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特征分析论文

2024-10-06

建筑艺术特征分析论文(共8篇)

1.建筑艺术特征分析论文 篇一

1.民歌选材的广泛性

一方面,选材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前提基础。选材对于赫哲族传统民歌的创作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赫哲族传统民歌的题材不仅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同时还有小事物的表达。具体可以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综合反映日常劳作方面的题材,二是突出表现社会斗争方面的题材;三是重点表达爱情婚姻方面的题材;四是有关传统故事方面的题材;五是革命斗争方面的题材。另一方面,题材的细分。赫哲族传统民歌的题材可以按照歌词或是曲调的不同进行细分。赫哲族传统民歌题材的广泛性突出表现在许多方面。以嫁令阔为例,主要是赫哲族男人在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一种情感表达,涉及山歌和号子等多种题材。在歌词内容的表达上,可分为古歌、神歌等多类型题材。

2.民歌主题的全面性

主题可以看作是文艺作品中主题思想的简称。在文艺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中,主题不是一个相对赤裸的抽象思想表达,更是与具体的题材或所设定的艺术形象有较大的关系。主题作品应具体描绘出其所应有的相关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各要素间的组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表演者、创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深度不同,对主题的深度与广度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有关爱情主题的表达上,赫哲族民歌所表达出的内容不仅有男女之间的情感表达,同时强调爱情的忠贞性,如《河边情歌》等;还有一些是歌颂新生活的赫哲族传统民歌,其中有感谢毛主席的赫哲族传统民歌,如《共产党救了咱赫哲人》;更有表达出对家乡赞美的赫哲族民歌,如《唱响家乡乌苏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赫哲族人民受长期以来的渔猎生活的影响,将民族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在民歌创作中,有关民族精神主题的民歌较多,代表了一种民族性格。一些赫哲族传统民歌中更加突出的是对赫哲族民族英雄性格的表达,所宣扬的主题思想更加宏观和令人震撼。

3.民歌形象的多元性

音乐形象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不具有直观与空间性,但是赫哲族传统民歌作为歌词与音乐相结合的重要结合体,具有一定的塑造性。其整体上可以调动听众的丰富想象力,使听众真正感受到民歌表演所带来的强大震撼力,实现头脑中的审美再创造。可见,赫哲族传统民歌的音乐民歌形象创造更加凭借歌词和曲子相互结合,进而形成多元化的形象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人物、景物等形象充分引入到赫哲族传统民歌中,开始成为现代艺术特征发展的重要标志,成为赫哲族人民所演绎与传唱的主对象。首先,赫哲族传统民歌形象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如常见的《囚妇泣》,就表达出了赫哲族女性所具有的鲜活形象。还有一些民歌是对人物英雄形象的表现,如常见的《额直汗别姬》等。众多赫哲族人物形象的表达构成了赫哲族人民发展的历史画卷,进一步闪烁着赫哲族人民所具有的人性光辉。其次是赫哲族传统民歌中有关动植物形象的表达。如《蛇儿》,就是通过运用一定的动物形象,通过拟人化的形象,进一步表达出赫哲族民歌的情感。通过生动的动植物形象,更好地丰富了赫哲族民歌的表达内涵。再次,赫哲族传统民歌中有关景物形象的表达。这点在《三月的乌苏里》中有所体现,将江、河等形象进行具体描述,使其更加具有独一无二的发展特性。最后,赫哲族传统民歌中有关器物形象的表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小桦皮船》中的桦皮船的形象表达,更加代表着赫哲族民族特点的器物形象。综上可见,赫哲族传统民歌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更加趋向于选择能够展示出其日常生活各方面的音乐素材。整体赫哲族传统民歌的音乐形象塑造和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联系。

4.民歌事件的独特性

从赫哲族传统民歌的事件表达可以看出,这与赫哲族所经历的渔猎生活密切相关。这点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打猎歌》中有鲜明的体现。其直接描绘出了赫哲族人民打猎的实际生活场景。与此相反,《择婿》等赫哲族传统民歌则是更多地反映出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信仰;《渔歌》,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其表达的是捕鱼事件的整个过程,虽朴实无华,但更具有代表性。

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赫哲族传统民歌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现代发展的艺术特征。赫哲族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发展“渔猎文化”的少数民族。“赫哲”两个字为满语,意思是“居住在东方的人们”。根据地域分布的不同,赫哲族有不同的叫法,主要有那贝、那乃等。赫哲族民歌是赫哲族人民在劳作中产生的。由于赫哲族人民的劳作方式,其鲜明地体现出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更加具有本民族发展的时代代表性。对于赫哲族民歌的艺术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赫哲族民歌的发展,促进不同民族间的音乐交流,还可以对民歌所表现出的精华加以充分利用,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夏颖杰.试析赫哲族民歌[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04).

祁海燕.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态势[J].北方音乐,(12).

任昆.赫哲族音乐文化特征[J].剧作家,(01).

李昱明.试论赫哲族民间音乐及其文化内涵[D].中央民族大学,.

徐熳.“伊玛堪”说唱音乐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

邢容,邢铁红,邢铁志.赫哲族民歌情感蕴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2.建筑艺术特征分析论文 篇二

一、舞蹈艺术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同时独创性也赋予整个舞蹈作品独立空间,要求舞蹈艺术的题材以及主题都必须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能够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新意。这就要求作者在舞蹈艺术创作构思环节必须要重视创新,改变原有死板硬套的方法,突破固定的舞蹈艺术创作模式,只有创新才是舞蹈艺术得以永存的条件,并让舞蹈艺术获得更多人的欣赏,使得欣赏者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

另外,独创性还赋予舞蹈作品极强的延伸力。站在舞蹈艺术本质的角度对美感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舞蹈艺术新作品必须要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这样才能够让广大观众对这一新作品产生良好的审美感受。在一个舞蹈作品当中,主题思想是十分关键的,而在舞蹈创作手法的切入之下也更加真实而感人。广大舞蹈工作者必须要秉承舞蹈艺术的创新精神,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绎方面都要体现出舞蹈艺术审美特征当中的独创性,让舞蹈的魅力真正绽放。

二、舞蹈艺术的抒情性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拓宽舞蹈艺术范围的有效手段,无论是舞蹈的创作还是表演都要融入抒情性特征,这样才能够使得舞蹈艺术形式更加生动和独特。舞蹈艺术的支撑是人体的动作,但同时也会对舞蹈情感的表现产生一定束缚,因为舞蹈和语言及表演是大不相同的。人体动作需要跟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进行规律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当中必须要融入真实动人的情感,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内心感情,并将舞蹈艺术作品当中的情感用动作的形式传递给观众,这样观众才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肢体语言是舞蹈艺术表演特征的绝佳体现,而音乐节奏以及韵律又能让舞蹈艺术能够连贯表达,不断美化肢体动作才能够促使情感的融入。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音乐节奏来营造,并通过设置的相应场景为舞蹈提供自由发挥的舞台,为了避免台词缺失对舞蹈情感的束缚,要求舞蹈工作者需要对舞蹈作品进行多层次的揣摩和反复演绎,用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舞蹈艺术的审美魅力。

三、舞蹈艺术的技艺性

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阐述的,而且目前舞蹈题材以及主题数量都大大增加,这就要求舞蹈艺术能够全面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而舞蹈艺术的技艺性就是实现舞蹈艺术蜕变的关键因素。舞蹈作品的内容往往是日常生活以及神话传说,而舞蹈主题的突出和表现就需要高难度的舞蹈技艺对其进行升华。舞蹈的技艺性需要通过表演者完成,这就要求表演者掌握高超的舞蹈技巧,尤其是在表现高难度动作时更要体现其技艺性。同时,舞蹈动作的设计以及场景的布置也要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技艺性,细致全面地展示舞蹈艺术结构,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从而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不断提高舞蹈艺术的美感。随着舞蹈作品技艺性的提高,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效果也会增加。

四、舞蹈艺术的综合性

舞蹈艺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不能脱离其他艺术而存在,舞蹈艺术的发展已经逐步演变成综合性的艺术门类。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突出和强调了综合性,主要原因在于舞蹈艺术源于生活,而它的美也体现于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在体现舞蹈艺术的综合性时,不单单要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更主要的是要将音乐元素、文学元素等变成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舞蹈本身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使得舞蹈艺术获得质的飞跃。舞蹈作品的内容、人物等都会影响到舞蹈艺术风格,而且形成的综合性也会有高有低,只有全面了解舞蹈作品艺术构成,才能真正展现出舞蹈艺术的综合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究其原因,在于舞蹈艺术具有极强的审美特征和极佳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决定其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需要牢牢把握住作品的审美特征,让舞蹈艺术完美绽放。

摘要: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音乐节奏变化以及情感因素的配合而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艺术魅力。舞蹈审美是判断舞蹈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而舞蹈艺术在长时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舞蹈创作者只有抓住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并在题材和主题选取上进行创新,才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舞蹈艺术的魅力,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黄虹.试论舞蹈审美教育及其实施途径[J].北方音乐,2015,(6):89-90.

3.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分析 篇三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技术 融合度 大众化

数字媒体艺术是随数字技术发展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它是现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应用非常广泛。作为一种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工具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依赖于数字技术,呈现出许多与传统艺术不同的特征,本文主要从技术基础、工具标准化、与其他艺术的融合以及大众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数字媒体艺术是依赖于数字技术的艺术

关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但说它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并无争议,它是与数字技术结合得最为紧密的艺术,从创作过程、创作工具、艺术呈现形式、艺术作品的传播与消费,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部或者部分使用数字科技手段。

艺术和技术紧密相连,技术的发展既可以为原有的艺术形式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也为新的艺术形式产生提供基础。数字媒体艺术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随计算机的普及而得到迅速发展。作为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它呈现出许多与传统艺术不同的特点,具有技术性、具有可逆性,作品具有可复制性。如:美术、雕塑等借助于工具,但工具的使用技术在艺术创作中并不发挥多重要的作用,而使用数字技术设备和掌握数字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前提。每一件作品具有唯一性,如同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很难有完全相同的艺术作品。但数字技术具有特殊性,创作过程的每一步都能被记录下来,创作过程是可逆的,作品是可以修改的,也是可以复制的。

二、数字媒体艺术是创作工具标准化的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平台和软件工具是标准化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它是工具标准化的艺术。但由于标准化的技术工具具有机械性,如果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因素,就会导致艺术作品缺乏独特性及其表现形式的丰富性。数字媒体艺术虽然是依赖于数字技术,但它毕竟不是技术而是艺术,作为艺术,在创作中就应该是利用技术工具而不是被工具利用,艺术创作要发挥的是人而不是工具的主体作用。

作为使用标准化技术工具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需要处理好的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首先是工具标准化和艺术独特性的关系。技术平台的一致性、技术工具的相同性容易使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趋向同质性和标准化,而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个性化和独创性。在技术工具标准化的条件下展现自身的独特性是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创作需要把握的重点。其次是技术手段的依赖性和艺术创造性的关系。传统艺术创造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首先要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性和每一个细节进行思考,具体创作过程往往是整个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过程的可逆性、作品的可修改性,往往使艺术创作者创作之前对艺术作品整体性和细节性思考显得不那么重要,从而创造意识减低,并且工具功能越强大,越削弱艺术的创造性。如何避免依赖于数字的艺术创作演变为机械化的生产是数字媒体艺术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数字媒体艺术是融合度比较高的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融合度比较高的艺术,是多种艺术元素和艺术形式的融合。它包括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电脑绘画艺术、电脑图像处理艺术、二维和三维电脑动画艺术、音频视频艺术和后期特技艺术等等。它既可以表现为单一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综合;既可以是实景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既可以表现为静态艺术,也可以表现为动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由于有强大的数字技术支撑,可以实现多种艺术手段的高度融合。

数字媒体艺术和传统艺术还有很高的融合度,一方面它可使传统艺术表现为数字艺术。比如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艺术化传统艺术,像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艺术馆、数字化美术作品展等等,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不仅仅是运用数字技术,是通过数字技术“艺术”地再现艺术。另一方面是数字媒体艺术最终以传统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可以说是数字艺术在传统艺术领域的延伸。比如把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在传统艺术中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像舞台艺术中的虚拟场景、特效设计等等。

四、数字媒体艺术是大众化的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依赖于数字技术的艺术,门类、形式和层次很多。它既包括纯粹的数字媒体艺术品,也包括数字媒体艺术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应用。就其应用来说可分成几个方面:一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比如数字摄影、DV摄像、数字视频、网页设计、文本编排和数字图像设计、电子书刊设计等;二是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应用,比如出版物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企业网站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装演设计等;三是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比如智能和高级数字娱乐产品设计和开发,像数字电影、网络游戏等。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的广泛性,使得其具有了大众化艺术的特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大众化不仅仅体现在应用的广泛性,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其大众化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艺术欣赏的大众化。与传统艺术品的欣赏、传播方式不同,数字媒体艺术品的传播和欣赏借助于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网民都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欣赏公开传播的数字媒体艺术产品。二是艺术实现的交互性。由于计算机作为媒介,受众不单单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可以参与、体验、再创作等等。三是艺术创作的大众化。由于技术的标准化,一些艺术爱好者可以通过技术软件进行艺术创作或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满足自身需要,比如数字摄影以及用Photoshop软件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依托于数字技术和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艺术,其本身处于不断创新和发展之中,还会呈现出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李四达. 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

[2]贺楠; 梁玉清.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11.08

4.建筑艺术有哪些审美特征? 篇四

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遗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词本意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碣等,单独的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看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

5.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 篇五

摘要:播音主持人是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纽带,播音主持人联系着人与节目之间的情绪,可以说播音主持人是现在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更是展现个性魅力与节目特色的重点。因此,在当今新的语境下,播音主持人也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自身的语言特点,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主要包括口语化、个性化、时尚化和多元化,以此满足新时期对主持人语言艺术的需求。

关键词:新时期;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

随着视觉艺术的不断进步,影视传媒艺术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尤其是在大量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必要因素的今天。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需求,很多传媒节目开始寻求在播音主持上进行突破,强调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的重要性,追求通过播音主持来拉近节目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大众产生共鸣,展现出播音主持的价值。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关键环节,播音主持人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实现与受众的自然交流,其次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要有特色、有创新,以此满足受众的需求。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口语化

在传统媒体发展中,播音与主持是两个不同的工作内容,播音员是通过文本进行信息传播,强调准确性与稳定性,主持人能力多体现在对节目气氛的现场参与和掌控上,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增加,当前时期的众多节目中要求播音与主持进行结合,形成全新的播音主持,并且把两者之间进行艺术融合,形成更具特色的语言艺术。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传统的播音语言风格是“严谨生动、爱憎分明、刚柔并济且亲切朴实”。但是这种形式在当今语境下已经发生了改变,今天的播音员主持要以满足大众的口味为主,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把传统的播音语言变得更加贴近大众,以口语化的语言为主。今天的播音主持专业强调语言风格的体现,从追求传统口语开始转向灵活的表达方式,这一方面反映出新闻在不断生活化,也表现出播音主持人的平民化趋势,这种改变并不代表新闻语言发生了改变,而是语言变化更加被大众所接受,这样的方式既符合人们的追求,又反映出时代的进步。近年来口语化媒体节目的趋势越来越强,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因此今天的口语化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也是播音主持的专业的进步。以《鲁豫有约》为例,该节目从发展至今已经有近20 年左右的时间了,一个节目开播了近20 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背后更是需要无数人的付出,该节目的特色便是主持人中的语言艺术更加贴近大众生活,这种以面对面的口语化形式展开节目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当整个节目像聊天一样完成后,其整体效果是更加具有穿透力的。正是其口语化与艺术性结合的特点,才能拥有竞争优势,得到观众的喜爱。随着播音主持的发展,口语化的能力更是播音主持人所必须具备的。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个性化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播音主持需要突破自我,打破传统呆板的语言艺术,需要不断去激发自身特色,强调个性化的创新发展。在当前的众多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出,优秀的播音主持人都是具有各自风格的,其语言艺术的表达也更加具有风格化。如何炅、汪涵、杨澜等,这些优秀播音主持的语言风格随着节目的不同而发展改变,当然无论怎么改变也不会失去自身的风格,节目中他们都在努力营造一种气氛,把大众带入他们的气场中,进而影响到大众的情绪。传统的播音主持要求主持人语言统一、严肃端庄,但当今语境下,随着广播传媒的不断发展,传媒的节目形式也各种各样,大众在不同的节目环境中对节目审美、需求不同。所以说,一个好的播音主持在艺术语言方面一定要有自身的独特性,清楚个性化的重要性。个性化的表达可以说是吸引观众喜欢的重要因素,更是为节目带来一定观众并获得大众喜欢的原因之一。播音主持人要想实现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知识文化的储备是必不可少的,灵活的应变能力也是要时刻训练的,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时刻注重场面的控制能力,把握住不同语言的艺术魅力,把自身风格展现出来。例如,在《我是歌手》第三季总决赛直播现场中,因为选手突然退场,导致节目一度陷入困境,此时,主持人汪涵的临场应变巧妙地化解了突然间的尴尬,也给予导演组有重组的时间,进行临时替换,此时可以看出主持人的个性化展现与临场发挥是当代节目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这种临场发挥也更可以激发观众的热情,进而体现出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时尚化

当今时代是追求“时尚”的世界,时尚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审美艺术的一种标准,无论老幼都喜爱时尚,同时时尚也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种标志。因此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来说,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时

尚化的语言魅力从侧面代表着一个播音主持的能力。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来说,在当今语境下,如何正确认识时尚,并且追求时尚,把时尚变成生活中的必需品,并且把这种时尚化的语言艺术应用到节目中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时候社会要求各行各业都要具有时代性,走在时代前沿,那么播音主持迅速加强自己的时尚化语言,便是追求时尚的最佳方式,通过这种语言可以在舞台上吸引大批的观众,并且可以起到正确引领时尚语言的作用。目前很火的一档节目《金星秀》,主持人金星犀利时尚的语言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她之所以成功便是源于她时尚化的语言,其很多语言更是成为网络流行语,还有金星也十分擅长利用网络热语来增加自身的魅力,因此该节目的收视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由此看出时尚化的播音主持语言更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当今语境下播音员主持语言艺术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应用是今天播音主持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播音员主持来说,不单单语言要具有口语化、个性化、时尚化,更应该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这种多方面的能力可以是在舞台上的随机应变,也可以是一个播音员主持可以应付不同的节目。一个好的播音员主持可以在不同的节目中进行主持,例如,河北电视的方琼、程程,他们最开始是以做主持儿童节目为主,后期不断转型到综艺节目、美食节目、真人秀节目等,可以看出,对于一个播音员主持来说,多元化的能力是多么重要,多元化能力可以让播音员主持从容地应对各种节目,所以这项能力是一个播音员主持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今天播音员主持在不断转型中所要提高的地方。只有不断紧跟时代需求,才能更

好地应对今天的局面。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下,大众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的审美不再停留在过去,而是随着时代发展有了新的标准。结语

在当今的语境下,播音员主持人要想具有特殊的魅力,要想迅速增加自身的热度、有效带动节目的发展,那么语言艺术便是其最需要增强的能力。通过应用语言艺术可以有效起到提高收视率及增加自身影响的作用。可以说语言艺术的口语化、时尚化、多元化和艺术化等几方面是今天播音员主持的发展方向。播音主持要想保证紧随时代发展,就要十分重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6.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篇六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客观精神说

2.主观精神说

3.模仿说(再现说)

4.形象性

5.主体性

6.审美性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回答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2)为什么说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3)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2)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3)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4)略。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模仿说”

2.“游戏说”

3.“表现说”

4.“巫术说”

5.“生产劳动说”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

(3)你是怎样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的?

(4)如何理解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①“模仿说”、②“游戏说”、③“表现说”、④“巫术说”、⑤“生产劳动说”等五种。

(2)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要有具体阐述(略)。

(3)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4)略。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审美认知

2.审美教育

3.审美娱乐

4.艺术教育

5.美育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

(2)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4)为什么讲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必须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之上?

(5)简要概括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6)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2)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理解: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4)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5)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6)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这种广义的“艺术教育”理论认为,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职业,俗话讲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现代社会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艺术,他或者读小说,或者看电影,或者听音乐,或者看电视,或者欣赏舞蹈等等,总之,现代人必然涉及艺术,或多或少地与艺术有关。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四章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文化

2.哲学

3.宗教

4.科学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如何理解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彼此间的相互关联作用。

(3)如何理解文化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

(4)艺术在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是什么?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艺术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每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又深深植根于这个民族或时代的文化土壤之中。

(2)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突出的例证,便是西方现代哲学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宗教对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几乎遍及各个艺术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既体现在道德影响艺术,也体现在艺术影响道德。道德题材(家庭、婚姻、伦理等等)成为各门艺术永恒的主题。

艺术与科学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人类文化大系统从文化结构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精神文化。所以,经济、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仅仅从精神文化内部来看,艺术同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也是相互关联、彼此作用的。艺术与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它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它们。

(4)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 4 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对于艺术来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合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本章的重点概念

1.实用艺术

2.建筑艺术

3.空间

4.形体

5.比例

6.均衡

7.节奏

8.色彩

9.装饰

10.园林艺术

11.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12.工艺美术

13.现代设计

14.产品设计

15.环境设计

16.视觉设计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实用艺术

(1)艺术分类是最基本的6种方法分别是什么?

(2)说出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3)请简要阐释实用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4)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

(5)为什么说在欣赏园林艺术时,不但要欣赏园林的自然美与建筑美,更应欣赏蕴藏其中的文化美。

(6)如何认识工艺美术品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略。

(2)从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可以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3)实用艺术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美学特征。

(4)略。

(5)作为实用艺术之一,毫无疑问,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样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一般来讲,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们游憩玩赏,这种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园林更加侧重于审美性和艺术性。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更是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史上,古代许多动人的诗歌赋,往往是凭借着园林景物抒发出来的;许多流传至今的绘画,也是描绘园林的美景;许多文学作品同园林分不开,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等;甚至一些戏剧故事也是在园林中发生的,如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正是在后花园观赏春色时,触景生情,感梦伤怀的。可见,中国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绘画、中国诗词、中国戏剧、中国文学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文化、历史、美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欣赏中国式园林,不但要注意欣赏它的自然美、建筑美,尤其要注意欣赏它的文化美。

(6)略。

第六章 造型艺术

一、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1. 造型艺术

2. 绘画艺术

3. 中国画

4. 雕塑艺术

5. 摄影艺术

6. 书法艺术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简要阐释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即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2)如何理解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3)从哪几方面说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

(4)指出标志中外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的几个高峰时期。

(5)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表现手法是什么?

(6)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各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特征。雕塑艺术更是在三度空间里创造出立体的形象。摄影艺术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纪实性造型艺术。书法艺术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样式。

(2)造型艺术具有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等美学特征。

(3)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4)略。

(5)摄影艺术独具的审美特征主要集中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首先表现出来在它运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给人以逼真感。

其次,这种纪实性还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伯和环境,摄影艺术又必须在纪实性的基础上具有艺术性,杰出的作品必然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首先需要摄影师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熟练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三种主要造型手段。

(6)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

形式上,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

内容上,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书法最早也是一门实用艺术。书法最初只是用于人们书写文字的日常活动,只是发展到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此外,中国书法同绘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书画同源”正是对这两门姊妹艺术的形象概括,因此,造型性可以说是书法艺术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特点。

第七章 表情艺术

一、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1. 表情艺术

2. 音乐艺术

3. 声乐

4. 器乐

5. 旋律

6. 节奏

7. 和声

8. 交响乐

9. 舞蹈艺术

10. 抒情性

11. 表现性

12. 表演性

13. 形象性

14. 节奏性

15. 韵律美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2)如何理解表情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3)如何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音乐舞蹈的抒情性与表现性,从而加深对表情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4)怎样欣赏交响乐?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包括音乐与舞蹈,能够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和表现内心情感。音乐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可将其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中西方音乐均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也有多种分类,特别是艺术舞蹈、民族民间舞蹈、芭蕾舞和现代舞需要多加关注。

(2)表情艺术具有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节奏性与韵律美等审美特征。

(3)略。

第八章 综合艺术

一、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综合艺术

戏剧艺术

悲剧

戏曲艺术

电影艺术

蒙太奇

电视艺术

独特性

情节性

主人公

文学性

表演性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怎样认识综合艺术包括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主要种类的特点。

(2)如何理解综合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3)中国戏曲独具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4)为什么说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三次重大变革均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5)简要说明电视艺术的分类。

(6)通过西方话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阐释它们作为综合艺术的共性,各自具有的审美特性。

(7)阐述影视艺术基本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戏剧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仅西方话剧史上的悲剧,就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现代悲喜剧”等多种类型。

中国戏曲是世界上三种历史最悠久的戏剧艺术之一,戏曲艺术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的审美特征。

影视艺术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艺术。

(2)综合艺术具有综合性与独特性、情节性与主人公、文学性与表演性等美学特征。

(3)—(7)题请同学们参考本书有关部分做出归纳概括。

第九章 语言艺术

一、本章的重要概念

1.诗歌

2.抒情诗

3.叙事诗

4.格律诗

5.自由诗

6.散文

7.抒情散文

8.叙事散文

9.议论散文

10. 小说

11. 人物

12. 情节

13. 环境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语言艺术的主要体裁是什么?

(2)怎样理解语言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3)说出诗歌的分类方法。

(4)散文的重要特征主要是什么?

(5)小说的“三要素”的内涵是什么?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文学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从而与其他艺术在性质上产生了重大的区别。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本身是一个艺术种类,它又可被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不同的体裁或样式。

(2)由于文学以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使得语言艺术形成了许多自身独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在情感性与思想性、间接性与广阔性、结构性与语言美等几个方面。

(3)诗歌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一般情况下,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4)一方面是自由灵活,另一方面体现在形散而神不散。

(5)主要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

第十章 艺术创作

一、本章的重要概念

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艺术创作过程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灵感思维

艺术风格

艺术流派

艺术思潮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如何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的几个阶段?

(3)解释艺术创作心理。

(4)简要阐释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

(5)如何理解形象思维的三个特点。

(6)什么叫无意识?

(7)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8)艺术流派形成的三种类型是什么?

(9)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比较。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艺术家至少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2)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这样三个阶段。

(3)艺术创作心理中,以意识活动为主,但也有无意识活动;既以形象思维为主,又离不开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使得艺术创作心理蕴藏着多种心理因素。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流派则是指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则形成了艺术思潮。

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产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铸进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情趣。简言之,如果说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那么意境却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前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虽然典型与意境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至少在有一点上是共同的或一致的,即,它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有限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5)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

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

第五,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6)-(9)的解答请同学们参考本书有关部分自己思考、归纳。

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

一、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名词

1.艺术语言

2.艺术形象

3.视觉形象

4.听觉形象

5.文学形象

6.综合形象

7.艺术意蕴

8.典型

9.意境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从哪几方面说艺术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从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赏析来理解典型与意境。

(3)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4)解析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之间的不同与联系。

(5)什么是艺术意蕴。

(6)试通过唐代三位著名诗人的比较,了解儒、道、禅三家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影响。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如果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构成了艺术语言的层次;艺术形象的层次则可区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等;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具有第三个层次,即艺术意蕴,它是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2)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它是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和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3)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十分丰富,可大致将其概括为:道、气、心、舞、悟、和等六个方面。

(4)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产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铸进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 学情趣。简言之,如果说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那么意境却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前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典型与意境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至少在有一点上是共同的或一致的,即:它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有限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共性、普遍性和本质必然性,艺术意境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有限中把握无限,正是艺术的极致境界。

(5)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第一,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第五,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则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艺术作品的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其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都会感受到。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卓有成就,并且将这三个层次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作品才是传世不朽的艺术作品。

(6)略。

第十二章 艺术鉴赏

一、本章中重要的名词、概念

1.艺术鉴赏

2.注意

3.感知

4.联想

5.想象

6.理解

7.审美直觉

8.审美体验

9.审美升华

二、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艺术鉴赏的意义与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接受美学?

(3)如何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

(4)阐释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5)阐释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6)艺术批评的作用和特征。

三、“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2)接受美学认识艺术接受是整个艺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3)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4)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中包含着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形成了动态的审美心理结构。

(5)艺术鉴赏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审美过程,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

(6)艺术批评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艺术批评的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艺术的高峰。艺术批评的第三个作用就是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7.南通近代建筑色彩特征调查与分析 篇七

1.1 近代建筑色彩研究的缺乏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以1986年10月召开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正式起步的标志。1988年起, 中日双方开展合作研究, 成果为《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丛书共十六本。至1997年在“中国建筑史学分会”下设“中国近代建筑史专业委员会”, 近代建筑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得到学界重视。1

目前, 国内外建筑学界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中国近代城市特征、不同地区近代建筑形式的比较等方面。但从色彩的角度来分析近代建筑的形式构成规律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屈指可数。此外, 既有近代建筑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开埠城市2, 对没有西方势力直接介入的边缘城市关注度较低。

本文以南通近代建筑的色彩研究为切入点, 是对中国近代建筑研究的一种深化和完善;同时把关注点转向边缘城市, 也是对已有研究的一种补充。

1.2 近代建筑保护的现状需求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 各个城市陆续出台了针对历史建筑风貌保护的规定, 建筑色彩的保护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等规定中都严格规定不可改变历史建筑外墙的造型和色彩。

近代建筑保护的原则也是保持建筑的原真性。边缘城市的普通近代建筑,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在缺乏定期维修的情况下, 外墙材料和色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侵蚀和老化。在近代建筑具体的保护工程中, 外墙和构件的修复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历史建筑保护的经验, 但对近代建筑特有的色彩保护还缺乏调查、分析和模拟等基础研究的支撑。

本文试图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分析方法, 建立南通近代建筑的色彩数据库。通过分析墙面及其构件的色彩特征, 外墙色彩构成规律, 不仅可以指导南通近代建筑的色彩保护, 而且可以给近期大量建造的仿近代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2. 南通近代城建概况

2.1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南通

南通位于江苏省北部, 东濒黄海, 南临长江的江海交汇之处, 被称为江海门户。南通近代城市建设发轫于1895年, 其发展依托清末爱国实业家张謇兴办实业的创举, 在短短三十年间 (1895-1926) 创造了极大的辉煌。

张謇在南通先后建成大生纱厂及盐业、粮油、冶金、发电、轮船等企业, 并在苏北沿海建立了20多个垦牧公司, 形成了一个实力比较雄厚、门类比较齐全、体系比较完整的大生民族资本集团, 使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基地之一。1902年起, 张謇依托实业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 先后创立了多所学校。张謇时代的南通, 社会繁荣兴旺, 被人们赞誉为“新世界的雏形”。

在张謇的南通城市规划实践中, 依托核心的纺织工业, 开辟了第一个近代工业区和为之配套的货运码头区, 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商业、文化中心, 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环绕老城的一城三镇格局。今天的南通城市形态仍保持这一城镇布局的特色。

2002年, 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对南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后, 提出了南通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学术观点。南通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由国人张謇主持规划设计, 系统营建的最早城市, 在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发展中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2.2 张謇时代的南通近代建筑

南通市区目前保留的近代建筑主要集中在濠河一带和唐闸工业区。张謇为实现其实业救国的思想, 对南通进行了全方位的经营, 使得南通近代建筑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各种功能的建筑比较齐全, 尤其是大量近代工业建筑集群, 是国内其他城市较为少见的。

张謇在全面规划建设南通城市发展的同时, 于1902年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南通师范, 培养了中国近代建筑师的先驱——南通籍建筑师孙支厦。4在南通近代建筑的建设过程中, 既没有外籍建筑专业人员的介入, 也没有留学归国建筑师的参与, 较多近代建筑都是基于张謇个人喜好, 由孙支厦规划设计, 经当地工匠建造而成的中西合璧式近代建筑, 其中不少建筑仅局部构件呈现西式风格。这些近代建筑既融汇了西式建筑风格, 又有本土建筑的基因, 形成了张謇时期独特的建筑造型和装饰风格 (图1) 。

3 南通近代建筑色彩取样

3.1 色彩样本的确定

本文的调查样本选自张謇时期建设的45处近代建筑, 共计76栋。调研以一栋建筑为一独立色彩样本, 对其外墙进行拍照, 并以孟赛尔色彩体系3来记录测得的色彩;同时考察外墙材料、建筑功能、建筑规模、建筑质量和建筑细部等。

根据南通近代建筑外墙的基本特征, 将测色部位分列为青砖墙面、红砖墙面、涂料石灰墙面、线脚窗楣、门窗、石雕、柱子、栏杆铁艺、勒脚基座, 共计九个部位。并将每个样本制成样本卡片 (图2) 。

3.2 色彩样本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和记录色彩样本时, 发现色彩样本存在以下三种问题:

(1) 外墙保留原状真态, 但这些建筑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呈现破败的面貌。因房屋年久失修, 粉刷层剥落严重, 内层砖外露。

(2) 外墙经过不同时期的自发改造, 出现“多层共处”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南通较多, 如通州女子师范门头, 在红砖墙外涂刷了水泥覆层 (图3) 。墙面的剥蚀使得不同时期的色彩同时暴露出来。

(3) 在近年的修复中, 外墙和细部出现的色彩偏差。例如, 唐闸的大生纱厂钟楼修复后的外墙砖色偏橘红, 而且过于鲜艳;唐闸大储堆栈打包公司管理办公房使用面砖修复, 由于质感差异造成色彩偏差较大 (图4) ;南通农科大学校舍使用涂料进行修复, 将建筑外墙全部刷成一种灰色, 失去了色彩细部特征。唐闸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办公楼, 史料记载为砖砌西式二层楼房, 历史黑白照片上线脚与墙面呈现不同的明度, 并附有精致的阳台, 现有修复将墙面与突出墙面的窗楣都被刷成了石灰白, 损失了原有历史风貌, 建议进行色彩复原 (图5) 。

3.3 样本取色的原则

1.针对上述第一种情况, 建筑材料表面受到外部腐蚀、污浊侵蚀而变色的情况, 对体现材料原本色彩的部分进行取色。

2.针对上述第二种情况, 我们认为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原则之一是原真性。面对各个时期建筑活动而产生的错综混杂的“原生堆积”, 认为都是原始、真实和可信的历史信息。外墙色彩的“原生堆积”将继续随着建筑生命的延续而继续。因此, 建筑材料表面出现局部色彩不均匀, 有掉色剥蚀导致显露多层不同材料的情况, 选取2种所占面积较大的色彩。

3.对上述第三种建筑外墙有明显色彩修复失误的建筑, 因无法判断原有色彩, 仍然对修复所用色彩进行取色。但对出现的明显为后期添加构件, 使用当时没有的材料、工艺的部分色彩不进行取样, 如塑钢门窗、钢构楼梯等。

4 南通近代建筑色彩特征

4.1 整体色彩倾向

南通近代建筑的色彩和材料整体上较为统一:外墙材料主要以砖和石灰涂料为主, 色彩以青砖色、红砖色、米黄色为主, 多辅以浓重的暗红色、深褐色的门窗构件和浅色或砖红色的线脚及窗楣 (图6) 。

由图6的色彩汇总可知, 南通的近代建筑虽然损失了一部分原有色彩, 但整体色彩倾向仍以砖红、灰色、米黄为主。

4.2 基于孟赛尔体系的定量色彩分析

4.2.1 总体特征

将45个色彩样本的色彩汇总, 将其放入九个构件类别中归类, 并将每种色彩的孟赛尔数值导入Origin软件, 得到色相-明度 (Hue-Value) 、色相-纯度 (Hue-Chroma) 分布图 (图7) 。上下图表对照来看, 南通近代建筑色彩有三个规律。第一, 集中于高明度 (V>6) , 低彩度 (C<4) 区域;第二, 色相集中在暖色调的红色系 (R) 、黄红色系 (5YR) 、黄色系 (Y) 和冷色调的蓝紫色系 (PB) , 在蓝绿色系 (2.5G~5B) 和紫色系 (2.5P~10RP) 分布很少, 总体色彩分布有着鲜明的对比;第三, 红色系分布于各个纯度、明度, 黄色系分布于高明度低纯度, 蓝紫色系分布于高明度低纯度的范围, 也就是冷灰色。总体上, 暖色调比冷色调的样本数量更多, 明度纯度的分布更分散。

4.2.2 墙面色彩特征

将三类外墙色彩分类进行测色, 得到以下分布图:

从青砖的色彩分布图可得, 色彩主要分布在7.5B~2.5PB区间, 明度集中在6~8之间, 纯度都低于3, 即冷灰色, 也有零星分布在绿黄色系, 但总体都呈现中高明度低纯度的倾向。

以红砖为外墙面的样本仅有4个, 大部分外立面用到红砖是在窗楣、线脚的位置。从墙面用到红砖的样本集中在中明度 (V4.5~7) 纯度为5的红色系、黄红色系、黄色系 (7.5R~5Y) 。

以石灰涂料为外墙面的样本较多 (图8) , 色彩有三种规律:一种是各种由浅到深的黄色, 一种是高明度低纯度的近似白色, 一种是高明度的灰色。在红色系、蓝绿色系、蓝色系几乎没有分布, 总体是纯度较低 (C<2.5) , 明度较高 (V>6.5) 的较素雅的色彩。

4.2.3 线脚窗楣的色彩特征

这类构件包括了建筑外立面上的横向线脚、檐部线脚、转角竖向线脚、檐廊的拱券以及绕窗一周的线脚、窗楣等带状的装饰构件 (图9) 。在多数样本中, 这些不同位置的线脚装饰往往采用同样的材料和色彩, 故将其归为一类进行研究。南通近代建筑的线脚窗楣有三种色彩规律:一类是红砖砌附在墙面或者突出墙面的线脚, 一类是石材制成的突出墙面的黄色系线脚, 还有一类是由石灰或涂料的白色或灰色线脚。

这类构件的色系分布较广, 较为集中的是中低明度 (V4~7) , 中高纯度 (C6.5~9.5) 的红黄红色系 (7.5R~2.5YR) , 高明度 (V>8.5) 低纯度 (C<2) 的黄色系、黄绿色系 (0.2Y~7.5G) 还有中高明度、中低纯度的紫蓝色系。

4.2.4 门窗的色彩特征

这类构件包括门扇、窗框等独立可拆卸的部分, 门窗分为用油漆粉刷的金属构件或木构件和未经涂刷的木构件两类。其色彩分布集中在中低明度 (V<4.5) 高纯度 (C>6) 的红色系 (5R~9.5R) ;低明度 (V<2.5) 低纯度 (C<4) 的红色系、黄红色系 (2.5R~5R, 0.2YR~6YR) , 这类色彩接近深红褐色、木色, 为已褪色的深红门窗构件和木材色构件;此外还有特殊1例浅蓝色, 为南通博物苑中馆的窗框 (见图2左) , 这种颜色在南通博物苑南馆的线脚中也出现了, 可能为文化建筑特有的一种色彩。

4.2.5 其他建筑构件的色彩特征

除以上几类样本较多, 特征明显的构件外, 南通近代建筑中还出现了柱子、石雕、栏杆、勒脚等构件, 这类构件并非每座建筑都含有, 大多出现在装饰较为复杂或者功能特殊的建筑中。

柱子在南通近代建筑中多为石材和木材制成, 木材表面多刷红漆, 还有个别由砖砌成, 所以柱子的用色较为随意, 总体为中高明度的暖色调。

石雕往往出现在南通级别较高的近代建筑中, 如南通钟楼、濠南别业、唐闸红楼等, 有不少石雕的色彩和用材与墙面线脚是统一的, 不少都经过涂料的粉刷, 总体色彩分布在中高明度的暖色调。

栏杆在南通近代建筑中多为刷红油漆的木材或者刷过油漆的金属制成, 也有个别是石材制成, 在现有样本中集中在低明度的红色系和高明度的冷灰色。

勒脚基座这类构件在南通近代建筑中仅有2例, 为大生纱厂钟楼的黄色石材基座和南通博物苑南馆的灰白色勒脚。可见与上海、天津等主流近代城市相比, 南通近代建筑的装饰构件较少, 造型也较为简单, 这一方面是因为南通整体的经济水平并不高, 二是因为南通近代建筑是在中式传统建筑和西式建筑之间的过渡状态, 西化程度有限。

4.3 色彩的等级规律

除了以上各类建筑构件的色彩分布特征外, 从样本的考察中还发现了一些用色的文化特征, 与特定的建筑功能、建筑的整体复杂程度、建筑规模相关, 简称之等级规律。

(1) 外墙面使用到红砖的多为等级较高, 形态较为复杂的建筑

设定二层以上且除了墙面、门窗外有2类及2类以上建筑构件的样本为较高等级的近代建筑, 统计得到13个样本, 其中在墙面和线脚使用了红砖的有8个, 而在剩余样本中, 使用红砖的仅有4个 (图10) 。

(2) 外墙面使用浅黄色涂料的多为文化类建筑

设定学校建筑、博物馆建筑的样本为文化类建筑, 统计得到9个样本, 其中外墙面为浅黄色涂料的有5个, 而在剩余样本中, 外墙为浅黄色的仅有4个 (图11) 。

(3) 外墙面为石灰白的多为低等级民用的建筑

设定功能为服务型建筑和装饰语言简单的非别墅类的居住建筑的样本为低等级民用建筑, 统计得到11个样本, 大多是砖木结构。其中外墙面石灰涂料刷白的有9个, 而在剩余样本中, 外墙石灰刷白的仅有6个 (图12) 。

结语

南通近代建筑的色彩调查和定量分析可以建立外墙及其构件的色彩范围, 为近代建筑的保护修复提供指导。同时, 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新建建筑和历史街区的整体营造。

近代建筑的色彩调查研究目的在于为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同时系统地建立近代建筑的价值判断和确立评估标准。近代建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 是保藏大量时代信息的文化宝库。如何科学地读取这些历史信息, 在当下时代背景下如何合理地对其进行保护并利用其历史价值, 同时协调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 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昕.江苏近代建筑文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06.

[2]吴琛, 张龙, 曹磊, 等.历史建筑色彩修复保护中延续城市色彩文脉--以天津历史建筑色彩修复保护的实践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3]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4]刘佳, 过伟敏.镇江近代建筑色彩的分析与研究[J].艺术百家, 2010 (S1)

8.二胡演奏艺术的音乐美学特征分析 篇八

关键词:二胡演奏艺术 音乐美学特征 分析

二胡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乐器,在我国音乐发展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艺术根基十分深厚。近年来,二胡演奏的技巧及二胡作品的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传统乐曲的基础上,逐渐应用了更多的创作手法和结构形式,这种发展使得二胡演奏艺术逐渐走上世界的舞台。由于二胡演奏中能够体现出很多方面的音乐美学特征,因此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欣赏和喜爱。

一、音乐美学特征的概述

(一) 音乐美学的概念

站在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上,对音乐的内在规律性和本质进行研究,所应用的基础理论学科就是音乐美学,具体包含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音乐学等学科内容。同时,它也阐释了演奏主题中的音乐美,实现了接收和理解音乐美。在音乐传递的过程中,音乐美学价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美学和价值特征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如果看见一样十分美好的事物,即使过了很长时间,仍然会记忆犹新。而在音乐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一篇复杂的奏鸣曲或协奏曲演奏完成的那一刻,其中总会有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旋律或主题。人们认为这段旋律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在整首乐曲中出现多次,十分动听。由此可以看出,人们通常对于有明显特征的事物,会产生十分深刻的记忆。而在音乐美学当中,音乐美学特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二、二胡演奏艺术形式的音乐美学特征

(一) 演奏技巧

随着我国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融合发展,在二胡演奏艺术当中,演奏者为了寻找更多具有不同特点的音色,开始积极寻找和尝试不同的演奏技巧。基于传统的打、拨、拉等演奏形式,产生了更多丰富的演奏技巧。在乐曲创作当中,作曲家为了达到更加理想的乐曲表达效果,会将多种不同形式的演奏技巧应用到乐曲创作过程中。另外,在创作二胡作品的时候,为了使乐曲的情绪变化得到加强,很多作曲家也对左右手的技巧进行了巧妙运用,从而对二胡演奏艺术形式的音乐美学特征进行了很好的表现。

(二) 演奏音色

在一首音乐作品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音乐的音色,同时它也是音乐当中的灵魂所在。在音乐美感当中,让听众和作曲家产生原动力的音响效果,就是通过音色来进行传达的。它是人们创造出的一种有序、丰富的声音组合体,其作用是为了对人们内心感受需求进行表达,以及对人们听觉感性需求进行满足。对于人们感性需求的知觉特征来说,音乐本身的表现性正是其美学特征的体现。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二胡演奏音色中体现了其独特的音乐美学特征。

(三) 演奏体态

在二胡演奏艺术的表现形式当中,需要通过舞台来对观众进行艺术展现。通过肢体动作和演奏方式的融合,在表达音乐的过程中,展现出音乐表演美与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统一。在二胡音乐作品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眼体协调性具有更加理想的动态美效果。人的动作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人的目的、思想、性格,同时也能体现出人们较为深刻的方面。在二胡演奏的过程中,由于二胡能够发出的声音大小有限,因此,要想更好地表达情绪的变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演奏体态来进行表现。

三、二胡演奏艺术内容的音乐美学特征

(一)音乐表演活动内容的美学特征

音乐对美的展现,一种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音乐表演活动,它将音乐作品和音乐赏析有效地进行了融合,利用动人的旋律,对无声的音符进行了很好的展现。在音乐表演活动当中,作曲家、演奏者、听众是其中的主体,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音乐进行了诠释。在这一过程中,演奏者具有最为重要的作用,他除了对音乐产生心理活动以外,还要将其外化展现,发挥出承接作曲家和听众之间关系的作用。因此,在音乐表演活动中,二胡演奏艺术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学特征,可以从创作、演奏、倾听这三个方面进行划分。

(二)二胡演奏联觉的美学特征

联觉也可以叫做通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不同的感觉当中,使人们产生相互的作用,也就是对人们某种感官的刺激,能够对另一中感官进行触发。人们的联觉可以划分为视觉等方面的光学联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机械联觉,以及味觉、嗅觉等方面的化学联觉。而在二胡演奏艺术当中,虽然看似只包含了视觉和听觉,但是人们在欣赏演奏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二胡演奏给人们带来的联觉现象,从而也体现出了二胡演奏艺术的音乐美学特征。

(三)二胡演奏的音乐表现性

二胡具有十分丰富的音乐表现性,这就使得在二胡演奏的过程中,具有更加多样化的表演性。结合二胡自身的音色和构造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其音乐表现性进行阐述,分别为风格性、戏剧性和抒情性。在二胡的演奏过程当中,其声音具有十分明显的线条化、声腔化的特点,能够很好地体现出音乐作品的风格。而在我国经典的二胡作品中,大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情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二胡属于弦类乐器,因此其音乐旋律性都具有单线条的特点。同时,二胡演奏的声音与人类声音的频率十分接近,更容易引发与人之间的共鸣,适合对人们内心的情感进行抒发。

四、结语

随着二胡演奏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二胡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美学特征也得到了更好的挖掘和体现。在二胡演奏艺术当中,从演奏技巧、演奏音色、演奏体态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出音乐美学特征。而在二胡演奏艺术内容方面,能够通过音乐表演活动内容和二胡演奏联觉现象对音乐美学特征进行表现,使二胡演奏艺术具有更大的音乐表现性。

参考文献:

[1]马凌云.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影响[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2]张茜.基于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谈二胡演奏艺术发展[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3]田少杰.论二胡演奏艺术中“外”与“内”的相互联系[D].太原:山西大学,2010年.

上一篇:高一学生个人总结范文下一篇:作业批改记录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