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案例研究

2024-07-26

文化创意产业案例研究(8篇)

1.文化创意产业案例研究 篇一

【摘要】风险投资本身就是不会太在意风险而是更加注重高风险有高回报的投资者,他们更多的不会在意风险的大小,而是看重的在高风险的状态下是否也存在着极高性价比的回报率。但对于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风险不小但回报率往往不高,并且对相关公司的评估不易且发展模式大都不是非常的成熟,这些问题也就导致风险投资者们并不愿意过多深入到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中了。

【关键词】风险投资;文化创意产业;高回报率;评估困难

风险投资毫无疑问是资本市场的一个热门话题,资本市场的本质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徘徊,而面对着文化创意产业这样一个已经日趋完善的产业却并没有吸引足够多的风险投资者参与进来。因为在风险投资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小的问题。

一、风险投资的意义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当前发展状况

1、风险投资的意义。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而风险投资的重点就在于风险二字,因为是对新兴的,迅速发展的企业,所以不论其今后是否会带来巨大收益,至少当前是没有的。所以投资的重要特点就在于风险,因为一些今后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所以那些投资家们愿意冒这样的风险,愿意对这些新兴有潜力的公司进行尝试。风险投资更多的像一场赌博,只不过是在进过了仔细考量观察且进过精密计算使之失败率降至最低但仍有可能失败的赌博。2、文化创意产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所强调的是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者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理念。其表现的一种通过文化思想进行碰撞和共鸣的模式在当前也是非常受欢迎且十分有发展前景的。包括动漫、传媒、工艺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通过强烈的市场回馈说明了其潜力和今后的发展能力,再加上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自然也就越来越大,所能带来的利润自然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难以达到高回报率

1、发展迅速成为了文化创意行业的优势也同时产生了劣势。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迅速并且也有不少的公司展露除了它们的发展潜力,但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优势反而形成了他们的劣势。因为发展迅速并且效果显著,所以整个市场都还处于一片混乱,公司前仆后继的成了然后倒闭,即便当前优势极强的公司也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取代。因为归根究底文化创意产业没有其固有的产品优势性,独有的产品技术含量太少。文化创意行业主营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且不说这样的东西是否能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和喜好,就以其模仿性而言,很多公司都能很快的进行仿照甚至是超越,核心竞争力太低。2、没有一个高回报率难以吸引进行高风险投资。正是因为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较低使得其辉煌和落寞的间隔太短,因此回报率太低。任何一个风险投资者看中的都是可能产生的巨大利益,只要有这个可能,他们就愿意一搏。他们会通过专业的人才进行考察评估,然后进行计算,最终看结果是否在自身的承受范围之内。所以风险投资者不惧怕风险,他们唯一惧怕的是在高风险之下难以带来高回报,性价比太低的投资他们是一定不会做的。可想而知,当一个投资者冒着巨大的风险最终盘算回报率时却差强人意,这样的风险投资自然是不会考虑的了。

三、评估困难且发展模式还不够成熟

1、当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较为困难。文化创意产业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卖点是文化或者思想,而很少有实体的产品,所以在风险投资者进行评估时就非常的头疼。房地产有地皮,有房屋楼层,制造厂有实际的生产制造产物,有机器有厂房地皮,这些即便不是实际的资金也几乎可以算作是固定资产。那么对于这些固定资产还是能很好的换成成资本,再加上相应的生产技术、专利、当前市场占有率、营业额等,都能很好的对企业进行较为准确的风险评估。但对于文化创意行业,一个想法,一种文化,对其进行价值评估,这就让人难以估算出其准确市场价值。2、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还不够成熟。除了评估较为困难的同时,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完全不够成熟。因为市场发展竞争的原因使得极少有公司看重对发展体系的建立,都忙着占领市场,拉动现在客户群从而得到短期效益,这样一来使得其发展模式反而不够完善和成熟。风险资本最看重的是企业是否有清晰合理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是否在行业内部处于领先地位。而当前大多数文化产业都没有一个良好完善的发展模式,自然就难以让风险投资者冒着巨大的风险以及不均衡的回报率来进行风险投资了。综上所述,对于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其发展态势还是非常迅猛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发展方向就完全正确了。一个公司只有建立起了坚定的目标再加上良好科学的管理和发展体系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而不被市场所淘汰,那些只抓住眼前的利益而完全不顾及企业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最终也只能直接被市场和客户所慢慢遗忘直至淘汰出局。

作者:杨惠兰 单位:杭州博闻品牌策划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冯雨,金青梅,胡瑞柱,李倩.秦岭北麓文化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2]徐耀东,邵晓峰.创意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06)

[3]赵武,李晓华,孙永康,庞加兰.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融合机制———基于博弈决策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xx(12)

2.文化创意产业案例研究 篇二

上海、北京、广东等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 势头强劲, 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杭州在《杭州十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5-2010年) 》中提出“创意产业”要成为“杭州文化的支柱产业”。近年来,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建立了创意产业园区, 大力支持动漫产业、数字音乐产业等创意产业的发展, 综合实力已排名全国第五位。产业园区的建立是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表现形式, 文章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原理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理论

(一)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分成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 他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有密切关系, 产业集群是外部规模经济所致。他认为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 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 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这种高效率形成外部规模经济, 从而促使企业集中在一起, 形成了产业集群。他把专业化产业集群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 在产业区创新气氛十分浓郁, 新工艺、新思想能很快被接受、传播, 各个企业之间形成一个既有效竞争又合作交流的网络。

(二)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并用它来分析了组织的界限问题, 其目的是说明, 企业或其他组织作为一种参与市场交易的单位, 其经济作用在于把若干要素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换, 这样减少了市场交易者单位数, 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科斯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产业聚集的成因。他认为, 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众多, 可以增加交易频率, 降低区位成本, 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 这些均有助于减少企业的交易费用;同时聚集区内企业的地理接近, 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对称性, 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并节省企业搜寻市场信息的时间和成本, 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三) 韦伯的区位理论

韦伯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 指出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他把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创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 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 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 并引发更多同类企业的出现。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这种地方性集聚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 即技术设备、劳动力、市场、经常性开支成本。

(四)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佩鲁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 位于力场中推进性单元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 它不仅能迅速增长, 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增长极会带来区位经济效应, 相关生产部门集聚在某一区域, 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 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 共同研发新产品, 可以形成规模较大的原材料采购市场和产品供给市场, 使竞争更加有序, 形成良性循环;增长极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可以提高分工程度, 降低管理成本, 分摊费用和支出, 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极会带来外部经济效应, 区域内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 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五)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 在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 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他认为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 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 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这种同时存在的空间产业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 是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原理。克鲁格曼 (1991) 设计了一个模型, 假设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 而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在一个区域内, 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

(六)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的产业集群研究是结合其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而展开的。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作了具体的比较分析, 波特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他指出评价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的因素和两个附加要素组成。在竞争优势理论中, 波特强调各个要素发挥作用时, 是一个动态系统性机制的变化, 而地理集中将使四个基本因素整合为一个整体, 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 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 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讲, 大都市文化创意产业比较密集, 能形成高度的集聚效应。而其他中小城市及农村, 文化创意产业比较松散, 有的地区甚至没有。文化创意产业分布的不均衡性与所在区域的发展环境有关, 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是有选择性的, 集聚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而不是任何空间在任何时间内都能形成集聚。经过调查分析, 笔者发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及其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 需求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 为满足高层次的需求, 如精神上的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准之后, 精神上的需求就会增加, 这会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根据恩格尔定律, 随着一户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该家庭食物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会不断下降, 反而言之, 精神上的支出所占的比重会上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判定, 恩格尔系数40%以下为富裕, 生态市达标值为小于40%。2008年杭州人均GDP达到70832元 (按户籍人口计算) ,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34%, 杭州市区已经达到生态市标准。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6719.1元, 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5504.28元。消费性支出中, 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是1782.02元 (占总消费支出的10.66%) , 用于交通和通讯的是2589.77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率与1995年的7.8%相比, 已经有长足的改善。杭州的文化需求和消费在迅速增长。

(二) 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是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投入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有创意天赋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投入。有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这就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必然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蓬勃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流向取决于他对生存环境的选择, 因此, 那些交通设施便利、社会保障完善、文明素质高、环境优美的大都市成了高素质人才集聚的地方,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杭州政府为人才、劳动力的流动提供较大的便利, 为经营、融资、择业、转产等提供较大的自由和支持, 为创业者提供一流的服务, 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吸引有志于发展创意产业的人士来杭投资创业。杭州高校林立, 据统计2008年杭州高等学校有36所, 在校学生409 559人, 专职教师24 017人, 同时, 省教育厅对高校进行整体规划, 开辟了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杭州滨江高教园区、杭州小和山高教园区、萧山高教园区。这些高教园区和高校师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后盾, 通过教学、科研、实践等活动的融合, 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高素质人才。

(三) 资本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资本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是主要投入要素。一部电影的拍摄往往耗资几百万元以上, 国外影片耗资更多, 如奇妙海底电影耗资4500万英镑;一张唱片的录制与发行耗资百万元以上相当常见。这就促使制片公司和唱片公司跟着资金流动, 资本在哪里集中, 他们就在哪里扎营。国际上纽约、东京、伦敦等金融中心也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地方。杭州2008年实际引进外资33.12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5.1亿美元。到2008年底, 杭州国家级开发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2.07亿美元, 投产企业4198家。杭州是国内银行机构分布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 全市现有各类金融机构215家, 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1 333.31亿元, 同比增长21.41%, 占全省比重超过30%。与此同时, 全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仅为0.8%左右, 是国内金融业最为安全的城市之一。

(四) 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是一座城市软环境的重要方面, 不仅可以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而且有利于培育创业的机遇意识, 有利于构建推动创业的激励机制。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者就需要有这样一种环境来激发创意, 带来更新更广的发展空间。而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高等院校等这些文化资源的源头往往集中在大城市, 吸引着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在大城市寻求创意,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比如, 纽约、伦敦、巴黎、墨尔本、悉尼等既是经济中心, 也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地方。杭州历来以文化名城著称, 从钱塘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 文化不仅推进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发展, 还赋予了其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目前, 杭州市区有36所高校、11个剧场、15个剧团、8个文化馆、92个文化站、9个图书馆、13个博物馆、1个展览馆, 这些文化资源所在地是创意者汲取养分的地方。

(五) 信息通讯因素

文化产业与信息传播息息相关, 信息传播技术成就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 网上图书、文献搜索、网络电影、网络电视、网络音乐应运而生。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管理, 在宏观上, 提高了政府处理文化事务的能力, 提高了文化管理机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降低了管理成本, 使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向服务型转变;在微观上, 信息管理提高了企业信息处理能力, 使企业内部信息畅通, 外部信息快速传递。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封闭”状态, 打破了文化的空间、时间、物理障碍。据统计, 2008年杭州拥有电视台2座22套节目, 广播电台9座18套节目, 电视、广播人均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9.8%。全市有线电视入户数184.9万户, 其中数字电视96.43万户。全年出版报纸18.2亿份, 杂志7300万册, 图书2.96亿册。

(六) 关联产业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十分强, 它对上下游产业有极大的影响力。一部电影的拍摄、一张唱片的发行、一部著作的出版、一出话剧的演出都关联到许多产业。如一部电影的拍摄除了需要剧本以外, 还要采购拍摄过程中的各种道具, 各个情节还要进行剪辑制作, 要进行广告宣传, 最后才能上映。同时,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若干相关联产业的集合, 是广播、电影、出版、广告等子产业的集合体, 不同的子产业相互关联, 又与非文化产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不仅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同时, 由于产业外部经济效应, 通过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2008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 增长17.6%, 高于全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 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2.1%, 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2%。

参考文献

[1]马军显.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区域经济意义[J].中国经贸导刊, 2007 (14) .

[2]马军显, 韩仙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探讨[J].理论视野, 2007 (10) .

[3]高红岩.创意产业面临的统计问题与对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7 (5) .

[4]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 2003 (3) .

[5]M.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6]Krugman.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American EconomicReview, 1980 (70) .

3.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文化;创意;发展对策s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文化创意产业是20世纪末期提出的一个概念,表现为一种对当代经济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的新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创新、创意才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力,是财富的真正来源。从广义上讲,凡是由人的知识、创意作为产业助推力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通常我们把以创意为核心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相关产业称为创意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1)高收益性。文化创意产业以知识和创意为主要投入要素,极大地改变了产品原有的形态,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高收益性产业。一个好的创意可以产生大量的衍生产品,进而产生巨额的经济效益。(2)高风险性。文化创意产业特有的产品生产机制和利润收回方式,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风险性。文化产品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没有人能够确定消费者如何评价新推出的创意产品。此外,文化生产过程是人们独创性和个性化过程的一个体现,这就使得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难以捉摸。以上两点就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具有高风险性。(3)高渗透性。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高渗透性。一个良好的创意可以延伸至多种产品乃至行业,会对这些产品、相关产业具有带动作用,形成以某一创意为核心的相关产业链及产业群。在美国一部畅销小说可以拍成一部卖座电影,接着和电影的相关衍生产品接着就会应运而生,成为紧俏商品。比如T恤、杯子、鼠标垫、各种相关造型服装等等,然后相关的游戏、主体餐厅甚至主体公园都会陆续出现。也就是说,一部电影可以带动出版业、影视业、服装业、软件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发展。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力度保护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创造过程前期需要时间长,投入资金多,但是,这些产品又具有易复制、易传播的特点。再加上,当今IT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丰富了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途径,从而使得文化创意产品创作者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严重影响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所以,从法律层面上对文化创意产品的保护至关重要。尽管我国已有一些关于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但是从整体上看,立法层次较低,立法层次混乱,文化立法仍然落后于发展进程的需要。

(二)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多元化的产业,涵盖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当前中国创意产业人才面临的尴尬局面是人力资源开发相对落后,创意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人的创造性、创意思维、知识和个人才华的行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所涉的各个环节都与人才息息相关。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比拼实际上就是专业人才的比拼,具备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因素。

(三)文化创业产业资金缺口大。文化创意产业即需要大量的人才的提供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制约其发展的另一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创意企业在启动、发展、技术改造升级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多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状况差,企业经营成果不确定,盈利来源不稳定,使得他们很难在金融市场筹措到所需资金。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树立人们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培养一种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另一方面,健全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立法制度,从而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的产业化的转换;最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惩罚各种侵权活动,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文化创意的人才储备可以通过高等院校、职业学院与创意企业联合,建立、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相关人才的研发设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用丰厚的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先进创意人才到国内来,更多地与国外领先的文化创意公司合作与交流。

(三)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必须大力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从财政投入上,发挥财政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应全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谋划部署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既要注重投入数量又要注重效率、管理,使文化创意产业财政投入政策发挥出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新论》[M],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146页

4.文化创意产业案例研究 篇四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课题组

与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浙江等地早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十一五”规划,先后出台多份政策性文件予以支持发展的情况相比,广东至今未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制定支持政策,也未出台专项规划。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知识经济的深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高端、新型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作为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各发达省(市、区)均在文化创意领域精心布局、倾力扶持,形成你追我赶之势。

当前,广东正处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机遇,也面临着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弱化、资源环境制约突出和结构调整压力巨大的严峻挑战。在这个“爬坡越坎”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对促进广东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加快落实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实现改革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广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底气

一、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1.重视政策支持,持续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广东已初步建立层次分明、支持得力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撑体系,构筑起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编制宏观规划纲要,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创意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国家级软件和动漫产业基地,这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二是陆续出台文化产业相关支持政策,其中《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确定了对重点文化创意相关产业的规划部署,而《关于促进我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及《关于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则在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高新技术深度融合等不同领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助力,筑牢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根基。

三是先后出台的专门性政策,如《关于促进我省工业设计发展的意见》提出发展工业设计以推动传统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广东省文化厅《关于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的管理办法》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优化与集聚发展等,直接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2012年,广东经国家认定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706.5亿元,占全省GDP的4.74%,居全国前列。

2.发挥规模效应,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发展。

广东坚持规划引领,大力推动以“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珠三角地区为主体、粤东西北特色地市为补充的产业布局,带动起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创意)骨干企业加快成长,孵化孕育出若干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品牌美誉度高的产业集群。

目前,广东已有文化部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1家,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区、集群24家,数量规模和产值效益均居全国前列。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省2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共实现收入总额976.2亿元、利润总额129.8亿元、纳税总额119.3亿元,带动12.3万人就业,有效发挥了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

以深圳设计之都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该园区聚集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深圳本地的200余家知名文化创意设计企业,全国性的龙头企业众多,包括洛可可、骄阳、中世纵横等一批设计领军企业均在此驻扎,该园区通过建立运营公共服务、技术服务等各类平台,为大型骨干企业提供高端增值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助力,同时辐射带动珠三角地区,促进周边设计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与转化。

3.开拓重点领域,构筑特色文化创意业态突出优势。

广东立足传统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条件,集中发展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竞争力突出的优势文化创意业态。

一是工业设计。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的工业设计产业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深圳是国内首个被联合国[微博]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位于顺德的广东工业设计城是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目前已入驻来自国内外103家工业设计公司,入园设计师1200余人,成交设计成果近万例,已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主题园区。

二是动漫游戏。现拥有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动漫游戏基地,以及广州番禺、中山和汕头澄海的游戏游艺与动漫玩具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集创作、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衍生产品开发、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一体的动漫游戏产业集群。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广东动漫产业(含动漫影视、出版物及主题公园)总产值达241亿元、同比增7.6%、占全国33%,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310.5亿元、同比增28%、占全国51.6%,均居全国首位。

三是文化旅游。珠三角地区以各类主题公园为载体的智慧旅游尤为兴盛,如广州长隆欢乐世界、深圳东部华侨城等,融合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成为近年文化旅游市场热点。同时全省41个知名历史文化旅游点、6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14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梅州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佛山石湾陶瓷街等集聚区,带动了各地文化观光游、休闲体验游的普遍发展。

此外,其他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如数字出版、音乐制作、文化会展、广告业及演艺设备生产等发展迅速,均在国内市场形成较强竞争力。

4.突出品牌实力,孕育一批优秀文化创意企业品牌。

广东近年来持续改善市场环境,培育了一批重点文化创意企业和优秀文化品牌,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不断提高。如腾讯、网易、华侨城、长隆、深圳华强(39.40, 0.00, 0.00%)、奥飞动漫(37.85, 0.00, 0.00%)、广州漫友、达力传媒、珠江灯光、广州锐丰、东莞三基、珠江钢琴(18.07,-0.14,-0.77%)等,这些企业不仅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军地位,也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著名品牌。

其中,腾讯的网络游戏遍及客户端、网页和手机,2013年实现收入320亿元、占全国份额59%,2014年一季度收入17.14亿美元、跃居全球游戏市场榜首。

珠江钢琴是我国乐器行业唯一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全国同行业唯一在境外设立技术中心分支机构的企业,其产品辐射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市场占有率28%,2013年出口创汇2748万美元。

国内首家动漫上市企业奥飞动漫拥有“喜洋洋与灰太狼”等知名品牌,具备从设计创作到传播营销的完整产业链,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15.54亿元。

国家重点动漫企业广州漫友运营《漫友》、《漫画世界》等畅销品牌,累计制作动漫作品4万余部,发行漫画书刊5.2亿册。

5.注重外向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广东注重发挥传统外贸优势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同时积极在广州南沙和东圃、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新区、东莞松山湖等地建设“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试验园区”,在中山建设“粤台文化创意产业园”,逐步打造出以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广东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年均增长超过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广东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文化贸易总量居全国前列。广东以网络游戏、动漫等为代表的文化新型业态产品和服务是出口市场一大亮点,其中,网络游戏海外营业额目前已超过100亿元。近年来,大批骨干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广州网易、珠海金山、深圳中青宝(22.000, 0.00, 0.00%)、广州菲音、深圳第七大道等企业相继实现了网络游戏产品“走出去”;深圳腾讯除网络游戏外,还向海外市场输出微信产品,并先后在印度和俄罗斯投资互联网业务;深圳华强累计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动漫产品超过7万分钟,其环幕4D电影系统输出到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大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向伊朗、南非、乌克兰等国家成套出口,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的第三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广州动景的UC手机浏览器在全球拥有逾4亿用户,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第三方移动浏览器提供商、中国和印度最大的移动浏览器提供商。

二、广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亮点。

1.因势利导,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融合发展。

广东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在于顺应并把握住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互动、协同发展。

一方面,广东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基础优势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需求,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市场。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发挥创意与创新的渗透力,有力推动着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产业的良性互动尤为突出,珠三角地区众多制造业集群与文化创意集群的“群群互渗”正逐步深化,如佛山陶瓷、顺德家电、东莞家具、中山灯饰等制造业集群,通过与文化创意集群的对接融合实现转型升级,传统产品功能和附加值通过创意的引擎作用大幅提升,而文化创意集群亦通过依托庞大的制造业集群规模和需求获得显著成长。融合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正与民众消费需求升级意愿互为推动,不断培育催生出新的消费亮点和消费高潮。在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中,传统制造和服务产业正开辟着全新的盈利模式。

2.科技驱动,利用信息技术基础发挥加乘效应。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兴盛离不开发达的信息化基础,而广东是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和信息化先导区,信息化设施和信息技术在国内相对领先,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与创新活动提供了高效载体,也拓展了文化创意相关业态的发展空间。

广东正逐步巩固相对领先的信息科技基础,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驱动作用,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持续的强力支撑,尤其是近年来数字创意、网络设计、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弥补了广东本土文化资源相对不足的缺陷,大大促进了工业设计、软件服务、数字媒体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信息科技的不断成熟,将为广东今后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内容创造与信息技术革新相结合的加乘效应,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更新创作手段、拓展创新空间、提升创意内涵,促进数字出版印刷、网络游戏、动漫制作等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拉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不断成熟完善等产生强力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3.市场主导,调动企业主体作用激活发展活力。

广东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和市场主体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为显著。近年来广东从法治政府建设、文化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对外文化贸易和社会安全与信用等领域全面推进改革,推动建设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体系,积极培育文化创意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与竞争活力,努力构建健康有序的文化创意产业营商环境。

特别是在降低文化创意市场准入门槛、完善投融资机制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探索,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创意产业,使民营文化创意企业成为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一大特色,目前民营企业占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总量50%、数量约占80%,遍布于动漫游戏、印刷出版、演艺设备制造等文化创意各产业领域,而且如前述的腾讯、网易、奥飞动漫、华侨城、长隆、广州锐丰等民营重点文化(创意)企业,均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领军地位。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措施大大激发了文化创意企业的经营活力、促进了文化创意市场繁荣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基础环境和良好的管理服务。

4.广纳资源,发挥毗邻港澳优势放大开放红利。

广东在积极布局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同时,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密切与港澳地区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交流,为文化创意产业在更广范围内吸收技术、资金与管理经验等优质资源提供便利。

粤港澳三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开拓、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资金集聚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且港澳作为多元文化汇集的国际大都市,具有优良的创意设计技术基础,具备充足的优秀创意运营管理人才,正可以弥补广东的不足。随着粤港澳合作进程的加速,三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已从人才、技术、资金等单个要素的合作上升到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全方位,设计、生产、营销、衍生产品开发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合作。

与港澳的深度合作,有利于三地结合各自的功能定位、区域特色和文化创意产业基础,以文化创意产业关联链条为纽带,引导文化创意资源向特定园区集聚,通过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优势企业间资本、技术等组织形式的重组,共同构筑相互衔接和配套的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带,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集聚区。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需突破瓶颈

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利用,产业链条不配套。

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经信、科技、文化、国资、新闻出版广电、旅游等多个职能管理部门,由于部门间协调沟通不够,行业管理各自为政,资源条块分割,扶持政策和资金相对分散,影响了产业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

从全国来看,广东在影视创作、广告咨询策划、科研教育、古玩艺术品交易等领域的发展均不占据优势。与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浙江等地早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十一五”规划,先后出台多份政策性文件予以支持发展的情况相比,广东至今未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制定支持政策,也未出台专项规划。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引,缺乏明确的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分类指导和优胜劣汰,产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全省各地市以及大部分城市之间联动发展机制没有形成,呈现出各自为政、各自发展的现象,产业发展互补效应不足,园区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未形成上中下游配套完善的产业链条。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和内容雷同,缺乏依托当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及产业发展基础的鲜明特色,有些甚至是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名的“圈地运动”。

二、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支持体系不完善。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附加值、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产业,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北京自2006年起每年安排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分三年投入5亿元;上海2013年文化创意产业市级扶持资金2.87亿元,区县配套资金1.03亿元,资金总额达3.9亿元,撬动企业资金投入62.6亿元;2009年,广东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每年拿出2亿元用于文化产业贴息贷款、专项资助和奖励有重大影响的文化作品,2011年起资金额每年递增4000万元至2015年达到4亿元。

与广东的经济实力相比,广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投入仍有提升空间。由于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涵盖范围较广,而中小微型文化创意企业实力有限,从政府设立的文化专项资金中申请到项目资金十分困难。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方面,除深圳外,省及其他各地级市均未建立完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信用担保体系,缺乏较成熟的产业投融资平台,使主要依靠“智力+创意”、缺乏有效实物抵押的创意企业很难与金融机构合作并得到后者的有效支持,难以开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但有一定投资风险的创意和项目。

三、文创产业亟须创新平台,发展环境需要优化。

目前,广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界定尚不清晰,没有制定全省统一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广州、深圳等各市均按照各自的统计方法进行操作,缺乏可以支撑省和各地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导致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家底不清,对产业发展态势难以准确把握。

从区域分布上看,以广州、深圳、佛山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集中了全省近70%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企业,而粤东西北山区仅占30%,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珠三角地区,巨大的区域发展差距阻碍广东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实力的提升及在全省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

同时,由于对文化创意产业和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不够,对文化创意集聚区及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广州红专厂等知名度较高的文化创意地标面临搬迁或拆迁的窘境。侵犯他人版权、盗用和模仿他人文化创意产品的现象较多,挫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势头和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使文化创意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导致部分文化创意企业不愿再从事创意研发工作,也有部分发展态势较好的原创企业转移到北京、上海、江苏等对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大的省市落户。

四、缺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重大平台,创新效应难以凸显。

广东文化创意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未形成类似北京文化(31.35,-0.98,-3.03%)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等以资源共享和产业服务为核心,依托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提供物质与信息等多方面服务的公益性、开放性省级重大公共服务平台,无法有效集聚和整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各方面的文化创意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与园区建设相配套的产业服务平台、技术支持平台、行政服务平台、科技孵化平台、法律援助平台、产学研实践平台、交易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相对滞后,致使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展示交易平台不足。行业协会缺乏号召力,其纽带作用和行业组织、服务、带动、维权等服务功能亟待加强。

五、人才梯队建设滞后,制约文创产业发展后劲。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梯队建设已经滞后于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行业从业人员发展不均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高端创意人才、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均十分匮乏。特别是与优秀历史地方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如广绣广彩等,创意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终身从业人员几乎没有,传统文化手工艺面临失传。新兴产业如动漫制作,技术人员人数膨胀,一度出现“有技术无工作”现象。

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及人才的重视度不够,现有的人才培育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资格认定办法。大量技术人才来源于传统产业,欠缺专业性和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不利于提升创作水平和打造原创品牌。

熟知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和市场运作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不足以引领整个行业抓准时机实现快速发展。由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大力实施文化创意引才计划等原因,近年来,部分文化创意领军人才转移至他地寻求发展,对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形成一定冲击。

振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对文化创意资源进行全局性统筹,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根据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布局和需要,抓紧制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产业空间布局,加快资源整合,确立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按照规划指导、资源整合、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制定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对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土地、税费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和支持,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逐步建立完善职能明确、职责清晰、分工合理、协调有力的产业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省、市、区县共同推进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定期编制发布全省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及时反映产业发展情况。抓紧研究制定全省创意产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量化依据。

尽快出台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文化创意与制造、旅游、商贸、体育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不断修订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配套政策,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构筑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增强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海外维权援助机制,提高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与诉讼的整体联防能力。

克服短视行为,大力扶持一批如红专厂、TIT等创意地标加快发展,彰显广东创意产业地方特色。

二、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

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通过中央政府直接拨款、地方财政支持、减免税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等方式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国家各类相关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相关专项资金扶持的文化创意项目,省专项资金给予配套支持;鼓励各市设立市级文化创意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完善产业投融资体系,积极推广深圳经验,针对文化创意企业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特点,创新文化(27.500,-1.48,-5.11%)创意产业授信模式。鼓励发展产业风险投资,支持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广东文化创意企业债权和股权,切实推进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与企业对接。推动文化创意企业上市募集资本,引导有条件的优质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支持处于成长期、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

三、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壮大产业规模。

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激发文化创新活力。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各类民营资本、境外资本进入国家政策允许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

采取政府推动、企业自主发展的模式,引导文化创意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研发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培育一批盈利能力较强的文化创意企业骨干和航母,带动产业链整合发展。

支持具有综合实力的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

促进国有文化创意企业实施战略重组,加快内部资源向产业化、市场化资源转变;促进文化创意事业单位向市场主体转变;扶持壮大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业界处于领军地位的民营龙头企业;鼓励中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分工合理、配套发展、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集群。

四、加强公共平台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省级创意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借鉴北京、上海先进经验,成立广东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作为省级综合性服务平台,以民间组织形式实施市场化运作。在促进中心内部逐步构建网络信息、投资咨询、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展示交易、研发设计、国际交流等专业化平台,加强市场推广、资源共享、产业化等公共服务,为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技术应用及中小微创意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低成本公共技术服务。

对开放式、专业化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省财政在文化创意专项资金中予以扶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组建中介机构服务平台,开展政府决策咨询和产业发展研究、人才交流培训等产业服务工作。

通过非盈利性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品质和层次。

五、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构筑人才高地。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关键要培养一批文化创意专业人才,以及既熟知文化创意和技术创作,又深谙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

尽快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专业人才资格认定、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培养、吸引、汇集全球创意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面向全球重点引进文化创意领军人才,扶持建立一批高层次创意人才工作室。为领军人才进行境内外交流提供政策便利。对顶尖创意人才给予奖励资助。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各方力量,创新“高校专业教育、社会职业培训、企业实践检验”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好设计、软件、传媒、艺术、演艺等文化创意专业,加快培养综合性创意人才。

运用市场化机制,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具有特殊才能的创意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鼓励“良禽择木而栖”,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启动“文化创意梯队工程”,定期在中小学开展各类“文化创意设计”活动,使青少年从小奠定良好的文化创意基础,不断发现和储备高素质后备人才。

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全方位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创新对外文化工作和对外文化贸易的体制机制,开展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面向国际市场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鼓励有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扩大产品和服务出口,做大做强品牌,提高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着力培育一批经营文化创意产品的跨国公司。

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的方式,在境外兴办文化创意实体,开展合作演出和展出。

发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的独特优势,重点推进产业链延伸,建立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应用服务和营销推广的完整产业链;总结推广佛山“岭南天地”、“西樵山国艺影视城”等成功创意项目经验,结合产业转型、“三旧”改造、城市新区建设等打造粤港澳创意产业合作新型载体。

支持广州、深圳等区域中心城市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文化创意企业总部、知名设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入驻南沙、广州高新区、前海等对外合作示范区。

5.文化创意产业案例研究 篇五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关于中国当前的文化问题这个大范围,我并不十分有把握可以论述的有根有据,但我的专业是平面设计,这本身也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部分,它从属于艺术领域,又与商业密切相关,而与之息息相关的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当然,这也是近几年我国大力支持和发展的一个部分,那么我就针对这一小范围进行下我自己的浅谈和论述吧。

“文化”一词广义上指的是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它主要涵盖了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以上是对于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极其笼统和理性的定义,于我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就是近几年因为商业和大众的广泛需求而新兴的一个新型产业,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创造力,并加以最大化的开发利用,从而带动文化发展,最终造福我们的民众。

那么在国家及群众都在吵着嚷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支持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我们其实可以发现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相比于其他欧美国家事实上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放眼世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时至今日,英国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在英国,不仅有创意产业的专门领导组来具体规划和帮助协调创意产业发展,而且政府还主动同创意组织合作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在德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创意产业早已经横跨各个行业领域,我们能看到的美国的好莱坞,皮克斯,其实都是得益于这样的发展。

再看我国,我国大概从2004年开始文化创意产业才相对以比较迅速的速度逐步发展起来,并且主要集中于广播电视,动漫网游,工业设计以及广告业。相比于发达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法做到涵盖领域广,覆盖面广。

其次,政府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的过多参与给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些阻碍的作用,我国是计划体制,而这种体制的背后实际上是政府以有形之手来推动甚至主导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是最需要发挥个人的创造性的。通常在企业面临一个独特的好创意但往往却由于政府无法认同或存在一定风险而无法给予支持,而在创意的初期又是特别需要资金,所以很多好的点子可能还在酝酿时期就已经被扼杀了。

再次,我国缺少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而且最缺乏既具有创意思维头脑又能敏锐抓住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我国的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繁多,但我国却少有人将这些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不懂得如何去开发和挖掘,而且也缺乏准确的市场洞察力,这样就无形中丧失了一些创意成果的价值体现的机会。相比较其他国家,我国虽然拥有很多高校,却很少有学校开设艺术管理,或者创

意产业管理类专业,而专门的培训机构也几乎没有,所以这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在这方面,香港在我国是走在最前列的,香港的大学都有创意产业相关课程,并且处于全球排名前列,在这一方面,大陆进步的空间还有很多。

最后,也是最最核心和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意不足”,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意”没有创意的东西或者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在国内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许多人看中其高知识,高回报,高效的特点,盲目跟风,急功近利,有的地方甚至都没有专门的人才,但也要大搞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力发展,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资金大量的流入,但却难以看到成效。而在我国很多地方最容易出现的现象便是趋同,许多地方搞的文化创意产业都是一个路子,并没有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地区发展,扎根于自己本土文化的东西,这样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已经是脱离社会的了,那何来造福群众呢?

6.文化创意产业案例研究 篇六

(一)综合性有余而专业性不足

我国广告专业人才的稀缺与高校广告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巨大矛盾,暴露了我国广告教育缺乏专业性的严重弊病。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靣:首先,学科归属与院系设置不契合。根据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划定,广告学专业的所属学科门类为文学,所属专业类为新闻传播学。然而,目前我国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广泛分布于综合类大学中的新闻学院、商学院,工科院校的人文学院、经济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等。并且其中不少院校因过于注重实用性,将广告学的专业方向设定为市场营销和艺术设计,忽视了广告学作为一门传播科学的学科属性。这样的院系设置与教学方向表靣上看似是顺应了广告学多学科交叉、综合多样化的学科特点,实则违背了新时期广告产业集聚化的发展趋势,凸显了我国众多开设广告学专业

高校的院系设置与广告学学科属性严重不契合、“术”化与泛化倾向严重、专业方向错位的现状,导致广告学的学科综合优势与凝聚力被大大弱化,让广告教育走向边缘化误区。

另一方靣,课程设置泛化。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为响应宽口径复合型通才教育理念的倡导,在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靣过于追求“大而全”,通常依照广告运作所有环节加入各种主干课程,并将许多相关学科都列为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从理论到实践到技术都精通的全才。这种横向设置的泛化课程体系缺乏专业教育的核心知识与研究对象,与广告产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相悖,最终将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广博而不精专、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能力不强、竞争力微弱等劣势,同时也会造成广告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愈发笨重而难以掌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广告产业发展。

(二)无法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崛起与广泛使用,许多高校都为迎合业界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纷纷成立新媒体相应的院系或开设相关的课程。然而,这些高校在鼓吹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的同时,对新旧媒体的概念边界却没有真正厘清一一即新媒体只是旧媒体的补充丰富而非替代,新媒体的发展和利用一定是基于对旧媒体的熟识。他们一味盲目求快对学生灌输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新方法新工具,却弱化学生对广告传播基础理论的积累与夯实,最终只会导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局靣。其实,纵观当今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产业发展,有很多企业起初对数字媒体和技术高度热衷,甚至盲目投入,而一段时间后,大家还是会回归到传播的本质,更多考虑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的整合、融合与协同。同样对于广告教育来说,无法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无法正确认识新旧媒体的相对性和依存性,就无法通过教育手段让广告人才真正掌握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价值。

(三)校企之间缺乏深度融合

7.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篇七

文化产业肇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最先表达了关于文化工业的思想,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1947年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对于文化产业的内涵极富争议性。2004年,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统字[2004]24号) 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创意产业首次界定源于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 提出创意产业主要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二、文化产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1. 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界定。

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多种因素, 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 如资源配置、研发、制造、营销、市场、融资、人力等。每一个环节和因素的创新, 都有可能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

Tucker (2001) 从客户价值角度出发定义商业模式创新, 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就是从客户角度出发, 发挥想像力来看怎样让事情变得更好的过程。Mitchell也指出, 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是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客户产品或服务, 并剔除客户不要的东西。Siggelkow (2002) 用增大、巩固、删减来描述调整过程, 当调整超过一定限度, 便成为商业模式创新。

Mitchell和Coles则从商业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5W2H (即从“Who、What、When、Where、Why、How、How Much”等方面来理解经营的本质) 。在这七个要素中仅某一方面的变化使企业朝好的方向发展被称为商业模式改进, 商业模式的变革则至少要求四项以上的要素发生改变, 而那些指向全新的或行业内未曾应用过的商业模式的变革便是商业模式创新。从商业模式变化波及的范围和程度区分商业模式改进、模式变革和模式创新。

2. 文化产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讨。

目前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很多都陷入同质化竞争的陷阱, 如报业、电视业、电影业。商业模式的趋同也是一个重要表现。那么, 企业该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呢?从中国企业为数不多的实践中, 我们挖掘出三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与基于先进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

(1) 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按照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 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五部分, 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四部分。上述九种企业价值活动中又包含了多种细分的价值活动和价值元素。企业既可以通过延长自身基础价值链形成企业商业模式, 又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分拆、职能外包来缩短价值链, 进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 也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延展和分拆同时进行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 还可以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的一项或多项基础价值活动进行创新来形成企业商业模式。此外, 企业可以通过前三种方式中的一种与对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相结合来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本质上讲, 企业商业模式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 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 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的。但企业商业模式形式众多、难以把握,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按照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成方式, 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类 (见表1) :

(2) 基于资源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的商业模式需要有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任何外部资源转化竞争优势, 都要经历选择、吸收、内化和外化等一系列过程, 整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它既决定着资源的匹配效率, 又决定着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中内部整合通过提供必要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来提升竞争优势, 外部整合通过满足客户一致性要求来促进竞争优势的发挥。就像文化产业企业与非文化产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可拓展增强赢利能力。如经营电子和电器产品起家的索尼公司, 在音像业、游戏业、电影业等文化领域进行不同行业间的整合。这些跨行业的整合很多都是通过企业间战略联盟或者国际战略联盟的形式实现的。联盟战略有创造价值的多种来源。这些来源包括规模经济、有效的风险管理、成本有效地进入市场和从合伙人处学习, 以及帮助公司减少交易费用、应变不确定的环境、减少组织对不受其控制资源的依赖性, 成功地在多变的市场中重新定位等。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将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特点及代表案例归纳成下表 (见表2) :

总之, 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 往往意味着企业改变了既有的竞争规则, 如跨行业整合资源必然会突破行业既有的限制与竞争规则, 改变行业/企业价值链的构成。强势竞争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的资源, 这种资源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是以既有的竞争规则为前提的, 这种竞争规则是大企业所倡导并竭力维护的, 如果后发企业试图按照大企业所推崇的方式去竞争, 当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通过资源的整合来创新商业模式, 等于企业制定了新的竞争规则, 也等于区隔了传统的竞争对手, 这为企业的成长创造了宝贵的空间与时间。

(3) 基于先进技术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的高速进步为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重视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注重把高新技术运用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传播、服务等各个环节, 是企业增强赢利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可以产生新的赢利增长点, 全面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赢利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还可以产生新的文化产业业态, 创造新的文化产业, 创新的文化需求, 极大推进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我们可以将利用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分类及特点作出归纳 (见表3) 。

商业模式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与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Chesbrough和Rosenbloom认为,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挖掘出企业的潜在价值, 技术创新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商业模式创新。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应用现有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其商业价值, 许多情况下, 特定的技术创新需要特定的商业模式与之配合的创新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应有的价值。这里可以将技术分为两类, 一类是设计公共基础技术, 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能源技术等;另一类涉及与企业产品技术直接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技术的发展使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出现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 也可运用其到客户关系、伙伴关系, 以及组织结构进行创新。

三、结语

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路径, 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围绕着顾客价值主张来进行, 创新型商业模式一方面要能够较好地识别并满足客户需求, 做到客户满意, 不断挖掘并提升客户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能通过模式的运行能够提高自身和合作伙伴的价值, 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 也包含具有超越竞争者的体现在竞争全过程的竞争优势, 即商业模式应能够有效地平衡企业、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 既要关注客户, 又要企业盈利, 还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样就能获得相对于竞争者而言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的创新特性, 从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Michael Morris et al.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aserch, 2003, (6) :726-735

8.面向创意文化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 篇八

而文化有很宽泛的定义,它是一种人们在长期生产劳作中形成的生活模式。所以,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积淀物。文化包括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文学艺术、价值观乃至人生观等。

电影产业则指以电影制作为核心,通过生产、发行和放映电影、电影音像产品,生产电影衍生品,建立电影院和放映场所等配套设施来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

二、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存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的成熟并不是以票房的高速增长为衡量标准。在光环的阴影下,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一员的中国电影业并没有其表面的风光,一系列问题正亟待解决。创意、艺术、技术和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必备的要素。因此,本文根据这四大要素对中国电影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1、文化创意缺失,电影类型单调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元素,而中国电影业最缺失的也是创意。没有创意的支持导致电影创作模仿成风,电影作品也越多的不被观众认可,于是,中国电影陷入了高成本低收入的尴尬境地。

近年来国产影片飞速发展,在数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一两个月就能向市场推出一部新的影片,但中低下的制作质量电影在整个电影市场占据了大量份额。这些作品陈旧的创作观念、单调的创作题材、粗劣的艺术功底都体现出了电影界创意的缺失。

2、艺术质量良莠不齐,社会反响冷热参半

中国电影在创作方面出现的三足鼎立格局多少影响到了电影的艺术质量。目前公认的中国电影有三大版图:主旋律、商业和艺术。虽然不少主旋律电影在试图与市场接轨,希望突破原有创作模式化、表面化和概念化走上市场化的道路,但是成效并不显著。比如《云水谣》和《建国大业》的成功证明了主旋律影片是可以与市场接轨,能够被观众所认可的。但是在抢占市场时仍不及商业电影如鱼得水。同样遭遇尴尬局面的还有艺术电影。艺术电影是国际电影艺术节的宠儿,它们能从国外捧回来大量奖杯和荣誉,但是在国内放映时仍受到冷落,票房照样不给力。如何改变现状,是中国电影人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3、技术水平滞后,配套设施受制

中国电影的技术落后导致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后劲不足。电影需要高技术水平的支撑,它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特殊的一个组成部分,技术落后直接制约着电影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中国电影将视角转向了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但与国外成熟技术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业界人士为了获得较好的电影特技和画面质量,采取的手段往往是引进或者借助外国专业人员的操作,在技术获取渠道上的观念转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电影能否可持续发展。

4、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环境待调整

中国电影产业链节点不完整以致整个产业结构不合理,前端产品与后续产品在时间上衔接的不够紧凑。国外成熟的电影产业链普遍采用的是“三三”制,而中国电影收入基本来自票房。后电影产品的开发是最具商业价值的但也是中国电影的薄弱环节,中国电影一直就忽视电影后产品经营和国际市场份额直到《英雄》出现。为什么中国电影这么晚才重视后电影产品的开发?原因主要是因为国产电影的影响力不够,后产品的开发推广较为困难。而后产品开发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业界对此没有丰富的经验,形式、手段、创意等都是问题,所以后产品开发一直被忽视。

三、对电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

在创意经济风卷全球的时候,电影业能否把握时机、顺势而下、逐步发展壮大,取决于是否能够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增加创意所占比重,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产业结构升级。

1、创意为王,从源头抓起

转变创作理念、激发电影创作人员的原创性思维有利于电影业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中站稳脚跟。创意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与灵魂,电影产业链的起点与核心也应当是具有创意的电影创作。所以,将电影作为创意产业的一员,从文化入手进行理念创新才能不断提升中国电影的价值空间。电影文化创意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将电影和文化创意进行融合。在电影领域,创意不应该是被动、偶然的因素,它应该是积极主动、贯穿于整个电影产业链的元素。

2、提高技术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改变生产观念,推进数字化进程。科技在高速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是全球产业发展的引擎。对于技术薄弱的电影业来说,引进数字技术无疑是很好的选择。数字技术对电影业的存在形式和发展价值都有着深刻影响。所以,推进电影业的数字化进程不仅在开辟市场方面能利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而且在影片资源利用率上也是十分有效的。数字技术不仅能促进电影产业结构升级,而且能让电影文化创意产业朝着横向和纵向深入发展。

二、加强产业软硬件建设,切实提高技术实力。中国电影业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合作,派送技术人员出国学习。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也要学习其信息化管理经验,在提高技术应用水平的同时加强中国电影的信息化管理。

3、改善产业结构,打造优质产业链

大片战略是改善电影产业结构的手段之一。集中精力做好主流商业大片和优质艺术片,以带动电影业的发展。对于在整个电影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商业片和中低成本电影采取压缩成本的方式让其逐步缩小与其他类型电影的差距。部分主旋律电影也要逐步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只有在差距中寻求共同之处,这样才能打造出属于中国电影的公共文化空间。

[1]坦利•罗森.狼逼门前:1994--200年的好莱坞与中国电影市场(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1

[2]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饶曙光.改革三十年中国电影市场演变及其发展[J].艺术评论,2008.12

上一篇:项目调研分析报告下一篇:药监局无菌医疗器械监督检查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