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口头作文

2024-08-25

什么是口头作文(精选8篇)

1.什么是口头作文 篇一

出差归来,车自由的奔驰在马路上,过了都江堰的界线州内明显山川亮堂多了。深秋的景色也是那么耀眼、那么绚烂、那么美丽。

小鱼哥在路上,车开的很平稳,路途中、时不时要水喝,魏姐也是一一满足,倒水、喂水、动作是那么熟练那么自如,那么娴熟。

在喂苹果时果果很脆,冒出的声音也是那么响亮,整车里都沉浸在吃苹果的声响里,这声响是幸福的旋律。那么悦耳、那么动听、那么悠扬、那么简单、简单的很幸福、幸福的很简单、另人效仿、让人向往、让人羡慕。

魏姐象小鸟依人一样依偎在他的身旁为他做一切。总是那么娴熟、那么温柔、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幸福、那么的和谐、值得我用一生去效仿学习和跟随......

魏姐为小鱼哥拿着喝剩的水,吃了一半的果。这气氛让旁人看见显得是那么温馨幸福和谐。

好让人羡慕。也许幸福就应该是那么简单、那样幸福......

相互感恩和互相感激为对方付出一切、对双方的深情付出。有这样的幸福一生足已、有你们真好!若你们安好便是我用一生永远幸福相伴的效仿和跟随。

车行驶到大半路时天空出现了晚霞。大家都惊喜着,忙着向窗外望去,望着窗外路是幸福的、天空也是幸福的、树木也是幸福的、大地也是幸福的、就连晚霞也是幸福的、我的心里、和我每一处的看见都是幸福的。至此我眼里的万事万物都是幸福的、其实幸福很简单、简单很幸福。

我们的车迎接着夕阳的余晖......

大地也变的光鲜亮丽,路也变的不在遥远,回家的脚步变得轻盈。

夕阳的余晖迎接回家的步伐,越来越近。向着幸福的方向出发。

2.什么是口头作文 篇二

一.进行心理辅导, 培养心理素质。

首先要让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到生理上的正常发育现象, 消除他们的羞怯感以及疏远感, 让他们积极融入到各种活动中去。其次,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 可以通过让学生多学习, 或者多阅读等各种方式。再次, 采用心理咨询或者心理辅导等各种方式, 进行心理辅导, 让学生克服惧怕心理, 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不怕普通话不标准, 不怕用语不规范, 不怕话题不新颖, 不怕观点不深刻, 不怕同学笑话, 勇敢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老师要在学生完成每一个训练内容后, 既有中肯的批评、修改意见, 更有肯定和表扬。教师可表扬其话题的新颖, 思想的深刻, 语音的准确, 表达的流畅, 姿态的自然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增强自信心, 同时又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不断的努力, 这样, 他们就会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关注学生情绪, 激发表达欲望。

中学生作文情绪的高低, 直接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 在口头作文教学中, 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 激发他们的表达热情是十分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教师要创设诱人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这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心理条件。实践表明, 愉悦的心境是顺利贯彻作文教学计划、安排作文训练序列的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热情是一种较持久、深厚、浓烈的情绪状态。“一个人的生活道路主要是依赖于热情。热情驱使他前进, 促使他排除万难。” (B·B波果斯洛夫斯基:《普通心理学》) 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需要树立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作文训练的过程, 也不可能永远充满趣味,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表达热情。

三.采用机智手段, 激发表达兴趣。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在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要让学生自觉地学习, 必须要有兴趣作为学生心理上内在的“激素”。学生对口头作文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发表意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从何而来, 究其实:从需要来。需要,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 代表着新的一面, 是促使人的心理及行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当学生认为某种东西是一种需要的时候, 他就会克服种种阻力, 努力去得到它。所以,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 把学生心理上的某种需要和口语表达的训练联系起来, 就会使他们主动地克服自身智力活动中的“内向化”, 冲破“闭锁性”不利一面的桎梏。

争强好胜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争取胜利, 使别人尊重自己, 是初中学生心理需要上又一种实惠的东西, 想办法使学生处于争胜比强的辩论之中, 也能达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3.“老妈口头禅”里是浩荡家风 篇三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互联网上,人们晒出各式各样的“母亲元素”,以表达对她们的感恩和敬意。其中,一则追忆“老妈口头禅”的话题引起了大家广泛热议。“你怎么老是长不大?”“干脆钻电视里得了!”“在外工作不要太累!”“要诚实守信,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网友晒出的许多“老妈口头禅”,唠叨中夹带温情、叮嘱中不免担忧、教诲中不乏哲理,引起了国人的集体共鸣。

有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母亲。”这话听似煽情,却未必言过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关系中,母亲所扮演的角色是沉重而深刻的。虽说“养不教父之过”,但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我们又习惯于将之与母亲责任划上不太对等的等号。于是,才有所谓“一出茶饭便知妻,要知贤母看儿衣”等说法。

这样的逻辑,并非空穴来风。此前,北京师范大学和世界学前教育组织联合发布了一项对1000余家庭的调查结果: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占绝对主导地位,父亲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不到三分之一。在一份由中日韩美四国青少年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中,在选择的倾诉对象排名中,中国的父亲更是排到最后一位。于是有网友说,电视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之所以有看点、有冲突,完全是因为“妈妈去哪儿”都能风雨无忧,而“爸爸去哪儿”才能成为一个笑话、一种写实的幽默——妈妈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工作,不专业、不称职的父亲才会手足无措,才有劲爆“笑”果。

中国母亲对子女的教育,不仅体现在保姆式的养护程序中,更重要的是以一种柔性的姿态,教化并濡染着家庭的风习。也许可以这么说,中国家庭的家风,很大程度上是由爱开口、爱唠叨的母亲决定的。

母亲节前夕,中国新闻社法人微博联手某网站微博、微视,共同发起“老妈口头禅”互动征集。在数万网友们晒出的“老妈口头禅”中,妈妈们的“唠叨”最让人印象深刻。所谓印象深刻,是千帆过尽后,才悟出回眸一瞥的温情,而身在其间的时候,也许还是会烦扰,未必会珍惜,就像2011年的时候,网络上还蹿红过一本《斗妈大全》,该书开宗明义:专为6-12岁天天被家长骂的小孩编的。但时过境迁,韶华老去,繁杂沉寂,始觉唠叨也是一种幸福,就像季羡林说得,“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爱之深,责之切。唠叨是母爱的朴实呈现,唠叨更是华夏五千年间的浩荡家风。中国自古有“母仪家风”的说法,好家风是春风化雨的濡染,更是一个时代良善取向的承袭。在母亲的唠叨里,大凡“做事注意点,凡事想开点,困难会慢慢过去”、“好好工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为人诚实守信,能吃苦耐劳”等,已经不是具象的叮嘱,而是价值理念的张扬。

三五声叮咛,一两句嘱托,时日长久,就是潜移默化的家风养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老妈口头禅”里,世人能读懂中国的浩荡家风。

责任编辑 王海

4.即兴口头作文“一只麻雀”的启示 篇四

学生甲:“我”是一个弃儿, 被父母抛弃, 孤苦无依, 大清早路过这儿, 请求帮助, 呼唤爱心。 (因篇幅限制, 学生口头作文均为概述)

学生乙:“我”和父母闹别扭, 负气离家出走, 走到这儿迷路了, 请大家指点“迷津”, 反映家庭教育问题。

学生丙:“我”是来自故乡的一只鸟, 原先茂密的森林被砍伐一光, “我”失去了家园, 到处流浪, 误入此处, 突出生态保护的主题。

学生丁:“我”来自遭到大地震和核辐射的日本福岛县, 家乡已成为汪洋泽国, “我”劫后余生, 只身来到此地, 想找一个家, 不知谁愿意接纳“我”。

当学生丁讲到“日本福岛”时, 我竖起了大拇指:“太棒了, 你的想象力!”事实上, 同学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写作主体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可从“寻找联系”出发, 即通过联想, 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要素联系起来考虑, 找出表象与表象之间相关、相似、对比或因果的内在联系或外在联系, 从而使表象与表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选择一个联系中心, 使各种表象多多“碰撞”, 触类旁通, 由此发散出一系列的联想, 围绕这一点, 形成发散状态或网络状态。这样, 就能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刘勰《文心雕龙》) , 写出的文章不落窠臼, 富有新意。

相关、相似、对比、因果是指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 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1. 相关联想

相关联想, 指时间上、空间上或事理上接近的事物在人的体验中形成的联想。它反映的是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在时、空、理上的接近关系。比如, 学生丙由一只麻雀, 想到一副漫画:原先高大茂密的森林被砍伐一空, 只剩下一个个树根, 一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由麻雀到小鸟, 由教室到森林, 展开联想, 发散思维;由小鸟失去了家园, 从而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2. 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 指的是对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 引起和它在形式上、性质上、气质上相似的事物的回忆,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相似联想的第一层次是取事物间形态上的相似,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第二层次则是在事物之间取其性质上、气质上的相似而展开联想。如学生戊由小鸟想到了日本福岛大地震和核辐射中幸存的孤儿, 来到中国寻求帮助。戊同学可能是常看新闻媒体的报道而产生联想。

3. 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 引起对其他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 取其意反。它反映的是事物间的相对性和矛盾性。我适当作了点拨:比如由欢乐想到悲伤, 由孤单想到群居, 由矛盾想到和谐……学生丙勇敢地举手发言:由麻雀想起了爷爷养的一只画眉。那是一个傍晚, 小画眉迷路了。爷爷便把它笼养起来, 小画眉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爷爷经常把小鸟从笼中捉出, 放在手上, 向人夸耀小鸟如何听话, 在他的手心上任人逗玩, 也不飞走。可是, 有一天, 爷爷又把小鸟捉出来炫耀, 小鸟趁其不备, 张开双翼, 飞上了蓝天。爷爷只能望天兴叹。虽然衣食无忧, 但毕竟是寄人篱下, 它终于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那儿才是它真正的家。寄人篱下的生活和自由自在的生活,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 指的是体会事与理之间的因果关系, 搞清由事到理的思维路线, 领悟事情本身所包含的道理。它反映的是事与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事是联想的前提, 理是联想的结果。我作了简单的介绍后, 学生甲似乎有所领悟:小鸟乱冲乱撞, 只能是自取灭亡。当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 应该智慧地应对, 避免盲目性, 不能让刻舟求剑的悲剧重演。

5.口头作文训练探究 篇五

有没有一条“便捷”的道路?答案是否定的,然而人们仍苦苦地思索着。但当我们重新审视作文训练方式时,就会发现我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放弃了作文训练的另一种形式——口头作文训练。在我们静下心来做一番思考后,便会有所感悟。

一、口头作文训练的意义

1“说”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叶圣陶先生在1924年写过一篇《说话训练》的文章,他把训练学生说话这件事看得极其重要,指出中小学毕业生往往“羞涩不肯开口,开了口又含糊不清晰……没有条理,又喜欢说人家说烂了的话”。他认为学生时期“如不经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可宝贵的钥匙”。因此,说话训练不只是语文课的事,也是各门学科里的重要项目,并且要推广到课外。他认为善于说话,并非世俗所说的口齿伶俐,而是“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达”,说的话要“合乎伦理,都出于至诚”。可见,提高“说”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对提高实际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积极的作用。

2“说”对阅读教学效果影响很大。阅读教学中少不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表达的好坏,对阅读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如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训练学生说话,便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理解了的东西不一定能够表达,能表达的才是真正的理解。

3口头作文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社会人”的重要途径。“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这是我们古人对雄辩家历史作用的概括。谋士苏秦,游说六国诸侯,结盟抗秦,大大延缓了秦王朝称霸的历史进程。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留下赤壁佳话。闻一多的《最后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青年乃至中国人民推翻蒋家王朝的斗志。现代社会的发展,更为迫切地需要现代人才具备必要的口头表达能力。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社会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因而,口头表达能力,是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广泛多样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桥梁,是从事各种现代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当今时代,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与腾飞,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需要许多富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头脑敏捷、办事效率高的组织领导者,而未来的事业对这些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从这个意义上讲,“说”的训练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二、口头作文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的作用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作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分析事物能力,立意选材、构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核对能力,书写能力。以上所列各项除书写能力与口头作文无关外,其余各项能力的形成与口头作文都有关系。

1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片段的零星的不连续的,所见所闻的事物也往往是一些现象,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口头作文对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影响,也可从教师和同学观察、分析事物的不同角度上受到启发,有助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2立意、构思、选材能力的提高。这方面,口头作文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口头作文具有迅速和可变性的特点,学生完成立意、构思、选材后,可以随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启发、点拨,不断得以领会题意,确立主题,明确思路,把握材料,决定取舍修订,并可随意变更,随意设计,直至满意。这完成的过程,也是这些能力提高的过程。

3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好多学生都感到头疼,程度差的学生无从下笔,就是程度较好的学生往往也不敢贸然动笔。口头作文则可打消学生的这种顾虑,因为可以随时修正。这样大胆作文、不断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逐渐得以提高。

4修改能力的提高。口头作文很大程度上受语感的支配,而语感具有理解功能、评判功能、情感功能。它们的增强,又会大大提高写作的修改能力。修改的渠道既可以通过自我感悟,也可以借助他人力量;既可要求自己,也可监察他人。修改的“形式”,既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同时,在内容、方式等方面具有不拘一格、快速、便利、高效的特点。

三、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相互关系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均是通过言语的表达而完成的。在要求上两者是相同的,都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力。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也有不同的一面。口头语言借助于声音,书面语言借助于文字。口头语言更多带有“自然”的特征,书面语言是口语加工形式,在生活中担有比口语更“高级”的交际任务,从语言的发展顺序看,口语领先,书面语居后。因此,可以说,“只有研究口语,才能把握住书面语”。

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口头作文可以较快地检查学生的思维结果,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利于书面作文能力的形成、提高。书面作文写作和修改过程的思维凝聚性的养成,又可以促进口头作文语言的准确、清晰、严密。

为此,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应注意两者“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文字都提高的目的。在训练时间上,要坚持先说后写。在具体的处理上要注意科学合理安排,但不能顾此失彼。有人预言:“如果作文教学过程中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说后写,那么学生表达能力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为此,叶圣陶、张志公和其他一些专家学者都曾大声疾呼,但遗憾的是仍然未引起足够重视。

四、如何进行“说”的能力训练

1激发“说”的兴趣。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第一关。我们知道,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腼腆怕羞,性格内向,在大庭广众面前是不轻易“说”的。究其原因,一是从小少于训练;二是没有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致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讲不好,不如不“说”。如果这两条是一座堤坝,那么教师就应该激起他们感情的潮水,将这座堤坝冲垮,鼓励他们自尊、自信。

2丰富“说”的内容。胸中有所积蓄,而后才能有所抒发。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根本谈不上口头表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凡是对你相对价值较高的知识“都应该好好记录下来,以便一旦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使用”。古今中外,凡成大事业者,无不是十分重视收集与积累资料的,如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一生治学严谨,刻意搜集资料,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资料的种种方法,这样到说话时,就不愁材料问题了。

3教给“说”的方法。话虽人人都能说,但真正说好却很不容易。这里除有内容是否充实的问题外,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方法问题。为此,应该做到:

(1)在说话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思维的基本途径,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则不合理;必须遵循运用语言的基本习惯,违背它,说出的话则不规范;必须正确运用语言的方式(修辞),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则低效或无效。当然,懂得了以上三方面的知识后,要使说话变得完善,还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2)要在讲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一是通过对课文文词的揣摩,让学生明白说话用词要准确;二是通过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教给学生组材成话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线索以及说明详略等技巧的借鉴。

4创造“说”的机会。学生有了“说”的兴趣,脑子里有了较充实的“说”的内容,掌握了基本的“说”的方法,还要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1)利用教材进行“说”的训练,如《皇帝的新装》一课解读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以“游行大典结束之后”为题,进行合理想象,经过一番准备后,让学生作“说”的练习。经过这样多次训练,一则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则也锻炼并提高了学生“说”的能力。

(2)作文课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口头审题、选材练习;在每学期的作文计划中,可有计划地安排口头作文,以说带写。

(3)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诸如组织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读书感悟交流会等。

6.口头作文:习作教学之未雨绸缪 篇六

教师能否进行成功的习作教学, 让学生进行一次成功的习作训练,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每次习作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也就是前置性工作开展得怎么样。

按教材的编排, 小练笔除外, 每学期只安排八次的习作训练, 即一学期学生只做八次作文练习, 这一点新旧教材是相通的。但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与旧版教材最大的不同是新教材加强了各单元、各版块知识间的整合, 让每版块学生学习的课文、口语训练及习作要求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整合成一个“园地”。因此, 对于完成每个园地里的习作, 无论是教师的习作指导, 还是学生的习作准备,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这一编排的意图, 根据每个园地的话题创造性地开展学生习作的指导工作。虽然“书面”的习作每学期只有八次, 但是“口头”上的习作却可以每课时都进行。在教学这一园地的几篇课文时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说有关的话题。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习作要求是要学生用一两件事来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而在这之前安排的课文都是围绕着“父母的爱”这一话题来编排的, 教师在教学《可贵的沉默》这一课时, 就让学生说父母是怎样疼爱你的;学习《妈妈的账单》时, 让学生说说你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吗?由于在习作之前学生都有这样的充分交流, 进行口语训练, 因此本次习作极其成功, 学生的写作水到渠成。这样一种常态的“口头作文”训练, 使学生拉近了与习作的距离, 加深了对习作的理解。这样的安排, 也彻底解决了“学生学了那么多的课文, 但写起文章来却总感到无话可说”的老问题。

7.什么是口头作文 篇七

一、转变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观念的影响下, 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一直都没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这种现象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然而,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如果只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那么这种教学质量是非常低的,也就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热心与爱心温暖农村儿童的心,让自己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进而他们就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而且在课后愿意聊天、谈心,这是让学生愿意说、快乐地说的前提条件。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活“说”的动力

良好的口头作文氛围对于小学作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要营造生动、有趣、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精心安排每一节课,让学生都有说的机会。比如在教学《龙的传人》这一篇课时,在讲了龙的外形特点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在农村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小狗、小猫、小猪、兔子,抑或是自己从书上、电视上看到的动物的外形特点, 相信在如此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生定会畅所欲言、高谈阔论。当然,也可以让他们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 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某一个有趣的人或事情。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慢慢地有种想说的欲望,有说的动力,进而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口头作文教学活动,促进口头作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善用鼓励,保持“说”的激情

爱听好话、赞赏的话,这是人之常情,用这种方式方法鼓励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加有效。每个学生都很在意教师的态度和看法,所以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他们在语言表达能力或是写作上有所进步,就要及时地表扬,让他知道自己的进步得到教师的肯定。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其他学生会不甘示弱,也会努力、大胆地发言,说出对课文的理解和看法,说出新意,而且有的会说得幽默、生动、有趣。再者就是通过其他学生的带动, 渐渐地改变某些学生不爱说话的性格,让他们愿意开口说话,大胆发言。通过这种毫不费力的方式就能获得这么多的好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创设“说”的情境,培养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我们在开展口头作文训练活动时,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可根据农村小学生更容易看到、听到的事物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例如《草虫的村落》是一篇想象丰富的文章,在教完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夏天夜里,河边青蛙、岸上蟋蟀、树上的猫头鹰,草丛中飞来飞去的萤火虫等小动物们都在忙些什么、聊些什么。这种充满童趣的话题对于生长在农村里的孩子们是再熟悉不过了, 这时他们就有话说,也愿意说,在说的同时会积极地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已能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而且课后余兴未了,继续讨论、想象。

五、多组织有趣的活动,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除了教好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还要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与他人相处和沟通, 逐渐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例如可组织“画嘴巴”、“击鼓传花”等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 ,游戏完后向他们提出问题:游戏开始我们都做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又是怎样, 游戏中哪部分你觉得最有趣, 为什么你会觉得有趣。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努力学习和研究,经常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中,相信反复的锻炼,学生的口头作文的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写作水平和语文学习能力也定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六、结语

口头作文灵活而简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得开心。“说”快乐 ,需要教师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实际 ,细心且用心地努力探索和研究,在具体教学中,用自己的爱心和他们交朋友,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口头作文的教学活动,在开心、有趣的各种活动中,在玩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教师细心、用心,那么教好农村小学生的口头作文就不会再是难题。

摘要: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口头作文训练。口头作文作为口语交际教学的新形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者结合实际重点分析如何在农村小学中开展口头作文教学工作,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作文水平的提高。

8.什么是口头作文 篇八

没有人会嘲笑一个孩子对于未来的梦想, 因为每个人都自然的了解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生命, 怀有对生活、对世界、对明天的梦想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失败, 在我们最初追逐梦想的年月里并不是特别的重要, 因为尝试和体验本身比结果更加重要, 所以我们才能学会行走、跳跃甚至骑单车。皆因梦想让我们在生命的最初就满怀热情和动力, 敢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穷尽我们潜力的极限, 换句话说, 没有不切实际的梦想就没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也就不可能逐渐了解哪些是可能的, 哪些是必须学会放弃的, 这舍得之间我们渐渐了解了梦想与现实的界限, 从而在接受生命限制的同时, 怀抱更加现实的希望, 也让希望的实现成为可能。

伴随着成长, 梦想也慢慢的发生分化, 一部分梦想能够被坚持下来, 并被投入持续的努力, 成为我们人生的目标, 或称其为理想;而另外一部分则经过事实的检验以及我们的反思, 被判定为不切实际, 进而遭到放弃或从职业理想转为业余爱好。当然, 还一部分梦想, 虽然严重脱离现实, 却依然被死死的抱持着, 并最终沦为空想。梦想向两个方向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这里不妨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什么是你想做的?”“什么是你能做的?”, 理想往往是上述两者的交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即使有些事情你暂时做不到, 但是你依然有这方面的潜力和优势可待开发, 那么它也可以成为理想。而在这两个问题答案的交集之外, 那些我们有巨大热情却严重缺乏天赋、优势的领域, 就容易成为空想的温床。比如, 五音不全的你可以是KTV的麦霸, 但是成为红遍全球的歌星对你来说可能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然如果你不能为之持续的付出行动, 理想依然有可能沦为空想。因为理想与空想的另一巨大差别在于理想是人行动的指南, 而空想是人偷懒的幌子。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理想, 不是光听他对光明未来滔滔不绝、唾沫横飞的演讲, 而更应该看看他到底为自己的梦想做了些什么。否则, 就如同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家, 丝毫不会有任何的感召力和信服力。正因为, 理想不仅存乎于你的头脑中, 更建筑在你的双脚上, 所以追求理想的人应该是独立的。据说有一种海鸟, 它能飞跃太平洋, 靠的仅仅是一小段树枝。飞行时, 它把树枝衔在嘴里, 累时, 它把树枝放在水里, 然后站在上面休息一会儿;饿了, 就站在上面捕食;困了, 就站在上面睡觉。谁能想到小鸟飞跃太平洋依靠的仅仅是一小段树枝。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依赖自己创造条件。他们喜欢梦想未来的成就, 但也知道未来不是别人许给的, 靠得是自己磨出老茧的双手一砖一瓦的构建, 这个过程虽然辛苦, 他们依然享受其中, 因为为理想奋斗的过程本身就让追求者感到意义和活力, 这也是理想对追求者的重要褒奖。

而空想完全是头脑中的白日梦, 它没有事实的基础, 它没有行动的承载。沉溺于美丽可爱的白日梦, 必然让我们对并不完美的现实心生憎恶, 进而悲悯自己怀才不遇, 遇人不淑, 生不逢时。这样的自怨自艾只会瓦解我们的斗志和动机, 最终在自顾自的怅惘中, 让人生成为一场空谈。也因为空想者有着许多的抱怨, 所以他们对生活对自己往往是不愿意负责的。他们总在期待外在的改变, 而很少思考自己的责任。由此, 生命渐渐被托付给难以把握的环境和他人, 人生怎么不会变得更加虚而无所着落呢?他们从最开始的知道自己要什么, 变成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最终陷入空对空的怪圈中。所以有人说, 时间给空想者痛苦, 给创造者幸福。

坚持理想固然是可贵的, 也让我们对践行自己理想的人肃然起敬。但是坚持理想并不等于完全的无视事实反馈的一意孤行。前面已经提到, 追求理想的人是实践导向的, 所以他们不会忽略事实提醒也不会不顾环境的限制肆意妄为。理想可以坚持但是策略仍然可以调整, 所谓条条大陆通罗马。理想赋予人生一种意义, 让我们在追求它的每分每秒都感到此生没有辜负, 至于实践这种意义的方式绝非只有一种选择。“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是务实的, 他们能够根据前进道路上的情况, 随时调整自己的步伐.谢立华的执着让人感佩, 但是如果连生存都是问题的时候, 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也许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坚持。看到一个大学毕业生因为暂时找不到工作而在市场卖菜, 被人问起时说道, “起初有些不好意思, 可是我要生存啊, 只有先生存, 才能谈发展。”从低处开始可能不那么舒服, 却可以让我们扎稳根基, 有时候高处无路的时候, 不妨把入口定得低一些, 谦卑的姿态不会矮化高远的理想, 其实压弯的弹簧势能更大。

至于什么样的理想应该坚持, 我们似乎应该回到刚开始提到的那两个问题, “什么是你想做的?”, “什么是你能做的?”, 并且再加上一个“做什么让你感到快乐和有意义?”, 对这三个问题的回应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积极心理学认为, 幸福=优势+快乐+意义, 即当你善用自身的天赋使其变为超越他人的优势, 并利用这些优势做那些让你感到快乐和有意义事情, 你就会收获一种长久的满足和愉悦感, 如果说有一种理想应该坚持, 那种理想应该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满足和幸福, 无论是在盘石的路上, 还是在山巅。有朋友告诉我, 对她来说, 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事情就是赚钱, 于是赚钱成为她的理想。也许出于这样动机而选择从商创造财富的人, 远比一个不虔诚的和尚更值得我们尊敬。理想本没有贵贱好坏之分, 重要的是它能否成为让你投入生活、痛快流泪、大声欢笑、默默承受、无怨无悔的理由。

上一篇:2023届高三英语第一轮复习教学计划下一篇:行政管理岗竞岗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