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观作业

2024-08-26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共4篇)

1.中国文化概观作业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

(一)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P3页)

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P12页)

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P16页)

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

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P4—P5页)

答:(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它为人类的社会成员所共有和分享。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P14页)

答:(1)语言是文化的基石。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2)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同社会有密切关系。它不仅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和交流思想的工具u,而且也在利用这一工具的同时,把人类对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认识凝固在语言中,即语言还具有记录和保存文化的功能。(3)文化影响语言得发展。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够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四、分析题:请根据汉语地域分支的不同特点,分析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P10—P11页)

答:根据汉语地域分支的不同特点,现代汉语的方言一般有七区:(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方方言区又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2)吴方言:也叫做江南话或者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3)湘方言:也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按是否保留浊生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4)赣方言:也称为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用于江西省大部分地区、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5)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6)闽方言: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闽北话、闽东话、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7)粤语:也称为广东话,一广州话为代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粤方言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

(二)一、名词解释

1、礼: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由统治阶段或是人们约定俗成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它 是一种社会意识,比较抽象,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构成。

2、吉礼:是祭祀之礼,即对天地、日月星辰、祖先等进行祭祀的典礼。分天神、地祀、人鬼三门,共计12项,其内容很繁杂。

3、嘉礼:是用来联络感情、沟通人际关系的礼仪,也是五礼中内容最为庞杂。主要包 括饮食之礼、冠婚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和贺庆之礼,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4、三论学: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与《大智度论》,合称“四论”属于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

5、律学:戒律是约束佛徒行为和规范僧团生活的纪律。

二、简答题

1、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P42页)

答: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1)、《周礼》的主要内容为周王室的官制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制度,全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六篇。由于周代礼节比较繁缛,所以《周礼》中将其分为五类,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2)、《仪礼》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冠、昏、丧、燕等礼仪制度。现在流传的《仪礼》是东汉郑玄合并汉高堂生所传和孔宅壁中所藏得本子而成的。(3)、《礼记》是对《礼记》进行解释说明的儒家思想资料汇编,为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所作,作者主要为孔子的学生,各篇形成时间不一。

2、简述10世纪后半期,新兴的佛教具有哪些特点。(P84页)

答:(1)它逐渐成为抗拒伊斯兰教、稳定封建统治的支柱;

(2)权贵进入僧侣阶层,为后来全藏的“政教合一”体制奠定了基础。

3、简述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P96页)

答:(1)道门兴旺、门徒众多,多知名道士。如丘处机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等,都曾经 是全真教的掌门人。(2)修建了大批的宫观。以燕京为中心,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等地,都建有全真教的宫观。(3)大约花费了6-8年的时间,重修金代编纂 的《大金玄都宝藏》。这是全真教以一派之力来进行的,在道教史上市第一次也是仅有的 一次,显示了全真教当时的实力。

三、论述题。

1、简要论述全真教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P96--P97页)

答:蒙古统治者的大力扶植;连年战争给民众带来巨大灾难,使他们寻找急需精神寄 托,奠定了全真教发展的群众基础;丘处机的胆识卓见;全真教中的杰出人物的共同努力。丘处机死后,其弟子尹志平接替他成为全真教第六代掌门人。尹志平利用全真教的社会 威望曾经为蒙古统治者安抚抗蒙移民,为巩固元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元世祖统 一了南方,全真教也开始向南方传播,南方的金丹派南宗,由于组织松散、力量弱小,便 逐渐归并于全真教,约在元惠宗(1333----1371-0在位)时,丹鼎派南、北二宗正式合二 为一,合并后的全真教实力更加强大。

2、中国的回族是如何形成的?(P100--P101页)

答:伊斯兰教始创与公元七世纪,大约在七世纪中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

唐朝时,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吸引了各国商人来华贸易,其中,以阿拉伯、波斯和中亚国家的人为最多,这些居住在长安和沿海商业城市的人被称为“番客”。后来,这些侨居的“番客”有许多与当地居民通婚繁衍,人口增多,形成所谓的“土生番客”,他们世代居住在固定的区域,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成为中国穆斯林的先祖,据说,唐代的长安就已经出现了清真寺。五代、北宋之际,新疆天山南北的一些民族也逐渐改宗 伊斯兰教。唐宋两朝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期。

元朝时,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横跨欧亚大洲的蒙古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来自欧洲、西亚、中亚等地穆斯林大量涌入中国大陆,加速了 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在元代,伊斯兰教也称为“清教”或者“真教”。而把伊斯兰教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名族称为“回回”。

明末清初是中国伊斯兰教的成熟时期。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扶持伊斯兰教,同时也实行名族同化政策。此时,“回回”一词专用于称呼穆斯林,而称伊斯兰教为“回回教”或“回教”。这样,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名族------回族。

四、分析题

1、为什么宋徽宗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P94页)

答: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是 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托称“天神下降”而兴道。徽宗以道道教教主自居,道教几成国教。

(2)大兴宫观。先后修建了长生宫、玉清、阳宫,葆真观、上清宝箓宫等,继唐代之后,宫观又盛极一时。

(3)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仿照朝廷官吏的品秩,设立道观道职。下诏令天下郡县搜访知道法、有道术的道士。

(4)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

(5)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和编修《道藏》。公元1113年,编修《万寿道藏》5481卷,将全藏刊版刷印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

(三)一、名词解释

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多见于墓室、祠堂,也有的刻于石 碑、石阙、门楣、棺樽等处。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

3、吴门四家:画史上的“吴门画派”概念是明代后期董其昌明确指出的,其核心人物沈周、文征明,都是江苏吴县(又称吴门)人,故称此派为“吴门派”。属于这一画派的主要人物还有唐寅、仇英。这四人合称“吴门四家”,又被称为“名四家”。

4、清初“四僧”:“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5、燕乐:燕乐hi统治阶级在宫廷晏乐时所使用乐舞的总称,又称晏乐,创作者和表演者大都是各族艺人乐工。

二、简答题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P115页)

答: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 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现存 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的内容,大部分只是 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 情。“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文字简洁隽 永,笔调含蓄委婉。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2、简述“唐宋派”的核心文学理论。(P133页)

答:“唐宋派”是指对嘉靖间文坛颇有影响的、以反拨李、何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该派作家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唐宋派”的主脑人物是王慎中和唐顺之。唐、王的文学理论的核心,乃从维护道学的立场出发,重弹宋儒以来“文道合一”论的老调。唐顺之把文学贬为“枝叶无用之词”(《寄黄土南》。而王慎中对曾巩之文特别敬重,也是因为认为它“会 通于圣人之旨”和“思出于道德”(《曾南丰文粹序》)。

3、分析秦汉雕塑艺术的特点。(P170--P171页)

答:秦代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随葬品雕塑等方面,都取得划时代的辉煌成就。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追求写实逼真。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 随葬品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秦代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庭院、亭阁楼榭和 陵墓神道建筑上。最为壮观的就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兵马俑的 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 成就.兵佣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马佣身材矫健、活灵活现。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 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秦佣坑发掘的铜马 车更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充分体现了主导 那个时代的高大、雄健的风尚。从总体上,秦代雕塑的题材更加贴近生活,从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独立。秦代承袭了春秋 战国的朴 实,作品趋于写实。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势磅礴,体现 出封建 社会的上升期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数的巨大、超常的 审美 特征。

三、论述题

1、简要论述《桃花扇》的主要内容。(P141页)

答:《桃花扇》以复社(东林党后身)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从而也就写出了明王朝最 后的崩溃。《桃花扇》表现了危难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图景,抒发了巨大的历 史变化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深深的感概。全剧弥漫着悲凉与幻灭之感。

2、简述山水画的兴起与山水画理论的关系。(P149页)

答: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画种,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山水画作品及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是重要的早 期山水画文献。文中除了论述山水画艺术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外,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山水画 艺术“畅神”的功能观。宗炳的《画山水序》是当时山水画实践和表现技法发展到一定程度 的理论总结。王微的《叙画》也是有关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文献。文中阐明了山水画写生的 方法,主张不照抄自然和追求形貌的真实,要经过提炼、概括,表现景物的内在精神,特

别是景与情的联系:见景生情,以情观景,达到主客观体的融合、自然和精神的合一,便 能使人获得对自然的真实美感,也只有大自然才能最激发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

四、分析题

1、请分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歌名篇,全诗从月生写到月落,从春潮着笔而以情溢于海作结,时空的跳跃空灵飞动,展现出一派鲜丽华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观,全诗 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形成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自此以后,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诗 篇就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唐诗的鲜明特色之一。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

(四)一、名词解释

1、亲亲:就是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与孝相应。

2、尊尊:就是奴隶和平民要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贵族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要 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逾越,与“忠”相适应。

3、长长:就是强调年幼者应尊重年长者,与“义”相适应。

4、贵和尚中:贵和尚中思想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 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思想家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是通过一定 的调节,可以达到平衡和谐,促进事物发展变化。

5,、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以人为本,要么是以神为本,要 么是以物为本。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 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

二、简答题

1、简述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P215页)

答: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发展与西周。二是宗法礼治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商,完备于西周。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 了神权思想。

西周法律是夏商的继承和发展,总的来说是以礼为法的。

2、简述以礼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P224--P225页)

答:(1)主张“正名”,以法律严格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

(2)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制礼作乐的权力应归天子。

(3)主张“父子相隐”,即父子之间应互相隐瞒犯罪,不应相互告发。

(4)反对“铸刑鼎”,反对乱立法和立乱法,反对不符合礼治的法令,主张“为国以礼”,用礼来指导立法。

3、王夫之的“法治”观中的民主因素是如何表现的。(P248页)

答:(1)主张“法治”须“循天下之公”。

(2)主张“法治”须维护民族利益。

(3)主张“法治”须体现尊君分权的原则。

三、论述题

1、简要论述神权法思想产生的根源。(P215页)

答:(1)自然压迫。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受到对自然界认识能力的限制,原 始人类无法摆脱外界自然力的威胁和束缚,对自身的存在(生、死、梦等)和自然界的存 在(风、雨、雷、地震等)均无法理解而又试图寻求答案,就形成了原始的宗教,认为一 种超自然力存在,主宰着一切。(2)社会压迫。国家形成之后,阶级压迫比自然压迫更 为惨重,人们对贫富、剥削、战争等无法解释,也将其归咎于神的安排。(3)阶级统治 的需要。统治者为稳固其统治,解释其政权的合理性,便借助神权来强化王权,“神”已不 再只是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精神支柱,更是被统治者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

2、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价值?(P259---P264页)

答:(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工业化进程中各国出现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例如环境卫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病,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甚至威胁到我们的存在。我们在进行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天人合一“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贵和尚中。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的中和思想,一直影响着普通中国人的做事方式,也影响着官员的执政理念,成为中华民族观念的核心部分。讲求和谐,不走极端,求同存异,使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一直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中发展,避免了中国统文化 的断裂和社会的崩溃。贵和尚中的思想在处理现代社会生活出现的问题还具有一定的借鉴 意义,我们应该学习运用它。

(3)以人为本。中国的思想家门,尤其是儒家的思想家,反对神本主义的思想,坚持人本主义的立场,他们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神上。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它把道德的完善和实践放在第一位上。每个人处在社 会关系网络之中,有一套相应的道德准则来约束人、规范人,而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 色和履行的义务也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这样,社会生活秩序就会有序运转,人 在这样的规则指导下就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

(4)刚健有为。刚健有为就是要求人民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和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主要就是靠这样的精神来完成的。刚健有为的思想是和独立人格的坚持是相联系的,这种坚持,不为物质利益所诱惑,不为武力所屈服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行的精神力量,是一笔宝 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这样的精神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分析题

1、简要分析孟子以”仁政“为中心的法律思想。(P225页)

答:(1)主张人性善,“性善”论是仁政的基础。他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人之本性。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 的品质。

(2)主张仁政就是对人们“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

(3)主张民贵君轻。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尊贤使能”与“徒法不能以自行”。主张国家的治乱,取决于”圣王“、”贤臣“,提出”惟仁者宜在高位“。

2.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篇二

A以礼为中心的人治 B以礼为中心的法治 C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人治 D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法治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月令”图式的特点,这个特点指的是_A___。

A认为事物间存在着基于空间和时间上的普遍联系B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隔绝的 C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对立的D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5.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_A___的眼光看问题。

A生命发展 B排恶崇善 C以悲为乐 D绝对差异 6.__A__是西周君主统治和宗族统治合二为一的政治基础。

A、分封制 B、世袭制 C、贵族制 D、推恩制 7.“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C__

A、贵族政治

B、古代民主政治 C、古代官僚政治 D、以上三种政治的混合状态 8.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__A__。

A、理性思维 B、知性思维 C、分析思维 D、感性思维

9.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B___的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10.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D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11.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A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12.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_C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13.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_B__。

A、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 B、具有独特的时空观

C、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D、具有稳定的历史观

14.中国文化的进化是__C__,遣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

A、直线性 B、跳跃性 C、渐变性(传承性)D、突变性 15.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特征是__A__。

A、智圆行方 B、行规守矩 C、极尽浪漫 D、融汇贯通 16.中国文化充满理性,这是一种“制天命而用之”的__B__。

A、分析理性 B、实用理性 C、非实用理性 D、创造性 17.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__A__。

A、存异 B、趋同 C、守一 D、无异 18.中国传统的“和”的主体结构是_D___。

A、混杂 B、混合 C、不和 D、和谐 19.中国传统的“和”的平衡机制是_C___。

A、等距离 B、偏执 C、执中 D、固执于一点 20.中国传统的“和”的功能是_B___。

A、不变 B、生变 C、无形 D、有形

21.__B__,是中国形成辽阔版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B、黄河文化向各地幅射 C、长江文化向各地幅射 D、南方文化向各地迁徒 22.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_D___的眼光看问题。A、以悲为乐 B、排恶崇善 C、生命发展 D、绝对差异 23.__B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A、自然景色 B、文化景观 C、奇异地貌 D、沙漠绿洲

24.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_A__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的不断扩大上,其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A、周 思想 B、魏晋 思想 C、唐 疆域 D、汉 疆域 25.__A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要影响。

A、儒家治理 B、家国同构 C、宗族关怀 D、宗产继承 26.___ A______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A、贵族制 B、世袭制 C、宗族制 D、宗法制

27.中国古代“法治”形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考试选官,即_C___。

A、科举制 B、文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分封制 2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_A_朝的____。

A、魏 九品中正制 B、秦 三公九卿制C、唐 三省六部制 D、宋 三省六部制

29.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这种推理方式,叫做_B___。

A、合理外推 B、逆向推理 C、循环推理 D、以大观小

30.中国哲学发展的高潮期是在__D__时代。

A、殷周 B、近代 C、宋明 D、先秦 31.人性论是中国____A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A、道德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人本主义 32.战国时的墨家和名家提出的理论,标志中国曾出现__C__。

A、形式逻辑 B、辩证逻辑 C、化理学 D、自然哲学 33.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B_____。

A、道德观 B、逻辑观 C、阴阳观 D、五行观 34.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__C__。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

B、分化为大、小乘

C、融合儒道思想

D、自我完善 35.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_A___。

A、偏重抒情,充满诗意 B、偏重表现,充满浪漫

C、偏重写实,充满实际 D、偏重抽象,充满离奇

36.__B__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A、写意 B、放浪 C、入律 D、狂狷

37.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_A__的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38.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_D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39.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_C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40.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B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41.传统是一个民族代代流传下来的____B___。

A、落后习性 B、文化性格 C、表层情感 D、优良品质 42.从时代的角度看,文化的作用主要在于__D__。

A、保存某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B、作为各民族交流的手段

C、个人渲泻情绪

D、指导对自然和人本身的认识和改造

43.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A__等等。

A、开辟贸易之路、和亲 B、建立臣属关系、进贡

C、领土相向扩张、称霸 D、建立牢固的政治经济关系

44.社会背景相对于文化来说,主要发挥内在的作用,直接影响一个民族__C__的形成。

A、文化因素 B、文化走向 C、文化性格 D、文化交流方式 45.__A__时期,君主统治序列与宗族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A、西周 B、汉代 C、东晋 D、唐朝

46.造成中国古近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这样一个奇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B__。A、嫡长子继承财产

B、多子分继财产 C、小农经济思想

D、土地兼并思想 47.宗法宗族在中国主要存在于__D__以前,之后的宗族基本上只是一种简单的亲情血缘认同。

A、明清 B、唐末 C、汉魏 D、先秦

48.由于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的影响,中国文化因此带上B__的色彩。

A、罪感文化 B、乐感文化 C、主导文化 D、从属文化 49.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第一人是_C___。

A、孔子 B、老子 C、周敦颐 D、董仲舒

50.墨子“三表法”中的三个条件分别是_A__、___和___。

A、本 原 用

B、人 才 学C、道 器 用

D、法 刑 赏

5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注重整体综 合性研究的辩证思维。这种思维侧重于事物的__C__。

A、数量分析 B、实验结果 C、功能研究 D、实质分析 52.“庄周梦喋”、“朝三暮四”说明庄子_B___的哲学思想。

A、神变 B、相对主义 C、虚无主义 D、浪漫主义 53.中国传统宗教观带有浓厚的功利味道,表现在D

A、出世求缘 B、只求来世 C、脱离现世 D、现世实用 54.中国传统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D___”。

A、抽象 B、离神 C、离奇 D、气盛

55.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_B___的典型表现。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济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 56.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关系,这叫做_A___。

A、心物对应 B、虚实相生 C、心照不宣 D、心心相印 57.中国艺术的真谛是_D___。

A、我物对立 B、去伪存真 C、异质相斥 D、异质同构 58.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_A___。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 59.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布景的主要特征是_C___。

A、不留空虚 B、严格布局 C、虚空之道 D、集中视点 60.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B___。

A、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B、具有独特的时空观 C、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D、具有稳定的历史观。判断类答案

1.中国文化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答案:× 文化虽然具有超地域性,但同样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是文化个性的表现。世界文化正是在不同个性的文化的竞争、融合中不断进化的。(导)

2.现代高科技不以古代科技为本,因此,现代科学与古代没有联系。※

答案:×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其分为软文化和硬文化两类。属物态性质的硬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确实不大,但属精神和方式性质的软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却很大,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导)3.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

答案:× 早期人类依赖地理环境,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理环境便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的因素。(地)4.黄河、长江、辽河、淮河、珠江五大水系的流域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之地。答案:√ 中华文化是五江流域文化融合而成。(地)5.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

答案:× 在夏商周三代,是宗法社会,但在秦汉建立官僚制后,便不是。(社)6.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是官僚政体,只有希腊是民主政体。

答案:× 大多数是贵族政体,只有秦以后的中国等少数(甚至没有)国家是官僚政体,希腊也仅是雅典有过近半个时期的民主政体,且不过是氏族民主。(社)7.现代中国是“人治”国家。

答案:× 现代的世界大多数是“法治”社会,包括中国。没有法治,便没有现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8.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在当时被称为“显学”。答案:√ 当时的道家并不为世人熟知。(哲)9.中国老庄的思想充满了消极、不思进取的色彩。

答案:× 老庄两人恰恰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老庄的真正内蕴是:不要对抗“难题”,而是在顺其自然中去控制它。(哲)10.中国传统文学以“善”为特征,即只求内容,不看形式。

答案: × 中国传统文学恰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美善相兼”。(文)11.越原始的东西越美。

答案: × 原始的东西如果不能与心灵撞击,不可能产生美感。(艺)12.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声,因此不好听

答案: ×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艺)13.中国文化讲究不偏不倚,不讲个性。

答案: ×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14.中国文化是主张“同一”,否定“不同”的文化。

答案: × 中国文化建立系统结构的第一步就是“存异”,它不主张“同一”,而主张“存异求和”。(特)15.中国文化系统内充满了变化。

答案: √ 中国文化系统的功能就是“生变”。16.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群体文化两种。

答案:× 文化虽然具有超地域性,但同样具有地域性。地域性是文化个性的表现。世界文化正是在不同个性的文化的竞争、融合中不断进化的。(导)

17.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开放的文化。

答案:×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其分为软文化和硬文化两类。属物态性质的硬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确实不大,但属精神和方式性质的软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却很大,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导)18.硬文化对现代社会没有直接的影响。

答案:× 早期人类依赖地理环境,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理环境便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的因素。(地)19.传统是超时代的文化。

答案:√ 中华文化是五江流域文化融合而成。(地)20.中西文化应该趋同。

答案:× 在夏商周三代,是宗法社会,但在秦汉建立官僚制后,便不是。(社)21.汉文化是古老的华夏文化与其他周边文化混血而成。

答案:× 大多数是贵族政体,只有秦以后的中国等少数(甚至没有)国家是官僚政体,希腊也仅是雅典有过近半个时期的民主政体,且不过是氏族民主。(社)

22.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仅是两条狭窄的小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可见古代中国是很封闭的,无法与外界沟通。答案:× 现代的世界大多数是“法治”社会,包括中国。没有法治,便没有现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23.造成中国古代出现“千年田八百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答案:√ 当时的道家并不为世人熟知。(哲)24.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易经。

答案:× 老庄两人恰恰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老庄的真正内蕴是:不要对抗“难题”,而是在顺其自然中去控制它。(哲)25.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属于严密逻辑型的知性思维。

答案: × 中国传统文学恰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美善相兼”。(文)26.在不同的个体中建立统一关系,必须有一方是权威,以控制对方。答案: × 原始的东西如果不能与心灵撞击,不可能产生美感。(艺)27.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最有名的,被时人称为“显学”。

答案:×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艺)28.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由地理环境决定。答案: ×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特)

29.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说的“虚”即“什么也没有”。× 中国文化建立系统结构的第一步就是“存异”,它不主张“同一”,而主张“存异求和”。(特)

30.中国古典音乐“六音不全”,因此不好听。√ 中国文化系统的功能就是“生变”。31.世界上的民族,从地理上划分,可分为“海洋民族”和“大陆民族” 前者是开放的民族,后者是封闭的民族。

答案:× 大陆民族并非一定是封闭的,海洋民族也非就是开放的,如日本,是“化他不化己”,即可以拿他人的东西,而不愿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如市场。

32.文化具有地域特征,因此,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有着绝对的差异。× 文化还具有超地域性,因此,不同地方的文化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地方。

33.中华文化是从黄河发源,再向各地辐散而形成的

答案:× 中华文化是由黄河、辽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五河流域的文化融合而成。

34.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长期被抑制的状态,无法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早在战国时就发展起来了,而且一直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抑商”仅是封建时代农商平衡的一种手段,但不能说中国古代商业一定会被抑制得了。

35.推恩令的实施,是古代社会实施“多子分继财产”的开始。√ 在“推恩令”推行之前,中国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36.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社会官僚制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世界中最为完善的官僚制。37.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 由于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中国人恰恰富于“应变”的习惯。38.人生下来就具备了道德之性,故“人性本善”。× 道德之性是后天培养而成的,不是先天就有的

39.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事物间都是相互隔绝的。× 中国传统习惯认为事物间有普遍联系。40.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忍”。×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和”。

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

41.佛教是人为宗教。√ 佛教有宗教“三宝”,即教主、教义、教团组织。

42.中国古代文学充满抽象色彩 × 中国古代文学充满诗化的倾向,有含蓄,但不是抽象。

43.中国艺术是“虚”的艺术。× “虚”虽然在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说,中国艺术里没有实。44.中国古典音乐的声调不全。×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45.中国文化不关注个性,只讲不偏不倚。×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 简答类(答)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答案: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劳动中创造了文化,又用既定的文化观去指导劳动。因此说,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见教材P4↑13)(地)2.宗法制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案:三个主要特征:⑴嫡长继承制(宗法继承制);⑵嫡庶等级制(宗法等级制);⑶大宗、小宗之分。(社)3.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什么结果?※

答案: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⑶导致“应变”的习惯产生。(载)4.试比较黄河流域两大文化圈的社会特征。

答案:两大文化圈指的是黄河中、上游的华夏文化圈和黄河下游的鸟夷文化(东夷文化)圈。前者属农牧氏族文化,以“龙”为图腾,以血缘关系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后者属游猎氏族文化,以“凤”为图腾 以原始宗教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地)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各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答案:⑴开辟贸易之路;⑵“和亲”政策和“自治”政策

6.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是否无多大作为,导致中国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成为封闭的文化?

答案:不是。丝绸之路在汉唐之际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其经过的地方植被丰盛,河流穿越,人员往来,相当繁忙。只是唐末地理变迁,河流潜入地下,丝路才逐渐衰落。(地)7.试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比较。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哲)8.中国传统观念中,相对的各方如要建立协调关系,需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两个原则:⑴要在对立的双方中建立一种秩序,双方应有主次、上下之分,一方是主导、权威,另一方是被主导、非权威;⑵无论是权威还是非权威,两者是相互制约的。权威的作用在于协调关系,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一方压迫另一方。(哲)9.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什么? 答案: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

10.“虚”在表现“雾失楼台”的功能时,有什么作用?

答案:能使人产生空间感,或使人仿佛置于空间之中,可以自由 想。(艺)11.中国艺术中静寓意动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艺)12.中国画中“以大观小”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 自然。(艺)1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有哪些表现?

答案: 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特)1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15.如何理解艺术中的“程式写意”?

答案:文化程式指的是将某种行为简洁代、符号化,以便向人们传达一种较为固定的信号,邦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写意则是中国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作品中反映作者的情感、心理和追求。程式在艺术中是为了引导人们理解“意”,同时也是对“意”的一种约束,使其不超越一定的度。(特)16.为什么说文化具有超地域性?

答案: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各地文化虽然不同,但总一些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有些文化开始时只在某一特定的地方发生和成熟,以后传播到其他地方,成为世界性的文化。17.传统的凝聚作用是什么?

答案:是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所发挥的作用。(地)18.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这些条件有时也许微不足道,人类便想办法扩大这种优势,直到可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遵循这些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地)19.中国古代商业不能与近代接轨的原因。

答案:土地在“以农立国”的古代国家中固有的地位,使人们将在经商过程中赚取的利润大量投入土地,以获得较高的地租。而不是将商业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地。)20.举例说明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因素。

答案:⑴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⑵文化中心转移;⑶移民和战争;⑷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和融合。(地)21.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有什么区别?

答案:地理因素对于文化来说,是外在因素,其对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文化的交流和扩散上;社会因素则是文化的内在因素,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格的形成上。(社)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名存实亡?

答案: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⑶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社)23.古、近代世界共出现过哪几种政体?

答案:三种。即民主政体,仅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短时期存在过,但其不过是一种氏族民主,与现在所说的民主政体相去甚远;贵族政体,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态属这种政体;官僚政体,古代世界中只有中国有当时比较完善的这种政体。(社)24.为什么说现代中国不是“人治”国家?

答案:“人治”是贵族政体的体现。在贵族制里,没有完善的国家管理机制,靠世袭家族对整个国家进行统治。现代国家已建立一套国家管理机制,属官僚政治体制。这是一种以法的形式确定国家管理机制? 的体制,与贵族政治有很大的区别。(社)25.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绝对的悲观主义?

答案:这是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永处顺境,也不可能总处逆境,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使中国人产生一种“乐感文化”。(载)26.略谈中西人文主义的异同。答案: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27.为什么中国哲学谈“善恶”问题较多,谈“真伪”问题较少。

答案:中国哲学较为关注社会及社会道德问题,反而对自然科学谈得较少。自然科学谈得较多的是“真”、“伪”问题。(哲)28.在中国传统系统观里,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被认为是怎样运作的。

答案:当系统内出现“乘侮”带来的元害作用(胜气)时,就心定会在结构内部产生一个与之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反作用(称为“复气”),使其归于平复。用“五行”理论的话说,即“子复母仇”。(哲)29.宗教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两个阶段。第一个是自发宗教阶段(又称原始宗教、自然宗教)是指在人群中自发产生的、处于初级阶段的宗教。第二个是人为宗教,是指借助于有意识的人为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宗教。一般是指在文明社会中产生的各大宗教。(宗)30.什么叫“文化结构”?

答案: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特)31.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没有可能?

答案:没有可能。这是由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的,即“淮南之橘,淮北之枳”的道理。(导)32.中国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华夏文化形成,华夷文化融合,中亚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33.简述华夏文化形成的过程。

答案: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地)34.宗法制是什么?

答案: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中,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社)35.衡量宗法制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等级(嫡庶等级)制、大宗小宗之分。(社)36.近现代的法治与古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答案:近现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公民的权利,故重视“权利”;古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为首的统治秩序,并宣传维护这种秩序是每个人,包括君主自己应尽的义务,故重视义务。(社)3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科举制──考试选官。38.在思维的属性方面,中西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中国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辩证、整体性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功能(干什么用),属于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慧”;西方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分析、具体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实质(是什么),属于知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商”。(载)

39.在微观科学和宇观科学尚未成形的古代,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去了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无法达到的宇观世界?

答案:利用大量观察到的材料,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整理出来,形成模式,再运用“合理外推”的方法,去推测不可知的事物。(载)40.我们可以从庄子思想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人生或事业出现挫折时,不应固执于一点,而应顺其自然,在顺势中控制它。(哲)41.中国古代系统观中包含了哪几种系统关系?

答案: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或“主导”关系、“伺服”);⑷胜复关系(或平衡关系)。(哲)42.浅谈中国传统宗教观的内容。

答案:⑴现世实用;⑵和平宽容;⑶政教分离。(宗)43.道教信仰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⑴多神崇拜;⑵性命兼修;⑶善恶承负说。(宗)44.中国艺术中的“以大观小”指的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艺)45.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特)词解类答案 1.文化及文化传统

答案:文化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文化传统是指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表现为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文化创造模式。(导)2.文化景观

答案:“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地)3.宗法制

答案: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其主要精神是嫡长子继承制。(社)4.直觉

答案:在一瞬间产生某种直接的、大致的想法,但这种想法较笼统,不精确,以致不知从何说起。简单地说直觉是过去知识、经验和思维形式的简单组织。(载)5.“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

答案:在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建立时空结构的思维方式,即“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载)6.合理外推

答案:这是中国传统理论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理解尚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方法。(载)7.“仁”

答案: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爱”。但与“博爱”不同,其“爱”是“有差等”的,包括两种:上对下之“爱”,含情爱和恩爱(关怀、同情、支持、扶助、指导,等等;下对上之孝,含情爱和敬爱(尊敬、报答、服从、仰慕,等等)。(哲)8.本、原、用

答案:这是墨子提出的用于推理条件的“三表法”。本,历史经验;原,人们的感觉经验和见解;用,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哲)9.纪传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以人物为中心,并辅以本纪等多种形式来记叙史事的一种史书体裁。(史)10.编年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记叙史事的史书体裁。(史)11.艺术

答案: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感情的一种社会活动。(艺)12.虚

答案:虚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概念,是实的另一种表现手法。(艺)13.狂狷

答案:狂是伸展、自由张开,放浪;狷是收缩、入律、约束。狂狷即既豪放又有秩序,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14.文化结构

答案: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特)15.存异

答案:这是中国“和”文化结构的起点和基础。即组成“和”系统的各个要素必须是具有自己不同于基他要素的个性,相互间才会有吸引力,才能组成系统。这是系统形成的第一步。(特)16.封土建国

答案:商周时期,天子将全国土地的使用权颁给诸候,让他们建立领地国──封国。(社)17.礼法

答案:礼法即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为首的统治秩序──“礼”。18.思维方式

答案:当一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思维经过一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此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这种思维方式就叫做思维方式。(载)19.社会论

答案:社会论是专门研究解决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哲)20.仁

答案: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爱”。但与“博爱”不同,其“爱”是“有差等”的,包括两种:上对下之“爱”,含情爱和恩爱(关怀、同情、支持、扶助、指导,等等;下对上之孝,含情爱和敬爱(尊敬、报答、服从、仰慕,等等)。(哲)21.意境尚“不隔”

答案: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要用词准确,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自然清新,能在读者心中出现深刻清晰的境界。(文)22.典志体

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废置以及与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史事的史书体裁。(史)23.静寓意动的功能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艺)24.心物对应

答案:即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的共鸣和感应的关系。(艺)25.以大观小

答案:这是中国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法。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艺)26.智圆行方

答案:圆,是中国道家“环”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学的理想规范。圆是“和”,方是秩序;圆是共性,方是个性;圆是心体,方是意象。智慧来自多种信息的吸收消化,故是圆;行为应该恪守一定的规范和道德,故是方。(特)27.中国文伦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28.文化程式

答案:文化程式指的是将某种行为简洁代、符号化,以便向人们传达一种较为固定的信号,帮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特)29.硬文化

答案:硬文化,又叫物态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文化形式,如古剑、古瓷器,等等。(导)30.丝绸之路

答案:汉唐时与外界通商贸易的主要陆上途径。其始于敦煌,向西,出阳关和玉门关,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形成南北两条通路。两路交汇于昆化山北,出帕米尔高原,向西经伊朗高原、西亚、地中海可以一直到达罗马,与中国以西四十四个国家联系。(社)31.初始集团

答案:初始集团即人在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群体。(社)32.采邑

答案:采邑是领主制时期伯爵一级领主从天子那里取到的“领地”。(社)33.政体国家管理体制。(社)

34.思维思维即“人脑的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吸收到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加工、组合成新新信自的过程。(载)35.人性论答案:中国古代对人性善恶及善恶性质的讨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

36.中和之美答案: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之一。指的是在审美范畴中,内心情感的不偏不倚,以及矛盾对立面的和谐统一、相济相成的外在表现的美的形态。(文)

37.方志体答案: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是专门记载各地或某一地理环境及风土人情的史书体裁。(史)38.静寓意动的功能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

39.狂狷答案:狂是伸展、自由张开,放浪;狷是收缩、入律、约束。狂狷即既豪放又有秩序,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艺)研讨类(答纲)

1.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含有现代化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系统思维、人际关系论。(特)

2.试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

汉武帝行“推恩令”,社会出现“多子分继财产制”,土地不断被兼并(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出现土地买卖,土地很快被兼并),又不断被分割,出现“富 不传三代”、“千年田八百主”现象。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社)

3.试论宗法制对中西的不同影响。

中国宗法制瓦解于先秦至秦汉。汉以后是“多子分继财产制”,诸候因此不断被削弱,汉以后鲜有诸候造反,等于强化了中央力量。欧洲则长期保留宗法“嫡长继承制”,整个中世纪均如此。其结果:⑴没有牢固的宗族,或说宗族已经破裂;⑵领主制长期存在,欧洲长期分裂,由于诸候势力过大,从未被削弱,大帝国无法长期存在;⑶领主制经济落后于地主制经济,但反而易突破,给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方便。(社)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见课本第三章第一节一)(载)

5.中欧人文主义有何异同?

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7.试析中国古代系统观的几种主要关系。

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现代系统论称之为“伺服”),即“主导”关系;⑷胜复关系,即平衡关系。(哲)

8.试析“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⑴“雾失楼台”;⑵和虚成静;⑶虚实相济

(艺)

9.中国“和文化”是怎样消弥等级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的?

一种方法是进行道德宣化,倡导道德面前从平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平等的元素中,建立平衡关系──“执中”。

10.浅谈本课的学习体会。

(随意谈)

11.浅谈文化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从时代的演进来看:转移和调节情绪,寄托情感→用“文”教育人→用“文”引导人类,使人类凝聚为一个整体。(导)

12.试析中国古代农商的地位.答案:农是古代农业国家的立国之本,但商是富国之途,只要条件具备,商必兴焉。“士农工商,国之石民”即概括了这个道理。因此,中国古代商业早在战国时即已兴起,以后都在按照古代商业的规律发展着。(地)

13.概述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及其意义

答案: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其意义:农牧文化与游猎文化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文化与以原始宗教为凝聚力的文化结合起来。(地)

14.试析宗族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对中国农村的影响──宗族大于法律;对城市的影响──(包括海外更多地是反映在经济上,形成一种家族连带关系。(社)

15.为什么小农经济在中国古近代得以长期存在?

答案:汉武帝行“推恩令”,社会出现“多子分继财产制”,土地不断被兼并(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出现土地买卖,土地很快被兼并),又不断被分割,出现“富 不传三代”、“千年田八百主”现象。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社)

16.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答案:

一、意会体悟的直觉性;

二、“月令图式”的辩证性;

三、取象比类的推理性。(载)

17.试比较“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优劣。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 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哲)

18.略论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答案: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 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19.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答案: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

20.试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答案: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特)

21.试论中国文化的性格。

答案:中国文化的性格是封闭与开放交替出现,封闭时反省自己,形成个性;开放时则吸收外来信息,充实自己。否则,中国文化不可能进化至今,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导)(特)

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已名存实亡?

答案: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⑶ 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社)

23.试析西方中世纪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的结果是什么?

答案:其结果:⑴没有牢固的宗族,或说宗族已经破裂;⑵领主制长期存在,欧洲长期分裂,由于诸候势力过大,从未被削弱,大帝国无法长期存在; ⑶领主制经济落后于地主制经济,但反而易突破,给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方便。(社)

24.中国“月令图式”的辩证性包含什么意义?

答案:⑴带有有机论色彩的过程性思维;⑵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⑶“月令”图式──普遍联系;⑷缺乏严密论证的非知性思维。

25.试论中欧人文主义的异同。

答案: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2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答案: 西方: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印度:强调隔绝。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故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强调统一。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哲)

27.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学具有“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

答案:三点:⑴情理中和。⑵文质彬彬。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文与质、美与善的和谐统一;⑶善美相兼。要求真善美统一。(文)

28.简述“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答案 :⑴“雾失楼台”;⑵和虚成静;⑶虚实相济

(艺)

29.中国“和”文化用什么方法消除等级存在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

答案:一种方法是进行道德宣化,倡导道德面前从平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平等的元素中,建立平衡关系──“执中”。(特)

30.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代化因素。答案:随意谈。(可从道德、系统思想、人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谈)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简答类(答)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答案: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劳动中创造了文化,又用既定的文化观去指导劳动。因此说,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见教材P4↑13)(地)2.宗法制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案:三个主要特征:⑴嫡长继承制(宗法继承制);⑵嫡庶等级制(宗法等级制);⑶大宗、小宗之分。(社)3.中国传统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什么结果?※

答案: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⑶导致“应变”的习惯产生。(载)4.试比较黄河流域两大文化圈的社会特征。

答案:两大文化圈指的是黄河中、上游的华夏文化圈和黄河下游的鸟夷文化(东夷文化)圈。前者属农牧氏族文化,以“龙”为图腾,以血缘关系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后者属游猎氏族文化,以“凤”为图腾 以原始宗教为联结氏族的纽带。(地)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各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答案:⑴开辟贸易之路;⑵“和亲”政策和“自治”政策

6.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是否无多大作为,导致中国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成为封闭的文化?

答案:不是。丝绸之路在汉唐之际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其经过的地方植被丰盛,河流穿越,人员往来,相当繁忙。只是唐末地理变迁,河流潜入地下,丝路才逐渐衰落。(地)7.试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比较。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德性,而人的道德性在人初生时就萌芽了,称为“善端”,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必”、“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长成后,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荀子的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分两类,一是“天性”,是人兽共有的自然之性;一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道德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伪”性。人要具备道德之性,就要“化性起伪”。(哲)8.中国传统观念中,相对的各方如要建立协调关系,需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两个原则:⑴要在对立的双方中建立一种秩序,双方应有主次、上下之分,一方是主导、权威,另一方是被主导、非权威;⑵无论是权威还是非权威,两者是相互制约的。权威的作用在于协调关系,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一方压迫另一方。(哲)9.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什么?

答案:中──和。“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哲、特)

10.“虚”在表现“雾失楼台”的功能时,有什么作用?

答案:能使人产生空间感,或使人仿佛置于空间之中,可以自由 想。(艺)11.中国艺术中静寓意动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艺)12.中国画中“以大观小”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 自然。(艺)13.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有哪些表现?

答案: 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⑶系统内的宇宙观。(特)1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答案: 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⑵人文主义的体现。(特)15.如何理解艺术中的“程式写意”?

答案:文化程式指的是将某种行为简洁代、符号化,以便向人们传达一种较为固定的信号,邦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写意则是中国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作品中反映作者的情感、心理和追求。程式在艺术中是为了引导人们理解“意”,同时也是对“意”的一种约束,使其不超越一定的度。(特)16.为什么说文化具有超地域性?

答案: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各地文化虽然不同,但总一些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有些文化开始时只在某一特定的地方发生和成熟,以后传播到其他地方,成为世界性的文化。17.传统的凝聚作用是什么?

答案:是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所发挥的作用。(地)18.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这些条件有时也许微不足道,人类便想办法扩大这种优势,直到可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遵循这些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地)19.中国古代商业不能与近代接轨的原因。

答案:土地在“以农立国”的古代国家中固有的地位,使人们将在经商过程中赚取的利润大量投入土地,以获得较高的地租。而不是将商业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地。)20.举例说明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因素。

答案:⑴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⑵文化中心转移;⑶移民和战争;⑷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和融合。(地)21.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文化的影响有什么区别?

答案:地理因素对于文化来说,是外在因素,其对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文化的交流和扩散上;社会因素则是文化的内在因素,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格的形成上。(社)2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名存实亡?

答案: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⑶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社)23.古、近代世界共出现过哪几种政体?

答案:三种。即民主政体,仅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短时期存在过,但其不过是一种氏族民主,与现在所说的民主政体相去甚远;贵族政体,古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态属这种政体;官僚政体,古代世界中只有中国有当时比较完善的这种政体。(社)24.为什么说现代中国不是“人治”国家?

答案:“人治”是贵族政体的体现。在贵族制里,没有完善的国家管理机制,靠世袭家族对整个国家进行统治。现代国家已建立一套国家管理机制,属官僚政治体制。这是一种以法的形式确定国家管理机制? 的体制,与贵族政治有很大的区别。(社)25.为什么说中国人没有绝对的悲观主义?

答案:这是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永处顺境,也不可能总处逆境,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使中国人产生一种“乐感文化”。(载)26.略谈中西人文主义的异同。

答案:欧: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中国: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哲)

27.为什么中国哲学谈“善恶”问题较多,谈“真伪”问题较少。

答案:中国哲学较为关注社会及社会道德问题,反而对自然科学谈得较少。自然科学谈得较多的是“真”、“伪”问题。(哲)28.在中国传统系统观里,自体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被认为是怎样运作的。

答案:当系统内出现“乘侮”带来的元害作用(胜气)时,就心定会在结构内部产生一个与之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反作用(称为“复气”),使其归于平复。用“五行”理论的话说,即“子复母仇”。(哲)29.宗教历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两个阶段。第一个是自发宗教阶段(又称原始宗教、自然宗教)是指在人群中自发产生的、处于初级阶段的宗教。第二个是人为宗教,是指借助于有意识的人为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宗教。一般是指在文明社会中产生的各大宗教。(宗)30.什么叫“文化结构”?

答案: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特)31.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没有可能?

答案:没有可能。这是由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的,即“淮南之橘,淮北之枳”的道理。(导)32.中国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华夏文化形成,华夷文化融合,中亚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33.简述华夏文化形成的过程。

答案: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地)34.宗法制是什么?

答案: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中,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社)35.衡量宗法制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等级(嫡庶等级)制、大宗小宗之分。(社)36.近现代的法治与古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答案:近现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公民的权利,故重视“权利”;古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为首的统治秩序,并宣传维护这种秩序是每个人,包括君主自己应尽的义务,故重视义务。(社)3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科举制──考试选官。38.在思维的属性方面,中西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中国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辩证、整体性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功能(干什么用),属于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慧”;西方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分析、具体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实质(是什么),属于知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商”。(载)

39.在微观科学和宇观科学尚未成形的古代,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去了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无法达到的宇观世界?

答案:利用大量观察到的材料,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整理出来,形成模式,再运用“合理外推”的方法,去推测不可知的事物。(载)40.我们可以从庄子思想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人生或事业出现挫折时,不应固执于一点,而应顺其自然,在顺势中控制它。(哲)41.中国古代系统观中包含了哪几种系统关系?

答案: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或“主导”关系、“伺服”);⑷胜复关系(或平衡关系)。(哲)42.浅谈中国传统宗教观的内容。

答案:⑴现世实用;⑵和平宽容;⑶政教分离。(宗)43.道教信仰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⑴多神崇拜;⑵性命兼修;⑶善恶承负说。(宗)44.中国艺术中的“以大观小”指的是什么?

3.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概观 篇三

摘 要:中国音乐民族志在1980年代后的三十年发展里,与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田野方法与书写特征等诸多不同,形成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资料的方志集成、科学(传统)民族志和实验民族志的三种类型,体现出不同的学科旨趣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音乐民族志;方志集成;科学民族志;实验民族志

讨论音乐民族志(Music Ethnography)就是在讨论Ethnomusicology(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但却回避了讨论“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称谓纠结。人类学之民族志(Ethnography)既是基于田野调查之上的一种科学报告,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兼有小说、研究报告和理论著作的性质。对于支撑Ethnomusicology(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音乐民族志,在中国1980年代后的三十年发展,与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田野方法与书写特征等诸多不同。如何把握,对于研究对象的分类,不仅是人类童年时期起就开始的实践和认知的手段,也是现代学科理论升华和知识积累的必然。如何划分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的类型?杨民康先生在《论中国音乐民族志书写风格的当代转型及思维特征》提出“三种视角、三个层次和六种类型”即音乐资料收集、整理和编辑类;田野考察报告类;音乐辞书型;.艺术概论型;音乐民族志型;音乐民族志方法论类[①]等六种类型,条分缕析,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全面概括和总结。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中外广义民族志称谓惯习和文体风格的角度,提出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资料形成方志集成、科学民族志和实验民族志三种类型,体现出不同的学科旨趣和价值追求。对其学理特点进行探讨,求教方家。

一、方志集成类

广义地讲,“民族志”是对地方人物事项的记录,古今中外一切记写地方民族风物事项的文本都属于民族志的范畴,包括中国传统的“方志”。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华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曲艺志》为标志的中华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是当代中国特有的方志集成类音乐民族志材料。

其修撰秉承我国历史上史志的传统,源头可追述到上古三代的巫史文化。古代从事求神占卜等活动的“巫”和掌管天文、星象、历数、史册“史”,往往一人兼任,称“巫史”。《礼记·礼运》:“祝嘏辞说,藏於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后汉书·臧洪传》:“ 和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禜祷羣神。” 巫史之位,可贵为国师。巫史对上古社会影响极大,国中礼乐征伐等大事,要征求巫史官员的意见,或占卜预吉凶,或旁征博引史事辩可否。为供资鉴,积极客观记录国家大政要事,诤言成为史官扬名千古的一种价值选择,留下了《史记》、《资治通鉴》等治国安邦的经验。《周礼·春官》说外史“掌四方之志”,《周礼·地官》明确“涌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周礼·秋官·司寇》设置采风问俗的“行人”,《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志·六艺略·诗》),由此看出,设官府采诗是名,考正得失资治是实。这些采风采诗的集成,就体现为先秦《诗经》、《楚辞》以及汉《乐府》诗歌集成等。史志就是记录历史和地方风物,因可“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历朝历代乐此不疲。方志大体分为全国性总志、地区性方志和专志三类,关于音乐的方志记录,属“专志”性质的乐志集成。

近三十年来进行的音乐集成编撰,在史志办成立(1982)之前的1979年,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会同中国文联有关文艺家协会发起“中华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这是史无前例的音乐专志大规模编写,由文化部负责,各省市州县文化局(馆)具体落实。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华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和《中国曲艺志》,时称“十部中华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到2009年10月,经过全国数十万文艺工作者近30年的努力,全面反映我国各地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状况的洋洋4.5亿字、298卷共400册的宏篇巨著“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全部出版。在编纂过程中,共调查民歌30万首;收录戏剧剧种394个,唱腔17402段;收录曲艺曲种591个,唱腔11108段;收录器乐曲曲目20698首;普查舞蹈节目26995个;普查民间故事30万篇;收录民间歌谣44941首;收录民间谚语576546条。涉及音乐的专志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华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和《中国琴曲集成》等集成的搜集、整理和编辑的艰巨任务。依次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川省、湖南省、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海南省、青海省、山西省、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等各省的分卷如贵州就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上、下)、《中华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贵州卷》等四大卷,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州市县还根据自己的实际分别编撰了不同层次的音乐集成的分卷,如《黔南戏曲音乐》(李继昌编)、《长顺县民间歌曲集》(长顺县文化馆)、《独山花灯》(江帆、自苏、玉枫)等,加之这一时期陆续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袁炳昌、毛继增主编)、《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周吉、买提肉孜等)、、《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张中笑、罗廷华主编)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田联韬主编)等乐书专志集成,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是我国近三十年来民族音乐研究最为辉煌、最为杰出的民族志材料,也几乎是空前绝后的浩繁音乐工程,为“后人留下一个有关中国音乐音响数据、乐器、图片、乐书、乐谱的价值巨大的资源库”[②](乔建中)。其中,伍国栋先生主编的《白族音乐志》最具中国传统方志之专志编写的品格。

音乐集成如同方志,是太平盛世政府对属地之音乐人、事、物的记录,谨慎书写,核实真伪,征求意见,反复推敲。一定意义上是“熟悉之人”记“熟悉之事”,“局内人”(insiders)记“局内事”。“存真求实,述而不论” [③],要求对一定该地域内的人、事、物进行较为客观而全面的描写,其著作是集体编撰的成果,不能加以个人的好恶对描写进行随意的取舍。音乐集成用文字和音符记录音乐文化事项,体现方志“述而不论”纪实记录的资料价值取向。但是,方志集成(特别是方志)一方风土人情的记写,往往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政府出面出资主持的文化工程,个人不可能想当然地随意编撰和出版。

史志是要记载政府和官员的政绩及作为,既想扬名千古,又有益于后世的资治。因而历史上史志编撰政府把控很为严格,既要地方士绅的认可,又要政府的首肯。而现在文人编撰出版较为自由,但是,以集成志书的名义编撰出版,还是要谨慎的。地方志书的编撰人们会不自觉地征求地方政府意见及其百姓的认可,而文艺集成就容易受个人的观点影响。笔者在今年的4月份在黔南州都匀市参加一个名为《桂花开放幸福来——贵定布依族山歌集》[④]出版的首发仪式,贵定县文联、被誉为“黔南歌王”的耿文福与80岁高龄的民俗学专家廖昌国联合收集、整理、编著的布依族山歌集《桂花开放幸福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歌集的出版得到一些领导的支持,这是好事,可是,出版之前没有广泛的征求意见,结果是20年辛苦努力的集成,留下了一些硬伤。如书名是山歌,书里收集了酒令等,按民族音乐或民间文学的划分,民歌下面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及风俗性歌曲等,而酒令应该属于小调类。山歌就包容不了酒令的。如出版之前较为广泛的征求意见,而不仅仅是一两位领导的良好愿望的支持,一般的学者也会提醒把书名改一个字,就是“山歌”改为“民歌”,就避免了分类的硬伤了。在中国文联出版社这样的知名出版者出版,出现这样明显的错误是不应该的。书中还信口开河地说流行于黔中民歌“九扳十三腔”是起源于贵定的抱管乡,此一观点的抛出,遭遇了贵州布依族音乐研究的资深专家李继昌先生等专家的强烈反对。此类事件,相信各地均有,本来好好的一件事,平添瑕疵,不无遗憾。

隔行如山,对于音乐来说决不是一句戏语,(美)彼得·基维(Peter Kivy)在《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一书的导言中说了句很多人想说不敢说的精辟话语:“在所有美的艺术中,音乐是唯一一门拥有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才能跟„学者对话‟的一门艺术”[⑤],蒲亨建教授说得更直白:“没有不识字的人,不识谱的人却有一大把;搞音乐的没有不会写文章的(写得如何是另一回事),要搞文学的人来写调调儿,不啻是要他的命”[⑥],这种实际情况的存在,结果导致没有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的人研习音乐学困难重重,望而生畏。在欧美,本该由研究文化有包打天下雄心的人类学者研究音乐文化遭遇了困窘,使一般的人类学学者望而却步,只有少数有音乐专业背景的人类学家得以完成。由于需要较为专业的知识,就把这种人类学的音乐研究独立出来,起了“音乐人类学”的名称,而原来就以研究“他者”音乐为己任的比较音乐学,也因阐释的需要与人类学攀上了亲戚关系,索性也改旗易帜,把音乐学的文化研究归到“音乐人类学”的旗帜下。

在国内,隔行如山的现实,用文字书写的方志可以广泛征求官府民众(局内人)的意见,得到监督和指正,查漏补缺,订讹正谬,使得方志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史实性。而乐谱记载的音乐集成,情况就不太让人满意了。集成采集之初,识谱懂音乐知识的人不多,州县文化局馆就几个人可以听音记谱。于是,所到之处,乐手歌手请到乡里、县里,听录记写,完成集成的收录工作。可是,采录入未必熟悉地方民俗与歌唱,失却歌唱环境的歌手的歌声能否反映民俗特征?如悲伤,如兴奋,老人、小孩及中青年不同音色等等,不同的角色心境歌唱不同;选取的歌手的歌唱是否可以典型代表当地的歌唱样本?而某位采集人的记写是否如实的表现了当地的歌唱和演奏?到当地文化当事人(“局内人”)征求意见又因“看不懂乐谱”而走了过场(甚至过场也不走),专家之间审阅又因了解不多(不懂)而走走过场,如果失却公允,就会以讹传讹。如此思考,摆在我们面前的集成仔细推敲还真有些问题呢。但凡不管如何,知识分子的济世良知传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集成编撰的艺术工作者竭尽全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新时期中国民间文艺集成编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长达30年的集成编撰工程推动和结束,不管是政府责任的集成还是个人喜好的集成,就已告一段落,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除了个别人的偏好外,集成类的工作几乎不会开展,也就是说,今后音乐民族志的工作,几乎没有集成编撰的事了。

二、科学民族志类

说某某是科学民族志,就会遭致“其它的民族志难道就不科学了”的诘难。那么,什么是科学民族志呢?或者说什么是民族志的科学范式呢?人类学的民族志是人类学者对异地人群见闻描写的著述,也是基于田野调查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认为,科学民族志的范式是由(英)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 Bronislaw Kaspar,1884~1942)代表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所奠定的,它体现了功能主义人类学/科学人类学对田野作业、理论或主题和民族志三要素的结合[⑦]。马林诺斯基总结自己的田野调查经验,确立了科学人类学的民族志的准则和方法,即科学的民族志必须做到搜集资料的主体与理论研究的主体的合一。这超越了英国古典人类学(英)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1832-1917)和(英)詹·乔·弗雷泽(James Frazer,1854-1941)时代资料工作主体和研究工作主体分离的尴尬,即非专业的传教士、殖民地官员、探险家、商人记录海外民族的奇风异俗和遗闻佚事和专业学者利用这些资料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天知道这些资料的可信度是多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尴尬境遇无意中造就了马林诺斯基,战争的隔离使马氏很无奈的在太平洋上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Trobriands)做了两年半的田野,以此经验成就了他以《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为典范的科学民族志。马氏是带英国人类学界指导实地调查的专用手册《人类学笔记和问询》去做田野的,《人类学笔记和问询》的几次修订凝聚了泰勒之后哈登(Alfred Cort Haddon,1855-1940)和理福斯(William Halse Rivers,1864-1922)等众多人类学家田野经验和思考,说明了科学民族志规则的奠定之功不是马氏一人,而属于一个从哈登到马林诺斯基的群体。不过,我们虽然不能继续说马林诺斯基是这个范式的独一的开创者,但还是不能否认马林诺斯基是这个范式的完美体现者。并且在实际上,马林诺斯基的民族志和方法论综述是其后的追随者直接模仿的偶像。

4.中国文化概论期中考试作业 篇四

一、首先我们必须要明了霸王别姬讲了几个时代的故事,首先有开头的张公公的出现,可以推断大概是清朝末年,封建统治晚期上层统治阶级已经腐朽不堪,人民生活也是水生火热,最开始小豆子的母亲为了把儿子送进戏班不惜用刀砍自己的儿子,而后张公公作为封建统治者对小豆子变态的凌辱也说明了当年社会的黑暗。这个时候也是京剧兴旺发达的年代,科班老师说你们赶上了最好的时候,而小豆子出逃看到的万人空巷的场面也是当时京剧文化达到繁盛时期的证据,如果拿现在的观点来说,当时的一个角儿就相当于现在的天王天后,甚至有过之而不及,人们沉浸于对古代文学艺术的欣赏达到空前盛况。

接着便到了清朝灭亡,军阀混战,日军开始向中国渗透兵力的时期,这一段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混乱的时期,相当于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电影中的袁某就是当时**革命果实的民族资本主义家的代表,一方面包含浓厚的古代民族特色,看其打扮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便可知道,另一方面又有强大的财力和适当的西方文化科学知识,他们附庸风雅,生活糜烂。而当时中国人民的觉醒也开始有了奇怪方向的发展,爱围观的中国人依然在不断增多,其中程蝶衣和段小楼照相时听到外面的嘈杂声出去观看,本来反日的群众立马调转枪头,段小楼一句话又立马转换了方向,群众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后面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也是这个道理,当这股强大的力量朝向了错误的地方发展,那么就会给历史带来不可估计的错误。这个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依然处在稳步发展的阶段,无论是军阀还是日本侵袭者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欣赏敬仰的态度,传统文化表扬者依然有着较好的待遇和地位。

民国统治时期,我感觉主要凸显在两件事上,一是国民党士兵看戏拿手电筒照戏台甚至打架导致菊仙流产,二是程蝶衣因为为日本人唱曲被当做汉奸告上法庭。无军纪、社会混乱、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文化再也不是能够独立于政治而存在的东西,它被各方面强制与政治相关,京剧文化开始受到打压向消极方向发展。在法庭上,法官公然将牡丹亭称作淫词艳曲,优秀的古典文化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被玷污和贴上标签。

新中国的成立更是带来了无可估量的改变,共产党主要是由被压迫的农民和工人组成的,他们满心怀着对未来的期望,毛主席注重对军队的改革更是培养了严格的军纪。程蝶衣给解放军的第一场表扬可以说是在看解放军表扬,这些战士大多缺少文化素养,听不懂京剧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而军歌简单易懂,一种通俗的文化逐渐取代古代经典文化。剧中小四马上被全城喜悦的气氛所感染,迅速投入红色革命的阵营中,被自由革命的思想所灌输,老一套的教育方式被他所曲解和记恨,但最后还是照样被他所爱的革命所批斗。中国古典精神文化逐渐落寞和背弃,开始和革命与政治相连,不在拥有它原本高尚单纯的艺术思想。而后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京剧更是被扣上三座大山的帽子,程蝶衣,段小楼等相继互相出卖,人性在这一刻无比残忍,当段小楼穿着一身京剧服被红卫军押着指控他人时,那一刻仿佛就是中国的经典文化在遭受侮辱和亵渎。

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是程蝶衣开始唱思凡时总是唱错词,后面被师哥烫了之后便改了性子,从此把自己当做女儿身看待,更是对师哥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和结尾交相呼应,当程蝶衣最后被段小楼提醒自己本是男儿身时便拔刀自刎,因为他终于幡然了悟自己活了一个欺骗自己的人生,他对小楼的爱情永远只是一场美好而痛心的奢望,不愿梦醒的蝶衣宁愿像虞姬一样,永远倒在血染的爱情里——从一而终,他用自己送给段小楼的宝剑自刎了。

另一幕是菊仙自杀时,外面小楼和蝶衣在哭闹,而里面传来了这样的歌声“听奶奶讲故事,英勇悲壮,却原来,我是风里生雨里长”,一方面前一段大革命的批斗让我切实体会到当时那个社会文化知识分子惨痛的遭遇,另一方面这句歌非常贴切当时菊仙的处境,她本是红楼出身,精明能干,以为自己嫁了个好相公就可以脱离悲苦的环境,但是结局就像老鸨所说的,以前是窑姐,以后也摆脱不了窑姐的命,风里生雨里长的她最终还是死的凄凄凉凉。

二、程蝶衣的出身应该是不幸的,他的母亲是被人所不耻的窑姐,在他第一天被梨园收养的时候,他便烧掉了母亲给他的东西,他倔强而孤立,只有师哥关心和帮助他。而后出逃的他又毅然回到戏班甘愿受师傅惩罚,说明他是个有担当有决心的人。后因天生丽质被选入旦角却总执念于自己的男儿身份,而后被最爱的师哥教训,便从次以后在精神上把自己是做女儿。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把自己当做饰演的虞姬,无论是在舞台上的风华绝代,还是台下对师哥的默默柔情,他对自己是个女儿身的思想深入骨髓,他成为了他幻想中那个艺术人物。蝶衣官司缠身却敢在生死关头实话实说,可以说是个敢作敢当的烈士,自己沉迷于鸦片也愿意为了艺术专心戒毒,说明他甘愿为艺术献身的节操。文革时期段小楼被拉出来当众批斗,蝶衣也挺身而出,甘愿一同受罚,十一年后更是在自己女儿梦醒之后死在段小楼的身边,他既是个高尚的艺术家,用自己的一身去扮演戏中的角色,也是个痴情人,到死放弃不了对段小楼的从一而终。同时他也有人性的弱点,易妒而冲动,菊仙的死可以说是他一时的气愤直接造成的,当他想要逃避师哥不爱他的现实时,他甚至委身于玩弄他的官僚和毒品。

作为另外一个男主角,段小楼就更加有阳刚气,从他往头上砸砖,帮蝶衣解困,都看的出来小时候的他是个善良吃苦的孩子,他识大体,知大局,当蝶衣再次唱错思凡时,他毫不客气的给了蝶衣教训从而挽回了局面。长大后他机智聪明,当游街的队伍讨伐戏子时,他懂得如何快速转移目标,他知道如何帮菊仙解围,但是他的名气却给了他傲气,他敢于和袁世卿对着干,敢于向伪军头上动刀。他是个好男人,也是个好兄弟,他愿意为蝶衣去求袁世卿,也愿意为了蝶衣而罢演。但是段小楼始终是过于粗犷,只等到斯人已去,才明白自己对蝶衣的爱,但却为时已晚。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精神的文化修养,科班老师在教导霸王别姬时把霸王和虞姬的故事交给了孩子,并要他们懂得这个道理,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便在于艺术和个人品质道德的结合。中国古代传统人格讲究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讲究修其身,养其德,不论是科班老师的教导还是程蝶衣对小四的教训都看的出,要想成为一个角儿就必须自己成全自己。而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被染上政治色彩逐渐被打压落寞,中国传统人格也逐渐被迫害导致扭曲变质。

三、我最想和屈原进行交流,因为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在被众小人背叛,自己满怀才学的情况下依然对自己的祖国满腔热血,至死不渝的。

上一篇:职称日语能力测试一级语法测试练习下一篇:化学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