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的结构微教案

2024-11-12

叶片的结构微教案(共8篇)

1.叶片的结构微教案 篇一

1、知识目标: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主要功能

2、技能目标:通过自学、交流、讨论、质疑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叶片结构和功能的学习,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学法指导:

1、对照学习目标,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感知大体结构及重点

2、对照自学提纲精读课文(可充分利用插图、投影、录像等,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并标出重点(△▲)疑点~~~~~~?

3、进行知识小结

三、自学探究

(一)表皮 自学提纲

1、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并在图上指出。

2、表皮是由哪两种细胞构成?并指出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的特点。

3、思考:许多植物(如莲、蓖麻)的宽大叶片上有水珠流动而不会渗到叶片内部,这是什么原因?

4、气孔的功能是什么?它的开闭由哪种结构控制?

5、讨论:气孔在阳生叶的上、下表皮分布情况是怎样的?浮水植物贴浮水面的叶片是怎样分布呢?为什么? 自学检测

1、叶片基本结构包括、、。

2、气孔的开闭由 控制。

3、保卫细胞区别于表皮细胞的结构特点是含有。

(二)叶肉 自学提纲

1、为什么大多数的叶都是绿色的?

2、比较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有什么不同点?

3、思考:一片绿叶正面颜色总比背面颜色深,一片落叶通常正面朝下,背面朝上落在地上,为什么?

4、讨论:大白菜外层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内层叶片却是白色的,请你分析原因。自学测评

1、叶片是制造有机物的场所是,其中含有的 只有在 下才能形成。

2、下面结构中,不含叶绿体的是,含叶绿体最多的是。a、保卫细胞 b、栅栏组织细胞 c、海绵组织细胞 d、表皮细胞

(三)叶脉 自学提纲

1、叶脉有哪几种功能?请你说出为什么叶脉具有输导作用。

2、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叶脉有何不同? 自学测评

1、叶脉具有输送有机物的结构是,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是,因此,叶脉中这两种结构属于 组织。

2、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具有 脉,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具有 脉。

四、自学小结

2.叶片的结构微教案 篇二

随着燃气轮机的不断发展燃气涡轮前温度不断提高,如何有效的冷却涡轮叶片以经成为燃气轮机设计的重要问题。交错肋冷却结构是涡轮叶片内部强制对流冷却的一种特殊结构,与普通肋片结构不同交错肋冷却结构的肋高为通道高度二分之一[3]。交错肋冷却结构在具有较高的冷却能力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阻力损失,由于其结构比较复杂,使得加工的成品率降低,加工成本升高,同时由于交错肋结构通流面积较小,易堵塞,出现局部低换热区,降低了叶片的使用寿命,危害机组安全,因此对交错肋冷却通道的流动换热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4]。

1 数值模拟基础

1. 1 几何模型

参考某涡轮叶片内部交错肋冷却通道的结构尺寸设计了简化形式的交错肋冷却通道,为了降低进出口效应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在模型进出口部分分别建立了35 cm、32 cm的光滑通道预延段。其结构形式如图1 所示,其中a为副通道,b为拐角区,c为网格间通道,d为出口预延段,e为肋高,f为进口预延段,t为肋宽,P为肋间距,β 为肋倾角,整个冷却通道的高6 cm、宽35 cm、长64 cm。为了获得交错肋冷却通道的内部流动换热机理及结构参数变化其流动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共建立了8 种几何模型,模型的几何参数见表1。

1. 2 计算域网格与边界条件

由于求解的是冷却通道的换热和流动,对壁面边界层的要求较高,利用ICEM软件进行结构化网格划分。为了使数值计算更为准确,并节省计算时间划分了网格数分别为450 万,800 万,1 000 万,1 400万的四套网格。四套网格均进行了边界层加密,计算结果表明网格数为800 万、1 000 万、1 400万的三种网格在总压损失,换热量等结果的相对误差都在1% 以内; 而网格数为450 万的模型与其他模型的相对误差相对较大。综合考虑计算精度与计算时间最终选择800 万网格最为网格划分方案,该模型的边界层具有10 层网格,全场y + 值在2 以下。图2 为计算域整体网格和单通道局部放大网格。

利用商业软件CFX进行求解计算,计算采用有限体积法及全隐式方法求解三维定常黏性N-S方程,湍流模型为k-ω 模型,计算精度为高阶精度,收敛残差为1 × 10- 5。进口给定质量流量进口,来流与进口截面垂直,进气温度为293 K,湍流度为5% 。出口边界条件为压力出口,给定壁面为等壁温边界条件,壁面温度为343 K。通过改变进口气体质量流量的方法来进行不同工况下的流动换热计算,共进行了7 种工况的计算分别为雷诺数Re为30 000、40 000、50 000。

2 计算结果与分析

2. 1 交错肋通道内部流动换热机理分析

由于交错肋冷却通道的肋片高度为通道高度的二分之一,通道的上下肋片在中间接触,形成许多网格和副通道。这样气体在通道内的流动被分为各个副通道内的流动和网格间通道的不规则流动。图3为模型2 在Re = 6 000、20 000、50 000 时的努塞尔数分布图,冷却气体的流动方向为自下而上,由图可知,在副通道内沿着冷却气体的流动方向努塞尔数略有减小; 副通道的右侧努塞尔数略高于左侧,这主要是肋片的偏转使得副通道的右侧冷却气体积聚造成的。在接近侧壁处出现了弱换热区,经过拐角区之后又出现了强换热区,这主要是因为在拐角处气体冲击侧壁造成气体流速降低,压力升高,部分气体回流,从而使拐角前气体堵塞,而经过拐角时产生了很强的冲击和扰动,气体流速升高,冲击壁面。

从图3 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网格间肋壁的努塞尔数也是很高的,这是由于气体在上下肋壁形成的网格间通道掺混,形成了较高湍流度的涡,使得气体经过网格后扰动剧烈,换热能力增强。努塞尔数随着Re的增大而增大,但其分布规律却基本保持不变,这表面在数值模拟的工况范围Re = 6 000 ~ 50 000内,雷诺数的变化是导致努塞尔数大小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努塞尔数分布情况的变化,进而反映了相应的流动规律没有因为工况的改变而改变。

图4 为交错肋冷却通道的局部努塞尔数比分布图,从图4 ( a) 可以看出沿着冷却气体的流动方向会周期性的出现强换热区,强换热区出现在有上下副通道相交的网格间通道附近,冷却气体在网格间通道掺混,使气体的紊乱程度增大,产生了强换热区,在侧壁的中后部这种强换热区的的面积减少,这是因为冷却气体进入拐角区之前速度减小并出现堵塞现象,大量冷却气体通过网格间通道流入对侧副通道,造成了强换热区面积减小。图4 ( b) 由左至右为气体流动方向,可以看出刚经过网格间通道的区域换热能力很强,其原理与侧壁出现的强换热区相同。

当气体在副通道内流动时,首先由于肋片的倾斜气体会发生偏转,气体继续在副通道内流动在侧壁的作用下会发生翻转,与光滑通道冷却气体的直线流动不同气体在各个副通道内的流动是曲折的,这种蜿蜒流动增加了气体在通道的流动距离。气体除了在副通道流动之外还会在各个网格间通道中流动,这种不同副通道气体在网格间的掺混和扰动能够破坏附面层,形成二次流从而强化换热增大流动阻力。因此肋片倾斜产生的偏转扰动,气体在侧壁翻转产生的冲击和扰动,气体流动距离的增加以及气体在网格间的参混四方面原因起到了强化换热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流动阻力。

2. 2 结构参数变化对交错肋通道的影响

图5 为Nu随Re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随着Re的增大8 种模型的Nu均增大,这表明换热效果随着Re的增大而增强,与光滑通道相比交错肋通道的Nu数提高了3 ~ 6 倍,这说明交错肋冷却通道明显的提高了冷却通道的换热能力。

随着肋倾角的增大冷却通道的换热能力增强。随着肋倾角的增大,肋片对气体的偏转扰动更加明显。随着肋倾角的增大,冷却气体所经过的拐角区增多,肋倾角30°、45°、60°模型的拐角区数量分别为10、14、18,气流在拐角处翻转所产生的冲击和扰动是很明显的,这种冲击和扰动对破坏附面层,形成二次流有很大作用。此外随着肋倾角的增加,气体的流动距离也增加。因此随着肋倾角的增加,通道内的气流扰动更为剧烈,流动更为复杂和混乱,换热效果也就随之增加了。

随着肋宽的增大冷却通道的换热能力增强。随着肋宽增大通道的通流面积减少,通道内的气体流速增加,扰动加剧,这有利于破坏附面层和形成二次流,从而增强换热能力。随着肋间距的增大冷却通道的换热能力减弱。随着肋间距的增大,通道的实际横截面积降低,气体流速下降,扰动减弱,不利于破坏附面层,形成二次流,这与肋宽增大而换热效果增强的原理相似,此外肋间距的增大,冷却通道内的肋片数减少,降低了通道的扩展面积,减弱了通道的换热能力。

总压损失系数f = 2( P*in- P*out) /ρinu2,能够反映流体流动的阻力特性,其中P*in、P*out分别为进出口总压,ρin、u分别为进口截面的密度和截面平均速度。从图6 中可以看出相比于光滑通道交错肋冷却通道的阻力损失有了明显的增大,增大150 ~ 1 600倍,这说明交错肋冷却通道在提高冷却通道换热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损失。8 种模型的f随Re的增大逐渐减小最后趋于平缓,

随着肋倾角的增大冷却通道的阻力损失增大,随着肋倾角的增大,肋片偏转作用增强,冷却气体所经过的拐角区增多,流动距离增加是阻力损失增大的主要原因。随着肋宽的增大冷却通道的阻力损失增大,随着肋间距的增大冷却通道的阻力损失减小,这主要是由通道横截面积减小,气流速度增大,造成的剧烈扰动所产生。

3 瞬态液晶实验

当热敏液晶的温度发生改变时,其内部的分子层之间的距离就会发生改变,热敏液晶的光学特性就会发生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颜色[5]。根据液晶的这一特性我们可利用摄像机记录物体表面温度场变化,对温度场变化的过程进行后处理,从而得到物体表面的传热特性。

瞬态液晶测量的基本原理如下: 交错肋冷却通道的内部表面各点的温度变化满足半无限大平板假设:

式( 1) 中 α 和k别为壁面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Ti为交错肋冷却通道表面和冷却气体的起始温度,Tw为液晶变为红色的温度( 35 ℃) ,Tm为该点对应的主流温度,h为表面传热系数,t为交错肋冷却通道的内表面达到35 ℃的时间。实验利用CCD相机记录交错肋冷却通道内表面液晶的颜色变化情况,通过对视频文件的后处理获得通道内表面各点达到35 ℃ 的时间t; 根据热电偶所测得的交错肋冷却通道的进出口温度变化情况,沿程插值获得Tm,这样就可以利用式( 1) 求解得到交错肋冷却通道内表面各点的h进而获得各点的Nu。

1为离心风机;2为节流阀;3为涡街流量计;4为稳压室;5为丝网加热器;6为热电偶;7为总压探针;8为数据采集器;9为交错肋通道实验段;10为CCD相机;11为LED光源;12为颜色后处理系统;13为焊机

图7 为交错肋冷却通道实验台示意图,实验台由图像处理系统,实验段和通流管路三个部分组成。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气流流动方向,黑色箭头表示未经加热的气流,红色箭头表示经丝网加热器加热后的气流,风洞出口直接与大气相连。实验的气源由离心风机提供,离心风机可以提供较为稳定的气流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气流的温升不大; 气流从离心风机出口经过通流管路进入稳压箱,稳压箱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提供给实验段稳定的气流,消除由于离心风机叶片引起的气流压力波动及流速波动; 气体从稳压箱流出后在经过丝网加热器时得到快速的加热,进入实验段,从而进行实验。

图像处理系统CCD相机、光源和后处理系统构成,为了防止紫外线损伤液晶,红外线干扰换热,本实验选用LED冷光源。CCD摄像机的优点是抗强光、体积小、畸变小、寿命长、灵敏度,在本实验中主要用于记录换热表面液晶的颜色变化过程。颜色后处理系统主要是对所拍摄的视频进行处理获得所需的实验数据。通流管路包括进口处的焊机,通往实验段的主路,涡街流量计、节流阀、稳压室以及离心式风机。

本文建立了与模型2 相同尺寸的实验件,共进行了Re = 18 428、22 965、24 133、25 373、28 327 五种工况下的实验。图8 为Re = 18 428、22 965、28 327时的瞬态液晶实验与数值模拟的努塞尔数分布图,冷却气体的流动方向为由右至左。瞬态液晶实验结果所反映的交错肋通道的这种副通道右侧换热能力高于左侧,拐角区之前出现弱换热区,拐角区之后出现周期性的强换热区的换热规律与数值模拟结果所反映的换热规律是十分相近的,不同的是实验结果的通道前半部分的这种换热规律要较数值模拟结果明显,通道后半部的这种换热规律与数值模拟结果相比又相对较弱。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虽不能准确的反映冷却通道每一部分的换热大小,但是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冷却通道的换热分布规律。利用前文所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来研究交错肋冷却通道的流动换热特性是可行的。

4 结论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与实验两种研究方法对平板交错肋冷却通道的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 1) 交错肋结构在很好的提高通道冷却性能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流动损失,肋片倾斜产生的偏转扰动,气体在侧壁翻转产生的冲击和扰动,气体流动距离的增加,冷却气体在网格间通道的掺混是通道换热性能提高和阻力损失增大的主要原因,瞬态液晶实验所反映的交错肋冷却通道的换热分布情况与数值模拟方法所反映的换热分布情况相似。

( 2) 随着肋倾角的增大,通道的换热能力增强,阻力损失增大; 随着肋宽的增加,通道的换热能力增强,阻力损失增大; 随着肋间距的增大通道的换热能力降低,阻力损失减小。

摘要: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交错肋结构涡轮叶片内部冷却通道的流动换热特性,分析了交错肋冷却通道的流动换热机理。交错肋结构在明显提高通道冷却性能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流动损失,随着肋倾角、肋宽的增大,通道的换热能力增强,阻力损失增大;随着肋间距的增大通道的换热能力降低,阻力损失减小。利用瞬态液晶实验技术对交错肋冷却通道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交错肋冷却通道的流动换热机理,并验证了所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交错肋,涡轮叶片,瞬态液晶,数值模拟

参考文献

[1]程代京,谢永慧.燃气轮机传热和冷却技术.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4Cheng D J,Xie Y H.Gas turbine heat transfer and cooling technology.Xi'a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2007:1—14

[2] 牛利民,李淑英.船舶燃气轮机结构.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2—9Niu L M,Li S Y.The structure of marine gas turbine.Harbin: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ess,2007:2—9

[3] Acharya S,Zhou F,Lagrone J,et al.Latticework(vortex)cooling effectiveness:rotating channel experiments.Journal of Turbomachinery,2005;127(3):471—478

[4] Park J S,Han J C,Huang Y,et al.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comparisons of five different rectangular channels with parallel angled rib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1992;35(11):2891—2903

3.叶片的结构微教案 篇三

摘 要:为了筛选出抗旱性强的豆科植物用于北方干旱地区的栽培,以刺槐、合欢、柠条、伞房决明为试材,通过徒手切片,观察植物的叶片角质层、表皮层、栅栏组织层、叶片等的厚度,测定主脉的粗度、栅海比、叶片组织紧密度等7项指标。结果显示:柠条的角质层最厚,为13.31 μm;其余依次为伞房决明、刺槐和合欢;合欢最薄,为2.64 μm。表皮层最厚为柠条,为33.66 μm;其余依次为刺槐、伞房决明和合欢;合欢最薄,为16.61 μm。栅栏组织层最厚的是柠条,为338.8 μm;其余依次为伞房决明、刺槐和合欢;合欢最薄,为115.5 μm。叶片最厚的是柠条,为477.4 μm;其次为伞房决明、刺槐;最薄的是合欢,为290.4 μm。叶片主脉最粗的是伞房决明,为660.3 μm;其次为柠条、刺槐;合欢最薄,为343.2 μm。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比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柠条、伞房决明、合欢和刺槐。组织结构紧密度依次为柠条、伞房决明、合欢和刺槐。综合分析认为,4种豆科植物的抗旱性为:柠条>伞房决明>刺槐>合欢。

关键词:徒手切片;柠条;伞房决明;抗旱性;解剖

中图分类号:Q944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01

干旱是目前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47%,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区域内植物的种类较少,资源贫乏,给现代城市绿化工作增加了较大的难度,因此大力推广种植抗旱适生植物[1],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环境和形势的要求。近年来,通过叶片解剖结构评价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较多[2-4],但针对豆科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豆科植物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在北方城市园林绿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对豆科植物的抗旱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对4种豆科园林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分析了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叶片结构特征,并对其抗旱性进行了评价,以期为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材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伞房决明(Cassia corymbosa)均采自天津农学院园林植物培养室。

1.2 试验方法

选取生长健壮、生长一致的苗木的中部成熟叶片,沿中脉两侧取宽0.5 cm的小片,用白萝卜做夹持物,制作叶片的徒手切片[5-6]。

1.3 数据与计算

每种植物随机取10个切片,3次重复,用LEICA-DM200型显微镜观察,并用测微尺测量各叶片的厚度、叶肉的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表皮的厚度、叶脉处叶片的厚度(横切面),计算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栅海比)、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等指标。

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豆科植物叶片角质层厚度的比较

2.2 4种豆科植物叶片表皮厚度的比较

2.3 4种豆科植物叶片栅栏组织厚度的比较

2.4 4种豆科植物叶片厚度的比较

2.5 4种豆科植物叶片主脉粗度的比较

2.6 4种豆科植物叶片栅海比及组织紧密度的比较

植物叶片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程度反映了其生长环境的水分状态[9]。一般地,在旱生条件下,植物的栅栏组织常有多层,而其海绵组织则较少。栅海比及叶片组织紧密度都是反映植物抗旱的重要指标[10,14]。由图5可以看出,柠条的栅海比为3.9,组织紧密度为79.8%,均为最大;伞房决明次之,合欢和刺槐均最小,表明柠条的栅栏组织比较发达,对干旱的适应能力较强。

3 讨论与结论

3.1 4种植物的叶片结构与抗旱性

根据上述4种植物的叶片横切面的结构,可以看出,叶片角质层厚度为柠条>伞房决明>刺槐>合欢,叶片表皮厚度为柠条>刺槐>伞房决明>合欢,栅栏组织厚度依次为柠条>伞房决明>刺槐>合欢,叶片横切面厚度依次为柠条>刺槐和伞房决明>合欢,主脉粗度依次为伞房决明>柠条>刺槐>合欢,栅海比和叶片组织紧密度依次为柠条>伞房决明>合欢和刺槐。即7项指标表明柠条的抗旱性最强,表现为叶片角质层最厚、叶片表皮最厚、栅栏组织层最厚、叶片最厚、栅海比最高、叶片组织紧密度最高;合欢抗旱性最弱,各项指标均最低。比较各项指标刺槐和伞房决明抗旱性居中,其中,伞房决明的抗逆性略强于刺槐。

3.2 植物抗旱性的复杂性与综合评价

植物抗旱是对干旱条件长期适应的一种遗传特性,不仅与其内部生理生化活动和外界条件有关,而且取决于植物自身的形态结构特征。因此,要正确评价植物抗旱性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即在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观察苗木对干旱条件的反应,观察其的水分状况、生理生化和形态变化等。笔者比较了4种豆科植物在田间和温室内的生长表现,发现上述解剖结构观测的结果与植株的生长表现基本一致,即为柠条>伞房决明>刺槐>合欢。

植物的解剖结构,特别是叶片的结构也是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长的环境条件不同而改变的。如在逆境下,植物的角质层通常会加厚。同样植物的叶片厚度也会因植物的生长环境而改变,如高大的植株中部的叶片较大、较薄,而外部的叶片相对较小和较厚。所以,选择生长环境一致的、生长时期相同的叶片,进行结构分析比较准确。

参考文献:

[1] 王忠.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54-459.

[2] 薛智德,韩蕊莲,侯庆春,等.延安地区5种灌木叶旱性结构的解剖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7):1 200-1 206.

[3] 朱栗琼,李吉跃,招礼军.六种阔叶树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耐旱性比较[J].广西植物,2007,27(3):431-434.

[4] 崔宏安,刘莉丽,陈铁山,等.葛藤不同类型叶耐旱结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2):2 211-2 215.

[5] 金银根.植物学实验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9.

[6] 李和平.植物显微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9-50.

[7] 江川,罗大庆,王立辉.西藏半干旱区5种灌木叶片结构的抗旱特征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4):13-17.

[8] 刘冰浩,陈国平,牛英,等.柚叶片与抗旱性相关的解剖结构指标研究[J].北方园艺,2011(13):9-12.

[9] 陈雪梅,王友保.浅谈叶片结构对环境的适应[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80-81.

[10] 韩刚,李少雄,徐鹏,等.6种灌木叶片解剖结构的抗旱性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4):43-46.

[11] 刘红茹,冯永忠,王得祥.延安5种木犀科园林植物叶片结构及抗旱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2):75-80.

[12] 马小芬,王兴芳,李强.不同种源地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比较及抗旱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6):92-96.

[13] 王丹,史滟滪,骆建霞,等.亮叶忍冬与蔓生紫薇叶片解剖结构与抗旱性的关系[J].北方园艺,2010(13):85-87.

[14] 李芳兰,包维楷.植物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J].植物学通报,2005,22(S1):118-127.

摘 要:为了筛选出抗旱性强的豆科植物用于北方干旱地区的栽培,以刺槐、合欢、柠条、伞房决明为试材,通过徒手切片,观察植物的叶片角质层、表皮层、栅栏组织层、叶片等的厚度,测定主脉的粗度、栅海比、叶片组织紧密度等7项指标。结果显示:柠条的角质层最厚,为13.31 μm;其余依次为伞房决明、刺槐和合欢;合欢最薄,为2.64 μm。表皮层最厚为柠条,为33.66 μm;其余依次为刺槐、伞房决明和合欢;合欢最薄,为16.61 μm。栅栏组织层最厚的是柠条,为338.8 μm;其余依次为伞房决明、刺槐和合欢;合欢最薄,为115.5 μm。叶片最厚的是柠条,为477.4 μm;其次为伞房决明、刺槐;最薄的是合欢,为290.4 μm。叶片主脉最粗的是伞房决明,为660.3 μm;其次为柠条、刺槐;合欢最薄,为343.2 μm。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比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柠条、伞房决明、合欢和刺槐。组织结构紧密度依次为柠条、伞房决明、合欢和刺槐。综合分析认为,4种豆科植物的抗旱性为:柠条>伞房决明>刺槐>合欢。

关键词:徒手切片;柠条;伞房决明;抗旱性;解剖

中图分类号:Q944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01

干旱是目前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47%,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区域内植物的种类较少,资源贫乏,给现代城市绿化工作增加了较大的难度,因此大力推广种植抗旱适生植物[1],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环境和形势的要求。近年来,通过叶片解剖结构评价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较多[2-4],但针对豆科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豆科植物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在北方城市园林绿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对豆科植物的抗旱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对4种豆科园林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分析了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叶片结构特征,并对其抗旱性进行了评价,以期为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材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伞房决明(Cassia corymbosa)均采自天津农学院园林植物培养室。

1.2 试验方法

选取生长健壮、生长一致的苗木的中部成熟叶片,沿中脉两侧取宽0.5 cm的小片,用白萝卜做夹持物,制作叶片的徒手切片[5-6]。

1.3 数据与计算

每种植物随机取10个切片,3次重复,用LEICA-DM200型显微镜观察,并用测微尺测量各叶片的厚度、叶肉的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表皮的厚度、叶脉处叶片的厚度(横切面),计算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栅海比)、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等指标。

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豆科植物叶片角质层厚度的比较

2.2 4种豆科植物叶片表皮厚度的比较

2.3 4种豆科植物叶片栅栏组织厚度的比较

2.4 4种豆科植物叶片厚度的比较

2.5 4种豆科植物叶片主脉粗度的比较

2.6 4种豆科植物叶片栅海比及组织紧密度的比较

植物叶片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程度反映了其生长环境的水分状态[9]。一般地,在旱生条件下,植物的栅栏组织常有多层,而其海绵组织则较少。栅海比及叶片组织紧密度都是反映植物抗旱的重要指标[10,14]。由图5可以看出,柠条的栅海比为3.9,组织紧密度为79.8%,均为最大;伞房决明次之,合欢和刺槐均最小,表明柠条的栅栏组织比较发达,对干旱的适应能力较强。

3 讨论与结论

3.1 4种植物的叶片结构与抗旱性

根据上述4种植物的叶片横切面的结构,可以看出,叶片角质层厚度为柠条>伞房决明>刺槐>合欢,叶片表皮厚度为柠条>刺槐>伞房决明>合欢,栅栏组织厚度依次为柠条>伞房决明>刺槐>合欢,叶片横切面厚度依次为柠条>刺槐和伞房决明>合欢,主脉粗度依次为伞房决明>柠条>刺槐>合欢,栅海比和叶片组织紧密度依次为柠条>伞房决明>合欢和刺槐。即7项指标表明柠条的抗旱性最强,表现为叶片角质层最厚、叶片表皮最厚、栅栏组织层最厚、叶片最厚、栅海比最高、叶片组织紧密度最高;合欢抗旱性最弱,各项指标均最低。比较各项指标刺槐和伞房决明抗旱性居中,其中,伞房决明的抗逆性略强于刺槐。

3.2 植物抗旱性的复杂性与综合评价

植物抗旱是对干旱条件长期适应的一种遗传特性,不仅与其内部生理生化活动和外界条件有关,而且取决于植物自身的形态结构特征。因此,要正确评价植物抗旱性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即在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观察苗木对干旱条件的反应,观察其的水分状况、生理生化和形态变化等。笔者比较了4种豆科植物在田间和温室内的生长表现,发现上述解剖结构观测的结果与植株的生长表现基本一致,即为柠条>伞房决明>刺槐>合欢。

植物的解剖结构,特别是叶片的结构也是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长的环境条件不同而改变的。如在逆境下,植物的角质层通常会加厚。同样植物的叶片厚度也会因植物的生长环境而改变,如高大的植株中部的叶片较大、较薄,而外部的叶片相对较小和较厚。所以,选择生长环境一致的、生长时期相同的叶片,进行结构分析比较准确。

参考文献:

[1] 王忠.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54-459.

[2] 薛智德,韩蕊莲,侯庆春,等.延安地区5种灌木叶旱性结构的解剖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7):1 200-1 206.

[3] 朱栗琼,李吉跃,招礼军.六种阔叶树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耐旱性比较[J].广西植物,2007,27(3):431-434.

[4] 崔宏安,刘莉丽,陈铁山,等.葛藤不同类型叶耐旱结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2):2 211-2 215.

[5] 金银根.植物学实验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9.

[6] 李和平.植物显微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9-50.

[7] 江川,罗大庆,王立辉.西藏半干旱区5种灌木叶片结构的抗旱特征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4):13-17.

[8] 刘冰浩,陈国平,牛英,等.柚叶片与抗旱性相关的解剖结构指标研究[J].北方园艺,2011(13):9-12.

[9] 陈雪梅,王友保.浅谈叶片结构对环境的适应[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80-81.

[10] 韩刚,李少雄,徐鹏,等.6种灌木叶片解剖结构的抗旱性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4):43-46.

[11] 刘红茹,冯永忠,王得祥.延安5种木犀科园林植物叶片结构及抗旱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2):75-80.

[12] 马小芬,王兴芳,李强.不同种源地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比较及抗旱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6):92-96.

[13] 王丹,史滟滪,骆建霞,等.亮叶忍冬与蔓生紫薇叶片解剖结构与抗旱性的关系[J].北方园艺,2010(13):85-87.

[14] 李芳兰,包维楷.植物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J].植物学通报,2005,22(S1):118-127.

摘 要:为了筛选出抗旱性强的豆科植物用于北方干旱地区的栽培,以刺槐、合欢、柠条、伞房决明为试材,通过徒手切片,观察植物的叶片角质层、表皮层、栅栏组织层、叶片等的厚度,测定主脉的粗度、栅海比、叶片组织紧密度等7项指标。结果显示:柠条的角质层最厚,为13.31 μm;其余依次为伞房决明、刺槐和合欢;合欢最薄,为2.64 μm。表皮层最厚为柠条,为33.66 μm;其余依次为刺槐、伞房决明和合欢;合欢最薄,为16.61 μm。栅栏组织层最厚的是柠条,为338.8 μm;其余依次为伞房决明、刺槐和合欢;合欢最薄,为115.5 μm。叶片最厚的是柠条,为477.4 μm;其次为伞房决明、刺槐;最薄的是合欢,为290.4 μm。叶片主脉最粗的是伞房决明,为660.3 μm;其次为柠条、刺槐;合欢最薄,为343.2 μm。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比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柠条、伞房决明、合欢和刺槐。组织结构紧密度依次为柠条、伞房决明、合欢和刺槐。综合分析认为,4种豆科植物的抗旱性为:柠条>伞房决明>刺槐>合欢。

关键词:徒手切片;柠条;伞房决明;抗旱性;解剖

中图分类号:Q944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01

干旱是目前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47%,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区域内植物的种类较少,资源贫乏,给现代城市绿化工作增加了较大的难度,因此大力推广种植抗旱适生植物[1],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环境和形势的要求。近年来,通过叶片解剖结构评价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较多[2-4],但针对豆科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豆科植物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在北方城市园林绿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对豆科植物的抗旱性进行评价。本研究对4种豆科园林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分析了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叶片结构特征,并对其抗旱性进行了评价,以期为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材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伞房决明(Cassia corymbosa)均采自天津农学院园林植物培养室。

1.2 试验方法

选取生长健壮、生长一致的苗木的中部成熟叶片,沿中脉两侧取宽0.5 cm的小片,用白萝卜做夹持物,制作叶片的徒手切片[5-6]。

1.3 数据与计算

每种植物随机取10个切片,3次重复,用LEICA-DM200型显微镜观察,并用测微尺测量各叶片的厚度、叶肉的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表皮的厚度、叶脉处叶片的厚度(横切面),计算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栅海比)、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等指标。

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豆科植物叶片角质层厚度的比较

2.2 4种豆科植物叶片表皮厚度的比较

2.3 4种豆科植物叶片栅栏组织厚度的比较

2.4 4种豆科植物叶片厚度的比较

2.5 4种豆科植物叶片主脉粗度的比较

2.6 4种豆科植物叶片栅海比及组织紧密度的比较

植物叶片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程度反映了其生长环境的水分状态[9]。一般地,在旱生条件下,植物的栅栏组织常有多层,而其海绵组织则较少。栅海比及叶片组织紧密度都是反映植物抗旱的重要指标[10,14]。由图5可以看出,柠条的栅海比为3.9,组织紧密度为79.8%,均为最大;伞房决明次之,合欢和刺槐均最小,表明柠条的栅栏组织比较发达,对干旱的适应能力较强。

3 讨论与结论

3.1 4种植物的叶片结构与抗旱性

根据上述4种植物的叶片横切面的结构,可以看出,叶片角质层厚度为柠条>伞房决明>刺槐>合欢,叶片表皮厚度为柠条>刺槐>伞房决明>合欢,栅栏组织厚度依次为柠条>伞房决明>刺槐>合欢,叶片横切面厚度依次为柠条>刺槐和伞房决明>合欢,主脉粗度依次为伞房决明>柠条>刺槐>合欢,栅海比和叶片组织紧密度依次为柠条>伞房决明>合欢和刺槐。即7项指标表明柠条的抗旱性最强,表现为叶片角质层最厚、叶片表皮最厚、栅栏组织层最厚、叶片最厚、栅海比最高、叶片组织紧密度最高;合欢抗旱性最弱,各项指标均最低。比较各项指标刺槐和伞房决明抗旱性居中,其中,伞房决明的抗逆性略强于刺槐。

3.2 植物抗旱性的复杂性与综合评价

植物抗旱是对干旱条件长期适应的一种遗传特性,不仅与其内部生理生化活动和外界条件有关,而且取决于植物自身的形态结构特征。因此,要正确评价植物抗旱性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即在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观察苗木对干旱条件的反应,观察其的水分状况、生理生化和形态变化等。笔者比较了4种豆科植物在田间和温室内的生长表现,发现上述解剖结构观测的结果与植株的生长表现基本一致,即为柠条>伞房决明>刺槐>合欢。

植物的解剖结构,特别是叶片的结构也是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长的环境条件不同而改变的。如在逆境下,植物的角质层通常会加厚。同样植物的叶片厚度也会因植物的生长环境而改变,如高大的植株中部的叶片较大、较薄,而外部的叶片相对较小和较厚。所以,选择生长环境一致的、生长时期相同的叶片,进行结构分析比较准确。

参考文献:

[1] 王忠.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54-459.

[2] 薛智德,韩蕊莲,侯庆春,等.延安地区5种灌木叶旱性结构的解剖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7):1 200-1 206.

[3] 朱栗琼,李吉跃,招礼军.六种阔叶树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耐旱性比较[J].广西植物,2007,27(3):431-434.

[4] 崔宏安,刘莉丽,陈铁山,等.葛藤不同类型叶耐旱结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2):2 211-2 215.

[5] 金银根.植物学实验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9.

[6] 李和平.植物显微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9-50.

[7] 江川,罗大庆,王立辉.西藏半干旱区5种灌木叶片结构的抗旱特征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4):13-17.

[8] 刘冰浩,陈国平,牛英,等.柚叶片与抗旱性相关的解剖结构指标研究[J].北方园艺,2011(13):9-12.

[9] 陈雪梅,王友保.浅谈叶片结构对环境的适应[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80-81.

[10] 韩刚,李少雄,徐鹏,等.6种灌木叶片解剖结构的抗旱性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4):43-46.

[11] 刘红茹,冯永忠,王得祥.延安5种木犀科园林植物叶片结构及抗旱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2):75-80.

[12] 马小芬,王兴芳,李强.不同种源地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比较及抗旱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6):92-96.

[13] 王丹,史滟滪,骆建霞,等.亮叶忍冬与蔓生紫薇叶片解剖结构与抗旱性的关系[J].北方园艺,2010(13):85-87.

4.叶片的结构 篇四

要求学生遵循显微镜的使用程序,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横切结构的清晰物像(永久制片),为观察实验教学过程的推进创造条件。

调控学生依次观察上下表皮,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脉,辨认各部分结构的分布部位、细胞形状、排列疏密状况等。

首先看表皮细胞有什么特点,请同学回答。(结合上节课的记录和这节课的观察回答)

总结: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明不透水的角质层。这样的表皮有什么用呢?功能:这种结构既有利于透光,又可防止叶片过多的散失水分,对叶片还有保护作用。因此,表皮属于保护组织。

我们看到的菠菜叶的下表皮细胞是什么样的?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表皮细胞的不同形态,就此想象表皮细胞的立体结构。(比如拼图块)

表皮上有什么特殊结构?看图指出表皮细胞之间有一些特殊细胞两两成对,其中每一个半月形的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孔隙,叫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

保卫细胞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每个保卫细胞临近气孔一侧的细胞壁比较厚,远离气孔一侧的细胞壁比较薄。用自制教具演示,当保卫细胞吸水时,分别向两侧凸起,气孔张开,反之则气孔关闭。

一般情况下,陆生植物上表皮的气孔数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某些浮水植物,如睡莲,其气孔全部分布在下表皮。

上下表皮之间大部分是叶肉细胞。请同学观察叶肉细胞的形状和排列有什么规律?

总结: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整齐,含绿色颗粒较多。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绿色颗粒较少。

叶肉细胞内部的许多绿色颗粒结构是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多种色素,它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那么,你们现在能回答大多数植物的叶为什么是绿的?而且总是靠近上表面绿色更深一些?(学生回答)

归纳总结:叶肉细胞内有许多叶绿体,叶绿体内含有绿色的叶绿素,使叶片呈绿色。叶片的上表面颜色一般较叶片下表面深,主要是因为接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细胞里面含有的叶绿体比较多,而接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细胞里面含有的叶绿体比较少。

在叶肉之间有束状结构是叶脉。从叶的外部看,叶脉是许多交织的脉络,构成叶片的“骨架”,具有支持作用。一些植物的叶脉相互交错,称网状叶脉;还有些植物的叶脉大体上平行分布,称平行叶脉。

叶脉是由一些什么形状的细胞构成的呢?观察永久制片。

指图说明:叶脉主要是由两种细胞构成的管道组成的。图中被染成红色的部分是导管,导管是由一些中空、横壁消失的细胞连接成的长管,这些细胞是死细胞,导管具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图中被染成蓝色的部分是筛管,也是由一些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在细胞上下连接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叫筛孔,这些细胞是活细胞,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

由此看来,叶脉不仅具有支持作用,而且还有疏导作用。

总结:叶片的结构有哪些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

1、表皮透光保水,气孔可进行气体交换;

2、叶肉含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叶脉可运输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物质。

整理好显微镜,放回原位。

5.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报告单 篇五

作者:徐长安 江西省乐安县牛田中学 发布时间:2011-09-26 实验过程

一、检查器材

二、制作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三、观察叶片的结构

四、绘图

五、讨论

姓名

班级

自我小组小组

时间

评价 评价

教师评价

菠菜叶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培养皿、清水、滴瓶、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等用品是否准

备好。

选切叶片:选一片新鲜的菠菜叶片,平放在玻璃板上,用刀片切去叶片基部、叶片尖端以及叶片两侧的边缘。

留下部分为宽约0.5cm左右、中央带有主脉的长方形小块叶片。

切取材料:用左手食指指尖压住材料一端,右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从另一端沿和主叶脉垂直方向多次切割材料,每切一次刀片要沾水一次,以

便将切下的叶片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

选材制片:用镊子从水中选取最薄的叶片切片,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制

成临时切片。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片的临时切片

找出薄而比较完整的叶片部位

依照所观察到的叶片结构,画出叶片的结构

1、叶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都有由一层细胞组成的表皮,表皮细胞的颜色和

排列状况如何?

2、叶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间,接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与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在形状、排列方式和内部绿色颗粒数目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能否解释上

课时提出的问题?想一想叶肉细胞内部的绿色颗粒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3、叶脉贯穿于叶肉组织中,叶脉细胞的颜色、形状和排列方式如何?

六、观察叶片下表皮

七、绘图

用镊子撕下一小块菠菜叶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表皮上成对的半月形细胞

画出叶片下表皮上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及其相连的几个表皮细胞图

1、在叶片结构的哪些细胞内部有绿色颗粒结构?

2、叶片内绿色颗粒结构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八、讨论

九、小结

概述实验过程要点

十、实验后反思

附:评价方法:

1、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顺序混乱,导致观察不到细胞;

2、虽按规范步骤完成临时装片制作,但在显微镜下看不到叶片结构的;

3、讨论问题不积极,不认真思考,答不到要点的;

4、实验报告错误较多的。

能认真完成试验,仔细观察的得优秀,能较好完成任务的得良好,出现以上错误少于两条的及格,多于两条的为不及格。

6.观察植物叶片结构说课稿 篇六

武穴市凤咀中学

郭 婷

一、实验内容:观察植物叶片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实验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叶片是植物的主体,是植物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认识叶片的结构对于学习后面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打下坚实基础。也体现了生物学科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本实验要求指导学生制作叶的徒手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从而识别叶片的结构。领悟叶片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本节内容涵盖了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许多内容:

1、徒手切片及临时装片的制作;

2、显微镜的实用;

3、生物绘图等知识与技能。

因此本实验的教学在整册实验教学中更具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次实验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和“蒸腾作用”的概念后进行的。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并且对身边的生物现象和规律充满了好奇,但对于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理解不深刻。做实验的时候,总有一小部分同学不知做什么?该怎么做?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应让小组组长一对一的辅助!

四、实验改进、几点创新:

1、实验工具:刀片

教材中:双联刀法。刀片太薄,以至于两个刀片并列后其刀刃紧贴在一起,中间缝隙太小,拉不出材料

改进:将双联刀片改为三联刀片:将三片刀片叠在一起,第一、第三片刀面齐平,中间一片往上抽取2—3毫米,用透明胶带将中间刀片突出的一端缠绕起来,以免伤到手。这样可以保证取到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每切一次后取材料

教材中:每切一次,刀片要沾水一次,以便将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改进:每切一次后,可用占有清水的毛笔将薄片从刀片上轻轻刷下来。

3、实验步骤:设置对照实验

教材中:观察叶的下表皮,在低倍镜下找到保卫细胞。学生可以找到保卫细胞,但对气孔没有什么感性的认识。改进:在观察叶片结构后设置新鲜叶片下气孔状态和萎蔫叶片气孔状态对照试验。可以很明显看到新鲜叶片的气孔是张开的,萎蔫叶片的气孔是关闭的。这样一组对照试验可以让学生很清晰地发现气孔的开闭与体内水分含量有关!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打下基础!

观察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每位教师实验教学的重点。

五、实验目标:

知识技能:能够准确描述叶片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能力目标: 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的结构,在观察活动中,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参与制作徒手切片,体验实验活动过程,养成胆大心细、认真仔细的科学品质并强化安全意识;进一步领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实验重难点:

1、练习徒手切片;

2、认识叶片的结构;

3、学会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

4、观察植物气孔。

七、课前准备:新鲜叶片(菠菜),新鲜韭菜叶和萎蔫韭菜叶,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永久装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毛笔,小块木板。

课件,视频

八、教学过程:

导入:演示实验导入,明确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场所

问:水分如何从叶片散失到大气中?

实验观察,获取新知

活动一:练习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结构

1、观看视频,明确实验步骤。

2、学生实验

3、课件展示叶片结构的图像示例

活动二:总结叶片结构

观察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每位教师实验教学的重点。

活动三:探究气孔张开和关闭的奥秘

1.证明气孔的存在

通过注射器和橡胶管链接刚摘下来的叶片和叶柄,然后把叶片浸入水中,通过注射气体观察现象。可以很明显看出气体从叶片的气孔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气孔的存在。

2.气孔的开闭与植物体内水分有关

每个小组分别用新鲜的韭菜和萎蔫的韭菜叶制作徒手切片观察气孔开闭状态 发现:叶片气孔的开闭和叶片水分含量有关;水分就是从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实验小结,谈收获

本次实验你有哪些收获?

请你回答:水分如何从植物体内散失到大气中?

巩固提高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教学反思:

由于本次实验是教材安排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一章节,因此我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观察气孔的结构功能特点。忽略了叶片正反面颜色的区别这一知识点。由于时间安排,这一知识点我没有涉及到。下次在上课的时候还是要为学生提及。为后面的光合作用打下基础!

7.叶片的结构微教案 篇七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飞机的心脏,属于多学科综合技术的高科技产品。涡轮叶片因处在环境最恶劣、温度最高、应力最复杂的部位而被列为发动机第一关键部件[1]。为提高发动机空心涡轮叶片的使用性能和工作寿命,国内外一直采用近净形熔模铸造技术,使用定向凝固工艺制造定向柱晶和单晶叶片[2,3,4]。陶瓷型芯是形成空心涡轮叶片复杂内腔的主要手段,作为形成铸件空腔的转接体[5],其作用是:形成铸件的内腔结构,与模壳共同保证铸件对空腔的尺寸精度要求。陶瓷型芯的尺寸精度对叶片的成形精度有很大影响,且叶片内腔不适合进行机加工,其表面粗糙度完全取决于型芯的表面粗糙度,型芯在金属浇注过程和叶片凝固过程中的工作状态是十分复杂的[6],因此,要求型芯在高温下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陶瓷型芯在压制成形以及烧结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收缩,从而造成型芯变形,变形的大小除取决于型芯料的成分和粒度分布等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陶瓷型芯的结构[7]。目前,不断改善叶片的气冷结构以提高冷却效率成为涡轮叶片设计与制造者所追求的目标[8]。由于铸件在精铸成形过程和凝固过程中易受到有关材料各向异性、陶瓷型芯和壳型热变形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成形精度偏低,质量不稳定,产品合格率不高[9]。近年来,精铸数值模拟技术在预测铸件尺寸变形、铸造缺陷,优化铸造工艺等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0,11,12,13,14,15,16]。以往的研究仍停留在实心叶片以及完全简化的空心叶片阶段,本文针对复杂结构的空心涡轮叶片,将其复杂结构的陶瓷型芯分别简化为光滑表面结构、横向肋结构、纵向肋结构。基于ProCAST平台,通过仿真精铸过程,获得凝固过程的变形位移场。

1 空心涡轮叶片凝固过程数值模拟

1.1空心涡轮叶片浇注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根据铸造车间现场浇注方式以及柱晶空心涡轮叶片铸造工艺,计算叶片模组的1/3模型,这样既能保证数值模拟结果,又可减少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使用UG软件完成浇注系统CAD建模,浇注系统的CAD模型如图1所示。复杂结构陶瓷型芯的三种简化结构(光滑表面结构、纵向肋结构、横向肋结构)分别如图2a~图2c所示,未简化陶芯的局部模型如图2d所示。采用Hyperworks的Hypermesh模块将CAD模型转化为有限元模型,导入ProCAST软件,考虑到后续浇注过程模拟中对不同部件材料设置的要求,将浇注系统分为铸件部分、陶瓷型芯部分、激冷盘部分分别进行网格划分,然后使用MeshCAST模块中的Assemble功能将这三部分网格文件分别导入ProCAST中装配,当此模组有限元网格通过质量检查后,便可使用MeshCAST模块中的Shell功能进行模壳设计,再将叶片模组体网格模型和炉体网格模型组合在一起,图3所示为模组模壳模型。

1.2凝固过程仿真

铸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分析是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通过施加初始条件、边界条件、求解条件以及控制条件,由计算机根据划分的单元网格进行反复的迭代运算,得出各个时刻铸件和模壳每一个节点上的温度、热流密度和热梯度等变量的数据。本文所研究的数值模拟过程需要设定四种材料(铸件材料、模壳材料、陶瓷型芯材料和激冷盘材料),根据ProCAST提供的材料库对模拟系统进行设定。由于研究目标是叶片,故设其为弹塑性;而激冷盘、陶瓷型芯、模壳假设为不变形,即设为刚性。此外还需设置边界条件、热物性参数、浇注温度、位移约束等条件,见表1。

数值模拟计算完成之后,通过ProCAST中的可视化模块ViewCAST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由于本文主要研究陶瓷型芯结构对空心涡轮叶片型面精度的影响,故仿真模型所得型面位移变形是关键的衡量标准。

1.3模拟结果分析

下面以纵向肋结构模型为例,对叶片铸件在凝固过程中叶长、叶宽和叶厚三个方向在0、2400s、4000s时的位移变形进行分析。

图4显示了叶长方向的变形,可以看出,由于叶片引晶段首先进入凝固阶段且与之相接触的激冷盘温度较低,故首先变形;对于叶身部分, 由于后缘部分较薄, 首先开始凝固收缩, 前缘部分较厚,散热慢一些,凝固收缩也就较慢,于是叶身部分的等位移线呈斜线状;最后随着整个叶片温度趋于一致,叶长方向的变形也趋于一致。

图5显示了叶宽方向随冷却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形,可以看出,叶片引晶段仍然是最先开始变形的部分,叶身根部的后缘由于比较薄,因而散热较快,首先凝固收缩;随着冷却时间的推移,整个叶片的温度趋于一致,叶宽方向的变形也趋于一致。同时还可以看出叶片后缘向叶身中轴线进行收缩。

图6显示了叶厚方向随冷却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形,可以看出,叶片后缘部分最先开始凝固变形,后缘部分变形方向为向叶盆法线正方向,即后缘部分产生抱缩变形,前缘部分变形方向为向叶盆法线反方向,叶厚方向则是围绕叶身收缩中心产生扭转的变形。

2 叶片铸件位移场的建立及分析

精铸位移场是指在精铸凝固过程中,把铸件大小和形状所发生的变形在空间几何坐标上体现出来,其本质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整个铸件的位移分布,并通过分析位移场来评估铸件相对于设计模型的变形情况。本文基于以上原理,以纵向肋结构为例,对数值模拟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完成叶片铸件的位移场建模,并对得到的位移场进行分析,揭示叶片整体变形规律,以指导模具型腔的反变形优化设计。

2.1截面线的提取

对仿真所得模型,结合叶片叶身高度,从下至上等距截取8条叶形截面线,截取界面如图7所示,截取所得截面线(以纵向肋结构第四截面为例)如图8所示。

由仿真模型提取铸件叶身外型截面线后,所得截面线在UG软件中用插值法拟合成NURBS样条线,再根据程序将拟合曲线离散成均匀分布的200个点(图8),对每个截面的200个离散点进行排序,其中点1为起点,点200为终点。Ⅰ为前缘区域(点号60~82),Ⅱ为后缘区域(点号154~170),Ⅰ、Ⅱ之间外凸曲线区域为叶背,内凹曲线区域为叶盆。

2.2位移量计算及分析

二维位移量计算简称位移量计算,就是以点位移的形式来表示仿真模型与CAD模型的偏差,具体方法即求解仿真截面线离散后的点到该点在CAD模型上最近点的距离。本文将仿真数据拟合曲线离散的200个点与CAD截面线上对应位置点进行位移量计算,在程序中运用以下函数:

其中,p1代表仿真截面线上的离散点,p代表该点在CAD模型上的最近点,unit_norm代表最近点的法矢且方向始终向外。通过此函数,截面线上每个离散点可在CAD模型上找到最近距离的点,该距离即为此点的位移量,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式(1)计算出两个点的距离,结果均为正,无法判断出此点是膨胀还是收缩。由精铸叶片凝固过程的规律可知,叶片的变形状态既有收缩变形也有膨胀变形,所以需要对所求距离进行正负的判定,即确定每个点的具体变形状态。设定在理论模型内的点的位移为负值(即此点为收缩状态),在理论模型外的点的位移为正值(即此点为膨胀状态)。以纵向肋结构铸件第四截面为例,如图9所示,仿真截面线与CAD截面线相比发生了以下明显变化:①整体产生收缩变形,叶片向叶盆方向抱缩变形;②以Z轴为中心轴按顺时针方向产生扭转变形;③在叶盆区域变形状态为膨胀变形,在叶背区域变形状态为收缩变形,而前后缘部分既有收缩变形也有膨胀变形。④前缘和后缘部分变化最大,其中后缘比前缘收缩变形大。

图10所示为第四截面点位移折线图及其对应的局部放大图,对应点在位移分布图指定区域,可以看出:①第四截面的位移分布图中Ⅰ、Ⅱ两个区域的图形变化剧烈,说明这两处位移偏差值较大。这是由于叶片前后缘曲率变化较大,且叶片后缘部分存在扭曲变形,导致叶片的前后缘上的点的偏差值波动较大。②除Ⅰ、Ⅱ两个区域外的叶盆和叶背与叶盆衔接处由收缩变形变为膨胀变形,在后缘处由膨胀变形部分,曲率变化平缓,偏差值变化比较稳定。③折线图中有明显方向突变,且偏差值较大(在图9中可见叶片在前缘收缩变形,前后缘部分既有收缩变形也有膨胀变形)。④前缘和后缘部分变化最大,其中后缘比前缘收缩变形大。

3 陶瓷型芯结构对叶片型面尺寸精度影响分析

为了直观地对比分析四组数据位移场的变化趋势,本文将每组叶片铸件数据的八个截面位移量在位移场变形趋势图中表达出来(图11),可以看出:①四组数据变形规律基本一致,即叶盆和叶背部分位移变化比较稳定,偏差较小,前缘和后缘部分位移变化大,且不稳定,说明这两处位移偏差值较大。原因如下:由于叶片前后缘曲率变化较大,且叶片后缘部分存在扭曲变形,导致叶片的前后缘上的点的偏差值波动较大。②光滑表面陶瓷型芯结构仿真数据与其他三组数据吻合度较小,说明去掉纵向肋与横向肋对叶片的变形有一定影响。③陶瓷型芯为纵向肋结构的模型与在此模型上添加横向肋的模型数据基本吻合,偏差不大,说明纵向肋在变形影响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横向肋对其变形影响很小。④四组数据中,陶瓷型芯为横向肋结构的模型数据与测量数据吻合度最高,说明陶瓷型芯结构越接近未简化结构,所得位移场越准确。

根据位移场数据,以定量的方式对四组数据进行对比(表2)。由表2可看出,光滑表面结构的模型误差最大,横向肋结构模型的误差与测量数据最接近。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涡轮叶片精确控形问题,研究陶瓷型芯结构变化对叶片型面几何精度的影响的灵敏度。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不同结构陶瓷型芯的空心涡轮叶片在铸造过程中的变形位移场,通过对比分析得到其规律:简化结构越接近未简化结构的型面误差越小,且其变形误差越接近实际测量数据误差。本文方法更精确地验证了陶瓷型芯结构的变化对叶片型面几何精度有影响,同时也为空心涡轮叶片模具型腔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8.叶片的结构微教案 篇八

关键词:烤烟;海拔;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 S572.0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066-04

收稿日期:2013-06-14

基金项目:贵州省铜仁地区烟草公司项目(编号:贵烟铜[2009]02号)。

作者简介:曹国璠(1965—),男,甘肃定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研究。E-mail:cgf8933@126.com。烟草对环境条件有广泛的适应性,几乎可以在所有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业区域生长,然而烟草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环境条件不仅影响烟草的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还能直接影响烟叶的化学成分和质量[1-2]。海拔高度是影响作物布局及其生长发育和品质的重要因子,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一系列生态因子都将发生变化。随着海拔高度由低到高,植物叶片内部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并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烤烟叶片形态结构直接反映了叶片组织和细胞的发育状况、营养状况、烟叶疏松程度和成熟特征等,与烟叶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了解叶片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变化过程,从微观上确定烟叶的成熟度,以此确定烟叶的最佳采收期[3-5]。

烟叶进入成熟期的组织结构变化实质是一个衰老变化过程。随着成熟度提高,烟叶胞间层溶解和细胞解体使细胞间距离增大,细胞因失水而干缩,细胞间空隙率增大,海绵组织细胞和栅栏组织细胞均有逐渐皱缩解体的趋势。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组织比、比叶重随烟叶成熟度的提高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如何促进烟草早生快发,提高烟叶成熟度,进而改善烟草叶片组织结构显得尤为重要[6]。本研究分析了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烟叶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从结构植物学的角度探讨烟叶质量形成的理论基础,以期为生产上促进烟叶均衡生长、确定烟叶最佳采收期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以贵州省铜仁地区主推烤烟品种云烟 87为供试材料。

1.2试验设计

以铜仁烟区最低海拔500 m为起点,每间隔300 m设置 3个不同的海拔梯度处理:H1:500 m;H2:800 m;H3:1 100 m。每个处理选择3块供试烟田作为重复。试验地点分别设在贵州省江口县太平乡(H1)、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H2)、贵州省德江县高山乡(H3)。

漂浮育苗,移栽行株距为 110 cm×55 cm,施纯氮量 97.5 kg/hm2,N ∶P2O5 ∶K2O为1 ∶2 ∶3,基肥施入60%,剩余40%分2次追肥。留叶数为22张,H1处理于4月25日移栽完毕,H2处理于4月30日移栽完毕,H3处理于5月4日移栽完毕,其他栽培措施按当地优质烟叶生产技术规范进行。为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选择土壤质地相同和地力水平相近的烟田作为供试烟田,土壤类型为黄壤,质地均偏黏。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养分状况见表 1。

对各处理烟株选择上部叶(自下而上第17~18张叶)、中部叶(自下而上第10~12张叶)、下部叶(自下而上第4~6张叶)等3个叶位,分别在叶长10、20、30、40 cm以及定长和成熟时取样,所取材料用福尔马林-乙酸-乙醇(FAA)固定保存,留做石蜡切片观察组织结构。

1.3测定项目和方法

利用Olympus BX60-32FB2-A03电动显微镜观察制好的切片,通过Olympus CellSens Standard显微影像分析软件分别测定烟叶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并计算其比值。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海拔高度对烟叶组织结构的影响

2.1.1不同海拔高度对上部叶组织结构的影响由表2可知,在上部叶厚度方面,3个海拔高度处理的叶片厚度从叶长10 cm到成熟一直呈上升趋势,到成熟时H1 最大,H3 次之,H2 最小,H1 处理下的叶片厚度分别比H2、H3 处理高 36.9%、282%。3个海拔高度处理的上部叶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也随叶片的生长而不断增加,其增长规律和叶厚类似。定长时的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与叶长 40 cm 时相比,H1、H3 处理增长迅速,而H2处理增长较慢。成熟时,上部叶栅栏组织厚度以H1 处理最大,H3 处理次之,H2 处理最小,其中H1处理下的栅栏组织厚度分别比H2、H3处理高5.6%、0.6%;H1处理下的海绵组织厚度分别比H2、H3处理高683%、62.0%。在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方面,H1处理在叶长40 cm时达最大值,H2处理在叶长30 cm时达最大值,H3处理在成熟时达最大值。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比值的变化规律和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类似。表2不同海拔高度对上部叶组织结构的影响

2.1.2不同海拔高度对中部叶组织结构的影响由表 3 可知,3个海拔高度处理的中部叶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在叶长 20 cm前增长缓慢,其中H1、H2 处理到叶长30 cm以后快速增长,H3 处理在叶长20 cm时就开始快速增长。3个海拔高度处理的中部叶叶片厚度从定长到成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成熟时H1、H2、H3 处理的中部叶叶片厚度分别比定长时升高 42.2%、10.7%、23.4%。定长时,3 个海拔高度处理的中部叶厚度差异不明显;成熟时中部叶厚度方面,以H1处理最大,H3 处理次之,H2 处理最小。在中部叶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方面,3 个海拔高度处理总体都表现为前期缓慢增加后期降低的趋势,其中H1处理的最大值出现在定长时,H2 和H3 处理的最大值出现在叶长 40 cm时。在中部叶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比值方面,H1处理在定长前呈增长趋势,到定长时达到最大值,H2、H3处理在叶长40 cm前呈增长趋势,到叶长 40 cm达到最大值。3 个海拔高度处理在定长前相同叶长时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比值变化不明显,在成熟时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比值的高低顺序为:H3处理>H1处理>H2处理。表3不同海拔高度对中部叶组织结构的影响

nlc202309040725

2.1.3不同海拔高度对下部叶组织结构的影响由表4可知,3 个海拔高度处理的下部叶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总体上随着叶片的生长和加长呈增加趋势,同一叶片的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增减趋势相同。H1处理的下部叶片厚度到定长时达到最大值,到成熟时有所下降;H2处理叶片厚度前期增长较快,到叶片 40 cm 时达到最大值,从叶长40 cm到成熟时呈缓慢降低趋势;H3处理下部叶片厚度随着生长发育到成熟时一直呈增长趋势。在下部叶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方面,总体上H1处理烟株随叶片长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H2处理在叶长40 cm前呈增长趋势,到叶长 40 cm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又有所降低;H3处理到叶长30、40 cm时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3 个海拔高度处理在相同叶长时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比值变化不明显。表4不同海拔高度对下部叶组织结构的影响

2.2不同海拔高度烟株叶片组织结构的比较

随着叶片长度从10 cm到定长,不同部位的叶片组织呈上升趋势(表2、表3、表4)。在3个海拔高度下不同部位的叶片厚度因叶位和生长时期的不同而稍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数值较稳定。上、中、下3个部位的叶片厚度都随叶片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下部烟叶厚度最小,上部叶片、中部叶片厚度较大,可能与下部叶片光照不足有关。

同一海拔高度处理的叶片从叶长10 cm到定长时叶片厚度不断增加,3个海拔高度处理的下部叶片厚度增加较均匀(图1、图2、图3),而中部叶片和上部叶片厚度在前期增加较缓慢、后期增加较快。3个海拔高度处理的不同部位叶片厚度高低顺序都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在叶片厚度最大值方面,下部叶片出现在定长期,高低顺序为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中部叶片、上部叶片出现在成熟期,高低顺序为低海拔>高海拔>中海拔,这可能与不同部位叶片的光照强度有关。

在海绵组织厚度最大值方面,下部叶片多出现在定长期,中部叶片和上部叶片多出现在成熟期,这可能与大田后期下部叶片的营养物质容易向中上部运输,使下部叶成熟时海绵组织内含物减少、叶片变薄有关。

由表2、表3、表4可知,3个海拔高度处理不同部位的烟叶都有厚度和组织比在叶定长前随叶片的生长发育呈缓慢增长的趋势。

2.3不同发育阶段中部叶的组织结构变化

中部叶长10 cm时,细胞排列紧密,叶肉组织出现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图4-a)。

中部叶长20 cm时,海绵组织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间产生了较大的胞间隙,栅栏组织细胞间有较少的三角形胞间隙,叶片结构较叶长10 cm时疏松,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明显(图4-b)。

中部叶长30 cm时,叶片结构较叶长20 cm时疏松,栅栏组织继续纵向伸长,细胞间隙增大,海绵组织横向伸长,形状无规则(图4-c)。

中部叶长40 cm时,海绵组织细胞横向伸长呈明显的多臂形,细胞间产生了较大胞间隙,并且这些胞间隙开始相互贯通(图4-d)。

中部叶定长时,海绵组织细胞继续横向伸长,形状越来越不规则,成层现象也不明显,细胞间隙在横切面上完全相互贯通呈海绵状,细胞核消失,细胞质变稀,染色浅,海绵细胞甚至开始收缩裂解,叶片结构较疏松(图4-e)。

中部叶成熟时,叶肉细胞排列疏松,海绵组织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排列较疏松,细胞间隙进一步扩大(图4-f)。

3结论与讨论

3个海拔高度处理的下部叶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总体上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呈上升趋势。H1处理的下部叶叶片厚度到定长时达到最大值,到成熟时有所下降;H2 处理下部叶叶片厚度到叶长 40 cm 时达到最大值,从叶长40 cm到成熟时呈缓慢降低趋势;H3 处理下部叶叶片厚度随着叶片生长发育一直呈增长趋势。3 个海拔高度处理的中部叶叶片厚度从定长到成熟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定长时3 个海拔高度处理的中部叶厚度差异不明显,成熟时中部叶厚度的大小顺序为H1>H3>H2。在中部叶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比值方面,3 个海拔高度下都表现为前期缓慢增加后期又降低的趋势,其中H1 处理的最大值出现在定长时,H2、H3处理的最大值出现在叶长 40 cm时。3个海拔高度处理的叶片上部叶厚度从叶长10 cm 到成熟一直呈增加趋势,成熟时H1 最大,H3 次之,H2最小;3个海拔高度处理的上部叶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厚度也随叶片的生长而不断增加,其增长规律和叶片厚度类似。

不同部位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都随叶片的伸长而增厚,其中下部叶厚度最大值多出现在叶片定长时,中部叶、上部叶厚度最大值出现在叶片成熟时。成熟期厚度大的叶片,其烤后叶片的烟碱含量相对较高。而3个海拔高度处理成熟期的叶片厚度大小顺序是H1>H3>H2,也就是说,烤后叶的烟碱含量高低顺序为H1>H3>H2。

在3个海拔高度下,叶片组织比在叶定长前呈增大趋势,定长后呈减小趋势,表明在叶片定长前对叶片厚度贡献较大的是海绵组织厚度,成熟时对叶片厚度贡献较大的是栅栏组织厚度。

参考文献:

[1]肖金香,刘正和,王燕,等. 气候生态因素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植烟措施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4):158-160.

[2]刘国顺. 烟草栽培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刘国顺. 国内外烟叶质量差距分析和提高烟叶质量技术途径探讨[J]. 中国烟草学报,2003,9(增刊):54-58.

[4]马剑雄,徐兴阳,罗华元,等. 不同品种烤烟对种植海拔的敏感性[J]. 烟草科技,2009(3):53-55.

[5]胡国松,郑伟,王震东. 烟草营养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闫克玉. 烟草化学[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德育课程落实情况下一篇:贫困生评审认定规则与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