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教学真实课堂论文

2024-06-30

朴实教学真实课堂论文(共8篇)

1.朴实教学真实课堂论文 篇一

为朴实有效的课堂而努力

2015年9月19日,“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惠州金銮酒店举行。

这次好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既有特级教师的精彩授课,又有专家独到的讲座,无论是台湾著名语文老师李玉贵的《用无字图画书培养听说能力》,还是魏星老师的作文课《用自然界的事物表达心情》,或是张学青老师的示范课《三棵银杏树》,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我从中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此次培训活动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其中给我留下至深印象的就是张学青老师的那节示范课《三棵银杏树》,一节看似平凡的课,可张学青老师却上得如此精彩,这不得不让我折服!张老师问孩子们有没有留意过银杏树赤裸枝干上的小粒,得到否定答案后,张老师说:“所以作者告诉你就像牛羊的奶头。”这就将未知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了。接着张老师出示图片,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比喻的形象。到这里,关于修辞的好处似乎已经讲完了,但张老师没有满足,她又问了句:“这个奶头的比喻不仅仅好在很像,还好在哪里?这引起了孩子们的思考,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不难,难的是能不能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平常教学中,讲到比喻句,往往强调的就是一个“像”字。张老师问得漂亮,孩子们的回答也漂亮:“牛羊的奶头哺育着新的生命,而银杏树上的小粒也将在春天变成富有生机的新芽。”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伸似。我相信,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比喻手法一定有更深的认识。

张老师的设计中探究一:有人说,这篇文章写了三个季节里的银杏树,有人说是写了四个季节里的银杏树,你同意哪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夏季只字未提,而在叶老的文章中尽显风流,这是一个隐藏的季节,发现了这一点的孩子一定很快乐,因为这与孩子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了。张老师设计的这个内容既指引学生关注文字,又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联想,真好!

探究二:这篇文章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画出结构图。学生的认识由:冬、春、夏、秋,到后来的四季的交替、轮回,表现了银杏树的生生不息。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体现了阶梯式的前进。

原来,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有这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再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有做到这些吗? 张学青老师在执教《三棵银杏树》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用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写作的思路,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比喻得妥帖,结尾的完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她向我们展示了一节朴实、扎实而又有实效的课堂,所用的媒体也仅仅是一段简单的几张图片,一个结构图而已。这一节课真是让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

我想那种追求场面热闹,形式花哨的语文课终究不长久。我们应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如关于小组合作是否每堂课都要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小组合作的成员是否在合作中有碰撞,而不仅仅是几个优秀的学生在撑场面。这也让我想起魏星老师说的那句话,老师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深入简出。我们要把复杂变为简单,而不是化简单为复杂。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它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因此,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变简单,就是不简单。简单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我觉得,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应该是:

1.教学内容简约。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上下工夫,在浅出上做文章。准确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善于使用教材中最具价值的地方,合理裁剪,大胆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2.教学过程简化。有的语文课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虽条理清晰,却让人感到复杂、深奥,我们是否让教学环节再简化一些,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环节,突出重点。

3.教学媒体简便。即简单方便,为教学所用,克服浪费作秀。实际上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力。语文课还是让学生用大多数时间去读,潜心体会的好。

4.教学语言简洁。我们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炼、简洁、准确。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避免啰嗦、杂乱,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我也想以这样朴实有效的课堂为目标,语文课要上得自然、朴实,不刻意雕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这就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加油!

2015年中国教育梦培训心得

学校 惠 州 市 陈 布 学 校 题目 为朴实有效的课堂而努力 姓名 徐 小 慧 联系电话(手机)*** 电子邮箱 350412457@qq.com 日期 2015年9月23日

2.朴实教学真实课堂论文 篇二

一、真实

真实的课堂。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每一位教师授课前都经历着独立备课———集体备课———个性化备课的过程, 精心预设。真实的课堂, 就要追求动态生成, 让预设孕育生成。只有预设得越充分, 教者对课堂的调控才会越灵活,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越深刻。教学即生活, 而生活要看过程, 且是不经粉饰的真实的过程。而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时难免会出现镶花边的现象。以往那种以部分优秀学生的发言掩盖其他学生学习真相的语文课, 那种以游离文字的煽情代替感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语文课……这些课堂就像捧出的是一束束塑料花, 艳是艳得很, 却没有生命。真实的个体, 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张扬着个性的个体, 对小学生来说, 我个人觉得学习语文的真实就是如何有效地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任何技能的形成都应该有良好的习惯, 所以, 我首先从学生的习惯抓起。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会听, 爱听、善听、辩听。会听的习惯就是能够倾听别人的回答, 有听的欲望和兴趣。改变以往学生不听别人的, 只听老师的, 或只说自己的。当我在上课的时候, 如果遇到同学发言, 下面有声音, 我就会马上用手势和语言进行提示。如我说:“学会……。”学生就会立刻答复:“倾听。”这样, 学生在倾听的同时也懂得了尊重别人。培养学生说得精彩:当学生会听的时候, 他就会激发出表达的欲望。但又由于说无序, 使得学生畏畏缩缩, 不敢表达。所以,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说首先做到言之有物, 你想说什么, 你说的是什么, 让大家听明白, 把话说完整。再做到言之有序, 即让语言有顺序。然后做到言之有理, 让自己有主见、有观点。培养学生读出鲜活的个性:其实好多文章并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方式读出来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我坚持“读”字应该占主体, 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读, 小组合作读, 同桌互读, 男生读, 女生读, 师范读等。真正让学生从口中读出感觉, 脑中读出想象, 心中读出愉快来。培养学生书写的习惯和能力:作为语文老师, 首先我要求自己的字要起到示范作用。平时我经常告诉学生写字就像做人一样, 要认认真真写字, 堂堂正正做人。横平竖直, 大大方方。我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

二、朴实

朴实的课堂。现在有人上课, 粉笔、黑板这些常规媒体都不用了, 实际上包括小黑板在内常规媒体还是很有用的。电子媒体要科学、合理地使用, 不是使用越多越好, 更不是从头用到尾最好, 要考虑教学效果与消极影响。多媒体是辅助教学手段, 从头用到尾, 就不是辅助教学了。所以我们的课堂追求的是返朴归真, 追求的是朴实的、有效的课堂。朴实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 我经常给学生更多交流自悟的时间和平台, 往往会让他们对所学的课文有更深的领悟。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告诉我们要重视方法的传授。其实在新的时代, 我个人觉得对此也要有更新的认识, 我们与其告诉学生“渔”的方法, 不如把学生放在渔场中, 告诉学生鱼就在这里面, 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 通过什么途径, 你只要用自己合适的方法能捕到鱼就行。这样, 学生就会自主探索, 会想到很多方法, 更具有多样化。

三、扎实

有人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凡成功者最讲认真。身为师者, 让学生在有了良好的习惯、一定的方法之后, 就必须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地坚持到底。无论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还是语文素养的能力培养, 都得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得好, “我们所需要的是儿童以整个身体和整个心灵来到学校, 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

总之,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下的语文教学, 除了要把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张扬学生的个性放在首位, 努力使他们快乐地学习以外, 要把把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最终目标, 努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朴实的课堂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会有明显的影响, 扎实的课堂同时又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在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中学习的孩子身心愉悦, 能力体现, 个性张扬。

3.朴实教学真实课堂论文 篇三

一、走出情境创设的误区:老师,其实你做得很好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案例:一位钟老师执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开始导入时预设了一个包含有需要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来解决问题的情境:图画导入(小朋友活动的画面和一个表示平均分的钟面图)看到3/8和4/8,“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想到了“月饼”,有的想到了“面饼”,还有的说“4/8比3/8大”……1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学生想到“如果把这两个分数合并起来,结果会怎样,怎样合并”的问题?最后只有老师自己去“发现”了。

走进我们的公开课现场,此类情况比比皆是:老师的教具准备真是太多太齐而又太精彩了。可是课上,这些教具所创设的情境并没有教师所预期的希望,这是形式化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它不仅把教师宝贵的备课时间挤占到画教具、剪物品上了,更形成了一种极不正确的备课思路。数学课上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动态生成、课堂上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与处理,让位给了一个个实物的展示,让位给了似乎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的作秀上。而在平时“推门课”中似乎又要好一些。这种现象缘于这样的发问:“你的课符合新课程标准吗?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评价者会这样衡量,执教者更会这样思量,惟恐自己的课不能获得好评。具有“解放”意义的新课标,演示成一种新的束缚:不论什么样的公开课,你得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才能称为“一堂好课”。但是由于对“新”理念的认识并不到位,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演绎得很“光滑”,结果适得其反。相反,没有外人来听课时,老师们还是比较喜欢“不作秀”,但有时却自认为做得不够好。

案例:老师执教“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一课,简单复习、铺垫后,老师说现在我们要研究一种商的情况和以前不同的除法。这里有一道算式:2842/14=?这个“小耳朵”(指“?”)在向你示威呢,你能尝试自己解决吗?友情提示,书本上新的例题可和它的模样差不多哦,你可以参考的。我期待第一个解决它的同学上黑板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课后这位老师很腼腆地说,不知道领导要来听课,要不然要多准备准备。我就问他,假如知道要有人来听,那你怎样“多准备准备”?老师说,比如吧,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中间再搞些活动啊等等。

我说,老师,其实你做得很好!你开头让学生自己解决“小耳朵”,几句话就迅速激发了学生对自我、对同伴进行挑战的勇气与欲望。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创设行为。只不过呈现它的不是需要“仰望”的绚丽多姿的动态画面,而是依赖你自身驾驭教学艺术的魅力,这种“静境”有力地促使学生从心底里掀起波澜,达成了外化激励促进内化需求的目标,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走出数学活动的误区:向老教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教学提倡一个“动”字,即动手、动口、动脑。

案例:“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

第一次研究性学习:课前同学们每人都用硬纸板做了一个长方体,度量并标注了各自长方体的长、宽、高。课堂上请每一个同学研究一下,自己做的长方体的每一个面的面积。

第二次研究性学习: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画了一个长方体并标注着长、宽、高分别为10厘米、8厘米和6厘米。请同学们小组研究:可以用多少种方法,计算出该长方体的表面积?

第三次研究性学习:幼儿园要为100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形状的“积木”涂上油漆,请求我们全班同学提供帮助(教师为每一个小小组发了一个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积木”),只知道每平方厘米需0.1克油漆,共需要多少油漆?我们能否为幼儿园计算一下?

最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同学们总结了本课所学习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数学活动教学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变脱离学生的认识实际为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堂课由学生分组合作的三次研究性学习构成,没有使用什么繁华的手段,但踏踏实实地使学生成功地经历了三次探究的过程,很好地获得了探究的体验,提升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4.英语课堂教学中真实语境的创设 篇四

一、前言

不少教师认为我国的英语教学没有真实语境,课堂是“去语境化”的,教学中注重知识、忽略运用的现象长期存在,结果学生不能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只有具有真实语境的英语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心理真实度。学生参与有心理真实度的活动,使他们有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有意义地使用语言,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有助于解决知识惰性问题(冀小婷,柯津云,2010)。[1] 教师应该将真实语境贯穿英语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习过程真实化,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真实语境的创设

语言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英语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和运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真实语境应以行为目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生活作为教学资源,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在真实的活动、任务中运用语言。

1.制订真实的行为目标

侧重知识的教学目标往往罗列课堂要学习的词汇和句型,不强调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语境的前提是制订真实的学习行为目标,即学生要运用什么知识完成什么任务。合理的学习行为目标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他们运用语言的需求,明确在学习后应能做到的事情。以《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下同)8B Unit 4中的“Integrated skills”教学为例,该课是综合技能课,围绕组织义演的话题训练学生的听力与口语。考虑到组织义演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学习与组织义演有关的语言知识,也应该能把这些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为此,笔者制定的学生行为目标为:听北京阳光中学学生讨论组织义演的会议录音,获取相关信息,完成会议记录;了解组织义演的工作(design a poster, set up the stage, organize a play, choose a host …);各小组选择一家要捐款的慈善机构并说明理由,召开会议,讨论并记录义演的组织、分工。

课堂教学表明,真实的学习行为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在阐述或倾听选择慈善机构的理由中升华了情感,在真实的讨论中体验到(如何组织一次慈善义演,学习内容得到实际的运用。有真实行为目标的课堂里,学生获得)用英语解决问题的成功,有效地训练了听力和口语能力。

2.采用真实的语言素材

教师应努力开拓教学资源,多采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语料。生活化的语料可以为语言学习提供真实语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依据语境运用语言(冒晓飞,2008)。[2] 真实的语言素材能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体验、运用语言的机会。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挑选学生经历的活动、熟悉的话题或社会事件作为课堂活动的素材。真实的语言素材包括两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原汁原味的语篇,如英文歌曲、电影、广告、新闻、说明书等;可以用于语言学习的事件。后者源于学生的生活,更具有教学真实性,因而能引起共鸣,具有心理真实度。

(1)生活经历

语言素材是指来源于课堂师生交流的事件或题材,来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研究其与当前的英语学习有何联系,寻找生活素材与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最佳结合点。例如,《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4 A Charity Show的主题是慈善事业,该单元学生学习了关于慈善的词汇和现在完成时、一般将来时被动语态。当时我校师生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的活动。课上,师生围绕地震和捐款交流:

T: A terrible earthquake has happened in Yushu.The teachers have donated some money to people there.What about you? S: We have donated some money, too.It’s our duty to help people in need.T: How much money has been donated? S: Over 600 yuan T: You’re so kind.Where’s the money? S: It has been sent to Yushu.对话中语言的运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了教学的真实性。师生的对话有很高的心理真实度—慈善就发生自己身上,故活动的参与度就很高,新学词汇和语法得到真实的运用和有效的巩固。(2)改编材料

把学生熟悉的人物、新闻改编成语言材料应用于教学也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used to do sth/be used to doing sth/be used to do sth等结构时,正值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世界各地传递,笔者从网上找到奥运火炬手金晶的资料,编成如下短文,要求学生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短语填空:

On April 7 in Paris, a Chinese girl called Jin Jing was seen carrying the torch in a wheelchair.She _______ be a healthy gir1.But at the age of ten, she lost her right leg because of illness.Since then, a wheelchair _______ carry her.At first she _______ using it.But now she _______ sitting in a wheelchair.Jin Jing is a cheerful gir1.She is also brave.In Paris, she protected the torch when a man tried to stop the relay.应景的真实语料能促使学生主动阅读短文,在真实的语境中通过意义协商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同时受到文中人物的感染。

3.设置相对真实的情境

有效的教学总是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情境根据教学需要而定,可以挑选符合教学内容的视频、生活中的各种广告、说明书等,也可以因地制宜,各种节日、天气状况、教室、学生都可以成为真实的情境。

(1)问题法

通过问题设置真实的情境最简便易行。问题设置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学《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5的“Integrated skills”时,笔者与学生交流:Have you read the story called Alibaba and the Forty Robbers? Alibaba found a lot of treasures in a cave.Do you want to find some treasure? Follow me.简单的两个问题设置了寻宝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参与寻宝的兴趣。

(2)视频法

视频也是常用的设置真实情境的方法。根据需要可以直接从影片中剪切视频,也可自己动手制作。例如,教学《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4 Main task时,笔者在上课时播放爱尔兰男孩Declan演唱的“Tell me why”,同时播放描述世界各地需要帮助的人们的图片。学生在图片和歌曲中,心灵受到震撼,助人情感油然而生。

(3)实物法

真实或仿真的场景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起来相对真实。上述寻宝活动有一个语言准备,即在听寻宝路线的录音前,先要复习一些方向指令。笔者在课前把教室布置成街道:有crossing(小组横排、竖排交叉的地方),有traffic lights(用红绿黄三种颜色的鸡毛掸表示),有各种建筑(由坐在教室各处的学生标出the post office, the hospital, the cinema等)。然后设计问路的任务,学生在同学的指令下顺利到达目的地,获得运用语言的成功感。

4.设计真实的学习活动 真实的情境伴随着真实的活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真实语境关注学生是否在真实的情境活动中感受、练习和运用语言。真实或仿真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是境中学、学中用。

(1)情境中感悟知识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真实语境强调在情境中感悟真实的知识。词汇的学习离不开语境,根据语境感悟生词有助于建立意义、内化所学语言。教师可以通过会话呈现核心词汇,再让学生通过阅读以选词填空的方式完成故事梗概,实现词汇学习的语境化(冒晓飞,2009)。[3]例如,教学《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5 A Brave Young Man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呈现消防队员的图片和警笛声,把学生带到了火灾的情境中。Fireman, put out, fire, smoke, terrible, dangerous, save, arm, neck, face, leg, hurt, burn等词汇在师生交流中自然呈现,学生轻松建立关于救火的内容图式。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设计词汇表示的动作或表情,课上表演,让其他同学猜测。

(2)情境中学会运用

知识的教学后,应提供给学生真实运用语言的机会。任务活动应基于课堂学习的语言,与行为目标一致。学生用语言做事情,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在计划活动中学会计划,在组织活动中学会组织,在调查中学会收集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等。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4 A charity show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最佳主持人选拔赛:An earthquake happened in Yushu.Our class are going to hold a charity show to raise money for people there.And we need a host.You give a speech and we’ll choose the best one.以下是一个学生的演讲:

Hello, guys!You know people in Yushu need our support.We’ll organize a charity show to raise money for them and I’d like to be the host.As a host, I know I have many duties.I need to introduce the guests and remember all the words.I’ll practise a lot before the show so I will not be nervous.I believe the show will be a success because lots of money will be raised.I hope I will be chosen to be the host.Thank you!划线部分为本课所学词汇、语法,竞选主持 人符合本课内容,由于情境真实,学生的演讲很投入,实现了知情意行合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环境里,真实性是一种英语教学的思想,也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符合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真实的英语课堂里,学生为了真实任务而学习,使用真实的语料,语言练习活动与真实生活联系,师生、生生之间总是进行真实的交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课堂里总有真实的语言输出与输入,因而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5.朴实教学真实课堂论文 篇五

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 英语中的情境是指一种生活场面。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许多教师对创设情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创设的情境价值不大,有效性不高。本文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若干情境创设无效的案例作些分析,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

一、把握“实”──应创设自然生动、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案例:《Where is the „?》(导入环节)

1.教师把钢笔放在一个学生的笔盒里,用动作表示他在“找”笔,边找边说“Where’s the pen?”

2.学生从教师的动作中猜出句子“Where’s the pen?”的意思。反馈:S1:我放在笔盒里的钢笔为什么不见了? S2:我怎么找不到钢笔了?

S3:我的钢笔就在笔盒里,为什么看不见了? 大部分学生困惑,茫然。

反思: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语言。”我以为英语教学更应该在“真实”二字上下工夫,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和运用语言。只有当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时,才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从各自的生活背景出发,迅速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准确地体验和理解语言。案例中的情境创设,教师充分利用了教室里的实物,让学生从教师的表演中理解语言,这种情境创设简单、方便。但这种情境的创设基本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它不符合我们的生活真实。因为教师自己刚把钢笔放入学生的笔盒后马上就开始寻找钢笔,而且有个别眼尖的学生已经看到钢笔就摆在笔盒里,而教师仍找得满头大汗,这与现实生活脱节,不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致使学生误解,答非所问。如果把这一情境改创为:(课件或表演)冬冬:Mum,I want to play basketball. Mum:OK,but you must come back earlier.(画面)冬冬满头大汗地寻找篮球,边找边说:“Where’s my basketball?”这个情境,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回答出“我的篮球在哪里”。故创设情境必须贴近现实,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学生英语思维的积极性。

二、崇尚“效”──应创设简单有效、英语“含金量”大的教学情境 案例1:《Where are you going?》的“Learning”中的一个环节。1.学生观看CAI课件“兔子舞”,教师随机解释“left,right,go”的含义。

2.教师教授兔子舞的动作。3.师生同跳兔子舞。案例2:《Shapes》

1.CAI 课件出示square,triangle,circle的图形及单词,每个图形旁边各有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拉拉、丁丁、皮皮。2.师点击鼠标,出示一个正方形,问:“What shape is this?” S1:拉拉。

师又点击鼠标,出示一个圆形,问:“What shape is this?” S2:皮皮。

反思: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额外添加了些什么,因为真实的课堂就应该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案例1中采用“兔子舞”来学习“left,right,go straight on”确实新颖活泼,但有必要仅仅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三个简单易学的单词而花上十来分钟时间跳“兔子舞”吗?这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问路,会用“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 on”来指路,我们完全可以用“listen and do”的简单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三组短语,而后集中对重难点进行突破,兔子舞则可以放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伴随音乐节奏,在“跳”中再次复习知识,结束新课。案例2中选用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拉拉、丁丁、皮皮,成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但须知情境不是装饰,也不只是单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装饰过于华丽,学生的兴趣往往也被转移,从而疏忽了真正需要思考的英语元素、英语内涵,出现上面的尴尬。因此,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和某种形式而把简单的东西人为搞复杂了,我们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英语,学有趣的英语,学鲜活的英语”。

三、注意“趣”──应创设新颖有趣、顺应学生心理的教学情境 案例:《I love animals!》 T: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很有趣的游戏。(边说边演示课件)小精灵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就想请大家帮忙,他这里有不少动物的叫声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你能猜出是哪种动物吗?(教师开始演示课件,并指名回答。)

这时有同学小声议论“又是猜动物,一点也不有趣”,教师似乎听见了,但还是坚持一一指名回答。

反思: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活动中。故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就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任何情境在初始出现时都是新鲜的、有趣的,如以上这个guessing game,再如其他的小小采购员、小小设计师等,但如果重复次数太多,同样会使学生生厌。因此任何情境一旦使用次数过多,就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致在课堂上出现“多情反被无情恼”的尴尬。

四、追求“活”──应创设信息丰富、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 案例:《There is a „》(教师出示画面)

T:Can you use the sentence pattern “There ia a „”to say a sentence? 反思:创设情境应能促进学生思考。上述案例画面生动,颜色鲜艳,但仅仅以画面吸引学生,而不是以知识本身的思考性、开放性、挑战性来吸引学生,不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所创设的情境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创设情境应蕴涵丰富的信息量,一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二是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在获得、巩固知识的同时,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学好英语的愿望。上述案例可将情境改创为:在一个房间里摆放不同的物品,先让学生观察几分钟,而后将画面切换为空白,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凭记忆说出房间内物品的摆放,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同时由于相对性的原因,一种位置关系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达,可去掉案例中的箭头,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6.真实的课堂是最美的 篇六

生活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教学上也没有遍行天下而皆通的妙法。只有融合了别人的优点,发挥个人的长处,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小组学习在轰轰烈烈一段时间后,渐渐归于沉寂。个别教师也只有在同行或家长听课时,才大张旗鼓地把学生分为一个个学习小组,课桌随人动,课桌摆出的样子千奇百怪,有的是不规则的圆形,有的是有棱有角的长方形、多边形……总之,五花八门。为了达到预期的观赏效果,有的学生甚至按照教师的要求背对黑板而坐,我们不能不产生疑问:这几个孩子能集中精力于所学的知识吗?这不是在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吗?我们暂时称这种桌椅摆放方式为“圆桌式”。小组合作的架势摆好了,课堂上小组竞争异常激烈、热闹。可随着听课教师和家长的离去,桌椅的摆放又恢复了原样,我们暂且称为“队列式”。

显然,“圆桌式”是给别人看的,“队列式”是自己用的。我们的教师更擅长哪种教学模式不言而喻,哪种方式更适合中国的课堂教学不言自明(当然,笔者无意否定小组教学,只是如何让小组教学落到实处,需要我们教师的务实做法与认真探讨)。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务实的教学思想支配着广大教师选择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哪个不想务实?那么,我们的教师既然不能很好地驾驭“圆桌式”,为什么还费尽辛苦让学生把桌椅搬来搬去呢?原来是务虚的思想支配了教师。是教师喜欢务虚吗?不是,实际工作中就是有这么多的无奈,教师们有太多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不顺应时尚,有的领导认为你不能与时俱进,有的家长认为你跟不上形势。教师们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表演过程中留下了什么?是遗憾、空虚,是时间的浪费,是失去自我,无法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在虚假的学习方式中,受伤最深的还是学生,且不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得到的知识有多少,单说教师弄虚作假这种行为本身对学生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就非常恶劣。

一位特级教师曾对做教师的朋友坦言:“可以不客气地说,我现在怎样教学都是对的,因为我是特级教师。与时俱进,可以说我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与众不同,可以说那是我的个人风格。我可以自如地采用我认为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而你们不行,很简单,因为你们不是特级教师。”是的,这位特级教师道出了广大教师的心声。你不投其所好,就失去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个“其”包括的范围太广了,有专家,有同事,有家长……上公开课是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哪个名教师不是通过上公开课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否则谁知道你是谁?正是功利性的思想意识,导致了教学的虚假;正是功利性的思想意识,把课堂变成了表演的舞台;正是功利性的思想意识,指挥着教师上着一堂又一堂没有多少价值的公开课。前不久,在广州听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奖赛获奖者巡回展示课,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教师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他的声音富有磁性,他的语言非常华美,他的语调抑扬顿挫。但听完课后总有如鲠在喉的感觉,这位教师是在上课,还是在开朗诵会?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学到了多少?教师上课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可喜的是有许多教师并没有随波逐流,执着地坚持走教学本真的道路,如支玉恒、于永正等,正因为他们始终坚持务实的教学道路,才走到教学领域的顶峰,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课堂。(不知他们年轻时是否也曾走过教学的弯路?)他们的教学语言或真挚感人,或幽默风趣,学生的内心激情荡漾,听课者也被课堂上洋溢的真情所打动。尽管课堂上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不像某些公开课那样完美无缺,但那会心的笑声、赞叹的掌声,足以说明大家欢迎这样的课。听这些教师的课成为一种享受。

7.还课堂教学最朴实简约的原生态 篇七

我曾多次参加过一些优质课比赛,在磨课和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感觉到了优质课比赛的一些问题:表演性,缺真实性。而常规的教学不是一场个人的表演而是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形成过程。我认为,简约与朴实是化学常态教学的最理想的境界。

一、朴实的语言,通俗而易懂

在教学中,任何生硬的教学内容如果赋予通俗易懂的语言,会更利于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初中化学讲《碳的单质》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形象地了解金刚石和石墨这对同素异形体的特性,可以用拟人化的描述:金刚石和石墨虽为同胞兄弟,但性格差异很大。金刚石生就一副钢筋铁骨,是著名的硬骨头,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久经磨砺,形象灿烂夺目;石墨天生柔软,遇事奸滑,形象暗淡无光。但毕竟是同胞兄弟,如果多给石墨以温暖的压力,再辅以催化教育,它是会转变为金刚石的。

这样总结知识,既风趣易记,又简单明了,变枯燥的知识为趣话,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

又如:学习石灰石在高温下煅烧制取生石灰时,可以介绍明朝著名的爱国将领于谦写的《石灰吟》: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通过对石灰石的开采,在高温下变成白色的生石灰、生石灰的熟化以及熟石灰在空气中转变为白色固体等现象的描述,抒发了自己视死如归、保持民族气节的崇高理想。指出这首诗中第一句话反映的是开采石灰石的物理变化过程,后三句则反映了与石灰有关的三个化学变化:由此引入到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的乐趣。这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还进一步教育学生即使身处高位,也应廉洁奉公,为他人着想,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

在复习“物质的主要成分”这块内容时,老师可结合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出题,要求学生指出诗句中的“丝”和“泪”分别指什么。接着老师可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蚕丝、毛发等成分是蛋白质,人造丝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蜡烛的成分是高级烃,还可以幽默的说:“我们人类很伟大,头顶蛋白质,脚踏硅酸盐”。这样,学生不但对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主要成分有了系统记忆,而且可以进一步体会到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讲到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时,可以讲一个“梦中出奇迹”故事,即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从而受到启发,推出苯的结构,让学生懂得发现有时候是偶然的,但偶然和灵感来源于有准备的头脑,来源于必然。

二、目标简明,落实透彻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常将教学书上的目标搬到自己的教案中,或者用三维目标的一些套话,把目标当成可以跳过的摆设。在实施层面上,出现目标虚化的现象。而实际上一节课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双基目标,而三维目标是和谐统一、不可割裂的,它们是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体系中的,而不是每一节课都一定要平均面面俱到。就三维目标而言,在每一节化学课中,都应当有所侧重,这样一学年下来,也会得到均衡实施。所以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准确把握双基目标,纲举目张,灵动把握生成目标,积极精心演绎。其余的目标是附皮之毛,渗透于其中的。目标的多维化、定位的虚幻化,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要盲目求全责备,不必强求“五脏俱全”,不能把“全面落实”异化为“表面文章”,而应让教学目标剔除“雕饰”,还以“清澈”,简明透彻,恰如其分。

三、过程清晰,简洁而厚实

至简的化学课堂教学首先是课堂设计简约。课堂中各个环节简洁明快、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既看不到面面俱到的雕琢,又寻不见细微之处的刻意粉饰。不要为了追求时髦与新颖,去搞众多花样,环节多了,形式多了,而使学生忙于追赶、疲于应付,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无所作为。其次,环节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简,在于厚实和实在。所以,对于环节预设,教师应追求简洁厚实的、具有“四两拨千斤”功效的流程。要谨防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警惕进人“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园”的误区。唯有如此,教学才能更精练,更精彩。

四、巧用多媒体,简单而清新

随着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教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尤其是针对一些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较慢的化学变化、瞬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工生产流程及一些有危险的实验描述、模拟,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标新立异”的模拟,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直观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例如,讲“一氧化碳的性质”时,由于一氧化碳有剧毒,而且我们学校化学实验室没有制取有毒气体的通风橱,所以我就利用网上资源来完成一氧化碳可燃性、还原性实验,这些形象逼真的实验时而停止、时而展现、时而分散、时而组合,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目了然。但不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去制造个“色彩艳丽、画面迷人、声音动听”的新式“武器”,使化学课堂呈现出“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壮观场面,而这也就使人有“媒体渐欲迷人眼”、“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觉。

因此,多媒体运用不能盲目过热追捧,而应理性慎重面对:它是一种手段、一个助手,并不是万能的。多媒体运用只能是服从、服务于课堂教学,应该是追求简洁、实用,“该使用时才使用”。

五、适度评价,简练而恰当

教师评价应追求“一语中的、恰到好处”的简练,应追求“恰如其分、由感而发”的真实。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不仅要能扮演好“教练”和“导演”的角色,还要从保障学生健康这个角度出发,成为一名“保健医生”和“心理医生”,善于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文靛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曾经指出:“评价有包容,不是一味地严,也不是一味地宽,更不是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而是多把尺子量不同的人。”

教师要真诚地去赞扬学生。表扬学生的语言要丰富,如一个“好”字就有不同的说法:“想得真好!”“多好的设想,还有吗?’川多好的问题,想的真细,谁能帮他解决?”“同学们真了不起!”忌讳一节课总是一味地“很好!特别好!真好!不错!”这显得教师语言非常贫乏。同时,赞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深入地夸赞学生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及学生通过努力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比如,对于一个化学探究课题,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实验的数量多,有的学生实验的数量不是很多,但他的实验能恰当地说明他的探究课题,此时教师的评价就要抓住实验与课题的关系,而不能只停留在实验数量上。其次,还要变重复强化语言为评价语言。比如在学生作答之后,教师为了强化要点,往往重复学生的回答。在重复的过程中,重视了答案却忽视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评价语言的作用是:激励回答问题的学生,导向问题的解决方法,强化知识落实。在评价时,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所用的方法。当然,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及时给予指出,对学习结果作出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学会自我赞赏。

老子曰:“真水无香”,即真正的水是没有香味的,它无色透明,生成,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美。如果化学课堂能返璞归真,切实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达到“真水无香”的境界,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化学课堂。

8.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 篇八

内容提要:紧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推进,其基本理念在教学改革中得到越来越鲜明的彰显,怎样引领学生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快、有激情有意义的学习呢?抓住语文和真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就是朝这个方向的努力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最真实的生活化 语文趣味性 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

语文本身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不受时间限制;从国内到国外,不受地域约束;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时代风貌。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真实,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最为真实的生活相融合。以下就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第一,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真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

语文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上,课堂之外更有广阔的语文天地:墙上的海报,报纸上的广告,电视上的新闻,营业员得体的话语,歌唱家动听的歌词,老太太追忆往事时的语调„„,无不给人丰富的语文营养。因此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真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这样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接近,有利于将学生的心从课下玩的状态中吸引到课堂上。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犹如一篇杰作的序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常情况下,我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导入语。

首先可用生活中饱含深情的歌词。好歌词犹如浓缩的现代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深受他们欢迎,这么好的素材,我们教师何乐而不用呢?例如,我在讲《背影》时说道:“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同学们听着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你在想些什么?当你想起父亲的那一刻是否也曾定格在某一件事上呢?散文家朱自清对父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好,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背影》。”

其次,可结合师生的共同的生活经历设计别致新颖的导入,上《你一定会听见》一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班上一节语文课在这次是教学大检查中被评为了优秀课。”学生热烈鼓掌。我继续说:“为了庆祝我们的成功,老师决定用作道具的酸酸糖分给大家吃。”学生喜出望外。我接着说:“因为数量有限,所以每位同学只能分到一颗。”学生颇感讶异与有趣。最后我说:“正因为只有一颗,所以更显其珍贵。所以老师要求同学们吃的时候仔细去体味,除了它的味道还有声音哦。”学生心神领会于是各组组长领了糖去,大家笑着分吃了。最后我让学生把刚才吃糖时的味道以及剥糖纸和吃糖时发出的声音,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再用笔写下来,你听见了什么吗,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你一定会听见》。

此外,还可通过讲故事、现场训练法、对联渗透法、想象法、表演法„„精心设计导入,使导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导入语是课堂与课下较好衔接的重要环节,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恰当引入就会使学生深深感到:噢,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呀!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逐渐具备和生活对话的意识,使语文学习渐至佳境,这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生活中的自己,实行“模糊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所谓“模糊教学”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唯“标准答案”是从。它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是有本质区别的。它的出发点是由于语文的答案本身具有多元性,并无权威性,万不可限制学生的思维。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源头。一个没有自己独特见解,随声附和之人,暴风雨来临时不过是个“海鸭”而已。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有创造性的人。那种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格式化的做法,只能造成精神和人格的缺失。为此,我们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个性的人。

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自圆其说者皆正确。例如课外补充讲《宋定伯捉鬼》时,我依照教参告知学生:“古人写作也有漏洞,若两人独立行走慢,‘共递相担’不是更慢吗?”不料,一位学生大胆举手反驳:“老师,我不这样认为,看,后文有一句‘略无重’,课下注释解释为‘完全没有重量’,既然如此,‘共递相担’岂不省一个人的力量?”顿时,班内掌声四起,我也笑了。这位学生不是很有头脑吗?讲完后,我又发问:“你们如何评价宋定伯和鬼,这两个人呢?”回答更令我惊诧不已:“我们喜欢鬼。鬼并不呆头呆脑,他很实在、很憨厚。而宋定伯却很阴险:他骗鬼、侮辱鬼、又卖鬼。这不正说明人心叵测吗?从这里我们得知:防人之心不可无。再说啦,老师您平时不总是教我们做人要诚实吗?你不觉得宋定伯不诚实?”

十二、三岁的孩子,不仅有自己的见解,还能回答得如此完整、漂亮,谁能不为之叫好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有思想的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赞叹?难道我们还要因为服从教参、迷信权威之说而否定学生的回答、抹杀学生的个性吗?又例如:执教《伤仲永》,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围绕“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看法?”开放性话题进行讨论,学生发言的角度之多和观点之新让教师感到惊喜。有的同学从自己角度考虑,认为自己天赋不错,但还要后天努力。还有的学生批判方仲永的父亲认为他目光短浅,惟利是图。而一位同学的发言引起教师的关注,他说:“我认为在方仲永的变化中,作者王安石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句话‘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作者王安石对于方仲永的情况非常了解,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关心方仲永,也没有劝阻他的父亲,就这样看着一个天才少年消失了,所以我认为这其中也有王安石的责任。”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勤于思考,并号召同学们来评议这一观点。学生有的反驳,有的支持。经过一番讨论,集中问题是:王安石为什么没有去帮助方仲永?大家陷入沉思。最后,有一位同学找出了答案:王安石生于1021年,而《伤仲永》一文说的“明道中”即1032-1033年,仲永十二三岁,也就是说王安石见到仲永时,他自己也只有十二三岁,又如何去教育、指导方仲永呢?同学们豁然开朗。

如教《杨修之死》,就“曹操该不该杀杨修”这一论题学生又展开了辩论,在辩论中充分把握了曹操与杨修的性格特征。还有《最后一课》中关于谁是文章主要人物这一问题,也可让学生展开辩论。“在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找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态度,让他们在我的课堂里尽情地交流、探讨;尽情享受 思想碰撞时那美妙的火花。我想作为语文课堂,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立场;一种作为“受者”应该拥有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生活空间,以一种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性,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发展。

第三,让富有生活意识的训练走进语文课堂教学。

训练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它是巩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不过应当注意的是不能把语文训练当作百科全书来对待,将一系列的知识点加以罗列,否则学生将会对语文训练产生厌烦。语文训练最好以竞赛、表演等富于乐趣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感觉好像就在参加电视节目中的知识竞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大量知识,将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1、课堂表演。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课外补充文章《宋定伯捉鬼》时,学生主动一致地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蚊子和狮子》、《陈毅市长》等都可编演课本剧。片段表演。

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2、开展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如教《羚羊木雕》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还可采用接力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等。

“抢凳子”游戏。教师设置七个问题让八个小组来抢答,即八个小组“抢”七条“凳子”。这样小组间能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发言的积极气氛。

3、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模拟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了教育,获取了知识和体验,应通过实践来巩固加深,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我教《土地的誓言》一课,便请学校一名园丁管理者来班上进行模拟答记者问,“小记者”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博采各科知识教学。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是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如能使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则会使学生获得求知的快感,萌生学习的兴趣。如消息的六要素可归结为“五W一H”,即英语的“Who、When、Where、What、Why、How”等。还可博采数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知识教学。

此外,教师幽默生动、情真意切的语言,迂回曲折、起伏有致的提问,严谨有序、新颖不凡的板书以及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等手段,都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充满乐趣的竞赛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语文活动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在乐中求学,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一理论,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四,结合真实生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确立自己的理想。

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是等待加工的“产品”,施教者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调查询问他们的理想,答曰:“目前尚不明确”。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一个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无异于一只无头苍蝇,你指望他将来会有何作为呢?长此以往,岂不悲哉?因此,课堂中渗透德育,还原于学生实际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为今后做准备是必要的。

例如,授课课外补充文章《为学》时,可在学生表演完“穷富二和尚”的话剧后,试问学生富和尚失败的原因——空想不付诸行动,由这句话深入发问:“思考一下,你是‘空想’还是准备落实到行动上?如何实现?”然后,展开讨论,明确“事在人为”的道理,要求学生分析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目标,做行动上的巨人!又如 执教《伤仲永》时我问大家方仲永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天赋的孩子,可为什么到后来却一事无成呢?于是大家先是一阵沉默,接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他爸爸害的有的说是他的乡邻害的,最后大家经过讨论认为主要还是方仲永自己造成的,接着我又问那成为天才到底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大家说要有天赋但也要努力,“天才”是由百分之九十的汗水加上百分之十的天赋造就的;联系自身他们得到的启发是学习上也要勤奋努力、不断进取,不能自以为聪明就懒惰不思进取。就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学习态度的教育,而且效果尤佳。

理想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的内化的结果。其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是一座座宝藏,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发掘编者和作者的智慧并且联系生活,最终唤醒、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一位名人曾说过“理想是指引人生道路前进的灯塔,飞向胜利目标的翅膀,是点燃热情烈焰的火把。古往今来,是理想激起年轻人奋勇前行的精神。”人生犹如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人生的旅途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锐的刺,但只要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并决心去实现它时,就会荣辱不惊!因此联系最真实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的教育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这样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融入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去感知体会,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积极求知与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课堂、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上一篇:中国旅游地理复习资料下一篇: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