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2024-11-06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8篇)

1.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篇一

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着重从功能与代谢的角度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2.健康: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3.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4.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在临床称为脱水。

5.低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6.高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8.低血钾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9.高血钾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0.代谢性酸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11.呼吸性酸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12.代谢性碱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13.呼吸性碱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增高的酸碱平衡紊乱。14.乳酸酸中毒:血浆中乳酸浓度增高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15.酮症酸中毒:血中酮体(β—羟丁酸及乙酰醋酸)含量增多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16.乏氧性缺氧: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17.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18.循环性缺氧: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19.组织性缺氧: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20.缺氧:组织、细胞因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21.呼吸衰竭: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机体在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PaO2低于60mmHg,或伴有PaCO2高于50mmHg,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22.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g/dl时,可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

23.肠源性发绀:当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L(1.5g/dl)时,皮肤、黏膜可呈咖啡色。24.发热: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儿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25:过热: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26内生致热原: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27.热限:发热(非过热)时,体温升高很少超过41℃,通常达不到42℃,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

28.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适应反应。

29.热休克蛋白:在热应激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称为热休克蛋白。30.急性期蛋白:急性期反应时,血浆中浓度迅速升高的蛋白质称为急性期蛋白。31.心身疾病:一类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或诱因的躯体疾病。32.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的组织、器官经恢复血液灌注后不但不能使其功能和结构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33.活性氧: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氧代谢物,包括氧自由基、单线态氧(1O2)、H2O2、NO、脂质过养化物(LOOH)及其裂解产物脂氧自由基(LO·)、脂过氧自由基(LOO·)等。34.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35.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36.细胞凋亡: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自主性细胞有序死亡。37.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全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征,先发生于广泛性微血栓形成,继而因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有时伴有纤溶亢进),导致多部位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38.休克: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机体细胞和各重要生命器官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病理过程。39.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难以控制的全身性瀑布式炎症反应综合征。

40.心力衰竭:若致心功能障碍的病因较重或不断发展,使心脏舒缩功能受损加重或充盈严重受限,在有足够循环血量的情况下,心排血量明显减少到已不能满足日常代谢的需要,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或(和)体循环静脉淤血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即为心力衰竭。

41.通气不足:①限制性通气不足:因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制而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②阻塞性通气不足:由于呼吸道狭窄或阻塞,使气道阻力增加引起的通气障碍。

42.弥散障碍:由于呼吸膜面积减少、肺泡膜异常增厚或弥散时间棉线缩短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43.功能性分流:部分肺泡因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障碍而引起严重通气不足,但血流量未相应减少,VA/Q比值下降,造成流经该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便掺入动脉血中,称为静脉血掺杂,因为如同动—静脉短路,故又称功能性分流。

44.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多种原发病过程中,因急性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45.肝性脑病:由于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代谢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终出现肝性昏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46.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的化学结构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真正神经递质极为相似,但生理作用却远弱于真正神经递质,因此,将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47.肝肾综合征:严重急、慢性肝功能不全患者,在缺乏其他已知肾衰竭病因的临床、实验室及形态学证据的情况下,可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这种继发于严重肝功能障碍的肾衰竭称为肝肾综合征。

48.肾功能不全: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潴留,并伴有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49.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竭):各种病因引起双侧肾在短期内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导致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主要由病因导致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肾小管损伤所致。50.慢性肾功能不全:各种慢性肾疾病的共同转归,除了泌尿功能障碍外,还出现明显的内分泌功能紊乱。慢性肾衰竭:各种慢性肾疾病引起肾单位进行性、不可逆破坏,使残存的有功能的肾单位越来越少,以致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及维持内环境稳定,出现代谢废物和毒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由此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51.尿毒症:急、慢性肾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除存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有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毒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52.意识障碍:觉醒系统的不同部位受到损伤,产生意识清晰度和意识内容的异常变化。

2.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篇二

一、教材建设

我们选择了有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理学教师参加的由全国10所高等师范院校的部分专家学者合作编写的《植物生理学》 (王宝山主编, 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1月第1版) 一书为讲课教材, 指定了配套的课外参考读物 (李合生编的《现代植物生理学》、潘瑞帜等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和曹仪植、宋占午主编的《植物生理学》) 和参考期刊 (《植物生理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 。教研室课程小组还结合师范院校的实际编写了实验教材 (刘萍、李明军主编,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 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7年12月第1版) , 该教材在加强植物生理学实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收集了一些植物生理学实验的新技术,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的同时, 了解更多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方面的先进测定方法, 为培养创新性人才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二、有目的的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不同专业对“植物生理学”掌握程度的具体要求不同, 分别设置不同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时间比例。本校“植物生理学”包括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生物技术专业和全校学生跨专业的选修课。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将来大部分是从事高中或初中教学, 还有的需要继续攻读研究生进行深造, 这就需要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实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每周设置了3节理论课教学, 一共进行18周教学, 共54课时;同时每周设置了2课时的实验课, 15周共30课时。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同学来说, 他们将来主要从事与生物有关的一些专业, 对于“植物生理学”只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即可, 故我们就每周设置了2节理论课教学, 一共进行18周教学, 共36学时。而本校主要针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同学进行了改革,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实验教学的精心设计与有效实施

我们对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要让学生学会《植物生理学》各个章节相配套的基本实验原理, 自己还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定量测定实验, 了解古老实验方法的同时学习先进的方法。如在光合速率测定中, 我们不仅设置了简单可行的改良半叶法, 还让学生学习了先进的便携式光合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使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加深, 知道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的测定方法, 在高中教学中可以使用成本较低的改良半叶法, 知道植物确实进行了光合作用, 有有机物的生成;而上研究生深造时要选用先进的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来测定光合速率, 可得到精密的实验数据。

实验室的建设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在校、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 已建立了功能齐备、设施先进的植物生理学实验室。实验室教学间有实验多媒体演示系统, 已有与省级精品课程配套的实验课教学软件, 可以充分地满足教学要求;还有配套的实验设施, 由实验示范中心提供各种实验仪器 (如便携式光合测定仪系统、显微摄像系统等) , 由河南省高校道地中药材保育及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组培室, 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实验的同时, 了解相关老师的科研工作, 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了加强对实验的管理, 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同时每间实验室还配备有摄像头, 使植物生理实验室的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在课程教学中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理论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在理论课的教学中, 采用了启发式和互动式等新型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实现了四个转变:由以前的全面教授变为重点、难点讲授;由以前的单一书本知识传授变为书本知识传授与科研进展讲解并重;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由传统的板书教学转向多媒体教学。

(2) 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本课长期坚持的基本要求与特色。在实验教学方面, 加强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的有机联系, 以增加实验课的有效性。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基本技能, 根据个人兴趣, 通过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项目, 要求学生与部分老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通过项目式的植物生理学课程论文的设计, 促使学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培养其调查研究方法的能力和综合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部分同学已结合本教研室老师的科研项目,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自己编写项目申请书,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如申报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项目“怀山药类原球茎繁殖技术研究”获得了国家资助, “怀山药茎尖超低温保存及遗传稳定性研究”和“怀地黄脱毒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获得了校级资助。同时, 我们还邀请部分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 使他们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同时, 还感受到科研工作的辛苦和对农村经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增强他们探索科研的兴趣, 为我国与植物生理学相关的科研事业培养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3) 考核考试的规范化与方式多样化统一。植物生理学课程考试包括理论课考试和实验成绩两部分, 其中理论课占80%, 实验课占20%。我们已根据学校的要求建立了《植物生理学》试题库, 在考试时, 让老师在试题库中随机抽出各类题型的题目, 组成A、B卷试题, 将学生考试的成绩乘以80%作为理论成绩。实验课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等, 对其综合表现给以一个分值, 再乘以20%, 即为实验成绩, 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植物生理学教师多年的努力工作, 植物生理学课程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的改革、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和教学质量等方面,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被评为了省级精品教程, 我们将进一步努力工作, 力争使植物生理学课程评上国家级精品课程。

摘要:本文对植物生理学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安排、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有效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进行了阐述, 希望能为植物生理学的特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参考文献

[1]任建宏, 亢福仁, 刘江梅, 李绥安.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J].榆林学院学报, 2005, 15 (3) :60—62.

[2]丁国华, 池春玉.高等师范院校“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改革初探[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7, 43 (1) :157—159.

3.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 篇三

【关键词】植物 生理学 实验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03-01

1、教学方法

1.1  单独设置实验课且进行独立评分

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实验课与理论课为一门课,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且考核方式大多为笔试,试题中涉及实验内容的很少,甚至有的试题中不涉及实验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给分。这就形成了教师和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将实验课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后,教师改变了过去那种认为自己只是带带实验,学生对本门课程学得如何及成绩怎样主要与理论课教学有关,从而有了强烈的、明确的责任感,学生也比过去更重视实验课,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1.2  实验内容

师范院校普遍使用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材是类似张志良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本教材共包括91个实验项目,而植物生理学实验的课时安排大多为60学时,因此在有限的计划学时内完成全部实验项目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认真分析《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教材,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同时增设一些探索性或研究性实验项目。这样学生除能通过实验指导上的验证性实验获得基本实验技能和技术外,还可通过研究性实验充分发展其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具体的实验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测定(2学时);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2学时);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2学时);植物灰分常量元素分析(3学时);植物组织可挥发性元素的鉴别(2学时);植物的元素缺乏症(溶液培养,3学时);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3学时);真核生物钙调素的酶联免疫测定法(4学时);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性质(2学时);叶绿素a和b含量的测定(2学时);植物光合强度的测定(3学时);吲哚乙酸的生物鉴定(3学时);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3学时);赤霉素对a一淀粉酶的诱导彤成(2学时);脱落酸的放射免测测定(3学时);种子发芽率的快速测定(3学时);植物组织培养(6学时);研究性实验:植物光周期诱导的实验设计和观察(6学时);设计实验,观察某种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6学时)。

1.3 实验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植物生理实验课时少、内容多,实验一般是在教师和实验员准备就绪的条件下,学生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消除上述现象,我们从以下几个环节加以改革。

1.3.1 预习。要求学生在具体进行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过程,并写出预习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方法步骤、预期结果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3.2 准备实验。植物生理学的许多实验需准备大量的药品、试剂和器材等。这一过程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不仅消除了学生一贯依赖教师的心理,而且增加了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还可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工作的一般程序及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1.3.3讲授。教师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讲解方式,将启发、提问、讨论等有机地运用于讲授过程中。如对实验的注意事项,不是将其“和盘托出”地告诉学生,而是从实验原理及试剂的特性或所测指标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理解进而得出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又如在教学中有许多实验均涉及到标准曲线的制作,而是否能透彻理解标准曲线的制作过程及其浓度与吸光值的正确对应关系对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至关重要,我们运用设疑一回答一分析相互交替进行的方式讲授后,使得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1.3.4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必须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各种常规技术。研究性实验的具体操怍是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操怍方面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进行独立科学工作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3.5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这是实验全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通过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信息,然后经过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既引起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高度重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考核与成绩评定

2.1  考核的内容

实验课的考核应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有:

2.1.1实验原理的表述: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阐明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方法设计原理等。

2.1.2 实验步骤的设计:要求学生会设计实验步骤,其编排要科学有序。

2.1.3 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要求学生的操作要规范熟练,观察现象要科学,实验记录要正确等。

2.1.4实验结果的分析:要求学生能从观察到的现象、结果中导出正确的结论。

2.2考核的方式

2.2.1 面试:教师编好若干有关实验操作的试题,并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材料用具、由学生抽签进行考核。主要考查掌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常规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及对实验的关键性操作的领悟程度。

2.2.2 笔试:由教师将考核的内容编成试题,组成书面试卷,由学生进行笔答。笔试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本门课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又可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2.3 考查:即經常进行的检查。考查的内容很多,如每次的实验报告,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上课态度,值日情况等。

2.3评定方法:为了使实验成绩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验课教学内容学习掌握的情况,采用如下评定方法:以百分制记分法,其中面试占总成绩的40%,笔试占40%,考查占20%。

参考文献:

[1]万华芳,《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实验探讨,2013.01.104

4.病理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篇四

低渗性脱水: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其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 <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高渗性脱水: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其特点是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 >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外液量均减少。

水中毒:高溶性低钠血症,特点是是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脱水热: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高钾血症:血清中钾浓度高于5.5mmol/L 低钾血症:血清中钾浓度低于3.5mmol/L。

酸碱平衡紊乱:病理情况下引起的酸碱超负荷、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内环境酸碱稳态破坏而产生PH异常的情况。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液H+增加或HCO3-原发性减少和 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呼吸性酸中毒:CO2排除障碍或吸进过多 引起以血浆[H2CO3]原发性增高和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以血浆[HCO3-]原发性增加和PH升高为特征 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呼吸性碱中毒:肺通气过度,以血浆[H2CO3]原发性减 少和PH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病人有两种或三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缺氧(hypoxia):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发绀(cyanosis):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均匀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

四型缺氧:乏氧性缺氧、血液型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肠源性紫绀:若因进食导致大量血红蛋白氧化而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休克:休克这词由英文Shock音译而来,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是指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时,原无器 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稳定必须靠临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症。

全身炎症反应(SIRS):指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失控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是指感染或创伤时机体产生可引起免疫功能降低和对感染易感性增加过于强烈的内源性抗炎反应。DIC(弥散性血管内出血):是一种在致病因子作用下,以凝血系统被激活并 引起微血栓形成,同时或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一个病理过程。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水解Fbg及Fbn产生的各种片段。

裂体细胞:一种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星月形等,统称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泵功能障碍,心输出量尽对或相对减少,不能 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过程。

心肌紧张源性扩张:由于每搏输出量减低,使心 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前负荷增强导致心肌纤维初长度增加,此时心肌收缩力增 强,代谢性增加每搏输出量,这种伴有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心腔扩大称为心脏紧张源性扩张。肌源性扩张:长期容量负荷过重引起的心力衰竭以及扩张型心肌病,主要引起肌节过度拉长,使心腔明显扩大,这种心肌过度拉长并伴有心肌收缩 力减弱的心腔扩大称为肌源性扩张。呼吸衰竭: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使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或 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的病理过程。

限制性通气不足: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由于气道狭窄或阻塞所引起的通气障碍。

功能性分流:病变重的部分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甚至还可因炎性充血等使血流增多(如:大叶性肺炎早期),使肺泡每分钟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显著减少,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这种类似动-静脉短路的情况,称为功能性分流,又称为静脉血掺杂。

死腔样通气:某些病因作用下,可使部分肺泡血流减少,VA/Q可显著增大,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肺泡通气不能充分被利用,成为死腔样通气。

肺性脑病:由于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病人可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 症状如定向、记忆障碍、精神错乱、头痛、嗜睡、昏迷等。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时各种原因引起的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所致 的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而发生的以急性呼吸衰竭为特点的临床综合症,主要表现 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肝性脑病:是指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神经精神综合症。

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在化学结构上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和多巴胺相似,但不能完成真性神经递质的功能,被成为假性神经递质。肝肾综合症:是指肝硬化患者在失代偿期所发生的功能性肾衰及重症肝炎所 伴随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GFR急剧减少,或肾小管发生变性、坏死而引起的一种 严重的急性病理过程,往往出现少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 中毒等综合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任何疾病使肾单位发生进行性破坏,在数月、数年或更长 的时间后,残存的肾单位不能充分排除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因而体内逐 渐出现代谢废物的潴留和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氮质血症:血中尿毒,肌酐,尿酸等非蛋白氮(NPN)含量显著升高,称氮质血症(azotemia)。正常人血中NPN为25~35mg%,其中尿素氮为10-15mg%。

肾性高血压:因肾实质病变引起的高血压称为肾性高血压。

尿毒症:指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代谢产物和毒物在体内 积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发生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系列 全身性功能和代谢障碍的综合症。

1.简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判定脑死亡的根据是①不可逆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②呼吸停止,进行15分钟人工呼吸仍无自主呼吸;③颅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血管造影)。

2.哪种类型脱水易造成失液性休克?为什么?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胶水)易引起失液性休克。(1)细胞外液汳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2)细胞外液汳透压降低,ADH反射性分泌减少,尿量无明显减少。(3)细胞外液向细胞内液转移,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3.分析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细胞外液因水过多而被稀释,故血钠浓度降低,渗透压下降。加之肾脏不能将过多的水分及时排出,水分乃向渗透压相对高的细胞内转移而引起细胞水肿,结果是细胞内、外液容量均增多而渗透压都降低。由于细胞内液的容量大于细胞外液的容量,所以潴留的水分大部分积聚在细胞内,因此在轻度水中毒患者,组织间隙中水潴留的程度尚不足以引起明显的凹隐性水肿。急性水中毒时,由于脑神经细胞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故脑症状出现最早而且突出,可发生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如凝视、失语、精神错乱、定向失常、嗜睡、烦躁等并可有视神经乳头水肿,严重者可因发生脑疝而致呼吸心跳骤停,轻度或慢性水中毒患者,发病缓慢,症状常不明显,多被原发病的症状、体征所掩盖,可有嗜睡、头痛、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及肌肉挛痛等症状。

4.试述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水肿的机制。

驱使血管内液体向外滤除的力量是平均有效流体静压,促使液体回流至毛细血管内的力量是有效胶体渗透压,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略大于回流。淋巴回流,组织液回流剩余部分须经淋巴系统回流进入血液循环,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酶小时大约有120ml液体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组织间隙流体静压升高,淋巴的生成速度加快。另外淋巴管壁的通透性较高,蛋白质易通过。因此,淋巴回流不仅可把略多生成的组织液送回体循环,而且可把毛细血管漏出的蛋白质,细胞代谢产生的大分子物质会吸收入体循环。上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同时或相继失调,都可能成为水肿发生的重要原因。

5.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均可引起肌麻痹,其机制有何不同?

低钾血症主要是由于超极化阻滞。低钾血症时[K+ ] /[K+ ]e 的比值增大,因而肌细胞静息电位负值大,静息电位与阈电位间隔增大,细胞兴奋性于是降低,严得时甚至不能兴奋,亦即细胞处于超极化阻滞状态。高钾血症由于骨骼肌静息电位过小,因而快钠孔道失活,细胞外于往极化阻滞状态而不能被兴奋。

6.剧烈呕吐易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使分析其发生机制。剧烈呕吐易导致代谢性碱中毒机制:

①胃液中H+丢失,使消化道内HCO3-得不到H+中和而吸收进血;②胃液中Cl-丢失,可引起低氯性碱中毒;③胃液中K+丢失,可引起低钾性碱中毒;④胃液大量丢失,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继发醛固酮增多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7.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可发生什么类型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酸碱平衡指标会有哪些变化?

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因为肾的功能之一为排酸保碱,在严重肾功能衰竭者,体内固定酸不能由尿排泄,特别是硫酸和磷酸在体内蓄积,H+浓度增加导致HCO3-浓度降低,由于HCO3-降低,所以AB、SB、BB值均降低,BE负值加大,PH下降通过呼吸代偿,Paco2继发性下降,AB

8.失血性休克可引起哪种类型的缺氧。

失血性休克时,因大量血液丧失及组织血量不足,引起组织供氧不足,可导致循环性缺氧。9.肺水肿可引起哪种类型的缺氧?其缺氧机制?

可引起乏氧性缺氧,因肺水肿时,肥的通气功能受到限制引起肺泡气PO2降低,肺换气功能障碍使经肺泡扩散到血液中的氧减少,PaO2和血氧不足,引起乏氧性缺氧。11.试述初上高原的人呼吸急促的机制。

高原空气稀薄,氧含量低,初上高原,因缺氧,引起PAO2低于60mmHg而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12.动脉血压高低是否可以作为判断休克发生的标志?为什么?

不能,因为休克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通过自身输血与自身输液,以及肾脏重吸收水钠的增加,增加转意血量,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加上外周阻力升高,所以血压降可不明显。

13.使叙述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及代偿意义。

休克早期即为休克代偿期,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多时,一些脏器的小血管收缩或痉挛,尤其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使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真毛细血管关闭、真毛细血管网血流减少,血流速减慢;而β肾上腺受体受刺激则使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液通过直接通路和开放的动静脉吻合支回流,微循环非营养性血流增加、营养性血流减少,组织发生严重的缺血性缺氧。上述微循环的变化一方面引起皮肤腹腔内脏和肾脏等器官局部缺血缺氧,另一方面却对整体具有一定的代偿意义。主要表现为:血液重新分布,自身输血,自身输液。

14.休克II期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休克进展期微循环改变的机制与长时间微血管收缩和缺血、缺氧、酸中毒及多种体液因子的作用有关。

①酸中毒:缺氧引起组织氧分压下降,CO2和乳酸堆积而发生酸中毒。酸中毒导致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使微血管舒张。

②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长期缺血、缺氧、酸中毒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多,ATP的分解产物腺苷堆积,激肽类物质生成增多等,可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和毛细血管扩张。③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休克进展期血液流速明显降低,血流缓慢的微静脉中红细胞易聚集;加上组胺的作用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粘度增高;灌流压下降,导致白细胞滚动、贴壁、粘附于内皮细胞,使血流受阻,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④内毒素的作用: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导致持续性低血压。15.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最常见的病因是什么?其发病机制? 80%的MODS的病人进院时有明显的休克。

感染性病因,如败血症和严重的感染等,70%左右的MODS可由感染引起,特别是严重感染引起的败血症。非感染病因如大手术和严重创伤,大手术和严重创伤,无论有无感染纯在均可发生MODS。发病机制:①全身炎症反应失控。②促炎-抗炎介质平衡紊乱。③其他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因素: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高代谢状态,缺血-再灌注损伤。16.DIC发生的机制是什么.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系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促凝物质进入血液。17.DIC导致休克的机制是什么?

①由于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阻塞微循环,使回心血量明显减少。②广泛出血可使血容量减少。③受累心肌损伤,使心输出量减少。④凝血因子XII的激活,可相继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和纤溶系统,产生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如激肽、补体成分。补体成分可使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激肽、组胺均可使微血管平滑肌舒张,通透性增高,使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⑤FDP的某些成分可增强组胺,激肽的作用,促进微血管扩张。18.试述心功能不全时心脏的代偿反应。①心率加快②心脏紧张源性扩张③心肌收缩性增强④心室重塑

19.心功能不全代偿后出现心肌肥大的类型及其发生机制、肌节复制特点。

心肌肥大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当部分心肌细胞丧失时,残余心肌可以发生反应性心肌肥大;长期负荷过重可引起超负荷性心肌肥大,按照超负荷原因和心肌反应形式的不同又可将超负荷性心肌肥大分为:向心性肥大,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压力负荷作用下,收缩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心肌肌节呈并联型增生,心肌细胞增粗。离心性肥大,心脏在长期过度容量负荷作用下,舒张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心肌肌节呈串联型增生,心肌细胞增长,心腔容积增大;而心腔增大又使收缩期室壁应力增大,进而刺激肌节并联性增生。20.简述心衰时心率加快的机制及意义。

心率加快的机制是:①由于心排出量减少,引起心率加快;②心脏泵血减少使心腔内剩余血量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压力升高,可刺激右心房和腔静脉容量感受器,经迷走神经传入纤维至中枢,使迷走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兴奋。③如果合并缺氧,可以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引起心率加快。意义为:心排出量是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可提高心排出量,并可提高舒张压,有利于冠脉的血流灌注,对维持动脉血压,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有积极意义。

21.心功能衰竭引起呼吸困难的机制是什么?有哪些呼吸困难类型? 机制:①肺淤血、肺水肿导致肺顺应性降低,要吸入同样量的空气,就必须增加呼吸肌做功,消耗更多的能量,故患者感到呼吸费力。②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及气道内分泌物导致气道阻力增大;③肺毛细血管压增高和间质水肿使肺内间质压力增高,刺激肺毛细血管胖感受器,引起反射性浅快呼吸。类型有: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22.试述严重低钾血症(或过量麻醉剂、安眠药、镇静剂、重度胸腔积液、气胸、异物阻塞气管、慢支、支气管哮喘)引起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低钾血症对机体的主要影响是①膜电位异常引起神经肌肉的影响——骨骼肌的肌肉松弛无力甚至出现肌麻痹——导致呼吸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导致肺通气功能障碍,即肺泡气与外界气体交换发生障碍②细胞代谢障碍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低钾血症时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降低,细胞内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向细胞外转移,同时细胞外氢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增多,即氢-钾交换;此时肾脏排氨(排氢离子)增多。23.试述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

①肺泡缺氧和CO2潴留所致血液H+浓度过高,可引起肺小动脉收缩,使肺动脉压升高,从而增加右心后负荷;②肺小动脉长期收缩,缺氧均可引起无肌型微动脉肌化,肺血管平滑肌细胞核成纤维细胞肥大增生,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合成增加,导致肺血管壁增厚和硬化,官腔变窄,由此形成持久而稳定的慢性肺动脉高压;③长期缺氧引起的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可使血液的黏度增高,也会增加肺血流阻力和加重右心负荷;④有些腹部病变如肺小动脉炎、肺毛细血管床的大量破坏、肺栓塞等也能成为肺动脉高压的原因;⑤缺氧和酸中毒家底心肌舒缩能力;⑥呼吸困难时,用力呼气则可使胸内压异常增高,心脏受压,影响心脏的舒张功能,用力吸气则胸内压异常降低,即心脏外面的负压增大,可增加右心收缩的负荷,促使右心衰竭。

24.试述肺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一、缺氧、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对脑血管的影响:

1、缺氧和酸中毒使脑血管扩张;

2、缺氧和酸中毒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一方面是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加重脑间质水肿,另一方面促进血管内凝血;

3、缺氧和酸中毒减少ATP生成:钠泵功能障碍,细胞水肿,压迫脑血管,加重颅内高压,颅内高压有压迫脑血管,加重缺氧,并形成恶性循环。

二、缺氧、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对神经细胞的影响:

1、缺氧一方面可直接抑制脑功能,另一方面可使钠泵功能障碍,使脑细胞水肿,加重颅内高压;

2、高碳酸血症更易导致细胞内酸中毒,一方面使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增高,GABA生成增多,抑制中枢神经功能,另一方面可增强磷脂酶活性,分解膜磷脂,使溶酶体溶解,加重神经细胞损伤。

25.肝性脑病时血氨升高的原因是什么?氨中毒对脑有哪些毒性作用。

血氨升高的原因:①尿素合成减少,氨清除不足,②氨的合成增多。毒性作用:①、氨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②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 ③氨对神经细胞膜的影响:干扰神经细胞膜上的NA-K泵;与K离子竞争,影响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

26.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机体有哪些功能代谢变化?解释其机制。

①尿变化:少尿、无尿、低比重尿、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功能性ARF,肾小管功能未受损,其少尿主要是由于GFR显著降低所致,而器质性ARF则同时又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障碍。②水中毒:ARF时,因少尿、分解代谢所致内生水增多、摄入水过多等原因,导致体内水潴留、稀释性抵钠血症和细胞水肿。③高钾血症:尿量减少使钾随尿排出减少;组织损伤和分解代谢增强,使钾大量释放到细胞外液;酸中毒,细胞内钾离子外溢;低钠血症,是远端小官的钾钠交换减少;输入库存血或驶入含钾量高食物药物。④代谢性酸中毒:酸性物质在体内蓄积,肾小管分泌H+和NH3能力降低,使NaHCO3重吸收减少,分解代谢增强,固定酸产生增加。⑤氮质血症:肾脏排泄功能障碍和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所致。27.试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的机制。

(1)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恢复;(2)肾小管上皮细胞虽已开始再生修复,但其重吸收功能尚不完善;(3)在少尿期滞留在血中的尿素等代谢产物开始经肾小球滤出,从而引起渗透性利尿;(4)肾小管阻塞被解除,间质水肿消退。

28.何谓矫枉失衡假说?其在肾性骨营养不良发生中的作用是什么? 矫枉失衡假说是指机体产生的某种代偿机制,在发挥维持某种溶质平衡的适应性反应的同时,对其他系统产生有害作用,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作用:矫枉失衡时,机体血液PTH升高,血磷增高而血钙降低,这些物质的持续失衡均会促进肾性骨营养不良的进一步恶化。29.试述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1.EPO生成减少,导致骨髓红细胞生成

2.体内蓄积的毒性物质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 3.毒性物质抑制血小板功能所致出血 4.毒性物质使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溶血

5.植物学名词解释课件资料 篇五

球果由大孢子叶球发育而来球状结构,球果由多数种鳞和苞鳞及种子组成,是裸子植物松柏纲特有的结构。

2.珠鳞与种鳞

在松柏纲植物中,大孢子叶常宽厚,称珠鳞,经传粉受精后,珠鳞发育成种鳞。球果成熟后,种鳞木质化或成肉质,展开或不展开。3.孑遗植物

曾繁盛于某一地质时期,种类很多,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代或现代,则大为衰退,只一、二种孤独的生存于个别地区,并有日趋灭绝之势的植物,被称为孑遗植物,如我国的银杏、水杉和产于美国的北美红杉。4.原叶体

原叶体 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特称为原叶体。原叶体多为心形叶状体。在其腹面有假根,并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颈卵器中的卵受精后发育成胚,再进而发育成孢子体,不久原叶体即枯萎死亡。5.聚合果与聚花果

聚合果 是由一花雌蕊中所有离生心皮形成的果实群。

聚花果 是由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故又称花序裹或复果,如桑、无花果及凤梨(菠萝)等植物的果实。6.柔荑花序

柔荑花序为无性花序的一种,有多数无柄或短柄的单性花着生于花轴上,花被有或无,花序下垂或直立,开花后一般整个花序一起脱落。如杨柳科、壶斗科、胡桃科、荨麻科植物的雄花序。这类具柔荑花序的植物称为柔荑花序植物。7.单体雄蕊与聚药雄蕊

单体雄蕊 雄花多数,花药分离。花丝连合成一束或管状。这样的雄蕊群称单体雄蕊。单体雄蕊是锦葵科的主要特征之一。

聚药雄蕊 为雄蕊连合的方式之一。雄蕊的花丝分离而花药连合,称为聚药雄蕊。聚药雄蕊是菊科的一大进化特征,是菊科植物对虫媒传粉的一种适应。8.侧膜胎座与中轴胎座

侧膜胎座 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边缘合生,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如油菜、三色堇和瓜类植物的胎座式。

中轴胎座 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互相连合,在子房中形成中轴和隔膜,子房实数与心皮数相同,胚珠着生在中轴上,如绵、柑橘等的胎座式。9.蔷薇果

蔷薇属植物的果,为由多数分离的小瘦果聚生于壶状的肉质花筒内所形成的聚合果,如金撄子的果。10.柑果

外果皮革质,有许多挥发油囊;中果皮疏松髓质,有的与外果皮结合不易分离;内果皮呈囊瓣状,其壁上长有许多肉质的汁囊,是食用部分,如柑橘、柚等的果实。柑果为芸香科植物所特有。11.蝶形花冠和假蝶形花冠

蝶形花冠 由5个形状不同的花瓣排成蝶形,最大的一瓣称旗瓣,在最外面;其内方两边各有一瓣,形较小,称翼瓣;翼瓣下方位2龙骨瓣,如大豆、蚕豆等的花冠。此种花冠为蝶形花科(或亚科)植物特征之一。

假蝶形花冠 与蝶形花冠相似,但二者各瓣的位置和大小相反,即最上方1片最小,位于最内方,最下面两片离生而最大,位于最外方。花瓣呈上升覆瓦状排列。假蝶形花是苏木科的主要特征之一。12 双悬果

由二心皮二室有棱或有翅的子房发育而来,成熟时沿两个心皮合生面分离成两个分果片,顶部悬挂于细长丝状的心皮柄上,称为双悬果,也称双瘦果。双悬果是伞形科的主要特征之一,为伞形科特有。13.二强雄蕊与四强雄蕊

二强雄蕊 一花有4枚雄蕊,2枚较长,2枚较短,如泡桐、连钱草、益母草等花的雄蕊。玄参科、唇形科 四强雄蕊

一花有6枚雄蕊,外轮的2枚花丝较短,内轮的4枚花丝较长,如油菜、萝卜等花的雄蕊。此种雄蕊为十字花科植物特有。14.头状花序

花序上各花无梗,花序轴常膨大为球形、半球形或盘状,花序基部常有总苞,常称盘状花序,如向日葵;有的花序下面无总苞,如喜树;也有的花轴不膨大,花集生于顶端的,如三叶草、紫云英等的花序。

15.合蕊柱

(1)萝藦科植物花中花丝分离,花药与柱头粘合成合蕊柱(2)兰科植物花中1或2枚雄蕊和花柱(包括柱头)完全愈合成一柱体,称合蕊柱。合蕊柱通常半圆柱形,基部有时延伸为蕊柱脚,顶端常有药床。合蕊柱是兰科植物最特有的特征。16.舌状花

花冠简短,花冠裂片向一侧延伸呈舌状。此种花冠为菊科植物所特有。花冠顶端5裂的为舌状花冠,如蒲公英;花冠顶端3裂的为假舌状花冠,如向日葵花序周围的花。17.肉穗花序

花序轴肉质肥厚,其上着生许多无梗单性花,花序外具有总苞,称佛焰苞,因而也称佛焰花序,芋、马蹄莲的花序和玉蜀黍的雌花序属这类。18.佛焰苞与佛焰花序 同上 19.小穗

小穗是穗状花序,含1至多数小花,花生于颖状苞片内。小花花被退化为鳞片状、刚毛状、鳞被状或缺。小穗再排成穗状、指状、总状或圆锥状花序、具有小穗是莎草目(莎草科和禾本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分属的主要依据之一。20.颖果

颖果的果皮薄、革质,只含一粒种子,果皮与种皮紧密愈合不易分离。果实小。一般易误认为是种子。颖果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的特有果实类型。21.唇瓣

(1)兰科植物花近轴面(即上面)的一枚花瓣最大,称为唇瓣。常因子房扭转,唇瓣居于远轴面(即下面)。唇瓣常有鲜艳的色彩。具有各种奇特的形状和复杂的结构,往往有矩和囊,内含蜜腺。唇瓣的色彩形状有利于诱导昆虫传粉;昆虫进入花内采蜜时,唇瓣是其落脚处。(2)姜科植物花中2枚内轮雄蕊联合成为花瓣状的唇瓣。22.荚果

由单心皮雌蕊发育而成,边缘胎座。成熟时背缝线和腹缝线同时开裂,如大豆、豌豆、蚕豆等的果实;也有不开裂的,如落花生等的果实;有的荚果果皮在种子间收缩并分节断裂,如含羞草、山蚂蝗等的果实。荚果为豆目(豆科)植物所特有。23.角果

由2心皮的复雌蕊发育而成,侧膜胎座,子房常因假隔膜分成2室,果实成熟后沿2条腹缝线自下而上的开裂。角果有的细长,称长角果,如油菜、甘蓝、桂竹香等的果实;有点角果呈三角形或圆球形,称短角果,如荠菜、独行菜等的果实。但长角果也有不开裂的如萝卜的果实。角果为十字花科植物所特有。

24.主模式标本和等模式标本

主模式标本(全模式标本、正模式标本)是由命名人指定的模式标本,即著作发表新分类群时据以命名、描述和绘图的那一份标本。

等模式标本(同号模式标本、复模式标本)系与主模式标本同为一采集者在同一地点与同一时间所采集的同号复份标本。25.双名法

是指每一种植物(或动物、微生物)的名称都有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所组成。前面一个词为属名,代表该植物所从属的分类单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一个完整的学名,双名的后面还应附加上命名人名字或姓名的缩写。26.种与品种 种这里指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它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生物类群;同种植物的个体,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有极近似的形态特征,个体间能进行自然交配并产生正常可育的后代;不同种的个体杂交,一般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后代,存在生殖隔离;一个物种是由1至无数个居群组成,居群由数个到无数个个体组成,种是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产物。品种 不是植物学的分类学单位,不存在野生植物中。品种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进过选择培育而成的。一般说来品种多基于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的差异,品种也就是栽培植物的变种或变型。27.菌丝体与子实体

菌丝体 真菌的营养体除少数种类是单细胞外,大多数为分枝的丝状体,其每一条细丝称为菌丝,组成一个菌体的全部菌丝称为菌丝体。

子实体

真菌中产生和容纳有性孢子的组织结构,其质地、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因种而异。28.花程式

用符号和数字列成公式表示花的对称性、性别、各部分的数量、组成、连合情况以及位置状态等性状,这种公式叫花程式。29.单叶与复叶

单叶 一个叶柄上只生一张叶片,如棉、油菜、桃等的叶。

复叶 一个叶柄上着生2片或2片以上分离的叶片,如大豆、蚕豆等的叶。30.周位花

书本P189最上面; 31.瓠果

由下位子房的复雌蕊和花托共同发育而成。32.大孢子叶球

裸子植物的大孢子叶丛生或聚生所成的结构 33.精子器

苔藓、蕨类等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外壁由一层不孕细胞构成,其内有许多精子。34.颈卵器

苔藓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外形如瓶状,上部细狭,称颈部,下部膨大,称腹部,颈部的外壁由一层不孕的细胞构成,中间的颈沟内有一串颈沟细胞,腹部的外壁由多层不孕细胞构成,其内有一腹沟细胞和一大形的卵细胞。蕨类植物和绝大部分裸子植物也具有颈卵器的构造。35.次生菌丝体

含双核,是担子菌的主要营养体,生活期长,同时担子菌均由次生菌丝体形成。36.孢子植物

不产生种子而产生孢子的植物叫孢子植物。37.颈卵器植物

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统称为颈卵器植物。38.维管植物

体内有维管组织分化的植物称为维管植物,包括蕨类和种子植物

二.1.何谓世代交替?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世代交替各有何重要特征 ?(p10,247,259,266)答:在植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两世代交替进行,代代相传,这种现象 称为世代交替。苔藓:植物体多细胞,具明显的世代交替,但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发达,不能独立生活。这在高等植物中是独一无二的。

蕨类:具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无性生殖产生孢子囊和孢子,有性生殖时产生精子器和颈卵器,受精卵发育成胚,蕨类植物的孢子体远比配子体发达,习见的植物体就是孢子体。

种子植物:生活史中具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且孢子体发达,具有形成层和次生结构。

2.植物分类的基本等级有哪些? 植物学名有哪些基本规定?(p168,p171)答:植物分类的基本等级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植物学名:双名法是指每一种植物(或动物、微生物)的名称都有2个拉丁词所组成,前面一个词为属名,代表该植物所从属的分类单位,第二词为种加词。一个完整的学名,双名的后面还应附上命名人的姓名或姓名的缩写。

3、藻类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16)

答:

1、藻类是指一群具有光和色素(叶绿素和其他辅助色素)并能独立生活的原植体植物。

2、不产生种子,无根、茎、叶的分化,仅少数高等藻类具初步的组织分化和类似根、茎、叶的构造;

3、生殖器多为单细胞结构,仅少数为多细胞结构,但每个细胞都形成孢子或配子,其外无不育的细胞成包围。

4、合子或受精卵不在性器官中发育为多细胞的胚。

4、谈谈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异同点,说明被子植物有哪些比裸子植物进化的特征?(p259-266)答:相同点 :都能产生种子;具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胚植物;有维管组织分化。不同点: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木质部大多数只有管胞,极少有导管韧皮部中只有筛胞而无筛管和伴胞 木质部多有导管,韧皮部中有伴胞。

具有 精子器和颈卵器 具有真正的花: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

裸露 子房包藏胚珠并发育成果实

具有特殊的双受精现象。配子体进一步退化(雌、雄配子体均不能独立生活,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5、植物的花序有几大类?用简图(或文字)表示总状花序类(无限花序)各主要花序类型的结构。(详细见p191-192)

答:常见花序可分为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

无限花序也称作总状类花序,其开花顺序是花序下部的花先开,逐渐往上开,或边缘花先开,中央花后开。

6、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各包括哪些类群?并比较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的主要特征。(p216)答:低等植物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特征:无胚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

高等植物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征:有胚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7、试列表比较松科、杉科和柏科的不同点。(p261-262-263)

特征

松科

杉科

柏科 叶形

针形或条形

披针形、钻形、条形或鳞状

鳞形或刺形 叶及种鳞排列方式

螺旋状

螺旋状排列(水杉除外)

交互对生或轮生 种鳞与苞鳞离合情况

离生

半合生

完全合生 每种鳞具种子数

2-9

1至多数

8、简述十字花科、葫芦科、禾本科和蝶形花科的识别要点。(p329)

答:十字花科:草本,单叶互生,基生叶长呈莲座状。花两性,总状花序,十字形花冠;4强雄蕊;2心皮合生子房,由于由假隔膜而成二室,侧膜胎座。角果(角果 :干果中的一种。由2个心皮的复雌蕊发育而成,侧膜胎座,子房常因假隔膜分成2室,果实成熟后多沿两条腹线自下而上地裂开。角果为十字花科植物所特有。)。

葫芦科:攀缘或蔓生草质藤本,卷须生叶腋。叶互生,多掌状分裂。花单性,5基数;花丝常两两结合,1枚独立;3心皮合生,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瓠果(瓠果 :由下位子房的复雌蕊和花托发育而成。果实外层坚硬,中果皮和内果皮肉质化,胎座肉质化。如南瓜、冬瓜等瓜类的果实。.瓠果 为葫芦科植物所特有)。

禾本科:多为草本(少为木本),茎常圆柱形,常中空;叶鞘边缘常分离而覆盖,叶二列互生,常有叶舌、叶耳。以小穗为基本单位组成各种花序,小穗具一对颖片;每小花具一对稃片和特化的浆片。颖果。(颖果 :似瘦果,由2-3个心皮组成,含1粒种子,但果皮和种皮合生,不能分离,如稻、小麦、玉米等的果实。颖果为禾本科植物所特有)。

9、解释下列花程式:(1)♀P3+3 A3+3 G(3:3)雌花 花被两轮生每轮3瓣(离生),雄蕊两轮生每轮3个,上位子房,心皮数3个,子房室3个。

(2)♀K3+(5)C5 A(∞)G(3:3)雌花 花萼两轮生,内轮3个离生,外轮5个合生;花冠5片;子房上位,心皮数3个,子房室3个。

10.简述下列科的主要特征,分别例出各科3种代表植物。(1)百合科p270(野百合、浙贝母、萱草、洋葱)(2)石蒜科p271(石蒜、水仙、君子兰)(3))兰科p273(春兰、寒兰、铁皮石斛)(4)禾本科 p275(水稻、小麦、玉米)(5)木兰科p279(紫玉兰、含笑、鹅掌楸)(6)樟科p280(樟、红楠、月桂)

(7)毛茛科p282(扬子毛茛、毛茛、花毛茛)(8)葡萄科p284(葡萄、爬山虎、圆葡萄)(9)石竹科p285(石竹、菠菜、雀舌草)(10豆科p 292(大豆、豌豆、蚕豆、含羞草)(11)蔷薇科 p294(桃、月季、绣线菊)(12)桑科p297(桑、苎麻、枣)

(13)葫芦科p300(黄瓜、南瓜、冬瓜)(14)十字花科p304(甘蓝、油菜、荠菜)(15)锦葵科 p306(棉、景葵、木槿)(16)芸香科 p307(柑橘、柚、柠檬)

(17)山茶科p311(报春花、浙江红花油茶、金花茶)(18)茄科 p314(茄子、番茄、马铃薯)

(19)唇形科p320(薄荷、皱叶留兰香、草石蚕)(20)菊科p324(向日葵、杭白菊、刺儿菜)。

11.比较:(1)豆科3亚科主要区别:

含羞草亚科:多为木本,叶1-2回羽状复叶;花辐射对称,穗状或头状花序。云实亚科:木本,花两侧对称,假蝶形花冠。

蝶形花亚科:木本或草本,三出复叶或羽状复叶,花序各种;花两侧对称,蝶形花冠。(p292-293)(2)菊科管状花亚科和舌状花亚科主要区别:菊科管状花亚科:植物体不含乳汁,常具挥发油腺或树脂道;头状花序全为管状花,或中央为管状花,边缘为舌状花、漏斗状花。

舌状花亚科 :植物体常含乳汁,无香气。头状花序全为舌状花,小花两性。(3)禾本科的竹亚科和禾亚科主要区别: 竹亚科:多为灌木或乔木状,秆一般为木质。

禾亚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秆通常为草质。(4)蔷薇科4亚科主要区别的主要区别:

绣线菊亚科:木本,常无托叶;花托扁平或微凹;心皮多为5,分离或基部连合,子房上位;蓇突果。

蔷薇亚科:木本或草本;叶常为复叶,托叶发达;花托凸起或凹陷;心皮多数,分离,子房上位;聚合瘦果或聚合核果

苹果亚科:木本,常单叶,有托叶;心皮2-5合生,多于凹陷花托愈合成下位子房;梨果。

梅亚科:木本,单叶,有托叶,叶柄顶端有腺体;托杯凹陷呈杯状;心皮1枚,子房上位;核果。

12.简述兰科植物的花是如何行之有适应昆虫传粉的。

答:表现为花大,美丽,有香气,易引诱昆虫,蜜腺位于唇瓣基部的距内或合蕊住的基部;当昆虫落在唇瓣上采蜜时,头部恰好触到合蕊住上花粉块基部的黏盘上,昆虫离去时,就带走了花粉块,至另一花采蜜时,花粉块恰好又触到有黏液的柱头上,完成授粉作用。

13、被子植物的胚乳和裸子植物的胚乳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不相同。裸子植物的胚乳是雌配子体的一部分,被子植物的胚乳是由一个精子和2个极核结合,发育成3n染色体的胚乳。

14、裸子植物有哪些主要特征?通常可分为哪5个纲?分别举出其代表植物。(p259)主要特征:(1)孢子体发达,具形成层和次生结构。(2)具裸露的胚珠和种子。

(3)配子体简化,出现花粉管。(4)常具多胚现象。

可分为

1、苏铁纲(苏铁)

2、银杏纲(银杏)

3、松柏纲(日本五针松)

4、红豆衫科(红豆衫)

5、买麻藤纲(买麻藤)。

15、试述真菌门的主要特征,它通常可分为哪几个亚门?并举出一些代表植物。(p233-234)答:

1、营养体(除少数种类是单细胞外,大多数为分枝的丝状体。)

2、营养方式(异养型i腐生ii寄生iii腐生兼寄生)

3、细胞结构巨(细胞壁)

4、真菌的繁殖(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

16、Judd 等人在《Plant Systematics》一书中发表了一个维管植物分类系统,将被子植物部分首先划分哪4个基本类群。分类的依据是什么?(p267)

答:双子叶古草本群、单子叶植物群、木兰复合群、真双子叶植物群。

这个系统吸纳了形态学、解剖学、染色体、植物化学的资料,尤其是采用近年的大量的分子系统学资料。

17、蕨类植物门分为几个亚门?各亚门的主要特征和区别是什么?(p253-257)答:松叶蕨亚门。(原始的陆生植物类群;孢子体仅有假根,气生茎二叉分枝,叶为小型叶,无叶脉或仅有单一叶脉,孢子同型;配子体雌雄同株,生地下,无叶绿体)。

石松亚门。(孢子体有真根,茎多为二叉分枝,通常具原生中柱;小型叶,仅一条叶脉;孢子同型或异型)。

水韭亚门。(孢子体为草本。茎粗短块状,具原生中柱。叶线形丛生似韭菜,具叶舌,孢子有大小之分)。

楔叶蕨亚门。(茎具明显的节和节间,节间中空,由管状中柱转化为具节中柱。小型叶,鳞片状,轮生,孢子叶盾状。孢子同型)。)

真蕨亚门(孢子体发达。茎除了树蕨外,均为根状茎,有各式中柱。木质部主要成分为管胞,少数具导管。叶为大型叶。叶片为单叶或一至多回羽状分裂或复叶)。

18、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列举苔纲、角苔纲和藓纲的代表植物。(p247)答:

(一)植物体有茎、叶的分化,但尚无真正的根。

(二)雌、雄生殖器官多细胞。

(三)合子发育成胚。

(四)孢子体寄生于配子体上。

(五)孢子萌发经过原丝体阶段。

苔纲、角苔纲和藓纲的代表植物分别是地钱、中华角苔、葫芦藓。

19、毛茛科和樟科与木兰科相比各有何原始和进化特征?(p279-280-282)答:木兰科的原始性表现在木本、单叶、网状脉、虫媒花、花单生、花托伸长、各部螺旋状排列、花药长、花丝短、单沟花粉、胚小、胚乳丰富等。

樟科是由木兰科起源较进化的类型,表现在花部定数、轮状排列,3基数,雄蕊花丝明显,心皮结合,胚珠少数等。毛茛科大多保持离生的心皮,和木兰目有着明显的亲缘关系。

20、指出下列花的性状为哪一科植物所具有:副萼(锦葵科)

十字形花冠

(十字花科)高脚碟形花冠

(水仙)辐状花冠

漏斗状花冠

(牵牛)唇形花冠

(泡桐、芝麻、连钱草的花冠)蝶形花冠

(蝶形花科)舌状花冠

(菊科)花药瓣裂

聚药雄蕊

(菊科、葫芦科)单体雄蕊

(锦葵科)二体雄蕊

(蝶形花科)多体雄蕊

(金丝桃)合蕊柱

(兰科)

21、指出下列果实特征为哪一科植物所具有:

角果

(十字花科)荚果

(豆科)柑果

(芸香科)双悬果

(伞形科)坚果

(如麻栎等的果实)颖果

(禾本科)瓠果

(葫芦科)盖裂的蒴果

(如马齿苋、车前等的果实)孔裂的蒴果

(虞美人、金鱼草的果实)浆果

(葡萄科、茄科)核果

(蔷薇科、桑科)聚花果

(桑、无花果、菠萝的果实)聚合果

(毛庚科、蔷薇科、木兰科)

22、已知一种植物的学名,如Bauhinia variegata L.(紫荆花)或Taxus brevifolius Nutt.(短叶紫杉),要详细了解它所属的科、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经济用途,请问如何查阅?(不清楚该如何进行)答:

1、检索表的使用。查出该植物属于哪一类群,然后鉴定出哪一科。

23、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单子叶植物:子叶1枚,主根不发达,多为须根系;茎内维管束系统散生,无形成层,无次生生长,花3的基数,单沟型为主的花粉,叶片具平行脉。

6.植物神经紊乱症的名词解释 篇六

大脑植物神经紊乱是造成神经官能症的主要原因;神经官能症表现出各种症状,那么植物神经它的作用都有哪些呢?植物神经主要是管理我们人体内脏,血管以及腺体运动的,比如说我们的心跳,呼吸,肠胃蠕动,还有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大小便的排泄,汗腺的分泌,还有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性功能等等,这些都是受到大脑皮质中枢控制的,也就是说当你的大脑皮质功能兴奋和抑制失调的时候,就会发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也是非常多的,那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

心脏神经功能紊乱:可以出现胸闷,心慌,气短,憋气,而且像这样的病人特别爱叹气,这叹气主要是气血亏了以后出现的症状,还有些出现心悸,心前区的疼痛的症状,像这样的病人出现这些症状后,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就去内科看病做心电图检查,但结果都是是正常的,或者是有些心肌供血不足,有很多病人把心血不足都诊断为冠心病,我们认为是不可取的,如果出现心血不足还有其它心电图的异常,那才应该去诊断,如果什么体症检查结果异常都没有,只是心血不足就诊断冠心病也太牵强了,这种病人有这些症状虽然没有异常检测结果,大部分病人都接受过心脏病的治疗,但效果不好,为什么呢?因为这不是真正的心脏病,除此之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还可以引起血压的不稳定,血压忽高忽低,而且还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还会出现体温的升高,还有血糖的暂时性升高,象这样的病人都会被诊断为高血压,糖尿病,有些人体温升高但不是高温,而是低烧只有三十七八度,入院后所有检查都检查了没什么,出院后还是发热待查,这样的情况应该引起重视,检查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不要轻易去用药,应该多走几家多问一些专家医生,属于哪一类病以后再用药,这样还是比较好的。

胃肠神经系统紊乱,也就是说消化系统的问题,患者会出现食欲下降,吃饭不香,而且食量减少,吃了以后也不消化,总是感觉心口窝那儿发堵,可以说大部分病人都有两肋涨满,打嗝胀气,严重的会出现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还有些人出现腹泻,随之而来地出现身体消瘦,体重下降,最少的达到10斤,最多的达到40-50斤,象这样的患者大部分都会做胃镜,少的做一两次,多的做七八次胃镜,但结果都是浅表性胃炎,或者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现这些病症,但是这样的病人都是按胃病去治,我们有几位比较典型的病人都吃了二十年的胃病的药,到现在仍然没有好,结果还是通过我们这个调节神经的药调节以后,很快就好了,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真正的胃病,而是一个功能性的胃肠植物神经紊乱,去按器质性的病去治肯定不行的,所以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7.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篇七

一、修订教学大纲

课程建设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紧密结合原来我校的农学、园艺、林学、作物生产等专业开设植物生理学课程, 园林、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植物生理生化课程。由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 从第14届本科生开始, 园林、植物保护专业将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改为植物生理学, 课时由原来的70学时压缩至64学时。由于学时数的压缩, 在修订教学大纲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取舍, 合理安排各章节的教学时数, 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又要兼顾学以致用。我们针对各专业修订了新的教学大纲, 调整了理论与实验学时, 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积极改革探索, 以适应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二、整合教学内容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因为有些内容植物学学过, 我们主要采用回顾的方法复习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 重点讲解细胞壁、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胞间连丝, 强调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关系。矿质与氮素营养一章中氮同化的相关内容, 如硝酸盐的还原放到实验课测定硝酸还原酶时讲解。有机物运输分配合并到光合作用一章作为光合产物的合成与运输分配一节来讲, 既顺理成章又减少了学时安排。呼吸作用与生物化学重复的内容采用复习法将呼吸代谢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理顺, 重点讲解植物呼吸代谢多样性的意义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植物生长生理一章的内容繁杂, 仅安排45学时, 所以我们以种子萌发生理、生长的基本规律、外界条件对生长的影响为重点, 将光形态建成纳入此章节的内容进行讲解, 植物的运动因其简单而有趣所以安排学生自学, 老师归纳总结, 对机理性的问题答疑。植物的生殖生理与成熟衰老生理合并成一章, 从成花诱导、花器官到授粉受精形成种子、果实, 紧接着讲述种子和果实的成熟、休眠与衰老脱落, 将植物生殖阶段所发生的事件形成一个有序的理论体系进行论述;植物的逆境生理主要讲述新疆最常见的温度逆境 (低温、高温) 、干旱、盐害以及病虫害, 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强调植物抗逆性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是结合我校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就业要求等实际情况的, 也是符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

三、更新教学观念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广大教师开始对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普遍认识到了“灌输式”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弊病, 提出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模式, 如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研究型教学、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等[3], 但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虽然老师的教学手段先进了, 都采用了多媒体授课方式, 教学内容信息量增加了, 但教与学的互动性差了。为了完成教学内容, 老师成了讲解员和放映员, 常常忽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特别是对于民族学生, 由于存在汉语水平的较大差异, 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应该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 适当将重点、难点的地方以板书的形式加强和突出。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 将多种教学方法贯穿其中, 注意知识的连贯性, 并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教书与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予渔”, 这才是教育的精髓。

四、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植物生理学实验内容非常多, 我们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入手,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实验, 并与大学生的本科论文设计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挂钩, 尝试开设相关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如园林专业的学生不再开设改良半叶法测定光合速率的实验。农学、园艺、林学等专业的学生, 有机化学实验课已经开设了柱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 所以我们将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实验与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合并为一次综合性实验———叶绿体色素的定性定量测定, 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 又将两个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改为综合性实验, 选用不同植物的种子, 用不同实验方法进行测定, 比较不同测定方法的优缺点;“逆境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我们采用不同温度或人工模拟干旱处理植物材料, 同时测定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保护酶活性, 使之成为一个设计性实验。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但与生产实际又有一定差距, 如何在实验中让学生了解所测定的生理指标有什么意义非常之重要, 否则就会出现实验做完了, 不明白为什么要做。实验教学有待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因为实验班级多, 实验室少, 学时安排有限, 为了提高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效果, 将植物生理实验课与理论教学分开, 适当增加实验学时, 使之成为一门单独的实验课程显得十分必要, 也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

五、建设课程学习网站

为了适应现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建立专门的网络学习平台, 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学习素材和资料, 便于学生课后复习、主动学习并进行自测;通过网上丰富的教学学习资源, 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认识植物生理学是“合理农业的基础”的精髓。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 我校植物生理学重点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打造精品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取长补短, 切实提高植物生理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水平, 为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孟辉, 刘三灵.浅议地方农业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7) :175-176.

[2]阮燕晔, 等.提高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质量的实践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3) :400-402.

8.怒火中烧的生理解释 篇八

当你被激怒,你的身体会……

女人的怒气像潮水,缓缓而来但绝不孱弱无力,脸红、肌肉紧张、磨牙、握拳、心跳加快、身体渗出汗液……这些都可能是你的身体反应,而这些反应来自人天生的一种自保机制——战斗反应。

在人脑中有一个叫做“杏仁核”的部位,研究表明它负责处理人的情绪,战斗反应由它来启动。一百多年前,曾有一名和善的铁路工人遭到意外,被一根铁杆穿透头骨,正巧刺穿了他的“杏仁核”,大脑中负责控制愤怒的区域受到破坏,从此他变得急躁、善变。

当我们面临各种威胁或受到刺激,大脑启动了战斗反应时,身体便开始一步步发生变化:

身体迅速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两种压力荷尔蒙在两秒钟内布满身体的血管。

——心跳加速,身体较大块肌肉和四肢的血流量迅速增加,腓肠肌和肱二头肌变得更紧张,以便我们能更快地应对威胁;同时肠胃处血流量减少。

——由于心跳加速,血流速度加快,对氧气需求增加,所以肺的工作量增加,造成呼吸急促。

——瞳孔放大,视觉、触觉变得更敏锐,观察力显著提高,同时痛感降低。

——戒备加强,敏感度提高;同时理性思维降低。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控制时,我们更在乎的是生存问题,而不是这些反应可能会对未来造成的后果:摔坏贵重东西?伤害了爱人?迁怒于无辜?

怒火最好的去处

发泄怒火通常有三个办法:抑火、发火和制火。

显然,抑火,把怒气闷在心里,这是最不可行的办法。女人常常用此法:咬牙和血往肚里吞,不仅对发泄怒火毫无效果,反而会在心里积累越来越严重的压力而引发抑郁。

发火也不是发泄怒气最好的办法。也许有人会在你生气时建议你不要憋着,但是冲着每个惹你生气的人发火并不能让你好受。可能一顿大吼大叫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对方并没那么可恶,或者发现一切事情都是你的误解,那么随之而来的还有绵绵不绝的内疚。这些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实在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制火才是发泄怒火的最好方式。

研究表明,与冒犯者口头交流,告诉对方你生气的原因,同时找到解决办法,这是发泄怒气的最好办法。另外,平静地与第三人聊天、运动、冥想、找自己喜欢的小说或电视剧来看都是发泄怒火比较健康的方法。

怒火中烧的非健康后果

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从正在生气的人身上抽取血液中的某种物质并注射到小白鼠身体里,逐渐地,小白鼠开始不饮不食,直到数天后死去。

美国另外一个生理学家也做了类似的实验:他搜集人们生气时呼出的气,称作“生气水”,将生气水注射在小白鼠身上,几分钟之后小白鼠就死了;而他搜集到的人们平和时呼出的气做了同样的实验,却对小白鼠没有什么不良效果。

伤脑

人一生气,会有大量血液涌向大脑,令脑血管压力增加,破坏大脑兴奋和抑制的节律。大脑中毒素增加、氧气减少,脑细胞的衰老速度加快,长此下去,人的思维会越来越混乱。

伤心

愤怒会引起心跳加速,心脏的收缩能力增强,短时间内心肌缺氧,长期容易发怒的人如果总是处于神经系统兴奋的状态,心脏会超负荷运转,导致心律不齐甚至心脏衰竭和动脉硬化。

伤肝

人在愤怒时,身体会分泌一种包括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神经类物质——儿茶酚胺,它有兴奋血管的作用,含量过多则会作用于中枢神经,使血糖增加,并加快脂肪酸的分解,增加肝细胞内的毒素。

伤胃

前文提到愤怒时人的全部重心都放在如何抵抗威胁上,对于肚子的温饱问题会暂且搁置,那么此时肠胃里的血液会减少,蠕动减缓。长此下去,影响了胃肠的正常工作,甚至可能导致胃溃疡等问题。

伤肺

由于愤怒时对氧气需要的增加以及激素作用于神经系统,此时肺需要不停地快速工作,呼吸变得急促,肺泡不断扩张,长此以往,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会受到影响。

伤免疫力

愤怒时身体产生的皮质醇是一种压力蛋白,如果在体内积累过多,它会影响免疫细胞的正常运作,不仅降低身体免疫力,甚至可能会令免疫系统作出“逆天之举”,伤害正常细胞。

伤内分泌

愤怒会破坏内分泌调节系统的控制中枢,使甲状腺分泌过多的激素。长时间和频繁的愤怒让脆弱的神经经常受到刺激,可能会导致甲亢。

伤肌肤

愤怒时的脸红可不会让你的皮肤显得更“娇艳动人”,反而是比重金属中毒更可怕的害肤效果。因为愤怒时的血液中氧气减少,但游离脂肪酸等毒素增多,它们会刺激毛囊,引发炎症,令皮肤出现色斑等问题。

Tip蔬菜“灭火”

上一篇:交通安全小知识顺口溜下一篇:计算机应用专业大学生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