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精选8篇)
1.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篇一
用课改助推山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毛口乡小田小学 柏朝发
【摘要】:
毛口乡小田小学历经在三年多的研究历程,始终围绕“以课改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以课堂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课题引领学校的特色发展”这条主线,把课题与学校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充分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紧扣研究目标将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行动中,以课堂教学为界,分内层和外层找出了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困难,分析了成因,结合实际制定并在实验中完善了课改对策;遵循“预习——展示——反馈”理念和原则,采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学校自身的“44135”教学模式。【正文】:
一、研究对象
1、辩证找出了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以课堂教学为界,分课堂教学以内(内层)和课堂教学以外(外层)方面来通过调研查找,内层如教师的理念及教学方式等软件方面,外层特指制约贫困山区小学课改实施的硬件方面;
2、理性分析了造成贫困山区小学课改困难的成因,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培养、对新修订的各科小学课程标准认识有待更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课前设计、课中实践、课后反思”需进一步加强等;
3、实践探索了贫困山区小学课改的对策,如大力实施“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积极完善学校硬件建设,以“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通过“磨课”为主的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备课、说课、评课、议课、评课能力等,为小学课改的实施铺平道路。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了采取调查法、分析统计法、文献查阅法、行动研究法等。
1、调查法:对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以来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与适应程度、课堂教学组织转变情况、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等进行广泛全面的调查,验证、补充研究假设中提出的贫困山区小学新课程改革存在的困难;
2、教育统计法:对调研结果充分进行分析解读,统计贫困山区小学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难,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
3、文献法:课题组成员分类阅读有关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献资料,针对贫困山区小学课改存在的实际困难,找出适合解决这些困难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行动研究法:结合现有理论和经验,科学探讨解决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困难的对策,在课题实验学校进行实践验证,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有效的验证和完善假设。
三、技术路线 调查研究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撰写调查报告——分析汇总提出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的对策,选定几所实验学校进行小范围实验,并制定大范围的实验策略实施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信息分析与处理,总结实验工作,对本课题进行修正,形成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成因及对策,完成结题报告。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找出了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 1.有关内层即课堂教学方面的困难
分别表现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标准和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主要包括:
(1)新的课程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相矛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 “以教定学”、“以本为本”、“教路单一”、“学法单一”、“目标单一”、“评价单一”等弊端。
(2)新知识体系与教师已有认知相矛盾,以小学数学五年级解方程为例,新教材要求学生按照“方程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上(除以)不为‘0’的数方程仍然成立”的特性去解方程,而多数教师不知道这一改变,不加强学习,没有经历五年级数学教学的老师教学方程有关的知识时还让学生去记忆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教学方式的矛盾即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课改需求。(4)活跃的创新思维方式与批判精神的培养滞后不前,学生学习过程受传统课堂的制约,教师只关注学习结果,只注重学生的“学习”,创新思维方式与批判精神的培养也就相当困难。
(5)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困难。2002年9月以来,虽学校和老师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及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大力气,但离新课程要求的深度和高度还有距离。
(6)如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保持课堂秩序即正确处理新课堂中教师“放”与“收”的度。传统课堂上,教师不敢放手,新课改后,也出现了一批批教师放的干干净净的教师,课堂很“精彩”。就拿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来说,看上去活的“乱七八糟”,其实也存在着一些隐性规律的约束的。新课程教学中,大多教师很难掌握“放”与“收”的度。
(7)如何使课堂讨论具有吸引力,进而围绕本课堂的中心任务进行,解决了“放”与“收”的度的问题,存在讨论的实效性不高等问题。
(8)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学法指导等。
(9)教师对新理念接收困难,不敢、不愿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部分骨干教师认为“教了好好的,为什么要改”;部分老教师认为“怎么改都行,我反正还是用我的老方法。”;部分年轻教师认为“顺其自然,看一看再说”……(10)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滞后。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用一生,很多贫困山区教师忽略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偏重于教学知识的传授。
2.有关外层即课堂教学以外的困难
(1)课改投入与硬件建设不够。课改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课改的投入是相当大的,比如教学现代化建设、文化校园建设以及其它硬件建设等。
(2)评价机制滞后。从基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都有待完善。
(3)小学课改的管理机制不完善。贫困山区信息闭塞,与外界接触少,课改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4)各界对山区小学课改的影响。山区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相对城区较弱,课外辅导跟不上,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课改工作的推进。
(5)山区小学校点众多给管理带来的不便。毛口乡校点众多,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师资力量,且教师的负担较重,一人承担多学科、多课时教学任务,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6)师资的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因各种原因,山区学校存在数量相对不足、学科搭配不合理、年轻教师多、骨干教师少,大多教师属于培训期,山区学校属教师实习或培训基地。
(7)山区小学的学生素质。因学前教育的质量等,山区学校小学生进入一年级前的素质制约着课改的顺利进行,课改推进慢,质量较差。(8)留守儿童增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社会因素影响大于学校教育,制约着学校教育正面推进。
(9)“读书无用论”在贫困山区尤为盛行。山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意识到好像不怎么轻易“成龙、成凤”而农民工收入在党的关怀下越来越可观的时候,读书无用、早早打工,拼一拼自己打天下的意向就变得很强烈。
(二)分析了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困难的成因
综观贫困山区小学存在的各种困难,辩证分析,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集思广益,发现造成以上困难的成因主要有:一是经济基础的制约和硬件设施不完善;二是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及教学观没彻底转变;三是师资培训及督导滞后;四是交通不便,致使在小学课改中城乡、校内交流甚少,甚至有“闭门课改”的现象;五是对新理念的学习把握和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到位;六是新课堂中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惯性影响;七是教师教学任务重,“课前设计、课中实践、课后反思”不够,不能更好执行《教学设计》,课堂各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八是信息闭塞,接收新思想及新理念的渠道狭窄等;九是教师学科搭配不合理,部分学科缺专业教师,“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多,中年骨干教师少”,教师专业发展梯队偶有“断层”现象;十是部分山区学校校本研训意识淡薄,没有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以校为本制度建设”推进慢、质量低下,没有把校本研训作为学校发展内需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需要来抓实抓好;十一是课改工作过程管理不到位,存在“见子打子、应付充数”等现象,没有真正建立起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十二是山区学校忙于一般事务性工作,不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宣传力度不够,“人人重视教育、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支持教育”的氛围不浓,学校课改问题调研不够,问题查找不准,成因分析不透,制定对策的实效性不强等。
(三)实践了贫困山区小学课改存在困难的对策
综上所述,制约、影响贫困山区小学课改的因素既有来自课堂的内层因素,又有来自课堂之外的外层因素,在辩证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寻求科学合理并能有效破解这些困难的过程是课题组研究的重心,更是实现学校快速发展、走向规模办学的过程。
1.外层四措并举,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多教”、强化文化、保障后勤
(1)整合资源,实现规模办学
和许多贫困山区一样,因学校点多面广,校舍简陋短缺,教师严重缺编且质量不高,学生家庭贫困,全乡义务教育长期面对入学率低、辍学率高、教育教学质量偏低的困境。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对课改的意识极度淡薄,全乡课改推进工作缺乏足够的环境,面临重重困难。
经过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办学后,随着学校教师数量增多、软硬件条件得到改善,为课改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本课题从立项到实验检验,都建立在这样良好的基础之上,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2)多教统筹,办好优质教育 该课题研究的范围为“贫困山区小学”,但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义务教育阶段下的中小学、幼儿园是紧密相连的,是不可分割的。课题组站在全乡教育科学、均衡发展的高度来看,只有全乡的多种教育形成一体、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结合该乡实际,学校提出了“幼儿是开端、小学是基础、初中出成果、职教作补充”的思路,多教统筹兼顾,促进均衡发展。
(3)强化文化,营造优质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彰显。学校在顺利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同时,以一直朝着“文化育人”的方向不断努力,结合本土实际,以“绿化、美化、净化、人文化”为主线,实施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打的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美而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的构建,有效改善了贫困山区小学教育教学的环境,孕育了师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4)保障后勤,全力奠基助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趋强烈,家长对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更加重视,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吃得饱、学得好、有特长”倍受家长和社会关注,学生到校吃得饱、吃得好已成为留住学生、保障学习,让家长放心的关键。
2.内层五措并举,做到“完善制度强常规、建设队伍增活力、校本研训提素质、推行生态促质量、完善模式求实效”(1)完善制度,实行“制度管理”
学校牢固树立“向管理要质量”的理念,因地制宜创新制订各项常规管理制度。
(2)注入活力,强化“三支队伍”
贫困山区小学课改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队伍,解决“有人做事”的问题。为此,学校注重培养“领导班子、教师、家长”的三支队伍建设。
(3)立足校本,加强教研科研
学校结合课改工作的深入,始终把“教研兴教、科研强校”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路,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发展壮大了“乡——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实行“学年乡主题活动竞赛、学期片际教学研讨、每月学校校本教研”,以中心教研组和课题组为龙头,以“五课”(备课、上课、说课、观课和议课)为主要内容,稳步开展教科研活动,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教科研模式。
(4)注重生态,推进教学改革
课改的关键在课堂,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根据区教育局构建“生态课堂”的要求,学校借助中国名校共同体的“五步三查”这一教学模式,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全面启动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遵循了“预习——展示——反馈”的高效学习理念,将课堂环节分为五个基本步骤: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三查”则是指在课堂上进行的三次学情调查:学生独学时一查,组内小展示时二查,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三查。课前以年级组为单位编制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并提前下发到学生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独学、对学、群学以及组内小展示,教师根据学情调查组织班内大展示,同时进行补充、反馈,并进行当堂达标测评。充分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的理念,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切实做到了把课堂主权还给学生。
(5)完善总结,实施“44135”
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实施一年多的“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改革后,课题组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在专家的引领下,集思广益,完善总结出具有毛口地域特色、可行性较强地“44135”教学模式,并在全乡予以推广。
“44135”教学模式中,第一个“4”就是将教学分为四大板块,即温故知新、引导学习、实践展示、课堂小结;第二个“4”就是“四个有”目标,即有序、有情、有趣、有效;“1”就是提前搞好预习,即提前1-2天布置让学生预习,实现学生自学(独学)、群学;“3”就是指每节课教师要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新知识点(能力点和重点)和创新拓展点;“5”就是指教学的五个步骤,即“复习检测和温故知新(引导学习)→激情导入和目标解读→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和拓展训练→巩固检测和布置作业”。
初步的改革实验说明,“44135”课堂教学模式遵循了毛口乡小田小学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学生的天性和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幸福、快乐地学习、成长。课题组在此课题告一段落的基础上,将主推这一教学模式作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实,力求将其完善总结为学校颇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全乡教学质量的更好更高更快发展添砖加瓦。
五、建议
课题组在三年多的研究历程中,牢牢抓住山区课改和课题研究这条主线,既找出了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成因及对策,又在实际工作中创建了一些模式和做法,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课改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2011版新修订的各科《课程标准》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组织全体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群策群力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撰写经验论文,打造适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创建特色化学校服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如下几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好、落实好: 1.要更好地推进贫困山区小学课改工作,必须要处理好传统与改革、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在认真总结、科学诊断的基础上嫁接实施,做到不完全否定传统教学,不让课改进入盲区;要理清传统教学的优势,不使课改失去基础;要切实找到传统教学的症结,使课改有好的切入点;准确把握课改的新思想、新内容和新方法,不能使新课改走偏。
2.课改推进重在认识,贵在落实。基层学校特别是贫困山区小学,要努力克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认识,要摒弃“跟风”、“浮在上面”等弊端,要把“嘴上说的、墙上挂的、纸上写的”朴实、务实、扎实地注重实际、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地落实到具体的课改行动上,用课改推进学校工作的纵深发展。
3.关注、关爱、关心学生,方为体现“以人为本”实施“生本教育”的真实所在,做到“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4.课改要课内、课外同时进行。课改要由课内逐步走向课内外同步推进,“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在“知识放到情景中才更有生命力”的启示下,更加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采用组织以兴趣活动为主的社团活动,做到“学中做、做中学”。5.课改要用“实作型”的校本教研为其保驾护航。在找准课改工作的起点和终点、重点和难点、切入点和突破点的基础上,运用内容为“备课、上课、说课、观课、议课”的“实打实”的方式,注重师生课改素质养成和能力提高,努力解决好“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程度、做到什么高度”的问题。
6.课改要沿着既定的目标,选择一个好的载体“坚持、坚守”不断前行。
通过“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将一如既往地秉承“找准问题是前提、析透成因是手段、定好对策是关键”的理念,以更新的理念、更实的行动、更力的举措、更优的绩效,以“教学、教改、教研”为中心将“课堂、课题、课改”落在实处,按示范学校的标准来将课改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身体力行“教研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课改助推山区小学的可持续发展。
2.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篇二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学校独特的个性风貌和风格。它是学校教师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的,并以无形的“软约束”力量构成学校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力量被人们称为“管理之魂”。同时它也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文化精髓。一所没有学校文化的学校就等于是一所没有灵魂的学校。
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内部和外部各个要素之间应处于一种和谐、稳定、有序的状态。
学校管理同样强调“以人为中心”,和谐的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以人为本。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围绕“德”“能”两个方面,培养有高尚品格的学生。一所学校有了优秀的师资队伍、一流的质量,就会拥有良好的口碑。以人为本应该成为学校最根本的管理理念,而学校文化更强调确立以满足人的需要,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的理念。学校在管理中要坚持为了人、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依靠人、理解人、凝聚人、培养人和造就人的原则,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升学校全体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人在学校的地位,使学校和教师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将学校的集体荣辱观深深地植入教师的心中,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校的内在活力,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对学校来说,传承与创新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继承优良的历史文化及创新改革求发展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的发展就会有无穷的生命力,就可以在优质的轨道上走得更远。
十年学校靠管理,百年学校靠文化。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文化是百年学校的基石,挖掘学校文化的内涵,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谐的学校文化注重教师间的合作,重视学校的育人质量,倡导“崇尚一流,永争第一”的学校精神,注重发挥学校有效的评价功能及结果的运用。和谐的学校文化注重学校的形象塑造,注重教师的素质和教育的质量,注重去除“潜规则”的生存土壤,让所有人都认为将事情做好比“攀领导”更重要。注重优秀团队的建设和学校竞争力的培植,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的学校文化不是一团和气、不能担当、不思进取、保持现状、成绩平庸,而是蒸蒸日上。
建立学校文化,可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对于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形成气顺、心齐、劲足、稳定、和谐的良好学校氛围意义重大。学校文化是塑造学校形象的重要手段,只有将优质的教育、一流的服务、良好的质量展示给社会,才能赢得更多家长的认可,从而确定学校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学校文化强调的是求群体中的最大公约数、是求同存异、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同心同德。学校文化具有弘扬正气、倡导正能量、扬善抑邪、建功立业、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合关系的作用。当一种价值观被该学校教师共同认可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剂,从各个方面把其他教师团结起来,产生一种强大的同心力和凝聚力,把教师个人的追求和学校的追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文化会在无形中影响到校园的每一位老师,“无处不在”,“以文化人”不仅能够净化大家的心灵,还能规范大家的行为。因为学校文化比学校外在的硬性管理制度更具有影响力,能使每个教师都产生浓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目标服从感。实行人本管理与“能”本管理,引导教师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心甘情愿地专心工作,并为教师提供不断的、高质量的培训,组织教师听取各方面典型人物的励志报告,抓住一切机会让优秀教师上台演讲,让他们现身说法,提高全体教师综合素质。
“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学校文化对每个教师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都具有规范作用。学校文化的规范不是强制性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主要是指学校中弥漫的学校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学校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有效地把教师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轨道上来。
学校声誉不是靠宣传,而是靠学校文化。想做好做稳学校,必须做好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能帮助教师树立明确的目标,并在为此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步调,因为学校教师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他们愿意为学校出力,建设美好的学校。
学校文化的培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学校文化是从自己的土地上一颗一颗地播种,一天一天地培育生长出来的,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独特风格的学校文化,这样学校才能逐步发挥学校优质教育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3.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篇三
一、学校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干部人事档案审核中发现不少问题,存在干部人事档案存管理不严,造假现象时有发生的严重问题。从目前学校干部档案审核的情况看,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1.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不规范,档案材料收集不全。根据《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规定》的规定,凡是反应干部的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等内容的文件都要收集归档,但有些学校反映干部整体面貌的重要档案没有收集归档,造成档案材料的缺陷。如干部提拔任用的考核考察材料、论文发表和获奖、政审中形成的调查报告、审查结论、上级批复、干部的离任审计报告、民主党派的相关材料、获奖材料、任免材料、工资福利材料、办理丧事形成的生平介绍、悼词材料等,没有收集和分类存档。
2.档案管理人员不按规定配备,使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档案管理混乱。根据规定,干部人事档案纳入综合档案室管理的单位,干部人事档案要固定专人管理。不需要建立档案机构的单位,必须配备专职或以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为主的兼职档案工作人员。但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学校的综合档案室(除大学外)都没配备有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大部分兼职档案工作人员由于身兼多职,根本无法顾及档案工作,不少学校的干部档案多年没有按规定整理,档案管理混乱。
3.学校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低,影响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据了解,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都不是档案专业毕业的,而是其它专业改行的,她们对档案管理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业务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直接影响了学校干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有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工作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档案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不够等。
二、做好学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学校干部人事档案是干部资料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材料。
2.干部人事档案是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凭证。由于干部人事档案收存的材料形成于不同的时间,材料上留有组织公章、个人手迹或印鉴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志,因此,干部人事档案能为落实干部政策、调整工资级别、解决生活待遇、认定参加工作时间等有关问题提供重要凭证作用,为学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3.学校干部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做好学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可以为学校领导制定阶段性和长远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学校领导建立科学的学校管理机制、措施、规章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4.学校干部人事档案是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就整体而言,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而干部人事档案记录了全校每位教师的个人简历、专业结构、专业技术考核、进修提高、教学评估、科研授奖等情况,是一套完整地反映每位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工作业绩的历史真实凭证。做好学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利于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加快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三、加强学校干部档案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增强档案意识,思想认识要到位。学校领导要充分地认识到,干部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材料,是选好、管好、用好干部的重要依据,是维护好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凭证。因此必须重视学校干部档案工作。首先人员配备上要落实到位,管理干部档案300人以上的应配备一名专职档案管理员或以干部档案工作为主的兼职档案工作人员,从组织上保证干部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经费投入上要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档案工作所需的经费应单独立项,列入学校经费的预算范畴,为学校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经济保障。
2.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日常收集归档工作规范化。干部档案材料的收集是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收集,鉴别与整理归档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水之源。因此必须重视干部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要做好这工作,(1)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形成部门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之间要形成协调机制,互相配合,认真做好档案材料移交、接受归档工作。如学校和教育局、劳动人事部门要形成协调机制,互相配合,做好档案材料移交、接受归档工作。(2)建立单位内部档案材料移交机制,做好档案材料移交、接受归档工作。如学校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之间的档案材料移交制度。 (3)建立材料形成部门送交制度。即档案形成部门要自觉将属于归档的材料送交管档单位存档。如各种各类个人的评先材料、领导干部的民主测评材料等等。这些材料在上级部门审批、认定后应及时送交存档单位存到干部个人的档案中。
3.加强对档案干部队伍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对学校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干部档案工作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学校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各类高校的档案函授班学习,系统学习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学习费用参照学校“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按比例给与报销相应的学习费用。二是学校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参加上级档案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档案知识培训班,学习档案管理业务知识。三是学校可以选派档案管理人员到档案管理先进单位或上级档案管理部门进行跟班学习,学习期间的工资及学校的其他福利待遇与在校的其他人员一样。为了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安心学习,学校甚至可以给参加档案学习的人员一定的生活补助费。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
参考文献:
[1]《干部档案工作条例》.
[2]《干部档案收集归档规定》.
4.学校发展的建议 篇四
1、学校是一个整体,分为两部的做法很好。建议把就业部改一个名字,不要把刚进学校学生定格为就业,这样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设置班级时统一编班,可以是2014级1班、2班.......2、新生入校时,进行入学检测。借鉴其他职业学校的经验,根据实际情
况设置相应的课程,及相应知识难度“因生施教”。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设置一些有意义的课程。
3、坚强开设第二课堂力度,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学校对学
生的吸引力。
4、及时给学习好的学生奖励,学生考试成绩不能去评价老师,让学生成绩真实,让本科目老师和班主任共同监考,严格考试纪律。
5、制定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材,有利于春季入校学生学习。
6、刚入校不分升学和就业,到最后一年分开,升学的考大学,不升学的学习技能。
7、课程设置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理念。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和法制教育和日常规范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8、建立严格的毕业证颁发制度,与平时的日常规范挂钩。
9、利用第二课堂或专门的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
10、让学生在学会知识和学到技能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和特长,组织社团活
动,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
11、针对学生学习层次,制定不同的学习要求。
12、理论学习难度较大,与实践相脱节,应删减难度较大的内容,给学生
明确的就业方向。
13、就业学生多上政治、法律、礼仪课提高思想认识,学会与人交往处事
可设立奖励制度。另外早自习的效果不大,应删减。
14、实施教学课堂改革,改变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加教与学的互动。改变评价机制把过程和结果并行评价。
15、多开展励志教育和实例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视野,让每人学一种文
体活动。
16、加强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定期听讲座。
17、分散实习的时间如:上午理论下午实习等。
18、对春季入校新生做好成绩的把关工作,取消进校后就上高中教材。
19、制定合适的实习课题,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习的积极性,实习后及
时进行工件展示。
20、践行“郭思乐”生本教育让学生积极讨论,学会提出问题,只要会思
考,就有进步。
21、优化教师队伍,积极开展技能比武,定期实行定岗实习训练。
5.关于学校发展的建议 篇五
朱梦独
一个好的学校如果能有好的发展和前途,学校领导以及管理干部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招办招生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各部门和谐制度建设等都对学校的稳定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针对以上提出的情况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学校领导及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和一个公司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和公司领导起着关键性作用。学校发展也是这样,一个具有发展眼光、管理经验丰富的领导会给学校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新中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离不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到现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和发展战略决策。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实力的强大与国家领导人和每一个国家干部关系密切。学校领导应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管理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培养自己的下属领导及管理人才,使学校的优势突出,前途更加光明。
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校应把教师放在正确的位置。强大的师资力量,稳定的教师队伍,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职工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点。为了提高教职工的素质水平,院领导应制定“以常规为先导、改革为动力、质量为目标”的政策,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以老带新的管理模式,敢于探索和实践,争取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学院招办招生队伍建设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民办学校发展及生死存亡的关键性所在,招办是负责学院招生,给学院带来有生力量的部门。招办能招得来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招生模式和招生队伍,掌握正确的方式和方法,采取一些措施:(1)分区招生,职责分明。全国每一个省及市、区、县都要安排招生负责人,招办主任根据人员的能力大小划分招生人员等级,最高为省区招生主管,最低为招生辅助人员,每一层次的人员无论从工资还是福利待遇都要有明显的差别。每一层次的招生人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能越权。分工明细,各负其职。另外,奖罚分明,由于在招生期间感觉自己招生生源不好而逃跑的,招办必须给予严厉的处罚,更严重者进行起诉。
(2)加强学院的宣传
利用好广告、媒体、网络等途径大力宣传学院的情况,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充分准备好学院的宣传资料,借助立体和地面的空间,加大对学院的宣传,提前为学生及家长做好准备。(3)实行“地毯式”招生政策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十个人、百个人甚至千万人的力量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性力量。动用自己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进行联合招生,为学校带来更多的生源。(4)利用网络招生
办公室必须每天24小时安排值班人员进行值班,及时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以解决他们的顾虑和疑惑,定期在网上发布学院最新动态,更新学院最新信息。另外,学院网站必须定期进行维护,做好学院网站的推广。
四、突出学院的特色专业
实行“特色专业”、“品牌效应”战略,突出自己的优势。学院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学院的优势,找出与其他学院不同的地方,突出学院的亮点。学院应在“特色”上大力做文章,做足文章,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使学院在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
五、抓好就业单位的落实
招得来,留得住,管得严,教得好,但结果却送不出学生,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业办公室必须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就业办及时做好就业计划,及时联系就业实习单位,提前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很多名牌大学生都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反而很多中职或者高职毕业生却能及时参加工作。现在学历较能力、技能显得相对次要,必须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签订就业实习单位合同,拓展和企业进行联合办学的思路,努力实现定向培养,及时解决学生就业难、送不出的难题。学院专业好就业,家长及亲戚朋友听到后也会让更多的学生来入学就读。
六、制定学生管理制度
孟子说:“道子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就是说,管理者不能以绝对的权威进行管理。这个对学生处管理学生也是一样的,不能实行“打压”为主的管理方式,而是实行以“引导”为主的管理方式。拿“调皮大王”为“开刀对象”,对他本人的例如组织能力以及热爱班集体和劳动的优点进行及时表扬,让他本人深刻认识到自己可成为一个好的学生。制定详细具体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有规则遵循,严格要求自己。
七、加快学校建设
(1)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组建一套结构合理、敢于负责、团结务实、锐意进取的朝气蓬勃的管理队伍。
(2)认真学习,充分领会上级的各项政策和精神,以扩大学校规模为目标,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3)积极协调周边关系,与社区及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
(4)大力加强与兄弟学校手拉手,建立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校际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成立教科室,制定教科研工作条例及教科研规划,指导各教研组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大胆进行改革尝试,探索以“说课”为主要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6)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6.学校发展的主要举措 篇六
一、学校自身发展措施
1、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建优秀的教师队伍。
自办学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干教师队伍建设,打牢学校发展根基,学校先后组织多次培训活动,对广大教干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和鲁山文化培训,创建了一支敬业爱岗、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队伍。同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教职工的利益,制定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及考评奖惩方案,激发广大教干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2、强化学生管理,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学校本着“严格管理,严谨治学”的原则,逐步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逐步规范化、精细化。德育处构建德育管理理念,使学校德育系统化,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并认真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素质得到提升。办学十三年来,无重大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3、挖掘学生潜能,狠抓特色教育,拓宽育人渠道。
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及时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拓宽渠道育人”的思想,以特色求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开设美术、音乐、体育、舞蹈、文管等专业,多方面培养学生成材。
4、加强课堂教学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对此,学校先后制定出台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创新实施方案》、《分组合作式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方案,并认真开展各种活动。学校的英语特色教学,分组合作式教学,学案导学改革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转变,课堂教学效益显著提高。先后有三十余名教师执教市级、县级公开课。
5、质量为本,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鲁山学校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果,成为全市民办教育中的一朵奇葩。十三年的办学经历,积淀了丰厚的办学基础,依靠超前的办学理念、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培养了一大批英才学子,优异的教育质量、严格的管理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赞誉。
6、重承诺守信誉,铸造优质品牌。
办学十三年来,学校立足“诚信第一,质量至上”的原则努力创建鲁山优质品牌。招生宣传提前备案,内容实事求是;收费标准经物价局审核批准;学生转学、退学按要求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对家长诉求及时落实。学校设立爱心助学基金,先后拿出68万余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取得的主要成就、主要经验
鲁山学校的建立,满足了沂源县群众对教育的多元需求;同时减轻了县财政的经济负担,以我校为例,学校发展到2006年在校教职工260余名,县财政每年可减少支付教师工资近400万元;我校每年都从应届师范类毕业生中招收部分优秀教师充实学校教师队伍,拓宽了我县人才的就业渠道。民办学校的创建,缓解了政府办学的压力,为我县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办学条件。
办学十三年来,我校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先后有30余名教师执教市级、县级公开课,有60余名教师在市、县优质课评选中获奖;挖掘学生潜能,狠抓特色教育,拓宽育人渠道,十三年来,累计有1000余名学生考上了艺术院校,有近200名学生考入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名牌艺术院校;为各级各类本科院校输送优秀人才3860余名,30多名同学分别被北大、人大、山大等名牌大学录取。
三、典型实例综述
(名牌特色学校、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四、所获得的社会评价
7.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篇七
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自2008年8月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将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依法育人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列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以人为本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一、建立、完善各类管理制度,为学校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自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在汲取了兄弟学校好的管理办法和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后,学校制定了《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管理制度汇编》,对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校风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管理制度汇编》共分“综合篇”“党建篇”“职责篇”“教学篇”“德育篇”和“后勤篇”六个部分,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学校管理规章化、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汇集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
二、积极打造民主法治校园,为学校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法治的前提是民主,因此依法治校也要通过民主管理来实现。
教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学校高度重视教工代表大会,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工代表大会制度。首先,严格执行教工代表选举方案,民主推选出责任心强、业务过硬、能代表全体教职工意愿的教工代表。其次,定期召开教工代表大会,有关学校发展大计的发展规划,有关教职工绩效工资考核方案等与教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教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校务公开制度是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举措。学校在依法治校过程中,凡是涉及财务收支情况、物资设备采购、教职工福利待遇、干部人事任免、教师职称评定等学校改革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以及学校招生、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社会公众利益的,做到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自觉接受师生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切实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为了更好地落实民主管理,畅通民主渠道,学校专门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校务公开栏”“校长信箱”等栏目,确保校务公开的全面性、时效性和透明度;设置家长开放日和家访制度,虚心听取家长对办学治校的建议和意见;设立党风和行风监督制度,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代表担任学校党风和行风监督员。
三、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形成学校健康发展的合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多年来,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在学校管理、学校特色建设方面努力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促使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1. 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也是提高干部和教师队伍素质的过程。
首先,学校严格执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选拔、培养了一批有现代学校意识的优秀教师充实到行政干部队伍中来。这批中层干部不但是教育教学上的骨干和标兵,也是学校提高执行力的关键。由于选拔公开公正,竞聘干部个人素质过硬,保证了学校日常工作的精细化和学校发展的创造性。其次,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的青年教师茁壮成长。
2. 抓养成教育,注重习惯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方面,学校每年暑假对初一新生进行衔接教育,规范学生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同时以学校常规检查为抓手,加强学生常规行为的养成教育,引导他们自尊自省,自强自立,努力养成良好的习惯。此外,通过班级黑板报、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不断强化学生行为中的文明意识、学习上的主动意识。
3. 发挥家长作用,增强家校联系。
每个家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每个孩子的言行举止也在效仿着家长。学校注重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组建年级家长委员会,每学期进行家长学校活动,认真研究改进家长会的内容和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通过家委会和家长进课堂活动等,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评价中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学校还特别注重和家长沟通渠道的建设,通过家校路路通平台、QQ、微信等多种途径,建立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及时互相通报学生的相关情况,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 以学校为主导,实现“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成长,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近年来,学校注重协调好与社会、家庭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龙头、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化管理体系和互动制度。学校党总支开展了“公交站台护学岗”活动,每天放学时段组织党员教师到学校附近的公交站台值勤,为学生安全候车、有序上车保驾护航;组织教师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在双休日来到社区,指导学生假日学习生活;与常熟理工学院、虞山尚湖度假区、常熟市农科所结对,安排专家来校讲课,不定期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习。
学校的实践表明,构建一整套完善的现代学校制度,学校能依法自主办学,实现民主参与、科学管理、社会监督,就可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制度,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战略选择,也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基础。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高度重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促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8.以学校文化促学校发展的策略探讨 篇八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
随着深圳特区经济快速发展,我市中小学校的“硬件”水平越来越好,但“软件”建设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十分薄弱。据笔者调研走访了解到,目前,我市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还停留在以经验型管理为主,每天忙着应付日常性工作,重工作形式,轻学校内涵建设,校长办学缺少独立思考和个性创新。没有从思想上树立起自觉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文化为制度之母”,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高度来重视,不善于以文化内在力量凝聚、激励师生,以独特的制度文化影响规范、约束师生。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浮躁”
对学校文化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结果造成一些学校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墙壁文化,花巨资做“面子工程”,学校文化建设在表面上大做文章,在校园环境设计上求大、求奇、重形式、轻内涵。如“国学热”就一窝蜂地让学生读“国学”,来了“书法热”就放下国学,一窝蜂地让学生写“书法”等;并且将其他学校有亮点的“文化主题”硬挪到自己学校。笔者认为,学校文化建设要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统一体,学校文化的“物化”产品挂在教室、教学楼走廊、活动场所墙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训练,使其成为师生的行为方式。笔者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评价时,除了看“面子”如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否浓厚外,更重要的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检查学校文化提炼出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师生是否有理想信念,校园文化在课堂上落实得如何、师生是否以“校园文化”引领自己的教学及学习行为等为标准。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断根”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而课堂文化是指根据学校主旨文化提炼出的文化理念要素,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成为师生自觉遵循的教学理念、价值取向和教学行为。然根据笔者细心调查,却发现有的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基本是在课堂之外。在课堂中很难感受到学校主旨文化的存在和文化魅力。课堂外是开放、民主、充满生机的,课堂内则是封闭、集权、死水一潭。这恐怕是校园文化的“断根”,失去了“校园文化”于教育教学中的根本作用,在中国知网中,“课堂文化建设”的研究文章很少,这说明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进程中,课堂文化容易被人们所忽略或忘记,文化与课堂脱节,失去了校园文化于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意义。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措施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学校文化要成为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要体现在师生的言谈举止中和行为方式上,然后,还要固化于学校的环境、校史、制度和校刊中。而学校内涵发展要体现为师生素质的提升、学校制度的完善和落实、课堂文化的形成和学校特色的创建。
(一)文化导航,特色鲜明
鲜明的特色是学校文化的魅力所在,它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学校文化建设形成的校园文化精神;二是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规模、速度等方面的目标定位;三是管理方式与运作机制等。”根据这三个层面,可以判定学校在文化特色发展中的正确定位和恰当行为。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笔者结合自己办学十多年的经验,在广泛吸收专家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而不同,止于至善”的校园文化理念,此理念源自孔子之“君子和而不同”及朱熹之“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的精辟论述中,笔者付之以时代意义。“和而不同”其寓意是“发掘潜能,鼓励创新,个性发展”;而“止于至善”则解读为“善心善行,至善至美,润泽生命”。“和善”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包括了师生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反映了学校师生的群体精神面貌、文明气质、学校风气,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从“和善”文化出发,生发出“和善家校”、“和善师资”、“和善课堂”等诸多文化内涵。
笔者认为,定位学校文化要考虑两点,一是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文化认同,并能得到他们的广泛参与;二是主题文化内涵要有深刻度,有文化品味,能体现出办学的思想性、教育性、实践性,能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
(二)主次分明,文化渐进
学校文化建设应遵照认知规律,呈阶梯状的表层文化、浅层文化、中层文化和高层文化。不同层次的文化有其发展阶层及特征,表层文化是学校的外表文化与视觉形象;浅层文化是维持学校运行的规范;中层文化是学校管理系统运行的制度、机制以及运行的状况、效率、质量等的综合体;“高层文化指自觉的文化精神、自觉的学习能力与不断创新的专业知识以及卓越的个体才能”。如笔者所了解到的深圳市龙岗区六约小学的“幸福教育”校园文化,幸福教育所追求的就是要将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自身,使教育造福于学生,造福于教师,造福于人本身。幸福教育的核心是“幸福”,让孩子们享受学习的幸福,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让家长享受孩子成长的幸福,让社区享受学校文明的幸福。幸福的内涵十分宽泛,六约小学的幸福教育有五个内涵:一是生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二是和谐,校园环境和谐,幸福课堂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三是优质,教学质量优质,学生发展优质,学校发展优质;四是健康,师生身体健康,师生心理健康;五是安全,成长环境安全,个人行为安全。可以看出,守望师生幸福的幸福教育体系层次分明,关注了核心文化即主要文化的“人本”幸福,通过课堂、心理、安全、环境等多方面联动,促进了师生和谐融洽,充满了人性感动和灵性感悟。
(三)践行理念,文而化之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办学理念是前瞻的、先进的,“更应该是和谐的、可发展的”。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的落脚点和支撑点,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的战略发展之路,即办学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和学科布局等;二是学校育人的治学文化,即校风、校训和学校精神等。以这两方面为基点,在校园内逐步形成一种具有教育熏陶和凝聚功能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风貌,通过理念引导和文化的浸润,使其成为推动学校长远建设和发展的源源不绝的财富。笔者所调查的可园学校,其办学理念可圈可点。可园学校位于深圳布吉,是近年来龙岗区发展迅猛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的办学理念:“三全、四爱、五服务”。“三全”指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四爱”指的是“爱祖国、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五服务则细化为“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区服务、为人民服务”。可以看出,“三全”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四爱”彰显了办学的核心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五服务”这一理念体现了“教育为民”服务的理念。如此理念,能够细化于教师及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对学校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一)以人为本是校园文化的内核精髓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校园文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持久推进。而最根本的动力,就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认同了,并为校园文化做不懈努力,校园文化的精神才能在学校土壤中生根发芽。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实践者,他们通过课程与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必须使教师具有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家园凝聚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与创造性。“传道授业解惑”之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和基石,通过教学,教师传播文化知识,并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为人的内在精神结构的一部分。而校园文化也实现了自身的延续、更新和发展。所以说,学校文化建设要扎根教学,融于课堂,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发展和文化的生态循环。
2. 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以人为本,必须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体现者、参与者。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更多地体现在作为学校群体主体的学生身上。因而,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有侧重地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既要重视价值观高层精神层面的建设,也要重视平时文明礼仪初级层面的建设。在教学中,重视学科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成长,得到校园文化的浓厚熏陶。
(二)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根本推动力
建设学校文化,以环境文化作基础,以制度文化作框架,以师生行为方式为体现,其关键核心,更应该以课堂文化作底蕴。课堂是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最长最固定的场所。聚焦课堂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可以说,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根本推动力。
1. 课堂文化承载学校的主旨文化。为人师者,应该意识到课堂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更应让学生受到精神文化的洗礼。文化是促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可小觑。斗转星移,当学生长大走入社会,可能会忘记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却不能忘记物化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琴瑟”。故而,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体现主旨文化的课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文化的实践研究,身体力行地将学校文化精神的精髓灌输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生命的要义、沐浴校园文化的光辉,从而使得知识与心灵阳光成长。
2. 课堂文化扬起课程改革理念。新课改核心要义指出,要改变课堂的“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构建“交流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善于引导学生亲历课文情境,让学生通过思考、眼看、耳听、嘴说,与课文对话、与作者编者对话,逐步产生心灵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倡导“问题式”的探究式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统一性、开放性、启发性、思考性和反馈性,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利于学生开口表达,以不同观点和意见的碰撞、融通,引导学生对知识始终保持足够的兴趣,充满探究的活力。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德兴小学)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学校发展的心路历程08-10
农村学校发展的思考09-17
论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计划的学校工作计划10-22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08-31
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09-17
学校发展建议专题06-24
学校体育发展08-28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09-12
学校党员发展计划07-06
专业发展学校汇报材料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