分学生都能得满分。正如教育心理学家所主张的“掌握学习”那样,只要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时间,他们都可以全面、正确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通过对选拔性考试和合格性考试的对比分析,我们能体会到以下几点:1.应试能力并不是一种侥幸的、碰运气的能力,而是有规律可循的;2.应试能力是平时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3.应试能力不仅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而且是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考试就像体育比赛一样,只有在赛场上充分地展示自己平时训练的结果,才能得到大家的承认,也只有这样,才能表明平时训练的科学性以及参赛战术制定的科学、合理性。

3.“基础能力+应试技巧” 篇三

我认为,对待英语这门课程的态度至关重要。毕竟, “Attitude is everything”。如果我们喜爱英语,自然会投入满腔的热情并付出不懈的努力,功到自然成,学得也较为轻松有趣。但也不排除有些对英语不“感冒”的同学,我认为这些同学应该客观地看待英语这门学科,可以把它看作“栏”去跨越,甚至看作enemy去打败。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轻言放弃或产生憎恶情绪。

我在学习英语时,主要注重两块内容:一块是基础能力的提高,另一块则是应试技巧。在本篇中,我主要谈一谈应试技巧。

一、基础能力的提高

1. 单词: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在学习单词时,我不喜欢死记硬背,而是更偏重发音,然后按照音节来记忆单词。例如beautiful,可记为beau·ti·ful。每天早晨花二、三十分钟多读几遍学过的单词(读而不是背)。刚开始时拼读,等熟练以后直接读单词,并且读完单词后还要留意其汉语释义。

2. 语法:课堂上做的语法笔记很宝贵。我反反复复地把语法笔记看了好几遍,边看边记。遇到比较困难、生疏的语法点,更要经常翻看。可用彩色笔把那些特殊或者常见的用法勾画出来,强化记忆。

3. 书写:美观整洁的书写能为英语写作增色不少。对此,平常不注意书写的同学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临摹字帖。写作时应一笔一划地书写,不要过于追求个性。就像我高一、高二的时候书写很差,30分的书面表达题,常常因为书写不够整洁而徘徊在15分左右。后来坚持练了一学期的字帖,作文得分提升就很快,通常在20分以上,因为书写工整而将书面表达提升了一个档次。

4. 课外积累:词典被喻为“无声的老师”,课余时间多翻翻词典,把一些常用的词汇、短语、搭配抄录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积累。解题及阅读中遇到的高频词汇有必要查阅词典,弄清其音、形、义,培养自学能力。还可以从英文报纸、杂志上摘录名言名句、优美的语句及范文作为书面表达的素材。

5. 寓教于乐:听听英文歌曲、看看英文原声电影对发音和听力很有帮助。

二、 应试技巧

1. 单项选择:为了取得单项选择题的高分,我平时解题时,对每一道题都会认真地考虑该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有时还延伸至其相关用法。有些题目改动一个词或一个标点符号后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解答,可在题目旁边作标记。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速度太慢,其实不然,日积月累,题目做多了就熟能生巧,等到考试答题时就轻而易举,速度和准确率都大大提高,也能轻易避开“陷阱”。

2. 完形填空:该题型重点考查词语(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可采用分段式解题法,按段落去答题,遇到需要从上下文来揣摩的题,应注意“上下求索”,即可轻易得出某些空格的答案。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平时学习宜注重把握近义词语的辨析以及词语的搭配等。

3. 阅读理解:除了图表或广告文体(这类文章多以考查事实细节题为主)可先阅读题目,再从文章中迅速捕捉答题的细节外,其他阅读类文章有必要先通读一遍,注意识别题目考查的是主旨大意、细节理解、词义推测、推理判断还是标题归纳等。解答主旨大意和标题归纳题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4. 短文改错:全国Ⅱ卷采用分行式的短文改错题型,该题对很多同学来说是难点。其实,它也有一定的规律,练题时会出现很多常见的改错点,应该把它们牢牢记住。另外,要摸索出解答这类试题的规律,比如我解题时通常就会按照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增、一个删、一个连词、一个名词单复数、一个正确、一个人称和时态的变化、一个从句引导词、一个冠词、一个非谓语动词等”,一一对应,就能做得快而准。

5. 书面表达:该部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写作中注意审题,写作要点齐全。应充分展现较高级词汇的运用、句子结构的优化、过渡词语的合理运用等写作技巧。规范书写,保持卷面整洁同样是取得高分的保证。

6. 总结错题:为避免再次犯错,最好把做错的题和理解模糊的题目整理在错题簿上,经常翻看以加强记忆,有针对性地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最后,要考出好成绩,我认为良好的心态必不可少。当你付出很多努力却成效不大时,不要气馁,应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随时保持进之淡然、退之坦然的乐观心态。

学好英语会为我们打开另外一扇了解世界文化和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窗口。考试不是学习英语的终极目的,它只是检验我们学习水平的一种手段。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达到交流、沟通和自如运用的目的。

4.应试能力 篇四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理论和实践却往往发生龃龉。九年义务 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 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高中语文新大纲也将“阅读、写作、听说”确定为能力训练的内容。 语文教学无疑要服从大纲的这一指挥。然而,我们所面对的却是应试教育尚未真正让位于素质教育的现实,这 就使语文能力的培养在不少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作法四处蔓 延,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受到排挤,而代之以旨在提高考试成绩的“应试能力”的培养。于是,便有了 题海战术和五花八门的测试训练,也便有了猜题、押题之风的盛行。这种现象如发生在一般的语文教师身上, 倒也不足为怪,但读了魏书生同志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19第2期上的《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一文,顿 感大惑不解。

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魏书生同志把应试能力的培养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不 仅有严格的训练体系(分为出题、答题、评卷、补考、总结五个环节),而且一一落到实处。文中写道:“15 年来,每个学期我都只用30节课讲完整册教材,有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学。每学期语文课上出各类试题的时间 常常比我讲课的时间还多。”如果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检查自己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情况,自然不失为一种有 效的途径,但这种训练对于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如果将大量的本应 让学生增长新知识、新技能的教学时间耗费在出题、做题上,实在是舍本逐末。而魏书生同志单是用于学生出 题的时间就几乎占了全学期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每周5课时计算)。如文中提到:“期末试题出一份要一个星 期,这个星期每天的语文课就不讲课,也不布置其它任务,一上课,每个人就都在那里埋头忙着出试题。”如 果加上答题、评卷、补考、总结所用去的时间,称之为以考代学决不为过。诚然,这种做法会给学生应付统考 乃至中考、高考带来好处,且不说他们在出题、答题、评卷等过程中复习到了将要在决定命运的考卷上见面的 语文知识,如果某个学生在出题时押对一道大考试题,其考卷上的分数就会立即上升,押对的愈多,上升的幅 度便愈大。也许是尝到了这个甜头,魏书生同志在每次市、校统考之后,都要学生“找出自己的.试题和统考试 题相比较,看每位同学出的试题和统考试题的共同点共有多少处”,并且“按照统考试卷的分数计算押题的分 数”,对得分最高的同学还要予以奖励。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做究竟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何方?据魏书生同 志介绍,有个学生出的试卷“居然有59分和统考试题一模一样”。可以想见,该生在这次统考中的成绩定然名 列前茅,但通过押题换来的高分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吗?如果该生下一次未能押到试题或押中甚少,情况又 会怎样呢?因此,魏书生同志所着力培养的应试能力,并非学生真正需要并能受益终身的语文能力,而只能是 对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的误导。

笔者丝毫不想否认,适当的应试训练是必要的。通过训练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熟悉各种不同的题型, 掌握答题的技巧,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等,无疑对提高正式考试的成绩有所帮助,但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之所在,这种训练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如果学生真正具备了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那么,他就不会 被考试所吓倒,更不须为应付考试而耗费大量的精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只要教者每学期循序而认真地教 ,学者每学期循序而认真地学,高考的事尽可以彼此都不放在心上,临到考

5.应试能力 篇五

首先,我们要学会审题,这是基础。审题包括了找准关键词句和发现隐含条件,以及学会排除。我们在做物理题中,应该划出关键词句,有助理解题意,以及关联知识点确定答案。很多隐含条件也是解题的关键,排除是指排除干扰因素。

其次,我们平时要注重解题的规范性训练。什么是解题的规范性,就是我们在做大题时步骤一定要完整,不要只简单写出公式、答案就了事。所以做题规范性的习惯应该在平时做题中训练。关键我们要知道解题的分数都是步骤得分。

6.应试能力 篇六

举世注目的应试是高考。这一场考试几乎是人生的分野,万众注目。“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孟郊的《登科后》,描绘的是唐代科举考试高中后的得意,用来形容当今的高考固然显得有点夸张,但一考定终生却是相通的。用当年我的老师的话:“今儿的考试,决定你将来是穿皮鞋还是草鞋!”那时,国家干部才穿皮鞋,而农民大多都穿草鞋。话虽通俗,理却不假。于是,君不见高考前后真是全民疯狂,仅仅就有为消除青蛙的鸣叫而毒死整池青蛙的,有英语听力考试时家长自发组织人墙拦车堵人的,有父亲去世两个多月母亲为高考向女儿隐瞒死讯的,有男孩结束高考后才得知父亲十二天前因车祸去世的,有乡村中学高考壮行校长祭旗学生含泪的,有母亲送考遇车祸女儿忍泪上考场的,有考生迟到不能进考场母亲下跪求情的,更不用说爱心车辆送考,交通管制为高考保驾护航等措施,把本不算炎热的六月搅得烦躁不堪。家有高三的孩子,就相当于在家里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全家人心惶惶。学生的脸色是全家人心理晴雨表,学生每次模考的成绩则是全家人的幸福指数。

如果说高考是最后的冲刺,那么中考则是冲刺前的途中跑。中国目前的教育,已经形成这样一个链条: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必须考上一所好大学;为了考上好大学,必须考进一所顶级高中。而好大学全国有几千所,但好高中一个省(市)也就那么三两所。所以拼中考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拼高考。中考前进行的体育考试,是中考唯一可以钻空子的环节,于是有学生不惜以身试法,用皮筋扎住胳膊或者考试前用冰块降温手指会让测出的心跳慢一些,柔韧性考试时,双腿绷得不直等。有些家长也推波助澜,忙着找关系,托人情,目的也就为了体育考试中孩子跳远时能多报几厘米。

中考成绩公布后,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丝毫不亚于高考。为了让孩子能上一个心仪的高中,家长不惜掏巨资缴纳资助费、借读费等各种费用。目前,中国大陆学费,一般的大学一年学费是5000-8000元,而一所知名高中,一学期的学费至少都是8000元,有的甚至高达三四万元。如果是孩子靠实力被正式录取倒也罢了,如果分数不够,那三年高中花的钱,就以十万记了。但家长们乐此不疲,有的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有的是为了花钱图个安心,有的是购买最后一丝希望。总之,中考的竞争一点儿也不比高考弱。

如果说中考是途中跑,那小升初就是加速跑。为了能上一所好高中,必须先上优秀的初中,这是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小升初除了全市统一组织的小学毕业考试外,稍有名气的初级中学,都会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很多考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像赶场子一样,从这所学校考到那所学校。实力强的孩子,会拿到好几所知名学校的录取资格,会来事的家长可以把这些资格转让出去,价格不等,或许是吃一顿饭,或许是数以万计。小学毕业的孩子,也就十二三岁吧,这些花季雨季的孩子,迎来的不是彩虹晚霞,而是无穷无尽的补习班,因为几乎所有的初中在自主命题时都要涉及奥数题目。前两年,国家明令禁止不许考奥数,但这也丝毫难不住各大名校,因为考试题目可以不含奥数,但是非常难,小升初考试中出现诸如需要用数列知识才能解答的题目司空见惯。你不去专门学习,能取得高分被录取吗?

按说小升初是小学毕业班的事儿,那么小学低年级该消停几天,过几年快乐无忧的好日子吧?且慢,“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一句广告词,而是一句货真价实的生活写照。我的一位同事痛心疾首地对我说:“千万别信那些教育家的话,学前班该学啥一定要让孩子学!”因为他听信“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先进教育理念,学前教育没怎么重视知识学习,结果孩子上小学后学习跟不上,整天郁郁寡欢,本应天真活泼的六七岁小孩子,却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心事重重。因为班级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所以老师教学进度很快,教学内容也随之加深。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学得相当轻松,每次考试成绩都不错。“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同事,却换来了一个“灰色的少年”,每次考试都是一次炼狱,打得孩子灰心丧气。

其实,竞争早已提前到学前班了。到书肆去转一转,那些五花八门关于胎教的书能大行其道,就说明现在的学习竞争也许提前到娘胎里了。

应试教育的衍生物是精英教育。历年中、高考结束,各级各类学校总会以各种名目宣传自己:北大清华上线几人,“2+7”院校(北大清华为“2”,紧随其后的七所院校为“7”,也就是中国大陆排名前九的大学,简称“2+7”)上线几人,一本上线率几何,二本上线率几何……人们关注的永远是那些成绩较好的精英。同行关注,家长关注,学生关注,上级主管领导关注,新闻媒体关注……众目关注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教师不得不关注。因此,一线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时,瞄准的是能够上线或临界上线的学生,并非“面向全体”(这一教育教学原则自从我接触教育就接触,刷在墙上,写在书上,只要有中国教育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这四个字,可谓无处不在),至少不可能以差生为教学起点。

翻开新课标教材,无论人教版,还是苏、鲁、粤教版,编者都有一个默认的大前提:每一个学生都无比热爱学习,而且学习能力无比强大。别的科目我不敢妄论,就拿语文来说,学生要在2.5个学期(高一两个学期,高二半个学期)内学完五本必修课本,共65篇课文(有些篇目里不止一篇文章),外加10本名著阅读和若干探究活动。注意,这里还没有计算作文指导。想要完成这些任务,除了对语文要爱到死去活来外,还得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比如名著阅读中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读一遍需要多少时间?读一遍能答对高考试题中那源自犄角旮旯的名著阅读题目?要知道“初唐四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王勃只学习语文,而现在的孩子语文只是他应试的九分之一。

语文尚且如此,其他科目自不待言。既然大家都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那么教师必须得关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几句童谣已经流行了几十年,现在愈演愈烈。模考、月考、周考、摸底考、收心考……考试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几成家常便饭。而分数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老师的命根。我曾经参与讨论优秀教师的标准,第一条定的就是:“学生不能考出好成绩的教师绝不是优秀教师。”高考大如天,这是一线教师的饭碗;那换句话是不是也可以说“分数大如天”呢?

在大环境的压迫下,教师只能舍卒保车,千方百计地保证上线率。因此中国的教育也就演变成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随之带来的是失败教育。考试必定有成绩,有成绩就有高低,有高低就有排名。不管国家怎么禁止,也不管教育家们玩什么概念,只要有考试,必定就有排名。有时是明里排,比如把成绩单张贴在教室内,按考试成绩排座位等;有时是暗里排,老师口头宣读,或个别通知家长。当然,老师也是有苦难言,因为家长关心这个,任何一个教师不可能不排名。每次考试后,排名靠前者家长与孩子欣欣然喜悦,排名靠后者家长与孩子施施然怅惘。久而久之,那些经历过无数次排名靠后打击的孩子,自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过着极度自卑而压抑的学习生活。好在我们的教育专家智慧无限,发明了许多新名词来遮遮掩掩,不许称呼“差生”,取而代之以学困生、后进生等。但怎么称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称呼并不能掩盖学习成绩不佳,在班级饱受歧视的事实。

历经十二年的基础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换得的大约是10%的成功者(二本上线),却得到了90%的失败者。即使那些考上二本的学生,也难免受到多次考试失败的折磨,因为人们总是眼睛朝前看,用考试成绩最好的学生作为参照物。最终的结果大约是除了省状元外,其余的都是失败者。因为考上二本的人与考上一本的学生比是失败者,考上一本的学生与考上“2+7”的学生比是失败者,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与状元比,也是失败者。所以,中国教育是名副其实的失败教育。

7.应试能力 篇七

一、记忆性缺失

古诗说到底是一种特殊的古文,但用的是“诗家语”,比古文更讲究语言的凝练,有时也更为跳跃。但由于记忆性缺失,不少同学直接读错诗,理解错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记忆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文言实词记忆缺失,比如在鉴赏白居易《暮江吟》一诗时,学生忘记“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一词还有“可爱”的义项,所以根据“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残”、“瑟瑟”两词,误把情感理解为凄苦伤感。二是对诗歌语言变形记忆缺失,如在鉴赏杜甫《日暮》一诗时,“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学生忘记文言的倒装,理解成“不显眼的崖壁”“秋天的树根”,那自然无法感受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流露出的迟暮之感。三是对诗歌意象记忆缺失,比如在鉴赏骆宾王《在狱咏蝉》一诗时,学生忘记蝉因为餐风饮露,所以古人认为其是高洁的象征,而是一味根据《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蝉悲凉的形象,误把情感理解为对自己身陷囹圄,朝不保夕的感伤。

造成记忆性缺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师生缺少“串译”诗歌的意识。诗歌固然应该鉴赏,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在高考试题中属于E级。对于中学生来说,要能准确地鉴赏古代诗歌,读懂作品是前提,鉴赏的第一步就是理解,理解最通俗的说法可能就是翻译。

解决记忆性缺失,最重要是返璞归真,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串译诗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降低其“非受迫遗忘”率,所谓非受迫遗忘即指学生对知识点是知道的,但没有使用知识的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制订板块记忆计划,明确反复记忆的内容、数量;帮助学生了解记忆规律,鼓励其探索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并付诸实际;通过定期的检测强化记忆效果。

二、科学性缺失

不少学生对于诗歌鉴赏中的许多概念、术语等理解得不清、不透,常常处于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状态之中,严重的还会错误地理解概念和术语,这都会导致学生在考试时出错失分。如许多学生始终不理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在做题时不管三七二十一,随手写一个。

造成科学性缺失的原因一是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讲解不透彻,没有抓住本质区别,没有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二是一些模拟试题答案不规范,加入太多补充答案,误导学生将概念混同。三是学生听得不清,记得不牢。当然少数概念本身的包含关系也容易使学生犯下错误。如“借景抒情”本质上是抒情方式,“融情于景”是写景方式,“情景交融”是表现手法,三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解决科学性缺失的最好办法是建立“概念树”体系,最大的为一级概念,下分若干二级概念,二级概念下面还可有三级概念,三级概念下还可有四级概念。概念树的建立首先需要教师有过硬的基本功,清晰的思路,精当的概括。这中间精当的概括是相当重要,诗歌概念术语多如牛毛,哪些可以舍去,哪些可以等同合并,哪些必须区分,是需要披沙拣金的,让此树枝明叶清。其次在明确概念树的基础上,老师可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提出分级记忆要求,一级、二级概念是所有学生必须都记住的,三级概念是要求80%的学生记住的,四级概念要求50%的学生记忆,五级概念只要求20%基础较好的学生记忆。这是符合应试实际状况的,学生的记忆力有限,阅卷又是踩点得分,与其混乱地记很多点,不如明确知道一两点。比如在“表达技巧”这棵概念树中,此大树又名“表达特色”;下分一级概念四个———“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表达方式”这概念又下分二级概念五个(对诗歌来说主要有两个)———“抒情方式”“描写技巧”;“抒情方式”这概念又下分三级概念两个———“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这概念又下分四级概念若干———“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借景抒情”这概念又下分五级概念若干———“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

三、学识性缺失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文学的精华,是文学的最高形式,鉴赏诗歌,一般而言,需要有比欣赏戏剧、小说、散文更高层次的审美水平。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学识性缺失主要指学生缺少非语文学科的,但又是正确解答语文诗歌题所必需的知识,缺少对社会生活应有的了解和理解。诗歌是诗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面对特定事物抒发特定情感的载体,仅有语文学科内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用的。同时由于时代的不同、生活的变异,古典诗人又特别讲究承传和用典,因此就更加需要鉴赏者有充分的知识储备。

例如皇甫曾《送人还荆州》(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一诗,有小题问: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题中给出注释: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由于学生缺少地理知识,不知道“云梦”、“洞庭”和“荆州”的地理位置,因此根本没想到诗歌的第二联运用想象(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送别地的景物想象到友人将要去的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流露处对游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再如杜甫《野老》诗中“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如果不知道剑阁在蜀地,而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入蜀避难,成都成为唐朝行都,四川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难所,那就很难理解杜甫所抒发的感情。

学生在面对此类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的题目时,常常会由于学识性缺失而失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教学的功利性造成了学生知识素养的不全面。学生往往只顾分数,不顾素养;只顾课内,不顾课外;只顾做题,不顾读书;只顾考试学科,不顾考查学科。

解决学识性缺失的方法,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就诗讲诗,就题讲题,要不断引入相关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第二,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偏科,关注非高考必修科目内容的学习。第三,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试题总结,将涉及史哲地知识的部分诗歌汇总,使学生感知、掌握,从而调动起知识库中潜藏的学识。

四、敏感性缺失

阅读诗歌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而时下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面对文字时的想象力和思考力退化了,他们对文字的刺激不那么敏感甚至有些迟钝。许多学生在考试时,对诗作及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视而不见,或没能吃透诗作和题目的主旨要求,缺乏将其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敏感性,因而找不到答题的突破口,难以运用正确方法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如刘禹锡《始闻秋风》一诗,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题目问首联中哪个物象暗扣题目,学生忽略表时间的“昔看”两字,纷纷回答“黄菊”,而此物象明显与题目“始闻”不符。又如在《阮郎归》(柳荫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一词中,学生理解诗歌只求大概,忽略对“呢喃”“衔”字的想象,所以对诗歌描写对象的把握就出了问题,而“燕子呢喃”“燕子衔泥筑巢”几乎是小学生都了解的常识。再如有题目问:“两首诗的结尾两句抒情方式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题目明确要求是“抒情方式”,按上文概念树中所述,找出三级概念“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同时题中暗示“异同”两字,说明在方式上有相同点。但学生在具体回答时要么拼命答抒发了什么情感,要么只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造成敏感性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细究诗作用词,讲评习题时未点出关键,忽视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指导。另一方面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在考试时心理过于紧张,脑中一片空白。

针对敏感性缺失,要求学生拥有两“性”,即对有特点的文字产生直觉的敏锐性,以及将文字信息还原成人、事、物的敏捷性。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读诗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每日一诗”环节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其次,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可在进入阅读之前提醒学生注意圈划自己认为有特色的文字,并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交流,各人畅谈自己的理由。坚持这样做,就可以养成学生对诗歌语言自觉注意的习惯,从而提高语言感知的敏锐性。再次,在比较中感受语言的形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歌所写的人、物、景描画出来;学生初读诗作,就要求能马上复述等方法,都是比较有效的训练快速联想和想象,从而培养敏捷性的方法。最后,考试前特别要提醒学生,无论出什么题目,最重要的是避免审题盲点,把握审题要点,仔细审题,读准题目要求,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

五、规范性缺失

有的学生在答题时不领会具体语言环境,常常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意,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以致误入歧途;有的学生在答题时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信马由缰,任意发挥;还有的学生戴有色眼镜读诗,无论是一首表现什么内容和感情的诗,也无论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都先从政治角度切入,绞尽脑汁地去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这些都是规范性缺失的表现。

如《春心》(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一诗,问:“春”字在抒发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代表着万物复苏,也是给人带来希望的季节。作者陶醉于春天,体现了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抒发了快乐的感情。”“作者借春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为国效忠的强烈愿望。诗人连做梦都想随春风来到洛城,可见诗人怀才不遇,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由“春”想到“万物复苏”、想到“希望”、想到“热爱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胡乱发挥,答题不规范是其失分的症结所在。由“春”想到了“热爱生命”、“为国效忠”、“怀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凭着自己的想象随意作答,把自己想象的名词术语当作万能钥匙,盲目照搬,乱贴标签,而不去认真揣摩品味诗句本身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果是和诗意风马牛不相及。

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是造成规范性缺失的直接原因,但也只是表面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例如,答非所问不仅仅是因为粗心造成,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由于对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缺乏深刻的理解而导致读不懂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如,关于不使用专业术语答题的缺陷,表面原因可归结为答题技巧的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其知识结构中根本就没有用于解答该题所需的专业术语,还可能是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而导致对知识提取上的障碍等方面的原因。总之,规范性缺失直接原因是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深层次的原因是知识结构的欠缺,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显得陈旧,思维品质与方式不适应高考能力测试的要求。

针对规范性缺失,教师必须从平时的点滴抓起,从写清楚字,练规范每一道题,做好每一张卷子开始。首先教师要有建模意识,针对诗歌鉴赏的不同考点,教给学生规范答题的步骤,要注意总结每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力求解题步骤、要点齐全完整。其次要求学生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一定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并完成以下思维要点:辨明试题的指向,明确试题的设问点,分析命题者的意图,知晓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最后要求学生答题规范步骤,基本的要点步骤必须齐全,不仅自己心里明,而且让阅卷人感到顺理成章,思路连贯。

六、逻辑性缺失

不少学生在组织答案时,布局没有层次性,先答什么后答什么不清楚,反反复复,绕来绕去;答案要点没有层次性,要点不简洁,而且主次不分明,该详写的不写,多余的又乱写;答案语言没有逻辑性,用大白话来回答,语言前后矛盾。这些都是逻辑性缺失的表现。

如《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一词,问:“词的上阕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学生回答:“作者借物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把几个意象一网打尽,无一遗漏。按说无可厚非,其实不然,缺乏逻辑性。首先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涵的思想内容;其次答案没有层次,作为六分的题目,回答只有一个点。

造成逻辑性缺失的原因,一是教师不注意相关解题方式和思路的指导,不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二是思维素质不够高,表达能力欠缺。

针对逻辑性缺失,教师首先可以减少学生口头答题的次数,增加学生书面答题甚至上黑板答题的机会,白纸黑字后语言的逻辑问题会引起师生更高的重视,一旦发现立刻纠正。其次要求学生在答题时要列要点,体现层次和主次,将自己的思维表现在规定空间内,而且要将重要的观点写在最前面,在书写时还要注意字间距和行间距,语言表述要准确、简约、到位。最后基于高考诗歌试题各题目分值设置一般是按要点给分,可以教会学生通过研究分值,结合问题的设问,估测答案要点数目。

参考文献

[1]李元洛.红紫芳菲——诗词经典导读[M].华文出版社, 2009, (第一版) .

[2]孙继明.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试指导[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 (第一版) .

[3]蔡明.蔡明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 2007, (第一版) .

[4]洪敏.高中政治应试中的能力残缺及其应对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12.

[5]吴胜东.如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 2004.1.

8.突破应试束缚重视朗读能力培养 篇八

【关键词】汉语朗读 应试教育 弊端 贡献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05-01

应试教育总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的高低,过分地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它的最大弊端,且应试教育只是针对少数人实行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它的弊端暴露无遗,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于学生是否听懂不注重学生是否感兴趣,在升学考试中注重学生成绩的高低,不重视学生是否进步了,也就是只关注学生的绝对成绩不注重他们的相对成绩,这样不利于学生信心的培养。应试教育的弊端还反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关注他们的朗读能力的是否提高,因为在考试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是试卷的方式,它只能测出学生的做题能力,对学生的朗读能力却不能起到检测的作用,所以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会只关注学生的做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很多学生对做题很在行,但是一旦涉及到朗读的时候却哑口无言。这个与21世纪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结果是背道而驰的。应该摒弃。

一般来讲,高分的学生,他们的个方面的能力都应该比较地强,不管是阅读能力,朗读能力还是考试中的做题能力都应该要比其它层次的学生要更胜一层。但是很多现象的出现却表明事实并不是如此,甚至很多在考试成绩排名上名列前茅的学生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上却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高低表现在生活中就是社会交际能力的高低,所以检测我们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的交流。这种现象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忽视学生朗读训练的结果,传授语文知识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着两者的统一是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这个特点直接影响着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不关注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训练的话,学生对朗读训练就会不以为意,因为毕竟在当今实际上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升学考试完成后,各大学校对学生优劣的评判确实是以学生的成绩来定的。这个很容易误导学生,让他们认为只要成绩提上去了,过程并不重要。在语文写文章的时候,不管是写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这些文章语言的组织都体现着一个学生他们的阅读朗读能力的高低,文章的组织,脉络无不直接或者间接的体现出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语文阅读题的练习也需要朗读能力的支持,

朗读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美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忽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对很多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先不说刻意去培养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就只是时不时地去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都能起到不一样的效果,它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笔者初一的有个同学,它的成绩很好,但是它就是不会说普通话,也就是不会朗读,在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让他朗读课文中的一段,结果他怎么也读不出来,可想而知,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怎么言语的,这个就是应试教育模式下教育出来的最好的例子。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注意把学生的成绩提上去,还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因为朗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段落,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帮助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实践证明,以下作用是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结果。

首先、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我们知道学生要学大量的文章,那些文章集合了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进入作者的写作情境,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感同身受。在实际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管语文教师是自己朗诵还是以音频或者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示课文的朗读,都可以起到使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不管教师采取什么方式,只要够起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其次、朗读比起默读更有感情,以情感人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教师朗读也可以让学生起来朗读,让学生参与朗读环节的话,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毕竟朗读确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朗读可以使学生的热情高涨,让他们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对学习也更有效,这也是为什么早上都要求学生要早读的原因。

再者、语文这门学科需要学生读、写结合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教师注重学生朗读训练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和写、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密切配合,从而形成合力,事实上,语文朗读就是语调,音速,音色的结合训练,例如,以前笔者恩师对笔者说的一句话“一个会说话的人可以解冻别人心中千年的冰”一个人说话的艺术就是无数朗读训练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多年的恩怨会因为某个人的某些话语化为虚无,他们冰释前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很喜欢听那些演讲者演讲,因为他们的朗读揄扬顿挫,因为他们的朗读对我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9.高考考试应试策略 篇九

考试时间分配

不少考生在备考阶段以及在模拟考试中都受过时间分配的训练,这的确很有必要。时间分配的技巧来自于习得的经验,不能寄希望于拿到试卷之后自然就懂得如何分配时间。同时,时间分配有其通行的原则,却无具体不变的模式,不可随意生搬硬套。就其原则而言,重要的是以下几项:

1.因人而异

同样一道题目甲同学8分钟才能完成,乙同学可能只要5分钟。时间策略既然是因人而异的,就应该立足于在备考阶段对自己的用时特征清楚地予以概括,对不科学的用时习惯加以修正。2.分大优先

高考答卷,一般情况下,要按试题顺序,遵循先易后难原则进行,这样比较稳妥,可以避免丢题、漏题。但是,有的考生或许不能做到依次进行,需要跳跃式前进,这样就有几个较难的题目就被留到了后面,对待这些题目,要坚持分大优先的原则。即:在最后的时间里,那些被搁置下来的难题则应该优先对付分值高的,先做能多拿到分数的。3.留有弹性

把所有的时间一次性分光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必要去精确地计算每一题应占用的时间。精确地计算每一分钟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造成被动。这就要求平时练习时就要注意,把该类题型需要用的时间核算清楚,做到心中大体有数。例如在平时的文综考试中,有的同学25个选择题用了40—50分钟,导致非选择题部分没有时间好好做,同时,选择题部分的正确率也不会很高。而有的同学选择题用了20—30分钟,这样分配就比较合理,保证了Ⅱ卷题目的完成,也留出了检查、核对的时间。所以同学们在平时就要发现试题时间上的分配规律和弹性要求,在高考当中加以运用。

考试规范

为把所学的知识水平最大限度地的发挥出来,取得满意的高分,考生应在实际考试时掌握应试方面的一些规范性的问题。一:入场规范

每个考场安排30名考生,两名监考教师,另外还有电子监控设备及无线电波干扰系统,考风考纪要求非常严格,所以,考生在整个高考过程中不要有什么侥幸心理和伺机作弊心理,一旦对作弊产生丁点儿依赖,那么你几乎不能发挥正常水平,因为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你 便不能专心思考,耐心答题,所以,入考场前的第一步,就是要配合监考教师,遵守考试纪律,与考试有关的物品一件也不缺,与考试无关的物品一件也不带。

考试有关的物品有四大类:考生基本信息证明材料,如准考生、身份证;涂写画工具:2B铅笔,黑色中性签字笔,直尺,三角板,圆规;修改工具:橡皮;其他:纸巾、雨伞等。

与考试无关的物品:通讯工具、修正液、透明胶带、计算器、电子词典等;提醒同学们,在平时的考试、练习中,一定放弃计算器的使用,因为在高考考场上,这些电子设备是无法也不准带入考场的,而且,还使自己的计算能力降低,影响考试成绩。

另外,高考每场都要给规定提前入场时间,同学们一定要有按规定时间提前入场,看一看教室四周,熟悉一下陌生的环境。坐在座位上,尽快进入角色;不再考虑成败、得失;调整一下迎战姿态:文具摆好,证件放在桌角,以便监考员检验。把这些动作权当考前稳定情绪的“心灵体操”。二:考试规范

1.接到答题卡后首先检查答题卡是不是本人的,有没有缺页、破损、脏污,发现问题时报告监考员,由监考员协调处理。然后填好考生基本信息。

2.浏览全卷。考生拿到试卷后,先看该试卷是不是本科考试的试卷,再清点试卷页码是否齐全,检查试卷有无破损或漏印、重印、字迹模糊不清等情况。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监考人员处理,要根据监考人员指令,在规定的地方填涂本人姓名和考号,在开考铃响之前如有时间,可浏览试卷,大致估计哪些题熟悉易做,哪些题生疏难做。答题一定要在开考铃响了之后开始。如提前答题将以违纪论处。花几分钟时间对试题数量、类型、各题分数等作一浏览,估计各题难度和作答时间,可以做到全面规划,心中有数,避免时间分配不当,顾此失彼。

3.规范草稿纸的使用,有的同学认为,草稿纸阅卷老师也不计分,怎么使用无所谓。这就错了,根据高考规则,每场考试都由监考员统一发给每位考生一张草稿纸,除此之外是不允许考生携带任何草稿纸的。小小一张草稿纸,在平时无足轻重,但此时不可忽视。第一,要充分利用它。对于理科科目,几乎所有的演算都在草稿纸上展开,特别是对基础欠缺或有粗心大意这一不良学习习惯的考生,此时草稿纸就显得更为重要。即使是文科科目,一些题目的解答,也有必要先在草稿纸上列出基本要点,这有助于写作和答题的完整和连贯。第二,要注意节省着用。通常情况下,一场考试只发给每位考生一张草稿纸,因此考生要合理地利用,并注意节省着用。最好将草稿纸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四,按规则、有秩序的使用,在平时就养成习惯,打草稿也要像解题一样,一道一道挨着往下写。每一题的草稿都写在一块儿,而且要步骤清晰,整份试卷,答案有确定为无误的,有稍微不放心的,有非常不放心的,还有根本未答出来的,这就需要在草稿纸的题号前注上自己可识别的符号,以确定检查的侧重点,展现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总之,要做到有序而不乱,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也是考试的一种有效方法,切忌在上面“素描”、“开药方”,演算了一个题目就用完了。第三,根据规定,考试结束后草稿纸必须留下。因此考生不要轻易丢弃草稿纸,更不可把草稿纸带出考场。

4.简明扼要。高考试题的标准答案总是以要点和纲目的形式出现,评卷老师也是在考生的答案中寻找要点,即采点给分。因此答案要有简明扼要、准确、要点化、段落化,切忌流水帐式地空发议论离题万里,或者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没有要点序号标志,阅卷教师找要点比较困难,在文科综合考试答卷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5.卷面整洁。考生答题,应时刻注意字迹清晰工整,标点准确,答案布局协调和谐,保持整张试卷的整洁美观,文科试卷答案内容最长一行的首字符和末字符要与题干、材料的最长一行首字符和末字符相一致,形成文字方阵,这样使评卷人产生“愉悦感”,从宽给分,不知不觉送上了“心理印象分”,从而获得较高卷面分。相反,字迹潦草甚至难以辨认,标点和作答格式混乱,卷面糊涂,使阅读人产生厌烦情绪,不知不觉从严给分。

6.修改不得使用涂改胶带纸。考生如需对答案进行修改,可用修改符号将该书写内容划去然后紧挨着在其上方或下方写出新的答案,修改部分书写时与正文一样不能超过该题答题区域,否则修改的答案要么无效、要么成绩大打折扣。禁止使用涂改液、胶带纸改错或用透明胶带纸贴揭欲修改的内容,这样容易损坏答题卡,导致电脑阅卷判读失误,影响成绩。

考试技术与技巧

高考试卷发下后,要讲究考试技术与技巧,可以尽可能多的得到分数,大体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试卷发到手后首先填好考生基本信息,测览全卷,这前面在考试规范中讲过,这也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同学们不可小视。

2.答题卡的使用要细心严密:在标准化考试中,因涂写答题卡出问题而失分的现象很多。在填涂答题卡时有9个问题,需引起考生注意:

(1)涂写太轻、太细:原因是铅笔削得过细,涂写用力太小,最好在考试时使用高考统配文具。

(2)涂写不均匀、黑度差别太大:阅卷机是根据涂写色差值来识别所涂符号的。涂写深浅不一,机器往往形成误判。

(3)连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紧挨着的答案在一条线上,一笔涂写完,往往会造成机 器采集信息失误而失分。

(4)斜涂:即在框内任意斜划一笔或画出框外也往往会造成机器采集信息失误而失分。(5)漏涂:只将答案写在试卷上而忘了涂卡,或者漏涂某一题的答案导致后面题目的答案向前平移或向后顺延,结果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避免这一点,建议考生最好边做边涂,并认真检查。

(6)偏涂:涂得太偏、太偏上或太偏下,无法进入电眼“视区”,造成丢分。(7)擦抹不净:修改时,原来的笔迹擦不干净,造成机器判断失真。

(8)答题卡背面不干净:如果答题卡背面不干净,或桌面上不干净把答题卡背面弄脏,也会造成机器采集“信息”失误。最好在答题卡下面垫上一张干净的硬纸板。一旦损坏,要求监考人员更换。

(9)把答题卡弄穿、弄脏:因为用力太大,从答题卡背面看好像贴上了“马赛克”,甚至把答题卡弄穿,也会造成不应有的失分。

2.答题速度适中。答题中,必须树立“又好又快”的观念并落实到考试中去。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总题量保持稳定,而思维量明显增加,特别2012年山东卷高考借鉴全国卷模式的话应该在文字阅读量上比以往有所加大,面对这样的高考,我们必须实现由“速度”和“质量”的完美统一。尤其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快,速度快往往又会忙中出错,“欲速则不达”,也有的同学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早点做完早点检查。其实,靠检查来提高成绩是微乎其微的,高考时间本来就不那么宽裕,不会有太多的时间检查,而且这种对检查的依赖心理,会使考生不自觉地放松了答卷过程中重视正确率、重视质量的要求。

3.“量体裁衣,看分花时”。在一张试卷中,各题的占分比例不等。考生回答时应根据分数多少确定答题时间和答案内容多少。多分题应多花点时间,答案详细些,反之,则少些。遇到难题,不能钻进去不放,要暂时搁在一边,待其他题目回答完后,再回过头来处理。

4.先易后难。每一考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各题对每一考生而言的难易度不一,因此,试卷对个人来说并非都符合由易而难的编排原则,这就要求考生自己答题时调整策略,由易到难的顺序,解答容易的题目会使考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作答信心,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完成其他题目。

5.“分分必争”。每年高考都有一些考生往往以一分之差落榜而后悔莫及,因此在考场,每一分都必须全力争取,决不让它溜掉。①束手无策的问题,可联系与这题有关的知识列出并尝试作一些推理、论证,也许可以得分。②对一些综合性论述题,不要在题后留下空白,空白必定是0分,聪明的人写下点什么可能得上一分二分。③对无把握的客观试题,不妨尝试猜测,不猜留下空白必然没分,而猜测有可能碰上正确答案。6.答卷过程看清题目要求。比如做选择题,就要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作文的体裁要求是什么;用经济生活还是用政治生活,用唯物论还是用辩证法等等,近年来高考哲学题的考察已经注重对某一个原理的深层次考察运用;还要看清题目本身,如数理化等学科要看清符号,英语要看清单词,语文要看清字词。要确实弄清楚每道题的题意,搞清楚题目给予的条件和要求。因为考试要求可能与自己的答题习惯有所不同。要特别注意题目的隐含条件。考生应从题目的文字叙述,或从给出的示意图中去挖掘隐含条件,才能准确地解决问题。

7.检查修正。在所有题目做完后,必须抓紧时间检查修正。首先检查试卷、答题卡考生基本信息是否涂写完整、正确,有无漏题、笔误现象或因粗心导致的错误。其次仔细推敲解题的各个环节;审题是否准确、完整,特别关注题目关键词及隐蔽条件;解题所用的有关概念、原理、公式及其方法是否准确,论证推理是否严密、合乎逻辑;运算有无差错,论述有无遗漏要点。在检查时,如有时间要全面复查一遍,时间不够则重点检查。选择题的检查主要是查看有无遗漏,并复核你心存疑虑的题目,特别注意,考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一旦做出了选择,最好不要再改动。一般来讲,对试题的第一接触,大脑皮层比较兴奋,考生产生的第一感觉往往是准确的。若没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不要改变你依据第一感觉作出的选择。多年考生回馈的事实证明,无缘无故改动的,与标准答案对过之后,大部分是错误的。对简答题、论述题和作文的检查,一是要改正错字和病句。另外补充遗漏的内容,删去错误的观点。

8.高考是要分秒必争,分分计较的考试,未发出考试终止信号,即使答题和检查完毕,也不要急于交卷;应再次复查答卷,推敲答案,做必要的修正。

9.考完一门丢一门。考生应该考完一门放下一门。考后不宜交谈作答内容,因为核对于事无补。这时该做的,不是自己折腾自己,自己吓唬自己,而是调整心情,“我难人难不要畏难、我易人易不可大意”,想想怎么对付下一门考试。

以上这些高考应试策略,绝对不是仅仅在高考考试之前看看就管用的,必须现在就读完,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去的,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提高应试能力。不要在考试之前再去查阅考试技巧方面的资料,而是在平时就要讲究这些规范、运用这些方法,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持久的考试习惯,不至于真正高考时丢三落

上一篇:2024年中考病句修改作业下一篇:温州技工学校教师职称评聘方案(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