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相关的论文

2024-07-21

海绵城市相关的论文(共6篇)

1.海绵城市相关的论文 篇一

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问题导向看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雨季一来,城市看海”。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吸纳力,河道就像血管,水来以后有很多大血管、小血管、毛细血管把水排掉。我们现在就是血管没有了,都靠人工支架,全身都是支架怎么能行? 另外,许多城市即使建绿地,也是更多考虑美观“塞上绿地”,没有参与到承担蓄雨的作用,好看不中用。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遵守自然规律的硬伤,导致城市没有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始终讲天人合一,中国人注重风水,其实就是注重空气和水。用不着满眼都是水泥、花岗岩,园林路上铺点碎石、木头,既美观又实用。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而不是跟大自然对立。

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

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就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包括城市河道、城市公园、野草和草坪等。

城市的河道

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有一条河经过,如果没有也造一条人工河。河道是起到对一个城市“清新健肺功能”的明渠,既是景观:游船荡漾游览风光是许多城市必有旅游开发项目;又是主要的城市蓄水池,汇集和存蓄城市宝贵的水资源。关于城市河道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保护好,有河道就不要填上。前几年有的城市为了建道路,或避免臭河影响,把河道变暗渠,把“绿色设施”变成“灰色设施”。这不仅破坏了城市自然排水系统,还大量减少了人的亲水可能性。

二是现有的河道整治时,不要把河床变成硬铺装。河道的功能就是涵养地下水质,让它渗透下去。补水主要靠城市的水系来解决,不能不让渗透。

三是及时清理河床的淤泥。根据城市清洁程度,隔5-10年清淤一次,保证河道清洁。

四是建立城市的水污分设管道。为什么有的城市河道臭,被污染了呢?就是城市管道雨水污水不分,是一个管道。雨污水直接排到河道造成污染,所以城市一定要把雨水污水管道分离。雨水可以排到河道,污水要排到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才能进入河道。五是不要把河道堵死,变成死水。城市要建立水系,把河道、公园中的水系和管网净化后的水串起来变成活水,流动起来。这样城市的“肺”有活力,呼吸顺畅。

六是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100%全覆盖的污水处理体系。工厂废水及生活污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不能直接排到河里或海里污染环境,农村污水通过小型处理装置达到标准后排放。

七是建立再生水厂。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的污水90%可以利用变成中水,用来冲厕所、绿地灌溉。中水利用要强化推广,不能让它白白流走,特别是缺水城市,节约宝贵的再生水资源。

城市公园

这是城市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地方。这些公园不仅绿化了城市,也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公共空间,如大妈广场舞的健身场所,也是一个城市中的蓄水池。

建设城市公园,这里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公园的设计严格执行规划。有绿地、有湖、有休闲之地,多种树,俗话讲“大树底下好乘凉”。硬铺装尽量少,道路不要太宽,以人行合适尺度为主。绿地部分要低于道路部分,便于收集雨水。

二是公园中的建筑要严控。前几年为了平衡公园的费用,建了许多会所饭店、展馆,美其名曰为公共服务,实际上为少数人服务,进去要消费。现在到了该清理的时候了,过去林区有退耕还林,公园就应该有“退房还林”,特别是在公园内造的房屋,凡是不是公园初期建的房屋,一律拆除,还老百姓一片绿地。

三是公园周围建的房屋高度与距离,规划布局要严控。要考虑人在公园中的“天际线”,一抬头就看到楼很不舒服,要向扬州瘦西湖那样很开阔。现在我们有的建筑物距离公园两三米,高层四周把公园围起来,把公园当成一景观作为卖点。现在出现问题了,公园是公共场所,早中晚都有锻炼身体、跳广场舞、吹拉弹唱的很热闹。住宅是静,公园是动,一动一静就容易产生矛盾,这就是规划留下的后遗症。

四是建设好郊野公园。城市中土地寸土寸金,除原有的公园,再造大公园不可能,“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可以见缝插针,弥补公园的不足,在城市的郊区或新开发的区域,一定要考虑新建公园,特别是贴近大自然,有原生态的郊野公园,使城里人周末有一个去处。

野草与草坪

城市绿地主要是保证绿色,这些在不施肥等情况下自行生长出来的野草,抗逆性、生命力更强大,长出来后修剪就好了,没有必要拔掉。

人工草坪虽然有美观大方的景色,但不节能。一是耗水量大。以年降水量适中的北京为例,一平方米的草年需水量为一吨,浪费了大量水资源。二是养护成本高。人工草坪需要施肥、打药。三是不延年。枯死及更新换代频繁,从维护到长成草坪大约需要3-4个月的时间,草坪寿命一般在8-10年,但维护不好3-5年就换一次,这也不利于生态。

采用野草少了浇水、施肥和打药,减少了人工成本。用野草并不是简单地让土地随意长草,而是从野草中挖掘、培育出抗逆性更强,适合城市用的草种,如“地爬虎”“野牛草”等地被植物。北京推16种野草替代人工草坪,利用野草使综合养护成本下降了2/3。

城市的花卉也不要太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城市节日可以摆一些,马路旁还是以绿为主。发达国家的城市中花卉是不多见的。

其他城市设施和建筑

建设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透水铺装等,让城市地面“透气”“透水”,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把学校的操场也变成绿化广场,不要用塑胶铺满广场,城市中要多种树,种大树,中国城市的马路旁的行道树必须坚持,不能一味让给停车场,这一点绝不能学国外,绿茵马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市的绿化带要比马路低一些,让水自然流入绿化带,绿化带下面是蓄水池。

城市建筑物也要尽量避免影响雨水的渗透,欧盟对雨水渗透有规定,开发前后雨水渗透率变化要控制在1%以内,小区业主在自家内的空地做硬化要交雨水排放费,如果不绿化就收费了。

海绵城市中的“灰色设施”

相对于“绿色设施”,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则是“灰色设施”,每当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人们总习惯地追问下水道,因为人们耳熟能详——“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下水道的功能现在看是两个,一是雨水来了及时收集,减少地面的积水,二是千方百计留住雨水并加以利用,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说通俗点就是,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天气晴朗或干旱的时候又能将吸进去的水“吐”出来加以利用。

现在城市的排水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落伍,赶不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城市的容积率一再提高,下水道没有改变,重地上轻地下,规划有但实施跟不上,城市硬化增多,下雨只能是千军万马奔腾到下水道,不负载重,下小雨中雨还可以,下大雨就“城市看海”了。

“灰色设施”如何解决,国家又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意见,在10个城市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大口径排水管,排水管两侧及上方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热力、燃气、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通道,将有助于消除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和蜘蛛网成架空线的情况,并提升管线水平和防灾救灾的能力。

建设综合管廊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但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规划问题。规划先行,制定规划的现任领导要有“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勇气,虽然当时不出政绩但对子孙后代、城市的发展后劲功德无量,按照100年使用去设计规划,不落伍,世界发达城市都是这么做的,我们要洋为中用。

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等统筹安排管廊建设。

二是加强入廊管理。管廊的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现有管线应逐步有序迁移到地下综合管廊,这一点非常重要,是考量政府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必要时要立地方性法规,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很多人不知道,某地造好一个很宽、很大的共通沟,里面甚至可以开汽车,但遗憾的是造好后从来没用过,马路照样挖,照样一遍遍安置水电煤管,为什么,因为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共同沟谁来管?没有统一部门来管理,各自为政,于是现在就浪费在那儿,这就牵扯到管理体制、改革的层面上,不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没有出路。

三是综合管廊的资金筹措。这是目前遇到的很大问题,综合管廊投资大约要每公里1.2亿元左右。投资很大,要创新投融资模式,金融部门要放长贷款期限,一个管廊从立项到建成支付使用得3-5年时间,使用寿命应在百年,所以银行放贷应以中长期为主,现在的商业银行贷款期太短,工程建完就到还款期了,所以政府压力过大。可以通过发国债和政府债解决中长期低息贷款,通过部分财政资金和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解决资金问题,商业银行给予中长期贷款扶植,以长期收益的现金流来解决短期资金“强度投资”。再说还款这一块,综合管廊完成后,所有的地上地下的管线要全部纳进去,管线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向管廊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交付租金,这个租金时间要长一些,把租金“摊薄”使管线的租赁者承担得起,有“承租管廊”的积极性,这样的资金安排,排水每年政府财政要安排这一块,管线的租金支付一块,形成现金流,“业主的租金”就能偿还起银行的贷款,银行也会有积极性支持综合管廊的建设。四是要确保工程的质量。综合管廊毕竟是百年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定要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灰色设施”除了做好城市的下水道,另一点就是要建立城市星罗棋布的“微水库”方案。可参照日本东京的做法,日本东京有超过1000座高层建筑引入了雨水利用设施。两国科技馆8400平方米大屋顶能收集1000立方米雨水,也可以在地下水池,平时用于冲洗厕所,夏天可以用于其冷气设备,冬季降雨时还可以通过喷水把堆积在屋顶的雪融化掉,这些雨水收集设备就地减少下排水管的压力,也把水留住为我所用,这种拦储雨水作为资源,“流走是洪水,拦住是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有人曾经问华人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如何分辨出是否发达?龙应台说,一场雨足以。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个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都不肮脏,交通虽慢都不堵塞,人行道虽滑都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城市,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漂到街心来,小孩下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的城市,大雨大涝,小雨小涝,不该涝的也涝,这就是城市管理的缺失。

建设海绵体城市,就是不能让雨水排走,水是宝贵资源、稀缺资源,北京去年一场暴雨,流走的水相当于一个密云水库,济南年均降雨量大概600毫米,要是可以补充泉水地下水源,也不需要天天保泉。

建设海绵体城市工程到了刻不容缓的发展时期,把排水变为吸水,重视“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的建设,城市中的雨水要好好利用,地表水达到A类标准,内涝防洪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防洪体系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水面保持率100%,生态护坡达到50%,形成一套海绵城市的管控体系。

(作者为天津滨海建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2.海绵城市相关的论文 篇二

1 城市内涝原因

在原始自然的条件下, 大部分的雨水由地面吸收并渗入地下, 然后由地表和植物表面被蒸发, 回到大气中, 多余的雨水从地表缓慢地汇集于溪流江河, 排入湖泊海洋。但是, 城市的开发建设改变了这种自然循环, 由于不透水屋面和地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持续不断地快速增加, 能够吸收雨水的地面和水面急剧减少, 地下水的渗入更是匮乏, 从而导致地表径流的不断增加, 加大内涝威胁。无法流入土地的雨水在地面汇集形成径流排入市政排水系统, 但地表径流的增加, 意味着更多原本清洁的雨水经城市地表的污染物所污染, 并且排水管道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2 海绵城市建设机制

海绵城市, 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 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的建筑多, 绿地少, 排水及雨水收集系统不发达等情况都造成了城市内涝防治以及雨洪控制利用成为当前城市面临的的热点问题, 依赖大规模基础设施和管网建设的传统雨水排放思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雨水管理的要求, 国内外许多城市开始实践新型雨洪管理的理念, 将雨洪蓄渗工程技术与城市绿地景观相结合设计, 构建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目标的“海绵城市 (LID) ”。

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 比如: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善城市小气候, 调节温湿度;降低噪声等, 同时绿地率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化城市都有许多的城市问题, 比如内涝。这与城市具有建筑物多、绿地少、路面硬化度高等特点有关, 同时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缺失有关, 如绿地、河湖多数仅仅是景观, 不少城市的河湖风华不似当年, 河湖调蓄功能大大下降, 城市之肾不能正常代谢。下水道再完善, 河道承接能力不足, 内涝依然不可根治。土壤成为城市的稀有资源, 绿地系统蓄水性弱, 硬化路面渗水性差, 城市之肺不能正常呼吸。

3 池州概况及其城市绿地现状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 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 南接黄山市, 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 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池州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 (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2015年池州确定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池州市具有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称号, 绿地面积大, 三面环山, 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海绵城市, 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这需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 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 合理建设一些公园、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设施, 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铺装材料, 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池州市区的主要水系, 清溪河、平天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 平天湖景区缺乏好的管理, 很多地方植物情况比较糟糕;清溪河作为市区的重要河道, 两岸的居住区生活用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河道驳岸多是用的硬质材料建造, 周边绿地都高于道路, 绿地不能储存很多水分, 雨水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水循环不合理。

4 池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设计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 不是重建一个城市, 而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三个方面。突破传统、建设海绵城市, 使城市绿地切实的发挥其生态作用。对于池州海绵城市建设,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绿地建设设计方案:

(1) 在城市绿地建设时, 统筹考虑绿地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竖向关系、雨水出路等, 大力推行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湿地公园, 提高绿地的蓄水能力。在绿地或公园内部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 使其不仅服务周边市民的游憩, 更服务于周边雨水的消纳与净化。

(2) 城市广场及商业区等活动场地, 一般面积较大、硬化程度较高, 可以大力推行透水路面、植草沟、生态树池、建立生态滞留区等, 同时利用广场地下空间设置雨水调蓄设施, 储存下渗雨水, 就近用于绿化浇洒等。

(3) 在居住区可以大力推行屋顶绿化、竖向绿化、家庭绿地等, 增加蓄水面积。在有条件的小区 (家庭) , 可以试行家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减少自来水的需求。

(4) 对于城市道路, 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化空间推行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LID树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 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利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 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汇入绿化带进行储存、人渗和净化, 超标雨水溢流排放。采用透水路面, 强化雨水入渗, 考虑到车行道污染相对较重、荷载较高, 采用透水路面应当慎重;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 应大力推广透水路面。为尽可能多地消纳道路雨水径流, 人行道树木可采用LID树池形式。

(5) 在整个城市的绿地建设中, 不应该把一块块的绿地孤立对待, 整个城市的所有绿地应该形成一个整体, 相互之间能够联系, 整个城市绿地应该成为一个大的“海绵体”, 起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作用。

5 总结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 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程。它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 也不是一个部门或个体能够完成的,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作。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绿地,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合理建设城市绿地, 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功能, 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举措。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2015年4月, 国家公布了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池州赫然在列。本文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机制, 结合池州绿地的现状及使用情况, 针对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 提出比较合理的绿地建设方案, 使城市绿地切实的发挥其生态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池州,城市绿地

参考文献

[1]李岩.城市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5, (5) :26-27.

[2]徐振强.我国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申报策略研究与能力建设建议[J].绿色建设科技, 2015, (3) :58-63.

[3]程江, 杨凯, 黄民生, 等.下沉式绿地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削减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6) :611-616.

[4]许玥.雨水花园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 2015, (2) :109.

[5]杨清海, 吕淑华, 李秀艳, 等.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 :41-47.

[6]余绍武, 丁年, 任心欣, 等.城市下沉式绿地雨水蓄渗利用技术的探讨[J].给水排水, 2010, (36) :116-118.

[7]苏义敬, 王思思, 车伍, 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 2014, (3) :39-43.

3.城市海绵城市园林景观实施 篇三

转型换档是大背景,去库存是新形势,未料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行业层面,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过亿,总共拉动投资有望超过1.2万亿元,开放式小区讨论的余音还在绕梁,住建部发文要求综合管廊建设采取周报制度。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事件(还有PPP、垂直园林建筑等)背后,有着怎样深刻的联系,中央布的是怎样一个大局?企业层面,按照行业的一般特征,将海绵城市业务内容分为规划、设计、设备、材料(建材)、施工、运营、模拟、投融资和综合类(参与三项以上),对初步调研的企业进行分类统计,超一半省份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这背后有多大的企业机会和个人机会?本文将逐一给出观点。

一、海绵城市建设之建设内容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比喻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示意图海绵城市核心理念是“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核心理念是“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或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是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模拟原有的自然生态水循环模式,削峰补枯,从传统“人定胜天”开发模式转向新型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开发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并不存在技术障碍,以目前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实现。

海绵城市雨水生态循环图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海绵城市”核心在“海绵孔”和“海绵孔”之间通道,还原到城市建设中就是城市中的各个调蓄水设施和给排水系统。海绵城市核心调蓄水方式包括入渗、蒸发、滞留、蓄集等,采用的基本设施有生物滞留带、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花园、储水池等。

”海绵城市“开发建设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

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水的考虑主要围绕着“给水”和“排水”两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其设计规划是线性和平面的,但正如海绵是三维立体的,“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自然也是立体工程。虽然“海绵城市”概念提出针对的是城市的“水”问题,但由于水本身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注定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水系、绿地系统、排水防涝、道路交通等多领域规划,同时需要政府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等部门与地产项目业主之间协调合作,以及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等多专业领域协作。城市改造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周期又相对较长,这就决定了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详尽合理的顶层设计。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

海绵城市示范区总体建设技术路线框架

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互为补充

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互相补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地下综合管廊是重要市政管线(供水、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燃气、排水等)的公共隧道,旨在提高城市在供排水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综合负载能力。海绵城市建设重在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通过源头分散、储存的方式,降低地下管廊排水负担。二者互相补充,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负载能力。海绵城市建设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均涉及对地下排水系统的改建,均属稳增长、惠民生的“有效投资”,未来有望常态化,成为基建投资稳增长的最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一:

弹性城市和垂直园林建筑建筑是城市最基础的细胞,如果建筑对雨水能呈现海绵特性,那么城市离“海绵”也就不远了。这里需要引进弹性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一是引入弹性城市的设计理念。弹性城市(Resilientcity)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概念。所谓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准备、响应特定的多重威胁并从中恢复,并将其对公共安全健康和经济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能力。联合国建议打造“弹性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必须在制定低碳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其弹性应对的能力。二是结合园林设计的理念。如果把中水和雨水在建筑中的充分综合利用,就可以把整个园林搬到建筑上去,即垂直园林建筑。这种建筑整体上呈现出海绵状态,能将雨水充分收集利用,实现中水回用,排到自然界中的水体污染物几乎等于零,所有的营养素都能在建筑内循环利用,并且绿色植物还能够固定二氧化碳。如果城市广泛推广垂直园林建筑,不仅可显著减少地表水径流量,而且会营造出一个非常美妙而且可以四季变化的城市景观。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二:

海绵社区结合水景观再造海绵建筑推而广之就是海绵社区。快速城镇化到来之前,我国许多地方曾经有过良好的城市水景观被称之为“山水城市”,当代城市规划师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回归社区魅力,增加社区的凝聚力。通过由下而上的再设计,将社区水的循环利用和景观化、人性化相融和,并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开展海绵社区建设。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三: 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以及灾害应对领域。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原来非常困难的监控参量,变得容易实现。未来,我们将实现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对管网堵塞采用在线监测并实时反应;通过智慧水循环利用,可以达到减少碳排放、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通过遥感技术对城市地表水污染总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暴雨预警与水系统智慧反应,及时了解分路段积水情况,实现对地表径流量的实时监测,并快速做出反应;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现雨水及再生水的循环利用等等。此外,建筑智慧化方面,可以通过公共建筑水耗在线监测,显示公共建筑水耗、能耗的排名情况。根据试点城市调查,建筑单位面积水耗最高和最低相差十倍之多,有的建筑由于设计和运维问题,水管出现了严重的漏损,这些缺陷都可以通过公共建筑水耗在线监测系统诊断出来。将水耗情况在媒体进行公开排名,有助于建筑管理和产权单位清楚的认识水耗情况,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对水耗最高的建筑进行强制性改造,明确控制性指标性和针对性措施,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水循环利用和用水效率得到提升。在这方面,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做的非常好,低影响雨水设计系统通过数字模型和信息化技术的精细化管理,能够把GIS、云计算这些技术落实到位,并将其作为一种手段,使海绵城市智慧起来。

二、海绵城市建设之市场规模

海绵城市全国性市场形成才刚开始

海绵城市建设效益突出,具备全国推广潜力。海绵城市对于北方城市将主要起到“止涝济旱”,防止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的作用。对于降水量较大的南方城市,则主要起到防灾减害,分化利用的作用。预计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城市(涵盖我国城市数量90%以上)将作建设海绵城市的强制性要求。当前全国658个城市中仅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全国性市场形成才刚开始!

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过亿

据测算,建设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绿色投资”每平方公里投资需求约在3000~5000万元。新城建设将加入管线建设等基建内容,整体投资需求每平方公里在1亿元以上。按照国务院设定目标,海绵城市不仅在新城建设中将起到吸纳雨水,综合利用的作用,还将在旧城改造,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旧城改造难度大,与原系统兼容性要求高,设计复杂。单位投资将超过新城建设。整体而言,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将超过1亿元,达到1.5亿左右。

海绵城市市场规模测算一:

据国泰君安预测,根据国家近期提出海绵城市75号文要求,657 个城市在2020 年全面完成任务——即不低于20%的海绵城市建设任务。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导则,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建设投资成本在1.5-1.9 亿元之间,全国657 个城市如果都要在2020 年完成任务,整体投资接近10 万亿元。海绵城市市场规模测算二:据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估算,海绵城市总的建设成本大概在1.6亿-1.8亿元/平方公里。2013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47855.28平方公里,近5年来一直保持约5%的增长率,依据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由此可得,2020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至少需达2万亿(47855.28*(1+5%)7*20%*1.6)。据悉,首批16个城市的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已公开的数据显示,16个城市公开计划投资已达1359.23亿元。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方面,中央财政对16个试点城市的专项资金补助目前在200亿元左右,未来有望扩大试点并加大补助预算。仅16个试点城市,已披露的未来三年投资额已近1200亿元。其中,湖南常德未来三年计划投资高达266亿元,山东济南计划投资148.75亿元。16个城市平均每个城市投资额71.6亿元。试点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额高达2.8亿元。我国共有332个地级行政区,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铺开,保守假设每个地级市未来投资60亿元建设海绵城市,则未来3-5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总额将至少高达2万亿。市场规模测算二:16个试点海绵城市投资规划统计

市场规模测算二:16个试点城市试点面积和试点区域海绵城市

市场规模测算三:根据公布的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按照“一定3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的补贴政策,仅试点城市未来三年的补贴约为(6*1+5*4+4*11)*3=210亿元,如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最高可至231亿元。从现有公开信息可以看到,目前16个试点城市2015年到2017年拟投资金额将达到1300亿元左右,每个城市平均投资约83亿元。2013年开始,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并重。即使不考虑新城镇建设的增量投资,一旦海绵城市建设由试点推广到全面铺开,假定过去三年中出现内涝的300多个城市中一半需要进行海绵城市改造,按照每个海绵城市83亿元投资额估算,总共拉动投资有望超过1.2万亿元。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既是补旧债,又是启新程,当下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尤其被政府重视。

海绵城市的投资构成

以安徽省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为例,未来三年规划相关项目共117个,总投资约221.6亿元,包括道路交通海绵城市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建筑小区系统、水生态及水安全系统、能力保障系统5大类,全方位打造城市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从投资金额看,建筑小区系统投资金额最多。

海绵城市投资带动作用

(一)除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投资之外,海绵城市所必需配合的传统排水管网的改造、水体生态修复等都是动辄数亿级别的投入。有城市曾做过测算,仅现有排水管网改造,每平方公里大致需要1亿元投资。水体生态修复也耗资巨大。例如,江苏宜兴对城区西氿湖进行的生态修复,计划投资10亿元。此外,在中央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政绩驱动之下,海绵城市建设与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危房改造有机结合,将掀起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海绵城市投资带动作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将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我国工程设计界长期以来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乡社区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将逐步建立。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带动产业转型,绿色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现有2万多个社区,假设每个社区投资5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仅北京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专家估计,我国城乡生态修复领域的投资,将从最初的几千亿元发展到成熟期的数万亿元,市场规模庞大,生态工业体系将得到完善。

三、海绵城市建设之掘金方向

海绵城市涉及上下游多个行业

海绵城市要求构建低影响开发的先进雨水系统,包括从前端的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态恢复,中端的低影响开发建造多种雨水系统组件,如透水性铺装、绿色屋顶、植被覆盖、雨水蓄水池、下渗装臵、雨水管道等,到后端的污水污泥处臵,涉及包括生态修复、园林绿化、绿色建材、管网建设与运营、智慧城市与物联网技术、污水污泥处理等多个行业,投资巨大,将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潮。

海绵城市受益领域

海绵城市建设是立体的系统工程,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市场也将会让多个领域受益。对于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获益的将是具备相当实力的城市规划设计公司。事实上,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申报过程中,部分实力雄厚设计院通过申报方案的设计已经中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掘金海绵城市之建筑建材

1.建筑路面。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建筑建材的需求最大,据相关专家估计,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本质上是过去城市化建设的“升级版”,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明确了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与小区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能通过相关设施进行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这一规定将使特殊建筑屋面、绿色建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业务已涉及该领域的企业将直接利好。

2.城市工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人民政府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要从城市规划层面上对新老城区区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由此,从事水务工程,具有城市综合工程经验的企业有望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水处理

海绵城市对污水净化要求很高,而我国现阶段水污染严重,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氮、硫、磷等物质,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恶臭水质。在海绵城市建设会增加城市雨水的留存,这些留存的水如不能得到很好的净化处理,将造成很大的城市污染。海绵城市的构建,将对雨水回收系统、净化系统、供排水系统产生大量需求,相关企业将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地下管网

海绵城市建设将大量地表径流转至地下,大大增加了地下水流量,需要在地下铺设大量管道,原先落后的地下管网系统难以适应地下水流量的大幅增加。雨水在地下的分散过程中将提高对地下管道、管材及设备的需求,布局立足于综合管廊工程、管网材料及设备制造的企业。

掘金海绵城市之园林产业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回归自然,加大园林建设,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需对城市内部已有湿地、山体进行扩建、复建,为了维持城市生态空间的比例,需要建设一系列人工湿地、生态公园等设施,将极大程度地使涉足园林修建、生态设计的园林企业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智慧海绵

信息化管控平台在建设中有重要地位。立足城市规划实践,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阶段就需要对现有规划进行海绵评估,评估数据需用于对新一轮规划的前置性参考文本和专项规划,后续形成的大量数据也将用于实现海绵城市的常态化建设,包括对城市高程信息、水文气象条件、城市排水设施和雨水利用设施进行动态信息管理和监控,进而得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方法、技术指南和相关费用效益。信息化管控平台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四、海绵城市建设之竞争态势

超一半省份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

截至2015年8月,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总数约为84家,覆盖我国48.4%的省(市、区),超过一半的省份基本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其中海绵城市建设企业数量位居前5的省(市、区)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和山东,占行业企业数的比例分别为22.6%,19.0%,17.9%,16.7和6.0%,前5个地区的累计总和约占行业总量82.2%。

海绵城市从业企业涉及的业务数量分析

按照行业的一般特征,将海绵城市业务内容分为规划、设计、设备、材料(建材)、施工、运营、模拟、投融资和综合类(参与三项以上),对初步调研的企业进行分类统计。84家初步统计的企业当中,通过对从事的业务数量分析,81.0%以上都能够承担三项以上的业务能力,承担一项的主要是材料(建材)和模拟;承担两项的主要是设备、施工等。

海绵城市从业企业涉及的业务领域分析

从单项业务分析来看,规划、运营和投融资领域的专业企业目前没有。由于海绵城市规划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涉及空间规划、市政排水、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等专业。因此,传统的城市(乡)规划设计院、水利规划设计院、市政设计院和景观设计院等涉及城市排水领域,但是,从事雨水综合利用规划的专业人员较少。运营需要有稳定的市场和有效的盈利模式,才可能促进市场化的公司发展,特别是私营部门的参与,当前,海绵城市正处于培育阶段,运营即便要开发,主要还是依托公共部门。而投融资领域专业企业的空白,主要是行业处于培育期,但不排除有相关的融资机构正在考虑这一新兴市场。而海绵城市工程设计、设备和施工类的企业占总调研企业数83.3%以上。从事城市雨洪模拟的企业有两家(北京、上海),其中北京HY企业有雨水排水模块的开发,而上海WB企业则能够为城市提供区域性商业化的雨洪风险预报服务。从事海绵城市材料(主要指建材),约占11.9%,企业数量与分布均分散和有限。

海绵城市供需矛盾严重不平衡

经估算,2013年,7个省(区)份洪涝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当地GDP的1%,包括海南(2.05%)、江西(1.66%)、广西(1.38%)、吉林(1.30%)、甘肃(1.17%)、四川(1.12%)和湖南(1.08%),而安徽接近1%(0.91%)。海绵城市行业可认为是传统城市市政排水行业的子领域,行业产能和规模占城市排水行业总量的比例微乎其微。有限的产能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和山东等地,其中东北、华中和西部(包括西南)严重空缺。我国城市雨洪灾害空间分布极为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南和中西部地区,其中华北和东北同样存在较高的城市雨洪风险。将产能和洪涝分布对比可见,以江西、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供需矛盾严重不平衡。

五、海绵城市建设之PPP模式

PPP模式将会大规模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的资金规模大,以及国家对PPP模式的政策补助,可以预见PPP模式将会大规模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而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又要求PPP项目公司有强大的统筹、协调和规划能力。这几方面的特性将会使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又具有相当市政项目施工经验的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为PPP项目合营公司的热门之选。

海绵城市将成为未来环保PPP领域的最重要模式之一

财政部鼓励海绵城市的建设采用PPP模式,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整体战略,一个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将是经过系统设计的城市水资源整体利用方案,包括雨水利用系统、排水管网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水环境监测系统的提标改造或建设运营等,因此我们认为海绵城市将成为未来环保PPP领域的最重要模式之一。DBFO(设计-建造-融资-运营)是其常见商业模式。此外还有ROT(改建-运营-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等模式相结合。项目收入一般由项目运营收益、政府购买及财政补贴三部分构成。其中运营收益将受政府特许经营权的保障;政府购买费将列入政府跨财务预算,其支付的费用所形成的回报率按合同约定执行,通过人大代表会议审核

海绵城市PPP项目DBFO模式示意图

DBFO(设计-建造-融资-运营),由社会投资人负责项目的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期满移交等相关工作。①项目参与公司和试点城市当地政府授权部门联合建立PPP项目特许经营公司,并负责相关管理,具体工程建设招标及建成后运营;②政府在运营期开始后依据绩效考核标准进行付费;③合作期满,项目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按约定方式移交至政府指定机构,或委托项目公司继续运营。

六、海绵城市建设之趋势前瞻

海绵城市项目进展处在初级阶段

目前海绵城市项目进展处在初级阶段,国家支持PPP 模式在海绵城市中的运用。根据16 个试点城市工作会议(武汉召开),16 个试点城市目前进展大多数还处在项目规划以及小尺度项目建设阶段。对于试点城市,国家已经提出重要奖励要求,即采取PPP 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国家给予10%的资金奖励。从16 个试点城市的中期工作汇报情况来看,所有试点城市对PPP 运作尚未有实质性成果,有的城市还没有思路,有的城市仅有1-2 个项目马上开始招标。因此2015 年4 季度投资机会预计不会太大。但是在4 季度还有不到3 个月的时间里,所有关心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机构一定在思考75 号文带来的影响、以及自身如何介入海绵城市投资方向。

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尚处探索阶段

号文中最核心内容之一是第9条“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即要和以往运营机制有所不同。此前污水处理领域执行的是单个项目,采取的模式是BOT、TOT 等,是传统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也促使国内污水处理在近10 年内实现高速增长,但是海绵城市建设领域产生的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应,看不到经济效应。从国外情况来看,欧美许多城市的建设项目资金部分通过激励机制来解决,即如果通过收费不能解决径流排放任务,那么管理部门将征收管理费。但是我国目前尚未有城市开展此项工作,更多还在政策探索阶段。

2016年或是海绵城市项目落地黄金时段

预计 2016 年1 季度将成海绵城市项目落地黄金时段。第一批16 个示范城市从名单公布走到今天,经过三部委上报3 年行动预算以及专项规划工作等流程,近期已有一部分城市的先期项目(如道路、局部小区等)开始进入招标程序,有些规划设计也在招标。财政部正式下达拨款以来,2015 年下半年是海绵城市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目前从市场来看,海绵城市还没有实现产业爆发,需等到2016 年。2016 年第1 季度预计第一批16 个示范城市的绝大部分PPP 合作方均将确定。

海绵城市单独对大型企业的资金压力不会过大

海绵城市单独项目金额在20-40 亿元,对于大型企业产生的资金压力不会过大。未来5-6 个月内,海绵城市PPP 招标中比较大的合同包金额应该在20-40 亿元,10 亿元级别项目比较常见,很少会有50 亿以上。所以对大型企业的资金压力不会太大。

七、海绵城市建设之对策建议

建议一:选择标的城市非常重要 与以前污水厂单一标的不同,PPP 项目比较复杂、尤其是海绵城市的PPP项目,甲乙双方无论在商务条款还是具体技术实现互信都需要长期标前沟通。针对具体项目,只要有意向投标、均要提早准备,因为后面成立PPP 项目公司需要政府与企业长时间合作,像一次婚姻,需要长期的沟通过程。城市选择公司、公司选择城市属于双向选择,公司也将在具体合同中投资很大,选择标的城市非常重要。

建议二:强化集约化运作能力

海绵城市项目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是从“碎片化”走向“集约化”,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不断提高。从整个海绵城市建设运营来看,国家未来明显趋势是不希望项目碎片化运营。例如16 个城市申报项目之时,需要完成不低于15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但是有些城市报了400-500 个项目,数量众多不便于管理。住建部希望把碎片化项目进行集约化运作。集约化运作对投资机构的要求比较高:首先要具备资本实力,即融资成本要低,其次需拥有运作资本能力,此外还要有解决方案的整合技术。因此海绵城市工程是系统性工程,目前具备综合实力企业或投资机构很少,有些企业资本实力很强、但是解决方案技术来源存在问题;有些企业原本做下游终端产品、长期做雨水利用产品并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在北方缺水地区的雨水利用企业经验确实丰富,这些企业也看到了海绵城市行业未来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因此目前存在相关企业欲从下游走向上游。这对该类下游企业是一大挑战:虽然这类企业在雨水利用产品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但是要提供海绵城市全流程解决方案并不容易,这些企业可能仅掌握海绵城市建设的某几个环节,但是全流程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还达不到。

建议三:建筑企业需要做两大方面准备

针对海绵城市,建筑企业需要做两大方面准备:一是资金筹措,二是技术储备。从资金筹措方面看,如果公司是上市公司,则可以制定并上报定增计划;公司自身资产、以及资本运作(集中资金、或采取低成本资金)也可用于海绵城市项目。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产业链来看,公司需要在人力资源、技术细节、产品储备实现明显改善。如果公司不具备相关业务优势,可以通过收购拥有甲级资质的设计院进行外延式拓展,如缺乏道路业务经验、则可并购具备道路建设资质公司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求,为后续工作提供保障。建议四:好项目特征=擅长领域+回报率高+支付能力

4.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篇四

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吴 庆(武汉市城市防洪勘察设计院,湖北 武汉 430000)摘 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很多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其也确实在很多方面都能够表现出较强的作用价值优势,尤其是对于水资源的调节,更是应该借助海绵城市进行有效规划设计。文章重点围绕当前海绵城市构建的基本要求以及规划设计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要求;要点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随着气候环境的恶化,很多城市在运行中都受到了水资源方面干扰和威胁,城市内涝或者是干旱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也就需要重点围绕城市规划进行不断创新,促使其能够体现出理想的水资源有序运行效果。海绵城市的有效规划建设可以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有效构建海绵城市往往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各个基本要素和关键要点的把关控制,促使其能够保障海绵城市的运行较为流畅,如此也就能够促使海绵城市具备理想作用价值,保障城市的有序、安全和可持续效果。1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概述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建设的着眼点,基于这种海绵城市的有效建设,其能够在生态协调、环保高效以及资源节约等各个方面实现优化,最终也就必然能够充分提升其整体建设落实水平。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相对而言是比较丰富的,其可以结合城市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匹配性设计处理,以确保城市在整体运行中具备理想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当前常见海绵城市运行模式图如图1所示。图1 海绵城市运行图 具体到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为了促使其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实际运行价值效果,有效解决当前城市运行存在的各类问题,必须要促使其能够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基本要求,避免其在建设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冲突和矛盾。海绵城市建设必须要遵循低影响开发的基本原则,确保城市能够在后续运行中水文、环境以及生态资源都能够尽量保持原状,避免出现不利干扰和影响,对于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利威胁,也需要详细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威胁因素,并且能够采取较为理想的措施进行不断修正,保障城市运行更为高效合理。对于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落实,往往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生态系统保护的高度重视,这不仅是降低影响方面的基本需求,往往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的高度关注,促使其能够通过改进生态系统相关区域,保障整个城市运行能够较为理想可靠。当然,对于这种海绵城市的具体构建处理,往往还需要重点关注于水资源的循环效果,促使水资源的循环能够实现高效利用,并且促使其排水系统也能够运行较为流畅,如此也就能够避免了水资源在城市中表现出来的各类问题和缺陷,有助于提升整体海绵城市运行水平。在水资源循环系统的优化布置中,其需要关注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以及雨水灌渠系统的布置,促使这些基本结构能够具备较为突出的运行流畅性效果,达到有效储水和调水效果,最终充分保障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价值得以体现。2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结合海绵城市在具体规划设计工作中的落实,为了提升其后续运行水平,还需要重点围绕具体环节中的基本要点内容进行详细把关,其中较为核心的关键要点如下: 2.1 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 对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切实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前期调查研究主要就是为了详细全面了解城市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对于城市地形地貌、降雨状况以及排水状况等进行详细分析,进而也就能够保障相关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能够具备理想的适宜性和针对性,能够为解决现阶段城市运行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供较强价值。当然,这种前期调查研究工作还需要考虑到人员方面的基本需求,确保相关人员需求能够在后续规划设计中得到较好满足,进而才能够最终提升其整体运行流畅性,也能够实现城市宜居效果。2.2 有效落实多规合一要求 在海绵城市的具体构建处理中,为了提升其最终落实效果,往往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各个方面基本系统和要素的研究,促使其相互之间的运行能够较为协调有序,尽量规避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和隐患。这种多规合一的有效执行需要确保市政、水利、园林以及道路等各个方面均能够表现出理想的运行效果,不仅仅要结合这些基本单元自身海绵城市建设的要点和相关措施进行探究,还需要研究各个措施应用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效果,保障其整体规划都较为合理统一。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完成后,往往还需要重点加强整体性分析,采用相关专业软件进行模拟运行,进而也就能够充分确保整体运行较为流畅,其中常见海绵城市规划示意图如图2所示。2.3 注重排水系统构建 对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有效落实,重点加强对于排水系统构建的高度关注同样也是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如此也就需要切实围绕着相关给排水体系进行优化布置。在原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探究,促使其海绵城市运行下的排水系统能够有效规避和预防当前可能出现的城市内涝灾害,需要分析城市可能遭遇的暴雨等极端天气问题,促使其相关排水系统的运行能够更为高效,并且能够从整体渠道协调布置入手进行优化,促使其主要排水效果能够较为突出。此外,为了确保相应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具备更为理想的可行性效果,往往还需要重点围绕着多方面排水以及蓄水结构的布置进行优化,比如对于各个绿地结构的布置,就能够充分提升其整体排水效果,降低了雨水对于城市的危害性效果,这也就需要促使道路两侧绿化区域以及园林等项目能够充分体现出理想的蓄水以及排水价值,促使其能够降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缺陷。图2 海绵城市协调规划示意图 3 案例分析 大东湖区域位于江南,区域南部为东西走向的低矮山系,西、北、东三面临江。涉及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沙湖港综合整治工程计划在2018年5月完工。该项目主要工程任务包括港渠整治、园林景观工程、建筑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水生态工程、电气工程、桥梁工程及海绵专项等,消除了港渠黑臭水体,增强了排涝能力,改善了城市港渠环境景观,增加了武汉市城市亮点。结合这一工程项目的具体落实推进,其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复杂,文章对各个内容进行具体探索,其中颇具成效的一些关键处理内容主要涉及到了以下方面: 3.1 港渠整治工程 沙湖港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具体落实前首先针对具体状况进行了详细探索分析,了解了整治工程的具体目标和任务,针对不同路段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排水走廊以及环境整治、周围建筑物布置等,都进行了有效处理,最终也确实有效改善了港渠运行效果。在该项工程具体落实过程中,其还针对具体港渠结构进行了有效设计,利用钢筋混凝土U型槽以及预制桩驳岸墙等方式进行了加固处理,最终同样也表现出了较为理想的作用优势,充分提升了港渠后续运行的耐久性。3.2 园林景观工程 对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有效落实,从园林景观工程项目入手进行协调优化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这也同样也是该项目重点落实的基本内容。在该项目的实践处理中,园林景观工程的构建不仅充分满足于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努力构建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更是着眼于海绵城市的运行相关需求进行了探索,有效提升了整个海绵城市的作用效果,能够借助于原有地势进行景观的有效构造,充分发挥出较为理想的海绵城市对于水资源的调节应用效果,并且和周围环境也能够较为协调。在具体构建处理过程中,其主要涉及到了活水环节点、丽水旅程区、山水画卷区等基本构成单元,不仅仅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了美轮美奂的作用效果,还能够充分提升海绵城市运行能力,值得在相关城市进行借鉴运用。3.3 给排水工程 在海绵城市的具体运行过程中,给排水工程项目同样也应该成为比较核心的构成单元。在该项目中,两港海绵示范带各个区域都针对给水系统以及排水系统进行了优化,并且在实际处理后也确实表现出了理想的供水和排水能力,不仅考虑到了周围人群的日常用水和排水需求,还充分结合当地降水量方面的表现构建了专门的应急排水渠道,避免了大量积水的滞留,进而也就体现出了理想的蓄水和用水效果。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海绵城市在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其在很多城市都受到了重视,尤其是对于南方城市,更是可以借助于海绵城市实现自身优化,这也就需要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基本内容要点,切实保障海绵城市的运行价值最大程度体现。参考文献: [1]钱勍,曾英.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6):223-224.[2]李真真.海绵城市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耦合共生辩证关系[J].工程技术研究,2017,(7):246+256.[3]田云柯.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223-224+237.[4]王二松,黄静岩,李俊奇.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简析[J].中国勘察设计,2015,(7):52-55.[5]仝贺,王建龙,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4):108-114.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17)09-0218-02 作者简介:吴庆(1978-),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

5.海绵城市介绍 篇五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6.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篇六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规划

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放水,自主调节城市干湿度。较为官方正式的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全新的城市雨涝管理概念,是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涝灾害的一种城市建设方式。

1 海绵城市的优势

(1)渗、排:通过透水铺装、下洼式绿地、渗渠等渗透措施可以使部分雨水渗入城市地下,补充城市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有效缓解城市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提高城市的地下水位。(2)蓄、滞:在城市缺水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雨水罐、蓄水池蓄积部分清洁雨水。同时,通过建造调蓄池和雨水花园还可以滞留部分雨水,减少峰值流量,缓解排水管道的压力,减少城市内涝问题和控制溢流污染。(3)净、用:贮存下来的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绿化和浇洒道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缺水问题。通过合理的净化措施净化贮存的雨水后,还可以将雨水用于冲厕、洗车等,从而减少自来水的用量,进一步缓解了城市缺水问题。

2 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2.1 以实际出发为原则

对于每一个城市建设来讲,都有着属于自己地域和环境的特点,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需要依靠于城市建设的先天环境问题,在相关的规定中也明确了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例如城市的经济状况、当地的水环境、雨水资源等问题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2.2 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原则

生态优先是海绵城市建设当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也就意味着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时刻以当地的生态问题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安全为重不仅仅意味着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得到一定的安全保障,在构建海绵城市的基础上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保护。

2.3 规范化建设原则

任何一个项目的建设都需要依据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目标与方案,对于现代城市建设来讲,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依靠于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方案,设计的方案不仅要着眼于生态与建设的平衡,还要根据当地的水文和水利的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各项功能或设施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将来会面临的问题都要考虑其中,例如建造的费用、是否与城市经济发展保持平衡、维护问题等等。

3 海绵城市规划方法

3.1 水系湿地规划

水系湿地作为城市的净化器对城市环境保护、气候调节、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1)划定限建区和禁建区,通过法制等强制手段划分蓝线和绿线,让这些天然海绵体保持良好的调洪能力以及海绵吞吐能力。(2)修复自然生态,通过淤泥疏浚、生态砌岸、水植物培育等来修复绿色生态系统。但要注意重建设的同时更要重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与人工水系湿地的蓄水、补水、净水作用,建设海绵城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造福城市居民。(3)生态走廊的构建,有利于海绵城市发展的生态走廊,例如河流、水渠和植物等,并通过生态走廊来加强多个生态板块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性的生态海绵体;另一方面也使得生态环境形成必须的网络和通道,方便搜集和利用雨水。

3.2 城市道路

现如今城市道路越建越宽广、越建越气派、越建越坚实,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道路并不渗水,甚至严重阻碍雨水的排泄,造成城市内涝。因此城市道路在建设中应该注意完善下水道系统,牢固井盖安全,充分利用透水透气材料建设城市交通道路,减少旱涝灾害,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近年来,深圳市开始大力提倡完善城市下水管道系统,建立完善的小水管道体系,减少城市内涝,充分利用雨水,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等问题。

3.3 地块内部

作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地块内部的规划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块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每一部分用地。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注重绿化、园林、湿地、湖泊等方面的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在保证城市正常有序运行的基础上,应把此部分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实现合理规划海绵城市。

4 结语

海绵城市的提出对于改善现阶段城市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等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够让城市更好地适应自然灾害。通过城市灰色和绿色基础设备结合,让城市在面对干旱和洪涝时能够有海绵一样的能力,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基础上,全面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内部的储存、净化、渗透和再利用,从而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振强.我国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申报策略研究与能力建设建议[J].建设科技,2015(3)

上一篇:党员教师作风建设下一篇:卫生工作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