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精神分析师

2024-07-31

走下神坛的精神分析师(共8篇)

1.走下神坛的精神分析师 篇一

读《走下神坛的毛泽东》有感

江汉区“廉洁文明和谐”第二十三届“金桥”读书评书系列活动,让我读到了《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一书,120页的记叙描述向我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主席形象,他的气魄与人格魅力深深刻在了我心中。

毛泽东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是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功绩和对我们的恩情比山更高,比海还深,他和他领导的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打土豪,分田地,使农民从被欺压的阶层解救了出来,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使工人也不再受资本家的压榨,他的恩情我们永远无法报答,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神。看了本书以后,我更加敬仰毛主席,是他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喊出了:“人民万岁”的口号!这才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真正心声,是力量苍穹的口号!而这本书又让我看到了一位如同神一样的人也有着普通人的一面。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了解这位伟大的共产党员—毛泽东。首先,你可能会问,毛主席最大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大家可能会猜到,作为这样一位从革命战争中走过来的人,当然是不畏惧挑战,喜欢挑战的;对,他就是一个最喜欢挑战的人,而且还不赢不罢休。下面,我们来看个例子:说的是1947年元宵节后,胡宗南调动23万人马突袭延安,毛泽东当时说了两句话:“我是要最后撤离延安的。”“我还要看看胡宗南的兵是个什么样子呢。”为了这两句话,为了“有言在先”,周恩来,彭德怀可是大费心思,即使后面追兵有自己十倍,即使炸弹炸到自己住的窑洞,他还是最终打败胡宗南才过的黄河,也是最后一个撤离延安的,兑现了自己的话。这只是很多例子中的一例。却也证明了毛泽东是一个喜欢迎接挑战的人。在我们江汉区排水队的日常工作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共产党员应当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直面困难和挑战,应该像毛主席一样勇于兑现诺言敢于挑战勇于奉献,将一切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一一克服。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问题:毛泽东一生怕什么?说到这里,不禁使人难以置信,他这样的人物还会又害怕的东西吗?的确,我也不信,但他却有三怕,第一,他怕泪,他怕听到穷苦老百姓的哭声,怕看到他们掉泪。第二,他怕血,当他住在香山双清别墅时,部下很不习惯没仗的日子,便用枪打鸟雀,以此来解闷,有一天,有几名警卫干部打完麻雀回来,将麻雀栓成一串,正好碰到毛泽东,毛泽东看到那沾满鸟羽的鲜血,面孔一抽,显出大不忍的悲戚神色,退了半步,突然以手遮脸,喊起来:“拿走,拿开!我不要看。”从那以后,禁止了用枪打鸟,还鸟雀们一个安宁的生活。第三,毛泽东怕听到别人喊饶命。在面对蒋介石还是其他的政治军事上的敌人怎样喊饶命,毛泽东的回答总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又确实怕听到别人喊饶命。有一次,在陕北时,当时正当战争生活最艰苦的年代,有名警卫战士受不住苦逃跑了,警卫战士不同于一般作战部队逃兵,知道不少 的秘密,警卫部队立即调动人马追捕,终于将那名逃兵捉住,捆了回来,大家都吵着要揍那逃兵,要毙了那逃兵,惊动了毛泽东,但毛泽东看到那逃兵年纪不大,长了一张娃娃脸,哇哇大哭,大喊饶命时,毛泽东竟悲怜的皱起眉头,眼

圈都湿了,并放了那娃娃,还给他连开了几天小灶。由这几例可见,毛泽东并不是残酷冷血的革命家,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善待穷苦人,善待动物,善待孩子的情感。也是一位多情善感的质朴的常人。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共产党员,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们不能盲目的骄傲自大,我们要以“常人”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待每一件事,毛主席就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毛泽东很“土”吗?毛泽东从来不穿新鞋,一双新鞋拿来,总是先叫警卫人员或是卫士们穿一段时间,旧了,他就要回来自己穿。历史为毛泽东留下了很多很多带了一身补丁的形象。其实,他身上的补丁主要集中在外人看不到的内衣内裤以及粗线袜子上。转战陕北,他只有一条毛巾。洗脸擦脚都用那条毛巾。而且那毛巾也没有什么“毛”;像个麻布巾。饮食习惯也许更能反映他的“土”。毛泽东离不开茶水,他睡觉醒来并不起床,湿毛巾擦过手脸就开始喝茶。一边喝茶。一边看报,用手指头伸入杯子,把剩茶叶抠进嘴,嚼一嚼吃掉。每天不论换几次茶叶,残茶必要抠到嘴里吃掉。由此可见,毛泽东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主席那样,衣食无忧,天天众人拥护的领导形象。他真的就是农民兄弟中的一员,有着农民兄弟共有的优点,那就是“简朴”。提倡简朴作风一直是我们每名共产党员应该履行的职责,我们必须要将这种美德永久的发扬下去。

我敬仰毛主席,是因为他的名字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推翻了“三座大山”,克服内忧外患的无助局面,赶跑了日本、美国,战胜了国民党,搞活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缔造了新中国,拯救社会最底层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赋予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我敬仰毛主席,是在抗美援朝期间,他把心爱儿子送到朝鲜战场,并且永远留在了那里,毛主席对子女慈爱有加,但严厉管教。只因为“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子女。”;

我敬仰毛主席,因为他不计日夜工作,拥有超于常人的激情与精力;面对危机的从容,镇定自若;出谋划策的果断与英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同甘共苦、勤俭节约……毛主席就像自然的杰作,拥有一种“神”的气度与力量。

我敬仰毛主席,是在当今的世界,还有谁能把广大人民群众捧上天?唯中国共产党,唯有伟人毛泽东!还有他率领的无数的英雄豪杰和革命先烈,他们的丰功伟绩同样与日月同辉;

我敬仰毛主席,是因为他是一个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革命家,战略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他的胆识、韬略、睿智和无私奉献精神,任何人无与伦比,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格化身。

托毛主席的荫福,我敬仰他,当有不平和的时候,想想他老人家的教导,就什么都能过去了。我还想说毛泽东是民族英雄,他是属于人民的,他的丰功伟绩和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受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每时每刻心记人民群众,时时刻刻为人民服务,才能成为一名人民拥护的共产党员。

毛主席带给我的启示有很多。他爱留人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斗争。他用铁一般的事实应证了对人民群众的忠诚,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也应证他光辉伟大的一生。

以上所举的一些例子,只是书中随便挑出来的,却也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表现了出来,从历史的贡献来看,从他的智慧来看,毛泽东确实像神一样,他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神。但从其他方面看,他又确实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怕的东西,也很“土”,他有着普通劳动人民的那种坚韧不拔,善良质朴,勤俭节约的品格。他更像我们的兄弟,更像我们的家人,他就是一位停留在我们身边的神,一个将光环隐藏起来同我们亲密无间的神。

江汉区排水队 吴胜2012/6/15

2.走下神坛的精神分析师 篇二

味千汤底被揭系勾兑而成后, 味千始终和媒体与公众打太极, 其勾兑汤底所用的猪骨汤精究竟由哪家企业生产也始终是一个谜。

上海相关部门8月2日公布味千汤料问题的初步调查结果, 称味千拉面汤底由山东泰安京日丸善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生产, 但味千始终未做回应。同时, 据有关媒体报道, 山东泰安京日丸善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完全否认其是味千拉面汤底生产厂家的身份。

味千拉面8月12日的声明则证实了上海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 声明称:公司一贯使用重光产业株式会社在中国的子公司西盖米食品 (上海) 有限公司生产的味千拉面汤, 其主要原料是泰安京日丸善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骨汤原液。味千还特意注明, 骨汤原液的产品名为:猪骨汤精。

不过, 味千仍坚称:该骨汤原液主要由猪骨熬制浓缩而成, 再由西盖米食品 (上海) 有限公司按照日本独有的工艺流程调味分装成味千千味汤, 然后统一配送至各地区的味千拉面门店, 在门店将味千千味汤兑制还原为猪骨汤底。

7月23日事发之前, 味千拉面一直宣传其拉面汤料营养成分特别是钙含量丰富, 味千方面还将农大工程学院食物营养与分析实验室2006年的样品测定报告贴在其官网上, 作为其一直以来宣传“一碗面汤所含钙相当于5杯牛奶”等说法的依据。

味千8月12日的公告中表示:对于“误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营养成分评价报告并给予不当表述”, “向广大消费者及中国农业大学致以诚恳的歉意”。

肯德基就“豆浆门”道歉称将在门店明示工艺

深陷“豆浆门”的肯德基8月13日深夜在其官网发布致消费者的公开信, 就旗下醇豆浆并非现磨问题向消费者致歉, 并表示将在全国所有餐厅公告栏内明确告知豆浆的冲泡工艺。

肯德基称, 除了在北京地区的醇豆浆明示其为浓缩豆浆调制而成之外, 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餐厅将明示醇豆浆由豆浆粉调制而成。

肯德基此前曾就“豆浆门”回应称其使用豆浆粉勾兑是源于“传统的现磨工艺无法满足全国三千家店对品质划一及食品安全的要求, 而市面一般出售的豆浆粉工艺简单, 口味达不到要求”。

无独有偶, 近日永和豆浆也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 目前门店内现磨豆浆、豆浆粉冲泡两种都有, 但将在全部的门店推广豆浆粉冲泡, 同时强调, 现磨豆浆的卫生标准较难掌控。永和豆浆总裁林建雄证实门店大部分豆浆是由冲泡而成的。

综评:爱惜声誉尊重知情权

味千浓稠的高钙骨汤, 其实是用猪骨汤精勾兑而成;肯德基6元多一杯的醇豆浆是豆浆粉冲泡的;紧接着, 永和豆浆和真功夫两家又被曝使用豆浆粉调制豆浆。快餐大牌们纷纷走下神坛。

在等待了多日后, 近日味千和肯德基先后致歉, 永和的新闻发布会态度诚恳。网络流行语:道歉有用的话, 还要警察干啥。但道歉终归表明了一种姿态。“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希望尚未被这“门”那“门”卷入的其他企业警醒。

3.走下神坛的高盛 篇三

此前,业界一直有这样一种看法:此次经济危机是一次“乏味”的经济危机,没有新概念、新理论甚至新技术产生,仅仅依靠全球政府联合救市暂时解决了问题。不过,高盛“欺诈门”似乎有望让这次危机不再乏味。

4月16日,美国证监会(下称SEC)正式状告高盛公司副总裁法布雷斯·托雷(Fabrice Tourre),称其在2007年4月发行合成抵押债务债券(SyntheticCDO)产品“Abacus 2007-AC1”时,遗漏关键信息,怂恿不知情的投资者购买由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Paulson &Co.)构思或参与构思的产品,保尔森公司则借此进行“做空”交易,从对应的CDS头寸获利约10亿美元,作为中介的高盛则大约赚得了1500万-20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而这项交易也相应地为投资者带来了最多10亿美元的损失。

指控对于高盛乃至全球金融界的影响来说都不啻是一枚重磅炸弹。

有高盛内部人士表示,这项指控让他们深感震惊。在事先没有做任何沟通的情况下,突然将一个把企业精神和薪酬结构建立在延揽最佳人才、做最佳企业的理念之上的公司送上法庭,其后遭到高盛措辞强硬的抗辩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是业界的如潮评论。关于高盛作为聪明的“局内人”算计天真的“局外人”:用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的复杂结构性产品来糊弄人;关于此案到底是为了金融监管还是出于别的政治目的?随着经济的好转、医改法案的通过,奥巴马是否开始有能力腾出手来实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从而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这是一场被高度“杠杆化”的诉讼。

无论高盛案本身如何、监管当局用意如何,在金融监管改革的关键时刻,作为次贷危机中唯一没有受到惨重打击,反而大发危机之财的投行,高盛无疑是金融监管最理想的对象。

事实上,对于高盛来说,SEC这项指控与其去年134亿美元的净利润比起来,实在微不足道。真正让高盛愤怒的可能是,SEC此举矛头直指的是高盛经营模式的核心,而正是这种模式使高盛成为全球最强大的投行。

“模式”惹的祸?

人们如果想与高盛做生意,就不得不与高盛共享自己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高盛与其同行甚至竞争对手做生意的筹码。

在英国《金融时报》看来,高盛与其竞争对手拉开距离的秘诀,在于其现任掌门人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Blankfein)把对市场的了解及其所掌握的企业客户网络,转化成了一部强大的赚钱机器。

在华尔街,高盛是触角最广的交易机构,这一地位所具有的“品牌延续”效应使其得以“霸道”地牵制了很多客户。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公司的管理层更愿意向投资银行而不是竞争对手提供详实的战略决策需求和对竞争对手的看法,而投资者则更愿意通过交易员、销售员或分析师表达他们对管理层的真实看法,不愿意向公司当面表述。因此,高盛等投资银行成了两者之间的沟通平台。

可以说,是信息,而不是咨询、顾问、建议,成了投资银行的要害所在。在此情形下,人们如果想与高盛做生意,就不得不与高盛共享自己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高盛与其同行甚至竞争对手做生意的筹码。套用《金融时报》的话说,高盛就像一只“金融变形虫”,它不断地吸收信息,并将其用于为自己和客户谋利。

也正因为此,高盛的高管们在谈起此次与保尔森的交易时,都把它当成正常的业务:帮助一位客户达到他的目的。而保尔森的目的,就是获利于他十分不看好的美国住宅市场。所以当4年前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来到高盛,要求定制一款CDO时,高盛接受了这一委托。

对于自认为十分正常的业务,高盛无疑会给“乱扣帽子”的SEC以高姿态的反击。而业界争论的核心也在于,保尔森公司作为空方参与挑選证券这一行为,高盛是否有义务披露给投资者。

此案中,高盛作为交易的承销人,扮演着设计产品、沟通多空双方需求的角色,同时作为做市商,扮演着交易所的角色,为交易方寻找匹配对手。此外,高盛在此笔交易中也扮演了多方的角色,而且其自己也在此案中亏损超过了9000万美元。

事实上,关于很多投资银行或多或少地跨越代理人界限,变成交易当事人的争议由来已久。尽管盈利本身没有什么不对,但问题在于,这些钱是否损害了其他投资者的利益。

高盛一直以利润为重心的策略使其在次贷危机发生后仍然能继续扩大其财务资本,即使在华尔街其他同行都已经做出调整时,高盛依然固守着这一策略。然而,在公众对政府救助、银行家高薪以及所谓规模太大而不能破产的企业愤然指责的时候,对于高盛“欺诈门”一案,尽管高盛竭力为自己辩解“不可能设计一款让自己受损”的产品,但其唯利是图、欺骗投资者的行为,无疑将其推上了发展的拐点。

在北京集成创新经济咨询中心研究员看来,更深刻的质疑还在于,对于美国政府而言,目前面临的真正困难是如何在财政和国际收支双赤字日益扩大的情况下走出经济危机。高盛作为一家擅长对冲交易的投行,越是不确定的环境下,他们就越有盈利的空间,这从金融风暴发生以来高盛盈利的不断高涨就能反映出来。也就是说,高盛其实并不在乎经济大环境的低迷,他们恰恰需要这样的不确定性,而美国政府在乎的东西则正好相反。

不仅破坏了行业秩序,而且似乎还站在了国家稳定的对立面,由此观之,高盛的被诉讼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IBG,YBG”

高盛“欺诈门”到底是“罪有应得”还是不幸撞在了“枪口”上?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高盛的跌倒有其必然性。首先,将高盛作为金融监管改革的靶心,民主党的确有政治上的考虑。这段时间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正在就金融监管改革展开激辩,将矛头指向高盛,显然有助于民主党“造势”,也为奥巴马挽回近几个月政治失利创造了不错的机会。同时,这也反映了在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的根本分歧:即银行业未来应当继续走混业经营的道路,还是回到传统的分业经营上去。在此安排的过程中,出现动荡“十分正常”,也“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金融机构受到冲击”。

撇开政治因素不谈,业内人士认为,在此次危机中,高盛乃至整个华尔街都是应该反思的。正是由于诸如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区别日益模糊,投资银行内各个部门各项职能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变化,才使得如今的投资银行内部弥漫着一种“应急文化”,进而导致了危机的不断发生。

1999年,大萧条时代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得以最终废除,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同时还造就了具有全新理念的巨型金融超级市场。根据《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作者乔纳森·尼的观察,对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各种经济“泡沫”,诸如互联网泡沫、电信泡沫、科技泡沫、股市泡沫,以及投资银行在这些昙花一现的泡沫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众说纷纭,但几乎没有人说过投资银行自身的泡沫。

近百年来,主要的投资银行一直保持着低调的传统,而且还形成了自己内在独特的公司文化,讲究排他性、忠诚性和保守性。然而,随着网络泡沫的升级以及《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似乎突然之间,这些投资银行家们发现,凭着自己的公众知名度就可以迅速成为高速发展的网络经济中的领衔主角。

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银行家与对手夺取市场份额的竞争就演变成看谁能放弃一贯坚守的价值观。投资银行家的自我意识出现了转变,从谨言慎行的顾问变成不断追逐项目的猎狗。经济的繁荣加速了这种趋势,投资银行明星和投资银行家们不甘于只当公司客户代理人的角色,而更乐意在市场大舞台上充当主角。

这一倾向在高盛“欺诈门”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还在2007年初的时候,负责CDO产品的法布里·托雷正值事业上春风得意之时。这位当年28岁的法国人不仅在纽约为高盛工作,而且还是相当繁荣的CDO领域的行家里手。有报道说,身为高盛副总裁,托雷早就在担心基础市场形势的不断恶化:债务或者说“杠杆”已经要把人压垮了,背负大笔次级抵押贷款的穷人开始拖欠贷款。虽然现在的情形托雷是再也兴奋不起来了,但就在此前,大多数侥幸的投资人却只在乎自己当天为公司挣了多少钱,把每一天都当作是自己在公司的最后一天,只管挣钱却不管钱的来源。乔纳森·尼认为,一个缩略语最集中地反映出整个投资银行业正在走向何方——“IBG,YBG”,意思就是“我会离开,你也会离开”。当银行家们在对公司尽职调查中发现某个棘手问题时,项目组成员就会耳传“IBG,YBG”,胆大艺高,总有办法做成生意,而无视最终要由投资者或投行自身付出代价。

等等灵魂

投资银行的命脉全在信心,高盛“走下神坛”之后,其受到的冲击无疑将远远大于诉讼本身。

多年前有一部老电影《云上的日子》,里面有一句台词是时下的流行语:慢下来,等等灵魂。电影里,印第安人赶着羊群,朝落日方向走去,他们行走的速度如飞一般,但是快速行走几天后,就会停下来。过路的人问,“你们还在等什么?再不赶路,日落之前就到不了目的地了。”印第安人回答说:“我们慢下来,是在等我们的灵魂赶上来!”

曾经的高盛掌门人西德尼·温伯格曾说,高盛的价值观是忠诚、谦卑、独立、公共服务意识、诙谐幽默,由这些原则确立的投资银行风格被乔纳森·尼界定为“关系银行”,大体意思是靠长期忠诚、专业的服务获得业务,而不是像后来那样注重短期、忽视长期,注重盈利、忽视责任,注重收益、忽视风险。

关于这一点,温伯格的继任者格斯·利维概括为,“高盛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放弃短期的贪婪而追求长期的贪婪。也即放弃短期的商业机会,来投资于长期的客户关系,而这正是使高盛鹤立鸡群并形成优越的业务模式的奥妙所在。”从传统上说,在投资银行领域,大大小小的投资银行实际上为各自不同的客户服务。然而,时过境迁,这种曾被视为主流的以长期客户关系为核心的投资银行文化已逐步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交易驱动型的投资银行模式——不把客户的选择以及和客户的长期关系放在首位,而注重于单项交易项目的获得、完成以及盈利。

乔纳森·尼认为,造成这一转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竞争,二是金融产品的创新。经过多年努力,商业銀行终于在2000年闯入投资银行的传统禁地,与投资银行分享“蛋糕”。投资银行在长期客户失去昔日的忠诚度时不得不放弃“绅士”风度,有一单做一单,追求短期收入。

此外,巨大的竞争压力促使投资银行不断地通过创新产品来寻找新的盈利空间。平心而论,这类衍生产品原本具有降低金融风险的功能,但是,通过证券化打包起来的风险,在转移到投资者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象。而平时被人们视为最“公允的”信用评级机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短期利益的贪婪追逐,导致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各种中介机构失去了自制力。

有观点认为,美国政府不会真正牺牲“太大而不能倒”的高盛,但实际上诉讼的开始就已经宣告了高盛的牺牲,因为无论欺诈罪名是否成立,下一步高盛在更大范围内受到怀疑已然不可避免。投资银行的命脉全在信心,高盛“走下神坛”之后,其受到的冲击无疑将远远大于诉讼本身。

4.走下神坛--检察系统演讲稿 篇四

远古时期,是神明裁判,张三说李四偷了他的牛,李四说没有。把两人身上各绑一块大石头扔河里,淹死的就是说谎的人,活下来的自然就是清白的。这是神的旨意,人们对神当然深信不疑。

到了封建社会,是“父母官判”,“惊堂木一拍,衙役两边开,老爷来升堂,威武吼起来”。这种方式,大家一定不陌生,中国人最讲究“孝”,所以,“父母官”的旨意,人们是不能轻易违抗的。

今天,执法者总算由神坛退位,离开高堂,成为一个与民众地位平等的人了。

愚蠢、荒唐的“神明裁判”,专断、粗暴“父母官判”,都已经被永远地卷入历史车轮,然而在它们影响下形成的执法观念却并未离我们远去。甚至今天的一些执法者对“父母官”的称呼仍视为褒奖,而不觉有什么不妥。在这个倡导“人权”“人人平等”的时代,我们有什么资格再做别人的父母官。我们的权利来自何方,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民众让渡权利的接收者而已。

没有科学的正确的权利观念和执法观念,就不可能有“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实际行动。生活中有的执法者利用手中的“权力”执法治民,执法欺民,执法刮民,执法扰民,执法愚民。虽然没有封建社会“拍木升堂”那样让人绝望,可是滥用权力、伤害群众感情的“官老爷作风”,同样深深地刺痛人民群众的心灵!

前不久陕西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陕西吴旗县农妇白彩珍因骂人一句而被刑事拘留7天。骂什么样的人会遭遇如此“待遇”呢?原来是当地的公安局长。这个农妇吃了豹子胆了,怎会骂堂堂的公安局长呢?原来白彩珍家中被盗,向当地警方报案后长时间没有结果,到县公安局上访催促破案。公安局长不是对下属的工作作风予以反思、自责,反而在群众面前大拍桌子,公然宣称:“找谁也不顶用”。白彩珍在情急之中骂了县公安局局长一句,没想到被拘留了7天。从堂堂的公安局长这一拍桌子,一句“找谁也不顶用”,一个活灵活现的“官老爷”跃然而出。在这位“官老爷”的脑子里,“执法为民”是个盲区,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执法为民”的观念。

值得欣慰的事,我们政法系统绝大多数干警都拥有优良的品格,优秀的人格魅力和正确的执法理念。他们以实际的行动诠释了一个执法者的真正内涵,不是高高在上,让人感恩戴德,而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甘为人民当公仆。

在我们检察战线,谁人不知方工的名字,他从事检察工作23年,作为国家公诉人,先后参与或主办了近3000件刑事案件的审查和起诉工作,无一错案。特别是近几年,方工作为“第一公诉人”,在主持全国瞩目的成克杰受贿案、李纪周受贿案以及全国首例“利用邪教破坏法律实施案”等一批大案要案的公诉工作中,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上级领导机关的充分肯定和称赞。方工同志先后荣立四次一等功,曾获得“北京市先进党支部书记标兵”、“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全国优秀检察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和全国检察机关“模范检察干部”等光荣称号。

他常说的座右铭是“身为检察机关的党员干部,能不能清正廉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党的形象添光彩,绝不是个人私事,是自己对党和人民应尽的义务,应负的责任,对此,自己没有选择的自由,更没有放弃的权利。”无论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获得多少荣誉,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人民的检察官。无论是大案要案,还是一般案件,他都信守对职责的庄严承诺,把公正视作执法的灵魂和生命,用忠诚和努力维护法律的尊严。23年的光荣业绩、近3000件铁案和一枚枚奖章,都是他公正执法楷模的最好脚注。他用公正执法来回报党和人民的重托。牢记执政党的崇高使命,忠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身体力行,体现执政党的爱民之心,他崇尚正义,用公正执法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说:“作为对人民支持和信任的最好回报,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公正执法,使老百姓对我们党领导下的政权和法治充满信心。”他把自己的一切,自觉融入党和人民的宏伟事业。他有牢固的群众观点,即便担任了领导职务,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来自群众,自觉保持艰苦朴素的政治本色。他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不为个人亲情、友情所累,不为金钱、物质所惑。他用执法的公正和严格,去努力维护党的执政威望,树立执法机关的公正形象。对涉及影响群众生活的案件,他总是要亲自过问,亲自督促,一直到有了满意的结果;对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他总要亲自处理,亲自回信、回电话。他用公正的行动,去体现社会主义法制的人文关怀,赢得了大家的理解。

在山西大同,也有这样一位检察长,他叫于振江。从事检察工作二十多年,办理、审查的2000余件起诉、批捕案件,无一例冤假错案,没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人们称他为铁脸,谁也甭想从他那里刮掉一层面子。在查办一起敲诈勒索案中,婉言拒绝某位领导的说情,使犯罪嫌疑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余振江爱学习是出了名的,学习工作笔记多达98本,在当地政法系统享有“法律活字典”的美称。就在他由于积劳成疾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而面对死神的时候,他依然淡然处之,用他的话说就是“只要生命延续一分钟,我就要战斗六十秒!”是什么样的东西在支撑着他呢?是荣誉的光环吗?是仕途的高升吗?不是,因为这些都不足以使他面对死亡都如此泰然,而是一种“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

什么是真正的执法为民呢?是为群众做一件好事?是为群众办好一个案子?还是为群众追回一点损失?不是,都不是。真正的执法为民,就应该是象方工,象于振江那样,时刻心系群众,事事以民为本。把“执法为民”建立在一种浓烈的、真挚的情感基础上,这种情感就是对人民群众血浓于水般的亲情。

5.走近“走下神坛”的鲁迅 篇五

摘 要:纵观研究鲁迅的文章和著作可谓蔚为大观,洋洋洒洒,然而在这个学术大厦中,我们却发现鲁迅先生正离我们越来越远。对于中学教材鲁迅作品选文也存在众多争议,现在的趋势是鲁迅选文在减少,学生甚至有一种怕鲁迅文章的现象,这就说明了研究鲁迅的文章虽多,但成效不佳。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也教过鲁迅文章多篇,因此就后现代语境下鲁迅现象谈一点体会。

关键词:鲁迅研究 教材选文 鲁迅为人 冬天的太阳

冯钧国说靠研究鲁迅吃饭的人很多,的确如此。纵观研究鲁迅的文章和著作,蔚为大观,洋洋洒洒,然而在这个学术大厦中,蓦然回首,“先生本人已不见了”。本来鲁迅先生“走下神坛”应该更方便大众走近,然而我们却发现先生正渐行渐远。是因为这个时代已不需要鲁迅了呢?还是鲁迅真的不合现代人的口味了呢?

周海婴曾在《我与鲁迅七十年》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建国后,曾有人问毛泽东:“假如鲁迅还在的话,他会怎样?”毛泽东回答:“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投进监狱继续写作,我想他多半会选择后者。”笔者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沉默,后来联系现实一想也就明白了。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因讲真话而遭遇打击报复的案例并不少,现在虽然国家对举报人的保护措施已经到位,可要你署名去检举生活中的坏人坏事还是很难做到,这就是要沉默的原因,好在现在有了网络,大众可以不再沉默。鲁迅先生曾说:“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选择了“在沉默中爆发”,把与顽固的敌人做坚决的斗争进行到底。这正说明了在当今社会仍需要鲁迅这样的人,虽然时代不同了,但鲁迅精神仍然非常可贵,人们仍在呼唤着鲁迅;对于鲁迅是否适合现代人的口味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对笔者各人而言,对于鲁迅的文章笔者比较喜欢他的散文和《故乡》这样的小说;对于鲁迅的为人,其爱憎分明,笔者也很难仿效,对于他对待朱安的态度,笔者虽然理解作为一个行为非常传统而精神又非常现代的鲁迅这样的做法,但从内心来讲并不赞同他的处理方式。但无论如何,笔者还是非常景仰鲁迅先生的。

笔者不敢说是作为鲁迅的研究者来写文章,而只想作为一个教过鲁迅多篇文章的普通教师谈谈个人的想法。现在中学生有这样一种倾向:“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怕文言文可以理解,毕竟那是一种记载历史的静态文字,有历时的沧桑与隔膜;怕写作文也好理解,因为学生写作文与教师教作文并非一一对应而是有所脱节的;至于怕周树人,根据冯钧国的观点:“鲁迅先生的文章,年龄大一点的人看可能会比较好”。现在新编教材减少了鲁迅文章的篇数。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既然要读,作为一个自下而上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就是要把学生从课内有限的文本中引到课外鲁迅文章中,走近鲁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多读其文章,而少读些研究者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鲁迅并不总是冷峻,他还是一个有火一般热情的人,是个充满生活情趣、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从一个完整人的角度来看鲁迅,认识到他性格的多侧面,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他。

鲁迅《自嘲》一诗中“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这两句话是对鲁迅坎坷一生的写照。冯钧国在谈到鲁迅时说:他一生不停地在希望与绝望的交织中挣扎以至最后心力交瘁而死。他甚至死时告诫子孙不要做文学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足,荷戟独彷徨。”但他并没有彷徨,而是选择在沉默中爆发,由呐喊而投入战斗,用他的“匕首”和“投枪”刺向社会的丑恶。五四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时空交错的时代产生了一个时代巨匠。一个世纪以后我们同样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然而内涵却有了深刻的变化,民众的文明素养整体上有了巨大变化,面对世界和未来,人们充满信心,我们也不会自欺欺人,所以读《阿Q正传》有一种距离感,这很正常。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总体和平、安逸的环境中,人们对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另外,读鲁迅的小说,我们知道作品中主人公大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灰色小人物,有着悲惨的人生。笔者认为这与鲁迅从小生活的家庭、社会环境有关。他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而入狱,从此家境一落千丈。鲁迅作为长子过早地体验了世态炎凉,从小康而困顿,给了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所以其作品反映的社会内涵深刻。

鲁迅一生的重大转变就是弃医从文。他从要救治像父亲那样的病人以及战时去当个军医的理想转变到要拯救国民的灵魂,从事文学事业,是由于他在东京受到留日学生麻木不仁的看客态度的刺激,假如他没有一腔热情也就不会反应如此强烈。以至于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看客、过客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一些中国人的看客态度让鲁迅感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也只能做无聊的看客,无论是《药》中无聊的看客,还是《阿Q正传》中的既看且聊的茶客,都让鲁迅感到中国人精神的需要远远比身体的强健要强烈,当然最好的做法是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但鲁迅强调是即使跑在最后也要坚持到终点的精神,尽管他对看客的麻木不能容忍,对如阿Q式的自欺欺人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他对革命者抱以深深的同情,尤其是对女革命家秋瑾表示了无限的哀思,小说《药》中的人物夏瑜就是秋瑾的形象,笔者在讲课时也做了论证:夏者对秋也,瑜者美玉也,瑾者玉也。他虽然批评国民的弱点毫不手软,但他用墨如泼对中国女性加以赞美和讴歌,并始终对中国人报有信心,认为自古以来就有勇于牺牲,为民请命,埋头苦干的人。

其实同情革命只是鲁迅作品的一个方面,我们在看到他“横眉冷对”的一面时,往往忽略他“俯首甘为”的一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对一直徘徊在中下层小人物的关注,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任何一位大家。现在有人对鲁迅的小说总是写灰色人生的小人物,似乎觉得有点偏颇,但真的勇士敢于面对现实而不逃避,笔者认为假如鲁迅生活在当下,他的作品中很可能反映的多是充满阳光的有积极生活态度的奋斗人生。因为鲁迅就是光和热,他的冷正是热的另一种表现。他的学生曾这样描写道:“大家抬起头,见到了鲁迅先生的苍白冷静的面孔上,浮动着慈祥亲切的光辉,像是严冬的太阳。”“严冬的太阳”正是绝妙的比喻,最形象的说明。

从《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无常》、《狗·猫·鼠》到《范爱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是一个拿着匕首和投枪披挂上阵的战士,而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对亲人、朋友和师生都情义笃厚的有情人。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仅以引用他的文章及其言论作一点佐证:

“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会议,鸟、鱼、兽都来了,单是缺少了象。大会议定:派个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这当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只猫,立刻弓起脊背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背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 对于猫除了写它与虎的关系,鲁迅还不无风趣地说道只是平添了些媚态。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花香自然要好得多。”

“我有一时屡次记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和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的,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6.走下WRC神坛的蓝鲨 篇六

雨后的烈阳将风林间所有的热气都逼了出来,而在这被太阳照得颇显晃眼的山道上,一头蓝鲨正穷凶极恶地撕裂着挡在面前的热浪。涡轮增压器的嘶鸣令人振颤、气缸内的高频率点火燃烧循环所发出的轰鸣声划破天际,这让我觉得每个弯道都是敌人,它们必须被毫不犹豫地干掉。

我过弯的速度越来越快,但蓝色的斯巴鲁翼豹WRX STI依然没有到达极限。路边的水泥护栏飞速掠过,它们快速而有节奏地将劲爆的发动机噪声反弹回来,那种感觉会使人更加兴奋。于是我再次将油门深踩,临近弯道,重踩刹车但留出更高的入弯速度,稳若磐石的翼豹WRX STI机敏地钻入弯心,坚强的悬架系统和左右对称全时四驱系统使蓝鲨如鱼得水般顺畅地沿着过弯路径前行。纵然轮胎开始尖叫、纵然我已经重重倚在RECARO运动座椅宽厚的侧围上、纵然巨大的离心力已经使我觉得视线变窄,但一切依然顺利无比。翼豹WRX STI的过弯没有犹豫,它一直在以稳定且快速的过弯动作迎接出弯时刻的酣畅加速。果然,一边深踩油门、一边回正方向,在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动力驱使下,蓝鲨犹如追击海豹一般快速向前蹿,我被再次重重地扣在了桶式座椅里,转速直逼6500rpm……

光荣的继承

大概只有在人烟稀少的山路,或者赛车场内,斯巴鲁翼豹WRX STI才能像这样肆无忌惮地为我提供难忘的驾驶乐趣。事实上,自从STI(SUBARU TECNICA INTERNATIONAL斯巴鲁国际技术公司)于1988年诞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在试图制造老百姓能买得起的超级性能车,从此以后,只要有STI的LOGO出现,这辆车就一定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它只需要静静地停在那里,震慑力就会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因为,STI为斯巴鲁世界拉力车队调校的蓝色WRC战车,已成为这项赛车运动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斯巴鲁车队在1995年、1996年,1997年3年连续夺得WRC厂商杯冠军的战史使得无论是斯巴鲁(SUBARU)还是STI都具有了绚丽的品牌光环,这种光环照亮了无数热血车迷的心。

作为奉献给民间赛车爱好者的礼物。STI公司负责调校的翼豹WRX STI系列车型一直都在最大程度上将拉力赛场的技术带至普通车迷的车库里,而且这些性能一流的街车仅有欧系超跑1/7左右的售价。可以说,斯巴鲁和STI合力使翼豹WRX STI走下WRC的神坛,一方面造福了一大批车迷,一方面也显示出日本企业的极强亲和力——性能可以永无止境,但价格一定不会高得离谱。50万元级别的翼豹WRX STI在赛车场PK 300万元级别的纯种超跑法拉利F430不成问题,于是像翼豹WRX STI、蓝瑟EVO以及GTR这样的日本“武士”撑起了东方的跑车殿堂,它们获得的广泛拥护使这些“平价”跑车在与欧洲极品跑车的对比中不显逊色,这是日本乃至全亚洲的跑车文化。

因此,最新的斯巴鲁翼豹WRX STI就可算作平民跑车文化的光荣继承者。从1994年第一款翼豹WRX STI诞生,到现在的最新款翼豹WRX STI,它们始终如一地走着同样的路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车变得完美。

基因进化

1992年,第一辆斯巴鲁翼豹发布,翌年这款车的赛车版本即被投入到WRC的恶劣战况中去。十几年来,翼豹的每款车型都经受了WRC赛场的历练,而斯巴鲁汽车傲视车坛的看家本领也在不断地自我提升。现在,最新款两厢版本的翼豹WRX STI满载着斯巴鲁和STI的最新技术来到我们眼前,但我们最先关注到的,还是它那柔中带刚的街车造型。

翼豹在不长的十几年岁月中,经历了几个时代。从最早的圆滑横灯(车头灯)到怒目圆灯,到炯炯有神的“泪眼”大灯,再到上一代的巨变“鹰眼”大灯,每一代翼豹都带着一份霸气,且每一代之间都有着很强的延续性。而最新一代翼豹则在造型上与前几代有着巨大变异,它的普通版本不再霸气十足,日本RV车般的外部轮廓加上精致细腻的线条以及温婉的凤眼大灯,使得新翼豹显得文质彬彬,这和三菱EVO X翻天覆地的恶魔进化截然相反,一时间让广大车迷无所适从——莫非翼豹要走温和派路线了?

普通版本的翼豹的确更加含蓄了,它更具时尚的内涵,从车身比例、线条即可一目了然,它是日常用车的良好之选——

时尚的两厢日本车,外观、空间与动力都恰到好处。不过,斯巴鲁不会让翼豹车族就此成为乖宝宝军团,STI版本的上市,开始了新款翼豹恶魔化的进程。

眼前的蓝鲨翼豹WRX STI的整个车身得到了加宽,这种手法如同日本的GT赛车改装,它让新车更加显得蛮横。加宽的轮拱极力外扩,给安装前轮通风槽提供了空间,于是在前翼子板后的镀铬STI铭牌处,我们看到了黑漆漆的通风槽,形式跑味十足。方型的前部气坝与时下翼豹WRC赛车如出一辙,金色选装18英寸BBS锻造铝合金轮毂同样带来了WRC的竞赛气息。发动机盖上的中,冷器风口得到保留,只是较上代车型的中冷器风口更具流线感,但这依然是炫耀武力的道具之一。加宽的车身很容易让设计师勾勒出既专业又热辣的全车包围,而车尾底部的扩散器以及左右四出镀铬排气管的搭配则让我们看到了超级跑车的影子。

当翼豹之名加上WRX STI的后缀之后,由外观即刻便能秀出不同,它不再乖巧、不再温婉,当然,这种外表的变化是内因所致,在斯巴鲁和STI的共同努力下,翼豹WRX STI在动力性与操控性方面继续发扬光大并有了长足进步,蓝色的拉力精神贯穿了翼豹WRX STI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做的就是系好安全带、握稳方向盘……

狂鲨捕食

目光对视翼豹WRX STI,会有一股冲动,那会使你只想开着它离开原地,前路也许漫无目的,但你只想享受驾驶的感觉。

我这样做了。

从1966年便成为斯巴鲁标志性技术的水平对置发动机至今依然为斯巴鲁最耀眼的车型服务着,在日本量产车功率限制(不超过280PS)取消之后,新款翼豹WRXSTI的2.5L水平对置涡轮增压发动机能轻易释出221kW(300PS)的最大功率,当然,这绝非这台装配精良的著名发动机的动力上限,民间定会有人在这台发动机上压榨更多的动力,但221Kw其实足够,它能给1505Kg的翼豹WRX STI带来在理性范围之内的非凡动力,况且,在407Nm的大扭矩下,任何人都能得到满足。将转速拉至3000rpm,释放离合器,踩下油门,翼豹WRX STI被弹射出去,我就像装在这蓝色铁盒里的物品一样,承受到了巨大的加速力,涡轮增压器在嘶鸣的同时,让我觉得自己就像狂鲨捕食一样瞬间冲向了前方,那种感觉会令皮肤表面生出一些小疙瘩,这大概是神经极度刺激所致吧。

6速手动变速器的确是把玩蓝鲨的绝佳工具,球状换挡杆的行程非常紧凑,操作起来异常畅快。离合器踏板较紧、动力衔接的过程也非常迅捷,这一切就像是在驾驶落场赛车。每次换挡都会带来新一轮的动力发泄,人也能在新一轮“弹射”中找寻快感。

将SI-DRIVE(智能驾驶提升系统)直接设定为超级运动模式,发动机动力的涌现便会更加直截了当,踩多少油门获取多少加速快感,一切随心所欲。

捕食的狂鲨有着极高的机动性,我驾驶的蓝色鲨鱼同样如此,弯道是猎物,而左右对称全时四驱系统则犹如高效的平衡鳍。它能精准地让车辆处于平稳的高速动态之中。1972年,左右对称全时四驱系统(SYMMETRICALAWD)便被斯巴鲁研制出来,这种将变速器、分动器、传动轴、后差速器呈直线对称排列于水平对置发动机之后的布局方式为车辆提供了绝佳的平衡性。时至今日,左右对称全时四驱系统依然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在山林间急速驾驶翼豹WFG STI,感觉每个车轮都能稳稳地贴着地面,即使路面有些许颠簸,低重心、左右平衡的蓝鲨依然能够快速且平顺地通过,车辆稳定性丝毫不受打扰。特别是在高速过弯的时候,平衡性极高的车体有利于提高过弯速度,245/40R18的大尺寸轮胎也以极高的抓地力为高速攻弯贡献了力量。

作为WRC战车的民用版,翼豹WRX STI的悬架组件得到了专业调校。倒置式麦弗逊前悬架使前轮有着更高的抓地极限,同时,工程师调整了前轮的外倾角与束角,使得车辆在转向时有着更高的线性响应。后部的双叉臂悬架系统是标准的运动型悬架设定,它以人所共知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保证了翼豹WRX STI在高速弯道中的驾驶乐趣。

在如此精良的配备和调校下,驾驶翼豹WRX STI攻克山路的弯弯曲曲是一件既刺激又美妙的事情,酣畅地加速使我兴奋,Brembo制动系统带来的强力减速效果令我时刻成竹在胸,机敏的油压助力转向系统提供了随心所欲的方向感,平稳性极高的底盘和宽大的车轮在弯道中是保证驾驶乐趣的中流砥柱。

捍卫WRC世家的口碑

作为日本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平民超跑的延续,新款翼豹WRX STI很好地继承了家族的基因,在新时代里,技术得到了巩固和升级,动力性也有了突破,在造型和内饰装陈方面也不遗余力地表现了新一代斯巴鲁性能旗舰的风范:更加专业和接近赛车的空气动力学组件让人眼见即知晓其实力,而车内直接使用RECARO运动座椅在内的多种改装街车级部件则体现出了翼豹WRX STI一贯的火辣风格。

7.走下神坛的婚姻法 篇七

这是立法者的“异化”吗?

非也。田园牧歌式的美好描述,掩盖不了柴米油盐的无奈现实。多少爱情归于黯淡,当矛盾不可调和,就进入需要法律一展身手的领地。问题是,为了保卫婚姻,立法者、司法者不是没努力过。

比如,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曾作出规定,一方婚前的房产,结婚后经过8年,就可以视为夫妻共同财产。人们对于这条规定印象之深刻,以至于近20年后的今天还时常有当事人向笔者咨询这个有关于“8年”的问题。显然,这一规定的初衷,是要夯实、强化夫妻共同财产制的基础,潜台词是:都老夫老妻了,婚前财产都变成共同的了,还离什么婚呢?一定要离的话,损失可是巨大哦。遗憾的是,这一饱含立法者美好愿望的规定,因为缺乏法律、法理依据以及现实可操作性,已被废除于无形,静静地躺在尘封的文件堆里,不再被法官们所提及。

再如,2002年上海闵行法院曾作出全国首例“忠诚协议”判决。当事人夫妻俩签订了一份“忠诚协议书”。协议约定:若一方在婚期内有婚外情,要赔偿对方30万元。婚后,女方发现男方与其他异性有不正当关系,遂以男方违反“忠诚协议”为由,要求法院判令男方支付违约金30万元。闵行法院认为该约定合法有效,支持了女方的诉请。该案例当时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许多人认为,法院以这种方式让“出轨者”付出代价,大快人心!但同样遗憾的是,该案二审以调解结案,这份一审判决书并未生效;并且不久以后,上海高院就此问题发布审判意见,实际上否定了闵行法院的观点。这份未能生效的判决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鸣惊人,便成绝响,令人唏嘘不已。

看来这些努力都没有用。婚姻立法越来越多,法院判决书越写越厚,但如影随形的是,离婚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年轻人的离婚率越來越高。可见,婚姻法并没有能够保卫婚姻,再完备、再精密的法律也阻止不了饮食男女们追逐“自由”、另觅“幸福”的冲动。于是,婚姻立法开始放低身段,日趋务实。既然婚姻已无法保卫,当分手已不可避免,不如把财产算算清楚,分得公平,分得潇洒,好合好散,各得其所。于是,我们不难看出近期婚姻立法在离婚财产分割问题上的实用主义倾向。

现在的婚姻立法,一步步扩张个人财产范围,压缩共同财产空间。不但一方的婚前房产不会因婚姻存续时间的推移转化成夫妻共同财产,而且就算另一方在婚后参与还贷,也只有获得补偿的份而与房屋产权无关;婚后男方父母为儿子购房,登记在儿子名下的,房子还是归儿子一方所有。你看,在财产问题上,桥归桥,路归路,多独立,少混同,一切都为了分割方便。

最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甚至在离婚房产分割问题上破天荒地推出了“按份共有”概念:双方父母出资购房,房屋产权登记在一方名下的,该房屋可认定为夫妻双方按照各自父母出资份额按份共有。意思大概是:买房时你家出多少份额,离婚时你就能享受多大的利益,这简直把购买婚房视作了投资,结婚又与开公司何异?从衡平经济利益的角度,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无懈可击的方案。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当事的双方“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吧。

8.让榜样走下“神坛” 篇八

这种现象应该说是两种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透视这种教育现象后就不难发现,中国教育是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一个“榜样”,塑造一个偶像,然后千方百计地诱导孩子去模仿、去追逐、去复制、去膜拜。中国孩子问“像不像”,其实是将自己与“榜样”去做比较和鉴别,内心中充满“榜样”的高度,高度关注着自身与“榜样”的差距,而很少关怀自己的“天性”和内心需求。而通过美国孩子学习绘画时的表现,可以洞见美国教育的内在追求:老师往往不树“榜样”、不立样板,让孩子们的想象自由徜徉,因此“才有迈阿密大学绘画班那群美国孩子的五花八门的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无方圆没规矩、甚至连基本笔法都没有的‘一塌糊涂’的画。”

黄博士所描述的真实故事也许会使我们的教育良心受到震撼、教育良知受到拷问。达琳·叶格是美国小学的美术教师,也是迈阿密大学的在职学生,1994年11月她作为访问教师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学术交流。期间她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然后让一群中国孩子去绘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样的圣诞树。于是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而且是一样的圣诞树?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美国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于是她释然了。再仔细观察,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悬挂着一幅画有圣诞树的画。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让她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把那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画技超群的孩子们竟然抓耳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冥思苦想痛苦万状,就是无从下笔,达琳看到这个尴尬的场面,知道这样下去可能会是一个不愉快的收场,只好又把墙上那幅圣诞树露出来……

当“圣诞树”被覆盖时,孩子们心中的“榜样”也失落了,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是彷徨、迷茫和无所适从,找不到前进的路径。纵观我们现今的教育,我们太习惯于进行所谓的“榜样教育”了,孩子们在懵懵懂懂时就学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然后就被一次又一次评先进、比分数强制着向预设的方向拼命地奔跑,为了一朵小红花、一张荣誉证书,孩子们压制着兴趣、放弃了个性,明里暗里和“榜样”较劲,甚至内心充满敌意地和“标兵”争高低。因此中国教育让孩子从小生活在“榜样”的光环下,心中只有“榜样”,心中没有自我,以至于一旦失去“榜样”的感召和引领,内心就充满惶恐和不安,行为上表现为手足无措。“榜样”有时是一座“神像”,使人只有顶礼膜拜的下跪,没有自我自主的自立;“榜样”有时是一尊“偶像”,使人只有盲目的模仿传承,没有独到的开拓创新;“榜样”有时是一副模具,使人只有摹写复制,没有突破超越。一句话,榜样教育只有自外向内的桎梏,没有自内向外的张扬。我们所接受的宏大的教育方略总是要孩子从小树雄心、立大志。为了什么什么,成为什么什么。与之相匹配,我们强调榜样的力量,把榜样成长描述为什么什么而含辛茹苦的过程。我们的师长也不时地推出一些榜样供他们效仿。然而,这种效仿使活的生命个体成为僵硬的工具,使思想全无乐趣可言。究其本质,“榜样教育”其实是我们为孩子所进行的一种成人化、模式化的预设和规划,使教育远离了每个孩子现实生活和真实体验,过早地结束了孩子的童年幸福,抹杀了原本应该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幸福和自由,孩子们的想象力像坠落的风筝失去了辽阔的蓝天,孩子们的思想没有了山的起伏和水的荡漾,因此内心世界变得过于平面、呆板和无聊。生活在描摹中延续,没有创作的冲动、创造的乐趣和创新的惊奇。我们的教育可能有助于“榜样”伟大的提升,却有愧于生命尊严的失落。学生在“伟大”的牵引和支配之下,失去了对自我的认识和尊重,对周遭的“细小”和“琐碎”漠不关心,看不到小草的摇曳,听不到小鸟的鸣叫。在“榜样”的长期教育下,学生成为“榜样”的随从,学生的思想不能独立行走,更不会在没有路的地方另辟蹊径,而世上本没有路的,因此要行走人生,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独立行走。在此方面,丹麦人做出了有益的尝试,12岁以下的孩子,连一份成绩单都没有,也不评选模范学生。丹麦的老师和家长积极鼓励孩子自然成长、发展天赋,不鼓励孩子相互攀比、相互竞争,不让分数和证书主宰孩子的生活历程和发展轨迹,因此孩子们顺其天性,就那么快乐地成长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应该让教育充满生命的气息、涌动生命的活力、绽放个性的魅力,使教育有助于实现发自每一个生命体内心的自我追求,有助于彰显每一个人之个性的宏大,这样的教育世界才会变得百花齐放、千姿百态,而一两个榜样的教育引领是难以造就一个姹紫嫣红的教育春天的。

别把榜样塑造成神,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精神奴役,从而心甘情愿地放弃独立和自我。让榜样走下神坛,让天性和个性自由地绽放,或许是教育的一件幸事!

上一篇:区“爱绿、护绿、植绿”环保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学生党员驻班联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