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名词解释

2024-11-18

胃癌的名词解释(共8篇)

1.胃癌的名词解释 篇一

胃癌是胃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世界上胃癌发病率约17. 6/10万,据统计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在全身癌肿中占第三位。男性居多,男女患者比例为2~3: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近年来,胃癌已有逐渐像青少年靠拢的趋势,这是值得很多年轻人注意的。那么胃癌的病因到底是什么的?

病因

1.地域环境及饮食生活因素

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长期食用熏烤、盐腌食品的人群中胃远端癌发病率高,与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关;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50%。

2.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患者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3.癌前病变

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这些病变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过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转变为癌。癌前病变系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是从良性上皮组织转变成癌过程中的交界性病理变化。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根据细胞的异型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异型增生与分化较好的早期胃癌有时很难区分。

4.遗传和基因

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胃癌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胃癌发病率较对照组高4倍。胃癌的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过程,涉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关基因与转移相关基因等的改变,而基因改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分类

1.按大体形态分类

(1)早期胃癌 是指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胃癌,按肉眼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和凹陷型。

(2)进展期胃癌 是指癌组织浸润深度已超越黏膜下层的胃癌,又可分为息肉型、局限溃疡型、浸润溃疡型和弥漫浸润型四类。

2.组织病理学分类

可分为腺癌、腺鳞癌、鳞癌、类癌等,绝大多数是胃腺癌。按组织结构不同,腺癌还可分为乳头状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按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3种。按组织起源可分为肠型和胃型(弥漫型)。

3.按发病部位分类

可分为胃底贲门癌、胃体癌、胃窦癌等,不同部位的胃癌决定手术术式的不同。

临床表现

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人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肿瘤的生长,影响胃功能时才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但均缺乏特异性。

疼痛与体重减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有较为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根据肿瘤的部位不同,也有其特殊表现。贲门胃底癌可有胸骨后疼痛和进行性吞咽困难;幽门附近的胃癌有幽门梗阻表现。

当肿瘤破坏血管后,可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如肿瘤侵犯胰腺被膜,可出现向腰背部放射的持续性疼痛;如肿瘤溃疡穿孔则可引起剧烈疼痛甚至腹膜刺激征象;肿瘤出现肝门淋巴结转移或压迫胆总管时,可出现黄疸;远处淋巴结转移时,可在左锁骨上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晚期胃癌患者常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表现。

转移途径

胃癌的扩散和转移有以下途径:

1.直接浸润

贲门胃底癌易侵及食管下端,胃窦癌可向十二指肠浸润。分化差浸润性生长的胃癌突破浆膜后,易扩散至网膜、结肠、肝、胰腺等邻近器官。

2.血行转移

发生在晚期,癌细胞进入门静脉或体循环向身体其他部位播散,形成转移灶。常见转移的器官有肝、肺、胰、骨骼等处,以肝转移为多。

3.腹膜种植转移

当胃癌组织浸润至浆膜外后,肿瘤细胞脱落并种植在腹膜和脏器浆膜上,形成转移结节。腹膜种植最易发生于上腹部,肠系膜上。直肠、膀胱处的种植是胃癌晚期的征象。直肠前凹的转移癌,直肠指检可以发现。女性胃癌患者可发生卵巢转移性肿瘤。

4.淋巴转移

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进展期胃癌的淋巴转移率高达70%左右,早期胃癌也可有淋巴转移。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和癌灶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胃癌的淋巴结转移通常是循序逐步渐进,但也可发生跳跃式淋巴转移,即第一站无转移而第二站有转移。终末期胃癌可经胸导管向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或经肝圆韧带转移至脐部。

检查

1.X线钡餐检查

数字化X线胃肠造影技术的应用,目前仍为诊断胃癌的常用方法。常采用气钡双重造影,通过黏膜相和充盈相的观察作出诊断。早期胃癌的主要改变为黏膜相异常,进展期胃癌的形态与胃癌大体分型基本一致。

2.纤维胃镜检查

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并可获取病变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胃癌的最有效方法。采用带超声探头的纤维胃镜,对病变区域进行超声探测成像,有助于了解肿瘤浸润深度以及周围脏器和淋巴结有无侵犯和转移。

3.腹部超声

在胃癌诊断中,腹部超声主要用于观察胃的邻近脏器(特别是肝、胰)受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4.螺旋CT与正电子发射成像检查

多排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立体重建和模拟内腔镜技术,是一种新型无创检查手段,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和术前临床分期。利用胃癌组织对于氟和脱氧-D-葡萄糖(FDG)的亲和性,采用正电子发射成像技术(PET)可以判断淋巴结与远处转移病灶情况,准确性较高。

5.肿瘤标记物

血清CEA、CA50、CA72-4、CA19-9等肿瘤相关抗原可升高,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有助于判别肿瘤的预后及化疗的疗效。

诊断

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符合胃癌特点,且X线气钡双重造影或内镜发现占位性病变,即可临床诊断胃癌,但最终确诊胃癌还须根据活组织检查或细胞学检查结果。凡有下列情况者,及时进行全面检查:

1.胃溃疡患者经严格内科治疗而症状仍无好转者;

2.40岁以后出现中上腹不适或疼痛,无明显节律性并伴有明显食欲缺乏和消瘦者;

3.年龄40岁以上,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不典型增生,近期症状加重者;

4.既往有慢性胃病史,大便潜血检查,发现便潜血阳性,持续2周以上者;

5.胃息肉大于2cm者。

通过胃镜检查及活检获得胃癌定性诊断后,还需进行一系列影像学检查,进行胃癌的分期诊断(TNM分期)。准确的分期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判断预后、评价疗效甚为重要。TNM分期主要通过描述原发胃癌病灶的浸润深度(T)、淋巴结转移(N)、远处转移(M)状况,再根据T、N、M的不同分期的组合来确定总分期(0,Ⅰ~Ⅳ期),分期越高,病情越晚、生存期越短。

治疗

1.手术治疗

(1)根治性手术 原则为整块切除包括癌灶和可能受浸润胃壁在内的胃的部分或全部,按临床分期标准整块清除胃周围的淋巴结,重建消化道。

(2)姑息性手术 原发灶无法切除,为了减轻由于梗阻、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引起的症状而作的手术,如胃空肠吻合术、空肠造口、穿孔修补术等。

2.化疗

用于根治性手术的术前、术中和术后,延长生存期。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适量化疗,能减缓肿瘤的发展速度,改善症状,有一定的近期效果。早期胃癌根治术后原则上不必辅助化疗,有下列情况者应行辅助化疗:病理类型恶性程度高;癌灶面积大于5厘米;多发癌灶;年龄低于40岁。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姑息手术后、根治术后复发者需要化疗。

常用的胃癌化疗给药途径有口服给药、静脉、腹膜腔给药、动脉插管区域灌注给药等。常用的口服化疗药有替加氟、优福定、氟铁龙等。常用的静脉化疗药有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阿霉、依托泊苷、甲酰四氢叶酸钙等。近年来紫杉醇、草酸铂、拓扑酶抑制剂、希罗达等新的化疗药物用于胃癌治疗。

3.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可针对性地损伤癌细胞,减轻正常细胞损害。目前胃癌靶向治疗药物种类及作用均有限。靶向治疗药物主要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细胞凋亡促进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

4.其他治疗

胃癌的免疫治疗包括非特异生物反应调节剂如卡介苗、香菇多糖等;细胞因子如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以及过继性免疫治疗如淋巴细胞激活后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等的临床应用。抗血管形成基因是研究较多的基因治疗方法,可能在胃癌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5.支持治疗

旨在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包括镇痛、纠正贫血、改善食欲、改善营养状态、缓解梗阻、控制腹水、心理治疗等。

预后

胃癌的预后与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组织类型、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措施有关。早期胃癌经治疗后预后较好。贲门癌与胃上1/3的近端胃癌比胃体及胃远端癌的预后要差。女性较男性预后要好。60岁以上胃癌患者术后效果较好,30岁以下预后很差。

预防

1.改变饮食结构,多食蔬菜、水果,豆类食物和牛奶,鲜鱼、肉、蛋。提倡食用大蒜、绿茶。

2.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三餐不定时;进食不宜过快、过烫、过硬;少食熏腌食品,避免高盐饮食。

3.少饮烈性酒,不吸烟。

4.做好粮食的防霉去霉工作,保护食用水的卫生。

5.积极治疗胃溃疡、慢性胃炎,治疗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

6.对高发区及高危人群进行胃癌的普查。

2.胃癌的名词解释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间收治进展期胃癌患者188例, 其中97例为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患者, 定为腹腔镜组。男44例, 女53例, 年龄51~70岁, 平均 (59.54±10.43) 岁, 其中胃窦60例, 胃体19例, 胃底贲门区18例, 据TNM分期Ⅱ期12例, Ⅲ期53例, Ⅳ期32例;据病例类型分乳头状腺癌21例, 低分化腺癌33例, 黏液腺癌20例, 印戒细胞癌23例;手术方式以远端胃大部切除术为主, 为59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术30例, 全胃切除术8例。91例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定为开放组。男40例, 女51例, 年龄52~72岁, 平均 (57.96±13.46) 岁, 其中胃窦58例, 胃体17例, 胃底贲门区16例, 据TNM分期Ⅱ期10例, Ⅲ期50例, Ⅳ期41例;据病例类型分乳头状腺癌19例, 低分化腺癌30例, 黏液腺癌21例, 印戒细胞癌21例;手术方式以远端胃大部切除术48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术37例, 全胃切除术6例。两组患者均经胃镜、病理活检等确诊, 术前各项检查均未见肝、肺等远端转移, 无邻近脏器侵袭, 患者可耐受手术。排除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及体弱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TNE分期等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均按13版《胃癌处理规约》[2]实施胃癌D2根治性手术。术后均给予大量43℃无菌生理盐水+0.5 g洗必泰冲洗腹腔, 预防种植转移。

1.2.1 腹腔镜组

患者取两腿分开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洞巾等。为降低手术操作难度, 多选择五孔法。首先于脐下缘做观察孔建立CO2气腹, 压力维持在12 mm Hg (1mm Hg=0.133 k Pa) 。成功后置入腹腔镜探查肿瘤位置、与周围组织关系、邻近脏器关系及大网膜转移情况。如为胃窦部、胃体下段癌可选择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和D2淋巴结清除术。以横结肠中部大网膜为起始, 逐渐分离充分暴露胃网膜右动静脉, 给予夹闭后切断, 成功后清扫No.6、No.4d淋巴结。胰腺上缘充分游离腹腔干、肝总动脉、胃左动静脉及邻近脾动脉, 胰腺根部游离胃左和胃后动静脉, 并依次清扫No.7、No.8a、No.9、No.11p组淋巴结。向右肝固有动脉及胃十二直肠动脉、胃右动静脉, 依次清扫No.12a、No.5淋巴结。探查肝胃韧带并予离断, 清扫No.1、No.3组淋巴结。上翻胃底, 显露并离断胃网膜左动静脉, 清除No.4sb淋巴结群。完成后于上腹部正中做5~7 cm切口, 于切口提出胃至腹腔外, 体外直视下给予消化道吻合重建。成功后移于腹腔内放置引流管后关闭腹腔。如为胃体上段、贲门癌, 可给予全胃切除术。淋巴结群处理及血管处理同上。同样给予体外切除吻合, 切除全胃后给予空肠“9”字代胃加毕式吻合术。其余部位胃癌, 可选择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及D2淋巴结清扫术, 于胃大弯及胃小弯血管弓给予保留, 余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1.2.2 开放组:

患者体外及术前处理同腹腔镜组, 与上腹正中取15~20 cm绕脐切口, 逐层切口各层组织, 探查肿瘤情况, 明确后确定手术方式。手术方式同腹腔镜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摘除数、胃肠恢复时间等, 并给予详细记录、统计。

1.4 随访

两组患者出院后均给予随访, 观察两组随访至今病死率及死亡原因。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率的比较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手术及住院期间观察, 两组除摘除淋巴结数无统计学差异外,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 P<0.05, 其余各项观察指标腹腔镜均优于开放组,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两组术后并发症均以切口液化或感染为主, 给予对症、抗炎治疗痊愈。开腹组1例发生腹腔感染。两组均未见术中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术中2例发生严重出血, 给予中转开放手术治疗。随访至今, 两组各有1例病死患者, 均为全身转移或腹腔转移导致。两组病死率对比, χ2=0.5, P>0.05。

3 讨论

胃癌是我国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随着饮食习惯、生理心理压力的不断增高, 饮食不规律等, 使发病率及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 且有逐年增高趋势。早期胃癌无特异性症状, 多以体检或其他胃病就诊而发现, 检出率低下。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仅为3%, 多数就诊患者已处于进展期, 给治疗带来一定难度[3]。手术治疗疗效确切, 早期胃癌采用腹腔镜根治术治疗, 以微创、安全、疗效优越, 以成为各学者共识。然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 以淋巴结清除率、安全性及可行性为争议焦点。理论上而言, 腹腔镜以创伤小、胃肠功能恢复早等优点, 可降低手术创伤引发患者免疫力低下、不适度及痛苦, 从而降低手术费用、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 故已成为治疗胃癌发展必然趋向。

对于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与同期胃癌开放手术, 各地学者报告均存在一定差异。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有学者报道开放和腹腔镜辅助无明显差异。本组研究却存在显著差异, 与徐钧等学者报道相符[4]。究其原因, 考虑与手术操作原因、操作难度等关系密切。曹永宽等学者[5]采用四孔腹腔镜操作, 术中操作难度明显高于五孔, 故无统计学差异。其次为操作熟练度、解剖关系及术前、术中准备及应对, 均可影响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淋巴结清除率为胃癌手术治疗关键, 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生存率。本组研究显示, 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淋巴结摘除数量对比, P>0.05。表明, 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可达到开放根治术同样淋巴结清除效果。且对其他观察指标发现, 腹腔镜组切口长度、胃肠道恢复时间、首次进流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优于开放组, P<0.05。表明, 腹腔镜辅助治疗胃癌手术, 不但可缩短切口长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且可缩短胃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进食时间。从而减少患者不适度, 降低对机体损害程度, 为后续治疗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 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淋与同期胃癌开放手术疗效相当, 且可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患者恢复时间等,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与同期胃癌开放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间收治进展期胃癌患者188例进行研究, 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97例, 开放手术治疗91例,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摘除数、胃肠恢复时间、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 P<0.05;而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胃肠道恢复时间、首次进流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优于开放组, P<0.05。随访至今均有1例死亡, 两组病死率对比, χ2=0.5, 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淋与同期胃癌开放手术疗效相当, 且可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患者恢复时间等,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胃癌手术,同期,腹腔镜,开放手术

参考文献

[1]张广钰, 田小林, 钟漓.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与开腹D2根治术的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 2012, 41 (24) :2491-2492.

[2]陈峻青.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13版重要修改内容简介[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1) :60-62.

[3]周锋.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12, 34 (16) :2437-2438.

[4]徐钧, 张瑞, 董永红, 等.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比较[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2, 29 (11) :2294-2296.

3.胃癌的初期警号 篇三

胃癌以男性发病为高,男女之比为2:1,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45-65岁为高发年龄组。我国胃癌的年死亡率超过30/10万的地区有青海、甘肃和宁夏。年死亡率低于10/10万的低发省市有北京、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和广西。而死亡率居20-30/10万的相对高发区有西藏、辽宁、吉林,沿海的江苏、上海、浙江及福建。纵观我国胃癌发病情况,有从北向南及从沿海向内地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胃癌的早期就获得治疗是极其重要的。据文献资料和专家们的经验体会,可归纳胃癌的几种初期警号:

胃部疼痛多数胃癌患者发病初期都有胃部疼痛,开始仅感上腹部不适或有膨胀感,有时心窝部隐隐作痛,常被误认为胃炎或溃疡病进行治疗,症状可能暂时缓解。有些胃窦部癌可出现节律性胃痛,类似溃疡病的症状而被忽视。直到病情进展出现持续性疼痛甚至黑便或呕血才引起注意,往往丧失治疗机会。因此,必须重视胃部疼痛这一常见而无特异性的胃癌初期警号,及时就医。

食欲渐退、消瘦、乏力这是另一组常见而又无特异性的胃癌初期警号。有时食欲减退可能是肖癌的早期症状,且不伴胃部疼痛:若与胃痛同时出现并可排除肝炎时尤应重视。不少患者因食后腹胀、暖气而自动限制饮食也会导致消瘦、乏力。

恶心、呕吐胃癌早期可出现食后饱胀并伴轻度恶心。贲门部癌可出现进食不顺感,并发展为吞咽困难和食物反流。胃窦部癌进一步发展可致幽门梗阻,呕吐腐败隔夜食物。因此,凡有食后饱胀及轻度恶心或吞咽不畅时,应作为胃癌的初期警号高度重视。

出血和黑便此症状可在胃癌早期出现。少量出血可出现大便潜血阳性,出血量多时有呕血和黑便。凡无胃病疾患的人一旦出现黑便,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抓紧追查。

其它患者可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而出现腹泻:有时可出现下腹不适及便秘:偶有上腹不适时扪压上腹可有深压痛及肌肉紧张:凡此种种均为胃癌的初期警号。

4.名词解释的目录 篇四

但丁(1265—1321)人文主义马丁.路德(1483—1546)平等派

罗伯斯比尔(1758—1794)法国《人权宣言》 热月政变 光荣革命 《独立宣言》 加富尔

拿破伦法典 日俄战争 江华条约 圣西门 第一国际 第二国际 克里米亚战争 宪章运动 第一次工业革命 门罗主义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宅地法》 伯恩斯坦(1850—1932)考迪罗主义 维也纳会议

尧舜禅让 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 良渚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大禹 鲧 虞舜 唐尧

帝喾 颛顼 黄帝 炎帝 蚩尤神农氏 丁村人四岳 三苗 天下为公 南蛮东夷 西戎 北狄 四裔 九黎 共主 文明时代 信史 黑陶器 彩陶器

一夫一妻制血缘群婚部落联盟 部落 氏族 父系氏族社会 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三皇五帝 杂婚 母系氏族社会 史前史 禹贡 成汤 桀 少康 寒浞 后羿 太康 伯益

启 涂山之会 鸣条之战 少康中兴 太康失国 二里头文化 夏文化 有穷氏 有扈氏 天下为私 父死子继 世袭王朝 家天下 盘庚迁都 牧野之战 西伯昌 妲己 比干 帝辛(纣)妇好 傅说 武丁 盘庚 太甲 伊尹 周祭制度 宜臼(周平王)申侯 周幽王 周宣王 周公 周武王 后稷 宣王中兴 共和行政 国人暴动 周公东征 牧野之战

井田制 五刑 周礼 策命礼 尊尊亲亲 嫡长子继承制 外服制 畿服制 九鼎 土田附庸 西六师、殷八师 三监 陈平曹参 英布 彭越 韩信 萧何 张良 刘邦 虞姬 范增 项羽

章邯 赵高 蒙恬 李斯 子婴

秦二世(胡亥)扶苏 秦始皇 吕不韦 约法三章 百越 匈奴 郡县制 三公九卿 马邑之谋

杨可告缗 行均输法 设平准制 独尊儒术 七国之乱 白登之围

昭宣中兴《淮南子》 区田法 西域都护 五经博士 算缗告缗 刺史 中朝外朝 推恩令 黄老之术 布衣将相 郡国制 刘秀 刘玄 五德终始 光武中兴 班固 曹操 袁绍 董卓 甘英 窦宪 窦固 察举和征辟 司马懿 陆逊 孙权 诸葛亮 刘备 刘表 九品中正制 曹魏屯田 永嘉之乱

晋武帝 玄学 户调制 占田制 世兵制 荫客制 门阀 祖逖 北府兵 寒门 前秦 元嘉之治 贾思勰 宇文泰 敦煌石窟 龙门石窟 云岗石窟 柔然 永业田 互市 三长制 宗主督护制 北魏 隋代三省六部 隋代科举制 《唐律疏议》 南衙北司之争 庄田 大运河

输籍法贞观之治均田制 租庸调 两税法 府兵制 开元之治 藩镇割据 二王八司马 武则天

房玄龄 杜如晦 魏徵 李靖 长孙无忌 狄仁杰 张柬之 姚崇 张九龄 李林甫 杨国忠 安禄山 史思明 郭子仪 李光弼 杜佑 裴度

安史之乱通典 《唐律疏议》 三省 永贞革新 甘露之变 古文运动 后周太祖郭威 后周世宗柴荣 辽太宗耶律德光 南北面官制 陈桥兵变 澶渊之盟 元丰改制 元祐更化 郾城之战 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 石守信 寇准 司马光 李纲

韩世忠

秦桧(1090~1155)

文天祥 更戍法 猛安谋克制

李继迁(963~1004)西夏景宗李元昊 九公封建 行省制度 驱口 金瓶掣签

郭守敬(1231—1316)马可•波罗(1254—1324)投下 胡惟庸案 蓝玉案 土木之变 庚戌之变 阉党 东林党 矿监税使 朝鲜之役

魏忠贤 袁崇焕 靖难之役 郑和下西洋 一条鞭法 改土归流 锦衣卫 三司 鱼鳞图册 奴儿干都司 农政全书 大理寺 摊丁入亩 一田三主 圈地令 八旗制度

三藩之乱 火耗 牛录 马关条约 辛酉政变 黄祸论 领事裁判权 师夷长技以制夷 《资政新篇》 戊戌政变 《校邠庐抗议》 公车上书 北洋水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同盟会 皇族内阁 武昌首义 《新青年》 五四运动 国民党一大 《训政纲领》 南昌起义 保甲制度 华北事变 南京大屠杀 豫湘桂战役 三三制

三国干涉还辽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借师助剿 百日维新 虎门销烟平壤之战 黄海海战 洋务派 日俄战争 黄花岗起义 保路风潮 保路运动

张勋复辟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北洋军阀 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

香港海员大罢工 安源路矿大罢工 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京汉铁路大罢工 二七惨案 五卅运动 东北易帜 省港大罢工 沙基惨案 西山会议派

“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事变 北伐战争 大革命 三湾改编

《钦定宪法大纲》 辛亥革命 宁汉合流 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取政权的理论: 遵义会议 长征精神

改订新约运动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华北事变

“一二•九”运动 瓦窑堡会议 《八一宣言》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 洛川会议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百团大战 皖南事变

延安整风运动 中共七大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公告 重庆谈判 中原突围

千里跃进大别山 《五四指示》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运动 二二八起义: 新疆三区革命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孟良崮战役 法币

七千人大会“三步走“战略官商督办

三国干涉还辽 金瓶掣签 南书房 印花税法案 萨拉托加大捷 耶稣会 胡格诺战争 南特敕令

收复失地运动 《大抗议书》 马斯顿战役 纳斯比战役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七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

农奴制第二版”

开明专制 容克

尼德兰革命 《航海条例》 大陆会议 《常识》 巴黎和约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清教

5.炎症的名词解释 篇五

炎症是十分常见而又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体表的外伤感染和各器官的大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如疖、痈、肺炎、肝炎、肾炎等)都属于炎症性疾病。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称为炎症。

炎症的病因

任何能够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成为炎症的原因,即致炎因子(inflammatory agent)。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生物性因子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为炎症最常见的原因。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infection)。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和内毒素可以直接损伤组织;病毒在被感染的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坏死;某些具有抗原性的病原体感染后通过诱发的免疫反应而损伤组织,如寄生虫感染和结核。

(二)物理性因子

高温、低温、放射性物质及紫外线等和机械损伤。

(三)化学性因子

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及松节油、芥子气等。内源性毒性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堆积于体内的代谢产物如尿素等。

(四)异物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异物,如各种金属、木材碎屑、尘埃颗粒、及手术缝线等,由于其抗原性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五)坏死组织

缺血或缺氧等原因可引起组织坏死,组织坏死是潜在的致炎因子。在新鲜梗死灶边缘所出现的充血出血带和炎性细胞的浸润都是炎症的表现。

(六)变态反应

当机体免疫反应状态异常时,可引起不适当或过度的免疫反应,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而导致炎症。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最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I型变态反应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II型变态反应如抗基底膜性肾小球肾炎,III型变态反应如免疫复合物沉着所致的肾小球肾炎,IV型变态反应如结核、伤寒等;另外,还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炎症的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通常概括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alteration)。变质是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过程,是局部细胞和组织代谢、理化性质改变的形态所见。变质既可发生在实质细胞,也可见于间质细胞。实质细胞发生的变质常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及液化性坏死等。间质发生的变质常表现为黏液样变性,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及纤维样坏死等。

变质是由致炎因子直接作用,或由炎症过程中发生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免疫机制介导,以及炎症反应产物简介作用的结果。变质的轻重取决于致炎因子的性质、强度和机体的反应性两个方面。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后释放的水解酶使受损组织和细胞溶解、液化,并进一步引起周围组织、细胞发生变质,出现器官的功能障碍。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exudation)。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物或渗出液(exudate)。炎症时渗出物内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较多的细胞成分以及他们的崩解产物,这些渗出的成分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对消除并病原因子和有害物质起着积极作用。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病变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此过程中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流血动力学改变(炎性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渗出)、液体渗出和细胞渗出(炎性浸润)。(一)流血动力学改变

即流血量和血管口径的改变,变化一般按照下列顺序发生:

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炎症充血)→血流速度减慢(白细胞游离出血管,红细胞漏出形成静脉充血)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是导致炎症局部液体和蛋白质渗出的主要原因。这种液体的渗出主要与血管内膜的完整性遭受破坏有关。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的因素有:内皮细胞收缩、内皮细胞骨架重构、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吞饮及穿胞作用(transcytosis)增强、新生买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

(三)液体渗出

炎症时由于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至血管内富含蛋白质的液体通过血管壁达到血管外,这个过程称为液体渗出。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为渗出液,渗出液积存与组织间质内称为炎性水肿;若积存与体腔择称为炎性积液。

(四)细胞渗出

炎症过程中不仅有液体渗出液有细胞渗出,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称为细胞渗出。炎症时渗出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炎细胞在趋化物质的作用下进入组织间隙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是炎症反应的重要形态特征。

增生

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此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的再生和增殖称为增生(proliferation)。增生的细胞包括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实质细胞的增生如慢性肝炎中的肝细胞增生,鼻息肉时鼻黏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的增生。间质细胞的增生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反应一般在炎症后期或慢性炎症时比较显著,而慢性炎症或炎症的后期,则增生性病变较突出。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和伤寒初期就有明显的细胞增生。

炎症增生是一种重要的防御反应,具有限制炎症的扩散和弥漫,使受损组织得以再生修复的作用。例如在炎症初期,增生的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和清除组织崩解产物的作用;在炎症后期,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构成肉芽组织,有助于炎症局限化和最后形成瘢痕组织而修复。但过度的组织增生又对机体不利,例如肉芽租住过度增生,使原有的实质细胞遭受损害而影响器官功能,如病毒性肝炎的肝硬化,心肌炎后的心肌硬化等。

炎症的反应

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述家Cornelius celsus就已提出,炎症主要表现为患病部位发红(rubor)、肿胀(tumor)、发热(calor)和疼痛(clolor)等四大症候。直到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病理学家Virchow才把局部功能障碍列为炎症的第五个症候。

局部表现

以体表炎症时最为显著,常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其机理是:

1.红:是由于炎症病灶内充血所致,炎症初期由于动脉性充血,局部氧合血红蛋白增多,故呈鲜红色。随着炎症的发展,血流缓慢、淤血和停滞,局部组织含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故呈暗红色。

2.肿:主要是由于渗出物,特别是炎性水肿所致。慢性炎症时,组织和细胞的增生也可引起局部肿胀。

3.热:热是由于动脉性充血及代谢增强所致,白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Ⅰ(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及前列腺素E(PGE)等均可引起发热。

4.痛:引起炎症局部疼痛的因素与多种因素有关。局部炎症病灶内钾离子、氢离子的积聚,尤其是炎症介质诸如前列腺素、5-羟色胺、缓激肽等的刺激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炎症病灶内渗出物造成组织肿胀,张力增高,压迫神经末梢可引起疼痛,故疏松组织发炎时疼痛相对较轻,而牙髓和骨膜的炎症往往引起剧痛;此外,发炎的器官肿大,使富含感觉神经末梢的被膜张力增加,神经末梢受牵拉而引起疼痛。

5.功能障碍:如炎症灶内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功能异常,炎性渗出物造成的机械性阻塞、压迫等,都可能引起发炎器官的功能障碍。疼痛也可影响肢体的活动功能。

全身反应

炎症病变主要在局部,但局部病变与整体又互为影响。在比较严重的炎症性疾病,特别是病原微生物在体内蔓延扩散时,常出现明显的全身性反应。

(一)发热(fever)

病原微生物感染常常引起发热。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均可做为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产生EP,后者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热。

一定程度的体温升高,能使机体代谢增强,促进抗体的形成,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肝脏的屏障解毒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但发热超过了一定程度或长期发热,可影响机体的代谢过程,引起多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如果炎症病变十分严重,体温反而不升高,说明机体反应性差,抵抗力低下,是预后不良的征兆。

(二)白细胞增多

在急性炎症,尤其是细菌感染所致急性炎症时,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在严重感染时,外周血液中常常出现幼稚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的现象,即临床上所称的“核左移”。这反映了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强和感染程度较重。在某些炎症性疾病过程中,例如伤寒、病毒性疾病(流感、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立克次体感染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等,血中白细胞往往不增加,有时反而减少。支气管哮喘和寄生虫感染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是机体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在炎症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炎症过程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常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肝、脾肿大。骨髓、肝、脾、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增生,吞噬消化能力增强。淋巴组织中的B、T淋巴细胞也发生增生,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和分泌抗体的功能增强。

(四)实质器官的病变

6.胃癌个案护理 篇六

姓名:赵志琳科室:日间病房

1例胃癌晚期化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赵志琳

【摘要】总结 1 例胃癌晚期化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根据患 者护理难点,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患者病情变化快,需采 取及时的处理措施,保障患者生命.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 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关键词】 胃癌晚期;化疗;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临床病症,是指胰、胆、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等 位于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1]。常发生于35~65岁的中年男性 晚期胃癌患者[2]。最常见的病因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性胃炎和胃癌,其中胃癌占5.24%[2]。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 便,同时还可能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甚至严重时 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患者生命。再发出血率约为70%,再次 出血的危险期为6周内[3]。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内科护理具有重要 的作用,促进患者病情好转的关键因素是对患者做好护理和观察,这 也是促使患者疾病好转和早日康复的途径之一。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李xx,55岁,因上腹部隐痛伴吞咽梗阻感7 月余,胃镜示:胃贲门恶性肿瘤,病理:胃贲门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EP方案化疗3程,此次为行第4次化疗入科。患者排除禁忌后于2015 年10月17日开始EP方案化疗.患者于10月18日凌晨1点患者无明 显诱因突然出现呕鲜血及少许血凝块,量约1 500 mL,2:32再次呕 出约500 mL暗红色血,神清伴头晕、乏力、口渴、冷汗等,血压73 /41 mmHg,心率69次/min。查肝肾功能电解示尿素氮10.33 mmoL /L,氮112 mmoL/L,白蛋白31.2g/L,查血常规示红细胞1.8 ×10”/L,血红蛋白49∥L,红细胞压积16.4%。

1.2治疗与转归 患者暂停化疗,告病危,绝对卧床、禁食、持续吸 氧,输注少浆血400 mL。监测神志、生命体征、24 h出入量,开放 两路静脉通路,一路常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治疗,另一路 奥曲肽O.3 mg+生理盐水250 mL维持2 h持续用药,同时给予冰生 理盐水100 mL+去甲肾上腺素2 mg和冰生理盐水100mL+凝血酶5 000 u每2小时1次交替10 mL口服止血。多巴胺80 mg+生理盐水250 mL 静滴根据血压调节滴数持续升血压治疗。经止血、输血、抑制腺体分 泌、升血压、升白细胞、营养支持等治疗处理,经积极治疗护理,患 者于第21天生命体征平稳,轻度贫血貌。患者病情逐步恢复稳定,于第25天出院至外院继续给予治疗。2护理

2.1对症护理。处于出血期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直至出血停止。呕血时应立即将病人头偏向一侧,以免血液呛入气管而造成窒 息。心电监测监测生命体征,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以补充血容量。抽血验血做血红蛋白、血氨和尿素氮等的测定[4]。及时配血和备血。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帮助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一旦发现病情,立即通知医师。2.2病情观察。

2.2.1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失血性休克。注意测量体温、脉搏、血压 的变化,如发热者,可给物理降温,记录24h出入水量,尿比重。2.2.2观察意识和四肢情况。出血量在5%以下无明显症状;出血 量在5%以上可出现眩晕、眼花和口渴;出血量在20%以上可出现烦 躁不安、表情淡漠和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

2.2.3记录呕血、便血量和尿量。注意呕吐物及粪便的性状,量及颜 色,呕血及便血的颜色,取绝于出血量的多少及血在消化道内停 留的时间。

2.2.4及时评估出血量,预防失血性休克。如有了血性休克,可按休 克病人常规护理。如出现意识朦胧或烦躁不安时,应置床档,防止坠床。2.2.5监测实验室指标。了解有无再出血迹象每日了解血红蛋白动 态变化,有助于判断出血情况。定期监测尿素氮的变化,避免氮质血 症的发生。

2.3化疗间歇期护理。患者行了l d化疗,需加强化疗后骨髓抑制 及胃肠道反应的观察,监测血常规。患者重度贫血,输血的同时给予 重组人促红素升红细胞治疗。同时注意用药后不良反应。依托泊苷和 顺铂有严重的恶心呕吐反应,急性呕吐一般可持续1周左右,及时止 吐治疗,避免诱发呕血。

2.4基础护理。保持环境整洁安静,减少不良刺激。做好患者口腔 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加强饮食指导。食物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 要诱因[5]。每班观察皮肤受压情况及时做记录,长期受压部位需经 常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保持皮肤清洁。

2.5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关心、理解、体贴患者,合理解释病情,详细说明各项治疗措施和注意事项。解除患者及家属紧张情绪,护理 人员要适时做好沟通工作,对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争取有效的家庭社 会支持。3讨论

胃癌化疗后的患者要加强观察的不仅是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要 重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急诊,易反复,一旦发生护理人员需镇静,及时配合抢救,全面加强对患者 观察,进行精心护理。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对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影 响,因此,护理工作质量仍然需要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唐光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内科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lO,8(6):135—136.

[2]蔡陈效,冀子中,陈晓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趋势及相关因素分 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17(5):387—389. [3]杨玉秀.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J].中国临床医 生,2004,32(4):11—13.

[4]张丽霞.综合护理干预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影响 [J].全科护理,2012,10(6):498499.

7.胃癌的名词解释 篇七

关键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开腹胃癌根治术,比较

其他国家相比,国内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利用仍存在着不足[1]。为进行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对照研究,本文探究腹腔镜手术疗法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246例患有早期胃癌的患者,均由常规胃镜检查或者超声检查与活检确诊,经病理学检查,所有患者都患有早期胃癌,需进行限期手术[2]。患者在了解手术方法后,自主选取了手术方式:140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设为腹腔镜组;106例接受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设为开腹组。术后,对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其病变均局限在黏膜下层部位。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胸片、上腹部CT、消化道钡餐、腹部B超检查,结果证明均无癌症转移、脏器浸润症状。

1.2 方法

针对腹腔镜组的140例患者,选取五孔手术法,在患者脐孔部位或附近放置镜头,选取左腋前线肋骨边缘向下2cm处,设置主操作孔,在锁骨中线与右侧腋下设置辅助操作孔。

针对开腹组的106例患者,进行手术时,首先依据胃癌治疗指南,观察患者胃部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是否出现淋巴结可疑肿大,对所有患者进行淋巴结清扫;切除胃部肿瘤时,肿瘤处于胃上部1/3时,进行近端切除/全胃切除,肿瘤处于胃中部1/3时,进行远端切除/近端切除,务必保证切缘,肿瘤处于胃下部1/3时,进行远端切除。

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术后肛门排气、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不同表现。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性。

2 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耗时为(204.5±44.9)min;术中出血量为(142.6±143.1)m L;术后住院时间为(11.0±1.1)d;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间隔为(3.0±0.9)d。术后患者首次进食时间间隔为(5.4±2.0)d。以上各项数据的比较差异皆<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率分别为10.6%和12.4%。在手术切口上缘/下缘与肿瘤的距离方面,腹腔镜组为(4.1±2.1)cm/(3.7±1.5)cm,开腹组为(4.5±2.0)cm/(3.7±1.6)cm。术后患者随访方面,腹腔镜组平均随访间隔为21个月,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与转移,开腹组平均随访间隔为23个月,有1例患者因肿瘤转移死亡。上述几项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

使用腹腔镜对早期胃癌进行治疗,在肿瘤根治原则、手术方法和操作步骤上和开腹手术均一致[3],并且对肿瘤的根治效果迄今已经初步得到了一系列的临床治疗实验的证明,所以使用腹腔镜手术对早期胃癌进行治疗已经越来越得到了临床外科医师的认可[4]。为研究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246例患有早期胃癌的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发现,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相较开腹胃癌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量更小,手术耗时更短等优点。故而,本文得出结论:在早期胃癌

血管内皮细胞在辐射诱导正常组织损伤中的作用

安晓晶1鲁疆1王晓娜1王振华1,2

(1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2;

2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提供一个剂量的电离辐射摧毁癌症细胞,同时保留周围的健康组织的最大完整性。不幸的是,辐射诱发的正常组织损伤,仍然是癌症放射治疗中限制总照射剂量的一个因素。早期和晚期不良反应,不仅限制辐射剂量,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血管损伤是最常见的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辐射引起的纤维化是伤口愈合过程中产生的主要不良反应。辐照内皮细胞产生炎性反应、凝血和血栓对辐射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辐射引起的内皮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有望改善未来的治疗策略,对防止或减少放疗的不良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放射治疗;正常组织;内皮细胞

中图分类号:R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194(2012)24-0442-03

超过一半的癌症患者接受单纯放疗或其他治疗如手术和(或)化疗结合治疗。据估计在欧洲每年有大约1.5万人接受放射治疗,大多数患者出现急性并发症,5%~10%的出现晚期并发症,如辐射引起的纤维化[1]。放射治疗被用来治疗不同类型的癌症,如白血病,霍奇金病,鳞状细胞癌,腺癌,上皮癌,神经胶质瘤和黑色素瘤。放射治疗用于特定类型的肿瘤,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发展阶段。肿瘤细胞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放射敏感性这与肿瘤细胞的增殖率之间成正比关系。肿瘤细胞比健康的细胞有更大的增殖能力,这是放射治疗时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最大的差异。

辐射诱发的健康组织毒性是呈剂量递增的,减少正常组织在辐射场中存在的体积,完善新的放疗技术是放射治疗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辐射损伤的病理过程,开始于辐照治疗初期,但出现形态病变及临床症状要到照射后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多年以后。在这种情况下,理解与辐射损伤相关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治疗策略,以保护正常组织为前提,提高肿瘤的控制率[2]。

1健康组织辐射损伤的一般原则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引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靶细胞或靶组织受损的概念已无法解释组织受照射后的一系列动态变化。辐射引起组织器官损伤从开始到持续是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所介导的各种细胞群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细胞因子是细胞和组织间通讯的重要信号多肽,可以通过自分泌(autocrine)、旁分泌(paracrine)和内分泌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来调节细胞的功能,刺激或阻止细胞的增殖、分化,并诱导多肽合成,通过基质蛋白调节细胞间的相互作用[2]。

辐射诱导一系列连续的事件,如早期细胞死亡、凝血系统激活、炎性反应、基质重塑是相互交织和参与的,是启动辐射诱发慢性病变的过程。在不同组织中,导致晚期损伤的细胞类型和途径差别很大。在许多器官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基本机制之一,可以见到血栓形成,血的治疗中,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可靠、微创、疗效好的特点,适于在临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管通透性增大所致的间质水肿。这些变化可以被直接诱导也可以被其他细胞(如巨噬细胞等)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所诱发。随着知识的进步,通过辐射诱发的病变所涉及的分子机制来破译这个连续的损伤过程是最好的方式,但不能局限于在这个过程中的某个阶段。

2放疗和血管疾病

辐射诱导长期的血管损伤被认为是放射治疗癌症的幸存者发病率增加主要原因。例如,在超过5年的儿童癌症幸存者的研究中,霍奇金病幸存者中风的发病率(N=1926)和兄弟姐妹(N=3846)之间进行了计算和比较。霍奇金病幸存者有更高的中风的风险,可能与辐射引起心脏瓣膜或冠状动脉病症有关[3]。放射治疗霍奇金病[3]、乳腺癌[4]、头部和颈部[5]肿瘤的患者会增加血管病症的发病率。例如,与头部和颈部癌症放射治疗的367例患者的研究显示,中风的风险显著增加[5]。此外,有研究表明,颈照射的患者出现血管狭窄,血流量减少,内膜增厚等与头部和颈部癌症放射治疗相关[6]。

一些研究表明,高胆固醇血症兔动脉局部照射,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7]。此外,电离辐射,加速了小鼠主动脉病变的形成[8]。过度超氧化物歧化酶(Cu Zn-SOD)的转基因小鼠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这表明在电离辐射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活性氧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8]。然而,辐射诱导的血管病变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Stewart等对Apo E-/-小鼠进行14Gy的单剂量辐射后,病变分析发现辐射可增加炎性细胞,有丰富的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参与,容易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及出血,从而加速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9]。

3 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多重效应,促进健康组织辐射损伤的萌生和发展。其中主要的影响有,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内皮细胞活化及分泌可溶性因子,如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

3.1 辐射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参考文献

[1]林锡汉,庄丹,黄鑫,等.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1):103-107.

[2]张洪军,王戈,张兆伟,等.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16例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0,13(5):112-114.

[3]Ohtani H,Tamamori Y,Noguchi K,et al.A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at compared laparoscopy assisted and open distal gastrectomy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J].J Gastrointest Surg,2010,14(6):958-964.

8.胃癌的外科综合治疗 篇八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据统计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发病年龄以40岁—60岁为多见。40岁以下占15—20%,男多于女,约3:1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应予高度重视。近年来,胃癌的外科治疗进展很快。参阅内科有关文献资料,结合我们的实践体会,做如下综述:

一、手术治疗的观察

胃癌的治疗有许多种方法,但主要的还是手术治疗。国外术后三年存活率为41%,五年后仅23%。国内五年存活率為21.7%主要原因是诊断早期不明确,手术择选不当,淋巴清扫不彻底,术后未正规化疗等等。根据以上因素,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对于胃癌的手术治疗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手术方式上有很大的改进,总的原则在有可能条件下彻底清除癌变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目前较多作者主张做清除第二站淋巴结的根治术,由于胃癌的部位,类型的不同,淋巴转移扩散程度不同,身体素质等等,术式选择不能一概而是。应当根据不同胃癌进展期手术适应症,全面考虑,决定手术方式。

二、手术方式选择

为了提高胃癌术后成活率和术后疗效观察,按全国胃癌协作组新编订的胃癌分期法,对I期病人,可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据傅氏报道,早期胃癌采用不同术式,其5—10年生存率分期为98%到89%,说明一期病例,术式不同,疗效基本相近,按INM分期, I期范围为T1N0M0及T2N0M0。论理上I期无淋巴转移,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已能达到治疗目的,但临床上往往存在肉眼判断误差,对术中看见认为I期如清扫第一站淋巴结,大多可达到治疗目的.少数病例如侵犯肌层则应做R2根手术,对中晚期病例大多数病灶已侵犯肌层或浆膜层,第二站淋巴结转移率达10.3~33.6%有第二站转移,宜R2根治术,根据不同情况宜行扩大R3术。

对肿瘤已扩散到胃临近器官脏器如能将受侵的临近脏器与胃做根治联合切除术还可能有治愈机会,经过我们的临床观察,对联合脏器切除术五年生存率,可达2~7%,合并脾脏切除术部分胰腺切除肝左叶少部切除术约为35.6%,故对进行期胃癌施行扩大R2术式的同时应采用多脏器联合切除的方法,是可行一种术式,是挽救胃癌进展期一种较为理想手术方式应当推广。

三、术后综合治疗及远期效果

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首选手术切除术,但原发病灶切除并不一定意味着胃癌患者治疗结果,化疗是一种势在必行的一种术后治疗,根据资料报道五年生存率为40.2%,单纯手术为21.6%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别,行胃癌根治术五年存活率为47%单纯组24%其II III期胃癌综合治疗五年生存率为57.4%,高于单纯组,根据以上数字表明术后化疗对延长寿命提高胃癌术后五年存活率有一定价值。

四、化疗方案

目前化疗已作为胃癌术后治疗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应用化疗对提高五年存活率巩固手术疗效延长寿命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但应用法不当或治疗不彻底也有可能达不到一定目的。应根据不同病人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联合化疗,我们常用方法如下:

FAM方案ADM 40~50mgMMC10mg静注,第一天5-Fu 500mg静注第1—5天。4周为一周期,三个周期为一疗程。

MFA方案5日法:MMC 10mg VCR 1mg静注,第一天5-Fu500~750mg静注第1—5天,4周为一周期,三个周期为一疗程。

MFA方案第8周法MMC 6—8mg VCR 1mg 5-Fu500—750mg静注每周一次,8周期为一疗程。

五、术后化疗的禁忌症

(一) 年龄在65岁以上者需慎用,(二)一般身体素质差, 营养不良有恶心呕吐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三)有过其他严重创伤及手术者,(四)严重感染者(五)血象低于3.5以下者。(六)肝肾有损害。

综合上述对胃癌者应采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室很有必要的,在治疗方面外科综合治疗室首选地较为理想的方法,手术方式宜选用胃大部切除术加第二站根治术(R2),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扩大术(R3)对肿瘤扩大临近器官脏器者应采用联合脏器切除术后选用综合化疗方案,这一完套外科综合治疗是提高胃癌术后五年成活率有效地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

[1]克氏外科学<美>D.C萨杜斯顿 1126

[2]临床胃肠学主编江绍基126页

[3]黄卒庭 重视胃癌的诊断 实用外科案志 1985257

[4]傅培彬 胃癌扩大根治术的疗效估价中华消化杂志 1982.12. 65

[5]徐光伟 胃癌外科手术中和实用外科综合实用外科案志1989年9月449

[6]戴植平 胃癌的胃肝胆结肠联合切除术实用 1989.9 460

上一篇:梦里花落知多少唯美散文下一篇:学习的励志演讲稿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