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略

2024-07-17

试论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略(共7篇)

1.试论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略 篇一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摘要: 本文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等各个方面综述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针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环保

一、引言

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词,这是由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及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可谓见仁见智:目前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模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实质

循环经济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不断调整的过程:如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的“吃干榨尽”;从1994年国家倡导清洁生产,现在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这些都是我国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3R原则),这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并将减量化解释为输入端方法,再利用侧重于生产过程,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3R”来自于杜邦的“3R 制造法”,三者均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将之用来指导企业生产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作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尚嫌不够,更应强调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下,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降低发展成本,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是资源节约战略。循环经济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要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工业化模式,我国不能照搬。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一直是我国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涵。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之义。工业污染防治的最初措施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已改变了这种费而不惠的技术路线。清洁生产强调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如果说清洁生产主要在企业内部施行的话,循环经济则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延长产业链,将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以及能源的梯级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比如,火电厂的粉煤灰是固体废弃物,但可以用来生产多种建材,变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无论是从物质循环角度考察,还是从物质代谢或产业共生关系角度分析,生态农业实际上就是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实现形式。经济学史研究表明,中国在900多年前的珠江三角洲就出现“基塘系统”雏形。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总结了200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从物质流的角度看主要有三类。

1、种养殖业复合系统

种养殖生态农业系统中存在着物质代谢和共生两种类型。其中,以基塘复合模式为代表的模式,实质是物质的代谢或循环;以稻鸭系统为代表的模式,实质是营养物的共享。

(1)基塘复合模式

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存在类型众多的基塘模式。其中,种在基上的植物类型因地而异,同样养在塘里鱼也有很多品种。但抽象出来的物质循环方式和原理是一样的。桑基鱼塘。这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类型。在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杭州等地均有分布。鱼塘养鱼,塘泥为桑树生长提供肥料,桑叶为蚕提供食粮,蚕的排泄物为鱼提供饲料,形成一个物质流的循环。

蔗基鱼塘。这种系统结构较简单,嫩蔗叶可以喂鱼,塘泥肥蔗,塘泥促进甘蔗生长,起催根作用使甘蔗生长快;塘泥含大量水分,对蔗基上甘蔗生长起明显作用。一些地方在蔗基养猪,以嫩蔗叶、蔗尾、蔗头等废弃部分用于喂猪,猪肥用于肥塘。

果基鱼塘。各地在塘基上种的果树种类很多,例如,香蕉、大蕉、柑橘、木瓜、芒果、荔枝等等,同一地点的果品也有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一些地方在高杆植物下养鸡、鸭、鹅等家禽,既可以吃草、虫,又可增加经济收入,家禽粪便还可以肥地,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还有花基鱼塘、杂基鱼塘等类型。前者是在基上种养各种各样的花,后者则在基上种植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

(2)稻鸭(鱼)共生模式

在我国南方一些水网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在长期的实践中,劳动人民探索出了丰富多彩的稻田生态模式,如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养鸭等。稻田里养鸭是一种“人造”共生系统,它利用了动植物间的共生互利关系,利用了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以及鸭的杂食性,将鸭围养在稻田里,让鸭和稻“全天候”在一起,以鸭捕食害虫代替农药治虫、以鸭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 鸭粪作为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从而实现以鸭代替人工为水稻“防病、治虫、施肥、中耕、除草”等目的。

一般地说,不同种养殖业间的废弃物相互利用,不仅减少了水稻化肥农药使用量,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可以概化为: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之后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

(1)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

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构成“四位一体”模式。简言之,就是建大棚利用太阳能养猪养鸡、种植蔬菜,以及人畜粪便作原料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照明,沼渣作肥料又用于种植,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农村的能源供应,改善农民的卫生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长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2)西北“五配套”模式

这是西北地区解决干旱区的用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是: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3、种、加复合模式

在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形成的“市场+公司+科技园、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而且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形成了“种-加-肥-种”、“菌—肥—种”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形成可持续农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北京留民营按照生态学原理,通过对太阳能、生物能等的综合利用,建大型高、中温沼气发酵池两座,不但能变废为宝,还改良了土壤,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业上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

(二)生态工业模式

1、产业间共生模式

所谓产业间共生,主要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之间存在物质共生关系。从实际看,我国许多地方存在这种产业共生联系。作为主要特征,这种模式的起点均是吸收太阳能的植物。

(1)贵糖模式

以生态工业为基础,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分别为: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组成,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不断充实和完善示范园区的骨架,形成制糖、造纸和酒精生产基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多门类工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的工业共生网络以及高效、安全、稳定的制糖工业生态园区。

(2)林纸一体化

这一系统的外部投入也是太阳能;产业链起点物质是可再生资源。林纸一体化是国家发展造纸工业的方向。我国造纸业长期以草浆为主要原料,烧碱等化学品消耗量大,回收循环利用难度较大,生产中的黑液对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小造 纸厂的产品质量也难以提高。使用木浆造纸,可以解决黑液问题,且木纤维的废纸有利于多次循环使用。林纸一体化,不是通过砍伐原生林来增加木浆产量,而是通过林业企业和造纸企业的联合,通过速生丰产用材林为造纸企业提供原料。造纸业的发展,又促进用材林的建设,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海水的“一水多用”

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但有丰富的海水,其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从严格意义上说,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海水利用方面,常规的工业包括海水的直接利用,如用于发电的冷却等、盐业、海洋化工,如从海水中提取有用的化学元素等。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中,一些地方和企业,围绕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许多海水利用模式,例如山东海化、鲁北化工等,均有这类实践。在鲁北的产业共生实践中,热电厂利用海水产业链中的海水替代淡水进行冷却,既利用了余热蒸发海水,又节约了淡水资源;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中的液体SO2用于海水产业链中的溴素厂提溴,硫元素转化成盐石膏返回用来生产水泥和硫酸;热电厂的煤渣用作水泥的原料,热电生产的电和蒸汽用于各个产业链的生产过程;氯碱合成氨生产,钾盐产品用于复合肥生产。各个产业链内部和产业链之间的共生关系达17个,包括15 个互利共生关系和2 个偏利共生关系。其中,利用海水逐级蒸发、净化原理,在35公里的潮间带上,建成百万吨规模的现代化大型盐场,构建了“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苦卤提取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海水送热电冷却、精制卤水送到氯碱装置制取烧碱”的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

2、以矿业为龙头的共生模式

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起点,构成一大类的物质循环和共生模式。这类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产业链的起点来自于地球历史上形成的物质,是不能再生的,开一点就会少一点。

(1)低品位矿产的产业共生

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三个环节的衔接,可形成矿业的共生模式,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之间的“食物链”是“矿石采掘→选矿→冶炼”,矿业开发之间“食物网”关系较弱,但与其他行业生产企业之间仍可能广泛存在着。例如,鲁北化 工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磷石膏制硫酸同时联产水泥,形成磷铵配套硫酸、水泥生产共生模式。利用生产磷铵排放的磷石膏废渣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分解水泥熟料和二氧化硫窑气,水泥熟料与锅炉排出的煤渣和盐场来的盐石膏等配置水泥,二氧化硫窑气制硫酸,硫酸返回用于生产磷铵。既有效地解决了废渣磷石膏堆存占地、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新的原料路线、减少了温室气体的 排放。

2、以煤炭为核心的联产形式

近年来,我国不少煤炭企业(集团)制定并实施新的发展策略,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选择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实现能源化工的联产、洁净,形成了煤-电、煤化、煤热电-建材等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资源效率,降低了成本,从而达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兖矿、平顶山等集团提出“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以煤炭资源为依托,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标志”,构建煤化工、煤电铝、金融和第三产业四大非煤支柱产业。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在进行经济转型试点时,重点发展第一、三产业,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第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格局。从煤或石油或渣油气化制得合成气,用于联合循环(IGCC)发电,用一步法生产甲醇及其衍生物(甲醛、醋酸、醋酐等)和合成氨及其衍生物(尿素、硫氨、硝氨、碳氨等),还可用作城市煤气。这一能源化工联产流程由于一氧化碳只进行单程反应,而且可以保证在低峰供电期增加化学品产量,用电高峰期少产化学品而多发电,从而提高总体效率。这一流程源于早期的煤气化生产电力和甲醇方案,并采用了一些新的、先进的转化和合成技术,如一步法甲醇的生产工艺等,将各种途径综合在一起,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结果。

(3)各种金属矿业的共生

以黑色冶金矿业生产为例,矿石采掘到冶炼的“食物链”为:“铁矿石采掘→选矿→烧结→炼铁→炼钢”。矿石采掘、选矿、烧结、炼铁、炼钢及与其它行业间的横向“食物网”关系:烧结、炼铁和炼钢的除尘灰均可作为烧结生产的原料;在保证高炉冶炼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冶金废物-钢渣、含铁尘泥、瓦斯灰和轧钢铁皮等的使用量。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化工产业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循环圈,并由此构成了铜陵有色产业大循环圈。无论是低品位矿产,还是其它矿产资源,其中均含有各种有用的成分,这就为产业共生创造了条件,这也是这类共生的主要特点之一。

3、绿色制造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钢铁、水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既十分迫切,也有了成功的经验。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三个层次上采用重点技术加以推进:一是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高炉煤气发电、干熄焦(CDQ)、高炉炉顶余压发电(TRT)、转炉煤气回收、蓄热式清洁燃烧、铸坯热装热送、高效连铸和近终形连铸、高炉喷煤、高炉长寿、转炉溅渣护炉和钢渣的再资源化等技术。二是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高炉喷吹废塑料或焦炉处理废塑料、烧结烟气脱硫、煤基链蓖机回转窑和尾矿处理等技术。三是探索研究一批未来的绿色化技术: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薄带连铸技术、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是有一个利用废物的“炉子”,且大量的热量可以分级利用。济南钢铁、鞍钢、宝钢等,均形成了各自特色。济钢通过技术开发,单位产值能耗多年来持续下降,起重要作用的除了清洁生产、加强管理外,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熄焦技术,值得推广应用。此外,水泥也是一个典型的利废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三)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

资源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是实现环境友好的重要措施。其中,垃圾焚烧的热利用、垃圾填埋场的沼气回收利用等,均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1、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模式(1)秸秆的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化废为利,使之用作燃料、饲料、肥料和工业原料,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少地方形成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很多模式。例如,1998年山东省组织实施作物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及其产业化开发示范工程,在周村、历城、兖州三地采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因地制宜建立了秸秆机械化还田、工厂化秸秆还田、工厂化生产秸秆生物有机肥、秸秆青贮氨化、秸秆气化、秸秆养菇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2)集中养殖业

畜禽养殖是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为“菜篮子工程”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根据食物链和营养级关系,通过青贮氨化、兴办沼气等农艺措施,将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业有机废弃物 综合利用起来,使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多层次利用,形成“猪-沼-果(林、草)”模式,既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能带来经济收益,并且优化社会投资结构,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2、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所谓大宗工业废弃物,一般是指每年的产生量大、既占地又对环境存在不利影响的那些固体废弃物,例如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各类工业废渣等。开展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形成了众多的产业共生模式。

(1)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建筑材料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水泥:由于煤矸石和粘土的化学成份相近,在水泥生产中可代替部分粘土提供生料的硅质铝质成分,同时,煤矸石还能释放一定热量,烧制水泥熟料时可以代替部分燃料。山东新汶矿业集团、黑龙江双鸭山、山西等煤炭集团利用煤矸石发电、生产水泥;平煤集团公司湛河水泥有限公司已将煤矸石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采用煤矸石“双掺”技术(在生料中掺加黑矸石,在熟料中掺加自燃后的红矸石和粉煤灰),大大降低了水泥生产成本。用煤矸石做烧结空心砖:经过适当的成分调整,利用煤矸石可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生产砖瓦,其强度和耐腐蚀性都优于粘土砖,且干燥速度快,收缩率低。不少煤矿利用国家墙体材料革新和限制黏土砖使用的机遇,以煤矸石为原料,大力发展矸石砖,不仅“吃”掉了原来的矸石山,减少了污染,还腾出原来被占的土地,可谓一举多得。有关研究表明,粉煤灰的用途已经达到160多种,既可以用于造高速公路,也可以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2)利用煤泥制作水煤浆,并用于发电

中、高灰分煤泥合理的利用方式是燃烧,前提是将煤泥干燥;自然干燥占用大量土地,并且受影响大,机械干燥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将煤泥适当处理后调制成浆,供电站、工业和民用锅炉燃用可解决上述问题,是一种大规模利用煤泥的好途径。全国各地在利用低热值煤(包括煤矸石和中煤)方面,形成了许多模式,最主要的用途是发电。利用工业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是,源头所使用的物质原来属于废物,经过技术进步或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

3、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从性质上看,生活废弃物可以分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清运早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其国家主管部门是建设部,具体工作原来由城市的环境卫生系统承担。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则主要由社会完成。

(1)社会回收体系

实现社会层面的物质循环关键是建立一个回收、分类、加工利用体系。在原来国有回收队伍日益萎缩的同时,社会回收体系逐步成熟。北京市海淀区2003年开始建设以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集散地和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社区回收体系。北京市利用废报纸制成质量较高的再生纸、将废塑料经热解后制成油气作能源使用,已形成规模生产;成立了废旧物品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废品回收和利用率。河北保定市成为华北地区利用废旧木材制造大芯板的基地,河北文安县和雄县则成为华北两个废旧塑料的回收加工基地。青岛市把生活垃圾预处理后产生的无机物质用作制砖的原料,制成的烧结砖符合国家建材标准,并已大批量生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回收处置较有特点。上海对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回收处置,根据“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探索形成了一条污染者付费,市场化运作,网络化管理的模式。通过一次性饭盒的回收利用,解决了一次性饭盒的处理问题,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

(2)各类废水的循环利用

从雨水利用、中水利用,到地下苦咸水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水的综合利用等,各地形成了众多的综合利用模式和产业共生形态。例如,我国一些城市的中水利用,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厦门如意集团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引进污水处理设备,建污水处理池,并充分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主要用途有:1)果蔬生产加工场所的清洗;2)种苗引繁中心育苗生产用水及新品种示范区的灌溉;3)厂区绿化植物的浇灌;4)洗手间的冲洗等。对于回收池中多余的处理水还可通过渠道排放,用于农田灌溉,形成产业链。(3)各类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

我国历来重视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张等的回收利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中寻找财富,一些昔日的废旧物资如今也身价倍增。江苏省春兴合金集团是一个生产再生铅的大型冶金企业,生产原料不是金属矿石,而是汽车报废的铅酸蓄电池。江苏省霞客色纺股份公司是一个年产8 万吨涤纶纱和涤纶短纤维的化纤企业,生产原料全部是废旧塑料瓶。人们原先丢弃的矿泉水瓶、可乐瓶、食用油瓶等等,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后,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纺织原料。这家工厂一年就要“吃”掉20 多亿只废旧塑料瓶子。类似的企业众多,浙江的一个废纸再生企业的年产值达到15亿元;北京南郊的一个企业,利用下脚棉生产牛仔服的线,并出口创汇,不仅利用了废弃物,也创造了就业机会。

(4)厨余垃圾的资源化与无害化

厨余垃圾一般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后填埋处理,也有采用堆置、常温堆肥、厌氧发酵和焚烧的。2002年,全国有各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651座,年处理能力7688万吨,为1981年的29 倍。其中,填埋场528 座,处理能力6898万吨,占89.7%;焚烧厂45 个,处理能力275 万吨,占3.6%;堆肥厂78 个,处理能力517 万吨,占6.7%。填埋存在着浪费土地、产生恶臭气体与渗滤液等问题;如果用来喂猪,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会进入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厦门闽星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堆肥处理有机废物的基础上,探索利用生态技术,构建高效的有机废弃物生物转化技术(蚯蚓与微生物互作),规模化处理厨余垃圾、水浮莲、农业废弃物等,并生产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有机、无机、微生物复合肥,促进了有机废弃物生态循环再利用和土壤改良。

(5)发展水葫芦产业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水葫芦在不少湖泊水域中泛滥成灾,因此被认为是有害入侵种。但水葫芦既是一种高效的水体净化植物,又是一种具有生化与医药价值的植物。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农药、化肥等物质稀释到湖水中是熵增过程,富集起来则是逆熵过程,需要大量投入。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具有富集水体中营养元素的能力。因此,运用“相生相克”的生态规律,可以进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若在受污染水体中,有序管理、合理分布水葫芦,可去除污染水体中60 -90% 的氮、磷、油污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即通过发展“水葫芦”产业,以解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将水葫芦收集起来生产有机肥,上海已有成功实践;江苏无锡阳山镇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找到了一条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根治面源污染的新思路、新途径,不仅境域内及其周边地区环境质量得以改善、明显好于同类型区,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明显提升。

厦门绿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2004年开始水葫芦综合利用的研究,现已初步开发出具有祛痘、除癣、保湿、润肤等功效的外用皮肤护理多种产品。绿波公司在大力开发水葫芦生化产品的同时,与改善水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的发展模式。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国家有关部门在搞循环经济试点,2005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发了通知,第一批试点单位82个,有综合的,有冶金的、有色的、化工的、煤炭的,也有废旧物资回收的,也有省市试点像山东、江苏、辽宁,还有地级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1、利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发挥聪明才智,通过物质代谢或共生延伸产业链。例如,从设计开始,按照生态工业理念或“零排放”思想设计工业园区;或对一个企业可以变成“原料”的废物进行产业共生;或有一块可供开发形成具有产业联系的地区,或根据物质和能量出发进行产业联网,或对一个园区进行再设计等,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安排经济活动。自然要素的循环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如水循环是在“永恒”的能源—太阳照射下实现的。如果没有太阳,就不可能有周而复始的水循环。同理,使经济体系中的物质在市场条件下循环流动,也需要投入;对企业而言这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不产生利润,企业就不会发展循环经济。因此,政府应当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使之有利可图。

2、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行为

循环经济之所以要政府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均存在“外部性”问题,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因此,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和经济激励的双向“胁迫”,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真正有推动力。换言之,只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循环经济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中的许多产业链联系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诚然,我国有传统的“天人调协”思想,但无论是资源综合利用还是再生资源的利用,没有技术支撑只能被降级利用,难以实现再生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增值。因此,一方面,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纳入国家“盘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减少技术产业化的成本,改变我国技术开发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状况。

4、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物质循环的可行性

并不是每种工业废物都能循环利用的。东北大学陆忠武院士等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分出三种类型:一类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的。如各种金属(以金属结构材料为主)、玻璃、纸张、催化剂、水以及塑料。二类是技术上可行但经济上不一定合算,如一些建筑材料和包装材料、溶剂等。三类物质几乎无法进入大循环。如表面涂层、油漆、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防冻剂、炸药、燃料、洗涤剂等产品。如果再生产品进入食物链,必须更加小心,因为“人命关天”:如果食品中含有不符合健康要求的物质,必须严格控制,制定标准并切实执行,防止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英国“疯牛病”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与蛋白饲养牛有关。因此,我们在鼓励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物质循环的可行性,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还必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时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对企业而言,需要诚信和应急机制,否则“废物变原料”就难以实现;又因上、下游企业都在施行清洁生产,从而导致物质的“减量化”,需要风险管理,否则产业链就会“断”。发展循环经济,也需要公众的积极行动,除了消费绿色产品,从需求侧拉动循环经济发展外,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也是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 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1,(6).[2]黄贤金, 朱德明.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 2003,(3).[3]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 J].环境保护, 2004,(1).[4] 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 J].经济纵横, 2004,(2).[5]牛文元.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6).[6]冯之浚.论循环经济[ J].中国软科学, 2004,(10).[7]吴季松.构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 J].江西社会科学, 2004,(11).[8]任勇, 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4).[9] 任勇, 陈燕萍等.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5).[10]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能源,2005,(5).[11]诸大建, 臧曼丹等.C 模式: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6)[12] 吴季松.循环经济的由来与内涵[ J].科技术语研究,2006,(1).[13] 任勇.中国循环经济的政策框架[ J].环境法制建设,2006,(4).[14] 周兵,黄志亮.论国外循环经济理论及实践[ J].经济纵横, 2006,(4).[15] 周宏春.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制度保障[ J].中国废钢铁, 2006,(3).

2.试论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略 篇二

1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30年, 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 要再实现人均GDP翻两番, 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 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 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 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据测算, 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 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 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 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 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 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 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 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增强国际竞争力, 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 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 但是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 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 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 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 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 积极应对, 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

目前, 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还仅仅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 普及面较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因此, 采取综合措施, 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 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 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对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加大宣传力度, 倡导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使生产者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形成绿色生产的习惯。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为形成循环经济产品市场奠定基础。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 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 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 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 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加快立法步伐, 明确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适宜的法律法规是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制度保障。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出台, 为推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在法律方面起到了良好开端的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的政府立法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 必须加快政府立法的步伐, 系统出台循环经济法律, 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并且制定一部详细的《循环经济法》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依据。通过法律、法规以确定循环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 以推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

调整经济结构,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工业结构调整中, 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 降低单位产值污染排放强度, 优化产业结构, 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 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高能耗、重污染的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 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改进评价方法, 探索建立国民经济的绿色核算体系。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使用国内生产总值 (GDP) 统计方法, 它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不能全面反映人的福利状况, 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因此, 在经济核算体系中, 应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 建立国民经济的绿色核算体系, 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使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真正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

加强技术攻关, 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技术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或成本过高, 则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 并应该将其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要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价值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 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 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3.试论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略 篇三

【关键词】循环经济;煤炭企业;生态平衡;制约因素

循环经济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以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集约型经济模式。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炭年产量世界第一。在我国,生产与生活中70%的能源都是靠煤炭及以煤炭为原料的能源来提供。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都将作为我国能源主体,这一地位不会改变。

近几年来,煤炭行业的传统的生产模式显露出的弊端越来越严重,逐步暴露的深层次问题引起了专家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十届人大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更加促进了人们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运行质量是当前我国煤炭行业必须做出的不二选择。

从国内外煤炭市场来看,国内煤炭受到外来煤炭的冲击,低价国际煤价造成国内煤炭市场的萎缩,国内产煤呈现供过于求的现象。由于煤炭行业严重制约工业发展,而这近几年国内工业发展速度放缓,经济增速下滑,国内对煤炭的需求量将持续减弱。目前尚在建设中的各种大型矿井将在未来几年中进一步增加国内煤炭产量,届时由于供过于求而产生的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明显,煤炭价格将会下跌。结合以上原因可知,煤炭企业的销售量与利润将逐步下降。我国煤炭行业由于长期缺乏卓有远见的规划管理、不重视资源的高效利用、储备管理体系设立的不太科学,导致了煤炭行业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畸形现象。这种长期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产模式将最终使我国煤炭行业走向绝境。而煤炭行业内部竞争将持续加强,拥有低成本、能够降低成本的企业将会取得巨大优势并最终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因此,在能源供应逐渐紧张的状况下,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加强煤炭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煤炭企业是实施循环经济最重要的主体。企业的动力在于追求利益,而发展循环经济所节约的巨额成本正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工业长期的发展离不开循环经济的实现,而循环经济将减少污染的排放、生产出更受欢迎的产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以及原料成本、最合理的使用资源等。同时循环经济模式还响应了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与各种倡议,使企业更有利于得到技术支持、政策优惠等实际利益。

为了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现有以下几个建议:第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良传统工业,结合产业的结构与特点,将清洁生产、废料的回收与利用、作业流程的改进作为重点发展区域。探索并研究最适合行业发展的新模式。第二,结合现代企业制度与当地法律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与生产模式。研究新的节能模式,尽量实现肥料的重新利用,使之重新进入生产循环,推动节能产技术与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实现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目标。第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研究并应用新的技术,尤其是资源节约、材料替代技术、能量的阶梯式利用(如热量),延长产业链、零排放等技术。实现有毒害以及高成本材料的廉替代、废弃物的回收与综合利用。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加强注意与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第四,建议咨询服务系统与新理念引入系统。及时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机构、服务机构以及各种社团的力量,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工作。使循环经济思想深入人心。

我国煤炭行业一直处于高消费、高污染的状态,煤炭企业的发展模式大多是:快速建矿,强力开采,废物直接排放,没有治理。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人类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能源、环境问题。煤炭行业经济发展长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来支持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层面上要求煤矿企业降低能耗,减少矿物、服务资源的使用量,减少矿物产品、服务能源的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加强煤炭资源循环利用能力,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矿产资源。加强区域建设,强化生态园区的建设,根据煤炭资源的条件,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完善煤炭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循环技术在经济上不合理的要尽量不用,或者尽量不要大规模采用。通过加大在环境方面的投入,实现矿井水、煤矸石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从而逐步实现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只有通过循环经济,煤炭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储藏量大,许多产煤区域对我国整体资源和国内外能源形式认识不够深刻,缺乏随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对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理解甚至不愿意接触和理解,大部分煤炭企业仍停留在生产、销售原煤的阶段,煤炭产业集中化程度和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因此发展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煤气共存资源技术,延伸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国家都出台了新的技术并积累了许多新的实践经验。目前情况下我国的煤矿综合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巨大的煤矿资源储量与现实中低效率的开发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年来,煤炭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资源利用和循环利用使得社会与企业更加发现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减量是对废物的产生进行预防而不是通过末端治理而加以避免;再利用是指能够反复使用生产中消耗量很小的非原料物件;再循环指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以及综合利用;再修复指修复生态系统。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巩固。煤炭行业需要充分利用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法律、法规和税收减免政策,促进矿区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改变传统观念,树立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理念。

煤炭行业的本质就是开发经营不可再生资源,而其中的关键在于经营。通过借鉴国外的技术与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煤炭开发方案。从经济与政策两个方面建立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激励机制,提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建设。采用新工艺,把产生的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经过加工作为原料,可以生产水泥和墙体等建筑材料,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增加了就业。加强环境管理,环保问题永远不要放松,良好的环境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积极采取煤矸分流,减少煤矸石的产量;推广矿井水复用技术,实现矿井水的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开采浪费。

为建设集约型煤炭企业,企业应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将全体员工都视为成本管理的主体。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的循环经济意识,通过讲座,移动传媒等方式,宣传上述思想,调动员工减少能耗、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建立责任目标成本管理制,组成承包考核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与约束措施。通过责任的深化与细化实现成本管理的最优化。

大型煤炭企业转型是在国家大环境下不可避免的过程。在转型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节约型、友好型经济模式为导向,根据社会趋势、国家政策要求、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状况,选择正确的方向。从长期稳定的大市场体系,到灵活多变的小市场体系发现规律并统一协调。把握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把握好市场变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周期规律,提前在战略上、全局观上来考虑对策,稳步推进煤炭市场改革进程,早日确立循环经济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张福来.关于现代大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N].陕西日报

4.试论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略 篇四

作者:郭印/高连廷 时间:2009-06-2

3[中图分类号]F1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02-736×(2008)02-001 2-0

4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人们在依靠传统生产模式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代际危机后,经过深思熟虑所确定的人类未来发展方向。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着手进行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快速发展之后,今天,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突出,逐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已明确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是,由于受传统能源利用结构、自然资源价格等一系列经济、法律制度安排的影响,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

一、所依据的经济学理论存在缺陷

以科斯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提出的产权理论,是对排污企业征收税金和罚款,即所谓的“庇古税”所依据的主要经济理论。但是目前,这种“先污染,后治理”、“付费排污”的末端处理方式的消极作用正日益显现。为此,许多从事循环经济研究的学者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深刻挑战。

他们认为,自然资源与环境不仅具有代际性而且具有国际性,而主要为当代有行为能力人设计的产权制度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根据科斯定理,若市场交易费用为零,只要对产权有明确规定,在发生外部效应时,可以通过谈判协调,相关方面将会考虑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资源有效配置仍然是有可能的。但实质是,无论交易费用是否为零,相关各方是否会进行协商,对环境资源拥有产权的同时就是拥有了污染环境的权利,依据这种产权制度安排,当代人有权对环境进行“先污染,后治理”。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使采取事后的治理和惩罚措施(“庇古税”),也无法界定污染给当代社会和代际、国际社会带来的损害,因为环境毕竟不是灯塔,不是一个容易估量的、简单的物权。因此,现代产权理论无法用来解释和安排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产权归属问题,一种新的、能够体现自然资源代际性和国际性的产权理论亟待建立和完善。

二、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定价过低

显然,末端治理并不是发展循环经济所追求的唯一目标,依据“3R”(Reduce, Reuse, Recycle)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从生产源头开始就要避免废料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污染,其次是对材料和能源的再利用,以及为保护环境而进行的再处理。但是在中国,目前企业普遍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原因在于,我国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定价过低。自然资源的低价格,间接抬高了可再生资源的价格,导致企业使用可再生资源的成本高于使用现有资源的成本;环境容量定价过低,企业只需要支付较低的排污费,就可以继续生产,企业治污的费用远高于排污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逐利的企业不可能自觉地节约成本、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资源。

1.自然资源定价过低。自然资源既包括原材料型的资源,如矿石、林木,也包括传统上被视为公共物品的自然资源,如水和大气。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品价格一直受政府管制,价格偏低,原材料同最终产品之间的比价偏高,间接鼓励了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滥用和浪费,“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现象普遍存在。采用现有原材料和技术,企业仍有较大的获利空间;相反,受价格和技术水平的影响,企业如果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新技术进行生产,将面临成本高、产品价格高、市场风险大的不利局面。以我国中部某省一家火电厂为例,这家电厂由于设备陈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和煤渣含量不断增加,每年被环保部门收取的排污费以及生产及环保设备维修费用多达2000多万元。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仍不愿意改变这种“拼资源”的生产模式,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煤电经济仍处于“热”发展期,电厂拼资源,仍能实实在在地捞到好处。2005年这家电厂发电量高达35亿多度,利润4000多万元。用他们的话说,如果投入资金搞技改,就不会有这样的盈利,职工们也不会答应。我国目前不合理的能源利用结构造成的煤电过热现象,给这类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相对较低的煤炭价格给电厂带来的巨大利润,更直接导致了企业对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漠视。目前该电厂二期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正稳步推进,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了省级评审。一个耗能更多、规模更大的火电厂又即将诞生。

2.环境容量定价过低。环境容量价格的形成,狭义上说是由于残余物流对环境系统施加负荷,造成环境容量的稀缺性,进而使容量资源成为经济物品,具备价格。目前我国对环境容量定价普遍偏低,排放成本界定不合理,排污费定价相对极低,企业具备了免费或低成本排放的极大可能,造成外部不经济。由于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对工艺、设备、人员等有多方面的要求,当实施循环经济的成本高于循环经济本身所节约的原材料成本时,由于排放又是免费或低廉的,企业自然会倾向于选择对废物的终端处理或者付费排放,而不会从生产源头上自觉控制废料的产生和污染的排放。可见,排放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循环

经济的可行性,而偏低的环境容量定价大大降低了排污成本,企业缺乏控制排污、发展循环经济的压力和动力。

三、相关经济措施老化

受自然资源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现有的一些经济制度安排制约了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并阻碍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步伐。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排污费的低价征收,这里只谈一下我国目前有关环境资源的税收、财政补贴制度以及其他一些经济措施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不利影响。

1.缺乏专门的环境税收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许多国家纷纷推行绿色的财政、税收政策,现在西方国家不仅普遍建立了环境税制,而且环境税已经成为环境政策的主要手段,并为削减污染物排放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技术革新和提高竞争力、增加财政收入和环保基金做出了贡献。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税收政策仍是一片空白。对煤、石油、天然气和盐等征收的资源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主要是针对使用自然资源所获取的收益,其目的在于,调整企业单位间的级差收入、促进公平竞争,而在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上收效甚微。可以说,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税。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之一。但是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却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的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就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纳更高比例的税。今后,随着我国能源价格改革的逐步启动,可再生利用原材料成本将逐渐走低,如果这种税制不加以改变,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抑制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2.相关财政补贴政策的负作用日益显现。我国的财政补贴政策曾对于保护资源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今天,它的负面影响却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助长和支持了能源价格的偏低。价格低,财政补,但由于管理上的缺陷,能得到资源补偿费的多是国有大中型矿山、冶金企业,而那些浪费严重的乡镇和私营企业则鞭长莫及。此外,目前从事有关污染防治、环境无害工艺技术的环保企业以及拟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还普遍不能享有贴息贷款等财政信贷激励的政策。循环经济项目、环保项目不仅投融资渠道单一,而且由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统一,大量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环保项目仍被当成一般工业项目来审批,在政策和信贷资金方面得不到支持。

四、产业规划和布局缺乏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在小、中、大三个层面实现,“小”即指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中”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生态产业链的建立,“大”则包括由循环型生产所带来的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垃圾处理和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的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消费方式和模式的改变等等一系列社会发展和变化。从小、中、大三个层面的单个实现主体的规模来看,基本上呈现的是大、中、小三种状态。因为,对于“小”层面的单个企业来说,只有规模足够大、排放的废弃物“足够多”时,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例如,辽宁的鞍钢和本钢等大型钢铁生产企业,就能够利用自身的产业规模和企业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内部循环生产,并且已经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方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是,对于众多中小企业,也就是“中”循环和“大”循环的更多参与者来说,由于单个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的量不足以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独立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也达不到成本最小化,与利用新的资源相比没有经济优势,导致它们在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上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因此,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积极搭建相互之间的产业生态链,共同寻求资源利用的连续性和规模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前提。

在我国,中小企业之间产业生态链的建立很难自发形成,这就对各级政府的产业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小到某个城市内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大到区域经济圈内产业集群的安排和规划,都需要各级政府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企业之间生态循环链条的搭建,以有利于园区内或经济圈内中小企业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但是目前受一些实际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的产业规划部门还习惯于仅仅依据企业的知名度、规模、产业内容等传统因素,来进行产业规划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将企业间的循环发展作为产业规划和布局的重要因素,来加以充分考虑和论证的经济决策还不多。在这样的产业规划和安排下,在许多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和废弃物之间根本不存在可循环性,有的园区甚至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现象,不仅没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反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大范围的集中污染。

五、废物回收利用产业规模化不足

要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必须要有专业化的、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进行废弃物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和再利用的专门企业,以促进循环型企业间产业生态链的搭建,实现规模效益。1999年德国玻璃瓶的回收再利用率达到85%,废纸达到88%,各类包装材料的再利用率达到80%以上;2000年各类居民垃圾中的50%得到再利用,居欧盟各国之首。目前美国纸张和软饮料塑料瓶的回收利用率超过了40%,软饮料罐和铁制包装的回收率则超过了55%。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规模化的废物回收利用企业的良性运作和发展。目前德国废物回收领域从业人员已达24万,年营业额500亿欧元。美国最大的废弃物回收利

用行业,即纸制品的回收利用,雇佣员工接近14万,年销售收入接近500亿美元;利用废旧材料的再制造工业,1996年的总收入已达53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家用电器、家具、音响、农场和园艺设备等耐用消费品制造业的收入。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每年约有300万吨废钢铁、200万吨废纸、200万吨废塑料、100万吨废玻璃等大量宝贵再生资源,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得到回收利用,每年有超过千亿元的财富从垃圾中消失。统计表明,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每天平均产生生活垃圾近7000吨,有机垃圾占67%左右,而纸、塑料等可回收资源约占28%,如果全部填埋,每年损失的利润将高达6800多万元。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废物回收利用产业还远未形成规模,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废物的回收主要依靠拾荒者来完成。他们大都来自贫困乡村,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培训,普遍处于单打独斗、薄利经营的状态。具有独立经营地位、有一定规模的垃圾回收处理企业十分缺乏,废物回收利用产业更无规模化可言,顺畅的城市废弃物供需链条还远未形成。

六、法律手段不健全

从各国经验看,循环经济不可能在传统经济体制下自发产生,除了依靠经济手段的引导外,还需要借助立法手段来强行改变企业行为。纵观在循环经济发展上取得可观成绩的美国、日本和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无一不是在立法和执法行为上做到了及时、周密和严格,从他们有关循环经济立法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1.缺乏专门的循环经济立法,现有相关法律条文过于宏观庞杂,操作性不强。自1979年以来,中国在环境资源保护立法方面已经有全国人大制定的28部法律、国务院颁布的50余部行政法规、国家环保总局等制定的170余件部门规章,546个全国性的环保技术标准,同时还有批准和签署的国际条约48件。从立法内容上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定或修改的诸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都或多或少地间接涉及了循环经济的某些内容。此外,《关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等法规条例都规定了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及优惠政策,但由于对循环经济概念的引入和认识尚停留于初级阶段,我国目前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的循环经济立法。在综合法律层面,我国宪法对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和原则作了一系列的规定,但并未明确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颁布并实施的,也未在法条中确立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思想。因此,目前循环经济在综合环境基本法层面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在专项法层面上,我国目前的环境立法内容庞杂,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这些专项立法基本没有采取循环经济立法理念,还是污染防治型的立法。2002年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也只是代表了循环经济的一个初级阶段,把末端防治转变为源头防治,着眼于生产领域,只是定位在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循环过程,它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全部参与,因而尽管采纳了循环经济的部分理念,我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还不能看作是循环经济立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只是在部分省级立法层面上,制定了比较明确的专门的循环经济法规,如《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方案》,以及《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和《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由此可见,我国在国家级立法层面并未对循环经济直接做出规定,只是在个别法律中附带地提到了这个概念,因而是不全面、不系统的,很难在实践中真正落实。

2.执法不严格。在1989年,当许多美国大城市都还处在猛扔垃圾、很少知道回收的时期,加州就担心将面临垃圾填埋场不够用的问题。该州立法机构于是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全州各市、县,在10年之内把送往垃圾填埋场的废料减少一半。具体期限要求是:在1995年,各地把垃圾量减少25%;至2000年时垃圾量减少50%;也就是说各市、县要对50%的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处理,违者将面临每天1万美元罚款的严厉处罚。正是这种强有力的经济惩罚措施,确保了加州城市垃圾定期按量的减少。在我国,不用说每天1万美元,就是每天1万人民币的罚款,似乎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的排污企业已经习惯了不痛不痒的惩罚措施,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交完罚款,利润还有盈余,而且有的盈余还相当可观,因此交费排污已成为行业惯例,这样的惩罚措施最终只能流于形式,清洁生产根本无动力可言。更最可悲的是,我们有的环境保护部门,甚至将收取企业排污费作为单位创收的一个重要来源。一些地方官员,奉行地方保护主义,对一些能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排污企业“明管暗护”,打着发展地方经济的口号,处处阻挠环保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这些现象的出现,根源在于执法力度的不严,制裁手段的软化,背后实质是对经济指标增长的盲目崇拜和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无知和漠视。

5.试论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略 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战略被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应运而生,遵循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需求,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应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再生资源等问题加入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考中,在企业的生产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成本管理;思考分析

人们已开始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以期来解决环境污染、生态失去平衡、资源面临匮乏等问题,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合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1]。

一、基于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成本管理理论与意义

1、循环经济的系统理论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为主体,以减少开采、加强资源的再生利用为发展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就是著名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由美国的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地球就是人类在太空中飞行的飞船系统,不断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就会走向自我毁灭,并提出新的循环经济发展观,从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转变为“储备开发型经济”,建立既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又不会给大自然和环境造成破坏的、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2]。循环经济理念中提出人类要将地球环境和自然资源视作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资源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

2、企业成本管理结合循环经济理念的意义

基于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企业内部管理和生产经营中的经济问题,借助多种成本管理手段提高有限资源的优化利用,尊重生态规律,通过降低成本和资源回收来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回报的生产目标,使企业能够最大化地得到生产收入和社会收益,节约能源消耗。企业作为一个“生态经纪人”应该负担起相对的社会责任,在循环经济的引导下在进行成本管理活动,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修复能力为底线开展生产经营,辅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策略,才能使企业在实施循环经济理念下取得市场竞争优势[3]。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成本管理要求企业重视内部的成本环境并加强管控和数据观察,正确核算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决策;同时,企业在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中树立正面的企业形象,更能赢得客户和供应商的信任和支持,实现企业商业价值的增值。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问题

1、企业对成本管理的目标和认知过于狭隘

在传统经济中,企业作为社会“经纪人”,通过产品短期逐利是其天然本性,但循环经济下的产品从初始设计、生产制造到实际生活的使用,直到最后不再合格而变废回收是一个较长的运营过程,不仅成本高,产品的回收周期也很长,与企业追求短期业绩的增长目标相矛盾,除了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之外,还会与企业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甚至为了研究回收利用的科研技术而投入过多的研发资金,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财务风险。尽管国家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并在“十二五”中提出了具体规划,但仍有大量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趋向于发展短期利益更大的项目,只注重当前的研发成本,更有部分企业不顾高能耗和高排放带来的环境成本,为了企业能够短时间内得到巨大的经济收入而损害人类未来的生存条件,这样只会导致社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失衡,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情况也会更加严重。

2、企业成本管理中“节约、循环”理念带来的矛盾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础理念来开展的管理活动,但资源的节约和循环本质上是一种产品的改良过程,产品会有一个极限幅度,一旦企业为了争取更多的“节约减量”成本而突破产品的极限,反而导致产品的质量下滑,或者选择外界投放废气污染原料而逃避投入环境治理成本的责任,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甚至还会因为污染环境而威胁企业生存[4]。

3、企业缺乏系统化的成本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

现代企业在成本管理控制上缺乏系统化的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只注重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核算,而忽略了产品的研发成本、顾客使用成本、次品回收利用成本、废弃物处置损失成本等综合信息,对潜在风险和外部环境的成本的关注度不足,导致成本管理的决策片面化,不能为企业的循环经济方案和成本控制决策提供全面充分的信息。而现有的成本管理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标准主要参考于企业的经济绩效,没有纳入非财务指标的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周围环境考核,这种不全面的评价体系容易让企业不愿意再为环保生产和节约资源投入精力,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从而不能达到循环经济所要求的社会生态和谐统一的目的。

三、基于循环经济中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思考

1、企业的成本管理中推行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是国家大力推行的一项思想理论政策,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支持才能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企业应当将循环经济的理念渗透到企业内部,由浅入深地宣传到企业的各个阶层,通过领导者的带头作用,借助企业的宣传、培训等各个传播方式,将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活动中去,让全体基层和管理人员都能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更好地让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推行。循环经济理念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全面理解,这需要企业带动所有的.后勤部门和生产环节一起参与,才能迅速推进循环经济和成本管理的联系结合,并且在各部门的理念渗透过程中,逐渐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具有企业特征的基于循环经济下的成本管理体系,部门和员工之间也更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推行循环经济理念是企业创新成本管理体系必须要做好的准备工作,能为循环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加强铺垫效果。

2、完善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大监督力度

企业应当在把握循环经济理念上完善财务管理、安全生产、质量保障等多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政策来调整企业的各项规章,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例如严格分配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落实产品的核算成本和费用预算情况进行分析等。同时,还要加大监督力度,打造分层级的负责机制并通过严格监督生产和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来控制成本,针对不合格的产品及时回收处理,从源头上避免企业资源成本的流失。企业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监督设备与合理的监督制度来杜绝企业内部的不良现象,例如远程监控终端、红外线摄像等电子装置,可以有效地加强内部成本管理,为成本管理营造公开透明的良好环境。

3、创新科学技术提高资源优化率

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是需要企业长期坚持的思想实践工程,企业想要创新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加强生产环节中的科学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产业链条,加强企业内部采购生产、销售收款、技术研发、人力财务管理的整体流程能够合理循环,形成资源再生的良好关系。因此想要发展好循环经济,必须提高企业生产线上的循环生产,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创新生产技术,从设计和资源分配环节开始就进行成本掌控,从而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从而提高企业各部门的职责明确度和工作效率,提高企业人力成本的优化管理,保证循环经济理念在实际生产中的具体落实。

4、提升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的成本管理工作具有复杂化、多变化的特点,其管理工作受到多种外界和内部环节的影响,这对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好地要求,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成本管控意识,还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外部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才能为成本管理开展有效的工作。因此,企业应积极为管理人员安排循环经济理念的专业知识培训,加深循环经济理念的理解,并提供具备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能力平台,保证成本管理员工能够与时俱进,及时了解社会变化的需求来调整企业的成本管控方向,提高企业成本管理团队的整体力量。四、结语现代人们已经意识到,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源争夺中占据优势,就必须要坚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的推行,不断探索和完善适用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成本管理方法,从而加强企业在社会中的绿色环保企业定位,提高企业内部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能力,帮助企业获得经济收益和环保效益的最大化,使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道路上能够长久稳定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荣: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浅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05:82.

[2]张益玮、罗亿洋: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4:108.

6.试论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略 篇六

衡量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循环经济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只有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 才能找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环节和关键路径, 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国内学术界已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 并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可知:首先, 从评价对象来看, 目前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还是以地区 (区域) [1,2,3,4,5,6,7,8]、园区层面的居多[9,10], 行业层面的研究次之[11], 企业层面的研究最少[12], 这可能与相关统计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有关。比较而言, 企业层面的数据获取难度最大, 而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主体之一, 企业层面的评价是必不可少而且尤为重要的。其次, 从评价指标体系上看, 学者们通常是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或者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循环经济评价相关文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 但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指标不够全面, 不能兼顾经济、环境与社会各个层面, 而好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能指出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层面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所在[13];二是指标多但指标之间有重叠, 对评价结果影响不大或者没有影响的指标也存在于指标体系中,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调指标体系的完备性与简明性。最后, 从方法上看, 就指标赋权而言, 通常使用较多的是AHP、模糊统计、灰色关联度、熵权法等方法[1,2,3,4,5,6,7,8,9,10,11,12], 在这些方法中, 无论是受专家经验知识影响较大的主观赋权, 还是基于数学理论和方法的客观赋权, 都对决策者 (如专家等) 的先验知识有较强的依赖性;另外还有研究使用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物质流分析等方法, 虽然这些方法更为客观, 但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存在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 本文在借鉴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将粗糙集理论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 建立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改善了已有循环经济评价方法中权重确定的主观性问题且降低了指标的冗余性, 并以我国16家钢铁企业2009年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丰富了循环经济评价微观企业层面的研究, 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 粗糙集理论

粗糙集理论 (Rough Sets Theory) 最早由波兰华沙理工大学教授Zdzislaw Pawlak于1982年提出[14], 但由于特殊原因, 该理论从1992年才开始逐渐被广泛拓展与应用。粗糙集是一种研究不完整、不确定知识和数据的表达、学习、归纳的理论方法[15]。它仅需要数据自身所提供的信息, 无需提供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此外, 它还具有从大量数据中求取最小不变集 (核) 与求解最小规则集 (约简) 的能力, 可以用于实现冗余属性及属性值的简化。这是粗糙集理论的两个显著特点[16]。粗糙集的基本概念有如下方面。

2.1 信息系统与决策表

在粗糙集理论中, 将S= (U, A, V, f) 定义为信息系统, 其中U={u1, u2, …, un}称为论域, 表示所要讨论对象的非空有限集合;A={a1, a2, …a|A|}则为属性的非空有限集合;V=∪Va (a∈A) , Va表示属性a的值域;f:U×A→V称为信息函数, 即对于a∈A, u∈U, 则有f (u, a) ∈Va, 它指定了U中每一个被讨论对象的属性值。若属性集合A又可分为两个不相交的子集, 即A=C∪D且C∩D=Φ, 则S= (U, C, D, V, f) 也称为决策表, 这里C和D分别是条件属性集、决策属性集。由此, 决策表与信息系统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决策属性集D。

2.2 属性约简

属性约简是粗糙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在S= (U, A, V, f) 中, 每个属性子集A'⊆A都决定了一个二元不可区分关系:IND (A') ={ (u, y) }∈U×U|∀a∈A', f (u, a) =f (y, a) , 关系IND (A') 构成U的一个划分, 用U/IND (A') 表示, 简记为U/A'={A'1, A'2, …, A'k}, U/A'中的任何元素A'i=[u]A'={y|a∈A', f (u, a) =f (y, a) }都称为等价类。每一个被讨论对象u都是用属性A的属性值来描述的, 若属性a (a∈A) 不影响论域U的分类, 即U/IND (A) =U/IND (A) (A-{a}) , 则称a在该信息系统中是冗余的, 否则是必要的。如果a∈A都为A中必要的, 则称为A独立的;否则称A为依赖的。令B⊆A, 如果A为独立的, 且IND (B) =IND (A) , 则称B为A的一个约简。

现实中诸多决策问题可以用决策表的形式加以表达。决策表也是一种分类, 决策表 (S) 中的决策属性集 (D) 就相当于分类中的类属性, 不同的是决策问题关注的是如何以尽可能少的属性来得到一个完整的决策规则, 因此, 就有必要对冗余属性进行约简, 即删除不重要或者不相关的属性。

2.3 属性的重要度与权重

在决策表S= (U, C, D, V, f) 中, 不同的属性重要性不同。设C'⊆C是一个属性子集, c∈C'是一属性, 考虑c对C'的重要度, 即C'中增加属性c后分辨度的提高程度, 提高程度越大, c对C'越重要。记c对于C'的属性重要度为, 那么属性c={ci}在信息系统中的权重为

3 基于粗糙集的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之一, 对其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也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些年, 国内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评价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这些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17,18,19,20,21,22]。

3.1 指标与样本的选取

3.1.1 指标选取

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多方面协调、综合发展的整体, 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发展[23]。所以,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兼顾经济、社会与环境多个层面, 从而能够更全面、客观与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因此, 本文首先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层、环境层与社会层;然后以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在总结我国钢铁企业循环经评价已有相关研究以及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 参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钢铁企业环境保护统计》 (2009) 、《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 (HJ465—2009) 等对各层面具体指标进行设计, 提出钢铁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1.2 样本选择

考虑企业在钢铁行业内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 选择首钢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包头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本溪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济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钢铁 (集团) 公司、攀枝花钢铁 (集团) 公司与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钢铁企业作为本文分析对象。这些钢铁企业2009年粗钢产量为27484.35万吨, 占全国56 784.24万吨粗钢产量的48.4%, 其中年产量2 0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3家, 1 000至2 000万吨以上的有8家;另外, 16家钢铁企业中有9家为钢铁行业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出于统计数据的考虑, 本文将鞍钢与本钢视为2家企业) (1) , 所以它们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直接反映, 对此进行评价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企业循环经济指标数据如表2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钢铁企业环境保护统计》 (2009) 、钢铁工业协会内部数据、《中国钢铁工业年鉴》、部分上市钢铁企业2009年与2010年年报、部分钢铁企业2009年与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3.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指标体系约简

3.2.1 数据的处理

因为使用粗糙集理论进行评价研究, 要求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是离散值, 所以如果属性集的数值为连续值, 就需要先对这些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本文首先使用SPSS软件对钢铁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采用等距离划分算法对样本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离散化处理后所得样本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决策表如表3所示, 其中, 决策属性D代表各样本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 是参考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润灵环球责任评级等相关报告及专家意见所得, 数值1至3表示发展水平逐渐降低。

3.2.2 指标体系的约简

从经济层、环境层与社会层三个层面分别对指标体系进行约简。令X={C1, C2, C3, C4, C5, C6, C7, C8}, Y={C9, C10, C11, C12, C13, C14}, Z={C15, C16, C17, C18}。对于经济层指标:

由上述结果可知, C1、C2、C3、C6、C7为X中D必要的, 而C4、C5、C8则为X中D所不必要的, 因此, 经济层指标就可由8个约简为5个。计算经济层各指标的重要度及权重:

对环境层和社会层指标同样按照以上步骤进行指标约简, 可得C11、C12、C13与C14是Y中D必要的, C9、C10是Y中D不必要的;Z中的C15、C16、C17及C18都是D必要的, 不存在冗余。由此, 决策表中条件属性就约简为C1、C2、C3、C6、C7、C11、C12、C13、C14、C15、C16、C17、C18, 根据粗糙集理论中的计算方法, 可分别计算出各指标的重要度及权重, 如表4所示。

3.3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进行多指标评价时, 由于指标间在单位、量纲和数量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如果直接使用加权相加的方式必然会影响评价结果, 因此, 需要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 即把指标值转化为量纲为1的无数量级差别的标准分, 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和决策。这里, 采用如下的规范化方法, 即假设决策矩阵为P=[pij]m×n, 规范化后的矩阵为Q=[qij]m×n。当Ci为正向指标时, ;当Ci为逆向指标时, 。其中, 。由此, 经规范化处理后各样本企业指标值如表5所示。

结合表5与表6的数值, 根据Ecoi=∑ωiC'i、Envj=∑ωjC'j和Sock=∑ωkC'k (其中, i=1, 2, 3, 6, 7, j=11, 12, 13, 14, k=15, 16, 17, 18) , 对样本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分别从经济、环境和社会层面进行评价, Ecoi、Envj或Sock值越大, 则说明该企业在经济、环境或社会层的发展情况越好, 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首先, 16家钢铁企业各层面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如:经济层宝钢股份得分为0.76, 包钢集团与攀钢集团的值却仅为0.23;社会层河北钢铁为0.68, 而建龙重工仅为0.05。虽然循环经济这一概念在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就被提出, 2003年还被纳入科学发展观, 但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长期过程, 目前我国仍处于循环经济实践的探索阶段,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主体的企业由于受国家政策、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性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存在较大差异, 钢铁企业亦是如此。

其次, 各层面评价均值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提高, 如年粗钢产量在2 000万吨以上企业的均值显著高于1 000~2 000万吨和1 000万吨以下的企业。企业规模越大, 其在科技研发、生产设备以及环境治理等各方面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就相对越多, 发展水平也就越高。这说明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理应以重点大型企业为着力点, 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 进而推进全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对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第三,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在环境与社会层的均值都高于非循环经济试点, 而在经济层的值则明显低于非循环经济试点。但是如果不考虑包钢、本钢和攀钢, 其余6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层均值分别为0.68、0.87与0.39, 显著高于样本企业均值、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均值 (9家) 以及非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均值。包钢、本钢和攀钢可作为特殊样本进行分析。这三家企业2009年均处于亏损状态, 但不能因为它们而质疑其他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作出的努力, 它们恰恰说明了要想发展循环经济, 首先要保证企业具有良好的经营状况。这说明我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近些年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其经验可为行业内非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所借鉴;另外, 也可以看出, 在评价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时, 不能只考虑经济、环境或社会单一层面, 而是要强调三者的协调发展。

4 结论

7.我国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 篇七

众所周知,今天我们的生态恶化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倍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降低发展成本,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又能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不是农业强国。从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并单一,尤其是近年来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过滥使用,土地酸碱化、肥力下降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农村地下水位日益下降等。农民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提高收入使得农民的收入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农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投入减少而收入增加,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民的收入。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资源和技术三位一体,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和我国工业及其他社会领域循环经济实践的影响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面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困难,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发展得到广泛的认同,在农业生产和消费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及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即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方法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持续的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综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则,简称“4R”原则即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use)准则,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准则,和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为目标的“重组化(reorganization)准则和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Recycle)准则。

农业循环经济特征。1、农业循环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小循环与工、商结合,形成生产、消费、资源再利用的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的真正循环。2、农业循环经济要求生产物质的循环流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是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发展流向,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人们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并一次性的。而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产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方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主要体现在“两低一高”即高利用、低开采、低排放。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的路径。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转变思想在发展思路上,领导干部要彻底改变以往重开发轻节约,把又快又好的发展战略转变为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把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相一致协调发展。树立发展循环经济意识,在农业经济发展上走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2、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协调控制。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传统生产经营观念,对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强,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好处和典型事例进行宣传,使农民逐步培养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方面和范围广,政府对其进行统一领导协调,是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因此,政府要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的协调和控制,是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科学有效的范围类进行。政府要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规划,确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措施,为循环农业的发展做好条件。3、政府要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法律。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区域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法律法规意识在农村很是空白。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循环农业良好运作的有效保障。政府要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政府可以制定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绿色消费、发展安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等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在在其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民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做到有法可依。

上一篇:网站项目费用申请报告下一篇:ae运动跟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