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2024-09-09

超重和失重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1.超重和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富阳市实验中学青年教师培训展示公开课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孔林军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讲述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且将其应用在具体问题中:如电梯中的超失重和体重秤上的超失重等。

超重和失重的基本定义为:视重大于重力时为超重;视重小于重力时为失重;超失重时物体重力并不改变。

对超重和失重理解可以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理解。运动学角度: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动力学角度: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前者为表象,后者为本质,两者为递进关系。

超重和失重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此讲解本部分内容时应尽量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应多安排些学生的动手实验机会,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同时也应安排些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超失重的理解。

【学生情况分析】

1.自然状况:学生为高一年级一个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处于年级中等水平,但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

2.知识基础:前面学生已经学习并较好掌握了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这为超重和失重学习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 3.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1.体会应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 2.体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多种我们身边实验的教学,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学重难点】

1.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 2.了解完全失重现象;

3.运用超重与失重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思想】

1.以随堂演示小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为核心(1)感受超失重;(2)实验研究超失重

(3)实验探究完全失重;(4)观察水瓶的完全失重现象。2.以递进式的问题为引导(1)什么是超失重现象?

(2)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超失重现象?(3)超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是什么?(4)什么是完全失重?其力学本质是什么? 【教学器材】

天平,沙漏,纸带,摄像头,钩码,体重秤,水瓶,两本书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问题1.我们一般可以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学生答:……………….演示实验一:天平测量黑箱(内部为沙漏)先正向朝上测量,在翻转测量------现象不平衡

一、超重和失重现象 课堂实践:

(1)用手托住钩码,并保持静止,感受钩码的重力大小。

(2)手从静止开始突然向上运动,再从静止开始突然向下运动,过程中有何感受?(3)用纸带将钩码系住,手提另一端,加速上提 现象断裂

课堂思考:真的是钩码的重力变化了吗?没有,根据G=mg可知重力不变。

那么,过程中什么量发生了变化?钩码对手的压力和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定义:什么是视重,什么是实重

例1.如图所示,升降机内质量为1kg的小球用轻弹簧秤系住,悬在升降机内,当升降机以a=5m/s2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时,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

拓展:

若升降机以a=5m/s2加速度匀减速下降时,弹簧秤的示数又为多少? 教师学生总结:

超重现象的定义、条件、本质 生活中的应用:测体重人迅速站起

例2.如图所示,升降机内质量为1kg的小球用轻弹簧秤系住,悬在升降机内,当升降机以a=5m/s2加速度匀加速下升时,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

拓展:

若升降机以a=5m/s2加速度匀减速上降时,弹簧秤的示数又为多少? 教师学生总结:

失重现象的定义、条件、本质 生活中的应用:测体重人迅速蹲下

例3.如图所示,升降机内质量为1kg的小球用轻弹簧秤系住,悬在升降机内,当以a=g匀加速下降时,则弹簧秤示数为多少?

教师学生总结:

完全失重现象的定义、条件、本质

生活中的应用一:漏水的瓶子的自由落体,上抛运动,平抛运动 生活中的应用二:相互插在一起的书本在桌面上双手拉和自由落体时拉的区别

四、运用超重和失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请为我国的航天员设计超重和完全失重环境,让他们进行超重和失重的训练。

2.在娱乐场所中很多的超重和失重有关的项目

【教学反思】 1.设计好实验是前提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概念和规律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实验操作的过程,所以做好实验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前提。本节课中设计有随堂小实验,学生实验,课中教师演示实验,从各个层面帮助学生理解超失重知识。

2.关注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是重点

物理实验过程不能是简单放任过程,而应该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各项细节,以及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都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关注:学生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而采取的实验策略;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而进行的实验调整,实验操作完成后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等等。

3.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灵活的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我们的物理课堂需要科学探究,但不是生搬硬套的科学探究完整流程,而是灵活的采用科学探究的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如本节课中有的实验只需要简单体会一下即可,而有的实验需要精心设计和测量,并要有一定的猜想与假设。

同时科学探究不等于科学实验,没有物理实验也可以进行科学探究,那是思维探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探究方式,且很多时候更适合与高中学生。如本节课中从力学本质上对超失重的分析就属于思维上的科学探究。

4.科学实验探究能否高效

这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物理实验的进行会延缓课堂的进程和容量,使课堂效率降低,如何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呢?我自己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增加课前的培训,磨刀不负砍柴功,让学生事先熟悉实验器材与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可以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由于耽误不必要的时间;

(2)实验前先明确实验目的,并且做适当的实验引导,如本节课中提出几个实验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目的性就得到加强,实验效率也得以提高;

(3)实验过程中的引入竞争,教师在实验巡视过程中应及时地发现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当众表扬,并鼓励其他小组来进行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小组的实验进程,进而提高整体课堂实验的效率。

2.超重和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从载人飞船上天,失重和超重就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自过山车、蹦极运动、云霄飞车等游乐项目问世,失重和超重已经成为很多人亲身的体验。2013年6月20日中国首次天地授课,“失重”这个名词为更多人所了解。其实,这是一个平时人人都遇到过的问题,比如,体检时测体重,摇摇摆摆的体重计指针就是这个问题的实际反映。

教师很容易把这个问题变成习题课,但我认为应该把这堂课设计成探究课,让学生去感受方法,去创新实验。可以说,这个课题就是一个从兴趣、好奇到探究的典型案例。

[趣味导入引人入胜]

设问:你在测体重时,是否观察到指针的不稳定?什么时候稳定?为什么?

视频:放着物理书的台秤自由落体,高速镜头的拍摄让我们可以看到,台秤的读数为零了。难道这时候物理书就不受重力了吗?

[多层探究深化理解](略)

探究一: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观察和分析。

探究二:超重、失重现象的动力学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支持力大小。

探究三:完全失重时现象观察。钻有小孔的装水可乐瓶,在自由落体或竖直上抛时水不再喷出——完全失重。

[评价出新思维升华]

课堂评价设计一:教师演示,两个铁块之间放一张餐巾纸,抽出时纸被拉断了,要求学生想出一个办法使抽出餐巾纸时纸不会被拉断。

该评价设计是想改变常见的做题评价,而用实验设计进行评价,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新课的理解程度。

学生们分析纸断的原因:受摩擦力影响,要拉出纸,所用力至少要等于摩擦力;如果超过了纸的承受能力,纸就会断,因此要减小拉力,减小滑动摩擦力。

学生们设想了让两铁块自由落体,使之处于完全失重,压力消失,在该过程中抽纸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成功完成了这个实验,肯定了学生的设计是可行的。

课堂评价设计二:教师拿出一个用线系着的钩码,要求想办法使线断掉。

学生们经过讨论和尝试也成功完成了实验。

3.太空中的“失重”和“超重” 篇三

奇妙的失重世界

我们知道,物体的重量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产生的,这时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需要指出的是:物体的“质量”是固定数值,不会随位置而改变,而物体的“重量”数值则会有所变化。同一物体在地球赤道上的重量比在两极要小一些;在同一地方离开地面越高,则重量越轻,每升高1千米,重量大约减轻万分之三。如果物体升高到6400千米(这个数值相当于地球半径)时,物体的重量只有原来的1/4,如果继续升高则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越来越小,最后将失去了重量,这一系列的变化就是失重现象。

除了高度影响重量外,运动速度也能改变重量。坐电梯时,当开始快速下降时,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启动速度越快,感觉越强烈。如果你站在电梯中的台秤上,就可以发现:体重数值变小了!这也是一种失重现象。设想电梯钢索断裂而自由下落(当然实际不会发生),你会发现:台秤上显示你的体重数值等于0,这时就是“完全失重”了。

圆周运动也会出现这种现象,游乐场的高速“过山车”以及各种航天器都是利用这个原理。当飞行速度达到7.9千米/秒,就会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围绕地球运动而不掉下来。这时地球的引力正好等于航天器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这个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失重空间”打造“太空合金”

失重也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人们可以利用太空中的失重条件,生产在地球上无法获得的新型产品。目前,这样的工厂已经涉及到制药、冶金、电子和机械制造等领域,而且正在向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在太空中,由于排除了重力的作用,人们就可以提取在地面上无法提取的疫苗和干扰素。一些合金,例如铝钨合金,在地面上受到重力影响,始终没有取得成功。其原因就因为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金属材料,很难进行化合。铝是轻金属,熔点仅有660℃,沸点也只有2467℃;钨是重金属,熔点高达3380℃,是地球上最难熔化的金属之一。若要把铝和钨放在一起熔炼,钨还呈现固体形态时,铝就早已气化了。即使把它们分别熔化,也不能融合在一起,而是呈现不同的层次。如果把这两种金属转移到失重空间进行冶炼,固体钨在铝液中均匀融解。熔化的金属经过冷却后,便得到带有孔隙的海绵状的铝钨合金。失重空间里还能得到高纯度半导体材料和理想圆度的轴承滚珠。

不可忽视的超重现象

在坐电梯加速上升时,你会感到血液向下涌去,有一种受到压力的感觉。如果这时你站在台秤上,就会发现你的体重数值会有所增加,这就是所谓的超重现象。

在载人航天活动中,超重现象主要发生在航天器的发射和返回阶段中。巨型三级火箭要把航天器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在加速过程中,载人航天器中的设备和航天员,都会产生超重现象。同样道理,载人航天器在返回地面时,需要从第一宇宙速度急速降低,这时宇航员又一次进入超重状态。

宇航员必须接受严格的超重训练,在正常环境中,我们承受一个G的重力,在这里用G表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数值为9.8米/秒2。宇航员一般要进行承受3G~4G,最高8G的“超重”训练。利用大型离心机,甚至可以达到10G的效果。

早期运载火箭每级发动机燃烧时间比较短,所达到的加速度峰值较高,是7G~9G的数值,对于航天器设备带来损坏,宇航员也难以承受。后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发射和返回时的超重现象有所减轻,一般不超过5G的数值。尤其是航天飞机条件更好了,不但经过特殊训练的宇航员完全可以适应,一般健康的人也可以乘坐。

兄弟行星的重力

如果宇航器在到达卫星轨道的“第一宇宙速度”以后,它的速度继续加快,当达到11.2千米/秒时,地球的引力就拉不住它了,宇航器就可以脱离地球,这时的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自从1961年以来,人类已经多次发射无人宇宙飞船,探测了金星、火星、水星和木星等。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亲自登门“拜访”这些兄弟行星。

前面提到,100多千克的宇航服,在月球上仅有近20千克重,那是因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但是,如果穿这件宇航服,到了兄弟行星上面,将会有多重呢?科学家经过仔细测量研究,主要是根据行星的质量及球体半径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了我们这些数据:在地球上1千克重的物体,到了水星仅有0.37千克重;到了金星有0.88千克重;到了火星有0.38千克重;到了木星有2.64千克重;到了土星有1.15千克重;到了天王星有1.17千克重;到了海王星有1.18千克重;而到了冥王星时,仅有0.05千克重了。

可见,即使我们前去拜访重力较小的水星或火星,这件宇航服也有近40于克重,象个沉重的包袱,绝不会像在月球上那样轻松了。因此科学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研制高性能而重量轻的“火星服”,标准是在地球上的重量不能超过45千克重。

如果冒险前去木星探险,那可了不得啦!这件“登月宇航服”就会把宇航员压垮(它将变成将近300千克重),而且宇航员本身的体重也会变重,如果80千克的体重,在木星上面就会变成200多千克重的“巨胖”。这是一个宇宙航行探险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还有的读者会问:太阳上的重力是多少呢?太阳是整个太阳系的中心,表面温度就达6000℃,因此任何航天器都到不了那里。根据研究计算,太阳表面的重力很大,地球上1千克重的物体在太阳表面是28千克重!

太空站的“人造重力”

有人也许会认为:还是失重好!轻飘飘跟神仙似的。其实不对,我们长期生长在地球上,已经适应有引力的生活。如果在太空站长期处于失重状态,将会产生骨骼损耗及免疫系统失调等一系列问题,有损人体健康。

现在国际太空“空间站”上,已经有多名宇航员在工作,美国航空航天局目前用于减轻零重力对人体影响的方法,主要是内服药物和进行适应性锻炼,还有身穿“抗荷服”,这是一种可充气的紧身裤,在裤内有很多侧管,管内充气时可以压迫下肢的静脉,防止血液潴留,促使全身血液循环。但是,目前还不知道应用上述措施是否能顺利完成持续一年以上的火星探险任务。因此科学家必须考虑在太空站制造“人造重力”的问题。

制造“人造重力”,从理论上说并不复杂,就是旋转——让空间站和飞向火星的飞船绕自身轴‘旋转起来。这时宇航员有被向外甩出的趋势,而空间站和宇宙飞船的内壁阻挡着他,宇航员就对内壁有了压力,与在地球上有“重力”的感觉相近,这就是制造“人造重力”的简单原理。

科学家计算后描述,一个直径450米的圆柱型空间站,如果一分钟绕轴自转两周,在内壁产生的“人造重力”几乎与地球相似。如果这个空间站有1千米高,那么内壁面积可超过1平方千米,能够容纳1万人居住。

如果一个直径1800米的球型太空“空间站”,每分钟绕轴心自转1周;你居住在内壁“赤道”地区,那里的“人造重力”也会和地球差不多;倘若你到了空间站北纬60度的地方,你会吃惊地发现体重减轻了一半;假如你到了北纬80度,就仿佛到了月球,体重只有1/6啦!一跺脚就登上高台;要是到了太空站的“北极”,引力等于零,你又要尝到“飘飘欲仙”失重的滋味了。

宇航时代的重力之谜十分复杂,对于人类飞向太空又极其重要,这个课题还等待我们继续深入地进行研究呢!(文章代码:2009)

4.超重和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普通的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及学生随处可见的饮料瓶、易拉罐设计一堂能够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新授课。本节课可以适合不同的学校,此种方法也可应用在其它新授课中。本节课在设计时,回避了动画演示超、失重现象,而是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得真实的体验。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的研究方法。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培养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和交流与合作。

【教学难点】

1.超重、失重是一种假象,它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猜想与假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描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资源】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多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太空里的生活 【教具】

弹簧秤和钩码(2人一组)、演示弹簧秤、饮料瓶、易拉罐。【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将同学们分成小组,采用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再实验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式教学。

利用物理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正所谓“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手拿易拉罐和饮料瓶)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易拉罐和饮料瓶,利用它们我们来做两个有趣的小实验(由学生演示)

小实验1:

一个盛满水的易拉罐底部有一小孔,静止在手中时,水会流出;如果突然松手,让易拉罐自由下落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现象:当易拉罐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小实验2:

一个盛满水的饮料瓶,在底部钻一个洞,静止在手中时,水会流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出;同学甲在讲桌旁将瓶子抛给站在教室后面的同学乙,瓶子飞过同学们的头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现象:水并没有洒在同学们的身上。

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水流出的原因是什么?水停止流出的原因又是什么?

因为重力而使水对器壁产生了压力,所以水会流出。实验中重力仿佛消失了,实际上是压力消失了。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宇航员在太空里的生活吧!

观看视频:宇宙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提问:

1.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答:在太空中可以自由漂浮;麻烦很多,吃饭得用软管挤,喝水得用小管吸。

2.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超重与失重现象。

3.生活中你听说过超重或失重吗?乘坐电梯,在游乐园里玩过山车。

4.关于超重和失重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呢?

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超重与失重呢?

猜想与假设1:超重就是重力增大了,失重就是重力消失了。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分小组探究: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实验)探究之一:

既然是和重力有关的现象,那么请用给定器材(弹簧秤、钩码),设计一个实验,得到钩码的重力大小。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提问:

1.你看到的弹簧秤读数(直接)表示的是什么力?

物体对弹簧的拉力——视重(下定义)

提醒学生:将钩码的重力数值纪录在纸上G=2.0N 2.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你是怎样测量钩码重力的?利用了哪些物理规律?

学生:在钩码静止时读数,弹簧秤示数即为钩码的重力。

因为物体静止,处于平衡状态,由二力平衡得:G=F 又因为F与F/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F/

所以 F/= G 小结: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视重等于物体的重力。

(实验)探究之二:由静止联想到运动

教师:物体运动的时候,视重会发生变化吗?试一试(教师做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出上下运动的动作及时引导学生)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分析与论证:小组内讨论后回答:

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与钩码的重力进行比较。

读数不稳定,有时候比刚才的读数大,有时候小。

2.物体的重力变了吗?地球作用在物体上的重力并没有变化。

(实验)探究之三:有目的的进行探究

请同学们继续刚才的实验,想办法使弹簧秤的读数大于物体的重力。

学生活动:有的组使物体向上运动,有的组使物体向下运动,同学们会发现两种运动情况下都可以出现视重大于重力的现象。(向上运动的开始阶段;向下运动的结束阶段。)

注:注意观察,如果有的同学摆动弹簧秤(圆周运动),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并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得到解释。

定义超重现象: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

利用多媒体课件由学生分析物体在超重时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结论。

(学生到黑板上做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匀加速上升状态的受力分析图。)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提问:在描述运动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时间)中,用哪个物理量来描述超重现象更合适。

进一步探究超重的实质

教师演示两个实验让同学们认真观察:

实验1:用一只手测量物体的重力,另一只手对物体施加一个向下的恒力,现象是物体拉弹簧的力增大了,物体仍然静止。

实验2:在利用弹簧秤测量钩码重力的实验中,水平方向移动弹簧秤,使物体具有水平加速度,现象是物体拉弹簧的力不变。

教师提问:对观察到现象进行分析,超重现象的特征是什么?(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小组讨论的结果要向全体同学阐述。)

学生总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无关。F=m(g+a)教师:同学们认为失重现象怎样定义,特征是什么?用实验检验一下

猜想与假设2: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力。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有的同学上下移动弹簧秤;有的同学左右移动弹簧秤;记录弹簧秤的示数(视重)与钩码的重力进行比较。

定义失重现象:

当物体存在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板书 结论: F=m(g-a)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猜想与假设3:在失重现象中,如果加速度a=g,则F/=?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让弹簧秤和重物一起自由下落,教师要提醒学生这是破坏性实验,会损坏测量工具,在设计物理实验时要特别注意的,不能设计破坏性实验。

如何解释易拉罐中的水为什么不再从洞中射出?

分析:当易拉罐自由下落时,易拉罐中的水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水的内部没有压力,故水不会流出。但易拉罐中水的重力仍然存在,其作用效果是用来产生重力加速度。

定义完全失重现象:

当物体以加速度a =g竖直加速下降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这就是“完全失重”现象。F=0 板书设计:

超重和失重

1.视重:物体对弹簧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

2.实重:物体的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重力不变G=mg。

3.超重现象:a竖直向上,视重>实重,F=m(g+a)。4.失重现象:a竖直向下,视重<实重,F=m(g-a)。5.完全失重现象:a=g竖直向下,视重为零。

课后思考题:

1.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哪些是超重现象,哪些是失重现象? 2.体验并观察超、失重现象:在体重计上下蹲的过程中,观察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体重计的示数变化。

5.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超重与失重》是选择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五章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五节的内容。教材第一二章是对运动学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应用,三四章是对力学基本概念,常见力性质及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的学习

本部分内容讲述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且将其应用在具体问题中:如电梯中的超失重和体重秤上的超失重等。超重和失重的基本定义为:视重大于重力时为超重;视重小于重力时为失重;超失重时物体重力并不改变。对超重和失重理解可以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理解。运动学角度: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动力学角度: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前者为表象,后者为本质,两者为递进关系。超重和失重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此讲解本部分内容时应尽量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应多安排些学生的动手实验机会,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同时也应安排些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超失重的理解

【设计思想】

本节利用饮料瓶设计实验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设计易于操作的探究超重与失重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较容易得出超重与失重的定义;超重与失重的理论分析,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符合“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新课标》的要求。采用力的传感器代替弹簧秤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看到拉力的变化,并且可以演示完全失重现象。本教学设计在条件达不到的学校,可以用弹簧秤代替传感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3、知道完全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难点:超重、失重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

【教学器材】

力传感器、电脑、重锤、细绳、演示弹簧秤、饮料瓶 【教学过程】

小实验:

一个盛满水的饮料瓶,在底部及瓶身周围钻几个洞,静止在手中时,水会流出;如果突然松手,让饮料瓶自由下落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现象: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

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水会流出的原因是什么?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重力而使水对器壁产生了压力,所以水会流出。实验中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重力仿佛消失了,实际上是压力消失了。谈体会:

1、播放游乐场中过山车的视频,请同学们谈谈在游乐场玩十环过山车、垂直过山车等时的感受?

学生:害怕、上坡时感觉比较稳、下坡时感觉重力仿佛消失了等。

2、除了过山车,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会让我们有与过山车一样的感受? 学生:乘汽车上陡坡或下陡坡、飞机起飞或降落、乘电梯、„„ 小结:刚才同学们所谈到的就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超重与失重的问题。演示实验:

在弹簧秤下悬挂钩码,当钩码静止时,读出弹簧秤的示数,问:钩码的重力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利用二力平衡分析弹簧秤测量物体重力的原理,对学生来说已不是难题)小结: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实验探究:

探究一:请同学们用力传感器测出桌面上重锤的重力,并用力传感器牵引重锤做各种运动(上下或左右移动),观察在将重锤提起的过程中,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力传感器的拉力与重锤的重力相比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小组内讨论后回答:

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与钩码的重力进行比较。

学生:示数不稳定,有时候比重锤的重力大,有时候比重锤的重力小。

2.重锤的重力变了吗?

学生:地球作用在物体上的重力并没有变化。

探究二:请你重做刚才的实验,找出力传感器对重物的拉力什么时候大于重锤的重力?什么时候小于重锤的重力?

学生活动:重做刚才的实验,细心观察并做好记录。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

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缓缓下降、左右移动时拉力基本不变。突然上升时,拉力变大。突然下降时,拉力变小。由此引入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3 称为失重现象。理论分析超重与失重

刚才有同学提到乘电梯时,感到脚掌所受到的力与静止时不一样,我们已经知道这是超重和失重的现象,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乘电梯时的超重与失重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1:电梯上升时超重,下降时失重。

学生2:我感觉电梯上升时有超重也有失重,下降时也一样有超重和失重。电梯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需要有依据,下面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一下。教师进一步明确:电梯在启动和停止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

分析下列情况中人对电梯的压力分别是多大(设人的质量为m,重力为G): 当电梯静止时

当电梯加速上升时(假定电梯是匀加速,加速度大小为a)当电梯减速上升时(假定电梯是匀减速,加速度大小为a)当电梯加速下降时(假定电梯是匀加速,加速度大小为a)当电梯减速下降时(假定电梯是匀减速,加速度大小为a)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不同的小组展示各自的讨论结果,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经过讨论得出:

当电梯静止时,人对电梯的压力为:N=G

当电梯加速上升时,人对电梯的压力为:N=G+ma>G

当电梯减速上升时,人对电梯的压力为:N=G-ma

当电梯加速下降时,人对电梯的压力为:N=G-ma

当电梯减速下降时,人对电梯的压力为:N=G+ma>G

根据得出的结论请学生总结电梯处于超重或失重的条件,学生这时不难得出 4 是与加速度的方向有关,而非速度的方向。

小结: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不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这是由物体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引起的,当加速度竖直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加速度竖直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探究完全失重现象

让力传感器拉着重锤向下加速运动,观察拉力的大小,再让力传感器拉着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观察拉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后,对照超重与失重的定义给完全失重下定义:

当物体以加速度a =g竖直加速下降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这就是“完全失重”现象。课外活动:

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后在电梯上放体重计,自己站在上面,看看与我们今天的分析是否一致。

家里有体重计的同学可以回家做一做,先站体重计上不动,读出台秤的示数;接着突然下蹲,读出开始下蹲时台秤的示数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然后先蹲着不动,读出台秤的示数;接着突然起立,读出开始起立时台秤的示数变化?也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板书设计:

超重与失重

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6.《超重与失重》创新教学设计 篇六

设计思想: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设计生活中的、力所能及的实验,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在学习物理现象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论、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了解我国航天科技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提高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牛顿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

2、练习题:悬挂在电梯天花板上的弹簧秤上挂着质量为50g的钩码,电梯以1、0m/s的速度匀速上升,钩码受到弹簧的拉力为多少N?如果电梯分别以大小为0.5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加速上升、减速下降、减速上升,弹簧对钩码的拉力分别为多少?(g取 10m/s2)

说明:分析过程要留在黑板的右侧,讲授新课时继续使用。要注意强调加速度的方向及运动方向。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1:利用手边的弹簧秤如何测出钩码的重力大小。

学生利用给定器材(弹簧秤、砝码),设计实验,得到砝码的重力大小。

教师将各组学生得到的结论写在黑板上,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得出:

结论: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F拉=mg 提出问题2:在我们刚做的练习中,几次得到的读数并不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与学生共同分析: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时,弹簧秤对钩码的拉力F拉≠mg 提出问题3: 请用给定器材(弹簧秤、砝码),并结合练习题找出结论,什么情况下F拉<mg、F拉>mg 结论: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有F拉>mg 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有F拉<mg

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运动方向不同,都有向上的加速度,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运动方向不同,都有向下的加速度 板书:

(1)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包括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大于mg(2)超重的实质: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用类比法得到:

(3)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mg(4)失重的实质:产生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演示实验:完全失重现象

将底部及瓶盖戳有小孔的可乐瓶装满水,让它从高处自由下落,演示水的完全失重现象。演示这个实验时,教师首先将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水从小孔中喷出,然后让它从高处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从而说明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这时a=g。

三、小结

超重──加速度向上(F-mg=ma,F=mg+ma 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

失重──加速度向下(mg-F=ma,F=mg-ma 拉力或支持力小于重力)

完全失重──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mg-F=mg,F=0拉力或支持力等于零)

请同学们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超重和失重的例子:略

四、利用多媒体播放“神州”5号飞船的发射升空,展示练习: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该飞船在加速升空过程中,宇航员处于 状态,在太空轨道运行时,他处于 状态。在打开减速伞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他处于 状态。在此进行德育渗透:介绍我国航天科技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五:巩固练习:

1、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度的大小为1/3g,g为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小为()A:(1/3)mg

B:2mg C:mg D:(4/3)mg 2:解答本课第119页上的思考与讨论: 六:课外作业:站在磅秤上,先称出自己的体重;然后突然下蹲,会看到示数发生怎样的变化?先做试验,再解释其中的原因.七:板书设计

超重与失重:

超重──加速度向上(F-mg=ma,F=mg+ma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

超重的实质: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失重──加速度向下(mg-F =ma,F=mg-ma拉力或支持力小于重力)

失重的实质:产生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完全失重──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mg-F =mg,F= 0 拉力或支持力等于零)教学反思:

7.超重和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3)学习阅读材料 开阔眼界。【教学过程】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投影 体重计

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

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新课 投影

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

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 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 学生:不是总相等。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下面我们分别讨论。a=0 F—G=0 F’=F=G

a向上 F—G=ma,F’=F=G+ma,F’>G, 超重 a向下 G—F=ma,F’=F=G-ma, F’

a=G G-F=ma, F’=F=0, F’=0,完全失重。

超重时支持力除了克服物体的重力外,还要提供使物体产生向上的加速度所需的力,因而支持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失重时重力的一部分用来产生向下的加速度,因此对支持物的挤压将减小。完全失重时重力全部用来产生加速度G,这样就没有多余的力挤压支持物,因而F=0。教师: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回答第2个问题。

学生: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教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超重现象? 学生:物体的加速度向上时。

教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失重情况? 学生:物体的加速度向下时。

教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完全失重情况?

学生:运动中如果只受重力,物体将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教师:请全体同学一起回答第3个问题。

学生: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不变。教师:(看板书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完全失重现象。下面我们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课堂练习

练习

一、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为人的体重?突然下蹲的瞬间指针所指示数偏大还是偏小?突然往起站的瞬间指针所指示数偏大还是偏小?

学生:因为人静止,a=0,F'=F=G;突然下蹲的一瞬间a向下,发生失重现象F'<G,指针示数偏小;突然往起站,a向上,发生超重现象,F'>G指针示数偏大。练习

二、解释现象

1、下部扎有小洞的饮料瓶,充部分水。(1)、演示:瓶静止时,小孔向外喷射出水来,请同学解释现象。学生:小孔外,外部压力为P S,内部压力为(P +P)S因为内部

压力大于外部压力,所以喷射出水来。P0s(P+P0)s 教师:水的压强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是因为水的重力而产生的。(2)、演示:饮料瓶自由下落,水不再喷射了,请同学解释现象。

学生:因水处于完全失重态,重力全部用来产生g,所以P=0小孔处内外压力相等,水不再喷射。(3)、教师:设想一下,上抛出去的水瓶,在离手后,小孔处的喷水情况怎样? 学生:只受重力,是完全失重状态,不喷水。(演示)L L 2、平衡杠杆,用火柴烧断细绳的瞬间 杠杆右端向上?还是向下?

学生:烧断细绳瞬间,右端悬起的部分 F1 F2 铁链P L>P L,向上。(演示)

练习

8.超重失重物理教学设计 篇八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 2. 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的条件。 3. 会分析解决超重、失重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明确生活中超重和失重是常见的现象。 2. 亲自体会超重和失重,并能用牛顿定律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超重、失重的解释,明确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2. 物理规律重在应用,切不可死记硬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超重、失重的理解及其产生条件;难点是对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教学方法:

试验探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教学过程:

神州五号上天好像就是昨天的事,前不久神州六号也已经安全返回了地面。通过新闻报道,同学都已经知道了很多宇航员的感受和在太空当中的一些生活状态,下面我就看一段我们的航天英雄杨立伟与记者的一段对话。

创建物理情景】

(多媒体展示杨立伟在太空的照片及返回地面后与记者的一段对话。)

记 者:当你乘坐飞船升空时,你有什么感觉? 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 记 者:压力很大吗?感到很难受吗?

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难受。我们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8个G,说得通俗点,就是等于有8个人压在你身上。飞船加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记 者:你什么时候感受到失重?当时的感觉怎么样?

杨利伟:在船箭分离的时候,感到身体突然被抛了一下,就飘了起来,船里的小尘埃也飘起来了。

提问:上面对话中的“有载荷”、“有压力”、“失重”等是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此处学生的回答可能跳过第一个问题,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没有关系,这些问题可以在后面再解释,这个地方主要是调动同学们的兴趣。学生的回答也可能有很多,比较典型的有:坐电梯;坐海盗船;坐过山车;汽车在下坡的时候等等。)

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类似”的情况,但这些情况我们在课堂上都无法重现,这样吧,我们来做个简单点的。 【试验体会】

用手掌托起一叠比较重的书,先让手缓缓上下移动,体会一下书对手掌的压力根静止时是否相同?然后,手由静止突然下降(或快速上升时突然停止),再体会手掌受到的压力根静止时有什么不同?

(这个实验可以师生一起进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的动作。) 刚才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体会压力的变化,有的同学说体会不是很明显,下面我们就利用你面前的试验器材进行试验探究,用测力计上的示数说话。 【试验探究】

试验器材:一个测力计几个钩码(以同桌为一个小组)

试验过程:在测力计下挂钩码,仔细观察测力计静止时,突然上升的瞬间和突然下降的瞬间,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观察结果:(1)静止时,示数不变

(2)突然上升的瞬间,示数突然增大

(3)突然下降的瞬间,示数突然减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然后请同学们起来说结果。 【分析论证】 首先我们要对钩码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1)静止时,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如图

受力平衡:T=mg

(2)突然上升时,有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mg=ma

T=mg+ma>mg

(3)突然下降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T=ma

T=mg―ma

【总结】

. 超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力的压力) 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 失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力的压力) 小于物体所受 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现象。 【思考与讨论1】

1.是否只有上升时,才会超重?分析一下,当飞船返回地面,减速下降时,杨立伟会有什么感受?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N―mg=ma

N=mg+ma>mg

杨利伟会感觉有压力,属于超重现象。

2、如果飞船减速上升会有什么感觉?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N=ma

N=mg―ma

杨利伟会感觉轻飘飘的,属于失重现象。

比较我们分析的两次超重和失重的情况,看看有什么特点,总结超重、失重的条件。 【总结】

3. 超重: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失重: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注意: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及速度大小无关。

【思考与讨论2】

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达到g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N=ma

N=mg―ma=0

压力或者拉力为0,即如果用测力计测量物理的重量,测力计上的示数为 0,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 【演示试验】

下方钻孔的饮料瓶装满水,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来 请同学们解释为什么? 太空就是一个完全失重的环境,请问同学们,在太空当中那些物理仪器是不能使用的?(天平、水银气压计、磅秤等) 【思考与讨论3】

1. 在超重或者失重时,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否发生变化了? (学生回答:没有) 2. 那么变化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压力或者支持力)

【总结】

3. 注意: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或者失重状态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并不变,变化的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者对悬挂物的拉力。

【练习】观察在体重计上做下蹲运动时,体重计指针的变化。请同学们解释原因。

【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1.超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力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2.失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力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现象。

3.超重、失重的条件:

超重: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失重: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4. 注意:

(1)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及速度大小无关。 (2)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或者失重状态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并不变,变化的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者对悬挂物的拉力。 【课后练习】

据报载,我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质量为63kg(装备质量不计),假设飞船以加速度8.6m/s2竖直上升,这时他对座椅的压力多大?

【超重和失重优秀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上一篇:2015年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下一篇:2018庆六一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