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_冀教版

2024-10-02

五年级数学下册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_冀教版(共10篇)

1.五年级数学下册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_冀教版 篇一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会进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化。

2、结合具体的实例,经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的过程。教学重点、难点:

1、进行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

2、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进行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能不能把小数化成分数?

我们以前学过整数、分数,今天学习小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一)根据米尺写数:

1.提出问题(1)。边提问、边讨论。

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分米,是()米;这样的3份是()分米,是()米。

2.教师指出:1分米 = 米,也可以写成0.1米.5分米 = 米,也可以写成0.3米。3.教师提问:你能将刚才填写的另外两个分数改写成小数吗? 4.教师小结:你发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了吗?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5.教师提问:0.2米表示什么?0.8米呢?你再说两个一位小数,并说出他们的意义。6.认识两位小数: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 7.认识三位小数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多少

(二)看图写数: 1.观察图。

2.师生共同完成把十分之一和百分之一写成小数及读小数的过程。

(三)议一议: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交流展示 点拨释疑 分数与小数的的联系与区别

四、分层测试 激励提升

1、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是(),也可以表示为()。其中的245份是(),也可以表示为()。

2、把下列小数写成分数。

0.7= 0.07= 0.007= 0.29= 0.017= 4.08=

2.五年级数学下册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_冀教版 篇二

小数的读写及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复习引入

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1.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0.2、0.05、0.005、0.01……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1.5、40.6、3.134、6.8……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三、交流展示 点拨释疑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 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 零点八八米。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四、分层测试 激励提升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0.07里面有()个0.01。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是()。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五年级数学下册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_冀教版 篇三

天林镇中心小学 黄文学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科书P34主题图,P35-37例

1、例2,课堂活动,练习九的第1,2题。课型: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指导启发学生运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探究,借助于实物的操作,获得对二者特征的全面认识。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观念。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直观图。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物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2.情境创设

师:星期天老师去了一个新建的广场,很漂亮,你们想看看吗?(投影仪展示主题图)广场上有些什么建筑物、设施呢?(广告箱、雕像座子……)师:能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吗?(有长方体也有正方体。)

师:在这幅图中,你还有哪些关注的数学问题?(注满这个水池需要多少水?做一个广告箱大约要用多少玻璃?……)师:要解决这些问题,用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吗? 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知识。(引入课题)

二、探究学习1.摸一摸,认一认

师:今天你们带来了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呢?展示给大家看看吧。师: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称作立体图形。(投影出示直观立体图)师:请大家摸摸看,这些物体与我们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一个面上,长方体不止一个面。)师:你能指出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吗?(课件展示各部分名称)师:刚才同学们指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而两个面相接的边称为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看看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各有多少个? 学生观察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有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有6个面,有12条棱,8个顶点

师:请给你的同桌介绍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面、棱、顶点吧!2.量一量、比一比。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呢?

生观察后汇报:我认为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都是一样长的,长方体中有的棱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动手来量一量吧,同桌的同学一个测量另一个记录。

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的4条棱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师: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长度一样吗? 师:像这样的3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课件出示棱的名称,同桌相互指一指。师:正方体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我们就不再分长、宽、高了,把它们都称作棱。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吗?(长方体相对的面是相等的,正方体所有的面都相等。)师:怎样来证明这个结论呢?请小组的同学量一量,比一比。学生讨论汇报:我们是量每个面的长和宽,求它们的面积得出的。师:在长方体中,像这样相等的面有几组呢?(3组。)师: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多媒体出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的长方体。)3.小结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想一想它们是一种什么图形呢?各有什么特征?)

三、课堂活动

第37页课堂活动第1题、2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九第一、二题。

五、课后操作

小组活动: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六、总结

4.五年级数学下册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_冀教版 篇四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已有知识引入: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图形?请每人画出其中一个?再请用手摸一摸有什

么感觉?(平的)教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平面图形。请同学 们看老师带来的这些物体(出示:牙膏盒、粉笔盒等)各部分还在一个平面上 吗?这些物体不在一个面上,都是立体图形。生活中这样的图形到处都是,你 能举个例子吗?

生:冰箱、楼房等

师:他们给我们的感觉是立体的,他们的轮廓可以看做什么形体?

生:长方体、正方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 识),学习之前,你对它是不是已经有所了解了?有怎样的了解呢?学生就已经 知道的知识进行介绍

二、自主探究——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观察一下,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构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 观察讨论特点,作记录)

(1)教师巡视指导并总结学生认识情况

(2)汇报、具体知识点:

师:用数一数、摸一摸等方法集体合作认识具体知识点并板书。

(1)顶点——三条棱交叉的点。——长方体、立方体都有 8 个定点

(2)棱——两个平面交叉的线段。

长方体有 12 条棱,分三组,每组长度相等——分别成为长、宽、高

正方体 12 条棱,所有棱都相等——棱长

怎样证明你的观察是正确的?

生:量一下手上物体的长宽高或者棱长。

(3)面——长方体 6 个面,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立方体 6 个面,6 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面大小相等。

师:怎样证明?

生:(a)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b)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c)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4)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做集合图。)

(教师板书)

3、试完成表:

把你现在认识的长方体的顶点、棱、面的这些特点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4、画长方体、正方体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或者立方体画在纸上呢?

师 : 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长方体 , 如果把它们画下来该是什么样的呢 ? 下面我

们就来研究如何画图表示长方体。

师 : 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 , 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 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 个面 ?

学生观察后发现 : 最多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师 : 现在你们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课桌的左上角进一步观察 , 你看到了哪三 个面 ? 哪三个面看不到 ? 师 :(出示一个长方体)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放在左前方观察 , 所看到的这个

长方体如果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媒体演示)在这个图中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 哪几

个面看不到 ?

教师结合媒体演示告诉学生 , 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屏幕出现)师 : 这叫做长方体的立体图。看图的时候 , 同学们要注意 , 上、下、左、右这四 个面画的是平行四边形 , 但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量出你的数学课本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然后指出上面长、宽各多 少?

2、猜一猜小动物的后面藏着什么图形。(说明:有两只小动物,小刺猬后

面躲的看似是长方体,实际上是完全展现后不是一个长方体;小猫后面躲的看 似一个立方体,实际上是一个是长方体,另一个是立方体。)

3、试想象出长方体的样子。

学生正确回答后电脑将长方体完整画出来。

看到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长方体中最大的面是哪两个面?最小 的面是哪两个面?想到了这个长方体如果画下去,看到的是哪三个面,看不到 的是哪三个面、如图,这个盒子前面什么形状?长和宽各多少?和它相同面是哪个?右面 什么形状?长和宽各多?和它相同面是什么形和宽各多少先

5.五年级数学下册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_冀教版 篇五

第1课时 长方体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

后,上

下,左

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第2课时正方体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教学重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正方体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第24页例

1、例2,以及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3)尝试独立解答。(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五、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第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材25页第5题、教材第26页第9、10题)。

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教学难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二、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 cm、宽6 cm、高12 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cm2)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cm2)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3×3×5=9×5=45(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方法一:10×12×2+6×12×2 =240+144 =384(cm2)方法二:(10×12+6×12)×2 =(120+72)×2

=384(cm2)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3×3×5 =9×5

=45(dm2)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第1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教学重点: 常用体积单位。教学难点: 常用体积单位。

一、复习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1)出示两个长方体。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m3的物体。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1.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m,dm,m。

33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第29页表格。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3(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

3第3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教学难点: 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1.口答: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一填。

1千米=()米

1米=()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讲授

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老师板书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dm3。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提问: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3,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棱长是10cm)(4)计算。请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出这个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说: ①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是10cm,就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1cm3的正方体。②正方体的棱长是1dm,它的底面积是1dm2,也就是100cm2,再根据底面积×高,也就是100×10=1000cm3,得出它的体积。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3 10×10×10=1000(cm3)1dm3=1000cm3(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师板书)

(6)你们能够推算出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关系吗?学生尝试完成。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7)观察板书内容。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2.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

(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2)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百。

(3)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千。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1)回忆: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进率)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2)学习教材第35页的例3。

板书:3.8m3是多少立方分米?2400cm3是多少立方分米? 请学生尝试独立解答,老师巡视。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板书:3.8m=(3800)dm2400cm3=(2.4)dm3(3)学习教材第35页的例4。

学生理解题意明确箱子上的尺寸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请学生说出这个箱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解答,指名板演。

V=abh=50×30×40=60000(cm)=60(dm)=0.06(m)4.巩固:完成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第1题。学生完成后,要求他们口述解答的过程。

3.5dm=(3500)cm3700dm=(0.7)m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6~37页练习八的第1~9题。

1.第1题此题是巩固单位间进率的习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2.第2题这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问题。包装盒是否能够装得下玻璃器皿,关键要看包装盒的高是多少,因为从已知条件中我们已经知道包装盒的长、宽都比玻璃器皿的长、宽要长。只要包装盒的高大于18cm,就能够装得下。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出包装盒的高,提醒学生注意统一计量单位后,全班反馈。3.第3-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33

第4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1)

教学内容: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3.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 容积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容积单位换算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_________。

3.一个长方体的纸盒,长2dm、宽1.8dm、高1dm,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检查。

二、新课讲授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教师把长方体的纸盒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2)学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积? 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容积

(3)比较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异同。

请学生想一想,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不同点:①体积要从容器外面量出它的长、宽、高;而容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②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算它的容积。

(4)容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出示一个木盒。演示为什么容积应该从里面量出长、宽、高。2.教学容积单位。

(1)教师:计量物体的容积,需要用到容积的单位。(完成课题板书)

(2)学生自学教材第38页内容。组织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升、毫升

(3)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 1升=1000毫升(1L=1000mL)

(4)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试验:把水倒入量杯1mL处,然后再把1mL的水倒入1cm3的正方体容器里面,刚好倒满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1mL=1cm。(板书)

提问:大家想一想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相互讨论,得出:1L=1dm3。(板书)3.新知应用。出示例5,指一名学生读题。(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多少汽油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应该怎样算?(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5×4×2=40(dm)40dm=40L 答:这个油箱可装汽油40L。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的第1-6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1)

1L=1000mL1L=1dm

1mL=1cm

例5:5×4×2=40(dm)

40dm=40L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L。

3第5课时 容积和容积单位(2)

教学内容: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本第39页的例6)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难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6.7m3=()dm3=()cm3 2L=()mL3 450mL=()L 0.82L=()mL=()dm3 提问:单位换算你是怎样想的? 2.判断

(1)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2)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完全相同的,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3)一个量杯能装水10mL,我们就说量杯的容积是10mL。

(4)一个量杯最多能装水100mL,我们就说量杯的容积是100mL。(5)一个纸盒体积是60cm3,它的容积也是60cm3。

通过判断的练习,要让学生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二、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39页教学例题6。(1)出示一块橡皮泥。

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宽、高,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2)出示一个雪花梨。

提问:你能求出这个雪花梨的体积吗?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

最优方法:把它扔到水里求体积。

(3)给每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雪花梨,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

(4)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雪花梨,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把雪花梨放入量杯,要让其完全浸没再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就是雪花梨的体积。

即:450-200=250(mL)=250(cm3)(5)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雪花梨的体积?学生展开讨论后并回答。

(6)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注意什么?要记录哪些数据?(要注意把物体完全浸入到水中,要记录没有浸入之前的刻度和完全浸入之后的刻度)(7)想一想,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把它们完全浸入水中。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41页练习九第7~13题。

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根据已知条件算出水深是13cm时水和土豆合在一起形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放入土豆后高是13cm,根据“底面积×高”的公式,可以求出放入土豆后的体积,再从中减去5L水,就得出土豆的体积。第13题:一个大圆球加一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12mL,一个大圆球加四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这样可知3个小圆球共排出的水是24-12=12(mL),由此可得出3个小圆球的体积是12cm3,则1个小圆球的体积为4cm3,所以大圆球的体积为12-4=8(cm3)

第16题:这是个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弄清图意,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全班反馈时,可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计算中要多加小心。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2)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排水法

6.五年级数学下册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_冀教版 篇六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 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 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二、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解:涂黄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m2)

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m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m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m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7.五年级数学下册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_冀教版 篇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出情境图,两个小朋友在郊游。

师:叮叮和咚咚来在游玩过程中遇到了跟数有关的问题,一起看一看。播放课件,请大家帮他们俩分分这些东西。(分4个苹果、2瓶矿泉水、一个蛋糕)引出“平均分”。

(二)、由情境图引出数学问题,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初步认识二分之一

蛋糕从正中间切开,也就是为了使分成的两份同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里叫“平均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一半”用怎么样的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生举例。

师:引出二分之一,份,这一

师:像1/2这样的数在数学里叫--分数。(师板书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朋友。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左边的这一份是蛋糕的1/2,鼠标指着右边的一半,这一半也是其中的一份,这一份也是它的1/2。(课件展示)

师边说边板书:也就是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

2.读写

(三)动手操作理解二分之一

1.在操作中理解1/2 1)师:同学们已经得到了蛋糕的,你能得到一张纸的1/2

生:能。

2份,用斜线画出其中的一份。(课件出

生折,师巡视。(整体关注)

2.全班交流

我们通过课件验证一下:(播放课件)三种折法都是平均分,教师及时鼓励。

这样折,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个长方形的1/2

生:因为它们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

1/2表示。请同学把折好的1/2放进课桌里。

1/2

(三)认识分数

1/2表示的打√,不能的打×。

练习中引出1/3 用第二张长方形纸表示1/3,学生展示折法,并汇报时怎么得到的

师:我们认识并自己动手折出了1/

2、1/3,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说分出,师板书。

教师小结:像1/

2、1/3......这样的数叫做分数,那你能动手折一折吗?

教师课件出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折出你喜欢的几分之一,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8.五年级数学下册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_冀教版 篇八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边的概念,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分一分、搭一搭、围一围、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小熊贝贝家去作客,你们高兴吗?(课件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它们家藏着好多的图形宝宝呢,谁来说说你都找到哪些图形呀?(长方形、正方形、圆„„)这些图形宝宝看到小朋友们这么可爱,它们想和你们交朋友呢,你们愿意吗?

2、师:好,轻轻的打开你们桌面上的信封袋来看看,他们呀,早就跑到你们的信封袋里了,认识它们吗?1号图形是什么?2号呢?3号?还有呢?(教师把准备好的6个图形贴在黑板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一)分类引入,初步认识四边形

1、自由分类

(各种平面图形)这些图形各种各样,你能不能按一个标准,给它们分一分? 先想好自己准备按什么来分,然后再动手。

2、交流,得到可以按“边”的条数来分

刚才有个小朋友把这些图形分成了两类,他是按什么分的,你听懂了吗? 谁再来说一说?(板书:3条边。4条边。)

小结:是啊,我们可以按边的条数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小朋友也来照他们的样子分一分。

3、相机引入“边”的概念

大家分完了吗?老师有个问题:在这个长方形上“边”在哪里呀?(1)你来比划一下,引导说说:这条是边,还有这条„„

(2)小朋友,你们也能拿出长方形,找到它的边吗?找到以后再看一看,摸一摸,你觉得边是怎么样的?

学生可能会说:直直的,平平的。说得可真好!

(3)师范指:1条、2条、3条、4条,长方形一共有四条边。(4)那么正方形呢?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

4、初步认识四边形

谈话:我再请小朋友看这两个图形,它们都叫三角形,都有3条边。那下面的图形呢?它们这几个图形也想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不能帮它们取一个?(板书:四边形)

5、围一围,认识任意四边形

(1)谈话:刚才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现,知道了像这些有4条边的图形都叫四边形。那你们会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四边形来吗?想想应该围出几条边呢?

(2)交流、展示。刚才我看到小朋友围得都不错,老师选了几个,来,请那些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相机提问:这个图形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随即旋转一下再问:那现在它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其他小朋友也把你围的四边形举高些,展示给大家看。(3)找四边形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漂亮的图形呢,(将下图快速张贴在黑板上)这些图形里有没有四边形呢?

谁愿意上来把四边形找出来?

(二)再次分类,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1、剩下的图形再次分类

谁能把剩下的图形再来分一分呢?(指名说,师操作)你为什么这样分?(板书:5条边、6条边)他分得对不对呢?我们来数一数它们的边。

通过数一数,我们确认这样是对的。那么你也能给他们分别取个名字吗?

2、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学生可能会说:有五条边的图形叫做五边形,有六条边的图形叫做六边形。

3、填一填。谈话:认真的小朋友就是受欢迎,这不,贝贝的好朋友小兔子、小蜜蜂邀请你们去它们家呢?(课件出示)看看它们的房子是几边形?(自己判断,同桌交流)

4、生活中的多边形

像这样的五边形、六边形你们以前见过吗?

在生活中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图形有很多,看!老师给你们找来了什么?(足球)来找找,足球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吗?(学生回答)

5、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

谈话:我们的老朋友萝卜仙子也出了道题想考考大家呢,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搭一个五边形至少要需要几根小棒,搭一个六边形呢?)

(自己动手搭,同桌检查有没有搭成功)

问:现在你能回答萝卜仙子的问题了吗?(指名说)

谈话: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能搭出各种图形,真了不起!

三、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里的几个新朋友,它们是: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后我们看到一个图形,怎样判断它是几边形呢?

四、操作练习,加深认识 图形魔术:

同学们,老师还会变魔术呢,老师可以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变出我们今天认识的所有新朋友,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变魔术吗?(想)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老师一起折。(引导学生边折边说出折出的是什么图形)并指导填书27页第五题。

五、总结评价,拓展提高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学会这些本领的?

9.五年级数学下册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_冀教版 篇九

第1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及练习七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到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通过测量、观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明白体积的含义,及体积单位的大小关系。

3.通过学习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质量。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体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名称及大小。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盒,3根1

m长的木条,水杯,水。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课件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情节。“一只乌鸦口渴了……”)

师:你们认为这只乌鸦是只什么样的鸟?它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

生:这只乌鸦很机智,是只聪明的鸟,它往瓶子里扔石头,水往上升,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这只乌鸦很聪明,这位同学也很棒。那么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1)师生一起做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第二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检查,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补充、完善:因为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4)课件展示洗衣机、影碟机、手机,哪个所占空间更大?

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是不同的。

(5)揭示体积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体积单位的认识。出示两个长方体。

(1)怎样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有哪些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3)、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

(3)认识体积单位。①认识立方厘米。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它到底有多大呢?伸出手,看一看,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

cm3。②认识立方分米。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它有多大?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大小的物体?出示:粉笔盒的体积接近1

dm3。③认识立方米。棱长是1

m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它有多大?用3根1

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比一比,看一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1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下面的长方体都是用体积为1

cm3的小正方体拼成的,有一部分被布遮住了,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七第1~7题。

用故事引入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数学课上做实验,又一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小高潮。学生积极参与,一起探究,更加直观地理解“体积”的含义,将“体积”和“体积单位”在操作过程中形成具体表象,能够更深刻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不足之处:对物体体积大小的比较,特别是身边生活用品的举例太过单调,应给足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人人参与,人人进步。

10.五年级数学下册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_冀教版 篇十

南赵庄小学

许福荣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探索新知: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三、填写41页表格可以发现。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v = a × b × h 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 × a × a = a3

四、课堂练习

1.一块长方体形状的大理石,体积为30立方米,底面积为6平方米的长方形,这块大理石的高是多少米?

2.一个长方体水池,底面长12分米,宽6米。如果要向这个水池里注入2分米的水,需要多少升水?

五、拓展延伸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v = a × b × 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 a× a= a3

上一篇:社会面试学概述下一篇:XX—XX年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