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大学课堂

2024-07-21

我理想中的大学课堂(精选8篇)

1.我理想中的大学课堂 篇一

我理想中的大学

大学是放飞理想,追逐梦想的神圣殿堂,我理想中的大学校园应该是绿树成阴,梦中的象牙塔应该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大学”这两个字,在所有高中生心目中,是神圣而又神秘的。对我而言,同样如此。从小到大,从幼儿园到到初中,考进理想的大学,是我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

理想中的大学到处是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欢声笑语。这里是绿树与鲜花的海洋,令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夏天走在校园里,踩着绿的如黛玉色的青草,呼进带着泥土味道的空气,耳边不时有清脆的鸟鸣,真是美的享受!秋日里,走在梧桐树下,踩着蓬松的落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不时还会有摇摇欲坠的落叶从树上落下

理想中大学的生活是美好的。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在理想中大学中,我们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理想中的大学可以让我茁壮成长,可以让我在毕业的那一年感到骄傲,并且知道要往哪里继续走下去,让我四年后在回顾的时候可以骄傲的说,我学到了很多,我舍不得离开,要和大学里的好朋友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大学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是完美的,它能让我们充分展现自己,它能培养我们的自立能力,为我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奠定基础。

在这里,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我们可以在图书馆里泡书,也可以与同学交流,与老师对话,与大师请教,增加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涵。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尽量展现自我,充实自我。在活动中,发现有点与不足,听取他人的建议,改正缺点不足,不断提高自我。“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更高的蓝天飞翔,在广阔的空间留下自己的脚印。

大学,在我的初步设想中,她是一个书香芬芳浓重的书屋。书是知识的海洋,每个人都想接受它的洗涤。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心腹之地,希望同学们畅所欲游。大家在这儿或其他一角、教室,欣赏各种报刊、杂志、教科书等,以了解民生民意,国家方针政策,以及世界形式走向等世间百态。即充分满足视野享受和充实自己,又锻炼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在书香芳香中生活学习实为一种人生享受。

大学,在我的初步设想中,是紧张而富有节奏的。早晨,第一缕霞光,唤醒了我们甜蜜的梦,让我们心情舒畅地迎接崭新的每一天。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在晨读。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位学子进入大学后,更加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我也会和他们一样,投入进紧张的学习中去,不教一日闲过。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求知若渴的脸,和学识渊博、谈吐优雅的师者。无论白天黑夜,学习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成为生活中的一件趣事。因为,在这里,是青春的碰撞,是心灵的交汇,是理想的碰撞,是人生的体验,是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养分最佳的时机。我想,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一定会珍惜学校提供给我的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大学,我梦想中的大学。我们的大学因该是这样度过:当我们回首时不会因浪费青春年华而后悔,只会感到自豪与充实,无愧与青春。现在大学正等待着我们用智慧的大脑与勤奋的双手去书写。

2.我理想中的大学课堂 篇二

一、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外语, 一方面, 可能是对外语本身或外国文化感兴趣, 另一方面, 可能是对外语作为一门升学、就业的重要评价标准的课程的重视。前者被称为“融合性动机”, 后者被称为“工具性动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同时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将学习外语的工具性动机转化为融合性动机, 即对英语及英语文化本身感兴趣。因为只有这样的兴趣才更持久, 更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达到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 教师的个人魅力。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 进而喜欢他所教的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知识能力以及他的语言艺术、行为举止,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的学生。因此对每一位教师来说, 最成功的教育莫过于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新颖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热情。所以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的基础上, 结合阶段性教学目标以及大学英语课本的内容来计划和安排课堂活动, 力争使学生们在愉快、轻松、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 掌握英语。

3. 学习的成功体验。不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学习的收获, 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成就感对英语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机会, 如课前演讲、小组竞赛、团队表演等, 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同时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估机制, 及时反馈学生的进步, 鼓励学生不断进取。

二、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所谓的PPP方式, 即讲解 ( Presentation) 、练习 ( Practice) 、输出 ( Production)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显而易见: 课堂上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的讲授些语言知识, 因此学生缺乏练习的机会。如此以来, 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本质产生了误解, 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一个学习语言知识、记忆语言规则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造成一些学生外语学习高分低能的一个重要理由。

“Language is not taught, but learned. ”运用语言学家指出: “我们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 我们只能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外语学习的环境。”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实现传统的角色的改变, 用英语与学生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 才是学生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实践。而且这种真实的交际活动不应仅限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语言技能的操练和语言任务的完成, 而更要注重用英语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沟通。除此之外英语课堂教学还要为课外学习做适当的准备, 包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条件, 例如外语图书、报刊、广播、影视、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等。

三、文化的传授, 道德的教育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在语言课堂上讲授文化知识至少有三个目的: 让学生熟悉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 帮助学生跳出自身文化的圈子, 以目标文化的角度考虑自身的不足; 通过不同形式的课堂练习, 向学生强调理解语言和理解文化的不可分离性。例如, 教师在课堂上对西方文化的介绍, 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向学生讲解中西深层的文化和思维差别, 促使学生利用更加得体, 更加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 而不至于因为误读对方产生所谓的“文化休克, 文化冲击”。因此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不同文化只有差别, 没有优劣之分。我们了解外国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本民族的文化, 并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致力于传播、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四、指导语言学习对策,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往往都是成功的学习对策使用者, 因为他们是积极的语言实践者和运用者, 对语言使用有着强烈的愿望, 并且能创造性地学习。实验证明, 通过学习对策的培训, 学生, 尤其是原来外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 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质量。因此, 帮助学生了解并使用符合个人特点的学习对策,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应该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潜能, 教育要以学生的进展为本,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目标看, 现代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也都强调以对学生学到的能力 ( learned abilities) 到注重学生学习的能力 ( learning abilities) 的评价。所以说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这也是衡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最高标准。

五、结语

在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中, 理想中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变化, 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我们只有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 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 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高目的: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摘要:一般说来, 外语教学的实施有五大主要过程:需求浅析、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堂教学、课程评估, 其中课堂教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然而如今外语课堂教学的革新还仅局限于局部的变化:单词讲解——课文讲解——课后习题“三部曲”的教学方式始终沿用, 即使借助现代化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来教学, 也只是把黑板换成屏幕而已。此种授课方式, 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惰性,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理想中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集文化传授和道德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革新,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王蔷.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3.我心目中的音乐理想课堂 篇三

【 关键词 】音乐课堂 理想 审美 情趣 快乐

理想的音乐课堂是课堂里教师和学生用音乐对话、交流,让情感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在音乐中享受阳光般美好灿烂的生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

一、理想的音乐课堂是审美的课堂

音乐以优美的音乐形象吸引人,感染人,使受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接受到美的信息,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响,动听的歌声,形象的表演,生动的语言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具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

二、理想的音乐课堂是有规则的课堂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此,想让孩子从审美能力上得到提高,必须要求音乐课上有严格的课堂教学常规。我们要求从进音乐教室开始就要安静,唱歌要用小耳朵听伴奏、聆听音乐时要安静,用心。表演时落落大方,表情自然,唱歌时背要直,头要正等等。严格的音乐教学常规慢慢引领着孩子们走向音乐的殿堂,而我们音乐课追求的音乐性,也只是在这严格的、科学的音乐教学常规中才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在严而有序的音乐课堂常规下,课堂里的生活才会精彩而有价值,课堂的音乐性才会有它坚实的基石,才能培养出具有音乐的耳朵、生活情趣的孩子。

三、理想的音乐课堂是富有情趣的课堂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 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主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四、理想的音乐课堂是知识技能的课堂

音乐的课堂也缺少不了知识技能的存在。知识技能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从属于音乐审美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探索、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重要基础,它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各种音乐技能技巧及发展音乐能力。在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中,倡导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参与实践的基础上。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应当是在学生感受、体验、理解、表现音乐的过程中顺带地解决,不能将音乐知识技能当作目的的本身去追求。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应当将音乐知识技能“悄无声息”地落实在游戏、演唱、律动、欣赏等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巧妙地将音乐知识技能这条暗线伏于教学实践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领会、掌握。

五、理想的音乐课堂是师生都快乐的课堂

这里的快乐指的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快乐。在师生共同愉悦的课堂中,产生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以童心唤童趣,让孩子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基础。能让师生都感受到快乐的课堂就是理想课堂。

六、理想的音乐课堂是知识技能与审美情趣相得益彰的课堂

4.我理想中的大学作文 篇四

校园大门两根蓝色的大圆柱上面,一只白色大海鸥昂首远眺。站在大门口,笔直的校道,从校门口一直延伸到远方。两排绿树像卫兵一样挺立在校道两边。校道的尽头,是一座庄严的升旗台。风中,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升旗台后面的教学楼的正门上方,挂着一个大电视屏幕。瞧,学校电视台正在直播新闻呢!那个女主播好漂亮好神气!我心里暗暗下决心:加油!有一天,我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学校电视台的女主播的!到时候,我每天不仅要及时为老师和同学们播送全球最新的资讯,我还要插播一些笑话,让整个校园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叮叮叮——”上课的铃声响了。这里的教室真大啊!阳光透过明亮洁净的的落地窗,照在长长的课桌上,给莘莘学子们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色光环。你可别小看这课桌,课桌的右上角有个不起眼的U盘插口和三个按钮。红色按钮一按,桌面就成了显示屏,可触屏,哪里不懂点那里,网络老师随时都可以跟你互动。绿色按钮一按就启动上课录音功能,录下来存到U盘里,我们就可以带回宿舍慢慢琢磨!而黄色的按钮是最让我喜欢的,我看到一位戴眼镜的女同学埋头看书太累了,就轻轻按下黄键,座椅马上启动提神醒脑的震动按摩模式!多么人性化的设计啊!

“加油!加油!”大楼外面传来一阵阵的呐喊声。我循着声音飞到了教学楼旁边的体育馆。这是一座超大型的建筑。可别小看它,里面篮球场、足球场、溜冰场、羽毛球场……应有尽有。此时“大球”里面正在举行羽毛球比赛,同学们都围在双方呐喊助威呢!这个体育馆是学子们的天堂!同学们在这里挥洒汗水,释放激情!因为大家知道:只有强健的身体才能飞得更高,运动场上的友谊才会天长地久!

“咕咕咕——”哎呀,从一栋十层高的大楼里飘出的一阵阵香味引得我的肚子直叫!不用说,这就是大学中的美食大楼。这座大楼里囊括了全中国大江南北的各种美食,红的、黄的、白的、黑的……五颜六色;酸的、甜的、咸的、辣的……五味俱全。难怪每个学生脸色红润,笑容满面。

紧邻美食大楼的是“两本巨书”。别小看这两本“巨书”。它们可是学校里的宝贝。泛黄的那本“书”,里面装的是纸质的书,古今中外,包罗万象。淡蓝的那本“书”,装的是全息立体书。想看什么,立马就身临其境。那叫一个奇啊!

迎面走来两位老学者,看起来是满腹经纶,很有修养的样子,原来是南怀瑾老师和余秋雨老师!哇!国学泰斗啊!校园里,篮球高手——姚明和乒乓球的老将——邓亚萍正与大学生们切磋;大树下,季羡林教授正与学生们畅谈;演讲台上,闻一多先生慷慨激昂地演讲着……真开心,看到他们,我如同来到《哈利波特》里面的魔法学校。老师们一个个身怀绝技,手中的魔法棒一挥,大家脑洞便大开……

5.我理想中的课堂作文 篇五

我理想中的课堂是智能的。我们的课桌上有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按钮,每个按钮都具有不同的功能,课堂上老师不用讲课,他们只需把本节课的内容以邮件形式群发到每个学生的智能课桌上就可以了。如果学生想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只需按一下“听课”按钮,老师的全部讲义便以文字和视频的形式呈现在课桌画面上;如果学生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按下“在线求助”按钮,就可以通过和老师在线视频对话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想检测一下自己的自学成果,就可以点击“自我检测”按钮,进行自主测评。

我理想中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的地方,而是师生之间进行交互对话的舞台,老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和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平等的主体,老师维护学生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不以高低、强弱来划分学生。民主的课堂是我们每个学生都渴望的。

我理想中的课堂是高效的。高效的课堂需要我们每个学生都养成自主学习和认真听讲的习惯,课前预习扎实了,并且能认真听课,老师就不用花太多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就可以按照正常教学进度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同时也获得应有的知识。

6.追求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 篇六

作者: 许正思(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广西崇左江州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三班)评论数/浏览数: 1 / 56 发表日期: 2010-12-20 15:53:33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干百次地问过自己。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学会听、说、读、写; „„

这是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语文的审视”中的一段话。语文是什么?或许一千个语文老师就有一千种答案;或许昨天、今天、明天的语文会有着不同的答案。这不是永恒不变,但却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以前的我曾经认为:教师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等等都是我们以往评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聚焦所在。甚至于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的一句评价语就是:这班学生配合的不错。如此,学生的“学”成为了教师“教”的辅助与点缀。其实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富的人文、深邃的哲思、绵延的情感,让孩子们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和对话交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今天就谈谈我对“理想的语文课堂”的诠释。

一、多彩的语言让课堂神采飞扬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渐入高潮的时候,这样一个环节的处理更是让人叫绝:

师导语: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遍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哈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导语:夜很静,人们早已经进入了梦乡,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遍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哈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导语: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周总理揉了揉疲惫的双眼,拿出了今晚要审阅的最后一个文件,只见他——

生: 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遍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哈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导语: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夜晚啊,这是一个多么就艰苦的夜晚啊,这又是一个多么平常的夜晚啊,因为在那一个夜晚,我们的总理思考着许多许多的问题„„(音乐响起)

在老师充满激情的导语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时间在一点点的推移,看到了总理不知疲惫、伏案批阅的身影。我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会不由激起对总理的最真诚的怀念,感受到那一种浓浓的氛围而潸然泪下。所以像这样一堂语文课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无疑是一堂好课。

二、丰富的人文让课堂充满活力

注重人文渗透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人的教育。而这种关注,不仅仅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能够理解生命的价值,是否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经验和能力,以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闪耀着人文精神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这是我在上口语交际教学中《老师领进门》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从幼儿园到现在,我们已经在许多老师的门下接受过教育了,其中你最尊敬的、最难忘的老师是谁?”(学生交流)

师:“是啊,关心教育我们的老师让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可是有人说,时间如流水,能冲淡一切,谁也无法保证,几年后,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我们还能清晰地记着这些老师,记着他们的恩情。然而,让我们感动的是,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伟人、名人都对自己的启蒙老师念念不忘,几十年后,还要去寻找、拜访,被传为佳话。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师:“读了这四个小故事,你有何感想?”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伟人、名人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都不忘去感谢自己的启蒙老师,那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师:“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那些曾经关心、帮助、教育过自己的熟悉的或陌生的人说几句心里话。” „„学生交流„„

“文章不是无情物”,历来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这堂课通过让学生回忆老师关心教育自己的事,感受伟人的尊师故事,拨动学生心中那根尊师爱师的心弦,课堂的情感基调也被奠定,使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也有了自己新的思考,这难道不是一堂好课的标准吗?

三、感悟与对话使课堂闪现智慧

感悟,是语文教学活的灵魂。学生对文本没有感悟,那么一切的文本对话,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课程提倡“生本”意识,于是课堂上就由教师的“一言堂”,焕然成了学生的“多言堂”,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角,这本没有错。但随之而出现的是学生想的少,没有真正做到静心思考、认真感悟,那又怎能有效地进行对话呢?让我们来看看《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案例。师:(深沉地说):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段文字,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战斗现场,亲眼目睹你的战友邱少云在烈火中被活活烧死,你的心情怎样?(有几个学生举手,但教师并不急于迅速让其作答,而是耐心等待更多的小手举起,才从容地请学生作答)生:我的心如刀绞一般。

师:体会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痛。生:如同刀在心口上绞一样难受。

师:课文中指什么像刀绞一样绞着我的心?自读课文,讨论交流。生: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我担心他会忍不住痛而大叫起来。我的担心如刀绞一般难受。

生:邱少云被大火活活地烧着,而我又不能救他,这种心情如刀绞一般。

生:看着火苗在邱少云身上乱窜,我真想出手帮他熄灭身上的火,可我又不能。我的心很矛盾,又很心痛和无奈,这如同刀绞一般绞着我的心。

生:我真想大声地说,这样的战友不能牺牲,我觉得心真的很痛„„(学生痛苦地诉说着,有几个眼里还噙满了泪花)案例中,教师创设情境,“如果你亲眼目睹了你的战友邱少云被大火活活烧死,你的心情怎样?”使读者、作者及文中人物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学生的对话交流如同奔涌的泉水,滔滔不绝,他们心中装满了诉不完的哀痛和崇敬。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生离死别、刻骨铭心的人间真情。让学生在这样一堂感悟与对话的课堂中有所收获,内心得到一种震撼,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四、生成让课堂充满魅力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这是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片断:

当学生们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这一问又掀起了议论高潮。学生有的说起学过的《挑山工》里的主人公,有的说起对门有个修车铺修车的是个老爷爷,还有的说起长期在海上捕鱼的叔叔,也有的说起每次到我家来送气的那个老爷爷„„ 话匣子一打开,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源源不断啊!我欣喜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棒,刚才的讨论就是对‘饱经风霜’最好的诠释。你们想要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吗?”同学们兴致盎然,欣然提笔,埋头写了起来„„

在这堂课上,如果当时老师只是一味地把“饱经风霜”的含义直白地解释给学生听,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但能否深刻领悟到它的含义,进而灵活运用它呢?面对此情此景,他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一个成语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这样做,不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让学生通过听、想、说、议的过程,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兴趣,真正达到了“言之有物”的目的。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充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设计中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让师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所以生成让语文课堂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五、高效让课堂实现最优化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目标明确,过程紧凑,效果良好。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运用能力有了最大程度地发展和提高。他们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今天上午聆听了王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对我触动很深。本节课时一节学完新课后的整理复习课。上课前王老师便有意识的让学生齐背刚刚学过的精彩语句,既合理的利用时间,巩固、积累了知识,又为上课创设了氛围和环境,一石二鸟。随后,明确目标,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生字、词。便直接出示生字、词。直截了当,直奔主题,省时高效。让学生选择难记的字,说说记得时候要注意什么?不同学生的发言加上老师随即的点评和强调,生字词的指导工作便无形中结束了。随后便是学生习字练习,先描红,再练写,教师巡视指正,关注后进生的情况。仅跟其下的是听写。教师读学生写,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写,教师说上句,学生补充。各种形式的听写,将刚刚学过的基础知识狠狠地练了一遍。随后又开展了词语积累、佳句积累、写话训练等实实在在的技能的训练和有效的指导。整堂课学生在不断的动脑,也在不断的动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语文教学需要“舞台课”的引领和指导,更离不开这样的扎扎实实的“家常课”;“舞台课”需要探讨,“家常课”更值得研究。以实惠为标准的“家常课”似乎更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正大光明的去研讨和展示,交流和推广,让其成为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

六、生动让课堂产生智慧

所谓“生动”,正如贾志敏老师所说:“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用自己准确、生动、幽默、煽情的语言及高超的教学技巧,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求知,主动求疑,主动求异,主动求法,主动求博。一位老师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巧妙的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创设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观的参与,让学生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这位老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还是没有雷雨的北方的早春,学生在刚经过漫长的冬天后还不能及时想象到雷雨来时的情景。所以在教学开始阶段,就先播放雷雨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雷雨前,雷雨中的自然界的变化,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妙的悬念。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为营造美的氛围,我让学生看图并结合想象呼吸雨后空气的感觉,使想象能力的训练和朗读的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个案例中的整个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笑声阵阵,动静有致,高潮迭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因言语的交锋及思想的碰撞而不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和情感的升华。这难道不是一堂好课吗?

七、开放让课堂充满魅力

“开放”一是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开放;二是指教学资源的开放。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一节好的语文课绝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框死在文本中,而应在深入领悟文本意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超越课堂,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入广阔的生活,使学生学会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学会关注时事、关注生活,从而积淀文化底蕴,增广知识见闻。下面是一位老师在教学新课标语文第一册《操场上》一课时的片段实录。我觉得,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有着开放的课堂教学思想,采用了开放的教学方式。

学生看图说话后,教师先随机在黑板上出示了六个词组: 师:请翻开书,读读这些词语,不认识的可以读读拼音。(学生充分读后反馈)

师:会读了,咱们就来做做游戏——“你演我猜”。我拿一张词语卡片,小朋友先认一认,然后用动作演一演,让老师猜猜是哪个词语。(师出示“拔河”,面向全体作猜词语的人。)

(生在看见“拔河”这个词语后,纷纷做出拉绳的样子,有的向后仰着身子,有的紧咬着牙齿。最有意思的是有一组小朋友,大家一起合作徒手拔河,表演得生动极了。)

师:(兴奋地)我猜出来了,是“拔河”。生:老师真厉害!(拍手表扬老师)

师:我要感谢全体小朋友呢!因为大家认得准,演得像,合作得好,老师才猜得对呀!

师:谁还愿意来猜词语?(指名一生上台)(师出示“踢足球”一词)(生看见词语后,教室里立即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不仅演得像,还不时发出“射门”、“好球”的经典语言。教师的精彩表现就应该是常常呆在舞台一边的高明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舞台的主人——演员。我觉得,这堂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教师采用了较为开放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专注地认读,投入地表演,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无需再去表现自己的才华了。这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7.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篇七

俗话说, 选好一个校长, 就等于办好一所学校。可见, 校长在学校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提倡“教育家”办学的教育观念下, 一所名校, 应该有一个教育家式的好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有自己的教育风格, 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人, 就可以称为教育家。”这就是说, 和一般普通教师相比, 一所名校的校长, 他不仅应具有崇高的人格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包括审美素养、师德素养、个性素养) , 具有渊博的学识技能、机智的育人艺术 (包括审美能力、情趣素养、能力素养) , 还应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风格, 他要能凝聚全体教师的智慧, 带领大家走“科研兴校”之路。

首先, 教育家型校长应是学习型校长。校长要实现自我超越, 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一方面, 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为更好地发展现代教育研究奠基;另一方面, 学习各地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 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同时, 校长要以自己的爱学习, 勤研究, 带动全体教师学习和研究, 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 和教师一道, 不断修炼自己, 实现自我超越。

其次, 教育家型校长要敢作敢为, 富有开拓精神。要完善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敢为, 即善于拓宽管理空间, 加强中层干部培养, 既会“掌舵”, 又会“划桨”, 既敢于放权, 又懂得惜才, 努力把中层干部锻炼培养成为精通学校管理、精于教育教学的两把好手, 形成一个开拓进取的管理集体;要制定科学的教育科研规划, 走“科研兴校”之路———有为, 即善于创设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绿色通道, 建立高素质的教育科研团体, 通过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方式, 狠抓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 大力实施教育改革,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发展创新教育;要落实科学的学校建设规划,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不虚为, 即善于带领行政班子成员, 制定学校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加大教育投入, 不搞花架子, 不搞形式主义, 做到真抓实干, 以构建健康、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二、有一个科学、长远的学校发展管理规划

名校的发展, 不应该单纯注重外观的铸造, 而应该注重内涵的发展。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名言说:“大学, 非大楼之谓也, 乃大师之谓也。”大学之大大在大师之大, 大学之大大在学术之大。真正的名校, 不应过分注重外观视觉形象上的“大”, 不应过分建设豪华、壮观的大门和一幢紧挨一幢的豪华大楼, 不应在外观视觉上竞显攀比之风, 不应靠豪华壮观的外观视觉形象之“大”来提升自身的名气, 而应从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和全面发展的综合角度来考虑, 制定科学、长远的发展管理规划。

传统的观念认为, 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名校, 人们把学生考试分数、毕业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 受其影响, 一些学校管理者就单纯以考试分数、升学人数来衡量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他们往往以抓重点学校 (他们心目中的“名校”) 升学率、提高本校教育知名度为由, 带领教师把培养少数能升重点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 采用“题海战术”“时间战术”等方式, 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 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忽视大多数学生, 特别是不能升学的学生的需要, 导致了“高分低能, 低分无能”的怪现象的出现。有的甚至不惜代价到其他学校争抢优质生源, 片面提高升学率, 从而加剧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和学生受教育的不公平。

其实, 真正的名校, 并不靠这种投机取巧的招数来提高升学率, 提升名气, 而是注重学校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 注重学生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和培养, 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那种靠抢优质生源、提高升学率来出名的发展观念是短命的, 没有根基的。这些学校, 一旦缺少各地输送的优质生源, 他们和其他学校一样, 名校不“名”了。

三、有一个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教师培养模式, 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师培养计划, 而且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考核和评价制度, 营造教师读书学习和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以培养造就一批学习型、专业型、科研型、奉献型教师队伍, 构建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理想的学校应构建“合格 + 特长”的人才培养系统, “生本理念”应贯穿学校教育发展的始终。学校应摒弃那种单纯靠“题海战术”“时间战术”等加重学生学习和课业负担来片面提高考试成绩的昙花一现的做法, 不应为了单纯追求分数而禁锢学生思维, 而应根据自身实际, 在课堂改革上下工夫, 在开办兴趣小组、特长培训、综合实践等活动中找途径, 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又注重学生特长培养, 既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又让学生的特长得到挖掘、发展和培养, 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实践、学会创新, 为他们终身学习、创新实践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

不仅如此, 理想的学校还应注重营造宽松、舒适、愉悦的育人环境。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学校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运动区等布局, 做到既各自独立, 又协调配合。要不断打造校训、校歌、教育名言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校成为传承科技文化的圣地。要不断建设和开放学校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等资源, 优化管理服务职能, 引导师生学习和研究, 提高综合素养。

8.我理想的语文课堂 篇八

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趣味。学生有了纯正、成熟的语文趣味,就会对语文产生发自内心的好感,为它喜悦、为它忧伤、为它付出、为它收获。惟其如此,语文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一生的自觉行为,语文才能给人以力量,并影响学生的一生。

让知识像淌过学生心田的清流,滋养学生的心田,为他们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因此,我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醍醐灌顶,其乐融融,如坐春风。

一、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书声的课堂

在不同的人心中,天籁之音各不相同。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于孔子而言,《韶》当为天籁。篮球场上球迷的欢呼能让球员感受进攻的快乐,于姚明而言,球迷的尖叫与欢呼当为天籁。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学生或充满童真、或充满激情、或充满神往的读书声才是天籁。

语文课,应该放声去读。

唯有读,才能使学生进入文本、真正与作者对话,才能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唯有读,才能让学生忘却自己和现实中的烦恼,沉浸在作者用文字描绘的图画之中,沉浸在作者用心血构建的灵魂世界之中。要言之,唯有读,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唯有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读出声音、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朗读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学生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

唯有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古语有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手感、乐感的形成离不开“观”和“操”的实践,语感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吟诵、美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作品,特别是其中的精彩片断,文章的精妙之处自然了然于心,语感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汉字表意,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极富音乐感和节奏美,平仄声韵整齐有序,讲究抑扬顿挫,易于诵读,易让人在背诵中领悟其含义,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二、语文课堂应该是议论纷纷的课堂

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解决“钱学森之间”的根本途径也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唯有有思想的人才能担负起振兴民族的重任。唯唯诺诺的只是奴才庸才,绝不是人才。人云亦云,只是他人思想的复制与翻版。

语文课堂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探究精神。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与合作者,而不是真理的拥有者与是非的判定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只有敢疑会疑,方能有新的发现、激发起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大脑不应该是用来装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是加工厂,对旧有知识进行加工的场所。学生更不应该是考试的机器,而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学习,不仅仅是为未来谋生的工具,更应该是创造幸福的所在。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学生在质疑与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并通过讨论解决疑问,其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合作精神得到培养。由此,学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材和知识的主人。学习也因此成为幸福的智力活动。学习可以辛苦,但决不能痛苦。质疑讨论无疑是提升学生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有学生独立声音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三、语文课堂应该是醍醐灌顶的所在

语文学习是学得、是习得,更要让学生能够悟得。学生通过学习,通过质疑与讨论,通过教师的点拨,可以产生一种拨云见日、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

语文学习关乎历史、关乎自然、关乎艺术、关乎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困惑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解决人生的困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由此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对象的,结果不同。电脑、网络是学习生活的工具,学生由此知道如何利用电脑、网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由此知道博采众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由此知道向别人学习。“重岩叠嶂”,根据“岩”的偏旁,学生知道“嶂”也应该是山字旁,“祈祷”“祭祀…‘吉祥”,因为与神有关,所以都用示字旁,学生由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备尝学习的快乐,逐步接近语文的本质,逐步参透语文学习的真相。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明白了学习的本质。于是,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四、语文课堂应该是其乐融融、如坐春风的所在

有这样一则关于国学大师刘文典的趣闻逸事:

刘文典教授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

此情此景,当是做学生者一辈子难忘的快事。

语文课也应该是充满快乐的所在。

学习,应该是紧张的;做学问,应该是辛苦的。但学习和做学问都应该是快乐而幸福的。

语文课堂,或因为向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陶醉其中,因此而感受到了快乐;或因为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而妙不可言,乃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感受到了快乐;或因为激情澎湃,学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感受到了快乐;或因为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机趣哲理,让学生悟得了人生的真谛,也因此感受到了快乐。

一节好的语文课,学生在下课的时候忘却了下课,在上课的时候忘却了时间的流逝,走出课堂的时候恋恋不舍、回味无穷。一切都因为语文课堂其乐融融、如坐春风。

上一篇:教师评优工作个人总结下一篇: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