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反思(通用12篇)
1.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反思 篇一
1、设计问题系列,驱动教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以6个问题为主线贯穿始终,以问题解决为教学线索,在教师的主导与计算机的辅助下,学生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深化。
2.借助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学习难点是用数形结合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性质,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用了以下信息技术:
◇探究对数函数概念:课上播放PPT课件,学生总结三个“观察事例”中函数解析式的共同特征,概括到的形式,从而形成概念,突出学习重点。
◇绘制对数函数图像:作图1,学生动手画图,初步感知对数函数图像,教师个别辅导,正投展示,对比分析作图结果,纠正作图错误,总结作图要点,培养学生作图基本功;作图2,设计课件,全体学生参与,自选底数绘制对数函数图像,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认识,增强了对图像的直观感知,突出学习重点。
◇探究对数函数性质:对数函数性质的获得,需要借助对数函数图像。设计“动手实践2”,教师运用课件的动态演示功能,验证底数取定义范围内所有值时,对数函数的性质,学生操作课件“动手实践2”,通过拖动点“”,改变底数的值,观察对数函数图像随底数的变化情况,学生的亲身体验,提高了对研究过程的参与程度,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运用课件“演示””功能,使得大量图像共享成为可能,使得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活动得以实施,提高了学生对研究过程的参与程度,使得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更为有效地突破学习难点。
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反思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计划授课为两课时,笔者的说课为第一课时.
2. 地位及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 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可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包括了反复体会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螺旋上升地学习对数函数的纵向联系,也包括与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内容的横向联系. 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探究. 此探究完整的再现了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关键. 因此,将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高中学生抽象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所以理解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对其来说总是有些难度. 因此,笔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底数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 指数函数图象及其性质,对数的概念及运算.
2. 认知水平与能力: 具备自主探究能力,但抽象理性思维能力较弱.
学生对指数函数图像及性质的学习培养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对对数函数概念及运算的掌握使其能够顺利的过渡到本节课. 但由于高一学生的抽象理性思维有限,因此分析问题时仍会有些困难.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的学情分析,笔者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够概述对数函数的概念; 体会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 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具体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实例,直观认识到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类比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探究对数函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充分感受到对数函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 引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升华情感,培养其数学思想,进而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
四、教法学法
1. 教法分析
在教法上,本节课以启发、诱导、发现教学法为主,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并配以多媒体动态展示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进行剖析.
2. 学法分析
在学法上,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增加双边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笔者采用了类比与探究性学习. 类比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创设情境,让学生犹如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潜移默化中归纳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 开放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下面,笔者再来详细的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将本节课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即:熟悉背景、形成概念; 探究图象、归纳性质; 研读性质、应用举例;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 熟悉背景、形成概念
笔者将通过播放《马王堆西汉古尸》的视频开始本节课的教学. 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对数函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函数模型.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素养,可以得知如何判断古尸距今的年限. 此时,笔者再给出生物体内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关系式,由学生将其转化为对数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每给一个P都有唯一的一个t与之对应,从而迁移到函数的概念.
如此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对数函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从而导入新课,给出一般形式和定义域.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函数的定义域是( 0,+∞ ) . 目的是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思维,巩固对对数概念的理解.
2. 探究图象、归纳性质
由于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了把这一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本节课笔者以对数函数的性质归纳过程为主线,展开科学探究.
回忆研究指数函数图像时所做的两组具体图象,由学生画出y = log2x和log 1/2x的函数图象. 做出图像后,引导学生根据y= log2x图象的特征概述函数的性质. 再由小组讨论,合作完成y= log 1/2x的表格.
这样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分析图象、总结结论的意识. 同时笔者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述图象的特征,目的是发展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和运用其学习数学、进行交流的素质.
接下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为了脱离以往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在讲授底数a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时,笔者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猜测以下三组函数图象与之前所做的图象有何关联. 并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画出它们的图象,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 这样,问题的提出将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研究与探索的高潮.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象,从而得出自己发现的规律. 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自己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感悟能力.
然后,笔者再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出底数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并给出例1加以巩固.
例1如图1,试比较a、b、c、d的大小.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几何画板,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感受到分类讨论的思维方法. 从而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3. 研读性质、应用举例
接下来由学生自主填写函数性质的表格. 再一次让学生充分感受以图像为基础研究函数的性质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表格的完成也将使学生收获很大的成功感,使得其思考的热情带入高峰. 在此基础上,给出例2和例3加以巩固.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y = logax2; ( 2) y = loga( 4- x)
例3比较下列 各组数中 两个值的 大小: ( 1) log23. 4,log28. 5;( 2) log60. 8,log20. 8;( 3) log67,log76;( 4) loga5,loga5. 9( a > 0且a≠1) .
例2是一道简单的关于定义域的练习题. 例3的4个小题从同底不同真、同真不同底、不同底不同真以及分类讨论的情况入手,让学生体会函数的单调性以及0,- 1,1在对数式比较大小中的妙用. 设计这4个小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从而体会对数值比较大小的常用方法. 举一反三,在量变与质变中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
4.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 1) 归纳小结
一个模型: 对数函数模型.
一个方法: 以图象为基础来研究函数的性质.
三种思想: 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笔者让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渠道了解对数函数模型在银行复利中的应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进而带领学生从一个模型、一个方法、三种思想的角度展开小结.
( 2) 布置作业
为了避免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情况,笔者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作题两个部分,必做题面向全体,注重知识反馈; 选作题面向有能力的同学,注重知识的延伸性和连贯性. 最大程度地使全体学生人人有所得,人人能发展.
3.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对数函数;高等数学;信息论基础;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法:O122.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Logarithmic function is one of basic elementary function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applications of the properties of logarithmic function in advanced mathematics, information theory and image Processing.
Key words: logarithmic function; advanced mathematics; information theory; image processing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篇四
1、教材分析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内容,对数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运用很广泛。同时,通过对对数函数及其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既可以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来对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更好的理解,也可为以后研究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其它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起示范和铺垫作用。
2、学情分析
刚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对数函数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导致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学生已经初步对新函数的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并应用性质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数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难点:由图象探究函数性质,应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以自主探究法和讲解法为主,以练习法为辅,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分析,培养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2、学法
(1)类比学习:通过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
(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教程
1、情境引入
通过银行的复利计算问题,逐步引出对数函数。
设计意图:情景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反应对数函数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融入到学习中。
2、新知探索
通过上述模型,让学生给对数函数下定义。
学生用描点法画和的图象,教师再借助于计算机再画几个对数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一般情况。
以“你们能根据图象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吗?”设问,引导学生能过图象的特征得出对应的性质。
例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log23.4和log28.5;
(2) log0.33.4和log0.38.5;
(3) loga3.4和loga8.5(a>0,且a≠1);
(4) log23.4和log3.42;
(5) log3.42和log0.38.5。
3、巩固练习
(1)比较大小:
lg6________lg8;ln1.3________
(2)比较正数m,n的大小:
若,则m_____n;若,则m_____n.
4、总结提炼
(1)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方法;
(2)本节课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5、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P70~P72,梳理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等知识点;
(2)教材P74―7、8
四、板书设计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概念例题
二、图象
三、性质
5.《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反思 篇五
高一年级
××
6.对数函数教学反思 篇六
对数函数的教学共分两个部分完成。第一部分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第二部分为对数函数的应用。对数函数是在学习对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并且为学习对数函数以及对数函数的应用作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研究了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同学们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参与获得性质的过程。我用了三节课就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图象和性质的应用进行讲解。但是从作业和课堂效果看来。同学们没有指数函数的性质和图象掌握的好。特反思如下:
1、学生对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及对数的运算不过关。学生在做这些运算时有时不能灵活运用公式例如换底公式,有时学生会想当然地自己“发明”公式。导致部分题目出现运算错误或不会。
2、在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式的大小书写格式不规范,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就把真数和底数混乱了,这说明同学们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没形成。
3、在解有关求定义域的问题时,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底数a的取值范围以及真数必修大于0.4、同学们对对数与指数的互化不是很熟练。导致有关指数与对数互化题目出现错误。尤其是解决有关对数和指数混合式子的有关计算时困难很大,问题最多。还有在解决有关对数型函数定义域问题时,更不会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去解决。
7.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反思 篇七
一、反思数学教学观
笔者的数学教学基本观点是:创设丰富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 加强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 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营造一种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还学生学习主动权, 自我挖掘其创造潜能。
1. 在本课的教学中, 通过创设细胞分裂的情境, 研究它的相反问题, 引导学生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源于现实, 寓于现实, 用于现实”, 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2. 本节课基本上做到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据评课教师记录, 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花了二十四分钟, 基本上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构造知识”。
3. 本节学生主体参与度还可提高, 由于要按时完成课时任务, 学生发现的几种比较大小的方法没有充分展示与肯定, 使所有参与者都有成就感。
4.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 我的数学教学观还要增加一条:以人为本, 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领悟数学的本质。
二、反思教学设计
1.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将“会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改为“会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更具体,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归纳概括能力”可改为“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能力”用词更准确, “提高学生的应用意思与创新能力”在这一节课中难以体现。
2. 对学生已有内容的反思
由于“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有的内容, 弄清这一点后, 进行相应的教学”, 上课后再来反思学生已有内容, 有如下几点:
根据原函数与反函数图象间关系作图象还不规范;指数式与对数式转换比较娴熟, 指数函数的性质还记忆犹新。能动地使用计算器这一点课前未充分估计到。教学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知识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差异。
3. 对教学内容组织及教学设计环节的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 整体上把握教材, 将教材中的例1纳入下一课时, 例2、例3与课后习题3编入成一个例题与两个变式练习, 置于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之后, 使知识呈现一种精当的序列关系, 然后按“情境引入——对比探究——变式应用——小结反馈”的程式展开教学。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关于y=x的对称曲线, 教学设计是安排在课前完成, 学生暴露出了一些错误, 但可能还不充分, 笔者认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探索性问题或研究性学习课题, 引导学生体会由函数图象探索函数的性质, 让学生在课堂上画图, 虽多花点时间, 但暴露的问题可能会更多, 学生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反思教学过程
1. 对合作关系的反思
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学生有很多发言的机会。也暴露了不少思维过程的问题, 充分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从学生的作图到性质的探究与变式练习, 基本上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 学生主动参与。如比较log67与log76的大小, 学生一共想出了用计算器, 转化为指数式比较, 利用函数的图象, 利用对数函数单调性等四种办法。教师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了计算器的方法与图象法引导学生回到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对数式的大小。特别是计算器的方法, 由学生自主发现转化到比较这两个数与1的大小, 这一个片断评课教师认为比较精彩, 笔者觉得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 (1) 教学中老师需要机智, 而不是严格按备好的教案上课就行, 这正是新手所企望的, 这也正是这一片断的闪光之处; (2) 知识、方法的归纳是教师带领学生归纳, 还是让学生在实践后提炼, 也值得教师精心设计, 这一点授课老师已有了尝试与思考。在上课过程中, 由于授课教师考虑是公开课, 担心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转化为考虑两个指数式的大小比较, 授课教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 笔者自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大失误, 以后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要给学生机会, 不要低估他们的创新潜能。总之,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学生一个结果, 而应该让他们看看老师的思考过程等等。
2. 对课堂提问的反思
这一节课的课堂提问不是很多, 基本上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稍加引导与点拨。但有一处是注入式的, 即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函数y=ax与y=logax图象的交点个数”的提出与启发, 这里有改进的必要。正如苏格拉底名言“教育不是在灌输, 而是在点燃”, 这一处点燃显然不够。
3. 对时间结构的反思
基本上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特别是德育与美育目标基本上实现。有评课教师指出, 如果能将指数式与对数式大小比较放在一起研究就好了, 我同意这个观点。其实我的教学设计中有“回顾指数式底数为字母时大小的比较, 完善认知结构”, 但考虑课时限制, 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这是这节课的第二个遗憾。笔者建议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更充分地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过程, 让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索。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上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给所有学生有暴露自己思想的时间和空间。
4. 对课后作业的反思
课后作业情况比较满意, 教材中习题仅有两位同学两道小题出现了问题, 调查他们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位是粗心大意, 另一位是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用混淆了。对于探究性问题, 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有一位同学对logax的符号的判断, 不仅准确分析了四种情况, 而且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同正异负。“同正”即a与x同时大于1或同时小于1时为正, “异负”即a与x中一个大于1, 另一个小于1时为负。看到这一点, 笔者感到很欣慰。
毋庸置疑, 继续推进新课改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坚定不移的方向, 但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注重形式, 不及本质;注重通俗, 忽视升华;注重直观, 淡化理性的倾向, 必将严重制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 并最终导致与课程改革的貌合神离。新课改鼓励张扬学生的数学个性, 但不忽视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因此, 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鼓励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让数学课远离虚伪的美丽, 真正体现新课改理念还要鼓励学生自觉改变学习方式, 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第5期
[2].张顺燕.数学文化——在北大数学文化节上的报告[J].数学通报.2001
[3].熊川武编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2期
8.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说课稿 篇八
一、教学背景分析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三、教法学法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评价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编排依据
[内容、地位]本节教材内容主要研究: ⑴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基本性质;⑵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来解决一些与对数有关的问题。这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指数函数以及对数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可以说它是上述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为数学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函数模型。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编排依据]主要是从学生获取知识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和确定目标的依据
根据对数函数及其相关知识历来在高考中的地位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并了解其图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及优化他们的个性品质;
(4)情感目标:构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加互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3。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使学生能初步自觉地、有意识地利用图象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 [难点]理解和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特征,区分01和a1不同条件下的性质。 [关键]认识底数a与对数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1、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满足。因此本节课采用探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和分层教学。2、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也为了给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法: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定了三种学法:
(1)自主性学习法:根据作图的常规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
(2)探究性学习法: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3)巩固反馈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三、采用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1通过flash软件直观的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图象,使学生对其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2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平台。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9.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教学反思 篇九
-------写在同课异构大赛之后
一、设计背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解“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在此之前已经研究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函数的研究具有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和特有的研究方式,我希望通过预习提纲的设置、课件的运用、课堂的灵活处理,使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凸显数形结合在本节课的应用,延续了研究正余弦函数的方法——从图象入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对正切函数的性质加以提炼分析,并整理成表格。而从“数”的角度研究函数ytanx的单调性是一个难点,学生缺乏公式sin()sincoscossin,我将其作为一个探究让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探究。
三、教学过程回顾
1、在探究函数ytanx的图象,我采用的方法是提前检查学生的预习并将作图上传至课件,让学生对比观察学习。同时用“几何画板”
工具进行ytanx x0,的图象动画演示,以及ytanx在整个定义域2上的图象展示。让学生更加肯定自己的作图猜想,并适时归纳出“三点两线”作图法。
2、在检查预习提纲中渗透新知识。对一些细节的知识和学生共同分析,规避错误。比方“正切函数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如何从数的角度证明函数ytanx的对称中心为(k,0)kZ?”等问题都引2发了学生的深思。同时高度重视“数”与“形”的结合,灌输“以数助形”、“以形助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从而让学生感知数学是严谨的:“形”给我们以直观感受,“数”助我们严格证明。
3、在习题的选取上,我将教材的例题变式处理:讨论函数1ytan(x)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进行多个变式处理,针对每个性质23x)的性质处理。深入探究,让学生初步结识函数yAtan(四、存在的不足和别人的可取之处
1、语言不够精炼、不够准确。对比上官慧芳教师的教学,个人感受是她的语言规范、精炼,课堂提问有针对性。同时自己在处理“正切函数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这一问题时,受定义域区间形式的干扰有了疑惑,但在课堂上妄下结论实为教学之大忌。
2、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成丽娟老师,上官慧芳老师,祁佳佳老师都是从“性质”入手,作出图象,再从图象提炼性质,高度重视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并将其在课堂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而自己沿用了正余弦函数性质的处理方法,并没有认真揣摩教材的设计意图。
3、课堂掌控能力不强,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相比其他教师,我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更多的是个人表演和完成教学任务,并未考虑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归结起来是课前学情了解不足。
10.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教学反思 篇十
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是:①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开口方向、顶点和对称轴。②理解并能运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综合应用。我立足于学生自主复习,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首先我让学生课前完成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基础训练,促使学生对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知识点全面梳理和掌握。课上我用投影仪检查一名学生完成课前复习情况,其他学生交换批改,发现最后一小条有部分学生有问题,我及时评讲分析,帮助学生解决。
接着,师生合作探究本节课的例题。本例是用已知抛物线解决7个问题,这7个问题是我从全国2009年中考试题中整理出来的,它代表了中考的方面。问题1是用顶点式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再通过解析式求与坐标轴的交点,通过观察图象我又提出了x为何值时,y>0,y<0?以及图中△AOC与△DCB有何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
2、问题
3、问题4是抛物线的平移、轴对称和旋转的题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抛物线的顶点和开口方向来完成。这种类型的题目也有少数同学从坐标点的对称角度来解决也是可行的,并且方便记忆,对于这两种方法我让学生作了及时的归纳小结。问题5和问题6是关于抛物线的最值问题。问题5是利用抛物线的对称性解决三角形的周长最小的题目。学生通过作图能独立解决并求出点的坐标。问题6是本节课的重点,它通过建立目标函数解决四边形面积的极值。本题目关键是引导学生如何设点的坐标,将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我们熟悉的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来建立函数关系式。通过这条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建立函数模型的思想。本题让学生充分合作交流,最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新的知识。通过观察图象求出了四边形的面积后,我又提出如何求△BCF的面积的最大值的问题,让本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7是在抛物线上探求点存在性问题,引导学生先作出符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再判断点是否在抛物线上,本题着重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这7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推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对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
11.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数形结合的处理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数”与“形”的统一体,本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通过“描点法”作图、观察几个具体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课件演示展示“由动点生成函数图象”,很好地反映了“数”、“形”之间的这种内在的联系。
2、借助直观图形,帮助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即考虑“已经”形式化的`“数”的本质“特征”,又使“数”、“形”之间达到统一。
3、在总结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之后,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组题目,目的也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体会“数形结合”、应用“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平台,使学生经历利用“图形直观”来认识、解决与函数有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效果的达成
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探究,形成新知”环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及性质,并通过类比一次函数的研究方法,完成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也可以通过观察所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得出其图象的“特征”和函数的“性质”。
然而,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图象的外在形式(双曲线)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直线)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还缺乏对反比例函数图象“整体形象”的把握。一方面,当反比例系数的绝对值较大时,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不能完整地反映其图象“渐近”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应用反比例函数(增或减)的性质,比较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函数值的大小时,学生还不能有意识地从“自变量的正负”来考虑问题,这致使学生在“课堂检测”时,对部分问题的解决出现偏差。
此外,教学中,通过“类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要“类比一次函数学习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以对反比例函数“个性”的结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学习
12.对数函数教学反思 篇十二
1.本设计适于学习程度一般的学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全部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已了解研究函数的具体方法及步骤,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验,为研究对数函数提供了知识上的积累。因此,通过我们高一数学备课组的共同研究、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本教学设计从特殊到一般,运用类比的思想,类比指数函数的研究方法及模式,通过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从中直观地归纳出其性质。
2.从课堂具体实施情况来看,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方面做得比较欠缺,比如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而是老师代替了。其次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需加强,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
3.总之,通过本次数学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集体备课中,依据主备人的预案,大家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教学实际经验讨论补充,集思广益,达成共识,以期达到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带着经验和问题而来,携着感悟和启发而归的目的。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08-15
对数运算性质教案08-09
高中数学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二)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08-19
§2函数极限的性质11-07
高一数学函数教学反思07-16
幂函数课后教学反思09-07
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07-23
余弦函数的性质说课稿09-01
正弦函数的性质说课稿10-30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评课稿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