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现状

2024-09-03

中国农业的现状(精选8篇)

1.中国农业的现状 篇一

中国农业生态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又是整个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部分.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业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特别是中国农业属于资源制约型农业,农业生态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也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 者:卞有生 作者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刊 名:中国科技奖励英文刊名: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8(4)分类号:F3关键词:

2.中国农业的现状 篇二

农业信息传播的本源意义在于合理有效地引导农民受众生活与工作意识, 使之及时了解国家针对农民的即时方针策略, 能够排解农民受众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并指引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群众有效掌握新科学、技术, 使之成为快速地走向科学致富道路的航标灯, 是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基石。

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新闻与信息的传播, 一个好的, 完备的信息传播途径, 能够更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大踏步前进, 为新型农村基本建设保驾护航。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 但农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又相对落后, 想要达到我国的农业基本建设目标, 达到农业现代化, 针对农民受众的农业信息新闻传播就举足轻重。

二、当前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制约我国农业信息传播速度存在的主要因素, 一是农民受众接受信息渠道的单一性。目前农民受众最主要的接受信息传播方式仍旧是电视与广播, 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为农民制作贴近农民生活的专题栏目, 没有引起农民对农业新信息的关注度。二是新兴媒体网络的加入虽然给农业新闻传播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是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站也有着亟待改善的问题———网络覆盖率不够、网站规模参差不齐、网站信息重复性较高等, 与实际生产操作脱轨。三是目前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虽然有少数接受信息能力强的“土专家”, 但引领大多数农民的能力和作用还不够。

在现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农业新闻与农业信息的报道缺失、新闻报道与农民受众实际生活差异较大, 导致农民受众对媒体报道没有兴趣、关注度不高, 不能达到农业新闻报道的预期值。

农业新闻传播不同于其他产业的信息传播, 它具有时间的延续性, 一条高关注度农业新闻的传播, 需要用农业实践的结果来分析定论该新闻是否有其真实价值。我国众多有价值的农业新闻报道媒体传播以后, 农民受众趋之若鹜, 但有很大一部分信息在传播后就结束了, 没有后续报道, 达不到很好的延续性, 农民受众得不到所期望的结果。久而久之, 农民受众对农业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就会有所质疑。

传播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 人类依靠各种不同的方法来传递和接收信息, 其目的在于沟通、分享、交流和管理。传媒是社会形成的标志, 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今是信息高速膨胀爆炸的时代, 没有及时的信息传播就等同于人类没有太阳, 而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信息传播的方式方法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方式的更新革命所带来的就是对新类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信息传播人才就是现今社会这个巨大机器的润滑剂。他们将社会每一个层面贯穿, 用信息来联系构架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信息人, 特别是新中国的信息传播人才, 要具备知识面的多元化, 深切的民族自豪感, 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内涵和本民族所特有的传播方式。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一个领域的专家, 但更应该是所有涉及到新闻传播领域的“杂家”, 作为新闻传播人, 良好的品质道德修养也是必备的条件之一。

三、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发展的对策研究

在所有客观条件都具备的条件下, 我们应该按照什么思路去操作, 推陈出新, 变换传播的方式和手段, 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想要有实质性的改善就要了解农民受众想什么, 能够接受什么样的传播方式, 这样就对新闻传播人的要求更高, 需要深入一线了解农民受众的生活状态以及每天以什么方式接受农业新闻传播, 才能更充分贴近农民受众, 传播他们想要了解的信息与知识, 这也更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懈努力。

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正在绘制, 其覆盖面广、难度高。其中的信息传播规划一定要与农民受众的自身综合素质结合起来, 只有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才会给农业新闻传播铺设一条康庄大道。针对农民受众的新闻传播实际需求与客观因素, 我们可以针对农民比较喜爱并乐于接受的广播和电视两种媒介有针对性地进行节目制作, 以提高农民受众通过媒体了解农业知识。

农业信息新闻传播的方式很广泛, 包括: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等。在现今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时代, 网络成为了我国传播途径中的一支主力军, 但是网络目前所服务的对象大部分还是城市人口, 在相对落后的农村, 强化网络设施的建设成为目前各级政府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现今有部分农村已经安装了宽带、卫星电视等高科技媒体终端, 这就是社会在进步的表现, 只有农民受众知识面宽了, 才能更好地改善生活条件, 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差异, 减少因贫富差异所产生的矛盾。

现今农村的主要接受媒介还是依靠广播与电视。要想将新媒介在农村应用并深入普及到农民受众中去, 一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倾向与支持。现今农村的人均收入与城市的人均收入差距还是很大, 因此限制了农民受众对新兴媒体的接受与使用, 再则就是新兴网络媒体在农村环境制约下的软硬件改造和技术上的支持。所以新兴媒体网络想在农村普及并深入到农民受众当中去, 就要结合农村实地情况, 做到终端简单易懂, 操作方便, 让农民受众上手快, 看得懂。二是要了解农民受众的真实需求, 将国家的农业方针政策深入到农民受众心中, 调动农民受众积极性, 启发农民受众动手能力和创造才能。三是信息实用化, 让其学得到、用得上。根据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真正做到学以自用, 开拓视野, 解放陈旧的思想与观念。借鉴国外农业新闻传播的先进方法与经验技术,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找出适合我国的方式与方法, 才能够有效的达到既定的预期目标, 为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 经过对农业信息传播的综合剖析, 得到如下观点: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 国家的良性运转, 权重在于新型农村的基本建设。没有良好的信息传播途径, 就会制约新型农村的发展。农业信息与新闻传播的及时性, 决定了我党制定农业相关的方针政策是否能够及时被广大农民受众所熟知。及时的信息传播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并带动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农业信息与新闻传播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整体国家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面对当前农业信息传播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应抓住问题的根源, 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切实有效的维护农民受众的切身利益, 增加农民收入, 使之走向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为我们的国家快速富强, 贡献新时代信息传播人的全部力量。

3.中国农业机器人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篇三

关键词 农业机器人 ;农业机械 ;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 S183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Robot

LI Yulin1) CUI Zhende1) ZHANG Yuan1) LI Mingfu1) LUO Wenyang2) GE Chang1)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anjiang,Guangdong 524091;

2 South Subtropic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anjiang,Guangdong 524091)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21st century robotics trend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robot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robot, developed agriculture and our variou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robots to explore the main application areas of agricultural robots, the final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robotics in agriculture currently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robot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obot ; agricultural machinery ; application status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尤其是从事繁重的田间劳作的劳动力,年龄普遍偏高,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产业成本逐年增高。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耕地资源不断缩减、水资源短缺、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和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高等严重制约农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在生产实践中,大量采用农业机器人进行作业,从而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产业循环率,这是解决农业生产劳动力资源不足,生产力低下的根本出路[1]。

农业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它是人工智能监测、自动控制、图像识别技术、环境建模算法、感应器、柔性执行等先进技术的集合[2]。目前,农业机器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机器人已经可以取代人工进行一定的农业活动,如田间及温室喷洒农药,部分作物收获及分选作业,以及一些人类完成有困难的工作,如高处采摘等现在就可以通过农业机器人完成。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农业机器人,将会极大地改变传统农业的劳作模式,降低了对大量劳动力的依赖,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贡献力量[3-4]。

1 农业机器人特征、结构及分类

1.1 农业机器人特征

与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机器人相比,农业机器人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5-6]:

①作业对象复杂:不同于工业材料,农作物一般都具有容易受到损伤的特点,而且其种类多种多样,形状又各有不同,在三维空间里生长发育的程度不尽相同,甚至个体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农业机器人需要具有很强的识别能力,并以此为依据做出不同的动作,且力度恰当。

②作业环境复杂: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农作物不断的生长变化,这就要求机器人要适应其不断变化的开放性作业环境。除了受园地倾斜度等地形条件的约束外,农业机器人的作业环境还受到季节、光照、大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农业机器人在具备柔性处理作物能力的同时,还要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这种苛刻的作业环境要求农业机器人在视觉、判断力和知识推理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智能。

③操作要求特殊:农业机器人的操作者一般是没有机械电子相关知识的普通农民,因此要求农业机器人的设计必须满足较高的可靠性、易用性和易于维护的特性,以提高农业机器人的普遍适应性,真正将农业机器人广泛用于实际生产。

1.2 农业机器人基本机构

农业机器人以农业生产为目的,具有信息感知和可重编程功能,具有仿人类肢体动作的半自动或柔性自动化设备。农业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技术、图像识别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尖端科学技术。农业机器人主要由末端执行器(end-effecter),传感器和机器视觉系统(sensor and machine vision),移动装置(traveling devices),控制装置(control devices)等组成[7]。

末端执行器(end-effecter),也被称为机器手,以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为夹持式手爪、磁力吸盘式手爪、空气负压式吸盘、多关节多手指手爪及顺应手爪;以机械手的位移控制方式不同,可分为圆柱坐标机械手、直角坐标机械手和极坐标机械手三种。机械手的动力源有3类:电动执行器,包括步进伺服电机、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液压执行器,包括轴向活塞式油缸、双杆油缸、液压马达;气压执行机构,包括气缸、气动电机、摆动电机。

传感器和机器视觉系统(sensor and machine vision)包括:测量距离、力等因素的传感器,测量其自身位置、速度、加速度、角度等因素的传感器,获取图像及位置信息的机器视觉系统[8]。

移动装置(traveling devices)的主要形式有:腿式移动、履带式移动、龙门式移动、导轨运动和轮式移动。

控制装置(control devices)通常采用单片机,DSP芯片,计算机等。

1.3 农业机器人分类

依据作业领域的不同,农业机器人可分为:设施农业机器人、田间生产机器人和农产品加工机器人3个大类,每类农业机器人,又可根据作业目标的差异进一步细分,如图1所示[4,8-11]。

2 中国农业机器人发展概况

在农业机器人的开发方面,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发展迅速。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已开发出用于收获草莓、葡萄、柑橘、西红柿、黄瓜等水果蔬菜的多种农业机器人,且其作业效率高、质量稳定,打开了农业机器人开发应用的局面[9,12]。这些发达国家已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精准化,其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其农业机器人开发应用的不断进步。

中国农业机器人起步晚、底子薄、投资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时期,距离实际应用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不过经过国内相关研究单位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8,13]。

作为中国农业机器人技术最早的研发单位之一,中国农业大学通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开发出了自动嫁接机器人,已经成功地进行了生产试验,解决了脆弱易损伤的蔬菜幼苗机械化嫁接难题,为中国温室栽培的蔬菜瓜果嫁接的规模化、产业化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嫁接技术和经验。东北林业大学开发了一种应用于林木球果采摘的农业机器人,具有很高的作业效率,可以在短暂的林木球果成熟期内大量采摘林木种子,解决了人工采摘所带来的作业危险系数高、效率低下、成本高等问题,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更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如南京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也进行了农业机器人的相关研究,目前已成功研制出采摘草莓、黄瓜、茄子、番茄等水果蔬菜的农业机器人和用于除草的农业机器人。据调查,中国在应用于耕作、施肥、喷药、部分农作物收割等领域的农业机器人均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14]。

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农业机器人技术相对薄弱,可靠性、精度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国内科研人员的研究目标主要集中在图像分析和机械控制等领域,研究对象也以西红柿等球形果蔬为主,对其他异形果蔬研究较少,且大部分样机尚未市场化。

3 农业机器人现存问题

尽管一些农业机器人已可取代人工完成部分农业生产活动,但在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存在3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5]:

①为适应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农业机器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智能和柔性,如基本的识别和避障能力。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逐步将研究的重点从机械构造方面专享机器人视觉、人工智能等领域,在视觉识别、自动导航、定位等技术上已有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但在一般情况下,农业机器人的智能水平比较低,无法取代人工。

②农业机器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性状多样的作业对象、苛刻的作业质量需求,导致农业机器人必须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系统故障、智能不足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③农业机器人的成本高,市场无法承担其高昂的价格。目前,农业机器人尚处于起步期,各组成部分及系统尚未完善,未能规范化、模块化、批量化生产,因此,农业机器人整机价格高,操作及养护费用高。同时,目前的农业机器人只适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某一项特定作业,如播种、采摘等环节,不能用于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再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性显著,导致农业机器人的利用率低,又间接提高了农业机器人的成本。

4 中国农业机器人发展展望

随着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集约化逐步提高,中国农机化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时期。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遵循国际先进农业发展趋势,发展农业机器人技术,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从一个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

农业机器人技术的先进性和先导性决定了其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农业技术装备研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借鉴国际农业机器人发展经验,中国农业机器人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16]:

①改变农业机器人的高度模仿人类动作的思路,以作物的物理特性为目标,以稳定可靠的技术为依据,开发出机器人易于实现的动作来替代仿人类的动作,实现智能化;

②通过生物工程、设施农业等方法使作物尽可能均质,以降低对农业机器人各方面技术水平的要求;

③开发集成终端执行器和计算机软件,来扩展农业机器人功能,做到一机多用,以提高农业机器人使用效率,降低农业机器人整体成本。

参考文献

[1] 赵 匀. 农业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 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1-4.

[2] 罗锡文,区颖刚,赵祚喜,等. 农用智能移动作业平台模型的研制[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2):83-85.

[3] Spencer S. Robot milkmaids to become a commercial reality[J].Industrial robot,1999,26(2):112-114.

[4] 戴乃昌. 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初探[J].农机化研究,2009(2):241-243.

[5] 方建军. 移动式采摘机器人研究现状与进[J]. 农业工程学报,2004,20(2):273-275.

[6] 田素博. 国内外农业机器人的研究进展[J]. 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7(2):3-5.

[7] 王建军,武秋俊. 机器人在农业中的应用[J]. 农机化研究,2007(7):174-176.

[8] 闫树兵,姬长英. 农业机器人移动平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7,24(5):13-15.

[9] 胡桂仙,于 勇,王 俊. 农业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J]. 中国农机化,2002(5):45-47.

[10] Kondo N, Monta M, Fujiura T.Fruit harvesting robots in Japan [J]. Physical, chemical, bi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iques and processes, 1995,18(1-2):181-184.

[11] 汤修映,张铁中. 果蔬收获机器人研究综述[J]. 机器人,2005,27(1):90-94.

[12] 崔 勇. 农业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浅探[J]. 南方农机,2008(1):35-37.

[13] 李 牧,陆怀民,方红根,等. 我国农林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森林工程,2003,19(5):39-41.

[14] 沈明霞,姬长英. 农业机器人的开发背景及技术动向[J]. 农机化研究,2000(2):31-35.

[15] Ceres R,Pons FL,Jimenez A R.Design and imp1ementat ion of an aided fruit-harvesting Robot[J].Industria1 Robot,1998,25(5):337-346.

4.中国农业生产现状及对策(推荐) 篇四

——以粮食安全为例

【摘要】:粮食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它直接关系到异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粮食安全自然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安全的目标就是要确保能够获得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相适应的足够的粮食供应,防止因粮食短缺或意外突发事件而出现的危险。粮食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 粮食危机 中国 经济发展 国家安全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用世界上 7%的耕地来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粮食问题不仅关系着民生,还关系着我国的社会和政治上的稳定。保证国内的粮食安全是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七年增产,今年很可能实现“八连增”。虽然,我国粮食实现了“七连增”,粮食总产量达到10916亿斤。但是,与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相比,中国的粮食安全仍然最脆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虽然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这种平衡非常脆弱。保障粮食安全的资源条件非常有限;第二,这种平衡是强制性的平衡。种粮成本越来越高,比较收益不高,对地方财政收入几乎没有什么好处。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有中央和各级政府强力的干预,否则这种平衡马上就会被打破;第三,这种平衡非常紧张。虽然现在小麦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是稻谷和玉米供求日趋偏紧。

四方面因素制约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一是地,二是水,三是种子,四是钱。

我国有18.26亿亩耕地,但是粮食播种面积不到16亿亩,人增地减的趋势难以遏制。而且我国耕地的质量也存在严重问题。

水资源的制约。经过几十年的治理,虽然大江大河和大型灌区的治理建设取得了成就,但是对农村的沟、渠和塘的投入太少。这几年严重的旱涝灾害,与水利投入严重不足有关。省、县财政投入有限,中央财政水利投入也是杯水车薪。

种子问题。我国的作物种类小、散、弱,八九千家种子公司绝大部分没有独立研发能力,我国最大的10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只占到13%。美国孟山都、杜邦先锋两家公司占有美国60%的种子市场,现在他们对中国市场垂涎三尺,而且已经进来了。

粮食安全最大的挑战是种粮成本快速增长,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不高。劳动力成本的提

高正在推动粮价整体性的上涨。在人多地少的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的劳动生产率,扩大粮食的生产规模很不容易。这种情况下,成本提高必然推动价格上涨。如果没有大量补贴的话必然会出现粮食供应的短缺。

我国已悄然进入了国际粮食净进口国的行列。不断缩减的耕地面积、低下的种粮效益、频发的自然灾害,更是一次次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那么如何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从我们个人来讲讲,都应该从我做起,节约粮食。从大局来讲,应该注意几个关键点:

一、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 18亿亩这条红线。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两个“最严格”(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决不能动摇,就显得更为重要,各级政府一定要明确粮食安全,守土有责。

二、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目前农业基础仍薄弱,作为一个弱质产业,一个弱势群体,农业、农民需要国家和社会来大力支持。要建立粮食补贴的长效机制,其次建立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倾斜机制,同时,还要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三、继续强化科技支持力度。当今的农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是科技进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未来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约 20%来自播种面积的增加,约 80%来自单产的提高,现在我们国家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大致为 4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潜力。必须要大力强化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建设与发展 “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发展循环农业,确保粮食生产。全面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合理配置,资源循环利用的“大农业模式”,提高循环农业的规模和水平,同时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循环农业快速发展,还要搞好宣传与引导工作,营造循环农业的发展氛围,更着手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崇伯.国际粮食危机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思考[J].参政议政, 2011(3)

[2] 林宇.国际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我国的粮食安全[J].福建农业 , 2011,(09)

[3] 韩俊.全球已进入粮食市场动荡多变和高粮价时代[J].价格与市场 , 2011,(10)

[4] 代振娜.浅谈保障粮食安全的三个关键点[J].科技风 , 2011,(10)

5.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篇五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3)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2](4)中国西部农业的发展——甘肃兰州高墩营“高原夏菜” 1.发展现状:兰州市共有耕地面积314.79万亩,其中水浇地117.06万亩。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产量186万吨,外销各类蔬菜81万吨;全市50.43亿元的农业总产值中蔬菜产业占了50%、达到25.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达到21.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01元,其中蔬菜产业贡献率为23.2%。兰州高原夏菜能够提供20多个种类、200多个品种。

2.区位分析:(表一为兰州高墩营发展高原夏菜的区位分析)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自然条件:1.兰州市高敦营村地处自然条件:1.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平原地带,地形平坦,有利于蔬菜候区,全年降水量较少,水源不种植。

1.当地地处高原,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内部有机物的积累。

3.干燥少雨,病虫害少。社会经济条件:1.迎合消费者对绿

社会经济条件:1.西部地区闭塞,足。

2.当地大水漫灌的形势严重,土壤板结现象严重,土壤肥力不高。

色蔬菜的要求,具有较长的采收上交通条件欠缺。

市期,可从每年5月下旬到10月初2.蔬菜种植技术想多落后,缺乏持续供应,很好地弥补了东南沿海相关的技术人员和指导人员 夏季蔬菜供应的缺口,具有良好的3.销售渠道单一,未形成相关的上市档期,市场广阔。

2.政策上国家给予财政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的政策。

产销合作社,产业链不连贯。(5)抗病虫作物的培育。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等,其中转基因生物育种是重要的应用领域。抗病虫是转基因作物的一个重要育种方向。1996 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在美国应用于商业化生产,仅仅10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了60倍,达到了1.02亿hm2,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户数量超过了1000万户[3]。Bt抗虫棉是中国唯一大规模推广使用的转基因作物,仅2009年,Bt抗虫棉占棉花总播种面积达到68%。但由于受到国际上“转基因安全性争议”和国内一些环境保护人士的影响[4],近年来我国转基因作物推广应用的速度放慢了。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16 个重大专项之一,该重大专项是建国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单项农业科研项目,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的高度重视和我国政府支持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的政策导向。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

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2)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学程度占40%有30%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5]。

(3)甘肃兰州高墩营“高原夏菜”发展的问题。

技术方面:存在着白菜烂蕊,叶子泛黄的双霉病等,缺乏技术人员的指导。

销售方面:销售价格单一,销售渠道不通畅,缺乏统一的销售模式。价格方面:年均价格不稳定,价格波动大,采购商恶性竞争造成市场的混乱。

生态方面:尾菜的大面积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人为方面:村民环保生态意识不高,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缺少。生产方面:夏菜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三、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1)低碳经济模式是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从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分析,农业生产消耗用碳大致有三种途径:①化学性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如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②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如拖拉机、耕地机械、水泵等;③农产品的加工流通过程中能源使用,如加工过程、运输和包装等。那么就需要针对性的改变原有高碳的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统计,全球农业减排的技术潜力高达每年5.5—6亿t当量CO2,其中90%来自减少土壤CO2释放,即土壤固碳[6]。鲍建强等[7]依据人类社会能源结构中碳用量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3 个阶段,并指出发展低碳农业可以走有机、生态和高效的路径。王松良等[8]指出农业在碳问题上兼有“碳汇”和“碳源”双重属性,低碳农业通过把大量的碳“扣押(sequestration)”在农业土壤和植物来抵消人类碳释放。赵其国等[9]提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必须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其宗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的高值化,大幅度提高。

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发展过程的中间阶段就是低碳农业经济,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社会最大效益的技术。本研究在前述文献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由于高碳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低碳化”,即农业产业链从“高碳型”移到“低碳型”;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2)节约资源能源的耕作技术

(2.1)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国传统农作制度中精耕细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好的耕作习惯,但过分的精耕细作不但消耗大量能源,也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负面作用。如我国北方春天常年干旱,农田土壤耕作层裸露疏松,过度机械耕作不但直接耗费了大量石油能源,而且也加剧了北方旱作农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土壤沙化等现象的原因之一。保护性耕作的采用起源于上世纪70 年代,目前已经在部分发达国家得到大面积推广。到2005 年,全球大约有近1亿hm2 的耕地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占全球总耕地面积的6%以上。其中,超过90%的面积集中在美国(26%)、巴西(24%)、阿根廷(19%)、加拿大(13%)和澳大利亚(9%)等国家。另外,保护性耕作的采用主要是在雨养地(面积超过96%)。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工作起步较晚。1991年农业部与澳大利亚合作成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2002年政府筹集专项资金来支持保护性耕作的试验和示范。2005 年开始农业部推动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和推广。

在农业固碳和减排措施中,保护性耕作被认为是最具推广潜力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因为它不仅可以提高土壤对CO2 的固碳能力,并且通过减少燃料使用量及秸杆焚烧现象,农用投入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农用投入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首先,免耕少耕可以减少农业机械的使用,这也就减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相应减少CO2 的排放。再次,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在耕作中化肥的使用也相应减少。保护性耕作主要从4 个方面保护耕地生产肥力:①深松打破犁底层,有利于雨水下渗和作物根系成长;②利用免耕、少耕技术,减少对土壤层的破坏;③用大量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的蒸发;④秸秆腐烂形成大量的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保护性耕作还可以显著节省劳动投入,增加效益[10]。在我国的北方旱作农业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尤其是严重缺水的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更有推广价值。

(2.2)节水抗旱技术的推广。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降水分布失衡,表现在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就是连续干旱。北方地区作物播种生长季节的旱灾几乎每年都发生,节水抗旱技术对于这些地区农业生产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抗旱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大水漫灌。但这种方式水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节水抗旱技术有广阔的推广应用潜力。节水灌溉技术分为两类:①从工程角度分类,包括改土 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左右;推广管道输水灌溉(管灌比土渠输水灌溉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微灌技术(包括微喷灌、滴灌、渗灌及微管灌等)。②从农艺角度分类,包括根据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灌水,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选用抗旱品种、增施有机肥;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平衡施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配合应用化学调控抗旱措施,如保水剂。抗旱剂等效果更好。

四、结论

由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由此而来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各国。农业作为依赖自然再生产提供产品的重要产业部门,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发生双向影响关系,即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直接的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是“低碳化”,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本研究以产业链和技术的视角,讨论了耕作技术、农用化学品投入、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低碳化发展方向,以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化和产业链末端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低碳化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传统的以高碳、高耗能、不节约资源、环境不友好的现行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走向末路,以低碳、节约资源能源、环境友好为显著特点的低碳经济模式必将成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这将会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6.中国农业的现状 篇六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

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二)缺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数人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专门保险教育。而农业保险经营的复杂性、艰苦性,更是导致人才奇缺。因此,从业人员现状是经验型多,知识型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数据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比例约为1:4。人才的极度匮乏,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保险险种减少,发展滞后

我国保险业在经历了最初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险产品的结构不合理,险种可选性少,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产品缺乏创新,一方面产品雷同多,细分度不够,达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组合效应。另一方面产品开发能力弱,更新换代慢。由于长年亏损、业务萎缩。

(四)保险中介机构缺位

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村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于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公司这一中介形式。

(五)农民投保意识不高

农民对农业保险既力不从心,又心有疑虑。首先,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入不敷出,保险公司对其要求较高保险费率,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其次,许多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险的作用,许多农民由于受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很难相信保险对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赖保险,许多农民买了保险后,高枕无忧,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三是道德风险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分散,保险公司监督力度不够,少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利用保险进行欺诈活动,把保险当作“摇钱树”,失去了保险的意义,触犯了国家法律。

(六)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

我国农业保险由于缺乏适当的再保险安排,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保险经营主体自身、难于分散,影响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而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普遍有再保险机制的支持,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

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而我国,由于再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主体数量少且不健全,导致我国的再保险市场一方面供给主体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技术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三、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供给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问题,保险经营和发展的两难困境。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特点和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为了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要改变经营方式,转变经营作风,以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拓展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职能,克服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二是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水平。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农业保险意识,鼓励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以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动机和能力。三是培育农业保险人才。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业保险人才,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的多层次需要。

(二)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二是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再保险政策,支持保险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再保险市场,扩大风险分散面,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三)利用资本市场分散巨额风险。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补贴方式建立巨灾专项风险基金;二是发展保险衍生产品。

7.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七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漫长的呈现一定阶段性特征的过程。对机械化的含义的理解也是在逐渐地发展之中, 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态势来看, 我国的机械化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 这一时期是我国机械化发展的起步阶段, 大中型机械开始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我国的农业生产开始脱离单靠手动进行劳动的阶段, 迅速发展到以大中型机械为主的田间生产方式,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是, 农业机械的单一生产模式还是存在很多生产上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 农业机械化生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大中型机械生产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 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变化, 土地实行承包, 规定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政策大大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导致原有的大中型机械生产不能满足农村的实际生产任务, 从而促进机械化生产的改革, 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1世纪初开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 新型的农业机械开始应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当中, 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始逐步完善。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 农业开始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农机产业初步建立体系。

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实际意义

1.农业机械化最直接的意义在于能够给农民带来收益。农业的发展带来的最直接利益在于增加农民的收益问题, 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所在。自21世纪初以来, 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就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农业机械化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农业收益, 安置农村的劳动力, 吸收农民踊跃投身到农机具的社会化服务中。

2.农业机械化转变了我国农村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大机械生产规模的扩大, 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开始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某种程度上能够打破限制增加农作物的年产值, 随着我国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 现代农业的发展应运而生, 新的农业机械化的改良技术和农业生产的规模迅速扩大, 以及成体系的生产系统, 这一系列变化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3.农业机械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经阶段。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建设任务之一, 在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的今天, 我国农业发展逐渐与社会发展接轨, 只有努力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化,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社会发展问题。

4.从农业的本体来说,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保证。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 缺乏有效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农业是毫无竞争力可言的, 只有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 保证机械化作业的整个流程能够顺利完成和进行, 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 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机械化的普及。所以, 国家应适当地给予政策和技术上的扶持, 加快我国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

其次, 我国家庭联产承包的规划方式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一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机械的普及率及使用率, 所以, 国家需要从根本上对土地的使用和经营规模进行调控, 保证机械化的普及和发展。

最后, 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没有充分和机械应用技术进行接轨,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创新存在着滞后和落后的现象。国家应适当地给予机械化相关的技术支持, 促进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小结

基于以上分析, 可以发现, 必须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使农业增产, 粮食增收,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丽凤, 宋扬, 陈红艳.农业机械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 2010 (2) .

[2]陈栋栋.我国进入减人增机发展现代农业新时代[J].现代农业装备, 2009 (4) .

[3]陈昂辉, 邵益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丘陵地区发展农业机械代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机, 2009 (4) .

[4]陈柏槐.农机化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J].湖北农机化, 2008 (6) .

[5]朱培.加强农业机械管理工作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J].农业机报, 1980 (4) .

8.中国农业的现状 篇八

一、中国农业对外合作发展现状

2013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出,促使中国农业对外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农业对外投资

投资规模加速扩张。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2014年,中国农业(农林牧渔,下同)对外投资流量从1.85亿美元增加到20.4亿美元,增长了10倍,年均增长35%,占中国对外投资流量的比重从0.87%上升到1.66%。农业对外投资存量从2006年的8.2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96.9亿美元,增长近11倍,年均增长36.2%,占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的比重从0.9%上升到1.1%。

投资领域更加广泛。目前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已经从最初的渔业发展到多个行业和领域,包括粮油作物种植、农畜产品养殖加工、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森林资源开发、园艺产品生产、橡胶产品生产、水产品生产与加工、设施农业、农村能源与生物质能源及远洋渔业捕捞等。其中,以大豆、玉米、水稻、天然橡胶、棕榈油、木薯等产品的种植、加工及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等领域发展规模更大、发展速度更快。

投资主体、投资模式趋于多元化。我国农业对外投资逐步形成以国企为主导、民营企业为新生力量的多元投资主体结构,投资方式也由最初的独资为主向多种投资方式并举方向发展。作为农业对外投资主要形式的海外耕地投资快速发展,根据全球土地交易联机公共数据库LandMatrix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项目近100个,总面积达400多万公顷。国有企业是海外耕地投资的主力,但从项目数量上看,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海外耕地投资的主力军,此外,黑龙江等边境省份还有大农户、农户联合开发等投资模式。

投资地区分布广,主要集中在亚洲。亚洲是境外中国农业对外投资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占比近70%,其次为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从投资存量来看,主要集中在东盟和俄罗斯,2014年占比分别为25.2%、21.7%。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潜力大。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俄罗斯,未来在中亚的粮食和棉花,南亚的经济作物种植,东欧的耕地和粮食生产,北非的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中国投资合作开发的空间很大。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

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274.5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861亿美元,增长近6倍。其中,出口额增长近4倍;进口额增长10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

贸易逆差问题日益突出。自2004年开始,我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且呈逐步扩大趋势。2004—2015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从46.4亿美元增至457.4亿美元,增长近9倍。农产品贸易逆差常态化,进口依存度不断提升,使我国受国际市场影响加深。

贸易的结构性特征明显。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及各类加工制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优势农产品出口体系,农产品进口则集中在大豆、棉花、食糖等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随着我国农业资源约束加大,各国贸易壁垒发展,我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增长乏力。玉米、食糖等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国外农产品大量低价进口,已显著抑制和打压国内农业发展。

出口市场趋向多元化,进口市场集中度较高。随着中国与东盟、新西兰、智利、秘鲁自贸协定的实施,自贸区效应逐步显现,双边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近年,我国加强同对南美、中亚、中东、以及非洲国家农产品贸易,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趋向多元化。但进口集中度依然较高,美国、东盟、澳大利亚、阿根廷、欧盟和巴西为6大进口来源地,2015年我国自上述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进口额占比近80%。农产品尤其粮食进口市场集中度较高,增加了粮食安全不稳定因素。

“一带一路”战略对农产品贸易将产生重要影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未来提升的空间很大。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合作,一方面,可实现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市场多元化,由此增强对国内紧缺农产品的管控力,防范和化解粮食进口风险。另一方面,可输出我国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优势产品,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三)农业对外援助

农业对外援助方式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调整对外援助政策,农业对外援助从无偿援助转向实现双方互利共赢。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为此,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对外援助举措,不断加大在农业和粮食生产领域的援助力度。目前,我国在非洲、亚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启动实施了一大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促进了受援国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增产,赢得受援国广泛赞誉。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带动了中国农业人才、技术、和生产资料的输出,成为扩大双边农业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我国农业“走出去”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对外援助项目与农业对外投资有机结合,为我国在境外进行农业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将增强农业对外援助的带动作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双边农业合作机制,积极发挥援外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引领和桥梁作用,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等产业园区合作新模式,提升农业投资合作水平。

二、中国农业对外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企业自身存在短板

企业投资能力不足,应对风险能力差。中国农业对外投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集团较少。普遍融资能力弱,很难通过国内银行抵押担保贷款条件,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发展。

国际化经营能力弱,难以适应走出去发展需要。大部分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缺乏国际化人才,这是制约我国企业境外农业投资发展的关键因素。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对投资项目产生负面影响。大部分企业管理理念落后,企业社会责任还没有成为普遍的价值观。部分企业没有积极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环境,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上存在一定差距,无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与当地社区缺乏交流等,引发当地的争议和不满。

(二)国际环境约束

国别投资风险大。我国农业对外投资主要目标区域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国家营商环境较差,投资综合成本较高。尽管一些国家农业资源丰富,但政局变化大,产业政策连续性较差。此外,也有一些国家对本国农业和农产品市场采取保护政策,人为设置障碍,给我国企业进行投资合作开发带来了很大风险和损失。

全球农业资源竞争激烈。跨国公司对全球农业资源垄断加强,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控制全球农产品贸易,目前已经控制全球80%的粮食贸易和70%的油籽贸易。未来对全球农业资源的掌控与竞争制高点的争夺将更趋激烈,给实力不强的中国企业农业投资带来更大的挑战。

国际负面舆论影响。由于农业“走出去”项目多涉及土地等敏感资源,关系到粮食安全等战略物资。作为发展中大国,大规模进行农业海外投资,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有舆论认为中国的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耕地投资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三)国家层面规划缺失

目前我国还没有根据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求,总体设计规划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战略,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低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传统领域,没有从战略上建立农业投资、贸易等互为一体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没有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农产品贸易战略与对外投资管理的体制,不能适应服务于新形势下农产品大规模进口,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以及农业产业安全管理的需要。

(四)国内政策支持力度不强

财政政策:现有的直接补助费用(补助海外投资企业前期开发、资源回运、境外突发事件处置等)不仅支持的比例小、范围窄,而且要求非常严格,很多中小型企业很难申请。

金融政策:仅有贷款贴息政策,缺乏专门针对农业“走出去”企业的融资支持政策。

保险政策:农业“走出去”因土地权属、自然条件等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和压力,但目前我国仍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险制度。此外,农产品出口保险范围过窄,难以最大限度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税收政策:中国鼓励企业在海外进行农业投资以有效保障粮食安全,但企业将粮食返销国内尚无优惠政策,均按同类进口产品处理,如大豆返销国内要交纳关税和增值税,玉米还需进口配额。而且当前我国还尚未与所有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在操作中仍存在涉外企业双重征税问题。税负较重挫伤境外农业开发的积极性,不利于对国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加强农业对外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农业对外合作总体规划

一是做好农业对外合作与目标国农业发展需求的规划结合,立足双方需求找准结合点。二是做好中央、地方与企业对外投资目标的规划结合,实现规划体系、管理体系与企业行动的协同一致。三是做好重点技术、重点产业与目标区域的规划结合。基于地缘优势和合作便利性,采取差异化策略。突出我国与亚洲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南美、非洲等区域的贸易和投资空间布局。

(二)创新发展农业对外合作模式

农业对外投资。一是要增强农业对外投资主体实力和全球竞争力。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注重构建企业联盟,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二是要优化全球农业投资布局。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农业对外投资伙伴关系网络,借助资本市场运作、国际基础设施投资等契机,使我国与相关国家及地区的农业对外合作更加紧密、形成区域新优势。与目标国、目标区域以及全球农产品的供给、统筹、平衡相结合,在境外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产品生产与储运渠道,创造新的外部市场,提高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农产品贸易。优化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支持国内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外部支撑。合理谋划并对重要大宗农产品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的关系进行科学化、精细化、中长期研判和全球布局。提高国内外市场协调管理的水平,确定合理的进口规模,把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力度控制在可控范围。推动进口市场多元化,降低进口集中度,克服对少数国家的过度依赖,增加后备渠道的多样性,强化中国在交易过程和价格形成过程中的话语权。

农业对外援助。应积极创新以“南南合作”为代表的农业对外援助与合作模式,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中国农业发展经验”输出。要有计划地实施重点农业援外项目,着眼农业产业链上的重点产业环节。要有侧重地选择农业援助区域,以周边国家和非洲为主,开拓拉美,加大对重点国别的支持,带动和配合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与利用。在做好全球范围内农业“走出去”整体布局的前提下,要以区域或次区域为单位,依托农业援外成果,打造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区域大平台,发挥整体联动效应。

(三)强化国家对农业对外投资的政策支持

加大对农业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已设立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可适当向农业对外投资合作企业倾斜。正在实施的财政支持资金,可适当降低海外农业企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企业申请支持的门槛。建立专项基金对海外粮食生产给予重点支持;商业金融机构对农业海外投资信贷提供担保等支持。

减轻农业对外投资企业税收负担。争取与更多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议,对于暂时未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议的国家,可考虑在国内给予适当减免抵扣。对于农业对外投资项目需出口的生产资料机械设备等,应降低或减免关税。境外农产品回运,应减免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建立境外农产品回运绿色通道,对粮棉油糖回运优先检测验关和通行。

建立和完善海外农业投资保险体系。设立农业海外投资特别保险,针对有较高国别风险、特别是耕地投资具有的特殊风险,提供政策性保险产品。通过财税优惠、补贴等方式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海外投资的保险支持,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额度,降低海外农业投资面临的各种风险。

(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积极推动改革和完善全球农业治理,构建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全球农业新秩序。积极与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推动国际社会扩大对外农业援助,切实履行援助承诺,妥善回应发展中国家要求改革不合理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的关切。

在全球推动建立农业战略贸易伙伴关系,谋划建立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心,掌握大宗农产品定价的话语权。

上一篇:水利部令第40号《水利部关于修改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管理解读下一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