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2024-11-17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精选8篇)

1.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篇一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旳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旳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旳。路旳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旳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旳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旳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旳舞女旳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

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2.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篇二

《荷塘月色》一文中三次提到“流水”,第一次在第4段描写月下荷塘时:“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第二次在第5段的开头描写塘上月色的时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第三次在最后一段,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之后:“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第二次是比喻描写,用流水来写月光,静中有动,传神有味。可是第一次和第三次就让人有些百思不得其解。朱先生一说看不见流水反而更好,一说没有流水却不行。这是为什么呢?

“月下荷塘”这一段较细致地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写流水目的还是荷叶和荷波,朱先生让流水成为一位脉脉含情,默默奉献的君子,在幕后衬托着荷叶,使荷叶更见“风致”,风姿绰约;他让我们知道了这里的叶子是怎样的“田田”和“弥望”。我们设想:如果此时你能看到“流水”一些颜色,那叶子还能够肩并肩秘密的挨着,严丝密缝,紧密相连吗?如果此时你能看到一些“流水”的颜色,风所带来的叶子的一丝颤动就不会形成一道凝碧的波痕,而只能形成断裂和空挡,也无法形成霎时传过去的一波一波的动感和美妙。“流水”此时只能是“脉脉”无声,含情而不表露,它只能让人想象而不能让你眼见,这样才不致于破坏荷塘的这种宁静清幽的美感。“流水”啊,你尽管不出现但朱先生仍然要提到你,因为你是有情的君子,你也是美的创造者。是朱先生自由享受的荷香月色的制造者,朱先生向往自由,神往自由,不能不想到你,但又不能让你大大方方地直接站出来,而是欲望还休,让你尤抱琵琶半遮面,此时无声胜有声。朱先生用心良苦,轻抹一笔,却妙笔生花,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处朱先生说“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朱先生也是一个多情的君子,最终还是不忘“流水”,让“流水”怎么去感激您呢?欣赏完荷塘月色之后,朱自清先生思绪飘逸,自然就联想到梁元帝的《采莲赋》的文句,着重回忆起当年妖童媛女嬉游有趣,热闹风流的故事,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想象一下:朱先生难道就没有回忆起自己青春年少时的美好往事,快乐的生活片段?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男子不钟情,美好的恋爱往事是人人都会有的,更何况朱先生是一位多情的南方人,采莲的风俗他的家乡少不了,肯定是有的。接着他又记起了《西洲曲》的句子,这是一首南朝乐府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恋意中人的痛苦。朱先生引的两首诗文一热闹高兴,一痛苦思念,借此表达他对自由的向往之情,对往事的怀念之意。但他说真正要能够体会到那时的情境,光靠想象是不完整的,不得不深处其境,还得有“流水”,因为这流水是多情、热闹乃至痛苦的见证人,少了它可怎么行呢?哪怕仅仅是“影子”,也是丝丝的安慰和幸运,但是在当时的北平却是奢望。从这里我们不是能更加体会到朱先生内心那种遗憾和不平,那种痛苦和不安,那种惦念和怀想吗?朱先生身在北平,心系江南,而最值得他留念的是江南的荷塘,江南的莲花,江南的莲子,还有那江南的流水甚至影子,因为那才是他幸福自由的故乡,是他的美好的心灵家园。

3.浅谈朱自清与《荷塘月色》 篇三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荷塘月色》已经成为大学教材或者是中学课本所必选的教学材料之一,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作者朱自清先生时任清华大学导师,暂住清华城的古月堂当中,古月堂附近有一片荷塘,朱自清先生受到时局的困扰,心有忧虑,正是在这片荷塘前惆怅的内心归于平静,触景生情写出名篇佳作《荷塘月色》[1]。这篇文章集中了朱自清先生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将散文语言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因此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是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文学艺术方面的最高境界。文章将读者们带入了一个优美、艺术感充盈的文学世界,促使读者们获得了更多的审美体验。

一、朱自清创作散文《荷塘月色》的背景

散文是一种具有散行特征的文学体裁,一般不受格律的限制,在语言的编排和运用方面非常灵活自由,而艺术性散文则主要注重情感在文章当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有一种浓缩的艺术美感,而且在这类散文作品通常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因此根据这些特点不难看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大都属于艺术类散文的类型,其散文当中言辞优美,隐隐透露着一股浓浓的诗意。所以在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时,很容易就能深刻体会到文中那种细腻的文笔,自然而又朴实,而且其中的景物描写颇为生动,使得读者能够真切体会到其中带有诗意的美感。就比如本文所讨论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主要还是以写景为主,借助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散文,当时的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当中,园中的那片荷塘就是《荷塘月色》所描绘的原型[2]。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矛盾不断被激化,国共两党相互斗争,变得势不两立。朱自清先生忧于时局的发展,内心苦闷的情感无法得到宣泄,所以就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来从中找到解脱,透过文章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始终保持着自身知识分子的本色和立场,真正远离了情况复杂、变化多端的政治斗争。也有的学者通过《荷塘月色》认为朱自清先生在逃避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要从心灵深处找到解脱的突破口。但是时局的动荡,没有谁能够真正脱离现实,所以朱自清先生通过《荷塘月色》抒发出来一种内心祈求安静的愿望。

二、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感

(一)品读一部好的作品,就像喝茶品茗一样,不能随飘逸的茶香而囫囵吞下,而是坐下来慢慢地品,让其香泽荡心灵,让其味超尘脱俗。品出山水之间的灵动气韵,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沿着书韵,闻着茶香,悠然走进宁静与邈远。作者朱自清先生利用身后的文字功底,细腻唯美的写作文笔,通过多种艺术手法为我们创作出《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文章充满了艺术美感,细细品味能够体会到真正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享受到不同层次的美感。

文章声韵美,荷塘月色在抒发情感方面给人一种抑制的感觉,但又感到自然和贴切。特别是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真正体现出声韵之美,韵律之间的节奏感较为强烈。因此整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悦耳的动听之美。其中的构词和造句语句舒缓,最终形成作品的声韵之美。例如:作者在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特点是曲曲直直,而叶子则是田田,荷叶的比喻则是亭亭之类,使用了大量类似于这种叠字的效果,让人感受到一种节奏声韵的美感[3]。

(二)文章语言美,语言是文学作品展示意境、凸显美感的、表达人物、抒发情感的有效工具。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当中就选择了极为恰当的语言,准确表达出其内心的情感。而且,在语言的应用方面富有强烈的艺术美感。真正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是希望用最为普通的语言文字,通过最自然和朴实的语言来充分表达出其内心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文章中的语言非常朴实自然,表达生动而又清晰明了。

(三)文章和谐美,《荷塘月色》当中的和谐美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月色和荷塘相互之间的和谐美感。在文章中,不论是月色和荷塘两者非常融洽的和谐统一在一起。例如:作者描绘荷塘的景色时,处处都表现出来月色的光华,荷塘中的田田的叶子在月色的映照下给人一种和谐美感,再描绘成像亭亭舞女的裙,一种强烈的动态美感呼之欲出,特别是最后光与影的结合,真正实现了变化当中的和谐,非常富有诗意。

(四)文章朦胧美,所谓朦胧美是一种介乎虚实之间的艺术美感,有时文章过于写实就无法真正展现出朦胧的美感,朦胧美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审美特点,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能够给读者展现出一种梦幻的艺术色彩。全文充盈这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分别是对美的憧憬与对黑暗现实的失望。朱自清先生一路上,把荷塘周围蓊郁的树林、袅娜的荷花、脉脉的流水、皎洁的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给我们充分的展现出艺术性的美感,通过其深厚的文字功底,描绘出美轮美奂的艺术画面,应用到学生的教材方面,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在这种追求当中享受到文学海洋的浩瀚,实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4.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篇四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精彩片段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委婉地抒发了他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作者以准确贴切的语言,通过对荷塘下的月光描写,感受那种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5.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篇五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朱自清

Zhu Ziqing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睁。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It has been rather disquieting these days.Tonight, when I was sitting in the yard enjoying the cool, 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e Lotus Pond, which I pass by every day, must assume quite a different look in such moonlit night.A full moon was rising high in the sky;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outside had died away;in the morn, my wife was patting the son, Run-er, sleepily humming a cradle song.Shrugging on an overcoat, quietly, 1 made my way out, closing the door behind me.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翁翁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Alongside the Lotus Pond runs a small cinder footpath.It is peaceful and secluded here, a place not frequented by pedestrians even in the daytime;now at night, it looks mare solitary, in a lush, shady ambience of trees all around the pond.On the side where the path is, there are willows, interlaced with some others whose names I do not know.The foliage, which, in a moonless night, 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 looks very nice tonight, 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 grayish veil.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I am on my own, strolling, hands behind my back.This bit of the universe seems in my possession now;and I myself seem to have been uplifted from my ordinary self into another world.1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 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I like being in solitude, as much as in company.As it is tonight, basking in a misty moonshine all by myself, I feel I am a free man, free to think of anything, or of nothing.All that one is obliged to do, or to say, in the daytime, can be very well cast aside now.That is the beauty of being alone.For the moment, just let me indulge in this profusion of moonlight and lotus fragrance.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颇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Here and there, 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 some in demure bloom, others in shy bud, like scattering pearls, or twinkling stars, o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At this moment, a tiny

thrill shoots through the leaves and lilies, like, a streak of lightning, straight across the forest of lotuses.The leaves, which have been standing shoulder to shoulder, are caught shimmering in an emerald heave of the pond.Underneath, the exquisite water is covered from view, and none can tell its colour;yet the leaves on top project themselves all the more attractively.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炯铃上奏着的名曲。

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which, in the floating transparency of a bluish haze from the pond, look as if they had just been bathed in milk, or like a dream wrapped in a gauzy hood.Although it is a full moon, shining through a film of clouds, the light is not at its brightest;it is, however, just right for me-a profound sleep is indispensable, vet a snatched doze also has a savour of its own.The moonlight is streaming down through the foliage, casting bushy shadows on the ground from high above, jagged and checkered, as grotesque as a party of spectres;whereas the benign figures of the drooping willows, here and there, lank like paintings on the lotus leaves.The moonlight is not spread evenly over the pond, but rather in a harmonious rhythm of light and shade, like a famous melody played on a violin.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几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Around the pond, far anti near, high and low, are trees.Most of them are willows.Only on the path side, can taro or three gap;he seen through the heavy fringe, as if specially reserved for the moon.The shadowy shapes of the leafage at first sight seem diffused into a mass of mist, against which, however, the charm of those willow trees is still discernible.Over the trees appear some distant mountains, but merely in sketchy silhouette.Through the branches are also a couple of lamps, as listless as sleepy eyes.The most lively creatures here, for the moment, must he the cicadas in the trees and the frogs in the pond.But the liveliness is theirs, I have nothing.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斌》里说得好:

Suddenly, something like lotus-gathering crosses my mind.It used to he celebrated as a folk festival in the South, probably dating very far hack in history, mast popular in the period of Six Dynasties.We can pick up some outlines of this activity in the poetry.It was young girls who went gathering lotuses, in sampans and singing love songs.Needless to say, there were a great number of them doing the gathering, apart from those who were watching.It was a lively season, brimming with vitality, and romance.A brilliant description can be found in lotus Gathering written by the Yuan Emperor of the liang Dynasty:

于是妖童破女,荡舟心许:鹤首徐回,兼传羽杯;掉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裘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So those charming youngsters rote their sampans, heart buoyant with tacit lone, pass on to each other cups of wire while their bird-shaped prows drift around.From throe to time their oars are caught in dangling alga, and duckweed flow apart the moment their boats are about to mote on.Their slender figures, girdled with plain silk, tread watchfully on board.This is the time when spring is grating into summer, the leaves a tender green and the flowers blooming-among which the girls are giggling when evading an out-reaching stem, their skirts tucked in for fear that the sampan might tilt.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That is a glimpse of those merrymaking scenes.It must have been fascinating: but unfortunately we have long been denied such a delight.于是又记起《西州曲》里的句子:

Then I recall those lines in Ballad of Xizhou Island: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尹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Gathering the lotus, I ant in the South Pond, / The lilies in autumn reach over my head;/ Lowering my head I toy with the laws seeds./ Look, they are as fresh as the waster underneath.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If there were somebody gathering lotuses tonight, she could tell that the lilies here are high enough to “reach over her head”;but, one would certainly miss the sight of the water.So my memories drift back to the South after all.Deep in my thoughts, I looked up, just to find myself at the door of my own house.Gently I pushed the door open and walked in.Not a sound inside, my wife had been fast asleep for quite a while.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6.《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熟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赏析4、5、6三段,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及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理解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心情,以及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

风吹麦浪

演唱:李健,孙俪

荷花自古深受文人骚客的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曾为之陶醉,如我们以前学过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里面有一诗句是这样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古代诗词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太多了通过《荷塘月色》比较一下,朱自清在描写荷花方面与其他文人的不同。

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矛盾而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好用女性的意象,另一方面又摆不脱自己拘谨而清苦的身份,每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扮演一个角色,所以有人认为所谓风格,就是艺术人格,固有知人论事一说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回忆以前学过有关朱自清的篇目《春》、《背影》等篇目。

(二)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三)整体感知

1、阅读文章时,思考几个问题(1)文章主旨是什么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2)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并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煤屑路——幽僻,寂静 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动,不绝如缕 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云天——淡淡的

树影——奇形异状,如花如月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总之,写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一些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

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2、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首先从作者散步地点的转换入手理清线索。

(淡淡的愁)(淡淡的喜)(淡淡的愁)家————小路————荷塘————家

(不宁静)(求静)(得静)(出静)

3、为什么不宁静、愁?(背景)

4、因什么得静、喜?(荷塘月色)

5、为什么又愁?(江南采莲——思乡)

(四)分析1、2、3自然段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2、第二自然段的对比手法:路得幽僻与作者的心情

3、由“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开始由愁到喜渐渐转变了。

(五)第4自然段:月下荷塘

1、作者在这段写了哪些景色,是怎样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顺序:由远到近,自上而下

荷叶:舞女的裙

荷花: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渺茫的歌声 荷波:凝碧的波痕 流水:脉脉

2、分析修辞手法

(1)各比喻、拟人句的相似点?(2)通感:又叫“移觉”,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从感觉入手)“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 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

例子:

(1)诗人艾青曾在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听觉与视觉的转化)(2)她唱得歌真甜!(听觉与味觉)(3)她笑得很甜!(视觉与味觉)

3、小结:修辞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第二课时:

(六)第5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

1、正面描写:月光如水、薄雾似沙、花叶若梦 侧面烘托: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2、分析动词使用的精确 泻(照、淌)浮(升、)洗(浸)笼(罩)

换成括号里的好不好?(选其中两个进行分析)“泻”字扣紧了“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范围广,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显得生动活泼。再加止“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的幽静幽美。而“照”字是照射之意,范围窄,虽也可写月光,但结合语境,与“静静地”、“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了和谐感,也无动感,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表达效果欠佳。“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作者用“泻”字主要写出月光的特点。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准确地表达出雾的轻柔、轻飘状态,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突出静态美。而“升”字只给人腾空而起的印象,不能刻画出雾的轻柔,不能妥贴地刻画雾“薄薄”的形貌。

(七)第6自然段:荷塘四周

1、景物:树、远山、路灯

2、分析“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转折,蛙声热闹,却不能感染作者,作者依然难以排解心中的愁绪,照应了文眼。

(八)联想部分:

《采莲赋》————无福消受 《西洲曲》)————惦着江南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

2、但他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进而表现了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4、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 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5、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首尾呼应。

(九)总结

1、全文线索

一路行来,伫立观望,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全文,所以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线索。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后来又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2、归纳中心: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与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淡、朦胧、静美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十)简评作者的思想:

1、也许有些同学会想,作者这种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而寄情于风月山水之中的思想,会不会太消极了?

作者这种回避现实的思想应该说是消极的。但是能否据此说他不爱国呢?不能。从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一点来看,他还是有爱国倾向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朱自清先生后来为什么宁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的原因,而最终成为一名坚强的民主战士。在当前,我们也应象作者一样爱国,具有崇高的人格。

7.《荷塘月色》朱纯深译本赏析 篇七

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探讨朱纯深先生在这篇散文译文中所采用的翻译技巧及处理方式。

1、叠音词的翻译

例1、原文: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译文:in the room, my wife was patting the son, Run-er, sleepily humming a cradle song.

译者为了实现“迷迷糊糊”这个词的完美翻译, 将之翻译为“sleepily humming a cradle song”, “sleepily”这两个词中总共含有一个长元音和两个短元音, 拉长了整个词的发音时间, 真的如同一位母亲在哼着眠歌的感觉, 使得它和原句中的词相得益彰, 再现了原句的音韵美。

例2、原文:荷塘四面, 长着许多树, 蓊蓊郁郁的。

译文:in a lush, shady ambience of trees all around the pond.

原句中作者用“蓊蓊郁郁”一词展现了树木的茂盛、浓密, 并且使句子有了节奏, 译者采用了lush和shady两个词, 同时含有sh这个音, 并且前后紧跟, 给人一种连绵不绝、茂盛浓郁之感, 使句子充满节奏美, 展现了树木繁茂的美感。

2、双声叠韵词的翻译

例1、原文: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译文: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 some in demure bloom, others in shy bud;

原句中的双声叠韵词“零星”、“袅娜”二词把荷花的几种不同的状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在人的大脑中留下了荷花那种娇俏可爱羞涩温婉的情状。而译者把“零星”二字用一个短语给转换了过去——are dotted with, “袅娜”二字译者把它译为“in demure bloom”, 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便于英语读者接受原作中的美感, 译者简洁明了地再现了原句产生的美感。

例2、原文: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译文: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原文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把微风吹来的荷花的清香描述成远处高楼上的歌声, 把嗅觉感受转换成了听觉感受, 让读者体味出荷花清香的飘渺之感, 以听觉感受表现出来, 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原句中的双声叠韵词“渺茫”被译为faint一词, 这个词有“虚弱的, 衰弱的”含义, 读起来能让作者体味出荷花清香给作者的那种微弱的嗅觉上的美的感受, 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荷花的香味随着微风渐渐淡去的意境, 此处用词达到了意境美的再现。

3、平行结构的翻译

例1、原文: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

译文: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 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原句中作者用了一个对称结构, 叙述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而宁静的生活的向往。译者保留了原文的写作特色, 将之译为一个平行结构的句式, 忠实而传神的再现了原句中的节奏感和平衡感, 将原句中的意蕴表现的恰到好处。

例2、原文:酣眠固不可少,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译文:a profound sleep is indispensable, yet a snatched doze also has a savor of its own.

原句中作者表达了对天空中出现满月而又带有淡淡的云彩的天气中, 应该“酣眠”和“小睡那个”的想法, 语句轻松自然。译者为了使译文与原作的整体风格和情调相一致, 便把“酣眠”翻译成了a profound sleep, 把“小睡”翻译成了a snatched doze。若要按常人把“酣眠”翻译成a heavy sleep, 把“小睡”翻译成nap的话就不免落入俗套, 丧失了传达原作风格的表现力。此处的译文完美再现了句子的结构的平衡感。

4、比喻手法的处理

例1、原文: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译文: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原句中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 展现了一幅唯美的荷叶出水图, 让读者体验到叶子那种摇曳而婀娜的姿态。译者将此句也已成了一个明喻, 保持了原句的风味和修辞手法, 原汁原味的传达了原句的意境美。

5、通感的处理手法

例1、原文: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译文:The moonlight is not spread evenly over the pond, but rather in a harmonious rhythm of light and shade, like a famous melody played on a violin.

原句中作者把月色投射到大地上的那种视觉感受以听觉的方式展现出来, 给读者一种全新的超凡脱俗的感受, 那朦胧的月色就像小提琴上的名曲那样令人着迷, 让人神往, 那种轻柔的美感跃然纸上。

朱纯深先生的译本中使用了跌声词、双声叠韵词、平行结构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完美再现了原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其中的英文表达十分符合英语读者的表达习惯, 便于读者接受其中的美感体验。朱先生的译本不仅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而且采取多种翻译技巧尽可能贴近原文的风格情调, 实属一篇值得称道的经典译文。

参考文献

[1]霍小青.飘移的审美场——对《荷塘月色》的美学解读[J].语文学刊, 2008, (08) :98-99.

[2]李智.情融意境, 神形逼现——析朱纯深先生译文《荷塘月色》[J].中国翻译, 1998, 4.

[3]李平.朱纯深译《荷塘月色》部分段落赏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2) :34-35.

8.《荷塘月色》的文艺特色及赏析 篇八

【关键词】《荷塘月色》 文艺特色 赏析

《荷塘月色》是1927年7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在1931年时被选中编入了《新学制中学国文教科书初中国文》,在1936年时又被选中编入了《国文八百课》,从那之后就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点的文章。如果说《红楼梦》对后世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么《荷塘月色》就可以称为中国的典范,在历史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解读不同时期的《荷塘月色》,对其中的文艺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民国时期背景下《荷塘月色》的风格和语言

在20世纪初期阶段,我国发生了一场非常庞大的文化运动,主要是以文学领域中胡适所撰写的《文学改良刍议》为宣言,重点提倡了新文学运动。其中胡适的“八不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重点强调通过文学内容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做到言之有理、有情感、有思想等,进而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学;第二,逐渐建立以白话为主的文学形式。正是由于一场这样的改革,使我国的现代文学展现出了一种新的气象,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也正是因为在文学改革的背景下,在10年之后出现了《荷塘月色》以及《背影》等以白话为主的文学散文,给文学领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另外,也是因为新文学领域的诞生,导致在1949年时我国的作家以及评论家等对《荷塘月色》的风格和语言进行了评析[1]。

在杨振声的《朱自清先生和现代散文》一文中,比较系统的对朱自清的散文风格进行了评价,他非常肯定朱自清先生在文学领域中的作为,对于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月色》他评价到“文如其人、风华自朴素中来以及腴厚从平淡中来等。另外,除了对朱自清散文的风格进行赏析之外,还有更多的人对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进行了重点的关注,朱光潜先生评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佩弦先生碰上了真正的语体文的大陆”。但同时也会有很多人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有一点做作,叶圣陶先生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提到“对于朱自清早期的散文而言,有一点做作之嫌,太过于注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显得不是特别自然。”

二、建国时期背景下《荷塘月色》的政治化和实用化

在建国时期的初期阶段,我国的文学指导思想主要以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其中主要内容为“文艺应该为政治进行服务,应该为工农兵服务。”而在1956年时,毛泽东又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政策,但是在之后的几年中,双百方针并没有得到落实,直到1958年才提出将政治标准作为语文教育的最有效标准,促进了文艺发展的脚步,一直坚持到文学改革结束。

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说,首先,被赋予了无产阶级文艺中的政治功能。我们可能非常了解,在1948年6月时,朱自清带着一身重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而且还告诫自己的家人不许买配售的面粉。在那之后,毛泽东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虽有一身重病,但是宁愿被饿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骨气和英雄气概。”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解放之后,《荷塘月色》始终被编入中学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教材;其次,在1962年时,《荷塘月色》被选中编入了人教版十年制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供我们更好的学习,从而深刻认识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和文艺特色。而且在进行教材处理时,仍然是按照《国文八百课》中对《荷塘月色》教学的要求进行教学,要求学生要充分掌握《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方法和写作技巧,并且还要注重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因此,这充分体现出了《荷塘月色》的实用性价值[2]。

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荷塘月色》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对于我国来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应该是经过文学改革之后的时期,当时正处在思想解放和混乱的时期。在1980年时中共中央提倡“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进而代替了以前的“文艺应该为政治进行服务,应该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对《荷塘月色》的分析各种各样,有政治方面的分析、现实情感方面的分析以及自由个性方面的分析等,在这其中政治方面的分析应该占据主流位置,大部分的学者都通过分析朱自清先生的《那里走》、《执政府大屠杀记》等对《荷塘月色》的政治性进行了分析。

钱理群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评价到,经过“4·12”反革命政变的发生,导致像朱自清这样的自由类型的知识分子存在性格和时代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他们非常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但是另一方面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芥蒂,不知道到底应该向哪个方向走,而《荷塘月色》便成为了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是一个开放性和多元性共存的时代,也是一个文本解读出现颠覆的时代,由于受到新殖民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影响,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对我国现代的文学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导致出现了虚无主义的历史倾向。

四、新时代背景下《荷塘月色》的文学批判

对于《荷塘月色》的解读来说,如果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围绕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成就而进行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解读,那么2000年的新时代,对于《荷塘月色》的解读而言,应该是进入了一个文学批判和纷争众多的反思时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荷塘月色》解读展开了一次重大的文艺争议,这场争议是在2004年杨朴在《文学评论》中所发表的“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一文显示出来的,在那之后程世和、吴周文等人相继在学术月刊以及其他的刊物上给出了强烈的回应。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将对江南为指引的情感过程和中国历代文学人士的以中国为精神故乡的情结结合在了一起。对于杨朴的评价吴周文等给出了强烈的反驳,指出朱自清先生的婚姻是有爱情存在的,而且根本不存在没有爱情婚姻的“艺术女人”的“爱欲”的幻想[3]。

而杨朴又对其进行了回应,提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情感表现,但是并不是夜游荷塘时而表现出的真实感受,是他潜意识中将自己的愿望进行了对象化、客观化和直观化,并不是文学的反映论、再现论和模仿论。对于这场争议来说,实际上是中西文艺批判方式之间的饿综合较量,或者也可以说是我国的传统历史社会受到了西方解构主义文艺的批判和挑战。在这场战争中,文学阅读已经超过了文学本身的精神思想,成为了与田间考古之间的战争,而在这背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捍卫和守护。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从《荷塘月色》面世以来,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文艺特色,而且在每个年代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教育等都不仅相同,通过详细分析每个时期的《荷塘月色》,从侧面充分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现状,从而真实的反应出了人们当时的生活,由此可见,《荷塘月色》的教育意义和文艺特色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意义,值得学生进行学习和赏析。

【参考文献】

[1]陈发明.《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122-128.

[2]蔺雪楠.《荷塘月色》的阅读史[J]. 名作欣赏,2014,14: 91-

92.

上一篇:大调研工作做法下一篇:想和你在一起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