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共9篇)
1.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篇一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环境和学校形象的集中体现。优秀的校园文化表达了教师、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深深地熔铸在校园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办学思想,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拓宽德育工作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浓郁而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在强调内涵发展的职教竞争背景下,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文化,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观念、组织制度,以及校园精神等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地域文化指特定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是人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长期生产经营、创造创新的结果。地域文化独特的气质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和隐性课程,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南接惠泉山脉,西汇浩渺太湖,锦绣江南的山水景致、尚德务实的工商文明,让无锡的地域文化表现出气韵灵动、柔韧多智的地域特征。学校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表征让学校逐渐形成一种寓博大轩昂于平和清丽之中的校园文化追求。
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在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激扬奋进的校园精神对学校的师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因素和原动力,是推动人们奋力进取,战胜困难,不断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学校发展遇到曲折或挫折时,它会给人们以信念的支撑,会成为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发展的力量源泉。就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而言,校徽、校歌和校训应该是精神文化的核心载体,借助具体的语言和符号昭示办学思想,彰显办学特色,张扬校本精神文化。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借助学校建校三十周年的历史契机,广泛发动全校师生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大讨论,征集并形成校徽、校歌、校风和校训等精神文化内核,把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和时代特征融合于学校精神文化之中,从而在广大师生乃至社会中形成一个明确清晰的直观形象。
三、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要积极适应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必须要以职场文化建设为重点,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确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文化对接和融合,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地方知名企业家来校,以主题演讲或职业沙龙等形式宣扬优秀企业文化;在实训过程中,借鉴优秀合作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充分利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理解职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积极尝试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惠山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参观考察、顶岗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认知等方面加强学习和锻炼,达到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操守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通过举办校企文化建设成果展,以实物、图片、先进人物介绍等展示形式,宣传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优秀员工、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展现企业文化,弘扬职业精神,坚定学生成才信心。
四、人本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切文化的创造都来自于人的实践活动,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 “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职业教育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
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全面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努力创造条件让老师、学生参与学校决策,建立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实施人性化管理。学校积极关心学生的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建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归属感和忠诚度。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激励教师的教育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导向和动力,就需要建设富有浓郁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只有融入了全体师生智慧的校园文化,才能展现出一所职业学校独特的魅力。
2.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篇二
1、体育类社团的概述
1.1、实施条件
体育类社团的活动需要学校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和较好的教学环境做支撑。体育类社团的具体实施状况好坏一般由教师水平、学校体育器材、场地条件和制度状况几个因素决定, 场地器材和教师水平起决定性作用。它具备以下的特点:第一, 场地要求高标准。体育类社团崇尚人人参与运动的理念, 这对场地提出了高要求。第二, 师资水平的高要求。要求教师既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 又是一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互动者”。第三, 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学生自发组织形式, 教师提供专业性指导。
1.2、优势
体育社团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体育本身的特殊魅力。首先体育类活动, 如街舞、轮滑、球类、拉拉操等项目, 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且部分同学较为突出, 他们能在社团中起到骨干的作用, 这在社团初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体育类活动多趋于集体类活动, 有着趣味性、竞争性, 它的这种特色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体育类的活动能培养学生大胆、自信、勇于表现、勇于承担的优良品质,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再次, 体育类社团在学校中有丰富的导师资源, 在平时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指导。
2、体育类社团的发展与管理
2.1、健全制度, 加强领导
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对学生体育类社团活动的协调和引导性管理, 既要敢于放手, 又要避免放任自流。体育类社团的活动内容具有集体性与对抗性特点, 故也应健全安全制度, 深入研究和寻找社团良性发展的依托点、凝聚点、闪光点和结合点, 从社团的人员构成、内部环境入手, 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自主管理与发展的运行机制。学生社团的主管部门要制定、完善重大活动报告制度、组织学习、奖惩、发展会员报告制度等制度。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制度。只有通过严格的组织制度, 才能保证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才能凝聚社团成员齐心协力搞好社团工作。应将其纳入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去, 统筹规划, 自成体系。
2.2、加强软硬件建设, 优化社团发展环境
学校要进一步理顺关系, 明确责任, 为学生社团提供相应的软硬件保障, 为社团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 对体育类项目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应为社团开展工作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 保证必要的经费支持;鼓励社团采取接受社会赞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活动经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单位为社团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切实做好社团指导力量的配置, 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学校可选派特长突出、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 选聘校外知名人士和专业人士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为鼓励教师参与社团建设和指导, 可根据学校实际在教师评聘上制定相关政策, 如评选“优秀社团指导教师”, 在工作量、岗位聘任等方面提供保障等, 使指导教师付出的劳动得到肯定和尊重。只有这样, 社团活动的内涵才能真正得到拓宽、加深, 才能真正避免肤浅化、表面化和平面化的弊端。此外, 还可通过开展诸如社团成果展示、社团文化节、社团巡礼等活动,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主题和内涵, 为社团品牌的创建、社团组织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品位的提升、社团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提供良好的条件。
2.3、注重体育类社团的骨干培养与梯队建设
社团发展的层次, 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的个人能力。培养好一支社团管理的学生骨干队伍, 是社团良性发展的基础。首先, 必须选配高质量的社团干部, 把那些品学兼优、作风正派、有热情、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学生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其次, 要加强对社团干部的培训, 组织他们参加团校、骨干培训班的学习, 通过举办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 培养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业务素质和个人素养, 从而提高学生社团工作的战斗力。再次, 学校要把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考核和管理之中, 以提高社团干部的积极性。最后, 在学生社团换届之前, 提前做好新成员的吸纳与培训, 举行团队拓展活动,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及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学校要把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考核和管理之中, 以提高社团干部的积极性。
2.4、加强精品体育类社团建设
3.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 团队 活动 建设
中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的是通过一个建设过程,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和道德的共同体。当然,学校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提高学校竞争优势,也可能创造出某种状态,阻碍学校进行必要的创新和改革。因此,我们能使学校文化的建设处于主动建设的动态过程中。
学校文化建设在中职学校中培养人才的意义是深远的,“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性也得到大家的肯定,近年来中职学校文化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可喜的成绩。如学校内组织的各种各类的演讲、班会、大扫除、征文、大课间跑、十佳歌手、创新点子等学生的团队活动吸引了广大学生参加,促进学校健康向上的风气形成,凝聚“开拓进去,求知创新”的精神。
然而,学生团队活动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同时,学生的团队活动也加深了大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了学生会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会的凝聚力,为学校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一、学生的团队活动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学生的团队活动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实践的。立足“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内涵的发展,张扬人的个性,让人能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优美、和谐、人文化的育人环境,建立为学生服务的团体,关爱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学生的团体活动就是以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信念、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而成的一种形式。它为学生搭建了发展特长,表现自己和锻炼自己,施展个性的平台,更为学生提供互相交往,互相合作,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机会,最好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实践方式。
(二)学生的团体活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性,有着繁荣和深化学校文化的作用。通过学生的团体活动,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树立集体的共同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宽容与合作的品质、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等方面。学生的团体活动的类型层次多样,健康积极的活动特点。学生团体活动,具有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影响力较强等特点,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形式形式之一。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处于一种轻松、平等、宽裕、的环境中,且有自主的选择权利,个性才会被充分发展和张扬出来。因而,学生的团队活动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和繁荣高尚的学校文化,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学生团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非常重视在学生团队活动中,对学生的人格、能力、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来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同事学生团队活动的内容在有关学校部门的领导的指导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团队活动形式单调、老化,经费缺乏,管理制度欠缺。
三、以学生团队的活动为载体推动中职学校文化建设
中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它的建设离不开学校文化活动,尤其学生的团队活动,开展了学生团队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拓展视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修养,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使学校呈现出严肃活泼、激情迸发、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良好局面。学生团队活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体现了教师的指导性、引领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性、自主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学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一个学校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一样,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一个学生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生团队管理的有效方法。
职业学校教育要有生命力,必须贴紧和服务于地方经济,但如何才能服务于经济,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使职教改革的理念、方法、措施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提高教育的主体——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不仅要着眼于表层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更重要的还要着眼于深层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重视学生团队活动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同时,学生的团队活动还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会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会的凝聚力,为学校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4.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四
文化作为一种力,即“文化力”,对一个组织乃至一个社会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已被广泛认同。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学校的一种表现,是学校的一种感觉,必须融入学校师生的思想与行为。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场所,文化是学校的空气,是学校的生命之水,离开了文化,学校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体现,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一所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我校新校区建设已经启动,因此,作为学校的核心——党政班子,就无可选择地必须积极投身于学校文化建设中。
一、正确认识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里的思潮、校风、学风以及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的传统习惯、制度规范、人财物的管理等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物质文化。
(二)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区别
学校文化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动态变化和开放性。校园文化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校园内部的环境和师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中,环境文化的打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师生活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关键。
(三)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生命之水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
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凝聚力。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具有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凡是加入这个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它不仅具有强大的同化功能,而且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力量,进取的源泉,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就会告诉这个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该怎么做,这是一种无声的、潜意识的教育,维护它、爱护它、发扬光大它,就会受到全体成员的尊敬和爱戴,违反它破坏它就会受到大家的鄙视和反对,所以它有一种使每一个成员都自觉接受的约束力。
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对学校周边环境乃至社会环境都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树立文化治校的管理理念。如今我国的职业教育已逐步与市场接轨,许多学校也已走上了内涵发展的道路。由此,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的教学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的竞争。学校管理仅凭经验的人治已不能适应强烈的竞争态势,不能满足时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必须文化治校,文化立校,促使学校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二)强化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创新学校文化的意识。在新校区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既不能不谋求发展、创新,实行保守主义,也不能彻底否定过去办学三十年所积淀的优秀的学校文化另搞一套。形势发生变化了,学校文化也必须发展变化,否则就是倒退,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明白和阐述清楚的简单道理。
(三)关注学校每一个体现学校文化建设的细节。我们是以烹饪专业为特色的服务类学校,对肯德基都很熟悉,肯德基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中国人,但走进肯德基我们就会感觉到它与其他中国的餐厅不同,这体现在肯德基的建筑、设施、颜色、食品、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卫生环境等等,甚至体现在一个微笑、一个手势等每一个细节中。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对校园的美化、亮化、绿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做到“总体规划,体现特色,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厚重、灵气、新颖。
三、如何打造学校文化
(一)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学校文化的形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学校的传统文化,就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长期被人传颂的动人的故事,那些永远鲜活在人们记忆中的优秀教师,那些已被人们普遍认同了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那些优秀教师、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品质,那些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等等,这是学校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学校文化的基础部分。二是社会时代文化,是学校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的文化,即学校对进入学校领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精心取舍、组织,使之融会到学校文化中去,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三是校长及班子集体的的学识、思想、品味对学校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价值观、信念、理想往往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
学校文化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是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个逐步汇聚的过程,只有不断超越别人和自己的同时,才能完成量的积累而走向质的变化。这类似于王国维先生笔下的“求学三境界”,历经了“独上高楼”的目标展望,“衣带渐宽”的执着痴迷,才能享有“蓦然回首”的成功喜悦。要达到这个变化必须磨练出冲破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坚韧,鼓荡起奔腾到海不复回的勇气,修养到“不拒细流”的雍容气度,把握住“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神奇造化,才能水滴石穿,水到渠成,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也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培养、提炼、整合的过程,学校办学过程中的许许多多历史积淀会养成一些传统的东西,这些传统再经过不断地提炼,最后才能够形成一点一点的学校文化,一点点、一点点的学校文化在汇聚的过程中,吸纳了时代的主流文化,融进校长及学校班子的个性文化,通过整合,最后就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这是一个传承、创造的过程,需要校长及学校班子长期耐心的培育和创造。目前,各部门对学校办学30年来所形成的学校文化进行提炼、扬弃。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统一要求,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二)发展特色,形成个性。
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建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办学特色,是体现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课堂内外各个环节中的教育内容,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做法,被全体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所认可。如何去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呢?可以从三条途径着手:
一是创建特色教研组(或特色专业)。分析学校的学科(或专业)教学优势,强化优势学科(或专业)教研组建设,开展学生技能辅导、教学方法探讨、学生探究学习、校本教材开发等有效研究,形成学科(或专业)的教学特色。
二是创建学校特色工程。就是把学校的传统主题活动做成精品,做成全校师生向往的节日,做成学校的一个特色。上海建平中学的“通宵晚会”,年年有新主题、新内容,成为师生展示才华,享受人生的重大节日,也成为了学校的一大招牌。辽宁鞍山华育学校的运动会规模宏大,节目精彩,组织严密,让师生们激情澎湃。上海市敬业中学、敬业初级中学的“文化广场”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精品项目,深深打上学校的烙印,体现出学校的特色文化。我校以培养技能为抓手,开展“技能展示周”活动。每期集中在一周内进行各专业的技能大赛,学校“技能展示周”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开放。或依靠同济大学设计的校园,打造“园林式学校”形成办学特色。
三是另辟蹊径,创学校办学特色。就是在办学上另辟蹊径,寻求学校发展新的突破口,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海南省澄迈县仁兴学校,王文校长面对当地社会风气恶化,辍学率奇高的现象,苦思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他决定走学科教学与农业技术培训相结合的道路,让学生亦学亦农,学以致用,开设割橡胶技术培训等农业技术科目,得到了当地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学校学生人数猛增。“学农结合,学以致用”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给学校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校学生顶岗实习流动大,一方面受社会和市场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市场没形成有机结合也分不开,学校成立“专业教学专家组”,认真研究国内外本专业的教育教学动态,坚持“因材施教,以导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我校专业实际与市场需求,科学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关注学生起点,逐步拓展学生知识与技能。推行长课与短课、大班与小班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降低办学成本,改进理论课和实习实作课的教学管理与考核办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自习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训练,探索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关爱学生,将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日常管理之中,使学校形成“关注起点,逐步拓展”办学特色。
学校没有形成独特的文化,学校就没有灵魂,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就失去了方向,整个学校的工作与师生员工的行为就缺乏导向和基本准则。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工程,要把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必须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文化”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化为全体师生的思想,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言谈举止上,流淌在全体师生的血液中,需要全校上下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三)提升品质,丰厚土壤
师生的校园生活是学校文化生长的土壤。不少学生抱怨,走进学校,迎来的是单调、乏味,他们没有时间好好地感悟校园环境的美,体验师生情、同学情的清纯,对悲欢离合、春去秋来、花香鸟语似乎也丧失了敏感,无法从容地思考、阐发自己的思想,不少学生无法承受校园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校外世界千姿百态的反差,出现厌学,甚至厌世。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必须提升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1)师生身心舒展、思想活跃、充满选择的生活。
(2)良好的校园生活应该是充实而充满成就感的生活。校园生活是为了师生的发展,发展就意味着有收获、有进步、有成就。
(3)良好的校园生活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校园里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和谐,首先是学校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
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设身处地为教职工着想。坚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教师的个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的不足,用自身形象提升教师的境界,用团队精神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教师只有生活在关爱和幸福之中,才能把这些关爱和幸福传递给学生。
因此,当前新校区学校文化建设中,首先做好新校区美化、亮化、绿化等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尽快建立加快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机制,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学校内部管理,打造学校软实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5.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五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更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为了提升学校的内涵和品位,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我校结合实际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
一、深入挖掘学校自身传统及优势,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花坪小学创办于1974年,原名“东风小学”,从最初的8名教师30多个学生逐渐发展起来。几经迁移,于1986年定址于花坪小区27号(现更名为古渡街14号),校名定为“花坪小学”。多年来,学校承担着龙舟坪半个城区(包括2个村组、60个单位、2个社区居委会共10548人)的小学教育任务,同时每年还要接收70%左右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龙舟坪乃至长阳的小学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多年来,花坪小学一直是是龙舟坪镇“村办、镇管、县指导”的城区小学,这种特殊的办学体制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造成学校投入严重不足和范围内生源严重流失、范围外生源大量涌入而带来的尴尬处境,客观上给学校带来了很多现实困难,学校发展举步维艰。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全体教师苦练内功,在提升学校内涵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学校积淀了较丰厚的文化底蕴。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育现代素质人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着眼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更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外,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尤其是近几年,“书香校园”活动的启动,体育、艺术特色学校的创建,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的开展,充分挖掘了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师生员工始终恪守“习礼、求知、静心、健体”的校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提升学校品位。学校办学水平被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为“一等学校”;教师群体被宜昌市妇联授予“巾帼文明示范岗”,学校被宜昌市文明办授予“学雷锋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少先队工作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经验走向了全国,学校被教育部授予“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示范学校”、“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和“学习型学校”;办学经验分别以《花坪竞艳吐风流》、《最是桔红柳绿时》被《宜昌日报》长篇报道。
如何深入挖掘学校自身传统及优势,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向内涵式发展目标靠近,是摆在全体花小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合理规划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2011年秋季,镇中心学校响亮提出各校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与实施。接到此项工作后,我们没有把它当负担,而是当作提升学校内涵与品位,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一次良好契机。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不由校长或是班子几个人说了算,而是建立在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之上。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迅速行动起
来,成立校园文化创建领导小组,分块责任到部门,到人。通过讲座、下发资料培训全体教师,在全体教师中两次征集意见,创建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几易其稿,然后又提交全体教师讨论,提出修改建议。这样几个来回,一份凝聚全体教师智慧和心血的方案最终完成。
我们从校名资源出发,以“花香浸校园,书香润童心”为主题,打造以“花香、书香”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把我校建成人文花园、书香校园。又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并分步骤有计划实施。一年来,我们完成了办学理念(为了每一朵花蕾绽放,为了每一片绿叶舒展)的提炼,重新梳理了三风(至真、向善、求知、崇实的校风;仁爱、敬业、严谨、求真的教风;乐学、善思、勤奋、进取的学风)、花小教师精神(乐于奉献、合作共进、自强不息、追求卓越),明确提出了学校发展目标(温馨美丽的花园、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的家园)、教师发展目标(敬业型教师、活力型教师、研究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和学生发展目标(一副健康的体魄、一身良好的习惯、一手漂亮的字迹、一份有进步的成绩单、一项课外的兴趣特长),并醒目的张贴到校园文化墙上。以展现学校活动和师生风采的校园文化橱窗也已经几次出刊,吸引了众多目光,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着力从三方面打造学校特色文化。一是书香校园建设。2004年以来,学校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到后来学生读书进课堂、进课时,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成为了花坪小学的一张响亮的名片。在本次规划中我们进一步深化其内涵,形成了“园丁勤耕读——教师读书活动;蓓蕾绽书香——学生读书活动;家庭亲子共读——家庭读书活动”这样三个层面;形成了校内校外、学生、教师、家长全员参与读书的机制。二是“花儿朵朵齐绽放”的学生社团活动,根据学生兴趣,成立了20多个活动小组,聘请校内外指导教师,每周定时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三是以乒乓球和踢毽子为特色的校本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是学校环境规划的思路,因此我们投资6000多元翻修花坛,新栽花木,打造宜人的校园环境。前不久,我们刚刚接受了宜昌市“花园式学校”检查验收,评价很高。
三、以师为本,让每一片绿叶舒展
“学生如花,教师如叶”。“花儿”与“绿叶”相扶相衬、共同成长。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形成同伴关系,同时也舞动着自己的精彩人生。我们为教师的成长积极搭建广阔的平台,让教师享受多彩的教育人生。
1、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1)加强党建工作,组织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政治学习、岗位练兵、民主生活会等活动不断提高党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加强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组织积极分子上党课,让他们迅速成长。今年7月1日,我校又有两名优秀青年教师光荣加入党组织,为党
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我校组织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师德的长效机制。我们重视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全体教师要爱岗敬业,转变工作作风,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把简单的事做好,最起码能够凭良心做事。开学初,对全体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学期中通过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组织教师学规范、学典型,完善学生、家长评教评学制度,引导教师明规则、守规则,不触碰敏感问题,不触碰职业底线,自觉规范教学行为,用“爱心与责任”诠释花小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在招生分班工作中,严格按照教育局、中心校要求,招收范围内适龄学生,并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平行分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均衡教育。通过在全体学生、家长中进行问卷测评,满意率分别达到97%、99%以上,学校办学行为日益规范,办学水平逐渐提升,社会反响越来越好,百姓满意度越来越高。
(3)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实现教师素质跨越式发展。2000年以来,我校教师先后参加了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项目培训”及远程专题培训、县级“新课程师资培训”及远程非学历培训、以校为本的“名著研读、主题研讨、叙事研究”三研式培训。一轮轮培训,让教师实现了身份的革命——即放下教师“架子”,走下讲台,先当学生,再当教师的“革命”;让教育实现了观念的革命——即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案例分析、自我实践反思等形式,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让教学实现了方式的革命——即在书香中感受大师的思想引领,在主题研修活动中开展问题反思,在写作表达中探寻教育的真谛,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了教师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先后被教育部授予“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示范学校”、“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和“学习型学校”;被县研训中心授予第一批县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
(4)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我校现有省、县、镇级骨干教师19名,占我们整个队伍的50%以上。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怎样用好用活这批资源,让其发挥辐射和带头作用呢?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比如通过骨干教师课堂示范周活动,骨干教师学科辅导讲座,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互助等来履行骨干教师职责,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
(5)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阔教师眼界。近一年来我们外派教师赴武汉、荆门、襄阳、宜昌、县内、镇内学习50人次,外出教师带着思考而去,带着收获而归,用示范课、讲座等形式来向全组、乃至全校教师汇报,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与收获。
(6)积极开展“送教下乡”、“联片研修”等活动。几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中心校的城乡教师援助工程计划,每年无偿派出两名优秀骨干教师到县内两所对口学校定期支教,并选聘研修组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为兼职支教教师,每学期赴支教学校开展送教下乡、辅导讲座等研修活动。在镇内,我们每学期积极组织并参与四所小学的联片研修活动,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
2、扎实开展“比教学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1)唱好“三部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思想上全面动员。通过“比访”培训动员会、钱志亮教授
《有效课堂从哪儿来?》专题讲座、《花坪小学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学习,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此项工作的要求,也明白了这次的“比教学”相对于以往的“优质课竞赛”、“课堂教学研修”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需要以严谨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来对待。
(2)落实“九环节”,真抓实干,求实创新,从行动上全面参与。学有时效性的课,备属于自己的课,说要素齐全的课,议博采众长的课,上精彩纷呈的课,观细节凸显的课,评客观公正的课,推优秀优质的课,赏细节完美的课,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与以往活动相比,本次活动凸现了四大亮点:说课比赛精彩纷呈,上课比赛各显身手,观课环节各具慧眼,议课环节畅所欲言。
(3)实施多元评价,关注细节,纵向比较,从细节上全面评价。我们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比武活动的评价中来,让他们从自己的切身体会、直观感受去评价老师的教学。通过备、说、上、观、议、反思等环节的比赛,各组产生了一、二、三等奖。为了关注全体教师的发展与提升,我们又设置了最佳课堂教学、最佳教学设计、最佳说课、最佳观课议课、最佳反思五个单项奖。对于马上就要退休但仍坚持参加教学比武活动的老教师,我们设置了特别奖。
一系列的举措引导着教师向敬业型、活力型、科研型、骨干型、专家型教师迈进。学校被评为县镇“比访先进单位”和“创建高效课堂先进单位”;语文组、数学组被评为县镇两级优秀研修组;向春艳、李毅、唐昌翠三位教师参加县级思品、语文、音乐课堂教学比武均获一等奖;赵芳喜老师参加县级校本课程教学比武获二等奖;李毅、田菊英、唐昌翠被宜昌市教研中心评为优秀学科教师;向春艳、田菊英、李毅、唐昌翠、覃素芹五位教师被评为县镇两级“比访先进个人”。
3、开展情感暖心活动,共筑校园“情感线”。多年来,我们坚持开展各项活动,关心教师生活,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利用元旦、三八、五
一、教师节之际组织教师开展趣味体育娱乐活动,组织在职教师进行健康体检、开展趣味运动会,为每位教师购买电热板,为所有女教师购买安康责任险,在教师患病或住院期间主动上门探望慰问,带去学校的关心。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教师调适不良心理,克服职业倦怠,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温馨和谐的学校大家庭。
四、以生为本,让每一朵花蕾绽放
学生如花,是含苞欲放的花蕾,我们要像呵护花骨朵儿一样呵护学生健康成长,为他们一生的发展积淀坚实的基础,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不竭动力。
1、坚持以德为先,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1)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以德为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我们一贯坚持落实学校提出的“三全育人”各项举措,落实一名教师帮扶两名学生的教育导师制度,推行教师首遇负责制,实行个性化教育,群策群力,共同塑造花小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2)加强班主任培训和家长学员培训。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培训和经验交流会,认真总结好的做法,与大
家分享成功的经验,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与管理能力。学期初、期中分别举行家长培训会,共同探讨成功教子经验。
(3)狠抓养成教育,做好激励评价。开学各班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花坪小学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常规要求》《花坪小学校规》,并按要求进行严格的训练。学校值周领导在行政例会上对上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确定当周的训练重点,班主任利用夕会课、思品课及班队课,坚持一日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周一个习惯训练重点,让学生的习惯养成不断巩固和加强。特别是一年级,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科任教师通力协作,严格训练,使他们迅速适应学校生活。养成教育离不开激励评价机制,期中、期末各班认真组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同时开展“优秀班级”评选活动,每月对班级进行考核,促使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
2、开展阳光体育,练就强健体魄。校训中的“健体”、学生发展目标的第一条“一副强健的体魄”处处显示了我们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高度重视。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体育运动会,对我校的体育教学进行大检阅。同时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让踢毽子、乒乓球、巴山舞等体育特色项目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踢毽子,是我校今年兴起的的校本运动项目,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人人参与,人人学习,不仅课内学习,而且课外也加强训练,操场上一片欢腾。一个个飞舞的毽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犹如一朵朵鲜花绽放在校园。
3、颂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我们的校园是充满书香的校园,不仅教师读书,学生更要酷爱读书,每天早晨,校园里到处响起朗朗的读书声,教室里、走廊里„„校园处处弥漫着的文化氛围成为学校的特色。读书是教师精神成长的重要源泉,读书能力是衡量学生成长的重要标志。师生能养成良好的、持久的读书习惯,他的精神生活定会充满阳光,终生受益。学生读书以国学诵读为主,自选阅读为辅。每周每班一节课为固定学习时间,每周一晨读时间,人文学科类课前三分钟为固定诵读时间,双周的周三广播时间为国学诵读固定展示时间,就连每次课前响起的上课铃声也换成了《三字经》的童声伴读......为了保证读书活动的效果,我们还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增加图书借阅率、国学诵读检测、“读书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大型活动展示等对读书活动予以评价。通过时间的固定、条件的保障、检测的落实、评价的激励,创设了浓郁的阅读氛围,探索出以课堂为主、课外校外为辅的“一主两翼”的阅读模式,让先辈圣贤的谆谆教诲,句句箴言,滋润学生心田,让经典润泽学生的生命。
4、搭展示平台,展学子风采。学校秉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通过活动教育孩子。以少先队为阵地,开展“元旦大家唱大家跳迎新年活动”“妇女节、教师节感恩活动”“学雷锋实践活动”“环保教育”“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和系列德育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各学科依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科技节活动、口算竞赛、英语单词竞赛、书画展览、国学诵读展示活动、征文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展示、历练、成长!
在活动中提升学生能力,在活动中展示学生风采。一年来,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151名学生获奖,17名教师获指导教师奖;参加县级“健康成长”征文比赛,3名学生获奖,沈红雨同学代表我镇参加县读书活动演讲获三等奖;参加第七届科技节活动,60名学生获县级奖,4名学生获市级奖;六十多幅绘画作品参加第六届全国和第十六届全省大赛,其中全国大赛中金奖获得者十四人,银奖获得者六人,铜奖获得者三人,黄萍老师获得全国绘画指导一等奖;我校录制的“大家唱,大家跳”光碟获县级一等奖,市级二等奖。教育教学质量连续三年在全镇位居第一。
6.学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六
后勤是学校的保障,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保障和服务的重任,关系着学校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几年来,我校的后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社会化改革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后勤社会化,积极引入了市场运行机制,在保障质量和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为学校的稳定发展、办学质量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随着学校办学的不断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科研和师生对后勤保障服务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后勤要不断提高保障服务水平,继续深化改革,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一、学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实质上是结构性问题,主要反映在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不合理,以及整体队伍综合素质低。
1、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来,不断压缩后勤规模,后勤职工只出不进,形成自然减员,年龄偏大,造成后勤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2、长期以来学校对后勤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重使用轻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后勤队伍在人员配备、业务进 1
修、技术培训缺乏近期和中长期的规划,而且没有在后勤方面引进大学以上的人才,使后勤人才队伍出现了断层,造成后勤队伍的文化结构不合理。
3、后勤职工自身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一些职工文化水平不高,不能读、不能写、不懂管理,只会埋头苦干,加上后勤工作琐碎、复杂,使从事后勤工作的同志也常常忽视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更有不少人把后勤工作看得很简单,不认为它是一门学问,造成后勤整体队伍综合素质低。
后勤队伍的结构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勤工作缺乏活力,工作中缺乏锐意进取和创新精神。因此,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调整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建立一支能够满足学校服务保障体系要求、精干高效、勤恳务实的后勤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创新后勤人才引进机制,改善后勤用人环境。引进人才是前提,留住人才是关键,学校后勤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新机制。后勤队伍建设应大胆突破目前的用人“瓶颈”,导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用人机制,变“相马”为“赛马”;应努力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中“干部”与“工人”身份的界限、事业编制与企业编制的界限,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聘用制度,建立“能进能出”的全员聘用制,建立人才合理的流动机制。要大胆吸收大学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后勤队伍,实现后勤队伍结构的改变。目前,全国有不少高校在公寓管理、饮食管理、接待服务管理方面大胆引进大学本科毕业生,人员素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在引进急需人才的同时,不能忽视现有的人才使用。用好现有人才利于降低招募、筛选与培养成本,减少因应聘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成本。应通过晋升与薪酬等激励措施,确保后勤人才的长期动态平衡。在选拔管理干部时,应将“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企业工”放到同一个起点上,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让,弱者下”。一切以工作出发,将一批愿意奉献、愿意上进的优秀职工提到一线的重要岗位加以培养,从待遇上加以倾斜。
2、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
后勤实体是从学校原来相关的管理职能部门演变而来,后勤原来的以管理为主的职能也逐渐转化为以服务为主的职能。因此,抓好后勤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不断优化工作程序,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要建立科学的人员考核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员工的薪酬制度改革,强化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制订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适度向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倾斜的真正反映人才价值的薪酬管理
制度,逐步强化效益工资的发放力度,按岗位、效益优先原则,适当拉大分配的差距,努力破除固有的待遇与职称挂钩,而与实际职务岗位和实际贡献严重脱节的不合理分配制度,建立按实际所在岗位的职责,建立以岗定薪,同岗同薪,岗变薪变,停岗停薪的薪酬体系,切实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使内部管理流程化、模块化、明晰化,责任到岗,职责到人。要健全后勤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做到事事有人负责,岗岗有操作规范。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利用循环方法来持续改进内部的运营体系,为员工提供一个权责明确的工作环境,防止内耗和推诿。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后勤人才队伍的管理素质和业务素质。
在新形势下,加强后勤队伍的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是一项着眼未来和积蓄力量的战略举措。当前,知识更新和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新的学科和技术不断涌现,知识学习和应用的手段不断变化,这要求后勤人才队伍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管理、业务创新的能力,学会先进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在培训工作中,我们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培训的要求,分级分类地开展培训,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和潜力。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折射出人才的管理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重点做好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在培训中一定要把培养目标的定向性、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岗位培训的有效性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注重文化教育与业务技术教育相结合,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理论、技术学习与考察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
4、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后勤实体中的作用。
高校后勤,具有“教”的属性。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必须坚决服从于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根本管理体制,努力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后勤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组织领导作用。一是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要使后勤干部始终处于党组织的管理之下,把好用人关,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严格选拔聘用干部,将真正懂管理、善经营、作风正派的人选拔为各级领导干部。二是要切实有效地开展政治学习,做到学习有计划、有材料、有制度、有考核,尽快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处理好求真务实和开拓进取的关系。三是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考核制度,让要干部的权利始终处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通过对每位干部的跟
踪考核,及时发现他们执行制度、遵守纪律、工作实效的好坏,经营和管理能力的大小,综合素质的高低,确保后勤干部队伍的先进性。
7.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篇七
1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
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不仅是学生学习、娱乐、活动的平台, 更是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课堂[1]。如果没有建设一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公寓文化活动场所, 有些学生可能就此开始懈怠、不思进取、无所事事, 就会在宿舍里养成不良习惯, 抽烟, 酗酒, 沉迷于扑克牌、电脑和网络游戏之中, 弄得宿舍乌烟瘴气, 一片狼藉。相反, 温馨和谐、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学生感受着温馨的文化环境, 思想上的紧张会得到完全的放松, 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学习的压力会得到很好地缓解,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2]。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活动场所现状
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每幢学生公寓一般至少有3个活动场所, 其中1个是电视房, 1个是公寓辅导员办公室 (平时一般也兼做资料室、党员之家、朋辈心理咨询室) , 1个是学生活动室。但是电视房和学生活动室内部的配置设施大多已经很陈旧和落后了, 远远不能满足90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导致它们的使用效率也很低;公寓辅导员办公室的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都很简陋, 远远不能满足公寓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2.1 电视房现状
电视房利用率很低, 内部的电视机均为多年前的笨重旧电视, 它的屏幕尺寸太小、画面模糊不清, 现在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去电视房观看电视或利用电视机开展文艺活动, 很多学生公寓的电视房仅仅作为杂物堆放地或新生用品临时存放地。
2.2 公寓辅导员办公室现状
公寓辅导员办公室利用率很高, 但是内部的办公家具比较陈旧, 大部分文件柜都是多年前的旧式家具, 与周围的环境不是很协调;接待学生用的玻璃茶几特别摇晃, 临近报废;辅导员办公用的电脑也是很多年前的旧式电脑, 几乎无法正常使用, 严重影响辅导员处理日常业务和报送学生相关信息。
2.3 学生活动室现状
学生活动室利用率不高, 目前内部的设备设施很少, 只有一些多年前的旧课桌和旧板凳, 基本没有文化娱乐设施, 根本不能满足90后学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需求, 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传播功能、引领功能和导向作用。
3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具体做法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学院层面统一规划、明确整体要求, 二级学院自主设计、创建特色, 学院集中采购设备设施统一布置的形式进行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总体建设规划为:1间公寓辅导员办公室 (兼做资料室、党员之家、小型会议室、朋辈咨询室) 、1间学习活动室、1间多功能活动室以及公寓大厅、走廊、楼道文化建设。
3.1 辅导员办公室 (兼做资料室、党员之家、小型会议室、朋辈咨询室)
3.1.1 主要功能
存放学生公寓相关管理文件、管理制度、管理台账以及文化建设台账等材料;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的理论著作、政策方针等的学习教育活动, 及时组织物业管理员、楼层长研讨解决学生反馈的各类住宿问题, 组织学习标兵一对一帮扶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定期组织召开学生公寓楼管理委员会会议、楼层长会议、学生座谈会等各类会议;定期组织朋辈咨询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活动。
3.1.2 配置家具及办公设备
配置联想台式电脑1台、惠普打印机1台、铁皮文件柜2个、40×120折叠四人桌6张、塑料靠背椅20张。
3.2 学习活动室
3.2.1 主要功能
以学习交流为主要功能, 平时主要用于同学们自习以及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2.2 配置家具及办公设备
配置联想台式电脑2台、40×120折叠四人桌12张、塑料靠背椅24张。
3.3 多功能活动室
3.3.1 功能
为集学习、活动、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 提供有氧运动、棋牌游戏、宁静休闲、宿舍聚会和电影放映等。周一至周五供同学们学习研讨, 周六至周日作休闲娱乐用或举办沙龙活动。
各二级学院充分发挥各自特点, 建设各具特色的活动俱乐部, 依托多功能活动室开展各类活动。
(1) 1#公寓多功能活动室 (机电工程学院)
主打学生党员俱乐部, 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开展理论学习、讨论学生热点问题等活动。
(2) 2#、8#公寓多功能活动室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主打科技创新俱乐部, 定期组织开展科技创新论坛、科技创新沙龙等活动。
(3) 3#公寓多功能活动室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主打心理健康俱乐部, 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心理训练、心理拓展等活动。
(4) 4#、11#公寓多功能活动室 (外国语学院)
主打外语学习俱乐部, 定期组织开展英语少龙、英语角等活动。
(5) 5#、9#公寓多功能活动室 (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
主打网络科技俱乐部, 定期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宣传、网络志愿服务等活动。
(6) 6#、10公寓多功能活动室 (经贸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主打创意创业俱乐部, 定期组织开展创意创业论坛、创意创业沙龙等活动。
(7) 12#公寓多功能活动室 (软件学院)
主打慈善爱心俱乐部, 定期组织开展爱心宣传、爱心捐助、爱心义卖等活动。
3.3.2 所需家具及设备
0×120折叠四人桌16张、塑料靠背椅32张、46寸液晶电视机1台、跑步机2台
3.4 公寓大厅、走廊、楼道建设方案
按照学院统一要求、整体建设、区域划分、各自负责、相互配合的原则进行建设与管理, 设置信息公告栏、活动布告栏、管理制度及流程公告栏、公寓辅导员、楼层长、朋辈咨询员、学生党员公告栏、公寓服务站工作人员公告栏、学院值班人员、公寓值班人员公告栏、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展示等区域。
3.4.1 功能
发布公寓日常管理信息、各类活动开展信息;公布公寓管理制度及流程;公示公寓辅导员、楼层长、朋辈咨询员、学生党员;公示公寓服务站工作人员;发布学院值班人员、公寓值班人员信息;展示各二级学院公寓特色文化等。
3.4.2 所需物品
120×390磁性铁皮布告栏1块、110×310双色电子显示屏1台、60×80前开式铝合金画框10个 (用于走廊、楼道) 。
3.5 环境布置及器材配备要求
3.5.1 环境布置要求
公寓活动室、公寓大厅应进行简单的装修 (破损墙壁粉刷等) 及装饰 (各二级学院自己负责) , 给学生提供一个令他们耳目一新、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生活乐趣、创新精神、文化内涵的温馨环境。
3.5.2 器材配备要求
公寓活动室桌椅配置要充分满足要求, 电源要保证使用安全、方便。公寓活动室、公寓大厅、走廊、楼道所配家具及物品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好, 充分保证长期、高频度使用要求。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是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课堂。本文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为例, 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活动场所现状, 并详细介绍了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具体做法, 以期能为其他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提供有效的经验和范例。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参考文献
[1]董善亮, 王义.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 .
8.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篇八
一、目前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出现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念滞后
以前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国家计划招生,统一分配,教材采用国家统一教材,教师只要按照全国统一教学大纲上完课,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在职业学校要直接面对市场,生源质量降低,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仍然以自己为教学的中心、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感受,仍然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决定教学的过程,就不能在新形势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单一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讲授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了。但许多老师由于习惯,或者懒得思考新的教学方法,仍然沿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法。
3.“双师型”教师缺乏
职业学校本应是能工巧匠的摇蓝,但在学生毕业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理论和实践脱节。这主要是因为“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讲授理论的老师不能指导实习,担任实习指导的老师不能教授理论,理论老师讲授理论时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实习指导教师不能把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造成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4.职业教育理论贫乏
职业学校的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工科院校毕业生和从企业调来的人员组成的。从师范院校分来的,虽然学了教育学,但没有学习职业教育理论知识;从工科院校分配来或者从企业调来的,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理论的培训,上岗后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考试又不能真正发挥作用。既然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那就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特点和发展规律,适合学生职业学习的需要。由于没有经过职业理论的培训,许多老师的教学都好似摸着石头过河,并且各自为战,教学效果很难提高。
5.教师的梯队建设不太合理
一个学校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支合理的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有很多方面,有职称梯队、专业梯队、骨干梯队等等。职称梯队方面,高级职称偏少,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偏多。高级职称少了,不能形成学校的名牌效应。专业梯队方面,学校主攻专业教师缺乏,只能经常外聘教师,外聘教师的不稳定,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在骨干梯队方面,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相继离休和退养,年轻教师又没有迅速成长起来,有的专业甚至出现了骨干空巢的现象。
6.教学任聘制度不太规范
由于上述教师梯队建设的不太合理,教学分配时往往找不到需要的专业教师或者骨干教师,只能谁愿意上谁就上,谁课少就让谁上,或者直接找相关专业的外聘人员来上课。虽然每个学校都有相应的考评机构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但由于授课任务紧张,许多专业是根据市场紧急上马的,专业教师缺乏,学校事务繁忙,使许多考评流于形式。
7.教师思想不太稳定
职业学校正处在机遇和挑战的关头,部分教师的思想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波动。首先是一些虽然有能力,却有点急功近利的教师对学校的发展没有自信心,“身在曹营,心在汉”,对教学也不能全力而为之。其次是教学虽然认真,但没有跟上形式的教师,面对质量越来越低的生源、思想越来越活跃的学生束手无策,因此会产生失落的心情。另外,学校评价机制的公平、公开、公正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思想稳定。
二、对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应变能力和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会爱岗敬业,关心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发展,保持思想的稳定。教师有了很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客观看待身边事物的变化,理解学校暂时存在的困难,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工作心态,勇于接受新事物,不再为生源降低而抱怨,而是积极去思考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对学生的影响力提高了,能增强教师的自信,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真正实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职责。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锻炼、培养、丰富和发展,学校要有意识地对教师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可以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学评比活动,积极鼓励教师接受新信息,参加同行业的交流活动。在活动中给教师加任务、定目标,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
职业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依据。1996年9月1日《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后,职业教育理论逐渐发展起来。目前职业教育理论虽然还不完善,但也初步形成了体系。我们可以学习职业教育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教学规律和教育思想,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它,这样我们的职业教育才会走向发展和成熟。
进行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选送教师去优秀的学校和职业培训基地培训,回来后要传送心得和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职业教育理论学习班开展讨论,总结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特别是新分配来的年轻教师,不仅要完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培训,还必须经过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考核。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职业教育理论的讨论和学习最终要应用于本校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3.推行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要上岗就业,这种培训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实效性。针对性是指教学要针对专业能力,适用性要求培训后的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实效性则要求培训过程中学生接受快,实际效果好。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这些要求。国外或国内许多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都在积极探索这类问题,并创立了 “二元式”、“CBE模式”、“定单式”等模式。有的教学模式还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专业也实行了CBE模块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采用新模式教学的原则,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适用性、实效性。新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教师的群体合作,避免教师的个人因素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改变、群体的交流得到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所以在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呼声中,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4.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实践充分证明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作中能作标准示范。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必备的师资条件,但职业学校的师资来源却又决定了“双师型”教师的贫乏。这需要学校有意识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创设一些机制,例如操作技能缺乏的教师要定期到企业现场工作一段时间,理论知识缺乏的可以选派到相应院校培训,或者将操作技能强和理论知识强的老师编组在一起完成教学,让他们取长补短,迅速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5.加强现代教学设备的建设
教学设备是教学的必备硬件,教师的教学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设备,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要求。我们很难想象,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没有计算机上,或者很少上机就可以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也很难想象上钳工课没有实习台就可以制作精美漂亮的工件。虽然也有人提出“硬件不够软件补”,但如果学校多媒体教室太少,或者机房机位总不够,教师制作教学辅助课件的积极性就会不高。加强了教学设备的建设,就像给教师的教学添了一双翅膀,让教师带领学生在知识的天空里尽情翱翔。所以教学设备能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并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要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现代教学设备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6.进行合理的教师梯队建设
(1)进行合理的教师梯队建设。学校首先要研究市场,确定近期和长期的专业设置,并有意识地培养相应专业的教师队伍,其中除了少部分专职教师以外,大部分可以是兼职教师。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必须一专多能,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当然也可以外聘专业人员,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外聘教师上岗制度,保证外聘教师的稳定性和教学质量。
(2)合理建立职称编制。建立职称编制的原则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工作潜力。学校除了执行相关政策外,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建立相应的职称编制制度,只要能促进本校发展就可以大胆采用。
(3)在骨干梯队方面,学校要有相应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每年通过考核、评价来发现教学能手,并进行肯定和鼓励,促使他们迅速成为教学骨干。也可以让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对积极向上的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培养一批年轻骨干。
7.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激励的手段,管理的根本。职业学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除了以上几项措施外,还要有一套合理、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机制来激发教学骨干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竞争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教师的思想稳定。
9.关于我校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思考 篇九
学校改革与发展研究办公室王伟
一、关于学校文化的概述
在职业教育激烈竞争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校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规模和专业的竞争,也不仅仅是某个特色专业和少数几个名牌教师的优势竞争,更重要的是整个学校整体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文化是不可能被复制和模仿的,在竞争中具有强烈的差异性特征。于是,有超前发展眼光的学校纷纷提出要建设自己的“学校文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已把学校文化建设视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师生成员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学校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新观念,是指学校在教学管理中,伴随着自身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确立并深深植根于学校每一个師生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即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组织内部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学校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系统内可分为若干四个层次:
1、精神文化层: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的管理哲学、学校发展的理念、学校的道德等。
2、制度文化层:学校的机构设置、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教师队伍建设理念、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理念,学生活动设计理念等。是学校这个组织及其师生成员的行为方式。
3、物质文化层:即由学校文化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
4、环境文化层:指以学校物质环境和师生活动为载体,是学校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硬件和软件。
学校的精神文化层为学校的物质文化层、环境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提供思想基础,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层约束和规范精神文化层和物质文化层、环境文化层的建设;而学校的物质文化层、环境文化层为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提供物质基础,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四者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学校文化。
其次要在环境文化层和创建团队的建设方面作为启动我校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手段,通过环境文化层和创建团队方面的建设所带来的新变化,新感受,让广大师生更容易接受建设学校文化的要求,为下一步更深层次具体落实以“素质立人、特色办学、质量兴校、服务社会”的为办学理念的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环境文化层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校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在精神文化层方面要明确“素质立人、特色办学、质量兴校、服务社会”办学理念的具体内涵和外延,问答“我们是谁?我们做什么?我们怎样做?我们走向何处?”
学校文化建设其内容是一个较为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每个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也因其特点不同而不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启动我校学校文化建设工作首先要在精神文化层方面进一步明确“素质立人、特色办学、质量兴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为下一步学校文化建设作好思想上的统一。
开展学校理念与“素质立人”、“特色办学”、“质量兴校”、“服务社会”方面的讨论和分析研究,明确其具体内涵和外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问答“我们是谁?我们做什么?我们怎样做?我们走向何处?”等问题,进行学校理念的认知、认同则是学校文化建设从“策划、设计”迈向“实践、应用”的关键一步,这一步如同奠基,只有夯实了地基,主体建筑才能牢固。
进行学校理念的“认知”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认知”,就是“认识”、“知晓”,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进行师生学校理念的认知过程,就是通过对师生持续的思想灌输和反复的强化训练,逐步深化师生对学校理念的基本概念、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和理解,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迹,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转变为行动上的自觉。完成这一过程在实际操作上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学校理念自形成之日起,就必然成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这一点必须向师生讲明白。同时还要我们还要清楚认识到,对于学校理念的认知、认同,不是玩文字游戏,不是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而是要以这些共同的理念将全体师生集合到“学校精神”的旗帜之下,朝着既定的目标永往直前,共同开创学校的未来。只有广大师生明白了道
理,提高了认识,启发了自觉,“认知”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各相关部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进一步丰富和打造一个富有特色和实效的活动载体品牌
对学校现有的党总支部、校工会、校团委(各中心团总支部)、德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与素能培训教育委员会等各相关部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任务和作用进行分析、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明确其功能;并且进一步创建和打造各类组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都有一个富有特色和实效的活动载体品牌,每年都有一个主题明确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活动内容、提升学校文化活动质量。
一是党总支在各支部开展“我是共产党员,向我看齐”党员先锋岗的创建活动,发挥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
二是校工会要根据上级工会开展“云岭优秀职工”活动的要求,配合学校发展的新要求,在各工会小组开展以“岗位学习、岗位成长、岗位创新、岗位敬业”为主题的竞赛活动;
三是校团委及德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五四系列活动”内涵和质量;各中心团总支部要结合企业需求以及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以“树良好职业意识,立良好职业行为、学良好职业技能”为主题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活动;
四是教学管理与学生素能培训工作委员会结合企业需求开展以“育良好人格品质、树良好职业意识,立良好职业行为,做知识型技术工人”为主题的学生素能培训活动;
三、创建团队为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行为保障 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创建一支优秀的团队。开展创建优秀的团队知识培训讲座,让师生了解和掌握创建优秀团队的基本方法。通过团队的创建为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行为保障。
一是开展以班级为单位载体的学校文化创建活动: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开展班主任致本班同学共勉的一句话;取一个“我们喜爱的班级团队队名”,如“阳光班级”、“青春地平线”;制定一个班级团队目标和团队誓词;照一张班集体像并以此名称命名;“一句话”、“一个班级团队队名”、“班级团队目标”、“一个班级团队誓词”、“一张集体像”和全班同学姓名等内容由学校统一制作后,安置在班级教室门上。各班级可以提供自己喜爱的背景图案。各班级结合本班实际情况,通过“五个一活动”树立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并以此积极探索班级团队建设的管理模式,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现代企业对员工团队管理的基本要求,缩短学生对学校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的距离。
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改进升国旗仪式:每周一在升完国旗后各班级起誓班级团队誓词。让教全体师生感受到学校文化的建设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是学校各部门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取一个部门团队队名,部门负责人致本部门同事共勉的一句话;制定一个部门团队目标(明确部门团队使命)和一个团队誓词(部门团队使命宣言);照一张部门集体像。“部门团队队名”、“一句话”、“部门团队目标”、“部门团队誓词”、“一张部门集体像”和部门同事姓名等内容由学校统一制作后,安置在部门醒目的位置。通过“五个一活动”树立部门教职工的团队意识、使命感和责任心;确保学校办学理念的价值观和办学目标有效延伸和实现。
四是在教职工中征集“昆明市技工学校教职工团队使命宣言”,建议每月第一周升国旗仪式后,举行全体教职工起誓“昆明市技工学校教职工团队使命宣言”仪式,不断强化教职工的学校使命感、团队意识。
五是把“素质立人、特色办学、质量兴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学校ISO9000质量方针和“昆明市技工学校教职工团队使命宣言”镌刻在学校大门口的墙面上,向社会宣告学校的价值观和办学使命。
六是开展“每两周一次团队游戏培训活动”。利用校长办公会和全校教职工大会每两周开展一次约30分钟以内(1—2个团队培训游戏)的团队培训。以此强化教职工的团队意识、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培养教职工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让教职工感受到学校文化的建设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形象视觉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怡人心情。
【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推荐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思考论文08-22
关于如何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07-17
早间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过程10-27
浅谈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教育论文07-31
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方案08-18
九、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09-10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制度06-2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10-18
乌苏职业技术学校中职学生文明礼仪校本教材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