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共8篇)
1.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一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与对策
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探索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很有现实意义.
作 者:成昭伟 朱晓梅 Cheng Zhaowei Zhu Xiaomei 作者单位:成昭伟,Cheng Zhaowei(辽宁工业大学,辽宁,锦州,121001)
朱晓梅,Zhu Xiaomei(辽宁医学院,辽宁,锦州,121002)
刊 名: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7(4)分类号:G642.3关键词:外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途径
2.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二
一、商务英语中的文化现象
不同民族对于不同价值观念有不同取向, 在商务文化中,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礼仪习惯等。例如, 我们中国公司的商务人员见到外商时常会递上一支烟。在中国, 向客人敬烟是表示礼貌和友好, 而在国外, 特别是欧美国家, 有不少人反对吸烟, 向客人敬烟反而是不礼貌的表现。再如, 不同国家民族的送礼规矩也不大一样。在英国, 客户请你吃饭, 带礼物去是不必要的。如果你要带酒, 事先要问一下主人喜欢什么酒, 这才恰当得体。在日本却恰恰相反, 当你被邀到家里吃饭, 你不带礼物去就太失礼, 并会被认为鲁莽, 如果事先问一下需要送什么礼, 你会被认为粗鲁。诸如此类的文化现象在商务英语中比比皆是。
当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都依照“英语+商务”的模式进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 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利进行商务活动, 造成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 更谈不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了。事实上, 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踏入工作深感交流的困难。当然语言能力的因素很少, 主要是文化能力欠缺。因为在具体的交际实践中, 他们会不自觉地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 交际习惯, 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 与不同的文化因素发生交叉与碰撞, 于是产生误解和冲突, 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的成功。
二、商务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1、注意待人接物的礼仪与习惯
中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观念, 中国人认为帮助别人拎行李, 或者问寒问暖是表示对对方的热情和关心, 但西方人相对独立, 比较注重个人隐私, 自己能做的事情都要自己完成, 他人的过分关注, 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当做弱势群体, 反而很不自在。
比如:在商务接待过程中, 接待人员在机场迎接外商, 对方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 为了表达热情与尊重, 接待人员就上前与外商握手说:“You must be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 since you are old.Please let me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 (您年纪大了, 旅途辛苦了, 请让我来帮您拿行李。) 对方听后非常吃惊, 而且有些生气, 说道:“How do you know I'm tired?My journey is OK.I am not old and I can manage my luggage.” (你怎么就知道我就累了呢?我的旅途很好, 我还不老, 可以自己拿行李) 。中国人认为老人应该受人尊重, 往往不避讳称自己年老, 但西方人就不喜欢别人把自己当成老人来对待, 从而造成了误解。
2、积累常用的商务用语
培养商务英语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就是积累一些常用的商务用语, 在一些正式的谈判场合, 有些语言是有一定模式的, 积累这样一些短语或句子, 可以在开场或结束的时候, 给人以简洁、得体的印象, 也可以省略许多不必要的语言, 以免造成负面影响。这些句型的掌握要灵活, 使用要自然,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调整。比如, 如下这些句子在对外贸易和谈判中可能经常会用到:
For the past five years, we have done a lot of trade with your company.
(在过去的五年中, 我们与贵国进行了大量的贸易.)
Our trade i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我们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贸易。)
Our foreign trade is continuously expanding.
(我们的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Trade in general is improving.
(贸易情况正在好转。)
They are well-known in trade circles.
(他们在贸易界很有名望。)
参考文献
[1]曾华:《论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与文化意识的渗透》, 《成功》 (教育) , 2008, (08) 。
[2]于连水、冯建民、许丽红:《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2) 。
[3]邱露:《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科技信息》, 2011, (22) 。
[4]万惠蓉:《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 2008, (33) 。
[5]方文开:《第六种英语技能——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河池学院学报》, 2005, (03) 。
3.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跨文化意识 培养对策c
语言是培养文化意识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及价值观念等,了解和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对于高中英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当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能力特点,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提高高中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进而提高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加深文化了解,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比如在我们国家,当着送礼物的人拆礼物是不尊重人的行为,但是在美国,当着送礼物的人拆礼物,则表示对送礼物人的尊重,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别人送的礼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生活细节可以显示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只有充分了解西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才能保证英语交际顺利进行。
(二)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高中英语阅读能力除了要具有语言基础之外,还需要对阅读对象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是读通文章就可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高中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中英语语言阅读一般难度比较小,而阅读的难点在于所涉及的文化背景,高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所处的文化背景不了解,虽然知道文章在讲什么,但是并不能全面地理解文章,因此了解英语文化的背景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三)了解西方文化,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
目前,在我国高中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制度的影响,学生大都将时间用在应付各种考试上,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因此造就现在高中学知识面过窄。高中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历史知识,让学生对西方的文化及价值观念有一定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跨文化意识要求高中生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具有一定敏感性,在使用外语的时候,根据英语文化调节自己语言的自觉性。因此,高中英语老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敏感性”和“自觉性”为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导入,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并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注重对高中生跨文化意义的培养。
(一)改善传统词汇教学方法,注重讲解词汇背景知识。
英语词汇是英语中最活跃的成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包含文化最多的载体。某语言社会学家曾指出:“语言的词汇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通过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特有的词汇表现出来。因此,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注重英语词汇概念意义的教学,还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意识地进行词汇文化导入,既要向学生传授词汇的基本意思,又要向学生传授词汇的文化含义,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在英语文化环境中运用词汇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具有文化内涵的英语词汇时,老师可以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再结合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神话典故,等等。比如“Greekgifts”的含义为“图谋害人的礼物”,和中国文化中的“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故事出自著名的荷马史诗,讲述的是特洛伊王子访问希腊,诱走了王后海伦,希腊人为此进攻特洛伊,这场战争持续了九年之久,在第十年,希腊的将领献上了一条妙计,将希腊的勇士藏生于木马之中,放在城门外,佯作退兵,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退兵了,就将木马抬到城内,到了晚上,埋伏在木马内的希腊勇士,打开了城门,并一举攻下了城门。当学生初次接触这些异国文化时,可能完全不能理解其意思。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文化背景,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犹如醍醐灌顶印象深刻。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化背景的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词汇所带表的真正含义,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从而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对比,加强学生文化的敏感度。
虽然词汇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但是词汇教学由于具有分散性特点,缺乏系统性。因此,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相关英语文化的差异,通过两者的对比,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英语和汉语在用法和表达上很多相似的地方,老师有意识地将其总结并进行对比,一定会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力和敏感度。
例如在英语中,“horse”有“力大”的意义,如“asstrong as horse”;温顺肯干,“work like a horse”;而在我国的文化中,具有以上意义的不是“马”而是“牛”,如“力大如牛”,“老黄牛(任劳任怨)”。这里的“马”和“牛”反映出“马”和“牛”在西方文化和我国文化中作用的不同,在我国文化中,牛是不可缺少的牲畜,主要用于农民的耕作劳动,代表着勤劳和体格健壮。在西方文化中,人们用马进行耕作劳动,并把马作为行军打仗的工具,在这里,“马”和“牛”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这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正是不同文化内涵的产物。经过不同文化的对比,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异同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的。
(三)结合教材,增强语言实践。
培养学生的意识,自然离不开学生自身英语文化的积累,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也非常重要,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才会增强对文化的敏感度,提高自身语言运用的自觉度。如今使用的教材非常适合老师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异域文化。所以,结合教材,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文化的不同。
例如在学习“Wildlife Protection”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中国和西方对待狗的不同”,进而使学生了解到,西方对待狗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他们把狗当做自己的家庭成员,在提到狗的时候用“he”或者“she”,并且很多赞美之词用到“dog”,而在我们国家,人们对狗的态度一般,甚至会吃狗肉。因此,在和西方中交流中应避免提到“Do you like dogs?”之类的话题。
总之,在如今这个国际交流日益重要的年代,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仅是课程新标准的要求,还是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因此,加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为祖国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倪前恒.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朱艳艳.伦理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体系研究[J].学周刊,2015,24:61.
4.初中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篇四
初中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山东 临沂 贾世娜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很重要,首先要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然后是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培养这种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生活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一、对跨文化意识的了解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跨文化意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里面包括这个民族的民俗风情、生活常规,有他们民族思考问题的特定思维,有他们共同认可的世界观、人生观,而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的时候不会存在太大的障碍,交流过程中能明白对方所讲的话语包含的意思。但对于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我们不熟悉英语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自然也不能很好地了解英语单词和英语语句中背后的含义,那么也就不能很好地和外国人进行交流了。交流都是基于了解的基础上的。但是尽管差异大,很多地方也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例如中国说姓格林的一家人,英文就是“the Greens”。
大多时候英文初学者经常会以中国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比如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提出“May I go to the toilet ?”而老师回答“Goahead”,他却坐下了,同学问他怎么了,他说没听见老师说去你的头啊!造成这种场面的原因就是每个国家对于幽默的理解不同。中国人表述语句的时候和英文中的表述顺序有很大的差别,如对我来说做家务很有趣,英文中就变成了It is interesting to me to dohousework.是将形容词放在前面,而动作放在后面的.。英文中介词使用很频繁也很麻烦,对于中国的英文初学者来说可能难度大点。
就表示时间的介词来说,at 表示具体的时刻,in 表示一个时间段,on 总是和日子有关;表示地理位置的,in 是指在某个范围内,on 指与什么毗邻,to 是指在某环境之外。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是比较重视词汇量的积累的,但是他们只是死记硬背,能够保证自己知道它们的中文解释,没想过去了解这些个单词在英语中更多的含义。文化于语言,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一个单词的含义早已不是当初创造时那样单一了,时代赋予了它更加饱满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弄清楚这个单词里面渗透的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就像中国一样,最近新出了很多的名词,如“打酱油”是路过者的意思,“拍砖”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如果那些汉语学习者不去了解这些词汇背后时代赋予它的新意义,那么他也只能在正规的文章中看懂它们的意思,但是和当地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大的障碍。On account of a payment made onaccount of the service charges on the Lessor’saccount,no further payments on this accountare necessary.这个句子里面有四个“account”,其中却包含了四个意思,第一个是和on 和of 连用表示由于,第二个account 是有什么相关的意思,第三个account 是银行账户,第四个account 是费用的意思。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很不相同,比如there be 句型中,中国人会说教室里有30 个人,将地点状语放在前面, 而英语是这样表述的:There arethirty students in our class. 地点状语放就在后面。否定句中,我们平时说书包里没有橘子,而英文表述为:There is not an orange in thebag.否定是放在前面的。
三、在阅读中寻找对跨文化意识的理解
平时,我们可以多看看英语母语国家的作者写的名著。首先作家是在当地这种环境里成长的,他们学到的英语是最地道的,他们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很深的了解,那么在他们的作品中会很自然地流露出他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主人公的语言、人物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式都会在书中体现出来,我们在研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并且会发现这些东西和老师上课讲到的东西很不一样,甚至有些内容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是不符合语法的,为什么它可以存在,因为名著中引起人们共鸣的部分就会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搭配。例如《Robinson Crusoe》中有提到“ManFriday”,后来就变成奴仆的代表。还有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中讴歌春天时说:“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behind.”这里说的是大西洋来的西风,与我们的东风不一样。我们还可以将名著的原本与汉译本进行对比,那么更加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接是怎么样的。所以,多读国外名著,就可以多了解一些国外的文化习俗,对我们学习地道的英语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国际间的交流与沟通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作为刚刚开始深入接触英语的初中生来说,必须从学习的一开始就培养起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和平时积累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英语,这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的一部分。
5.英美文学教育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篇五
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使读者爱不释手,可以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技能,增加对于作品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实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对于实现学习者的学业目标和提高语言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再次,英美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性和跨文化意识。
英美文学作品无疑反映了英美文化的价值体系及精神内涵,它不同于中国文化。
在学习者研习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和背景都散发着无尽的光芒,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文化宽容性及跨文化意识,因为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吸收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对于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的剖析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及跨文化意识,这与英美文学及文化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
同时,开阔学习者的胸襟,增加想像力与增强理解能力也是文学艺术要实现的目的之一。
2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与手段
2.1 更新教学内容
若使学生在英美文学课上有所收获,而不是单一地被动接受,参与性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出一些创新。
教学内容应呈现出系统性、实用性、全面性、灵活性、启发性和可读性等多种特色。
当前,英美文学课的教材在体系、内容及观点上比较陈旧,缺乏新颖性,不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
教材的内容应当吸引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思潮,对于一些具有争议的作家和作品给予重新界定,对于国内外研究的异同要作以交待,使学生们了解英美文学教育及研究的动向的发展趋势。
此外,在英美文学选读作品的选取上,教师应当选取各种题材的内容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兴趣。
内容可以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具有代表性,可以体现作家写作风格和时代特点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英美文学课程选读的作品,多以大部头作品居多,这使之前对于英美文学接触较少的学生来说必然感觉难度不小,兴趣不大。
而学生比较喜欢看流行杂志、报纸。
教师也可考虑将英美主流媒体有关文学作品的评论及介绍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接触到“鲜活”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
在介绍某一时期或作家时,先从时代背景人手,再结合作者的个人生平来分析作品及其艺术特征。
这种教学方法程序化严重,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够,往往带来的效果也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满本记”,知识得不到灵活地应用,就更别提对于文学作品精髓的领悟及审美意义的追求了。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文学课的手段可以丰富多样。
利用幻灯片、投影仪、录像机、教学光盘等都可以增加文学课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生动、教学效率高等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观看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录像片段,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物、场景用图片和影像的方式呈现,生动、有趣、直观、高效。
6.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六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忽视文化教学等问题,从语言、文化、教学的关系出发,通过自身在第一线教学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并提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语言文化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一
记得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叫《刮痧》,是讲由于中国两千年、中医传统经络疗法“刮痧”不被美国认可,造成“虐待儿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许大同一家被迫服从法律,父子分离、夫妻分居。在中国人看来,明明是对爷爷对孙子的爱而用刮痧的手法为其治病,而美国人却认为是虐待儿童。可见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比较大的,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要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要求。
在中学英语教学方面,我国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可以说这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深化的一种体现。同时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外语教学应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交际教学法的实践还不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还很模糊,这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认为中学阶段外语教学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教学,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中学英语教学最终面临的是考试,文化教学根本没必要,造成“高分低能”等现象。这些误区的存在,导致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投入多,效果差,应试能力强,交际水平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
(一)语言、文化与教学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里所指的文化,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音乐、文学、美术等,而是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从语言的特征和功能以及文化的范畴和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纪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其语言的发展。正如L.A.White所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中表现得最为全面和完美。语言总是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完整地、协调得反映文化,并将其固定下来,世代相传,成为民族文化与知识的载体和集体经验的储藏器。”
2、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同的文化通过不同的语言来反映。世界上不同民族的语言千差万别。而英汉两种语言是属于迥然不同的语系——前者为印欧语系,后者为汗藏语系,所以它们的语言形式差别很大,所负载的文化也各不相同。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应抱着这个目的去进行英语教学。鉴于语言与文化有着如此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如果我们没有对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个中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英语文化的必要性。语言与文化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必要的。
1、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谈到中西文化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种活动,时间由邀请方确定,被邀请者视受到邀请为一种荣幸,一般都会按时赴约。而在美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些活动被视为占用别人的时间,需要双方协商有关的时间。因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在美国收到别人的礼物应当面打开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尊重,而在中国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行为。所有这些说明了,在日常学习中,要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2、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阅读。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读懂一篇文章,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文化背景知识。实践表明,在语言难度小时,阅读英语作品有困难主要是因为文化意识的缺乏。这一点许多英语学习者深有体会。因为英语作品的作者对文章的背景文化一般都比较熟悉,材料中词语的运用以及文章意义的表达都自然得体,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但是读者不一定了解这些文化背景,这就容易出现读者认识每一个单词,却不能理解文章意义的情况。
3、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介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感受异国风情。如在SeniorEnglishforChinaBook3中Festivals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英语节日的由来及一些节日的风俗,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的节日比较。
三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尝试:
(一)词汇渗透。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词汇的意义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文化载荷量最大。外语中概念意义与母语一致的两个词很可能在文化意义上大相径庭。因此,在外语词汇教学中对一些看似相同而难以用其他方式表达的词汇,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讲解,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思想认识上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二)直观教学。直观法要求教师对教材之中出现有可能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点”,特别是那些含有文化意义的词语和课文时可以直接阐述或利用物品、图片、电影、电视、录像、网络等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的方法。例如,有一次我和外国友人逛超市发现一种洗发水名叫“uglygirl”,翻译成中文就是丑小鸭,形象代言人是李小璐。当时这位朋友很不理解,明明很漂亮的小姑娘为什么叫丑小鸭,而且她说如果在国外,这种产品绝对卖不出去。为什么呢?这就是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不同,人们可能会对某些词或知识点产生误解。我们知道,在中国,“uglygirl”意味着可爱,讨人喜欢,是长辈对晚辈的昵称。但是在英语中“uglygirl”却是令人讨厌的说法,听话者会因此而生气。于是,我以此为例,将这瓶洗发水带到了教室,让学生们讨论,然后讲解中西文化差异,这样学生们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三)讨论式教学法。“讨论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已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内容应体现教材的本质内容,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沟通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推动教学展开。例如同学们在学习中发现,美国人经常称赞别人,被称赞的人一般表现得受之无愧,当仁不让,与中国人的普遍做法迥异。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这说明了美国人彼此之间表达意思直截了当,反映了美国人坦诚、直率的性格,从而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一定了解。
(四)模拟角色。模拟角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由教师组织安排,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让学生担任主角或自选角色,采用演讲、情景游戏或剧本表演等方式表演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话语的理解,加深对话语含义的认识。由于大多数中学生没有或较少有机会和英美人士接触和交流,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操练和运用的英语的主要场合。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语中有一篇文章“MillionPounds”,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以此使学生感受语言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加强对语言的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四
总之,文化知识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化具有民族性、独特性,是变化的。离开英语文化,要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是不可能的。因而,英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3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71~47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72~73
7.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七
一、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不能脱离社会传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 这些做法和信念总体决定了生活的性质[1]。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又必须掌握语言。一方面, 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 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息息相关, 人是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交际手段等内容, 而词语正是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记载了该民族的发展历程。语言正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因此, 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到其文化传统和文化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语言的存在和消亡体现着文化的发展与灭亡。另一方面,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 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 人们的语言还必定会体现其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等。简言之,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 可以看到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而要想真正习得一种语言则必须深谙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 除了容易犯“语言错误”, 更容易犯的则是“文化错误”。同文化错误相比, 语言错误仅是指在语音、词汇、构词法等方面所犯的错误, 这类错误是明显而稳定的。文化错误是一个相对概念, 是指非本族语言使用者通常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所执行的不恰当的语言行为, 这类错误相对而言是不明显的、不稳定的。有学者曾把文化错误分为四类:一是因价值观念、体系不同而引发的错误;二是文化习俗上的错误;三是称呼问候上的错误。四是肢体语言的不同所引发的错误[2]。文化错误来源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实践中, 人们发现, 文化错误要比语言错误严重得多, 因为语言错误至多是词不达意, 无法把心里想说的东西清楚地表达出来, 但文化错误造成的后果则要严重得多, 有时甚至会伤害到对方的情感、尊严等, 往往使本族人与异族人之间产生严重误会乃至敌意。由此可见, 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交际活动中正确、得体地运用该语言。能否实现这一目的,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跨文化意识的强弱和文化差异辨析能力的高低。
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
1. 东西方民族的思维差异。
中国文化的整体综合思维在客观上要求使用逻辑连接词时具有灵活、简约的特征, 从而使汉语朝着显著的“意合”特征的综合性发展;而西方民族的分析逻辑式的思维模式客观上则要求其语言在表达逻辑关系时必须依赖连接词, 这种思维模式必然使得英语朝着显著的“形合”特征的分析性语言方向演化。豪尔在他的《超越文化》[3]一书中深刻地阐述了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他认为, 西方人把逻辑看成是真理的等同, 只有逻辑才能解释世界, 所以, 他们的思想是单项式的思维模式;而东方人则强调整体、人的参与和过程, 其思想为多项式思维模式。豪尔解释说, 单项思维强调计划、分段和即刻性。多项思维则强调多件事的同时发生、人的参与性和活动的完成。多项思维是一点式和横向联系;单项思维是带状或线性的联系。由此可见, 中西方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正是形成各自对应语言特征差异的理性根源。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 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 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 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 常常带有感情色彩, 并伴有固定的信条, 即形成思维定势。而英语学习者如果不能辨别这种差异, 这将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 造成交际失误。
2. 语义文化差异。
由于人类互相之间存在着文化、语言的共性, 所以一般来说, 各语言之间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 “但又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出现这种情况时, 我们称之为词汇空缺”[4]。作为西方国家语言的基本要素, 英语词汇同样相当明显而广泛地反映了文化的差异。例如, “美国梦”专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另一方面, 虽然有对应词, 但是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总体来说, 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
3. 文化语境差异。
在特定语境下, 词有其具体的含义, 即使在英美两种较为相近的文化语境中, 同一词语也会产生不同喻义。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 对英语学习中一些词语搭配甚至整篇语意的理解都带来了很大的负迁移影响。首先, 不同的传统习惯和风俗人情导致词语搭配的差异, 例如, 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为“black tea”, 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其次, 由于社会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差异而导致很多误译, 例如, 在中国, 把peasant译为“农民”, 把laborer译为“劳工”无可厚非, 但在西方, 英语中的两词包含某种反面消极的意思。相反, 把英文中的landlord译成“地主”对中国人来说则有一定的贬义, 而西方人却不这样认为。
4. 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是指由所处的地域或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 表现为不同民族间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地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情景交往产生了深度影响, “东西风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地域文化差异表现。在中国文化里, 东风代表春天和美好的事物, 是万物生命的使者, 但对英国人而言, 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刺骨寒风, 因此, 英语则有“西风报春之说”。这种带有地域文化差异的“东西风”给广大译者带来了不少麻烦。
三、加强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文化导入的原则
1. 加强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标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有较高的认知能力, 对该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有较强的内化能力, 对所要学习的目标语本族人的社会习俗有较快的适应能力。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若要自觉地消除在学习和运用目标语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 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而且还要重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要主动了解异域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学会用他们的语言反映该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等等, 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只有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目标语文化, 扩大文化背景知识面, 了解中西方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 才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实施文化导入的原则。
实施文化导入时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流性原则。
第一, 实用性原则。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大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和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 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 尽可能结合语言交际实践, 尽量消解语言和文化之间抽象、空洞的关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第二, 系统性原则。目前大学公共英语文化导入的最大问题正是缺乏系统性, 文化知识传授的随意性很大。因此, 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具体明确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系统地提出各个阶段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水平, 使得文化导入有纲可依, 从而可以系统地导入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避免文化导入过程中的盲目和混杂,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与运用能力。
第三, 主流性原则。外语教学对文化的定义包括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 或称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5]。正如语言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应是语言的共核部分, 文化的导入也应是文化 (英美文化) 的共核部分, 即英美等主要英语国家所共有的主流文化部分。这是因为英语中绝大多数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行为都能够从这种主流文化中找到解释。
四、跨文化视野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优化途径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一旦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就会从宏观层面领悟英语语言的本质, 也就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思维方式, 并能够有效地运用文化移情途径有质量地内化英语知识, 最终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1. 切实加强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 而其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强弱将从根本上直接影响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及其最终的跨文化习得及运用。虽然不少教师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也尝试着在进行跨文化教育, 但是由于缺乏跨文化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经验, 因而难有重大突破。为此, 大学英语教师应培养多元文化思维, 在深入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的基础上, 科学把握该文化的价值标准, 并自觉地、有意识地将英美文化因素融于教学过程中, 要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主, 文化背景教学为重要补充的原则, 把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学习语言与学习文化同步, 最终达到有效运用语言的教学目的。
2. 课程、教材与教法应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
首先, 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活动应勇于打破学习英语的传统习惯, 要让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尽可能不受到或少受到中国文化功底的负迁移而真正体现出两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 从而使他们生成双文化的能力。所以, 大学公共英语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 除了系统地传授知识文化外, 还应增设诸如语用学、国情语言学、语言与文化等旨在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辅修课程。其次, 教材的编写应以多元文化为导向。一本好的英语教材, 它的语言背景不应局限于英、美、加、澳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而应涵盖尽可能广的国家和文化, 它应通过利用、比较或挖掘跨文化的人类经验, 并以此作为阐释不熟悉语料的参照点, 从而在已知文化和未知文化之间架起桥梁。再次, 在教法上要时刻把握“语法与文化相结合”这条主线。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 可以采用交际教学法、课堂融入法等促使语法和文化有机结合, 尽可能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 真正达到用语言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3. 坚持文化导向教学, 扩展文化导入渠道。
坚持文化导向教学就是指在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在训练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同时, 始终贯穿中西方文化对比, 使学习者获得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从而培养出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者。首先, 在听说教学中, 可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 如果在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发生冲突时, 教师应及时进行文化对比, 要站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立场上分析看待同一问题, 同时, 文化导入的方式以启发式为宜。其次, 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 应提醒学生注意中英文写作风格的文化差异, 训练他们用西方的思维方式进行英文写作。再次, 在翻译训练中, 要让学生对目标语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并体验到两种语言产生的文化碰撞, 要学会对比两种语言来促进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帮助他们准确地翻译。另外, 要进一步扩展文化导入渠道。譬如:多举办关于异域文化差异的讲座使学生明了目标语文化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减少他们对文化的偏见;鼓励学生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群体接触, 在真实的交流中学会正确地看待外国文化, 并用自己文化的术语去描述另一种文化。这种多渠道的文化导入不仅有利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还可以使学生真正从本源上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
[1]Sapir 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 Brace&Company, 1921: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56-58.
[3]Hall E T.Beyond Culture[M].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1996:46.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427-428.
8.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 职校学生 文化自觉意识 行为培养
“文化自觉”是新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文化自觉反映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体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充分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决定着人的思想与精神状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着眼于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学生的功能,弘扬中华文化。习总书记强调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教育是一种“文化育人”的濡染历程,教与学是实现一种文化及文化人格的传递。我们教育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而且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因而,培养中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和行为符合时代要求,也符合传统文化的弘扬,利于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渗透于中华民族伟业复兴的合格人才培养中。
一、文化自觉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学生已接受了十几年的文明文化熏陶,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行为。可我们面对某些劣势已显的学生,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在社会快速发展、人口众多、就业不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学生背负着家长在社会成长过程中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化目标和事业的负荷,将其视野局限于家庭马路课堂之间或世俗化的生活间,文化只在开设的“主课”间流转,流转的也只是标准答案,而忽略了“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等文化文明的大气积淀和“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道德文化有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认识到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思想”等文化文明的正态蕴藉。看看我们教过的、正在教的学生和我们身边受教育的子女,就知我们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状况:学生以被告之、被程序化的标准答案、参考解读学习,把课程当做僵死的教条对待,而不是把课程当做文化学习,更不能上升到新课标下文化灵性的培育。这样的课程学习方式关闭了课程文化的活水源头,缺少了英哲学家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的文气和思维,失去了课程文化的文性和灵性,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成了规定性的,故而培养的学生只有分数而无文化,学生也就缺失了文化自觉意识和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对中华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和责任感、而对异域文化却盲目追捧的现象(尤其缺少对异域节日、民俗等文化现象辩证对待的严谨态度)。
二、文化自觉的养成意识不容忽视
1.文化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文化自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牢固的知识,没有丰富的智力素养和多方面的兴趣,要把一个人提高到道德、尊严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教育是一种“文化育人”的濡染历程。若师生丧失了文化自觉,思想就混乱不清,是非就观念不明,美丑就不分,进退就失据,也就丧失了判断能力甚至行为能力。要把育人推向一个更高水平,文化自觉性的培养不可或缺。传承不单纯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递,也只有文化的传递才更有育人效果。鲁迅先生笔下讽刺的“清国留学生速成班”,就是人文之短,文化之殇,历史之鉴。一个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学生,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上成熟、合格的人才的,更不可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教与学是实现一种文化及文化人格的传递。中华优秀文化和现代文化蕴含于语文知识体系之中,由课堂教学文化承载。文化传承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教与学,更重要的是文化信念、文化理想的培育和提升。因此,在此文化传承中,必须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向:学习不仅是一个增知识、强能力的手段,而且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传承的过程,更是接续文化薪火的重要环节;学习要使学生不仅变成一个知识人,而且要成为一个文化人。
3.培养有文化自觉的学生
我们要培养有文化自觉的学生,就是让学生养成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习惯,提高其判断能力、善恶辨识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求知修德中明了中华民族文明的独特性与渊源,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文化利器,抵御不良侵蚀,自觉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弘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走出精神文化矛盾的炼狱,保持对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和文化的高度认同,使之成为其立身处世的哲学。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是国学知识的传播,因为它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需的历史文化根基。其重要性正如国学大师、教育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所强调的,如果一个国民对自己民族的以往历史无所了解,对历史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毫无了解,缺乏起码的尊重,那他不仅会成为一无文化之人,而且可能会陷入民族虚无主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得以健康发展的。
总之,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激起文化主体意识,生成文化自信,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行为,不仅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能培育学生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素质,塑造其高尚人格,在文化自觉自信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在多元文化整合发展中保持对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和文化的高度认同,从而为学生个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J].齐鲁学刊,2012(02).
[2]杜振吉.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J].道德与文明,2011(04).
[3]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
【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10-26
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探析论文11-13
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07-11
论园长的细节意识11-03
漫谈法律意识的培养08-17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10-11
论军人的战斗意识--亮剑精神10-21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08-31
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11-15
论公民意识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