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

2024-08-15

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9篇)

1.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 篇一

中国当前文化问题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关于中国当前的文化问题这个大范围,我并不十分有把握可以论述的有根有据,但我的专业是平面设计,这本身也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部分,它从属于艺术领域,又与商业密切相关,而与之息息相关的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当然,这也是近几年我国大力支持和发展的一个部分,那么我就针对这一小范围进行下我自己的浅谈和论述吧。

“文化”一词广义上指的是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它主要涵盖了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以上是对于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极其笼统和理性的定义,于我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就是近几年因为商业和大众的广泛需求而新兴的一个新型产业,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创造力,并加以最大化的开发利用,从而带动文化发展,最终造福我们的民众。

那么在国家及群众都在吵着嚷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支持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我们其实可以发现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相比于其他欧美国家事实上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放眼世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时至今日,英国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在英国,不仅有创意产业的专门领导组来具体规划和帮助协调创意产业发展,而且政府还主动同创意组织合作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在德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创意产业早已经横跨各个行业领域,我们能看到的美国的好莱坞,皮克斯,其实都是得益于这样的发展。

再看我国,我国大概从2004年开始文化创意产业才相对以比较迅速的速度逐步发展起来,并且主要集中于广播电视,动漫网游,工业设计以及广告业。相比于发达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法做到涵盖领域广,覆盖面广。

其次,政府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的过多参与给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些阻碍的作用,我国是计划体制,而这种体制的背后实际上是政府以有形之手来推动甚至主导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是最需要发挥个人的创造性的。通常在企业面临一个独特的好创意但往往却由于政府无法认同或存在一定风险而无法给予支持,而在创意的初期又是特别需要资金,所以很多好的点子可能还在酝酿时期就已经被扼杀了。

再次,我国缺少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而且最缺乏既具有创意思维头脑又能敏锐抓住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我国的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繁多,但我国却少有人将这些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不懂得如何去开发和挖掘,而且也缺乏准确的市场洞察力,这样就无形中丧失了一些创意成果的价值体现的机会。相比较其他国家,我国虽然拥有很多高校,却很少有学校开设艺术管理,或者创

意产业管理类专业,而专门的培训机构也几乎没有,所以这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在这方面,香港在我国是走在最前列的,香港的大学都有创意产业相关课程,并且处于全球排名前列,在这一方面,大陆进步的空间还有很多。

最后,也是最最核心和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意不足”,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意”没有创意的东西或者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在国内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许多人看中其高知识,高回报,高效的特点,盲目跟风,急功近利,有的地方甚至都没有专门的人才,但也要大搞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力发展,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资金大量的流入,但却难以看到成效。而在我国很多地方最容易出现的现象便是趋同,许多地方搞的文化创意产业都是一个路子,并没有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地区发展,扎根于自己本土文化的东西,这样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已经是脱离社会的了,那何来造福群众呢?

看到了以上几点,其实不难找出解决的办法,况且我们国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怎么会没有一个可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力量呢?我们要做的只是多多参见国外的发展模式,带入我们自己的文化思考,多多培养专业的人才,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政府在前期的大力投资过后也应该放手让文化创意产业自己走上发展的道路,其实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的文化创意产业就仿佛一个还在呀呀学语的小孩,这个时候的吸收和创造力都是不可估量的,国家和政府就像是他的父母,要引导,但却不可以一下子全部灌输或者是一直看护,相信我们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必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在国际上打响“中国创造”的牌子!

2.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 篇二

(一) 孔子的勤俭思想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孔子一生尚俭, 主张把温、良、恭、俭、让作为判断人的道德水准的基本准则。同时, 孔子还认为勤俭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将俭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强烈反对铺张浪费, 极力提倡勤俭节约。但是孔子反对因节俭而违反礼制, 即俭不违礼, 当俭德遇到礼的时候则拒绝勤俭, 也就说如果节俭违背了礼, 孔子就反对这种勤俭。虽然孔子主张节俭要按照礼的要求, 但有时也能够看出孔子的变通, 并不是一味盲目的遵循礼制。可见, 孔子在这方面不都是完全遵循礼制, 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节两者的关系。

(二) 孟子的勤俭思想

孟子与孔子的勤俭思想一脉相承, 同样主张节俭, 反对铺张浪费。但是孟子的勤俭思想中包含了民本思想。首先, 孟子提倡仁政, 提出要满足广大人民不同层次的欲望和要求。对于广大人民来说求生, 争取维持温饱的欲望是最低层次的需求。第二层次的需求就是人们求富的欲望, 即保证人们过上不愁吃、不愁穿, 手中有一定财富的生活。其次, 孟子对国君的欲望和要求也给予了肯定, 但同时, 孟子也强调国君的欲望和要求应该和民众联系在一起, 应该以民生为基础。

(三) 墨子的勤俭思想

墨子对消费的标准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在他看来, 穿衣服只要能冬天保暖, 夏天抗暑, 吃食能抵饥饿, 这样既可, 而不必如王公贵族般大鱼大肉;住房能御风寒而不必如王公贵族都是高屋宫殿, 金碧辉煌;出行装备只要是坚固耐用, 可承载上路就行;在丧礼方面, 墨子奉行节俭办丧之礼, 棺材可放尸骨即可, 而不必大而华丽。由而可知, 墨子是节俭方面的最彻底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从墨子的节俭内容可以看出来, 其实这些要求对统治阶级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 也就是说统治阶级需降低自己的消费水平来符合墨子节俭的要求。显而易见, 对于统治阶级来说, 这是很难做到的。

(四) 老子的勤俭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从消费的层面上看, 就是追求节俭, 勤俭。老子崇尚节俭的态度十分坚决, 主张节俭的生活, 认为勤俭是宝贵的资源, 他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在主张勤俭的同时十分厌恶奢侈浪费。他反对个人过度消费, 也痛斥统治阶级消费无度, 不知节约。老子认为勤俭的生活可以帮助人们积累更多的财富, 同时勤俭亦是自我约束, 是一种内在修养的锻炼和检验。

在消费的主张上, 春秋战国时代的勤俭思想对以后历朝历代的节俭思想都有开天辟地的作用, 勤俭思想促进了封建社会工农业的大发展。当然, 这些思想不仅对封建社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对当今社会也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勤俭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对社会的价值

1. 经济价值

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 势头一片良好。但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消费思想如过度追求大品牌、追求高价位等等, 严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违背道德规律。勤俭思想不仅有利于人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上也有推动作用。

(1) 有利于培养人民适度合理的消费观的形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某些层面上应该鼓励人们去消费, 因为消费有助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不能片面追求高消费高增长, 而是应该以人们的合理的需求为标准, 引导其进行适度绿色的消费。这也是勤俭思想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当然, 人们的消费不仅要与自身的收入相协调, 还要与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相适应。

(2) 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众所周知,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来取得的。这就导致现在中国的环境的严重破坏, 如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 洪涝等灾害天气。在这种形势下, 不仅要发展科学技术, 还要在全社会提倡节俭, 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人们不能只追求自身的利益发展, 还应该顺应天理, 尊重自然规律, 求得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2. 政治价值

以习近平为领导人的新一届党和政府领导中国建设以来, 查处了众多国家工作人员的以经济犯罪、滥用职权等为主要腐败原因的案件。当然,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腐败问题, 这就需要国家采取多种手段来减少和遏制。

(1) 是我国共产党执政的宝贵的财富。毛主席主张艰苦奋斗, 邓小平说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够发扬勤俭精神。这些革命先辈的经历明示我们要牢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依靠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而来的, 只有保持勤俭节约, 社会才能进步, 国家才能富强。只有继续坚持勤俭这一精神财富, 并将其变成真正的物质财富, 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有利于建设节约型政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廉洁政府这一内容作出了详尽的论述。其中要求政府不仅要奉行节约, 还要坚持廉政。这两个方面是政府运行所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政府的行为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是直接的, 若政府奢侈浪费, 不懂节俭, 相应的就会使一些人跟随政府的不当行为, 拜金、享乐、投机取巧等, 最终会影响社会的正常的秩序。因此政府要求人们节俭, 就应当亲身示范, 克俭节约, 为人们树立表率。同时, 政府也当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廉洁政府的要求。

(3) 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一个执政党如果好逸恶劳, 贪污浪费, 则不能领导一个国家变得繁荣富强, 甚至走向亡国;而如果执政党勤俭爱民, 平等公正, 则不仅国强民安, 而且人民拥戴, 社会安定。勤俭执政能够提升执政党的威望和办事效率, 更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廉洁公正, 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美德, 每一个党员都应认真工作, 为人民服务, 并且不断丰富自身的职业知识, 不断进取。

(4) 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俗语说:成由勤俭败由奢。有古至今, 多少国家工作人员因为贪图荣华富贵, 追名逐利, 最终走上贪污腐败的不归之路。廉政建设首先要从官员的思想作风上抓起, 培养廉政意识, 其次要制定相关制度和法律措施, 规范官员行为。勤俭思想的教育可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引导官员以身作则, 对人民群众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 并且可以加快廉政文化建设。提倡勤俭思想, 有助于时刻提醒官员谨记廉洁奉公, 艰苦奋斗的精神, 并时刻保持警惕, 规范行使自身的权利。

3. 生态价值

中国的传统的勤俭思想是我们一直推崇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勤俭思想则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基于现代社会的环境与资源等现实状况, 勤俭必须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向全社会推广。

(1)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我国深深受到水土流失、水污染、森林破坏等等众多的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劣影响。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与当代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更是深刻的影响我们的子孙后代生存发展。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形势, 党和政府逐渐发觉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是不科学更是不可取的, 而应该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

(2)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由于我们不能深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致使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浪费现象屡禁不止。使得人们自食恶果, 沙尘暴、雾霾、洪灾等灾害现象频繁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时刻遵守自然原本的规律,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节俭, 节约利用, 促进自然的健康发展,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 始终如一的奉行勤俭原则。

(二) 对人的价值

1. 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消费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 喜欢迎接挑战, 追求时尚的生活与消费。因此在青少年中间传播与教育勤俭原则是必要的, 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理性的使用金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形成一种科学的生活消费方式, 防止青少年成为金钱的奴隶, 而将金钱视为一种为自己服务的工具。

2. 有助于培养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人们具备勤俭的品质有利于人们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勤俭是一项中国人历来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自古以来, 勤俭深深影响这中华儿女的成长, 塑造着中华儿女的性格。针对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元化的我国的价值观的发展趋势, 在全国范围内对每一个人进行勤俭方面的教育, 传授勤俭知识, 宣传勤俭礼仪, 推广勤俭思想。当然勤俭并不是强求人们不做消费, 而是培养人们进行合理适度的消费。

3. 有利于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

现在推行勤俭的原则不仅可以使人们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更是有利于提醒领导干部要廉洁奉公, 节俭生活, 为人民群众树立节俭的好榜样, 为密切联系干部与群众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今, 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而且发展势头强劲, 在这样的条件下, 领导干部更应该有清醒的头脑, 时刻保持警惕, 不忘优良传统的继承与传播。不论是低级别的干部还是高级别的领导干部, 都应该增强忧患意识, 远离腐败贪污,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并将这一宗旨付诸实践, 做人民的好公仆。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和品格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也与机关单位的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等有着直接的影响, 更是关系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三、结语

伴随着我国追求进一步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的确立, 道德的培养与经济的建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勤俭思想的教育、培养与传播显得越来越重要, 也就说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健康发展。勤俭的原则可以让人们追求经济实惠、合理适度的消费, 同时勤俭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力量, 也可以促进人们的全面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的高速发展, 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随之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有时会迷惑人心, 追求享乐, 不思进取。因此勤俭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沈鑫雨, 谢勇才.毛泽东的勤俭节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传承, 2013, 10:38-39.

[2]牛文慧.毛泽东勤俭节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山西师范大学, 2014.

[3]褚海萍.节俭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4.

[4]郭文超.论毛泽东勤俭节约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赤子 (上中旬) , 2015, 20:26.

[5]开云峰.中国传统俭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 2014.

3.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 篇三

关键词:传统文化;包装设计;端午节;情感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瑰宝,是几千年来人民共同的结晶,在传统节日里不仅有古老的神话,还有节气、农业、天文以及人们的祈福等等,是由中华民族通过漫长而勤劳的岁月凝练而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展现出一定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强烈民俗文化色彩、包涵着伦理道德和精神内涵。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我国端午节就有赛龙舟及包粽子等节日活动,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等等,但不管是何种说法与风俗,端午节都是存在于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各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潮在相互碰撞,西方现代设计占据主流这是社会发展中必然的插曲,但无论是东方艺术亦或西方艺术,其根本最终都会呈现两种状态,一为表象,二位本源。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人们认知上的迷惑,许多设计师变得无所适从,我们从最初的学习现代设计开始,到中国设计蓬勃发展,到逐渐走上世界舞台,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进步的代价确实迷失了自我,一个好的设计必定是独一无二的,是充满感情的,而这感情必定是来自人们心灵的深处,向上追溯,即是民族文化。当代设计师的责任和出路实际上殊途同归,就是慢下脚步,挖掘埋藏在天地间的民族文化。所以现代包装设计师有责任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发展本土设计,将情感注入包装设计作品当中去。

现代包装设计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艺术,同时它也可以称作一项工程,现代的包装设计艺术不仅仅是解决传达信息的功能,同时也要解决产品的营销和企业的品牌形象问题,即要解决产品的保护、运输和存储,还要考虑到设计的产品是否增加污染,能否尽可能的节约成本,所以就以上的问题来看,包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程,它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学、材料学、机械、甚至化学等学科。

中国传统节日包装设计,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了解传统后才能推陈出新,一味地推陈不出新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递进。但是当今社会有着不同的声音,此时当辨明真伪。但在商品社会浮躁的功利心下,许多不负责任的设计师投机取巧,社会上出现大量的贴图式设计,往往简单地将瓦当、龙纹等直接应用在包装或海报设计当中,这种不负责任的设计越演越烈,设计师的责任是引导群众的审美,在这里图快图方便势必起到反作用,不仅在产品概念传达上造成了混淆,而且也造成了消费者们视觉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厌恶。[1]

日本在平面设计这一领域有着非常显著的个性,即保留了传统元素,又结合了许多现代设计理念,比如日本的平面设计中大量的出现浮世绘、书法、日本传统的图形等等,我国的民族化设计也慢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中国元素在许多产品包装上的应用还很生硬,有些只简单地将书法与国画等强贴到商品当中去,并没有考虑到该元素的内涵以及该元素与产品本身的属性匹配度,那么即使是以单一图形系列化设计,表现上的确给人一种力量,但很难经得起推敲。如果能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神层面的元素抽象出来,以此进行包装设计才能达到生命持久、耐人寻味。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填饱肚子,对节日本身的寄托也慢慢回转,这是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过渡的正常现象,也是人们正常的心理需求。因此,包装设计必须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保证商品包装的基本功能外,尽可能地满足人们心理上的诉求,设计出能够体现传统节日精神的包装设计。

端午文化起源于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与民间传说的完美结合,应该尽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们祈福的美好夙愿。在当今的端午节产品包装上,不论是图形亦或文字的设计都很少能够从端午文化中提取元素,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直接将粽子的照片配以简单的文字直接展示给消费者,或者更简单地将一些曲线粗暴地代表粽子。所以作为端午节产品包装应首先从探究人的情感出发,围绕扎根于人民内心深处民间传说和民俗进行再设计,以期尽可能地与用户产生共鸣。

不仅仅端午节产品包装设计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中国传统节日类产品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同质化的现象,如何能在众多类似的包装中脱颖而出,具有企业鲜明的品牌形象和特征,是传统节日包装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也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企业的发展,把握当前市场环境,积极地研究和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品牌视觉形象的端午节产品包装设计是现代设计师们的重大职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涌现出大量令今世都汗颜的艺术,其中来自民间的艺术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皮影戏是我国特有的一项艺术,它的独特的魅力影响了诸多艺术,皮影戏是扎根民间的艺术,所以极具民间特色,皮影幕布及舞台的搭建、皮影自身造型的多样无一不深深地感染人们,受表演的限制,皮影的造型简单、凝练,独具特色,由于处于半遮挡状态,所以皮影的色彩也更加强烈,更具民间风味。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经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艺术家们纷纷参与到民间工艺的制作当中,并通过参与民间艺术的活动汲取养分,可以说民间艺术是人类的瑰宝。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世代积累的宝库,传统节日饱含着先人对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生活的认知、感悟、向往。正确地认识传统节日,继承并过好传统节日,是我们对于先祖文明创造的一种尊重,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是成熟文明的缩影,目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担负起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他们为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做出了榜样。

为包装设计注入情感,注入人文关怀是高层次的是追求,它不是簡单的外观贴图,也不是单纯的视觉表达,如睹物思人般追求这样一种情感的表达,在包装设计中体现出人的情感是最最关键的一项课题。人们的情感需求是无形的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随着产品的变化会立竿见影的受到影响,比如传统的婚庆产品无非就是在色彩上予以表达,而现今随着卡通艺术越来越多进入人们的生活后,也为传统婚庆产业带来了生机,将可爱而诙谐的卡通形象加注进婚庆包装上。对于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们,能够满足心底最根源、最熟悉的情感诉求,在端午节产品包装设计中尽量体现出来才是设计的根本。

因此,中国传统节日包装设计,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附属品,它是人们追求精神寄托的一个载体,成功的设计师集文化修养和审美价值于一身的复合体,小而言之能够改善目前人们的生活面貌,大而言之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进而使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文化的桥梁。

参考文献:

4.浅谈中国现代服饰中的传统文化 篇四

在文化生活日益蓬勃的今天,现代中国服装文化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得益于当今全球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各种风格各种纹样各种剪裁各种面料的服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中国,而江浙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背景,首当其冲地获得了繁荣的先机。但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如此强烈的信息碰撞的时代,如果说近代新文化运已经使西方服装文化顺利的进入中国,那么告别了大时代所带来的服饰上剧变,走上和谐发展,以人为本道路的现代中国,它的服装文化中还能否保留几分传统文化的内涵吗?走进世界文化中的它,是否也能在广大的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一席之地。江浙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我国的丝织品重地,对整个中国的服饰影响也颇为重大,因此选择此地区作为先例以窥探现代中国服饰中的传统文化,并希望能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尽绵薄之力,也为当代日新纷繁的服装文化添砖加瓦。

一、江浙以往服装文化概述

江浙地区地处我国南方,自古以来便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因此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也代表了特定地方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生活情趣等。著名人类学家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也因此江浙地区的服装文化自古以来便秉承着和谐统一的儒家观念,“平和”一直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观念,于是有“中庸”之说法。这也是江浙服装自古以来不同于西方的勾勒人体的剪裁,而强调闲适的,不过分的审美情怀的原因。除造型没有夸张和刻意的造型外与突出之外,江浙地区的传统服装还特别在意一种含蓄的意境之美,恬淡而不造作,有天人合一的感觉。因此在服饰上多是清逸灵动,自然和谐。纹饰方面也自然多为花草,树木,动物,几何纹样为主。通过这些关联的意象启发联想打造恬淡自然的印象。保留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江浙地区的服装在发展过程中也兼收并蓄,吸取了西方服装的精髓,如以其魅力婉约著称的旗袍,中山装等。旗袍,本身集传统女性服装和西方服装的设计感为一体,虽然看起来剪裁朴素,但实际上却简单优雅,灵秀和谐,镶滚工艺装饰,清高不凡完美表现了东方女性的曲线美,可谓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把懂东方气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江浙地区女性传统服装的代表之一。而中山装又把中国传统的“仁、义、廉、耻”结合起来也表达出人们的当时的道德观念,时至今日着中国服装仍被许多明星所采用。

尽管朝代更迭,江浙传统的服饰文化一贯带着其和谐婉约的风格。更是新文化运动后,思想的解放使大众的的生活减少了束缚,剔除了“缠足”“留半个头”等封建行为之后的江浙地区,其服装文化在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冲击使得,是这场文化盛宴来得更加的顺利。然而,在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全球化的到来,使得中亚各国也开始进入中国,虽然带来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但我们的传统的服装又在哪里,它是否依然在我们心中如最初时一样重要,依然还活跃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它该有的位置。

二、江浙地区现代服饰传统文化细节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都进入了高速进步的状态中,在各种文化纷迭而至的今天,不仅仅要把握住流行与时尚的脉搏,着眼于市场的同时,更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播。

近几年来“中国风”可谓在国际社会中深入人心,比如各大电影节等明星所穿的服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不外乎那些身着民族特色的服饰的名人,这种风格能够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不仅仅是因为时尚的剪裁,还因为它利用了中国的图腾图案如“龙”“凤凰”等,同时加以传统文化的吉祥的寓意 ,比如“凤舞九天”等等,还例如中国著名的“青花瓷”的理念,都能在国际上取得耳目一新的感觉。江浙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我国丝织品的集结地,民族服装虽然现在已经随国际化流行大趋势而有些淡出。

但是存在并不代表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就会比较大,在整个江浙地区中,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少数的“中国风”外,还有大面积的“日韩风”和“欧美风”等你出现,这些服装更加受大众的推崇,期间这些服装业融入了他们的民族思想,如“和服”“朝鲜服”等,虽然我国的轻工业和制造业很发达,但其根本创意设计却稍逊一筹。韩国自20世纪以来,坚持“感性文化”的观念,在文化中汲取文化,在设计与文化新创意中走在前端。而日本在技术和设计上也都充分尊重了传统文化,发扬其特点。

现代社会中之所以提起“中国风格”感觉比较新颖,及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说明了这种风格再普通大众中并不是十分流行,而目前的中国服装市场中,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设计和创意的灵感上还稍逊一筹,论文化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这是日韩两国难以超越的,如果作为先驱的江浙地区也是在打一些价格战,在设计理念中却鲜少有新意。

三、关于复兴现代服装中传统文化的几点建议

在服装文化领域中,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绵延的历史长河可为我们当今的服装文化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运用一直都是我们所推崇的兼容并包的原则,但以为如此也需要考虑我们自身的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如此才可以开拓创新,增加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第一点需要广大的服装从业人员,不要一味的仿效和抄袭,对于形式的模仿并不能真的给设计带来市场,而是要创立自己的民族品牌,有自己的制造理念,同时在时代的潮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第二江浙地区,应利用地域优势发扬地域的服装文化,不仅仅是瓷器,布匹,建筑,等可以纳入传播或旅游文化的工具,服装也可以,吸取传统,而不是抄袭传统。第三普通的消费者也要把传统服装纳入选择的范畴,要树立民族品牌保护意识,而不是要一直追求日韩系或者欧美系,在这些方面,我们的邻国堪为表率。

5.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 篇五

一、恒源祥简介

1927年,沈莱舟在上海创立了恒源祥。“恒源祥”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绒线制造商,2009年,恒源祥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绒线制造商。涉及家纺、针织、服饰三大产业版块,有上百家联盟体工厂、4000多家经销网点,拥有2000多个规格品种的纺织类综合性集团公司。1999年时“恒源祥”品牌的无形资产约5000万元,的评估价值约6个亿。历经沧桑,积水成流,聚沙成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恒源祥服饰公司已经拥有十几家生产工厂,先进的服饰生产流水线设备,科学完善的管理模式,专业的服装设计师,结合东西文化的碰撞,都是恒源祥服饰精心营造的服饰理念。它以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声誉,用无形资产调动有形资产,一次又一次的成为行内的典范。

二、恒源祥发展及现状

1927年到1937年恒源祥是一个民营企业,1937年有四家工厂、三家商店,是这样“也工也商”的企业,当时民族资本最早是在上海发源,特别是纺织行业,在整个上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949年成立了新中国,是计划下的经济体系,所以我们决定了公私合营。合营的结果是什么?是恒源祥留下了商量,就是卖毛线的商店,四个工厂都收为国有,毛线商店也算国有,但是用恒源祥的名字只是商店在用。

恒源祥从解放以后基本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1966年的时候甚至有一个极端的行为,把恒源祥的行为也改了,改成大海绒线商店,因为1966年是文革期间,当时认为恒源祥有资本的色彩,就把恒源祥的名字改成了大海绒线商店,为什么?大海航行靠舵手。其实大家知道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并不是在1978年开始的,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整个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腾飞,包括一些乡镇企业得到了发展,一些上市公司得到了很好的资本平台进行融资。恒源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也没有很好的机会。

1987年恒源祥还是南京路上有家100多平米的绒线商店,资产大概50多万,30多名员工。

1989年的时候,为了让恒源祥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当时把恒源祥三个字注册成了商标,大家知道1989年恒源祥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商标,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字号。成为了商标的意义在哪里?恒源祥可以由自己品牌的产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但是面对恒源祥的现状是什么?因为它是一家商店,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去做工厂、销售网点,都没有。

恒源祥的第一斤毛线是1990年3月1号正式问世的,这在恒源祥的历史上是有里程碑意义的。当时的恒源祥既没有知名度,也没有企业规模,也没有整个市场的品牌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恒源祥生存是很难的。

到了1996年恒源祥已经成为全球最大销售绒线和生产绒线的企业

三、从恒源祥谈现代企业管理

纵观恒源祥发展史,不禁会问恒源祥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可以从一个小的商店成为全球销售和生产绒线最大的企业?当时很多专家在总结恒源祥为什么会成功?

有三点是最重要的。

第一个取到一个很好的商标,什么叫好商标?意味着商标具有明显的个性化显著性,什么叫个性?你这个商标不应该是在词组、次于、词汇当中可以找到的第二是商标的显著性,你把恒源祥拆开,恒古常青、源远流长、吉祥如意,这三个字当中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美好的含义都凝聚在品牌当中,这是非常难得的。

第二个是应用了虚拟化的运作组织模式,恒源祥的生产工厂和销售网点都是利用虚拟化的组织进行结合。大家知道服装行业不是高科技企业,不像五粮液一定要在这样一个风水宝地才可以做出来,做服装全球每个地方都可以做,不会因为这个地方的水质、土质而产生很大的问题。但意味着什么?服装是大宗类的,很多企业可以进入的低门槛的行业,如果我们自己建立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价值链体系,大家现在看到很多企业虽然有900多亿的出口,但很多的企业是靠退税来挣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赚品牌、赚市场的钱。所以中国真的成为世界工厂的时候,是中国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中国蛮悲哀的,为什么?环境污染太厉害了,我们每个人现在都知道喝的水不健康、呼吸的空气不健康,我们生活当中很多东西不健康,怎么办?我们还必须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这就是我们成为世界工厂的代价。

第三个是在整个品牌的推广和消费者的沟通互动方面,找到了很多非常值得一提的闪亮点。我们当时把绒线怎样进行活动促销?首先大家知道绒线是一个编织的运动,编织的运动是休闲的方式,如果把绒线变成一个运动项目的话,可能编织的人会更多,绒线的消耗量会更大,所以我们想是不是把绒线变成编织运动,成为一项运动的话绒线消耗量就大了。

与此同时,恒源祥努力把自己走出去,与奥运会合作,但是自身条件又限制着本身,原因是一个品牌要建立全球性品牌,必须知道成本的问题,成本我们说成三个成本,第一个是导入成本,第二个是维护成本,第三是提升成本。恒源祥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我们成为国际化的品牌在制度上不具备。所以要铺好准备国际化的道路,有两点,第一,恒源祥比较建立国际化的团队和形象体系,以便最终让全世界的消费者认识恒源祥。第二,在整个中国品牌在全球消费者心目当中建立起强势地位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把恒源祥推向全世界。

四、从恒源祥谈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精神文化的创新

“企业的一半是文化”。企业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由于企业具有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使得人们信仰企业。中华老字号都是经历过少则几十年多则百年以上的沧桑历程,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华老字号沿袭了中华民族的商业血脉,传承了古老文明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然而在以企业竞争为主的经济时代,许多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经营纷纷遭遇滑铁卢,但是也有一些中华老字号企业由于能够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对企业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对中华老字号企业的振兴且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老字号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地对长期积存的企业文化进行再次整合、再次提炼。在传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吸收具有时代特征的积极文化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蓄,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成为中华老字号历久弥新、保值增值的法宝,成为中华老字号深入人心的魅力所在,成为中华老字号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成为中华老字号决战市场的终极武器。

2、企业物质文化的创新

(1)产品创新。对于中华老字号企业来讲,应以传承特色产品为宗旨,不断推出特色产品的新品种、新花色、新样式,以变应变,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特别要注重开发适应年轻人消费偏好的新产品,通过吸引年轻人培养远期的消费群体,以保持企业的持久生命力。

(2)技术创新。中华老字号企业要解放思想并敢于进行尝试。在保证产品特色的前提下,引入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使加工过程定量化、标准化、自动化、连续化,以此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程度。

3、企业行为文化的创新

(1)确定企业定位。要研究消费者的需求,经常重新调查与认识目标消费者选择中华老字号所追求的利益与所想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中华老字号同目标消费者的相关利益与亲密情感。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意愿和实际情况,将消费者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细分市场,达到针对各部分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发和调整产品与服务。

(2)探索现代业态。通过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或采用特许加盟及连锁经营等现代业态都具有能够扩展业务,产生规模效益,扩大企业影响力的效果。

6.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 篇六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及目的

中学语文教育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对语文教育的探讨也进一步深化。现代青年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尤其是文化素养不高,乃至呈下滑的趋势,但这种局面至今未得到扭转。更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忧虑的是,当代青年学生对语文、对文化、对情感等方面日趋冷漠的态度,以及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极度缺乏的素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2000年在全国推广使用的初中语文新教材,其中古文和古诗词部分所占的比例较之以往已有很大的提高;高中语文新教材当中,古文和古诗词所占的比例更是接近一半。新教材的推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弊端。省内外有一些学校也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些自选教材,如“中国古代散文选”、“唐宋诗词鉴赏”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香港、台湾的一些教育基金共同合作,兴起了一个现代读经运动,在内地的一些学校搞了试点;青岛成立了一个“国学社”;北京和苏州已有类似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学校在进行语文教育的探索。类似的一些探索在给我们带来启发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些零散的举措,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和系统的过程管理,很难对中学语文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同时也给了我们信心,尤其是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后。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语文教育的渗透,不仅有广阔的理论空间有待探索,更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二、研究的途径、措施

1、本项改革方案的主要观点

传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进行教育的丰富资源,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优良的传统文化本身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自我充实,不断吸纳新鲜生动的内容。就中学语文教育而言,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对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面临着新世纪、新形式、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所带来的挑战,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做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已是势在必行。

面对这种形势,我校从2001年起,以我校的外语学校(实验班)为实验单位,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语文教育的渗透”的课题研究。

2、主要途径

⑴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

本项课题的最终目标,当然是指向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涉及到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这也是本项课题最终成功的重要保证。

首先是改变教师的观念。通过建立能长时间有效发挥作用的“遂宁二中教师教学科研沙龙”,由学校教科室牵头组织的教师定期理论学习,适时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切实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其次是对教师教育方法的培训。如果仍旧是原有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则改革将漂浮在空中而不会有实际的效果。所以,近两年来,学校不断派教师外出学习。并且,全校性的教师继续学习活动将一直进行下去。

再次,是教师自身的古代文化的积累。为此,学校长期委派教师去四川师大、四川师院等高校参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并由学校教科室牵头,组织教师进行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竞赛,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出了必要的保证。⑵系统的经典诵读

根据中学语文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心态特点,首先是要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让学生面对距离时代比较远的东西,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本身也可成为一个子课题。

其次,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以自编、购买、选印等方式,恰当地将所诵读的古代文学经典融入到教材中去。主要分为先秦经典和唐宋诗词两部分,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记忆背诵消化。

其三,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相应的语感培训及朗读技巧培训是一个一直需要处理的部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围绕诵读进行的种种活动,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机的一部分。

⑶其他传统文化形式对语文教育的渗透

各种高雅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其着眼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并反作用于一般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关键在于各种传统文化形式要根据学生的阶段特点恰当地与日常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其内容大致包括茶文化、瓷器、篆刻、字画、青铜、玉器、古建以及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如唐宋的散文、明清的小说、小品等。

其二,在于将上述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与现代语文教育在阅读层面的结合,也就是传统文化的熏陶适时转化为对现代文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其三,逐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并能就其所关心的问题撰写论文,同时能将历史、文化与关注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开阔学生的审美心胸。⑷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的相应变革

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尤其是对古文的教学,随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不断渗透,相应地做一些改动。注重积累、兴趣与质量的结合,开设相关的选修课,每期开设不同程度的学术讲座,邀请文化界人士和社会各界名流作学术报告。⑸评价制度的改革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恰当的评价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朗读、活动、创新理解、论文都成为评价的要素,逐步将面试、活动等成为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将语文的评价体系建设得更全面、更合理。

3、本课题的创新程度、意义及应用价值。

现代语文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需要学生具有搜集资料、研究资料的创新能力,需要一支观念先进、方法科学的教师队伍。我们计划用4年的时间,多层次地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队伍,以便于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

4、预期的教育改革效益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条符合新课改的、新教材特点的、费时相对较少、层次相应较高的新路子,培养出高品味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也打造出一支观念新颖、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为我校创国重创造条件。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一)所完成的成果的社会评价

我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李兴明,副校长唐行果、陈秀兰、杨清云、教科室主任仲卫国等同志在2000年12月前完成了三项研究课题《中学素质教育研究》、《构建示范生模式,抓学生自主教育》、《教师爱岗敬业研究》。在此基础上,我校进一步提出了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现代语文教学中去,并于2001年9月—12月在二中外语实验学校进行了初步探索,掀起了一般诵读古代经典的热潮。至此,一个富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优秀教师群体已初现端倪,一个热爱学习,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学风正逐步形成。这一探索活动受到了本校全体师生及社会人士的普遍好评。

(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李兴明,男,特级教师、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省德育先进工作者、市语文学会会员。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深刻理解,有较高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有丰富的办学管理经验,属科研型校长,为本课题设计者和领导者。

唐行果,男,高级教师、副校长、遂宁市职称评审组成员。负责师德、师风及师生思想政治工作。

陈秀兰,女,高级教师、副校长、四川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员,遂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主管学校教学一条线工作。有较高科研能力和理论修养,负责信息收集及成果发布等工作。杨清云,男,高级教师,副校长,负责课后的后勤和投入机制的组织工作。蒋维俊,男,市教育局基教科长、副校长,负责信息收集、教师培训工作。

仲卫国,男,一级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负责课题研究内容的设计,信息处理及成果发布等工作,并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

李先军,女,一级教师,备课组长,负责信息收集及整理工作。唐雁彬,女,二级教师,年级组长,负责信息的分析整理工作。邓贤敏,女,二级教师,备课组长,负责资料的收集工作。

陈义精,男,二级教师,参研人员,负责信息收集、分析及整理工作。

参研人员,或学校党政干部,或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或备课组长,他们均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富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负责本课题中各项研究的组织工作及本组教师的业务培训及思想教育工作,并提供相关的资料。

四、研究计划

(一)教改实验的实施范围及布点 实施范围:遂宁二中外语学校内。

布 点:教科室、外语学校2006级年级组、外语学校2007级年级组、语文教研组

(二)主要研究阶段及成果形式

1、前期探索阶段(2001.1—2001.12)

理论学习,构思课题,设计初案,初步探索 成果:提出实施方案。

形式:形成申报材料,召开课题报告会,展开初步探索工作。

2、课题实施阶段(2002.1—2006.6)展开研究,完成各种评价体系,构建理论框架,并总结经验。成果:构建研究体系,形成阶段成果。形式:举行阶段成果发布会。

3、总结、推广阶段(2006.9—)

总结经验,展示成果,形成成果报告,请省、市专家鉴定、结题。成果:形成成果报告集。形式:举行成果发布会。

最终成果及形式:形成科研成果报告集,请省市专家鉴定,召开成果发布会。

(三)资料来源及索取方式

订阅杂志,网上查询,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四)调研、测查项目、学术会议、规模及时间

1、组织参研人员学习理论,构建方案;从2001年1月起,参研人员学习、研讨4次/每月。

2、培训教师:从2001年9月起,对全体参研教师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教师技能及语文教改的新动向进行培训,每月两次。

3、测查:从2002年起,对参研教师在教风、学风、业务能力、语文教改等方面进行测查,每期两次。

4、结题、论证大会:2006年9月,邀请省、市专家。

五、预期的教育改革效益

7.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 篇七

以文化塑形,以文化铸魂,文化的厚重内涵与深刻烙印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当下,党中央以最强的决心,最坚决的态度,重拳出击腐败易发频发区,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重构与辩证的继承,使其在当代发挥应有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在历史中成型与完善

(一)官吏的选拔与任用

夏商周的世袭,统治者与官员都是任人为亲。西汉起,以孝廉为重要考核标准,选拔与任用官员,虽然开始量化了官员的标准,但是各乡举孝廉本就存在人情网络关系,加之重孝与清廉本就没有实际的评判标准,易被人为的渲染和吹捧,因而也难逃任人唯亲的怪圈。隋唐时期开创科举考试,从隋文帝杨坚到唐玄宗李隆基,科举考试从初创到逐步完善,选拔任用也以量化形式慢慢成型,然而科举舞弊,八股取士,寒门与贵族,到最后又成了腐败的集散地与重灾区。

(二)权钱交易,贪奢淫逸

明代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早朝,使得朝政混乱与腐败多发,也导致后来魏忠贤这样的宦官专权。清朝大贪官和珅,一人之贪腐,抵得上清朝几十年的国库收入。因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官风不廉,吏治混乱,腐败之风盛行,最终人亡政息。

腐败的盛行,自然会有反腐败的思想与制度。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反腐倡廉建设逐步成为中国优秀廉政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便蕴含十分丰富的廉政思想。孔子以“仁”为思想核心,提倡德治;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仁政,荀子主张“君者仪也,民者景与,仪正而景正;君者盆也,民者水也,盆圆而水圆”,到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这种“以仁爱之心,施行德治;以廉洁之风,孝治天下”在汉朝的选官制度便能反映。唐朝“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太宗李世民主张“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传统的廉政文化,作为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下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既有积极可取的地方,也有需要剔除的部分,辩证的吸收与继承,弘扬优秀的廉政文化。

三、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意蕴和当代价值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已经通过直观的史实,呈现在眼前。以史为镜,需要我们汲取经验。腐败的问题自古有之,世界有之。问题的重点与焦点似乎都集中到贪腐的严重与层出不穷的事实,然而核心着眼点在于如何有效有力的反腐败,如何减少腐败,让政治清明。面对当下我国的现实境遇,基本国情,从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汲取经验,以文化之力塑形铸魂。

(一)传统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和积淀性

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有汉唐盛世的存在,也有清明政治的盛世安邦,无论时间长短,都有可借鉴与学习的地方。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的渗透力和积淀性。中国之所以成为唯一一个历史不断代的文明古国,文化的凝聚力和传承性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民族之魂。古代讲求“为政以德,为政以仁”,清风廉明之政治被古人所倡导与推崇,对于当下而言,一脉相承的文化,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与纯洁性建设,从文化入手,再次注入“廉政、勤政、为民、务实”的理念,更好的为人、为官。

(二)优秀廉政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应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优秀廉政文化有其特殊的历史形成背景,以文化凝神聚力,为反腐败建设注入新活力,需要考量当前时代的发展情况,考量国情世情党情的变化,党的先进指导思想需要结合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密切结合实际,树立群众乐于看到听到的廉政典型,通过书籍、报刊、戏曲、民谣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

(三)需要认真总结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制度建设

选官与任用,奖惩与养廉,考核与审计,都是可学习的地方。反腐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程,需要以系统性的思维进行全方位的考量,认真汲取优秀廉政文化的精华部分,结合当前实际,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注入文化新血液。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529.

[2]朱文伟.浅析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论渊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4).

[3]谢春涛.继承弘扬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J].工会信息,2014(8).

8.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 篇八

【关键词】中国 传统节庆文化 德育资源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405-01

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其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方略。从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从以下方略着手:

一、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指导思想

就指导思想而言,就是该“系统工程”要注入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要繁荣先进文化,要文明健康。 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就要坚持做到“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八字方针。

尊重就是对传统节庆文化作为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的尊重,就是对参与传统节庆文化活动的各族人民群众的尊重,也就是对民族和历史的尊重;引导就是通过发扬精华、剔除糟粕、革除愚陋、注入新风来把握传统节庆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实就是在经费、人员、场所等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和调整的力度;发展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加强传统节庆文化自身的发展,让传统的节庆文化不但更富有时代气息,而且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二、开发利用的原则

(一)、挖掘整理与推陈出新相结合

1、要大力挖掘整理传统年节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有一个挖掘、抢救的问题,因为许多传统的节庆文化内容和形式,多是一种自然形态的传承或群众性的师授徒承,而系统地见诸文字记载的并不多,所以应大力挖掘,尽快抢救,编入“集成”,长期保存,以供研究,以作“养料”。与此同时,对传统节庆文化进行去粗取精的整理、清理工作。不可否认,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文化中,还夹杂着一些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东西,对于这部分不健康的年节文化成分就要剔除。另外人们在节庆期间(特别是春节)一些不科学的物质文化消费行为,比如爆发式的高消费、高开支、高蛋白、高脂肪以及暴饮暴食等,在时代进化到了的今天,就是一种不健康、不合理的文化消费方式。 因此,这就需要改进,需要去芜存警。然而,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一旦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便有一种稳定作用,往往禁而不止。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移风易俗”的现代文化的引导,引导放弃节庆文化中落后的、不健康的消费习俗,比如将人们由节庆期间的物质文化流向精神文化流的引导。

2、对传统节庆文化的德育资源要推陈出新。要使传统的节庆文化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样才能适应当代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和审美观念。因此,我们要丢掉因袭的包袱,增强传统年节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应变能力,要由相对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吸收现代的、外来的文化之精英,各民族节庆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应相互交流、相互吸收,以增强各民族之间节庆文化的互动能力和现代适应性 。形成了传统的节庆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德育资源的相互结合,不断增强其互动能力和适应过程,以此来实现出新、创新和继承发展。

(二)思想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这主要是指要寓教于乐,努力追求传统节庆文化的社会效益,也就是要注意把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健康的内容相统一,从思想性、娱乐性方面进行正面引导,使广大群众在娱乐与审美的满足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增加各方面的知识。

(三)、专业与业余相结合

要注意抓住专业队伍与业余队伍的结合。在抓好城镇正规节庆文化活动的同时,注意发挥专业文艺团体在节庆文化活动中的骨干作用,并抽调一些专业文艺工作者对群众节庆文化活动进行辅导,使专业文艺工作者和群众业余节庆文化活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是传统节庆文化的现实生命力所在。如各地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展模式就是这方面的探索。尝试传统节庆文化与经济贸易相结合,与文化艺术活动紧密结合,与旅游观光密切结合等。

三、传统节庆文化中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和艺术

由于大众心理的作用,传统节庆在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大的优势,因为公众在节假日期间容易产生欢快、兴奋的心理,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人们容易接受德育方面的教育。因此,凡是盛大的传统节庆,都是其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时机。只要策划巧妙,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节庆文化中德育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策划,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精选节日时机

从理论上讲,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假日都是利用和开发传统节庆中德育资源的良好时机,纷繁的节日种类多,时间分布广,对于这种策划活动极为有利.当然,从实用角度来看,有些节假日在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并不适用,如冬至、秋分等。因此,规划年度性传统节庆活动时应该根据公众的节日心态等,从各种节日里挑选一些德育资源效用较强的节日,如中国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作为策划活动的主题。

(二)开发节日文化

每个节日都有一个美丽动人、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节日诞生就是一个传奇的神话,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典故,中秋节,就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奇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增强了节日由来的神秘色彩,而且强化了节日的感染力。因此,在策划传统节庆活动时,应该认真查阅历史文化,收集相关素材,分析节日文化的精髓,开发节日文化的形塑造价值。

(三)渲染节日气氛

在策划中应根据节日文化的主题要求,运用现代美学手法设计具有艺术品位的宣传作品,布置现场,通过音乐音响、造型来营造节日氛围,渲染欢快基调,从而强化人们的节日性欢乐心态。

(四)演示节日仪式

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主题仪式,如中秋节的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除夕夜全家吃连夜饭、贴春联,春节期间的拜年、给小辈压岁钱等。这些节日性文化仪式,不仅包含了浪漫丰富的内容,而且直接展示了人类祖先的期望,是节日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应该借助现代电声光技术,夸张地演示特定的节日主题仪式,从根本上强化节庆氛围。

参考文献:

[1]赵东玉《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 篇九

技限时特训 人民版

时间:45分钟

[固基题组] 1.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的是()A.核武器技术 C.地质学技术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依据所学可知,运载火箭能将人类送到外太空,在此基础上人类可抵达月球,故D项符合题意。

2.[2015·江西六校联考]195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在学术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们仍然可以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是不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或评判是非的标准,那也要看各人自愿。”这反映了()A.当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理论界的真理性遭到怀疑 B.当时贯彻执行“百家争鸣”阻力很大 C.当时要积极深入开展“百家争鸣”运动 D.当时知识分子一直不愿意“百家争鸣” 答案 C 解析 这段话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故选C。

3.[2015·陕西延安模拟]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19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 答案 B 解析 本题用排除法。A、D两项是20世纪末以来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反映了“文革”时期的情形,排除C项。

4.[2015·南京二模]邓小平1975年9月26日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为此,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①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③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④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A.①②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 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 B.生物工程技术 D.运载火箭技术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①,故本题选择B项。

5.在为我国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二十三位专家中,有二十位具有在外留学的经历,留学时间绝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下列对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工作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吸收了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 B.我国的“两弹一星”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高度的爱国热情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研制“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研究工作的真实写照 D.没有留学教育就没有我国的“两弹一星” 答案 D 解析 “没有留学教育就没有我国的 两弹一星 ”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6.[2016·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正确的是()①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②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③袁隆平成功选育出南优2号 ④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A.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袁隆平成功选育出南优2号是在1973年;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1988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1995年。故选C项。

[提能题组] 7.[2016·北京顺义高三竞赛]下面的资料中该作品问世时,正值中国的()

B.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A.“文化大革命”后期民众逐步觉醒 B.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 C.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 D.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深入 答案 B 解析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1978年是中国在徘徊中前进的时期,都不 符合该作品问世时间,故A、C两项错误;1979年对外开放刚刚从沿海地区起步,故D项错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成为人们普遍的愿望,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即得“天时、地利、人心”,故B项正确。

8.[2016·广东江门模拟]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图表分析和知识再现能力。采用排除法,关键信息:1965年,根据所学知识,B项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C项提出于1995年,D项实现于20世纪末。

9.[2015·惠州调研]“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那些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它”指的是()A.恢复“双百”方针 C.改革开放 答案 B 解析 由“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是指恢复高考制度。故选B。

10.[2015·福建福州期末]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 答案 D

B.恢复高考制度 D.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信息“1967年8月”“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而且中国不是当事国,故A项错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B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是在1950年,故C项错误;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分别是在1964、1967年,冲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材料是美国对此事的反应,故D项正确。

11.[2015·湖北宜昌调研]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答案 B 解析 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明确提出的,与题干中时间“1985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分析,B项正确。

12.[2016·河南开封模拟]温家宝在2009年的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30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下列各项能为温总理的讲话提供佐证的是()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飞船

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④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A.①② C.②④ 答案 C 解析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是在1973年,排除①③,②④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成就。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

B.③④ D.②③④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大事记

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的发展方针。

1970年,中国自主研究的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中国宣布:中国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外卫星的发射业务。1990年4月,中国成功地把亚星公司购买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中国航天技术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11年8月“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失败。

2011年10月将无人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送入低地球轨道,迈出建设载人空间站的关键一步。„„这将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选编自《中国国家新闻周刊》2011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公元1~15世纪末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以宋元时期科技成果为例,概括1001~1500年这一历史时期科技成就的共同特征。(10分)(2)1501~1840年中国科技发明地位与以往三个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同时期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科学理论成果的一项,并分析其对文化产生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答案(1)该时期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宋元时期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印刷术发展;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它们的共同特征:领先性(创新性)、实用性。(2)变化:中国科技由领先到落后。成就:牛顿力学体系(经典力学)。

影响: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推动启蒙运动的开展。

(3)特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发展过程有失败与曲折;走向国际市场,具有经济意识;由侧重军事到关注民用。影响:巩固国防,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走向国际市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解析 第(1)问,“地位”据表格中的数据总结;“成就”注意时间限定,结合所学回答处于世界前列的成就,如四大发明中的成就。第(2)问,中西方对比中国已经落后,结合所学列举西方的成就。第(3)问,“特点”的回答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自力更生”“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失败”“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等;“影响”要从国防、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方面总结。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二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1)特点: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偏重反映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影响。

(2)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的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出;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看法: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它具有时代特色;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上一篇:8、我要的是葫芦下一篇:XX县工商局无传销社区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