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言论自由经典案例

2024-10-12

美国言论自由经典案例(共8篇)

1.美国言论自由经典案例 篇一

美国新闻自由的历史

美国的新闻出版自由尽管有相当长的时间受到宗主国的影响,但是,与英国相比,它少了传统力量的羁绊。美国新闻自由之所以取得胜利,少不了英国新闻出版对它的恩惠。虽然争取新闻自由的观念最终会在美国取得胜利,但是美国新闻出版自由所走过的路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在美国新闻出版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就像一道道政治分水岭一样书写着新闻自由史,它们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每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结束,最后都冲破了一次次政治的束缚,媒介的成长是跳跃式的,因此,通过以下几个历史事件来把握美国的新闻自由史是在恰当不过的了。本文通过对美国几大新闻历史事件的介绍,了解其追求新闻自由的过程并对其新闻自由的实质做简单的分析。

一、美国新闻自由的历史事件

(一)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美国的新闻自由的精神,其源头要追溯到欧洲大陆,特别是英国。在欧洲,最初的大众传播手段即印刷术的出现,成为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始动力之一。15世纪,书籍的出版不再局限于大学和修道院,二是进一步向小城镇和乡村拓展。马丁·路德及其追随者在1520年之后广泛使用印刷品在德国乡村传播新教教义,这些印刷品被大量复制,在信众中广为传阅,因此,“传统的精英集团有充分的理由担心印刷界打破常规的诉诸感情做法所导致的社会后果。鉴于马丁·路德在德意志推行的以读书为本、以新教为基础的宗教改革取得成功,亨利八世很快采取措施对英格兰的印刷业实行限制。”① 从亨利八世到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对新闻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1529年,亨利八世开列了一张禁书单,开始了对出版业的控制。1530年,世界上第一个出版许可证制度在英国建立。但是,英国社会阶层从未停止过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在漫长的政治斗争中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人士: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约翰·厄斯金(John Erskine)、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en)、约翰·密尔(John StuartMill)。其中,约翰·弥尔顿是最杰出的代表。1644年11月24日,弥尔顿出版了最负盛名的小册子《论出版自由》,为出版自由辩护。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宣称:“让她(真理)与谬误交锋吧,谁看见在自由而公开的交战中,真理会败下阵来?” 弥尔顿坚信,真理是明确的而且是可以证实的,只要允许它参加 “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它就会显示出战胜其他意见的独特力量。也就有了“观点的自由市场”(open marke place ideas)和“自我修正过程”(self-righting process)两个概念,即让一切有话要说的人都能自由表达他们的意见。两位英国作家约翰·特伦查德和托马斯·戈登与1720年以“加图”为笔名写下了一系列为后来所知的“信息自由流通”辩护,断言政府自由与出版自由共存亡。他们指出,言论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力,只要一个人不用它来危害和支配别人就行” ②。在强大的政治力量的压力之下,1679年,议会取消了1662年制定的《许可证法》。这为英国出版自由扫清了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二)《新英格兰新闻报》 宗主国在殖民地的统治一如像在本国一样专治,他们将限制言论自由、新闻出版自由制度带到了新大陆。1662年,马萨诸塞的会议通过了殖民地的第一个限制出版的正式法案,该法案规定了严格的出版检查,这些限制条款严重的阻碍了报刊的出版发行。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仅存的少数报刊(严格意义上还不是真正的报刊)在发行时都要注明“蒙当局许可”的字样,而且这些报刊的寿命很短,例如,当时很有影响的《国内外公共事件》(Public Occurrences,Both Forien and Domestick)、《波士顿新闻信》(Boston News-Letter)、《波士顿公报》(Boston Gazette)等,都由于出版时不慎惹怒了政府而中途夭折。但是,在这些报刊中,《新英格兰新闻报》尽管命运与上述报刊相似,然而它却对当时殖民地的新闻出版自由作出了重要贡献。1721年,詹姆斯富兰克林创办了《新英格兰新闻报》。詹姆斯富兰克林本人的个性充满了反叛精神,这份报纸的风格也一如其人。《新英格兰新闻报》给波士顿新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和风,它是美国第一张为读者提供他们所喜闻乐见和迫切需要的新闻的报纸,他不刊登只关心自身利益的官僚所控制的消息,它的风格是敢说敢为,文学水平高,为读者提供新鲜的文学佳肴,不仅如此,富兰克林创造了当时独特的报道方式—“讨伐”式报道,目的是通过富于戏剧性的报道扩大新闻的影响力,正是这一新闻报道方式为富兰克林赢得了受众,赢得了市场。虽然《新英格兰新闻报》在创办5年后就夭折了,但是詹姆斯富兰克林和他所创办的《新英格兰新闻报》对美洲报业的贡献是重大的——使美洲报业摆脱了许可证发放制度的羁绊,同时创造了新的新闻体裁,他在美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它表明这样一个道理:当一张报纸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张扬公共利益时,它可以得到足够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同时,报纸要发挥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功能,必须具备广泛的言论自由基础,这种自由既不是当局的恩赐,也不受当局的干涉。③

(三)曾格事件

1734—1735年的曾格事件是美国新闻自由史上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对美国新闻自由而言,曾格事件的影响仅次于第一修正案,而后者也是部分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的。1733年11月5日,曾格的《纽约新闻周报》(New York Weekly Journal)创刊号发表。《纽约新闻周报》因批评谴责政府而被指控是“对政府进行无耻中伤和恶毒谩骂,试图煽动反政府情绪”,另一方面,政府命令首席法官德兰西对曾哥提出起诉。1734年11月17日,曾格以“煽动闹事”的罪名被捕。1735年8月4日,审讯开始。出庭为曾格辩护的是著名的安德鲁·汉密尔顿律师,他在法庭上雄辩的辩护,不仅使曾格免受牢狱之灾,而且也为美国人赢得了新闻自由。人民对曾格和汉密尔顿所作的努力感到欢欣鼓舞,曾格事件不仅影响了有关的法律裁决,它更大程度上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定势。它为美国未来的历史确立了这样一条原则:对政府官员进行批评是新闻自由的主要支柱之一④。1735年以后,殖民地法庭再也没有出现过以煽动性诽谤罪审判印刷和出版商的案例。曾格事件在美国新闻自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第一修正案 1775–1783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在独立运动中,新闻界对革命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阿特休尔用一个词概况其特点:“人民之声”。这是美国历史上新闻界第一次展示自己势不可挡的力量。如果说报刊塑造了美国革命,美国革命也促进了报刊的发展。日益壮大起来的新闻界已经开始为自己的社会角色而骄傲。革命成了制度改革的催化剂,再下一步,新闻自由争取合法性的努力便从思想领域转向了制度领域——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美国国会于1791 年制定了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不准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自由或新闻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的权利以及向政府请愿申愿的权利。”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它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

被美国新闻界奉为圣经的《宪法第一修正案》,它的制定是一个伟大而有远见的举措。其禁止国会颁行任何剥夺言论及出版自由的法律条款,给了言论及出版自由相当大的自由空间。然而,实际中对它的执行却是个很大的问题。就在《第一修正案》颁布实施后不到7 年,美国国会自己就制订了明显有悖于修正案精神、被后人视为言论自由大敌的《反煽动法》。在《反煽动法》颁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反间谍法》出笼的118 年漫长历史中,美国极少出现涉及《第一修正案》的诉讼,尽管新闻自由经常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干预。直到20 世纪,特别是20 世纪下半叶,《第一修正案》才被各界认真对待,并逐渐显露出强大的威力,导致政府或立法机构在影响或控制舆论方面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

(五)《煽动法》

《煽动法》的出台是由于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双方攻击的敌对情绪所致。为了制止双方的敌对情绪,国会分别通过了《外侨法》和《煽动法》。《煽动法》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约束反联邦党人在新闻界的代言人。联邦党人滥用新法律,使美国的新闻自由受到严重威胁。

尽管《煽动法》为联邦党人压制反联邦党人找到了法律的借口,使美国的新闻自由几乎陷入倒退的境地,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煽动法》是美国新闻自由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表面上看,该项法律并未取消人们对政府的批评权利,只是试图约束为了败坏政府官员形象而发表的恶意中伤的言论。从深层次看,《煽动法》有两点应该载入史册:一是联邦党人政治上的失败标志着媒体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政治中立”的原则逐渐为各大媒体所接受,他们不参与或较少卷入党派之争,新闻界在《煽动法》这个事件中似乎意识到民意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二是两大政党利用报纸相互攻击,揭露政治的不公一面,这进一步确立了媒体在保障自由、监督政府方面的法律地位⑤。

二、美国新闻自由的实质

在美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通讯技术,并自称拥有一个自由的新闻体系的国家里,人们所接受的信息数量之大、速度之快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媒体这一传播巨量信息的工具与载体,联结社会各政治、经济集团——包括政府与民众、商业集团与消费大众的传播媒介,在今天的美国社会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美国媒体为自己界定的形象和职责中,媒体的天职是追求并传播事实,不怕得罪任何人或任何集团。美国新闻界常常标榜自己是如何勇猛、独立、公正地捍卫大众利益的。但事实呢?美国媒体本身也是一个行业,需要以获取利润为生存条件,也以获取利润为最终目标。他获取的利润只有少量直接来自报纸杂志的销售,绝大部分则来自拌在新闻中送到大众手中、耳中或眼前的广告收益。如果不是引文媒体宣称它能为大众提供信息和新闻,能对政府及各大公司、财团进行监督和揭露,大众没有理由需要它,媒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而赚钱这一目的使媒体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事件上都保持它的独立与公正。因此,我们在看待美国新闻自由的时候,必须认识到它的双重目的性,认识到它在为公众服务的同时,也有赚钱的必要和欲望。以下就从美国媒体与大众的关系,与政府的关系、与财团的关系、美国媒体的兼并与垄断这四个方面简述美国新闻自由的实质。

(一)美国媒体与大众的关系

在今天的美国社会,新闻信息数量之多、来源之广、传播工具的品种之繁杂、使美国民众时时处在“信息爆炸”的环境里,各个媒介为了生存,赢得收视率、发行量和收听率,以各种各样的新闻内容吸引受众眼球,其中不乏充满了煽情、暴力、娱乐、危机、政界丑闻等内容,各媒体为了争取受众,竞相将新闻炒作得有声有色,媒介所传播的新闻越来越肤浅,质量急剧下降,“垃圾食品新闻”成了各个媒体争相报道的主题,在商业化竞争的驱动下,媒体们争相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他们自己则在竞争中迷失了方向,不在了解观众何时会对无休止的重复内容失去兴趣。普利策曾说过:“一个冷嘲热讽、商业性强、哗众取宠的媒体会在一定时间内创造一群和它自己一样低级趣味的民众”。新闻应该是有趣的、重要的。它除了追随受众的兴趣爱好,反应每时每刻社会、生活的变化,提供可以让受众利用、陶冶情操的新闻。更重要的是——领导受众,新闻不仅应该被动地告诉受众他们所想知道的,还必须主动告诉他们所应该知道的——或者说,编辑认为大家应该知道的。媒体对社会和世界的不仅是简单的、有选择的反映了,它也在不停的塑造着这个社会,加深一些观念,崇扬一些行为,同时摒弃另一些。

(二)美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美国媒体与美国政府的关系历来错综复杂:一方面,媒体作为一种行业,它所给予大众的产品是信息,是新闻。他有职责和义务为公众监督政府、报道政府决策、并揭露决策阶层可能发生的不轨行为,以便他们在选举时作出明智的选择。例如“水门事件”便是美国媒体对政府起监督作用的经典案例,它向美国人民证明了监督政府滥用权势的决心。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媒体来宣扬自己的政策,赢得民心。政客们需要通过媒体宣扬自己的施政纲领以赢得选票,或通过媒体散布于竞争对手不利的消息、传闻或谣言。媒体作为政府的喉舌,每天都转发者政府发布的大量新闻,这些消息引导新闻的走向,有些新闻来自官方发布,有些则通过“泄露消息”的方式传播给媒体,而对这种“无名消息源”的运用对美国媒体来说已是见怪不怪,这也直接导致了大众对媒体的不信任感油然而生。再者,虽说美国政府不对新闻界进行审查、审批,如无特殊理由,政府无权压制某条信息的发布。但这并不等于在美国新闻不受检查。只有在国家或人民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政府才可以公然制约媒体。当然,这种权利也有被滥用的时候——一些令政府难堪的信息可以贴上危害国家安全的标签。虽然政府不能明目张胆的实行舆论封杀,却以国家安全为由进行舆论控制。有时候,政府的政策法规对媒体有制约作用,初衷是为了保证媒体的清洁性、公正性和独立性,但是实践证明,政府也可以以此来要挟媒体,限制媒体的发展规模和利润限度。最后,新闻界人士和政府要员关系密切。例如,美国ABC著名“夜线”节目主持人泰德·考波最好的朋友——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纽约时报》著名的专栏作家威廉·塞发尔曾是尼克松的特别助理和演说词撰稿人、ABC“20/20”节目主持人之一黛安·梭耶尔为尼克松做了八年的助理、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美国越战时期的国防部长,就曾是《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董事之一,而美国几大电视网董事会里的前国务卿、最高检察官更是随处可见。这些例子表明,新闻媒体与政界紧密相连,这是由于双方工作需要和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三)美国媒体与财团的关系

媒体所监督的各经济利益集团正是媒体的衣食父母,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便是这些集团所做的广告。如果说政府只能对媒体起间接的管理制约作用的话,这些财团却直接操纵着媒体的钱袋。媒体自身的各种运作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获得利润。他们本来就是经济利益集团,且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为巨型财团所拥有、操纵。这样的关系使媒体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站在独立、公正的立场上起监督作用,而财团内以谋取最高利润为目标的运营方式又直接影响了新闻的制作,乃至性质和质量。虽然媒体自誉为消费者利益的“看家狗”,但是在大财团和广告的制约下,新闻内容的选取常常向着有利于财团利益的方向倾斜,或新闻本身就是某个财团的“公关广告”,而媒体为了赚得更多的广告,获取更多的利益,不得不制作大量“快餐新闻”吸引受众。因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对新闻界的生产经营起着恶性循环的催促作用。

(四)美国媒体的兼并与垄断

与其他行业一样,媒体机构竞相兼并的唯一原因与经济利益有关,包括生存和获利。媒体兼并的后果是:媒体机构的个数越来越少,新闻内容越来越雷同,新闻缺乏多样性,媒体的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少,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单调,媒体为大众所提供的视野也越来越窄,媒体的发声权主要集中在巨型媒体财团的手中,他们的声音代表了美国整个新闻界,压制着小型媒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严重阻碍了新闻自由。

美国新闻媒介的思想体系是以新闻自由为核心,由以下4个信条构成:(1)新闻媒介摆脱外界干涉,摆脱来自政府、来自广告商甚至来自公众的干涉;(2)新闻媒介为实现“公众知情权”服务;(3)新闻媒介探求真理,反应真理;(4)新闻媒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国新闻是不自由的,由于金钱,权势等各种原因,新闻媒体往往会左右摇摆,宁愿牺牲受众,牺牲媒介的自律精神和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去追逐利益最大化,权利最大化。可见,这种行为违背了新闻自由的核心要求。

参考文献

①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新华出版社,2001年

②Herbert Altschull,Agents of Power:The Role of the News Madia in Human Affairs,Longman Inc.(1984)③谢岳著《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④Harold L.Nelson,“Seditious Libel in Colonial America,”American Journal of Legal History,Ⅲ(APRIL 1959)⑤谢岳著《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⑥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专业:新闻与传播

姓名:石璐

学号:150588

2.美国言论自由经典案例 篇二

关键词:美国,新闻自由,精英,媒介运作

新闻自由, 是言论和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延伸, 或者说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实现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新闻自由属於民主与人权范畴, 从法理上看, 主要由新闻媒体、公民和政府三方构成, 表现为人类认识自然界、人生和社会的报道权。新闻自由应具有七种基本权利:创办新闻媒介权、发表权或报道权、答辩权和更正权、知晓权和采访权、保护新闻来源权、使用传媒权、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

早在“二战”中, 罗斯福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公约》的规定, 设立了美国新闻检查局, 对国际新闻通讯等进行审慎检查, 采取删削和无限期搁置或不予通过的检查办法。打赢一场现代战争的先决条件是必须首先打赢相关的舆论战, 越南战争给了美国政治家这样的经验和教训。五角大楼仍然确信, 如果对传媒毫不干涉, 让他们为所欲为, 他们一定会成为战争胜利的障碍。在此后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中, 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掌权阶层控制新闻界的手法越来越圆熟了。通过设立一个专门的新闻检查委员会来控制媒体的方法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赤裸裸地颁布一些法令强迫新闻界接受检查或是霸道地决定什么新闻可以发, 什么不可以发, 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隐蔽、更加巧妙的控制手法。政府转变策略, 变被动地“堵”、“瞒”为主动提供相关信息, 当然, 这些信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任何对敌方有利的信息都会被不动声色地加以扣压。为了达到某种战略上的目的, 甚至出现了故意向新闻记者提供无法证实的虚假信息等类似的行为。美国政府还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一贯伎俩, 在控制新闻上软硬兼施。对於乖乖听话的记者, 许诺为其提供便利的采访条件, 优先提供相关新闻信息。而对於不那么听话的记者又是另一副嘴脸。

美国学者承认:“美国媒介运作看起来十分合理。但他们把不利於美国的报道尽量压缩而且控制在官方认可的框架之内, 把重要的歧见排除在『重大消息』之外, 对小型的、非主流媒介进行骚扰但不完全压制。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远比正式审查更为可靠和有效的宣传制度。”

美国新闻媒介的精英现在以11家电子和文字新闻机构为代表, 它们与1000家最大企业中的144家联□在一起, 每家企业至少与两个最强大的新闻媒介巨头联□。例如通用电气公司是全国广播公司的业主, 它与那11家新闻机构中的9家有17个合资项目。5家最强大的文字新闻机构, 它们共出版160份日报, 由76名总经理领导, 他们与1000家最大企业中的66家有联。这5家最强大的新闻机构是:甘尼特报业公司、奈特里德报系集团、《纽约时报》、《时报—镜报》出版公司和《华盛顿邮报》。如同美国的新闻自由是个神话一样, 认为一些新闻媒体是“自由的”也是个巨大错误, 是不知道美国新闻是由大的跨国公司董事会制造和操纵的那些人所犯的错误。这些大跨国公司也是最强大的电视台和世界各地最有影响的报纸的业主或股东。在美国的媒介和所有企业中由有钱人决定和确定报道政策。有钱人只关心他们自己及其合伙者的利益和每年能够挣数十亿美元, 它们一样与同类企业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大部分对美国和世界性事件进行政治分析的节目都掌握在极右派评论家手中。

在美国, 新闻炒作一步步扼杀新闻自由, 近几年来, 从国内的小肯尼迪、戴安娜、辛普森、克林顿等人事件到涉华的《考克斯报告》、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李文和冤案、中美军机相撞等事件, 媒体喜欢将一切事情迅速地加以□大, 以达到耸人听闻的目的。在这样的新闻环境中, 各媒体为了争夺受众, 竞相将新闻炒作得有声有色, 以至连新闻工作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 新闻已在□闻与煽情的轨道上越滑越远了。对这种现象, 普利策早在1907年就提出过警告:“一个冷嘲热讽、商业性强、哗众取宠的媒体会在一定时间内创造一群和它自己一样低级趣味的民众。”据美国自由论坛第一次改造中心发表的调查报告称, 在1999年的调查中, 53%的美国人认为, 新闻界拥有“太多的自由”。这个数字比两年前的13%大大提高了。更令人惊讶的是, 有超过35%的人说, 政府应该制定新闻法, 限制媒体滥用新闻自由。美国新闻自由的真实给了我们极大借鉴价值。

保障新闻自由健康发展。美国的“新闻自由”更多的是一些媒体精英的自由。这些人的经历、观念和信仰很容易地穿透所谓的“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准则而弥漫在他们的报道中, 有时妨碍甚至危害着他人的“自由”。媒体自律产生於美国。1923年, 美国报纸主编协会颁布了“新闻法规”, 比较全面地界定了媒体自律的基本要素, 包含了责任、新闻出版自由、独立、真实、公正等准则。新闻自律减少了滥用新闻自由的现象, 减少了新闻界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尤其是政府、立法机关的压力, 为媒体赢得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 即所谓的“越自律越自由”。在美国新闻界有来自於行业外的监督组织, 一个名为“媒介研究中心”的机构自1987年以来一直致力於把抵制自由主义偏见的政治平衡带入国家的新闻媒体中。有来自於媒介行业内部的批评, 新闻评论在行业内扮演着媒介监督者的角色。还有来自於新闻委员会的批评, 很多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试图积极地考虑设立新闻委员会来仲裁记者和他们所报道的人所引起的纠纷。还有来自於专业组织的批评, 专业组织坚持认为, 新闻工作者在第一条正案赋予他们的权力方面面临问题时应提高自身的技能并勇於面对法律的挑战。有学者建议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牵头, 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筹备组建全国性的新闻评议会组织, 使之成为新闻界强化行业自律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为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纯洁新闻队伍, 树立新闻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发挥积极作用。地方性的新闻评议会组织可以在全国性新闻评议会建立并取得一定经验后再逐步组建。

参考文献

[1]《美国新闻史》 (美) 埃默里等著, 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言论不自由的美国教师 篇三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各类肤色的种族都有。为了稳定课堂秩序,教师讲到涉及种族的话题时要格外小心,不能透露出任何种族歧视,甚至连有关肤色的话题都不能提及,以免伤害某些学生的自尊。小芳就曾目睹一位教师因为开黑人学生的玩笑而被校方严肃处理,因此关于种族的话题她都尽量避开。

性别话题也是暗藏禁忌的。在中国一些学校,教师可能会无意中说,女生体力就是不行,体育成绩比男生差一大截;或说女生反应比较慢,不如男生学得快等。这些言论美国教师十分忌讳。因为美国高度重视人权,不允许有性别歧视。如果教师的话题涉及到男女不平等,任何美国人听了都会不开心,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和攻击。

美国教师在学术上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对其他教师和学生亦不能妄加评论。不管是新上讲台的实习教师,还是授课多年的资深教授,在发表个人的学术观点时,都很注意用词,绝不会批判其他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他们也不会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的学生,更不可能将学生资料随便公布给其他人看。即便是学生家长要打听自己孩子的成绩,教师也不会轻易告诉家长,而是要征得学生的同意。

美国教师的禁忌话题还有很多种,如宗教信仰、政治观点、性取向等。在美国,宗教信仰可以自由选择,教师没权利去干涉,不能因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就想让学生都信仰基督教。在政治观点方面,教师无论支持哪个政党,或讨厌哪个候选人,都不能在课堂上随便评论。性取向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即便教师不支持同性恋,得知某位学生是同性恋者,也不能在言语中流露出任何轻视,更不能去侮辱攻击。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教师不能讲脏话,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教师讲脏话都是不可原谅的。作为一名美国教师,课堂内外可以上侃天、下侃地,但触碰了禁忌话题就可能饭碗不保,甚至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攻击,为此锒铛入狱。

我們现在所看到的美国,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科技文化百花齐放,这都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密不可分。美国教师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他们言论的不自由,恰恰是为了维护学生成长的自由,让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

(责编 张圣荣)

4.美国东部线路自由行全攻略 篇四

第1天 纽约市(法拉盛自由行)

抵达纽约,根据回酒店时间,前往一街之隔的天景豪苑(SKYVIEW),或是法拉盛中心点:在短暂的时间内感受到到极具特色的亚裔文化,畅游集购物、休闲、美食、文化、娱乐、生活一体的亚裔生活中心。第2天 纽约市区游览

上到纽约市地标-帝国大厦嘹望观景台,欣赏中央公园和纽约全景。乘坐观光环岛游轮游览哈德逊河,与自由女神像和布鲁克林桥摄影留念。登上花费1.2亿美元重新整修开放的国家历史文物-大无畏号航空母舰,并参观协和号超音速客机和各种战机。漫步世界金融、证券交易中心华尔街,与三一教堂,象征牛市的铜牛雕塑和纽约股票交易所合影留念。参观大都会博物馆,时代广场,杜莎夫人蜡像馆与总统奥巴马等名人合影。途经第五大道,洛克菲勒中心,联合国总部,世贸遗址…… 第3天 费城–华盛顿特区

参观国家诞生地费城,漫步在独立公园,在想象中感受1776年在此宣读独立宣言时的振奋心情。与华盛顿雕像,旧国会大厦和独立宫合影留念,参观自由钟或者自由活动。华盛顿特区,参观林肯纪念堂和倒影湖,越战纪念碑,朝鲜战争纪念碑,在航天航空博物馆了解人类征服太空的伟大历程和对未来的展望。并与美国总统府-白宫和最高权力机构-国会大厦分别合影留念,乘坐游船沿着波多马克河和太斗湖饱览首都美景。如遇冬季首都游船关闭,可前往国际间谍博物馆。该博物馆是美国独一无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收集间谍相关装备及物品的博物馆。这里有詹姆斯.邦德电影中最大的道具陈列和邦德的两辆座驾:捷豹和阿斯顿.马丁。游览华盛顿期间还会途经杰弗逊总统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二战纪念碑等。华盛顿纪念碑

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总统官邸白宫的正南方向,绿草成茵,华盛顿纪念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它的金字塔式小尖顶,是华盛顿的制高点。国会山庄

在这里可以了解到美国更多的历史文化。在地理上,国会山庄虽然位于华盛顿偏东的位置,但却常常被看作为华盛顿特区的中心。国会大厦的身影,我们通常会在电视的新闻里看到。它是一幢洁白的由由白砂石和大理石建成的皇冠形圆顶式大楼,也是非常典型的新古典式建筑 白宫

美国的白宫是总统和政府办公的场所。由1800年建立,1812年英国和美国发生战争,英国军队占领了华盛顿城后,放火烧了包括美国国会大厦和总统府之类的建筑物。过后,为了掩盖被大火烧过的痕迹,1814年总统住宅棕红色的石头墙被涂上了白色。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为“白宫”。第4天 华盛顿特区–尼亚加拉 前往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康宁玻璃中心,参观全球最大的玻璃收藏博物馆,欣赏现场制作玻璃表演技术。午餐后,参观尼亚加拉大瀑布,游览瀑布国家公园,眺望―美国瀑布‖,―马蹄瀑布‖及―新娘面纱瀑布‖。水势一泻千里,雷霆万钧,亲身体验那份磅礡的气势,尤如万马奔腾。搭乘著名的“雾中少女”号游船(冬季关闭,如时间允许可以体验一次难忘的、充满刺激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旅行–尼亚加拉瀑布快速游艇JETBOAT。)穿梭于波涛起伏的瀑布间,水花迎面扑来,刺激紧张,更添加一份震撼力。回到访客中心观看IMAX电影,投资一千五百万的电影向您描述了尼亚加拉瀑布多姿多彩的传奇故事。或是再深度游:参观澎湃的漩涡公园和尼亚加拉军事要塞古堡。尼亚加拉漩涡深125英尺,它在4200年前被水侵蚀而形成的,在公园的角度看下去是非常的壮观;战争古堡是一个富有历史价值的景点,它的背后就是一望无际的美国五大湖之一的安大略湖。傍晚,将体验到一个真实的美国原住民舞蹈表演,又称印第安人歌舞秀。康宁玻璃中心

探访玻璃艺术品,康宁玻璃中心收集了距今超过3500年的玻璃制品,包括一个古埃及法老王的玻璃模型,唯一复兴时期的美丽艺术品,直至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您更能在玻璃革新中心一探发明家如何改变世界的玻璃工艺。现场玻璃制作展示是一个了解玻璃艺术的独特环节。边看玻璃制作是现场表演,边了解当代玻璃制作的过程和科技。尼亚加拉大瀑布

亚加拉瀑布是世界第一大跨国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尼亚加拉河上,是北美东北部尼亚加拉河上的大瀑布,也是美洲大陆最著名的奇景之一。与伊瓜苏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并称为世界三大跨国瀑布。尼亚加拉瀑布一直吸引人们到此度蜜月、走钢索横越瀑布或者坐木桶漂游瀑布。第5天 纽约上州–波士顿

沿着伊利运河的方向,横跨纽约上州,感受到美国的辽阔,下午到达麻省剑桥市,参观哈佛大学最古老的校园区,与闻名世界的谎言雕像-哈佛雕像合影。留影于麻省理工学院主教学楼。波士顿市区观光,途经古老的三一大教堂、汉考克摩天大楼、波士顿公园、天鹅湖公园、普天寿大楼、波士顿图书馆,远眺金色圆顶的州议会大楼。晚上享受极富盛名的新鲜龙虾大餐。哈佛大学

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其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素以世界顶尖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而享誉世界。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同被称为工程科技界的学术领袖,在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方面,三所学校长期占据世界大学学术排名、US News最佳研究生院等权威排名的前3名。波士顿

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波士顿是美国东北部高等教育和医疗保健的中心,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它的经济基础是科研、金融与技术—特别是生物工程,并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第6天 波士顿

5.美国言论自由经典案例 篇五

教案 人民版必修2 课标要求: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标志、特点和影响。掌握胡佛反危机政策的特点及效果。(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体会经济危机爆发期间各色人等的心态,思考经济危机给人类所带来的危害。(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经济危机期间,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维持商品价格,把大量牛奶、咖啡倒入大海,把小麦、玉米当柴烧,等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难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影响。导入新课:

教授新课:

一 世界经济大危机 1.爆发的原因

教师补充一些资料,如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美国在20年代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资本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千方百计降低工人的工资,使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的发展水平,广大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从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委缩,生产的相对过剩。而20年代后半期盛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美国市场的虚假繁荣。使得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股票市场的投机活动,却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异常狂热,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股票的狂涨不仅造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也为美国经济的崩溃准备了条件。由此引导出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直接原因:生产严重过剩,产销矛盾空前尖锐。2.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崩溃。

补充资料,介绍纽约股市崩溃情况,如1929年10月24日,一个历史上被成为“黑色星期四”的历史危机时刻到来。这一天纽约证券市场,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场上来,绝望的人们疯狂地抛售不计价格地抛售,几十种主要股票价格狂跌,这一天疯狂交易以1641万股的最高纪录收盘。从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开始,一场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提问:为什么这场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能够迅速的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又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的经济状况对资本主义世界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场危机很快波及到其它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冲击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各个角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几乎下跌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人数高达三千万以上,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价值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物质损失还多800亿,是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3.表现:工业、世界贸易、农业;农民、工人。4.特点:

(1)来势特别猛。(2)范围特别广。(3)持续时间特别长。(4)破坏性特别大。(5)影响特别深远。5.影响

(1)资本主义腐朽性充分暴露。

(2)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各国持续萧条;不断深化;还波及到其殖民地和附属国。

(3)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①阶级矛盾。②民族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矛盾。③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

二 杯水车薪(胡佛反危机政策——收效甚微)1.胡佛政府上台(1)美国经济

①繁荣②凶兆:美国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力大大超过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2)胡佛当选总统后,误判美国的经济形势基本上是好的。2.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1)前期政策及影响

政策:①奉行自由放任,让经济自我“治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

②采用“自愿原则”对付危机。

③1930年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影响:胡佛顽固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掉入了“沟底”,1932年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失业人数日益增加。(2)后期措施及结果

措施:①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贷款。②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但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结果:并未缓解危机,相反,他本人最终被人民抛弃。

(三)病入膏肓的经济(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的影响)1.经济的全面危机

(1)金融业:1929——1933年,美国股票价格连续下跌;金融业处于休克状态。(2)工业、农业:生产跌回到1913年水平。

(3)就业、生存危机:失业人数大增;中产阶级积蓄无存;少年失学、青年没有就业机会,许多家庭急剧贫困。2.政治危机

6.经典言论典藏 篇六

对男人来说,“干妹”就是─进可攻,退可守,“送礼”“自用”两相宜。

只有在大排长龙时,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们是“龙的传人”。

“特种行业”就是特别带种的人才会去的地方。

男人的脸是他的人生履历表,女人的脸是她的人生损益表。

“官”若好,社会是彩色的;“官”若不好,社会是黑白的。

官场打滚心得─路遥知马屁,日久见人腥。幽默三句半 4搞笑情书

如果家庭日常开销是本流水帐,那么每月的电话费就是口水帐了。

相亲是“经销”,恋爱叫“直销”,而抛绣球招亲则为“围标”。

如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模范夫妻充其量,不过是“示范公墓”罢了。

完全相反的个性,结婚时叫“互补”;离婚时叫“个性不合”。

避孕的效果:不成功,便成“人”。4大话西游 4鬼话连篇 4搞笑图片

女人的“折旧率”煞是惊人,从“新”娘变成“老”婆,只消一个晚上的光景。

< p>

试婚最大的坏处是,两人的关系可能会─今日“试”,今日毕。

人类懂得害羞所以穿衣服,因此置装费可视为“遮羞费”。

如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年一次的结婚周年庆祝,便是在“扫墓”了。

所谓“不幸中的大幸”,是指当你的朋友住的是“海砂屋”或“辐射钢筋”的房子时,你却是“无壳蜗牛”。

“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唯有在酒席间,才能见到这项美德。

在马路上,开车无难事,只怕有“新人”!

人的喜新最久只有三十天,所以新婚燕尔只有蜜“月”;人的忍耐最久只有三十天,所以工作以“月”薪为准。

当一个人常自称“不是省油的灯”,这就表示他需要“多加油”。

老婆的衣服永远都要给予赞美,否则就要付出“治装费”的代价。

< p>

“别让你的权利睡着了”,这句话通常用于洞房花烛夜时。

想做武器的目地是因“唯恐天下大乱”;做了武器之后,却“唯恐天下不乱”。

倚老卖老者最可怜,因为它们只有年龄“高人一等”。

大盗之行也,天下围攻。

“三波女”─“单身贵族”怕见到媒婆,“妻管严”怕见到老婆,“丑媳妇”怕见到公婆。

“娘家”是:女人小时候的观护所,长大后的监理所,结婚后的避难所。

结婚不是什么“人生”大事,只是合法“生人”的一道手续而已。

男人不会承认他喝“花酒”,只会说是去“花”钱“喝”酒。

人类因梦想而显得“伟大”;匪类因妄想而自认“大尾”。

暴发户的特色就是,明明是“土”,偏偏自以为“士”。

< p>

在公家机关服务的叫作“铁饭碗”,在私人公司工作的称为“免洗餐具”。

婚姻是牢笼,所以有些男女在婚后莫不是“喜出”、“望外”。

在爱情中,有人“视死如归”;在婚姻中,有人“视归如死”。

恋爱时的花费,证明爱情“真实”;结婚后的开支,证明婚姻“无价”。

热恋时,再夸张的谎言都能听成是情话;结婚后,再认真的情话只会当成是废话。

红颜多薄命,黄脸多认命。

串门子的艺术─闲话“加”长

放下尊,放下性,放下固, 都只是因榉挪幌乱人。

婚姻像穿鞋,好不好看e人知道,舒不舒服自己明白?

如果心境不甜,那杯咖啡加再多的糖,也是苦的.。

微笑K不yW,y的是如何微笑成榱T。

做人最怕自尊又放不低,自信又拎不起。

< p>

人生不在乎得到甚N,只在乎做^甚N。

做人皆有一死,但K非人人都活得有意x。

人生的目瞬皇且[},而是要eO地面

只要在每一A段都有得著和快罚就去接受。

人逢境不逞,身逆境不示弱。

人要睦щy中爬出恚氖≈姓酒怼

矍橄窨谙闾牵很容易; 婚姻像芽糖,很困y。

婚前,男人把rg花在女人身上;婚後,女人把rg花在男人身上

]有情人的,很情人;很多情人的,更情人。

郏最好是「有心人」;Y婚,最好是「有X人」。

男人在一起,比的是「K^」;女人一堆,比的是「行^」。

景夂r,多等诉x瘛竿顿Y」;景獠r,多等诉x瘛竿短ァ埂

< p>

做人y,出生率逐年下降;做事y,失I率年不降。

公司X,老吃肉,T工喝;公司倒],老吃官司,T工喝西北L

氖伦龆嗔耍小心犯「I障」;傻事做多了,小心是患「智障」。

小人有「不x之」; F人有「不易之」

牟恍抑懈惺芏鞯洌耐纯嘀姓JR快

女人婚後,希望有「安定」的生活;男人婚後,希望有「安o」的生活。

以前,「王子c公主 」的故事是童;F在,「老夫c老妻」的故事是 神。

e人的另一半,像「 g品」;自己的另一半,像「日用品」

婚前的男女,「形影」常相左右;婚後的男女,「意」常相左右

是情人r,往往「 客狻苟啵唤Y榉蚱掎幔成「火狻苟

矍榈拈_始,是希望o「Ψ健挂未恚矍榈慕Y束,是希望o「自己」一未怼

< p>

富人Y婚,最邸搁TΑ梗桓F人Y婚,最怕「TΑ埂

婚後的男人,只D「耳根清Q 」; 婚後的女人,只D「不Q」。

婚前,男人常找女人「」;婚後,男人只告V女人「Y」。

7.美国言论自由经典案例 篇七

1977年, 一名称作“萨姆之子”的人在纽约制造了一起连环凶杀案, 导致6人被害、7人重伤, 这场连环凶杀案在震惊纽约的同时, 也极大地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在凶手大卫·伯克维茨 (David Berkowitz) 被缉捕之前, 有传言新闻界欲购买他的故事来大赚一笔, 引起了纽约州立法机构的关注, 他们决意制定一项法律, 规定州政府有权将罪犯出售的本人犯罪故事所得收入截留五年, 五年后这笔钱用于补偿该犯罪行为的受害者。从立法动机来看, “萨姆之子”法案具有合理性。罪犯出售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从中牟利, 这与美国普通法中“任何人都不得从其错误行为中获得利益”的原则相违背1, 然而到了90年代, “萨姆之子”法受到合宪性质疑,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案件便是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诉纽约受害者赔偿委员会案。

一、“西蒙舒斯特案”始末

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出版了《聪明人》 (wiseguy) 一书, 该书的创作是由职业罪犯亨利·希尔 (Henry Hill) 与作者尼古拉斯·派尔吉 (Nicholas Pileggi) 共同完成的, 书中涉及很多希尔参与实施的犯罪活动。此书一经出版便受到读者热捧, 19个月内销量竟超百万册, 被评为“美国人写得最好的一部关于犯罪的书”2。然而, 纽约受害者委员会却认为该书所描写的犯罪与“萨姆之子”法中所规定的内容相符, 因此要求出版社向委员会交付希尔的版权费。

西蒙舒斯特出版社不服, 认为“萨姆之子”法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所给予的言论和表达自由。虽然联邦法院和州法院都驳斥了西蒙舒斯特的诉求, 但当案件上诉到最高法院, 8名法官一致认为, “萨姆之子”法是基于内容的管理规则, 要想使法律通过宪法审查, “纽约州必须证明这一法规对于维护本州迫切利益是必须的, 而且只有通过这一办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3最终, 最高法院根据这两条标准 (A证明该法律的制定反映了本州的急迫的利益;B该法案是为这种急迫利益而专门制定的, 对象明确, 没有任何界限的模糊) 判决“萨姆之子”法中关于施加经济负担的对象范围过宽, 违背了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二、对“西蒙”案司法判决的争论点

西蒙舒斯特案的争论点主要集中在对“萨姆之子”施行何种审核标准, 以及根据这样的标准来判定它是否符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一) 是否对“萨姆之子”法执行严格的审核标准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政治言论、社会言论、商业言论, 以及非淫秽类言论, 对这些言论的保护主要分为两种标准, 一种是严格的审查标准 (the strict scrutiny/the exacting scrutiny) , 另一种是中等审查标准 (the intermediate scrutiny) , 前者要对政府的迫切利益以及是否根据迫切利益明确制定法规进行审核, 后者则只要证明会促进政府的明确利益且未侵犯言论自由即可。

根据“萨姆之子”法, “任何与被指控或定罪的人签订合同, 来传达有关犯罪行为的思想、感受、观点或情绪, 或是通过电影、书籍、杂志、文章、录音磁带、照片、视频/电视节目, 以及任何形式的现场娱乐表演, 来重现罪行的个人、公司、企业或任何法律实体, 该法律禁止5年内向被指控或被定罪的人支付这种表达所收获的酬金。”4因此, 签署合同的西蒙舒斯特公司必须向纽约受害者赔偿委员会提交一份合同复印件, 并向委员会上交《聪明人》版权费中希尔应得的部分, 委员会将这些收入存放在第三方账户, 保管时间为5年, 之后将这笔资金用于补偿希尔罪行的受害者以及其他债权人。5最高法院认为, 该法是“基于内容”而制定的, 因此应该使用严格的审查标准6。这里便涉及到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理解, 一般说来, 美国法学界有五种理论来界定言论自由的内涵, 分别是绝对主义理论 (Absolutist theory) 、特别平衡理论 (Ad hoe balancing theory) 、优先地位平衡理论 (Preferred position balancing theory) 、米克尔约翰理论 (Meiklejohnian theory) 和近用理论 (Access theory) 。在西蒙案中, 法官们主要采用了优先平衡理论, 该理论认为, 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那些自由, 对于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理应比宪法规定的其他自由享有更多的保护。表达自由保障了政治过程的运作, 允许公民在政府侵犯其受宪法保护的权利时提出抗议。7法官给予言论自由优先的地位, 法院推定, 政府通过限制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而试图保护其他利益的做法通常会被判违宪。这一推定之于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有利之处在于, “迫使政府在任何挑战新闻审查的法律诉讼中担负举证的责任”, 即“市、县、州或联邦政府必须向法院证明, 它的新闻审查确立确确实实是合理的”8。这一推定加之于政府的举证责任常常在法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政府只有给出充足、明确的证据, 才能确保其颁布的法令不涉及违宪。

(二) “萨姆之子”法是否违宪

最高法院提出审查“萨姆之子”法的两条标准: (一) 需证明“萨姆之子”法反映了该州迫切的利益; (二) 该州针对这一迫切利益量身定制了明确无模糊的法案。针对以上两条标准, 被告认为“萨姆之子”法确实反映了该州的必须利益, 即确保罪犯不会利用他 (她) 的犯罪行径赚钱, 与此同时又能对犯罪行为的受害者提供经济上的补偿, 以弥补其所受的痛苦, 因此该法案并不涉及对言论的压制。“它偶尔施加于新闻界的负担不足以证明它侵犯了表达自由”9。原告则认为, 宪法《第一修正案》给予美国公民言论出版不可侵犯的自由, 即使是罪犯也依然享有这种自由, 而“萨姆之子”法是通过经济负担对罪犯的表达和出版自由的限制。

最高法院经过两个月的审理, 最终判决“萨姆之子”法违反了《第一修正案》10。法院始终认为, 对发表言论施加经济负担会极大地限制言论本身。希尔愿意与西蒙公司合作出书, 并以此为机会向世人展示有组织犯罪的真实面目, 西蒙公司预付给希尔酬金, 这笔酬金是合法的, 也就是说, 希尔通过出版书籍来获得的经济利益是受宪法保护的。11

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公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 禁止政府对公众关注的信息进行限制, 然而“萨姆之子”法通过对书中涉及的罪行的受害者给予经济补偿的方式, 能够阻止出版商与被控告或被定罪的作者或故事来源者达成协议, 这样的法令是违宪的, 因为它会对有关犯罪的其他作品的流通产生影响。该法案的确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它能够保证犯罪分子不从他们的犯罪行径中获益, 但是它对于罪犯对象和犯罪行为的界定十分模糊且覆盖过宽, 这种大面积的覆盖可能将大量文学作品包含其中, 因此威胁到公民的言论自由。“将罪犯的表达罪行所得酬金用于安慰受害者是合理的, 这点毋庸置疑, 但问题是, 纽约州是否可以明确指出, 哪些表达内容以及何种特殊帮助才能够使受害者恢复, 而不是作为其他表达内容造成结果的非特殊帮助, 或者实际上只是一种作为获得利益的手段。”12

法官奥康纳表示, 即使作品的主题不是犯罪, 它只要表达了作者关于其犯罪的经历或想法, 这部法律也完全适用, 若按这样的衡量标准, 那么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们向何处去》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 以及《马尔库姆·埃克斯自传》 (The Autobiography Of Malcolm X) 都可适用该法13。马尔库姆·埃克斯在他的自传中谈到自己早年的罪行, 而这则法令几乎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我们假设一位伟人在晚年撰写他 (她) 的回忆录, 其中包含了自己年轻时因为无知或顽皮, 曾偷盗过超市的食品, 那么这本自传出版后所得的酬金是否也应该归于受害者赔偿委员会呢?这显然是违背常识的。

虽然奥康纳大法官表示, 各州法律不同, 这次审判结果不必针对其他类似法律14, 但它确实导致许多类似“萨姆之子”的法令进行一定的修改, 从而保证其合宪性。当前, 美国大多数与“萨姆之子”法相似的法律都是以内容为基础的, 使用该种法令必须证明: (一) 有迫切的国际利益; (二) 该法所限制的言论界限清晰, 不会超过为维护该州利益之外的范围; (三) 该法令只针对纯粹的商业行为, 不涉及犯罪的回忆性思想表述, 即使这些回忆只是顺带提及。

三、结语

法令的设置是如何在限制罪犯从其犯罪行径中获利的目标下, 不侵犯到犯罪分子作为公民的表达自由和出版自由, 又不涉及对公众言论自由的限制, 这便是西蒙舒斯特案给我们的启示。纽约“萨姆之子”法在西蒙舒斯特案中的陨落, 显示了美国言论自由发展过程中的小小一步, 但是正是由于这样微小、谨慎而坚实的前进, 才形成了今日美国清晰、详尽、操作性极强的宪法《第一修正案》, 规范和保护着美国公民和新闻界的言论和表达自由。

8.英女子爱上美国自由女神 篇八

现年27岁的阿曼达·惠特克是名售货员,来自英国利兹市,有很深的恋物情结。为了表达爱意,她在家中组装起一个自由女神像模型。她坦言,自己曾在十几岁时称深爱过一套架子鼓。据阿曼达介绍,自己对自由女神像是一见钟情,她在网上看到朋友的一张以自由女神像为背景的照片后便爱上了这尊塑像。她给自由女神像起了个爱称叫“莉比”,从那时起,她先后4次前去看望她的莉比,在那里爱抚这尊塑像并亲吻她的头发。她本想和莉比结婚,但“因为有太多人爱她了”,所以放弃了这个念头。为了能和铜像爱人朝夕相伴,阿曼达家中收藏了上百尊微缩版的自由女神像,她卧室里还有一尊6英尺(约1.83米)高的复制品。

近些年来,恋物癖者和他们不同寻常伴侣间的故事常常成为媒体追捧的热点。2007年,时年35岁的美国旧金山退伍女兵埃丽卡改姓埃菲尔,并与她眼中的法国“美女”巴黎埃菲尔铁塔完婚。 埃丽卡透露称,埃菲尔铁塔是她的“新欢”,在她的恋爱史里,柏林墙和美军F-15战斗机都曾是她的“情人”。

(据《羊城晚报》)

上一篇:线路工程复工会议纪要下一篇:热爱秋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