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2024-10-16

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精选2篇)

1.语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了解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3、学习可以把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叶圣陶爷爷游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请同学来读一读点明地点的句子。

2、谁来回顾一下游览顺序?

小结:叶圣陶先生就是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3、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课文一起到“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去看看吧。

二、精读感悟

(一)“洞口”“外洞”

1、来看描写“洞口”的这一段。你会怎么读这一句话呢?指名读。听老师读“洞口”部分。你发现老师是怎样读书的吗?

2、像这样读一读,想一想,圈一圈,就找到了洞口的特点——宽(板书)。

3、共读“外洞”部分

用老师这样的方法,自由读读描写“外洞”的句子,找出“外洞”的特点,一生指名朗读描写“外洞”部分语句,交流读书感受。

过渡:用“读、想、标注”的方式,自由读第5-7自然段,思考:孔隙和内洞有什么特点?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4、总结:孔隙的特点——窄小、低矮;内洞的特点——黑、奇、大。

(二)“孔隙”

我们经常出去游玩,和你去过的地方比,“孔隙”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1、进出工具——船小

a、大家对孔隙的印象就是一个字——小。那孔隙有多小呢?我们来读读对进出孔隙的船的描写,你能感受到“孔隙”之小吗?对比句子,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了一下,你觉得哪个句子比较好。从四个“小”体会作者对船小的强调。指名读。

b、除了这四个“小”你还能通过哪些词告诉别人,是怎样的小船?在这条小船上,我可以坐着吗?我们可以三个人一起做吗?都不能!到底是怎样小的小船呢?谁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船的小呢。

c、假如后面有听课的老师想问问小船的情况,你会怎么告诉他呢?指名读。

小结:这孔隙只能容下这样小小的船进出,虽然写的是“船”,可让我们处处感受到“孔隙”的低矮、狭窄。

2、进出方式

a、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孔隙”的小的呢?船小,这小船进出孔隙的方式也很特别呢?指名说。

b、老师这有一艘小船,请两位工作人员结合黑板上的图给大家解释一下进出孔隙的方式。

采访一下工作人员:为什么采用这样独特的方式呢?

c、哦,原来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就算是这么小的船在里面也没有办法掉头,只能直进直出,这个孔隙真的是太小了。

3、做法感受

a、同学们去过双龙洞吗?我们体验一下坐船过孔隙吧?

臀是本课的生字,臀是月字旁,句子中还有一些也是月字旁的字,这些都和——身体有关。你知道臀指的是身体哪个部位吗?摸摸句子中提到的身体部位。凡是和身体有关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到——到——,没有一处不——。这样细致具体地描写更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吧!

b、引导换词体会:“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里的“贴”字还能换成什么词?(如挨、触)读一读,你觉得哪个好?谁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这几个动作——挨、触、(体会到是紧紧地挨着,从而感受到孔隙的低矮)读一读这句话,体会着必须紧紧挨着船底的感觉。

模拟过孔隙:你是怎么躺的?想象着自己躺在小船里,谁能说一下。男生准备好了吗?男生一起来读这句话。女生呢?一起读。我们马上就要开船了。播放视频。

c、有人真去测量了这孔隙的高度,只有一尺(33、33厘米)低。你有什么感觉?你们会不会动?敢不敢动?要是把肩膀稍微耸起来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来?要是把臀部稍微抬起来?学生想象说话。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出你的感受。

4、仿写“一线天”

a。感悟写法:这段文字,没有一个孔隙的“小”字,字里行间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孔隙的窄小、低矮,让我们的心也随着作者进入孔隙紧张起来。作者是怎么把孔隙窄小这个特点写清楚的`呢?

小结: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就是他的——见闻,还有他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b。拓展延伸:黄山著名景点之一——一线天,也是以窄著称,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你的感受是什么?学习课文的写法,也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让我们感受到一线天的狭窄吗?写一写,交流。

(三)内洞

1、内洞又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呢?谁来说一说。孔隙的特点是——小,内洞的特点是——大、奇、黑。

2、我们跟着图片去欣赏一下,发挥你的想象力,看到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你会想到哪些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3。有人游览了双龙洞,他觉得太有趣了,他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指名读。可是叶圣陶爷爷却是这样写——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如果把这一段加到课文里就更好了,双龙洞也介绍得很详细,你认为呢?就这个问题,我也问过叶圣陶爷爷,你猜他怎么说呢?

5。也许你读了叶圣陶爷爷的原文你就明白了。谁来读——“这是各处岩洞的通例,凡是岩洞都有相类的名目。我不感兴趣,虽然听了,一个也没有记住。”打开文章就像和作者对话,原文选进教材会有改动,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可以找到原文读一读。

三、感受写法

1。叶圣陶爷爷在这篇文章中还悄悄告诉我们一些写游记的小秘诀,你知道了吗?就像语文园地“交流平台”里说的那样——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

2。原来双龙洞作为自然景观都有16的历史了,在明代就有“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舠(dāo)仰卧入回溪。——(明) 屠隆” 这样的诗句,一起来读。另外,据考证双龙洞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卧舟进洞的溶洞。所以叶圣陶爷爷在这篇文章中花了很大的笔墨写了重点景观——孔隙。

3。《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就刻在景点里,具体位置还等待你们去找寻。你看,叶圣陶爷爷正在给一个小男孩讲述写好游记的小秘密呢?谁来猜猜,叶圣陶爷爷有可能怎么说呢?指名说。是呀,我跟着叶圣陶爷爷的文字游览了金龙洞,也从中学会了一些写游记的方法。老师也进行了总结,谁愿意读一读。出示——游览顺序讲分明,介绍景物抓特点,突出感受写真实,游记方能吸引人。

四、作业:

1。思考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推荐阅读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

板书设计

2.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篇二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拿起你的笔,边读边划出重点词句。

(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同位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指导)

师:谁来说一下?

生:金华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随机出示课件)

师:游览的顺序,也叫游程,交代游程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游记除了交代游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

三、赏析孔隙

师:在这篇游记中,哪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孔隙

(教师板书:孔隙)

师:孔隙是什么意思?

师:看到孔隙一词,你认为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窄小

(板书:窄小)

师:作者是怎样透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请大家用心阅读第五自然段,划出能表现孔隙窄小的句子。边读边划,边做出批注。

(生边读边划,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齐来交流交流。作者是怎样透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结合你划的句子来谈一谈。

(一)见闻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出示课件)

师:这是写作者看到的,也就是游记中的所见。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小船很小。

(出示课件)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你觉得那一句写的好?

生:第一句写得好,课文中的句子带着4个“小”字,一读就让人感觉小船很小,第二个句子,去掉了4个“小”字,写船的小就不很明显了。

(出示课件)

师: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小船的小?请你来说一说。

生:并排仰卧刚适宜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只能容纳并排仰卧的两个人,在没法容第三个人,这样的船确实是够小的了。同学们,这段话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作者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生:实际上是写孔隙的窄小。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我们一齐来合作读一下吧。

(师生合作读)

师:你们看,作者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衬托出孔隙的窄小。咱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二)感受

师:刚才,咱们找出了写作者见闻的句子,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眼前昏暗了,但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

生:我从“挤压”一词明白了小船越往里走越,感觉孔隙越来越窄,又因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离自己太近,所以感觉山石仿佛向自己扑过来一样。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同学们,平时坐车时,我们会注意到车在往前走时,路边的树木好像在往后走。这是物体的相对运动。在本文中,作者乘船往里走时,感觉山石在往后走,又由于距离太近,所以才会有挤压的感觉。

师:“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为什么呢?

生:因为隔得太近太近了,几乎每有什么间隙,说明了孔隙的窄小。

师:谁能起来读一下写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的句子。要注意把挤压、稍微、准会重读。

(指名一生读描述感觉的句子)

师:作者是在怎样的姿势下过孔隙,还有这样的感觉的?谁能起来读一下写作者乘船姿势的句子?

生:我怀着好奇的情绪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乘船的姿势很低很低,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师:“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谁能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生:身体的每一处都贴着船底了。

师:你看,从叶圣陶爷爷乘船的姿势,也能看出孔隙的窄小。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姿势低的无法再低的状况下,还会有这样的感觉,足以说明孔隙的窄小。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

生:想。

师:咱们找一位同学当导游,来读一下这段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体会。游客们,准备好了吗?开始吧。

(指名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体会。)

师:睁开眼睛,过孔隙的感觉如何?

生:紧张、刺激、惊险……

师:同学们,第五自然段作者先用看到的小船的小,也就是他的见闻;再用过孔隙的感觉,也就是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完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自己也坐着小船同作者一齐过了一次孔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身临其境”。

四、赏析内洞。

师:欣赏完了空隙这一处景点,你还想到哪一处景点游玩一下?

生:内洞

(板书:内洞)

师:同学们,来到双龙洞,如果不去内洞看看,那就太遗憾了!此刻就让我们一齐到内洞看看吧。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六自然段,看看内洞是什么样貌。边读边划出表现内洞特点的句子。

(生读书,师巡视。)

师:内洞有什么特点?谁能结合你画的句子来谈一谈。

生:“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明白有多么宽广。”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内洞的黑、大。

(板书:黑大)

师:很好,第七自然段有一句话,也是描述内洞大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生: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师:进是什么意思?

生:进是量词,平方的住宅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出示课件)

师:咱们来看一幅图片,这是一个三进的四合院。你能够想象一下,课文中提到的十来进的房子会有多么大。文中还有一句话:“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外洞有多大呢?能联系前面来谈一谈吗?课文中的那一段是些外洞的?

生:第四自然段。

师:谁能起来读一下能体现外洞大的句子?

生: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必须不觉得拥挤。

师:咱们的阶梯教室能容纳三百多人,外洞有几个阶梯教室那么大?

生:三个。

师:外洞就够多大的了,内洞比外洞大得多,足以说明内洞的大。内洞还有哪些景物?之后起来交流一下,你刚才画出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师:这也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能想象一下两条龙的形态吗?用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腾云驾雾、喷云吐雾、双龙戏珠……

师:内洞里还有什么?

生: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出示课件)

师:那里用了一组关联词“即使……也……”,突出表现了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下面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下内洞的奇特景观。(出示课件)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神奇了。

(板书:奇)

师: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仿佛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让我们惊叹自然的神奇,请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内洞这一部分。

(生读第六自然段)

五、总结升华,学习写作手法。

师:同学们,作者在写这篇游记时,将见闻和感受相结合,把各个景点的特点巧妙地呈此刻我们眼前,仿佛我们也身临其境。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出示课件)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出示课件)

上一篇:食堂工作流程(网络)下一篇:小学生优秀作文300字:读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