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公共政策(8篇)
1.名词解释公共政策 篇一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一般逻辑构图是劳动一价值一价格:旨在确立生成规定上的对象运动的连续性假说。马克思把价格归结于价值,把价值归结于劳动。这样就从经济形态的全领域中把握了生产和分配,同时揭示了“商品经济形态”的发生。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本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和货币(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原理
1、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
马克思在他首创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中阐明了这一原理。指出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它反映着商品生产所特有的社会生产关系。价值是通过物与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
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价值形成过程的原理。
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作为劳动过程,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创造出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中包含的物化劳动转移到商品之中,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又把新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之中。从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商品价值首先包含从生产资料中转移来的物化劳动,这部分劳动实际上是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耗费。商品价值还包括当期投入的活劳动。
4、价值增殖过程的原理。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不仅是价值形成过程,而且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特征。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资本家垫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如果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只形成与购买劳动力的花费相等的价值,资本家就不会进行生产投资。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在于使资本增殖。资本能够增殖的原因在于,劳动力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商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垫付资本,只是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就能够创造出来,而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资本增殖。
5、价值构成的原理。
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由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劳动者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三部分组成。从资本主义生产者的角度看,价值由补偿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和补偿购买活劳动的资本v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即价值=c+v+m。
6、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的原理。
价值是从属于商品的。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人类劳动才表现为价值。价值范畴的历史性是由商品范围的历史性决定的。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现实意义: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依据,合理调整收人分配关系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的思想,1969年阿罗第一个使用“交易费用”这个术语,威廉姆森系统研究了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交易费用这一思想的提出,改变了经济学的面目,使呆板的经济学具有了新的活力,并更具有现实性。它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虚假假设之上的完美经济学体系,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经济学更加完善,而且这一思想的提出,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交易费用经济学包含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1)市场和企业虽可相互替代,却是不相同的交易机制。
人类行为和交易费用的理论基础——制度理论,因而企业可以取代市场实现交易。
(2)企业取代市场实现交易有可能减少交易的费用。
(3)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
(4)企业“内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的管理费用。当管理费用的增加与市场交易费用节省的数量相当时,企业的边界趋于平衡(不再增长扩大)。
(5)现代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及企业节省交易费用的努力是资本主义企业结构演变的唯一动力。
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了节省这种交易费用,代替市场的新的交易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企业,而企业的不同组织结构也是为了交易费用节省的必然结果。
交易费用理论仔细区分了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市场交易双方利益并不一致,但交易双方地位平等。企业内部交易一般是通过长期合约规定(如企业主和雇员),交易双方利益比较一致,但地位并不平等。市场交易导致机会主义,但在企业内部,机会主义对谁都没有好处。
政府经济职能
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宏观的角度,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和功能。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法、方式、手段的总称。
一、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演变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不同概括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职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作用的问题,理论界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主要职能。
(二)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职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前一时期可以称为转轨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本质还表现为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的成分不断强化。这一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代表性观点是“三职能论”。即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调节、监督三大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基本职能,调节和监督职能是派生职能。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政府经济职能的分类
政府的经济职能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具有保卫国家.维护国内安全的政治职能外,还具有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
(一)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
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如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以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提供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持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环境;政府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
在经济实践中,政府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征收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实行直接的转移支付制度及对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分配政策等措施,贯彻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调节收入分配,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另外政府还可通过制定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确定全局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等方式发挥其作用和职责。
(三)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管理,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优化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但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政府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前提下,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实行宏观的管理和调节。
公共企业理论
公共企业,也称国有企业(state-owned enterprises),是指所有权或控股权属于政府,并且受政府直接控制的经济实体。
(一)公共企业存在的一般原因
在西方国家,公共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对我国来说,公共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源于社会主义实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总的说来,公共企业存在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同原因在各个国家中的重要程度既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其历史、政治因素及经济思想、经济体质有关。
(二)公共企业存在的具体原因
提供公共产品
对大规模或战略性项目进行投资
控制自然垄断行业以保护公众利益
增加财政收入
挽救亏损企业
控制金融机构 其他原因(三)公共企业的类型 1.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提供的服务包括供水、排水、电力、天然气供应、电信等,它们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两大特征:自然垄断性;政治敏感性。2.陆上运输与邮政服务
陆上运输包括市内和城市间的各种公共运输系统。它们本质上与公用事业一样,但不同的是它们面临着竞争的挑战。特征:政治敏感性;竞争性。
无论是公共运输还是邮政服务都有一种财政上入不敷出的倾向。但是如果提高价格或削减服务,政府则要付出巨大的政治成本。3.竞争性企业
竞争性企业指政府所有的商贸企业,它们与私营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直接的竞争。这类企业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航空公司、石油公司等。特征:竞争性。
政府介入竞争性企业的理由:市场中的企业失灵;刺激竞争;保持对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的控制;
随着民营化进程的推进,这类企业已被大量地削减。4.管制机构
这些机构属于政府所有并受政府的控制,它们通过销售商品获得资金以维持自己的运转。特征:强制性收购或强制性购买。
(四)政府对公共企业的控制与责任
公共企业中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表现为:一方面,它不像政府各部门那样要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也不必承担对股东的责任,而这种责任一般被认为是私营企业的巨大优势之所在。由于目标与目的不明确,因此不可能对公共企业管理的实际好坏给予准确的判断。
公共企业中存在着政府控制与管理自主性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政治官员与官僚制组织的中央部门一直认为对公共企业控制不力 ;公共企业的管理部门则抱怨政府对管理权力干预太多。
解决方法:(1)通过控制削弱追求相互冲突的目标的自由裁量权;(2)通过奖惩减少追求相互冲突的目标的激励因素;(3)通过教育与游说减少相互冲突的目标;(4)剥落共同目标的面纱,承认与接受利益冲突,将按规则进行公开协商达成有效协议的制度合法化。
外部效应理论
从公共管理学定义外部效应是指经济当事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会对其他经济当事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施加的有益或有害影响的效应。
(一)外部效应分类
外部效应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好的或积极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正效应(如花圃或果园给养蜂人带来的好处);坏的或消极的影响被称为外部负效应(如化工厂有害化学物质和噪声的散布对环境所产生的消极或危害性影响)。当外部效应出现时,一般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以达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外部效应的存在既然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政府就应当负起这个责任。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直接的公共部门的生产来推进外部正效应的产出;通过直接的管制来限制或遏制外部负效应的产出,如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硬性规定特定的污染排放量,企业或个人必须将污染量控制在这一法定水平之下,或者政府征收排污税等方式来治理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外部效应八种排列
①消费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消费者因其他消费活动受益 ②消费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生产者因其他消费活动受益 ③消费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消费者因其他消费活动受损 ④消费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生产者因其他消费活动受损 ⑤生产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消费者因其他生产活动受益 ⑥生产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生产者因其他生产活动受益 ⑦生产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消费者因其他生产活动受损 ⑧生产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生产者因其他生产活动受损
(三)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1.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产量不足
以教育为例,受到良好教育的公民使全社会受益,这种利益是不可分的,但受到教育的公民也直接受益,这部分利益又是可分的 2.外部负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产量过剩
当存在成本外部化现象时,情况则恰恰相反,生产商忽视产品的外部成本将会造成产品的实际供给量大于帕累托最优的供给量,这也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四)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1.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具体来说,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实际上就是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就负的外部效应而言,其内在化就是外部边际成本被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从而物品(服务)的价格得以反应全部社会边际成本;就正的外部效应而言,其内在化,就是外部边际效益被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上,从而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得以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效应。2.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政府一般运用矫正性的税收来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操作的方法是:对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3.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政府一般采用纠正性的财政补贴来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操作的方法是: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按照该种物品或服务的外部边际效益的大小发放财政补贴,以此将补贴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痛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产权理论
一、产权的含义
产权是财产权利的简称,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产权首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产权制度,虽然没有提到产权,但经常提到所有权、所有权关系、商品所有权和资本所有权。科斯:将产权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纳入到经济分析中,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认为交易费用和产权制度有密切关系,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交易费用。
二、产权的内容
1.狭义所有权又称归属权:产权主体把客体当作自己的专有物,排斥别人随意加以侵夺的权能和作用。
归属权的含义:①表明对客体的归属、领有关系,排斥别人违背他的意志和利益侵犯他的所有物;②可在他的所有物上设置法律许可权;③利用所有者的权能收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2.占有权:指主体实际地或直接地掌握、控制或管理客体,并对它施加实际的、物质的影响的职能,即事实上的管领力。
3.支配权:①指所有权主体在事实上或法律上决定如何安排、处理客体的权能;②主体安排和决定客体使用方向的权能
4.使用权:产权主体利用、改变或消费客体的权能。包括三种情况:①利用、应用而不改变客体的原有状态②改变客体的某些状态,而不改变其根本性质或物质存在形式③消费客体,即消灭它的原有物质状态,转换它的原有存在形式。
三、产权的属性 1.排他性与非排他性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私有产权的决定性特征是其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德姆赛茨指出:排他性是指决定谁在一个特定的方式下使用一种稀缺资源的权利。
产权排他性的实质是产权主体的对外排斥性和对特定权利的垄断性。私有财产的排他性一方面把选择如何使用财产和承担这一选择后果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使所有者有很强的动力去寻求带来最高价值的资源的使用方法。
2.可分割性和不可分割性
私有产权的可分割性是指对特定财产的各项产权可以分属于不同主体的性质。
产权可分割性应注意的问题:
①产权的可分解性不是无限度的,不是说,产权可以无限分解,分得越细越好。②不是任何一项产权都可以任意再次分解 3.可让渡性与不可让渡性
产权的让渡是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手和交易,按让渡内容的多少可以分为全部产权的让渡和部分产权的让渡。按产权的让渡时限可以分为永久性让渡和有限期让渡。有限让渡的特点是相应的产权只在契约期让渡,契约期满,有合法地回归原主体手里。
产权有限期让渡产生的前提:
①特定财产的权利体系发生分解,即不在属于同一个主体或者可以不属于同一个主体。②信用关系产生和信用制度达到一定的完备度。
公共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
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或服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或服务获得消费的减少。它是以整个社会为单位共同提出的需要,如国防、公路、法律、环境等。私人物品则是用于满足私人个别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二)公共产品的特征
1.消费的非竞争性。指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不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如国防、公用电网、灯塔等。不会因增加一个消费者而减少其他任何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量。
2.受益的非排他性。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不喜欢的公共产品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例如国防,一旦形成了国家国防体系,提供了国防服务,要想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防保护,是非常困难的,或者成本高到不可接受。而私人物品恰恰相反,例如一件衣服或一个面包,购买者按照所标明的价格支付了货币就取得了该公共产品的所有权并可轻易地排斥他人消费这种产品,这也就是所谓的排他性。
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或者,不能按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将其限定为仅供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
(三)政府的公共提供方式
政府的公共提供有如下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民间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民间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2.政府控股、参股经营。对于那些初始投资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道路、桥梁、铁路等,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补助方式包括补贴、减免税等。
(四)公共产品理论的现实意义。
公共产品理论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社会契约论基础上,以市场失灵为研究的起点,将纠正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作为公共部门发挥作用的范围,为解决市场失灵、缓解本国社会矛盾、减轻社会摩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时期,首先,政府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但是仅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根本无法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民众对公共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其次,政府对公共产品的垄断经营,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所以,从现实出发,应该引进市场机制来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应树立公共产品的市场化经营理念,破除公共产品“福利型”、“供给型”的观念,同时引进多个市场主体,在公共竞争的条件下,实现公共产品的高效配置。
财政支出理论
一: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所需或用于国家投资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情况)转移性支出:政府资金无常的单方面转移包括辅助够买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区别:是否在交换、购买商品行为。
按支出功能分类共17类 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1绝对量指标
2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 3财政支出的增长率
4财政支出的增长弹性系数=财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 5财政支出的边际系数=财政支出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 类比财政收入的规模的衡量指标 1绝对量的指标
2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3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4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 5财政收入的边际系数=财政收入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
三:财政支出规模的一半趋势:一般情况下是不断增长,是绝对增长。
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2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内在因素: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税收上升,故财政支出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
外在因素:危机时期政府被迫提高税率,财政支出增加,危机过后之粗会持续较高水平。3经济发展阶段论
早期: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重要比重
中期:政府投资还在进行,但政府将逐步换为对私人投资以弥补市场缺额 成熟期: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支出。
四: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因素,主要体现在意识证据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经济
3社会因素,如人口、结业和卫生。
财政收入理论
一、财政收入分类的依据
财政收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的货币资金。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收入首先应理解为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财政分配活动的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在其中形成特定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是以货币来度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财政收入又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的价值,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对财政收入进行分类的要求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分类似乎应合乎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与财政收入的性质相吻合。二是要同各国实际相适应。
二、财政收入分类
(一)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按财政收入形式的分类:包括税收、收费、债务收入、铸币收入和通货膨胀收入。按财政收入形式又通常将财政收入分为经常性收入和非经常性收入。
(二)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按财政收入来源的分类:包括两种不同的亚类:一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二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
(三)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
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
三、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一)财政收入分项目构成 税收收入、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
(二)财政收入部门构成 1.农业是财政收入的基础; 2.工业是财政收入的支柱; 3.其他行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部门。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一)我国财政收入变化趋势
1.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形势是良好的。2.1978—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
(1)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2)预算内资金拮据,难以满足各部门正常的公共需要,导致预算外资金和各种基金规模增长;
(3)中央可支配的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4)银行扩大业务职能,代替了部分财政职能; 3.“九五”时期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二)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分析和判断 1.财政收入(预算内)规模水平2.政府收入(包括预算外)规模水平3.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关键在于调节财政收入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4)坚决取缔乱收费,继续进行税费改革,控制预算外资金的增长;(5)对现行税制和税收政策继续有增有减的结构调整;(6)兼顾“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的方针;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从理论下看,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及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当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渊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2.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经济发展水平是分配的客观条件,而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进行调节的可能性。所以在不同的国家(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同的)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财政收入规模也是不同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从1979当年,同时采取三大措施:即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对企业减税让利。三大措施的实施对财政收入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引发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原因;二是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
第二,决定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财政收入制度;
第三,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是和产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的,而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
财政预算理论
公共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 是财政数据记录、汇集、估算和汇报,也是一个计划。19世纪以来,现代公共预算已作为现代国家进行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是建立廉洁、经济、负责的现代政府的基本条件
(一)基本内容
1.财政收支的规模与结构;
2.个级政府在处理这些资金收支问题上的地位、权利以及相互关系; 3.预算收支在实现过程中必要的编制、审查、执行和检查监督等程序; 4.政府为保证预算收支计划实现所采取的措施及规章。
(二)公共预算的本质
1.公共预算反映政府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选择。2.公共预算反映了支出上的优先权。
3.公共预算反映了服务于不同目标的各种决策的相对比例。
4.公共预算将公众的偏好与政府产出联系起来,向公众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工具,并使公众能够通过影响预算,使政府的收支活动符合自己的偏?谩? 5.公共预算反映公众对于不同形式和不同水平的税收偏好,也反映了特定集团的纳税人转移税负的能力。
6.公共预算反映不同的个人和组织影响预算结果的相对权力。
(三)我国公共预算原则 1.合法性原则:
预算编制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 2.真实性原则:
对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要认真测算,力求真实准确 3.完整性原则
将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 4.科学性原则
预算收入的预测和安排支出的方向要科学 预算编制的程序设置要科学 预算编制的方法要科学 预算的核定要科学 5.稳妥性原则
稳妥可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6.重点性原则
兼顾一般的同时,优先保证重点支出 要先保证基本支出,后安排项目支出 先重点、急需项目,后一般项目 7.透明性原则 8.绩效性原则
建立绩效考评制度,由“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
(四)我国公共预算特征 1.构建公共性的支出结构。
2.改革公共预算编制组织形式。(部门预算)3.优化预算支出实现方式。(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4.改革预算收支分类方法。(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五)公共预算政策应用的局限性
1.公共预算发挥作用或产生效应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不是在政府运用一定的预算政策工具调控之后,即期就能发挥相应的作用。2.公共预算进行调控的程度和力度要受财力的限制。3.公共预算调控的范围有限。
财政政策理论
财政政策,通常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刹糠帧?
一、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一是财政政策目标(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二是财政政策主体(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三是财政政策工具(税收 财政支出 公债 财政预算)。
二、财政政策的类型
1.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社会总需求过程中发挥作用方式的不同分类
内在稳定器:指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依靠其本身具有的内在机制,自行发挥作用,自动调节经济,收到自动抵消经济波动、稳定经济的效果。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现实情况,灵活改变税收和财政支出,以达到调节总供求、熨平经济波动的目标。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分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增加和刺激总需求,促使总供求平衡的财政政策。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可以达到增加和刺激总需求的效果。扩张性财政政策经常导致财政赤字
紧缩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促使总供求平衡的财政政策。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规模,减少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可以达到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的效果。紧缩性财政政策一般会导致财政结余
中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其政策功能在于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以维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政策的实施则表现为财政收支在数量上基本一致。中性财政政策的特点在于对总供求产生不具倾向性的调节作用。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再通过投资乘数影响产出的政策。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依据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具优势,互有特点,因此二者的协调配合有助于实现多元政策目标。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要求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促进产出与就业的同时,可能发生挤出效应,从而排挤了私人部门的投资。扩张性货币政策却能够通过降低利率,促进产出与就业的增加,因而有利于鼓励私人部门投资的增长。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节范围差异要求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侧重于调整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直接作用于公平问题。货币政策侧重于调节货币这一资源在社会各领域中效率的发挥,直接作用于效率问题。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的差异要求二者的协调配合
在经济萧条、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起到刺激经济回升的作用。货币市场还可能落入流动性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完全失效,只能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启动投资需求。反之,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时候,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松”政策组合。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紧”政策组合。
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一松一紧”政策组合。
4.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一紧一松”政策组合。
财政体制理论
财政体制是指关于财政层次和结构、机构设置、各级财政的权限和责任及相互关系的原则规范和制度安排。内容包括以下四点:1.财政管理的层次、结构和机构的设置;2.各级财政的职责划分;3.各级财政的收支划分;4.各级财政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体制的特点:分级性;整体性;规范性;相对稳定性。
财政体制设置的基本要求:体现公平与效益
财政体制的类型
(1)财政联邦制模式:通过宪法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进行界定,特点是:
中央与地方在宪法规定的领域和范围内相对独立、平等,互不从属 中央与地方均直接对人民行使权力,每个公民都隶属于两级政府 中央与地方在宪法规定的事务上相互协调
财权相对分散,联邦以下各级政府拥有较大的财政决策权,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提供以地方配置为主,中央与地方实行以分权独立为基础的协调合作
代表国家: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2)财政单一制模式(中央集权制财政模式):地方财政接受中央财政的统一领导,根据中央财政授权进行财政活动,地方分权水平低,自主性小
代表国家:中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财政体制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一)以足投票理论
1.1956年蒂布发表《地方支出的纯理论》提出此理论
2.基本思想
基于地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征税问题,各地方税收负担轻重不同,公民就要从负担重的地方迁移到负担轻的地方,即用“脚”表达了他们的偏?谩? 地方政府如果想留住居民,就要听取他们的意见,改进公共产品提供的质量和效率,各地形成公共产品的竞争
财政层次应考虑不同地区居民的习惯、偏好、收入等因素。
(二)俱乐部理论
1.1965年,布坎南以一个小型俱乐部为例探讨了关于财政层次于人口规模的关系问题,因此,又叫俱乐部理论。
2.基本思想
在特定地区内,假定该地区的消费者具有完全相同的偏好和收入,分析在何种人口规模和公共品提供数量下,对每个消费者征税最少,而其收益最大。即人均社会边际收益等于人均社会边际成。由此得出,一定公共产品供给下人口规模的最佳数量。
财政层次划分应考虑偏好相同的人口数量、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数量和质量等,尤其要重视人口数量和规模的分布情况。
(三)财政分派理论
马斯格雷夫观点:财政应发挥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由此提出分级承担不同种类的公共产品问题。
2.名词解释公共政策 篇二
(一)现代公共行政的局限性
现代公共行政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垂直管理、物化的官僚制与复杂性。
1. 垂直管理
现代公共行政的主要组成形式,就是韦伯的官僚制。这种官僚制是一种理想模式,是以权力分配作为支撑的垂直管理体系。权威和权力都位于金字塔的顶端,这导致了领导不必听取下层的意见和咨询就可以做出决策,导致了决策的不科学和不民主,带有浓厚的官僚主义。
2. 物化的官僚制
官僚制注重工具理性,强调专业化、技术化、去人格化,遏制人性,使官僚制一步一步走向物化。韦伯的官僚制成为了一台臃肿复杂的机器,而人成为了工具,只注重程序和规则而忽视结果,导致公共行政丧失了公共精神。
3. 复杂性
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机构除了要服务公众、谋求公共利益,还要顾及自身利益。正是因为自身利益的追逐导致机构愈加膨胀和复杂,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笨重不堪。
(二)重释公共行政的内涵
全钟燮教授认为,为了理解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对公共行政的定义与看法,重释公共行政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公共行政进行解读。
首先是公众地位的转变。要从被动的客体转化为积极参与的主体。在以往概念中往往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置于公共行政之上,因而更多地强调工具理性,专业化和技术化,而忽视了公民的地位,认为他们只是被动接受公共服务。要以对话、沟通和协商为手段,鼓励不同背景身份的人参与到公共行政中来,重新建构行政管理理论。
其次是行政管理职责的转变。要从单纯的管理者转向鼓励公民参与的促进者。政府应该为公民构造双方沟通的平台与话语体系,向公民采纳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行政管理者必须为公民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以保证他们能够顺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行政管理者超越现代公共行政的局限性,通过沟通和公民参与来构建更加富有意义的社会框架。
再次是公共行政要重新定位。应该变管理为合作,变统治为治理。社会建构主义并不否认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技术性,而是引入公民参与,沟通和对话能更好地实现公共行政的目标。在社会建构主义者看来,20世纪80年代,政府、公民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参与治理的公民群众通过对话与协商实现了对公共利益的正确判断。
最后是民主行政。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主张建立一种平行合作关系,通过对话、分享和开放式的交往分享社会权力。社会建构通过协商与对话凸显非科层制的合作治理形式,为推进民主化的治理进程提供了一个框架。
二、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
(一)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特征
1. 社会建构是一个框架
社会建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寻求对话和协商。公共行政不再单纯是政府部门的事,同时也是民众和非政府组织的事。社会建构框架下,鼓励多主体参与,实现公共治理的民主化。
2. 承诺通过民主过程来实现变革
社会建构承诺通过民主过程来实现变革,让公民充分参与进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公民的价值、思想和体验。此外,更加民主的公共行政能够使政府的行政管理具有更好的接受性,使得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够更好地得到推行,提高政策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3. 社会建构过程鼓励着人们的参与和奉献
社会建构旨在推动公共参与,要求行政过程更加民主与公开,鼓励人们参与和奉献。只有如此,公共行政才能够更好地运行。
(二)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途径
1. 分权与权力分享
分权就是要把权力从中央层面下放到地方政府,使得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进而培养能够积极参与公共行政的公民。在实际操作中,政府拥有非常大的权力。决策权往往位于金字塔顶层,处于下层的公务员和公民很难进入到决策过程中来,因而必须下放权力。否则,民主的社会建构就不可能实现。
2. 强化非主题讨论的实践
“民主的社会建构依赖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促进持续的互动和连续的关系,倡导批判和反思行动,强调包容姑息反对声音的真正对话与话语。”①主题性的讨论为公民更好地说出心声和意愿提供了渠道和平台。因此,要把主题性讨论和非主题性讨论都纳入到公共行政治理的民主化进程中来。
3. 促进信心和信任
现代公共行政,由于其局限性,民众无法参与到公共政策的治理当中,因而缺乏对政府的信任;同时,部分行政官员的不规范操作,丧失了民众的信任。而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就是重拾公共行政伦理的精神,重塑官员的伦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让民众参与到公共治理中来,重新树立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三、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反思
首先,由于政府的封闭禁锢运行模式,使得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实际上很难参与或影响到决策过程;设若参与进去了,在一些紧急和重要时刻反而会延误决策。其次,公民是否愿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参与公共治理的意愿是否强烈,即便主观意愿强烈,政策参与过程中也还会受到客观环境、制度条件与领导意志的影响。再次,如何保证公民顺利参与,又如何保证其参与的真实性、所表达观点的可信性,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不同的治理主体来自不同的背景与环境、不同的利益团体,因而难免发生冲突与矛盾,关键是如何调和且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任重而道远,但是,坚信只要把握住社会建构的内涵,公共行政就能更多关注公共利益,为一般民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M].孙柏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名词解释公共政策 篇三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鉴赏类课程;审美;艺术教育;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4-0108-04
2014年1月10日,我国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可以看作是在至今尚未出台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该意见从明确思路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重点环节,统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建立评价制度,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确立了新时期艺术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并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脚步。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学工作继续沿用2006年教育部下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此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较为详细地规定了课程教学各个相关方面的标准,是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指导。
该指导方案中亦明确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主导精神。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课程设置结构其核心为各艺术门类鉴赏限定性选修课程,并辅以其他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判、艺术实践等任意性选修课程。从2006年秋季学期实施至今,通过已举办四届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展现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
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者,始终应当以发展和研究的态度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实景。需要思考如何与时俱进的为人、为国家和社会提供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目前,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在以“立德树人”为国家学校艺术教育目的,通过音乐艺术教化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目标的课程教学。
一、关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解释
按照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受到西方教育理念影响而形成的学校艺术教育观念,无论是音乐还是其他人文艺术,逐渐定位为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三十多年以来,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大量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文献佐证以审美为核心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合理和成功,也纠正了一直以来国人对于艺术尤其是音乐,专注于其非审美的体验和功能上,忽视其艺术性和最重要的审美意义的错误认识。
不过,应当注意到我国艺术教育目的方向为“立德树人”。在当前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从中、小学到大学,仍然存在着夸大音乐辅德功能和价值的倾向。当然,将音乐用于功利性的目的,为非音乐的目的服务自古有之,且传承已久。我国西汉时期就有“德音谓之乐”(《礼记》《乐记》)的思想。音乐作为辅政正德的工具是中国礼乐制度和文化的核心所在,影响深重。而且,这种由非纯粹音乐体验产生的功能性用途的作用也确实存在,不容小觑。西方文明中亦有相似的观点出现。但是,音乐艺术教育发展至今,关于音乐艺术和这种艺术的教育已经被更为深入的研究、探索。一种认识逐渐回归于艺术本身。比如,贝内特·雷默认为艺术是通过捕捉和表现其内在品质中的各种样式和形式的人的感觉来使人的感应这个主观领域变得客观,从而可以接近。艺术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人们达到包含在事物的艺术品质中的感觉体验。因此,可以把艺术教育视为感觉教育。音乐教育的主要作用与之相同,是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教育。其最深刻的价值所在与其他所有人文艺术学科一样: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艺术在美学上既无所谓道德,也无所谓不道德。艺术的道德在于艺术家是否真实、自然的创作。在一切与艺术交互作用的教学中,都应当谋求审美意义。教师的作为在于帮助学生尽可能在音乐教育的每个阶段快乐、自由而开放的接受多种风格的音乐作品;通过熟练的教学,说明音乐无论风格如何,都具有表现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多分享音乐的多样性。教学应当专注于各种风格所运用音响的组成部分(包括产生音响的各种介质),以及每一种不同风格中音响表现性运用的特点。教师在帮助学生提升对音乐素材敏感度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语言解释音乐的内涵,使其通过真正具有表现力的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和意义。
然而,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极端狭隘的概念。戴维·埃里奥特提出对音乐本质和价值的全面理解远比理解音乐作品更为重要的思想。他在《音乐的种种问题: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一书中主张在音乐教学中应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音乐和音乐作品,多角度的理解音乐和发现人类生活中的音乐价值,以及寻求多种实现这些价值的途径。因为,音乐作品绝不是作为脱离文化的艺术而孤立存在的。其细节上所展现出来的结构特点必定与其被创作的特定时期的音乐历史文化相关。对音乐作品本质和价值的判断必须依据于它们产生和使用的场合。人们在音乐听觉活动中进行的是与个人社会文化信仰密切联系的复杂实践活动。而这种活动中兼具了个体的、情感的、社会的、思想的、阐释的、结构的、表演的、表现的等多种内容。因此,要求我们必须从多角度看待音乐作品,也可以说,音乐作品教会我们如何多方位的思考和感受。而提高音乐素质为获得人类重要能力之一的自我教育能力提供了独特的方式。普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音乐素养的听众和将音乐视为自己和他人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爱好者。在音乐教育进程中,教师应将不同的音乐风格、流派或实践活动授以学生,并强调作为表演和即兴艺术、创作、改编和指挥的音乐(它们都要求具备敏锐的听觉)所具有的阐释性特征,达到实现音乐价值的目的。
上述两观点中,前者基于苏珊·朗格的思想,认为艺术是创造表现人类感觉的可感形式的实践,是有组织的具有表现力的材料的观点形成的音乐审美概念,将音乐视为音乐作品,并将之作为一种客体存在去认识其本质。而后者与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解释学中关于历史性的观点不谋而合。由审美体验而产生的审美解释是获得审美意义的必要环节,而审美解释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艺术作品无论从现实意义到审美意义均与历史条件有关。而历史包含了一切有关的因素。埃里奥特认为美学理论家混淆了“音乐”与“音乐作品”的意味,使音乐教育的视野变得过于狭隘,因此低估了音乐的过程方面和具有艺术性的音乐创造活动过程。
但是,二者都认同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埃里奥特在强调音乐和音乐教育有很多价值的多视角音乐审美观同时,认为只有当我们自身所具备的音乐素质达到了音乐创造活动(例如表演者、即兴创作者、作曲家、编曲者以及指挥家等)和音乐听觉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认知情感的水平时,这些价值的重要性才会充分体现出来。所以,专注于音乐本身而获得的审美体验和意义仍然是运用音乐素养达到自我提升的重要的基础。而以审美为重的雷默也对精英主义提出异议,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普遍性、开放性,尊重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并强调音乐审美创造的重要性。
无论倾向于哪个观点,音乐教师都应考虑到一种哲学存在的驳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如固本培元一般明确了音乐和音乐教育应有的地位和价值。但也将与音乐相关的其他部分视为非音乐的,无法形成全面、真实的审美解释,而导致审美的狭隘。多视角音乐审美教育确定了音乐不同于音乐作品的存在,所有与之相关的均为音乐审美的涵义和意义。但这种观点也容易造成异化音乐审美变为犹如辅德工具一般的存在。因此,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这两种思考仍待商榷。
按照主体间性哲学的观点,解释者与文本之间的“视界融合”足以充分克服历史的间距,达到超越历史的审美境界。于是,审美解释兼有历史性和超历史性,成为二者的同一。考虑当前中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具体情况,需要多文化、多学科的、综合性音乐教育哲学,而非脱离文化、单一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不可能回避全球文化视野及其生活世界的考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人类未来音乐教育的现实基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或可定位为以立德树人为前提,以审美为中心的多视角音乐审美教育,并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鉴赏类课程审美教学的解释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按照指导方案呈现的结构,其核心为各艺术门类鉴赏限定性选修课程,并辅以其他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判、艺术实践等选修课程。这种设置源于“听赏”是普通音乐审美教育最易于被接受的普及方式,同时考虑到我国大学生源广阔,学生文化背景多样,音乐修养程度参差不齐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按照主体间性哲学的观点,鉴赏教学可视为由教师、音乐作品、学生三位共在形成教学关系,互为作用产生教学效果。教师通过音乐作品作为介质对学生进行的教化是否达到预期的审美教学目标取决于学生与音乐作品的交往中音乐审美体验的审美解释。而教师自身必须是已经具备高度音乐专业素养,拥有大量对审美体验的阐释并获得审美意义的存在。这是帮助学生未来经由审美体验进行审美阐释获得审美意义的先决条件,是教学质量的保障。
在进行音乐审美教学中,学生的审美体验呈现出几种不同的水平。如同彼得·基维在其所著《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一书中提到几种审美体验。约瑟夫·海顿第一次听到莫扎特献给他的弦乐四重奏时的体验与当音乐响起时无意识地用脚打着拍子的“蒙特夫人”,精通对位法这种专业技能、饶有兴趣注视膝盖上乐谱的“蒂比”,以及能从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当中听到英雄和海滩的“海伦”,还有只是认真听音乐的“玛格丽特”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但是,无论哪一种体验,没有好或者不好的分别,只有程度的差别。他(她)们都能从音乐中获得愉悦。
普通高校学生的体验未必有大师级的,不过除了少数的“蒂比”,像“蒙特夫人”“海伦”“玛格丽特”的比比皆是。鉴赏类课程可以在多少程度上提升审美体验的水平将决定学生审美解释所获得意义的结果。我们绝不是为了培养因由喜好而迅速做出判断的肤浅审美体验。要帮助无论“蒂比”们还是“蒙特夫人”“海伦”“玛格丽特”们获得不以主观评价阻碍的审美体验,增加对审美对象和其历史的感觉,区分美的与丑的,好的和不好的,拥有、提升审美批判的能力,达到审美阐释的目的。
三、为审美解释而存在的解释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最主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高审美体验以进行审美解释而存在的解释。
(一)解释与不解释
解释,一直是人类延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所有的教育,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都无法脱离解释。然而,苏珊·桑塔格认为艺术解释毒害了人们的感受力,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解释无异于拒绝艺术作品的独立存在。真正的艺术能令人感到紧张不安。通过把艺术作品消减为作品的内容,然后对内容加以解释,人们就驯服了艺术作品。解释使艺术作品变得可被控制,变得顺从。解释可能让审美体验者无法感受、理解艺术家的意图,将审美意义去向了别处。而且,由于音乐独特的不可描述性,某些解释会将审美者的体验和审美解释破坏殆尽。
但是,关于所有教育的教学解释却是必须的,当然包含关于音乐教育的解释。音乐学习的每一个方面,都应充满了关于音乐的表现性的概念和对那些品质的观察之间不断的相互作用。这要求审慎地使用语言,因为语言是进行概念化不可或缺的方式。当语言用来使审美观察精益求精,使观察成为要感受的富有表现力的音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时,它就成为提高审美感受力的一个有力的工具。音乐课则是使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即审美体验——系统进行的途径,教学语言仍然是达到审美目的的基本手段。
(二)必要的解释
音乐欣赏是根据不同的描述在感受音乐时间的过程中的一种欣赏。通常把一个人的音乐理解当成是通过他(她)对音乐事件的感知、思考和欣赏进行描述的能力来证实和建构。一个人感知越丰富,欣赏就越深入。人们唯有理解音乐才能欣赏音乐。教师关于作品的解释正是为了提升学生音乐理解的感知度。让学生学会可以帮助他们判断一件艺术作品是好、是坏还是平庸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鉴赏教学所用的语言和技巧,必须忠实于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的本质和意图。教师则要慎重思考对于解释的拿捏。为了达到审美目的而选择的最佳语言,就是最像符号的语言,它发出有用的信息,确切制定与音乐事件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音乐如何作用的概括有用,传播可以产生审美意义的音响条件的具体数据和历史意义。
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作为审美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在于要使音乐的审美意义可以令人接近。这是一种积极的、指导性的、参与性的作用,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教育学素养,以完成优秀的、合理的、适度的解释。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所选取的作品是为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大学生而定的。以教育部于1999年下发的《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为例,作品选自交响乐发展的几个主要历史时期,是当时相同或不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受群众欢迎的伟大之作。其伟大来自作品深刻的表现性,拥有完美的音乐表现技艺和悦耳动听的音响。课程教学正是针对不同时代、风格、类型音乐及其相关内容历史性进行的解释。
因为音乐的表现属性,就可以有依赖表现属性的音乐以外的解释,让欣赏者走进一种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体验。结合关于作品相关历史性因素,专注于音响中构成音乐材料的审美体验和理解达到审美解释。经过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转化为审美阐释。但是,无论声乐作品、标题音乐作品或是纯音乐作品,都应避免过多改动或是挖掘式的解释。应将解释专注于帮助审美者更加顺畅的进入音乐作品本身那些带有明确表现性的音响当中。
音乐审美教育是为了尽可能充分培养每一个学生体验和创造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能力——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力。在此过程中,人与音乐在历史中对话,审美者与审美对象在历史中交往,最终超越历史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获得终极的审美意义——生存意义,而这个意义将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季刊),2005,(4).
[3]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马达.戴维·埃里奥特和他的实践音乐教育观[J].人民音乐,2009,(5).
4.自考公共关系学名词解释(精选) 篇四
1、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由此引起了新闻媒介的不、公共关系公司:是公共关系咨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公关开发活动:指文化、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
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
观念和行为准则。、公益性组织:以国家及社会公、广告:是一种“付费传播”,即、“门户开放原则”:1906年,艾
2、关系:“关系”一词在公共关系
学中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处《原则宣言》,全面阐、积极公众:是与组织之间的互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公共事务:主要指一个组织与、全员(PR)管理:是通过全员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
态的客观标志。
3、舆论:“舆论”一词在公共关系。、公共关系领导人员:公共关系学中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
见的公开表达。这种公众意见的性、高层领导直属型:即公关部处
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是组织公众环境状态中无
形的方面。舆论标志着大多数社会、公共关系一般人员:指组织内公众对组织的基本态度和行为。、交际: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4、形象:“形象”一词在公共关系
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也称“人际沟通”,是、公共关系委员会:是由组织的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社会形象体现了它的社、营销推广:指在以等价交换为、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公共关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的总和,良好的公关形象意味着良好的公众关系和社会舆论。追求良好的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目、对内关系:主要是处理员工关
标。、游说:指个人或组织有目的地
5、“报刊宣传活动”:是指一个组织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雇佣报刊 宣传员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活动,以、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是专门制造舆论,扩大影响。
6、“便士报”运动:19世纪30年、论题处理:又称作代,美国报界掀起了一场“议题处理”,主要指公关人员对
运动,即报纸以低廉的价格和通俗、公众:即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的内容去争取大量的读者,使报纸完成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飞跃。从、公共关系主体:广义的公共关群体或组织。“公众”这个概念
此,价格低廉、以大众为读者对象的报刊大量出版印行。、社会互动:
7、“清垃圾运动”:19世纪30
美国实业界为了使自己和公司扬、公众环境:公众环境与自然环
5.名词解释公共政策 篇五
B
标杆管理: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办公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
C
层级制: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再分配的过程。
D
电子政府: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F
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分权制: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风险型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非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
法制监督: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G
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公共组织结构: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是指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眼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公务员: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人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在西方,国家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
国家公务员的辞职: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地提出解除与其所服务的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申请,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辞去所担任的行政职务的制度 国家预算制度:国家预算制度是国家政权内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划分财政权限,并且由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财政行为子以根本约束和决定的一种制度。
国家决算:国家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用以反映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
广义的行政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的行为。
管理层次: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J
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机关行政:机关行政就是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的自身事务管理。
集权制: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 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集体决策:集体决策是指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集体所做出的决策。
经验决策: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决策。
具体环境:具体行政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
K
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M
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R
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人事行政机关:人事行政机关是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专门承担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机构。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
S
市场体制:市场体制是不经过中央指令而凭借交易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的一种制度。
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首长制: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
事前监督: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税收: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人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W
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委员会制: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委任制: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危机决策: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程。
X
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行政领导:所谓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
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行政领导权力: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行政机关档案:行政机关档案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行政决策:行政决策是各种各样决策中的一种,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正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所做出的决定的行政行为。
行政决策参与: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行政控制: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
行政协调: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行政评估: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
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行政道德: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行政立法: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恻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行政诉讼管辖: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
行政赔偿:行政赔偿,也叫行政赔偿责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公共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
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人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Y
一般行政环境:般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的宏观环境,不仅指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国际环境。
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Z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所规定的正式渠道进行的沟通,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
战略管理: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作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政府再造: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简答题
B
标杆瞄准的类型。
(1)内部标杆瞄准;(2)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3)行业内标杆瞄准;(4)跨行业标杆瞄准;(5)内外部综合标杆瞄准。
C
测定行政效率的必要性。
(l)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降低公共行政的投人和成本,减少资源的消耗,实现公共利益;(2)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行政目标的达成度;(3)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公共组织的各种要素组合的科学合理程度;(4)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公共行政活动的社会效益的大小。
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
(1)测定行政效率的量的标准;(2)测定行政效率的质的标准;(3)测定行政效率的社会效益标准;(4)测定行政效率的规范性标准。
传统的测定行政效率的方法。
行政费用测量法;(2)行政职能测量法;(3)标准比较法;(4)公共组织要素评分测量法。
层级制的优点和缺陷。
层级制的优点:(1)层级节制,一级管一级,权力关系清楚,有利于领导和指挥。有利于提高效率。(2)责任明确,有利于监督。(3)行政目标统一,有利于对公务员的绩效考评。(4)有利于推行决策。缺陷:(1)如果层级过多,信息传递缓慢或失真,造成决策失误。(2)节制严格,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3)容易出现家长制和依附性上下级关系。
F
分离制的优点和缺陷。
分离制的优点:(1)有利于整个公共行政系统的资源整合,团结协作,统筹兼顾。(2)有利于整个公共行政系统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3)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强调部门职能。(4)有分有合,集中集权与分权的优点。缺陷:(1)多元领导有可能造成下级无所适从。(2)人与事分离,不利于对公务员的领导和使用。(3)难于协调,容易出现文山会海。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
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2)监督市场;(3)中介作用;(4)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5)监督政府。
法治行政的特点。
(1)职权法定;(3)法律保留;(3)法律优先;(4)依据法律;(5)职权与职责统一。
法制监督具有哪些特征?
(1)法制监督是权力分配的均衡;
(二)监督的对象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3)监督的范围具有广泛性;(4)监督方式和手段具有多样性;(5)以权力制约权力。
G
公共行政的特点。
(1)公共行政之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2)公共行政的政治性;(3)公共行政具有严格的法制性;(4)公共行政的民主性;(5)公共行政的公平性;(6)公共行政的高效性。公共行政学的特点。
(1)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和边缘学科;(2)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3)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4)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5)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这种多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人事制度历来是国家政权建设的核心地位;(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不断开发和培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造就一支优秀公务员队伍的重要途径。
公共组织部门划分的标准。
一般按下列三种标准划分公共组织部门:(1)是按管理职能和 职能目标来划分行政部门。(2)是按地区划分行政部门。(3)按公共行政管理的不同环节来划分公共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一般性指标包括哪些内容?
(1)经济指标;(2)效率指标;(3)公平指标;(4)效能指标。
公共财政具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政府是公共财政的分配主体;(2)公共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3)公共财政具有强制性和补偿性。
公共财政优化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1)将资源配置于无法按付费原则经由市场配置的公共部门;(2)将资源配置于具有自然垄断倾向而不宜由市场配置的非竞争性商品和行业;(3)将资源配置于具有高风险,且预期收益不确定,但对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4)将资源配置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私人部门无力投资的基础产业和部门。
公共财政调节收人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1)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2)调节部门及产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3)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改善行政沟通的途径。
(1)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2)明确沟通目的,建立沟通的规章制度,使行政沟通规范化;(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进行信息的核查和监督。
J
机关行政的特征。
(1)机关行政的事务性;(2)机关行政的综合性;(3)机关行政的时效性。
机关行政的作用。
(1)发动作用;(2)枢纽作用;(3)保障作用;(4)效率作用;(5)联系作用。
机关行政的主要内容。
(1)机关日常工作程序的管理;(2)会议管理;(3)公文与档案管理;(4)行政经费管理;(5)机关总务后勤管理。
机能制的优点和缺陷。
机能制的优点:(1)可以扩大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2)专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3)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缺陷:(1)职能分化过多,会造成政府机构过多,对社会和经济干涉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2)分工过细,会造成权力交叉,影响行政效率。
简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1)们行为的手段不同;(2)规范人们行为的范围和程度不同;(3)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L
理解行政执行的含义,应把握哪些要点?
(1)行政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2)行政执行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3)行政执行是一种实施性质很强的活动,是务实性的、付诸于实际的行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具体步骤或实际行动来落实政策。(4)行政执行是一种行政法律行为。(5)行政执行活动还具有强制性。
里格斯公共行政的三种模式及其主要特点。
里格斯将公共行政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是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公共行政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经济基础上的家长制,任人推亲,实行等级森严的世卿世禄制度;二是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是工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民主行政,官员一发任命,依法行政;三是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公共行政模式,它既有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的某些特点,也有工业社会公共行政的某些特点,是两者混合体。
M
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体制的特点。
(1)中国地方政府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下级执行机关,下级政府是上级政府的执行机关。(2)各级地方政府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3)各省、直辖市有一定的自主权,自治区有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有高度自治权。(4)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上级和同级的中国共产党委员会的领导,执行党的常委会和委员会所做的决定和制定的政策。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是党的常委会成员。
Q:权力机关监督的主要内容。
(1)政治监督;(2)法律监督;(3)工作监督。
R:
人事行政的特点。
(1)法治化;(2)专业化;(3)职业化;(4)现代化。
人事行政专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1)国家公务员职业专业化;(2)人事行政理论专业化;(3)人事行政机构专业化;(4)人事管理方法专业化。
人事行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德才兼备原则;(2)知人善任原则;(3)公平竞争原则;(4)功绩原则;(5)依法管理原则。
人力资源主要具有哪些特征?
(1)人力资源的时效性;(2)人力资源的时代性;(3)人力资源的能动性;(4)人力资源的再生性;(5)人力资源的增值性。
S
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外部性问题;(2)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3)公共物品的提供;(4)无知和非理性;(5)不平等问题。
社会监督的有效性具有的两个前提是什么?
一是公共行政的透明度,即政务公开。二是社会监督必须与国家权力体系的监督相结合。
W
完整制的优点和缺陷。
完整制的优点:(1)有利于一个公共组织或一个公共部门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2)政令统一,权力集中。(3)高度自主,有独立的决策权,有利于调动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积极性。(4)可以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制定政策,反应灵活。缺陷:(1)资源有限,不宜办大事;上级也不能进行统筹安排;(2)高度自主,容易出现各自为政。(3)缺乏全局观念,只顾局部利益。
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
①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②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③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足的职能;④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我国正确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平等原则;(3)公平分配的原则;(4)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与此前的收入分配主要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相比较,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在初次分配中也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我国行政立法要求处处以人民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重的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1)力至上;(2)人民政治参与;(3)个体权利为重点;(4)权利救济。
X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包含的内容。
(1)策系统;(2)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3)专家咨询系统;(4)信息支持系统。
行政环境的特点。
(1)复杂性;(2)约束性;(3)特殊性;(4)不稳定性。
行政体制的特点。
(1)鲜明的政治性;(2)较强的稳定性;(3)严格的系统性;(4)相对的滞后性:(5)历史的继承性。
行政区划体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政治原则;(2)尊重历史传统的原则;(3)有利于发展的原则;(4)有效管理的原则;(5)民族自治原则。
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
(1)合法权力;(2)奖惩权力;(3)专业知识权,又称为专家权;(4)归属权,又称关系的权力。
行政领导责任的种类。
(1)政治责任;(2)法律责任;(3)行政责任;(4)道德责任。
行政领导责任的主要内容。
(1)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2)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3)负责制定公共行政决策,决定公共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5)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6)做好协调工作。
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哪些步骤?
(1)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2)确定决策目标;(3)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4)拟定决策方案;(5)分析方案;(6)选择方案;(7)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8)评估决策。
行政领导者素质主要有哪些方面构成?
(1)政治素质;(2)文化素质;(3)道德素质;(4)心理素质;(5)身体素质。
行政决策的特点。
(1)行政决策主体的特殊性;(2)行政决策客体的广泛性;(3)行政决策目的的非赢利性;(4)行政决策的合法性;(5)行政决策地域效力的普遍性;(6)行政决策执行的强制性。行政决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预测原则;(2)信息原则;(3)可行性原则;(4)满意原则;(5)成本效益原则;(6)公平与民主原则;(7)法制原则;(8)实现公共利益的原则。
行政执行的特点。
(1)综合性;(2)目的性;(3)具体性;(4)强制性;(5)灵活性。
行政执行的原则。
(1)忠实决策的原则;(2)迅速有力的原则;(3)创新灵活的原则;(4)计划安排的原则;(5)团结协作的原则。
行政改革的取向。
(1)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2)以精简机构为取向;(3)以调整组织结构为取向;(4)以调整权力关系为取向;(5)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取向。
行政协调必须遵循的原则。
(1)依法协调的原则;(2)统筹兼顾,顾全大局的原则;(3)求同存异,动态协调的原则;(4)公正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
行政监督的特点。
(1)监督主体的多样性;(2)监督对象的双重性八3)行政监督内容的双向性;(4)行政监督主体的层次性;(5)法律地位的独立性。
行政监督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监督主体依法行使监督权,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各监督主体实施监督活动所需的人员、经费、技术手段和信息等不受任何监督对象的制约和影响。
行政立法的原则。
(1)以人民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重的原则;(2)依法立法原则;(3)民主立法原则;(4)科学立法原则。
行政法规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2)行政法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3)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4)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
行政规章的基本特点。
(1)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是特定的行政机关,即有权制定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的机关;(2)行政规章的制定根据是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决定、命令的授权;(3)行政规章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制定;(4)行政规章具有法的属性。
行政方法的内容。
(1)基本手段;(2)行政程序;(3)技术方法。
行政方法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1)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保证;(2)科学的行政方法是政府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地开展行政工作的关键;(3)科学的行政方法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保证;(4)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5)科学行政方法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6)科学的行政方法可以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可以加强政府的合法性。
Y
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有哪几种类型?
(1)执政党的监督;(2)权力机关的监督;(3)行政机关的监督;(4)司法机关的监督;(5)社会监督。
舆论监督的特点。
(1)监督方式的公开化;(2)监督表达形式的直接性;(3)监督效应的及时性;(4)监督效果具有社会效应。
Z
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对策,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2)行政改革政策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3)公众参与制定政策;(4)制定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行政改革的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时,也要充分研究不利条件,充分估计这些不利条件在行政改革的过程中所起的负作用。
组织文化的特征。
(1)组织成员的同一性程度;(2)团队精神;(3)对人的关心程度;(4)组织的一体化的程度;(5)风险承受程度;(6)民主程度;(7)报酬标准;(8)重视结果;(9)控制程度。
政府职能的特点。
(1)政府职能普遍性的特点;(2)政府职能的强制性特点;(3)政府职能的系统性特点;(4)政府职能的不可替代性的特点;(5)政府职能的服务性特点。
政府干预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政府和市场两者的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不能互相代替;(2)政府干预经济仅界定在弥补和防止市场失效的范围;(3)政府干预也必须讲究成本收益;(4)发展中国家政府一般对市场的干预比发达国家广泛得多,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政府文化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意识形态职能;(2)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3)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职能;(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5)清除那些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
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1)补助;(2)减免税收;(3)委托公共事务;(4)法律管制;(5)辅导监督。
政府决策目标的产生有哪几种?
(1)立法机关确立的决策目标;(2)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3)上级政府或上级领导机关下达的具体决策目标;(4)上级政府或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粗略目标;(5)针对组织本身的发展所确定的决策目标。
论述题
D
对于行政改革的对策,结合教材,谈谈你的看法?
(1)政治保障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2)加强宣传,制造行政改革舆论;(3)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4)制定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5)恰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恰当地选择发动改革;(6)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F
分析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2)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3)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4)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分析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行政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原则;(2)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3)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4)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5)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
G
公共行政的作用。
(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2)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3)公共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4)公共行政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5)公共行政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公共行政环境的作用。
(1)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与制约公共行政;(2)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3)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的发展变化;(4)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反作用。
公共组织的特点。
(1)政治性;(2)社会性;(3)服务性;(4)权威性;(5)法制性;(6)法制性。
公共组织的作用。
(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N
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理解行政改革?
(1)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2)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机构,重新配置行政权力;(4)行政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你如何理解行政体制?
(1)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也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2)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的划分和公共组织设置,以及对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4)科学技术推动行政体制的变革;(5)文化对行政体制的重要价值作用。
你认为行政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行政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地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2)行政改革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3)行政改革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4)行政改革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5)行政改革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R
如何理解行政领导责任和其行政职位、行政职权是统一的?
首先,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即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的行政领导职务,这是行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的权力,它是行政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法律规定的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的必要依据。第三,行政领导者要履行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处于一定的职位,具有一定的职权,就要承担国家所委托的一定工作任务,并对国家负有责任,这就是行政领导者的行政领导责任。
S
什么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试述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观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如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来决定。
X
行政体制的作用。
(1)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提高政府生产力,提高行政效率;(2)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大幅度地全面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3)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造就大批的优秀的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4)科学的行政体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证;(5)科学的行政体
行政执行的作用。
(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3)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
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2)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3)行政指挥是高质时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4)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5)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1)统一指挥原则;(2)法定权威原则;(3)果断有力原则;(4)准确权变的原则;(5)合理授权原则。
行政沟通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2)行政沟通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3)行政沟通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4)行政沟通是所有行政人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目的;(2)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3)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4)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成为集体的努力,单独的行动成为合作的行动,从而产生整体的“合力”。
行政监督的作用。
(1)行政监督能有效地强化和改善公共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建设;(2)行政监督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制度;(3)行政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1)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宗旨;(2)行政效率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3)行政效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行政改革的阻力。
(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3)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4)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5)用人惟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
行政改革的动力。
(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2)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3)社会演变的要求;(4)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5)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
(1)抽象思维与决断能力;(2)人际关系的能力;(3)技术能力。
行政领导在公共行政中起的重要作用。
(1)行政领导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2)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协调统一的保证;(3)行政领导贯穿于公共行政的全过程;(4)行政领导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Y
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正确界定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要做到这一点,你认为政府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4)正确处理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5)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6)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主体由三方面主体构成;(2)行政监督的内容是指行政过程中的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的行为和与其相关联的机制;(3)从形式特征方面。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性”的监督活动;(4)从价值特征方面。揭示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配置效益”和“效率与质量均衡性”的监督。
Z
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
6.名词解释公共政策 篇六
文种:是文章种类的简称,是文章具有体式的名称,是文章体裁与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体制上.语言表达上外在表现形态的归结于组合公关写作材料:指公关人员为了某一写作目的和意图,从现实生活和文献资料中选取和使用的全部事实.数据.理论依据等的统称
客观的观察:指严格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观察事物,而不以个人的意愿和偏见,有意改变事物的特征,或片面地取舍事物,只看到某些符合个人主观意愿的情况,回避与个人的主观意愿相违背的情况 查阅资料:是利用图书馆.个人藏书或其他条件获取文字材料的取材方式
典型材料:是某一些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
告启类公关写作:是指把有关公关的某种事和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介公开而广泛地公诸于世,以达到唤起人们注意某种事物或诱导人们了解某种事物的目的策划类公关写作:是主体在公关策划过程中围绕公关策划所进行的写作活动
礼仪类公关写作:是指在礼仪活动中所使用的文书,主要用于调整.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它在公关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
横式结构:是按照材料的性质和类型,按照客观事物的不同侧面安排层次,按条款.条纹分门别类安排材料
纵式结构:是按照时间前后的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内在联系安排结构
叙述:是指对人物的活动.经历和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作的概括的或具体的交代和陈述 议论:指作者对某一事物或问题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分析评论,借以揭示事理,表明自己主张或观点的一种表达方式
修改:是对文章起草后的一项加工.整理.提高的工作,它是文章由初稿到定稿的终结环节之一
公关广告:指一个社会组织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递有关本组织的整体情况
实力广告:是指用广告的形式,向公众展示组织机构的实力
调查:指作者亲自深入到公共关系实践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对某一客观对象进行认真考察,以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的行为方式
观念广告:是向社会传播管理哲学.价值观念.传统风格和组织精神的广告
信誉广告:是宣传组织的信誉和良好形象的最直接的一种公关广告形式
商标广告:是以宣传产品的商标为主要内容的公关广告
响应广告:是指用广告的形式响应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重大主题,表示组织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和公共性,以求得各方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公益广告:是显示组织对公益事业热心支持的广告,广告的内容不一定与组织机构有关,而与公共事业有关
创意广告:是指以组织的名义,率先发起某种运动或提倡某种有益的观念
公关海报:是在公关活动中就某件事.某项活动向公众告知的一种招贴,也可以说是一种户外广告,同广告有许多相似之处
公关启事:社会组织在公关活动中有事情向公众告知.说明,或者对公众有什么要求,把它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来,张贴在公共场所或在报刊上登载 公关调查报告:就是在公关调查基础上写就的.用以综合反映调查事实并归纳出观点和结论的书面材料,它是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公关工作的一种重要文稿
计划:就是预先安排和打算,把预定在一定时间要做的工作或要完成的任务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和书面化
规划:是适用于较长时间的.涉及范围较广的计划 安排和方案:是适用于短时间的.比较具体的计划,是对某项工作.某项活动的具体细节的筹措
意见和设想:是对未来工作的预测.打算,内容比较粗略,是初步的非正式计划
公关计划:是公关人员从本组织公关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公关调查为基础,规定明确的公关目标,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并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公关工作或公关活动的具体行动方案
公关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内的公共关系各项工作或某一方面活动的实践情况,进行总体回顾与评价,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得出一些规律认识的书面材料
公关新闻:是公关主体把组织新近发生的,为内外公众所普遍关心的事实及时报道给内外公众的一种新闻体系.公关消息:公关新闻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以叙述为主要表现手法的简短性公关新闻报道 公关通讯:是一种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及时.真实.具体而形象的报道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经验的新闻体裁.信函:信函即书信,是人们商洽问题.交流思想.互相信息所使用的一种书面语体.公关信函:是指在公关活动与工作中,社会组织与其内.外公众交流思想.信息.商洽联络各种事项等使用的书信,其主要功能是建立和发展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树立本组织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的理解.信赖.支持和合作.感谢信:是组织或个人,为感谢受信一方的关心.帮助.支持而写的一种公关专用信函.慰问信:是以组织或个人的名义,在节日.纪念日或遇到某种特殊情况时向有关单位或人员表示慰问.问候.鼓励及亲切关怀而写的一种公关专用信函.表扬信:是用来表彰有突出贡献和颂扬好人好事的一种公关专用信函.公开信:就是将一些无须保密的内容或需要让更多人知道的有关事项公之于众,并通过个中国传播媒介进行广泛传播宣传的一种公关专用信函, 倡议书:是由个人.集体.单位发起或倡导开展某项活动.完成某项任务或做有关有意义的事情的一种公关专用信函.推荐信:是推荐某人或某物,以便对方接纳或接受的一种公关专用信函.求职信:是用于求职者向有关单位举荐自己,希望得到任用的一种专用书信.辞却信:是指在公关及社交活动中,用以传达对某种请求原谅事项,如对方的邀请.聘用.求职等不予应允的一种公关专用信函.请示:是下级机关请求上级领导机关.业务指导机关的指示意见或批准事项时所使用的一种祈性公文.通知:顾名思义就是把事情告诉别人知道.布告:是国家行政机关公布当普遍遵守或周知事项时使用的文种.公告:是党和国家机关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时使用的文种.通告: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事情事项时使用的文种.会议纪要:是指各级各类组织召开重要的会议之后,根据会议的指导思想和会议记录,把会议的基本情况,研究决定的主要事项进行综合.概括和提炼后写成的书面材料,是出阿达会议决定事项和主要精神,要求与会议单位共同遵守.执行的陈述性公文.致辞:是指在公关社交活动中,为了增进双方友谊,洽谈有关事宜,发展对外关系,主客双方要在一定的场合进行接触,在这种特定场合中,双方发表的礼仪性讲话则称作为致辞,也可写成致辞.祝词:是对人或事业.或活动表示祝愿的礼仪性应用文.欢迎词:是一种在迎接宾客的仪式上,主人对宾客表示热烈欢迎的讲话.送词:是在送往宾客的告别仪式上,主人对宾客的离去表示真诚欢送的讲话.答谢词:是指宾客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的礼节性致辞,常常用于酒宴.招待会上.告别词:是指客人离开之前,向主人表示告别和感谢之情的礼节性仪式.柬帖:是对用简短的言词书写的信礼.书柬.名帖的一种统称.名片:是一张印有个人姓名及有关内容的卡片,它是一种雅致的用于社交活动中自我介绍的书文.聘书:是一个组织需要邀请外单位的人才担任本组织某项职务,或承担某项工作时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文书.法规文书:是由国家各级机关规定的,或由各社会组织根据有关法规制定的规章.条例.办法等,它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和行政的约束力.意向书:是当事人双方或多方对某项事务正式签订条约.达成协议之前,表达经济意图和目的的一种初步设想的文书.公文: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为进行管理.洽商联系事情.记载活动等各项事务所使用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文字材料.报告:是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应情况和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上级询问时使用的陈述性公文.协议书:是当事人双方(或多方)就有关经济问题或其他事务的某些要点和原则达成一致意见而订立的一种文书.条例:它是由领导机关制定或批准,规定某些事项或机关团体的组织.职权等带有规章制度性质的文件时所使用的公文.起诉状:是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原告和刑事自述案件的自述人用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文书.答辩状:是民事.行政等案件的被告人或被上述人,在收到人民法院送达的起诉状副本后,就被诉的事实和理由进行回答或狡辩的书面材料.上诉状:是诉讼当事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裁定,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请求撤销.变更原裁判所用的诉讼文书.简答论述
1.公共关系学与写作学的关系:(1)具有相同的特点a)都具有显著的四维性b)具有很强的应用性(2)具有相同的作用a)都能够密切主客体间的关系b)都能够促进事业的成功(3)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公关写作的内容、作用:内容(1)公关写作的作者是写作行为的主体(2)写作的主导思想是公关意识(3)写作的内容是以文字形式处理与客体的关系(4)写作的目的是促进主体事业的成功(5)公关写作的性质是综合性.边缘性和应用性的写作科学 作用:(1)信息传播作用(2)沟通协调作用(3)决策咨询作用(4)弥合补救作用(5)塑造形象作用(6)指导实践作用 3.公关写作的特点:(1)综合性特点,公关写作必须有高于一般写作的深透理性,同时要比较全面地掌握各种相关知识(2)实践特点a)实用性b)操作性(3)命题特点a)限定主题b)有规定的标题(4)体式特点a)规格特点,除请柬.证书和名片外,对质地和尺寸以及书写形式的要求,基本上都一致b)格式特点,一般都明显地区分为文头.正文和文尾三个部分c)构成特点,除名片外基本都类似(5)程度特点a)行文程序特点b)行文对象特点:除遵循正常的隶属关系.业务指导关系和协作关系外,主要应具有客体观念,并注意礼貌(6)语言特点a)通俗b)准确c)简洁d)规范e)恭维f)优美g)轻松(7)感情特点a)文理结合,情理交融,文情并茂,在字里行间洋溢出一种尊重.诚挚.理解.沟通的气息b)情感的倾斜应是积极.健康的.应避免曲意逢迎.地下卑微的不良情调(8)时效特点 4.引进公关意识主要引进什么:(1)公众意识(2)温让意识(3)推销意识a)直明本意b)进求文面美(4)信誉意识a)实事求是b)敢讲优势c)留有余地(5)创新审美意识(6)政策.法律意识(7)情感意识a)谦虚温让b)礼貌和气c)真诚待人d)直抒胸臆
5.公关写作的语言特点:(1)准确.规范(2)简明.晓畅(3)委婉.得体
6.文种分类的价值与意义、原则:1)有利于揭示同类文种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有利于区别和划分不同类文种的不同要求与界限,也有利于在认识各具体文种个性要求的同时,兼顾相关文种间的相互关系2)便于掌握同类文种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以及其体式与写法,有利于具体写作的规范3)有利于行文的管理,即按不同类别行文的对象与范畴,行文的方向.目的和社会公用.行文的制发接受的权限与职责等,确定行文各环节的处理程序 原则:1)分类要有统一性2)分类要有共通性3)分类要有意义 7.公关写作的文种类型:(1)告启类(2)策划类(3)新闻类(4)信函类(5)公文类(6)礼仪类(7)规约类(8)诉讼类 8.在写作中怎样体现公关意识:(1)选择妥恰的文种(2)拟写温和的标题(3)运用尊敬的称谓(4)采用商洽的口气(5)予以必要的抄送(6)保持整洁的文面 9.材料在公关写作中的作用:1)材料是公关写作的依托2观点和主张依靠材料加以说明.论述和表现3材料是文稿内容好坏的标准
10.观察者必须注意的基本要切:(1)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2)观察要客观.细致(3)观察要善于比较(4)要掌握观察的方法
11.调查过程中应注意:1要尊重客观事实2要有满腔的热忱和正确的方法3运用访谈技巧,讲究谈话艺术
12.查阅资料最基本的方法:1剪贴资料2建立卡片3收藏文件4网上游览
13.立意的要求:(1)目的明确(2)观点明晰(3)主旨专一(4)立意新颖
14.选材时遵循的原则:(1)要围绕主题进行选材(2)材料要真实.确凿(3)材料要典型(4)材料要有针对性(5)材料要新颖.生动
15.公关文稿的结构、照应:(1)标题(2)开头和结尾(3)主体(4)过渡和照应.照应:(1)首尾照应(2)照应题目(3)行文中处处照应
16.运用叙述手法,对公关工作的作用:(1)介绍组织概况或人物的经历.身世.地位.职务.事迹等(2)介绍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3)为议论说理提供依据 17.论述的基本要求应做到:(1)人称明确(2)线索清楚(3)交代明白(4)详略得当
18.说明的主要作用、如何运用说明:(1)介绍作用(2)分析.解释作用(3)补充.交代作用如何运用说明:(1)态度客观公正(2)层次有条不紊(3)语言简明通俗 19.运用议论这一表达手法应:1论点正确.鲜明.集中2)论据确凿.可靠.典型3)论证周密.完整.合乎逻辑
20.公关文稿写作四阶段:(1)调查情况.积累素材.明确目的的准备阶段(2)选择材料.谋篇布局.拟定提纲的构思阶段(3)依据提纲提笔撰写的草拟阶段(4)推敲.调整.润色,使文稿趋于完美的修改阶段 21.起草的要求:(1)最好在提纲轮廓的基础上打好腹稿(2)要注意文脉的贯通a)要写好文章的开头b)要正确地使用好关联词语以及过渡句.过渡段c)要掌握文稿停笔.续写的方法
22.修改的范围:(1)修改主题(2)订正观点(3)修改材料(4)调整结构(5)修改语言(6)修改文面
23.修改材料要注意材料与主题关系:1)选用材料要真实确切,为保证事例.情节.数据.引语的绝对可靠,为警查对核实的,修改时必须补做2)材料虽多,但无从查考落实的宁删勿用3)准备材料越多越好,选用时应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切不可堆砌过多,淹没观点,要舍得割爱,可作缩写或略写处理4)选择典型.恰当的材料,以使充分印证.说明观点5)审验材料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6)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选择说明同一观点的材料,材料量的大小以观点的主次为转移
24.正确的文稿的行款格式应做到:(1)标题居中排列(2)字数多需分行写(3)署名在标题下间隔一行后居中或偏右写(4)页码标在每页的右上角或右下角的空白处(5)卷面要整洁.留出天地
25.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1)标点不得出现在行首(2)标号中的引号.括号.书名号必须紧随所引所括文字的头尾,不得与回行的文字分离(3)破折号.省略号遇回行时,不能上下各标一半(4)引文较长,可用提行办法处理
26.修改文稿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核查.增添.删减.调换.改动.理顺。基本步骤从整体着眼,从大处着笔,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一层一层,反复推敲,认真修改,直到读着顺口.听着顺耳.看着顺眼的程度
27.广告主体(2)广告客体(3)广告目的(4)广告实体(5)广告媒体(6)广告费用。类型:(1)实力广告(2)观念广告(3)信誉广告(4)声势广告(5)商标广告(6)祝贺广告(7)歉意广告(8)谢意广告(9)声明广告(10)相应广告(11)公益广告(12)创意广告
28.对标题的写作提出的要求:(1)简明扼要,独具特色,问题一致——标题的基本要求(2)七大标题模式a)记事式b)问题式c)祈使式d)夸耀式e)比较式f)悬念式g)比喻式
29.在既定目标下,广告主体应:(1)主体要新(2)主体要绝(3)主体要深(4)主体要美
30.公关广告与商品广告的区别:(1)前者广告行为是长期行为后者是短期行为(2)前者广告性质是公关内容后者是促销内容(3)前者广告内容是企业信誉后者是产品特色(4)前者制作周期长后者短(5)前者费用高后者低(6)前者的认知路线是公众——企业——产品后者是公众——产品——企业
31.广告写作七步曲:(1)在标题或第一段中允诺一种好处(2)紧接着详细叙述这正好处(3)确切的告诉读者将要得到什么(4)用事实来证实你的叙述(5)告诉读者如果他不行动他将失去什么(6)在最后再次叙述许诺的好处(7)即建议立刻行动
32.基本写作要求:(1)必须体现公关意识(2)内容必须真实可靠(3)语言必须准确.简洁,形象不落俗套 33.公关海报的特点:(1)形式多样(2)图文并茂(3)简洁精巧(4)通俗生动(5)简便易行(6)效果明显 34.文字海报的特点:1)采用简练动人的文字,把有关内容突出鲜明地介绍出来2)大量使用鼓动性词语3)主体行文直截了当4)追求版面布局和版面装饰 35.基本写作要求:(1)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不能夸张或失实,也不可张冠李戴(2)文笔要简洁.干脆利索,条目要清楚.明了(3)布局新颖,结构活泼,书画讲究,图文并茂(4)要体现公关意识
36.:(1)传播方式具有公告性(2)表现形式具有陈述性(3)不具备法令的强制性和约束性(4)具有公关性质。基本格式:(1)名称(2)正文(3)落款。写作注意事项:(1)内容具体清楚.突出重点(2)表达准确恰当.简明扼要(3)行文字斟句酌.礼貌得体
37.公关调查报告的类型、特点:(1)组织基本情况调查报告(2)公众意见调查报告(3)社会环境调查报告。特点(1)材料详实.事实完整(2)以事喻理.重在说明(3)时效显著.形式多样
38.写好公关调查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2)提炼新鲜的富有指导意义的主题,紧扣中心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关键(3)凭事实说话,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不空发议论(4)反映全面,揭示本质,善于运用和安排材料,力求内容精炼,富有吸引力
39.制定公关计划的步骤:(1)确立公关目标(2)确定公众(3)确定主题(4)选择媒介(5)预算费用
40.组织在编制公关预算时,常见的方法:(1)比例抽成法(2)经费承包法(3)目标先导法(4)量入为出法
41.怎样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1用一个典型事例反映一个观点2用材料的对比来阐明观点3用一组排比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一个观点4综合材料和典型材料结合运用5用群众的语言来印证观点 42.公关咨询建议报告的作用、内容:作用(1)提供决策目标的背景材料(2)拟定并论证各种方案(3)预测组织活动的发展变化(4)解答疑难和扩充知识。内容:(1)关于社会组织的组织形象和知名度的评估(2)关于社会公众的各种态度.意向.心理的分析研究和预测(3)关于市场动态的分析.趋势预测和竞争对手情况的研究(4)关于组织的方针.政策.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的评估,对突发事件的应变(5)关于微观的组织内部环境和宏观的社会大环境的分析研究和预测
43.写好公关咨询建议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广开信息渠道,掌握好信息,特别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2)咨询自身的相对独立性(3)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做好科学预测和可行性研究(4)严格遵循咨询工作科学程序
44.公关计划的作用、要素:(1)评价效果(2)确定内容(3)增进效益。要素(1)背景材料的介绍(2)制定计划的原因和目的(3)实施计划的措施.办法,即计划实施的手段.途径(4)计划的目标(5)目标公众(6)实施计划的经费
45.特点(1)实践性(2)规律性(3)汇报性。类型:(1)按内容分,有思想总结.学习总结.工作总结等(2)按范围分,有单位总结.部门总结.个人总结等(3)按时间分,有总结.季度总结.月份总结.阶段总结等(4)按性质分,有综合性总结和专题性总结
46.公关总结的正文有一下几个部分:(1)前言(2)主体(3)结尾(4)署名(5)日期
47.写好公关总结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记叙性和说理性相结合(3)条理清楚,语言准确.简明.生动
48.新闻必备的三要素:(1)报道的是客观事实(2)这些客观事实是新近发生的(3)这些新发生的事实应是人民群众所关心.欲知.应知而未知的49.倡议书的标题的写法(1)在信笺或纸张上方正中书写“倡议书”三个字即可(2)标题在倡议书之前加上倡议的对象范围,如“给全省公关协会工作者的倡议书”.(3)在标题中点明倡议者.倡议事由,在标明文种名称(4)主题加副标题的写法(5)引题加上主题的写法
50.撰写新闻稿,借助新闻舆论的力量,对开展公关活动有重要意义:(1)新闻界日益成为影响和传播社会舆论的权威机构,任何组织和个人要想形成某种舆论,必须通过新闻媒介才能实现.(2)通过新闻媒介可以扩大组织与公众的信息沟通,优化社会舆论,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3)可以通过新闻媒介收集各种信息,特别是公众的反馈信息,使于组织及时了解公众意见,有效的开展公关工作.51.公关新闻的特点:(1)真实性(2)新鲜性(3)重要性(4)接近性(5)趣味性
52.公关新闻的题材可以从哪挖掘:(1)政府方面(2)企业方面(3)服务行业发面
53.公关消息的特点、类型、基本要求:1叙述客观2思想性.政策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强3短小精悍4题材及时.类型:1动态消息2综合消息3经验性消息(4)述评消息.要求1准确2标新3鲜明4简练5生动 54.公关消息主体常见的结构形式:(1)倒金字格式(2)并列式(3)金字格式(4)时间顺序式(5)逻辑顺序式(6)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相结合式
55.公关通讯与公关消息的不同:(1)标题不同(2)时效不同(3)内容不同(4)结构不同(5)表达不同 56.公关通讯的种类、写作基本要求:(1)人物通讯(2)时间通讯(3)工作通讯(4)概貌通讯。基本要求(1)深入采访,抓好细节(2)提炼主题,精心选材(3)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强通讯的表现力
57.公关信函写作的基本要求(1)书写规范.用语礼貌)(2)内容可信.表达艺术(3)融入情感,激活兴趣 58.贺信的类型、格式(1)是上级单位之间的贺信(2)是组织之间的贺信(3)是以单位或组织的名义给某人祝寿,祝寿的对象通常是在某一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格式(1)标题(2)称谓(3)正文(4)祝颂词(5)署名.日期
59.感谢信的格式(1)标题(2)称谓(3)正文(4)祝颂词(5)署名.日期
60.求职信的写作格式1标题2称谓3正文4落款5附件
61.辞职信正文的写法、写作要求(1)向被辞却人表示真诚的谢意(2)委婉的陈述辞却的理由(3)应向对方表明自己是经过多久努力和反复研究才作出最终辞却的决定(4)再次诚恳道歉,请求对方谅解,并表达今后有机会继续合作或联系之类的愿望。写作要求:(1)陈述难以应允的理由要可信.具体.切忌笼统(2)表达要委婉,处理要讲究技巧(3)诚恳真挚,以情感人,文风朴实,篇幅不宜过长
62.公文的结构和格式(1)标题(2)受文机关(3)正文(4)发文机关(5)发文日期(6)公文编号
63.公文写作要点和语言特点(1)提笔入题,写好开头(2)围绕中心,写好正文(3)当断则断,写好收尾(4)公文的语言特点讲究质朴.明确和精炼,并大量使用规范化的专用词语
64.公文的写法(1)根据式(2)目的式(3)原因式(4)原因加目的式
65.报告的特点、格式、写作要求(1)上行公文(2)实质性内容多.程式性内容少(3)不具有期复性(4)内容事关重要。格式:(1)标题(2)主送机关(3)正文(4)落款及日期。写作要求(1)报告内容要真实(2)报告要及时(3)要善于综合归纳(4)报告不得写请示事项 66.请示的特点(1)请示必须是下级向上级行文,可以是直属上下级关系,也可以是业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2)必须是在自己职权范围内,但属于自己无法解决.难以处理.需要变通.有待裁决.报告核准.要求答复或分配工作等情况时使用的文体(3)请示的事项,都是要求上级明确表态.核准.解释和答复的,在没有得到应允之前,不能执行
67.报告与请示的区别(1)行文时间不同(2)性质与结果不同(3)内容与篇幅不同(4)行文的涉及事项不同(5)报告的标题.结尾反映的是平等的语气;请示的标题.结尾反映的是下级对上级要求的语气 68.请示的写作要求(1)一文一事,事前请示(2)逐级上报,不宜越级(3)用词得当.语气平缓
69.通知的特点、种类:(1)发布方式(2)发文的内容和作用(3)时效。种类(1)批示性通知(2)指示性通知(3)一般性通知(4)会议通知
70.布告.公告.通告的共同特点以及区别(1)公开(2)广泛(3)庄重。区别(1)撰拟的作者(发布者)不同(2)发布知照的范围不同(3)时间性不同(4)发布方式不同(5)写作要求不同
71.布告.公告.通告的写作要求(1)标题要醒目(2)篇幅要短,文字要简(3)准确使用,不可滥用
72.会议纪要的特点、类型、写作要求:(1)纪实性(2)政策性(3)灵活性(4)概括性。类型(1)决议型会议纪要(2)情况型会议纪要(3)座谈会会议纪要。写作要求:(1)全面掌握材料(2)正确集中会议讨论的意见(3)突出重点.要点(4)主义条理化和理性
73.致辞的特点、写作要求(1)容量小.篇幅短(2)注重场景气氛(3)格式.写法较固定。写作要求:(1)短小简练(2)感情真挚(3)语气委婉(4)口语化
74.柬帖的特点(1)告知性(2)礼节性(3)规范性(4)简捷性
75.名片类型、写作要求:(1)普通名片(2)公务名片(3)涉外名片(4)艺术名片。写作要求:1)内容真实.准确(2)文字简要.精炼(3)重点项目突出(4)设计要别致.有个性
76.聘书的写作要求(1)交代要清楚(2)文字要简洁(3)措辞要严谨,语气要热情
77.讣告的写作要求(1)语言要严谨.庄重(2)评语要恰如其分(3)内容要精炼.简明
78.悼词的特点、写作要求(1)哀婉性(2)严谨性(3)褒奖性(4)多样性。写作要求(1)介绍要准确.无误(2)评价要客观.公正(3)语言要得体.庄重
79.合同的基本内容、作用:基本内容(1)标的(2)数量和质量(3)价款或酬金(4)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作用:1)有利于实现专业化协作和加强横向经济联合(2)有利于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强企业经济核算(3)有利于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4)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80.合同的写作要求(1)目的要明确(2)项目和条款要完备(3)表述要准确.简明(4)字迹要清楚.文面要整洁 81.意向书的格式(1)标题(2)当事人(3)正文(4)落款(5)日期
82.协议书的写作要求(1)要贯彻合法的原则(2)内容要全面.具体.明确(3)保持协议书的整洁
83.规定的写作要求(1)以政策为依据,体现执行的强制性(2)语言要简洁,内容要有针对性(3)逻辑要严密,行文要准确
84.起诉状的写作要求(1)要充分了解案情(2)要充分熟悉有关法律(3)表述要有条理(4)语言要精炼.简明 85.答辩状的写作要求(1)要争锋相对(2)要抓住主要矛盾(3)要善于运用论证方法
86.提起上诉的三个条件(1)是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起诉讼,别人无权提起(2)是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或裁定不服所提起的(3)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和期限,想制作第一审判决书或裁定书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87.论证过程中应注意什么(1)要有效的进行反驳(2)摆出事实.据理论证(3)提出主张.观点(4)语言要慎重.得体
7.名词解释公共政策 篇七
关键词:合同法解释,经济危机,司法功能
当前,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逐渐转化为诉讼案件进入司法领域, 给司法机构的审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显示, 2008年至2009年, 全国法院受理民商事案件数量同比上升20%, 买卖合同、借款合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劳动合同争议案件以及房地产纠纷等类型案件增长明显。为了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消极后果, 保障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我国司法机关不断各类司法解释和司法意见, 具体指导各级法院的工作。2009年5月13日,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 (下简称“合同法解释 (二) ”) , 该司法解释针对经济危机条件下合同纠纷不断增多的情势, 吸纳司法实践中成熟的理论成果, 结合金融危机的新型特点, 对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等作了详细的解释, 彰显了司法解释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成为司法机关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一
合同法解释 (二) 首先强调维护市场交易安全的原则, 并在合同履行层面引入了国际商事交易中通行的情势变更规则。在现代民法理论中, 所谓情势变更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 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发生客观情况重大变化而使合同的基础动摇或者丧失, 若继续维持合同会显失公平, 因此允许变更合同内容或解除合同的原则。[1]合同法解释 (二) 在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一章第二十六条规定:“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 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 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
一般而言, 情势变更原则是由社会经济形势的巨变引起, 致使合同成立的基础动摇, 为了防止合同原有的利益平衡因经济的激烈动荡而导致不公正结果, 法院直接对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损益进行重新分配, 其适用条件极其严格。首先, 从实体条件来说, 适用情势变更必须是客观上发生了合同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无法预见的的重大社会变化。这些合同成立基础的条件包括合同所依据的商业环境, 如政治、经济、法律等众多情势, 如果这些环境发生了非不可抗力做成的不属于常规商业风险的重大实质变动, 致使合同难以继续履行, 或者继续履行会造成明显的不公平, 这时可以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其次, 从程序要件来说, 为了审慎适用情事变更原则, 最大限度地避免对交易安全和市场秩序造成大的冲击, 合同法解释 (二) 第二十六条对该规则的适用程序作出了规定, 要求各级法院务必正确理解、慎重适用, 法院接到该类案件时, 首先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 法院如果查明确实存在因为经济危机而导致可以适用情势变更制度的, 调解在先, 以从根本上化解当事人双方的矛盾;如果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 必须适用情事变更原则进行裁判的个案, 应当报高级人民法院审核, 必要时应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审核。
在当下世界经济波动剧烈的时期, 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 对于我国司法机关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司法解释应对因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贸易纠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因为社会重大情势变化造成合同履行的障碍, 出于趋利, 大批违约行为出现, 如何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一直困扰着司法实务部门。情势变更原则的价值在于, 当合同原有的利益平衡因经济的激烈动荡而导致不公平结果时, 施以法律的救济, 从而维护公平正义和诚实信用原则。
二
合同法解释 (二) 还在促进合同有效成立、丰富合同订立形式、规范违约金范围等诸多领域作出了努力, 为应对金融危机、增强经济活力提供了司法保障。
在合同效力方面, 合同法解释 (二) 规定了严格的确认合同无效的条件, 明确指出合同法中规定的“强制性规定”只能依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认定合同无效, 而不能直接援引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作为判断合同无效的依据, 不做限制性解释。与此同时, 该解释还严格规范了格式条款的适用, 明确规定了格式条款的提示说明方法:在合同订立时采用足以引起对方注意的文字、符号、字体等特别标识, 并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格式条款予以说明的, 从而解决了法律实践中对于“采取合理方式提请相对人注意格式合同”难以举证的问题。
同时, 合同法解释 (二) 从另一侧面对合同效力坚持从宽认定的原则, 鼓励交易, 支持合同履行, 最大程度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譬如, 该解释对合同的必备条款坚持从宽认定, 对合同的形式除法律有特别规定以外, 不作限制、一体承认。解释第一条对仅欠缺某些要件的合同合意予以认可:“当事人对合同是否成立存在争议, 人民法院能够确定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标的和数量的, 一般应当认定合同成立。”“对合同欠缺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内容, 当事人达不成协议的, 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等有关规定予以确定。”解释的第二条则丰富了合同的订立形式, 只要能从双方当事人的行为推定出合同合意, 法院即于认可, “当事人未以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订立合同, 但从双方从事的民事行为能够推定双方有订立合同意愿的, 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是以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中的‘其他形式’订立的合同。”第五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 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摁手印的, 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民事法律对于合同形式的开放主义态度, 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交易形态日益多样化的趋势。
合同法解释 (二) 在司法实践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为解决合同责任问题做了条分缕析的划分。首先, 该解释完善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我国现行合同法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但是该制度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合同订立阶段, 对于合同成立后至生效前的期间, 无法进行规制。对于这一区间损害一方当事人的行为, 由于合同没有生效, 无法适用违约责任, 所以这种损害法律处于空白状态。合同法解释 (二) 的规定弥补了这一缺陷, 第8条规定, “依合同或法律应经批准或登记生效的合同, 没有履行批准登记手续的, 属于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情形, 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至此, 一方当事人过错导致合同不成立、无效、被撤销, 合同成立但未生效的区间, 如果违反告知、保密等合同附随义务损害对方当事人利益, 也可导致缔约过失责任。其次, 合同法解释 (二) 还明确了违反后合同义务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我国现行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了合同行为终结后的后合同义务“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但在司法实践中违反此种附随义务的责任承担尚不明确。合同法解释 (二) 第二十二条填补了这一制度缺陷, “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的义务, 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 对方当事人请求赔偿实际损失的, 人民法院应当支持。”这一规定加强了对合同履行结束后当事人行为的约束, 有利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践行。最后, 合同法解释 (二) 还细化了违约金的操作, “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增加违约金的, 增加后的违约金数额以不超过实际损失额为限。”“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 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 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 一般可以认定为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这一规定为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平衡当事人的利益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原则和方法。
三
总体来看, 合同法解释 (二) 的精神和主旨是鼓励交易、最大程度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 在此基础上兼顾公平和公正。合同法解释的三十条规则为解决经济危机下的诸多合同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 对促进社会诚实信用、增强经济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 合同法解释 (二) 也存在一些微小的瑕疵, 如合同成立的司法推定、合同无效的弱化、违约金责任的举证负担不明确、情势变更标准模糊等情况, 我国司法机关正在努力完善合同领域的法律规则, 2009年7月7日, 最高人民法院还出台了《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我们期望司法机关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8.跑步专业名词解释 篇八
推进速度练习,主要为了提高轻松跑的速度,增加两腿交换的效率。20?30米冲刺跑10趟,100米跨步跑12趟或200米快速跑八趟,一个礼拜最少练一次,可于轻松跑后做,但是不要在强度练习后或者LSD的同一天做。
SI
英文是Speed Intervals,中文称变速跑(或间歇跑),由瑞典人古斯塔夫·赫迈尔所创,又名“法特莱特跑”。训练时运动员利用自然环境,交替进行行走、慢跑、快跑,同时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决定加速、减速的时间和距离。适合体质较好或者有一定基础的长跑爱好者。通过变换速度,不仅可以加强人体耐力,而且能显著提高速度,对人体机能的全面发展大有益处。
Easy Pace
轻松跑的配速,一般是指能够轻松与人交谈的速度。轻松跑配速一般会比你的马拉松配速每公里慢38秒左右。这样跑步可以降低受伤的风险。如果想要提高速度,可以择日进行速度练习,或者参加比赛。
VO max
最大有氧跑。顾名思义,VO2Max是提高最大吸氧容量的练习,一般来说全力奔跑3?5 公里距离时的速度是最大有氧跑。对于10公里或更短以内距离赛事的帮助效果特别显著,而五公里、10公里的速度是直接反映在马拉松的成绩上。
Hill Run
山坡跑。练习上下山坡,慢或快速交叉进行,能增强四头肌、小腿部、臀部、屈肌和臀肌肉的使用技巧和力量,在保持跑步速度上效果显著。
Tempo Run
节奏跑,也叫乳酸门槛跑。乳酸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会使肌肉呈酸性,最终导致疲劳。节奏跑就是采取合理的速度奔跑,使身体恰好处在一个临界点上,有乳酸产生,但是量很小,这样长时间的配速训练会有效提高身体去除乳酸的能力和效率,意即乳酸门槛提高了,这也就意味着下次以相同速度跑步时,将不会有那么多的乳酸堆积在肌肉当中,运动员得以在疲劳前跑得更快更远。节奏跑最大的特点是均匀的速度,均衡用力,以最省力的方式达到最高效率,从而取得最好的成绩。
LSD
是Long Slowly Distance(长距离慢跑)的缩写,一般指20公里或以上的距离,是一种全程保持匀速、感觉比较轻松的训练方式。全程马拉松目标在三个半小时以外的跑者,以比赛速度进行即可;而目标在三小时以内的跑者,每公里用时一般比正式比赛时慢20?50秒。训练目的是提高肌肉力量、耐力和有氧跑步能力,可以培养对长距离的耐心、勇气和信心。某种程度上讲,LSD的心理作用甚至比生理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