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职教研究(通用7篇)
1.宣城职教研究 篇一
本文针对宣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和用地性质,尤其是城区和郊区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功能小区负荷密度法和等增长率法对其电力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为宣城电网的发展建设提供可鉴的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相近地区的负荷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宣城地区电力需求现状
做好电力需求预测,近几年的历史负荷和用电量的数据资料必不可少。通过相关统计资料,2001-2008年宣城城区和郊区历年负荷数据如表1;宣城市各行业历史用电量分析如图1。
(单位:万kW)
从2001年开始,宣州区的负荷水平呈稳步增长趋势,经计算可知:2001~2008年宣州区负荷平均增长率为15.23%。由于宣州区的负荷基数相对较小,一旦出现有大用户投产的情况,就可能使得用电负荷产生较大的提升。2007年至2008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负荷增速明显放缓。随着近期宣州工业新区起步区和天湖工业集中区的发展,用电负荷将出现加速增长的态势。
从各行业用电量来看,宣州区2001-2008年第一产业用电量年增长速度较慢,而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较快,平均增长率达30%,主要受产业转移外来投资开发导致用电量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增速不明显。但是居民生活用电增速较快,2001-2008年用电量平均增长率达16.4%,特别是郊区居民用电量表现更为明显,居民生活用电量呈整体平稳增快态势。上述变化符合用电结构发展趋势的,特别是用电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的农业用电下降至2.8%,第二产业的工业用电已超过72%。工业负荷占据大部分比例。宣州区逐渐由农业大区向工业城市发展,可以肯定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电力电量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 负荷预测方法
2.1 功能小区负荷密度法——根据规划区各地块的用地性质,采用与其它成熟地区类比的方式来确定负荷的方法。该方法依据国
内外同等发展程度城市相应小区在主要历史阶段的建筑面积负荷密度(W/m2)进行测算,分别预测出规划区各个小区块的负荷,通过汇总得到整个规划区的总负荷。
式中:L为小区总负荷;li为不同功能用地区块的负荷密度指标;Si为小区块的面积(负荷密度指标);T为同时率(一般取为0.65~0.7)。
该方法适用于土地用途清晰的开发小区的负荷预测。宣城城区有比较详细的用地规划资料,如地块性质、建筑面积、建筑物构成等信息。而且老城区范围不大,主要为新开发区域,用地性质规划明确,负荷增长相应比较快。鉴于宣城城区既有发展成熟区域又有新开发区域,历史数据不够完善,不适用趋势法来进行预测。所以本区负荷预测主要采用功能小区负荷密度法进行,一方面可以不受规划区发展程度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规划区负荷的空间分布情况。
2.2 等增长率法———假设今后规划区的电力负荷与过去有着相
同的增长比例,利用以往近几年的历史负荷数据求出其平均增长率K,从而可按等比例系数增长预测法得出相应规划年的负荷值。
其中;Am、An、At为对应年份的负荷值。
该方法带有很大的假设性,与实际相差很大,预测精度较低。但对于用地规划不明确,经济增长比较稳定的区域,还是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 电力需求预测
3.1 宣城城区的负荷预测
3.1.1 用地性质的划分
本次负荷预测根据宣城城区的总体用地规划及其规划建设用地平衡情况,将规划用地分为七大类,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仓储物流用地。
3.1.2 用地区域划分
为了使负荷分布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对宣城城区进行了细致的用地划分。用地分为大区、中区和小区三个层次。
3.1.3 负荷指标的选取
利用功能小区负荷密度指标法进行远期负荷预测,必须要确定每一类负荷的用电负荷密度参考指标。为了使负荷密度指标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情况,在对各小区进行负荷调查和负荷增长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已经经过充分发展的大中型城市的同种类型负荷的负荷密度情况,作为指标设置的依据。同时,对于典型负荷指标,如居住和工业等还需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设置。
此外,同一负荷性质的负荷指标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是有差异的,所以需要结合市政规划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
通过对上海、北京、香港和宣城本区一些典型小区负荷密度的调查,并结合宣城实际确定了各类负荷参考指标,最终选取结果如表2所示。
3.1.4 城区负荷预测的结果
注:(1)需用系数选取依据:《中国建筑电气》和《工业与民用建筑供电》,所谓需用系数指的是同时系数与负荷系数的乘积.
根据以上各种不同性质用地的负荷密度指标的设置结果,应用功能小区负荷密度法,得到宣城城区各小区的具体负荷分布预测结果。考虑同时率0.7后,宣城城区近期最大负荷为285MW,平均负荷密度为5.16MW/km2;远期2020年最大负荷为605.4MW,平均负荷密度为9.31MW/km2。结合整个宣州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取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为5500小时,进而可以得到宣城城区近期最大用电量为15.675亿kWh;远期2020年最大用电量为33.297亿kWh。
3.2 宣城郊区负荷预测
由表1中近八年的历史负荷数据,可以得到宣城郊区的负荷增长率情况,见表3。
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宣城郊区负荷年增长率逐渐变小,这主要是受到宏观政策及新增大项目分布的影响所致。结合整个宣州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确定的负荷增长率2010年~2015年为13.3%;2016年~2020年为10%。在基准年宣城郊区负荷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得到宣城郊区逐年的预测负荷值。宣城郊区近期最大负荷为142MW,平均负荷密度为0.04MW/km2;远期2020年最大负荷为343.9MW,平均负荷密度为0.09MW/km2。结合整个宣州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取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为5500小时,进而可以得到宣城郊区近期最大用电量为7.81亿kWh;远期2020年最大用电量为18.91亿kWh。
3.3 负荷预测校验
为保证预测结果的科学合理性,对远景预测结果进行了校验,充分利用历史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对整个宣州区进行用电量预测,预测结果如表4。
(单位:亿kWh)
综合功能小区负荷密度法和等增长率法对宣城城区和郊区的负荷预测结果,我们得到整个宣州区远期2020年总负荷为750.0MW(考虑同时率后),最大用电量为40亿kWh左右,城区负荷密度为9.31MW/km2,达到中上等城市水平,与宣城城市发展定位一致。结合表4负荷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各种预测方法结果趋于统一,说明本次负荷预测较为准确。
4 结语
通过对上海、北京、香港和宣城本区一些典型小区负荷密度的调查,并结合宣城自身发展特点确定了各类负荷参考指标,进而得到宣城城区的饱和负荷水平、最大用电量以及负荷的分布情况。通过对历史负荷数据的分析,结合整个宣州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确定郊区负荷增长率,进而得到宣城郊区的负荷水平和用电量情况。另外,采用其他两种典型预测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充分说明了本次负荷预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肖国泉,王春等.电力负荷预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2]牛东晓等.电力负荷预测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3]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R].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宣城职教研究 篇二
在芜湖考察后,杨多良对芜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在市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取得了厚重的成果,搶救新四军史料的工作摸清了底数,进行了示范,工作做得很扎实。他强调四点: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不同于一般社会团体,政治性强,政策性强,原则性强,要接受市委的领导,重大问题要向市委汇报。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研究问题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尊重历史,史料要真实可靠。三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现在,我们党强调以法治国,反对腐败。要围绕这个大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四是继续抓好铁军精神的研究。
离开芜湖后,杨多良一行首先赴繁昌县孙村镇中分村参观考察了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驻地、谭震林纪念馆和中分村美好乡村建设。然后抵达宣城市进行考察。
杨多良听过汇报后,除了重申在芜湖的讲话精神外,他还讲了以下内容:要研究老百姓在抗战时期如何支持拥护新四军,双拥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学术委员会要很好的研究;新四军研究会要紧密依靠党史研究室,依靠老前辈、老同志,依靠县、区新四军研究会,这三个依靠是创新,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值得学习推广。
杨多良一行赴泾县参观考察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军部纪念馆和王稼祥故居等,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职教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三
关键词:职教,职教教师,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维护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 职教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职教教师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职教教师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职教教师心理障碍是学生不健康心理的直接诱因。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孩子比例在逐年增长。因此研究处于这一特殊领域、特殊时期、担任特殊任务的职教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具有十分重大和意义。
2 研究方法
作为职教教师, 长期感同身受, 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运用资料收集、分析和实际调查等手法全方位了解职教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原因, 从而进行理性思索。
3 职教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职教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面较中小学教师更广泛, 职教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工作压力成正比。强迫症、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是大多数教师的特点, 敌对却是作为职教教师的显著特点。
职教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占相当大的比例, 通常会表现出对教育教学的退缩和不负责任。
4 职教教师心理压力分析
教师的心理问题, 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
4.1 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考验
我国的职业教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存在缺陷;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 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对高学历的追求;我国的考试制度等原因导致职教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些职校在夹缝中求存, 重大的变革带来教师强烈的职业危机感。
4.2 学生的管理难度大
学生的行为问题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 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同时,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教师容易处于矛盾和紧张的精神状态, 一时情绪失控, 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又激化了矛盾, 引发更严重的不良情绪, 从而进一步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
一方面是教育、教学成效与职教教师的成绩评定、奖金、职称挂钩;另一方面是教育、教学中诸多的问题及学生积习难改和缺乏理解;再一方面是家长的过高要求或缺乏理解;问题家庭家长的不配合或配合乏力。职教教师思想精神状态高度紧张, 时刻处在应激状态, 心理不堪重负, 甚至无成就感。教师的这种消极情绪, 往往会传染给学生, 进而使学生之间交叉感染。
4.3 危机中的角色职责压力
随着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不断提升和竞争的日趋激烈, 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及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职教教师承担着不同角色:管理者、授课者、教育者、学习者、改革者等, 需要履行各种职责。随着学校的发展, 各类考核使竞争越加激烈, 大部分教师缺少进修与提高的机会, 势必造成教师自身发展压力的增加;教师教学任务的不稳定、工作量的增加, 师资力量不足, 压力也越大;职教教师不但要搞好教育教学, 还要进行教育科研;应付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压力;来自家庭、社会方面的心理压力;来自责任心和时间紧迫感的压力;来自高付出与低收入的压力。
如此多的角色功能极易造成教师角色混乱和角色冲突。教师工作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 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工作本身独立性很强, 极易形成孤独和感情抑郁。
4.4 职教教育评价管理机制与激励、分配机制缺乏和谐的互动
职教教育评价现实中往往缺乏全程评价。还有职教教师工作的效果有隐性的特点, 很难进行量化的评估。社会舆论评价往往视职教教育为“二等教育”, 教师容易缺乏成就感。
4.5 教师职业声望下降与环境压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教师传统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社会负面舆论对教师形象的影响;职校教师低于普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等这不可避免地给职校职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
4.6 职教教师自身的问题
(1) 自身人格发展缺陷。个别教师浮躁的功利心;无视学生权力的传统观念。
(2) 没有探索出教育教学中的科学有效方法, 时常被一些琐事困扰, 面对压力, 不能及时正确调整心态。
5 职教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5.1 建立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师的心理压力是教师个人、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三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采取一定的对策。
(1) 社会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政治地位;营造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理氛围。国家要继续深化职教产业的改革,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2) 学校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
学校应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注重人文关怀。学校应改革教育评估体系, 将工作中的压力变为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动力;尽量避免给教师形式化的任务;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重视教师心理管理, 采取各种措施, 努力给教师创造民主、平等、尊重、和谐、公正的客观环境。
(3) 职教教育的特殊性决定要注重全程评价, 应该建立新的考核考评机制, 采用国际化标准组织的方式进行考评。
5.2 职教教师自我心理教育
(1) 调整自我职业观念。职教教师要正确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 要学会寻找工作中的乐趣。
(2) 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 加强自我认知, 正确处理好自身担任的多种教育角色。
(3) 凭借人格魅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尤为重要。
(4) 遵循职校教育教学规律, 树立对学生正确的认知观念。
(5) 变革原有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面对教育教学管理, 职教教师要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实现管理的自动化, 让学生真正自我管理, 把自己从繁杂班级事物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任少红.高职教育“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03) .
[2]林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管理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建设研究与思考 篇四
关键词:大连模式 电子信息 职教集团 四方联动
1 建设职教集团的必要性
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促进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指导意见》、《大连市中长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和大连市2012年教育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加快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和资源整合,组建相关领域的职教集团和培训集团。
大连电子行业协会和软件行业协会在行业指导、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积极发挥着纽带作用,推动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融合,推动行业的快速、高效发展,活跃区域经济。
大连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GE、戴尔、IBM、爱立信、埃森哲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来连投资,带来大量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需要大批电子信息人才,为职教集团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企业后盾。
目前大连共有18所高职院校,在校人数4.7万人,中职96所(其中技工学校36所),在校生7.89万人。电子技术专业群为高职高专国家重点建设示范专业。职业教育本身的改革在呼唤着企业,愿与之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培養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组建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将解决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很多院校的校企合作仅限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
1.2 政府的相关配套政策力度不够大,不足以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我国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与运行机制;国家也未出台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奖励机制,企业利益得不到保护,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热情不高。
1.3 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影响校企长期的稳定合作。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无法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直接影响了校企“互利双赢”目标的实现和校企双方的稳定合作。
1.4 校企之间的信息不流畅,职业院校培养大量的人才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推动校企合作,导致校企合作缺乏信息交流,出现“就业难、招人难”的矛盾现象。
因此,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师资培养,企业员工与社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呼唤着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
2 “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思路
按照“政府引导、行业助推、骨干带动、校企合作”四方联动的建设思路,在专业建设、校企科研、多元培训、社会服务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组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紧密型战略联盟,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的互动发展。
2.1 职教集团的运行机制
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稳定合作前提下,研究各职业教育集团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由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高职院校牵头,联合高职、中职院校,创新出“政府引导、行业助推、骨干带动、校企合作”四方联动的 “大连模式”。
2.2 职教集团内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基于职教集团内各成员的资源基础,研究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合理配置人、财、物和信息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以达到合理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2.3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研究设计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设计、实施、管理与考核,由校企共同设计、实施、管理、考核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在同一专业设置相同的标准,解决好中职与高职专业衔接问题。
2.4 中高职教育的横、纵向对接
针对中高职的现状,从招生、学历教学模式两方面着手,研究中高职教育对接问题,解决教育重复与衔接不当的问题。
2.5 集团内的人力资源优化与社会培训共享教育资源
研究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企业专家与技术骨干参与职业教育实训指导的新途径;研究职业院校如何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多种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解决人力资源与社会培训资源共享的问题。
2.6 集团内教、科研的合作与成果共享
研究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机制,让三者积极开展科研合作,并直接共享成果,运用到生产和教育中,加快促进人才成长、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
3 “大连模式”的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建设探索
3.1 实现职业院校办学体制的创新、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优势的互补
集团成员统一认识,建立高效管理、运营机制。集团成员对集团的组织结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工作任务等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各成员认识一致、群策群力、协调配合、有效开展工作,高效实质运作,避免“挂空牌”的现象。行业协会主动承担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桥梁”角色,深度参与集团化办学。
采用共建、联合、重组、兼并、兴办等方式,大力推进多方合作办学,创新办学体制。教育资源,应按优化组合的方式达到最佳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集团内各主体通过合理分工,可以实现人力资源优势互补;通过集团学校之间,实行统一领导、联合办学、连锁发展,实现职业学校内部管理的优势互补。
3.2 深化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集团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建设上的分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特色专业,避免学校之间在专业建设上的重复,避免了小而全且力量分散的局面。
集团促进中高职学校间的衔接与沟通。在专业设置、标准化课程、实训实习及职业资格等方面,进行统一化、标准化、系统化建设。既考虑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普通高校的纵向衔接,又考虑中职与普高之间的横向衔接。使衔接体系成为一个不断改进的开放系统,不断实现自我调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与挑战。
3.3 满足企业对人才、技术、研发的需求
集团内职业院校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师生参加生产服务、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工艺设计、营销策略制定、企业问题诊断。职业院校利用专业和设备资源优势,对企业员工岗前准入、岗位技能提升、职业资质鉴定等提供培训。
调动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职教集团建设利用政府政策的重点扶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集团中职业院校雄厚的办学实力,区域特色的专业建设,岗位拟合度高的人才培养,影响力大的社会服务,吸引规模大、实力强企业的主动参与,避免浅层次校企合作现象,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4 形成以集团为中心的利益链,达到政行校企多方共赢
职教集团的运营,推动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增强企业的实力,推动行业的兴旺,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总体布局,吸引更具实力的企业前来投资,从而达到区域经济链上各主体的健康、稳定、联动发展,达到多方共赢。
整合职教集团内校企资源,共建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融教学、生产、研发、培训、鉴定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达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4 結语
“大连模式”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要充分发挥集团的协调与引领作用,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技术服务优势,与企业的技术和工作实际环境实训实习相结合,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政府的助推使得企业的发展,一定会带动行业的繁荣。职教集团的建设要以行业为依托,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聚集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合作为目的,在协议的基础上实现集团化办学,拓宽电子信息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提高电子信息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促进电子信息职业教育紧贴经济社会实际,培养与大连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露静.职教集团模式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年7月中,第20期:11-13页.
[2]首珩.组建职教集团 促进校企合作.机械职业教育,2009年,第12期:4-6页.
[3]吾喜杂志.泰州市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JSJU201021002.html.
基金项目: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基金项目,项目编号:DZJY2012016,项目名称:大连市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研究与实践。
5.我国职教研究生培养存在三大问题 篇五
1987年我国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落户于华东师范大学,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从无到有,至今,经历了2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短短的20年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是初步形成了适应性的人才培养规模。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6年11月公布的第十次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情况来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增加到10个,硕士点增加到48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开始走上正规发展的轨道。二是初步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逐步构建了一个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体系,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然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一些存在的问题也相应出现。
问题
学位点布局不均衡
首先是区域分布不平衡,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和中部中心城市。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得知,我国研究生招生的A类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位点共31个,比例为63%,B类地区学位点17个,比例为35%,而C类地区仅有1个,比例为2%。A类地区硕士点数目是C类地区的31倍,是B类地区的近2倍。博士点也多数集中在A、B类地区,C类地区仅一个。
其次是学校类型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目前我国的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承担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任务,总数合计达34所,比例占整个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学校的79%,而在10个博士点授予单位中,仅天津大学为工科类院校,其余9所全为普通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及农林、财经类院校职业教育硕士、博士点寥寥无几。
研究方向不聚焦
2007年全国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26所学校,研究方向数达94个,其中21所学校设有“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方向,比例占22%;15所学校设有“比较职业教育”方向,比例占16%;13所学校设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比例占14%;12所学校设有“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方向,比例占13%;11所院校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比例占12%;5所学校设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向,比例占4%;另有18个其它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教育多偏重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并没有根据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属性确定强势研究方向,聚焦程度不够,未能从全局上形成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方向的战略布局。
论文选题不切实
笔者从中国知网(CNKI)职业教育学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中搜集到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892篇,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论文21篇。以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为例:
进入新世纪,职业教育的研究日渐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从2000年开始,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优秀硕士论文逐年增多,但是,通过对这些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诸多问题。首先是重原理轻实证现象严重。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论文的选题关注到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诸多核心问题,如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比例占24%)、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比例占21%)、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比例占16%)等,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借鉴。这些问题需要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加以构建和检验,但谈及这些问题的很多论文只是停留在理论构建层面上,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因此也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其次是存在一定的浮躁心理,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功利、浮躁心态严重,许多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心不在焉;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我们目前职业教育研究薄弱,相关创新性研究较少造成的。
对策
形成均衡的学科布局
首先要平衡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博士点的区域分布。为贯彻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研究生培养的政策、资源与人才扶持的力度。一些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由于缺乏工程技术或专业背景,难以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学与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因此,这就需要在今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位点审核过程中,考虑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这一发展趋势,适当放宽理工科院校、农林类院校的审核标准,适当增加这类学校学位点的比例,以求能够逐步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发展方向。
提炼特色的研究方向
我们认为今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方向的设置应当由过去的“追求一致”的模式转为“特色发展”。这种特色发展,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本质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定位首先要考虑其本质特色,使其突出职业教育实践性、应用性学科的特色,与其他教育学科区别开来。二是地方特色。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背景,而各培养单位人才培养多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因而必须凸显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方向设置上,更应突出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三是校本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建设上应当进一步分类指导,凝炼聚焦,明确各自的主攻方向。避免重复研究,从而形成特色的研究方向。
选择合理的论文选题
6.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篇六
关键词: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策
一、我国职教集团发展概况
我国组建职教集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通常由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 (事) 业单位、职业院校等主体组成。截止到2014年年底, 全国已组建各种类型职业教育集团1048个, 成员单位4.6万个。其中, 中职学校7200所, 高职学校950所, 本科高校180所, 行业协会1680个, 企业2.35万个, 政府部门1630多个, 科研机构920个, 其他机构1450个。
江苏省自2003年以来已成立了建筑、旅游、信息、现代服务业、纺织、化工、机电、艺术设计、汽车、交通等14个行业资源联盟型职教集团, 参与的职业院校有400多所, 加盟的行业、企业700多家, 初步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组织形态。
2010年至今, 苏州成立了14个面向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集团, 涵盖光伏技术、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动漫、生物医药、现代金融、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苏州的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开展多校多企业“集群式”合作, 使职业教育最大限度贴近现代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马成荣阐述职教集团概念:“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既自主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组合, 形成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补型的横向联结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联结”。集团化办学, 使职业教育中的组织框架得以完善, 提高了资源有效利用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代表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
考查国外职业教育做法发现,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采取多元化办学模式,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很深。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企业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担任培养学徒工的责任;美国职业教育, 以政策来激励企业参与到职业学校培养计划中, 使工商界参与职业教育起到集团化作用;英国职业教育, 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引导, 整合各方资源, 企业与学校实行“工学交替”“三明治”式教学计划。澳大利亚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机构TAFE学院遍布各城市, 为各行业培训技术人员, 实质上就是一个教育集团。这些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时虽未明确提出走集团化道路, 但其本质上有着较明显的集团化办学特征。
目前, 我国有学者提出职教集团有六种典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1+1+1”的海南模式、“县域统筹”的开封模式、“社区统筹”的天津模式、“校企合作”的天津模式和“三二分段”的江苏模式;把招生和就业、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师资培养和员工培训、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等纳入了集团校企成员间的合作中。这些模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但仍存着一些问题, 表现为校、企、行覆盖面不足, 成员合作关系不紧密,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支持与保障政策不完善, 办学社会效益未充分发挥等问题;“集而不团”现象也较为普遍。
在“大苏州”区划变局的重要时期,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积极探索有效校企合作模式和实现方式, 是新形势下促进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激发活力、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和职业教育深层对接的重要方式。
三、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策研究
经过20多年的探索, 职教集团已形成了多元主体办学格局。在未来相当长的阶段内, 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对策研究, 来化解“集而不团”的通病至关重要。现以苏州现代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为案例, 进行分析。
苏州现代装备制造职教集团 (以下简称“装备制造职教集团”) 成立于2015年3月, 由大市范围内各现代装备制造相关院校、企业联合建立。业务主管部门为苏州市教育局, 牵头主体为苏州市职业大学。现有加盟单位45家, 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1所, 高职院校6所, 中职学校9所, 行业协会2家, 企业27家。在集团建立和运行过程中, 我们发现:只有从建设校企合作的治理结构、平台载体、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 创新合作办学模式, 才能有效整合集团内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力量, 增强多方参与办学的黏合度。具体对策如下:
(一) 梳理各方工作关系, 构建柔性动态治理结构
集团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 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着成员联系不够紧密, 组织形态松散等弊端。因此梳理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中“政、校、企、行”工作关系, 构建治理结构对彰显集团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1.设立体现社会分工协作的集团组织架构
逐步完善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上层决策指导机构, 中层办事机构以及基层执行机构的设置, 从而发挥政府主导、院校引领、企业主角、行业指导的社会分工协作功能。集团决策机构理事会要承担校企合作顶层设计,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产业链。集团指导咨询机构可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联合成立, 负责对集团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度、行业发展信息提供引导和服务。集团办事机构秘书处承担集团计划安排、管理校企合作活动、协调合作关系、考核评价合作效果的职能。集团根据专业建设、招生就业、师资培训、资源管理、技术服务等功能需要设立统一实施的执行机构, 完成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项任务。例如, 集团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可设机电、模具、数控、机制等专业, 主要负责指导和审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课程改革和设计等方面工作。
2.建设与市场密切相关的集团质量考评系统
逐步建立“市场驱动、以人为本、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装备制造职教集团质量考评系统。以市场需求为驱动, 检查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情况。以结果为导向, 通过评价结果反馈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对评价信息进行集成, 多维度分析集团校企资源配置合理性、校企办学潜力发挥有效性等指标。质量考评系统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第三方评价团队等组成评价主体, 采用教学专项检查、师生座谈、专业指导委员会评估、企业走访、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网络调查等评价手段, 做出全面客观评价, 并实施持续改进。
(二) 利用行业资源, 建设校企合作平台载体
加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根据苏州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5年1至7月份, 作为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业产值为4205亿元, 同比增长2.5%, 占规上工业比重24.1%, 实现正增长。制造业中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多, 企业资源丰富, 实力强劲。从教育机构角度来讲, 80%~90%的在苏院校都设有制造类专业, 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资源丰厚。因此集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行业资源, 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载体, 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
1.搭建“产教联盟”平台, 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以政府主导, 推动校、企、行联姻;院校引领, 发挥教育示范作用;企业主角, 成为人才培养的新主体;行业指导, 为行业人才资格标准和专业建设提供重要指导意见;形成“政、行、企、校”最广泛的产教联盟。
依托平台, 协同培育校企师资:落实专任教师深入企业实践, 承担项目, 结对技师, 以有效激励、过程管理和校企协同考核等措施, 保证教师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实施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计划, 使兼职教师成为“会做”“能教”的优秀的“教育员”。协同培训企业员工:校、企、行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社会职业培训基地, 成立培训团队, 设置培训项目, 提升员工综合职业能力。协同培养在校学生:由校、企、行等人员组成“高技能人才产教合作培养咨询委员会”, 根据产业发展布局、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学校资源状况,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2.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融入“教学研发”功能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有丰富的内部优质资源, 搭建本行业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平台, 可使“教学研发”功能融于一体。依托平台, 融入“教学功能”:校企共同开发创新教育课程, 选择课程内容, 设计课程结构, 共同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考虑职业导向性、技能主导性、内容适应性, 并充分运用行业职业技术创新成果。在课程实施上把创新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类职业教育课程框架之中。融入“研发功能”:依托平台, 校企合作共建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科技创新工作站、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学生在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中完成实践教学课程;在科技创新工作站中经教师指导参与企业的工艺设计和产品研发;最后在创业导师帮助下, 学生携创新品进入“创业孵化基地”, 步入真实创业运营阶段。
3.搭建“信息交互”平台, 实现“跨界共享”功能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要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的跨界共享, 需搭建一个基于“互联网+”, 面向“政、行、企、校、生”的“信息交互”平台。平台构建以牵头院校的物联网应用技术综合实训基地的云计算平台为技术依托, 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法, 建成政策信息发布, 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虚拟实验室、基地管理、技术研发与服务、课程资源、教学质量评价、技能培训、就业促进等多个子平台, 向集团内校企全面开放, 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
(三) 开展合作项目, 健全利益驱动运行机制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校企需求的指向是专业人才培养, 只有围绕校企共赢的利益结合点开展具体项目, 才能使合作落在实处。
1.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践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是建立在校企深层次合作基础上的。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在牵头院校原有的“校企导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基础上, 扩大应用范围。采取一个学校对应一个企业、一个学校对应多个企业、多个学校对应多个企业的形式, 将订单班或整班制的学生分散到若干个中小企业, 以多元主体, 实岗共育的方式对学生 (学徒) 进行联合培养。建立联盟内弹性的学分互认体系和学分银行。见图1。
2.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结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内校企协同在技术层面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首先, 制订符合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其次, 分析职业岗位技术要求, 设计体现行业特征的专业课程包。再次, 实施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定制课程”改革方案。最后, 在“信息交互”平台下建设包含教学设计、教学素材、企业案例、虚拟实训及教学评价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库。
3.健全利益驱动机制
厘清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中政、校、企、行等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 以现代学徒制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等具体合作项目为推动, 在共建课程、共育师资、共享资源等内容上体现利益驱动, 构建责任、权利、义务、效益相统一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利益需求的集团运作动力机制、基于教师资源的利益共享机制、基于共同人才培养目标的互动机制、基于教学实施的交融机制、基于动态发展的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基于科学合理的合作考评机制。
(四) 创新“三链融合”“六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应根据区域内行业发展趋势, 从市场多元化需要出发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 实现专业错位发展。集团内院校应做好教学改革, 把专业培养目标融入企业产业链和利益链;企业需全程参与院校培养过程, 把自身利益诉求融入教育教学改革中;形成基于“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和“利益链”深度融合的合作办学模式。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通过专业调研形成行业人才培养标准, 使“专业”和“产业”对接。通过校企共同开展教学活动, 联合科技攻关, 共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机器人联合中心”“智能生产实训车间”“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提高产学研成效, 使“教学”和“研发”相融。通过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试点, 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使学生入校就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 形成“招生”即“就业”。以上述途径, 将学校、企业等办学主体和人才培养各环节有机联结、动态组合, 形成基于“专业+产业”、“教学+研发”、“招生+就业”六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明伦.行业资源联盟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形态研究——基于江苏14个职教集团发展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1) :35-39.
[2]马成荣.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 :83-86.
[3]黄才华.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228-230.
[4]谭界忠.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7.职教汽修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引导;挑战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罗杰斯认为人是有理性的生物,人会自我实现的主动愿望。人的学习行为会受到人自身的自我意识的支配,并且人有自我实现的意愿。马斯洛进一步认为,人的学习行为及自身成长是人的基本需要。人的自主学习具有其自身的内驱力。通过实验表明,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中职汽修学生对新的实验设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在分组进行竞争性学习及学习评价时,学生均表现出强烈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这都是中职汽修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驱动力,也正是如此发现,让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得非常顺利。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
1.教师引导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学生的行为一般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和进行的。而我国大多数教师习惯运用讲授法教学,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均存在怀疑,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存在怀疑。研究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初期教学研究实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欠佳,教师也因为长期的讲授法教学养成的惯性教学方法,表现得不太适应。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教学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升,很多学生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也变得非常多样化,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
2.好奇心引导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理论性知识变少,实践性知识变多,尤其是汽车专业课的教学尤为突显。而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人天生具有探索新知的愿望。在课题研究的中期,教师发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自主学习,是一件事半功倍的教学方式。只不过教师要在课前进行知识内容的筛选和甄别,找到易于触发学生兴趣和好奇的知识点,并设计好实验和工作页,提供一些必需的知识链接,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引导的自主教学使一些纪律性差的学生进步很大,这为后进生转化提供了一种极其有意义的教学策略选项。
3.任务引导
知识的系统性是工程领域中的一种基本特征,而操作的规范性和流程性又是职业教育必须要培养的。前些年提倡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驱动力方面饱受争议,经常有专家说“有任务无驱动”。而在自主性学习领域中,我们提倡任务引导,即由工作任务和在工作任务书引导下,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自主学习,探索操作流程和工步的操作技巧。此时我们非常强调教师以及任务引导组长的重要性。在规范性操作的某些环节上还是要有示范性操作或是对规范操作的讲解。如分组进行自主学习时,应指派相应的教师或任务引导组长,给予及时的纠正和示范性操作。
4.竞争性评价引导
人的成就动机以及自我实现的愿望都会改变人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习惯。我们在自主学习研究实践过程中,发现自主性学习加上竞争性评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在分组学习时,组中核心成员会更多地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成员,以实现共同学习和进步,并且会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传授给这些同学。我们发现,由较为优秀的学生总结的学习心得往往行之有效,甚至是教师在备课时会忽略掉的一些有效办法。
四、自主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1.自主性预习
课堂自主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经对相关教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否则无法进行讨论、交流以及实验来建构新知识。研究表明,自主预习的重要程度在自主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所以自主预习是必需的,但如何开展自主预习呢?
(1)布置自主预习任务。教师根据即将开展的教学内容,先期布置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即要先期看懂的原理图或工作准备,由学生在课前就通过预习做一些知识贮备。
(2)完成自主预习任务书。为了让自主预习达到一定的成效和标准,教师可以设计自主预习任务书,确定预习目标和预习任务。考核学生预习效果,如流程性知识、数据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图表归类型知识。
(3)分组制作学习PPT。分组制作学习PPT,第一个目的是为自主性课堂做准备,让学生按PPT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第二个目的是知识的加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反复加工的过程,在反复加工过程中,加深认识,深入理解。制作PPT时学生会对知识结构产生更深入的认识,更容易将知识联系起来,并就各知识点的重要程度重新组织和架构。这也是知识的重新建构过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组内分工
组内分工包括预习分工、学习任务分工、工作分工、讨论分析及汇总汇报的分工。组内分工,细化工作,大大提升课堂中的组织效率,减轻专业实训课教师的工作压力,让实训工作变得有条不紊。但在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的初期一般不会太顺利,这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和磨合才能形成很好的配合。而这期间学生的配合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无比重要的。
3.课堂中的自主学习的推进
教师应设计一定的课堂自主学习任务书,结合自主学习课堂的教学特点及教学主要内容,设计教学推进的主线。这与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会有些不同,应该由少而多、由浅入深、由易渐难、由简再繁,减少学生的恐惧感和不适应。课堂中的知识引入,可以由学生完成,课堂中可以加大讨论和操作实践的比例量。
4.自主学习的成果展示很重要
成果展示是自主学习内趋力外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通过成果的展示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体现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展示的学习成果也是整个学习小组的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的展示,从而进一步加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5.评价交流环节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自主学习的评价由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组成。因为是自主学习,所以感受非常深刻。评价环节中的所感所悟极其真实,每一次对自己的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均会在下一次自主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因为每一个教学环节均由学生一环环真实积累而来,故组间评价和交流也是直击要害。所以评价交流环节变得非常有效,不是为了本次课的结束,而是为了下节课更好地开始。
五、自主学习的优缺点
1.自主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学会了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及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自己的学习。
2.自主学习存在一定程度的发散性
从课堂教学而言,发散性具有优劣并存的特性。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解读和呈现方式,教师可能会来不及处理一些可能存在争议的知识内容。发散性另一个优势是能促进讨论,增加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和全面性。
3.自主学习对后进学生是极大的挑战
自主学习如果运用不好会加剧班级学生的两极分化。故教师应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中合作的重要性,并预先设计好课堂教学中任务、能力、知识的分层,让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促进每一位学生。
4.自主学习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带着疑问求助教师,而有些疑问也可能是教师或是教育专家也存在的疑惑。这就形成了挑战,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師范大学出版,2001.
[2]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宣城职教研究】推荐阅读:
宣城项目策划10-12
宣城市市区住宅物业服务收费标准07-29
职教中心总结08-01
职教演讲09-25
职教论坛11-02
宣城三中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政教处工作计划09-06
职教中心督学制度09-08
职教中心资料封面11-08
职教师资专业化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