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 必修1 错别字专题(通用8篇)
1.语文2 必修1 错别字专题 篇一
2012届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 应用体验
之旅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羞涩(sâ)
.炫耀(xuán).B.蝉蜕(tuì)
.灼烈(zhuó).C.猝然(cù).
恍惚(huǎnɡ).宿命(sù).玉砌(qiâ).坍圮(pǐ).隽永(juàn).弥漫(mí).
祷告(dǎo).熨帖(yù)
.D.倔强(jiànɡ).瞬间(xùn).
亘古(ɡân).解析:A项“炫”应读“xuàn”;B项“砌”应读“qì”;D项“瞬”应读“shùn”。答案:C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A.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淡褪 玉砌雕阑 B.誓言隽永 迷迷糊糊 弥漫 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 心神恍惚 荫凉 急于求成 D.聪惠坚贞 娇阳高悬 熨贴 声名狼藉 解析:D项,惠—慧,娇—骄,贴—帖。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谈到挺举后面两把的失误,李雪英道出了原因:“在细节上没有处理好,太急于求成,....老想成功,没处理好动作。”
B.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C.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D.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近3 000件淮海战役期间的物品、照片、图表和9处复原战争场景,通过灯光、色彩、音响、多媒体设备,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事件,令参观的专家
创作,①是说创作的艰辛,有“文字”“一个个字”相照应,③是对史铁生以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
答案:C
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想铁生 陈 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
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1分)更好地表达作者对铁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1分)(2)表达铁生超越了意外残疾的痛苦打击,(1分)对生命和世界有了更清醒的认识。(1分)7.根据陈村的回想,请从三个角度概括史铁生是什么样的人。(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史铁生是身体残疾但精神健全,勇于深入探索生命意义、世界奥秘的人。(2分)②史铁生是超越自身苦难,爱自己,爱世界,不抱怨,最懂得感恩的人。(2分)③史铁生是面向真实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的最勇敢的(最挺拔正直的)人。(2分)(三个要点:思索生命、乐观感恩、勇敢面对,意对即可)8.文中特别写到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上:①这一细节证明史铁生与死神争时间的真实的生存状态。②这一细节更形象地刻画了史铁生以坚强的生存意志与疾病抗争和乐观积极的形象。③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史铁生的敬佩、喜爱、怀念之情。结构上: 引出(“铺垫”、“张本”皆可)下文对史铁生是最勇敢的人的评价。(内容的作用2分,三点答对两点即可;结构作用2分。)9.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哲理深意的理解。然后结合个人体验,谈谈你的感想。(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你用捐肝拯救我的生命,你用作品鼓励无数读者,你用行动为世人立下精神高标,你用生命书写生命。你的生命就是一本书,你的故事写尽感动。你是轮椅上的哲人,永远的大师。谢谢你,史老师,祝您一路走好„„
12.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她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2.语文2 必修1 错别字专题 篇二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教材注释;审慎态度;文化精神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最重要载体,也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依托。新课标颁布以来,各出版社各学术团体纷纷出动,以争最早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份额,于是课程教材花开百家。这迅速有力地打破了先前一种教材一种面目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多元教育思想的践行。从教材性质和用途来看,教材编写应该是一种学术行为,充分的严谨的学术考虑,将大大提高教材质量。但仓促出版,编者疏忽或者教育思想所限等等,都会降低教材的含金量,降低教材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地位以致影响教育教学的实施。人民教育出版社是出版中学语文教材的资深单位,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垄断单位,在中国基础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教社的实力和经验,勿庸置疑,这使它在出版基础教育教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如果倚仗这种优势,而不精益求精,将会带来许多问题。现在我想借人教社新课标《语文》必修1和必修2的若干注释,谈谈这个问题。
语文教材的注释一般都是知识性说明性的,它没有选取哪些文章、如何编排等等在教材开发、课程开发中那么重要;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能体现编者服务于师生的热忱,更能体现编者学术行为的严谨。
大体说来,人教社新课标《语文》必修1和必修2的注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些注释不够审慎甚至是错误的,这使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给教学带来了混乱;一是应该注释的地方阙如。
先说第一个方面。
《赤壁赋》注“肴核既尽,杯盘狼藉”中“狼籍”一词为“凌乱。也写作狼藉。”众所周知,“狼藉”和“狼籍”是一组异形词,但“狼藉”为国家语委的推荐用词。实际上,在商务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近二十年来,“狼藉”一直是作为推荐词形出现的。2005年第五版是这样,1996年版也是以“狼藉”为推荐词形的。人教社教材初版问世于2004年,所以,即以1996年版为例,也应该是“也写作狼籍”,而非“也写作狼藉”。可不可以这样注:“凌乱。一般写作狼藉”?这就告知了教材的导向:现在,最好写作“狼藉”。这一点,在国家语委大力推行“写规范字”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遗憾的是,2006年11月第二版的注释,仍一如其旧。
《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课后注释“趣”,音qǔ,解释为“趋向,取向”。教材对这个“趣”的注释,同样让人一头雾水。“趣”,本身没有qǔ这个音。如果“趣”读qǔ,那么,只能认为“趣”是“取”的假借字,当解释为“取向”;如果像教材一样,先解释为“趋向”,则“趣”只能读qū。
以上是注释不够审慎的例子。这两篇文章,是同一单元,在同一单元中出现两个这样的问题,是只能让人摇头的。
《荷塘月色》引梁元帝《采莲赋》,有“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句。课后注释,注“媛”读yuán,注“媛女”为“美女”。但2005年商务版《现代汉语词典》,把“媛”解释成“美女”时,注音是yuàn,“媛”亦有yuán音,但仅限于“婵媛”。2005年商务最新增订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是读yuàn,“美女”意。商务版《辞源》,音yuàn,解释为“美女”。1999年版上海辞书版《辞海》,音yuàn,解释为“美女”“好美貌”。几家权威的工具书均是如此注解,那么,人教社教材注释的依据是什么呢?此前人教版教材注它是yuàn,何以这次就读yuán了呢?
《孔雀东南飞》一文,2004年版的教材,注“妾有绣腰襦”的“襦”读rǔ,2006年第二版已经改正为rú。但是,“阿母大拊掌”的“拊”注为fú音,而《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仅有fǔ音。这个字,2004年初版和2006年的第二版,都是一样。也许第三版时更正?
这是注释错误的例证。
在一些比较经典的选文中,出现这样比较低级的错误,恐怕不是学力学养的问题,也不是学术取向的问题——自成一家之言,是要能自圆其说的——而是态度问题。
再说第二个方面,注释缺席。
如果说第一个方面的缺失是纯粹知识性层面的,那么第二个方面就与编者的文化胆识或者思想倾向有关。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课后注释明确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是指陈西滢等”,也交代了相关史实,很好;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注释到此为止,学生就会认为陈西滢是一个万恶不赦的伪学者文人。而事实是,陈西滢在“三一八”这件事上,当然犯了极端严重的错误,而且他还有很多其他错误;但尽管如此,陈西滢不是一个万恶不赦的伪学者文人。十几年前,在政治环境渐渐宽松,学术氛围渐渐浓厚时,陈西滢就已经被重新认识了。近几年无锡文化界比较重视这位生于无锡葬于无锡的知识分子。如果我们今天,不能在教材中给学生关于陈西滢一个较为公正的评说,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记念刘和珍君》当然是不朽的,但不能因为在那次事件中犯了错,犯了罪,不能因为被鲁迅先生骂了,批评了,就百身莫赎了,百口莫辩了。教材对杨荫榆的注释,就处理得很好。学生就知道,杨荫榆并不是一直都是一个反动的人,一个“坏人”,她后来体现出了知识分子的强烈的民族精神。难道因为有杨绛、钱钟书夫妇,故而就这样注释杨荫榆(杨荫榆为杨绛之姑妈);而陈西滢没有显赫的后代,就只能受此冷遇?实际上,我对陈西滢的印象并不是很好,我觉得他在批评鲁迅的言辞上,有时简直是刻毒的、险恶的;但我不能不对学生说,抛开此事,陈西滢仍是一位读书人,一个一生以读书、著书为主要生活的人。
教材的这种缺失,还体现在对梁实秋注释的缺席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怀念老师的不朽文章。但课后注释,竟然只注被写者梁任公,而只字不提梁实秋,此乃滑天下之大稽事。梁实秋,和左翼联盟有过笔战,曾经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也许,在某一特定事件上,梁实秋够不上高风亮节,但梁实秋同样是一个很本色的读书人,一位温文尔雅治学严谨的学者。他指点文学,他编著汉英词典,他翻译莎士比亚,一生无愧于读书人、著书人的名分。梁实秋于社会的贡献,当然不能与鲁迅先生相提并论;但是,在著书立说上,他们都是一时之选。梁实秋,更重读书治学,所以,梁实秋说,那时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不是因为任公的革命性,而是“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鲁迅先生,更重知识分子的启蒙作用,更重知识分子对社会进步或改造的责任感,所以,鲁迅先生说他的老师章太炎:“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我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见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句话,两个人的人生取向不同而已。对梁实秋的评价,学术界早有公论,但教材却视而不见付之阙如。
以上两处,2006年11月版教材较之2004年版教材,几乎无变化,只在陈西滢那条注释上多了“1926”年而已。
中学教材对一个人的评价,会对读者产生多大影响,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某省示范中学的一位四十四五岁的高级教师,谈到自己对梁实秋实在提不起兴趣,实在没有多少好感时说,“可能是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吧”。我想,这位教师,六十年代早期出生,七十年代中后期接受中学教育,八十年代早期接受大学教育,他学习鲁迅,研读鲁迅,所使用的文本,恰是意识形态严重侵蚀文学本体的产物。准确地说,他不仅受鲁迅先生影响大,而且受文本注释的影响也大。有些注释是能够左右读者认知并参与构建读者的精神的。这种思想、意识,长期作用于一个人,一个人就很难再作出改变,哪怕新的学术成果早已出现。
3.语文2 必修1 错别字专题 篇三
教版必修1
韩少功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二、检查预习: 听写文中的字词
问: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问: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
三、分析课文:
1、分析文章第一段:
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 “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学生想象)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朗读第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
练习: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一下意思。
答: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为什么?
答:因为“很想念家里”。“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到这里,作品的铺垫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感情的汩汩而出了。
3、分析文章5、6段:(老师范读)(生读)A、生在这两段中选句并进行鉴赏。
B、这两段写了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C、在《采薇》里思念亲人是如何体现的?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D、那么这一段作者是怎么表现思念亲人的?
作者通过对亲人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对亲人的强烈思念。“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想家,思念故乡,家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E、第六自然段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对比 排比 欲扬先抑 “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我依然爱它,依然在心底想着它。F、问:想家,想家里的什么?
答: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G、问: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闹钟的声音,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归纳: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H、难点:带泪的笑 二胡:悲凉低沉 赛马曲、赶集调:欢快
4、分析文章7、8、9段:
问: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这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她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快速浏览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技巧之一,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
归纳:后三段,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作用就是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
5、体会重点语句:
(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你能否也运用相同的句式,将《故乡》的内容替换文中的内容呢?
“我会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会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会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
(2)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四、小结:
这种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人的血夜里,无论走得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
五、布置作业:
4.语文2 必修1 错别字专题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岁的诗人食指面对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的社会现实痛苦、矛盾、纠结,成就了他的成名作《相信未来》。
时光倒退42年,22岁的戴望舒面对国共内战公开化,白热化的**时局忧伤、惆怅、彷徨、痛苦,其中不乏朦胧的希望,他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借助于笔端写成了《雨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戴望舒的《雨巷》。
板书。
《雨巷》也是作者的成名作,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赏识,作者也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一位现代诗人,他曾用笔,或者确切的说是用心感动过无数个孤独寂寞的灵魂。他就是我们今天即将接触的诗人--戴望舒。提起戴望舒,人们往往会想起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1927年,22岁的戴望舒创作了《雨巷》,从此在诗坛一举成名,并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 1 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三、诗歌赏析--徜徉雨巷,精读品味
初读《雨巷》,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雨巷: 悠长、寂寥、颓圮、哀曲、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一)诵读指导。
1.听读--听完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找出直接写情的词语)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2.全班诵读诗歌。
(二)品味意象。
1.那么,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忧伤的呢?(找意象)
创造了几个重要的意象。诗歌就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诗打动了我们,正是这首诗的意象打动了我们。
归纳重要意象:雨巷、丁香、篱墙、油纸伞、姑娘。
2、为什么这些意象能够表现忧伤的心情呢?(析特点)
明确:
(指导学生回归诗歌,在诗中找出具体描绘意象的形容词,并结合诗意,描绘意境)
明确:
①雨巷--寂寥
雨巷是寂寥的,因为雨巷地处偏僻,本来就少有人来,再加上下雨,人就更少了,更显寂寥、忧伤。
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
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
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②篱墙--颓圮、荒凉、冷落
③丁香--忧愁、哀怨、彷徨:
3、同学们,雨巷、丁香、篱墙这几个意象中你觉得最美的是哪一个?
重点赏析丁香这一意象:
展示丁香花图片--解读丁香的传统象征意义:丁香被称为诗中的愁品,象征愁怨。
相关资料: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象结,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花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李璟《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李商隐
4、丁香虽美,但诗中我们感觉到她只是一个陪衬,她是谁的陪衬呢?
(设计意图:由物及人--探究丁香姑娘之美)
明确:丁香姑娘
(三)探究丁香姑娘之美及其象征意义
1、* 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美在丁香姑娘。
*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因为丁香一样的!
* 我们刚才分析了,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
* 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 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
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 总结:丁香姑娘--自然美、清纯美、忧伤美
2、同学们,诗人把丁香姑娘描绘得如此美丽,你们觉得这丁香姑娘是真实存在的吗?
3、《雨巷》中的姑娘除了像丁香,还像什么?
明确:梦--在文学作品中,梦通常指向美好的事物和理想,梦是美好理想的象征,而丁香姑娘像梦,因此,丁香姑娘实际上也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指导:象征手法在现代诗中的运用。
4.那么作者的理想是什么?
知人论世:简单介绍写作背景
①戴望舒出生于一个银行职员家庭,虽然不太富有,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然而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这生理上的缺陷,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性格的忧郁
②《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1927年的闻一多在诗集《死水》中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1927年的朱自清在清华园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927年的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虽然有些事可能是偶然的,但应该有必然因素在内。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隐居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时代的忧郁
③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绛年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生理的缺陷使诗人心中满溢着自卑感,给本来甜蜜的初恋罩上了一层无形的阴影。没有真诚的理解,爱情之花注定要枯萎,他终于与恋人分手了。--爱情的忧郁
(四)诗歌主题探讨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诗言志,歌咏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明确: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
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这首诗应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知人论诗“应成为诗歌欣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把握特色
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现在,请同学们酝酿感情,把握节奏,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小巷中彳亍独行的意境。……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将本诗齐读一遍。
四、收束全诗,再读诗歌
同学们,丁香姑娘远了,美好的理想像梦一样碎了,但诗人并不绝望,在诗歌的结尾,诗人仍然希望身边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种对现实的不屈,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今天,在将来都必将带给我们启示,在我们处于困境之时能够为我们指明方向!
5.语文2 必修1 错别字专题 篇五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入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培养学生 朗读品味诗歌,咀嚼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唤醒学生内在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爱与美的潜在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入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为重点,以“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培养学生 朗读品味诗歌,咀嚼诗歌的语言的能力”为难点。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师采用 朗读感悟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现身演绎表演,使得学生深入了解此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教师明确:忧愁的,哀伤的。
③确实,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教师明确:低沉的,感伤的。
④我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提示:朗读要注意把握好节奏,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教师明确: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的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热中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教师明确: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纸伞” ⑤“颓圮的篱墙”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教师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教师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 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王景)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4、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教师明确: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5、总结: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
五、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教师明确: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教师明确: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3、我们继续来感受这首诗歌的音乐美,也就是它的艺术特色。指名一位同学来说说它美在哪里? 教师明确:首尾呼应。
4、讲述诗歌的音乐美(1)、压韵。
a、那哪位同学来告诉我,究竟什么是“压韵”?
教师明确:许许多多的诗歌,顺口溜,都是要押韵的,否则就不好听,听的人也记不住,声音就不美丽。这,就是押韵的好处。
教师明确:诗歌的压韵是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与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个字在韵上要一致。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押韵时可以每句都用,有时候还可以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有时候可以转换压韵,但一首诗歌总体上的韵律一定要有。巧妙的压韵能使诗歌富有韵律美。
b、大家再来看看课文,是不是每一节都压韵了?每一节又压了几次韵呢?(和同学一起找出每一节的韵脚,指明压的ang韵,1-7节压韵次数分别为3、2、3、2、2、3、3)
教师 明确:全诗一共7节,每一节都是6行,每一节压韵两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又重复一次韵脚,有意的使同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里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2)、反复。
a、“哀怨,哀怨又彷徨”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教师明确:反复
b、谁告诉老师,什么是“反复”呢?
教师明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的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称为反复。
c、课文中还有其他的地方用到了反复吗?请找出来。教师明确:共四处。
d、总结: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大家可以尝试着自己写写诗,写好了可以拿给我欣赏一下,写的时候就可以用到反复这种修辞手法。
(3)、排比。
大家找找课文里还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没有?
明确:“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4)、再次齐读。
下面就请大家再一次一起带这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它的音乐美。
六、课外拓展。
1、这首诗确实很美,所以我希望大家课后尽量把这首诗背下来。
2、“雨巷诗人”戴望舒是一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和经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些资料来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拜献》、《偶成》等)具体可以查阅百度文献等。
插入《夜读如诗》(又名夜读的境界)之文。本文曾发表于《宁波日报》 俞建望
夜读,多么蕴涵诗意的词儿,在我还不曾模糊的记忆里,它带给了我多少心灵的慰籍与安抚。夜读给了我一个特具魅力的概念,那就是夜读如诗,每一次夜读的境界里便有一首无形的诗作在诞生。
十年前一个细雨霏霏的夜晚,我在经历了人世间无尽的沧桑之后,拖着累累的精神上的伤痕,回到了家——那个被法国诗人称之为最温馨的理想之所。从此,只有寂寞与清静的日子做伴。在那片青山与绿水之间的土地上,我白天劳作,夜晚钻进斗室,挑灯夜读。豆大的灯光放眼我曾经倦怠了的双眸,我用饥渴的目光搜寻那片灵魂栖居的伊田园。
我不会忘记,就是从此以后没齿难忘的两年。我的每夜坚持的读书给了我无尽的知识的食粮,抚平我疼痛的灵魂伤口。以后的日子,我不再为失落而彷徨,更不再为失败而沮丧。每次的夜读便是每次精神上的战争,当战争的硝烟消散殆尽,我的心也作一次新的整合,同时布满伤痕的心便会结成一层薄薄的痂,越结越厚,直至最后的趋于健康的理想国。夜读给了我热情,便给了我勇气与力量。
我的爱上文学,就是从爱上夜读开始的。当黑暗降临着大地的时候,夜晚的概念就在诗意中滚滚而来。月圆之夜,我伴月夜读;月缺抑或无月之夜,我只有对着浩瀚的夜空诵读那些豪迈有力的诗句,以求充实自己。我在爱上文学之初我就爱上了诗歌。我喜爱诗歌的自由与美妙、高雅与超凡,在这几点上,其他形式的文学语言那是无可比拟的,正像星星面对夜空的冷眼只会眨眨眼表示反抗一样,其他形式的文学语言在我看来在诗歌面前显得多么的脆弱与苍白。
每次的夜读内容,就是一首诗。在夜读中,我看到了暗夜里徐志摩驾着一匹拐腿的瞎马从峡谷那端加鞭而来;我看到了戴望舒撑着油纸伞寻寻觅觅,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却已经消失在“雨巷”的尽头;我看到老诗人艾青手捧泥土深情地把热泪洒在了上面;我看到了顾诚用黑色黑夜里迷惘的眼睛久久寻找着人世间的光明;我看到了雪莱的缠绵;我看到了拜伦的悲壮;我看到了济慈的哀怨;我看到了波德莱尔的恶毒;我看到了普希金的风流……
就这样,我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夜读的内容,直至心中的理想之帆被兰波的“醉舟”扬起,顺着大西洋进入梦中,夜读的诗意才归于平静与安谧。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我就像作家巴金一样见到了一条龙,只是那龙已经没有了巴老当时见到的深陷在泥潭中的无力与无奈,而是充满着理想与希冀。龙说:“前面很亮很亮,是一个弥漫着诗意的精神王国……
我一觉醒来,东方既白,一本耀眼的精装诗集正在光焰下闪着晶亮的光芒,我微微含笑,如诗的夜读境界真美好。
七、布置作业。
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篇以读雨巷为副标题的文章,字数500左右。
八、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6.语文2 必修1 错别字专题 篇六
一、教案背景
1、教材来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2、面向学生:高中生
3、学科:语文
4、课时:1课时
5、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搜集相关斑纹图片
二、教学课题
1、教案题目:《斑纹》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自然界的各种斑纹,理解作者赋予“斑纹“的各种含义。(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表达有特色的语句;
学会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提高小组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讨自然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斑纹》,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2、内容分析: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探讨也在加深。作者把目光转向了神奇的自然,展示其绚丽多彩,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科学之门,让我们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的同时,深层思考自然和人类本身。
3、教学重点:体会探讨斑纹的具体义和抽象义 品味语言特色
4、教学难点:探讨作者文中渗透的哲理含义
5、教学准备:①认真阅读教材,研究教参
②用百度搜索“《斑纹》教案”,搜集资料,集采众家之长,确定教学思路
③研究学情,确定符合本班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
④让学生搜集有关斑纹的图片,调动其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从而引发作者对斑纹深层含义的探讨。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情景教学法。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集大量“斑纹”的图片让学生尽快进入具体情境中,有助教学的顺利开展,也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2、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我会结合课文和相关资料启发提示学生,让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讨论法:让学生围绕同一问题共同研讨、相互启发,从而产生思维的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各种斑纹图片
动物的斑纹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周晓枫走进自然界,探讨常见的斑纹所具有的别样的美。
(二)、检查预习(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逶迤()
匍匐()
蝰蛇()
蓑鲉()鹰隼()........青睐()
精湛()
蛊惑()
罪孽()
....
(三)、课文分析
思考1:文章题为“斑纹”,那么课文对斑纹是如何描述的呢?
明确1:课文对“斑纹”的表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思考2: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哪些斑纹? 明确2:
动物的斑纹: 蛇
蓑鲉
鲑鱼
螺壳
瓢虫
鹰隼
长颈鹿
斑马
老虎
豹子
梅花鹿
昆虫
奶牛
毒蜂
人类的斑纹: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
社会的斑纹:大地
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陶碗
瓷器
碾砣上石质花纹
蛋卵上斑点
变质面包上菌斑
粒子分布方式
抽象意义的斑纹:人类记忆与情感的斑纹
……
宇宙的斑纹:我们自己如同神眼里的斑纹
……
【百度图片】鲑鱼的斑纹 见投影
【百度图片】长颈鹿的斑纹 见投影
【百度图片】蝴蝶的斑纹 见投影
【百度图片】美女背部的纹身 见投影
思考3:文章写了许多事物的“斑纹”,非常繁复,但是读来却并不感到杂乱,试分析原因。(小组讨论)
明确3:主要得益于两点: 一是思路清晰:蛇的斑纹
其他动物的斑纹 由点到面
由小到大(由学生总结)
大地、人类的斑纹 由具体到抽象
我们内心的记忆
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写的,安排合理,所以条理清晰,没有杂乱之感。二是详略得当: 详写:蛇
略写:鲑鱼
螺壳
瓢虫
鹰隼
长颈鹿
斑马
老虎
豹子
梅花鹿
昆虫
奶牛
毒蜂
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
大地: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陶碗
瓷器
碾砣上石质花纹
蛋卵上斑点
变质面包上菌斑
粒子分布方式
思考4:作者详写了蛇,主要突出了蛇的哪些特性?为何要详写蛇? 【百度图片】蛇的斑纹 见投影
启发:联系课文第二段。明确4:(1)①充当寓言家
②运动时呈现不同的几何图案
③眼睛不能辨别线条和轮廓
④没有听觉
(2)详写蛇的原因:蛇的斑纹比较明显、突出;蛇的斑纹种类因蛇的种类繁多而繁多,有代表性。
思考5:作者由蛇探讨出斑纹的呈现规律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
明确5: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斑纹产生于对简单图案的单一的大量的重复使用,从而量变产生质变,最终产生斑纹。思考6:作者略写了哪些斑纹?为何如此安排? 启发:请联系课文按照顺序依次找出。明确6:(1)①鲑鱼
螺壳
瓢虫
鹰隼
长颈鹿
斑马
老虎
豹子、昆虫、奶牛、毒蜂 【百度图片】瓢虫的斑纹 见投影
【百度图片】豹子的斑纹 见投影
②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陶碗、③瓷器、碾砣上石质花纹、蛋卵上斑点、变质面包上菌斑、粒子分布方式、心中的斑纹、记忆的斑纹
【百度图片】瓷器的斑纹 见投影
(2)作者略写这些斑纹,使斑纹意象接连出现,可以体现斑纹的繁复、繁多,更好地证明了“斑纹无所不在”。同时,排列的顺序由具体到抽象,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生命中的痕迹。
(四)、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较有特色,或优美,或具有哲理性。请找出你觉得最有特色的或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处,说说你的理由。(小组讨论,教师预设的语句)【百度课件】 见投影
1、“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
提示:可以从语言的形象性、给我们的视觉冲击等方面来鉴赏。
2、“野外的旅行者高度警觉,他知道这种节奏出自一个可能比他更经风雨、更有经验的老家伙。”
提示:从修辞手法上鉴赏。拟人,突出了蛇的“阴险”“老奸巨滑”。
3、第八节中对于鹿群和虎的描写。
提示:(1)从修辞的角度进行鉴赏。比喻:“漂移的花园”“月光下的营地”等。
(2)从哲理性角度进行鉴赏。质疑“团结就是力量”。
4、九节“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有何深层含义?
提示:对“善”与“恶”的思考,善恶之间在秘密地接壤,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五)、质疑探究(学生质疑,其他同学共同探讨,教师补充)
探究1:文末“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一句有何含义?
明确1:本处的“神”指大自然,自然界。本文作者由动物的斑纹,拓展到人类的斑纹,进而延伸至自然界的斑纹,由具体到抽象,范围逐步扩大,直至最后,在大自然的眼里,人类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斑点,从而礼赞了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探究2:如何准确理解文中“斑纹”的含义。
明确2:文章主要写了各种动物身上的斑纹、斑块、斑点,同时也写到了社会中的斑纹如大地的斑纹,又写到了人类生活中的斑纹,即人类内心或者精神上的一些记忆、痕迹。其中所涉及的“斑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宽泛的说斑纹也可以指一切存在,充满了哲学意味。
(六)、拓展延伸
7.语文2 必修1 错别字专题 篇七
教学目标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3.学习金岳霖先生待人真诚、坦荡、特立独行的品格。
教学重点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本文故事吸引人,一方面与人物本身的趣味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关。前者,作者善于选取有趣的材料,组织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其间叙事的先后、详略,描叙、议论,过渡、照应等,自然,妥帖恰当。作者写作本文的初衷是描写一个现代学术史上的富有个性的人物。
2.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品味本文的语言,需要有相当好的语感。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粹,语言的形象生动、精彩有趣,说出个人品味的感想。
教学步骤
一、明确教学目标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所写内容大多是他对已经逝去的岁月的回忆。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旧时代的下层人民身上的善与美,把人引入历史文化境界,讨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以朴实自然的文笔,抒写生活的内在诗意。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情节。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文字。
明确:本文中金岳霖的行事大约有:
(1)奇特的外貌。讲课时戴帽,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2)奇特的行为举止。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3)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生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4)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
(5)对友情独特的珍惜。对学生很爱护,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她了,可他还记得林的生日。
(6)对生活独特的热爱。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平板三轮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2.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
用心爱心专心 1
了他的学问品格。
3.本文叙事写人有什么特点?
明确: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作者对金岳霖的描写是漫画式的。漫画笔法,可以是讽刺的,也可以是亲切热情的。本文表现为后一种,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幅夸张了的人物漫画,其实并不是作者想有意地或人为地夸张,而是人物本身就具有夸张性的特点,作者只要照直写来就自然生动活泼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只写直观印象,并不像平时见到的写名人的文章那样郑重其事,非写出人物的深刻性、崇高性不可;作者写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印象、感性、趣味的特点非常突出。
三、研读探究
1.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汪曾祺是当代著名作家,其散文别具一格,经历了一辈子的写作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平实而有韵味。自然而然,少造作。本文的语句都很短,描叙性和议论性的语言都很精粹,辞达而已,不事夸张,但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作者的本意。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须细味才见功力,如描写金岳霖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有一插曲:“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事件、情境本身就很有趣味性,作者只是照直说来,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但留有阅读品味的余地。又如描写金岳霖与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这些语句中间没有可有可无的文字,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经凝聚在字里行间了。
2.如何看待文中出现的“闲笔”?
明确:文章在描写金岳霖的穿着之后,展开联想,写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的穿着,以及闻一多大骂蒋介石的情景;再往后,写金岳霖的得意门生王浩,展开联想,写到王浩“现在成了洋人”,与作者仍有来往。这两处描写,都是由“本事”言及“他事”,与金岳霖不甚相关,但又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按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法则来说,这种“闲笔”是犯忌的,但汪曾祺写散文常有这种“闲笔”,并无人提出批评,倒是显示写作的个性,表现了老作家特有的文风。
3.从文章中可以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明确:(1)宽容个性。教师们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个性,金岳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当中的一个,他外貌、言行奇特,无人干预。
(2)思想自由。闻一多可以在公开场合大骂蒋介石。
(3)学术气氛很浓。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战事频仍,纷扰不断,但西南联大教学秩序井然,师生们致力于学问、学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后来许多联大毕业生学有成就,都应归功于联大的办学方针和校园学习风气。
四、总结扩展
本文的当代阅读价值:金岳霖是中国著名哲学家之一,学术界不少人都写文章称赞他的学术思想,肯定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而汪曾祺则把生活形象、师表形象留给广大读者,留给历史,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再有,金岳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凭借老作家汪曾祺的写作才华,写出来自成一篇有特色有趣味的散文佳作,供后人长久阅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另外,文章涉及西南联大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也有史料价值。
五、布置作业
P107“活动体验”
8.语文2 必修1 错别字专题 篇八
《战国策》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导语: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 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 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 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课文分析: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 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 界。占领 南部边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早晚 经常侍奉 卿: 对人的尊称。旦暮: 形容时间短。
岂 可得哉? ”荆卿曰: “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 之(6)。今行 而无 又怎么 能 不用 说 也要请求行动 空手前去 没有
微同非
信,则秦未可亲也(7)。夫今 樊将军(8),秦王购 之(以)金千斤,凭信之物 没有办法接近秦王 的 购取他的头 亲: 亲近,接近。
邑万家(9)。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之地图(于)献秦王,秦王必 一万户人口的封地 果真 给 一定 邑: 聚居地。
说见 臣,臣乃得 有以 报太子。”太子曰: “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丹,接见 就能够有办法来报答 因为走投无路 归附 说同悦 有以: 有所以,有用来„„的。
丹不忍以 已 之私,而伤 长者之意,愿足下更 虑 之!”
为了自己的私事 辜负了 心意 另外考虑对策吧
伤: 伤害,辜负。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 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 将军,可谓深(2)矣。同义复词 对待 刻毒
之: 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父母宗族,皆为戮 没(3)。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同族的人 被杀戮和没收(你)打算怎么办 樊将军仰 天 太 息流涕曰: “吾每 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
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 每当想到这些 到 去了 不过想不
所出耳!”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之)解 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到什么计策 一种办法 用(它)解除 忧患 并
何如?”樊於期乃前 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 怎么样 上前 对它怎么办呢 秦王
之: 代“可以解„„之仇者”。
王必喜而善 见臣。臣左手把(4)其袖,而右手椹(5)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
好好 抓住 刺
燕国见陵 之耻 除 矣。将军岂 有意 乎?”樊於期偏袒 扼腕
被欺凌 耻辱除掉 是否 想法 脱下一支衣袖,左手握着
而进(6)曰:“此臣日夜切齿 拊心(7)也,今 乃得闻教!” 右手腕,走近一步说 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 如今才得到你的教
遂自刎。诲 就
太子闻之,驰 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 无可奈何,乃遂收 盛(8)驾车前往(事)已至此 收起来装
樊於期之首,函 封之。好 首级 用匣子封闭起来
函: 名作状。
于是太子预 求 天下之利 匕首,得赵人徐夫人(9)之匕首,取之(以)百金,预先寻求世上 锋利 买到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
使工 以药淬(1)之。乃为 装 遣荆轲。
工匠 准备行装(使秦)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2)。乃令秦武阳为副。
同(他)正眼看(3)作助手
忤: 逆,相对。
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4),其人居 远 未来,而为(之)留待。
等待一个朋友 一起去 住在远处 因而 留下来等待
顷之 未 发,太子迟之(5),疑其有改 悔,过了些时候(荆轲)还没动身 嫌他动身晚了 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
迟:形作意动,以„„为迟。
乃复请 之曰:“日 以 尽矣,荆卿岂 无 意哉? 丹请 先
又请求他 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 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请允许我先
遣秦武阳!”荆轲怒,叱 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6)!派 发怒 斥责 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今提 一匕首入不 测 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今太子迟 拿着 不可预料 停留下来的原因 之,请 辞决矣(7)!”遂发。
请允许我辞别
决同诀
太子及宾客 知其 事者,皆白 衣 冠 以送之。
中 这件 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
衣冠: 名作动
至易水上,既 祖,取道(8)。高渐离(9)击 筑,荆轲和 而歌,祭过路神 就要上路 敲着 和着节拍 唱歌
祖: 这里是祭名,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
为 变徵之声(10),士皆 垂 泪涕泣。又前而为歌 曰:“风萧萧 发出 声音 送行的人流着泪小声哭(荆轲)上前 作歌唱到 风声萧萧 涕: 泪水,名作动,哭。泣: 小声哭。
兮易水寒,壮士 一去 兮 不复还!”复为 慷慨 羽声(1),悲鸣啊 彻骨寒冷 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来 又发出声调激愤的
士皆 目,发 尽上 指 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
睁大眼睛 头发都竖起来顶着帽子 坐 始终 回头看一眼 终已: 同义复词
既 至 秦,持 千金之资 币物(3),厚 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已经到了 拿着价值千金的钱财礼物 优厚地赠送给(4)币: 礼品。中庶子: 官名。蒙嘉: 人名。
第 二 课 时
嘉为(之)先 言 于秦王曰:“燕王诚 振怖(5)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
替(他)事先进言向 确实惧怕 威势 出 抵抗
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6)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7),而 全 做秦国的大臣 排在 行列里 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
内: 国内。给: 供。给贡给职:交纳贡赋和供职
得奉 守 先王之宗庙(8)。恐惧不敢自 陈,谨 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 能侍奉守住祖先 自己来陈述 恭谨地 并
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 大王。唯大王命
在朝庭上行跪拜大礼送出去 禀告 希望听凭
之(9)。”
大王的吩咐 之: 代燕使来见一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 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穿起上朝的礼服 安排 的礼仪
荆轲奉 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 进。至陛(10)下,捧着装着 按次序进宫 殿前台阶下
奉同捧
秦武阳色 变 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之)脸色变了害怕起来 对此感到奇怪 回过天对秦武阳笑了笑 替(他)怪: 以„„为怪,意动用法。
谢 曰:“北 蛮夷 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 假借之(1),谢罪 北方边远地区的粗鄙人 稍微原谅他些
使(之)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 武阳所持图!” 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来 取来 拿的
轲既取图奉 之,发图,图穷 而匕首见。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 献给秦王 全部打开 于是
手持匕首椹之。未至 身,秦王惊,自 引而起,绝 袖(3)。拔剑,刺到 惊骇 自己挣着站起刺 扯断(秦王)
剑长,操 其室(4)。时 恐 急,剑坚(5),故不可立拔。
太长 握住 剑鞘 当时(秦王)又怕又急 插得紧 立即拔出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6)柱而走。群臣惊愕,卒 起 不意,绕着(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还同环 卒同猝
尽失 其度(7)。而 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8);诸郎中(9)都失去 常态 按照 法律 侍立在 的 能带一点兵器 许多侍卫 失:使„„失态,使动用法。尺:尺寸,极言少。
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 不得上。方急 时,不及召 下
排列 君王的命令 上殿 正危急 来 召唤殿下的
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 无以(之)击 轲,而乃以手 共 侍卫(大家)惊慌失措没有武器来击杀 就用空手一起
无以: 没有„„用来。搏之。同荆轲搏斗
是时,侍 医 夏无且以其 所奉 药囊提(10)轲。秦王方 还柱走,卒惶
这 随从医官 用自己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 正在
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怎么办 就 把剑背在背上
荆轲废(11),乃引(12)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 八创(13)。
残废了 举起 受了 创伤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1)以骂曰:“事所以 成功 靠 象撮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
箕踞:名作状。
不成者,乃 欲以生 劫(2)之,必得 约契以报 太子也。”
的原因 就是 活生生地劫持 你 得到 来回报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 良久。
上前 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第 三 课 时
课文分析:
一、本文结构: 按故事情节分为三部分。
1、准备。(1--6)(1)、简介背景。(1节)(2)、准备“信物”。(3--4)(3)、准备武器。(5节)(4)、配备助手。(6节)
2、诀别。(7--10)(1)、怒叱太子。(7--8)(2)、易水悲歌。(9--10)
3、刺秦。(11--19)(1)、计见秦王。(11--13)(2)、勇刺秦王。(14--18)(3)、壮志未酬。(19)
二、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三、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 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 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 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 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 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 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 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 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四、表现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 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语文2 必修1 错别字专题】推荐阅读:
高一语文必修2导学案06-25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08-13
高一语文必修2名言名句题07-09
语文必修1鸿门宴课文08-22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不自由毋宁死》同步训练 苏教版必修11-16
高中语文 3.7《蒙娜丽莎的魅力》1教案 鲁人版必修08-16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5)规定背诵篇目总集 总目录10-22
苏教版高二语文上必修五基础知识专题训练(一)教师版09-16
必修2 1-3单元测试题09-06
生物必修1第2章测试题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