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推素质教育的规划

2024-10-07

镇推素质教育的规划(精选8篇)

1.镇推素质教育的规划 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为目标,以集中培训和校本研训相结合为基本形式,坚持“面向全员、按需施教、提高质量”的原则,以人为本,贴近教师,贴近课堂。面向全体教师,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集体素质为目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组织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创新意识,善于从事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

二、培训对象

我校在岗的教师都要参加今年的继续教育培训。

三、工作目标

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岗位培训,通过培训,帮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全面增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广大教师掌握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内容和方法,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高水平、高质量教育发展需要。

四、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

今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考核的公共课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 炼》、《学校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有效教学和谐课堂》专业课内容侧重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讨。

五、工作安排和实施步骤

(一)工作安排

今年培训拟采取分期规划,分步实施,集中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开学初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每周年级组、教研组例会集中学习,课余时间自学)。

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发表的论文)的检查评分和考试成绩纳入教师学期(年)考核。

(二)实施步骤:

1、制定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

2、召开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动员会,学习培训计划,广泛宣传动员,提高思想认识。

3、20__年5月组织学科带头人参加原州区师资培训中心将组织二级(县级)培训者培训。

4、20__年6月—8月由学科带头人组织三级(校本)全员岗位培训。每人须完成两门课程的学习笔记各5000字以上。

5、20__年9月教师继续教育报名

(三)考核办法:

(1)每个参训教师必须写一篇学习心得,其中初级教师每人每篇1500字;中、高级教师每人每篇2000字。

(2)每个参训教师要做好学习笔记,以备检查考核。

(3)考勤:集中培训期间,由学校组织专人负责点名。

(四)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反馈、总结、材料归档和数字统计等有关工作。

2.镇推素质教育的规划 篇二

随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 正在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也正从“高级知识分子”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的角色转变。各高职院校面临生源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只能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 按照灵活设置、宽窄并存的原则, 大力推进专业结构调整, 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此外, 各校还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实施订单式培养,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着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走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办学之路。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 学生素质不高等, 一方面全国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四处求职,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200多万个就业岗位“等米下锅”, 岗位需求与求职人数分别增长,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有人没事干, 有事没人干”的情况仍然很严重。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局限和不足造成的,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实际上就是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因此, 有必要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 加强职业规划和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

二课程内容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开设职业生涯准备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正确认识自我, 探索和认识职业世界、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拟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路线、清楚自己在进入职场前要做好哪些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准备、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 职业生涯准备课程首先讲授课程开设的意义、职业与事业、热爱专业、找准职业方向;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原则。其次是了解自我, 包括性格与职业, 人职匹配与职业性格及特点, 掌握性格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职业, 了解职业能力与职业生涯规划;价值观与职业、人职匹配,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与职业生涯规划。重点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包括就业准备和创业能力。讲授就业政策、就业的思想、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 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实现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介绍情商培养及职场礼仪, 劳动权益保护和如何写简历及如何面试, 模拟面试, 培养创业与创新意识, 了解创业基本知识, 说明创业必备的能力、素质, 对创业有理性的思考, 了解一些创新知识对大学生创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的时间不长, 社会的认可度不高, 高职学生中的一部分人难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当代高职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承受能力较弱的问题, 通过职业规划课程, 我们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职业指导, 而且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将我们在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 为满足社会公众和他人的需求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从而最终实现自己高层次的人生需求。

三课程改进

高等职业教育属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对象直接面向社会和生产第一线, 人才培养规格应定位于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的技能人才, 因此, 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应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本地化应用型人才的途径。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区域这一地方特色, 高职毕业生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 服务区域比较明确, 课程设置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因此, 学生的职业规划应适应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

1. 教学内容设计

在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应正确定位服务区域, 因此, 课程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 所讲内容是否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相一致; (2) 需要不断地接收新的信息, 不断调整课程内容, 使课程设置与经济、行业发展相协调, 使之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3) 所涉及的专业课程内容应紧紧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动向。高职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 它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的, 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进而组织教学。

2. 社会素质的培养

为了培养职业适应能力, 建议职业生涯课程体系要兼顾多种专业方向, 拓宽知识面, 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首先要培养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对于就业者来说, 做人的道理和工作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比经验、知识、技能更重要。后者可以在岗位上和实践中逐步积累与培养, 但前者必须从学校抓起, 形成良好的习惯。高职院校要通过思想素质教育让学生努力达到对所从事的工作有责任心,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其次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和善于合作的精神。现代社会中, 人的社会关系日益增多、日益重要, 日益需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合作, 没有处理社会关系能力的人、不能与人合作的人, 将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在高职素质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思想上加以正确引导, 注重对学生人际关系知识、人际交往技巧等各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进入社会、迎接困难的准备。

3. 培养创业精神

创业教育是一种提高受教育者自谋职业或就业能力的教育, 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形成初步的创业能力。包括:创业的概念;我们要成为创业型的人才;创业者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树立终身创业的概念。 (1) 注重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者个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 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等心理成分。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活动中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 是创业的动力因素。在创业意识的教育中, 应启发学生产生创业的需要, 即自己创业的要求、愿望和意向。 (2) 打好创业知识基础。创业知识包括怎样选择、建立、管理一个企业的有关知识。在创业教育中, 创业知识教学主要是提供创业知识框架和最基本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创办企业或公司有关的法律和财政金融事务;二是与企业或公司内部运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如创业策划、资金运作、筹资融资、资产管理、成本控制、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产品服务等;三是管理学的一般基础知识。 (3) 加强创业品质培养。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有企业家应有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等。创业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创业品质培养, 例如:有胆识、有风险意识, 能将自己的目标付诸行动, 不优柔寡断, 勇于承担行为后果, 心理承受能力强;能自主地处理问题而不愿受他人左右, 能排除外界干扰, 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断并予以贯彻实施。

四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对技能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高需求的时期, 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因此, 高职院校除了把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岗位培训、创业素质教育也应该放在学习期间作为主要培养手段。职业规划课程设置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 它的发展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应注重学生个体的感知和体验。培养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过程, 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进行技能训练阶段和岗位训练阶段, 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 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基本共识。同时, 加强职业规划和职业素质教育, 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培养创业精神, 学生毕业后就可很快融入社会, 适应很宽的职业岗位。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大量具有较高社会素质、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目前职业生涯准备课程的教学内容, 提出职业规划应注重本地经济的发展和行业需求, 应正确定位服务区域, 有必要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 加强职业规划和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和忠、何良君.以就业为龙头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06 (4)

[2]刘俊华、张黎芳.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出路[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18)

3.人生规划教育的策略研究 篇三

人生规划教育是指职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学生身心的特点、兴趣优势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旨在通过教育使学生结合自身情况为自己确立人生方向,制定发展计划。

一、人生规划教育的现状透视

2006年10月,笔者组织了5位教师对浙江新昌职业技术学校06级财会、服装、餐旅、机电、机械五个班220名学生就择业、创业与人生规划等有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数220份,有效问卷200份,结果令人吃惊。(看表1)。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人生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对自己职业的规划不知所措;更严重的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作过良好的规划。

二、人生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1.人生规划教育的操作途径

笔者把操作途径称为“1112”工程。即一个设计,精心设计人生规划内容;一个渗透,巧妙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一个唤醒,极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二个结合:一是结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二是结合各种实践活动。

2.人生规划教育的具体策略

(1)“一个设计”,即精心设计人生规划内容。人生规划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人生规划题目、方向、阶段目标、规划内容、具体措施、社会环境分析、成功标准等。

人生规划大致可分为三大时期:学习生涯期(也可说是职业准备期)、职业创业生涯期、职业生涯后期。人生规划首先要确立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目标与方向。就学习目标而言:有高中毕业(职高毕业)、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就职业目标而言:有厨师、导游员、企业管理员、营销员、工程师、会计师、设计师等。确立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要具备主、客观条件,要了解所处的环境、家庭情况及自身的学习情况与专业技能,还需把握职业发展趋势及分解与组合目标的方法和能力。

(2)“一个渗透”。即巧妙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人生规划教育的思想、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内容必须以学校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技能教育等为载体,并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单一的传知式为形色多样的启智式;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群言堂”。教师要多渠道、多方式采撷学法指导的有益经验,做好卡片,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受益。要引导学生质疑,旨在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与动力;教师要努力营造课堂人生规划教育教学氛围,使人生规划教育的内容真正得以落实。

(3)一个唤醒,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是人生规划的主体,人生规划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人生规划综合素质。学生个人生涯的科学设计和合理规划是一个人成长或成才的关键,应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长处和优势,帮助引导学生发现和明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人生规划教育必须帮助和指导学生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加以正确引导,培养专长,使其学有所成。通过①问卷调查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观察法。⑤学业成绩与自选课分析法。⑥家访法。⑦询问学生法。⑧询问任课教师法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然后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只有当学生明确了自己的长处、优势和潜能,他才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做什么最适合自己。

3.把对学生的爱心与发挥专长统一起来

在人生规划教育实践和探索中,要求教师做到“五心”,即爱心、关心、热心、耐心、恒心。并把关爱学生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指标来执行。还要把教师的爱心与挖掘学生的专长有机统一,把学生的兴趣与专长同学生个人生涯规划有机融合,把学得的知识技能同社会实践、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在企业实习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应利用课堂和各种活动向学生渗透设计、规划个人生涯的意识、内容、方法、技巧,帮助学生分析了解自己,指导人生规划,指导设计职业生涯,使学生主动发展,为实现理想而把握今天的学习。

4.两个结合,即结合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和结合各种活动课

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促成人生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和品质,没有战胜外界困难和超越自我的毅力,那么即使你的人生规划多么合理完善,也毫无意义。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

结合各种教育活动:

(1) 原班教育与研究班教育有机结合。原班教育学习公共文化课、专业课,掌握本专业技能,为人生规划打好基础。研究班学生一般每周一节,系统讲解有关创业与人生规划的理论、知识、方法、案例。讲究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

(2)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一是重视开设《人生规划教育》课,系统传授人生规划知识和方法;二是重视各专业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挖掘和渗透;三是聘请校外成功人士作专题报告;四是邀请毕业生事业有成者作典型经验介绍。让学生从校友的成功经历中意识到职高生同样可以成才,同样可以取得事业的成功,从而为自己人生规划树立信心;五是引导学生从中外人生规划者的典型案例中,剖析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积极性,积累人生规划知识,提高人生规划能力。

(3)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有机结合。集中教育是指安排在某一时间如每周一节的专门教育、创业活动与人生规划活动前教育及毕业前集中一段时间的教育等;分散教育是指把人生规划教育分散到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贯穿到学校的诸环节、诸过程中,常教不舍,常抓不懈。

(4)专职教育与集体教育有机结合。即将人生规划教育的专业教师与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参与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互相渗透。

4.提高教练员素质的培养规划 篇四

教练员素质问题是高校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教练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决定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因此,高水平竞技体育,要重视教练员选拔和培养。

一、教练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是思想素质。教练员具有两重性,既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育人为宗旨,又是教练要带领队在努力提高管理、训练、比赛水平。作为一个运动队的教练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要热爱自己事业,以高度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去完成训练任务和比赛任务。二是知识结构素质。作为高校教练员,不仅应有良好的文化基础,精通专业、技能、战术技术的素养,而且能够合理的应用各种训练方法与手段,适应体育科技的高速发展及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新世纪竞技体育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大大提高,仅仅依赖经验已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一种非智力的素质,根据体育职业的特点教练员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洞察力、直觉、勇气、自信心、感召力、意志力等。它在教学训练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组合而起支撑的作用。只有教练员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去影响或教育运动员,使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四是能力素质。教练员的能力结构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只有掌握了多种能力,教练员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根据教练员的职业特点,要求教练员具有运动能力,训练能力、学习能力、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二、提高教练员素质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实施有效的政策导向

教练员素质水平的提高需要教练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更 需要体育部和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来进一步促进高校教练员素质水平的提高。首先学校要重视体育工作,关心教练员,逐步改善训练条件。教练员在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不仅是专业技术的领导者,更重要的是运动员人生成长的教育者。因此教练员应该加强自身道德建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文化素养

知识的创新是无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这就要求教练员把 握时代脉搏,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更新和自身修养的提高,掌握科学训练方法以及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运动训练的监控,以保证训练的效率。如:进行实践经验的补偿和提高教育,充分发挥专业理论优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可以通过的学习形式,获得信息社会必备的知识、技能,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教育终身化、学习终身化、。

(三)强化创新与超前意识

创新是竞技教练员综合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教练员要善于捕捉竞技比赛的新动向,开发 新的方法手段,学习最新科研成果,并与自己的实际结合,在竞技场上使用以实现教练员的训练目标。可见创新是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最高精神境界和必不可少的思想行为,是教练员高度责任感和优秀品质的体现。

(四)重视教练员队伍培训

学校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鼓励高校教练员走出去与外界进行交流,请专家教授和现有专业队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练来校讲学,传授实战经验,做到“学以致用”,针对教练员专业需求的技术技能进行培训,通过日常化协作式的学习与实践,培养高校教练员养成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和意识,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

5.医学教育规划纲要分析的论文 篇五

1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等医学教育在“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入了规模、数量、效益的快速发展时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办学规模呈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学科专业数量、规模和结构都有较大增长和调整。至20xx年,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增长到128所,其中大学及专门学院有77所,专科学校51所,学校规模在5000人以上的占到了67%[1]。至20xx年,医学专业招生总数近45万人,在校生数超过167万,毕业生40余万[2]。从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情况来看,学科分布面拓宽,开设专业总数大大增加;非医学本科专业增设较多;本科专业设置呈现综合化趋势;本科专业布点总数大大增加;医学专业布点比重降低,非医学专业布点比重大大提高;增设了一些新兴学科专业;目录外专业数量增加,比例大幅提高[3]。从广东省的现状来看,20xx年,共有20所院校开设医学相关专业,在校生91144人,招生总人数达到25803人,毕业生20870人。各层次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也都呈现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总体趋势呈现以本科教育为主,以专科教育为补充,逐步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局面;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设置的专业数不断增加,至20xx年,已经涵盖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8类中的23种医学专业(版)[4]。这一发展势头反映了我国近一个时期为满足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也隐含着不少的问题。虽然卫生部早在“九五”期间就制定了“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新时期医学教育发展方针,并提出“十五”期间高等医学教育要进行两个重大战略性转移,即从数量的发展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从教育外部的布局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改革,转移到学校内部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革[5],但从“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情况来看,规模数量的增长比内涵质量的提升更显突出。医学教育的发展如何遵循其特有的办学规律,确定合理的教育规模、结构,以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必需在认真落实新时期医学教育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改革。目前,在医学教育发展方向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1.1院校产出与社会需求失衡

院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不均衡,深刻地反映了高等医学教育结构问题,包括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就层次结构来看,当前我国千人口医师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总体而言,我们不缺医生,缺的是高层次的或者说一流的医学人才[6];而某些地区、某些专业的人才又明显不足,学历层次也偏低,特别是基层与农村的适宜人才明显缺乏,形成学科人才的不均衡状态,需要进一步调整层次结构和专业布局;从广东省来看,卫生人力总拥有量仍需进一步提高,广东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总数4.65名,在全国位居第7位;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只有0.83名,在全国位居第21位。另外存在专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卫生人员的总体素质需要提高,卫生人力区域配置不合理等问题[7]。

1.2主观意愿与办学实力失衡

从总体规模和专业角度来看,主观办学的愿望与某些专业办学实力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我们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力提倡医学相关专业的发展,如护理、麻醉、检验、放射等专业,卫生法学、医学保险、医学英语等近医学专业增长速度很快,发展势头很猛,但很多新开专业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学质量有待改善和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随着国家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和本科教育评估、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一些近几年发展较快的热门专业、新开专业和近医专业必须接受国家教学质量的检查和监督,总体提升教育质量。

1.3多种学制与培养目标失衡

多学制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医药卫生人才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多种学制使得医学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不同阶段的管理和内容难以理顺,衔接困难;不同学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毕业时获得学位级别和类型均不相同,但毕业后的学生往往从事相同的职业活动,有着相似的职业称谓,混淆了不同培养规格与质量的要求,影响了整体质量。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对规范医学人才考核制度、顺利开展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有着重要意义[8]。

1.4临床技能与实践教学失衡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与教学医院相对分离,临床技能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形成了我国医学教育基础与临床课程分离、重理论轻实践的一种定势。近几年,随着医学院校扩大招生,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承担的临床课程教学任务和学生实习任务成倍增长,其规范建设与发展问题也日趋紧迫。当前,大多数教学医院存在应付临床工作与实习带教的矛盾,学生也存在就业、考研与实习的时间精力上的冲突,教学医院如何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意识与能力,加强对带教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引导学生合理分配精力与时间,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是各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需要认真总结的问题。

1.5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失衡

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学科为中心、以生物医学为主干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造成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而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医学科学恰恰需要更多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和引领。长期以来,社会上重智轻德,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也使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受到影响,许多院校缺乏系统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医学生人文关爱意识淡弱,人文知识不足,沟通能力欠缺,医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人文理念和人性化思想。在此基础上也难以形成高尚的医德和职业风尚、实现“医乃仁术”的医者理念。

1.6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失衡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发展各种能力为目标的医学教育阶段,是院校教育过渡到继续医学教育的桥梁。我国目前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但由于毕业后医学教育起步较晚,与院校教育相比,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在培训制度、质量评估体系、经费时间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与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质量认证系统,保证经费投入,强化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特别要重视毕业后医学教育与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相结合,促进基础医学教育所学专业、从事临床专科、毕业后医学教育培养方向、晋升系列的协调统一,实行培训、考核和使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真正达到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充实专业知识、培养独立从事临床工作能力的医学教育的目标。

2新形势下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缩影,如果不加以改革,将成为制约高等医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规模体系最大的国家,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的实施,我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这种情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纲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将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突出质量,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是对高等医学教育今后发展趋势的总要求。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宏观改革发展趋势,使医学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医学教育定位进一步准确,医学教育布局调整更加合理,医学教育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更具有创新性,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体系化。从具体教育教学改革层面来看,必须在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2.1强化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高等医学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优先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观;在教育教学中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注重医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强化学生信息化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学中贯彻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思想,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新以单学科系统性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观,积极推行围绕培养目标实施多学科综合性教学的观念。

2.2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其核心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突出创新的人才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形势下,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医学生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精神,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科学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的全方位校园育人环境,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任务。

2.3加快学科融合和课程体系改革当前,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向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加快学科融合和课程整合速度,采取不同形式的综合性课程已成为课程模式改革的趋势。综合性课程主要是指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的科目相互融为一体的一种课程模式。它可以是基础学科或临床学科领域内的综合,也可以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的综合,还可以是医学学科和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综合。国内部分院校开展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整合式教学,在课程改革中实施PBL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等整合式教学改革速度不断加快[9]。目前,医学院校不断探索课程改革的多种形式:改革“老三段”教学模式,开设多学科有机整合的综合课程;进行早期接触临床等卫生实践;减少学时,减少课程间的重复;确定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增设人文科学和社会医学领域的选修课程;开设有助于发展医学生个性的专业选修课等,努力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高效能。

2.4注重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改革当前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各学科课程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时数居高不下,学生学习负担较重,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重要的人文社科内容很难进入教学。改革方向是积极吸纳医学科技的新成果,及时引入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通过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并通过建设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的教材来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

2.5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开展创造性教学,注重医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已成为发展趋势。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推行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标准化病人(SP)教学法改革,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等,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2.6推行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教学手段改革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手段,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学习,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是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由传统、封闭、单向向现代、开放、互动转变,已成为医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走向。

2.7加大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一教学形式,常常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与条件,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受到局限。目前,精简验证性实验,开设并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行实验室开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各医学院校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的共识。

2.8实施长学制的医学教育发展模式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学制长短不一,医学人才培养规格多种多样,这种情况不利于医学教育的长远发展。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规范的学制学位体系,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根据医学教育的内在规律,高等医学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达到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专门人才,必须实行“宽口径、大基础、后分流”的教育模式,这是达到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潜力大”的高层次人才需要的有效途径。当前,无论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卫生事业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是从增强我国医学国际合作与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来看,现代医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制长、规模小、学生优、投资大的精英教育,长学制成为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2.9重视社会和行业的教育评估和认证教学评估体系有三个方面,即国家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和学校自身。医学和医学教育是一个专业特色非常鲜明的行业领域,行业和专业的评价对于办学水平和质量提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医学教育当前重要的是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如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医学教育委员会,各省的评估所、事务所等,推行从社会和行业的角度进行专业评估和认证,这是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

6.学前教育大学四年的规划 篇六

大一(熟悉新环境拓展视野)

军训过后我们都变黑了,可是我也交到许多好朋友。进入大学才知道,自己还是有很多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不断实践。

参加一定的社团活动,熟悉大学环境,锻炼自己的能力。

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尽量出去旅游,接触大自然。

大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大二主要是努力学习,让自己的成绩尽量好。

认真学习英语,过英语四级。

普通话考个好一点的成绩。

偶尔去远门旅游。

大三(提升职业素养)

学习依然不能耽误,大量阅读书籍来开拓视野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让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大四(做好角色转变)

大四要做好毕业的准备,让自己顺利毕业。

做好实习的工作,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努力工作,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社会位置。

社会环境

入园难已经成为全球家长的困惑,中国是世界上儿童最多的国家,公立幼儿园和好的私立幼儿园数量有限,入园难是一个社会难题。

目前中国的学前教育仍然是教育的薄弱环节,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经济投资。学前的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社会上需要大量优秀的学前教育师资力。

学前教育的优秀老师十分欠缺。

自身该有的专业素养

道德素养职业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该有的技能(舞蹈、钢琴、手风琴、绘画等)

专业知识素养

科学文化素养

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信息素养

大学四年目标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英语四级

普通话乙级

不挂科并且成绩尽量好

阅读一百本书籍

7.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模式的建构 篇七

一、关于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涵义界定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这个概念是建立在“生涯”“生涯规划”等基础上的,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概念有不同的见解。美国心理学教授舒伯 (Super) 1976年对于生涯的定义是目前生涯学者普遍采用的。他认为, “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与历程, 统合了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与生活的角色, 由此表露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儿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配偶、父母、退休者等项。”按照扮演角色的不同可以分为学生生涯、职业生涯、退休生涯等。周祥龙在《大学生涯规划》一书中指出:“大学生涯规划就是主要针对大学这一特殊时间段, 根据学校教学的客观现实和自己的实际条件以及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 思考自己大学生活如何度过, 制定出个人四年之中在学习、思想、择业、就业等方面知识、素质、能力等培养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并通过逐步实施、考核、反馈、调整等行动方略, 顺利、充实地度过大学四年并实现最终职业目标, 为人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过程。”笔者认为,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 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 以大学生涯发展过程为着眼点, 引导大学生探究个人自我价值, 挖掘个人潜能, 在大学生涯规划辅导者或生涯咨询专家的帮助下, 明确大学生涯发展方向, 通过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 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 能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二、国内外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模式的理论借鉴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行为, 其评估模式的构建首先应符合教育评估模式。所谓教育评估模式 (Educational Evaluation Models) , 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 由评价结构、功能、过程和方法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种教育评估范式, 它是教育评估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总体概况, 是教育评估类型的总构思。近代国外著名的教育评价模式有:泰勒的行为目标达成模式、斯塔弗尔的CIPP模式、斯克里芬的目标游离模式、斯塔克的应答模式等。根据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 国外斯塔弗尔的CIPP模式和国内发展性评估模式对我国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中, CIPP模式是由美国的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他认为评估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过程评价, 用来指导方案的实施和调整修改;二是成果评价, 用目标达到的程度来评价效果。CIPP模式既符合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注重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特点, 又和大学生涯规划动态调整的特征相吻合。

发展性评估模式认为, 评估是一个协助评估主体总结工作绩效, 分析优缺点, 采取改正措施, 扬长避短, 更高、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的系统、持续性的过程, 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模式。它强调评估标准的多样化, 评估不仅仅局限于对衡量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达到某个标准, 而要衡量教育活动是否有利于满足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需求。这与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相吻合。

三、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多元评估模式的建构

根据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借鉴国外教育评估的先进理论, 在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模式中可采用斯塔弗尔的CIPP模式和发展性教育评估模式相结合的多元评估模式, 不仅注重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评估, 而且注重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评估, 同时又不囿于单一的评价标准, 而是以满足大学生个体多元化需求为前提, 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案。

1.评估原则

坚持内适评估与外适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即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要坚持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 (内适) 和满足社会需求 (外适) 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最基本的原则。

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估是以实现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为依据, 定量则是反映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如对大学生涯规划目标中的专业素质评估上侧重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对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非专业素质可侧重采用定性评价方式。

坚持过程评估与目标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恩格斯曾经说过:“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 是大学生实现大学生涯规划目标的过程, 也是大学生逐步实现素质提升的过程, 该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因而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既要注重过程评估, 也要注重目标评估。

坚持宏观评估与微观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过程是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要科学分析这一过程, 就要把握宏观评估和微观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宏观评估着眼于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宏观背景、社会形势, 立足于高校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这一整体;微观评估则主要针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做出价值和绩效评判, 包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过程的评估。

2.评估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指出, “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 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素质, 促进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由于大学生涯规划是个动态的过程, 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 借鉴发展性评估理论及《纲要》要求, 在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方法的选择上既要符合教育评估, 也要符合大学生涯规划的特点;既要注重考虑评估对象的发展性变化, 也要以面向未来、以评估对象的持续改进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具体可采取校内外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校内评估可采取上级部门评估下级部门、学生的自我评估、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互评机制、专业辅导老师评价等;校外的评估可分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习生的评估以及家庭的评估等两部分。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大学生个体自省、面谈、问卷、投射测验以及情景模拟等方式来实现。

3.评估主体

多元化的评估模式需要有多元化的评估标准来配套, 而多元化的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在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中, 不仅要有大学生自我评估, 教师评估、领导与督导评估、社会评估, 还要引入元评估, 从多元化的视角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做出评估, 使评估结果更加公正化、科学化。此外, 评估指标的制定要能涵盖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所有环节和主要内容, 要随着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调整而调整, 既突出重点, 又能连接过程。高校要给每位新生从一进校就建立个性化的成长档案, 记录大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实施情况, 记录他们在大学期间不同阶段接受的教育, 制定的目标以及目标的实现情况等,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与反馈。

总之, 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培养大学生规划生涯的能力, 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同样, 与之相对应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多元评估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既涉及到高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也涉及到社会及家庭的积极配合, 它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并在不断的评估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 从而进一步完善多元评估模式。

摘要:近年来,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 而且能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如今, 如何检验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进行评估, 在借鉴国外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模式的基础上, 从评估原则、评估方法、评估主体等三方面对大学生涯规划多元评估模式的建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评估模式,建构

参考文献

[1]黄天中.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

[2]周祥龙.大学生涯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40.

[3]张孝凤.促进素质提升的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5.

[4]张志英.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56.62-63.

8.以素质为基础的培训体系规划 篇八

素质发展(competency Development)通过识别并发展企业成功所必需的因素回答这个问题。素质是指能带来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技术、能力和人格特质。它告诉员工怎样表现才能产生高绩效。素质模型能在企业中创造一种共同语言,为人力资源管理各系统如招聘、培训、绩效评估和接班人计划等提供支持。

一、何谓素质

1995年,Johannesburg关于素质的研讨会上数百位HR专家的共识:

素质就是“与工作相关的—组知识、技能和态度,与绩效正相关,能被既定标准测量,能通过训练发展改进”。

是一项潜在的个人特色,这些特质与工作表现具有高度的因果关系。

在人格中扮演深层且持久的角色,而且能预测一个人在复杂的工:作情境及担当重任时的行为表现。

一一莱尔 史宾赛博士lyleM,Spencer,PhD

精群对素质的定义:

素质是指担任岗位所需要的资格条件,用以胜任工作,产生绩效;通常包括知识、技术、能力及人格特质等构面,且为可衡量或可观察担任职务关键的成功因素。素质开发后,可用于人员征选、岗位评价、绩效评估、培训发展、接班入计划等,通常配合素质评鉴对受测者/侯选人进行严格的评鉴程序:

素质开发是以职位说明书的核心工作内容为基础,建立与该职位所应具备的能力相对应之素质模型,素质模型是由知识、技能、能力与人格特质等四大构面所构成,

二、以素质为基础的培训系统

素质模型在HR各个系统的运用中,最容易也最快能看到成效的是建立以素质为基础的培训系统。它的建立需要结合素质评鉴的工具,如果因为条件所限,未能应用专业的评鉴工具,则町结合360度评估回馈问题卷进行。

需要以下条件才能构建有效的素质培训系统:

已开发的素质模型,包括详细的行为层级。

评价员工是否具备相关素质的评鉴工具,可以是专业的,如面谈、问卷、篮中技术、集体讨论观察、智力性向测试等,也可仅仅只是360度回馈问卷。

针对需要改进素质的培训机会。

●跟踪培训成果,对培训的应用情况。

三、以素质为基础的培训体系规划运行程序

见下表

四、培训体系规划程序说明

(一)制订人力资源发展中长期策略,建立人力规划作业体系

检视目前组织发展之目标、策略,针对现行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盘点,检视企业中长期经营策略,从中归纳有关人力资源发展的项目,在与决策主管研讨过后制定人力资源发展策略,作为行政纲领。同时建立人力规划作业体系,完善人力预测系统,并进行三年期的人力规划工作。

以核心人才为主轴的人力资源规划做法:

1.在组织的愿景与目标规划中,了解未来3—5年经营策略、确定未来产品、定位、经营规划、市场区隔,进而规划未来人力需求。

2.公司短、中、长期需要哪些管理与技术,核心人才?就管理人才而言,确定哪些类别、层次、职位、人数等核心人才。

3.确定层次、职位后,对其素质(Competency)以专业知识及技能加以规划,并依素质确定训练及发展需求。

4.在了解核心人才的需求后,进行人力盘点及人才评鉴,确定是否有足够人才可以满足或发展为核心人才,以配合公司短、中、长人力资源规划的需求。

5.如内部有足够的核心人才可满足或发展为核心人才,则进行:

(1)为他(她)们进行职涯规划,及接班计划。

(2)为他(她)们提供训练与发展机制。

6.如内部现有员工无法满足未来核心人才的需求,则依规划需求从外部征聘层次较低之管理及专业人才,以作为未来发展的种子人才。

7.当核心人才需求规划后,发展现有人力,以求核心人才获致满足时,其它相关人力资源机制亦应予配合。

(二)建立企业别、部门别、领导层级及标杆职位核心素质清单

根据贵公司的任务(mission)、远景(vision)、目标(objective)、策略(strategy),以及所提供的各项信息、资料及各单位现行功能与职责,并承续工作说明书的结构,通过分析,具体以行为描述出来,建立贵公司的企业核心素质以及主要部门及标杆职位的核心素质,进而广泛运用于人才招募、薪酬、训练发展、绩效考核等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功能。

建立主管层级领导素质清单

主管层级分为决策层、规划层及执行层,分别探求及建立其应具备的素质。素质的管理向度涵盖人的管理、事的管理、自我管理及知识能力管理等四大部分。

(三)进行员工素质能力盘点和缺口整理

分别进行企业别、部门别与岗位别训练需求分析,了解需求,并分析优先顺序。进行员工素质能力评量分析,评价员工是否具备相关素质的评鉴工具,可以是专业的,如面谈、问卷、篮中技术、集体讨论观察、智力性向测试等,也可仅仅只是360度回馈问卷,检测员工能力缺口,作为课程系统的依据。

(四)运用素质分析结果建立标准课程与训练绩效评估系统

运用各项分析所得出的核心素质,以及能力缺口整理结果,建立务实的课程体系与标准,结合员工能力发展与内部升迁体系,以期“考、训、晋、用合一”。培训体系规划包括训练资源盘点、培训需求分析、拟订培训实施办法、训练课程实施及课后评鉴等。

(五)结合内部讲师三阶段训练,完成教案、教材及建立内部讲师团队

使用内部专业讲师授课,除可掌握企业文化特质及需要,达到更有效的经验传承外,更可节省大量的训练经费。三阶段的强化课程可以有效的提升内部讲师的课程设计与讲授技巧,并且能掌握教学诀窍,提高训练的实际成效。同时结合培训程序,要求储备讲师完成教案教材及相关辅助教具,并且教导内部讲师建立教学绩效评估机制的方法,强化教学素质。

内部讲师培训课程取材参考企业内实际情况,结构严谨,案例丰富,活动有趣,结合传播理论、教育心理学、演说学、授课专业能力测评、影片观摩及教学实战演练,理论与实务并进,知识与技巧并重,帮助每位讲师明确本身教学的问题点,促使积极修正其行为,并辅导完成教材、教案的编写,建立教学数据库与内部讲师团队,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六)建立员工能力改善及行为发展计划

员工能力发展规划过程包括了解能力发展的需求、选择能力发展的目标、了解员工和公司为达成目标所必须采取的行动、确定如何衡量迈向目标应有的进步,并建立能力发展时间表。

员工能力发展有四种方式可以运用:正式教育计划、评估、工作经验及人际关系。

1.正式教育计划(formaleducationprograms)。是依据专为员工设计的培训体系进行内训或外训的进修计划。

2.评估(Assesment)是提供员工有关其行为、沟通方式或技能等信息并加以回馈,用来了解有哪些员工具备管理潜能并衡量其优缺点、决策过程等。可采用心理测验、评鉴中心(AssessmentCenter)、绩效评估及三百六十度回馈系统等。除了提供评估信息回馈给员工外,亦需提供建议及培训,让员工能更正其缺失,并有效运用已习得的技能。根据评估信息及现有的能力发展机会,可以发展出引领员工自我进步的行动计划。

3.工作经验(Jobexperience)。大多数的员工能力发展都是经由工作经验产生,包括在工作上所面对的人际关系、问题、需要、职务以及其它种种有关工作方面的特性。

要使员工本身的工作成功,员工必须要设法延伸他们的技能,亦即要学习新技能、用新方法来运用所拥有的技能与知识,并设法累积新的经验。

上一篇:贷款使用情况下一篇:土地无偿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