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至理名言

2024-10-15

佛门至理名言(共6篇)

1.佛门至理名言 篇一

1)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2)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 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4)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5)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6)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7) 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8)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9)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10) 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11) 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2)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3)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14) 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5)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2.佛门经典禅语 篇二

2. 禅院附近小水坑里的青蛙不愿搬到池塘去住,结果被过路的车轧死了。禅师:不图变迁,会为旧环境所困扰,修行亦如是。

3. 执役僧有时把死鸡丢给野狗,没想野狗吃馋了来偷鸡,被防黄鼠狼的夹子夹断了腿,禅师: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念动灾星到。

4. 慈悲是您最好的武器。

5. 永远不要浪费您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您不喜欢的人。

6. 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7. 问:是否佛教一切人都出家?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是教一切众生明白本有佛性,不受生死回的痛苦,不是教一切人都出家。

8.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9.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10. 聪明的人从积聚小善开始,春夏秋冬,持之以恒,最终因功德圆满而整个人充满福德。

11. 本在禅寺的翠鸟想求得更安全的地方,便在无人能攀的临海岩石上筑巢,几天后被浪涛卷走。禅师:因心中有敌,便处处是敌。

12. 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13.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14.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15. 你硬把单纯的事情看的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16. 您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您,您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7. 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因为他的感受是错的,心很乱很苦,事事怀疑,扭曲别人用意,幸福离他就很遥远。

18. 贼偷东西,掏面包给狗,狗却咬住他的腿。贼:给你面包,咋还咬我?狗说:正因你想收买我,我才判断出你是坏蛋!禅师:智者明辨是非。

19.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您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佛门经典智慧语录 篇三

2、“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

3、“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古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今逢大士胜会,同心庆祝,各各须识自家观自在。大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4、“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5、“教化人不在于多谈,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如《怡山文》所说‘若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你行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为不好,而生退悔心,这会招堕无益。”

6、“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这种子和秧稻米饭相隔很远。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会成饭。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这时间又怕焦芽败种,错过时光,就是说修行要学大乘,勿误入小乘耽误前途。插了秧以后要锄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

7、“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世法佛法都是一样,要学而时习之。”

8、“更须自己勤奋。不可依赖他人。阿难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贵。出家从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讵知仍须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9、“葱蒜五辛。不可进食。为免助长欲念。所谓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进。自能渐次成就。”

10、“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净土。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极乐……”

11、“打佛七,贵在一心。如果心不一,东看西听,这样的念佛,就是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样。世法无心,尚且不可以,何况佛法呢?念佛的人,从头到尾,要绵绵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乱的念去。佛来也这样念,魔来也这样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这样才有成功的日子。为什么呢。佛者是觉也,既然能觉悟,自然知道用力专心念去。魔者是恼也,恼害众生慧命。知道他恼害慧命,当然更加用力专心去降伏他。所以当能够觉时,就是见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现在佛七场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动,继续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见着佛了。你们叩头接我的有几位,你们说接到什么?既说不出好处,岂不是虚耗时光,空无所得?岂不是我来恼害你们一心大事,扰乱你们一心净业。这样就是你们置我于魔罗边处了。”

12、贵在用心 “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宝,实在可怜。他们有的用什么烧猪、鸡鱼供养观音菩萨。既然犯了杀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时,正遇梅兰芳在上海演戏,有某居士包一个厢位,花数百元请我看戏。我告诉他说,八关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戏,何况我出家的僧人。你请我看戏,无异烧猪供菩萨。那个人叩头悔过说,我今天花了几百元得到开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无上,贵在用心。一句珍重,揖别而去。此时各人不敢起身送别。而虚云老和尚也不回头看看。”

13、“自己终日思想,确可转移心境。譬如我从前幼时在家垂辫发,衣俗衣,终日所触所想无非俗事。晚上做梦。无非姻亲眷属种种俗事。后来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梦亦不外念佛等等。”

14、“吾人如能发心勤修勿怠,则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进益,以达等觉妙觉。而三界七趣,无非幻妄所现,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诸佛之妙明觉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香严童子可说即是我鼻,憍梵菩萨可说即是我舌。”

15、“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

16、“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17、“佛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通长安。”

18、“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嗔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

19、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20、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21、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22、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23、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24、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4.在佛门与文场之间 篇四

考察唐代诗学史,僧人之功不可没。唐代诗僧或僧诗的现象非常显著,研究唐代诗学,如何评估佛教在其间所发挥的作用,尚有待于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中唐神清撰《北山录》十卷,包括《天地始》第一、《圣人生》第二、《法籍兴》第三、《真俗符》第四、《合霸王》第五、《至化》第六、《宗师议》第七、《释宾问》第八、《丧服问》第九、《讥异说》第十、《综名理》第十一、《报应验》第十二、《论业理》第十三、《住持行》第十四、《异学》第十五以及《外信》第十六,共计十六项内容,分布在十卷之内。[1]《北山录》有西蜀草玄亭沙门慧宝注,但慧宝何时人则不详。此种文献篇幅不小,涉及面甚广,几乎论述了当时政治宗教学术文化各个领域的问题,文章或文学只是其关注的一方面内容。但是作为研究中唐文学的佐证或参照,其价值却不容低估。北宋钱唐沈辽作《〈北山录〉序》说:“余闻神清在元和时其道甚显。”赞宁《宋高僧传》[2]卷六有传,述及神清俗姓章氏,是绵州昌明人,学识深湛,受业弟子有一千多人,曾以“优文赡学入内应奉”,还谈到“清平昔好为著述,喜作编联,盖巨富其学,亦凿深其学,三教俱晓,该玄鉴极,彝伦咸叙,万人之敌也”。丘jùn@①《〈北山录〉后序》感叹“嗟乎!元和丙戌迄圣宋熙宁元年戊申二百六十三岁,而昔之大儒蔑一句称谓以褒贲乎神清,何也?”按《宋高僧传》本传记载,神清众多撰述中,《北山参玄语录》十卷,“博该三教,最为南北鸿儒名僧高士之所批玩焉”,可见《北山录》的全称为《北山参玄语录》,丘jùn@①认为《北山录》长期遭到冷落,似乎与传记所述不太吻合。神清学识十分渊博,倘要研究《北山录》在唐代文学或文论史上的意义,必须梳理作者宗教学术思想对于文学观的渗透。

一、以佛教统摄儒道以及三教融合观照下的文学思想

丘jùn@①撰《〈北山录〉后序》说:“唐宪宗即位元年,建号元和,于时文章彬郁,类麟鸾虬虎、兰桂珠贝,腾精露芒,溢区宇间,若韩退之、柳子厚、元微之、白居易、刘禹锡、李观,悉以才刃qíng@②造化,譬孙、吴、起、翦当战国际,争武勇权术之胜也……考其(指《北山录》――笔者注)大概,以□立空寂为本,欲天下派归于巨壑也。荟萃老子、孔子经术、庄、列、荀、孟、管、晏、杨、墨、班、马之说,驰骛其间,约万歧而趋一正,峙之则如山,tíng@③之则如渊,变之则风霆,平之则权衡,其恢宏辩博如是之甚矣!”此仅仅概括了神清对于中土先秦两汉学术思想的继承,但是神清与元和前后时期其他作家一样,属于佛教传入之后的人物,他对于六朝人物特有会心,比如《世说新语》中已与佛学结缘者以至齐梁高僧等,均进入其视野。《北山录》卷第三之《合霸王》说:“(晋)穆帝世,支道林缁林之奇茂者也。素风泠然,清波繁华,筑室林野,隐居求志,道德文章,为世所仰。天子三事,庶尹贤士大夫,岩薮知名,无不高其英迈,钦承道论;谢安、王méng@④、刘@⑤、殷浩、孙绰、桓彦表、王文度,若斯之徒,国华物纪,咸以八关斋法,山行泽宿,假日盘集,涤濯冠带,供荐香花,邕邕穆穆,周旋顾慕,契赏清奇,为一世之盛矣。”并对道安、慧远等大加推崇,表彰慧远周围“当时jìn@⑥绅儒林,傲世考盘,其若宗炳、雷次宗、刘遗民、周续之、张季硕之辈,凡百大名君子,咸与胥附。远公少与惠持偕为诸生,精《六经》学,礼乐名教,特为朝野法度”。神清均神往不已,其知识结构与学术倾向就不能不受到这一时期人物的深刻影响;同时他又反思过北魏、北周的`“法难”浩劫,元和年间距离唐武宗灭佛也仅有三十多年,此事件的发生已征兆初露,因此在轩轾释儒的态度上,又与前人存在着分寸上的差异,这就是特定时代氛围所铸成的神清的思想特点。《北山录》卷第一之《圣人生》说:“是知天地无穷,品物流形,孰为六合之外哉?儒衣、缁衣各理其优,有务玄先生,辩蕴儒学,家富道书。曰:‘尔来余评,惟释氏之博大,吾无以拟议,虽圣人之末,皆得于糟粕。’”扬佛教抑儒道,继承了梁代僧yòu@⑦《弘明集》等一贯的立场。然而《宋高僧传》本传称神清述作“少分明二权一实之经旨,大分明小乘律论之深奥焉”,确实十分准确地道出了神清知识结构与学术的特征,他不像前代佛教界人物那样无所顾忌地贬低中土固有思想,以显示佛教的优越感。佛教界直至隋吉藏《三论玄义》和唐初道宣《广弘明集》等依旧一仍前代僧人贬斥孔老的立场,神清则一改《弘明集》、《三论玄义》以及《广弘明集》等十分峻切的观点,比较尊重儒道等中土学术,故其《圣人生》又说:“以大迦叶为老聃,以儒童菩萨为孔丘……释教极至也。”为何其态度与前辈相比发生很大的改变,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此乃出自于广结善缘以维护本教的考虑,《北

5.佛门至理名言 篇五

那年,我们许下诺言。每年的中秋,夜色唱晚,月上中天,相约在这座断桥旁边,听水声潺潺,看月儿圆圆。共同叙说白蛇和许仙的千古绝恋,西湖边,雷锋塔下,许下的尘缘。 以后的日子不在留恋繁花似锦,不在被迷乱的`烟花摄入双眼,有你,有你一起,携手揽腕观日月, 心有灵犀望花海。 倾尽一切情爱意,结伴而行过黄昏,白发飘落沧桑泪,对影成双笑红尘。

无奈,春花秋月未了时,断桥河畔旧约失。秋水长天悠还在,不见伊人踏露来。 时间在岁月中老去,承诺也渐渐的风干。每年的中秋夜,我都守候在桥畔,可你从来也没有出现。望断来时路,圆月入尘埃,露水湿衣衫,守候东方白。河边的芦苇花飘飘的迷失双眼。心中的结越系越紧,失落也把额头填满。端起那碗忘情水,把今生的缘分切断。苦涩蔓延心肺,伤感流入心田,愁苦缠绕脑迹。绝望游走脚边。 覆水难收,情思可断,剪一缕月光粘贴在窗前。让那银色的月华,常年照在心间,那样夜不会孤独,梦不会寂寞。我也不会被断了线的缘分,再折磨的身心疲惫,坐卧不安。甩去满脸泪痕,逝去满目悲哀,月光清洗凡事,雨露净化灵魂。

枯干了的心,哭干了的眼,于是,在生命的内核里再也不会相信,尘世间的海誓山盟,对天发誓的诺言。来生愿做一株劲草,随着春夏秋冬的变换,笑看人世间的生死别恋。抛开长相依,丢弃长相聚,身在云水中,一尊与谁同。 端一杯老酒,看潮起潮落,沏一杯清茶,望云卷云舒。轻松了的心,如一汪净水,在也没有一点杂念。返璞归真,自此,尘缘不生,贪恋不爱,不问尘间事,不闻三生情。

红尘离我而去,三界离我远行。满头黑发被剃刀丢弃在风里。任其飘散去。不在莫天虹。归隐在一座远离人间的破庙里,自听晨钟,独闻暮鼓,手捧黄绢,早诵楞严咒,晚念忏悔文。板声划破寂静夜,钟声敲醒沉睡梦。粗茶淡饭心也静,布衣蓝衫身也轻。

6.《本愿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 篇六

1)一部是《佛遗教经》,《遗教经》重点是对出家人讲的。

告诉弟子佛灭度以后,以戒为师,戒律住世就是佛住世。

这个对于出家人来说必须遵守,佛教有没有前途,会不会灭亡,就看出家人对佛陀最后的遗嘱如何看待。

2)另外一部遗嘱是《本愿经》。

朱镜宙居士专门写了一本书,名称叫“《本愿经》是佛陀对在家弟子的遗嘱”。

他这个提法有道理,因为《本愿经》里说,佛对地藏菩萨托孤,在忉利天宫托孤,托的什么呢?这个范围就广了,时间就长了。就是从佛灭度后到了弥勒菩萨成佛之前,这一长段时间内所有的众生都包括在内。

所以这遗嘱,涉及的时间长、范围广,也体现了佛的慈悲心,怕我们堕入三恶道,叫地藏菩萨要多方的保护、救度,这个就恰恰像家庭父母临终的时候,谆谆地告诫,反复的叮咛,所以佛陀讲《本愿经》,十方诸佛都来赞叹,显示了这部遗嘱的重要,也说明了十方诸佛对于众生都是如母忆子。

因此这部遗嘱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的遗嘱。

3)当年弘一大师在听讲《本愿经》的时候,情不自禁在讲堂里忍不住放声大哭。

今天我们学这部经,应该生起佛恩深重难报的思想,不忍圣道衰,不忍众生苦,才发得起菩提大愿。

我们大家都应当发心上求佛道,下化群生,不负佛陀的遗嘱,荷担如来家业。

我们看《本愿经》上最后一品“嘱累人天品”佛是这样说的,概括起来有四句话“现在、未来天人众”,包括我们都在内。“吾今殷勤咐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怕我们堕三恶道。学习中使我们体会到,我们作为修习佛法的人,必须报答佛恩、知恩报恩。

《本愿经》是为人处事的教科书

净业三福第一福是讲做人,这是大乘佛法的基础。

《本愿经》首先提出来的是净业三福,特别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让我们懂得不离日常生活来修学佛法。能够依《本愿经》修行,能止恶行善,消灾免难。这个非常具体的指导,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必然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说这部经典对我们为人处世非常有用,如同一部做人处世的教科书。

《本愿经》是具体讲因果规律的经典

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懂因果是不懂佛法的,不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虚云大师说得很明白“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这个结论不是随便下的,离开了因果就没得佛法。大师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不仅是我们凡夫逃不了,有神通的人也逃不了。他用这个“逃”字,这个份量很重啊!

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凡夫一天到黑种的是杀盗淫妄的因,当然得的果报就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果。这个决没有错。

种污染的因,当然得污染的果报。

种清净的因,才得清净的果报。

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又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

所以我们今天作为佛弟子,必须明因识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虚云大师提出学道的先决条件,第一个是深信因果,第二个是严持戒律,因为不信因果就守不住戒律。所以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关系都非常密切。

【佛门至理名言】推荐阅读:

上一篇:建材行业工程概预算人员资格认证管理办法下一篇:学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