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父亲教子

2024-11-02

三位父亲教子(共2篇)

1.三位父亲教子 篇一

父亲教子小学五年级作文

父亲教子 我从小到大,父亲教育过我不少,其中有一件事让我感受极深。

那是去年期末考试,我得分不太理想,成绩出来后,我一直哭泣不止。在一旁忍了很长时间的父亲发火了,狠很地指责道:

“有什么好哭的!你以为哭能解决问题吗?!哭了,分数就会像变魔术一样增高吗?!不要太脆弱了!怎么不用脑子想一想,哭到底能帮你什么忙!”我停止抽泣,羞愧地低下了头。父亲的态度也变得缓和多了,他开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考试没考好不要紧,重要的是找到差距,分析考坏的原因,知道失误在哪里,哪门不行抓哪门,好好学,迎头赶上。只要你努力了,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会考好的。”

父亲的.一番话,给了我不少启迪:哭,的确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就像我们跌倒了,就应该想着怎样爬起,而不是蹲在原地唉声叹气。一次失误不要紧,“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只要努力了,胜利一定会再次向我微笑。因为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2.“另类”父亲教子有方 篇二

林语堂:不必上大学

林语堂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读书、学中国文化,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中文基础,他还鼓励孩子们写日记,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正因为如此,当女儿林太乙中学毕业要考大学的时候,林语堂却劝林太乙不必上大学,他说:“你已经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了这一点,什么学问都可以学得到。”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务实精神,作为大学者的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学问不是由一纸学历来证明的,而要有真才实学,与其浪费那么多时间去求得一纸文凭,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好好做一番学问。

林太乙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没有考大学,中学毕业后就去耶鲁大学应聘,因扎实的文化功底被录用为中文系教师,以后还担任过《读者文摘》的总编辑,并相继出版了多部作品,在文学史上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鲁迅:不轻易否定孩子

关于鲁迅先生和海婴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许广平从街上的一家福建菜馆要了一碗鱼丸子,吃饭的时候,海婴最先夹了几个丸子放到自己碗里,然后开始吃,吃了一个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许广平就夹起来一个吃,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海婴,并又给海婴夹了一个,海婴吃了这个以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就生气了,更严厉地斥责海婴。

见此情形,鲁迅先生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发现果然不新鲜。原来,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还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海婴吃的是不新鲜的,而许广平吃的恰恰是新鲜的。鲁迅先生于是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许广平事后感慨地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杨荫杭:无为而治

作家杨绛出身于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杨荫杭早年曾做过教师。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杨荫杭也望女成凤,希望杨绛将来能学有所成,但他并不像大多数父亲那样天天督促杨绛学习,而是采用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方法。

杨绛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杨荫杭从来没责备过她。上高中的时候,她还弄不懂平仄声,她自己很着急,但杨荫杭却安慰她说:“不必急,到时候自然就懂了。”

有一天晚上,杨荫杭考问杨绛,让她回答几个字的读音,杨绛答对的,他就很高兴,没答对的,他也不加以责备。

杨绛考上东吴大学一年后,涉及分科问题,她拿不准主意,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一科,就问父亲,杨荫杭说:“什么该不该?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就是自己的兴之所在,就是自己最相宜的。”于是,杨绛便认真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情况,选择了文科,后来终成一代文学大家。

上一篇:关于我想握住你的手作文初中下一篇:三社联动项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