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024-08-25

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共10篇)

1.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篇一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社 会 调 查

题目:

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层次: 年级:学校:工作单位: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做大范围的调查对于我个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几经思考,我决定对我的老家——石台寺村进行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收入情况、经营状况

调查时间:2012年2月25日—4月8日

调查对象:部分农村家庭,主要是成年劳力

调查地点:石台寺村

调查方法:个人走访座谈以及到相关部门收集资料相结合。

石台寺村地理位置:石台寺村隶属于榆林市清涧县,地形以山地为主,紧邻210公路,有河流通过。

石台寺村具体情况:石台寺村共有500多人口,全部是汉族,在外务工人员占1/2左右,留守家中的多为老人和儿童。石台寺村共有耕地1000亩以上,人均耕地2亩左右。

石台寺村农民现阶段收入情况:经过对石台寺村农民的走访调查发现,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

一、粮食收入。据调查发现每亩地每年中种两季,除去化肥、农药等支出,年收入仅为500元左右。

二、在外务工收入,按某人每年在外务工10个月,每个月平均工资1000元计算,该农民年均收入10000元。这两项收入几乎占总收入的90%以上。其次还有个别农民通过饲养牲畜获得一定的收入。考虑到平均两个壮年劳动力有两个孩子,两个老人,这样综合算来,石台寺村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为4400元左右。

从以上石台寺村的各项情况可以看出,石台寺村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没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的只是那1000多亩地。因此,石台寺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农村。想要使这么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庄富裕起来,我们必须认真充分的利用那仅有的资源——耕地。

一、从耕地说起,耕地直接产出的是粮食,而单单卖粮食已经被证明在现阶段是不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而结合现阶段石台寺村的具体情况(没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石台寺村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粮食的深加工。经过在市场上的调查发现,小麦的单价是0.8元每斤,而经过初步加工的面粉的单价则达到了1.3元每斤,而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速冻食品如饺子、汤圆等,单价更是达到惊人的6元每斤。由此可以清楚的发现,只要对粮食进行初步的加工,就能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一点是进行粮食加工这一行业的门槛并不高。所以,只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走粮食深加工这一路线是可行的。

具体措施:(1)国家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农村设立乡镇企业;(2)吸引人才,国家应加大对于回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补助。

其次,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说白了就是将农村的土地合并起来,成立一个公司。每个农民都是股东,由专业人员经营土地。这样不仅会提高耕种效率,增加农民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而且能解放出大量优质劳动力。他们可以去从事第三产业等增加收入。

优点:(1)农民从此不再是一个人面对险恶的市场,农民的话语权增加。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性,农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2)有利与农业高科技的推广。(3)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提高了耕种效率。(4)解放生产力,通过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剩余劳动力可以更加安心的在外务工或者进入第三产业。

具体措施:(1)成立农业合作化产业集团公司。(2)吸纳人才。

其实,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将以上两点结合起来。有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负责乡镇企业的建设,这样农民就可以拥有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红利,乡镇企业红利,以及个人工作收入等三个收入来源,这样就能大幅提高石台寺村农民收入水平。经过初步的计算,每位农民每年能从农业产业合作化公司分得红利1500元,从乡镇企业获得红利5000元,个人工作可获收入8000元,这样算来石台寺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可达近万元。与原来人均年收入4400元相比,提高了一倍多,基本达到了中小型城市的收入水平。由此可以直观的发现,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民走向富裕最有效的出路。

二、石台寺村与许多其它村庄最大的不同是石台寺村紧邻着县城,农副业和手工业市场比较活跃。

经过对石台寺村的具体调查发现,石台寺村存在很多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因素。

首先,石台寺村虽然距公路干道只有1公里左右,但是短短的1公里却没有一条真正的公路,还是落后的土路。一旦下雨,土路将会泥泞不堪,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与物资的进出。因此修好这条公路是石台寺村致富的前提。

其次,石台寺村的教育水平非常低,90%的村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村民的人数几乎为零。究其原因,农村的教育观念使然。大多数家长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过早让孩子放弃了读书,而选择了出外务工。而农村不健全的教育制度也使这种状况愈演愈烈。因此,尽快完善农村的教育制度,使离开校园的孩子尽快回到校园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当前工作的重点。

再次,一个精明的领导人是石台寺村,也是我国大多数农村所缺乏的。通过和当地村民的交流了解到,几年前村里将川道水浇地转让用以建筑用地,这就等于掐断了本村人的粮食、副业之路。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精明的领导人。细看我国目前的几个富裕村无不是有一个精明而有决策力的领导人。而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实行的大学生村官工程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

石台寺村所面对的问题正是其它大部分村镇所面对的,交通不变,文化水平低,缺乏领导人才等等都是限制我国农村走向富裕的根本因素。因此,切实解决好如上三个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篇二

一、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财务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并且也未严格执行目前的财务制度。 有些村干部的自律意识不强,没有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办事,甚至会以招商引资为名挪用公款进行招待、旅游等。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些村干部会把招待费用替换为村办公室修缮费、养路沙石费进行报销,这非常不利于农村经济财务的规范管理。 同时,农村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制度,也没有很好地执行预算、决算制度,财务开支随意性很强,导致基层经济发展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其次,落后的农业体制,劳动生产率难以有效提高,降低农业生产升本;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几千年来都是农民分散经营。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因这种制度极大了给调动了起来。 但在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每块土地从事相同的工作的成本比协作劳动成本高的多,过于分散的土地,联合收割机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限制,劳动生产率没有因为先进的技术而得到有效的提高。

最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一些农业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差,没有形成系统规模的发展模式,抵御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的能力不如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 还为完全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形势。 一直依赖于自然气候条件,尤其是在种植业上。 一些农作物在遇到持续涝灾就会明显减产,从而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首先,要完善农村经济财务管理制度,改进农村干部的工作作风, 加强廉政建设,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农村经济管理财务行为,提高理财能力。 要加强民主理财,加强审计监督,在每个村可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小组成员由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选举,选出村中人品正直、做事公道、有威望的村民,禁止村干部不按照规定的程序选取理财小组成员; 促使乡镇经管部门加强对村财务管理的监督,不断提高村会计的业务水平,加强对村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爱岗敬业、廉洁奉公,进而不断提升个人理财水平;推行财务公开制度,使村级的财务工作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到民主理财中来。 农村经济发展财务公开争取做到及时公开、财务项目具体、公开内容真实,以切实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稳定发展主导产品的粮食产业。 如优质小白,专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 对农产品的区域规划就按照国家优势, 重点发展优势产品,重点提高品质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将生产目标定位以深加工原料为主。对专用品种的生产要大力重视。建设实施具有示范性的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玉米振兴计划等。 种植技术要不断标准化,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 同时,农业劳动我国有50%的人口都在从事,我国有着广阔的耕地面积和资源,有着十分大的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潜力。 所以,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先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内部,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此外,农业科技的推广网络要建立健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普及的步伐要加快,对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要做到合理分配,科学管理,精耕细作都可在不同层面拓宽了就业空间,提高农民整体收入。

最后,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惠民政策。 目前国家为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新兴农村合作社,新农保和粮食直补”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优惠。 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就是深入改革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机制。 切实减轻农民负加强农村税费的体制改革, 让农民没有负担的去发展经济和生产,增加收入。 为农民提供实用和先进的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可得到提高。 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在创业期间遇到的资金问题,政府要建立一些列的乡镇银行来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将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进行完善, 做到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效深化,为了方便农民的生产,要尽力让农民获得重要的资料,使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给有效调动起来, 帮助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还有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承包权要用不同方式来让给农民,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成为专业大户,不仅拉动了农民个体收入,也大力发展了农村经济。

3.发展核桃产业 提高农民收入 篇三

提高技术 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积石山原产的鸡蛋皮核桃皮薄味甜、营养丰富、品质好,针对传统核桃品种差、产量低、效益不高、原生苗结果迟等问题,该县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强化内外合作,着力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活动,促进核桃产业提质增效。

该县一方面积极组织80多名技术人员、核桃育苗大户及种植大户到永靖县、青海循化县等临近县市学习借鉴经验,提高核桃栽植水平。之后组织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和乡村“土专家”,通过“技术人员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方式,举办县、乡、村不同层次的核桃嫁接修剪、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及日常管护等实践技能,目前,全县已举办各类培训班20多次,累计培训果农5000多人次。

另一方面,采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的方式,邀请外地林业专家培训嫁接技术,推广普及适宜积石山县核桃生长管理、栽植技术、嫁接技术、病虫防治等综合管理技术,把实生核桃树种转变成良种,使有文化的农民成为了会嫁接会管理的技术员,实现了乡乡有核桃管理技术带头人、村村有科技明白人、户户掌握1-2门核桃栽培管理适用技术的目标,提升了核桃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今年,先后两次聘请天水市核桃专家分别在大河家核桃园、大河家镇韩陕家村举办了核桃品种嫁接改良培训班,现场对500名林业技术人员及核桃种植户、育苗大户示范指导核桃嫁接技术,并对核桃园内3500株核桃实生幼苗嫁接了“辽核一号”、“晋龙”、“香玲”等优质核桃接穗,成活率达到90%以上,挂果时间提高到3-5年,预计比一般品种增产80%以上,目前,核桃接穗品种已在主产区推广,填补了全县核桃嫁接技术的空白,有效解决了现有核桃品种差、产量低、见效慢的问题。计划用3-5年的时间,对全县落后的核桃品种逐年实现更新改造,实现核桃产业发展的科学化、技术化、良种化,帮助种植户早日见到效益。

示范带动 培育产业龙头企业

围绕州上提出的“十镇五园”发展思路,积石山重点扶持发展集旅游观光、技术推广、新品种繁育为一体的大河家万亩核桃产业示范园,重点建设育苗区、挂果区、试验区以及承接大河家物流产业园的销售区,着力打造生态经济林。

该县示范园已栽植核桃5890亩,栽植大规格核桃苗木550株,两年生优质核桃苗木3万株,建成核桃新品种繁育基地50亩。积极引导鼓励私营企业、合资合作组织、农民个体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承包等形式建立规模化、标准化核桃产业基地,初步探索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为核桃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2012年11月扶持成立了大河家蛋皮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划片经营,建立了大河家镇千亩核桃种植基地,对树龄达300-800年之间濒临灭绝的蛋皮核桃种源进行保护,对大河家地区核桃育苗、种植及产、供、销等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提供信息及技术服务。目前,全县共有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入社社员1400多人,流转土地1800亩,成立了嘉禾、兄弟、海龙、大自然、锦辉等核桃苗木公司21家。围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核桃深加工项目的论证储备,积极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开发核桃粉、核桃汁等高端产品,增加附加值,提高产业效益,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同时,止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千亩以上核桃示范点10个,建成500亩以上核桃育苗基地2个,全县核桃栽植面积达到13.7万亩,挂果1.2万亩,年产核桃72万公斤,年产值3600万元,主产区人均核桃收入500元,全县人均核桃收入138元,核桃栽植基本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

致力品牌宣传 提高收入

加大品牌推介力度。该县紧紧抓住鸡蛋皮核桃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保护产品、国家绿色食品和甘肃名牌产品,以及积石山被国家农业产业化管理委员会确认为蛋皮核桃标准化、产业化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兰洽会、宁夏清真食品展销会、全州清真食品与民族用品展销会等节会平台,以及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载体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注册“大河家鸡蛋皮核桃”著名商标,打响打亮鸡蛋皮核桃特色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为核桃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4.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篇四

农村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谁解决了中国农村问题,谁就解决了中国从根本上全民富裕的问题。作为一个农民,土地是他的命根子,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土地收入是每一个农民最关心的话题,如何提高农村农民收入也是我们本次采访调查的真实目的。

在此,我们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1、引进知识分子。

从调查结果看,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民所受的文化程度很低,仅仅满足于家中的十几亩地最多只能养家糊口。这时就需要提高土地的产量,也就是说,政府机构可以派遣一些农艺师涌入农村,给农民宣传农作物的科学栽培知识,帮助农民更好的利用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作物。

2、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

我国社会、科技日益发达,工业化、自动化日新月益,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少,城市的繁华也开始吸引着农民的眼球,城市的福利政策也优于农村很多,紧接着便是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如果国家实行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政策,使农民安心的呆在农村,才能使农村得到更好的发展。

3、计划生育政策不可动摇。

我国将近14亿人口,而农村人口就占2/3,庞大的人口数是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应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农民

5.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篇五

工作的汇报材料

一、发展劳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自2002年以来,我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一项长期的工作目标。走出了一条以劳务输为主线 推动劳务经济快速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1、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我县把发展劳务输出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来抓。按照 “扩大规模,提高素质,培育市场,强化服务、增加收入”的总体要求,从加强劳务信息、技能培训、组织协调等体系建设入手,实现了劳务输出数量、质量“双提高”,达到了输出和收入的双赢。2010年全县劳务输出达4.5万人,占剩余劳动力的80%,去年劳务输出收入达到农民总收入的40%以上,使广大群众真正尝试到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富民产业。

2、建立劳务输出组织体系。我县成立了天成劳务公司,以乡镇劳动保障站为依托,村村设立信息员,现已形成县、乡、村三级协调联动的机制。

3、加强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整体素质。着重抓好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性培训,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充分利用县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以及其他培训实体,围绕市场需求,以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青年农民、下岗

1职工为对象,认真实施培训计划,使每个外出务工人员既具备基本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又具备外出务工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大大提高了劳务就业率。现今随着我县劳务经济的发展,劳务输出由原来的单一外出务工转变为现在的外出和本地务工双模式。我们根据县情专门开展了四期轴承加工专业、三期棉纺专业、三期食用菌种植专业培训,共培训员工260多人。已逐步实现了“务工一个人,致富创业一个家”、“带出一批人,发展一个村”的创业飞跃。

4、设处建站,服务务工人员。在昆山、天津、北京等我县劳务输出密集城市设立劳务输出办事处,负责对我县劳务输出基地的劳务市场开发,协助做好本县务工人员的安置,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劳资纠纷、权益保障等实际困难。同时组织动员外出务工“能人”回乡创业,建设家乡。去年,在我们的动员下,在昆山打工的崔书杰回乡创业。我们为他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培训了技术人员,提的汽修厂当年盈利,安置富余员工24人。

5、优化服务,切实方便外出务工人员。组织县人社、计生、公安、民政等部门联合办公,积极主动的为外出人员做好服务工作,对外出务工人员所需的证、卡、档案资料做到了及时准确的提供。办理各类证件收费要严格按规定的标准收取,杜绝乱收费。春节前后劳务输出高峰期可实行全天24小时服务,手机号上墙,做到随打、随到,随来、随办,极大的方便了外出务工人员。

二、发挥职能作用,推动家庭服务业稳步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加强,家庭服务随之兴起。它一方面把许多人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家庭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市下岗职工,从而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推动了经济增长。目前,我县现有金盛、嘉和、安吉等七家家政服务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给与他们政策上的大力扶持,方向山的正确引导,他们现已走上正规,初具规模,年创利润100多万元,安置富余劳力150多人。

1、把政府的温暖、国家政策传达给企业,为他们保驾护航。在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我县家政企业的处境是弱、小、散,管理层又大多是由家政服务员发展起来的,他们整天在雇主、家政员之间应酬,对国家、政府的政策知之甚少。我们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培训会向企业及时传打政府的政策。为他们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员工办理社保补贴,定期免费培训,进行职业鉴定等服务,下一步围绕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养老等服务业,引导企业重新定位,重新规划,重新布局。

2、深入调研,规范家庭服务企业。为了了解家庭服务业的真实情况,这几年我们组织力量于2009年进行了深入调研,走遍了我县六个社区、九个乡镇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推进我县家庭服务业规模化发展,推进家庭服务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加强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家庭服务业行业监管,受到了社服企业的普遍

好评。

3、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形象。

我们组织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对家政服务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服务方式、服务程序等进行探讨研究,逐步制定出了相应的规范,使各家庭服务企业规范运作,不断完善,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发展之路。下一步我们将定期召开研讨会、学习班、家政服务交流会等,使大家相互学习交流,逐步提高。我们把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发展家庭服务的中心环节,先后设立了四个培训基地,加大培训力度。截止目前,共举办家政员培训班20多期,参加培训的家政人员150多人,大大提高了家政服务人员的素质。

4、抓典型、树标兵。我县按照“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典型引路,促进家庭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发挥榜样的作用,每年都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家庭服务员。嘉和物业建于2007年,成立之初,只有三人,一间办公室。我局为其提供资金、技术、管理上的大力扶持,现已具备流动资金80多万元,员工26人,年创收50多万元的规模企业。他们年年受到县政府的表彰,带动了我县家庭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三、就业工作情况

1、主要工作指标完成情况。截至目前,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21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75.9%;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8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1%;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39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1.2%;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

以下;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1452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就业7215人,异地输出14237人,全县劳务经济收入1.6亿元。

2、主要工作措施

⑴、以春风行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各项促就业活动。活动期间,共发放“春风卡”10000余张,接受咨询1100人次,大力宣传河北省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召开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3期,为21家企业免费发布用工岗位2000个,共有1800余人参加,有823人与用工单位实现了就业,免费开展职业介绍145人次。

⑵、小额担保贷款加大了发放力度。今年我县加大了小额担保基金的投入,不断扩大贷款规模,2011年,我县计划上半年发放个人小额担保贷款300万元,带动相关创业人员100人。下半年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计划发放300万元。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报名和审查阶段,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⑶、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在积极落实国家、省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同时,我县还制定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县政府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小组,县就业服务局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各方面服务。并按照省厅的要求,对县域内的高校毕业生建立了登记统计信息数据库,全面了解掌握了高校毕业生现状。

⑷、认真开展创业培训。一是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将所有有创业培训愿望的人员纳入免费创业培训范围。二是切实提升创业培训质量。指定专人负责创业培训,聘请专家进行授课、授技,狠抓培训的质量,按照教育大纲教学,确保培训质量。年初以来,共组织60人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后自主创业32人,直接带动就业216人。

3、下一步工作计划

⑴、进一步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力度。今年,我县将建立一个县级劳动中服务中心,和四个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管理功能,打牢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基层平台要按照“促就业、抓保障、搞服务、保稳定、强基础”职能定位开展工作。

⑵、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

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规范灵活就业形式,拓宽就业渠道,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⑷、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6.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篇六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新场乡人大主席王顺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要实现全国的小康就必须实现农民的小康,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就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强化

服务意识。即:从管理生产为主转变为管理市场为主;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从命令性的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的指导。从“只管种不管收,种了无用倒河沟”转变为“种前找市场,种中讲科技,出售凭合同”。政府要引导和指导兴办旨在服务农民的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引导农民自愿入股参与经营。即“政府搭台,农民唱戏”。

实践证明,发展经济再也不能办纯集体性质的企业了,必须探索新的组织形式,采取新的运行机制。把集体经济的发展合同制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合作制集体经济发展路子。这就是:围绕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村集体和农民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和产品联合等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把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各自优势融为一体,公私结合,统分结合在引导农民致富的同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兴办村级经济实体,乡政府的任务主要是思路引导、信息服务、宏观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主要以村集体牵头,并投入少量启动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在经济实体内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村集体以投入的启动资金、场地、房屋等参股,通过专业社的有偿服务来获得收入。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选准项目,统一规划。首先立足当地资源和优势条件,瞄准市场,选择适合家庭经营的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风险小的项目。使农民愿意投资经营,并且在经济上承受得起。然后,本着典型引路、由小到大的原则,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新场乡可以从蔬菜、瓜果的种植、加工、批发和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引导。

二、统分结合,共同发展。有些项目的前期工作,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或办起来不合算。村集体就应统一组织,统一开发,实现水、电、路和场地“三通一平”,并配套辅助设施。然后,以农民为投资主体,分户投资,分户经营。

三、建立组织,民主管理。为了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按照自愿、互助、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依托主要发展项目,分别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民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股权设置既要有现金股,也要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既要有个人入股,也要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的开发资金等作为集体股,形成适应农村多种经济成份发展格局的复合型股权结构。各专业社必须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选举产生自己的经营管理机构,实行民主管理。最高权力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重大决策由社员参与做出,每个社员包括集体股权代表拥有同样的投票权。理事会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负责日常经营业务。合作社独立核算,并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接受社员监督。

四、完善功能,综合服务。各专业社要从单项服务起步,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发展。假如种植药材或特色蔬菜,集体经济组织首先要到大中城市进行市场调查,到企业厂矿签订销售合同。然后,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要统一购进良种,统一育苗,然后按照种植计划向农户供苗。生产过程中,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和有关物资服务。收获后集体经济组织要组织车辆为农户代运代销。

五、微利经营,适当积累。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以服务为宗旨,追求的是产业整体效益,不以盈利为目的。虽然也收取服务费和管理费,但费率很低,而且所得收益除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外,按一定的比例实行盈余返还或股金分红。

集体与农民合作的灵活机制,可以增强集体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在选择项目时农民参与市场调研和项目论证,他们认为有利可图时才愿意投资。避免了因个别领导拍脑袋上项目而造成失误。

集体农民携手合作,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聚合效应。一是解决了合作各方投资不足的难题。“集体搭台”所需资金不多,只要想办法能够筹得到。“农民唱戏”也容易唱得起来,由于基础设施由村集体提供,被用土地的承包者以土使用权入股,农民只要自筹少量资金就可以迅速起步。二是促进了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农民办个体、私营企业头痛的是征地难、办手续难,而村集体出面解决这些问题就容易得多。生产经营管理是集体办企业最头痛的问题,而由农民自主经营,不需要集体操心,因而互补。三是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合作社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同类产业或产品集中起来,联合发展,不仅节约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能尽快形成规模,提高知名度,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好范文版权所有

围绕服务办实体,可以实现农民致富与集体增收同时并举。专业社就是中介报务组织,目的是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等系列服务,努力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或办不了的事情,在服务农民的同时增加集体收入。

7.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篇七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产品结构,黑龙江省

新世纪以来, 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与20世纪80年代后状况相比, 农村基础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农村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完善。然而, 城乡差距仍然很大, 尤其是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已成为制约缩小城乡差距的瓶颈因素, 同时这也会对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好三农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产生不良影响, 因而创新路,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当前显得十分迫切。

一、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1.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2007年,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245元, 比1980年增加了9 825元, 增长23.4倍, 年均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132元, 比1980年增加了3 924元, 增长18.9倍, 年均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2.5倍, 年均增速相差0.9个百分点。1980年黑龙江省城乡收入差为212元, 2007年城乡收入差达到6 113元, 收入差距以年均13.3%的速度扩大。1980年以来, 城镇居民收入每提高1 000元大约需要三年的时间, 而农村居民收入每提高1 000元则需要超过六年的时间[1]。

2. 城乡居民收入比不合理。

1980年以来, 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现了由高到低, 再由低到高的态势, 2000年后逐年攀升, 由1980年2.02∶1扩大到2007年的2.48∶1。按照国际惯例, 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1 000美元时, 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7倍[1]。

3.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偏高。

从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来看:1981—2007年,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呈先降后升的态势。2000年前为过渡期, 2000年以后, 差异系数始终高于0.5, 2003年达到0.62, 2006年为0.61, 在居民收入上城乡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1]。

二、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1.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完善, 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

近几年黑龙江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直稳定在300亿公斤以上的水平, 粮食商品率达到70%以上, 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然而, 全省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比例并不协调, 省内许多自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畜牧业在黑龙江省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潜力没有发挥出来。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均在50%以上, 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达到60%~70%。黑龙江省2006年畜牧业总产值为500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42%, 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

2.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抵御旱涝灾害能力较弱。

黑龙江省河流纵横, 水资源比较丰富, 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汛期水多, 非汛期水少;东部水多, 西部水少。黑龙江省现有大中小型水库679座, 总库容量95.9亿立方米, 但是其中病险水库有552座, 占现有水库总数的81%。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也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2006年底, 全省共打钻机电井22.3万眼,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4.8万公顷, 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6%;节水灌溉面积为158.7万公顷, 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5.6%。2007年全省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旱灾, 造成粮食作物接近绝产面积871万亩, 受灾面积达5 011万亩, 给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2]。

3. 资金投入不均衡。

近年来, 由于农业效益低、风险大及银行对城市的偏好, 银行、信用社对农业的贷款日益下降, 导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2007年黑龙江省财政支出中对农支出为106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6.23%, 与发达国家30%~50%、发展中国家10%~20%的支持水平相比还很低。降9.8个百分点[2]。

4. 非农产业收入增长困难。

近年来, 在黑龙江省的农民收入中, 非农业收入所占的比重一直很小。非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 全国平均水平为31%, 上海为77%, 北京为61%, 浙江为47%, 黑龙江为16%, 黑龙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达1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由于城镇下岗职工增多, 许多城市都制定了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 导致黑龙江省的农民外出打工比较困难, 和黑龙江省的乡镇企业发展滞后, 农民不能就地就业。

三、增加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1. 调整产品结构,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由于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 从而导致黑龙江省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 首先要围绕“特色”抓调整, 就是从黑龙江省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特点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 发挥比较优势, 在“特”字上做文章, 在名、优、稀、新产品开发上下工夫。所谓“特色农业”, 就是优质、优势、适销、新型的农业、高效益的农业, 如2004年绥化市以“寒地黑土”作为一品牌, 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十大系列109种产品和15个寒地黑土原产地证明商标, 使绥化市绿色物产以统一的品牌捆绑进入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绥化市早以寒地黑土物产闻名遐迩。其次是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鼓励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 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带动优势产业和特色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一是农业生产设施方面, 重点解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灌溉工程标准低、水土流失严重、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大等问题;大力修筑蓄水工程、调水工程、输水工程, 利用秋季进行蓄水调水, 提前补水和充分利用天上水, 合理利用地表水, 科学利用地下水。二是重点解决农村用电问题, 加快农村电网建设。积极推动农网建设的改造工程, 统筹城乡电网发展, 积极推进“户户通电”工程。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 建立能源作物栽培和液体燃料转化示范基地,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三是完善农村交通设施。2005年, 全省已有5 482个村通了公路, 其中1 489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 受益人口达1 255万[3]。目前, 要加快公路运输主枢纽、运输中心场站项目及客运站的建设, 以尽快形成人流、物流集散中心, 促进城乡交流, 进一步推进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

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绿色食品优势。

黑龙江省具有非常独特的地缘优势, 即独特的寒地黑土资源。寒地黑土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由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 以其有机质含量高, 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而闻名于世。从多角度分析看, 黑土都堪称是“土中之王”。寒地黑土因其十分稀缺而宝贵, 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地。为此, 要大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坚持以退耕还林 (草) 为重点, 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 切实发挥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速度。完善中小河流治理防洪工程和配套建筑物建设。同时, 还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科学施用化肥, 引导增施有机肥, 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全面提升地力。这样才能发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比较优势, 突显黑龙江省在全国农业结构中的独特地

3. 强化农业投入力度,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从黑龙江省现实情况来看, 强大的金融资本的投入是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必要基础。一是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全面简化繁杂的小额贷款申报程序, 扩大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范围和金额上限, 满足农民生产及加工、运输、经商等方面的贷款需求;二是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 创设和重组一批县域小型金融机构, 培育村镇银行、村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按照合作金融模式, 逐步提高民间金融活动的规范化程度;三是创新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 逐步把信贷投放延伸到对粮食深加工等产业链条上来, 发挥农村投资的方向性、基础性引导作用。重点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和贷款难问题。同时, 构建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 分散支农贷

参考文献

[1]刘文勇.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解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06, (4) :19.

[2]潘娟.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问题新思考[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网, 2009-03-07.

[3]我市农民生活质量现状与黑龙江省的比较分析[EB/OL].哈尔滨政府门户网, 2009-02-01.

8.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篇八

关键词 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与兴旺发达,党中央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提出了多项惠农政策,将“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基础与核心,以农民增收作为主题,农村利用惠农政策进行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下面首先分析下我国现行惠农政策体系,结合实例分析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的影响。

1 我国现行惠农政策体系分析

1.1 农业政策

首先分析我国的农业政策,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国家在农业上实施“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减免农业税及牧业税,并减免农业特产税(烟叶税除外),给予种地农民直接补贴,还给予部分农村地区良种补贴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第二,实施稳定的土地承包制度,我国出台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规定了各种土地类型承包期限及承包方式:耕地的承包期是30 a,草地为30~50 a,土地承包当事人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三,加强完善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做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应对旱涝天气能力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村道路、网络通讯及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做好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及交易;第四,实施农业保险,我国在2009年时,已经对玉米、水稻、小麦等12种农产品实施了灾害保险补贴,以减少因自然灾害或者是大型牲畜意外死亡而给农民造成的损失[1];第五,推动农业产业化,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农村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及相关农业服务企业,通过农业企业带动农民就业、农村发展,农业企业贷款享受低息、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1.2 农村政策

一共有3项农村政策,第一,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农村修建沼气池,改善农村环境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第二,加大社会公共品的投入,构建完善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给予农村扶贫标准优惠待遇,平衡好城乡公共品供应,以达到缩小城乡生活差距的目的;第三,为农村引进干部管理人才,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1.3 农民政策

第一,尽可能地减轻农民负担,将村提留、乡集体收取教育费、计划生育费等取消,出台相关制止在农村乱收费等的通知以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第二,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多渠道转移出去,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给农民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适当给农村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劳动素质,促使其向大城市就业。

2 國家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国家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具有积极影响与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提高,这里将以重庆地区为例进行分析,重庆是我国推动西部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地区,其被确定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配套改革实验区,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深远的示范作用,重庆在摸索中前进,在国家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及农业机械化程度

农村地区交通落后,信息传播闭塞,很多优质农作物都不能得到推广。此外,农民不懂得用科学技术致富,也不知道怎样去联系相关农业科技部门,只是将自己主观上认为好的农作物种植,农村农民普遍表现出淡薄的科学技术意识,农村地区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能力,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传统手工生产大多数都被机械作业所代替,机械作业方式也能较好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重庆多数地区都是丘陵、山区,因此农具机械化程度较低,而且农村农业生产常常采用粗放式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也不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2]。而我国惠农政策体系中的农业政策,改善了这种不良局面,农业政策关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给予其电力通讯及网络建设支持,这样农民就能更便捷地获取信息,通过网络了解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开阔眼界、学习知识,并且在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机械化方式种植粮食,这样就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与农业机械化程度。

2.2 缩小了城乡间贫富差距,农民收入增收

我国现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这项建设工作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我国自从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及发展,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特别是农业税减免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重庆局资料显示:农民的人均收入具有较小的原始基数,年均增长速度也比较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在2006年时城乡收入差距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之后在2008年又有所回落,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2010年的基尼系数大大超过了警戒线0.4,农民收入有一定增加,但是不能持续性增收,绝大多数农民还处在解决温饱问题状态中。惠农政策体系中的农村政策能改善这方面的问题,其中提到要加大社会公共品投入,构建完善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给予农村扶贫标准优惠待遇,平衡好城乡公共品供应,这是一种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举措[3],有效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而农业政策中的“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及积极鼓励农村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及相关农业服务企业,通过农业企业带动农民就业、农村发展,农业企业贷款享受低息、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减轻了农民身上的税收负担,农民由此也有了更多更好的就业及创业机会。

2.3 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国家惠农政策也改善了农村基础设置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乡间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重庆市重点将财政投入到农村地区,并增大扶持力度,积极利用惠农政策,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的农村范围;并给予库区重点支持与建设,对其实施特别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建设“万名优秀人才助推库区工程”;在农村建立全面的低保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并积极促进农村各种类型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在资金、技术及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更是重点增大对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如乡村道路、人畜饮水、通讯通电及中小学校舍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变为了市财政,农民获得了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重庆农村地区实施的这些政策积极响应落实了我国提出的惠农政策,从农业、农村及农民三方面提出制定了适合本地区建设发展的措施,从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协调发展。

3 结语

国家提出的惠农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三农”问题,多方面地给予了农村发展的优惠政策,农村改革在政策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不同地区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同问题,对于重庆来说,其面临着更大的机遇,重庆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改革配套实验区,我国已经将其列入了西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中。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将农村建设发展作为重难点,重庆要想在西部地区领先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做好农村地区改革与发展,在国家惠农政策支持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周青年.信息传递视角下的国家惠农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宋英英.国家惠农政策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10.

[3]杨萍.十六大以来中国惠农政策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1.

9.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篇九

厉无畏认为,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增加就业。农业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没有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提高效率也不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土地的问题。农民离开农村,原来的宅基地、承包地的权益怎么处理,所以农村土地在使用当中适当流转才能产生集约化的效应。过去农村的土地政策是比较死板的,农民的土地不能动,不能流转,现在是可以流转,流转当中要保障农民的权益,这一块正在改革推进,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农业集约化了农民才有可能转移到城市里。

厉无畏指出,农村城镇化的红利在于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让农民享受到公共服务。如果新型城镇化建设得科学,人们就能够享受到美好的生活。城镇化以后扩大了消费需求,增加了投资,投资消费需求都在扩大,这样经济就能够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我国现在是51.3%的城镇化水平,国际上是70%,我们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话还有将近20年的发展,所以保持8%的增长速度还是有条件的。经济增长了,老百姓都有好处,应该说大家都有好处,这就是红利。

10.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篇十

[摘 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民工大量回流。带着资金、技术返乡的农民工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已经成为理性的经纪人,他们的回流已不完全带有盲目性,而更多的是以精英群体的形象影响着广大的农民。这既是市场经济波动的必然结果,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并由此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关键词]农民工;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收入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带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订单减少、生产萎缩,企业的农民工处在失业和暂时失业的状态中,形成了具有明显区域性和结构性特征的农民工回流。相对于全部农村人口,农民工在资金、技能、眼界、心理上处于精英群体的位置。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他们的利益意识不断得到唤醒和强化,对利益的追求成为他们社会行为的强大动力,从而使他们从利益受损阶层加速向利益增多阶层流动,成为农村的理性经济人。因此,农民工的回流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及农民收入产生重大影响。

一、农民工回流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民收入

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融入城市生活,他们模仿城里人吃、穿、住、行,他们从最初见到城里高价进口米、高价进口水果供不应求而市场上国内劣质米、国产便宜水果无人问津的现象倍感困惑,到后来思想意识上升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他们历经了城市市场经济的洗礼,目睹了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体化经营的成功模式。所以当他们返回农村后,并不都是简单的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寻找更多的现实可行的脱贫致富之路,尤其是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有了明确的定位:“我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们是农村经济人,我们也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1.部分回流的农民工转向林牧渔业部门,实现多种经营,增加了收入。返乡农民工意识到农业要通过不断发展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实现农产品生产多样化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牧副渔等农副产品的生产。他们返乡后不再单纯回到农业内部从事种植业,而是骋请科技人员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从单一的种植业转到多种经营,从只重数量转到既增加数量又提高品质上来,避免出现“产量提高了、收入却降低了”的“果贱伤农”的不正常现象。还有部分养殖农户甚至按照国际分类标准乃质量来进行养殖,提高质量,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他们在城市市场经济的熏陶下,不再只把眼光放在本区本省,而是全国乃至全球,拓宽了经营渠道,提高了经济收入。

2.部分回流农民工转向农副产品加工业,加速了农村的市场经济化。增加了农民收入。回流农民曾经面对过城市大超市货架上经过深加工、精加工、保鲜处理完美的国外农产品,他们凭借已有的农村生活的经验深知其原材料的价值,这些低成本的原材料一经加工处理,体现在农产品上的附加值让他们捕捉到致富的良机。他们回到农村后,就会利用本地廉价的人力和原材料资源,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引进先进的保鲜、防腐、包装等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而且使农民增加了收人。

3.部分回流农民工转向第三产业,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民收入。回流农民工曾目睹过城市人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想要回归自然,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的现象。他们回到家乡后,便依托农村丰富的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和餐饮业,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来发展交通运输、商品流通等行业,使农村的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还有部分返乡农民因缺少资金、技术等条件,使以小商小贩的形式出现在市场经济舞台上,由此而产生了大批农民商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农村巾从事经商活动的农民达5%-lO%,他们开进市场,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兴起和高潮的`到来,加快了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在农民商人聚集的地方,正在形成城市的规模、城市的格局,而农民商人也正成为这个新兴城市的主体。相对于投资办大企业而言,商业对技术的要求低,投资少,又有“吹粮见米”的快速效应,少量投资就可以滚雪球般地周转这些少量资本,导致财源滚滚。他们靠提秤秆子,搞贩运走上小康之家,规避了办企业投资大、周转慢的风险。农民商人由于投资小、周转快而面对市场有惊无险,这对那些资金少,技术低且单一的农民工来说是一种合理有效的选择。部分返乡农民工还根据自己所在地的特殊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有的还发展了同规模企业紧密街接的配套产业,这样既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又提高了农民收入。

二、农民工回流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返乡农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凭借优越的资金和全新的思维优势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熟知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研究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类居民的消费心理,加大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机具等方面的投资,种植经济效益显著的名优特稀产品。他们坚信绿色环保是城市目前和将来一直崇尚的消费理念,坚信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活理念,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的有机粮食、蔬菜和瓜果类农产品种植。他们意识超前,敢想敢做,不断提高自己种植的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种植品种,将自己种植的农产品推向同际市场,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他们眼里的种粮种棉不再是土地固有的根本价值,他们认识到科技是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促使他们对科技在农业的应用比以往更重视,他们注重现代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绿色农产品生产方面的应用。据调查咨询,聘请科技人员对土地进行鉴定,根据土质的情况、本地环境、周边发展状况来发展农业的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回流农民工更重视农业成本中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高低,并由此来判断同一地区种植不同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突出已有土地优势特点,选择产出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为理想的农作物在本地块种植,脱离盲目、从众、单纯逐利的种植理念。这些做法郡有利于加快农业区域布局的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从而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三、农民工回流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部分返乡农民工回乡后进入乡镇企业,继续从事非农业生产,他们在城市“打工大学”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当他们进入乡镇企业后,可以充分利用乡镇企业提供的空间和机会在新的岗位上施展才华,将其打工期间的收益生效增值,促进乡镇企业与市场经济接轨。将现代企业制度融入乡镇企业。他们能够有意识和能力帮助乡镇企业与行政管理体系脱离,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乡镇企业的管理者真正拥有企业法人财产权。帮助乡镇企业提高职工素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改进已有工艺,强化工人遵守规则、讲求诚信的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竞争力,为乡镇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回乡农民工的流入使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本素质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吸纳了进入企业的农民工手中的资金,有利于企业存量资金的调整,有利于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优势企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的推广,有利于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妨碍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系列如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解决,提高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吸纳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上一篇:小学音乐情商调查问卷下一篇:学宪法讲宪法教育活动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