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湿度对农业的影响

2024-09-09

温湿度对农业的影响(精选11篇)

1.温湿度对农业的影响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温湿度变化对卷烟卷制质量的影响

作者:吴波 杜启云 单凯 杨志鑫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06期

摘 要:在工艺温湿度变化幅度内,对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卷烟重量、吸阻、总通风率、圆周、硬度和长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量、吸阻、硬度这三个指标受湿度影响较为明显,受温度影响较小;总通风率、圆周和长度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小。

关键词:温度 湿度 卷制质量

中图分类号:TS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0

2温湿度变化是影响卷烟卷制质量和消耗的重要因素,与卷烟质量关系密切[1-2]。卷烟企业评价卷烟加工性能和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有重量、吸阻、总通风率、圆周、硬度和长度等,广泛使用综合测试台来进行测试。

为了提高卷烟生产过程的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精度[3],该文通过对温湿度与卷烟卷制质量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可以掌握生产条件和测试条件对指标的具体影响,有利于卷烟加工条件控制、降低能耗和比对实验开展,提高卷烟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国标规定同一检查批的卷烟。

1.2 仪器

KBF240恒温恒湿箱(德国BINDER);TUAR1322恒温恒湿机(意大利优力UNIFLAIR);MAX综合测试台(德国SODIM)。

1.3 方法

参照生产工艺条件,均匀分布法温湿度变化,逐个条件进行实验,温度的变化范围是(26±2)℃,变化值每次1 ℃,湿度的变化范围是(60±5)%,变化值每次2%。参照调节和测试的大气环境标准[4],将烟支存放于恒温恒湿箱中平衡48 h以上,在标准实验大气环境条件下(温度(22±2)℃,湿度(60±5)%)使用综合测试台对样品进行测试。结果与结语

龙源期刊网 http://.cn

2.1 温湿度对卷烟重量的影响

由表

1、图1和图2可以看出,卷烟重量与温度的相关性不强,但与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湿度从55%到65%重量平均大约增加2.2%。

2.温湿度对农业的影响 篇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灭菌包96个, 包内有无齿镊、有齿镊各1把、棉球6个, 纱布4块, 3M纸塑包装袋, 3M快速生物监测仪、封口机、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温、湿度记录仪, 无菌检验所需材料等。

1.2 方法

1.2.1 样本准备

将以上器械按规范要求完成预洗、酶洗、清洗、防锈、干燥、包装、封口、灭菌、检查等步骤。

1.2.2 灭菌

对清洗质量进行监测后, 灭菌, B-D测试, 常规行物理监测 (灭菌温度133℃, 时间8 min) , 化学监测 (包内、外指示标签合格) , 生物监测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 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 试验组培养阴性。

1.2.3 保存条件

将灭菌包分成4组, 分别存放于急诊、呼吸内科、创伤外科、普通外科治疗室的无菌物品保存柜, 自然环境下保存, 抽检时间为3月—8月, 每科抽检纸塑包装无菌包3个, 在无菌包保存期的9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d内进行抽检, 检验方法按照2012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每天记录温度、湿度变化。

2 结果

见表1。

所抽检包中, 160 d、180 d存放期检出细菌。

3 讨论

医用纸塑包装袋一直以阻菌率高、保存期长、价格合理、耐高温等优点被各医院广泛应用于可重复器械灭菌包的包装, 尤其对于需要保存期长, 而各临床科室需备用的无菌包, 如气管切开包、急救缝合包等。而临床科室存放条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温、湿度, 存放室的洁净度, 室内尘埃粒子数, 每天各班人为检查包时的翻动, 工作人员手的污染等。尹广桂认为医用纸塑包装袋虽有其优点, 但其抗刺、抗湿、抗摩擦等物理耐受能力相对较差[6], 当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后, 势必降低医用纸塑包装袋的阻菌性。在储存环境中, 临床科室难以在理想的恒温、恒湿状态下保存, 广东地处亚热带海洋气候, 雨量比较充沛, 受海洋性暖湿气流影响, 地表层含有大量水分, 空气湿度长年偏大。有关资料显示, 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年平均湿度为78%, 3月—8月平均湿度可达到85%, 最高可达98%, 湿气氤氲, 潮气笼罩[1], 经常见墙面滴水。所检出2个无菌包有菌生长结果, 裸眼观察纸塑包装袋纸面泛黄, 2个包均有3处以上皱褶, 显然与纸面受潮相关, 导致微生物从皱褶处侵入包内。另外, 纸塑包装在经过132~134℃高温压力蒸汽灭菌并冷却后, 纸质面的柔韧性降低, 在潮湿环境下, 当外力作用 (如翻动、拖拉等) 时, 纸面阻菌性下降。同时工作人员污染的手接触, 造成的间接污染也是另一重要原因, 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 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手传播, 此途径比经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

医用纸塑包装袋保存期是否受储存环境因素的影响, 影响有多大, 本次抽检受样本量及多因素影响, 难以有量化指标, 需作更进一步研究, 以制定一个合理的医用纸塑包装袋无菌包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安全的有效期限。在沿海潮湿季节, 各医院应高度重视对此类无菌物品的保存, 以确保无菌物品的安全、可靠, 有效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保障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梁展凡, 徐云生.结合广东气候特点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咽炎[J].新中医, 2009, 41 (7) :113.

[2]刘燕玲, 张秀芳, 吴鸿雁, 等.医用无菌物品包装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 :325.

[3]何晓滨, 徐习.常用软包装材料阻菌效果影响因素[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0, 27 (3) :367.

[4]刘玉宇, 练冬兰, 何秀花, 等.三种包装材料无菌保存期的对比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7) :128.

[5]李永吉.不同季节纸塑包装屏蔽细菌的效果监测[J].西南军医, 2008, 10 (3) :77-78.

3.环境温湿度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环境温湿度 运动能力 极端气候事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148-01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致使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剧增,我国在气温逐渐升高的前提下,湖北、湖南、四川、辽宁等地汛期暴雨洪涝灾害明显增多,近年来我国南方冬季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气候事件,提示气候变暖使我国环境温湿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与环境温湿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率增多趋势明显。环境温湿度变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我们生存环境,也给从事体育运动的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带来不利因素,但目前的研究多关注不同环境温湿度对饲养、种植作物、生态的影响等方面的影响,针对不同环境温湿度对运动能力及工作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仅限于个别体育项目在不同温湿度环境下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各项指标的变化,有关其影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将重点阐述环境温湿度对运动能力影响,以便为人们科学应对气象、气候条件对体育运动的束缚作用、更好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发挥竞技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环境温湿度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温湿度影响运动能力的因素进行研究。高温高湿环境对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受到人们高度关注。研究证实,当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时机体自身产热的能力增加同时散热能力受限,机体热蓄积加速,致使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功能受损、水盐代谢紊乱,如此不仅运动能力下降,严重会因热疾病而至死。研究还发现,湿度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更为显著,环境湿度与环境温度具对运动能力的负面影响具有显著协同作用,但人们对环境温湿度的协同作用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迄今为止,针对高温低湿,低温高湿,低温低湿对运动能力协同作用的实验研究相对显少。

2 环境温湿度对运动能力影响的防护机制及其应对措施

目前国内外针对环境温湿度对运动能力负面影响的防护研究远不能满足竞技体育的实际需要。由于相关基础很少,目前的研究只是涉及了水盐代谢、血液分布、氧供应等方面的研究,至于更为精确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其防护措施也局限于补盐、补糖、补水等相应的基础护理。早20世纪50年代,国外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地理环境训练解决气象、气候条件对体育运动的负面影响。通过运动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仅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进行训练,很难在世界各地的比赛中取得预期的运动成绩。因此,早期学者认为选择适宜的环境温湿度进行训练可提高比赛适应性。百年的研究历程提示,针对环境温湿度运动能力的监测和运动员的健康管理存在如下不足:第一,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运动前后血红蛋白、血清电解质和渗透压等指标变化,并借此对运动员的疲劳程度进行评价,但针对骨骼肌等运动执行器官的相关研究很少。第二,运动员在不同温湿度环境下运动,诱发的一些疾病及其应采取的相应措施进行了探讨,但至今尚无确切的有效方法或措施。第三,观察了饮食变化与不同环境温度下运动时间长短的关系,试图通过改变食欲以提高运动员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运动耐力,也有人试图通过补液来达到同样的目的,但其影响机制尚未阐明。

3 环境温湿度变化趋势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实际需求

我国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亟待为不同环境温湿度下运动提供技术支撑。随着国家不断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冬季奥运会也开始备受关注。2010年冬季奥运会,我国选手在冰上项目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运动员们出色的表现源于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冬季奥运会的运动员与夏季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同点就在于他们的训练环境不同,主要表现在两者的环境温度湿度有很大差异,环境温湿度对运动能力的协同作用也将有很大不同,然而,纵观温湿度环境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发现至今尚无环境温湿度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系统研究,特别是针对运动能力防护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使人们应对温湿度的变化缺乏参考依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温湿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已成不争的事实[1-2],研究不同温湿度对运动能力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可为冬季奥运会等重大赛事的运动成绩提高、运动员健康管理提供实验依据。

4 结语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环境温湿度变化趋势将使竞技体育活动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但以往的研究只對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的各循环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对策和解决方法,对低温高湿、低温低湿对运动能力影响及其防护机制研究相对薄弱,远不能满足竞技体育的实际需要。注重环境温湿度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防护机制研究,可为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赛事安排、赛前训练调控、运动运动员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龚强,汪宏宇,王盘兴.东北夏季降水的气候及异常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2006,34(4):387~397.

[2]刘吉峰,丁裕国,江志红.全球变暖加剧对极端气候概率影响的初步探讨[J].高原气象,2007,26(4):837~842.

[3]孟广琳.天气条件对马拉松跑的影响[J].体育科学,1992(2):33~36.

[4]何飞.空气湿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广西气象,1992,(1):21.

[5]翁锡全.气候和气象条件对体育运动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1(1):51~55.

[6]Effects of ambient temperature on the capacity to perform prolonged cycle exercise in man.Med.Sci.Sports Exerc,1997,29(9):1240~1249.

4.温湿度对农业的影响 篇四

摘要:地方农业期刊与当地农业发展息息相关,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信息及学习交流平台,同时也繁荣了农村文化、经济事业,宣传了农业发展动态,加强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服务。但是地方类农业期刊在发展中也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如作者读者群体受限、受到体制制约等因素影响。本文在分析相关制约因素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类期刊;制约因素;对策

传播、推广最新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是农业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农业科技期刊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学术类期刊,一是技术类期刊。其中学术类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大专院校师生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技术类期刊则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读者主要是农技站技术人员及普通农民。地方农业期刊大多属于后者,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地方农业期刊要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和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服务。

5.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篇五

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及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面,温度也影响着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生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此外,温度还影 响着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一、植物在环境中生长的要求。

(一)三基点温度。

植物的三基点温度

植物生长发育都有三个温度基本点,即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温度(最高温度),这三者合称为三基点温度。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的生命活动最强,生长发育速度最快;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植物停止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植物温度三基点之外,还可以确定使植物受害或致死的最高与最低温度指标,即最高致死温度和最低致死温度,合成为五基点温度。不同的植物对三基点的温度要求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命阶段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生长发育的不同生理过程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对大多数植物来说,维持生命温度一般在-10~50℃,生长温度在5~40℃,发育温度在10~35℃。

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生长发育的最低和最高温度下植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上升或降低,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达到生命最低或最高温度时,植物开始死亡。在三基点温度之外,还可以确定最高与最低致死温度,统称为5个基本温度指标。

不同作物或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发育期,三基点温度是不相同的。

三基点温度是最基本的温度指标,用途很广。在确定温度的有效性、作物的种植季节和分布区域,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等方面都必须考虑三基点。

(二)受害、致死温度

植物遇低温导致的受害或致死,称为冷害或冻害。在0℃以上的低温危害称冷害或寒害,在0℃以下的危害则为冻害。植物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的危害称热害。

二、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据研究,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称 “温周期变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温度低,作物呼吸消耗少即温度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温度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作物品质的提高。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下,生长的瓜肉和肉质直根类作物,含糖量增加,小麦千粒重及蛋白质含量均提高。

植物的温周期特性和原产地温度日变化有关。气温年较差也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必要的高温对某些喜热的作物是不可缺少的,如某些水稻品种,在湖北长得很好,而在积温相近的但四季如春的云南,因缺少夏季必要的高温而不能成熟。

三、坏境温度的调控

目前,人类还不能根据人类自身的意愿长时期、大范围地改变农业生物的环境温度,但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在局部范围内、短时间地改善环境温度是可行的。

1、通过改变土壤的热特性,调节浅层土壤与近地气层的温度

土壤增湿剂是一种覆盖物,就可以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减少蒸发耗热,具有保嫡、增温等多种作用,主要用于早村庙苗床。

2、改变土壤表面的辐射状况,调节浅层土壤与近地气层的温度

利用遮阳网、秸秆、无纺布等不透明的覆盖物覆盖土壤,白天可以降低地面温度,夜间可以提高保护范围内地面温度与气温。发生辐射霜冻时进行地面熏烟同样也可以起到提高地面温度的效果。地面的颜色直接影响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3利用保护地设施直接调节地面温度与气温

目前,生产中广泛推广的保护地设施主要有:大型温室、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小拱棚、地膜覆盖、风障、阳畦等。可以直接提高保护地内的温度、湿度。

4、直接加热法

这是在小范围内可控条件下使用的方法。5利用气候改良法改善大范围内的地面温度与气候 大规模的兴建水利、种植造林等活动可以打范围地优化生态环境,调节地面温度与气温。

四、土壤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土壤温度除直接影响根系生长外,同时对地下的土壤环境有影响。如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土壤的呼吸、根的呼吸、有机质的分解速度等,均受到土壤温度高低的制约。树根系在土壤中生长活动,除与土壤水分和通气条件有关外,土壤温度是起主导作用的。

1.、土壤温度影响种子发芽、出苗 不同的作物种子发芽所需的温度不同。

2、土壤温度与根系的生长

土壤温度与作物根系的生长关系密切。根系2~4℃时开始微弱生长,10℃以上根系比较活跃,土壤温度超过30~35℃是根系生长受阻。

3、土壤温度影响植物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低温可以减少根系的吸收性及对多数矿物质营养的吸

收作用。

4、土壤温度影响植物块根,块茎的形成

不仅影响产量,还影响块茎的形状和大小及含糖量的多少等。

5、土壤温度影响昆虫的发生

6.温湿度对农业的影响 篇六

1实验部分

1.1实验材料

实验采用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容易被引燃的A4纸作为可燃物材料,并将其用碎纸机碎成4mm×38mm的碎纸屑,在增强其蓄热能力的同时,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同时,选用购买人群广、价格适中的某牌香烟,作为烟头引火源。

1.2实验装置

实验箱以GB/T25207-2010《火灾试验 表面制品的实体房间火试验方法》中规定实体房间尺寸为基础,按1∶3比例设计加工而成,尺寸为1.2m×0.8m×0.8m,箱体采用厚木板制作,内衬石膏板起隔热作用。

为便于观测实验现象和摄像,在实验箱 左侧设0.5m×0.3m的观测窗,箱体内部设置有加湿器和加热管,并与智能温相对湿 度控制仪 连接。当实验 箱正常工 作时,可以通过智能温相对湿度控制仪设定实验箱内部环境相对湿度和温度,通过加湿器和加热管作用调节,可研究烟头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引燃特性。实验箱内壁上设置一个小风扇,可进行强制通风,同时通风口的开启和关闭,可以更好地模拟火灾发生时相对封闭环境。在金属废纸篓内承装350g碎纸屑置于实验箱中部,实验箱的结构如图1所示。

1.3实验方法和步骤

设置环境温度T=24℃,改变环境相对湿度分别为20%、40%、50%、60%、80%,将截短的香烟(2.5cm长)点燃,使用抽吸器使其延燃至2cm,分别置于碎纸 屑表面和内部1/3处,并进行重复实验,记录时间温度变化曲线。实验设置两个铠装热电偶,1号铠装热 电偶放置 在碎纸屑上方5cm处,用来测量空间热烟气温度;2号铠装热电偶置于纸屑内部1/2处,用来测量碎纸屑内部温度。时间的记录采用试验录像、人工记表和无纸记录仪采集数据相互对照的方式。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将盛放碎纸屑的废纸篓置于实验箱中间位置,调节环境温度、相对湿度至设定值,并使之稳定。

(2)将香烟截短点燃抽吸至2cm时,置于实验箱废纸篓内。

(3)观察引燃现象并记录温度变化。

(4)待温度曲线稳定不再变化,停止实验。

每一工况下重复实验5次,并记录实验数据。

2实验结果与讨论

2.1预燃时间的确定

2号热电偶测得 的碎纸屑 内部温度,如图2所示。在温度迅速上升前,出现一个明显的拐点,对拐点处曲线做切线处理可得交点A,并将交点A对应的时间点t0定义为碎纸屑的预燃时间,笔者定义的预燃时间与火灾调查中通常所说的起火时间(或引燃时间)不同,它是材料热分解开始加剧,温度突变的时间临界点,一般比起火时间短,对起火时间的确定具有参照作用。

2.2烟头置于纸屑表面

以相对湿度为40% 的实验工 况为例,介绍实验 结果。将燃烧的烟头随手置于碎纸屑表面,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测温 点的实验 数据。在相 对湿度为40% 的五次重复实验中,都观察到明火燃 烧的现象。2号热电偶 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如图3所示。

按照预燃时间的定义方法确定每次重复实验的预燃时间,并采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本组实验预燃时间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偏度,结果如表1所示。从标准差和偏度可看出,实验数据的一致性相对较好。

同样方法可得不同相对湿度下的平均预燃时间、标准差和偏度,5种相对湿度下的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实验结果说明,当烟头置于纸屑表面时,在不同相对湿度下,重复实验的预燃时间存在差异,但围绕均值集中分布,分布比较稳定。当环境温度一定,烟头置于纸屑表面时,环境相对湿度越小,碎纸屑的预燃时间短。当环境相对湿度低于60%时,均有可能产生明火;当相对湿度超过60%时,很难产生明火。从实验结果还可发现,当相对湿度一定时,纸屑内部(测温点2)的温度变化基本上都经历三个过程:初始室温阶段,烟头引起与之接触纸屑引燃并向内部蔓延;其次是升温阶段,内部热电偶周围的碎纸屑开始阴燃,温度加速增长;最后是稳定阶段,内部热电偶周围的碎纸屑开始稳定燃烧,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当烟头置于碎纸屑表面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预燃时间逐渐增大,近似呈线性增长关系,如图4所示。

2.3烟头置于纸屑内部

将燃烧的烟头置于碎纸屑内部1/3处。热电偶的放置方式不变,实时记录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处理温度曲线得到不同相对湿度下的预燃时间的平均值,以相对湿度40%的工况为例,烟头置于碎纸屑内部后,1号测温点温度很快出现变化,随后一段时间后,2号测温点温度急剧上升,两处测温点六次重复实验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分别如图5、图6所示。

根据重复实验数据,计算得到6个相对湿度对应的平均预燃时间,如表3所示。

图7为当烟头置于纸屑内部时,预燃时间随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从图7可看出,在实验所选相对湿度范围内,当相对湿度达到60%时,预燃时间反而变短,当达到80%时,平均预燃时间骤减至216s,并且不再出现明火。这是因为环境相对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碎纸屑的蓄热能力产生了明显影响。当相对湿度增加到60%及以上时,纸屑表面所凝结的水雾滴大,纸屑表面部分的水分含量增加,增加了纸屑整体的蓄热能力,而纸屑内部空隙中空气氧气含量不变,预燃时间反而变短。正是由于纸屑表面在相对湿度较大时有水雾凝结,再加上纸屑上方相对湿度较大时空气中的氧含量降低。因此,尽管预燃时间变短,但很难产生明火。

对比烟头的两种不同的放置方式,可以明显观察到,烟头置于碎纸屑内部,被碎纸屑覆盖时,其预燃时间小于烟头置于碎纸屑表面的情况。这是因为,烟头置于纸屑表面时与纸屑的接触面积小,属于半面加热,燃烧时散失的热量多;烟头置于纸屑内部时,被纸屑完全包围,生热和蓄热条件较烟头置于纸屑表面的情况好。

3结论

(1)烟头引燃纸屑大致经历初始(室温)、升温和高温稳定三个阶段。初始阶段阴燃向碎纸屑内部蔓延,有少量烟气生成;升温阶段温度迅速上升达最高点,有大量烟气生成;稳定阶段温度达最高点保持不变。

(2)当烟头置于 碎纸屑表 面时,随着相对 湿度的增加,预燃时间逐渐增大,处于300~800s,基本呈线性增长关系;当烟头置于 碎纸屑内 部时,随着相对 湿度的增加,预燃时间同样逐渐增大,当相对湿度为60%时达到最大值,约375s;超过60%时,预燃时间逐渐减小。

7.湿度对肉仔鸡成活率的影响分析 篇七

一、湿度对肉仔鸡的影响

据有关报道,湿度对雏鸡入舍两周后的小肠形态影响显著,在非适宜湿度条件下会降低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所以湿度极显著影响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湿度对鸡群的影响较小,但在极端情况下或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时,会对肉仔鸡造成很大危害,影响健康发育。湿度对肉仔鸡的影响,具体分以下4种情况进行阐述:

1. 高温高湿

肉仔鸡通过皮肤散热的能力较差,体温升高后易引起热应激,表现为采食中枢的兴奋受到抑制,采食量下降、营养摄入不足、体重增加受阻,同时饮水量增加致使肠道内消化酶浓度降低,加剧了肠道的蠕动,进而降低了饲料的消化利用率。高温高湿引起的热应激还会使鼻腔黏膜失去屏障作用,这样漂浮于空气中的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病原菌就会畅通无阻地经过气管进入肺脏、气囊、胸腹腔,导致严重的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病症,肉仔鸡死亡率上升。此外,高温高湿度还易引起羽毛粘连、垫料潮湿、粪便含水量高、病原微生物过度繁殖,诱发大肠杆菌病、球虫病和腿病等。

2. 低温高湿

这种情况会增加肉仔鸡的非蒸发散热,加剧阴冷的影响,导致体温降低引起冷应激,发生感冒或腹泻。

3. 高温低湿

在高温低湿的环境下,蒸发效果明显,肉仔鸡通过呼吸将体内的水分蒸发出来,会出现虽然温度达标但鸡体感温度偏低的现象,同时鸡的皮肤和黏膜容易干裂,抗病力也会相应降低。

4. 低温低湿

这种情况下会引起雏鸡躁动不安、死淘增加等。此外,湿度过低时舍内空气干燥、粉尘飞扬,不仅影响肉仔鸡羽毛的生长,还会造成鸡呼吸道的损伤,进而感染流感、新城疫等病毒病。

二、肉仔鸡对湿度的要求与调节

1. 肉仔鸡早期对湿度的要求

育雏前3天湿度应达到70%~80%,4~7天要求达65%~70%,随日龄增长逐渐降到60%。湿度对1~2周龄的雏鸡影响较大,若湿度过低鸡体水分散失带走部分热量,鸡体感觉到的温度也较低,即使舍温达32℃也可能引起扎堆,水分消耗过大时还易引起脱水,导致鸡体内剩余卵黄吸收不良,雏鸡发生腹泻,还可诱发呼吸道疾病和免疫失败。

2. 检测与调节舍内湿度

每天应定时检测育雏舍内的湿度并及时调节。育雏前期湿度较低时,可以通过喷雾加湿,也可在加热器附近放置水盘,还可在鸡舍中部或墙壁四周定期洒水,但洒水时应注意:不往育雏纸上直接洒水,也不能把水直接洒到鸡身上。随着鸡体重增加,如果湿度较高,可通过加强饮水管理、防止漏水洒水、更换垫纸(垫料)、疏散养殖以及加大通风量来调节。

3. 湿度与温度相互作用

一般情况下,湿度对雏鸡的影响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当舍内湿度发生变化时,相应升高或降低温度会使湿度相对适宜;反之当舍内温度发生改变时也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湿度达到雏鸡所需要的舒适温度。不同湿度条件下对应的实测温度见表1。

三、不同湿度下的育雏试验

1. 试验材料

从2013年11月5日至11月20日为期14天的时间内,笔者在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宁晋一场4个鸡舍内进行了湿度对肉仔鸡早期成活率影响的对比试验。试验所用的肉仔鸡均来自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同一批种蛋孵化出壳的健雏,数量为1万只,饲养方式采用地面厚垫料平养,自由采食、饮水,光照方案、通风管理和疫苗接种等均按常规方法进行。育雏舍采用热风机加热供暖,定期添加垫料,防止地面过于潮湿。

2. 试验设计

1万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1组、试验1组、对照2组、试验2组,每组2500只,分别饲养于4个鸡舍。鸡舍均采用相同的温度控制系统,对照组的两个鸡舍按以往育雏的湿度标准60%~68%控制,试验组的两个鸡舍湿度以65%~80%的标准控制,在此基础上,以湿度的上限为准,逐渐降低湿度一直到试验结束。试验期间及时记录雏鸡的死亡和淘汰等情况,以便试验后对成活率进行测定。4个鸡舍的湿度见表2。

3. 湿度对成活率的影响

在不同湿度下肉仔鸡的成活率见表3。

由表3可见,在不同的湿度下肉仔鸡的死亡数量和成活率明显不同,试验1组比对照1组的死亡数量少、成活率高,试验2组比对照2组的死亡数量少、成活率高。因此,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适当增加育雏舍内的湿度可以明显提高肉仔鸡的成活率。

4. 讨论

在肉仔鸡的饲养过程中,除了关注温度的作用外,还应重视湿度对鸡只正常发育的影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育雏过程中提高湿度对肉仔鸡成活率有一定影响,这是因为育雏时对温度要求较高,提供相对较高的湿度可以防止肉仔鸡因高温脱水导致的死亡,可以促进体内剩余卵黄的吸收,还可以减少舍内粉尘,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有利于雏鸡的健康生长和发育,从而达到提高雏鸡成活率的目的。当湿度过低时,刚出壳的雏鸡进入干燥的育雏舍后体内的水分会随着呼吸大量散发,饮水过多还易引起腹泻,同时雏鸡绒毛发脆、羽毛生长缓慢。综上所述,通过合理控制鸡舍的温湿度条件,可为肉鸡业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联系地址:河北省石家庄红旗大街216号开元科技八楼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邮编:050091)

8.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篇八

摘要:农业和农村环境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各种工业废弃物和农用化学物质不断地涌入农业环境,使得农业环境的污染负荷增加,农业本身产生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农业环境正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环境各个要素的污染都会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主要介绍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 者:易敏    刘桢    冯靖    肖金    Yi Min    Liu Zhen    Feng Jing    Xiao Jin  作者单位:易敏,冯靖,肖金,Yi Min,Feng Jing,Xiao Jin(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南,长沙,410004)

刘桢,Liu Zhen(长沙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南,长沙,410000)

期 刊: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 年,卷(期):2010, 20(3) 分类号:X503 关键词:农业环境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9.温湿度对农业的影响 篇九

1.1农业信息化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的进行受到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影响,而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顺利传递则有赖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及时传递市场需求信息,也可以协助农产品进行更好的销售。农民在充分掌握市场供求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以及目前市场现有的农产品供给状况进行生产决策,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农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产品的价值,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1.2农业信息化有助于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化配置。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也是改造传统农业,整合传统农业资源的过程。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各项要素的配置在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能够实现更有效的配置,通过信息的及时传递促进生产分工协作,使各个要素实现有机的衔接。

1.3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及时传递农业政策普及的相关信息,以信息化手段加强农业政策的引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合作、土地流转的发展,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影响力和服务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有序增长。

1.4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实现农业技术的运用。农业经济的增长必须依靠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而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技术顺利推广的基础。在产前,通过农业信息化传播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及时了解市场信息,进行生产品种的选择和决策;产中,通过科学的用种、施肥以及各项田间管理信息的采集,促进农业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管理中的及时有效地运用;产后通过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信息的采集进行成本核算,通过新技术的运用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完成农产品生产的售卖。

2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概况

2.1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看,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数据通信网络系统,其中中国电信的数据通信网络已覆盖全国两千余城市。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基础信息建设现状却依旧相对落后。首先体现在电话用户数量与城市电话用户数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很多落后农村地区的信息存储和传递还依靠着传统的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近年来在农村地区实现了较为快速的普及,但就其普及的比例来看,还相对不足,农村地区宽带建设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具有较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2.2从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来看,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始于50年代,目前已经建成多条信息采集渠道和采集点,农业现代信息化的信息采集方式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的应用,在部分地区农业信息服务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并且,借助于新闻媒体的农业信息的传播已经成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农业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3从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来看,随着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发展,我国大多数地区已经建成了高覆盖的农业信息中心,信息技术的发展已逐渐向农村地区实现延伸和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已经逐渐在农村地区进行推广。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农村地区互联网使用人口比例还相对较低,且主要集中于部分受过一定成都文化教育的中青年群体,信息技术应用尚未实现全方位的推广,资源分布和运用相对不均。

3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建議

3.1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引导作用

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导力量,发展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协调引导的作用,优化农业信息化的资源配置,促进农业信息管理各项要素的整合和有效运用,促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推广。

3.2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传播农业信息,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须依靠与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切实加强通讯、网络以及邮电等多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农村地区电话、互联网信息网络的建设和普及,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促进地区硬件和和软件的更新换代。创新运用传统农业信息推广设备,在目前尚不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的农村地区继续修缮传统的村内广播设施,以传统形式传播农村生产新知识和新信息。充分进行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信息化基础设计建设,促进农业信息的传播和推广。

3.3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完善农业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区域型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沟通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消费者的信息传播纽带。完善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对农业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控,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得到有效运用。同时,应该更好地运用新闻媒体对农业信息的宣传和推广作用,积极发挥媒体资源在传播农业信息,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中发挥良好作用,实现农业信息的有效推广和运用。

3.4积极推广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农民的信息化意识的提升是增强农业信息化推广效果的重要方面,因此首先要从农民运用新技术、新方式,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服务的意识入手,通过鼓励和宣传运用农业信息技术,增强农民的信息技术运用意识和能力,促进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政府要加强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定期举办农业信息技术相关讲座,张贴宣传标语,举办短期性互联网技术扫盲培训,促进农民信息运用技术的提升。

结语

10.温湿度对农业的影响 篇十

摘 要 农业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环境,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基于此,主要对耕地、自然气候、科技进步及农用资源的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农业经济;增长;自然资源;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工业生产可以说是一个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同样的,农业生产亦是如此。它是人类辛勤劳动和生产的过程,又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支配,比如社会经济条件、科技水平、社会制度、自然条件及社会生产方式等多个方面。另外,农业资源又对农业生产产出和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相比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和经营方式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资源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研究农业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农业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意义。

1 农业经济增长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经济增长”,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最普遍的观点是这样的,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长期保持产品或者劳务持续增长的势头。著名经济学家库兹尼茨认为,在国家层面,“经济增长”可以阐述为可以给本国居民提供足够经济产品,且使其种类日益丰富的能力不断提高。而这种不断增长的供给能力又是以先进技术、经济制度和不断提高的思想意识为保障的。

2 耕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增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它是一切劳动和生产的基地,对农作物生长而言,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另外,它又供给和调节水、肥、气、热等许多因素。因此,土地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我国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可用耕地面积少、土地平均质量较差,总体产出水平低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几点重要因素。在我国,山地、高原及丘陵的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66%,而优质耕地像平原、盆地等面积仅占34%左右。水资源充裕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面积只有全国总耕地的38%,水资源总量却是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以上。与此相反的情形是,淮河流域及以北地区作为全国主要的耕地区,而耕地面积占了全国62%左右,而水资源总量却只有不到20%的量。另外,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有大量耕地逐步被安排退耕,被建设成工业园、居民楼或其他建筑。以上情况表明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质量整体水平差,生产能力低下等问题对农业生产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物质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这里的物质是为进行农业生产而需投入的类似农药、种子、化肥、地膜及生产所需机器等各种生产资料。显然,这些农资产品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好的农资产品的使用对农产品增收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这些物质的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最初进行农耕的时期,农业耕作是人们在土地上借助最简单的劳动工具进行的,此时,农业生产的过程是一种最原始的耕作,农业劳作工具非常简单。土地的优质与否及物质资本的投入多少是决定了农业产出的主要因素。农业产出的增长依赖于各种生产资料投入量的增加以及生产资料能否得到有效利用,物质投入得到有效保证将会促进农业经济实现不断增长。

4 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科技进步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从传统的严重浪费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到社会大力倡导的集约式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生产过程浪费减少从而减少一部分投资,因此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净产出。科技还可提高生产活动中各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可实现各生产要素组合效益的最大化。仅仅依靠劳动力或者增加物质资料的投入来提高产出以至于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是很难的,那都是些低水平的、重复的生产过程。要想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改革就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以前,产业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只依赖于劳动力的增加和资本的累积,但现代社会,科技创新和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可减少成本投入,从而农业经济得到迅猛增长。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缺乏,但是,通过科技创新和进步可实现巨大的经济增长。只有不断提高劳动力的投入质量和数量、提高各类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使农业生产活动向投入产出比更高的方式转变,才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并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

增长。

5 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气候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至今农业生产过程仍然避免不了要受到气候变化或天气情况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自然天气状况和气候条件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另外,自然灾害的出现或增加也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而且有时,一些性质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出现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毁灭性后果,也有时有些自然灾害在出现一定次数以后,再继续出现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也就是说其负边际生产率是不断递增的。在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出现或增加而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情况屡见不鲜。1985-1992年,我国有超过1/3的农作物因自然灾害而导致减产或受到其他影响,灾区面积达4 447.9万hm2。从而导致每年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粮食损失达3 802.41万t,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10。

3 结语

对耕地、物质投入、科技水平及自然灾害状况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得到以下结论。

(1)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分布不合理,且耕地面积呈现不断递减的趋势。要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就要对耕地进行一定的保护,扩大耕种面积,增加耕地的产出率。

(2)农业经济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其中农资产品的投入是最基础的。加大农资产品的投入,选择更优质、更高效、科技含量更高的农资产品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现代社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不断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力量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的增长。

(4)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甚至有些时候是毁灭性的。我国遭遇自然灾害频繁,因此,提高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业基本建设至关重要。

11.温湿度对农业的影响 篇十一

关键词:温度,湿度,核桃嫁接,成活率

核桃又名胡桃,为胡桃科核桃属落叶乔木,素有“木本油料之王”的称号,是中国主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1]。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铁核桃(Juglans sigillata Dode.)的原产中心[2],贵州省是全国核桃主要产区之一,黔南州核桃栽培历史也较为悠久,几乎全州各地都有分布,但多以零星种植为主。核桃嫁接繁殖是实现良种化、早果丰产的主要手段。许多学者对核桃嫁接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张忠义认为,核桃形成愈伤组织的最适温度为25~30℃,低于l5℃时,不能形成愈伤组织。在l5~25℃的条件下,愈伤组织形成缓慢且持续时间长。超过30~35℃时,愈伤组织形成速度较快,但持续时间短,愈伤组织形成的量很少。高于35℃时,抑制愈伤组织的形成。土壤含水量为14%~18%时,利于愈伤组织形成,过高过低均不利于愈伤组织形成[3];赵元根认为,核桃温度和绑扎体内湿度分别为28℃左右和50%为佳[4],尽管大多研究者对核桃嫁接的有关因子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关于核桃嫁接过程的温度与湿度因子变化对成活率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核桃嫁接过程的温度与湿度因子的记录和后期嫁接成活率的调查,分析黔南地区温度和湿度因子对核桃嫁接成活率的影响,以期为黔南地区开展核桃嫁接繁殖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贵州省长顺县种获乡(N26°2′41″~26°5′34″,E106°22′19″~106°24′30″),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2℃,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1.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4.5℃,年平均降雨量1 345mm,雨季为5~6月,无霜期为265d。平均海拔1 280 m,属于岩溶中山地貌,土壤主要有黄壤、石灰土。

1.2 材料

用铁核桃种子田间育苗培育砧木,嫁接枝条为从云南省引进的云新系列。枝条用保鲜处理,保证枝条生物活性。

1.3 方法

1.3.1 嫁接时间

本次嫁接时间为2014年3月12~28日,室内最高气温24.4℃,最低气温9.4℃,最大湿度92.1%,最小湿度45.5%。

1.3.2 嫁接方法

采用室内嫁接方法,在砧木苗圃地上剪掉离地面15~20cm以上的支干,连根挖取砧木,带回室内嫁接。均采用插皮接,①削接穗:嫁接时接穗上部留2~3个饱满芽,将接穗削成长3~5cm的马耳形平滑长削面,然后在削面先端两侧轻轻各削一刀,再在长削面的下端背面削成长0.2cm的短斜面。②削砧木:用刀修平砧木截面,在砧木一侧用小刀划一纵口,深达木质部,长2cm左右,顺手用刀将砧木口子两边的形成层轻轻剥开。③插接穗:将削好的接穗长削面向里,短削面向外,对着切缝向下慢慢插入。接穗的削面不要全部插入砧木,要求上部露白0.3cm,以利于伤口愈合。④接口包扎:用厚度为0.007cm的农用地膜,剪成宽10cm、长20cm的塑料条,对接口从下向上绑紧缠严,然后用塑料条覆盖包扎接穗上方即可。

1.3.3 调查方法

在嫁接的室内放置温湿度计,在嫁接过程中每0.5h记录一次温度和湿度,每0.5h的时段所嫁接的苗木单独捆绑并标记,每嫁接完一个时段的苗木,就定植到试验地的一个小区,随机排列,作好标记。3个月后进行成活率调查,本次嫁接10 000余株,共调查6 515株。

1.3.4 统计分析

通过对每个定植小区进行成活率调查,按嫁接时的温度段进行统计,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从表1可知,温度在21.1~24.0℃时,嫁接成活率最高,达到86.4%,温度在10℃以下时,嫁接成活率最低,只有44.9%。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核桃嫁接成活率与温度呈正比,这与任少茂等的研究基本一致[5]。根据长顺县的气候特点,核桃室外嫁接的时间应在5月份进行,冬、春季不宜室外嫁接,若要在冬、春季嫁接,应选择室且温度在20~25℃的环境下进行。

2.2 湿度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从表1看出,平均湿度为88.96%时成活率最低,平均湿度为65.14%时成活率最高。空气湿度也是影响核桃嫁接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湿度较高,不利于植物愈伤组织的形成,湿度过低,植物则易失水枯萎。通过本试验认为,核桃嫁接的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60%~75%,这与任少茂等的研究也基本一致[5]。

通过SPSS 17.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嫁接成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湿度和嫁接成活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即:在上述试验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嫁接时的温度越高,嫁接成活率越高,湿度越高,成活率越低。

表2温度、湿度和成活率相关分析Table 2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temperature,humidity and survival rate

**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mean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 0.01level.

从图1中可直观地看到,核桃嫁接成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又随着湿度的升高而降低。

3 结论

核桃嫁接时的适宜温度为在20~25℃,相对湿度为在60%~75%,因此在黔南地区开展核桃嫁接时应选择在夏、秋季的晴天或阴天进行。气温较低时不宜室外露地嫁接,应在温度较高的室内嫁接。

本次试验的最高温度只有24℃,最低湿度只有46%,没有在温度大于24℃和湿度低于46%的条件下进行试验,未得出较为准确的适宜温度和湿度区间,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试验是在室内进行,温度和湿度均为嫁接过程中的室内温湿度记录,由于所有嫁接苗均定植于同一区域范围内的苗圃,定植后天气的变化带来的气温和湿度的变化对本次试验的所有嫁接苗的影响一致,因此本试验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由于嫁接后没有对田间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观测记录,所以核桃嫁接后田间气候因子的变化对成活率的影响未进行研究,还需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郗荣庭.中国果树志:核桃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罗焜,潘学军,甘专,等.黔西北地区核桃产量与立地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J].贵州农业科学,2012(3):168-170.

[3]张忠义.影响核桃高接换优成活率的主要因子和应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0(11):181-182.

[4]赵元根.核桃嫁接成活因子探讨[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7(3):8-9.

【温湿度对农业的影响】推荐阅读:

机房温湿度国家标准08-06

上一篇:企业人事管理求职简历下一篇:养殖业商业策划书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