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异构的心得体会(共5篇)
1.同题异构的心得体会 篇一
参加初二年级语文“同题异构”组本研修活动。活动的主题是“教师如何指导、调控以促进学生有效合作”。综观全课,教师显然是认真备课的,ppt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设计——尤其是导入与收尾的设计,都颇具匠心。但如果从研修的主题来考量,借用授课文章中的一句话:“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一是缺认识。执教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是消极的,实践是被动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小组合作纯按座位编排开展,看不出到底是4人组合还是6人组合,还有个别学生是一个人坐的,甚至始终没有参与小组讨论。可见教师分组带有明显的随意性,没有考虑“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
二是缺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前,教师仅仅给出讨论的话题,没有指明讨论的具体目标、要求。说明教师备课没有围绕主题做深度的思考。
三是缺调控。小组讨论时,教师都是先“躲”在讲台后,低头看着什么;而后走下讲台,来到某个小组旁边,和他们说着什么,没有巡视,没有深入到每个小组,没有观察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过程性状态。结果有些学生无所事事,无精打采,有些学生目光呆滞地看着老师,等待的样子。
四是缺组织。没有分工,所以就没有组织。讨论散漫、无序,甚至连“虚假的繁荣”都没有,遑论生动的、活泼的交流。典型的为“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只求有这样一个环节。
五是缺评价。讨论结束,进入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只是随意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偶有对学生个体表现的即时评价,但没有对小组整体的评价,也没有对合作过程、合作效果的评价。整堂课,主要是几个优生的孤独表演。
教师宣布下课,教室里一扫刚才的沉闷,立即兴高采烈、活跃起来。
为什么和实验班有如此大的差异?带着这个问题,我将继续关注非实验班教师的行为,同时跟踪实验班,放大实验的影响力,从而感染、引导更多的教师自觉加入到实验的行列中来。
★ 幼儿教师网园本研修总结
★ 「实践与研讨」幼儿教师如何参加观摩活动
★ 幼儿园陶艺园本培训心得体会
★ 幼儿园陶艺园本培训心得体会
★ 区域活动园本教研总结
★ 园本教研活动策划方案
★ 幼儿园园本主题活动方案
★ 参加环保活动心得体会
★ 优质课观摩心得体会
★ 观摩幼儿园心得体会
2.同题异构的心得体会 篇二
一、同题同构
(一) 什么是“同题同构”, “同题同构”的基本教研形式
“同题同构”是指同一个教学内容, 备课组几位教师采用同一个课堂结构, 同一种教学思路, 轮流在自己班上进行教学的校本教研形式。
“同题同构”是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的最佳呈现形式。一般流程为:课题组集体定课题———集体备课———个人设计教案———上课———课题组教师听课———评课反思改进———形成新的执行方案——再由课题组另一位教师到自己班上, 直到课题组教师全部上完为止。
“同题同构”这种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第一个教师上完课, 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然后上第二次课, 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然后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的方案都同伴集体共同参与讨论, 相同的课多个教师上, 每次都有新的问题, 每次都有新的进步, 经过集体的共同努力, 一节精品课出来了, 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 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这一节精品课, 而在于这一活动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
(二) “同题同构”这种教研形式的意义
“同题同构”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有利于好的课堂设计的推广,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备课———上课———评课———说课———反思……换来了个人和群体专业水平的提升。
这个教研模式尤其适合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 (1) “同题同构”活动, 让年轻教师在有经验教师的引领下, 完整经历“备课———上课——反思”的过程, 能尽快掌握基本课堂教学常规, 能独立分析教材、备课, 并能顺利地实施课堂教学, 学会根据学生学情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让他们在自我摸索的基础上, 从“模仿”起步, 可以说这对于新教师的成长这是一条“捷径”, 有效地缩短了新教师的入门时间。如这次二年级数学同体同构, 王晓平是一位有丰厚经验的教师, 而陈莎莎是一位刚毕业两年多的年轻教师, 通过这种校本教研, 就是为了让年轻教师较快地成长起来。 (2) 同样的设计, 不同的课堂, 有经验的教师能根据学情适时调整, 及时把握生成资源, 捕捉不曾预约的精彩, 而新教师因为缺乏经验, 不易把握学情, 往往容易按部就班。通过“同题同构”教研活动, 年轻教师能从“同”中见到“异”, 从“异”中看到“相同”设计背后体现的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工夫”, 并从中领悟教学的真谛。
二、同题异构
(一) 什么是“同题异构”, “同题异构”的基本教研形式
“同题异构”就是相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 不同的策略选择, 不同的资源选用, 进行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 所备所上课的结构、风格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切入点和教学主线也完全不一样。相同的课, 在不同教师手中有着不同的诠释, 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 语言素养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简单地说, “同题同构”就是教学的设计即教师执行的上课教案的各个环节几乎相同, 或者说大同小异;而“同题异构”就是整堂课教学的切入点, 组织教学的主线是完全不一样的。一般流程为:首先也是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内容———备课 (由不同的教师根据对教材的不同理解, 设计出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课) ———上课———集体听课———评课———反思———改进———提炼经典案例。
(二) “同题异构”这种教研形式的意义
“同题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 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彰显了教师教学个性, 便于互相学习。从教研的角度来看, “异构”具有“同构”无法取代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长期“同构”会抹杀个性。一个成熟的教师, 应体现出自己的教学个性,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新教师在入了门, 掌握了教学常规之后, 应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我们高唱“集体备课”, 我们欢呼“资源共享”, 但我们不能失去个性。独立钻研文本、预设教案、实施课堂、反思教学, 这是一个成熟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所以我校在“同题同构”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同题异构”活动, 现在我们每个备课组一学期是“同构”, 另一学期就是“异构”。
3.研同题异构,悟本真教学 篇三
一、在知识的处理上
1.本节课出现了一个新的知识点on ones mind ,其中文是挂在心上;惦念,书上的句子是Whats on your mind ? 当时看到这个知识点,我只能回忆起我们曾经学过的in ones mind,其中文是在心里;在脑海中。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点我是忽略过去的,我感觉没有多少可以拓展的。但A老师从on ones mind →in ones mind →make up ones mind to do sth →mind doing sth,听课时当听到她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所实话心里挺佩服的,她能够把初中阶段到现在为止mind 的重点用法都能够联系起来,系统性地给学生讲mind 的用法,虽然自己也送过三届初三,但平时自己疏于总结归纳,所以每次从初一开始重新一个轮回教学时很多知识点都有所遗忘,在上课时就很难有拓展性的教学,所讲的知识就不具备系统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归纳与总结,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所拓展!
2.书本上出现了 “As soon as you click the mouse, theres a great deal of information” 这个句子中的as soon as 也是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因为这个知识点之前学过,所以当时我在处理这个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给了学生两个句子“她一回来我就会打电话给你”“我一醒来我妈妈就去上班了”我让同学根据中文翻译一下,适当地给了一些短语的提示,让学生把它们整合起来就可以了,我相信学生对于第一个句子 “I will call you as soon as she comes back” 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对于第二个句子 “As soon as I woke up, my mother went to work” 应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为了从形式上完成我本课的教学任务,所以我就把这个知识点带过去了,当时只是觉得知识点处理得不太到位,不觉得教学设计有何不妥。但A老师是把这两个句子的英文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比较,说出它们的区别并进行归纳总结,相信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刻的掌握,也就是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那个老师达到的教学效率比我高!
二、在问题的设计上
1.在welcome to the unit 的part A 部分,主要讨论学生了解世界的方式,当时认为这个环节比较简单,所以我就设计了一个discussion “Travelling is a good way to learn about the world ,Why?” 学生通过讨论先给出他们的答案,我之后进行了总结,也给了一些他们暂时还没想到的理由。C 老师在这个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My favorite way to learn about the world is from ________that __________, 在that 后面说出他们通过某种方式了解世界之后所知道的发生在国内外的大事。当时看到这个设计时,我认为这个设计起点太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回答是:“My favorite way to learn about the world is from TV that Japan will hold the next Olympic games in Tokyo in 2020 ”听完这个回答,我知道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我的教学环节只是一个很粗浅的讨论,但B 老师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题目的设计应该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前提的,这样的设计才是高效的!
2.在welcome to the unit 的part B 部分,主要讨论的是Simon 和Millie 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理由,所以对于这部分能设计的题目是:“ How does Millie learn about the world?” “How does Simon learn about the world?” “Why does Millie like to learn about the world from books?” “Why does Simon like to learn about the world through the Internet?” 这四个题目都比较简单,但给人一种非常繁琐的感觉,因为重复的部分太多了。所以我在这个教学设计的环节就设计了read and answer ,给出了两个问题。1. “ How does Millie learn about the world and why?” 2. “What about Simon?” 当时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应该可以了。但是C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她安排了两个任务 “listen and answer” “read and answer” ,同样的题目她采用了表格的形式,第一次出现的表格是两列三行,在第一次列上有Name、Mille、Simon. 在第二列的第一行是How does he/she learn about the world ? 第二和第三行让学生通过“listen and answer”的这个任务来完成。在“read and answer”这个任务环节,老师运用的还是这张表格,只不过这张表格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一列Why does she/he like to learn that way? 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两个任务也是由易到难,老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在一种好奇和快乐中完成了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应该说听了C 老师的课,我明白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题目的设计一定要积极思考,只有大胆创新的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同题异构的心得体会 篇四
片段一:多媒体环境
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博达中学杨晶
1. 导入新课, 走近作者
师:在学习今天的新课之前, 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
播放台湾风光片视频。
师:在宝岛台湾, 有一名著名的诗人——余光中,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展示作者及作品的背景资料及相关图片 (见图1) 。
2. 诵读吟咏, 整体感知
师:首先,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Flash朗读, 跟随画面与范读, 一起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师:课件中的范读很有感情。同学们若想读得也这么好, 是需要掌握一些朗读技巧的。
展示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见图2) 及第三节诗朗读指导。
片段二:网络环境
辽宁省沈阳市第九十中学顾珊珊
1. 赏析意象感悟乡愁
师:请同学们朗读全诗, 找出四个意象, 通过四个意象逐步在脑海中描绘出四幅图。
2. 比较阅读汇集乡愁
师:请大家打开专题学习网站, 这里有3首乡愁诗 (见图3) , 你可以点击任意一首进行品读, 浏览点评与感悟, 然后把自己的感悟写进教师博客。
3.选取意象抒发乡愁
师:请用“乡愁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书写你的乡愁, 发送到http://blog.sina.com.cn/maomao19811113“给我留言”一栏中。
通过师生共同评定, 选出优秀作品 (见图4) 。
●整合点深度分析
1. 优质课大赛《乡愁》教学设计分析
2008年, 选取《乡愁》作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参赛课的初中组语文教师共3人。为满足对其整合点进行比较和分析的需要, 选择了三位教师所共有的并且至少一位教师在该环节中整合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环节: (1) 创情激趣; (2) 走近作者; (3) 深情品读; (4) 赏析意象; (5) 拓展阅读; (6) 抒情练笔。
现在对这6个步骤中, 三位教师所采取的不同解决方案进行比较, 结果如表1。
由表1不难看出, 在创情激趣、走近作者、深情品读、拓展阅读这四个环节中, 三位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但是在赏析意象及抒情练笔这两个环节中, 只有顾老师一人选择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支持。
杨老师在创情激趣环节中, 采用了播放台湾风光视频的办法来迅速创造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 而他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却是比较陌生的,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视频创设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奠定学生诗歌学习的情感基础, 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另外, 在深情品读环节中, 杨老师不仅播放了范读视频, 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 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 与作者心灵沟通, 产生共鸣。同时, 提供了朗读指导。通过指导, 让学生明确怎样读诗, 这样, 学生在下一步的“自由练读”中就不会失之盲目了。
顾老师这节课选择了在网络教室中进行, 利用了自己制作的专题学习网站和个人博客辅助授课。在创情激趣、走近作者、赏析意象、拓展阅读这四个环节中, 教师都充分利用了网络教室的优势, 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多的选择, 尤其是拓展阅读这一环节, 在网站上提供了多首不同风格的诗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诗歌拓展学习, 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在赏析意象和抒情练笔这两个环节中, 教师也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学生在赏析完意象之后, 登陆教师博客, 抒发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学生和教师都可以迅速而且大量地获取其他人的信息, 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与发言者进一步交流, 这里面的信息分享和即时交互性都是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顾老师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网络搜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的能力。当然, 这种做法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就是课堂必须非常有感染力, 牢牢吸引学生, 否则学生易受到网络的吸引而偏离教学目标。
2.《乡愁》教学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教师对整合思想的理解影响其教学设计
由各位教师提供的资料可见, 其流露出的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认识与其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首先, 对他们的整合思想进行归纳 (见表2) 。
再回顾上文对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 不难看出, 教师对整合课的认识决定了他在整合课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这里的使用程度指的不是量的方面, 而是信息技术使用的合适程度, 即这种信息技术是否使用, 如果使用, 能否优化教学过程。所以, 要想全面提高教师的整合课设计水平, 对教师的整合思想的培训与提高必须走在前面。
(2) 不同教学环节的研究点不同
对初中语文诗歌部分不同的教学环节, 我们目前需要做的研究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有些环节, 我们已经确定其可以整合, 我们的研究任务应该落在怎样整合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的问题上。比如, 创情激趣、走进作者、赏析品读及拓展阅读等环节。但是对于某些环节, 我们的研究任务还停留在是否应该整合, 如果可以应该怎样去整合的问题上。顾老师在这个问题上, 已经起到了一个带头的作用。也许一线教师可以尝试采取顾老师的方法, 以期实现更高的教学效率。
(3) 初中语文诗歌部分的整合缺乏有效的工具
3位教师虽然设计思想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但是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却都比较单一。尽管顾老师使用了自己设计制作的网站, 但是看得出她也仍然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所以不得已使用了教师本人的博客。但是这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一般博客上的东西都会相对杂乱, 并不完全针对授课本身;如果为了每一节整合课都去申请一个博客又非常不现实。二是学生在登录教师的博客的过程中, 难免有机会接触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信息, 非常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笔者认为, 如何能让教师拥有一个简便快捷而且专门性的工具软件, 也是整合路上的一大关卡。
●点石成金——理想状态下的《乡愁》教学设计片段
所谓理想情况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是指在不考虑教学条件的情况下, 突破时空限制来构思课堂教学的步骤, 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根据整合点理论, 及优质课大赛中各位教师的优点, 笔者设计了几个理想状态下的《乡愁》教学设计片段。
1. 回顾历史, 设情激趣
播放纪录片, 简要回顾台湾人民被迫与祖国大陆亲人分离的历史。两岸人民同祖同文, 却不能往来, 骨肉血亲, 却老死不得相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同时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2. 走近作者, 了解乡愁
请学生到教师制作好的网站上, 进入“作者简介”模块,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相关作品。然后请一两名学生根据己看到的资料, 向大家简要介绍诗人, 其余学生可以补充。
3. 美读诗歌, 体会乡愁
播放《乡愁》的配乐朗读视频, 请学生注意其中朗诵的特点, 然后具体讲解现代诗歌朗读技巧及进行第三节诗朗读指导。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的软件, 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 并可以在网站上选取合适的配乐制作配乐诗朗诵。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站上, 供交流评价。
4. 赏析意象, 感悟乡愁
5.同题异构的心得体会 篇五
一、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热身
有效的热身活动使学生明确任务目标,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顺利进入文本学习做好铺垫。
1.教师A的热身活动设计得直截了当,直奔主题
活动:Free talk
T:Hello, boys and girls, here comes a new friend. Whos he? T: Say hello to him. S: ...F: Hello, children, Im father Christmas. Today Ill show you a story about Christmas...S:... T: You all want to be good students. I will give you s surprise.And...T: Do you like Christmas trees? Do you like Christmas? Lets enjoy some pictures about Christmas.
教师A利用 Father Christmas引出本课主题Christmas,以及他带来的惊喜——学什么?怎么学?
2.教师B的热身活动的设计采用了猜谜游戏的方式
活动:Read and guess
For example:(1)Mr Shen: tall, small eyes, speak English
(2)Christmas tree: green, big and tall, some beautiful things on it
(3)Christmas stocking: long, red and white, some gifts in it
(4)Father Christmas: lovely, old, give children gifts.T: Theyre all for Christmas. T: So this class, our topic is about Christmas.
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B有意利用自己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给学生四个礼物,让他们根据提示语来猜猜里面都是些什么礼物,既激起学生好奇心,又顺利引出词组Christmas tree,Christmas stocking,Father Christmas。
比较与反思:可以看出,教师B在备教材时做到了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用猜谜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由猜谜引入了本课的主题Christmas,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顺利输入新知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教师A用father Christmas直接导入,目的是引出本课主题Christmas,活动形式不错,但活动设计过于单一。当学生知道Father Christmas带来的惊喜是让其学什么和怎么学的时候,一点惊喜的表情都没有,可见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并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而后虽让学生欣赏关于圣诞节的图片,但师生间缺少应有的互动,这样的铺垫并不能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课堂气氛不佳。
二、巩固环节的比较
教师A的教学过程:
活动一:通过连线的方式以及用first,next,then,finally将文本内容串联起来检测学生对于本单元story time的理解是否到位。
活动二:T:Lets learn more about Western holidays.让学生了解更多西方节日,知道中西文化差异,对学习英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教师B的教学过程:
活动一:拓展想象。
(1)T: If you and your group members are on your Christmas holiday, what do you do before Christmas? (Talk in groups first, and then tell me. )拓展想象
(2)T:Who puts the presents in the stocking? (Look, heres a stocking.)If you have a stocking, what presents do you wait for? Why?拓展想象
(3)T: what presents do they get? What else do they eat? What do they do after lunch? Imagination can make our words more informative.
活动二:T: Besides Christmas, there are many other interesting holidays in Western countries. You can read the short passage in groups after class. Next class, lets share together.
比较与反思:教师A设计的巩固环节的任务并没有体现故事教学的层次与过程,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思维的碰撞、积极想象带来的乐趣,英语学习始终处于浅层次。而教师B的设计是在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开放性活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通过此次听课的学习与反思,笔者也认识到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实际需要来定位教学目标;设计的活动要层层深入,同时活动的设计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想象与创造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活动设计的高效性。
【同题异构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化学组07-30
语文课同课异构学习心得体会07-24
销售心得体会-销售心得体会 销售工作心得体会00字09-02
心得体会,护理服务心得体会08-13
心得体会,国企党建心得体会09-15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投稿工作心得体会08-25
心得体会,新发展理念学习心得体会10-13
心得体会,暑假全员教师培训心得体会07-07
心得体会,个人师德师纪心得体会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