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纲1)(通用7篇)
1.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纲1) 篇一
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
专题一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 5.保障改善民生的意义
背景资料:城镇化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国家:有利于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 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社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个人: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摘要)医疗制度改革2013年6月25日,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
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医改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各地方、各
有关部门一定要把推进医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
民提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社会主义本质。
4、社会公平正义。
5、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监督权
7、社会责任感
8、共同富裕
9、消费者权益
三、命题角度
1.当前我们还面临着哪些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
1.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问题突出。
2.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3.医疗服务分配比例不合理,医疗保障水平低,民众对看病难
4.房价过高、上涨过快问题十分突出,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5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2: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是什么?(1)我国仍然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很不平衡。(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途径是: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3.党和政府为什么要着力改善民生问题?(1)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低,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体现。
(3)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达到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经济的繁荣成果。
(5)有利于巩固社会的稳定、改革、发展的大局,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
(7)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等。
4.近年来我国正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①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②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③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④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⑤建立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 6.保障改善民生体现了教材那些观点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 ⑤党和政府致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 7.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什么战略 国策落是什么样的发展观
8.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当地的民生问题9.怎样做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从国家角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依法治国的基
本方略为改善民生提供法律保障;发扬民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从青少年角度: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将理想的实现与艰苦奋斗相结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正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清醒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积极宣传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政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10.请为解决“教育、就业、“三农”奉献你的金点子.这些金点子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实现? 金点子;
①教育: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教,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②就业:对下岗工人进行免费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③“三农”: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反映渠道:①我们可以采取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②我们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③我们可以给国家有关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等方式。
11.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我国是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
答:①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质等。12.国家怎样推进全面小康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谐社会
专题二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生态文明
热点聚焦
首个“全国低碳日”2013年6月17 建设美丽家园”,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意识,在低碳日掀起节能减碳活动高潮。
全国开展无车日活动2013年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今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以“绿色交通·清新空气”为主题,一方面关注城市交通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目的是营造更加健康、幸福和美丽的城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通过选择出行方式来改善空气质量的强大力量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摘要)
“美丽中国与城市生态文明”论坛举行2013年8月17在威海举行。论坛主题为“美丽中国·幸福生活”,与建设美丽中国有机结合,就打造生态文明的宜居城市以及其他有关建设美丽中国、城市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新观点、新理论等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52年来最多2013年11月1日,北京再度拉响空气污染蓝色预警信号,这已是一周内第三次重污染围城。中国气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①。
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9月12。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与教材知识点结合】
1.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2.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3.开展相关的活动有利于宣传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4.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5.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6.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活动,彰显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携手合作,共同应对。7.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三、命题角度
1.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
2.生活中破坏污染环境的具体现象
3.为什么要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答:(1)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这是贯彻落实科学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建设节能减排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的根本要求相一致。
4.、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在推动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答:国家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
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推行清洁生
产,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3)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投入,健全节能环保机制,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加大污染
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法制建设,落实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6)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企业(1)树立科学发展观, 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循环
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2)加大节能环保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员工劳动技能,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3)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个人(青少年)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随手关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回收废弃物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并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5.发展低碳经济有何积极意义?
(1)有利于依靠科技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水平,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实
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有利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
(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4)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有利于缓解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6、我们国家为落实节能减排应采取哪些措施?(提建议、献计策)答:①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
②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③严格执法,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④加强宣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⑤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
7、作为青少年学生,你打算如何用实际行动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 答:(1)积极宣传我国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积极
宣传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2)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3)积极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做坚决斗争。(4)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发展循环经济;(5)使用节能型、环保型产品;
(6)增强意识,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落实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行动;(7)要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8)积极创新实践,发明节能减排的金点子。
(9)要增强法律意识,勇于同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粮,自觉做到关闭电器的同
时拔掉插头、将灯泡换成节能灯、一水多用、送电子贺卡、双面用纸、垃圾分类和回收、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8、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符合教材中国的那些观点?(1)符合实科学发展观思想。(2)符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符合全面小康社会建设。(4)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5)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6)符合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9.如何建设低碳校园?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低碳意识; 老师要以身作则,自觉践行低碳生活;
开展以“低碳”为主题的多种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自觉节约用电、用水;等等
10.为开展低碳系列活动拟一个行动方案
11.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为发展低碳经济所做的努力和结果表明了什么?
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遏制全球气温升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
12.请你谈谈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1)国家:
①加强道德建设,进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进技术设备,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④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严惩浪费资源的行为。(2)社会:
①加强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宣传,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的社会风气; ②发挥舆论和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谴责铺张浪费的行为。
(3)公民:提高自身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积极同浪费的行为作斗争。
2.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纲1) 篇二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喜日子。江西省萍乡市扶贫和移民办全体干部职工集中收看了中央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丰功伟绩和重要经验,通篇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讲话总揽全局,高屋建瓴、论述精辟、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指导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团结率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献。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做好扶贫和移民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牢记党的宗旨,服务人民群众,心系贫困百姓,弘扬英雄正气,切实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发展创新提升年活动,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萍乡市的扶贫和移民事业、为全市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保和谐”为出发点,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围绕十七大报告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和“一个加大,两个提高”(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的要求,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着力创新贫困地区发展理念,转变贫困地区发展方式,破解贫困地区发展难题,探索贫困地区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努力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使贫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贫困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在今年时间过半的情况下,下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认真抓好今年中央10号文件的学习贯彻。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从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对象范围、工作格局和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确定了我国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的纲领,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对我国扶贫开发作出了新的形势判断,着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刻阐述了制定实施《扶贫开发纲要》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领会和迅速贯彻落实中央10号文件精神,是我们当前的一项核心任务,我们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善于思考,切实抓好中央10号文件的学习贯彻和宣传。二是认真抓好123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加强以水、电、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饮水、通讯、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条件,通过开展退耕还林、发展沼气、改水、改厕和生态建设,进一步优化贫困地区的人居生活环境,夯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基础,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认真抓好产业化扶贫,着力提升贫困群众的增收能力。要立足贫困地区实际,发挥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找准特色,挖掘特色,强化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培育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开发,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建立和强化贫困地区的产业支撑体系,使每个贫困户都有一项以上有稳定收入的脱贫项目。四是认真抓好“雨露计划”培训,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通过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按照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农民的科学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致富本领,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户”和“科技能人”,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要充分利用暑假和中考、高考已结束、部分初高中毕业生没有复读意愿的有利时机,加大“雨露计划”培训的宣传力度,摸清底数,切实搞好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和引导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和劳务渠道,落实订单培训,提升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达到“培训一次、终生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输出一批、致富一方”的扶贫培训效果。五是认真抓好移民扶贫搬迁,着力改善贫困户生存环境。加快500人计划任务实施进度,加强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搬迁移民后续发展扶持措施,全面落实移民搬迁安置有关政策,探索特困农户搬迁补助倾斜扶持办法。同时,积极做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落实进度,坚决完成今年省下达的任务,为明年基本完成该项任务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六是认真抓好社会扶贫,着力营造“大扶贫”的格局。落实新一轮定点扶贫安排部署,加强省直单位在萍乡定点扶贫协调服务;加大行业扶贫协调推进力度;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和农村致富能手结对帮扶;广泛动员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热忱吸引和争取各类社会组织、成功人士支持我市扶贫开发,树立一批各类社会扶贫先进典型并进行大力宣传。七是认真抓好扶贫移民课题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纲1) 篇三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们党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善民生,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既是为了改变不计代价、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需要。
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十分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的重点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加大政府投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抓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备、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尤其是民生领域,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党的十七大对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一是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充分就业是大多数国家十分重视的民生指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要求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年龄人口最广泛地实现稳定就业,最大程度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帮助零就业家庭摆脱贫困;劳动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实现“劳有所得”。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持续稳定增长,消费需求保持旺盛,为扩大内需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是社会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要求做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更加突出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普惠性,这有利于社会中每一个人有效规避养老、疾病、失业等社会风险,保障全体人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
三是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从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格局看,小等收入者所占比重约为15—20%,但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还是金字塔型结构,党的十七大强调,到2020年实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目标。这要求我同未来收入分配格局应当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比例较小、中等收入者比例较大的橄榄型结构。
(三)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
一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同情,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把扩大就业上升到更高的地位,并着重强调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表明创业将逐步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采取有利于创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积极培育市场创业主体,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是今后促进创业、扩大就业的重要政策取向。
二是统筹各群体就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认真做好再就业和其他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的同时,要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残疾人就业、退役转业军人就业等纳入统筹就业范围,明确责任和目标,整体推进。
三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一个时期以来,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存在的主导认识是初次分配以效率为主,再分配以公平为主。但现阶段收入分配存在的许多分配不公和秩序混乱的问题大量产生于初次分配领域,即使经过政府再分配的宏观调节,也难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更加重视与初次分配相关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过程公平问题。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既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率,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四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年来,同民收入分配中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从1996年的69.3%下降到2005年的58.5%,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持续提高,分别从1996年17.1%和13.6%上升到2005年23.2%和18.3%。同时,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报酬呈下降趋势,职工工资总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12.9%下降到了2005年的10.9%。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保劳动报酬相对于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应得份额,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理顺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形成合理的宏观收入分配格局。
五是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即以补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明确了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内容。突出强调了老有所养,就是要统筹考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使所有城乡老年人都能够安度晚年。
二、正确把握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形势
一是就业再就业政策成效显著。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发展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困难群体就业等措施,就业形势保持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这是继2006午后城镇新增就业第二次突破1000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1%,与去年基本持平。
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7年前一二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46元,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2个百分点。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667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321元,实际增长14.80%,增速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是10多年来同期增长最快的,预计全年将超过4000元。
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加强。2007年继续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90元;首批79个城市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社会保障覆盖而进一步扩大。截至2007年9月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別达到19676万人、]8896万人和11473万人,分别比2006年增加910万人、3164万人和286万人。截至10月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人数分别为2244万人和2908万人。
在充分肯定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劳动力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仍较定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8年全同城乡劳动年龄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劳动力供大于求缺门仍然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转移4500万人的任务相当艰巨。全同普通高校毕业生将比今年增加50多万人,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长期失业人员等闲难群体冉就业困难。随着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推进,一些行业的职工安置难度加大。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分配秩序尚未得到有效规范,预计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垄断行业收入偏高的势头还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竞争性行业的普通职工工资长期偏低,且增长缓慢。在税收调节政策上,个人所得税在公平税负、缩小收入差距力,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在调节财产差距方面,方法和措施还很不够。此外,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政策还与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城乡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还比较困难。
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社会救助水平偏低。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仍存在明显的城乡、地区和制度分割,统筹层次低、转移接续困难。农民收入低,缺乏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城镇参保人群中不同群体社会保障待遇差别过大,如一般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平均水平只有机关事业单位的50%左右。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与物价变动和经济增长相挂钩的联动机制不健全,社会救助总体水平偏低,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今后的工作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从维护群众利益、改善民生出发,务必取得实效,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体现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着力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
三、2008年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重点工作
2008年,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8年各项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0800万人。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一是加快推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相关政策,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进一步研究加强垄断行业收入调控和强化劳动者薪酬宏观管理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社会保險法》、《工资法》、《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是加快收入分配监测体系建设。在整合现有资源、加强部门协作基础上,研究编制居民收入分配监测专项规划。落实资金投入,积极推动居民收入分配监测体系建设,有效整合个人收入、财产等信息,为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加强职工工资分配的宏观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健全企业工资分配调控指导体系,引导企业工资合理增长。大力推进企业工资三方集体协商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合理调整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继续改革、规范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四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各项投入,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补贴制度。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设,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五是加大对城乡低收入和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抓紧研究建立物价上涨与提高低收入群众补贴和保障标准的联动调整机制,完善救助体系,努力保障城乡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二)实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推动统筹城乡就业工作
一是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协调发展。按照《就业促进法》要求,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以及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吸纳和带动能力。
二是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各项政策,加强创业观念教育,营造良好、宽松的创业环境,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培训和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促进更多人创业。
三是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类企业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进一步落实各项再就业政策,做好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厂办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关闭破产国有企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就业工作。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地区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研究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的职工安置政策,更好地完成节能减排各项任务,防止出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
四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进一步提高县乡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明年将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试点,这对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系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前期调
研工作,严格遵守规定程序,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五是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配合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护等规定。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配合劳动保障等部门,完善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相关政策,推动试点地区逐步提高个人账户做实比例。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会调整工作,研究通过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企业年金等措施,推动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逐步缩小不同人群间保障待遇差距。
二是积极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在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根据2007年试点情况,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
三是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推进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餐饮、商贸企业参加工伤保险为重点,加大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力度,继续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療保险工作。加快制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可衔接的养老保险办法。
四是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加强规范管理,不断提高筹资水平,扩大农民受益面,做好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工作。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有条件地区要加快探索建立财政支持、农民自愿参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农民参保。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研究、制定政策、安排项目。同时,要增强改革意识,加大改革力度,求真务实,创新思路,力争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的体制机制改革中迈出新步伐,推动各项民生事业发展。
4.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纲1) 篇四
日期:2012-3-12 21:42:00 点击数:13025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考预测】
1.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近几年中考关注的焦点问题。回顾2011年中考,各地选择控制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等政府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作为背景材料,通过选择、简答、分析说明、实践探究等不同题型考查学生对改善民生的措施、建立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懂得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合作意识,能够分辨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养成正义感,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则和程序为荣。同时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的理解。
2.预测2012年各地中考命题,可能会从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着眼,选取一些典型材料、漫画等,考查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内容。
【背景材料】
材料一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指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材料二 胡锦涛主席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材料三 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报告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材料四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努力实现国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材料五:重庆市委市政府推出“民生十条,共富十二条,以民生为导向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2011年初,重庆率先将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列入全市“十二五”规划目标,提出到2015年将其由0.438降至0.35,同时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3.3∶1降至2.5∶1左右,以人均GDP衡量的主城区“一圈”和“两翼”差距从2.2∶1降至2∶1左右。
【命题预测】
1.请列举2011年我国政府为保障改善民生、建设幸福中国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答:①出台社会保险法。②“国16条”稳物价,保民生。③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定物价措施。④《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施行。⑤2011年公立医改试点工作安排出台。
2.你的身边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答: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部分地方上学难。②就业难,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③看病难、看病贵。④房价高、买房难。⑤社会治安不好等。
3.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
答: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③我国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是其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④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⑤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
4.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
答:①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②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④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⑤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⑥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需要。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等。
5.为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幸福中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回答)答:①政治方面:坚持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切实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等。②经济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等。③文化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等。④社会方面: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等。
6.请你结合教材知识,谈谈党和政府下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幸福中国,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①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②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有利于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7.青少年怎样为民生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
答:①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将理想的实现与艰苦奋斗相结合。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③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正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④积极宣传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政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命题预测】
1.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请举例。
答:以权谋私、任人唯亲、假冒伪劣、强买强卖、城乡差距拉大、教育乱收费等。2.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请你向当地政府提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①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②建立健全维护公共安全的有效机制。③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使困难群众享受到事实上的法律平等。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
3.对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答:①坚持维护公平,主持公道。②敢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向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③增强维权意识,用合法手段解决问题。
4.为什么要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答:①公平能够使人稳定地合作。不公平则会使人与人之间信任降低导致彼此关系恶化,合作难以为继;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②公平体现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③社会生活是一种合作活动。良好的合作一定是公平互惠的。④社会的稳定发展都离不开公平。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才可能通过诚实的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5.列举2011年国家为维护“公平正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至少三项)答:示例:①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②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③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④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等。
6.当前我国的分配领域存在什么问题? 答: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
7.为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我国应实行怎样的分配制度?坚持这一分配制度有什么意义?在分配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③在分配中,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悬殊,体现公平正义。
8.我们青少年学生怎样以实际行动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作出贡献? 答:①公平角度:在家庭中,关心体贴父母、努力学习、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中,尊敬老师、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完成学习任务;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对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给予关注、思考和批判;等等。
②正义角度:如果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能够奋起抗争;如果看到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我们能够声援、救助;在社会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产和公共环境,尊重社会公德;勇于担负我们的社会责任,关心社会、情系祖国、胸怀天下,共同建设人类美好未来;等等。
【典型例题】
例 [2011•乌鲁木齐] 材料一 2011年,“幸福指数”几乎跃居全国“两会”热词之首。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和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共同闪耀着一个共同主题“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规划和报告中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建立,显示着政府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承诺和责任,勾画着更加公正和谐社会的愿景。中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倾力关注、满溢的“幸福”热度,令全国乃至世界倍加瞩目。
材料二 2011年2月27日,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2011年实施22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让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居富民、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保障性住房建设、义务教育保障、物价控制……项项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事为了提高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办民生,就要真正办得百姓需要,自治区、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深入调研、公开征集意见等途径“问计于民”,汇总群众建议,制定出了百姓急需解决的民生实事。
在短短两个月里,一项项便民惠民措施便迅速出台实施。预计2011年,新疆民生建设投入将超过1400亿元。幸福是发展来的,加快发展,以“新疆效率”推进各项民生工程,不断增强百姓的幸福感,成为新疆各级政府的共识。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谈谈中国政府为改善民生实施的行动计划、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对实现公正和谐社会的愿景将起到什么作用。
(2)结合材料二,说明政府解决百姓所需为什么要“问计于民”。
【答案】(1)①政府改善民生的一系列行动都是正义的行为。为改善民生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实施的行动计划都属于正义的制度,这对实现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愿景将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②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有了正义和正义制度,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得到保障,推动社会的进步;正义的制度给予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为人们获得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提供支撑,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造福每个社会成员。
5.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纲1) 篇五
【摘要】当前,我们正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突显的位置,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努力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等民生问题,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事业;和谐社会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关乎民心,而民心决定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出发,将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国家发展的主题与根本目标所向,真正化解现实中的各项矛盾与利益冲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早就真正和谐与文明的社会。
一、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一)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三)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改善民生这一关键环节着手,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使全社会呈现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清新气象。
二、解决民生问题要处理的几个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关键在政府,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政府作为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必须统筹兼顾、多策并举,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民生问题,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收入分配是关系社会公平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要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解决民生之本要坚持扩大就业.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完善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在工作安排上,要把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被征地农民就业、退役军人就业和安置作为工作重点。同时,要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逐步形成城乡统一、会平等的就业制度。(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实质上是国家切实保障民生并使之制度化的具体体现,它带来的直接效应即是能够奠定维护社会和谐的稳定基础。要按照“增加保障线,扩大保障面,力争全覆盖”思路,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逐步把农民工、国营企业职工、临时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医疗、业、伤、生保险和农村低保覆盖面。加强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和扶贫开支,落实好农村“五保”,关心和支持残疾人和老龄事业。
(三)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中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脚长、一条腿短不协调现象。当前,落实民生举措,要立足于确保公益、激发活力,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着力解决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问题,逐步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化发展,加快义务教育普及和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对经济困难和残疾学生的教育资助,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完善助学和奖学体系,规范招生和教育收费。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责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大力建设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生活[1]。
(四)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
解决民生问题应当包括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民生问题涉及的范围往往广泛而复杂。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不但能够为将来逐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而且本身就是解决过程的一部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适应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范化、制化轨道。要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定期开展接访、访和蹲点调研,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让不同利益主都有表达自己诉求的平等机会;善决策听证制度,保证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情及时了解。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公众的话语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让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充分表达。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我国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也一直在向前推进,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标志就是打破了过去完全由国家经办的体制,调动了社会积极性。但是总的看,我国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开放仍然相对滞后。市场机制、社会资本和民间组织的发挥作用不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不足。这种情况制约了社会事业发展,也制约经济发展。当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关,也与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滞后有关。我们必须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充分认识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从国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历程和经验看,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开放,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在工作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把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
社会事业涉及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普遍公共利益,公益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一旦受到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就得不到保障,社会就会失去起码的公平和正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保障公共利益。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到位。为此,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会事业特别是涉及基本民生方面,包括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都要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强调一点,就是保“基本”需求的标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随着经济发展、财力增强而逐步提高。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超前。滞后了,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积累社会矛盾;超前了,财政压力过大或无力支撑,反而不可持续。也就是说,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愿望超前和能力滞后永远是一对矛盾。要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把应该由社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真正交给社会和市场。社会需求总是呈现多层次和多样性。怎样确定政府的责任范围、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这是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当前各方面反映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包揽多,社会资本进入难。政府把责任和保障面定得过宽,不仅会降低保“基本”的能力和水平,还会影响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和活力。各项社会事业都应当区分“基本”和“非基本”。“非基本”的社会事业交给社会和市场,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政府要履行监管责任。现在看,政府办了许多应当交给市场和社会办的事。使用公共资源办高档服务,满足少数人的需求,会加剧分配不公和社会不满。少数人的需求也需要满足,但应当交给社会和市场。这次新医改的最大特点,就是区分“基本”和“非基本”,政府主要保“基本”,包括基本保障、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药物,强调人人有基本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药卫生服务。高档的、选择性的、个性化的医药卫生服务要逐步交给社会办,由市场调节。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都要这样做。对此,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在社会事业所有领域,都要进一步放宽准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利用社会资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办好该办的事情。
(三)由政府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要深化改革、提高绩效。在服务提供上,应该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购买服务的机制。要逐步做到凡适合面向市场购买的基本公共服务,都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不适合或不具备条件购买服务的,再由政府直接提供。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立非营利性公益服务机构。各类社会机构和企业愿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只要具备资质、符合条件,就应当鼓励进入。政府择优为人民群众购买服务,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就会逐步形成有序竞争和多元化参与的局面。这样就能有效动员和综合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6.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纲1) 篇六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两会的重大成果包括: √ A B C D 通过了《物权法》 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和谐社会的行动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2.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性跨越是指: √ A B C D 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跨越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道路200到300的时间 中国跨越了5000年的历史 以上都包括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3.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什么区间时会进入矛盾高发期: √ A B C D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4.“六大变化”中不包括: √ A B C D 公有制转为私有制 工业化 城市化
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 A
5.经济快速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问题: √ A B C D 环境污染问题 公平问题 高耗能问题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6.当今社会群众所关心的“新三座大山”包括: √ A B C D 住房 教育 医疗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7.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 √ A B C D 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工业、农业的辅助发展 政府的政策性帮扶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8.两会中国家对于大专院校学生的优惠政策包括: √ A B C D 国家奖学金逐年投入增多
教育部指定院校的师范生进行免费教育 重点扶持职业教育 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9.当前和谐社会需要形成以下哪种局面: √ A B C D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10.社会给人民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舞蹈,这是和谐社会的哪种局面: √ A B C D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A
11.对社会劳动,有付出、有贡献,就应当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指和谐社会的哪种局面: √ A B C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B
12.目前社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 A B C D 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过大
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就业难,劳动和权益保护得不到充分实现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3.基尼系数超过多少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 √ A B C D 0.1 0.2 0.4 0.5
正确答案: C
14.社会保障问题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 A B C D 教育 住房 医疗
以上说法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15.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A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人民法院 C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大会 以上都正确
7.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纲1) 篇七
福建 周锦辉
【热点聚焦】
材料一:2014年7月1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宣布,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2014年12月2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材料二:2014年7月3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部署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为农民工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材料三: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材料四:2014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力争超额完成2014年目标任务。
材料五: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知识链接】 八年级(下)教材
1.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2.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增强权利意识,善于用合法的手段合理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崇尚公平,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3.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社会制度来支撑,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义的制度为人们公平合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正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九年级教材
1.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4.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考命题预测】 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近几年中考关注的热点之一。本专题涉及教材的知识点主要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2015年中考命题者可能会结合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民生的重要讲话、党和国家有关民生的一些重要举措,以文字、漫画、图表等为背景材料,通过选择、简答、分析说明、实践探究等不同题型,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
【设问角度提示】
1.启动全民参保、做好新形势下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棚户区的原因是有哪些? 答: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③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⑤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中国梦;等等。
2.启动全民参保、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棚户区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①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实现福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②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④有利于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等等。
3.你的身边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答: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某些地方上学难;②就业难,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③看病难、看病贵;④房价高、买房难;⑤社会治安差;等等。
4.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
答:①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②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④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⑤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⑥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等等。
5.民生问题反映我国社会的什么国情和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
答:①国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党和政府应该怎样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答:①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④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⑤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⑥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等。
7.青少年怎样为民生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
答:①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将理想的实现与艰苦奋斗相结合;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③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维护正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④积极宣传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政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热点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下列体现我国政府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的举措有()①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②2014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 ③2014年8月26日,财政部、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 ④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014年7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这()
①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③说明我国要把医改作为第一要务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4年8月16日,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说,到2017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将覆盖全体城镇就业人员和适龄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9亿以上,即每年新增2000万人以上。实行基本养老保险有利于()
①保障和改善民生 ②实现同步富裕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截至2014年6月底,中央财政已下达2014年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共2198.20亿元。其中,用于棚户区改造支出419.61亿元,同比增长148.1%。这()
①表明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工作宗旨 ②说明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 ③说明我国政府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住有所居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安定有序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右边漫画《有急有慢》 中机关和企业养老金并轨()A.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同步富裕 B.表明我国已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说明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D.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6.2014年12月2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将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全覆盖。这()
①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②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现 ③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能彻底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努力实现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这()
①说明我国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②体现我国义务教育具有公益性 ③能完全消除入学难的现象 ④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和谐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8.2014年7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围绕推进简政放权,通过相关法律修正案草案和行政法规修改决定。他特别强调:“政府要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
(1)“政府要让老百姓更有安全感”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哪些特征?(2)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国家实施了什么战略和策略?
(3)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促进和谐,人人有责。我们应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材料一: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材料二:右边漫画《瞄准》。
(1)我国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总依据是什么?
(2)此次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我国为什么要这样做?(3)有人认为,目前户籍藩篱正被打破,我国很快就能实现现代化。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4)要破除城乡壁垒,国家应怎样做?
10.材料一:201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材料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1)【知识链接】“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根本原则的理解。
(2)【见仁见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
(3)【出谋划策】请你就如何“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向当地政府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热点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1.D 2.B 3.C 4.C 5.D 6.A 7.B
二、8.(1)公平正义、安定有序。(2)①战略: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西部大开发等;②基本国策: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3)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
9.(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2)①公平是人们生活有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社会稳定与发展需要公平。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是维护公平的必然要求。②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正义因制度而保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是维护正义的制度保证。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平等的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3)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理由:①正被打破的户籍藩篱,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些国情决定了我国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4)①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具体途径:统筹推进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保障每一个进城安家落户的农民享受到均等化公共服务,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市民享有相同的权利等。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纲1)】推荐阅读:
着力突破“五难”困境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12-01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如何着力改善民生问题专题11-05
中心组理论学习:切实保障改善民生_促进社会和谐稳定08-04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11-29
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11-06
试论如何在改善民生中加强社会建设?08-06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