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行风建设

2024-07-13

卫生行风建设(8篇)

1.卫生行风建设 篇一

医院卫生行风建设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院是一所具有xx多年光荣历史的x级x等综合医院,曾经为xxx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过积极的贡献。然而xxxx年以来,医院形象遭受了历史性重创,医院发展步入历史的低谷。众所周知,去年底在全市xx个参加行风民主测评的部门和单位中,我院得分xxxx,保持多年的“市文明单位”、“红旗医院”等多项荣誉被取消,医

院声誉一落千丈。一时间人心涣散,管理混乱,业务严重滑坡,经济入不敷出,医院发展到了最困难的时候。事实再一次警示我们,卫生行风建设是关系医院兴衰存亡的大事,必须紧抓不放,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我

们一定痛定思痛,从头做起,从现在做起,扎实努力,走出低谷,重振雄风。

1、坚持正面思想教育,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切实加强对卫生行风建设工作的领导。

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更是医院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监督、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有效形式。我们将更加自觉地把卫生行风建设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形成上下一条线、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做的工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各种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卫生行风建设工作,检查总结各阶段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确保卫生行风建设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来。继续抓好正面教育,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四五”普法教育,使医德教育、普法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职工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增强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廉洁行医的自觉性,坚持与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变成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

2、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质量第一,加强业务技术建设,不断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

特色是医院发展的源泉,质量是医院的生命。一个名医可以救活一个科室,一个名科可以救活一个医院,这是至理名言。我们将依靠科技进步,筑高竞争平台,把引进和开展高、精、尖技术作为发展的主攻方面,想方设法把xx医疗市场这块蛋糕做大,把被周边县市医院抢去的市场份额夺回来,而不是立足于和基层医院在一个层面上夺饭碗,避免大家在本来就很小的蛋糕上不择手段,争得头破血流。目前我院还没有几个南通市重点专科,更谈不上省级重点。从现在起,我们将继续实施“科教兴院”战略,大力发展专科特色,创立名医品牌,跟

踪国际国内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发展动态,组织好重大技术攻关。依托南通,接轨上海,大胆引进和应用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临床新技术、新项目,抢占技术制高点,努力走在医学科学的前沿,切实把医院做强、做大、做精、做优。力争在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及胸外、脑外、骨外及妇科不孕症等方面有所突破,打造高质量的品牌,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做到院有特色专科,科有特色专病,病有特色专药,人有特色专长,从而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提高科室的知名度,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施,为病人提供一流的服务,树立医院一流的形象。

3、不断增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继续大力开展“温馨科室”、“温馨病房”等温馨服务竞赛和评选“病人满意护士” 的活动,不断完善病人选医生制度和门诊大厅值班主任制度。积极开辟“急救绿色通道”,凡急诊病人来院,一律给予优先就诊、检查、治疗,确保一路绿灯。对于极少数危重病人,即使身无分文、旁无亲人或者昏迷不醒又不明身份的,也保证做到先抢救治疗,后办理手续,并适当安排后勤人员做好全程护理照料工作。进一步整治医院环境,简化服务流程,完善配套设施,努力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真正把病人当亲人,切实解决好就诊病员的开水、饭菜供应,洗澡、上厕所等问题,为他们提供通讯、交通方便,让他们有到院如到家的感觉。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不动摇,下决心整顿规范各项收费,新病房楼xx月xx日启用后,虽然病房内现代化设施一应齐全,住院条件十分优越,但我们承诺,坚持按物价部门的最低限价执行,普通病房仍按老病房标准收费,让实惠给患者,把医院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的医院。

4、虚心听取病员的意见和建议,自觉

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形成立体式、多视角抓好卫生行风建设的格局。患者是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既是行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行业不正之风的受害者和见证人,医院行风建设如何,他们最有发言权。我们将通过向社会公示“服务承诺”、“职工受申告待岗制度”、“文明职工评选办法”等形式,接受群众监督。医院将定期召开社会行风监督员座谈会、病员和家属座谈会,在门诊楼、医技楼和各病区广泛设立病员意见箱、举报箱,定期发放出院病人调查表。加强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工作,医院将成立卫生行风调查小组,凡有病人或家属反映行风等方面的12全文查看

2.卫生行风建设 篇二

1月11日, 广西鹿寨县平山镇卫生院积极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的全国树医药行业新风、深入贯彻“九不准”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认真学习贯彻《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规定。卫生院领导班子成员、各科室负责人及职工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 旨在进一步强化医疗行业的行风建设, 提高医务人员的从业素质, 促进行业的依法执业, 从而能使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百姓服务。“九不准”的具体内容是: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不准开单提成;不准违规收费;不准违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不准参与推销活动和违规发布医疗广告;不准为商业目的统方;不准违规私自采购使用医药产品;不准收受回扣;不准收受患者“红包”。这也是卫生计生部门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具体举措。下一步, 平山镇卫生院将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院内学习与科室学习相结合, 以及举行“九不准”知识测试等形式, 进一步加强全院和各村卫生室对“九不准”的学习贯彻工作, 保证学习教育覆盖面达到100%。

3.北京加速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 篇三

那么,是谁促使了《意见》的出台?《意见》的出台对公共卫生乃至整个卫生系统的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卫生信息化蕴涵了哪些商机呢?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

七大弱点阻碍卫生信息化

多年来,我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习惯按照传统的方式管理所辖的医疗卫生机构,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环境作为技术平台,导致卫生部门不能及时收集各方面的数据信息,更难进行数据加工分析,因此在诸多工作环节上存在漏洞和问题。

在防治SARS的过程中,充分暴露了我国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弱点,如信息收集、分析迟缓,卫生信息网络覆盖面小,缺乏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信息整合能力差等,这些弱点导致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在疫情早期无法有效发挥应急作用,并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琚主任介绍,当前,阻碍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交换与共享严重滞后

卫生管理体系条块分割、各自独立,管理行为渠道不畅,反映在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表现为缺乏整体规划,各系统之间自成体系、相互孤立,不能达到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从而形成多个“信息孤岛”,导致整个卫生管理体系的效率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北京共有各级各类医院459家,其中三级医院近60家,数量上并不逊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但这些医院却分属八个体系,包括部属医院、市属医院、部队医院、厂矿医院、区县医院、北大系统医院、民营医院、合资医院,在信息交换层面上各自为政的情况比较严重。

“从SARS防治的经验上来看,表面上信息滞后与失灵是使北京前期防治SARS陷入被动的主要原因,但罪魁祸首却是由于条块分割、各医院缺乏有效联系、信息互不沟通。这种信息不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另一方面尚不能直接向医护人员提供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材料、临床表现及防治手段。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医院彼此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信息互不沟通,致使资源不能整合。”

2.整体规划滞后

多年以来,我国各级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都缺乏整体规划。由于卫生管理体系条块分割、各自独立,再加上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就缺乏对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架构、体系、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并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所以引起卫生信息化整体发展和建设的不平衡,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无章可循、无据可依,导致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系统建设标准各不相同,一定区域内相关卫生信息系统重复建设,卫生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SARS以后,北京市的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意见》中,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提出了初步的整体规划。”

3.卫生信息标准化研究严重滞后

标准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尺度,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卫生信息的标准化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当前,缺乏各类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已成为制约卫生信息化推广应用的“瓶颈”。例如,目前在北京市的近500家医院,运行着40多家开发商的HIS系统,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致使开发商各行其是,搞作坊式的盲目开发,造成开发后的各医院HIS自成体系,形成信息孤岛,为信息交换与共享带来很大的困难。

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标准化工作滞后于系统应用。因此,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强调"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卫生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但远远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接口不一致,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的发展,而且造成了很大浪费。

“所以,我们要加快卫生信息化规范和标准制订的步伐,有些标准可以直接等同等效地采用国际标准,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只有实现卫生信息的标准化,才能做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4.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普遍不足。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看,信息化投入占整个医疗卫生总花费的2%~6%,而我国还远远没达到这个比例。每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花费是4000亿元,而信息化投入只有4亿~5亿元。再以医院信息化建设为例,国外医院建设HIS的投入一般达到每年总经费预算的2%~4%,而长期以来国内医院对HIS的投入都不够重视,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近年来,随着医院对加强管理和信息化认识的提高,这个问题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一般国内大型医院信息化投入可以达到年收入的0.5%,有些医院已开始讨论2%的投入标准,但与国外平均水平相比,还是偏低。其实,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过程。不要光看到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大,还要认识到投资信息化建设,可以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质量,这对政府、医疗机构、人民群众都是非常有益的。

“由于卫生信息化建设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因此需要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我们各级卫生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增加投资力度。但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较大,我们还要强调资金使用上的统筹规划,避免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要注意在争取政府财政最大支持的基础上,适当拓宽投资渠道,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5.对信息化的需求疲软

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缺乏整体规划、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其中,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许多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化的需求疲软。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大多数的管理层领导都是医疗卫生专家出身,缺乏对信息化发展规律的了解和必要的信息化知识与建设经验,所以他们很难针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结合信息化发展规律提出具体化、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建设需求。现在,在一些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的头脑中,常常存在两种极端的思路:一种是不知道信息化能解决什么问题,另一种是认为信息化什么都能解决。那么,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都体现了他们对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并不十分了解,没有看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最终在哪里。

“当今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需求决定供给”,没有明确的需求,就无法确定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同理,在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需求的疲软,导致了我们相关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某些方面的滞后。在现实中,需求不是自发产生和满足的,不当的体制和政策,都可能在宏观上扩大供求缺口。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卫生信息化的宣传力度,要强化部门领导卫生信息化规划意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6.政府职能缺位

当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并没有到位,政府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严格行业监管,维护医疗秩序,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以及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减轻群众医疗负担等方面都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些政府职能缺位现象的存在,也导致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滞后。

由于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不清而导致的数出多门,极大地影响了数据上报的准确性,这在SARS期间体现得比较充分。再有,由于卫生信息化建设缺少政府层面上的统一规划,造成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都在独立搞卫生信息化建设,缺乏向上、向下和相互间的协调沟通,使资源不能共享,甚至重复建设。另外,我们的电子政务的推进,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实施效果离“依法行政,加强监管,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没有体现出服务型政府的角色。除此之外,在规范卫生信息化建设市场行为上,由于缺乏政府主导的行业协会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混乱和产品水平的低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市HIS市场竞争混乱,产品众多,版本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北京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和卫生信息资源的整合。

“现在,许多卫生行政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政府职能缺位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逐步加强了卫生信息化规划、电子政务的推进和卫生信息化建设市场行为的规范,力求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信息化发展环境。”

7.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得以迅速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支德才兼备的技术人才队伍。随着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既懂IT、又懂医学以及卫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医疗机构好不容易引进了这方面的复合人才,可由于体制的原因,导致人才的流失。可以说,缺乏人才是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其他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引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

“因此,在进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卫生信息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实行培训和引进相结合,加强系统专业维护人员和系统应用人员的全员培训。要注意引进信息技术人员从事卫生信息系统的专业维护工作,进一步提高系统应用人员对信息化设备和应用系统的使用和操作能力。”

《意见》指导卫生信息化

琚主任介绍说,解决卫生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规划、统一标准、互连互通、科学分析、整合资源、强化管理。

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意见》为指导,根据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的精神,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实施办法和工作目标:逐步建设和完善北京市卫生信息专网。网络构架符合“平战结合”的需要,基于北京市政府政务专网,计划在200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到2007年建设完成覆盖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市卫生信息专网。加强各项应用系统的建设,包括国家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北京市门诊实名制信息系统,北京市卫生局信息采集平台,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基层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北京市卫生局综合指挥调度信息平台,等等,支持城市卫生管理和奥运会对卫生信息化的要求;加强北京市卫生局卫生信息中心建设,落实和发挥其管理北京市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整合北京地区卫生信息资源;组织公用网络平台、中心数据库和综合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及运行维护;管理和协调市级各卫生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指导区县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职能;加强全市各级卫生信息化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

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基本技能的系统应用和维护人员队伍,快速、全面、准确地采集、传输、整理、分析各种公共卫生信息,为卫生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可以说,《意见》的出台,不仅为我们今后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要整合系统、共享资源,建立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

卫生信息化蕴涵巨大商机

琚主任告诉记者:当前,卫生信息化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卫生信息化建设锁定了关键的突破口,明确了今后的突破方向。因此,对IT厂商而言,卫生信息化可以说是商机无限。

在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各级政府都加强了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的建设。卫生部也出台了《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提出:我国将逐步建立构建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等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触角将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室,并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显示出今后中央和地方对于在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上的投资数目将是惊人的,这也为所有IT厂商提供大量商机。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目前正是医院信息化的大发展时期,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成熟和继续发展的需求,信息化对软件和系统功能开发的需求将逐渐突现,比如要实现病人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建立参保人员的计算机结算系统等都需要有相应的软件支持。但在目前800亿元的软件产品市场中,只有不到0.2%即1.5亿元的产品是为医疗卫生行业开发的,因此在医疗行业的软件领域,市场潜力是惊人的,对IT企业来说也是很大的一个商机。

对于PACS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CIS)市场来说,近年来医院信息化需求明显开始向CIS发展,简单的电子病历已经在一些医院实施。PACS、手术室系统、B超、病理、检验等系统都在发展,形成了一些专业化市场,这些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同时在这些系统的发展中,集成将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也是今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

此外,在医药电子商务领域,市场利润也是非常诱人的。据预测,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交易额近3年内年增长速度约为300%,如果以医药市场份额为1500亿计算,假设有25%的采购会在网上进行,平均交易费率在1.2%左右,就会形成5亿元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先期进入市场的公司将获得很高的收益。

4.卫生行风建设实施方案 篇四

卫生行风建设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行风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风作风建设“八不准”和山西省医疗卫生行业“十不准”规定,进一步规范全县卫生单位的医疗 服务行为,切实提高卫生系统整体服务水平,杜绝收受药品回扣,“红包”,乱收费等不正之风,全面推进系统内的行风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以对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真正把国家卫生部的“八不准”,省卫生厅的“十不准”规定和市县有关行风评议的规定落到实处,坚决纠正医疗服务领域中收受药品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不正之风,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二、评议的形式和范围 全县卫生系统民主评议行风工作,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社会评议。被评议的范围: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学校和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参评人员:即同级“四大家”领导的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代表和相关部门代表(主要指纪检监察、组织、宣传、、财政、民政、教育、信访等部门)以及群众代表参加。参评人数,每个医疗卫生单位200人左右参评,要求群众代表不少于参评总数的.80%,其他身份的参评人员必须兼顾全面,以体现广泛性。 二是系统内部评议。开展“下评上”活动,分三层:一是村级 卫生所人员参评,被评议的范围是乡镇卫生院;二是乡镇卫技人员参评,被评议的范围是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三是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参评,被评议的范围是: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每一层的参评人数不得少于应参评人数的95%。 三、评议方法步骤 全县卫生系统行风专项治理工作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                           ) 县卫生局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进行动员和部署,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民主评议行业作风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层层组织发动,使社会各界了解、关心评议工作,更加理解、支持卫生行风评议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广大医务人员学习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风作风建设“八不准”和山西省医疗卫生行业“十不准”规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积极投身于评议工作之中,虚心接受评议。     (二)调查摸底和自查自纠阶段(                           )      本系统内的干部职工,在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回顾总结工作,对照评议内容主动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写出自查报告。同时要坚持边查边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全县各医疗卫生的院(所、站、校)长,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进行行风承诺。做到党团员带头,科室主任率先,人人承诺,全面落实.     (三)集中评议阶段(                                   ) 由各医疗卫生单位组织服务对象对各参评单位的行风状况进行测评,向社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意见。对系统内“下评上”工作,首先由村对乡镇(场)卫生院和工作人员进行评议;其次由乡镇卫技人员对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评议;最后是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对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四)建章立制,全面整改阶段(                      ) [1]  [2] [3] 下一页

5.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汇报 篇五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孝昌县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成效

遵照国家、省、市卫生部门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和行业特点,围绕政风行风的评议标准,我们有针对性地不断强化政风行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着眼于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共投入2300万元对卫生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三级医疗网络有所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二)着眼于医疗环境净化,市场整治力度加大。整顿医疗机构5家,责令停业整改27家,处罚非法行医31家,人民法院强制执行15家,公安机关已拘留非法行医者4人。

(三)着眼于医德医风建设,群众满意程度提高。健全医院“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各项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医疗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四)着眼于源头治理腐败,药品购销程序规范。在医疗器械购置上,实行局监察室审核,招投标全程监管。12个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的新建或改建国债基本建设项目,涉及资金2700万元,局项目办均实行专班统一管理,无一项暗箱操作,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2010年,县第一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完成了850余万元的采购合同,占医院用药总金额的88%。

(五)着眼于规范收费行为,行风建设不断加强。各医疗单位实行了电子收费管理,推行药品价格公开制、病人选择医生制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住院费用查询制、农村合作医疗患者报销金额公示制以及中心窗口办事程序公示制。

(六)着眼于职业道德教育,卫生形象快步提升。县一医院获国家二级优秀医院,县疾控中心获全国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省级预防接种示范门诊,县妇幼保健院积极创建国家二级优秀保健院,第一轮初审通过。

二、具体做法

(一)打宣传牌、优化舆论环境,为政风行风建设注入动力。一是党组织搭“舞台”。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定了《孝昌县卫生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和相关文件,聘请了行评代表,聘请了10名监督员。二是纪检当“主角”。局纪检室充分发挥牵头组织作用,主动为行评工作出主意、谋思路,想办法。7月25日召开了全县卫生系统行评动员会议。三是部门奏“乐曲”。组织、人事、宣传、医务、护理、工会和共青团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参与行评工作。四是群众唱“大戏”。通过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形式,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引导和吸引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举服务旗、优化素质涵养,为政风行风建设植入活力。一是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推行政务(医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公开办事程序、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收费标准、药品价格;严格执行住院费用 “一日清单”和费用查询制度。二是疾控部门按规定为艾滋病人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为肺结核病人提供免费抗结核治疗;规范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确保免费接种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县妇幼保健院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顺产)免费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四是落实惠民医疗政策,缓解贫困患者看病贵问题。进一步办好惠民医院,落实低保户就医惠民措施“三优惠、八减免”。

(三)抓创新法、优化活动载体,为政风行风建设引入磁力。一是在局机关开展了政风行风评议大讨论。二是县一医院在医务人员中开展“视病人如亲人”的大讨论活动。三是各医疗单位全面开展“医疗质量乡乡行”活动。四是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县医院于7月30日赴光荣院、福利院义诊,并捐赠价值XX余员的药品。8月13日,县妇幼保健院、小悟卫生院联合在小悟陆冲进行义诊。8月20日,县卫生局在王店镇高岗村组织了“送医送药送健康”下乡活动,共选派医务骨干50余人,调集车辆9台,b超机3台,现场查治1200人次,发放2万余元药品,进行政策解答、卫生科普知识宣传。五是县卫生监督局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流程管理,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实行网上公开办理,规定健康证3日内办结,卫生许可证经审核条件符合的7日内办结。六是县疾控中心将此评议工作与疾控机构绩效评估工作结合起来,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七是县合管办出台多项便民恵民措施。提高新农合补偿封顶线,由15000元调高到25000元。对特殊对象提高报销比例,简化转诊手续。缩短了报销时间。投资40万元在卫生局办公楼一楼设立新农合服务大厅。八是公开承诺,接受监督。8月4日,卫生局局长宁卫生平就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工作接受县电视台专题采访。8月14日,在《孝感日报》刊登六项承诺。

(四)行整改路、优化工作格局,为政风行风建设导入推力。一是敞开去问。设立了行评专用意见箱、专用电子邮箱和投诉电话,接受社会和群众的来函来访。二是走出去访。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表,走出去,诚恳接受社会的监督。三是寻上门问。深入社区,深入服务对象,上门走访。四是请进来谈。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五是坐下来找。剖析单位、科室和本人存在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主要问题

(一)宣传氛围不够浓。对外宣传、宣传力度不大,先进经验、先进典型报道不强,开展行评工作与市县职能部门联系不多,社会对卫生行业了解不深,卫生系统形象宣传不广,社会舆论还一定程序存在误导。

(二)发展环境不够优。经费不足,补偿不到位。卫生系统目前负担重、责任大、日子不好过。正面临医疗技术有待进一步加强、医疗市场有待进一步整治、高层次卫生人才有待进一步引进、医患关系医院周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发展的“颈瓶”。

(三)服务机制不够活。“把病人满意作为医疗服务的准则,把病人的健康当作第一追求,把病人的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时刻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的服务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措施还未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与办法,收效还不能立竿见影。

(四)人才引进不够用。卫生系统人才不足、结构不合理。

(五)治本之策不够全。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方面的能力增强机制、联系群众机制、民主监督机制、自我约束机制、责任落实机制、先进激励机制、队伍纯洁机制等纠建并举、标本兼治、常抓不懈的治本之策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四、下步打算

(一)抓思想认识,把思想工作做深。克服厌倦、畏难情绪,坚持教育与制度并重,认真开展评议工作。各乡镇卫生院下一步将相继开展辖区内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县疾控中心结合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将投入10000元,在流行季节前,为县福利院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

(二)抓自查自纠,把查纠工作做细。坚持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作为纠查重点,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确保自查自纠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县卫生监督局将开展三项具体活动,即城区医疗市场大监督,突击性“升学宴”大检查,工业园区职业病监督大排查。

(三)抓整改建制,把整改工作做实。认真办理县评议办反馈意见和群众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切实做到边查边改,未评先改,以查促改,纠建并举。县医院将兴建简易病房1000平方来,拟添加病床80张,以缓解病房紧张的问题,添置一批实用性新设备。提升服务功能,搭建服务平台,对部分抗生素类药降价5%让利于民。

(四)抓检查评议,把检查评议做准。认真负责地开展检查评议,并做到集中打分、集中汇总、当场密封,确保检查评议结果真实可靠。

6.医院行风卫生建设工作总结 篇六

一、制定计划和做好工作:

为把这项工作真正开展好,我院成立了加强卫生行风建设和开展“满意在卫生”活动领导小组,坚持院长负总责,分管负责人靠上抓,中层干部齐抓共管。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制定具体的计划方案,把宣传动员、职工、医护质量、便民措施、检查、行风评议、违纪行为作为查处工作的重点,逐项分解落实到有关科室和责任人,提出具体标准和要求,并作为单位对科室和个人的奖惩依据。

二、自评自纠,转变观念,一心一意为病人:

我们针对不同的科室布置相关工作,在医德规范和服务宗旨方面找差距。我们认识到以往有部分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不热情的不良现象。开展了优质服务活动,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改善服务态度。努力落实“五个一”及“三心”工程,文明用语,进行礼仪和比赛,开展礼仪服务,做到让患者“五个知道”、“五个明白”,并开通“绿色通道”,设立“健康热线”,昼夜免费接送孕产妇,改善了住院环境,免费为病人提供作饭的炉火及茶水,尽量满足病人提出的各项服务要求,发扬良好的医德医风,设立意见箱、医疗质量信息反馈箱,对出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行风民主评议活动,定期总结,对发现的不良现象给以严肃处理。

三、加强自身建设,凸显社会效益

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纠正不正之风,实行民主、院务公开制度,积极参加市卫生局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目前,我院80%的药品来自招标采购,从而降低了病人的用药成本。同时各项收费在收款处明确标示,上墙公开,对住院病人实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每天由住

院处工作人员发放到住院病人或家属手中,增加了收费的透明度,在源头上赌住了私收费、乱收费。为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让利于民,我院简化手续,取消了挂号费并依据我县人民的生活水平降低收费标准,其中我院的手术费、药费、接生费、住院费、分别低于山东省物价收费标准的40%、30%、20%及15%,减轻了广大患者的负担,密切了医患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强化医德医风,杜绝不正之风

省、市、县各级领导屡次强调严禁医生吃开放费、统方费,严禁收受患者“红包”的问题。为此,我院在强化医德医风建设的同时,狠抓落实。院内设立了举报箱、举报电话及院长接待日,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如发现“红包”、“回扣”现象,坚决予以通报批评,并勒令退还同时处10倍以上罚款,扣发当月效益工资。通过一系列强硬措施,我院杜绝了“红包”、“回扣”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五、建立奖惩制度

7.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的建设 篇七

1 计划经济时期 (1949-1979) 的经验和不足

新中国初期卫生事业的建设, 主要依据解放区和苏联的经验, 这一时期的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被国际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典范。主要成功经验如下。

1.1 卫生工作四大方针

内容是:面向工农兵, 预防为主, 团结中西医, 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1.2 卫生发展的三大支柱

第一, 建立三级卫生机构。农村的县、乡、村, 城市的市 (区) 、街道、居委会, 都建立卫生机构, 广泛覆盖全体人民群众。

第二, 建立三级卫生队伍。建国初期卫生人员缺少。故采用高级、中级、初级三种卫生人员, 分布在城乡三级卫生机构工作。

第三, 建立三种医疗保障制度。即国家负责公费医疗 (公务人员) , 工厂负责劳保医疗 (工人) , 农村集体负责合作医疗 (农民) 。三种医疗保障制度都是福利性质, 幷需兼顾家属补偿。

1.3 卫生事业的四大特色

第一, 明确卫生事业的性质是福利事业, 卫生经费基本上是国家提供, 社会和群众配合。

第二, 明确卫生事业的两种所有制, 一种是国家所有制, 由国家举办。另一种是集体所有制, 指基层机构如联合诊所。以适应福利事业的需要。

第三, 明确卫生事业的低投入和高效益。要求充分发挥中西医药廉价作用, 强调勤俭办一切事业, 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第四, 明确卫生事业的国际支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就重视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 派出医疗队, 解决困难, 培训人员, 很收欢迎, 至今未停。

1.4 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婴儿死亡率:200‰→25.55‰

孕产妇死亡率:1500/10万→51.3/10万

人口死亡率:17‰→6.42‰

人均期望寿命:35岁→71岁

计划经济时期卫生事业的不足, 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反映在医疗保障覆盖面不宽, 深度也有限。另外是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 有待提高。

2 改革开放时期 (1980-现在) 的问题和发展

2.1 改革开放初期卫生事业改革走了一段弯路

由于卫生改革开始没有经验, 再加当时社会的经济都比较困难。故卫生改革出现了市场化、私有化、商业化的大发展, 结果产生了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 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 以致扩大了城市与农村、上层与基层、预防与医疗的三大差别, 更为严重的是全国人民强烈地反映出“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引起了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才于1996年12月, 由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 会后于1997年1月15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总结了历史经验, 提出了今后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

在会议总结中, 提出市场的本质是根据供求关系决定资源流向。如果靠市场自发地配置卫生资源, 就会出现卫生资源从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集中, 从农村向城市集中, 从基层机构向高端机构集中。以上现象被经济学术界, 鉴定为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 医疗卫生是一个“市场失灵”的典型领域, 故市场化道路, 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再加上私有化、商业化都是以盈利的最大化主要目标, 同样不适应公益性卫生事业的发展。

卫生事业改革不能走市场化、私有化、商业化道路, 这是一条重要的收获, 今后必须注意。

2.2 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是一条新路

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更好地开展卫生事业的改革, 又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调查研究, 于2009年3月17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医改。改革的基本理念, 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新医改执行三年多来, 已取得了初步成果。表现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了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基层全覆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公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

3 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新建议

3.1 要进一步明确卫生事业的地位、性质和目标

地位:生命最宝贵, 健康应第一。

生命和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宝贵、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它能促进经济、科技、社会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扩大内需的坚实基础, 又是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保证。

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应该把保障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卫生事业, 列在民生首要的国策地位。该明确健康第一, 教育优先, 住房、就业、养老等可随时代发展有效安排解决。

性质:卫生事业应当以国家为主导, 社会和群众共同承担责任的公益性质。它的内涵应该突出非营利性, 公平性和准福利性。

目标:卫生事业的目标应体现在三满意。

一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具体表现为人人享有优质、廉价、安全、就近, 逐步减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医务人员的满意。他们应该享有全国教师队伍和公务人员同样的绩效工资待遇。要改变强调医生作用特殊, 可以高工资的政策。2013年8月27日健康报仍在刊登福建省三明市县级以上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年薪制30万元→25万元的改革。前一时期普遍提倡卫生人员高工资, 终于出现了职业形象排行, 医生演员垫底的报导。更为严重的问题是70%以上的医院都出现“医闹”的局面。中国特色的医务人员还是应恢复发扬白衣天使, 救死扶伤精神为好。

三是党政领导的满意。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表彰, 应是考核主要党政领导的业绩指标。

3.2 要妥善解决卫生总费用的筹集和使用

世界各国通行做法是, 政府收税后, 将税收的一定比例反馈给纳税人, 主要反馈在医疗卫生和教育两项。这两大项应是政府责任, 体现为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和素质提高。

我国卫生总费用2011年占GDP的5.1%, 其中国家1.56%, 社会1.76%, 个人1.77%。学术界认为应作适当调整, 三方比例宜为5∶3∶2较好。今后应占GDP, 可提高到6%~7%为宜。

卫生总费用的使用也宜调整, 可将1/2用于需方, 由卫生部门为主开展健康保障制度, 实施逐步减免费的预防保健、慢病防治、健康管理、康复服务、小病防治、大病保险等, 要改变费用补偿中的市场化行为。

另将1/2用于供方, 合理解决城乡三级卫生机构工作用房、仪器设备、人员工资和日常运行经费。

3.3 要调整城乡三级卫生机构的一体化管理

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卫生工作确实满意的目标, 就应该下决心对卫生资源做一次根本性的科学调整, 坚决贯彻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政策, 采取城乡三级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就是唯一有效的措施。

具体做法:首先是抓“强基层”, 重点又是网底的建设, 是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合格的家庭全科医生 (对家庭全科医生培养产生, 后面另有专题讨论) , 同时解决合格的房屋和设备。然后要抓网底与乡 (镇) 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的配套, 即可形成真正能完成“保基本”任务的城乡基层卫生组织。

建机制则是最重要的部分。要明确贯彻卫生事业以农村为重点, 城市支援农村, 城乡工作相结合的精神。全国各大、中城市卫生局都要带领指导周围一批县 (市) 的卫生工作, 以实现分片负责, 竞争发展。

城乡三级卫生机构, 应实行金字塔型的分级分工组建。高层三级医院和机构要严格控制规模, 主要负责疑难危重疾病, 指导基层和研究提高工作。中层二级医院和机构, 主要负责需要住院的疾病和基层指导。80%以上的多发、常见病防治和预防保健工作, 主要由城乡社区、乡村基层负责, 是当前建设重点, 要广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活动, 真正落实到家庭。

现在大城市、大医院的盲目发展, 实际上仍然是卫生市场化的反映, 应该进一步的控制调整。

城乡三级分工, 要贯彻逐级指导, 双向转诊, 体现基层首诊, 开展防治结合, 中西医结合, 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三级机构的人、财、物应统一管理。医务人员可统一调配。仪器设备可统一使用。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人员工资统一绩效考核, 保持公务员水平, 高、中、基三层待遇相同, 基层可适当偏高, 体现优惠。

城乡三级机构的所有制, 可实行具备公有制属性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公有制、私有制或混合所有制, 在经营中可体现, 有薄利、有福利、有红利, 以调动公私两个积极性, 但必须贯彻公益性, 不搞盈利的最大化。

以上活动是为了保证实现群众确实满意的目标, 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突破性、创新型的体制改革。

3.4 创建中国新医药学的卫生队伍

由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积极倡导的通过中西医结合, 创建中国新医药学, 是毛泽东思想对我国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保障的伟大贡献。中国新医药学的内涵, 可概括为:要培养造就既优于中医, 又优于西医;并具备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 中西医结合的医药卫生队伍。

中医的精华是“整体平衡, 辩证论治”, 西医的精华是“科学诊断, 重点突破”。现在, 中西医之间都已互相理解, 认识到中西医结合, 能优势互补, 共同提高。

1928年, 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医院要用中西医两法治疗”。1956年, 毛泽东同志在对音乐工作者谈话中指出:要以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规律, 发展中国的新医药学。1958年, 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应当努力发掘, 加以提高。同年又提出:要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从而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的高潮。1970年12月10日至1971年2月28日, 周恩来同志在北京饭店亲自主持全国第一届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 发布了重要的“会议纪要”, 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 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1980年4月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 后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 明确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 三大力量都要发展, 长期并存”的方针。在此以后, 除继续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外, 又相继建立了“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等, 从而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活动的全面开张。目前在我国基层卫生机构, 有70%-80%的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防治疾病。

由此可见, 中西医结合, 创建中国新医药学, 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当前, 国家提倡科技创新是改革的核心。医疗卫生是科技, 就更应该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科技创新来提高水平。随着历史的发展, 我国出现了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增多趋势, 急需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应对。因此, 推进中西医结合, 创建中国新医药学, 将是提高卫生队伍素质水平, 做好卫生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长期希望实现的卫生中国梦的典型范例。

由于卫生队伍的质量是做好卫生工作的关键。因此, 创建中国新医药学, 将是关键的关键。具体的做法建议如下。

首先要组织中、西医生相互学习。要组织西医学习中医, 应由国家制定计划, 组织全国西医可分期分批, 也可脱产、业余 (双休日) 系统学习中医, 达到理论、实践合格, 能结合临床应用。最后经过考试及格发给证书。用同样办法组织中医学习西医, 最后经过考试及格发给证书。以上要求, 可先在中央或部分省、市, 先做试点, 而后推广。

要组织医学教育改革, 今后年青人入学, 要求中医为主兼学西医, 或西医为主兼学中医。也可以直接上中西医结合专业, 毕业后即中西结合医。

社会上可建立一个过渡期, 即医生可分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医三类, 可以经过较长时间, 随情况变化而调整。

其次要组织医生学历水平的调整。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医生的学历水平, 总体上还偏低。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资料, 我国2012年执业 (助理) 医师的学历构成 (%) 是, 研究生8.1, 大学本科37.3, 大专31.8, 中专20.5, 高中及以下2.3。在本科以下的仍占54.6, 特别是在农村和基层, 不达本科的比例都偏高。尤其是城乡的网底, 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绝大部分地区, 都没有本科医生。但网底又是最关键的, 他们都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家庭联系, 水平低了, 就很难得到人民群众满意。我们建议, 今后要有计划的调整, 逐步达到网底都应该配备本科及以上水平的家庭全科医生, 才能实现群众满意的目标。

关于学历偏低的解决办法, 当前要重点抓在职人员的培养提高转型。可以由中专→大专→本科。可以采用脱产、业余、远程教育的办法, 有计划的进行。另一条路, 医学教育要改革, 直接办本科, 不再办大专和中专。

以上医生学历水平的调整, 虽有一定难度。但这是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确实的需要, 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做到做好, 因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之一, 就是能集中力量办成大事。

3.5 中国必须创建家庭全科医学的独立学科, 举办全科医学院 (系) 和专业

中国如何建立全科医生队伍, 它关系整体卫生事业的成败, 也是卫生改革分歧的焦点之一, 是需要我们学术界继续探讨研究的问题, 也是国家应该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当前对全科医生的建设有两大学派。一派主张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故称全科医疗, 培养的模式是搞毕业后教育。即所谓5+3模式, 指在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后, 再加3年临床轮转为主的结合基层七个月的培养。这一派得到当前党政领导的支持, 故先后发表了2次重要文件, 即1999年由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发展全科医学的意见》, 以及201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 执行至今, 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另一派主张搞家庭全科医学的独立学科, 培养的模式主要是建立全科医学院 (系) , 举办家庭全科医学专业, 培养具备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 能深入网底 (即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完成六功能任务的家庭全科医生。这一派以往曾开展了大量工作, 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但现在由于国家政策调整, 这一派被迫停止了活动。

根据百花齐放的原则, 下面对两派主张发表我们的意见。

家庭全科医学自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蓬勃兴起。1988年引入我国, 从开始各地自行试验, 到1999年由卫生部统一行动以来, 已有25个年头了。至今是应该总结经验, 提出中国特色模式, 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根据卫生部《意见》执行情况是, 国内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都做了很多工作。事实证明, 由于没有学科组织的统一指挥, 结果, 至今还没有培养出能在基层开展六功能工作的全科医生, 也没有形成能指导全面实际工作的教师队伍和实习基地, 更谈不上配合医改工作开展科学研究。由于开展岗位培训, 主要依靠行政力量, 以致培训形式不规范, 培训制度不健全, 培训的结果也不理想, 效果不好。已经培养过的全科医生, 一般只停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基本上没有进入网底。已经培养的全科医生, 又分出了西医临床全科医生和中医临床全科医生, 这就很难完成基层需要的六功能任务。究其根原, 是与确定全科医学属临床二级学科, 搞毕业后教育有关。由于自己不是独立学科, 一切活动都要附属于医院, 这就很难完成, 我国全科医生应能承担基层综合任务的需要。

关于我国全科医生的任务, 1999年我国十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中, 就有明确的表述。社区卫生服务, 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 全科医师为骨干, 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家庭为单位, 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 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 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 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 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从以上表述来看, 我国全科医生, 就不能是单纯的临床医生, 而是一种为综合性, 多功能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生。因此, 将全科医生确定为临床二级学科, 本身就是不符合医学教育发展规律的反映, 必须调整。

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我们经慎重研究后建议:应明确建立全科医学是综合性的独立学科, 可以定名为“家庭全科医学”, 以体现中国的特色。“家庭全科医学”能清楚的说明, 这门医学学科是以家庭为对象, 研究解决家庭中男女老幼, 生老病死的全部医学问题。这种名称会引导家庭全科医生, 主动学好有关知识和技能。家庭全科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就必须完成这些重要任务, 由此可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尊敬。

要建立家庭全科医学的独立学科, 则需要根据我国建设新学科的成功经验。首先要根据独立学科的需要, 综合国内外的信息, 将学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知识, 进行一次性的科学设计, 形成教学计划, 医学本科教育一般都在五年内完成。我国已设置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妇幼保健、儿童医学、卫生管理等学科设计, 都是一次性的五年制完成, 然后, 再用研究生教育发展提高。

然后的具体工作, 要解决新学科的行政支持机构 (全科医学院或系) , 专业设置 (家庭全科医学专业) , 师资队伍, 教材建设, 附属医院, 教学基地, 研究机构, 学术刊物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可通过招收学生, 开始培养工作, 进一步的毕业就业。如此, 整个家庭全科医学的学科发展, 就能蓬勃开展。

3.6 中国急需建立一所中国卫生管理学院

卫生部在文革以前, 于北京天坛有一所卫生干部进修学院, 负责全国卫生管理高级干部的进修提高工作, 同时组织重大卫生管理工作的学术研究活动, 起到了很好的重要作用。文革期间就停办了。改革开放以后, 卫生管理学术界, 普遍反映请卫生部要新建一所中国卫生管理学院, 特别是1983年5月在扬州市瓜州渡会议上, 重点讨论了“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建设问题, 一致提出要建设一所中国卫生管理学院, 幷逐步解决专业设置、研究机构, 以及学会、刊物等活动。钱信忠部长、陈海峰同志等参加会议, 幷确定了开展工作的步骤。为此, 卫生部先后在北京、上海、保定、镇江、苏州、合肥等地, 开展调查研究, 由于多种原因, 当时苏州、合肥两地的积极性较高。钱部长亲自参加了活动, 经过与各方面研究协商, 最后确定在合肥安徽医科大学开展工作。于1984年9月开始了卫生管理系活动, 1988年10月成立了卫生管理学院。关于成立中国卫生管理学院问题, 因当时意见不一致而暂缓。以后又逐步建立了卫生管理学会、刊物和研究所, 形成了我国卫生管理学科的综合基地。

近十几年来, 我国卫生管理学科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目前已有101所高等学校开展卫生管理学历教育, 年招生约5000人, 在校生约2万人, 设置22个专业 (方向) , 其中80%培养本科生, 61.4%培养硕士研究生, 17.8%培养博士研究生。这些单位, 还在本地区结合医改, 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有力地配合了卫生改革的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国的改革开放形势进入新阶段。为了推动卫生改革, 提高卫生事业的管理水平, 我们建议, 我国卫生管理学术界, 含有大量专家学者和师生力量, 在完成原有教育任务的同时, 可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 是配合中央和地方参与经常性的卫生改革活动, 使卫生改革逐步深入和提高。

第二, 是配合中央和地方, 对在职卫生管理干部进行培训、进修提高工作。主要是针对非卫生管理专业人员, 从一般的业务技术岗位, 走上管理岗位时, 要做到经过培训, 凭证上岗。这对保证提高卫生管理干部质量, 十分重要。

为了完成以上两项任务, 我们建议, 对现有卫生管理教育单位安排一下分工, 可推荐一所学校, 提升为“中国卫生管理学院”, 这所学校, 可承担配合中央部门卫生改革的研究和策划。同时承担轮训卫生厅局长及以上干部, 含准备提升厅局长的干部。以便建立凭证上岗制度。同时可配合中央部门完成与全国卫管单位的联系。另外的卫管学校, 则主要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开展以上的两项任务。这样所有的卫管学校, 都可加强党政部门的联系, 做到互利互惠, 有利于双方的健康发展。

8.关于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八

【摘要】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优质、高效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全区卫生系统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受历史等因素制约,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工作机制不健全、高级实用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卫生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亟需谋求有效对策加快解决。

【关键词】人才队伍 问题 对策

1 全区人才队伍现状

全区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2家,其中,区属公办二级医院3家,厂办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1家,防保单位3家,社区卫生服中心12家,全区没有三级医院。截至2012年底,全区常住人口71万人,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729人,高级职称147人,占5.3%,其中,三家二级医院高级职称人数为120人,占81.6%,防保单位19人,占12.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人,占5.4%;全区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1213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7;在岗注册护士1487人,每千人口护士数为2.1。

2 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分布结构失衡

当前,全区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从总量上来说,全区人才总量和每千人口医师、护士数严重不足,人才主要集中在二级医疗机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嚴重匮乏,引不进来人,许多业务无法开展,发展受限,远远不能满足区域内群众的基本健康需求;二是从专业结构上看,高级职称人才偏少,高学历人才比例不高,学科带头人、高级实用型人才缺乏,既懂业务、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三是从人员分布上看,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主要集中在三家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学历和高级职称人才严重匮乏,全系统高级人才分布严重不均。

2.2 人才引进方式不合理

目前全系统正处在改革发展的上升期,人才基础还比较薄弱,每年主要通过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两种方式引进各类人才,近两年来,公开招聘主要参照公务员招录模式进行,所有程序都需经过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审核批准,用人单位缺乏选人用人的参与权和自主权,只能被动招人;人才引进主要是引进副高及以上职称的高级人才,受现有发展条件的制约,每年引进的人才数量很少、能力偏弱,经常出现优秀人才引不进来、引进来的不能起到有效作用、新进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不仅不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还造成了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2.3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目前,一些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误区: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培养缺乏体系,人才发展缺乏有效的平台,对人才只重使用、不重培养和激励,只重业务、不重扶持和发展,人才对知识、能力的追求受限,应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全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2.4 人才管理体系不灵活

受区位发展、用人体制、编制和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各医疗机构对人才缺乏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人员能进不能出、职称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等问题普遍存在,一些基层单位在实施绩效工资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高,这都严重制约了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3 对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3.1 结合实际,注重人才引进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一是在高级人才引进上,严格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注重考评和审查,积极加强与区编委、人社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在编制、录用、安置等方面提供便利,确保引进一批业务精湛、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创新型、紧缺型、实用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二是在新进人员招聘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公开招聘办法,在“人社部门主导,用人单位参与”的模式下,充分尊重和发挥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自主权,加大自主择人的权限,使招聘形式和招聘来的人才更契合卫生人才专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三是全力打造特色人才队伍。充分整合各类人才资源,积极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努力打造、做大做强特色专科、重点专科和服务品牌,积极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入的工作机制,为建立优秀人才队伍夯实基础。

3.2 科学规划,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认真落实人才培养制度。完善人才培训规划,根据全区卫生工作实际,采取与医学院校、市级以上医疗机构业务合作、联合办医、科研、代培等“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鼓励人才参加各类业务提升和知识更新,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专业、学历、职称结构和比例。二是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卫生改革发展的干部选任机制,注重干部选拔的实效性,结合实际配强、配优局管干部队伍,建立能上能下的助理干部队伍,每两年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在全系统选拔一批后备干部,及时更新完善后备干部信息库;在基层单位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鼓励业务精湛、素质全面、群众公认的人才竞聘担任科室主任,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工作氛围,努力培养、建立一支业务强、会管理,具有创新和开拓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三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步伐。建立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人才库,定期择优选派外出参加对口进修学习,在业务培训、学术交流、科研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积极打造高级实用型人才队伍。

3.3 积极探索,增强人才管理的客观性和实效性

一是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人才考评制度,定期在医德医风、专业技能、学科建设、科研能力、业绩成果、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评价体系。二是打造良好人才工作环境。对引进的高级人才,给位置、给待遇、给发展,在科研、开展新技术等多方面创造条件,给予全方位支持;对现有人才,给机会、给经费、助提升,在业务提升、职称晋升等多方面给予扶持,真正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三是建立完善人才奖惩制度。建立以业绩为导向、奖励为主体的奖惩体系,对业务突出、综合素质好、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在福利待遇、评先选优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激发全体医务人员争创优秀、争当先进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真正建立起一支业务精湛、群众赞誉、推进发展的高素质卫生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苗虹,郭人洲.《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2] 沈辉,齐璐璐.《以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中国医师.2009.04;

[3] 金福年.《试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6.01;

[4] 岳秋玲.《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05;

上一篇:苏教版初二下册第二单元写苦难的议论文作文下一篇:课堂教学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