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研究论文(共10篇)
1.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研究论文 篇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学生群体素质的特异性,高等教育大众化背影下的生源素质走低,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和非专业化趋势,必然带来关于学生教育的`一系列新问题,充分调查分析当前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是一个崭新而又必须重视的课题.
作 者:盛光希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职业大学艺术表演系,湖南,长沙,410004刊 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 大众化 文化多元化 对策
2.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研究论文 篇二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研究生质量观
树立正确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 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基本前提, 正确的质量观是建立在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和评价标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教育大辞典》中把教育质量解释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 也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 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 对学校、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应予以应有的重视”, “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由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由此可见研究生质量观是一个多样性、综合性的概念, 它涵盖了很多方面, 包括研究生教育质量定义及标准、质量观的特点。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在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的基础上, 依据社会条件、所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学术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程度所培养的研究生质量[2]。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 最关键的是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观。
(一) 发展的质量观
质量观本身是发展变化的, 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标准是不同的, 是动态发展的。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只有在发展中才得到体现。当前,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要, 所以必须确立以发展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 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进程。
(二) 全面的质量观
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文化和为社会服务。我们在树立教育质量观时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 它要求研究生的教育必须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不能仅以研究生知识掌握的多少和能力发展的高低作为衡量的终极标准, 还应包括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 另外应当强调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 多样的质量观
社会需求是多样的, 学校类型是多样的, 学科种类是多样的, 学生个性是多样的, 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单一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必将束缚人们的思维。质量的多样性是建立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统一性的基础之上的。在追求统一性的基础上发展多种教育形式, 满足多样性需求, 是建立正确的质量观的基点。
(四) 特色的质量观
高等学校的特色是其质量的重要标志, 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所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一种特色纷呈的质量。正如波伊尔所说:“绝没有什么简单的好大学模式, 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方面肯定是大相径庭的。”[3]要让不同类型的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研究生生源质量不高
研究生扩招后,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国家进一步放宽对研究生的招生政策, 研究生的生源状况更加复杂, 更加多样化, 生源素质情况千差万别。同时, 研究生生源的结构组成也有了新的变化, 如年龄组成、学生来源等因素也较以前更加复杂, 这就使得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 给传统的研究生优质优教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 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在校研究生人数的增长, 使得导师人均指导研究生人数增加, 这就加大了导师的工作量, 增加了导师的压力。由于导师负担有所增加, 相应投入在指导研究生上的时间和精力有所下降。同时, 由于研究生导师个体差异的存在, 使导师带研究生人数两极分化现象明显。一部分热门学科或名望较高的导师周围研究生相对集中, 甚至出现了一位导师指导几十位研究生的情况, 而一些冷门学科或名望较低的导师可能出现几年带不上一个研究生的情况。
(三) 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不足
随着研究生选课人数的增加, 传统的小规模研讨班授课方式受到挑战, 因为教室资源的限制就会开设大班课, 这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由于研究生教学对专业知识的深度要求较高, 对研究生任课教师的要求就相对严格, 一些选课人数较多的研究生学位课、基础课教师梯队需要尽快培养起来。另外一些对实验要求较高的学科, 一方面缺乏实验空间, 有限的实验室不能容纳众多的研究生同时做实验;另一方面缺乏实验仪器设备, 让学生只能停于理论认识水平。
(四) 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
大众化教育使得研究生在校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大量毕业生拥进市场, 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这是因为研究生教育结构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人才培养结构不完全适应市场需求, 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相符, 使得毕业生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相关对策
(一) 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入学以后的培养质量。要保证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就要把好初试和复试关。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 并不是十分有利于优秀生源的选拔, 特别是专业课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 而选拔线却由国家统一划定。虽然它不能体现各招生单位的专业特色或特殊要求, 但只要招生单位认真组织好复试, 把好复试这一关, 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至于加强研究生的复试工作, 招生单位需要精心制定复试的内容和标准, 加大复试中人才选拔的力度[4]。对学生要进行全面考核, 注意选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质高, 专业基础好, 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生入学, 而不是仅仅根据初试成绩来定, 不要使复试拘泥于形式。
(二) 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思想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 吾人知之甚切, 故亦图之至亟也。”可见, 一所高校的骨架是由一批杰出的学者构成的。一所学校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的高低, 所以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导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导师的熏陶对学生学业的发展与人格的陶冶起着莫大的作用, 所以导师要德才兼备, 严于律己,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年龄偏大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建立合理的导师梯队[5]。可以选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造诣较深、年纪较轻并有培养前途的学术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并请优秀导师介绍经验, 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 促使他们尽快成长。
(三) 保障科研条件
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为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建设完善的实验设施、图书资料和通讯设备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条件, 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 同时科研经费也是使课题研究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定期进行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和本学科前沿知识、学术动态的专题报告会,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开拓研究生的研究思维。定期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 进行学术交流, 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6]。
(四) 完善管理机制
管理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管理工作, 关键在于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管理队伍的组成应考虑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合理配置, 管理人员要了解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和现代化管理能力, 并且能掌握先进的管理工具的使用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7]。另外还要制定健全和完善的研究生管理制度。
(五)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市场需要的不是“研究生”这一身份标签, 而是需要受过良好教育, 有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所以需要构筑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使其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和劳动市场的需要。由于高校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 所以高校要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办学质量, 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并建立良好的信誉, 这样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也会有一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马丁·特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 1999, (1) .
[2]王源升, 杨波等.论研究生教育质量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 (4) .
[3]卢晓中.高等教育的新质量观[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2001, (3) .
[4]李汉邦, 赵婷婷, 赵哲.大众化进程中研究生生源质量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 (12) .
[5]黄楚玉.试论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 2000, (2) .
[6]常丽萍, 赵玮.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环节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2, (6) .
3.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 创业 师资队伍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06-02
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社会掀起了“大众创业”的热潮,高职院校更是积极响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着力点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具备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还需要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通常采取选派优秀的校内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如KAB(know about business)培训班或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或外聘企业家。这种方式培养了较多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但是仍无法满足学校对师资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专门管理机构,无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师主要是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而且一般都是由学校的辅导员或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组成,并没有专门的创业教师或者专职的创业教师比例较小。同时,高职院校中普遍缺乏专门管理创业教师的机构,一般把此类教师归属到招就办,这就导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氛围缺乏,无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因此,亟须完善体制,完善机构,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二)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在高职院校中招聘的教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类是高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第二种是返聘的老教授,第三类是一些行业中的技术型人才。第一类、第二类学术型类型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大多数是刚毕业就到高校中工作,基本没有创业的经验,创业意识不强,无法适应当前大众创业形势,较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且这类型的教师往往教学任务、科研工作的工作量已经较大,没有更多的精力开展创业,这就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三)缺乏创业培训,教学手段有待更新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创新意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但由于师资的多元化,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这个环境缺乏了解,没有实践经验,加之缺乏相应的创业培训,教学方法往往采用理论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对此,应加强对教师的创业培训,促使他们更新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措施
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因此,首先创业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的精神、开拓的思维、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才能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学校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在制度、教师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完善。具体做法如下:
(一)健全激励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教师培养的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首先需要从学校层面上加强激励。可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来保障,如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指导有成效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或者评优的机会优先,而对于已经通过自主创业或者能将自己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的教师,对其研究的成果给予肯定,也可通过学校其他激励或奖励方式留住这部分人才。并且让教师意识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创业政策、创业经费以及创业培训等相关方面都需要给予支持,使创业教师在开展创业研究以及指导时,能全心全意地开展,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能使得创业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研究水平、指导实践等整体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除建立激励机制,还需要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实践考核,有重点考核的指标,如针对创业课程的实施效果、学生创新能力、社会学生是否开展自主创业、学生创业公司开展的情况、社会对学生创业的综合反馈等方面指标进行评价考核。
只有在学校层面上健全机制,保障创业教师的利益,让教师(下转第33页)(上接第6页)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多渠道引进创业型教师,提高创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然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储备方面就需要多元化。可以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除需要增加校内专任创业教师外,还需要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公司高层管理者、自主创业的老总等多类人员为兼职教师,充分利用不同师资的优势,从创办、运作经营以及管理等多角度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接触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而且为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途径。
(三)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培养教师创新创业意识
既然在高校中真正创业过而担任指导教师的少之又少,那么学校层面上就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教学团队的培养。在内部,定期组织培训,让教师深刻认识创业教育需要掌握的知识,既要知道公司如何运营、如何管理员工,还要掌握财务知识,懂得产品的销售等,因此,系统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除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还需要给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如专业相关的挂职锻炼、社会兼职、社会服务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支持有创业梦想的教师自主创业。如笔者所在的单位,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专门组建了众创空间,并且与当地政府的创业孵化基地二者合一。众创空间以创客沙龙为培训基地,面向全院师生,以“让创业成为师生有远见的生活方式”为目标,结合社会需要,扎实开展全院性创业培训。众创沙龙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航拍、机器人操作、钢琴演奏、舞蹈汇演等,以具有极佳视觉效果的影视形式、独特的创新时装秀、舞蹈文艺汇演突出创业知识点,为创业的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外部,选派教师积极参加省级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的培训项目,还将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让创业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让他们能够持证上岗,从而提高创业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总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一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储备丰富的指导教师,而只有完善创业教师培养机制,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师资队伍,也只有这样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要以及当前时代发展要求的创业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宪.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体系的构建[J].焦作大学学报,2013(9)
4.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研究论文 篇四
论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在战略选择上需要:确立多元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特色;推进高等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探索科学的精英培育模式.
作 者:李小融 唐安奎 作者单位: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成都,610041刊 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TEXTILE COLLEGE年,卷(期):26(3)分类号:G64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战略选择
5.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研究论文 篇五
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好的职业教育应该“大利国家,小利个人”。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需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好的职业教育要能够为个人提供成才机会,特别是为具备较强技能的人才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帮助其成功、成才,实现人生价值。四年的职业教育相对于学生的成长历程是短暂的,但对其成长却是极其重要的。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除了让学生满足第一任职的需要,还要给予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能力和素质,比如,政治思想品质、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的精神和方法,等等。
一、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数学课程认识过于片面
师生认为数学这门公共必修课的作用仅仅就是“为专业服务”,是学习某些专业课的工具,把数学素质排除在“专业素质”之外。
2.教师不能主动适应职业教育特点
部分教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没有紧贴职业教育的核心诉求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由此导致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设置等一系列环节上出现指向不明、与职业需求脱节等现象。
现在授课重知识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对隐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精粹的提炼和分析,数学思维和数学美学的魅力就无法展现出来,教学始终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不利于发挥数学的文化教育作用。对学生则少于启发,疏于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仅仅满足于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惰于思考、懒于动手。
3.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
目前,学生存在“数学很重要,但现实生活用不到”的片面想法,进而对数学失去兴趣;另外,部分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呈弱化趋势,他们的高中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但又不肯课下花时间自己去复习,这直接导致了旧知识不记得、新知识学不会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贫乏、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尤其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4.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
受传统思想和客观条件制约,实践环节要么不完整、不系统,要么直接被忽视。
以上不足或问题带来的结果就是职业学校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不善于通过自学来获得新知识,毕业分配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对书本教学中没出现过的具体问题缺乏应有的分析、解决能力,发展后劲不足,很难与强手竞争。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面对这样的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关键所在。什么是数学素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顾沛先生说,很多年的数学学习后,那些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也许都会被忘记,但是形成的数学素养却终身受用。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其本质可以归纳为一种个人能力和个性品质,主要包含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论证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及理性、严谨和求实的个性品质。
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针对数学教育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解决数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1.明确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和人们对数学认识的逐步深入,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在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大部分还是沿袭地方的一般工科院校,不仅没有突出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特殊要求,而且对地方工科院校的数学教学目的的认识也比较模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老师匆匆讲完教材内容,学生稀里糊涂考个及格。这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严重阻碍着数学教育功能的发挥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明确数学教学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满足职业需求、具备较高素质的人才,必须重新认识数学教学目的,增加数学教学时间,增开现代数学课程,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培养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思维方法的传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讲授定积分的概念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试着解决拱桥横截面积问题,因为这不是一个规则图形(实际上是曲边梯形),没有现成公式可以利用,学生无从下手。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规则图形去近似代替拱桥横截面,学生会觉得只用一个矩形去替代误差太大,进而会发现用多个小矩形来替代的话,误差会缩小。这就完成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后面对于求曲边梯形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四个步骤就可以解决。然后,再给学生讲授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计算问题。抛掉两个问题的实际意义,仅从数学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归结为相同结构的一种特定和式的极限,从而概括出定积分的普遍性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讲授微分中值定理这一节时,不要急于把定理直接呈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因为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以及柯西中值定理都是描述了同一个几何现象,即“任意一条光滑的平面曲线弧AB上,都至少存在一点C,使过C点的切线平行于弦AB”。区别仅在于坐标系的建立和曲线方程的不同,引导学生自己把这个几何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
3.要精简课内教学,强调学为主体
避免课程的简单堆砌和内容的重叠交叉,精简下来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安排,通过有引导的自习、自修或自选拓展课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成长过程的自我设计。
4.加强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数学实践性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在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数学建模内容,有条件的院校可开设数学实验。职业学校在加强数学实践性教学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普及性不够、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等,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数学实践性教学环节。
由于数学实验课程在内容深、广度上介于通常数学课程的应用和数学建模课程之间,因此可采用分层次、多模式的教学方法,按学生的不同基础、兴趣和志向组织教学,分流培养,可以尽快达到预期目标。
6.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研究论文 篇六
一、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体制、组织指导、培训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都不够完善, 加之学生本身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等因素, 制约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远发展。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层面:思想认识不统一, 缺乏相应指导, 制度建设不完善。 (1)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 各大高校都在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校园寻找最优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倚重。虽然学校也成立了相关指导和领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的机构, 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管理委员会等, 但是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制度保证, 导致各学院在科技创新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认识不统一。虽然现在盛行的如国家或者市级“挑战杯”竞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 (GMC) 、节能减排大赛、亚太机器人大赛等比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到了带动作用, 但也有很多的高校在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比赛时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只是纯粹地为了参加比赛而去做准备, 没有具体的指导思想及实施方案。 (2) 缺乏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是学生在科技创新中遇到最普遍的问题。在学校, 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都需要至少一名指导教师, 有的还要求是正高级以上职称的老师才能担任指导教师, 这就使得学生在找指导教师的时候形成扎堆的现象。而老师为了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一般都会答应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 但在项目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解答每一位学生的所有问题。同时, 由于部分学校的学科专业的局限性, 学生所做科技创新的部分内容也不是指导教师所熟知的领域, 使得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项目很难开展。由于没有非常专业的老师作指导, 逐渐导致了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失去信心。 (3) 高校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不完善, 无法保证其持续性和长久性, 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的良性机制也没有完全形成。遇到重大比赛或者活动的时候便向各个学院发布通知, 有些活动还会强制学生参加。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缺少常规性的训练过程, 没有完备的激励和制约措施, 只注重参赛作品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 这样一来学生就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了逆反心理, 效果可想而知。
2.学生个人层面:科技创新意识薄弱, 意志不坚定, 能力不强。 (1) 对于学生来说从小学到大学, 所获得的知识基本都是来于书本知识, 很少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因此对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意识仍然很弱,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创新的欲望。许多大学生虽然对科学研究抱着远大的理想, 但对科技创新的现状不了解, 更多的只是抱怨学校没有提供锻炼自己的平台, 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寻问题的根源, 缺乏行动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思维。部分高校学生也想创新, 有进行创造发明的愿望, 希望在大学生活中获得一些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三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畏缩不前, 随着年龄和环境的变化意志也越来越不坚定, 从而主动放弃了对创新想法和行动的坚持。 (2) 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对学术科研兴趣不浓厚, 缺乏主动意识、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只有想法却不去付诸实践, 动手和实践能力较差。多数学生觉得科技创新活动离自己还比较远, 自己本身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有的学生想参加却不会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 手足无措, 不知道怎样下手, 最终放弃了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很少有学生去尝试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写一些学术论文, 更不用说发明创造和申请专利了。可见, 大学生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很大反差, 这种知行反差极不利于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这将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需要进一步深入而有效的工作才能得以改善和转变。人非完人, 并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具备所有能力, 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和学习得来的, 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 更是有许多潜能可以挖掘。
二、思考与对策
1.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指导, 设立专门的指导教师。教师是大学在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和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推手, 他们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立意、申报、调研、实践、结题等各环节的指导和关注是促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高立项起点、提升成果水平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创新活动一旦脱离教师的把关就容易出现进度不稳定、成果质量低的问题。因此, 学院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 吸纳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 并对学生进行不定期指导。也可以由老师对学生实行聘任, 招聘对科研或者科技创新活动有兴趣的学生担任科研助手, 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可以作为教师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对象。学院要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来提高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评优和晋升的依据, 也可以将教师课外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计入教学工作量。
2.搭建学科建设平台, 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烘托科技创新气氛。普通高校的科技活动相对较少, 学生参与率低, 这是目前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的特点, 因此搭建学科建设平台、建立固定的科技创新基地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证。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科技资源, 增进校企合作共建, 拓展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空间, 建立稳定的校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同时, 将学校的各类重点实验室向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免费开放, 为他们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3.构建完整的科技竞赛体系, 完善学生科技创新考核体系。完善的培训系统和完整的科技竞赛体系与考核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科技创新人才涌现和交流的有效载体。形成校级竞赛、省级竞赛、全国大赛的阶梯式竞赛体系, 如以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节能减排大赛、机器人大赛、程序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竞赛为最终目标, 通过校内选拔赛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级比赛, 再有省级比赛晋级至国赛。与此同时, 高校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本科阶段学习的必修课程, 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科技创新活动。在各阶段考核过程中, 高校可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定量化作为奖学金、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申请科技创新奖学金评选的重要参考。
4.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创新激励机制。任何活动要保持长期持久的生命力, 都不可忽视激励机制的作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一样。学校和学院应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 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坚持以创新成果的质量为评价核心, 对大学生科研成果予以物质上的奖励和一定的荣誉,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的热情;制定相应政策, 积极鼓励学生从事科技开发与推广工作, 可将创新激励机制与课程改革、加分制度、学分设置、综合测评制度等密切挂钩, 实施创新学分制, 对参加校级及以上各类创新竞赛并获奖、科技作品获得校级以上奖励、创新成果获得专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的奖励。一系列措施的采用将有效激励和引导学生把创新的愿望和想法投入到实践和科研活动中, 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同时, 学校还可从指导教师入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通过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科技创新课题和提高学生实践成果水平纳入到教师考核中去来从侧面激励学生的创新活动。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跨越,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备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高校近几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建设及其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大众化背景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方法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激励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新华社, 2012.
7.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研究论文 篇七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生 特点 德育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分析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界定。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丁·特罗在总结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进程规律后,于1973年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并以此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标准之一,他指出:当一个国家大学毛入学率在15%以内,属于精英或英才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以内,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内,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人均GNP1000美元以内,高等教育应属于精英化阶段;人均GNP1000-3000美元,是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阶段。此观点在各国高等教育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被许多国家作为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综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经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应包括数量的增长、质量的变化和物质条件的保证等三个方面。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状况。
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于1999年7月做出了高校扩招战略以后,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到2003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1600万,毛入学率为15%,这说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规模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顺利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1998~2006近8年的时间,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研究生招生都增长了4倍以上,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为新世纪的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与此同时也蕴含和滋生了一系列问题。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特点分析
任何人的生存都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外界环境影响、制约并改变着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也推动着环境的变化。外界环境因素毫无疑问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更影响着他们对责任的认知与担当。结合笔者日前对沈阳市高校两千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相关问卷调查发现,在我国市场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在智力、情感、心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技能等方面却表现出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态势。
(一)当代大学生智力水平与心理、情感发展不协调。
目前大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心理、情感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心理情感脆弱,情绪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受访的两千名在校大学生中,普遍表示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心存焦虑,对自己如何与教员及同学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没有足够的信心。同时,他们对身边的老师、同学缺乏必要而恰当的信任感,即便当他们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不如意、问题和困惑时也不愿与之倾诉,身边交流相对于网络交流更少;有50.3%的大学生认为除了上课之外,同学之间缺少必要且可行的交流机会,另外,还约有13.3%的大学生表示奖学金及各种评优、干部选举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同学之间关系冷漠,导致他们既不懂也不想与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打交道,进而只能与之保持一定距离,同时更注重对自我及隐私的保护,不愿轻易敞开心扉。
同时,他们的情绪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心理和情感较其他同龄人更敏感、情绪化,意志力较差,一旦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更容易产生各种极端情绪,诸如人生的无力感、生命的孤独感、无归属感、莫名焦躁等消极情绪,受访者均表示对上述种种消极情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味。
此外,大学生对待情感问题的认知也存在一定问题。同时,由于他们相应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角色体验较少,辨识能力相对较弱,思想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亦导致他们对感情认知存在严重的问题,情感方面更易冲动且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更易受到各种社会新思潮的影响。例如当调查涉及到“如何看待大学期间谈恋爱”时,绝大多数同学表示顺其自然,而他们对待大学恋情的态度更是五花八门:37.3%的大学生谈恋爱是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压力,打发无聊的时光,28.5%是为了满足心理或生理的需要,13.8%是为了紧随潮流不落伍,而仅有16%是为了选择人生伴侣。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水平与社会责任感发展不协调。
尽管他们拥有必要且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他们个体接触的信息更加广泛,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更加广泛的社会信息,但他们对社会政治、时事热点的关注较弱,却更愿意关注娱乐性的资讯。此次调查显示,在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化的主要因素中,“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个人主义思想凸显”和“诚信缺失”三大因素分别占34.9%、32.4%和20.8%。同时受调查者中约有57.9%的人表示,自己对时政热点的态度是“道听途说知道一点就够了”,且主要是为了满足知识性考察(比如考试)与话题积累的需要;仅有28.8%的人对时政热点“比较关心且有一定的看法”。而对于社会选秀类节目、娱乐明星八卦等关注度却很高,并且往往将这些内容作为日常的谈资加以交流讨论。
此外,他们崇尚个性的张扬,更倾向于接受同辈群体和非传统主流传媒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对传统的学校政治理论教育的认同感也普遍较低,并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丰富个性但思想发展不平衡的特殊青年群体。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目前在校大学生、尤其是理化、农业等专业性较强的大学生对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认同感普遍较低,其中约有4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实际效果和作用不大”;同时有33.9%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政治说教性太强,过于死板单一,对之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三)当代大学生理论水平与社会实践技能发展不协调。
当代大学生均有着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自我期许与职业理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他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却不折不扣地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对于自己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明确的思考和规划,对就业准备不充分,更重要的是缺乏与自身所具备的理论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必要且具体的社会实践技能。
就业压力也在逐年成为大学生最主要压力和心理负担,他们虽然顺利通过大学教育,“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却缺乏基本必要且具体的社会实践技能,成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百无一用的书生”,在严酷的就业竞争中丧失应有的竞争力。调研显示,73.8%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在大学里最困难的事情,不是如何顺利完成学业,而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目标”,发掘自我意义和生命价值;更有甚者,部分同学由于对就业有一定的迷茫感和惶恐情绪、对大学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心存怀疑而丧失学习的目标和动力,面对本该充满憧憬的未来只感到无限的迷茫。此外,此次调研显示约有64.3 %的同学对于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明确的思考和规划,对未来的就业准备不充分,缺少准确的自我职业定位,对于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角色具有恐惧感。
同时,当前大学生仍旧普遍自我认知偏高,对社会时政热点及社会工作岗位的具体需要缺乏真正的、必要的了解和分析。同时,他们对于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在调研中32.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是由于大学盲目扩招致使毕业生总量激增且供大于求,而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以上这些种种都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很难理性地把握自我,常常使自己处于一种盲目的错位状态中。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认知方面的偏差,导致许多青年大学生常常抱有脱离实际的理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对策
虽然高等教育近些年来已经逐步实现大众化,但是大学生仍是目前我国社会的精英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心理、情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等等将影响整个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而大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而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和全面的开放,社会流动、阶层分化不断加剧,信息开放同时伴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已成为亟待我们重视的思想阵地。笔者认为针对上述大学生心、智、德、能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综合有效措施,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帮助大学生重塑风采。
(一)利用挫折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强健大学生心理素质,发掘自我意义和生命价值。
通过前述分析可见,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要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挫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前就业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矛盾凸显和情感变故发生时,更易被消极的思想情绪所左右,难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过激的行为。因此,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更要注重在平时教育中精心安排,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以提高大学生抗挫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情绪和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积极利用挫折教育,及时发现并有效导引学生恰当地排解的郁结情感,帮助学生能够逐渐独立地正视失败、挫折,积极调整心态;与此同时,辅之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教师可以借以讲述小故事、特色讲坛、自由讨论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感悟、人生智慧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不仅能够帮助对青年大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际交往、人生态度等方面的问题有重要帮助;而且还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人生境界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进而帮助大学生发现并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利用校园网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通过调研分析,笔者发现在理化、农业等专业性愈强的大学里,学生普遍不关心社会时政、学生及学校各级对于学校所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存在严重轻视的情况愈加严重;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对薄弱。我们开展德育教育必须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给与青年大学生更协调、全面的素质教育。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情况下,充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大学生更习惯于在网络上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资讯并进行相关的信息交流。我们也可以利用此途径,建立有效地校园网络信息发布、交流平台(例如校园论坛BBS),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使之积极参与讨论。这样不仅有效疏通了学生发表观点的渠道,更能及时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诉求,以便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可采取逐渐淡化师生之间的身份差别的方式,尽可能减少青年大学生在传统德育过程中产生的叛逆和抵触情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利用更便捷、更易被广大青年大学生接受的新形式,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新式德育教育方式,展开更加完善和贴近实际的德育教育。
(三)利用社会实践,调整教育模式,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和社会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实现,以及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等深刻变化,促使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在逐年发生变化。近年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结合当前情况和前述分析,笔者认为大学教育对于当前社会就业等要求,应对原有的传统教育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全面积极的调整,打破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更重理论教育的传统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应更加重视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和社会实践能力。帮助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帮助大学生不断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断调整目标和行为,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同时,增强青年大学生自身对社会生活和相应社会角色、职业角色的充分体验和深刻认识,并积极培养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使其真正有机会深入了解并亲身体验社会对其要求和期许,并因此能够自觉地适时合理调整自我期望、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减少其对未来、社会和就业的理想化色彩。
同时,学校应适时、适当地展开合理有效地职业规划和能力教育,针对社会、岗位的具体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帮助青年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开展相关的职业素质教育,同时也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做充分而必要的前期准备。
参考文献:
[1]陈麦池.大学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姜理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大学生正确定位的基础.发展,2008(6).
[3]刘颖.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教育探究,2008(3).
8.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 管理类专业 ; 运筹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30-01
1.管理运筹学教学目标
管理运筹学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它是,将系统工程思想和管理思想相结合,运用系统科学的数学分析方法针对实际的复杂的管理问题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并利用算法来求解获得最后决策的一门学科。
管理类专业学生大多是文科出身,普遍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同时考虑到管理类学生的培养目标,运筹学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模型的数学推理、求解算法的研究。首要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形成针对实际管理类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基于简单理论的建模能力,其次才是基于算法或利用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求解的能力。
2.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学生基础不均衡
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普遍存在对运筹学的一种恐惧心理,把这门课程理解为一门数学课。再加上不同地区生源的基础相差较大,一个学年的学生群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
2.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经过十几年的传统教育,大多学生把自己放在了教学客体,自主学习的意识非常薄弱。同时,很多教师在运筹学相关知识传授过程中也过度强调灌输性,忽略了互动和引导自主学习的过程,削弱了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3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
传统的运筹学教学内容有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运输问题、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统筹与排序、排队轮、存贮论、排队轮、决策分析等。想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讲授所有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根据教材内容或教师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的现象较多。
2.4教学方法单一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方式越来越多,但是在运筹学教学方面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虽然在教学方法方面,很多教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得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普遍以教科书上的简单例子为主,缺乏与现实应用方面的联系,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5实验教学比重偏低
运筹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需考虑的变量多,约束条件复杂,因此很多时候很难用传统的人工计算来进行求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复杂的模型求解都是依靠求解软件来完成的。而管理运筹学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學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管理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很多教师在管理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实验教学。
2.6考核方式传统
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考核方式仍是以期中、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这使得学生把全部学习重点放在了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在碰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很难运用运筹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决策。
3.改革思路与建议
3.1 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计划
在教学大纲方面,更多的教学学时安排在针对管理问题的实践运用内容教学。比如,在线性规划相关的教学安排中,应把更多的教学学时安排在线性规划在人力资源分配问题、生产计划管理、投资问题、配料问题等工商管理类问题中的应用部分,同时应减少图解法和单纯形法等求解算法的教学学时,增加计算机求解软件教学学时。考虑到学生基础的不均衡,建议制定一个灵活可变的教学目标,以应对基础较扎实的、一般的、以及较弱的等不同的学生群的需求。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以及问卷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具体教学计划进行实时控制。
3.2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
管理运筹学的教学一定不能让学生感到是一门数学课程,其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基本模型、以及针对实际问题的应用方面。在教材中出现的各种定理的证明要忽略,相关内容要浅显化,突出在实际管理决策问题中的应用,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方式
运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涵盖了许多实际管理过程中优化问题、决策问题。为了让学生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有必要减少传统讲授教学方法,应多增加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案例教学可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应选择贴近现实的、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的案例。在现在的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多种现代运筹学求解软件,并掌握几种简单的软件,比如,各种优化模型求解软件工具LINDO、LINGO、MATLAB等。
3.4改良考核方式
应将单一形式的考核方式改为综合形式的考核方式,建议减少卷面考试成绩在最终考核中的比例,增加实验课、讨论课成绩比例,也就是从传统的基础知识为主的考核转向实践能力为主的考核。在卷面考试中,应取消选择、判断、填空题等客观题型,增加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建模应用题型,计算题型可以用实验课成绩来替代。
4.结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过教学应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并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管理类专业很多课程要重新制定合理的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方式。对于管理运筹学的教学而言,必须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立国,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14,35(1)
9.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研究论文 篇九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现状
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最近几年才开始, 而在美国等欧美国家已经有半个世纪, 所以出现像比尔盖茨、戴尔等创业成功人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手发布《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通知》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 为他们创业提供了融资支持。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 这份指导意见将给劳动者创业带来五大利好。
以上优惠政策是国家针对所有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所制定的, 各地政府为了扶持当地大学生创业, 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 而且更加细化, 更贴近实际。这些优惠政策, 让大学生感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力度, 更加坚定创业的决心。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机会,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第五学期全面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本课程内容具体到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设计、就业途径、创业机会、创业计划等内容, 本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理论参考。同时, 各个二级学院成立了就业指导室, 对本院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创业指导。此外,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学院的商业街面向社会招标, 但是这些商铺招标对学生创业提供房租和税收优惠, 同时与合作企业联系提供学生创业机会。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很高, 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就创业成功。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07级学生陈宏勇就是靠学校给予的优惠在商业街开了腾飞科技经营部, 由于成本低, 风险小, 所以很快从原来只有个卖数码产品的柜台到现在拥有三家门面的腾飞科技经营部。商业街的快递超市既是学生实习平台也是学生创业平台, 所有的工作都是学生自己单独完成。快递超市与申通快递、圆通快递、天天快递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随着快递业的发展, 未来科院的快递超市会走出学院, 走向更大的市场。
二、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 创业信念不足。
据调查, 不少大学生创业刚起步时信心百倍, 充满幻想, 期望值很高。殊不知创业中可能有很多先前没有遇到的问题和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 因为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于是痛苦茫然, 甚至沮丧消沉。这是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 常常盲目乐观, 缺乏预期和规划。只考虑成功愿景没有充分应对失败的措施和心理准备。
(二) 市场竞争意识缺乏。
一部分学生创业仅仅停留在创业计划书上, 没有对市场进行考察和研究, 从而不能对自己的创业进行定位, 也就不能把握自己提供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的优劣势, 也不清楚自己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客户群或市场区域。有些学生是“跟风”, 见到自己同学在某方面成功了, 也“东施效颦”。这是急于求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的做法, 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 管理经验缺乏。
有些同学创业起步很成功, 也积累了一点资金和经验, 可是没过多久就不能坚持下去了。原因是自己聘用的员工有能力的留不住, 不理想的员工是自己的同学, 又不好意思开除, 与他人合伙又不放心。最后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 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仅具备一定的投资知识、市场和经营知识和创业精神等, 还必须具备组织管理能力。特别是创业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的, 不仅要把精力放在求生存、抓运营等方面, 创业者更要学会经营和管理。
(四) 社会资源匮乏。
有些学生有好产品, 譬如, 一种纳米技术的医用器材测量人体是否患有心肌梗塞前期预兆的, 在中年人中应该有市场。学生也有较好的创业计划, 但这类产品要到医院和医药公司进行销售, 而国家对医用器材监管很严, 销售要求也很高, 这些方面学生都无法做到。企业从创建到市场开拓再到产品推介等工作都需要调动社会资源, 而大学生恰恰在这方面资源非常匮乏。这就要求他们应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扩大自己人际交往的范围, 让自己尽快从学生变成社会人。
三、对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的思考
(一) 创新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为成功提供可能。
创业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要想创业成功, 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创新精神。有了创新精神才敢于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进行挑战, 有了过硬的专业技术就能在行业中异军突起。
丁波是电子工程系微电0301班毕业生, 在校期间成绩优异, 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2009年筹备成立了无锡莱斯帝汽车焊装设备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汽车夹具、汽车检具、螺钉车、汽车焊装生产线夹具、车身检具、工装夹具等产品专业生产加工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同时公司还提供三坐标测量服务 (CLY40X15X18) , 目前在仪征、长春、成都、重庆、佛山等城市都设有分公司及办事处, 该公司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它的诚信、实力和产品质量获得业界的认可。
创新能力、专业技术是两位同学获得成功的根本。他们始终坚持对专业进行研究, 并广泛实践和研发, 积累了创业的技术、人脉和名声, 这成了他创业的有利条件。为后来开拓市场, 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又是他赢得市场的关键。在他们的身上, 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应该看到, 创新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影响着成与败。哈佛大学拉克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创业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件极具诱惑的事情, 同时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不是人人都能成功, 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困难。但任何一个梦想成功的人, 倘若他知道创业需要策划、技术及创意的观念, 那么成功已离他不远了”。
(二) 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创业不仅需要创意, 还需要创业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包括知识储备、行业经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等方面。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对创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业者要进行创造性思维, 要对问题迅速做出正确决策, 必须掌握广博知识。当然, 不是要求创业者必须完全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去创业, 但创业者本人要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和实际行动。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就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改造自我者。
黄艳毕业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外语与公共教育学院, 是2010级日语学生。黄艳在班级以及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一直是个积极分子, 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 成功担任了校吉他社的会长。在担任会长期间, 她的吉他演奏水平, 以及处理事情和待人接物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为后期她的自主创业奠定了基础。同时, 她还培养了广泛的兴趣, 自学了Auto CAD等。大三实习期间, 她找到了一份在江苏省靖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做劳务派遣的工作。虽然在这份实习工作中她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 但是这么些年的社团工作赋予她的活力和实干精神, 让她不满足于这样一份工作。在实习期, 她还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招收学生教授吉他, 不断实践, 自我提升。毕业以后, 初期, 她利用自己熟练的制图能力, 通过网络及微信联系单位做制图, 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很快与人合资开了一家培训中心:智慧树培训班, 重点做晚托。她占40%的份额。在晚托班开了4个月之后, 她又觉得白天的时间太浪费了, 于是又在类似于无锡宝龙这样的大型购物中心百富升一期中, 投标了一个商铺, 做外贸女装, 一直到现在, 已经正式上了轨道, 并有了不错的利润。
机遇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 综合素质的高低, 将决定他创业的成功如否。而综合素质的提高, 需要长期的积累。它要求大学生转变观念, 增强竞争意识, 在大学期间, 就要高标准要求自己, 有针对性、分阶段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三) 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智慧。
创业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创业甚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创业过程中一帆风顺固然可喜, 但现实很残酷, 很多青年人创业起步时总会一波三折, 一路坎坷艰辛。因此, 创业不仅要有勇气, 更需要智慧。
周袁海是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2008届通信设备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校就读期间, 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想。2007耀2009年6月在梦之岛数码港———无锡科技电子城, 以经营知名品牌lenovo的代理为基础, 开始涉入电子行业, 从一个销售人员做起, 慢慢的做强做大, 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几家电脑店面, 有能力更加深入的参与到了这个行业中, 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积累, 开始了新的领域和新的探索。
2009年9月耀2010年10月, 与江苏福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 担任公司新项目组的销售总监, 在加深了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销售等各方面技巧的同时, 也学习了如何带领团队等管理学知识。
2010年11月至今。2010年11月份成立了江苏松森科技有限公司, 从代理用友这一软件产品开始, 不断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亚太本土最大的管理软件提供商, 拥有80万家企业与机构的合作客户, 这一强有力的后台为松森科技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松森科技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便实现了向软件研发的转型, 从事ERP管理软件、CRM管理软件、OA办公系统、电子白板、RFID标签、门禁系统、会务系统、网站的各种设计、后台研发及智能弱电工程,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已和多家学校、社区合作, 共同打造“感知校园”、“感知社区”的新型文化, 已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 和政府也已形成良好的对外合作关系, 以高质量的服务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产品和服务深受众多知名企业的信赖。
周袁海同学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 顺应时代的要求, 努力寻找并选择有利于发挥个人特长和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项目。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 他百折不挠、敢于挑战, 在项目的选择上体现了过人的智慧。在他的身上, 充分表现出了高职学生自强不息, 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优秀品质。
以上3名毕业生的成功案例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成功是肯定的, 但怎样才能成功?笔者的结论是: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 学校的精心培养和提供的优惠条件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一种创业的思想和出事创业的园地;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要找准自己的创业项目, 善于利用技术、人脉、知识等诸多方面的广泛资源, 在创业艰难期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智慧终究会成功的。随着社会创业环境越来越好, 相信会有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中来。
摘要: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自己创业, 这不仅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 更是大学生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志。目前,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 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本文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通过分析本校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 得到几点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高职,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0.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研究论文 篇十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互动的弱化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基础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学生刚入学时, 有必要通过课堂教学来掌握自己所要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 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以前的小规模课堂教学, 能够很好的调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由于现在研究生数量的增加, 来自学校不同, 学习经历有所差异, 导致在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中, 授课老师不能很好的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 互动越来越少, 缺乏教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2.科研能力的下滑
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 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掌握能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与方法。那么, 科研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某些专业研究条件、研究手段的缺乏, 研究生实验环境的一成不变, 许多学科的研究生科研经费的不足, 都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3.导师资源的匮乏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导向作用, 要求导师对所带每位研究生的能力有所了解, 针对各自的特点安排合理学生的培养方案和研究生方向。所以,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取决于导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以及指导能力。现在, 在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尤其是部分热门专业, 导师增加的速度远小于研究生增加的速度, 导师平均指导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 导师少、学生多的矛盾日益加剧。部分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教学理念的陈旧, 也导致研究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快速发展。
4.培养模式的单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缺乏新意, 大部分都只是注重理论建设, 对于研究生的毕业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发表论文, 忽略了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来说, 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缺乏针对性。从每个人的课程安排到论文的发表, 区别很小, 导致硕士研究生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 也忽视了学生应用性的培养, 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
二、如何有效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探讨
1.合理设置理论教学内容和方式
教学内容新颖不能过于老化, 应能反映新的学术成果和研究发展。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老师讲课, 可以将基础课程设置成纯理论型教学、分组探讨型教学, 对于专业课程可以进行自主研究导师指导教学方式, 从中发掘有特色的学生, 在实际锻炼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方法上, 注重老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不仅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也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
2.努力改善科研环境
课堂教学是科研实践的基础, 科研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证明与补充。在现在研究生教育中, 科研动手能力是评价一个研究生质量的关键。一个很好的科研环境是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 所以应该优化科研资源、加强科研室的建设。科研室主要用于从事学术研究、技术实现, 是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的硬件基础。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 研究生要有创新, 科研环境就必须跟上发展的潮流。良好的设备环境才能促进导师和学生的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渴望, 增强探索的动力。
3.逐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在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时候起到关键作用, 研究生导师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 还应该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导师要不断改进自身的知识结构, 经常关注国际上走在最前面的科研内容;要时常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做到与时俱进;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改进, 以适应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可以多举办前沿学术理论的交流活动, 不仅是导师, 研究生也一起参加, 共同讨论, 共同提高科研质量。
4.不断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
要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必须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应该有合理性、针对性以及科学性。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 学生课程设置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注重深度。专业学位课是学生课程的主要内容, 直接决定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科研水平。这类课程不能像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一样广而杂, 应该针对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他们的所要研究的方向, 开设相适应的专业学位课, 应该精而深。培养模式的设置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方向应该是以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础, 以学生自我能力发展为目标, 也可以作为学生专业知识的一种补充, 有一定的灵活性。
5.全面提高研究生自身素质
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合理的设置理论教学、改善科研条件、加强建设师资队伍以及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等等, 这些都只是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学生自身的素质提高不能轻视。研究生自身建设是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首先, 大部分研究生确实是为了有所为而刻苦努力, 但是也有少数学生是为了混文凭, 我们必须排除这个不利因素, 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 把他们的学习态度摆正, 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次, 研究生不仅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更要把理论知识用在科研中, 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研究生担任的科研岗位不一定局限于所学专业知识, 有必要再适当地扩充其知识领域, 把握一切实践机会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将其培养成能够适应或者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
各高校应该根据有关国家关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决策部署,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缓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更好地适应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需要, 加大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 着力调整有层次类型结构、扩大应用型人才, 积极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和创新, 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淑林, 裴旭, 陈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 (6) :9-14.
[2]王俊彦, 樊琼剑, 谭清美.浅析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提升.江苏高教, 2009, (4) :82-83.
【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骨干培养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面向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论文06-17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论文的探讨09-17
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07-20
高等教育论文10-29
体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论文07-06
高等教育法规论文题目10-12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10-17
浅议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的教育论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