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办学学习材料

2024-06-20

校企合作办学学习材料(精选8篇)

1.校企合作办学学习材料 篇一

信息与计算机专业科校企合作汇报材料

校企合作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才的纽带,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我校与宁波国际软件园可汗信息有限责任公司的校企合作到目前为止效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我们认为,开展校企合作,选择企业是关键,该企业必须掌握高端技术,其核心技术必须与产业对接,代表着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产业化需求的人才。

我校计算机专业与宁波国际软件园可汗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今年3月份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后,在今年实习班级中选取29名学习成绩优秀和有蒙语会话能力的学生进行培训,截止到6月,己将VB课程全部讲完,现在学生能够利用VB软件开发一些小项目,如图书管理系统,餐馆管理系统及聊天室,效果显著。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与企业开展有效合作。

1、以校内实训中心建设为载体,开展合作。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以及产学相结合,将行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实用、实践、实效”的教学理念,看到了喜人的效果。

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校方和企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深感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软件技术支持及人才支持,是企业和学校合作的共同责任。

2、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加强合作。

先期根据企业用人要求,由企业出师资,对参加培训的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在实施的过程中,大胆引进现代职教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改革学生考核方式,例如实施实习教学现场化、学习过程工作化,学生考核过程化,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建设之路。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就是企业的外部教学区。每门课程的学习均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学生通过对项目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校外实践教学和就业基地。学生既可以学以致用,又能掌握行业信息及市场动向,为将来走出校门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3、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深化合作。对于学校而言,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教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为了促进校企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学校以宁波国际软件园可汗信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师资培训基地,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培训班全程跟踪培训,即校内教师作为辅导员的角色全程协作。并共同参与软件项目开发,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正是由于我们立足于产业,追随产业的发展,把握住了核心的技术技能和未来核心技术发展方向,培养出了符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学生,我们才吸引来了企业与我们开展更广泛的合作。相信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走出一条符合我校办学的独有特色,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校企合作之路。

2.校企合作办学学习材料 篇二

一、企业中员工自主学习

在铁路企业中, 有专门的负责的学习型组织, 即职教科, 职教科负责把企业学习“日常化、程序化”与企业运营融为一体, 反对把学习形式化、运动化。对铁路不同岗位应该学习哪些内容, 哪些人学哪些内容, 什么时机学, 学匀方式, 如何考评、如何处理等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些持续的、常态化的学习措施有两个目的, 或者说应该达到两个目的—追求进步、形成共识。所谓追求进步, 就是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层面, 对机会和安全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在车间的管理运营方面, 对如何聚合组织人、财、物等企业资源方面有高效率的方法, 能够大大降低组织运行的内耗成本;在具体的业务技能方面, 包括依赖于特定员工个体的岗位技能和基于特定员工集体的共同知识成果方面有新的突破, 大大增强企业的战斗力。所谓形成共识, 就是企业的精神、企业的观念要成为企业所有员工的共同知识和认识, 基于特定员工集体的科研发明, 基于个体员工的技能要能提升企业运营能力。

具体做法是刚毕业的学生经行集体的安全教育、业务知识普及教育、新技术等教育, 而后进行考核, 让其达到入行的基本要求。分配到车间后, 继续以师傅徒弟方式经行教育, 在做的过程中学, 几个月或半年经行考核, 看其能否胜任工作岗位。接着经行内部岗位资格考试, 考不过的继续以见习学习再参加考试, 直至通过。而后的时期内经常经行抽考, 如果不能达到新要求的, 会安排技师或高级技师经行一对一帮扶学习, 督促每位员工都能达到岗位要求。通过技术比武选拔人才:先是班组竞赛选拔优秀人员参与车间比武, 车间比武的人才参加段级比武, 比武获得好名次的经行破格职称提升, 段级比武选出来的参加集团或处级大比武, 比武的获得荣誉称号并经行职称提升奖励。最终的人才参加全国大赛。这些措施都极大的促进了企业员工的自主学习, 也是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二、职业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

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 具有职业真实性、适应学生水平和能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较高的教学能力——及时反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进行直接指导和逐步将调控学习的责任转移到学生身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学生原有的对学习进行定向、计划、管理等能力也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环境、学生和教师等因素在发挥各自影响的过程中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限制了自主学习的开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学院的招生人数的增多, 对于学生的上课组班的人数也增多了, 基本都是大班制 (人数超过50) , 这么多人的学习环境, 更加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 但是在自主学习实践中, 评价与自主学习并不匹配。具体表现为, 评价的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知识测验, 评价标准不够清晰具体, 评价的核心是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等。这些都不利于自主学习的开展。此外, 在学习实践中还存在学习任务不够明确、学习环境的真实性并不总是得到充分实现等问题, 从而对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激发产生了消极影响。对于学生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缺乏信心, 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 因此缺乏自主学习的意愿。而且在校学生不仅缺乏理解性阅读的技能, 而且缺少对学习进行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这导致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师方面, 教育基本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式经行, 教师要么对学习过程施加了严格控制, 要么放任自流, 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三、把企业职教引入到职业教育中

3.浅析中职校企合作中的学习培训 篇三

关键词:校企合作 企业需求 学生需求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校企合作教育已被发达国家当做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被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共同配合与合作,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的教育模式。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学生配合、共同培养,才能够达到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才能真正走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

一、校企合作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我国职业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学校也结识了大量的企业,并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学生培养合作、教师培养的合作、企业工人的技术培训合作。对于学校,需要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对于企业,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可以接受学生上岗实习锻炼。对于学生,更多的是希望进行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岗位工作相结合的实训。然而有些岗位不能进行相关操作,比如运行电工类岗位(总降压站、整流等岗位),主要工作是抄表、填写数据,这些岗位的器械很少出现故障,一年也就一两次,学生去实习未必能碰上,所以,这类岗位对学生专业学习没有多大帮助,还容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这类岗位师父不愿带徒弟,主要原因是学生实习时间短,人数多;而学生也不愿在这类岗位实习,感觉浪费他们的时间,又学不到知识。此时,带班老师和企业管理者以及师父应引导学生重点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和问题处理途径。当然有些岗位能有很多实践机会,比如电气设备安装和电动机维修岗位,学生动手机会多,可以结合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边做边理解,理论与实践就能很好地结合,从而达到一体化学习的效果。这是因为这类岗位工作量大,师父工作多,所以,企业的工人师傅也愿意带实习学生;而学生可以动手操作,遇到问题可以很快找到解决途径,可以查资料或者问师傅。因此校企合作的教学效果很好,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也得到满足,这是学生到企业学习最理想的合作教育。如果再聘请此类岗位的企业技术人员做学校的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就能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企业培养教师的岗位工作能力

教师素质是决定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将决定学生的发展,也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而教师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都是陈旧的知识,跟不上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速度,因此教师有必要到企业去学习实际工作岗位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这样才能为今后的教学注入活力和生机。教师培训的重点是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及新技术新工艺培训。要能完成这项工作,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企业愿意教;第二是教师愿意学;第三是学校愿意送。首先,教师能在企业学的内容有:实际操作能力、处理故障的方法和途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实际环境的分析能力,这是教师需要学习的。企业得到的好处有:能吸引更好的毕业生加入到企业中,更好地为企业生产一线服务;教师与企业人员加强沟通交流,传授知识,使工人师傅在技术方面也得到提高,能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节约能源,减轻工作负担;教师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因此企业愿意教老师。学校为了学生能更快地与企业工作岗位无缝链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愿意送教师去企业顶岗锻炼。要使这项工作能够很好地完成,要与企业沟通,制订教学计划,选定好师傅,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学习过程一般分为六步:第一步,熟悉工作现场,了解设备的结构、动作过程及动作机构;第二步,熟悉工具的使用;第三步,熟悉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第四步,熟悉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第五步,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第六步,在师父带领下进行实践。

三、学校应如何为企业技术工人培训专业技术

企业职工技术水平将决定企业产品质量的高低,产品质量将决定企业的命运,因此企业职工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才能为企业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企业而言,愿意让职工受到培训,以提高技术,但企业的规划和规章制度往往事与愿违,在企业的年度计划中没有职工培训或者是很少,一线工人基本上没有培训的机会。对企业职工而言,他们想提升自己,但基础有限,有点力不从心。由于工作安排,没有固定的时间去学习,无法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有新技术新工艺的岗位企业急需给职工进行专门的培训,而这部分往往是学校很难做到的。新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工作往往由安装公司负责,学校教师没有办法给他们培训。中职学校可以进行的培训只有职业资格等级证考试培训,依赖于企业激励制度,促进职工愿意学,勤奋学习专业技术,这样企业才有生机和活力。学校要进行新设备安装调试与使用的培训,就必须与设备安装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才能进行这些培训。

我国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而较少有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体现“双赢”上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从企业方面分析,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的思考和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于有“合”无“作”的状态。

总之,校企合作模式沟通了理论与实践,实现了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重构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切实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然而,目前现状是政策法规不健全,资金投入没保障,政府不重视,这些都是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霍晓光.校企合作产学互动订单培养[J].中国培训,2006(2).

4.校企合作办学学习材料 篇四

——XXX学院校企合作案例

一、XXX学院简介

XXX学院(以下简称XXX学院)是1999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并于2004年11月被教育部确认,由浙江师范大学设立的综合性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从1999年开始招生,是一所严格按照教育部“六个独立”精神办学,由浙江师范大学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现有学生近万人。

学院办学设施完善,拥有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院坚持“行以求知,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广适应”的培养模式,实行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允许学生跨专业自主选课。

学院坚持以特色质量求生存、创新机制谋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把学院打造成一所有较高水平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综合性独立学院。

二、企业介绍

校企联合是我院在邀请企业家走进学校,让大学生走进企业、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又一新招,是给予学生的一次面向未来挑战的机会,是学生就业、创造、融入社会的准备。学院一直致力于为我省广大企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积极聘任浙中西南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兼职教授,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先后开办了以企业冠名的“华鸿班”、“红五环班”、“伟海班”、“仙鹤班”、“东晶电子班”、“田歌班”等班级,现有学员280余人,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红五环”班就是我院的一个校企合作典型。

浙江红五环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公司采用“哑铃型”的经营模式,资源集中于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目前公司与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通用机械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具有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同时公司还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三、我院校企合作成效

校企合作班是我院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学院和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合作办学形式。我院开展校企合作班以来,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总结,逐渐形成“企业宣讲吸引学生、专家讲学教育学生、暑假实践培养学生、校园文化走进企业、团队培训服务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推进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优势互补,开为学院人才培养、企业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校企合作推进学院课程改革

学生培养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当前学院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实现的,针对现在本科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课程轻实践的现象,我院高素质应用型面向中小型企业人才培养过程的中,必须依靠企业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我们认真听取企业的意见,并邀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学院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相关课程,使学院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

2.校企合作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邀请各知名企业家进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院能够切近地感受社会对人才质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能力素质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从而确立人才质量定位,大大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让学生能了解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人才需求情况及企业用人标准等知识,通过企业家现身说法讲创业、谈就业、聊人生,学生提前做好个人发展定位和职业规划,增强学生主动性和积习性,优化学院学习氛围。

3.校企合作开辟学生实践平台

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争取将实践性教学贯穿学院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摆脱“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一方面,与企业的合作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不仅是作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作为经常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合作的企业专门为我院学生设置实训岗位,制定具体的实践培训计划,实行“一生一师”制,把学生分配在企业的各个岗位进行锻炼,期间进行创业、管理等主题培训。通过进企业学习,使学生感悟真实的职业环境,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尤其是在企业文化熏陶下,有助于学生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树立学生敬业爱岗、与人合作的职业道德,能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4.校企合作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有机结合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对于学院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就业为导向可以使学院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观和质量观,也有利于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生在学校接受基本的职业知

识和技能,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接受企业的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这样企业就可以节约招聘新员工所需的上岗培训费用,还可以节约招聘、试用、不合格解聘等方面的费用;学生通过顶岗工作,熟悉了企业技术应用的过程和生产、管理的具体运用,而且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5.校企合作促进校园文化活动与企业文化、生产结合 为了真正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学院依托合作的企业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与企业生产进行结合。

一是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在竞争的时代,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消除及格万岁的消极态度。学院通过推行“学习预警”机制,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和释放,有部分学员在“学习预警”后,其学习的潜能被激发,学习效果明显进步。

二是引入企业文化氛围。要真正实现学院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除了课程建设、技能实训、生产应用等方面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外,在企业的帮助下我们创立了多种类型的“虚拟公司”,邀请企业相关专家定期进行讲座指导,并将企业管理、文化引入虚拟公司的建设和运做。开展千名大学生企业游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生产流程及文化氛围。

三是学校竞赛与企业效益挂钩。我院实行校企合作以来,积极开拓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和平台,把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各项竞赛充分与企业生产经营对接。两年来,我院形成了以“赢在商海”策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产品促销方案策划大赛、企业产品包装设计大赛、企业文化宣传制作大赛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活动校企合作项目,既增强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成果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资源,参与企业的建设,实现了

双嬴。

四、我院校企合作各类图片资料 1.面试培训类:

2.企业体验类:

4.成果汇报:

五、媒体报道情况

我院校企合作成绩显著,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得到了社火广泛关注。《浙江日报》、《金华日报》、《浙中新报》、《钱江晚报》、新浪网、新华网、浙江在线等多家媒体对我院校企合作班进行报道。

1.《浙江日报》2007年4月18日第11版:

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 浙师大携手华鸿集团开设“华鸿班”

2.金华新闻网、《金华日报》2007年4月5日第七版:

浙师大与华鸿集团合作办学促互赢

3.《钱江晚报》2008年1月18日第15版: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浙师大XXX学院联姻“红五环”

4.《浙江日报》2007年12月5日第11版:

浙师大XXX学院180名学生走进浙江红五环集团

5.衢州新闻网2007年11月6日:

在EMBA的课堂感受创业人生

6.新华网2008年1月24日:

校企合作:与社会无缝对接

7.新浪网2008年3月22日:

5.校企合作办学学习材料 篇五

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材料

撰稿人:贾祯 校稿人:冉永红 审核人:李斌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内的八点要求。要求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处理好学生“工”与“学”的关系。因此,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各中职学校共同面临的新课题。由于不同层次的中职学校工学结合采取的形式和方法不同,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但在结合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困扰着学校和企业,阻碍着工学结合的开展。

我校中餐烹饪专业近两年来,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以就业和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是在实践和探索中也遇到一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我校中餐烹饪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

1.创新模式,开拓校企合作新途径

根据学校中餐烹饪专业发展的需求,我校与西水湾大酒店创建了较高标准、固定的中餐烹饪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与上海铭源大酒店的合作为学校中餐烹饪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实习基地。2012年,学校领导经多次考察与调研,与凤城大酒店、金阳酒店、西水湾大酒店、肖老四清真餐楼、上海铭源大酒店等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采取“1+1+1”的培养 模式;2013年3月,学校与西水湾大酒店举行了盛大的协议签定、授权与挂牌仪式,把西水湾大酒店作为我校中餐烹饪专业实训基地。学校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办学方式,创建了校企合作新模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2.开展工学结合,保障学生的就业实习

为进一步落实和做好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就业实习的工作程序,即:搜集招工信息——筛选招工企业——班子集体确定后选企业——征求学生意见——考察相关企业——召开家长会议——护送学生上岗——专人跟踪服务;近两年,学校分别与凤城大酒店、金阳酒店、西水湾大酒店、肖老四清真餐楼、上海铭源大酒店等签订了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协议,共有100余名学生到上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与就业,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在企业工作与在校学习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在培养人才职业技能、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等方面显示出了优越性。

3.全程服务,促进实习就业工作的发展

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率虽然很高,但就业的稳定性很差,这对企业的良好发展和中职学校的社会声誉都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服务好学生实习就业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我校通过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企业不稳定的因素,及时采取了相关措施。

一是每批学生离校实习、就业之前,我校都要召开学生专题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要求学生在岗位上要有四种精神,即:学习精神、吃苦精神、合作精神、奉献精神。

二是在安置企业的选择上,我们把 “工作环境好,薪资待遇高,社会保障全、发展空间大的企业做为首选,保证让学生有一个可靠的、安全的、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是我校积极与企业沟通,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及指导,对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压力进行疏导。

四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我校在学生实习单位有一教师坐阵负责,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及问题,同学们的信任,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理由。

五是我们懂得学生的事情没有小事,小事的背后就是大事,家长把学生交给我们,我们感觉责任重于泰山,必须让家长放心。

新型工业化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中职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加之我校全体同志思想上的重视、行动上的落实,使得我校中餐烹饪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做到了实习岗位好、就业率高,且稳定性强,得到了学生及家长们的好评。

4.课程建设与改革推进

开发基于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每门课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课程标准和讲义;积极把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制定以职业能力本位为特征的专业培养方案。

推行双证书制度,在基于职业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了公司、企业,大大提升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二、中餐烹饪专业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的不足。

1.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不够。一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到位,二是企业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同时企业缺乏能参与学校管理、学生教育方面的人才,使得校企合作中存在许多困难。

2.当前从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的职前教育对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尽管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参照国家标准和地方需要,完全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学校也尽量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掌握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阶段的要求,还有一些专业课学习的内容,理论性太强,难度大,学生学习存在困难,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存在距离,对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

3.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难以掌握。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尽管注重了过程性、发展性、多元性的评价,但由于受到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的影响,还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4.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单一。学校对学生评价的主体仍然是教师。虽然对专业教师要求为“双师型”,但有个别专业课教师是脱离企业实际,在评价学生学业时,不能给学生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上述问题,影响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必须更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评价体系,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中餐烹饪专业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对策

1.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要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从培养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出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以利于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利于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以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的加强。为此,学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寻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与多元评价体系。成立有行业、企业成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组,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评价标准,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需要。通过工学结合,在企业为学生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熟悉熟练岗位项目与标准,并由企业有关人员予以考核。学校在制订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时,也应积极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制订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学生职 4 业能力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考核得到充分落实。

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制订的考核标准、评价体系,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反映学生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中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能使学生得到比较合理的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也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对学生的评价是要立足于激励,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评价。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和考核效果分析等方面的改革,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多元性的评价,实行教师评价、企业评价、自我评价结合,笔试、口试与答辩结合,平时学习记录和考试相结合,综合职业素质考核要综合学校成绩、企业实践、职业资格鉴定、参加技能大赛等,形成开放的、多元的、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3.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

许多教师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着育人理念、自身知识、能力结构与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此,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建立竞争、激励、监督、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引导教师强化职业教育育人理念,鼓励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参加技能大赛、定期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文化基础课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专业对所授基础课的要求,在基础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渗透;鼓励文化课教师编写实用基础课教材。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校多年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真正实现了“三满意”。即学生强化了技能,实现了预就业,完成了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生满意;企业得到了“量身订制”、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得到了学校这个人才培养平台,企业满意;学校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得到企业全方位的支持,构筑起稳定的实训和就业基地,学校满意。

6.校企合作办学学习材料 篇六

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学校根据“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企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文化需求,共同探索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扁平化、零距离要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了促进下一步更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步学校与企业在技术、理念、管理等各方面的对接,加强学校课程的时效性,促进学生的实习效果,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冠名”班校企合作目标任务

积极与**地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利用1-3年时间确立*个班级与*家企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合作。

二、“冠名”班校企合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下设办公室,主任:**,成员:**。具体负责本项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年*月*日—**年*月*日

1、制定实施方案及人才合作培养协议书(草案);

2、落实“冠名”企业;

3、落实“冠名”专业;

4、邀请企业到校宣传,组织意向学生到企业参观。

(二)第二阶段:**年*月*日—***年*月**日

1、对“冠名”班级进行挂牌;

2、校企共同确定“冠名”班人才培养方案;

3、校企共建具有企业岗位特色的班级文化;

4、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到校授课,组织“冠名”班学生到企业参观;

5、学校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学生与兼职教师确立师徒关系,举行拜师仪式,建立现代学徒制。

(三)第三阶段:***年*月*日—***年*月*日

1、组织学生到“冠名”企业跟岗实习;

2、组织学生到“冠名”企业顶岗实习;

3、引导学生到“冠名”企业就业。

7.校企合作办学学习材料 篇七

翻译能力是英语语言能力的核心, 是跨文化交际和信息传递的桥梁。在不断发展的中国翻译服务市场, 优秀翻译人员严重匮乏, 高水平翻译人才弥足珍贵。信息爆炸的时代, 为了培养合格的应用翻译人才, 除了教师从讲授者到学习辅助指导者、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外, 还需要企业的参与。因此, 校企合作也成为高校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途径。如何有效地进行翻译方向的校企合作成为各高校翻译专业教师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2翻译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在翻译教学合作方面, 闫栗丽 (2011) 提出在翻译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增加翻译项目、现代翻译工具的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其所在的传神翻译公司可在高校设立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共建语料库。蔡辉 (2013) 从招生就业、师资合作、课程设置、实习基地、项目合作、共建实验室、奖助金、赞助等多个方面论述了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刘和平 (2014) 提出以中国译协等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让语言服务类公司积极参与翻译教育, 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办学平台。

在翻译技术合作方面, 成都大学与荷兰灯塔软件 (成都) 有限公司合作, 通过在线翻译软件系统, 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学生专业实训与职业发展的一体化路径, 培养产业化的计算机辅助翻译专门人才。 (杜洁, 2009) 曾立人 (2012) 提出通过在线通讯模块完成客户、企业和师生之间在翻译流程上的充分交流和合作, 实现生产驱动、教学紧跟、通讯平台配合的设计理念, 达到校企之间在翻译流程上的合作。

然而, 上述各种翻译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 存在各种各样的难题。如何使高校和学生受益, 同时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如何鼓励翻译公司等企业参与翻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尚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翻译专业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整合企业和学校资源, 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接轨, 有利于实现从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然而, 在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上, 地方本科院校并不能像北京外国语大学为奥委会培养奥运翻译班, 或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知名企业合作翻译实习生项目。当前, 地方本科院校的翻译校企合作存在以下问题。

(1) 翻译职业能力培养的缺失

翻译职业能力是指具有翻译职业道德的合格译者在竞争的市场与客户互动的能力。Nord (1991) 指出翻译人才培养要以职业化为前提, 从学习动机、课程设置、授课程序、文本选择、翻译评估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和职业化的导向作用。穆雷 (2004) 也提出翻译教学应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

然而,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很少涉及职业翻译, 学生基本不具有从事翻译行业的职业能力。即使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高校教师忙于日常教学而很难到企业中锻炼, 未曾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等实际事宜, 也没有找到使学生和企业在合作中“双赢”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2)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无保障

学校在保证学生的基础翻译能力后, 就需要通过实训和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虽说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 但内地城市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毕竟相当有限。目前翻译的市场需求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一线城市, 由于在校学生对翻译公司的贡献有限, 因而想把翻译公司引进校园是很困难的。在“走出去”时, 如何与重点本科院校竞争, 在翻译公司或语言需求单位建立实习基地也是各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解决的难题。

(3) 校企脱节, 合作流于形式

目前, 很多校企合作双方由于无足够的经费保障, 缺乏安全责任和劳动准入制度, 合作项目缺乏实质性成果等原因, 很多院校的翻译专业校企合作仅仅流于形式。例如, 有的院校带领学生参观企业, 或是请企业人士来学校做一个讲座, 或是翻译软件公司在学校建立一个实验室, 就算完成了校企合作。这样的合作模式实际上是校企脱节, 学生的收获和翻译水平的提高非常有限。

(4) 校企订单式培养与自主就业的矛盾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采取的主要校企合作模式, 但是“订单式”培养的单一性和学生职业兴趣的多样化相矛盾。学生接受了学校与企业制定的教育模式, 那么毕业后就应赴该企业工作。但往往有部分学生在入学时看好该企业, 也接受了该模式, 但就业之际却有了更好的选择;也有的学生不愿意这么早把工作定下来, 认为世界那么大, 应该去看看。另外, 由于“订单式”培养方案主要是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做, 针对性较强, 学生转岗的困难很大, 处理不好, 也会使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

4校企合作模式下翻译团队的自主学习

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让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共赢, 只有做到这一点, 合作才有可能持续进行下去。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在翻译及相关行业展开多方位的合作, 并充分发挥翻译特色专业团队的自主学习。

(1) 市场导向的指导思想

翻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看社会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翻译专业的学生, 完成自己的学业之余, 想得最多的无疑是毕业之后的出路。对想要从事翻译这一职业的同学而言, 翻译市场的发展前景, 以及市场对译员的需求度是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 在培养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课程设置, 合理安排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程, 同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 变企业需求为行业需求

随着职业教育全面进入地方本科院校, 各院系需要在传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窄”之间找到平衡点, 以便处理好专业通用性与岗位针对性的关系。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时, 不应局限于为某企业培养人才, 而是要更加深入了解整个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等, 将学生的培养纳入行业发展规划中, 为行业培养人才。

由于翻译行业的涉及面广, 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的翻译需求量非常有限, 所以学校应该展开与多家翻译公司、涉外企业、外事单位、行业协会等语言服务需求单位进行合作。这样, 学生不仅能参与实际翻译项目, 体验翻译行业运作程序, 获得翻译实践经验, 而且可以了解和掌握相关行业领域的背景知识。

(3) 多方位教学合作

学校需要展开多方位的翻译教学合作, 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 因为职业能力是翻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郑庆珠, 2011)

教学合作上, 学校要培养和整合跨专业、跨行业翻译师资, 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翻译实践任务, 如各种展览会的翻译工作等, 提高教师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同时, 可选派翻译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到翻译公司或大型企业翻译部门任职, 熟悉翻译流程, 洞察行业发展动向, 与企业建立普遍联系, 建立校企合作桥梁。此外, 还可聘请翻译行业资深译员、特定领域翻译专家、翻译公司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定期到学校开办相关翻译讲座。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翻译市场动态, 防止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 而且也有利于企业提高翻译理论素养。

项目合作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它可以是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培训、翻译教师针对翻译公司员工的翻译理论培训, 也可以是某一特定领域口译和笔译的研究、为各企业进行外文资料的翻译、特定领域词汇和惯用语语料库的建立、行业英语规划化研究和推广, 还可以是与各大国际展会组织机构合作、承包展会的语言服务等等。

(4) 翻译团队式自主学习

为了解决学生翻译能力不佳、职业能力欠缺、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问题, 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以“译”为核心, 采用团队式自主学习培养模式。翻译团队具有就业灵活性、资源共享性和合作延续性等特点。

在翻译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根据翻译市场行情、行业的实际需求以及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专业翻译团队 (经贸金融、法律法规、医疗卫生、信息工程、机械工程、汽车制造、有色冶金等) 。通过翻译团队, 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理论教学, 课外通过翻译教学网络进行辅导和实训。学生可以利用“自主实训”“团队实训”等方式进行翻译自主学习和翻译项目的实践。翻译团队还可以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自建翻译术语库, 形成有效的项目翻译流程, 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教师还可以整合翻译团队, 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业务队伍, 形成翻译项目团队管理中心, 中心人员分工明确, 可分为客户部、翻译部、译审部等职能部门, 实行业务流程一体化、系统化管理。以客户部进行业务联系为起点, 各个部门有机围绕翻译工作进行运转, 实现业务受理、翻译、评估及成果宣传的流水线操作, 使成员对翻译工作的具体流程、工作重心、翻审结合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5) 翻译团队体现院校特色

我国的专科和本科院校曾经都是以特色专业命名的高校, 而如今都发展成为了综合性大学, 致使院校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地方本科院校在组建翻译团队时, 一定要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 结合行业对翻译的需求, 组建富有特色的专业翻译团队。这样, 翻译团队成员可以选修和旁听特色专业的课程, 进行行业背景知识学习和积累, 也可以利用学校的行业资源, 争取校企合作的翻译项目。

5结语

校企合作是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翻译能力是英语语言能力的核心, 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形式应多样化, 翻译团队式自主学习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基础翻译能力, 也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为目标、以专业为特色的翻译团队可以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 灵活地就业, 保持翻译团队和校企合作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Amsterdam:Rodopi, 1991:167.

[2]蔡辉.论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翻译, 2013 (1) :51-55.

[3]杜洁.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 2009 (1) :14-16.

[4]刘和平.政产学研: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J].中国翻译, 2014 (5) :40-45.

[5]穆雷.翻译教学发生的途径[J].中国翻译, 2004 (5) :27-28.

[6]闫栗丽.校企合作培养中高端翻译管理人才[A].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179-196.

[7]曾立人.基于云服务的校企合作翻译教学生产平台设计研究[J].上海翻译, 2012 (4) :47-52.

8.校企合作办学学习材料 篇八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活教育 校企合作联盟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校企合作强调的是高职院校的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结合,体现了陈鹤琴先生“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思想。校企合作是活教育课程论在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形势下的新体现。

1 校企合作联盟的总体目标和合作原则

校企合作联盟的总体目标是在各个相关高职院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基本单位,联合当地经济发展区域的行业、企业事业组织和机构,成立校企合作联盟,通过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建立校企合作的新平台,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有力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联盟是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进行的。

2 校企合作联盟的组织机构

校企合作联盟可以由校企合作联盟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理事会组成,按照专业群成立专业合作联盟。

3 校企合作联盟会员单位的互利共赢关系

作为校企合作联盟的成员,必须具有互利共赢的条件,才能够使合作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行业企业等联盟会员单位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联盟获得以下主要权利与利益:

(1)有相关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信息知情权;(2)参加联盟组织的各种合作与交流活动,应邀出席相关高职院校重大活动;(3)与相关高职院校共同进行各种形式校企合作项目;(4)优先使用科技成果;(5)优先选拔相关高职院校毕业生;(6)评聘兼职教师;(7)在相关高职院校设立企业奖学金;(8)使用相关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场所;(9)享受招生选择性计划名额;(10)在相关高职院校校园网、校内公共教学科研场所宣传企业与企业文化。

与此同时,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合作方可以为相关高职院校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承担相关高职院校师生实习实训基地义务;向相关高职院校推荐兼职教师;协助相关高职院校各相关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教研活动;赞助职业教育基金;优先录用相关高职院校的合格毕业生等等。

4 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

4.1 教学模式

基础模式是指相关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相关高职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其合作可延伸到共同开展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以及相关高职院校教学项目研究等领域;企业可向相关高职院校提供实习设备和原材料,改善相关高职院校实训、实习条件。

4.2 基地模式 (下转第29页)(上接第8页)

为保证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适应企业需求,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就业前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运营环境和节奏,提高岗位适应能力。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立由相关高职院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的实训(实习)基地。

4.3 订单模式

院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对学生实施量身定制培养。实施订单培养的班级可以采取冠名制管理形式。

4.4 创业模式

院校与企业以各自的优势资源为资本,就一个创业项目进行合作投资,共同管理,共享效益。

创业项目可以是一个企业(如工作室、旅行社、咨询公司等生产经营性实体),以校办企业形式开展工作,可以享受校办企业的相关政策。创业项目还可以是一种研发产品或技术,校企专业共同开发,共同享受高校科研项目支持,共同享受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5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1)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研究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研究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工作;(3)實习实训,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方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共同参与对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完成效果的考核与评价;(4)科研开发,校企专业共同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工作,共同享受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5)职工培训,利用相关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定期对合作企业的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训,培训工作可以共同进行。(6)师资培训,利用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优质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相关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训,提供挂职锻炼(训练)机会;(7)联合创业,相关高职院校与企业以各自的优势资源为资本,就一个创业项目进行合作投资,共同管理,共享效益。(上述联合创业模式)(8)顶岗实习,学生以实际员工的身份定岗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9)订单培养,通过企业命名方式设立专业班级组织,运用企业的文化、技术、素质要求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10)设立奖励金,以企业命名的形式设立经学金、奖教金,通过奖励金的评比活动,宣扬企业的文化和精神,鼓励优秀的师生争先创优。(11)社区服务,校企合作以双方的资源优势开展对企业、相关高职院校和社会的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义务的;(12)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3)就业基地,通过合作,吸引和鼓励企业定期接受相关高职院校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建立就业基地;(14)校企文化建设,利用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相关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文化品位,使学校教学科研场所和校园建设更加具有职业文化特征,使企业更具人文科技的精神特征。

上一篇:略论朗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下一篇:龙族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