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总结

2024-07-03

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总结(共12篇)

1.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总结 篇一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翁堵初级中学赵紫燕

2014年1月10日

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量和度。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课,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层次性,注意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人会学”为宗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改变单纯依赖课本的陈规陋习。选择一些难易适度、形式活泼、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材料,同时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枯燥的形式,组织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学生上讲台等教学形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师生配合默契、热烈和谐融洽、心理呼应,让课堂活而不空,实而不死,生机勃勃、趣意盎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展示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胸怀与个性的袒露,思想与情感的交融,文化与智慧的流淌。只有当教师博大的胸怀、真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对学生产生春风化雨的影响时,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使教学活动充满理性和激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不断探索、研究的永恒课题。

一个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为了使以后的工作更加出色,现将本学年的有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韩教授的教学理论,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语文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首先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3、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2.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总结 篇二

现象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搭配不合理。要合作学习就必须有学习小组, 那么学习小组如何组建呢?大多数教师都是利用学生原本座位, 前后四人为一组, 前面的学生转过身来和后面的学生进行讨论。殊不知, 这样的小组组成随意性太大, 成员之间不能形成很好的合作机制, 优生、学困生过于集中, 课堂讨论时就会出现“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的现象, 有的小组热闹激烈, 有的小组却沉默无语。

现象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不合理。通常课堂中总会有这样的程序:教师提出问题, 组织讨论, 交流展示。看上去流程完整, 步步相扣。事实上,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 如果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 哪有合作讨论时的思维撞击而后的生成呢?只有小组中优生的滔滔不绝, 而学困生面面相觑。长此以往, 优生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再讲, 同时也打击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现象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教师都不清楚, 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形式。在预习展示结束后, 教师没有任何引导, 不管是否有必要讨论, 一股脑地把问题全部抛出来, 有时一堂课要讨论三四次。殊不知, 语文的学习在于感悟文本、阅读体验, 那些显而易见的、无关紧要的、钻牛角尖的问题毫无讨论价值。随意的讨论不仅不能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反而给学生一种误导———语文课堂学习就是小组内吹牛争辩。日积月累, 学生慢慢丧失了把握文本的能力, 也丧失了学习、讨论的能力。

现象四: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不合理。不少课堂上, 当小组讨论结束组织展示时, 教师的评价除了“好、很好、有见解……”再无其他。刚开始这样的评价有一定的效果,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作用逐渐减弱或丧失。这种评价很笼统, 针对性不强, 很难再次激发学生讨论和展示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现象, 增强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对此, 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强化组织, 合理搭配

小组人员的分配不能随意安排, 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性格、习惯等做全面了解。采用异质分组方式分配小组, 即将男生与女生、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学习能力强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分到一起, 让学生在小组内“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将全班划分为6~8个合作学习小组, 各小组的总体水平相当, 保证公平竞争,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集体的竞争, 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也减少了学困生的失败感, 增强了各成员的自信心。这样, 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到“学优帮学困”,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又创造了小组合作学习公平竞争的氛围。单个小组可以按照以下方法组建:

1.按成绩总评:一般4~6人一组 (男女搭配合理) ;

2.选取组长:选能力强、善于展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

3.编号:A1—C1, A2—C2, B1—B2;

4.组员分工:记录员、资料员、纪律监督员、发言人、联络员。

当然, 小组内人员分工不是固定的, 可以按学科轮转, 亦可以不明确具体分工, 可由组长临时安排。

二、精心设计, 引导深化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核心就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但这一主体性的体现离不开教师主导性的引导。教师课前的备课, 尤其是“备学生”尤为重要。哪些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讨论时会产生什么问题, 怎么引导, 怎么解决……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准备。此外, 课前还要设计好预习题 (设计预习单) , 除了常规的字词积累、查找资料、朗读课文等要求外, 还要有能整体把握文本的、涉及文本主旨的问题。这样可以为课堂上的讨论做好准备, 也可以体现学生“先学的主体性”。

小组合作要体现价值, 要建立在学生有充分思考、有个人思维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抛出问题, 组织讨论。比如在一篇课文预习过程中, 字词积累、文本整体感知等任务学生都已经自行解决了, 教师就不要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了, 一些对文本主旨理解没有必然联系的问题也不要组织讨论。那些开放性的、探究性的问题和教学的重难点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

在课堂讨论时, 每一小组可以按照C2-C1-B2-B1-A2-A1由弱到强的顺序发言, 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最后再由组长总结, 并确定小组发言人, 准备展示。小组发言人参加班级交流时要求做到: (1) 发言开始时, 小组发言人要使用规范的语言:“我们小组对……理解是……”, “我们小组认为……”; (2) 发言中, 小组发言人不仅要讲清楚见解, 更要说明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他小组的学生要学会倾听, 做好记录, 学会质疑, 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3) 发言结束, 要说“我讲完了。”“我们组的意见就是这样, 大家有补充的吗?”“谢谢大家。”这样的要求既是规范流程, 又能提升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更能增强小组间的竞争意识, 体现学生“展示的主体性”。

交流的过程是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 总会有思维闪光的迸溅, 这种思维闪光的迸溅需要教师在倾听中努力寻找。合作学习中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时, 教师要及时地点拨, 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再讨论, 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下面就以《松树金龟子》一课, 谈谈我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做法。

1.针对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 我选择的小组合作大题为“从文章中找出体现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例子, 并加以赏析”。

2.抛出问题后, 先请学生花两分钟时间阅读课文, 再到文中找出答案并加以批注, 写出自己独到的理解。这样, 既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又为下面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

3.组长组织交流, 分配任务。若每组六人, 则安排:每人分析时可找出准确、生动各一处;由一生分析, 一生读, 还有一生负责串联和评价。分析到位后, 安排展示任务。

4.小组展示 (可以个人展示, 亦可集体展示) 。展示的形式可由各组自由选择, 如朗读、分析、表演等, 也可进行综合展示。

5.在最后将《蟋蟀》一文改写等生动细腻这一环节中, 因为有一定难度, 可选择以小组为单位, 由全组参与讨论、组长执笔的形式, 共同打造一篇美文, 放到全班交流、评价, 体现共同参与, 共同进步。

三、适当激励, 长效引导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教师除了要有准确、全面的评价之外, 还应该建立评价机制,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档案。给个人与小组打分、评比, 进行长效管理。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积极参与交流的学困生发言得分, 如:参与一次不管对错先得1分, 然后交流正确再得5分, 而优生发言相对分值减少成3分, 这样既控制了强势学生的发言次数, 又增强了学困生的交流自信;

2.每个学困生回答正确, 其小组内的“师傅”也得其40%的得分, 这样可以激发优生帮扶学困生的积极性;

3.帮助小组之间建立一对一的竞争机制, 组长作为主要负责人要及时查找本组存在的问题, 超越对手。对能连续两周获胜的小组予以奖励, 组长另外再奖, 这样既激发小组间的竞争, 又增强小组凝聚力;

4.每双周根据得分情况评选“好问学习之星” (每组一人) 、“帮困助学之星” (每组一人) 、“双周最佳小组”, 将先进分子张榜表扬, 并把每双周的评选结果与期末评选联系在一起。

3.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三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84-01

《新课标》强调:“初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是我们语文人追求的目标,多年来我们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获益匪浅。然而怎样进一步达到我们的目标呢?我就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改变方法

首先,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发你,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次,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

三、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

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

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

3、、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四、创新方法,培养能力

1、教师在授课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探讨。

2、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看谁对教师的提问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如此等等,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适时给以鼓励。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思考高效教学的策略,掌握高效的教学方法,精心施教,勤于反思,就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高效教学。

4.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篇四

【摘 要】 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拓展学生的精神自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课堂,教师应根据实际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进行多维对话,从而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加工和重建,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 情境 协作 学生个体

【正 文】我们在小学学过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更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就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就说:“大象像根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身体,就说:“大象像一堵厚厚的墙。”第四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就说到:“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五个人之所以对大象的形态说出了五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主要是认知心里的原因,是这五个人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和认识对“大象”这一信息进行对比、分析、重建,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理解和判断。

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讲,知识是认知者主动建构形成的,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所以,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摒弃过去那种机械地灌输方式,教师必须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前的知识经验主动学习。为了最大有效的使学生获得更准确的知识,切实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创建理解掌握的情境,语文教学更应体现这一理念。只有让学生在语文中深入去体验、感悟,才能拉近他们与教材、与作者乃至作品中的人物的距离,让学生通过与教材,与作者、作品的多方对话,才能使他们不断地开拓视野、储备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人格,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多为学生搭建主动建构的平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中学习语文。

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切实做到有效,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重视“情境”的创设

语文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的,如果能把学生引入预设的情境,学生就会与课文作者一起喜怒哀乐,会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身临其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储备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准确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开课”是创设情境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活泼清新的导入语、课文的一些背景资料、与课文相关的一组图片、展示课文情景的背景音乐等,把学生的思维定位在课文所展示的特殊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谛听,去触摸,去体验。如在导入李煜的《相见欢》时,投影展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历过这种极端的悲乐,生活体验很深刻,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泪之痕。用这样的导入语把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一个帝王、一个亡国君主的情感世界,让学生首次看见李煜那张孤寂、凄楚、哀情无限的脸,这样就紧紧锁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牵引”到课文中了,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内涵了。

成都市某中学的王保兵老师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先把学生带到杜甫的浣花溪故居去实地考查了一番,让学生真实了解了那个茅草屋的构造,调动学生的想象,感受到了这样的茅草屋在八月的狂风暴雨中飘摇的惨况,体会到了杜老的辛酸与无奈。通过实景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样教学起来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互相协作中对话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情感积淀,基于自己的情感和经验,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进入同样的阅读材料,就会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善于架设师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这个桥梁中学会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会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阅读材料产生新的洞察和理解,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两首诗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为什么同为贬谪诗而刘诗积极明朗而韩诗语意凄切?学生讨论时,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去寻找答案。有的从文本本身入手,有的追根溯源,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入手等等,最终明确了答案。又如鲁迅的《故乡》,在教学时,要探讨小说的主题,经过老师的简单提示,然后把问题交个学生,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通过与文本、与他人的多方对话,提出多个能够自圆其说的观点。

三、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

生活中,同一件事情对每一个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当学生接受了普遍的信息后,把这些普遍化的信息理解、加工、赋予个人的意义。只有经过这个过程,知识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一方面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在解读过程中,由于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照,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这一“个体化”的知识,不能简单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作是与非的评价,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作出相应的肯定与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如在解读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就有不同的评价:有学生认为他们是见钱眼开的拜金主义者,因为他们的眼睛始终盯着于勒的穷与富,于勒富了,他们满怀期盼,于勒穷了,他们诅咒躲避。有学生认为他们也是值得同情的人,他们身处社会最底层,追求丰衣足食的生活也无可厚非,于勒叔叔本身也有诸多不是,所以菲利普夫妇也有自己的许多无奈。这些标新立异的解读一改以往教参对人物形象的定位,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5.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总结 篇五

一、教学资源动态生成途径

1.教师要关注好学生,有效选择教学资源。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和发展状况做好了解,不仅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背景、生活背景、个性特征,还包括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合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对资源进行梳理,提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讨论。如,在教学《丑小鸭》时,教师可以将其与灰姑娘作对比,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2.教师对文本资源要多元解读,促进资源的生成。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学生也会产生一些疑问与质疑,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元解读,通过一些开放性、综合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生成课程资源。例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质疑。

3.教师要旁征博引,巧妙穿插资源。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帮助学生输入大量信息、引入学生深层次思考、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因此,教师要有效穿插资源,帮助学生展开思考,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二、教学契机捕捉生成的途径

1.教师要捕捉学生的发言。在开放的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抓住回答中有意思的话语进一步延伸,有效促进学生互动。例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针对学生“作者写烈日与暴雨是为了突出祥子的苦难生活”这一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放在春天和秋天是否可以等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往更高层次发展。

6.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总结 篇六

周家乡中心学校 胡雪英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思维。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言语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作用、伴随始终的过程。思维是从遇到问题开始起步的, 问题提得好, 有助于学生探究解决, 积极思考。阅读教学中的设疑便是思维锻炼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般采用问答的方式。目前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问题极为浅显易懂, 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能够回答的同学多, 课堂气氛热烈, 但没有实在的意义和效果, 对学生思维的促进和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反之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过难, 要求过高, 甚至提出一些很偏、很难的问题, 似乎在有意刁难学生, 以显示教师水平。有些教师甚至用“ 是不是”、“ 对不对”、“ 能不能” 作提问形式, 没有思考价值,说白了, 还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思想,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解和见解。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追问,注重追问策略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答问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思考判断并作即时的引导、点拨。追问作为特殊的提问形式,有着其它提问方式无法媲美的艺术性。追问教学对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方互动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登高的话,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台阶。这个台阶如果能即时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眼界将更宽阔,风景将更诱人。一堂课,若能搭好几个台阶,学生的思维就会激发出火花,学生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二、概念界定

我翻阅了许多资料,说法不一,但百变不离其宗,概括如下:追问就是以教师既定的答案为目标,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一问之后继续发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正确解答为止。”

本课题想探讨的追问,不是形式上“一问再问”,也不是目的上的“实现既定答案”。我想探讨的追问是一种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在学生阅读感悟基础上,对学生的答问中认识肤浅或模糊不清等进行点拨、开掘式地发问,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回答,促使学生的认识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从而习得语文能

力为目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师生、生生之间应展开充分交流,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2、“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僵化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启发由此而生。

3、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新的教学价值观包括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元多维的评价观。这种理论为“课堂追问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智能的多纬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素质教育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潜力,都有其自己的个性特长,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实践。

四、相关研究综述

美国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提问策略,提出有效问题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在教师课堂提问层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另外,许多教育家的教育教学论中指出“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分类。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也逐步成为大家研究的对象,研究结果主要以论文形式出现。如安徽省绩溪县曹洪辉老师写的《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思考》,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中专门论述课堂提问技能,总结出17项课堂提问技术,包括初级提问技术的设计、表述、语速、指向、重复、重新表述、调焦、倾听、搁置、分配、停顿和高级提问技术的转换、探索、提示、转向、反问、回问等。并提出相应的提问序列、原则等。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李如密在《教学艺术:如何开启学生思维》一文中提出问题性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讲究艺术。应遵循适时适度、因人循序、反馈强化原则。

但这些研究里面仅提到了教师的提问策略,很少涉及追问策略。即便从追问的角度加以综述,大多也是以教师为主的,形式上的一问再问,低效甚至无效。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追问有效性这方面的研究尚处空白,有待实践和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将围绕“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效追问的策略研究”这块内容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认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效追问的价值及遵循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探索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追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方互动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的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追问的技巧和艺术,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熟谙提问的技巧,尤其对追问缺少必要的和深入的研究,课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课题从有效追问的教学理念出发,具体分析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现状,确定影响教师阅读教学有效追问行为的主要因素,构建一种阅读教学有效追问的分析框架,并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追问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各种策略。

(二)提高教师课堂阅读教学有效追问的策略研究。

1、课堂阅读教学有效追问的主要特征研究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情景,怎样追问,追问什么,什么时候追问,需要教师们不断地探索。首先要研究的是何谓有效追问,有何特征?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主体性。追问是在学生阅读感悟或质疑基础上生成的,学生的最初认识是进行追问的依据。其阅读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探究为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是诱思性。课堂上的追问,不是有意的刁难,也不是简单的是否之问,而是注重循循善诱。它重在诱导学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准确把握文章精髓。最后是系统性。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顺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问题的设置,不管预设还是生成的应有系统性。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原初体验”基础上,经过这一系列有序答问后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思维变得敏捷,有广度和深度。

2、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追问方式的研究

追问作为学生对文本最初认识的补充、矫正、深化和迁移,追求的是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追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追问,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都要加以努力思考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追问,追问的方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实践研究。(1)追根型。当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对实现教学目的具有较大探究价值,而学生的理解还较肤浅和表面化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迅速做出判断、评价并因势追问,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实质性探究,把握课文的深层主旨和意蕴。(2)探因型。新课程强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思考难免有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调控引导。教师特别要注意学生熟视无睹,看似平常简单认为没有问题之处追问,激发学生探究其原因,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深刻,从而更深层更全面更多元的解读。(3)质疑型。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个顺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阅读难免有偏差或错误,有时老师甚至故意让学生“犯错误”。若回答凌乱,则可以追问梳理;若辞不达意,也不批评责备,而是耐心追问矫正。(4)反刍型。当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概括出来以后,为了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教师抓住这一结论逆向式追问,引导学生回顾和展示思维过程,达到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同时感悟过程的清晰展现,对其他同学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视线也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的过程。(5)迁移型。就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对上一个问题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顺势抛出新的问题以促使学生知识、方法和能力的迁移。追问的方式决不限于以上几种,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是单一的运用,往往多种方式综合运用。这一切都有待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具体实施,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学效益,以小见大。

(三)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追问的典型课例、案例分析等。

六、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

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10-2010.07)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组织学习相关教育理论

(1)学习教学有效性的相关资料

(2)学习课题研究的有关知识

(3)学习探究性教学、建构主义、新课标等相关理论

2、确定七年级(1)、(3)两个班为实验班,以同年级其余班为参考班,收集原始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二)实施阶段(2010.08-2011.06)

在第一阶段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布置任务,全面进行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1、开展案例研究。教师们深入课堂实际,记录教师追问教学的典型案例,分析追问有效性,案例成败得失,从中提炼教学思路。

2、开展文献研究。广泛收集各种有关追问教学的教学案例及相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归类。

3、开展行动研究。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从案例中研得追问教学的方式方法实施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断反思、改进、完善,形成教学模式。(三)总结阶段(2011.07-2011.10)

在第二阶段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八、研究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案例、教学设计、论文

3、课堂实录

课题组成员:负责人:胡雪英 执笔人:林丽 其他成员:叶大洪、郑家飞、范梅青

参考文献:

1、蒋海莞, 陈兆进 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追问 《语文教师研究》2007.02

7.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课堂提问的思考 篇七

一、把准课堂提问的原则

1. 要有语文味

有些语文教师为拓展、探究教材而不加节制地提问, 将语文课上成了“综合课”或“品德课”, 失去了语文味, 这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如, 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 提出了“就你掌握的资料看, 三峡工程有什么作用”等所谓“开放”的问题, 擅自将语文“改名换姓”了。

2. 要有度

一要把握难易度。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应在学生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 但是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又能回答出来。让所提问题犹如树上的桃子, 即非唾手可得, 又非可望而不可即, 而是跳一跳就能找到摘桃子的感觉。二要体现阶梯度, 即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3. 要注意三性

一要注意趣味性。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 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起探究的欲望。二要注意开放性, 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 寻求答案。三要注意广泛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有动脑的机会, 并能从问题的解答中受益。

二、选准角度提问

1. 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提问

抓住题目, 尤其是题目中的关键词, 常能得其要旨, 理出主线, 串起全文。如, 我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 紧紧扣住题眼———“智”, 设计了以下问题: (1)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 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 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吗? (3) 如果杨志并非无“智”, 那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三个问题涉及了矛盾的双方、故事的主要情节、描写方法等诸多方面。

2.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提问

语文教师如果能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提问, 就能点燃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如, 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 我抓住了“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这一句中的“德馨”两字提问:“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方面?”引发学生进行整体思考。

3. 通过整体感知提问

整体感知就是要把握住全文的中心, 理清作者的思想脉络。教《故乡》这篇小说时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这个特殊人物呢?我设计了以下问题:闰土称“我”为“老爷”, 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 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只有在通读全文之后才能作出全面的回答, 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三、根据教学实际采用科学的方式提问

1. 化难为易式提问

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题、浅题、趣题。比如, 在《口技》一文的教学中, 我曾在总结时提出问题:“这篇文章采用什么写法?”学生面面相觑, 显然被问住了。看到这种情况, 我迅速转变提问角度, 依次提出了如下问题: (1) 课文哪几节是写口技表演内容的? (2至4节) (2) 这几节除了写口技表演内容之外, 还写了什么? (听众的反应) (3) 那么, 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 (口技表演内容) (4) 写听众的反应又是起什么作用呢? (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至此, 再回到原来的问题, 学生纷纷抢答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就顺利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

2. 曲折式提问

在教《清平乐·村居》中的“最喜小儿无赖”时, 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 绕道迂回, 问在此而意在彼, 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 并使提问别具一格, 新颖有趣。我问:小儿子是个“无赖”, 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通过讨论, 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游手好闲, 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曲问委婉含蓄, 容量丰富, 利于激趣砺智。

3. 比较式提问

通过分析比较, 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之处。如, 《春》和《济南的冬天》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景色, 但文章有没有相同之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相同 (不同) 之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 学生们能了解两篇文章的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相同情感,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

4. 拓展式提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教师善于设疑, 可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宽, 又能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如, 在教《变色龙》时, 我针对课文中“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的情景提问:那群人为什么对着他笑?难道他们会嘲笑一个受害者吗?赫留金难道是咎由自取吗?学生们立刻领悟到:两者都不是, 他们是指桑骂槐, 是对奥楚蔑洛夫的无情鞭挞, 是表示在沙皇高压统治下的人民对统治者走狗的蔑视, 是预示革命风暴的到来。

这些精心设计的问题, 能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来。

四、善于给学生创设提问的平台

1. 敢问

传统教育使学生的思维普遍处于懒惰的状态, 迷信权威, 不敢提问。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大胆怀疑的精神。有一次, 我引用杜甫“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并作了解释, 有一个学生就提出疑问:“人都会冻死, 那肉又怎么会发臭呢?何况酒是不会发臭的。”我肯定了该学生的分析, 并叫大家查找资料做出科学的解释。我还赞扬了该学生大胆怀疑的精神。

2. 善问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 也是学生的行为。因此, 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主动质疑。只有这样, 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行为真正变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勇于探索, 学会在“问”中学, 在“问”中思。

8.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设计 篇八

一、语文课堂有效导入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好导入,能够激发兴趣,引发注意,明确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任何环节时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实施。有效的导入能够比较明确提出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集中教学内容,还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抓住重点难点,更好地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投入课堂教学中,为整个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有预设性。要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就需要让学生进入课堂就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收拢学生课前比较散乱的心绪,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从课堂一开始就做到专心致志,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好这种状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究学习的任务,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产生学习的驱动力。有效的课堂导入往往能够在课堂开始最短的时间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觉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二、语文课堂有效导入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导入时,我们要针对当前教学实际,围绕教学内容来组织实施。一方面,导入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要建立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做到目的突出,有的放矢,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另一方面,要针对教学对象来设计,建立在对初中生的了解基础之上,综合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学习情况、知识储备、爱好兴趣、班级学生差异等。

启发性的导入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培养学生思维的作用。导入语的设计也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够在课堂起始阶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学习思路,激发与调整学生敏捷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碰撞,产生课堂教学的生成。

导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平淡无奇的导入往往是失败的课堂教学的开始。因此,在设计导入时要注重在形式、内容上的创新,采用生动形象的内容、灵活多变的形式增强导入的吸引力,提高课堂的起始效果。

导入是课堂的开场白,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为了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因此,导入的设计必须简短精练,做到具体生动,不能拖沓冗长,长篇大论,否则影响整个教学的设计安排。

三、语文课堂有效导入的实施方式

1.创设情境导入法。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或者相关内容创设系列情景,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响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任务中去。例如,在教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组感动人心的画面,配上极富感情色彩的表述、声情并茂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对整个课堂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2.设置悬疑导入法。设置悬疑,提出质疑,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巧设疑问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教师在设置疑问时要紧扣教学内容,把握好语调、语势、语音,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教授《孔乙己》前,设问“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特殊人物形象?”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兴趣,让大家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当然,教师还要认真研究问题的提出,注意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

3.形象描述导入法。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描写美妙景色、讲述生动故事的素材,在授课开始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的画面和情节,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浓郁的描述性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教授《桂林山水》一课时,通过形象描述桂林的山、水、景等,学生会跟着老师的描述被陶醉、感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达到良好的导入效果。

9.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总结 篇九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有效性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主要路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具有其独特魅力,在教学中恰当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惊人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改革要求对自身的教学语言进行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地位,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语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一、初中语文课堂语言运用存在的不足

有魅力的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乏味、枯燥的语言则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制约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那么,当前初中语文课堂语言有效性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语言固定化。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坐在课堂上听,教师在讲台上讲仍然是当前教育的主导模式。教师经常使用的语言模式雷同,比如:“必须给我背下来”“一定要记住”等,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制约了学生的思想,无法提升课堂效率。其次,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为学生灌输知识,这样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沟通,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致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小。

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师语言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提高语言的有效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应始终研究的课题。

1.提出问题时语言应切合实际

任何教学阶段,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提升知识存储量最好的方法,如果能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一定会学得既轻松效率又高,还可以投入全部精力开创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此时,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例如,《为你打开一扇门》课文中写道: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打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当讲到这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讲一讲他们的世界,或他们通过努力进入了哪扇门。还可以给学生留下家庭作业,想一想还有哪扇门是他们想进入的,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未知领域。

2.对于新知识的导入语应准确有效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新知识传授之前,应运用恰当的导入语,使学生展开想象,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三颗枸杞豆》一文,讲述一位植物学家孩童时期就已经对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学的路上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件自己淘气的故事,在故事中抓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点加以拓展。然后,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看课文中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成就了一位植物学家,但学生需要明白的是,不能凭空想象,任何事情都是需要通过努力才可以有收获的。

3.运用多种评价语言肯定学生

教师在学生眼中是形象高大的,如果老师可以运用语言的魅力激励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肯定,一定会收到良好的鼓励效果,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评价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优势及不足,调整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案,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4.将课堂语言主导权交还给学生

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学习讨论,将个人思维情感合理地激发出来,令其对既有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消化和掌握。总的来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各类语言的主动参与,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深度学习,这样让学生通过运用语言的参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教师语言的有效性则决定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作为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使语文课堂更生动、更具有趣味性,引导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0.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总结 篇十

新河中学 邓国辉

10月28日,参加了在郴州市六中举行的湖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观摩与研讨会。活动期间观摩了来自湖南省各州市8位教师执教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比武课,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的精彩课堂点评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知识讲座,颇受启发。笔者结合此行的收获,认真反思我们平时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钻教材备学生,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在战场上要想打胜仗,首先得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才能保证战斗有序、顺利的进行。课堂教学也如此,教师走上讲台要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不做无头苍蝇,就必须精心设计教案。而要设计好教案,就必须确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确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学段的需要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部分对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学与教的要求,这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要认真研读,合理安排。例如,同样是小说单元的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提出的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位小说的语言。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提出的要求是: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显而易见,教师在设计小说的教学目标时,不能千篇 一律的都从把握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理解主题等方面面面俱到,而应根据学段的教学要求有所侧重。《我的叔叔于勒》应侧重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的探讨,《变色龙》应侧重引导学生体会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对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作用,《故乡》应侧重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另外,每一篇课文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也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灵活运用。

2、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在这次观摩活动中,郴州市六中朱志虹《读课文 学写作》的教学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课前,学生向朱老师提出了写游记的三个困惑:

困惑一 苏仙岭的美景多,我都想描述一番,不知用什么线索来组合这些零星的景点?

困惑二 苏仙岭的景很多,我是不是都写进去?应该怎样选景?

困惑三 如果我选定了想写的景物,又怎样才能写生动了?

朱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把解决学生的三个困惑作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她以《小石潭记》为范例,以苏仙岭的美景为素材,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写游记的三个锦囊妙计:

妙计一 明确行踪,移步换景;

妙计二 巧妙选景,突出特征;

妙计三 融情于景,生动写景。

由于学生觉得学是所需,学有所用,学能致用,所以学习特别积极主动。

3、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郴州市桂阳县蔡伦中学肖群丽老师在《成长的烦恼》口语表达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说烦恼”“描烦恼”“解烦恼”“悟烦恼”四个环节,且围绕课堂主题由简单说到具体说,由平实说到生动说,由推荐式说到自由发挥,从范例探究到学习借鉴进行创作,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如果肖老师每个环节都设计成简单说,课堂未免过于平淡、肤浅,但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具体生动说,甚至用文字描述创作,未免目标过高,学生望尘莫及,课堂有可能陷入一潭死水。正是因为肖老师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目标的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原则,使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有层次感,而且学生很容易达到教师设定的预期目标。

4、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也应关注文本的表达。

益阳市南县立达中学李志宏老师在执教《谈生命》时,不仅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生动的描写,而且让学生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揣摩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生命的本质。课堂生动而精彩,在座的听课老师一个个交口称赞,就连学生也觉得收获挺多。但郑桂华教授在课堂点评时的.一席话却给我们留下思考:就关注文本而言,李老师的课堂精彩生动,在关注文本的表达方面留下了遗憾。如果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表达进行探讨,教师可以这样设问:生命是抽象的,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江春水”和“一颗小树”为喻来描述生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能不能用其他方式诠释生命?它们的优劣在哪里?相信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表达进行探讨,一定会领会如何用具体的事物通俗易懂地描述抽象的事理。

5、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不能模糊不明。

岳阳市岳阳楼区老师刘涌在《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中就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文言知识解释并积累“从”“奔”“轩”“藐”“反”等文言词语,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在文言字词积累教学环节,刘老师就紧紧抓住目标中提到的几个字词,结合语句引导学生理解积累。学生背诵课文之前刘老师先逐层引导学生分析文句描写的内容,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背诵。由于教学目标明确,刘老师的教学针对性强、思路清晰,学生学得轻松,知识掌握牢固。相比之下我们有的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分析哪些词句学生能解释哪些词句学生难理解,喜欢普遍撒网,逐词逐句讲解。教师希望学生个个知识点都掌握,结果学生一个也未掌握。目标不明确,教学无重点,教师教的累,学生学更累,且无收获。

(二)丰富活动形态,在对话中生成教学内容。

郴州市桂阳县蔡伦中学肖群丽老师在《成长的烦恼》口语表达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说烦恼”“描烦恼”“解烦恼”“悟烦恼”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就是一组活动,每一组活动都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设计的活动和对话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支架,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成长中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假设教师以单纯的“灌注”式的说教代替师生之间的活动和对话,课堂肯定是沉闷乏味的。但活动和对话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顺利进行,教师还必须为学生做好铺垫。株洲市攸县五中刘志红执教《乡愁》时,曾试图通过画面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的结构和内容,要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四幅画面,由于教师在活动和对话中未加以引导和示范,学生思维未打开,尽管教师苦苦“逼”问,学生就是一言难发,课堂出现多次冷场的尴尬局面。如果教师先用一段示范性的话描绘出第一幅画面,学生再仿照老师的语言形式描摹第二、三、四幅画就容易多了。

(三)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避免回复、分割。

岳阳市岳阳楼区老师刘涌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描绘自然美景中蕴含的情感,先是自己配乐深情范读,学生闭目倾听发挥想象,根据老师的诵读在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画面。然后学生自由大声品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文句,细细品味。紧接着师生挑句品读,最后整体赏读。读中品,品中读,读品生悟,整过教学过程无重复繁琐之感,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而有些语文教师,很喜欢把“读”与“品”分割开来,“读”单纯的只为了读准字音和停顿,掌握读的技巧。“品”没有借助“读”让学生通过画面、意象等因素从感性到理性品味其中的情感,“品”成了简单的咬文嚼字。

(四)关注学习结果,减少“无效学习”和“机械学习”,多一些“有意义学习”。

“无效学习”是指既不能记住什么,也不能理解和运用 。

“机械学习”是指虽然能记住什么,但不能理解,也不能运用。

“有意义的学习”是指不仅能记住,还能应用和迁移。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易陷入“无效学习”和 “机械学习”的泥潭。“前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和生动,不惜再三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课堂上师生问答流畅,学生合作探究热闹非凡,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轻松自如,给人以课堂高效的假象。可真要问学生学到了什么,也许他们会说这些他们早就知道,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说的“无效学习”吗?看来,看一堂课是否高效还得看学生是否学到了新知,是否有所收获。也有一些“保守”的教师为了追求“实效”,每堂课让学生记住点什么,抓住文本内容,反复纠缠,要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机械学习”,运用迁移的能力极差。要想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必须减少“无效学习”和“机械学习”,多一些“有意义学习”。

(五)作业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学练一致。

11.浅谈聋哑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聋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一、聋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面对一群特殊的教育群体,不止是学生学习,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困难重重。不同于聋哑小学语文的教学,聋哑初中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都大大提高。小学语文主要是以基础性知识为主,识字、写字、基础习题等为主要学习目的,到了聋哑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知识更多,学生学起来吃力;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散文等需要学生了解情感,加深理解,朗读、背诵是有效方式,而学生生理上的缺陷,使这一目标的实现困难重重;不同地区聋哑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方式、教学水平的不同,聋哑学生利用手语表达课堂内容的熟练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时候后天原因造成聋哑,没有手语基础,造成教学困难。

二、实现聋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

1.学习优美文字,善于情感表达

通过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可以识字、断句,理解文章、善于阅读、学会写作。语文是关于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既然聋哑人不能用语言来表达,那就可以用文字来描述。只有通过对语文的学习,才能正确地、准确地展现想法、表达情感,才能有助于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更好的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通过对优美文字的学习与感知,学会用文字去表达情感,把丰富的感情倾注在笔端,成为情感宣泄的窗口,才能更好地与人沟通与交流。

2.培养坚强品格,感悟人生道理

聋哑学生学习语文内容较有难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吃更多的苦头。但是在艰难的学习中不轻言放弃,不气馁,长久以来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人生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聋哑人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付出多出常人数倍的努力,在学习中可以磨砺学生品格,养成强大的心理素质,在今后生活中更加积极地面对困难、迎接人生的挑战。

三、实现聋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

1.教师精心设计,营造良好氛围

在聋哑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为课堂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合理掌握课堂进度。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不便之处的前提下,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有见解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可以根据学生爱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不应高高在上,应该以朋友、亲人的身份关心学生,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备意识,让学生实现心理上的舒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也可以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缓解教师教学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将一些课文内容用图画、影响的形式展示,还可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散文《春》,朗读是比较好的表示情感方式,但是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文字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春天的纪录片视频,绿草、细雨、微风……用画面的唯美感受情感,来弥补语言的不足,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文言文《塞翁失马》时,教师可以将原文改编为话剧、小品,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角色,另外,学生进行点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能力,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关注学生情感,积极人生态度

语文是感性的、情感丰富的课堂。由于有生理上的障碍,有些学生内心自卑,有些情感脆弱,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注意学生情绪的细微变化,关心学生情感。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利用合适的、亲切的语言安慰学生、鼓舞学生,用微笑和手势给学生积极的暗示。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一视同仁。教师还可以用课本中学到的身残志坚、学有所成的实例来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心态有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学习成绩的上升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通过上述对聋哑初中语文课堂的分析,提出了促进教学的几点意见。如果想实现聋哑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还需要教师的努力、责任与爱心,提高语文成绩,帮助学生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高彦怡.聋哑学生汉语书面语表达问题分析及其教学对策[D].吉林大学,2008.

[2]李晓波.言语过程与聋哑儿童的语言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

[3]肖李娟.听障初中生写作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与健听初中生相比较[D].西南大学,2012.

[4]张瑛.聋哑教育中引入“赏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S2).

12.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总结 篇十二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弹性,主动参与,达成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校语文课堂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蓬勃展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 语文课堂教学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那么, 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应顺应变化, 为之作出新的探索。新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利于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既体现科学性、先进性, 又要体现指导性, 实用性。

一、教学目标要准确, 明确且富有弹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在教学活动中, 具有定向的作用。它规范着课堂教学的运作, 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

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摆脱“知识中心论”, 应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应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考虑, 既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 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 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 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制订可量化、可检测的内容。教学目标不要过于宽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 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 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的哪一项能力, 应达到什么程度等, 都应尽量具体, 明确到位。同样,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方面的目标, 也应做出明确规定, 只有确定了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 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3. 教学目标要富有“弹性”。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 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设计的, 所以要先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 然后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力求让学生“跳一跳, 就能摘到桃子”, 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研究都证明, 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学生丧失兴趣, 只有那“高而可攀”的目标, 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只有基于学生的起点能力, 基于现有水平基础上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二、教学过程要平等、民主, 学生要主动参与全过程

心理学表明,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 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 课堂教学中,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有专家指出:“考查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 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 如果有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 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学生参与率高, 课堂上热热闹闹, 只是评价一堂课好坏的外在形式, 真正的好课, 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变化, 即学生脑力劳动的状况, 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就是好课, 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课, 即使热热闹闹, 也不能算是好课。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校和老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 就是他们把学生的重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一个人到学校里来,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因此, 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 真正的课堂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所以, 在新课程理念下, 评价一堂课, 应该是能否使学生有所得, 能否使学生得到智力或思维的发展, 应该作为评价一堂语文课优劣的主要标准。

三、教学效果要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怎样才算是有所得,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理解, 这并不神秘。如果检查的情景稍有改变, 学生便束手无策, 这便不是真正的懂。“真正的理解”是指在变化了的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能通过变式练习, 举一反三。一个高明的老师, 可以从学生的简短的答问中看出教学的效果, 也可以从学生的随堂练习, 课后检测中反馈教学效果, 并能根据反馈信息, 迅速做出调整, 使教师的教能适应学生的学, 以不断实现教学目标。

上一篇: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申请条件及租金标准下一篇:我的好老师演讲比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