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古代汉语(共8篇)
1.电大古代汉语 篇一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将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盗传必究
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1.颜渊、季路侍。子日:“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答:①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②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同使用,④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⑤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⑥不宣扬自己的功劳。”⑦子路说:“希望能听到您的愿望。”⑧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⑨使朋友能够信任我,⑩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答:①齐景公向孔子问政。②孔子回答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③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④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3.①子贡问政。②子日:“足食,足:兵,③民信之矣。”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⑤日:“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⑥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答: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追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4.①孟子谓戴不胜日:“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②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看也,③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日:“使齐人傅之。”④日:“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⑤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⑥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手王所。⑦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⑧王谁与为不善?⑨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⑩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答:①孟子对宋国大夫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学好吗?我明白地告诉您:②这里有位楚国的官员,想要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③那么,是找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他I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来教。”④(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干扰他,纵使每天鞭挞他,逼他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⑤假若带领他到齐国城市、农村走走,把他放在那样语言环境之中,再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挞他,逼他{兑楚国,也是做不到的,(因为他天天听到的是齐国话。)⑥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⑦如果在王宫中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是薛居州这样的好人,⑧那王会同谁干出坏事来呢?⑨如果在王宫中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不是薛居州这样的好人,那王又同谁干出好事来呢?⑩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5.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日:“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日:“圣人之言也。”日:“圣人在乎?”公日:“已死矣。”日:“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日:“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日:“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庄子·天道》)
答:①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②扁轮放下锥子和凿子,走到堂上,向桓公问道:“请问,公所读的书中都是谁说的话呀?”③桓公回答说:“是圣人说的话。”又问:“圣人现在活着吗?”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④轮扁说:“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⑤桓公说:“我在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工匠怎么可以妄发议论呢!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说不出道理,我就要把你杀死。”⑥轮扁说:“我是拿我所做的事情看出这个道理的。⑦砍削车轮,动作慢了车轮做得就不牢固,动作快了就砍不进去,⑧不慢不快,手上的做法和心里的想法完全吻合,嘴里却说不出来,技艺就表现在这里。⑨这种技艺,我无法让我的儿子了解,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种技艺。⑩因此,我虽然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还要做这种制作车轮的工作。@古时的人和他的那种无法传授的东西,都已经死去了。◎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6.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一心之奠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答:①学生有四种过失,老师必定要知道。②一般人在学习的时候,有的过失在于贪多,有的过失在于求少,③有的过失在于看得太容易,有的过失在于半途而废。④这四种过失,思想情况是不同的;⑤要了解不同的思想情况,这以后才能去补救他们的过失。⑥所谓教育,就是要发展学生好的地方,补救他们的过失。⑦善于歌唱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动听的歌声;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远大的志向。
7.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天,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天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日:“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解老》)
答:①人有福,富贵就来到;富贵来到,衣食就美好;衣食美好,骄心就产生;骄心产生,就会行为邪僻而举动悖理。②行为邪僻,自身就会早死;③举动悖理,就不会成就事业。④内有早死的灾难而外无成功的名声,也就成了大祸。而祸根源于有福。⑤所以说:“福啊,是祸所潜伏的地方。”
8.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日:“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韩非子。说林上》)
答:①杨朱路过宋国东边的旅店。②店主有两个妾,其中丑的地位高,③漂亮的地位低。④杨朱问店主缘由,旅店的主人回答说:“⑤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我不觉得她漂亮;⑥长得丑的自以为丑,我不觉得她丑。”杨朱对他的弟子说:⑦“做了好事,要去掉自以为好事的想法,⑧到哪儿能不受到赞美呢?”
9.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辛日服以戏于朝泄冶谏日公卿宣淫民无效焉且闻不令君其纳之公日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请杀之公弗禁遂杀泄冶
注:1.陈灵公、孔宁、仪行父、夏姬:人物的名称。辛日服:内衣。
答: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都同夏姬淫乱,②他们都贴身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廷上嬉戏。③泄冶劝谏灵公说:“国君和大臣宣扬淫乱,④百姓没有好的榜样了。⑤而且自己的声誉也不好,⑥您还是把夏姬的内衣收起来吧。”⑦灵公说:“我能改的。”⑧灵公把泄冶劝谏的话告诉了孔宁、仪行父,孔宁、仪行父请求杀了泄冶。⑨灵公也不禁止,于是他们就杀了泄冶。
10.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值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日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日此亦九百于是烘堂大笑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注:冯相道和相凝:即宰相冯道、和凝。
答:①老一辈中能说五代时事情的人给我说过冯道与和凝同在中书省时的一件事情,②一天,和凝问冯道说:“您的靴子是新买的,请问它的价格多少?”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说:“九百。”③和凝性子急躁,马上回头问小吏说:④“我的靴子怎么要用一千八百?”⑤于是责骂了很久。⑥冯道慢慢地抬起他的右脚说:⑦“这只也是九百。”⑨当时在场的人无不大笑。⑩人们说连宰相都这样,怎样使大小官员们服从呢?
2.电大古代汉语 篇二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秘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该课程通过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和训诂等方面基础知识的讲授, 结合古代文献的讲读, 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 了解古代汉语语言的基本特点,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言文的讲解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文化修养, 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由于古今语言的历史差异, 多数学生对古文字和古代语音相对陌生, 相当部分课程内容的讲授和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 例如文字部分要讲授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的结构规律, 音韵部分要讲授汉语历史语音的发展, 等等。为此, 需要在教学方式方面进行创新, 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努力做到深入浅出, 将古奥化为平易,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1]。
二、《古代汉语》教学方式创新实践
根据定义, 教学方式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实现教学内容, 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用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具体教学实践包括谈话式、讲授式和实践活动式等。古代汉语的学科特点使得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 我们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一) 鼓励学生自学实践, 提高学习积极性。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理论艰深难懂, 而在于学生感性认识太少, 对古汉语字词句的认识, 对古代语言环境的认识不足。课时少, 任务重, 怎样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课外自学阅读是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明确教学对象, 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即在阐述问题与讲授的过程中, 注重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 对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 一般不在课堂上讲解;对那些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 先提出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自学、讨论, 最后由教师总结、答疑。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学生自学的难点, 在课堂上重点讲, 但也不一讲到底, 而是留有余地, 让学生课后深入学习和独立思考。《古代汉语》虽然不含实践环节, 但鉴于它的基础课、工具课性质, 其训练一环对整个教学工作的完成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设计补充了一些自学训练材料分发给学生自学练习。例如文选部分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以白文形式让学生自行标点、翻译, 训练他们的古文感性能力, 文字部分则复印了一些甲骨文、金文、楚竹书等原文拓片, 让学生整体了解古文字的大致特点, 同时准备了一些古文字初文让学生去临摹, 感受汉字的发展变化、汉字的结构规律。扩充性教学资料与教材、教学密切相关, 灵活多样, 不求划一,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为原则[3]。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好《古代汉语》动机的重要途径。在教授许慎的“六书”时, 我从网络上找到了一些殷墟的甲骨文残片, 通过投影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在学习篆书的时候, 搜集了几张李斯篆书的琅琊石刻,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 都是每个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信息对新的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的过程。《古代汉语》课程也不例外, 课程教学的重点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 引导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古代汉语》的研究活动。在对《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 对学生的自学实践活动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古代汉语》课程而言, 存在学术疑惑和争议的地方比比皆是, 利用这些学术争议, 我们可以激发他们提出问题, 引导他们产生联想, 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古代汉语》知识系统[3]。此外,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和学院定期举办“名师讲坛”及相关学术讲座, 开展学术交流, 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及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学术动态。针对本课程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及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 拓宽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发挥多媒体示范作用, 丰富课堂教学艺术。
多媒体教学给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古代汉语教学, 特别是古文字教学, 涉及众多的古代器物和铭文, 还有许多表谱, 用语言难以描述, 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上费时费力。在涉及文字学、音韵学等方面的内容时采用多媒体, 不仅使得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文字、音标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而且节省了传统教学板书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因此, 我们应该尽量利用借鉴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扩大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古文字, 尽量采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对古文字的结构、汉字形体变化有直观的认识, 既增加了教学容量, 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文选, 也尽量利用多媒体网络、电子数据库的材料资源, 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古代文献的整体把握理解能力。
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声光影像, 可以使繁难的古文字、抽象的音标等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有效节约了传统教学板书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古代汉语》课件的广泛应用, 通过画面和声音的加入, 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手段。克服了语法教学中的枯燥性和乏味性。譬如在教授《荆轲刺秦王》一文时, 我利用影视片段来揭示荆轲刺杀秦王的悲壮经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此外, 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使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更为方便快捷。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院精品课程建设, 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讲义、习题练习、参考书目等上网。学生登录网站后, 便可以查询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极大地便利了学生的学习。多媒体教学以其立体的形象、多彩的色调满足了青年学子们的感官需求, 降低了视听难度, 从根本上改变了古代汉语教法单一、课堂枯燥的状况, 重塑了课程形象, 保证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 以考试为手段, 提高教学关注度。
考试作为有效考核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状况的手段,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考试为杠杆和诱饵, 可以有效利用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想法来提高教学内容的关注度。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 存在对考试特别敏感的通病。如果我对学生说:今天的课是我们考试的重点。学生马上就会聚精会神地听, 并且在课本上做好重点标记。考试是要求受考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的方式解答精心选定的题目, 或按主测单位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实际操作的任务, 并由主考者评定其结果的考核方式。考不考其实并不重要, 关键是在教学中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机制强化学生对某一部分内容的重视, 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授《古代汉语》音节的声韵调部分时, 我反复强调先秦古韵三十韵部和古代三十六字母是考试必考内容, 过两天要进行课堂测验并计入平时成绩, 结果抽查时发现学生对此部分全部都背得滚瓜烂熟。另外, 在考试方面, 我们改变以往单一地以期末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能力的考核方法, 除了学校按照正常制度必须组织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外, 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 改变以往单一地以期末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能力的考核方法, 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学生课堂发言、参加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等因素都考虑在内, 综合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此外, 我们还根据课程教学计划严格按照一单元一小测、三单元一大测对学生进行考核, 对于自己教学可能存在的疏漏及时发现和弥补, 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达到综合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最终目的[4]。
三、结语
作为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 《古代汉语》的课程设置历史悠久, 在中文系学生培养计划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如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感性材料与理论知识相互促进, 促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 显著提高了学生阅读欣赏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学生在《古代汉语》课程学习中普遍存在认知困难。作者根据教学实践, 在教学方式方面进行创新, 通过鼓励学生自学、发挥多媒体示范作用和利用考试提高教学关注度等手段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方式,创新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宗经.古代汉语教学问题探讨[J].锦州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0, (3) .
[2]刘保今.古代汉语教学的十大记忆法[J].德州师专学报, 1996, (1) .
[3]闵爽.对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3, (4) .
3.古代汉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篇三
关键词:古代汉语体系;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中华文明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语言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据现有历史资料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在殷商时期便已经显现出一定的特色,但是由于史料十分缺乏,殷商之前的汉语及相关文化的发展情况难以准确推断。而汉语作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运用的语言以及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其语言体系上的变化也保留着中国古代文化类型变化的痕迹。
一、古代汉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联系
中国文化具有意蕴深远、历史悠长的特征,其发展至今,历经了众多的变化。目前,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方面,由于史料资源的限制,专家学者只有通过神话资料对殷商之前的文化发展情况、文化类型进行了解,但是神话资料不可尽信,缺乏一定的真实性。汉语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用于沟通的重要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汉语体系也在不断变化,并蕴含了每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古代汉语体系中文化术语、概念等的变化,也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变化,蕴藏着汉文化的变迁情况,两者之间联系密切。
二、从古代汉语体系分析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一)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汉字是汉语词汇,在汉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汉字体系几乎就是汉语体系[1]。因此,汉字的变化中,也蕴含着汉语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变化。当前能够追溯到最早的汉字就是殷墟甲骨文,其所包含的单字能够达到四千多,已经形成了加我诶完善的汉字体系。随着汉字的不断变迁,可以发现,汉字的结构逐渐更加精简,而每一个汉字所蕴含的意义却愈发深远。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汉字的变化巨大,汉语的思想层面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语言愈发抽象化,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精神世界,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范畴体系和文化术语。例如在殷周时期之前,汉字主要是用于表现具体物质、制度等的名词,而后,在汉字的不断发展中,也出现了更多展现精神世界的抽象名词,并形成了一个具体化的汉字体系,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逐渐走向成熟。
例如“天”字,在最初的甲骨文中,是一个类似于人形的标志。在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中曾经有关于甲骨文的“天”字描述,即“古文天字本象人形”。其中还解释道,“本为人颠顶,故象人形。”也就是说,“天”的意义,最初是从“颠”演变成上天,又将“天”拆分,从“大”、“一”中最终获得的“神”、“王”的含义。其文化概念从汉字符号中得以衍生,并决定了古人的敬天观念,最终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形成了“天”的文化。
再例如“道”。其象形字主要是人的脚印形状,用于表示道路[2]。而在殷周之后,这一汉字的文化概念得以显现,逐渐用于表现一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如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也充分显示出了汉字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思维方法等在这一时期的日渐成熟。
“易”、“儒”等文字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转变为思想观念,并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核心文化,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形成。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虽然文化形式依旧在不断变化,但也都是基于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文化而不断变动。
(二)典籍语言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从先秦典籍的语言运用上,也能够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发展变迁。从历史典籍上可以发现,时间愈久远,语言文字越简约,实践越近,语言文字越复杂[3]。例如《诗经》,其中的语言运用十分简单,语句重复,能够看出当时词汇的欠缺。即使在后期的经典著作《老子》中,所运用的语言文字也十分简约。但是继《老子》之后的诸子百家,在典籍著作上所运用的语言文字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词汇大量增加,语句也愈发丰富,尤其是抽象性名词,在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也同样标示着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逐渐形成。
(三)话语与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很多历史资料中都可以发现,在战国时期,大多国家之间的话语各不相同,且无法相通,各地区虽然都有汉字和汉语文基础,但是发展方向不同,具有各地区特色,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在当时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春秋战国后,随着社会的剧烈动荡,人口的大面积浅析、国家的不断重组,使各地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汉语在这一时期也实现了词汇、字义等的充实、丰富,古代汉语体系逐渐形成,而中国古代文化类型也实现了基本固定,不再受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影响,朝着固定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结论
文化类型的形成会受到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是其一旦固定,并会始终按照固定的路线被传承、发展,并对后世的文化产生制约作用。人虽然在语言的创造中发挥着巨大的主动性,但是一旦语言被创造出来,便会具有独立的精神,这一点与文化类型十分相似。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两者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类型的形成及变化,仿佛缩影一般,印刻在古代汉语体系中,并在古代汉语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高玉.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及其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2):70-78.
[2]朱成勇.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试析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诗写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48-52.
4.电大古代汉语 篇四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日:“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答: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日:“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答:
3.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日:“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日:“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日:“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日:“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日:“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日:“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答:
4.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 答:
二、填空题 1.六书是分析汉字形义关系的基本理论,其具体的名称是指事、会意、形声、象形、转注、假借。
2.通假字和假借字有所区别,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借用,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借用。比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属于通假字,“女”“汝”在表示指称代词时属于假借字。
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
4.古今汉语在词义范围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方面。
5.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的类型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用代词“是”“之”复指前置宾语。
6.词类活用是指在句子中临时改变词性,偶然用为别的词。
7.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是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该书开创了部首编字法,此外,该书收录的字头属于小篆字形。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繁体字进行了一系列的简化,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要具备识繁写简的能力,繁体字“檀”、“舆”、“後”相对应的简化字分别为礼、与、后。
9.古代汉语中,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对句子进行分类。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是叙述句,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是描写句,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是判断句。
10.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稍有不同,不但可以通过_于、为等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也可以在谓语动词前面加见字表示被动。
11.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书中第一次解释了六书的含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讲的是造字法;
转注、假借讲的是用字法。
12.古代汉语词义范围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三个方面。
5.电大古代汉语 篇五
2.“诸”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有多种,其中的一种情况是它可以做之于的合音词,如“公伐诸鄢”。
3.古代汉语中的介词一般是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它们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组成介宾词组,充当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方式、对象等。
4.我国古书注解源远流长,有多种注释体例: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是传注体;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是义疏体;
汇集众说的体例是集解体 5.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一句话读完了,在字旁添加符号标注,叫作句;
一种是一句话没有读完,但读时有个语气上的停顿,然后在字下加注符号,叫作读 6.开创我国文体分类先河的是曹丕,他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系统而全面论述文体的著述是南朝齐梁时代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和特点都进行了专门的探讨;
此后,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昭明文选》。
7.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中,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是直译;
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是意译。初做今译练习,一般应直译,切不开任意乱译。
二、说明下列大号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10分)8.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数:屡次 9.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也。
恨:遗憾 10.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本:根本,代指农业。末:末梢,代指工商业。残:祸害。
11.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偷:懒惰 12.世之有機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穰:灾年 被:遭受 13.亡不越竞,反不讨贼。
竟:边境 三、说明下列大号黑体字在句中的词性、意义或作用(20分)1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副词,只。
15.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是:代词;
这。
16.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竟:副词,最终。
为(秦)所:被动句句式。
17.(项)羽复引兵而东,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乃:副词,仅。
18.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以:介词,表原因。
1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以:连词,而。
四、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10分)20.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固,使动用法,使……固。
2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君,名词用作动词,不行君道。
22.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富安,使动用法,使(天下)富足安定。
23.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栖,使动用法,使……栖。
24.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准绳,名词用作动词,使用准绳。
五、给下列古文加上标点符号(10分)25.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 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6.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讲精习不知难问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讲精习,不知难问。
六、标出下列律诗的平仄,平仄不合处画圈,并说明有无三平调和犯孤平(10分)2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看”读阴平。
6.电大古代汉语 篇六
A.《汉书·艺文志》 B.《说文解字》 C.<周礼》 2.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是3400多年前的铜器铭文和()。
A.甲骨文 B.金文 C.陶符 3.汉代的“小学”指()。
A.文字学 B.初级教育 C.国学教育 4.首创文字学部首的是下列哪部辞书?(’)A.《辞源》 B.《辞海》 . C.《说文解字> 5.汉字“日”古文字形的汉字结构类型为()。
A.象形字 B.指事字 C.会意字 6.汉字“嗣”古文字形的汉字结构类型为()。
A.象形字 B.指事字 C.形声字 7.汉字“林”古文字形的汉字结构类型为()。
A.象形字 B.形声字 C.会意字 8.汉字构形学是探讨汉字形体造字意图的学问,其学科创始人是()A.唐兰 B.王宁 C.苏培成 9.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是()。
A.楷书 B.小篆 C.隶书 10.许慎说“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其下定义的对象是()。
A.转注 B.形声 C.假借 11.下列字形中,不属于“烘托象形”的是()。
A.眉(矽)B.舌(童)C.高(鑫)12.下列字形中,都属于形声字的一组是()。
A.倏、腾 B.载、春 C.寇、碧 A.法 B.溪 C.慶 14.记录有甲骨文字形的甲骨被当作药材销售,是()发现了甲骨上镌刻的文字形体。
A.罗振玉 B.王国维 C.王懿荣 15.商代陶文的产生时间点要()殷墟甲骨文的产生时代。
A.晚于 B.早于 C.同于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6.跟汉字的产生有关的说法包括()。
A.结绳说 B.契刻说 C.八卦说 D.仓颉造字说 17.关于许慎界定“文…‘字”“书”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字 B.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C.箸于竹帛谓之书 D.书者,如也 18.在下列汉字中“文”用来表意的是()。
A.斑 B.纹 C.刘 D.斌 19.唐代以后形成的“说文学”流派涉及的代表性著作有()。
A.南唐末徐锴《说文解字系传》 B.宋初徐铉《,校订说文解字》 C.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 D.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0.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字学发生的变化包括()。
A.汉字研究逐渐更名为“汉字学”,不再沿用“文字学”说法 B.汉字学研究对象逐渐缩减为字形学 C.汉字学科分支深入、细致 D.汉字学研究多集中于汉字本体研究,不包括应用研究 21.汉字本体研究包括()等学科分支。
A.古文字学 B.汉字构形学 C.汉字书法学 D.理论汉字学 22.甲骨文有很多别名,如()。
A.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B.龟版文、龟甲文 C.贞卜文字、甲骨卜辞 D.契文、甲骨刻辞 23.隶书的主要特点包括()。
A.典雅规整,庄重美观,但运笔曲折,笔画繁复 B.字形从图画型变成了符号型 C.形体方正,笔画匀称,具有波势和挑法 D.是古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24.“门(门)”在下列字形中表意的是()。
A.嗣(闲)B.蠲(间)C.嗣(问)D.圈(闻)25.“识繁写简”是对现代汉语时期中文专业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下列简体字和繁体字对 应关系正确的是()。
A.干湿——斡湿 B.山谷——山谷 C.五谷——五毂 D.周围——遇圉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26.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答:结绳记事是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方法。(2分)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文字一样,它也有帮助记忆的功能,然而,结绳未能同语言结合起来,不能确切地记录语言,因此它仍然不是文字。(3分)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某些字,是取象于结绳的。(2分)结绳记事也不失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对于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由此看来,结绳记事虽然算不得文字,但仍然可以看作文字的先导。(3分)27.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答:第一,汉字是国家事务管理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
第二,汉字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
第三,汉字记录了生产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四,文字为历史记载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第五,汉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第六,文字被用来著书立说。
第七,汉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
28.如何认识“汉字西来说”? 答:“汉字西来”说的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苏美尔文字产生的时间比汉字为早。苏美尔文字已有7000年的历史,而汉字只有三千多年历史。(2分)第二,中国的某些早期文字与西方文字有相像之处。(2分)这两点理由都不能成立。(2分)首先,关于汉字的产生晚于苏美尔文字的认识,并不一定正确。有资料表明,汉字的起源并不晚于苏美尔文字。(2分)其次,汉字中的一些字形与苏美尔文字的一些形体相似,并不能推导出“汉字必然导源于西方文字”的结论。(2分)29.字形感知活动的要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答:对字形的感知要求字形要容易识别,即容易看清楚字形的形状,这就要求文字必须具有一定的清晰度。(2分)要清晰,就要做到:
7.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探索 篇七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作为中文专业的基础工具课, 在奠定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体系, 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目前《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多年的调查采访基础上我们了解到, 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印象是枯燥难懂, 知识点琐碎繁多、不易掌握, 文言翻译太过艰深, 因此学习兴趣很低。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是摆在每一位《古代汉语》课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和重要研究课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几个方面论述关于这门课程的改革设想。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古代汉语》课程涵盖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 涉及到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词汇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 同时, 还必须掌握古今汉语的差异和演变规律, 具备现代汉语、语言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通贯古今, 有广博的知识视野。由于很多古代汉语教师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往往只知道照本宣科, 把课本上的文言文翻译、通论部分基本讲完就应付了事, 内容单调、千篇一律, 完全摆脱不了传统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样单调乏味的授课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逐渐消失殆尽, 随之产生了厌学情绪。所以古代汉语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 这样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比如, 文言文翻译过程中, 要注意挖掘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人的思想精华, 结合当今实际, 以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学生, 引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从而把这种积极的情感投注到古汉语的学习上,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比如, 讲《论语》时, 以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入世精神鼓舞学生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 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讲《孟子》文选时, 以孟子“舍生取义”的大丈夫精神激励学生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讲《礼记》时, 讲述我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历史渊源, 引导学生拥有“谦恭儒雅”的君子风范;讲《墨子》则强调墨家思想的博爱平等意识对当今社会的深刻意义与现实价值;而寥寥5000字的《老子》则体现出作为“群经之首”的深邃与广博, 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终极智慧, 塑造着炎黄子孙的民族性格。这些不经意间渗透进去的文化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传承民族文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 授课时教师需要把相关的大量语言知识导入课程体系, 使各门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 既使古汉语授课内容变得充实丰富, 又为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 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有较强的掌控课堂的能力, 随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吸引他们参与课堂教学。
二、注重原有教学内容的设计
大学阶段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翻译中等难度的古文, 所以一切教学内容要围绕此目的进行。以往绝大多数的古汉语课程设计都是一半课时用来讲读文选, 另一半时间讲解古汉语通论, 文选部分学生比较有兴趣, 而古汉语通论中三分之二的内容是虚词等语法知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比较反感, 往往教学效果较差。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觉得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极为接近, 虚词的分类、功能、研究方法等大同小异, 没必要用大量时间反复讲类似的内容, 重复单调, 令人厌烦;二是觉得语法知识枯燥、没兴趣学;三是觉得语法知识没什么用, 会不会都行, 不太影响翻译古文。针对这种情况, 我首先调整了教学内容, 把一部分语法虚词知识分散融合到课文解读中, 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解释语法现象、虚词的作用等, 这样学生就容易透彻理解虚词的重要语法作用。把大量的语法知识随文选分散开讲, 一般在一篇文章中着重强调一至两个语法点, 学生易于接受, 不觉得枯燥, 而且遇到这一语法点就及时复习巩固, 记忆扎实之后再进行新的语法教学。另外, 与现代汉语相近的古汉语语法知识略讲, 一笔带过, 不浪费太多时间讲重复的知识, 比如介词、副词、语气词的用法等。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加强作品解读、文字和翻译训练上,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文字和文化教学
从2008年开始, 我逐步添加了古文字教学内容, 搜集整理了甲骨文、小篆常用字650个左右, 按音序和部首整理好, 从第二学期开始, 每次课前利用十分钟左右时间来讲读这些古文字。古文字教学包括古字字形辨析、古文字书写、文字的本义解读、结构分析、词的本义在文献中的用例等,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尝试, 发现词的本义教学对于学生翻译较有难度的古文很有帮助, 而古文字形的识记对于今后学生进一步解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意义重大。文化教学是文言训诂的组成部分, 是贯穿于翻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以往的教学往往忽视了这类教学内容, 或者认为介绍文化知识会偏离教学主流, 这是一种错误认识。目前多数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受课时量的限制, 使用四册的王力版教材一般只能讲到前两册或者更少, 后两册通论部分的古代汉语文化常识基本上讲不到。所以,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课文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讲给学生, 是需要仔细斟酌的。我的改革设想是一部分文化知识随着课文解读讲给学生。如讲到《齐晋鞌之战》时, 根据两军主帅军车和韩厥车辆的座次, 介绍古代战时与平时车辆的座次礼仪;根据韩厥俘获逄丑父 (假齐侯) 时的外交礼仪与典型的委婉的外交辞令, 介绍春秋时期的外交委婉语;讲解《蹇叔哭师》一课时, 则根据课文内容介绍古时的丧葬礼仪;讲解《百川灌河》, 则介绍先秦时期历法与今天历法的差异;而《诗经七月》, 则根据“七月流火”等内容介绍古代天文星象知识。另一部分文化常识的学习则通过作业形式完成, 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文化资料来了解掌握。比如, 学习《礼记》时让学生课外查阅同为十三经中的礼学经典“三礼”的差异, 查阅《礼记》中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基本礼仪, 并说明这些古时的礼仪制度在今天的沿革情况。讲《论语》《孟子》时,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历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差异。事实证明, 文字与文化知识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两个方面, 不但扩展了知识面, 有助于翻译教学, 而且对于提高古代汉语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四、加强课外翻译训练
课内的教学时间是极为有限的, 要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古文翻译水平必须辅以大量的课外阅读。我的教学设计是, 随着不同文选的解读进程, 适当安排课外同一作品的古文阅读任务, 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所读内容并在课堂上展示评比, 或者以经典故事会的形式开展读书活动, 激发大家阅读经典的积极性;另外, 介绍较好的课外古文阅读资料供喜爱古文的同学阅读, 如《古文观止》《史记》《汉书》《诗经》《楚辞》等等。通过课外阅读训练,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又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作品, 积累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 同时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综合创新的能力;三是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准备课下学习资料, 要注意到题型丰富、考察全面、难度适中, 既能复习所学的重点知识, 又能够提供一定的知识迁移性训练, 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灵活应用能力。比如本学期我搜集整理了三十套练习题, 根据教学内容, 每套试题尽量包含古文字、汉字结构、词汇练习、文言翻译、语法等多方面内容。每次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一套练习题, 通过做这些练习, 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方面的某些不足之处。
五、提高经典解读能力
古代汉语前两册主要内容为先秦文选, 先秦诸子文学和历史散文无论从语言文字角度还是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 文选的学习必然包含着对古人思想的阐释, 如何正确解读经典、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继承祖先的精华思想, 对于学习古汉语的人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传统的古代汉语课往往忽视了对文献思想的解读, 以至于课文翻译完了之后学生不知所云, 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教学。所以遇到内容比较深的作品, 在翻译的同时我常常会穿插进对作品思想和写作思路的精炼的诠释。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我会安排预习任务, 下一部作品讲读之前鼓励学生先自己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作品的相关信息, 同时, 一部作品允许有不同的解读, 要求学生不要囿于一家之言,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探讨, 在互相辩论的基础上得出创新性见解。同时能够结合当今实际, 发现经典思想对今天的指导意义, 发掘古人思想的当代价值, 提升精神境界, 以古为镜, 加强自身修养, 了解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流, 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这种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提高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意义。
六、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
真正地实施启发式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热爱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这是我多年来一贯追求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大学课堂中, 教师一言堂现象过于严重:水平低一点的教师照本宣科, 照着课件从头念到尾, 完成教学任务敷衍了事;水平高一点儿的教师又常常喜欢兴之所至、天马行空, 游离于课本之外, 思维跳跃性强, 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长期下来, 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被忽视而兴趣索然, 长篇大论讲解的结果是使学生昏昏欲睡。所以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动起来, 这才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通论语法的讲解中, 我的做法是由浅入深地巧设问题, 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答案, 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做补充订正。一般来讲, 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集思广益, 遗漏的答案就不会太多了, 而且学生主动思考出来的问题会给他们留有很深的印象, 也使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 这也激励了他们进一步学习。在翻译文选时这种方法同样适用, 一段文章先请学生翻译, 然后教师说出自己的译文, 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翻译的毛病所在, 找出翻译规律, 发现古人的行文规律, 对比今天的译文找出古时语法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古汉语课堂不再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的古代汉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在师生互动的轻松气氛下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历, 总结了自己和他人的教学经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总之, 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要本着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从学生实际出发, 调整并丰富教学内容,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采用课内讲授与课外训练结合的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与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为达到“信”“达”“雅”的文言文翻译目标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斌.高师《古代汉语》学习兴趣培养浅谈[J].乌鲁木齐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3) .
[2]马丽娟.《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与教学设想[J].亚太教育, 2016 (03) .
[3]朱炎炜.对外汉语教学的古代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2007 (03) .
8.让古代汉语不“古” 篇八
关键词: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汉语方言
谈到古代汉语的学习,人们一般是站在与现代汉语差异性的角度来讲的,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在附录(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谈到:“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的词语,如‘人‘山‘笑‘大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些我们就不必再去学习了。但还有两类词语,是需要我们下工夫学习的。一类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用,而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词语。……一类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很常用,但意义不完全相同的词语。……这两类词语都要努力掌握,但后一类词语值得注意。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学习古代汉语词汇,难点不在于‘迥别,而在于‘微殊,这是说得很对的。……所以,对后一类词语要更加重视,一定要注意其古今意义的区别。”[1](P562~563)诚然,学习古代汉语,作为今天的人来说,的确是要注意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部分,如果了解并掌握了古今汉语的差异,学习上就顺畅多了。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味地强调古今汉语的不同,容易使学生对古代汉语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讲授古今汉语差异性的同时,更多的是着重讲解二者的一些联系性,目的是为了拉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古代汉语并不“古”,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以词汇部分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词,初学者觉得很特别,在古代汉语中找同类现象也的确不多,显得另类。如合音词“诸”(《郑伯克段于鄢》“公伐诸鄢”),学生在接触这个词时普遍感觉这个词很特别,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个词,对其不解。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要重点掌握的词,它的确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讲授时假如只简单地强调该词的特殊性而要求学生注意的话,那学生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这时我们可以联系现代汉语,结合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去解说这个词。在普通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合音词现象,如:“甭”是“不用”的合音,“居心叵测”中“叵”是“不可”的合音。现代汉语方言中也有合音词现象,如吴方言“覅”是“勿要”的合音①,据温昌衍(2003)客家话中“口盲”是“唔省”(义为“暂时还不……”或“暂时还没……”)的合音[2]。笔者的母语江西赣语中表示指示词“这样”意义的“个样”有合音词,一般写作“港”。这些合音词都有对应的字形,假如再去寻找今天现代汉语中没有产生相对应的字形记录语言中的合音词现象,那就更多了。例如(词下短横表示两词形成了合音词):无会(厦门)、毛会(福州)、冒有(武汉)、勿曾(苏州)、唔有(温州)、唔好(潮州、广州)、唔爱(潮州)、否要(温州)、不要(西安)。[3](P607~608)徐睿渊(2013)详细描述和分析了厦门方言里丰富的合音词现象[4]。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古代汉语合音词“诸”的形成原因。首先,合音词现象一般出现在口语中,是口语中语音上容易结合的词才出现合音现象。再来反观古代汉语,由于我们接触的古代汉语实际上是古代的书面语,古代的口语我们已无从听到,但完全可以想象今天现代汉语中会出现某些口语词进入书面语一样,古代汉语也应有此现象,而这个合音词“诸”完全有可能是古代口语渗透进入古代书面语的。其次,“诸”的字形也有可能是“之於”合音的记音字,正如笔者的母语赣语中“个样”合音写作“港”一样。所以,在句中理解合音词“诸”的时候要还原成“之於”,而与“诸”字的字义无关。这样,通过从现代汉语同类语言现象的分析入手,学生不但理解了“诸”这个合音词,而且也认识到了古今汉语存在着一些共性,从而也感觉到古代汉语并没有脱离今天的语言。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词在今天看来已是死去的古语词,假如硬性地要求学生强记强背,这样的要求多了的话,自然也会增加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厌恶感。实际上我们经常说“死去的古语词”一般是立足于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讲的,假如扩大到现代汉语方言来看,“死去的古语词”实际并没死去。笔者执教于客家方言区,经常从客家方言中寻找与古代汉语有联系的词汇。如:《左传·成公六年》:“民愁则执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杜预注:“重膇,足肿。”句中“膇”是浮肿的意思,今梅县客家方言腿脚浮肿说“脚膇”,脸肿说“面膇”,手肿说“手膇”,即是此词。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李善注:“睐,旁视。”今梅县客家方言斜眼看一下说“睐一下”,斜眼偷看说“偷睐”,承此词。《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毛传:“绹,绞也。”②今梅县客家方言拴牛说“绹牛”,绑被子说“绹被”,沿用此词。《庄子·则阳》:“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陆德明释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谓病疮脓出也。”今梅县客家方言称还未破的水泡或血泡为“瘭”,虽没有脓疮严重(表义程度已减轻),但也是沿用了此古语词。
另外还有一些词,在今天是常见字,其古代的词义在普通话中已不用,但却保留在某些汉语方言中。同样以客家方言为例。《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注云:“治,宰也。”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帝曰:‘水中有鱼乎?(葛)玄复书符掷水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之。”两句中的“治”都是宰杀之义,今梅县客家方言杀鸡说“治鸡”,杀鱼说“治鱼”,即保留了该词的古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吴起)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对曰:‘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句中“经”与“织”同义,今梅县客家方言用手工织布即说“经布”,手工织席即说“经席”。还有一些客家方言词义虽然不是古代词义的完全延用,但其与古代汉语的联系显而易见,也可援用。如:《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朱熹集注:“陈谓军师行伍之列。”此句中的“陈”字后来写作“阵”。今梅县客家方言邀伙伴说“邀阵”,结伴说“同阵”,本伙人说“本阵”,而散伙或分手则说“拆阵”。梅县方言“阵”指同伴、伙伴义当从古义“军队行列人多、成群结队”义演变而来。《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赵岐注:“掌,主也。”今梅县客家方言看管房子或看家说“掌屋”,看门说“掌门”,看管山林说“掌山”,放牛、放羊分别说“掌牛”“掌羊”。梅县方言“掌”的“看守”和“放牧”[5]义当从古代的“职掌、主管”义引申而来。
以上多从当今汉语方言的角度关注古今词语的联系,实际上从普通话的角度也可以谈此问题。如《郑伯克段于鄢》中“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及“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中的“鄙”(指边疆)和“封”(指疆界),二者的表面意义都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如果从现代汉语中为什么有“鄙视”“鄙夷”“密封”“封锁”“封建”“一封信”[6]等这样的词语开始发问,以及这些词语与该文选中的“鄙”和“封”有什么关系,那么就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联系起来了。另外,古代词义存留在现代汉语中的例子也不少,如 “就职”“就业”中的“就”是古义“接近、靠近”的保留,“谢罪”的“谢”是古义“道歉”的保留,“长城”的“城”是古义“城墙”的保留。至于今天的成语,那就是更多古语古义的表现了,此处不赘。
总而言之,我们在讲授古代汉语时,要注意讲授的对象是当今的学生。多注意学生的语言环境(包括时代环境和区域环境),从与现代汉语有联系的角度来讲授古代汉语,能使学生感觉古代汉语并不遥远和古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古代汉语。
注释:
①该词《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曾收录,2005年第5版及
2012年第6版已删。
②另还一说,指绳索。陈奂传疏:“索者,纠绳之名,绹即绳也。
索绹犹言纠绳。”
参考文献:
[1]王力、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温昌衍.客家话否定词“口盲”小考——从香港新界客家话说起
[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M].北京:语文出
版社,1995.
[4]徐睿渊.福建厦门方言的合音[J].方言,2013,(4).
[5]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6]黄雪贞.梅县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电大古代汉语】推荐阅读:
最新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1)》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9)09-14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10-07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纲要10-03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重点11-13
古代汉语2复习指导08-26
国际汉语教师教学——古代职官09-10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10-07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b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