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产业规划

2024-06-26

特色旅游产业规划(8篇)

1.特色旅游产业规划 篇一

**县特色杂粮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2016-2020)

地处晋北高寒山区的**县,以其独特的区域气候,适宜发展多种类型的杂粮种植,品种主要有谷子、黍子、马铃薯、豆类、莜麦、荞麦等, 品种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曾经对解决全县人民温饱和改善健康状况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县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县杂粮产业逐渐发挥出自然资源和地域特色优势,成为全县农业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为了把这一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并将其作为农业产业化带动的切入点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长点之一,与精准扶贫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特制定**县特色杂粮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作为**市乃至山西省的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和食用菌生产基地县,2016年全县杂粮产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2亿元。不少旱作杂粮品种及产品驰名省内外,如“东方亮”小米、“五香瓜子”、“五香豆腐干”等。

(一)面积和单产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12.39万亩,占粮食面积的44.8%,总产12895吨,占粮食产量的7.2%。其中:谷子42390亩,单产129公斤/

技公司为龙头,以“东方亮”为品牌的谷子种植基地5万亩;挖掘山区、丘陵区闲置荒坡地的生产潜力,发展以荞宝生物科技公司为龙头的苦荞种植基地6.5万亩。全县优质杂粮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已达到8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

二、发展杂粮产业的必要性

(一)小杂粮与严酷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生产力稳定,且可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我县生态环境严酷,降水稀少且分存不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繁。小杂粮抗旱、耐瘠、抗逆性强,与我县气候特点相适应,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具有稳定的生产力。

(二)小杂粮医食同源,既是传统保健食品原料作物,又是现代绿色食品资源。据研究,谷子、莜麦、荞麦、糜子、豆类中的蛋白质含量都高出小麦和大米的1.5倍;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莜麦、荞麦、谷子中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含量也很高,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状况。同时小杂粮独特的营养成分对人体有特殊的食疗和保健作用。荞麦中含有芦丁,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功——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并能控制和治疗糖尿病、青光眼,及健胃、免疫、消炎、除湿热、祛风痛、清热解毒、防癌之功能。因此小杂粮也是颇受人们青睐的现代绿色保健

(二)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全县积极引导农业企业主动挂靠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发展。如东方物华等公司通过与省农科院谷子课题组专家的科技合作,对谷子的新品种试验、繁育、复壮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先后引进长寿香谷、晋谷27号等10个高产、优质谷子新品种,并对“东方亮”这一品种进行改良,成功培育出了品质更佳的“东方亮”二代;引进苦荞新品种黑珍珠,用于生产系列健康养生苦荞茶。鼓励扶持企业进行生产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把谷子、苦荞等杂粮生产加工的传统手法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

(三)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全县通过市场牵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大力加强杂粮基地建设,发展以东方物华农业科技公司为龙头,以“东方亮”为品牌的谷子种植基地3.9万亩;挖掘山区、丘陵区闲置荒坡地的生产潜力,发展以荞宝生物科技公司为龙头的苦荞种植基地2.6万亩;发挥本地豆制品生物法制作的传统优势,大力拓展五香豆腐干生产规模,发展以神水豆业公司为龙头的豆类种植基地2万亩。全县先后扶持壮大了东方物华、禾卓伟业、荞宝生物科技等一批“农字号”加工企业,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4家。发展优质杂粮订单面积4.5万亩,订单产量8000吨,订单总额2800万元,签订合同农户7657户。

(四)政策扶持力度加大。2016年4月全省杂粮产业振

质农产品相对不足。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不够完善。农产品流通专业市场建设档次较低,功能单一,大多为简单的代收代购,难以发挥市场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调节功能,农产品的商品率仍不够高。参与农村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较少,多数为单户经营,带领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和调整结构的能力较弱,难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解决对策

1.推进优质杂粮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农民还很难对市场变化做出超前判断。我们将扎实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民进入市场架起“金桥”;通过实行“订单农业”、“基地农业”的有效形式,尽快推进小杂粮种植结构的调整,逐步引导小杂粮生产向优质、高效、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

2.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今后我们将积极引进高端农业技术人才,带动、培育本地技术人才成长,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服务能力,为优质杂粮品种改良、新技术引进推广,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保障。

3.不断强化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立足全县农产品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优质杂粮产业,努力扩大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及面积,努力提高小杂粮产品品质,突出特色,发挥规模效应,促进“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

4.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营养、保健、易制作、无污染为特色,以质求存,搞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小杂粮的科技附加值,增强小杂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起自己的小杂粮品牌形象。当前应做大做强“东方亮”小米、五香豆腐干、五香瓜子等品牌产品,使这些优质农产品成为**绿色食品的典型和代表。

5.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发展小杂粮战略急需组建和发展一批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管理科学、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广宽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东方物华有限责任公司、荞宝科技有限公司等小杂粮龙头企业,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政府对这些龙头企业给予多种形式的帮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构建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6.进一步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步伐。采取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帮扶的模式,建立一个集销售、贮运于一体,具有较大吞吐能力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大农产品向外宣传推介力度,在北京、太原以及南方沿海城市设立窗口,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活动,主动与市场接轨。

五、产业布局及目标

(一)产业布局 充分利用当地区域优势,以宜兴乡为核心区,辐射带动斗泉、梁庄、南村、望狐等4乡镇,发展“东方亮”谷子杂粮产业,以望狐乡为核心区,发展优质马

吨杂粮粉生产线项目。总投资0.52亿元,2016年投资0.35亿元。基地面积6600亩,实施区域在**县作疃乡,建设内容为基础建设13000平方米(包括生产车间、原料库),建设年产5000吨杂粮粉生产线一条。山西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山西晋北地区最大的杂粮生产加工企业,“东方亮”小米为公司的主打产品。公司拥有种植基地42000多亩,加工用原材料73%源于自有基地,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即农户用的种籽,绝大部分由公司无偿提供,也有部分赊销给农户;公司对农户实行保护价收购。

(二)资金测算

——年转化3万吨苦荞综合利用深加工项目共需资金1800万元,平均每年需投入资金360万元,建设内容为新增各类建筑面积7681平方米,新增设备132台(套)。

——年产5000吨杂粮粉生产线项目共需资金1700万元,平均每年需投入资金340万元,建设内容为基础建设13000平方米(包括生产车间、原料库),建设年产5000吨杂粮粉生产线一条。

(三)资金来源

“十三五”期间带动农户脱贫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将按照产业发展不同环节,统筹选择筹资方式,其分资金筹措的渠道主要考虑为积极争取扶贫专项资金、产业化项目资金

0平。

(二)以科技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把杂粮良种繁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加大新品种引进的支持力度。拟建立马铃薯组培实验室和原种、良种繁育基地,谷子、名贵杂豆等常规种良繁和提纯复壮基地,以提高全县良种覆盖率,充分发挥良种的增收效益;加大农村人才技能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实施力度,提高农民自主发展产业的意识,增加农民收入。

(三)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以营养、保健、易制作、无污染为特色,以质求存,搞品牌战略,做大做强“东方亮”小米、五香豆腐干、五香瓜子等品牌产品,进一步提高小杂粮的科技附加值,增强小杂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使这些优质农产品成为**绿色食品的典型和代表。

(四)建立多渠道融资平台。一是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合作,内引外联吸引外资;二是按现代企业运作模式,通过股份转让等有效形式,实行资本化运作;三是创新机制激活民间资本,降低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化建设;四是完善投资担保机制,扩大担保额度,破解企业贷款担保不足的难题。

(五)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力度。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实现科学治理,标准化治理,提高治理成效;二是大力推广实

213-

2.特色旅游产业规划 篇二

1 科学规划布局及基地规模

按照“以葫芦河川道区为重点, 以塘坝库区为补充”的发展思路, 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扩大基地建设规模, 到2017年建立芹菜生产基地0.80万hm2。一是建设葫芦河川道区井灌区芹菜生产基地0.53万hm2。主要包括新营乡、火石寨乡、吉强镇、硝河乡、将台乡、马莲乡、兴隆镇。二是水库、骨干坝、塘坝、水堰等水源补灌区芹菜生产基地0.27万hm2。发展以膜下滴灌、微喷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 建立缓坡地、平台地芹菜种植基地。主要包括新营乡、火石寨乡、吉强镇、马莲乡、将台乡、兴平乡、偏城乡。

2 生产发展的重点

2.1 引进优良品种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引进选育一批优质、抗病、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2.2 加快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按照良种良法相配套的原则, 加快栽培技术集成创新步伐, 推出一批安全优质、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实用栽培技术。重点研究芹菜连作障碍治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高效节水灌溉、土壤有机质提升、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 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水平。

2.3 加快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推广

加强与农业机械科研单位的合作, 研发和引进芹菜覆膜穴播压沙播种、采收机械, 在芹菜机械化生产上取得突破。

2.4 推进蔬菜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重点推广使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生物源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 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蔬菜病虫害, 确保蔬菜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2.5 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厂建设

在蔬菜优势产区, 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场建设, 计划建成智能日光温室育苗中心, 年育苗能力达到5000万株以上。

2.6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完善水利设施建设,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源保障能力, 推广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井灌区完成节水灌溉0.96万hm2, 发展滴灌技术0.38万hm2, 微喷技术应用0.58万hm2。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利用现有水库、骨干坝、塘坝、水堰等水源扩大蔬菜种植面积, 推广芹菜膜下滴灌0.27万hm2。同时, 建设路面硬化的田间主干道和支道。逐步建成能灌能排、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高产稳产蔬菜生产基地, 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3 流通加工发展的重点

3.1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在现有基础上, 改造和建设吉强、将台2个大型外销批发市场, 新建新营、兴隆等蔬菜产地批发市场, 重点建设冷藏保鲜、加工配送、电子结算、信息与追溯平台、质量安全检测、交易厅棚和废弃物处理等流通基础设施, 建成灵敏、安全、规范、高效的蔬菜物流和信息平台[1]。

3.2 强化产销衔接

加强与大中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协作, 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在西吉县建立蔬菜供应保障基地, 与销售市场建立直接购销关系;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营销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超对接”, 组织引导大型零售企业、学校、酒店、厂矿等用菜大户与蔬菜生产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直供直销;在重点蔬菜销售市场建立“西吉芹菜”直销点, 减少流通环节[2]。

3.3 加强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建设, 提高蔬菜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能力。完善蔬菜冷链配送设施建设, 发展保温、冷藏运输, 稳定商品质量、减少损耗。整合现有资源, 新建4个日加工能力500 t以上冰加工厂, 使冰块日生产能力达到3 000 t以上。支持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流通企业建立1个中大型净菜加工配送中心[3,4]。

3.4 完善市场信息网络服务

建设蔬菜网络信息平台, 开展蔬菜生产信息监测, 对全国同类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期和产地价格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发布, 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生产和预警信息。

3.5 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

重点扶持壮大有一定实力、群众基础好、带动作用明显的蔬菜专业合作社, 完善“公司 (合作组织) +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到2017年, 各合作组织吸纳蔬菜种植户可达80%以上。

3.6 培育发展蔬菜加工企业

在重点发展鲜菜外销的同时, 积极发展蔬菜加工, 通过招商引资, 大力引进培育蔬菜加工企业, 发展芹菜汁、胡萝卜汁、萝卜腌制等蔬菜加工, 培育一批蔬菜加工品牌。到2017年, 蔬菜加工达到蔬菜生产总量的10%以上。

参考文献

[1]和建英, 唐庭芬.浅谈香格里拉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8) :9.

[2]李健民.台江县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16) :14-15.

[3]米建梅, 王英利.阳泉地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4 (13) :33-34.

3.特色旅游产业规划 篇三

关键词:旅游场镇、定位、景观策略、黄水镇

1 特色场镇旅游的发展

1.1得天独厚的生态和人文环境

由于场镇的人口规模一般不大,人为环境较少,具有优秀的生态条件。气候温和宜人,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大多有青山绿水相伴,物种资源丰富,是野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地。景色秀美,春如滴、夏如梦、秋如醉、冬如玉,故有条件打造成为集避暑休闲、科普考察、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胜地。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地纯朴好客的民俗民风在旅游业发展中一直都具有特殊的市场吸引力。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文明风尚,文明、友善、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这些都是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优越人文社会环境。

1.2国内短途旅游业的兴起

随着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有越来越多的短期休假日,旅游者逐步趋向于有特色和个性化的休闲度假游,选择周边州里地区出去游历的可能性较大。旅游者也具有更丰富的旅游经历,持有新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旅游消费更加灵活和自力。越来越寻求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更乐意去那些比较独特的景点。

伴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类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导致了城郊乡村旅游的兴起,以自驾车为主的悠闲短线城郊旅游成为周末休闲活动,甚至是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休闲度假游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并且乡村道路的改善,旅游类型从团队游向自助游转变,使特色场镇游成为必不可少的选择。

2 特色旅游场镇的定位

2.1服务范围的准确定位

确定旅游场镇的主要服务范围是规划的前提,过于夸大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更会使场镇的发展不堪重负度,破坏原有的平衡。而只是着眼于现在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评估则会使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出现无序发展的隐患。以黄水为例,是石柱的黄水?重庆的黄水?还是中国的黄水?国际化的黄水?经过分析判断,黄水镇景观规划目标最终确立为“打造西部生态人文休闲旅游目的地”。

2.2服务对象的准确定位

旅游开发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当地的居民生活带来变化,是介入的方式还是融入的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成功的旅游场镇不光为旅游者提供舒心的文化生态之旅,不光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更应带来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成为完善本土居民公共环境及设施的契机。

3 旅游场镇黄水镇的规划目标

3.1打造西部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

黄水镇位于重庆市石柱县东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森林植被丰富,是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黄水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太阳湖、月亮湖两大高原湖泊一湖秀水,满目青山,山林密布、溪流纵横、空气清新,富氧离子含量高,珍稀动植物较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对于万州周边及整个重庆市而言,石柱黄水的消夏避暑优势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10.4℃,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仅25℃,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的理想之所。

3.2打造宜居的场镇生活环境

黄水有着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纯朴自然的土家文化,但场镇中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却不十分完善。一个成功的旅游场镇不光为旅游者提供舒心的文化生态之旅,更要能为本地居民及周边城市因气候炎热在此消夏避暑的半定居式居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通过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建设和优化及商业、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完善,使宜居的生活环境也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因子。

3.3打造特色城镇风貌

黄水镇是土家人多居住山区,以岩、台、湾、坝聚族而居,房屋多修吊脚楼,楼上有耍楼也称“杉栏子”。整个场镇不仅对旧有建筑外立面进行整理及修补,新建建筑也以吊脚楼、雕花木窗、仿明清古墙、烽火墙、悬挂物、灯饰、牌匾等土家族建筑特色作为设计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充分利用到街道家具的设计中,形成特色鲜明的城镇风貌。

4 设计策略

4.1设计手法

4.1.1以点带线

根据黄水的城镇肌理状况,设计中不主张拉通式的打造景观轴线。而是通过对每条轴线上入口、转折、高潮等各个节点的精心设计,形成高低起伏、层次分明的景观系列,从而达到以点带线的设计目的。

4.1.2以点带面

镇区分为三个景观展示区,即民俗景观区、文化景观区和自然景观区。分别在三个景观区内整理出几个重要的景观节点进行重点设计。不仅形成张合有致的空间节奏,也使不同功能空间层次分明。

4.2清晰的城镇景观结构

4.2.1场镇边界空间界定

边界往往是视觉的敏感地带,是人们心理视线停留的区域。尤其是几个入口是进入场镇体验的开始。以牌坊的方式作为标识进行入口空间的界定,以传统的形式将黄水深厚的文化气息进行传达。

天际轮廓线就是一种竖向的边界因素,对山地城镇景观特色的创造具有积极的作用。结合沿街建筑的高差韵律变化,对天际线不利地段尽量通过植物对其进行遮挡和弥补 ,或增加透景视线 ,或利用建筑高度改造限制。 在东南方向的边界界定上,通过富有山地小城镇特色的边界来界定城镇的范围。在建筑与周边森林的过渡上尽量“模糊”城镇与周边森林的边界,使边界景观的过渡更加自然。在西北方向的边界界定上,通过对月亮湖的利用,形成城镇的水际边界。

4.2.2街道次序的明确

对城镇道路在功能上分为迎宾大道、生活道路、休闲游览街道,形成明确的城镇街道秩序。各种不同功能的街道,在景观设计上进行不同的处理,形成城镇丰富的道路景观。迎宾大道是黄水镇等级最高街道,外来游客从迎宾大道进入,两边主要是商业空间是整个场镇的第一形象窗口。生活道路和休闲游览街道主要满足场镇内的日常出行,塑造富有生活气息的,亲切自然的街道形象。

由于黄水镇的高差不同,所以门面与道路的高差解决没有统一规划,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4.3配套设施完善

4.3.1旅游者的半定居式模式

特色场镇旅游景区要适应自助游的发展趋势,重点吸引周边城市的消费者,并对景区整体规划做一些调解。比如说,景区配备泊车场及相关设施,或者在景区内建立自驾车休闲广场,专供自助游的游客使用,保证游客的安全和有足够恬静的空间。

由于黄水周边城市夏季气候较为炎热,特定生态气候下的家庭出游、日常休闲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这也要求黄水的相关配套设施学要更加完善。

4.3.2居民日常生活休闲空间的缺失

目前黄水居民的日常生活休闲空间及设施都比较落后和缺乏,改善黄水的人居生活环境也是这次设计的重点。满足各个年龄阶层的不同休闲活动需求,提供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对民居中废弃庭院的景观改造,利用良好的空置林地资源塑造出可供休息停留的休闲空间及相关设施的完善使其成为小型的林盘绿地公园。规划建设可以提供较大规模居民活动的休闲活动广场,将民居中废弃的庭院空间及宅间空地改造成小型的休闲活动交流空间,有机穿插宅间绿化。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使黄水成为宜居、和谐的旅游城镇。

4.4旅游氛围的营造

4.4.1突出自然生态环境

在维持现状生态格局的前提下,利用现有自然生态因子,在植物方面选用本土植物,选择自然环保的建筑材料,通过现代生态学方法和生态技术的运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通过对现有的生态资源包括自然的绿色屏障,现有的几处小片未开发林地,及整块的湖面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谨慎处理,形成城镇的生态绿廊、中央公园、林盘绿地等有序的景观层次。提升黄水镇的景观价值,形成人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特色景观环境。

4.4.2突出山水城镇景观格局

黄水群山环抱,湖水粼粼,自然山水格局良好。通过对景、借景等景观设计手法的运用,将原有的自然山水融入其中,形成丰富的城镇景观游憩环境。通过对月亮湖、中央公园人工湖水及丰富地下水的运用,营造亲切宜人的水景,形成有山有水的城镇格局。

4.4.3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黄水位于土家族聚集的核心地带,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挖掘土家族特有的地域文化符号,如白虎图腾、西兰卡普织锦图案等,运用到如景观小品、公共艺术、街道家具、铺地等城镇建筑、景观元素之中,通过符号的视觉观感形成较为直观的文化体验,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符号。并规划设计土家民俗文化活场地,引入特色的土家族活动,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内涵。

5 结语

对于场镇景观规划的重点首先是准确找到适合场镇发展的规模定位及功能定位。其次,完善功能设施不仅包括街道家具等各种公共设施的完善,更满足各个年龄阶层的不同休闲活动需求,通过对民居中废弃庭院的景观改造,弥补场镇缘由原有生活可休闲空间的缺失。最后,在对场镇肌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物质环境整合的同时,更须注重于对从肌理构成中提炼出的深层文化内涵及场镇中的社会阶层进行整合,以加深居民对传统场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唐淼,重庆传统场镇的建筑与环境特色,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2] 文剑钢,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4] 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4.镇安县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篇四

为加快我县区域特色种植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全县特色种植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以烤烟、茶叶、中药材、设施蔬菜、魔芋为主的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截止2008年特色种植产业面积发展到18万亩,产业收入达到1.2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县自然生产条件差,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生产经营理念滞后等诸多要素,导致特色产业区域布局不尽合理,规模小而零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益低下。因此,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种植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优化产业布局为主线,以发展特色种植为抓手,以科技增效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依靠科技,提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思路,千方百计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断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三、预期目标

按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思路,力争经过四年的努力,到2012年全县烤烟、茶叶、中药材、设施疏菜、魔芋等五大特色产业种植规模达到35万亩,实现产业收入

3.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370元。其中:烤烟面积5万亩,产量14万担,收入1亿元,烟农人均增收780元,农民人均增收400元;茶园面积达到8万亩,年产茶叶200吨,收入5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中药材规范种植面积4万亩,野生抚育面积稳定在15万亩,实现收入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00元;设施蔬菜面积3000亩,收入3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20元;魔芋面积3万亩,收入6200万元,人均增收250元。

四、区域布局

(一)烤烟

培育以“青铜关镇、龙胜乡、永乐镇、回龙镇为主中部烤烟生产带”、“以柴坪镇、庙沟乡、余师乡、达仁镇、黄家湾乡、结子乡、云盖寺镇、杨泗乡、月河乡为主西部烤烟生产带”、“以高峰镇、张家乡、米粮镇、铁厂镇、大坪镇、灵龙乡、西沟乡为主东部烤烟生产带”等三大烤烟产业带,大力推进“强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2009年,全县种烟村达到88个,面积2.5万亩,烟叶产量6万担,收入4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60元;2012年,种烟村103个,面积5万亩,产量达到14万担,收入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00元。

(二)茶叶

以达仁镇为主产区,辐射带动余师乡、柴坪镇、东川镇、青铜关镇、永乐镇等五个乡镇的适生区域种植,发展林茶间作及基本农田标准化种植。全县2009年茶叶面积3.5万亩,收入15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60元;2012年面积达到8万亩,产业收入5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元。

(三)中药材

按照因地制宜、注重规模、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实施木本上山、草本入川和野生资源抚育工程,山地以藤木本药材为主,平地、基本农田以草本药材为主,建设以乾佑河东的回龙镇、铁厂镇、高峰镇、西口镇、茅坪镇、米粮镇等6个乡镇为重点的药材人工种植区和西片余师乡、杨泗乡、木王镇、达仁镇、庙沟乡、东川镇6个乡镇为重点的野生药源抚育区。四年内建设规范、稳定的药源示范基地4万亩,建立野生天然药材资源抚育基地15万亩,建立优良品种繁育基地1000亩。努力把金银花、五味子、木瓜、丹皮、三叶木通、柴胡、黄芩、猪苓、天麻、红豆杉等10个重点品种打造成镇安的中药材知名品牌。2009年实现收入6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40元。2012年收入达到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00元。

(四)设施蔬菜

以县城蔬菜供应为重点,建设永乐镇青槐社区、回龙镇水源村、高峰镇青山村、银坪村、米粮镇红卫村、云盖寺镇云镇村、岩湾村、东洞村、结子乡典史村、栗园村等10个设施大棚菜生产基地。2009年面积达到2100亩,收入2100万元,人均增收84元;2012年设施蔬菜面积3000亩,收入3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20元。

(五)魔芋

以木王镇、达仁镇、杨泗乡、庙沟乡、柴坪镇、余师乡、东川镇、黄家湾乡、月河乡等9个乡镇为重点,在全县中高山区的木王镇月坪村等30个重点村适度规模发展,充分利用沟边地及房前屋后零星种植。2009年魔芋种植2万亩,产业收入4200万元,人均增收170元。2012年魔芋面积达到3万亩,实现产业收入6200万元,人均增收250元。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一要加强领导。实行县乡领导包产业责任制,每个产业都要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在全县尽快形成行政领导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的服务保障体系,建立“政府引导、农商联手、产销衔接、企业运作”产业机制。二要严格考核。县上将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纳入各乡镇和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奖优罚劣,切实抓好落实。三要转变干部作风,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深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及时解决特色产业生产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政策保障

一是按照五大特色种植产业规划,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好土地的合理流转,使特色产业集中规模发展。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要预算一定额度特色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扶持产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投资培育发展对应的特色产业基地,对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要根据贡献大小,每年筛选并重奖特色产业领路人,对规模种植大户每年可给予2万元贴息小额贷款扶持。要整合项目资金,积极向特色产业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财政投入

奖补机制,县财政对发展特色产业成效突出的乡镇给予奖励。创新财政支农机制,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形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农民个人增加对产业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三是对规模种植的特色产业集中生产区,实施基本农田保护,严禁乱占乱用。

(三)技术保障

一要充分发挥县乡农技推广单位和各类科技人员作用,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二要实施园区带动工程。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每个产业都要建设一个高标准、成规模的示范园区,使之成为特色农业区建设的科技龙头。三要实施农业“农信通”等科技信息入户工程,广泛快捷地为农民传递市场信息,强化特色优势产业的宣传力度,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四要实施科技人员责任制,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承包,一包到底,抓出成效。积极引进特色作物新品种,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栽培管理技术,认真搞好基地与产品认证工作,着力打造名优特色品牌。坚持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规模化经营水平,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附表:

1、镇安县2009年至2012年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规划表

2、镇安县2009年至2012年烤烟产业发展规划表

3、镇安县2009年至2012年茶叶产业发展规划表

4、镇安县2009年至2012年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表

5、镇安县2009年至2012年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表

5.特色文化旅游规划问题与对策论文 篇五

摘 要:近年来文化旅游景观类项目逐渐增多,在各地也先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特色文化旅游区。探究特色文化旅游景观建设的初衷是各地政府和企业依托本地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带动地方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文化景观粗制滥造、借机圈地等不良倾向。本文从近几年的旅游规划中,按照国家要求规划规范,以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特点,更好的符合城市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旅游规划;问题;解决

随着经济社会中的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越来越重。从1980 年到 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和总从业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实践的客观需要,我国旅游业必须从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转化,进一步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但是透过辉煌的关于当今旅游规划的几点思考有哪些?所以,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旅游繁荣背后的阴影,旅游规划中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国际和国内的旅游规划迅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规划范围内的旅游规划必须在其实际情况下,规划和设计具有其特色的代表。无论是旅游景点或旅游文化,都应符合现状特点。

一:问题指出

目前为止,我们在对旅游景点进行旅游规划的过程中,遇到了几点的问题:

1:旅游景点不够吸引。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零散但精致的景观,或者一个地方的传说痕迹,在其镇或乡中很出名,但是由于旅游景观单一,无法承担或代表县、市中的大的旅游景观或旅游文化的.特色。

2:旅游景点重复建设严重

全国旅游开发中较为普遍就是景点重复建设,这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同时,出于求大、求高、求全的心理,旅游企业常把一些旅游资源等级品位低,吸引辐射范围小的旅游区,企图完全通过资金投入、人工建设建成全国、全省最好的旅游地,结果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种求大、求全的旅游规划开发现象在我国旅游中相当普遍,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我国旅游实行综合、协调发展的桎梏,阻碍了我国旅游建设的升级。

3:文化景观粗制滥造。

在旅游景观改造或恢复中,炮制景观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或者是技术不够好,造成旅游景观 “四不像”的感觉,相关部门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4:配套设施落后,垃圾遍地,环境变差。

部分或大部分的一些较小的旅游景点在开始或几年之内,其相应的配套设施没有相应的建设起来,游人进入景点,垃圾乱扔,树枝乱折,甚至秋季时乱扔烟头在杂草中。因此在对景点进行规划时,应当将其相应的配套设施纳入成果中。甚至在对景观进行改造时,也应当对其配套设施进行建设。

二:问题解决

对上述问题应当逐步破解:方案演化的过程就是毅力博弈与平衡的过程。

一个完美的旅游规划的形成,其过程应当是完善和平衡的关系,在对规划方案进行完善的同时,对于旅游规划中的所有内容进行平衡调节,使之达到平衡状态。那么规划的规划要点又哪些呢?

1:上位规划协调及区域带动

项目应该在符合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对于区域发展起到触媒作用,带动相邻土地的升值,提升整体区域环境品质。

2:开发模式与空间结构

对于 “旅游+地产”此类的项目,应满足圈层式发展的基本开发模式,即:核心吸引物、旅游度假圈层、城市功能圈层等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依据项目自身的空间环境,形成其具体的空间布局形态。

3:文化核心吸引物的塑造

文化核心吸引物的品质和稀缺性决定着项目的吸引力,因此必须着力重点研究和突破。多学科共同启发,相互激发灵感是天津北石林项目所采用的方法。

4:经济平衡

调动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建设精品项目的根源在于经济的收益。应保障开发企业在文化景观及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其在地产类项目的预期收益至少达到平衡。这种平衡应该立足区域和长远,做到大平衡和长期平衡,这需要规划师进行艰苦的协调工作。

5:加强旅游规划立法,促进旅游规划法制化。旅游规划立法是旅游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规划立法使整个旅游规划过程和旅游规划评审实现监督和反馈法制化,同时也要建立旅游规划的保障体系,制订旅游环境保护法、旅游资源保护法、旅游土地法等相关法律,从而为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向法制化轨道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在国家总的旅游规划法的引导下,各地区还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相应的旅游法规、制度,进一步增强法规的可行性,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三:小结

一个优秀的旅游规划的项目的完成,应当满足下列三个要求:

1:要保持经济可行。

2:做好文化景观空间塑造。

3:重在空间意境的追求。

通过以上对旅游规划的思路与思考,我们应当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必然有更多更好更优秀的旅游规划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在人们繁忙的工作时间里,多了一抹休闲的彩色。

参考文献:

[1] 佟玉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非零和对策[J];经济经纬;01期.

[2] 刘峰;旅游系统规划—— 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01期.

[3] 范业正,陶伟,刘锋;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03期.

6.特色旅游产业规划 篇六

县林业局工作组进驻牛坊沟村以来,通过调查走访,实地察看,在全面了解该村基本情况后,由村党组织书记主持召开村“两委”座谈会、村民代表会和党员大会,对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剖析,经牛坊沟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制定了以下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一、本村现状

牛坊沟村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333户,1024人,贫困人口852人,享受农村低保195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829人。全村耕地面积4200亩,均为旱地,退耕还林面积1945亩,主要种植杏扁,因勤于管护,现有1200亩林地挂果,为群众带来较大收益。2011年,全村粮食产量243吨,油料产量18吨,杏扁产量15吨,人均收入2213元,为井儿沟乡贫困村之一。

二、存在问题

1、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全村没有一眼机井,没有水浇地,严重制约着该村经济发展;人畜饮水仅靠北山沟下小泉眼舀水或到邻村拉水,饮水困难,并得不到安全保证。

2、农业发展水平滞后。群众小农意识严重,思想不够解放,种植不够科学,农民收入偏低。全村没有一座蔬菜大棚,存在吃菜难的问题。退耕还林土地种植的杏树虽然管理经验丰富,效益较好,但还没有进入盛果期,另有500亩杏树仍需改接,受自然条件限制和经济状况影响,尚未建立加工厂,杏扁不能就地转化升值,没有形成本村的特色产业。

三、发展思路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规模发展;效益优先,循序渐进;借力帮扶,争取项目。

四、发展目标

到2012年底,嫁接大杏扁300亩,实现人均增收100元。

五、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村支部书记担任,成员由县林业局工作组领导、乡包村领导,村两委干部组成。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的宣传动员、规划安排、项目决策、监督检查、考评验收等各项工作,形成职责明确,配合紧密的工作机制。

2、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

预计投资40万元,确保为牛坊沟村打深机井1眼,完成机电配套,新修防渗渠2000米,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后,增加水浇地200亩,部分林地得到有效灌溉。

3、广泛宣传,发挥主体作用。

利用广播、电视、展牌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牛坊沟村杏扁发展情况,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促进“一村一品”的全面发展。

4、争取资金,规模发展。

以基层建设年为契机,合理运用县林业局帮扶资金,积极争取县领导扶持,扩大杏扁嫁接面积,实现退耕还林地全覆盖,建立杏

7.特色旅游产业规划 篇七

一、张镇现状概况

镇政府驻地距离顺义新城约25公里, 距离首都国际机场约30公里。全镇总辖域面积约54.14平方公里, 2007年张镇总人口2.1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73万人, 非农业人口0.44万人。

近年来张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位居顺义区前列。镇政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逐年递增, 但是第三产业比重仍然不高, 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第一、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小。

要改变这一状况, 实现顺义新城规划对张镇的总体发展要求, 就要立足于深化落实北京市政府批复的《顺义新城规划 (2005年-2020年) 》, 结合张镇的旅游资源及地域文化特点, 促进张镇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 推动张镇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张镇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的内涵是指一个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地质、地形、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等。张镇的地域文化有以下特点:

(一) 历史沿革久远民俗风情独特

张镇镇域开发历史久远, 目前辖区有29个自然村。唐代已成村的有前王会、后王会和柏树庄三个村, 辽代成村的有张各庄、大故现、赵各庄三个村。1980年在大故现村农民秦占江家的院中出土了宋、辽、金代的铜钱约五万枚。

张镇村民自古酷爱民间花会活动, 目前民间群众文化队伍已逐步由原来的6支发展到目前的23支。民俗活动也有秧歌、花会发展到剪纸、刺绣、雕刻等多种形式, 逢年遇节都有群众活动和民间艺术表演。2005年12月, 张镇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镇”和“中国民俗活动基地”称号, 其中张镇的良山、张各庄、赵各庄三个村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村”的称号。张镇是北京市首个获此殊荣的乡镇, 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为将来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张镇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北京民间花会大赛, 2005年的大赛, 汇聚了北京、天津、辽宁、河北等地的花会精华, 四省同台、盛况空前。该项赛事已经成为顺义区继燕京啤酒节、农博会之后的第三大节会。花会大赛已被列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活动图片在国家博物馆进行了展出。2006年的花会大赛, 国家统战部邀请了港、澳、台的队伍前来参赛, 这成为中国民间花会的顶级赛事, 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二) 生态环境良好景观格局多样

张镇地形地貌自北向南, 由浅山丘陵向平原过渡, 共有大小山峰16座, 由西北向东南斜贯全镇。全境河流为蓟运河水系, 东有无名河, 西有金鸡河, 两条河流自北向南环绕全镇。山体与大面积的果林、鱼池、水体、坡地构成了全镇独特的自然风光。由于生态环境相对良好, 每年的五月份常有近千只白鹭飞临镇域北部龙凤山一带的松林中产卵、孵化, 于同年10月份飞回北方。

张镇的土地垦殖成熟, 利用程度高, 农田景观斑块完整, 生物廊道保存良好。从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条件两方面来讲, 具备了建立以龙凤山、无名河流域及石虎山为主体的旅游度假区的条件。

(三) 旅游初具规模种类丰富多样

近年来, 张镇人民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 目前已初具规模。现有樱桃园、葡提园、冬枣园、垂钓园、苹果园,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采摘。莲花山滑雪场、F3赛车场、龙凤山庄、永新源生态园等项目为张镇旅游业增添了效益。据镇政府统计, 06—08年每年来张镇观光采摘、休闲度假、赛车、滑雪的游客约3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共计7200万元。

张镇的旅游业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城市居民对张镇的旅游需求随季节、时间而变化, 表现为夏季采摘, 时间是5月至10月;冬季滑雪, 时间是12月中旬至2月初。二是如气候不发生显著变化 (如夏季气候较凉或冬季气候较暖) , 张镇作为城市居民出游目的地有相对稳定的客源。三是旅游资源分散, 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全镇, 山 (北有龙凤山、南有石虎山) 、水 (遍布全镇的鱼池) 、林、果 (采摘) , 康体 (滑雪、赛车) 、民俗 (各种花会、农家游) 等地。

三、把握地域文化特点培育地域文化特色

(一) 开展民俗文化游传承地域文化特色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 举办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 水上竞赛项目安排在顺义新城, 不但提高了顺义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还使“人文奥运”的理念根植顺义。张镇的发展建设, 更应体现“人文”方面, 要重视本地区的历史沿革, 不能摈弃特有的地方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品味。要充分保护好构成张镇地区民族记忆与历史信息的文化脉络, 使其传承延续, 并构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

张镇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最东部, 地处北京市平谷区、天津市、河北省交汇地带, 区位优越, 交通方便。张镇的发展建设应因地制宜, 结合本地区的传统特色构建一个融合民族文化精粹和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以其综合性吸引投资者和国内外游客。注重继承、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 展示民族风情和民间习俗, 使游客开阔视野, 增加自身的文化积淀。依据上位规划, 《张镇总体规划 (2007年—2020年) 》在镇中心区西侧安排了占地面积约27公顷的旅游用地, 规划将张镇打造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集民俗文化保护、历史文化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二)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旅游重镇”

2006年, 张镇人民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要加快建设“生态旅游重镇”的发展目标。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级旅游形式和产品,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和行动, 应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考虑对当地文化遗产、传统习俗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把生态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因地制宜, 构筑生态环境保护框架

《张镇总体规划 (2007年—2020年) 》根据张镇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特点, 规划形成了“一区、两带、两河”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

一区:建设以镇中心区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张镇。依托中心区道路两侧的街头绿带, 以及中心区山坡上的林地、果园, 构筑镇中心区的绿地系统, 并作为全镇的核心绿色景观。

两带:建立以大秦铁路和顺平公路两侧为主要生态系统的绿色廊道, 设置200米宽的防护绿地, 作为镇域内最主要的绿化带景观。

两河:建设金鸡河与无名河为主体的水体绿色生态系统, 担负起农业生产和水域景观的双重作用。金鸡河、无名河是张镇境内宝贵的水系廊道, 河道两侧建设30—50米的绿化带。

张镇“一区、两带、两河”生态环境保护框架镇中心区绿化示意图

2.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结构

生态餐饮业:供应旅游地 (张镇) 采摘园自己生产、加工的植物类食品;生态旅馆业:旅馆的建筑材料可部分利用再生原料, 向旅游者提供的生活用品尽量不含化学物质, 如不含酸的信笺, 床单、毛巾等, 肥皂可用植物油炼制, 电子过滤系统清除自来水中的氯化物和有毒微生物, 旅馆废水经过处理后可直接用于浇灌植物, 粪便可集中收集制作沼气, 沼气用于照明, 沼气渣用作植物肥料;生态商业:开辟生态商店, 专营各种天然食品、饮料、化妆品、纯棉服装、手工艺品及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书籍和小型技术设备, 店里所有商品都由自然原料制成, 不含任何化学有毒成分;生态交通业:在旅游地 (张镇) 及附近要求使用太阳能驱动或电能驱动的小车和自行车、畜力车作为交通工具。禁止使用破坏环境和干扰生物栖息的其他交通工具。上述生态旅游产业是发展生态旅游应考虑的基本方面。

3. 认真编制生态旅游规划, 制定生态旅游政策

在编制生态旅游规划时要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特点、旅游者需求特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条件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因素, 在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基本原则指导下, 编制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旅游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 充分利用河、湖、山、绿地和气候条件, 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创造景观优美, 舒适卫生、静谧和谐的生态环境。

制定生态旅游发展政策。经济政策: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部门, 虽然其短期经济效益不高, 但其发展有利于提高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增强地方田园特色, 可吸引更多的生态旅游者, 当地政府应当支持发展。技术政策:根据自然规律衍化而来的生产技术虽然技术含量不高, 但若保存下来, 也是一大特色, 但这些技术必须对环境无害。环境政策:生态旅游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对环境构成危害, 为了预防由于旅游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制订生态旅游规划时, 必须弄清其潜在的环境影响。

4. 改善能源结构, 采用清洁能源

通过改善全镇能源使用结构, 控制燃煤总量, 全面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主要措施是对各单位燃煤锅炉等低矮污染源全部改用清洁能源;有清洁能源供应的地区20吨以下燃煤锅炉逐步改用清洁能源;尚不具备条件的单位以多单位集中供热为主, 采用清洁煤技术, 逐步取消分散、小型燃煤锅炉。

5.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开展城市管理

按照门前三包责任制、城市绿化有关管理规定, 尽快实施城镇绿化, 全面消除建成区和城乡结合部裸露地面。尽快实施近期规划, 建成镇中心区污水处理厂。做好饮用水源保护、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以及水系综合整治、污水资源化等工作, 同时做好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等工作, 切实做到节约用水。

实施合理的垃圾定价回收等措施, 实现商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的源头削减, 突出餐厨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利用。采取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方式提高农村地区垃圾收集、清运能力, 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无处安置的现象。

6. 加强农业、旅游业用地的市政设施建设

加快养殖场污染治理、搬迁工作, 加强农业面源管理, 重点控制镇域内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强旅游度假用地的市政设施配套建设, 保证地表水、地下水不受污染。

(三) 强力培育旅游业把旅游业做大做强

把握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 突出健身竞技游、民俗文化游、观光采摘游和农家休闲游的地域特色, 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张镇总体规划 (2007年—2020年) 》在全镇安排了两处旅游度假区。

龙凤山旅游度假区:这一地区规划有采摘、农家休闲游等内容。

石虎山旅游度假区:在镇中心区西侧安排集滑雪、滑草、水上娱乐、民俗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区;适时启动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项目, 内容有文艺表演、民俗文化展览、民间工艺商贸、仿古景观游览等内容。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其发展会产生很大的连动效应, 这一效应表现为:

1. 导致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 它通过提供行、游、住、食、购物、娱乐等多种服务, 极大地带动和促进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起到“一业带百业”的作用, 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位于张镇南部的莲花山滑雪场内有一个自助餐厅, 出售的食品全部来自附近吕布屯村的蔬菜大棚, 这就是旅游业带动农业或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范例。

2. 旅游业是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之一, 世界旅游组织做过调查, 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 就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

3. 发展旅游业可以快速脱贫致富并提高人的素质。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的玻璃台村、黄松峪镇的雕窝村是开展民俗旅游较好的村, 民俗户家庭共有的特点是:干净、整洁、设施齐全, 接待游客多、营业收入高, 呈现出良性循环的趋势。农民随着收入的增加, 自身的素质也相应提高, 迈入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四、结语

在张镇大力发展旅游业, 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进一步扩大旅游区域周边的绿化面积, 营造景观优美的绿色空间, 以此推动全镇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增加农民收入。充分依托张镇地区山景独特、水体众多、空气清新的生态环境优势及丰富的人文、体育资源优势, 发展生态旅游,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顺义区的产业空间布局, 形成以空港区、中心区为支撑、各镇协同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使张镇的经济发展成为顺义区“一港、两河、三区、四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钱静王文利.京郊西部山区乡镇产业转型问题和发展对策——以北京市门头沟王平镇为例.小城镇建设.2008/8

[2].张镇人民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弘扬民族民俗精粹.2007/3

[3].明庆忠李宏徐天任.试论生态旅游环境保育.http://www.winetour.cn

8.特色旅游产业规划 篇八

区域教育特色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灵魂,以创新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以合理的教育制度为保障,以卓越的教育成果为标志。

先进的教育理念从何而来?从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而来。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地区也有各自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是建立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根据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创造新的教育经验,形成区域教育的传统。例如,最近温州市提出要在教育中倡导“温州精神”,使年轻一代能够永远继承老一代“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的艰苦创业精神。这就是温州市区域教育的特色。青岛市市南区以教师发展带动优质教育的发展,又是一种区域教育的特色。近几年来各地都创建了一批有特色的区域教育,值得互相交流和借鉴。

区域教育特色不是只靠规划就能形成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各地区教育部门要开展教育改革实验,统筹安排区域内各学校的改革实验,办好每一所学校,每所学校都办有特色;要组织教师在规划的指导下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广大教师是创建区域教育特色的主力军,区域教育规划设计时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在改革实践中要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需要创新。当前基础教育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学校办学体制上创新,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创新。这种创新只有教育实践中,不断克服各种矛盾中才能做到。

区域教育特色要靠合理的制度来保障。区域教育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各学校的教育行为。要把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制度建设的核心,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给各学校自主办学提供灵活的空间。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资源来支持学校教育,把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统筹起来。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制度,通过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文化素养。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会达到教育的最好境界,就会创造出独特的教育风格,就能使区域教育办出特色。我曾经讲过一句话:“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 学习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发展的动力,教育尤其如此。

区域教育特色要体现在教育成果上。教育成果又集中表现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区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成果也表现在教师的科研成果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通过科学研究,创造出有区域特色的、有风格的教育经验。教师的科学研究不在于发表几篇论文,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再研究,上升为教育理论,从而促进区域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的发展。

各地区域教育都办出特色,我国教育就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区域教育特色也为区域间的教育交流提供了条件。有了特色,有了不同,才需要互相交流,互相竞争,互相学习,促进发展,共同进步。如果全国都是一个样,也就没有必要交流,也就不会促进发展和进步。因此,区域教育特色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怎样办出区域教育特色,需要大家来讨论。

上一篇:造船厂综合部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下一篇:环境保护概论考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