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课件

2024-08-15

蜜蜂引路教学课件(通用10篇)

1.蜜蜂引路教学课件 篇一

蜜蜂引路课件

教学目标: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课前准备:1、挂图、生字卡片;2、列宁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检查,巩固识字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3)做游戏巩固识字。

3、指名分节读课文,说说课文的大意。

三、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字的右半边不是支。

2、学生照田字格里的样子认真练写1个。

3、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在田字格里再认真地书写1个。

四、作业:

1、把这一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

2、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第1、2自然段,思考:

(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

2、交流

3、感悟文中词语的意思

(1)联系生活经验感悟“附近、谈天”;

(2)让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换词比较来感悟“常常、经常”的意思。

二、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线路图吗?(以此为研究专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2、汇报交流,老师归纳整理,板书:

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

仔细观察: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联系

作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

马上验证:果然找到了养蜂人

3、展示各小组画的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评议。

4、小结:列宁是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三、4自然段,通过朗读体会“惊讶”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2、对话朗读擂台赛

3、分角色朗读课文

2.蜜蜂引路教学课件 篇二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讲的是列宁凭借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利用蜜蜂做向导, 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课文篇幅短小, 情节简单, 结构清晰, 学生很容易读懂, 但表达上往往会有一定难度, 因此, 特别适合复述训练。笔者首先关注到的是本课的课后习题:【读读想想】我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本题意图考查学生能否通过阅读课文, 跟随列宁捕捉观察到的信息, 分析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整合着将画面再现出来, 感受列宁思考的过程。

笔者思考:从故事的一个环节、一个情境着手开始学习复述, 本课中“列宁是如何靠蜜蜂引路来找到养蜂的人”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复述训练点。我们可以以这道课后练习题为切入口,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将语言文字构成画面, 并通过这个画面来唤醒思维, 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中, 体验列宁的所见、所思, 互动对话, 复述情境。

以下, 我就谈谈本课如何设计并运用画面来引导学生进行复述练习。

一、轻叩文字读文构图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里的收集、处理信息,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 可以是在教师引领下, 让学生透过字面, 捕捉、看到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

在读通课文, 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列宁和养蜂人, 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出示练习题, 聚焦“引路”。

让学生紧扣重点段落阅读, 在读的过程中找一找、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 将文本内容转换成图画, 将被动阅读、机械理解转化为情趣盎然地进行主动追求新知的过程。

1. 一读:放声朗读, 初步感知画面

出之于口, 入之于心, 让学生在放声、反复的朗读中, 文字从无声转换成了有声, 在大脑皮层, 学生的思绪会跟着列宁的所见而前行, 对于文字背后的画面, 有了初步的感知。

2. 二读:紧扣事物, 确定画面内容

师:试着轻声读这一段, 边读, 边把列宁在一路上观察到的景物圈出来。 (生轻声读, 师生互动交流)

根据互动交流, 随机出示图片:小路、花丛、许多蜜蜂、一个园子和一所小房子。重点关注:许多蜜蜂。

通过引导, 紧扣段落中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事物, 收集这些信息, 从而确定了画面中的内容。将文字还原成了图片, 使得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 有了直观的形象, 有了鲜艳的色彩。同时, 通过图文对照, 既理解了词义, 又积累了量词。

3. 三读:品词析句, 整合画面结构

学生通过自己放声、轻声的朗读, 轻松地读出了文中的事物, 这激发了学生的读文兴趣, 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形成了进一步的阅读期待。

教师顺势而导:这些景物, 列宁是在哪儿看到的呢?待会儿老师要请同学上来简单地摆一摆。为了待会儿能摆对位置, 请你再读第三自然段, 读到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清晰的画面为止。可以在一些重要的信息下作上记号。

师请一生上来摆, 其他小朋友仔细观察, 并说:对照着课文想想, 他摆对了吗?请你找到课文中的理由来点评。

生1:他摆对了。花丛放在路边, 因为课文中说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

生2:园子离花丛的距离应该可以再近一些, 因为课文中写的是附近。

师:哦, 附近就是指离得———不远。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旁边”, 进行构图。

通过学生边读课文边摆位置, 经过自主、反复的默读、作记号, 对段落中一些方位词———路边、附近、旁边加以了解关注, 并对每一句话进行细细品读、剖析,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理清事物之间的位置, 整合画面的结构。同时, 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 对这些表示方位的词句再次进行了理解、内化、运用和表达。

当然, 这里从“文字”到“画面”的还原, 是指学生透过自己的视角, 通过自主的阅读、叩问、感知、想象、发现所看到的画面, 并不一定是作者所看到的画面, 更不一定是教师所想的唯一的画面, 而是学生本能的、直觉的、主动的理解与思维, 是未经处理的、原生态的。比如, 花丛可以在路的一侧, 也可以是路两边都有, 只要有自己的理解的画面, 都是正确的。

纵观整个过程, 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呈现了以下流程:

教师的导:引领目标———提供方式———启发点拨———组织讨论———评价完善。

学生的学:目标确立———全程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矫正。

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 这是提取并整合信息的过程, 把故事读“活”了, 读“真”了。如此, 将课文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 甚至是每个标点, 乃至每句、每段话都读活了, 只有转化为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的形象、鲜活的画面, 才能彰显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二、亲历情境激活画面

读文构图, 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阅读, 整合信息, 还原了画面, 达到文中有图之境界, 进一步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 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此时, 我们可以借用画面场景作为切入点, 以所构之图来解读文本, 激活画面,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浮现在学生“眼前”, 使之直观化、具体化、显性化, 让学生亲身经历当时的情境, 来唤醒思维。

师:发现没有, 第三自然段的前两句话都是说列宁在看, 这列宁的看可不是简单的“看”, 他是边看边想, 他在思考什么?让我们跟着列宁, 一起从小山上出发吧!

教师边点板贴画边引说, 在不知不觉中, 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一想】:列宁一边走一边看, 这时, 发现路边有一些——— (生:花丛) , 花丛里有——— (生:许多蜜蜂) 。看到这儿, 列宁想———

生1:这些蜜蜂可能是养蜂人养的。

生2: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蜜蜂, 会不会是有人养着的呢?

生3:这些蜜蜂也许是从养蜂的人家里飞出来的吧。

师:可能、也许, 看到了蜜蜂, 我们也在想、在猜测, 咱们的孩子用词多准确呀!总之一句话, 这些蜜蜂和谁有关?———生:养蜂的人。

【二想】:让我们随着这些蜜蜂继续往前走。仔细观察, 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 (生: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 园子旁边——— (生:有一所小房子) 。这时, 列宁又想———

生1:这就是蜜蜂的家吧!

生2:蜜蜂肯定是住在这房子里的人养的。

生3:我要找的养蜂人一定就住在那所房子里。

【三想】:观察、思考是不是正确, 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 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和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此时, 列宁又想:———

生:幸亏我留心了那些蜜蜂啊!

生:看来仔细观察就一定会有收获!

生:我还真得感谢这些蜜蜂啊!

师小结:同学们, 列宁正是用眼睛看, 用脑筋想, 跟着蜜蜂去找养蜂的人。 (整合板书, 画上箭头)

黑板上一幅普通的组合画面, 经过学生形象化的想象思维, 变得生动起来;原本平实、朴素的语言, 经过学生入情入境地表述, 变得鲜活起来, 彰显了个性阅读, 丰厚了画面。

根据语言的表达、画面的描绘, 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 通过想象、体验, 在各自的头脑中有了各自思维的亲身经历, 也就是赋予了这段文章以新的生命。学生通过各自的直观感悟, 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体会进行思维, 创造性地感受、解读了文本, 这就实现了阅读的个性化。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见列宁之所见, 想列宁之所想”, 甚至是“见列宁之未见, 想列宁之未想”。

三、互动对话复述情境

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设计, 基本达到了如下效果:

“读文构图”———随文观察, 提取、整合信息, 理清了课文线索。

“亲历情境”———随文思考, 体验、感受场景, 唤醒了思维层面。

此时, 复述“列宁是如何靠蜜蜂引路来找到养蜂的人”的过程已经水到渠成。

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复述的方法,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 灵活自由地表达。

1. 回归课文

首先, 让学生再回归到课文的语言, 通过自读、同桌推荐读、合作读等形式, 细细咀嚼、回味语段的描写, 为后面的复述作铺垫。为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孩子自己的语言, 借此规范语言。

2. 借助画面

通过一次次地与课文对话, 我们再现了当时的画面。在复述时, 可以让学生先借助黑板上的画面, 根据画面所展示的景物、方位, 如花丛在路边, 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房子在园子旁边等, 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当时的情境, 有序地表达。

3. 体验尝试

学生先自己试讲, 同桌互讲, 学习小组内试讲, 人人参与。在尝试的过程中,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语言, 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 可逐渐脱离画面。

4. 互动点拨

在试讲的基础上, 进行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复述, 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点拨。如, 要抓住关键性的情节:列宁是在边走边看、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现, 在复述的时候不能漏掉这一点, 要交代清楚;花丛、蜜蜂、园子、房子是按顺序逐一发现的, 不能调换;路边、附近、旁边等方位词也要讲述准确。主要内容要详细地讲, 次要的可以讲得少一些。

当然,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复述, 把故事中没写出来的列宁心里的想法讲进去, 这样就能讲得更加生动形象。

更精彩的复述, 可以有一定的语气语调, 可以讲得声情并茂, 把故事的画面再一次展示在听者的脑海中。

5. 提炼方法

复述一个情节,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步骤方法:看图———试讲基本过程———思考人物想法———组织语言———生动复述。

6. 情境复述

我们还可以创设各种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复述, 再次感受列宁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如: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从莫斯科回来了, 听说了这件事, 怎么也不敢相信列宁能靠着蜜蜂引路找到养蜂的人。列宁会怎么把过程讲给他听呢?在两个角色的对话中复述当时的情境。如此, 使得复述更加充满情趣, 学生会对复述更加兴趣盎然, 乐于表达。

四、结语

3.新课标——历史教学的引路灯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引路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也突显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整体素质状况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将是最终决定新课程实施和实现新课程价值追求的关键因素。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就历史学科来讲,我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吃透新课程标准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學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理的探索》的相关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识记层次的要求。体现出新课标更加人性化,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价值,重视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故教师只有吃透新课程标准,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课堂教学,跟上这盏指路明灯。

二、拓展和深化教材内容要精当,从大处着眼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材的篇幅短了,内容少了,而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了。而初中生还没有形成分析问题的方法,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绩,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但一定要精当,从大处着眼。

1.联系时事热点,再回归历史,强化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例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可联系台湾问题,说明维护祖国统一已不是历史,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但不要牵涉过多,会削弱本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

2.利用乡土文化。例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讲到李大钊时,我告诉学生李大钊就是本地乐亭人,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新鲜感,从而不觉得历史太遥远,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深化和拓展一些适当的知识和材料,既不偏离新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

三、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还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过程,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在45分钟内,教学进程的主线要突出,环节过程逻辑性强,注意线索联系。例如中国近代史主要就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掌握被侵略的情况,特别是如何一步一步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进行的抗争包括: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有了这两条鲜明的主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能够抓住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小字的补充内容、注解、图片、课后练习,什么时候浏览,什么时候做,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弄清各项目之间或包含或并立或因果或递进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教师在讲解时,不要把系统的知识截肢,而应该让教学环节形成递进,达到学习内容过渡流畅。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过程。

四、一切形式为内容服务

1.正确选择和使用图片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教学插图及相关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图片要充分准确,图片使用要重引导轻浏览,重思考轻观赏,重作用轻数量。

2.情境设置符合教学需要。如在课堂教学中,历史剧、课本剧、小品等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要流于形式,不追求热闹。

3.电教手段运动要合理,不一定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不要把多媒体课件当成教学的主要手段,出什么讲什么,使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一切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历史教学应该将活泼与严肃寓为一体,因为它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最好手段。

吃透课程标准,围绕重点、难点,用激情的语言、积极的态度,用合理的课堂结构、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严肃、紧张、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有了“新课程标准”这盏引路明灯指导课堂教学,必将为基础教育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一个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赵军.新课程教学方略——历史[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4.《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时,我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定位在“发现”,通过读、说、摆、演、找等儿童化的活动,多渠道开展语言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发现列宁的发现—发现线路图—发现列宁思维过程—发现文本中的近义词等等,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实现故事与生活的融合。

初读课文后,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第三自然段。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一开始,我请学生边读便找,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并在文中找到表示它们位置的词语,并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摆一摆。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地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可能就会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么想的?这样改变了以往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5.《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篇五

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低年级孩子主要以兴趣为主,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猜谜语:“同学们,有一种动物每天采花蜜,花粉,知道它是谁吗?”此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板书课题,之后,让学生读课题质疑,学生提到:蜜蜂给谁引路?为什么引路?又是怎么引路的?自己提的问题,自己有目的地到文中去解决,更加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重点,分散识字

识字是一二年级的重点,有很多字学起来比较困难,本课的生字基本上都在一、二自然段,为了降低学生认字的难度,我采取了分散识字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学习一二自然段时,我把背投上的字用红色表示,之后又单独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认读,在认读的过程中,用“附近”说话,为了降低难度,老师告诉学生:“同学们,市一中在我们附近。我们学校附近还有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我们学校附近有农科所。我们学校附近有子路小区。之后,我问:“你家附近有什么地方?”这无疑是对学校附近有什么的扩展,就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学得扎实而有效。

“采”字是象形字,为了让学生对此字的印象深刻,我则是让学生看采字的7演变规律,刚开始让学生看最初的字,让学生观察采字上面是一个手,下面是果树,用手摘果子就是采。再来观察现在的字,上面爪子头就相当于手,下面是个木,这就是采字。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仅乐于学习,而且记忆深刻。

紧扣字词,展开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了列宁观察的经过,从发现蜜蜂到仔细观察又发现旁边有园子、园子旁边有小房子,在寻找的过程中,让学生揣摩列宁的心里很有必要,我设置了“列宁发现有蜜蜂,他心里会想些什么?”“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蜜蜂飞进园子里,又会想些什么呢?”让孩子明白列宁之所以能够找到养蜂的人,是与他的仔细观察、做出判断分不开的。

抓住提示,指导朗读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养蜂人看到列宁惊讶地问,词句有一个“惊讶”一词,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学生说:“没有人带领,学生能够来到这里。所以感到惊讶。”“就请你带着惊讶地语气读一读养蜂人的话吧。”列宁笑着又该如何读呢?就这样,我引导学生抓住惊讶和笑着两个提示语指导朗读,学生读得非常到位。

6.《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教具: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蜜蜂引路》这篇课文(出示PPT1)板书:

26、蜜蜂引路。下面,我们和词语宝宝打个招呼,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叫错它们的名字哦。(出示PPT2,学生认读词语“列宁、谈天、亲自、敲门、蜜蜂、采蜜、引路、附近、果然、惊讶、养蜂人”)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⑴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小蜜蜂们已经感受到同学们的热情了,它们呀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让大家认识它们的“本领”了。你们知道它们的本领是什么吗?(采花粉、酿蜜、引路„„)

师问:蜜蜂会采花粉、酿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蜜蜂怎么会引路呢?同学们,蜜蜂是为谁引路啊?(列宁)(出示PPT3)人物简介---列宁。

师: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⑵指名朗读一、二自然段。

⑶(出示PPT4)想一想,说一说: ①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②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老师指导“谈天”)

③(出示PPT5)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让学生试着把带点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分辨“常常”“往常”这两个词语。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老师准备了一些练习来考考大家。

⑴小练笔(出示PPT6)

把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句子中,再读一读。

往常 常常平常

①他()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②班长的学习成绩很好,他()得到老师的表扬。

③我们学校的校车()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是今天却由一个女司机来开。

⑷集体朗读一、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

⑵同学们,是蜜蜂把列宁领到养蜂人的家的。但是,蜜蜂是怎么把列宁领到养蜂人的家呢?大家想知道吗?养蜂人也很想知道。

⑶(出示PPT7)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学习“蜜蜂是怎样把列宁领到养蜂人的家的?”现在老师有: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这几幅图画你们能弄明白它们的位置,并准确的在黑板上摆出来吗?

⑷同学们,你们觉得他摆得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证明他摆对了吗?(在说的过程中相机指导理解“附近”这个词。此环节旨在让学生能够更清楚、明白的了解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图,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⑸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共有几句?

⑹指导读第三句话,思考“果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用果然说一句话吗?

3、学习第四自然段(出示PPT8)⑴看图,你们瞧养蜂人现在的表情,我们可以用课文中哪一个词来形容?(惊讶),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惊讶”。

⑵(出示PPT9)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⑶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向导”的意思。

⑷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三、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列宁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准确的判断(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判断)找到养蜂人的家。我们平时遇到问题时,也应该向列宁学习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判断、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列宁的住所(图)

花丛(图)仔细观察

园子(图)认真思考

小房子(图)作出判断

7.蜜蜂引路教学课件 篇七

一、情境渲染, 引发学生童趣

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 调动学生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音乐教师必须摒弃传统单调的教唱、灌输乐理知识的模式, 而是从导入环节入手,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多年的实践中, 笔者发现, 小学生本来年龄较小, 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因此, 音乐教师要结合这个特点和教材内容, 以情境渲染, 引发童趣, 激发学习内驱力。例如, 在学习小学三年级音乐《小朋友的家》这一课时, 教师以情境作为渲染, 将学生的童趣引发出来。首先, 利用多媒体的音频功能播放《米老鼠进行曲》, 并随着音乐律动进教师。师提问:同学们, 你们每个人都有家, 米老鼠也一样。大家快来猜一猜米老鼠的家在哪呢?看多迪斯尼动画的学生很快高呼“迪斯尼乐园”。“真聪明”。此时, 音乐教师利用PPT呈现一组有关迪斯尼乐园的图片, 带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 激发学生的童趣。学生被迪斯尼乐园的图片吸引住了, 各个睁大眼睛观看图片。师趁机引导:同学们, 迪斯尼乐园中有那么多的卡通人物, 如果没有歌声陪伴, 它们也会很孤独哦。大家想不想学习一首歌曲, 然后为这些卡通人物歌唱呢?学生齐欢呼“想”。这样一来, 学生能以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因此, 音乐教师可以遵循孩子特点, 利用一定的手段, 引发童趣, 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丰富形式, 打造趣味课堂

趣味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果仅以单一的模式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也会产生厌倦心理。小学生需要源源不断的新事物的刺激, 才能维持住其对某一学科的关注。因此, 音乐教师要丰富趣味教学形式, 以打造趣味横生的课堂。

(一) 故事教学, 营造和谐氛围

动听的故事往往能瞬间吸引学生。对于小学生而言, 有时单纯的故事内容不足以吸引其参与课堂。因此, 音乐教师还要结合故事内容, 融入情感, 声情并茂的讲述故事, 吸引学生, 并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 在学习小学三年级音乐《游击队歌》这一课时, 教师以故事教学, 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 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抗日游击队的故事, 并以屏幕做背景, 呈现游击队的经典图片。在教师的讲述下, 学生被一个个游击队勇敢抗日的故事所感动, 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其次, 播放歌曲《游击队歌》 (第一遍播放) , 让学生体会歌曲中抒发的感情。等歌曲播放完毕后, 出示问题:歌曲中游击队员的形象, 生活与战斗条件, 精神状态都是怎么样的呢?然后, 再次播放歌曲,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判断歌曲的节奏、曲调和风格。从以上案例中可知, 利用故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 也容易过渡到新歌的学习。

(二) 活用教具, 构建精彩课堂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具的使用也是较为重要的。那么, 如何才能活用教具, 以构建精彩的音乐课堂呢?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教具, 如图片, 然后再灵活使用, 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小学四年级音乐《我爱我的家乡》这一课时, 在学生学完这一歌曲后, 教师布置了一个动手任务: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你的家乡。这样一来, 音乐教师有效将音乐与绘画联系起来, 让教学变得趣味盎然。等学生绘画完毕后, 音乐教师点名让学生上台展示作品, 然后再让下面的学生用歌曲表达作品 (即看到这幅作品, 你想用哪一首歌曲表达) 。这样的形式让课堂教学变得格外精彩, 学生学得开心, 课堂是真正的“热闹”。在这个案例中, 音乐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 然后再以作品作为教具, 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活泼、精彩。

三、融入角色, 巩固课堂教学

让学生融入角色, 在角色中将歌曲演绎出来也是趣味教学的一种形式。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小学三年级音乐《游击队歌》这一课时, 等学生学习完后, 让学生融入角色, 演唱歌曲。具体要求是:学生一边唱《游击队歌》, 一边加上动作, 体会歌曲表达的感情, 并将歌曲中的情绪、声音、力度最大化表现出来。又如, 在学习苏少版小学四年级音乐《彼得与狼》这一交响童话时, 教师也运用了角色扮演这一趣味活动, 巩固学生的认知。学生同音乐, 自主选择角色, 如彼得、狼、小鸭、小鸟等, 随着音乐的旋律, 将童话演绎出来。

总之, 趣味的课堂是活泼生动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作为音乐教师, 需要思考如何以趣味引路, 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既能学到一定的乐理知识、歌唱技能, 又能享受到音乐学习的快乐。只有不断探索, 丰富趣味教学形式, 音乐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摘要:法国文学家雨果曾提出:开启人类智慧需要三把钥匙, 即数学、文学和音乐。由此可见, 音乐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于单调, 缺乏儿童喜欢的元素。因此, 在本文中, 将结合小学生特点, 深入分析如何以趣引路, 将趣味元素引进课堂, 以最大化彰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精彩, 发挥音乐的作用。

8.蜜蜂引路教学课件 篇八

所谓小学英语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基于对学生学习方式、水平、特点等方面的了解下,通过教师的有效影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具备自主自学能力。那么,应如何以自主自学引路,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呢?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供自主自学环境

语言学习与环境相关。于学生而言,英语环境天生匮乏。针对此,为了给学生自主自学提供环境,英语教师需要采取策略,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室里留下一小块空间,即作为英语墙,让学生自主写上自己最喜欢的英语句子、小笑话、英语动画片等(内容不限,但以短小的内容为主)。课后,学生可以随时参观英语墙,有所收获;还可以为教室中的实物贴上相对应的英文,如桌子(desk)、椅子(chair)、黑板(blackboard)、窗户(window)、墙(wall)、门(door)等单词。这些单词可以利用于日常对话交际,实用性强;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建立“英语角”,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英文读物,交换阅读,获取更多的英文知识。此外,可以在课间10分钟,利用广播、收音机等设备,播放英文歌曲、英文小故事等,营造浓浓的语言环境。在良好学习环境的感染下,学生自主自学意识被唤醒;同时也实现了在校园内随时随地学习英语,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二、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自学

好动、好玩、好奇等都是小学生的显著特点。为了促进学生自主自学,英语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特有的特点,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凸显趣味性的一面,真正实现新课改提倡的乐学。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3A Unit 6 colours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颜色,比一比谁发现的颜色最多。这一活动吸引了学生。有学生说黑板是黑色的;有学生说我的上衣是白色的;有学生说同桌的裙子是红色的等等。在学生说出各类颜色之后,我再利用多媒体呈现新单词,即black, red, yellow, orange, white, blue等,教学生发音。在学习完发音后,为了强化学生对颜色单词的印象,我让学生拓展想象,即想一想生活中颜色对应的实物,例如红红的太阳、蓝蓝的天空,而学生则需要画上太阳,涂上红色,并用英语写上red。这个活动提供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增强了学生自主自学能力。又如在学习小学英语3A Unit 8 Happy new year这一单元时,课前我准备好了教学实物,例如toy car, robot, clown, CD, doll, ball等。我把这些实物分放在两张桌子上,让学生拿起实物进行问答,如:Happy birthday, Betty. This is for you. What’s this? It is...实践证明,在多种手段的刺激下,学生自主自学的欲望更强,也能在各类实践活动中使自身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注重学习方法引导,教学学生自主自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注重学法渗透尤为重要。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学习方法,教师才能逐渐教会学生自主自学,逐渐摆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局面。例如,在教学小学英语3B Unit 7 on the farm这一单元的单词时,我引导学生利用声音、动作等强化对单词的认识,如pig, cow, chicken, duck; 又如在学习小学英语4A Unit 8 dolls这一单元时,我设计了小小活动。活动如下:If I say “touch your eyes” , you do it and say “eyes, eyes, eyes”。这一活动有助于活跃氛围;有助于教会学生利用动作帮助学习等。在学习本单元的句型,如This is...her/his hair/nose/eye/mouth is...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最喜欢的人物角色帮她/他配音,充分尊重学生自主自学需求。

四、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参与评价是自主自学中所要求的;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须。在英语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参与评价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参与评价,能清醒认识自我。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呢?首先,每节课都留下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例如,在学习完小学英语4A Unit 8 dolls这一单元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自身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是否学会自主学习、是否会运用句型进行基本会话、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等方面进行自评。学生通过自评,才会认识自身在自主自学中的长处与不足。其次,建立学习成长档案。这一档案主要记录学生的自主自学情况、阶段性成绩等。实践证明,利用学习成长档案,能有效记录学生的自主自学过程,并能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提出针对性策略。总之,新课改下,英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英语教师应以自主自学引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当然,学生的自主自学不是教师“放任不管”;在自主自学道路上,英语教师依然要付诸努力,如以何种方式调动学生自主自学;如何渗透学习方法;如何利用自主自学提升教学有效性等。笔者坚信,小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必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学生必将在语言学习道路上走得更远。

9.蜜蜂引路教学案例 篇九

二下 26.《蜜蜂引路》第二课时 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班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课堂中注意力较集中,本班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较强,口语表达能力欠佳。该班男生发言较女生积极。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蜂、敲、附、近”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教学重点:

1.书写课后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词句理解列宁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教学方法:指导默读、读中悟理

学习方法:默读、置疑、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张贴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26.蜜蜂引路 1.课文中的生字、词你还记得住吗?

出示词语:莫斯科 附近派人 谈天 惊讶 全班男女生各读一遍 2.词语大家都读得很好,生字你也能读正确吗? 课件出示:莫 斯 附 派 谈 讶 指名带读

评价:你们就像勤劳的蜜蜂一样,采集了学习乐园中的生字词,真不错。

二、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二下26.《蜜蜂引路》 第二课时 教学案例

(一)复习概括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知道列宁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那个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养蜂的人住在哪里,列宁就决定亲自去找,他找到了吗?(预设)生答:找到了

你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列宁最后找到了养蜂的人? 生答:第四自然段。/ 3、4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先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个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他找到了? 第一种:第一句 谁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评议。读得怎么样?感到意外。(导出“惊讶”一词)

惊讶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说说跟“惊讶”这个词意思相近的词吗? 惊诧,诧异,震惊,惊奇,惊异,吃惊

你还能做出惊讶的表情吗?可以观察插图。

谁愿意带着表情来读读养蜂人的话?指名读,评议。

全班男生试一试,女生也来试一试。

评价:从你们的惊讶声中,老师还感受到了养蜂人见到列宁时的惊奇!

那么,到底是谁把列宁领到养蜂人那儿的?――――(生答:蜜蜂)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1)指名读。谁来扮演列宁读读他说的话?

(2)评议:注意到列宁的表情了吗----是笑着说的。(指导读)笑

从他的这句话中,你知道谁是“向导”?----蜜蜂是向导

3.现在请两个人来分角色配合读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读旁白部分。(2人分角色读。)

4.全班齐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语:同学们,从列宁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是蜜蜂把列宁领到养蜂人的家,可是蜜蜂并不是会说话的向导呀?它怎么领呢?

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动笔圈出关键词句。1.交流—优生回答—视情况请1-2人

二下26.《蜜蜂引路》 第二课时 教学案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发现:花丛中的蜜蜂贴字; 观察:蜜蜂—园子—小房子(图)

指导读第一二句话。

如果你是列宁,看到这些景物,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也就是说,列宁看到这些景物后,充分地思考了蜜蜂、园子、和小房子之间的相互联系。板书:思考:联系贴字

通过这些思考,列宁认为那所房子就是(生接)----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哪个词语可以说明列宁的这个想法是正确的――――生答:“果然”

“果然”就表示结果与预先的分析判断是一样的。板书:结果:找到养蜂人(贴字)指导读。评议,读出确定。你能用“果然”说一句话吗?

课件:1.昨天天气预报说今天中午会下雷阵雨,今天中午,果然。2.,果然。

2.现在,你们能把第三自然段读好吗?注意课件上把几个关键词上红色。评议:你们果然把第三自然段读得很好!

3.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课文的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如果请大家来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应该画些什么呢? 要怎么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比比哪组画得又快又好。

4.收集全部线路图,找出典型,请你说说你是根据课文的哪些关键字词画出这幅线路图的?

5、刚才很多同学抓住了关键词语,简要明了地画出了列宁找养蜂人的线路图,这可是我们读书的成果,合作的结晶。

6、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学习了课文,那么,你还从列宁身上学到什么优秀品质吗(善于发现、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在接下去的写字环节中,希望你们也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把字写好。

五、写字:

(一)出示“蜂”和“敲”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才能把字写好。2.学生说,“蜂”要注意什么?“敲”要注意右边不是“支” 3.范写,生书空 4.学生练写 5.展评

(二)出示“附近”

二下26.《蜜蜂引路》 第二课时 教学案例

1.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办法自己观察练写 2.投影展评学生的书写

六、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找找课外书中反映人物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文章,读一读,故事会上再交流。

七、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发现: 花丛中的蜜蜂(贴字)观察: 蜜蜂—园子—小房子(贴图)思考: 联系(贴字)结果: 找到养蜂人(贴字)

教学反思:

《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内容短小,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学生。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理解列宁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把握发展认识、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三者的统一。本课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三、四自然段。设计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

首先我以问题:“列宁决定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最后找到了吗?”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学生发现课文的三、四段都有答案,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先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可以表明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的句子,并进行指导理解和朗读。这里我充分结合了这次课题背景“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在课件的设计过程中做了充分的准备,考虑学生可能有的答案,并适时逐步突破重点。对第四自然段中人物的神态表情:“笑、惊讶”、语言,结合图片进行理解与分析,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收获甚大。

接着是对本堂课难点的突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我先让学生默读第三段课文,想想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并动笔圈划关键字词,学生在整体上初步

二下26.《蜜蜂引路》 第二课时 教学案例

理解本段内容。

在反馈分析该段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列宁看到路边花丛中的蜜蜂、园子、小房子,他会怎么想?这时候我将文本与课件紧密结合,挖掘蜜蜂、园子、小房子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对事物的内在联系有识和思维上的深入。而通过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动手画路线图,让学生在认知文本的基础上,迁移到具体的实践中,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了碰撞,观点有了融合与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就落实到位了。

此外,我还认为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我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的训练。词语教学,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如词语“果然”、“惊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果然”为例,指导学生对列宁观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与先前判断是一样的,即进行说话训练,说话训练由易到难,由半开放式到开放式,这样的方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效果不错。

从整堂课来看,老师在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以致于这一节课的写字教学目标没有完成;教学流程不够流畅,教师激情对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还需要不断实践提高,语言的精炼性也是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提高的方向。在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贯彻和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好。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全方面提升教师自身的成长。

10.《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十

1、认识8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通过学习“蜜蜂引路”的故事,学习列宁善于观察、思考和判断的品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蜜蜂会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蜜蜂是一种小昆虫,它怎么会给人领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识字。

1、我们预习了课文,认识了生字,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真的认识它们了吗?

出示生词卡片:莫斯科 附近派人 聊天 敲门 惊讶 同志

自主归类识字:

上中下结构的字:莫

熟字加、换偏旁识字:斯—期 付—附 敲—搞 呀—讶 志—士

联系生活识字:聊 派

指读,齐读,开火车读,并相机理解词语。

2、生字宝宝真调皮啊,瞧,他们一下子躲到课文里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细读感悟。

(一)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小组汇报。列宁发现花丛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上一篇:公路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及经济效益分析下一篇:煤矿重大灾害预防措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