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考试英语复习资料

2024-09-12

电大考试英语复习资料(8篇)

1.电大考试英语复习资料 篇一

1.面对女士直问出场费是,赵本山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是他显示通过迂回战术让那女士说了价值决定价格,然后才水到渠成地说出了演员的价值是有观众决定的,也是间接地回答了她的问题,回答的很机智,也很礼貌。

从上面所分析的离子,可以看到随机应变,注重并运用好了交际技巧就能化解生活中的尴尬,消除生活中的一些火药味,营造比较好的人际关系氛围。2.问题:面对尴尬的问题,陈树屏是如何巧妙应对的?请结合案例谈一下,在遇到上司之间出现纷争时作为下属应如何调解? 提示:(1)交际技巧中的慎用掩饰。P68(2)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3.问题:前厅服务人员该如何称呼这位外国人较为得体?请结合案例谈一下称呼礼仪的重要性。提示:(1)可以称呼其“先生Mister”,参考常规性称呼P81(2)结合案例谈谈称呼礼仪的重要性P77

4.问题:王丽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探望病人时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提示:(1)探望病人举止得当(2)探望礼仪P105-106

5.问题:请问到底谁做错

了?为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提示:张先生做错了三点,(1)、使劲切割牛排发出刺耳的响声(2)、带骨的菜肴垃圾应该放进盘中(3)、刀叉并排摆放让服务员误

以为用餐结束。(4)、用餐时,大块塞肉,狼吞虎咽,吃相不文雅

正确的做法是:(1)、刀叉的用法:切肉避免刀切在瓷盘上发出响声P134(2)、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咬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子上,放进盘中。P135(3)、中途放下刀叉,应将刀叉呈“八”字形分别放在盘子上。如果把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P134(4)、在用餐时,要注意维护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要吃得自己身上、脸上、嘴上到处留痕迹,也不要把餐盘、餐桌和地面弄得一塌糊涂。进食时,不要狼吞虎咽,应细细品尝。

6.问题:请指出老张不合西餐礼仪之处,并说明正确的做法。提示:(1)餐巾的用法(2)“汤”P135 7.参考答案: A厂财务科:

我公司已收到贵公司多次来函,关于欠款一事,我公司与贵公司已经是相当长时间的合作伙伴,近来我公司因销售不畅导致资金流动出现困难,恳请贵公司相信我们的诚意,再多宽限几天,我们将尽快筹钱,把拖欠贵公司的款项还上。

此致 敬礼!

8.问题:小张能等到录用

通知吗?为什么?假如

你是小张你打算怎样准备这次面试? 提示:(1)服装穿着原则 P41(2)面试仪表、举止、谈吐P195(3)面试注意事项P196

9.问题:请问小侯为什么

没有面试成功?请结合案例谈一下电话求职礼仪。提示:(1)电话技巧(2)求职意愿表达P192-194 10.问题:请指出金先生的失礼之处,并说明原因。提示:(1)拜访礼仪或推销礼仪P99/P214(2)头部体语P33(3)交际技巧P67-69

2.电大考试英语复习资料 篇二

一、英语写作高效教学的实践

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信心,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高效课堂的核心问题最基本的是学生的信心!以学生为主体,我们首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信心。《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教学的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它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因此,写作训练中需要充分运用激励机制,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我们要善于发现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进行表扬。

评价学生的写作放在发现学生的词、段、文的亮点。评价、欣赏是让学生充分享受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如:把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墙上供大家参阅;朗读学生范文给全体同学听;把学生作文本中好句子抄到黑板上并注出此句出自何人之手,然后大家一道来欣赏。这样学生们因作品被别人欣赏、赞美,内心会充满了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从遭遇失败到尝试成功,从惧怕写到乐于并善于写,真正走出英语写作困境,提高信心,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能力。

2.高效课堂之旧知识的循环复习:注重单词、词组的积累。复习,是旧知识的循环和再现。要以旧引新、新旧结合。我们将写作化“整”为“散”。写作训练由“词汇-句子-段落-篇章”的顺序来复习。

我们将考纲要求掌握的词汇表与常见短语贯穿到写作训练中。每天默写相关话题的单词15个、短语单词5个,要求学生连成小句群,构成段落。坚持要2个学生上黑板操练,限时完成当场评讲,了解多数学生常犯的错误,并在一段时间内针对某个错误进行更正训练,也要表扬学生写的佳句。运用长期的积累,从提高词汇量的增加以及写句子、段落的能力。

3.写作复习与课文话题复习的高效结合。为了契合广州中考听说考试要求,第一轮复习是将课文内容归类为话题进行复习。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话题进行篇章写作训练。

重点的话题包括:Introduce XX、How to keep healthy?、my favorite…(我喜欢的…)eg:subject,teacher,sport,day,festival…(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How to relax yourself?等等。

如,Introduce XX(介绍某人)这个话题是学生最熟悉的话题之一。

训练步骤是:

(1)先让学生们在3分钟内运用思维导图构思出文章结构。

(2)再让学生遣词造句,连句成章,在15分钟写作。

(3)运用多媒体呈现2篇学生作品,一起点评。先找出好词好句,点出中心句,连词等,分析篇章结构,再稍微指出学生出错的地方。

(4)让学生根据得分点相互评分,写出优点及要订正的句子和语法。

(5)学生自行订正后,又进行扩句、添句等方式重写一遍作文。

写作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单词—句子—写作—修订—重写”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包括遣词造句、文章结构构思,第三人称单数谓语的变化,动词一般过去时的拼写及运用等。

4.重视学生写作的反馈,加强自改、互改的高效批改方式。教师批改是写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每次批改学生作文,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留意学生常犯的错误,分类记好,分析其出错的原因及时纠正。可将错误典型投影出来,集体评讲改正,加强学生印象。

一次修改就是一次进步。教师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多检查两次,注意遣词造句和时态、单词形式等。教师亦安排让学生有固定的搭档,实行2人互评互改,加深印象。对个别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实施面批。

养成自改、互改习惯,这既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写作考试高分技巧点拨

1.认真审题。《中考考试说明》指出,书面表达要切中题意。因此,写作的第一关键是要花2-3分钟认真审作文的写作内容及要求。划出题目要求的内容、信息点。根据信息点确定写作主体时态,文体等。如2016年广州市中考英语书面表达:写篇日记记录五四青年节那天,各级学生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写作要求中已给出时间、地点、内容。分值分布中内容占6分:要求完整,包括时间、地点、内容,且必须添加活动对个人及社会的意义,这里占1分。

2.组织材料,围绕中心,拟定提纲。要求学生迅速根据话题及写作要求,组织材料。文章结构通常用“总-分-总”结构。组织材料的方法中,我们多使用的是:思维导图法,五个“w”法。

(1)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可以直观,全面的组织写作材料。如:针对某年模拟考作文:广州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将广州变为一个美丽的城市,作为学生,我们可以怎么做?

我们可以从文明礼仪和环保这两个大方面入手。如环保:

(2)运用五个“W”法。中考写作话题多与学生经验有关,如果是讲述一件事,可用五个“W”法。“when”,“where”,“who”,“what”,“how”,再扩写内容和句子,运用从句和高级词汇。

3.语言通顺表达准确。写作过程熟练运用各句型,适当添加从句和名言。注意检查时态与单词的形式。为使文章连贯、流畅,学生在句子间加入连词。如:

并列连词:and,but,however…

顺序连词:first,second,next,finally,at last…

总结性的连词:in a word,in general,in all,generally speaking…

打完草稿后,学生一定要检查时态、动名词的形式,文章的顺畅性等,再工整得抄到试卷中。

写作训练遵循“低起点,小步子”的原则,化“整”为“散”,步步铺设台阶,构建成一个个教学层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我们要使学生在课堂里都能有所学、有所得,有最大限度的进步。教学实践的效果明显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对照以往学生同期的写作情况,学生在写作习惯和写作技巧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因此,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写作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注重课堂写作复习的高效性,并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摘要:英语写作是初中生所具备的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在中考中占有较大分值,同时也容易丢分。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初中英语教学,英语写作训练相对薄弱。学生的写作,句子单一或者是汉语式写作等。在初三一年的总复习中,如何运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高效的英语写作训练,使学生能有较大幅度的写作水平提高,是需要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对此做一探讨。

关键词:高效教学实践,话题写作,写作考试技巧

参考文献

[1]叶春彬.“导学、合作、展示”模式应用于写作教学的尝试[J].英语教师.2016(06).

3.电大考试英语复习资料 篇三

关键词 听力 考试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115-02

随着云南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英语学科考试几次改革,听力考试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分值上升,难度也逐渐加大,对学生要求也越来越高,考试内容题型多样化,考查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听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的内容,是英语能力及素质的综合反映。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将重听力、重阅读、重写作。听力作为“三重”之一,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本文从2012—2014年八地州(市)联考卷的特点,对初中英语学业水平听力考试作下列粗浅的复习建议。

一、了解命题特点

1.了解听力考试的题型特点。随着云南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听力考试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查知识面也越来越广,涉及初中三年所学的五册教材内容。因此,要了解听力考试的题型特点。听力考试共有四节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词汇、句子及语篇的能力和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听力试题的设计都是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疏密有致,从知识到能力,具有一定的梯度。听力考试时间短,一般限制在13分钟左右,而且学生除检查一下是否有笔误外,无复查余地。

2.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命题都依据《课程标准》,《课标》是国家编写教材的依据,体现了国家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备考的主要依据。围绕《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要明确考试的内容要求及变化;明确考试的形式要求及变化;明确考试的内涵要求及变化。命题紧贴教材,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英语知识,包括听句子找图片、听句子选出答语、听对话回答问题、听对话或短文完成信息表格。都考查学生对英语口语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从口语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都需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

3.注重考查学生听力的基本技能、方法。第一节,听句子选图片,句子大部分较简单,多为学生熟悉的物品,例如,2012年八州(市)联考卷第1题谈论食物,2012年第4题和2013年第1题谈论天气,2012年第5题及2014年第2题谈论职业,2013年和2014年第5题都谈论发明物,2013年第2题和2014年第3题谈论动物等。第二节,听句子选答语,此题属于交际用语,难度较大,例如,2012年第6题,2013年第7题,2014年第8题都考查时间。2013和2014年第9题都考对他人的同情,2013年和2014年第10题都考查赞同。学生必须根据所听句子做出反应并准确回答。涉及内容较多,知识点覆盖面广。与初中英语五册教材的各个单元有关。问题有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提问原因、方式、职业、价格等 。第三节,听对话回答问题,该话题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涉及购物、聚会、饮食订餐、周末活动和业余爱好等。例如,2012年第1段对话谈论看电影,第2段对话周末外出。2013年,第1段对话涉及有多少张邮票及作者的最爱,第2段对话谈论语言学习,2014年第1段对话谈论食物订购,第2段对话谈论假期活动。第四节,听对话或短文完成信息表格。该部分话题多样,涉及信息量大,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涉及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形式多样,有书信、介绍、通知、运动会、演讲比赛和人物等等。例如,2012年考对话,对话内容为迈克在中国的新生活;2013年考短文,谈论朋友们的职业喜好及原因;2014年考短文,演讲通知。这些话题都是学生较熟悉的。

4.为以后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听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英语能力及素质的综合反映。听力考试是考查学生通过听音获取语言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听力理解是《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学习英语必须掌握的听、说、读、写四会基本技能之一。听力考试成绩直接反映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英语思维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随着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听力考试语速从慢到接近英美人士真实讲英语的语速。因而它成了英语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重头戏之一。因此,如果学生对英语听力任然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系统的训练,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

二、 复习备考建议

1.明确考试要求,把握复习方向。在平时教学和备考工作中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性质和精神,掌握课程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及意义。《考试说明》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解读和分析考试目标、范围、难度、方式、结构和内容,根据内容变化思对策,明确考试形式及变化,复习时仅仅抓住重点部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考查学生英语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英语听力获取语言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的示例题型,加强对考生的训练和指导。

2.认真研读教材,落实基础知识。从《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和几年来的中考试题来看,考试内容以教材为主,教材是命题之源,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熟悉教材的编排,充分把握教材知识,全面系统的进行操练,扎实的落实基础知识。教学和复习时,应把精力和重点放在英语基础知识上。另外,要用好教师用书,教师用书对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疑点均作了建议说明。落实基础知识,抓牢知识要点,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五册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两部分听力遍排。SectionA中的1a和1b為基础知识部分,SectionB中的2a和2b知识点难度增大,基本上是一篇长对话或短文。每个单元都编排着1c和2c,让学生进一步操练基础知识部分。针对该部分,教师上课可以让学生多组练习对话或值日生每节课前利用3-5分钟上台自由遍对话。一个单元结束对本单元进行测试,都是对基础知识很好的巩固。学生熟练并掌握各个单元单词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会听首先必须会读,语音不准的同学是很难听懂别人说话的。听力测试强调的是听懂并理解。教师授课时要让学生弄清各个句型及各个时态之间的区别及其答语,从整体上很好的把握英语知识。

3.加强专题复习,培养学生能力。英语听力考试,不是一种孤立地进行听和考,而是要建立在说、读、记、理解等方面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专题分块复习,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根据知识特点,复习中,一是要求学生能捕捉句中的关键信息;二是对日常交际用语能理解和应答;三是能根据对话内容进行推断并记录相关的信息。整个听力部分考查的热点话题通常有①问路与交通;②感谢和应答;③请求与建议;④问候与告别;⑤祝愿与祝贺;⑥健康与就医;⑦就餐与饮食;⑧旅游与计划;⑨时间与日期;⑩恭维与应答;11职业与外貌;12 道歉与应答;13 兴趣爱好;14 学校生活;15 谈论天气;16 打电话;17 购物; 18 语言学习等。

4.制定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制定复习备考计划,按计划复习,使备考有章可循。采取分阶段复习:第一轮采取全面复习,重在知识梳理,打牢基础;第二轮分门别类地进行专题复习强化知识体系和重点积累;第三轮进行总复习,联系各种话题,综合训练,查缺补漏,教会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4.电大管理案例分析考试资料 篇四

管理案例分析作业1(第一~三章)

一、判断正误题(每题2分,共20分)1.管理案例就是采用文字撰写形成的一段或一个真实的管理情景或个案。(x)

2.不是所有写实的实例都可以一概称之为案例。(√)3.管理案例的主体应

该是待

解决行的案例。(√)

4.事件说明型案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应用和掌握已学过的管理理论和概念,提高对特定理论、概念、方法的认知、理解、鉴别和准确运用的能力。(x)5.案例教学中,只有教师需要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学生只需做一个好观众即可。(x)6.创新性是管理案例

分析的一个重

要原则。(√)

7.案例分析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描述问题三个阶段。(x)8.在提出方案的过程中,要善于充分利用数据和图表来更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我认为

我觉

样的词

。(√)

9.案例的开头和结尾是案例结构中的关键部分。写好这两部分,可以提升案例的总体可读性和对

学习

者的引

。(√)

10.案例正文配上案例使用说明才是完整的教学案例,案例说明才是完整的教学案例,案例说明对案

威的约

。(x)

二、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管理案例教学法是哪所大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和推广的?(B)A.清华大学 B.哈佛商学院 C.牛津大学 D.南开大学 2.以下哪种表述是错误的?(C)A.案例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体现出真实性。B.案例中应包含一个或数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C.为了增强效果,案例可适当虚构。

D.案例需要界定教学应用领域,使学生明确目的与意义。

3.描述某个具体企业在环境、条件和竞争压力下紧急决策问题或情景,要求学生在内、外部环境条件约束和时间限制下,对某些棘手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决策方案。这类案例属于以下哪种类型?(A)

A.被迫决策性案例 B.管理咨询或政策制定型案例 C、问题确认性案例 D.事件说明型案例

4.以下哪种表述是正确的?(B)

A.实例就是案例 B.实例并不等同于案例 C.案例就是范例 D.举例等同于案例

5.以下哪一点不是案例说明应当包括的要点?(D)

A.教学目的与用途 B.启发性思考题 C.背景信息 D.案例撰写者信息 三/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一个好的管理教学案例应当有这些特点:(ACD)

A.案例的场景要清晰 B.有唯一或固定的答案 C.要有足够的信息量 D.具有角色的对抗性

2、高结构型或技术问题型案例一般具有以下特征:(ABC)

A.短小精悍,一般不超过2000字 B.案例背景信息比较精炼 C.一般会有比较“标准”解法或“理想”的答案

D.分析结论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案

3、讨论法在案例教学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ABCD)A.启发诱导 B.鼓励和激励 C.目的性 D.层次性

4、谈判法有以下特征:(ABC)

A.是学生掌握谈判技能及其他管理技能的重要方法 B.是一种着眼于组织中各种人员的行为与人际关系的方法 C.是一种开放循环式的教学模式 D.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

5.在案例撰写中,要注意案例敏感信息的掩饰。也就是将案例中的一些资料来源匿名化。掩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BCD)

A.问题的核心部分 B.人物姓名和企业名称 C.经营和管理数据 D.某些产品生产单位的地点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管理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

(1)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深化课堂理论教学;(2)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加速知识向技能转化(3)具有启发式教学特点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决策水平(5)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人和谐相处(6)开发学生的职能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兴趣。资料:

1.燕京啤酒于1980年建厂,1993年组建集团,1997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募集设立北京燕 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经过25年快速健康的发展,燕京啤酒已成为拥有92亿元总资产的中国最大的啤酒企业集团之一,集团控股的20个啤酒生产厂家遍布12个省市,其中燕京总部是亚洲最大的啤酒生产厂。在优势品牌的支撑下,燕京啤酒在各地区的主场份额占据显著优势,燕京啤酒的主要销售市场在华北、东南、华中、华南等地,核心市场在北京,燕京啤酒的全国性布局趋于完善。

2.而燕京的茶饮料并不被很多人知晓,2002年,一期工程投资1亿元,燕京低调进军茶饮料市场。2003年5月即推出茶饮料产品。主营茶品主要有冰红茶、生茶、绿茶、东东、新鲜橙、青橙等。

2、在课前案例的阅读与思考中,一般应达到哪些要求?

(1)确定案例分析的基本角度;(2)关键问题的确定;(3)找出隐含的问题,真正把握案例的实质和重点(4)明确分析系统的主次。

3、案例的写作提纲应包括哪些内容?

(1)目的和用途(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决策层次(3)案例的类型(4)案例的难度(5)案例的篇幅(6)案例写作的时间进度安排。

五、应用题(20分)

请认真阅读所给资料,并完成下列任务:

1、确定本案例主题。

2、按照资料内容的逻辑关系,将各段资料重新排序(按照你所拟定的顺序写出个段落序号即可)。

3、就本案例题出2~3个思考讨论题。

3.茶饮料的蛋糕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分割出来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儿。来自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数据,1997年我国茶饮料产量不足20万吨,2002年则接近300万吨,年平均递增200%以上。从宏观环境来看:全球天气变热,人们经济收入日益增长,有助于茶饮料产品的销售;微观环境:顾客对茶饮料知名品牌的忠诚度,会给新进入者带来困难;替代品较多,如矿泉水或可乐;燕京要想在国内“康师傅”与“统一”和国内外的“可口可乐”等饮料巨头的竞争中胜出非常不容易,由此可见,燕京茶饮料的情景未卜。4.近几年燕京的无形资产也在迅速成长,根据最新的评估结果,燕京集团总的无形资产已经达到了152.44亿元。燕京用20年的时间跨越了世界大型啤酒集团100年的发展历程。2005年11月份,燕京啤酒集团公司的啤酒产销量已经突破300万吨,实现了进入世界前十名的目标。

5.至今,燕京已发出12°特制、11°精品、冰啤酒、果味啤酒、红啤酒、纯生啤酒等20多个不同档次、不同口味的啤酒品种,经过多年的市场考验,燕京啤酒不仅在北京市场站稳了脚跟,而且逐步进入了国内和国际市场。燕京啤酒北京的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华北市场占有率为45%,全国市场占有率在10%左右。

6.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决定了燕京茶饮料的未来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燕京对自身优势的把握成了重中之重,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反倒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燕京通过恰当的战略、合理的运作完全有可能在茶饮料市场取得成功。2005年燕京茶饮料销量达到3.7万吨,突破了盈亏平衡点,提前实现了成为区域市场有影响力的产品。目前,燕京茶饮料在北京市场占有率已今日前三名,仅落于康师傅、统一等茶饮料巨头之后。7.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燕京啤酒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积极开拓全国啤酒市场,牢固北京市场;

(2)做好产品的开发工作,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3)借助奥运商机,做好北京2008年奥运会赞助商,搞好产品的宣传工作,更大程度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4)企业创新。主要做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5)实行多元化发展,不断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6)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8.对于茶饮料市场的激烈竞争,燕京有所感知,但燕京集团在啤酒市场上的成功经验,对燕京茶饮料市场前景提供了足够的信心和参照。多元化经营有助于燕京集团更健康快速地发展。茶饮料与燕京啤酒之间的跨度并不大,可利用原有的许多优势,快速拓展新产品的市场。对燕京来说,这确实是个机会。

(本资料根据北京电大顺义分校李英、许立功撰写的案例“燕京进军茶饮料与SWOT分析”改写)

答:

1、企业经营战略

2、排序为1、5、4、2、3、8、7、6

3、案例分析

(1)燕京为何要进军茶饮市场

(2)对于燕京茶饮料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哪一个更大些(3)结合SWOT分析法分析燕京在茶饮料市场应采用的策略是什么 管理案例分析作业2(第四~六章)

一、判断正误题(每题2分,共20分)

1.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一个正式组织为了实现其长期或者阶段性目标,设计或变革组织的结

系的工

作。

(√)2.环

计的唯

素。

(x)

3.新东方2001年开始出现危机,合伙成员发生争执,新东方进入创业艰难期,其主要原因是松散制的作坊式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企业不断扩大的步伐。

(√)4.企业战略的特征之一就是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和工作方案。

(x)5.技术创新是组织取得成本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

(√)6.集中化战略是寻求在整个市场范围内实现成本领先或差异化。

(x)

7.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8.风险性决策是组织管理最重要的决策类型。

(√)9.德尔菲法是一种定量决策方法。A.成本领先战略 B.差异化战略 C.发展战略 D.集中化战略

(x)

10.个人决策速度快、风险小,因而现代企业应当多采用个人决策体制。(x)二.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以下哪种组织结构适用于国模庞大、产品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组织?(B)A.直线职能制结构 B.事业部制结构 C.矩阵型结构 D.网络型结构 2.以下哪种形式的组织变革是渐进的变革,较容易为员工接受?(A)A.适应性变革 B.创新型变革 C.激进型变革 D.革命性变革 3.以下哪一点不是企业采取稳定性发展战略必须的条件?(c)A.市场和行业波动较小 B.决策层避免风险的考量 C.市场竞争激烈 D.发展不能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

4.在有充分的信息来预见各种可行方案的结果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决策就是:(A)A.确定性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 D.效率决策 5.决策的起点是:(A)

A.识别问题 B.确定决策目标 C.拟定可行性方案 D.分析评价方案

三、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组织设计原则主要有:(BCD)

A.适应市场原则 B.有效性原则 C.分工与协作原则 D.权责利对等原则等 2.以下哪几项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主要工作?(BCD)

A.客户关系管理 B.战略分析 C.战略制定 D.战略实施及控制

3.以下哪一类不是定性决策方法?(ACD)

A.风险性决策方法 B.德尔菲法 C.确定型决策方法 D.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4.迈克尔•波特教授在他的产业竞争结构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一般性竞争战略,他们是:(ABD)

5.以下属于战略特征的有:(BCD)

A.指令性 B.全局性 C.长远性 D.客观性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答:1.直线型组织结构 职权从组织上层“流向”组织基层。上下级关系是直线关系,即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2.职能型组织结构 其特点是采用按职能分工实行专业化的管理,各职能部门在分管业务范围内直接指挥下属。

3.直线一职能型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吸收了上述2种结构的优点,设置2套系统,一套是直线指挥系统,另一套是参谋系统。

4.分部制组织结构 其特点是在高层管理者之下,按地区或特征设置若干分部,实行“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集中领导下的分权管理。

5.矩阵制组织形式,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具有高度的弹性。

2.为什么说联想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并购对联想的国际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答:在03年之前,IBM已经成为全球性知名的IT公司,而联想只是在中国小有名气,03年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并可使用IBM商标三年!可以说联想借助IBM这个牌子让欧美国家认识了联想,也使联想走出了中国市场走向世界!这也是很多国内企业走的路程,像吉利收购沃尔沃。其次就是在联想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刻,收购了IBM个人PC,可以学习很多这方面技术。通过收购IBM个人PC,联想进入了PC销量的前三甲!3.简述企业决策过程的主要步骤。

答:1.识别问题;2.确定决策目标;3.拟定可行方案;4.分析评价方案;5.选择方案;6.实施方案;7.跟踪检查。

五、应用题(20分)

请回答教材第六章案例作业中的案例一(标题:邮政局的新领导)第一个问题:请结合领导理论,分析邮政局徐局长是一个怎样的领导者?

邮政局徐明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并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具有一定的亲和力,管理方式民主。在其目标管理及强化市场销售措施下,邮政局顺利扭亏为营。总体上徐明年富力强,富有领导能力。但是在民主管理的同时,作为领导应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徐局长面临的境地应证了情境领导理论和菲德勒模型对领导维度的划分相同,但考虑的情境不同,他们将下属的成熟度(个体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能力和意愿的程度)设定为情境,并根据下属的成熟度界定出四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员工非常成熟的情况下,采取授权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员工比较成熟的情况下,采用参与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员工不大成熟的情况下,采取推销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员工不成熟的情况下,采取指示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本案例中徐局长的部下都属于不大成熟的那种员工,他应该采用推销的领导方式。管理案例分析作业3(第七~九章)

案例分析题(要求:以下习题总的要求观点明确,理论联系实际,有自己的见解。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畅,不得抄袭。)

1.在一般情况下,品牌的定位应该保持稳定性、持续性和连续性,品牌的核心价值确定以后不能轻易改变,但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自身规模发展壮大的情况下,有时需要对品牌进行再定位。请结合吉利汽车的品牌建设案例,谈谈进行品牌再定位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需要考虑的因素。(30分)(要求:不少于300字)

答:历史已经证明,汽车所具有的技术以及其他外在优势是何其短暂,随着后来者与先行者在制造技能差距上的缩小,汽车本质上的差别最终将体现于挂在车头上的那个LOGO上,即“品牌”。作为国产自主品牌中的先行者,吉利汽车一路走来并不是一帆

风顺的,面对国内新一轮汽车行业的发展,必须开始审视自身的品牌定位。

首先要考虑以下因素:

1、市场整体环境;这其中关注竞争对手的定位以及市场渠道的特点。

2、品牌自身特点;这主要是指品牌本身所处的市场地位和目前定位。

3、企业自身资源;这主要是指,可以和品牌定位所配合的企业资源。

4、定位选择的合理性;是指,定位的合理性,定位理由是否能够被充分认可。

5、品牌执行能力;定位确定之后,是否能够有力的执行。确定了重新定位的必要性以后,必须对目前的状况进行形势评估,评估的依据来源于对市场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品牌的认知和评价、选择产品时的影响元素及其序列、对产品的心理价位、认知产品渠道及其重要性排序、对同类产品的认知和评价等,并根据调研的结果对现有形势作出总体评估。

2.认真阅读教材第八章“案例作业——华为的“狼性文化”,回答第一个问题: 分析华为的“狼性文化”的优缺点,这种核心文化理念与中华民族大文化背景有怎样的联系?(30分)(要求:不少于300字)

答:华为公司“狼性文化”的优点:企业除了可以利用狼性文化应对外部环境的激烈竞争压力外,狼性文化对企业内部管理也有重要作用。其缺点是:极易造成企业及员工在文化上的迷失。在与市场竞争对手的拼杀中,置对方于死地将是惟一目的,即使一方获胜,也会因失血过多元气大伤,形成“双输”的结果;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由于人性的缺失,很容易形成强硬的刚性文化,员工与老板之间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将以“性恶论”为原则,互相提防、互相猜忌,毫无信任感,必然产生巨大的内耗。

中华民族是一个奋发向上,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民族。在华为的企业运营和日常管理中,“狼性文化”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它要求华为的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必须十分清楚个人和团队的共同目标,明确各人的角色定位和在组织中的作用,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思考,分工合作,相互照应,以快速敏捷的运作有效地发挥角色所赋予的最大潜能,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系统的快速和高效运转,这也是华为在市场中超越竞争对手的重要利器!

3.认真阅读教材第九章“案例作业之案例2------老外上司的‘契约精神’,回答第一个问题:分析公司员工可能迟到的好几种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你的观点,是否赞同外籍员工邓飞克的解决办法?(40分)(要求:不少于400字)

答:员工迟到有两种可能:一是客观原因导致他们意外迟到,如家庭突发事故,路上交通事故导致的交通堵塞等突发事件导致的迟到,并能提供证明的,可以谅解。但是如果因为购物排队、路上一般情况的交通拥挤等原因导致的迟到,不可以谅解,交通拥挤等情况是常见原因,作为员工应该有预见性,自己提前安排好事件。二是故意迟到。故意迟到不可谅解,邓飞克的5次迟到解聘的方案并一定适合。一是5次迟到的时间范围,一年内还是一个月内。二是迟到可能有主客观原因,要具体分析,并不能一概而论。上司坚持诚信原则,契约精神,作为商业信誉及社会责任,最终是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的利益;但首先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对员工利益的最大维护,这种“舍”是人的素养,是管理者的远见与智慧;企业这样做了就自然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在这个文化氛围下,员工逐渐习惯和认同诚信原则,契约精神,并以此回报企业、回报顾客。管理案例分析作业4(第十~十二章)案例分析题(100分)

分析教材第十二章案例作业:一个工人的富士康八年。

答题要求:回答该案例的三个问题。字数600~1000字之间。要求观点明确,理论联系实际,有自己的见解。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畅,不得抄袭。(第一、二问题30分,第三个问题40分。共100分)

一、答:1.半军事化管理,讲究流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2、层级分明的晋升制度,直线式管理方式

3、处罚为主导激励方式。富士康整体的管理以经济人假设为依据,注

重控制和惩罚,缺乏对员工社会性需求的关注,缺乏员工个人发展的职业规划和培训,没有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

二、选择跳槽。富士康的晋升方式和个人的成长空间有限。

三、答

1、(一个制造业企业)人才非本土化问题。富士康在人事任用上的一个死结就是人才非本土化,竟没有一个大陆籍经理,在富士康工作10年以上的大学生和精英比比皆是。

2、薪酬激励机制应适时适世而生。富士康应改革绩效奖的发放方式和评价标准。大陆籍员工改发放为季度发放,或每月发放,因为对一群低素质低工资的员工来说,1年1次的奖励太过于遥远.发放标准是我们的工作勤勉和出勤记录,而不是公司效益。

3、整合臃肿的组织架构,去官僚主义。富士康层级多而森严,组织架构之臃肿,已严重侵蚀成本,并降低效率.4、制度程序缺失。部门内一切唯主管马首是瞻;无主管或平行部门间就相互争吵或推委;措施易变。这在郭台铭独掌大旗下是高效的,但郭不可能百年永在,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5.电大考试英语复习资料 篇五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期末复习要求

一、考试方式

1.形式

网络题库考。学生上机测试,具体安排情况由上海电大和各分校教务通知。

2.选题范围

网上课堂后每个章节后的章节自测题。根据上海开大网络题库考要求,题量至少需要在300题~400题。本门课章节自测后题量近400题,符合上海电大总校要求。

3.考试时间

60分钟

4.考试题型

全部为客观题,无主观题。

二、考试题型分布

1、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题,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5,20题,共30分

3、判断对错题每题1分,20题,共20分(只需判断,不用改错)

5、案例选择题两个案例。每个案例有选择题6个。共12个,总计30分。(注:案例选择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无多项选择题,也无具体的回答与分析)

三、案例选择题知识点范围

案例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章节:第一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本门课为中央电大统服课程,请同学根据以上五个章节内容结合面授课教师的讲解全面理解。同时,每个章节根据授课的重要性,理解重点也有所不同。不要求五个章节所有的知识点深度理解与掌握,关键是考核学生灵活使用关键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五个章节中需要同学们较好地理论联系实践、重点理解的知识点包括:

1、第一章(第三节)

2、第六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3、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节)

4、第八章(第一节、第二节)

5、第九章(第二节、第三节)

6.电大考试英语复习资料 篇六

一、单选题

1、我国古代主管监察的御史台设立于(C元朝)。

2、行政组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具有(D政治性)。

3、不属于行政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的是(D执政党执政程度和方式的变化)。

4、下列属于狭义上的行政组织的是(A

政府)。

5、法国确立“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是在(A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6、三公九卿制始创于(B秦汉)。

7、下列不属于辅助机关的是(C镇政府)。

8、在古埃及掌握着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的是(C法老)。

9、古罗马帝国时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是(A皇帝)。

10、在我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全国人事的是(C吏部)。

11、在我国历史上提出政权和治权相区别,主张实行“五权分立”的是(C孙中山)。

12、马基雅维利的代表著作是(B君主论)。

13、国务院是由(B全国人大)组织产生。

14、国务院是最高国家(D行政机关)。

15、秦朝的裙县制奠定了以(C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行政建制。

16、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是(A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17、省级政府每届任期(B

5年)。

18、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B

4)个层次。

19、市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A国务院)的统一领导。

20、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B自治州)、和自治县。

21、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B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22、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A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内容。

23、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产生(C需要)

24、在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D自我实现的需要)。

25、赫茨伯格的双因素保健因素和(D激励因素)。

26、期望理论中的激励力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A期望概率)的综合作用。

27、根据群体的成因分类,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A非正式群体)。

28、群体凝聚力是一个(A中性)的概念。

29、(C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

30、影响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的诸方面中,最基本的方面是(B经济环境)。

31、行政组织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是。(D分配资源)。

32、行政组织目标管理的核心环节是(D制定目标)。

33、不属于行政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的是(C执政党)。

34、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的是

(A行政)。

34、行政组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具有(B政治性)。

35、主张扩大行政部门权力的学者是(A汉密尔顿)。

36、《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是(A泰罗)。

37、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D泰罗)。

38、组织平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巴纳德)。

39、提出“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三种行政组织模式的学者是(B里格斯)。

40、认为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掌好舵而不是划桨的组织理论是(D企业家政府组织理论)。

41、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加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B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

42、行政组织文化主要包括行政制度文化和(D行政精神文化),但是受行政物质文化的客观影

响。

43、根据行政组织文化产生的时间,行政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和(B当代行政

组织文化)。

44、行政组织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它能把组织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C凝聚功能)。

45、行政组织文化相比于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的控制作用,它具有(D软约束性)的特性。

46、经济性指标一般指行政组织投入到管理中的资源,其关心的是行政组织的(D投入)。

47、效果通常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其关心的是(A质量)。

48、效率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关心的是(B手

段)问题。

49、1954年,(A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50、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A按权力来划分组织变革模

式)。

51、组织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调查反馈方法和实验室培训运动,它的先驱是法国

心理学家(C烈文)。

52、1957年麦格雷戈应邀到联合碳化公司与公司人事部门联合成立顾问小组,把实验室训练的技

术系统地在公司使用。这个小组后被称之为(B组织发展小组)。

53、作为一套极有系统的组织方案,格道式发展模式的目的在于使组织达到一种最佳状态。

此模式创立者为(C布莱克和默顿)。

54、系统变革模式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技术、人员、结构和任务四个因素组成,任

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和引起系统的变化。系统变革模式的创始人为(A利维特)。

55、保护环境属于体现为行政组织的(A文化)。

56\古雅典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B公民大会)。

57、英国确立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在(B1688)。

58、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为典型的国家是(D英国)。

59、法国确立“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是在(A第五)。

60、确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是(C秦朝)。

61、1949年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是(C政务院)。

62、主张扩大行政部门权力的学者是(B汉)。

63、《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是(C泰罗)。

64、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C泰罗)。

65、组织平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巴纳德)。

66、风险型决策的决策后果(A可以预测,需要冒一定风险)。

67、(A发现问题)是行政组织进行决策的起点。

68、(D调查研究)是行政组织决策科学化的基础。

69、(D中枢系统)是行政组织决策的中心。

70、(A选择方案)是决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71、在决策理论研究领域,杜鲁门提出了(C团体决策模型)。

72、冲突属于(B高对抗)性行为。

73、现代观点认为,冲突(B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

74、(D冲突分析)是管理冲突的基础。

75、组织中最佳的冲突状态是(D适度冲突)。

76、解决冲突最基本的策略是(A正视策略)。

77、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C克制型)。

78、缓解策略比回避策略更(B进一步)。

79、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此种形式的信息沟通为(B正

式沟通)。

80、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以写实、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的交流与信息反馈,直到双方共

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C双向沟通)。

81、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信息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

定期汇报工作,进行情况或问题的反映等,这种沟通形式为(C上行沟通)。

82、组织中自上而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如上级意见、文件、政策的下达等,这种沟通

形式我们称之为(B下行沟通)。

83、组织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为(C平行沟

通)。

84、20世纪90年代(A陈国权)开始研究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并提出了组织学习系统理论

OLST。

85、行政组织学习的分类是在(B阿吉里斯)关于组织学习方式分类的基础上提出的。

86、组织学习的研究始于(B20世纪70年代)。

87、行政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C人类文化学)和组织文化研究的影响。

88、提出“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三种行政组织模式的学者是(C里格斯)。

89、认为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掌好舵而不是划桨的组织理论是(C企业家)。

90、荀子的行政思想是(B仁)。

91、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强调组织中专业化分工的古代思想家是

(B墨子)。

92、主张政令统一,提出“尚同”组织原则的古代思想流派是(C墨家)

.93、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的行政组织体制是

(C混合制)。

94、实行首长制的典型国家是(D美国).96、下列属于美国总统的直属机构的是(B白宫)

97、英国地方行政组织不包括(B州).98、我国国务院部门设置数量达到最高点是在(A1982)

.99、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是(C情感型).100、行政组织编制的性质不包括(A权威性).101\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B法约尔)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102\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C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103、行政组织决策是以(C公共权力)为后盾。

104、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C成熟与不成熟理论);

105、(A锡盟)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06、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B动态平

衡组织)理论;

107、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B帕森斯);

14.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D需求层次

理论);

108、(D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09、(A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110、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B组织环境);

111、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C内部环

境);

112、组织界限之外和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称为组织的(C外部环境);

113、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B层级化);

114、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D分部化);

115、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谓(C管理幅度);

116、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B反比例关系);

117、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B分权制);

118、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

机关处理时无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C集权制);

119、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为(C战略与组织结构);

120、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是一种(A影响力)。

121、领导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领导者个人的品德修养和(A人格魅力)。

122、领导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B领导素质理论)的研究。

123、.管理方格理论有(C

5种)代表性的领导类型。

124、行政组织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C社会的共同利益)。

125、领导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领导者个人的品德修养和(B人格魅力)。

二、多项选择

1、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2、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机械式组织结构、有机式组织结构)。

3、冲突的特性有(客观性、主观性、程度性)。

4、邓肯从(简单与复杂)和(动态与静态)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5、冲突经历的阶段包括(潜代阶段、认知阶段、行为阶段、产生结果阶段)。

6、促进组织活动一体化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目标手段、政策手段、组织手段、信息沟通手段)。

7、从组织沟通的一般模式和组成要素来看,组织沟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动态性、互动性、不可逆性、环境制约型)。

8、费德勒提出的情景因素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人物的结构、职位权力)。

9、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聚合”功能、“转换”功能、“释放”功能)。

10、根据冲突的内容可把冲突分为(权力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

11、根据冲突发生的方向可把冲突分为(横向冲突、纵向冲突、直线/职能冲突)。

12、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的可靠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13、根据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组织变革阻力产生的原因为:(心理上的抵制、组织本身的阻力、经济原因引起的抵制.社会的原因)。

14、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才能因素、品格因素、情感因素)。

15、符合现代冲突观点的是(冲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破坏性、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建设性)。

16、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对组织的管理带来影响。

17、组织沟通中存在的客观性障碍主要有(信息过量引起的障碍、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空间距离引起的障碍)。

18、组织结构分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平行分化、垂直分化)。

19、组织诊断是组织变革的重要步骤和必要环节。组织诊断应本着眼于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组织结构、组织程序.信息与控制、组织行为)。

20、组织管理心理主要由(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

组成。

21、组织结构的“潜结构”的构成因素包括(目标认同程度.价值趋同程度、气质协调程度、能力互补程度)。

22、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组织的“显结构”、组织的“潜结构”)。

23、组织设计中应注意组织设计的程序问题。一般来讲,组织设计的程序可有(演绎设计、归纳设计)

两种。

24、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职务.职权.职责)。

25、组织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改变,分别是(行为的改变、组织体系的改变、认知的改变)。

26、组织中的工作和绩效,都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完成,以行为为中心的组织发展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职工事业发展计划辅导、敏感性训练、团队建设.过程咨询)。

27、(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标。

28、(行为激励、综合激励、需要激励、目标激励)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29、(辐射、噪声、温度、湿度)属于人力资源生理开发研究的内容。

30、(组织开发、职业开发、管理开发、环境开发)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

31、(提高组织的业务能力、改善组织内部的行为方式、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组织内员工的满意度、提高组织内员工的积极性)属于人力资源组织开发的目标。

32、根据沟通是否需要第三者介入传递,我们可将沟通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直接沟通、间接沟通)。

33、根据国外组织行为研究者的试验和探究,正是沟通网络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链式、环式、Y式、星式、全通道式)。

34、(员工的成熟和发展、员工激励、员工自我保护机制)属于员工的动态特征。

35、(整体性、社会性、可变性、两面性、能动性)属于人性的特征。

36、(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国际环境)属于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环境。

37、(主观能动性、时间性、消费性、创造性)属于人力资源的一般特点。

38、(评价调整员工、保持发展员工、吸收录用员工)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39、(约束机制、压力机制、选择机制、保障机制、动力机制)属于人本管理机制。

40、(时间支出、直接支出、心理损失、实际支出)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支出。

41、(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能使企业赢得人才制高点)说明了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42、(心理性行为与心理性需要、道德性行为与道德性需要、社会性行为与社会性需要、生理性行为与生理性需要)属于员工的基本特征。

43、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说法正确的是(规范、系统、标准、现代化)。

44、(综合性、实用性)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一般特点。

45、三公九卿制的“三公”是指(御史大夫、丞相、太尉)

.46、(采取使员工“自立自强”的策略、采取使员工“主动创新”的策略、采取使员工“乐于成事”的策略、采取使员工“积极主动”的策略)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哲学思想。

47、(激励强化原理、公平竞争原理、互不增值原理、同索异构原理、动态优势原理)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48、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正确的是(人力资本具有个体差异性、人力资本具有积累性、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人力资本具有创造性、人力资本具有收益性)。

49、(国家政策、货币时间价值及收益期限、资本市场平均报酬率、个体偏好及资本化能力、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能够影响私人投资收益率。

50、(人才发展、人才教育、人才培养、人才发现、人才调剂)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51、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原则、对内具有公平性原则、对外具有竞争力原则、对成本具有控制性原则)。

52、起草单项工资制度的程序包括(涵盖该项工资管理制度的所有工作内容、界定制度的作用对象与范围、准确标注制度的名称、明确工资支付与计算标准)。

53、下列计人工资总额的是(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54、在明确了企业的薪酬政策与目标之后,接下来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程序还包括(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的薪酬调查、设置薪酬标准、企业薪酬制度结构的确定、设置薪酬等级)。

55、构成行政组织的物质要素有(经费、物质条件、人员)。

56、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静态的组织观,动态的组织观,生态的组织观,精神的组织观)。

57、管理学家W。理查德。斯格特在其《组织理论》一书中,认为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为(社

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环境)

58、组织结构分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平行分化、垂直分化)。

59、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的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的运用关系,将组织

划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60、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

组织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

61、组织结构的“潜结构”的构成因素包括(目标认同程度、价值趋同程度、气质协调程度、能力互补程度)。62、63、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

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

64、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

65、西蒙指出,决策有(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两种极端类型。

66、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性)。

57、里格斯在他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中,将社会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

68、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69、由于团队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不同,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比较常用的团队建

设的方式或模式有(目标建立模式、问题分析模式、角色分析模式、人际模式)。

70、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组织的环境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环境扫盲、环境监视、环境预测、环境评价)。

71、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机械式组织结构、有机式组织结构)。

72、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罕见的白花和环境的被动性、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行政组织环境的互相作用兴)。

73、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工作环境)。

74、依据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从简单与复杂、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组织存在以下几种环

境状态:(镜头—简单环境、静态—复杂环境、动态—简单环境、动态—复杂环境)。

75、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其他生物的机械系统的结构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稳定性、层级性、相对性、开放性与变异型)。

76、组织中的工作和绩效,都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完成,以行为为中心的组织发展技术主要

有以下几种(职业事业发展计划辅导、敏感性训练、团队建设、过程咨询)。

77、绩效指标包括的要素有(考评要素、考评标志、考评标度)。

78、以资料为基础的组织发展技术包括(调查反馈法、职位期望技术)。

79、行政组织绩效的外延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

80、罗宾斯特。克兹与1972年提出情景变革模式,他认为,组织变革的方式取决于组织成员的技术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组合。根据这种不同组合,他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变革形

态(自然性变革、指导性变革、合作性变革、计划性变革)。

81、组织变革取决于预期的成效,必须遵循科学的、合理的变革步骤或程序,美国学者凯利

认为,组织变革需经过以下步骤或程序(诊断、执行、评估)。

82、对组织管理和暴光方式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一部环境因素、特殊工作环境)。

83、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向(防止型文化、开放型文化、参与型文化、服务型文化)方向

迈进。

85、韦伯对行政组织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

们是(理性—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86、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87、西蒙把决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找到一个需要工作决策的时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当时的情况及对未来的预测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

88、促进组织活动一体化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目标手段、政策手段、组织手段、信息沟通手段)。

89、组织设计中应注意组织设计的程序问题。一般来讲,组织设计的程序可有(演艺设计、归纳设计)。

90、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

91、我国省级政府包括(省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自治区政府、直辖市政府)。

92、乡政府行使的职权有(行政执行权、行政管理权、行政保护权)。

93、人的行为机制主要包括(需要、动机、行为、反馈)。

94、下列因素中属于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有(工作富有成就、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95、推行目标激励理论的主要困难是(目标难度的签订、目标量化、目标的公平合理)。

96、人经历挫折后在行为方面的消极反应主要有(防卫、替代、攻击)。

97、群体发展大致经历的阶段有(形成阶段、磨合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

98、群体意识主要包括(群体归属意识、群体认同意识、群体促进意识)。

99、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目标的设置、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工作的性质)。

100、行政组织领导的特点是(时代性、权威性、综合性、执行性)。

三、名词解释.1、标杆管理:所谓标杆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杆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

2、标竿管理:标竿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竿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标竿管理最早由美国的施乐公司提出,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

3、不确定型决策:所谓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测的。

4、参谋咨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是由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采用官方或者非官方的形式专门从事智力开发,协助中枢系统进行决策的辅助性组织。

5、成熟—不成熟理论:“成熟—不成熟”理论是研究人的个性和组织关系的一种理论,美国的阿吉里斯认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有一个过程,就是从不成熟到成熟,最后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个性。

6、冲突: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7、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8、单环学习: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

9、单向沟通: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10、调查反馈法:调查反馈法主要是利用问卷向一个组织来收集有关组织与成员的资料,组织成员以这些具体资料为基础来共同诊断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

11、调查反馈法:通过问卷表调查和分析某单位的工作,发现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见,并把这些材料反馈给参加问卷调查的人。这一方法可以发现组织的现实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改革动力和确定努力的方向。

12、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

13、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物质财富的职能。如银行信贷组织,商业组织.保险公司等均属于之类组织内。

14、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就是由纵横两种管理系列组合而成的方形结构。

15、均权制:是指中央行政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的权力保持平衡,既不偏于集权、也不偏于分权的一种行政组织体制。

16、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就是指决策者依据一定的科学方法或技术而进行的决策。

17、口头沟通:口头沟通是指以口头语言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演说.谈判.电话联系等。

18、棱柱模式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19、理性—法律的权力:依据对标准规则模式的“合法性”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到有权指挥的人的权力的信念。

20、领导影响力:所谓影响力就是一个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者的影响力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和重要。领导者影响力的大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例如地位.权力.知识.能力.品德和资历等因素。

2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区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3、平行沟通:平行沟通,又称横向沟通。指在最终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24、敏感性训练: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25、目标管理:可以视为较早期的绩效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将组织的职能细化为特定时期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此为核心建立指标体系,借此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的方法。

26、强制性组织:强制性组织是指采取物理威逼手段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社会组织;如军队、监狱、劳教所等。

27、群体: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28、群体归属意识:群体归属意识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

29、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30、人的需要:需要是指人对改变自身当前存在与发展条件的主观渴望与内在冲动。需要实质上是人因某种心理或生理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

31、三环学习:是指组织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并将之命名为再学习或次级学习。这是最深程度的学习。

32、事业部式组织结构: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又称分权式组织结构。它是适应现代社会组织规模日趋庞大.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变化迅速.基层单位自主经营日益重要的趋势而产生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分权化。

33、书面沟通:书面沟通是指以书面文字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通知.书信等。

34、双环学习: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的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双环学习也被称为“变革型学习”。

35、双向沟通:双向沟通是指信息的发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对受讯者发出信息之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发送和反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

36、斯坎隆制:斯坎隆制度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斯坎隆原是拉帕因梯钢铁厂的工会负责人(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38年该厂濒于破产。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他所提出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工厂效仿,成为西方一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37、团队建设:团队建设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率的计划性活动,其目的在于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处理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协调和改进群体内部的关系,发挥群体效率,提高组织效率。

38、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

39、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0、文化组织:文化性组织是指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的,以为社会提供和创造精神财富的职能。

41、行政组织(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行政组织

]

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富的面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它既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的负有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也包括国家机关中的立法、司法系统中负有执行性职能的各类单位和回家的整个行政机关。[

狭义的行政组织

]

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本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狭义的行政组织。

42、行政组织编制:狭义的行政组织编制是指一个行政组织、一个行政单位的人员定额,以及各种人员的比例结构。广义的行政组织编制是指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包括权责关系,机构设置、规格级别,人员结构、数额,以及职位配置等。

43、行政组织的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行政组织以外的、能够直接和间接影响行政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因素。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组织以内的各种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总和。

44、行政组织的领导:行政组织的领导就是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45、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46、行政组织决策:行政组织决策是指行政组织系统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就面临所要解决的行政问题而制定和选择活动方案,做出各种决定的过程。

47、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组织学习;二是组织的知识;三是组织的记忆。

48、直线式组织结构:直线式组织结构是最早被采用,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行政组织由最高行政主管至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起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关,形同直线。

49、仲裁解决法:仲裁解决法是指当冲突发生以后,通过协商已无法解决时,这就需要第三者或较高阶层的专家、领导出面调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

50、主文化:是行政组织中上层管理人员或者领导人员所主导和支持的,与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组织战略和政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中的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代表,通常展现了一个组织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心态。

51、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52、格道式发展:格道式发展

又称方格训练,是从布莱克和穆顿领导行为的管理方格理论派生出来的一种全面系统改进组织的发展技法。运用此技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企业组织计划和沟通效率,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53、过程咨询:过程咨询是指组织成员借助于掌握专业技术的咨询顾问的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咨询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自行了解、认识、分析和处理,包括沟通、角色扮演、群体功能、群体规范、领导、群体间关系等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完成组织的任务。

54、团队建设: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率的计划性活动,其目的在于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处理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协调和改进群体内部关系,发挥群体效率,提高组织效率。

55、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56、调查反馈法:通过问卷表调查和分析某单位的工作,发现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见,并把这些材料反馈给参加问卷调查的人。这一方法可以发现组织的现实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改革动力和确定努力的方向。

四、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下列几种:一、组织目标;二、机构设置;三、人员构成;四、全责体系;五、制度规范;六、资金设备;七、技术;八、信息沟通;九、团体意识;十、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答: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具有下列特征:(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非自发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内部分成各部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内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如政府组织,军队组织等。

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答: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窃取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以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征:(1)自发性;(2)内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答:最终的国内救生组织系统内部诸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它具体表现为组织系统的功效与作用。组织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第二,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偕同效应,提高组织效率;

第三,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5、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答: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第一,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第二,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第三,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第四,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第五,行政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析行政组织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答: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7、简析行政组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第二,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第三,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第四,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第五,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8、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答: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为:(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9、简述科学管理学派的组织观。

答:第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第二,要提高效率,就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三,实行刺激性工资制度,实行“差别计件制”案组织成员的绩效来支付报酬,鼓励竞争;第四,将组织的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第五,实行职能工长制;第六,实行组织控制和例外原则。

10、简述法约尔的组织管理原则。

答:第一,实行专业分工;第二,权力与责任相一致;第三,纪律;第四,统一指挥;第五,统一指导;第六,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第七,理想的工作报酬;第八,权力集中;第九,等级链;第十,秩序;第十一,公平;第十二,人员任期稳定;第十三,主动性;第十四,团队精神。

11、简述韦伯理想型官僚组织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明确分工;第二,严格的层级节制;第三,严明的组织纪律;第四,规范的录用制度;第五,实行任命制;第六,固定的薪俸制度。

12、简述人际关系学派的组织理论观点。

答:第一,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第二,组织成员不单纯是受经济奖励的刺激,而且受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刺激;第三,在正式组织之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第四,考虑到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第五,领导不仅需要具有有效的技术才能,同时应具有有效的人际关系技能。

13、简述动态平衡组织理论的思想观点。

答:第一,组织本质论;第二,组织环境论;第三,组织平衡论;第四,组织要素论;第五组织沟通论;第六,组织责任道德论;第七,领导职能论。

14、简述权变组织理论的理论观点。

答:第一,组织是个系统,它由各分系统构成,组织与外界环境具有相互影响与相互适应的关系;第二,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求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及组织内部各分系统中的最大一致性;第三,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变量形态,即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其适当的关系模式,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提出最适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系统。

15、简述里格斯的“棱柱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异质性。即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内,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行为观念;第二,形式主义。即“应然”和“实然”

相背离,法律规定和实际执行不一样,所说和所做不一致;第三,重叠性。即执行特定功能的机构相互重叠。

16、简述行政组织环境的特点。

答:第一,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第二,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第三,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第四,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

17、简述影响行政组织运作的外部环境因素。

答:影响行政组织运作的外部环境因素有:第一,政治环境;第二,经济环境;第三,法律环境;第四,科学技术环境;第五文化环境。

18、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包括:第一,资源的提供者;第二,服务的对象;第三,利益群体;第四,政府组织。

19、简要分析行政组织环境的构成因素。

答: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舆论环境。(1)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体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2)

立法机构是政府组织环境的又一重要构成因素。(3)

作为政府组织的组织环境,司法机构通过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对政府机关、政府官员是否遵守宪法和法律实行监督。(4)

军事力量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执行国家对内对外职能的重要工具;(5)

社会组织也是政府的组织环境之一。

20、简述艾德奇关于组织环境维度的主要观点。

答:艾德奇认为,每个组织的工作环境,可能在以下六个方面发生变化。这六个方面分别是:(1)环境的容纳力;(2)环境的同质性程度:(3)环境的稳定性;(4)环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5)组织领域的一致性程度;(6)环境的混乱程度。

21、比较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优缺点。

答:(1)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迅速;(2)单向沟通的效果较差,而双向沟通比较准确,沟通的效果较好;(3)单向沟通比较严肃、呆板;双向沟通比较灵活、自由,有助于建立和巩固双方的情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22、简述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

答:第一,静态-简单的环境;第二,静态-复杂的环境;第三,动态-简单的环境;第四,动态-复杂的环境。

23、简述薛恩的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

答:美国心理学家薛恩在《组织心理学》中提出组织变革的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可以从概念上把它分为:(1)洞察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中产生的变化。(2)向有关单位提供有关变革的确切资料情报,并领悟其含义。(3)根据所获信息,改变组织内部的生产或转换过程。(4)减少或控制因变革而产生的副作用,稳定变革。(5)输出新的、与原先所了解的环境变化更为一致的产品、服务等。(6)经过反馈,更进一步观察外部环境状态与内部环境的一致程度,评定变革的结果。薛恩认为,组织变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与:不能觉察到环境的变化,组织有关单位无法掌握确切的情报,无法使组织系统作出必要的改变,无法将变革固定下来,无法得知变革是否成功的反馈。

24、冲突经历的主要阶段有哪些?

答:(1)潜伏阶段;(2)认知阶段;(3)行为意向阶段;(4)行为阶段;(5)产生结果阶段。

25、促成组织结构分部化的动因有哪些?

答:一是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和组织规模的扩张,促使组织必须将组织工作予以分析。划分和分类:二是通过分部化,可使各部门皆有明确的分工与指责范围;三是通过分部化,可以使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确定下属人员的工作范畴;四是分部化符合专业化的需要;五是组织协调与控制的需要。

26、简述常见的行政组织决策的主要类型。

答:常见的行政组织决策的主要类型有:(1)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2)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3)程序决策和非程序决策;(4)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27、简述常见的行政组织决策的主要类型。

答:常见的行政组织决策的主要类型有:(1)根据决策主体决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2)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3)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可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4)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的可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28、简述冲突处理的模式。

答:(1)回避型;(2)争斗型;(3)克制型;(4)妥协型;(5)协作型。

29、简述冲突的积极功能。

答:(1)对组织成员的心理影响是:寻找差距、奋发图强等;(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相互吸引、增强凝聚力等;(3)对工作动机的影响是:激起竞争、发挥创造力等;(4)对工作协调的影响是;加强协调、有利于开展工作等;(5)对组织效率的影响是;要求更为完善、决策更为周密等;(6)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影响:保持相对平衡、促进组织发展。

30、如何进行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

答:组织的环境分析包括环境扫盲、环境监视、环境预测、环境评价四个基本过程。环境扫描是对环境的整体作一般性的观察;环境监视是对组织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追踪;环境

预测是对环境变化的方面、范围和所大、强度等做出一些可能的预测;环境评价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目前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对组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预测环境变化如何影响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并解释其原因。

31、简述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1)组织图;(2)职位;(3)工作说明书;(4)法令规章;(5)权力关系模式;(6)沟通网络;(7)工作流程。

32、简述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缺点。

答:优点:(1)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有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2)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沟通;(3)组织目标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缺点:(1)过多的层级结构,容易带来沟通和协调上的困难;(2)层级结构的存在形成了成员间身份与地位的高低,这种差别容易加大相互间的距离,造成沟通上的障碍。

33、促成组织结构分部化的动因有哪些?

答:一是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和组织规模的扩张,促使组织必须将组织工作予以分析、划分和分类;二是通过分部化,可使各部门皆有明确的分工与指责范围;三是通过分部化,可以使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确定下属人员的工作范畴;四是分部化符合专业化的需要;五是组织协调与控制的需要。

34、简述国务院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机关和行政机关表明了国务院的性质,即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一系列的行政管理活动,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的最高的国家机关。由此性质可见,国务院在全国行政机关系统中居最高地位。它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务院各部委的工作。不过,国务院是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产生的,必须对全国人大

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因此,相对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来说,国务院处于从属地位。

36、简述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其地位的具体表现。

答;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其地位的具体表现为:(1)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行政工作。(2)国务院统一领导各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3)国务院规定中央和省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分,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4)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对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各级行政机关必须遵照执行。

37、简述国务院的职权内容。

答:国务院的职权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行政立法权;(二)行政提案权;(三)行政领导与管理权;(四)行政监督权;(五)人事行政权。

38、简述省级政府职权的主要内容。

答:省级政府职权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1)行政执行权;(2)行政领导和管理权;(3)地方行政立法权与制令权;(4)行政监督权;(5)人事行政权;(6)行政保护权。

39、简述民族区域自治政府的设置原则。

答:第一,坚持以民族聚居原则为基础;第二,参酌现实条件和历史情况;第三,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为目标;第四,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力。

40、特别行政区长官行使的主要职权有哪些?

答:(一)领导特别行政区政府;(二)负责执行本法和依照本法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其他法律;(三)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公布法律;签署立法会通过的财政预算案,将财政预算、决算报中央人民政府备案;(四)决定政府政策和发布行政命令;(五)提名并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下列主要官员;(六)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各级法院法官;(七)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公职人员;(八)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就本法规定的有关事务发出的指令;(九)代表特别行政区政府处理中央授权的对外事务和其他事务;(十)批准向立法会提出有关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动议;(十一)根据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的考虑,决定政府官员或其他负责政府公务的人员是否向立法会或其属下的委员会作证和提供证据;(十二)赦免或减轻刑事罪犯的刑罚;(十三)处理请愿、申诉事项。

41、领导影响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领导影响力是整个领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第二,领导影响力影响着组织群体的凝聚力与团结;第三,领导影响力可以改变和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

42、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明确性原则;第二,准确性原则;第三,需要原则;第四,计划原则;第五,反馈原则;第六,在战略上使用非正式沟通原则。

43、简述行政组织学习的特点。

答:第一,行政组织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第二,行政组织学习是一种系统化、持续化的过程;第三,行政组织学习应对环境变化,提高行政组织治理能力的学习过程;第四,行政组织学习可以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多方面的改善;第五,行政组织学习有助于促进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44、行政组织文化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答:特点:(1)民族性;(2)无形性和潜在性;(3)稳定性和变革性;(4)软约束性和强制性的统一;(5)观念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功能:第一,目标导向功能;第二,凝聚功能;第三,激励功能;第四,控制功能;第五,阻抑功能。

45、简析我国行政组织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第一,以“公仆精神”为代表的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第二,以“廉价政府”为代表的效率型行政组织文化;第三,以“公民导向”为代表的民主型行政组织文化;第四,以“依法行政”为代表的法制型行政组织文化。

46、目标管理的步骤及优缺点是什么?

答:步骤:(1)建立每个行政组织所应达到的目标;(2)制定被评估的行政组织达到目标的时间框架;(3)将实际达到的目标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4)制定新的目标以及为达到新目标而可能采取的新的战略。优点:(1)目标管理中的绩效目标易于度量和修改;(2)考核的公开性的比较好;(3)促进了行政组织内的人际交往。缺点:(1)指导性的行为不够充分;(2)目标的设定可能存在差异议。设定的目标基本上是短期目标。

47、简述组织变革及其基本特征。

答:所谓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过程或行为。特征:第一,组织变革是有意识的变革;第二,组织变革是一个持续循环与发展的过程;第三,组织变革是一个有计划的变革过程;第四,组织变革是一个克服阻力的过程。

48、简析组织的内部变革的动力与征兆。

答:动力:现实的组织结构与职工的期望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的扩大,将压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组织必须变革。征兆:(1)决策的形成过于缓慢,以致于无法把握良好的机会。(2)沟通不良;(3)组织机能效率低下;(4)缺乏创造精神。

102、简述李皮特的“有计划的变革模式”。

答:“有计划的变革模式”是李皮特、瓦特森、威斯特于1958年提出的一种组织变革模式。此模式将组织变革模式分为七个阶段:(1)变革需要的产生;(2)关系的确定;(3)问题诊断;(4)目标和计划的建立;(5)行动;(6)变革的普及与稳进;(7)终结关系。

五、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答:答题要点:第一,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第二,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第三,专业化和职业化倾向;第四,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和协调性加强;第五,法律限制和程式化;第六,重视社会的目的;第七,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势。

2、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答:答题要点:第一,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第二,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第三,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第四,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第五,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3、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

答:答题要点:第一,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规律;第二,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第三,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第四,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第五,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4、评析古典组织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

答:答题要点:贡献:第一,组织结构的体系化;第二,组织工作的计划化;第三,组织运行的规范化;第四,组织管理的效率化。局限性:第一,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组织的静态方面,忽视了组织的动态方面;第二,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机械的效率观念,把人当成“经济人”来看待;第三,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法律、制度、规范、规则的作用;第四,在研究取向上,当组织是一个封闭系统来看待,未能涉及组织以外在环境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5、评析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及其思想观点。

答:答题要点:(1)组织是一个心理、社会系统;(2)组织是一个平衡系统;(3)组织是一个提供合理决策的机构;(4)组织具有非正式的一面;(5)组织是一个影响力系统;组织是一个沟通系统;(7)组织是一个人格整合系统;(8)组织是一个人-机配合的系统。行为科

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对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和管理都是一场革命。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的贡献还在于它引起管理哲学的变革。

6、评析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组织理论。

答:答题要点:第一,组织本质论。巴纳德认为:(1)组织是人的活动所形成的系统;(2)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第二,组织环境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对组织施加的压力和限制,组织环境包括自然的、物质的和社会的环境;第三,组织配合论。巴纳德认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保证贡献和满足的平衡;第四,组织要素论。巴纳德认为:组织不论其级别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第五,组织沟通论。沟通是组织工作中极其重要的要素;第六,组织责任道德论。道德是个人的具有一般性与持久性的个性力量与倾向;第七,领导职能论。组织领导的职能在于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

7、试论系统权变、权变组织理论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答:答题要点:第一,组织是一个外在系统中的开放系统;第二,组织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系统;第三,组织是一个反馈系统;第四,组织的生态性;第六,组织管理的权变性。

8、试论行政组织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

答:答题要点:(一)行政组织的一般环境。组织的一般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的客观社会环境。第一,政治环境;第二,经济环境;第三,法律环境;第四,科学技术环境;第五,文化环境。(二)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第一,资源的提供者;第二服务的对象;第三、利益群体第四,政府组织。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之间的界线并不是十分清楚,一般环境的力量有时可能成为影响组织的具体环境。除此之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国际环境都对公共组织环境的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9、试论行政组织结构设计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答:组织结构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的、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组织结构设计具有的特点是:(1)组织结构设计是组织管理者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管理活动,是组织管理者的职能之一。(2)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是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的环境。(3)组织结构设计是对组织结构的规划和选择。(4)组织结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适合组织存在的特定条件的结构,使组织结构的设置更加合理、运转更加灵活,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益。

10、试论行政组织设计与管理的原则。

答:答题要点:(1)统一指挥,统一目标;(2)分层管理,分权治事;(3)职掌明确,权责一致;(4)以人为本、人性管理;(5)经济效能,讲求效率;(6)适应环境,保持弹性;(7)顾及平衡,协调发展。

11、试述国务院的法律地位。

答: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明确界定了国务院在国家机关中的法律地位:即在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从属和被监督的地位;在与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国家行政系统的最高地位。

(一)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1)国务院由全国人大组织产生。(2)国务院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3)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行政工作。(2)国务院统一领导各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属机构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3)国务院规定中央和省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分,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以保证全国行政工作的统一和畅通。(4)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对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必须遵照执行。

总之,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国务院各部、委、局、行、署、办等组成机关、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负责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它保证了国家行政权力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

12、谈谈你对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解。

答:需要层次论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需要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等级式的系统,故称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自低向高的需要层次。

正确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应特别注意:首先是需要的满足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人的各需要层次不是并列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着的动态关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类行为规律及其激励研究方面是有着重要贡献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揭示了需要在人类行为中的根本性作用和层次结构。第二,探讨了各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需要层次论另一个高明之处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第三,简单实用。

在管理学界,对需要层次论的争论非常多,这些大都以批评为主,对需要层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关于五个层次的划分。其次,关于各需要层次间的关系。

需要层次论对我们的启示是:首先要善于运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激励措施只有“投其所需”才有激励作用。其次是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特别是非物质的激励措施。

13、论述群体发展阶段的特征及管理手段。

答: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除群体类型外,还有群体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上群体的内部关系、作用性质等等都会有显著的区别。一般可以将群体发展依次分为形成、磨合、成长和成熟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群体的工作中心不同,管理方法也不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两点:首先,上述群体发展阶段是简化、典型化的,在群体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上述阶段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的,所以很难明确界定某一群体当前究竟处于那一阶段;其次,在实际群体发展过程中,一个群体的发展阶段并不总是严格依上述等次递进的。它有可能滞留在某一阶段上不继续发展,它也有可能从后一发展阶段退回到以前的发展阶段。

14、试分析领导素养的主要内容。

答:领导素养的主要内容

(1)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是指人作为一个政治角色对这种特别对自己所承担的这种义务和所享受的这种权利的理解、把握、翻译和见诸行动等情况的总和,是人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中培养出来或必须具备的个体特质,是高度政治化的结果。

(2)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指一度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生活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养。主要包括:事业心和使命感、进取心、胸怀宽阔、公正等。

(3)能力素养。能力是指人在其心理生理要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和努力,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才能、本领和技能。主要包括:真正能力、科学决策能力、选才用人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等。

(4)知识素养。知识是与实践密切联系的概念,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与经验的总和。具体包括:宽广的知识面、熟悉的现代管理意识、一般的科学知识、本职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

(5)心理素养。领导者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它主要包括: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广泛的兴趣和开朗的性格。

15、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提高领导者的素养。

答:领导素养的提高,特别依赖于领导实践,又不完全取决于领导实践,也就是说要结合领导实践才能达到提高领导素养的目标。这个过程,既要靠领导者自觉努力,也要靠领导组织和相关机构共同努力,是领导者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交互作用的过程。具体来说,提高领导者素养的基本途径有三条:(1)教育。教育是最普通的领导素养提高途径,领导者的全面发展或者全面提高领导素养都要依靠教育。(2)实践锻炼。领导者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是素养培养和提高的最关键环节。(3)修持。修持是公认的各种德才标准内化、德才水平提高的修炼过程。

16、论述领导艺术的主要内容。

答:领导艺术的主要内容

(1)“弹钢琴”艺术。首先,“弹钢琴”艺术要求领导者善于处理好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全力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兼顾其他方面的工作,防治工作中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其次,“弹钢琴”艺术要求领导者注意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善于做好协调平衡工作,使各要素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良好格局。

(2)善于用人艺术。“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之一,要履行好这一职责,就必须掌握知人善任的领导艺术。领导者在用人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有:①扬长避短原则。②量才任职,职能相称原则。③诚信不疑原则。④明责授权原则。⑤用养并重原则。

(3)运用时间艺术。首先,领导者要科学地安排好时间。其次,要善于节约时间。

17、试论组织沟通的障碍及克服。

答:答题要点:

一、组织沟通的主观心理性障碍

第一,从主观心理因素看,个体的性格、气质、情绪等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第二,从知识和经验方面看,由于沟通双方在经验、知识水平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障碍;第三,记忆能力不佳所造成的障碍;第四,需要和态度不同造成的障碍;第五,知觉选择性。

二、组织沟通的客观性障碍

第一,空间距离所引起的障碍;第二,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第三,信息过量引起的障碍。

三、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

第一,语言障碍;第二,选择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总之,影响组织沟通的因素很多,作为管理者来讲,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责便是消除这些障碍的因素,促使沟通有效进行。

18、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行政服务质量,应该构建怎样的组织文化来适应当今转型的中国社会?

答:一、行政组织文化构建的原则。行政组织文化虽然会由于民族、地区、部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都从事着类似的实践活动,遵守着共同的客观规律,因而构建行政组织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的原则;二,构建行政组织文化的基本途径。(一)加强行政组织成员的道德建设,强化责任意识。(二)培养具有核心文化素质的领导,发挥领导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三)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有压力感的组织文化氛围。(1)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标准。(2)完善约束机制。(四)开展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五)创造文明的办公环境。三、行政组织文化创建的主要方法。有示范法、激励法、感染法、自我教育法和灌输法。

19、在全球背景下,我国的行政组织文化如何在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冲突中作出选择?

答:

一、我国当代行政组织文化的现状。

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理想上有一定的主导趋向,在道路的选择上也渐趋明朗,但现实状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行政组织文化的不稳定性有所增加;

二、我国行政组织文化的走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和行政组织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我国的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1)由封闭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开放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2)由人治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3)由集权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参与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4)由全能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分化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5)由管制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

三、我国行政组织文化的基本内涵。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一样,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因而行政组织文化最核心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任何类型和层级的行政组织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观。

20、试述行政组织绩效评估的意义。

答:一、绩效评估对绩效管理具有基础性作用。首先,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中心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绩效评估凸显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二,绩效评估是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机制。(1)绩效评估为行政组织提供了控制机制。(2)绩效评估为行政组织管理提供了监督机制。(3)绩效评估为行政组织管理提供了激励机制。

21、结合实际,试述我国行政组织绩效的有关情况及如何改进。

答:(一)行政组织绩效障碍。绩效管理是现代行政组织管理的重要议题,建立高绩效的行政组织是当前各国行政组织改革和创新的目标模式之一。但是,由于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行政组织绩效管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行政组织绩效的改进还存在诸多的障碍,主要有目标性质的障碍、行政文化的障碍、行政制度供给不足的障碍。(二)行政组织绩效的改进策略。(1)加强绩效管理立法工作。(2)明确行政组织绩效管理的定位和价值取向。(3)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估体制。(4)引入公民参与机制。(5)积极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行政组织绩效。

22、试论当代行政组织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答: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行政组织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一、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中,知识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已占50%以上;二、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直接影响着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互动方式。构建在信息科技之上的新型社会形态也正在浮现;三、民主政治和民主观念的发展深入民心,对现存的行政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四、全球化是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全球化意味着社会、政治、经济活动跨越了边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D)。

A.非正式组织

B.企业组织C.行政组织

D.正式组织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A)。

A.非正式组织

B.互利性组织C.规范性组织

D.正式组织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C)。

A.企业组织

B.规范性组织C.强制性组织

D.功利性组织

4.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B)。

A

服务性组织

B.互利性组织C.文化性组织

D.群众性组织

5.行政组织是追求(A)。

A.公共利益的组织

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C.公共价值的组织

D.行政权力的组织

6.(C)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A.古里特

B.怀特C.泰勒

D.韦伯

7.1911年,泰勒发表了(B)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A.K公共组织理论

B.《科学管理原理》

C.《组织结构与设计》

D.《一般管理和工业管理》

8.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B),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A.泰勒

B.法约尔C.卡斯特

D.梅奥

9.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D)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A.《管理的一般原则》

B.《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能》

C.《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D.《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10.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C)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A.《管理心理学》

B.《人类动机的理论》

C.《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

D.《组织与管理》

11.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A)。

A.“成熟与不成熟理论”

B.“Y”理论C.“需要层次理论”

D.“公平”理论

12.(A)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A.西蒙

B.舒尔茨C.布坎南

D.斯蒂格利获

13.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B)理论。

A.期望

B.需要层次C.公平

D.权变

14.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D)理论。

A.行政生态

B.一般系统C.社会人

D.动态平衡组织

15.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D)。

A.罗森茨韦克

B.卡斯特C.孔茨

D.帕森斯

l.(D)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A.韦伯

B.邓哈特C.孔茨

D.邓肯

16.(A)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A.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B.罗森布鲁姆和法约尔

C.帕森斯和里格斯

D.斯蒂格利茨和巴纳德

17.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C)。

A

组织气候

D.组织文化C.组织环境

D.组织战略

18.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B)。

A.一般环境

B.内部环境C.外部环境

D.组织环境

19.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C)。

A.一般环境

B.内部环境C.外部环境

D.组织环境

20.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B)。

A.部门化

B.层级化C.功能化

D.专业化

21.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D)。

A.层级化

B.专业化C.功能化

D.部门化22.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之为(A)。

A.管理幅度

B.管理层次C.管理级别

D.管理范围

23.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A)。

A.反比例关系

B.正比例关系C.垂直关系

D.平衡关系

24.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或部门,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D)。

A.分离制

B.完整制C.集权制

D.分权制

25.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C)。

A.分离制

B.完整制C.集权制

D.分权制

26.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名为(A)。

A.《战略与组织结构》

B.《组织管理战略》C.《战略管理》

D.《组织与战略》

27.国务院是由(A)组织产生。

A.全国人大

B.中共中央C.全国政协

D.中央军委

28.国务院是最高国家(B)。

A.权力机关

B.行政机关C.议事机关

D.参政机关

29.秦朝的郡县制奠定了以(C)为特征的行政建制。

A.地方分权

B.委员会制C.中央集权

D.内阁制

30.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是

D

〕的执行机关。

A.各级政协

B.各级党委C.各级法院

D.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31.省级政府每届任期(B)。

A.3年

B.5年C.4年

D.6年

32.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A)个层次。

A.4

B.3C.5

D.2

33.市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C)的统一领导。

A.全国人大

B.同级人大C.国务院

D.全国政协

34.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B)和自治县三级。

A.自治乡

B.自治州C.自治市

D.自治地方

35.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A)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

A.人

B.财

C.物

D.信息

36.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产生(C)。

A.动机

B.行为C.需要

D.价值观

37.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B)。

A.安全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C.归属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38.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包括保健因素和(A)。

A.激励因素

B.期望因素C.激发因素

D.奖励因素

39.期望理论中的激励力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A)的综合作用。

A.期望概率

B.公平C.个性倾向

D.努力程度

40.根据群体的成因分类,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C)。

A.合作群体

B.社会群体C.非正式群体

D.协作群体

41.群体凝聚力是一个(C)的概念。

A.褒义

B.贬义C.中性

D.创造性

42.(C)是领导者的最基本职责。

A

执行

B.管理C.决策

D.协调

43.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是一种(D)。

A.决断力

B.凝聚力C.执行力

D.影响力

44.领导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B)的研究。

A.领导行为理论

B.领导素质理论C.权变理论

D.交易理论

45.管理方格论有(A)代表性的领导类型。

A.5种

B.4种C.3种

D.6种

46.行政组织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C)。

A.集体利益

B.个人利益C.社会的共同利益

D、组织利益

47.行政组织决策是以(D)为后盾。

A.权力

B.组织C.权利

D.行政权力

48.风险型决策的决策后果(D)。

A.可以确定,没有风险

B.不可以确定C.有些可以确定

D.可以预测,需要冒一定风险

49.(A)是行政组织进行决策的起点。

A.发现问题

B.确定目标C.调查研究

D.拟定方案

50.(C)是行政组织决策的中心。

A.参谋咨询系统

B.情报信息系统C.中枢系统

D.分析系统

51.在决策理论研究领域,杜鲁门提出了(B)。

A.渐进决策模型

B.团体决策模型C.理性决策模型

D.系统分析模型

52.现代观点认为,冲突(C)。

A.具有建设性

B.具有破坏性C.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

D.具有消极性

53.组织中最佳的冲突状态是(A)。

A.适度冲突

B.高度冲突C.低度冲突

D.没有冲突

54.解决冲突的基本策略是(C)。

A.缓解策略

B.回避策略C.正视策略

D.引起策略

55.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B)。

A.争斗型

B.克制型C.妥协型

D.协作型

56.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此种形式的信息沟通为(D)。

A.非正式沟通

B.单向沟通C.组织沟通

D.正式沟通

57.信息的发讯者和受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意见反馈,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C)。

A.非正式沟通.

B.单向沟通C.双向沟通

D.正式沟通

58.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信息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的汇报工作,进行情况或问题的反映等,这种沟通形式为(C)。

A.单向沟通

B.双向沟通C.上行沟通

D.下行沟通

59.组织中,自上而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如上级意见、文件。政策的下达等,此种沟通形式我们称之为(A)。

A.下行沟通

B.单向沟通C.横向沟通

D.上行沟通

60.组织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为(C)。

A.下行沟通

B.单向沟通C.平行沟通

D.上行沟通

61.20世纪90年代初(A)开始研究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并提出了组织学习系统理论(OLST)。

A.陈国权

B.曾士强C.吴琼恩

D.张国庆

62.本课程教材第11章对于行政组织学习的分类是在(C)关于组织学习方式分类基础上提出的。

A.彼得•德鲁克

B.马斯洛C.阿吉里斯

D.约翰•法莫尔

63.组织学习的研究开始于(D)。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7O年代

64.行政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来源于(A)和组织文化研究的影响。

A.政治学

B.人类文化学C.行政生态学

D.社会学

65.行政组织文化主要包括行政制度文化和(C),但是受行政物质文化的客观影响。

A.行政精神文化

B.行政人员文化C.行政领导文化

D.行政规范文化

66.根据行政组织文化产生的时间,行政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和(D)。

A.行政主体文化

B.权力导向型文化

C.行政统治型文化

D.当代行政组织文化

67.行政组织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它能把组织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A)。

A.目标导向功能

B.阻抑功能C.凝聚功能

D.控制功能

68.行政组织文化相比于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的控制作用,它具有(C)的特性。

A.稳定性

B.实践性C.强制性

D.软约束性

69.经济性指标一般指行政组织投入到管理中的资源,其关心的是行政组织的(A)。

A.投入

B.结果C.手段

D.质量

70.效果通常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其关心的是(B)。

A.投人

B.结果C.手段

D.质量

71.效率就是指投人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人获得最大的产出,其关心的是(C)问题。

A.投人

B.结果C.手段

D.质量

72.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B)。

A.按机构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B.按权力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

C.按职能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D.按人员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

73.组织发展起源于ZO世纪SO年代初的调查反馈方法和实验室培训运动。它的先驱是法国心理学家(D)。

A.哈特

B.孔茨C.西蒙

D.烈文

74.1957年麦格雷戈应邀到联合碳化公司与公司人事部门联合成立顾问小组,把实验室训练的技术系统地在公司使用。这个小组后被称之为(C)。

A.“团体动力小组”

B.“拓展训练小组”C.“组织发展小组”

D.“T训练小组”

75.作为一套极有系统的组织发展方案。格道式发展模式的目的在于使组织达到一种最佳状态。此模式创立者为(A)。

A.布莱克和默顿

B.欧文和卡斯特C.斯坎隆和孔茨

D.薛恩和布莱尔

76.系统变革模式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技术、结构、人员和任务四个因素构成,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和引起系统的变化。系统变革模式的创始人为(D)。

A.凯顿

B.布莱克C.斯坎隆

D.利维特

77.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加•薛恩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C)。

A.组织变革模式

B.有计划的变革模式

C.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

D.系统变革模式

78.罗宾•斯特克兹认为,组织变革的方式取决于组织成员的技术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组合,提出了(B)。

A.系统变革模式

B.情境变革模式

C.适应循环的变革模式

D.渐进式变革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突)

1.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子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ABCD)。

A.静态的组织观

B.动态的组织观C.生态的组织观

D.精神的组织观

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BD)。

A

营利组织

B.正式组织C.非营利组织

D.非正式组织

3.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将组织划分为(ABC)。

A

强制性组织

B。功利性组织C.规范性组织

D.集权性组织

4.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ABCD)。

A.

互利组织

B.服务组织C.企业组织

D.公益组织

5.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BCD)。

A.“调节”功能

B.“聚合”功能C.“转换”功能

D.“释放”功能

6.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BCD)。

A.职务

B.职权C.职责

D.职位

7.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BCD)。

A.建立法律基础B.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

C.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D.保护环境

8.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C)。

A.泰勒

B.法约尔C.韦伯

D.梅奥

9.韦伯对行政组织理论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BCD)。

A.行政的权力

B.理性——法律的权力C.传统的权力

D.超凡的权力

10.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BC)。

A.物质因素,B.激励因素C.保健因素

D.精神因素

11.西蒙指出,决策有(BC)两种极端的类型。

A.风险型决策

B.程序化决策C.非程序化决策

D.确定型决策

12.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BCD)。

A.过渡性

B.异质性C.形式主义

D.重叠性

13.里格斯在他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中,将社会形态划分为(ABC)三种基本模式。

A.农业社会

B.棱柱社会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14.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BC)。

A.一般环境

B.内部环境C.外部环境

D.特殊环境

2.邓肯从组织环境的(C)和(D)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人的分析。

A.内部与外部

B.直接与间接C.简单与复杂

D.静态与动态

15.依据学者们的研究,组织的环境分析过程主要包括(ABCD)等基本阶段。

A.环境扫描

B.环境监视C.环境预测

D.环境评价

16.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BC)。

A.平行式组织结构

B.机械式组织结构C.有机式组织结构

D.矩阵式组织结构

17.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ABCD)。

A.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B.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

C.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D.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

18.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A)和(D),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对组织的管理带来影响。

A.一般环境

B.社会环境C.政治环境

D.工作环境

19.依据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从简单与复杂、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组织存在的环境状态分别是:(ABCD)。

A.静态一简单的环境

B.静态一复杂的环境

C.动态一简单的环境

D.动态一复杂的环境

20.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其他生物的和机械的系统的结构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ABCD)。

A.稳定性

B.层级性C.相对性

D.开放性及变异性

21.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AB)两大类。

A.组织的“显结构”

B.组织的“潜结构”C.组织的“权力结构”

D.组织的“职能结构”

22.组织结构的“潜结构”的构成要素包括(ABCD)。

A.目标认同程度

B.价值趋同程度C.气质协调程度

D.能力互补程度

23.组织结构分化的方式和途径为(CD)。

A.交叉整合B.职能分解C.平行分化

D.垂直分化

24.促进组织活动一体化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ABCD)。

A.目标手段

B.政策手段C.组织手段

D,信息沟通手段

25.组织设计中应注意组织设计的程序问题。一般来讲,组织设计的程序可有两种(BD)。

A

计划设计

B.演绎设计C.项目设计

D.归纳设计

26.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AD)。

A.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产生

B.由中共中央产生

C.行使最高国家权力

D.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

27.我国省级政府包括(BCD)。

A.省级政府

B.

特别行政区政府C.自治区政府

D.直辖市政府

28.县级政府包括(ABCD)政府。

A.自治县

B.市辖区C.旗

D.自治旗

29.乡级政府行使的职权有(ABC)。

A.行政执行权

B.行政管理权C.行政保护权

D.制定行政规章权

30.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ABC)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A.自治区

B.自治州C.自治县

D.自治乡

31.我国特别行政区享有(BCD)。

A.外交权

B.立法权C.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D.独立的地方财政权

32.组织管理心理主要由(ABC)组成。

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C.组织心理

D.需要心理

33.人的行为机制主要包括(ABCD)。

A.需要

B.动机C.行为

D.反馈

34.下列因素中属于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有(CD)。

A.同事

B.监督C.工作富有成就

D.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35.推行目标激励理论的主要困难是(ABC)。

A.目标难度的确定

B.目标量化C.目标质的规定

D.目标的公平合理

36.群体发展大致经历的阶段有(ABCD)。

A.形成阶段

B.磨合阶段C.成长阶段

D.成熟阶段

37.群体意识主要包括(ABC)。

A.群体归属意识

B.群体认同意识C.群体促进意识

D.群体抵触意识

38.行政组织领导的特点是(ABCD)。

A.时代性

B.权威性C.综合性

D.执行性

39.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ABCD)。

A.法律

B.习惯C.职位

D.暴力

40.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ABCD)。

A.才能因素

B.品格因素C,情感因素

D.知识因素

41.勒温将领导者的作风分为(ABC)三种类型。

A.专制

B.民主C.放任

D.独裁

42.费德勒提出的情景因素有(BCD)。

A.关系结构

B.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C.任务的结构

D.职位权力

43.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的可靠程度的不同,决策可分为(ABC)。

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C.不确定型决策

D.经验决策

44.正确的决策目标应该具备的条件是(ACD)。

A.定量化

B.没有时间限制C.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D.要明确责任

45.西蒙的决策过程包括(ABCD)。

A.情报活动阶段

B.设计活动阶段C.抉择活动阶段

D.审查活动阶段

46.冲突的特性有(ABC)。

A.客观性

B.主观性C.程度性

D.激烈性

47.符合现代冲突观点的是(ACD)。

A.冲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B.健康的组织中没有冲突

C.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破坏性D.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建设性

48.根据冲突发生的方向,可将冲突分为(ABC)。

A.横向冲突

B.纵向冲突C.直线/职能冲突

D.工作冲突

49.回避策略中,解决冲突的方法包括(ABC)。

A

忽视

B.分离C.限制

D.妥协

50.减少冲突的策略主要有(ABCD)。

A.谈判

B.设置超级目标C.第三方介人

D.结构调整

5l.从组织沟通的一般模式和组成要素来看,组织沟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BCD)。

A

动态性

B.互动性C.不可逆性

D.环境制约性

52.以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程序为依据和标准,组织信息沟通的形式和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几种:(BCD)。

A.正式沟通

B.下行沟通C.上行沟通

D.平行沟通

53.根据沟通是否需要第三者中介传递,我们可将沟通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AC)。

A.直接沟通

B.双向沟通C.间接沟通

D.网络沟通

54.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形成和出现不同的沟通结构形式,这便是沟通的网络,一般来讲,组织沟通网络可分为两大类:(AB)。

A

正式沟通网络

B.非正式沟通网络C.双向沟通网络

D.单向沟通网络

55.戴维斯在《管理沟通与小道消息》一文中指出,口头传播方式的非正式信息交流渠道或形式主要有(ABCD)。

A.单线式

B.流言式C.偶然式

D.集约式

56.在组织沟通中,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主要有(BD)。

A.组织机构弓I起的障碍B

语言障碍C.距离障碍D.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57.组织沟通中存在的客观性障碍主要有(BCD)。

A

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B.信息过量引起的障碍

C.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D.空间距离所引起的障碍

58.组织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改变,分别是(ABD)。

A.行为的改变

B.组织体系的改变C.组织目标的改变

D.组织成员认知的改变

行政组织学习的类型可分为(BCD)。

A.复环学习

B.双环学习C.单环学习

D.三环学习

60.行政组织学习的途径包括(ABCD)。

A.组织学习

B.试验C.外部咨询

D.经验学习

61.行政组织学习途径之一的试验,可分为(AD)。

A.持续性试验

B.稳定性试验C.设计性试验

D.示范性试验

62.完善的信息系统包括(CD)。

A.信息维护系统

B.信息保持系统C.信息收集系统

D.信息交流系统

63.目前在理论界,对行政组织文化的理解主要有(ABC)等观点。

A.大行政组织文化概念B

小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C.辨证综合的行政组织文化概念D.多元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64.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向(ABCD)方向迈进。

A

法治型文化

B.开放型文化C.参与型文化

D.服务型文化

65.行政组织绩效的外延,除了内部的管理绩效,还包括:(ABC)。

A.政治绩效

B.社会绩效C.经济绩效

D.文化绩效

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构成要件:(ABCD)。

A.计划绩效

B.监控绩效C.评价绩效

D.反馈绩效

67.绩效指标包括的要素有(ABD)。

A.考评要素

B.考评标志C.考评对象

D.考评标度

68.在选择绩效评估指标时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

A.目标一致性

B.可测性C.独立性

D.差异性

69.组织变革并非凭空产生,它是有原因的。组织变革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把组织变革的动因分为两大类:(AD)。

A.外部环境因素

B.经济诱因C.利益诱因

D.内部环境因素

70.对组织管理和变革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包括:(BD)。

A.内部环境因素

B.一般环境因素C.系统环境因素

D.特殊工作环境

71.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授利维特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这些因素有:(ABCD)。

A.技术

B.结构C.人员

D.任务

72.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按权力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他认为,一般组织的权力分配情况可分成三种:(ABD)。

A.独权

B.分权C.集权

D.授权

73.罗宾•斯特克兹于

1972年提出情境变革模式。他认为,组织变革的方式取决于组织成员的技术

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组合。根据这种不同组合,他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变革型态:(ABCD〕。

A.自然性变革

B.指导性变革C.合作性变革

D.计划性变革

74.组织变革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遵循科学的、合理的变革步骤或程序。美国学者凯利认为,组织变革需经过以下步骤或程序:(BCD)。

A.反馈

B.诊断C.执行

D.评估

75.心理学家烈文从人的心理机制的变革角度,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革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ABC)。

A.“解冻”

B.“改变”C.“再冻结”

D.“适应”

76.根据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组织变革阻力产生的原因为:(ABCD。

A.心理上的抵制

B.经济原因引起的抵制

C.组织本身的阻力

D.社会的原因

77.以资料为基础的组织发展技术包括:(BD)

A.统计法

B.调查反馈法C.工作分析法

D.职位期望技术

78.组织中的工作和绩效,都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完成。以行为为中心的组织发展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ABCD)。

A.职工事业发展计划辅导

B.敏感性训练C.团队建设

D.过程咨询

填空题:

第1题:

下列属于狭义上的行政组织的是(政府)

第2题:

在古埃及掌握着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的是(法老)

第3题:

在我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全国人事的是(史部).第4题:

在我国历史上提出政权和治权相区别,主张实行“五权分立”的是(孙中山)

第5题:

职位是(人、目标与权责的结合).第6题:

下列不属于辅助机关的是(镇政府)

第7题:

影响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的诸方面中,最基本的方面是(经济环境)

第8题:

行政组织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是(分配资源的有限)

第9题:

行政组织目标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制定目标)

第10题:

不属于行政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的是(执政党执政程度和方法的变化)

第11题:

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的是

(行政组织)

第12题:

行政组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具有(政治性)

第13题:

保护环境属于体现为行政组织的(文化功能).第14题:

古雅典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

第15题:

古罗马帝国时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是(皇帝)

第16题:

英国确立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在(1688年)

第17题:

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为典型的国家是(美国)

第18题:

法国确立“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是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第19题:

确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是(秦朝)

第20题:

我国古代主管监察的御史台设立于(元朝).第21题:

1949年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是(政务院)

第22题:

马基雅维利的代表著作是(君主论)

第23题:

主张扩大行政部门权力的学者是(汉密尔顿)

第24题:

《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是(泰罗)

第25题: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泰罗)

第26题:

组织平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第27题:

提出“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三种行政组织模式的学者是(里格斯).第28题:

认为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掌好舵而不是划桨的组织理论是(企业家政府组织理论).第29题:

荀子的行政思想是(仁)

第30题:

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强调组织中专业化分工的古代思想家是(墨子).第31题:

主张政令统一,提出“尚同”组织原则的古代思想流派是(墨家)

第32题:

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的行政组织体制是

(混合制)。

第33题:

实行首长制的典型国家是(美国)

第34题:

下列属于美国总统的直属机构的是(白宫办公厅)

第35题:

英国地方行政组织不包括(州)

第36题:

我国国务院部门设置数量达到最高点是在(1982年)

第37题:

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是(情感形管理)

第38题:

行政组织编制的性质不包括(权威性)

第39题: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是(行政院)

第40题:

三公九卿制始创于(秦、汉)

第41题:

构成行政组织的物质要素有(人员、经费、物质条件)。

第42题:

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巴纳德、西蒙5柏森斯、梅奥、弗里茨).第43题:

以下属统率机关的有(国务院总理、乡长、省长)

第44题:

为使编制管理工作规范化,编制管理必须做到(程度化、标准化、制度化)

第45题:

行政组织权力变革的主要趋势是(横向分权、行政组织中地领导向普通成员分权5对社会宏观控制从集体权向分权、纵向分权)

第46题:

行政组织的物质要素包括的(经费、人员、物资设备)

第47题:

三公九卿制的“三公”是指(御史大夫、丞相、太尉)

第48题:

宋朝的地方行政组织有(州、路、县)

第49题:

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一般方法有(规制型管理、市场化管理、情感型管理)

第50题:

(发展结果的差异性、发展方向的多样性、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属于人的发展的特征。

第51题:

(有效运用人的潜能、有效开发人的潜能)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标。

第52题:

(综合激励、行为激励、目标激励、需要激励)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第53题:

(湿度、辐射、温度、噪声)属于人力资源生理开发研究的内容。

第54题:

(管理开发、环境开发、职业开发、组织开发)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

第55题:

(改善组织内部的行为方式、提高

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组织内员工满意度、提高组织内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的业务能力)属于人力资源组织开发的目标

第56题:

(国际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属于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环境。

第57题:

(消费性、时间性、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属于人力资源的一般特点。

第58题: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说法正确的是(管理的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管理系统化)。

第59题:

(综合性、实用性)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一般特点。

第60题:

(推动企业以展的内在动力、能使企业赢得人才制高点)说明了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第61题:

(采取使员工“自立自强”的策略、采取使员工“主动创新”的策略、采取使员工“乐于成事”的策略、采取使员工“积极主动”的策略)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哲学思想。

第62题:

(同素异构原理、动态优势原理、公平竟争原理、互补增值原理、激励强化原理)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63题:

(员工与企业共命运、公政平等地对待人、完整全面地看待人的因素、随机制宜、因人而异)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

第64题:

(心理行为与心理性需要、道德行为与道德性需要、社会行为与社会性需要、自我保护的行为以及需要、生理行为与生理性需要)属于员工的基本特征。

第65题:(员工的成熟和发展、员工激励、员工自我保护机制)属于员工的动态特征。

第66题:(保持、发展员工、评价、调整员工、吸收、录用员工)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第67题:(人员素质测评、工作岗位研究)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测量技术。

第68题:(层次性、整体性、多元性)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特性。

第69题:(目标制定的整体性、各个目标间不孤立、目标实施的整体性)体现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整体性。

第70题:

(道德性行为与道德性需要、社会性行为与社会性需要、心理性行为与心理性需要、生理性行为与生理性需要)属于员工的基本特征。

第71题:(员工自我保护机制、员工成熟和发展、员工激励)属于员工的动态特征。

第72题:(评价、调整员工、保持、发展员工、吸收、录用员工)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第73题:(工作岗位研究、人员素质测评)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测量技术。

第74题:

(可变性、两面性、整体性、社会性、能动性)属于人性的特征。

第75题:

目前经济管理学界中出现的人性假设学说主要有(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经济人)。

第76题:

经济人假设理论中的“经济人”又称(唯利人、实利人)。

第77题:

(约束机制、保障机制、选择机制、压力机制、动力机制)属于人本管理机制。

第78题:

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正确的是(ABCDE)。

第79题:

(连续性、收益形式多样化、动态性)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性。

第80题:

(时间支出、直接支出、心理损失、实际支出)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支出。

第81题:

(ABCDE)能够影响私人投资收益率。

第82题:

(ABCDE)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第83题:

(个体发展需求的多元性、不同员工发展需求不同、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性、员工的发展需求可能改变)说明了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多元性。

第84题:

社会保险包括(ABCDE)。

第85题:

岗位评价经常使用的方法有(评分法、分类法、排列法、因素比较法)。

第86题:

关于岗位分类法的正确描述是(成本相对较高、划分类别是关键、操作简单明了、适用于大企业管理岗位)。

第87题:下列项目中属于工资总额的项目是(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计件工资)。

第88题:下列不由企业缴纳费用的是(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第89题:下列属于投入期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的是(缓慢掠取策略、快速渗透策略、快速掠取策略)。

第90题:

薪酬可以包括(ABCDE)。

第91题: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对成本具有控制原则、对内具有分正性原则、对外具有竟争力原则、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原则)。

第92题:

起草单项工资制度的程序包括(涵盖该项工资管理制度的所有工作内容、界定制度的作用对象与范围、准确标注制度的名称、明确工资支付与计算标准)

单项选择题

A

1.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成熟与不成熟理论);

C

1.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组织环境);

2.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是一种(影响力)。

3.冲突属于(高对抗)性行为。

D

1.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E

1.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为(战略与组织结构);

2.20世纪90年代(陈国权)开始研究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并提出了组织学习系统理论OLST。

F

1.风险型决策的决策后果(可以预测,需要冒一定风险)。

G

1.国务院是由(全国人大)组织产生;

2.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3.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内容。

4.根据群体的成因分类,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5.根据行政组织文化产生的时间,行政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和(当代行政组织文化)。

6.管理方格理论有(5种)代表性的领导类型。

H

1.赫茨伯格的双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2.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克制型)。

3.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按权力来划分组织变革模式)。

4.缓解策略比回避策略更(进一步)。

J

1.解决冲突最基本的策略是(正视策略)。

2.经济性指标一般指行政组织投入到管理中的资源,其关心的是行政组织的(投入)。

L

1.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谓(管理幅度);

2.领导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领导者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3.领导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领导素质理论)的研究。

4.罗宾斯特克兹认为,组织变革的方式取决于组织成员的技术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组合,提出了(情景变革模式)。

M

1.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2.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

3.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加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

4.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Q

1.秦朝的裙县制奠定了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行政建制;

2.期望理论中的激励力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综合作用。

3.群体凝聚力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R

1.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产生(需要)

S

1.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

2.省级政府每届任期(5年);

3.市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国务院)的统一领导;

T

1.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此种形式的信息沟通为(正式沟通)。

W

1.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X

1.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组织);

2.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3.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分部化);

4.行政组织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5.行政组织决策是以(公共权力)为后盾。

6.行政组织学习的分类是在(阿吉里斯)关于组织学习方式分类的基础上提出的。

7.行政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人类文化学)和组织文化研究的影响。

8.行政组织文化主要包括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精神文化),但是受行政物质文化的客观影响。

9.行政组织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它能把组织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凝聚功能)。

10.行政组织文化相比于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的控制作用,它具有(软约束性)的特性。

11.现代观点认为,冲突(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

12.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以写实、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的交流与信息反馈,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双向沟通)。

13.效果通常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其关心的是(质量)。

14.效率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关心的是(手段)问题。

15.系统变革模式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技术、人员、结构和任务四个因素组成,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和引起系统的变化。系统变革模式的创始人为(利维特)。

Y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是(正式组织);

2.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强制性组织);

3.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

(互利性组织);

4.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5.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6.1957年麦格雷戈应邀到联合碳化公司与公司人事部门联合成立顾问小组,把实验室训练的技术系统地在公司使用。这个小组后被称之为(组织发展小组)。

Z

1.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认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非正式组织);

2.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

3.组织界限之外和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

4.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层级化);

5.组织中最佳的冲突状态是(适度冲突)。

6.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信息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汇报工作,进行情况或问题的反映等,这种沟通形式为(上行沟通)。

7.组织中自上而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如上级意见、文件、政策的下达等,这种沟通形式我们称之为(下行沟通)。

8.组织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为(平行沟通)。

9.组织学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10.组织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调查反馈方法和实验室培训运动,它的先驱是法国心理学家(烈文)。

11.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奥梅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12.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反比例关系);

13.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分权制);

14.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时无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集权制);

15.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16.在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7.在决策理论研究领域,杜鲁门提出了(团体决策模型)。

18.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4)各层次;

19.作为一套极有系统的组织方案,格道式发展模式的目的在于使组织达到一种最佳状态。此模式创立者为(布莱克和默顿)。

括号在前

20.(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21.(锡盟)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2.(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23.(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24.(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

25.(发现问题)是行政组织进行决策的起点。

26.(调查研究)是行政组织决策科学化的基础。

27.(中枢系统)是行政组织决策的中心。

28.(选择方案)是决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29.(冲突分析)是管理冲突的基础。

二、多单项选择题

A1、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B1、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机械式组织结构、有机式组织结构)。

C1、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聚合”功能、“转换”功能、“释放”功能)。

2、从组织沟通的一般模式和组成要素来看,组织沟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动态性、互动性、不可逆性、环境制约型)。

3、促进组织活动一体化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目标手段、政策手段、组织手段、信息沟通手段)。

4、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主要由(定量化调查、系统化调查、程序化调查)。

5、冲突的特性有(客观性、主观性、程度性)。

6、冲突经历的阶段包括(潜代阶段、认知阶段、行为阶段、产生结果阶段)。

D1、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2、邓肯从(简单迂夫子)和(动态与静态)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3、戴维斯在《管理沟通与小道消息》一文中指出,口头传播方式的非正式信息交流渠道或形式主要有(单线式、流言式、偶然式、集约式)。

4、对组织管理和暴光方式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一部环境因素、特殊工作环境)。

F1、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才能因素、品格因素、情感因素)。

2、费德勒提出的情景因素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人物的结构、职位权力)。

3、符合现代冲突观点的是(插图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冲突有些对组织具有破坏性、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建设性)。

G1、管理学家W。理查德。斯格特在其《组织理论》一书中,认为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为(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环境)

2、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

3、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组织的环境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环境扫盲、环境监视、环境预测、环境评价)。

4、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

5、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的可靠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6、根据冲突的内容可把冲突分为(权力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

7、根据冲突发生的方向可把冲突分为(横向冲突、纵向冲突、直线/职能冲突)。

8、根据沟通是否需要第三者介入传递,我们可将沟通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直接沟通、间接沟通)。

9、根据国外组织行为研究者的试验和探究,正是沟通网络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链式、环式、Y式、星式、全通道式)。

10、根据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组织变革阻力产生的原因为:心理上的抵制、组织本身的阻力、经济原因引起的抵制、社会的原因)。

11、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工作再设计的途径和方按为(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

H1、回避策略中解决冲突的方法包括(忽视、分离、限制)。

2、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按权力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他认为,一般组织的权力分配情况可分为三种(独立、分权、授权)。

J1、减少冲突的策略主要由(谈判、设置超级目标、第三方介入、结构调整)。

2、“绩效”的英文performance,从单纯语义学的角度看,表示(成绩、效率、成效、效果)。

3、绩效指标包括的要素有(考评要素、考评标志、考评标度)。

K1、科学决策原则主要包括(预测原则、程序原则、可行性原则、信息原则)。

L1、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性)。

2、里格斯在他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中,将社会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

3、勒温将领导者的作风分为(专制、民主、放任)三种类型。

4、罗宾斯特。克兹与1972年提出情景变革模式,他认为,组织变革的方式取决于组织成员的技术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组合。根据这种不同组合,他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变革形态(自然性变革、指导性变革、合作性变革、计划性变革)。

M1、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的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的运用关系,将组织划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2、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

3、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4、美国学者西蒙认为构成权力的基础有(信任的权威、认同的权威、制裁的权威、合法的权威)。

5、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授利维特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这些因素有(技术、人员、结构、任务)。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7、目前在理论界,对行政组织文化的理解主要有(大行政组织文化概念、小行政组织文化概念、辩

证综合的行政组织文化概念)观点。

Q1、群体发展大致经历的阶段有(形成阶段、磨合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

2、群体意识主要包括(群体归属意识、群体认同意识、群体促进意识)。

3、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法律、职位)。

R1、人的行为机制主要包括(需要、动机、行为、反馈)。

2、人经历挫折后在行为方面的消极反应主要有(防卫、替代、攻击)。

S1、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

2、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其他生物的机械系统的结构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稳定性、层级性、相对性、开放性与变异型)。

3、我国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辖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独立的地方财政权)。

4、实现决策程序法制化,应该规范的程序由(调查程序、方案设计程序、可行性论证程序、社会交流程序)。

T1、推行目标激励理论的主要困难是(目标难度的签订、目标量化、目标的公平合理)。

2、团队建设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能的计划性活动。开展团队建设也必须要经历下列三个过程(解冻、采取行动、再冻结)。

W1、韦伯对行政组织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理性—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2、我国省级政府包括(省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自治区政府、直辖市政府)。

3、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向(防止型文化、开放型文化、参与型文化、服务型文化)方向迈进。

4、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构建的途径有(道德建设途径、领导素质途径、行政体制机制途径)。

5、完善的信息系统包括(信息收集系统、信息交流系统)。

X1、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静态的组织观,动态的组织观,生态的组织观,精神的组织观)。

2、西蒙把决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找到一个需要工作决策的时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当时的情况及对未来的预测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

3、西蒙指出,决策有(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两种极端类型。

4、西蒙的决策过程包括(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抉择活动阶段、审查活动阶段)。

5、行政组织领导的特点是(时代性、权威性、综合性、执行性)。

6、行政决策的特征主要是(主体的他特殊性、决策内容的特殊性、决策依据的特殊性)。

7、行政组织学习的类型可分为(双环学习、单环学习、三环学习)。

8、行政组织学习的途径包括(试验、外部咨询、经验学习)。

9、行政组织学习途径之一的试验,可分为(持续性试验、示范性试验)。

10、行政组织文化构建中最重要的两条原则是(目标原则)和(以人为中心的原则)。

11、行政组织绩效的外延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

12、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罕见的白花和环境的被动性、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行政组织环境的互相作用兴)。

13、县级政府包括(自治县、市辖区、旗、自治旗)。

14、乡政府行使的职权有(行政执行权、行政管理权、行政保护权)。

15、下列因素中属于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有(工作富有成就、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16、现代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包括(中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情报信息系统)。

17、心理学家列文从人的心理机制的变革角度,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变革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解冻、改革、再冻结、适应)。

Y1、依据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从简单与复杂、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组织存在以下几种环境状态:(镜头—简单环境、静态—复杂环境、动态—简单环境、动态—复杂环境)。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目标的设置、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工作的性质)。

3、以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程序为依据和标准,组织信息沟通的形势和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几种(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型关图)。

4、以资料为基础的组织发展技术包括(调查反馈法、职位期望技术)。

5、一个有效的极小孤立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构成要件(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反抗绩效)。

6、由于团队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不同,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比较常用的团队建设的方式或模式有(目标建立模式、问题分析模式、角色分析模式、人际模式)。

Z1、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职务、职权、职责)。

2、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工作环境)。

3、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组织的“显结构”、组织的“潜结构”)。

4、组织结构分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平行分化、垂直分化)。

5、组织结构的“潜结构”的构成因素包括(目标认同程度、价值趋同程度、气质协调程度、能力互补程度)。

6、组织设计中应注意组织设计的程序问题。一般来讲,组织设计的程序可有(演艺设计、归纳设计)。

7、组织管理心理主要由(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

8、组织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改变,分别是(行为的改变、组织体系的改变、认知的改变)。

9、组织沟通中存在的客观性障碍主要有(下行过量引起的障碍、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空间距离引起的障碍)。

10、组织变革并非凭空产生,它是有原因的。组织变革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把组织变革的动因分为两大类(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

11、组织变革取决于预期的成效,必须遵循科学的、合理的变革步骤或程序,美国学者凯利认为,组织变革需经过以下步骤或程序(诊断、执行、评估)。

12、组织中的工作和绩效,都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完成,以行为为中心的组织发展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职业事业发展计划辅导、敏感性训练、团队建设、过程咨询)。

13、组织诊断是组织变革的重要步骤和必要环节。组织诊断应本着眼于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组织结构、组织程序、信息与控制、组织行为)。

14、正确的决策目标应具备的条件是(定量化、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明确责任)。

15、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形成和出现不同的沟通结构形式,这便是沟通的网络,一般来讲,组织沟通网络可分为两大类(正式沟通网络、非正式沟通网络)。

16、在组织沟通中,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主要有(语言障碍、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17、在选择绩效评估指标时应遵循的原则有(目标一致、可测、独立、差异性)。

三、名词解释

1、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的要素构成,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是为推行国家政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一切行政机关的综合体。

3、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意识,并以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强制性组织:强制性组织是指采取物理威逼手段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社会组织;如军队,监狱,劳教所等。

5、功利性组织:功利性组织是指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诸如增减薪水、调整奖金、办法奖品等手段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社会组织;如工商企业,银行等。

6、规范性组织:规范性组织以荣誉的报偿或规范作为管理部属的方式。如教会、学校等。

7、互利组织:互利性组织。这是一种以组织内部成员间互获利益为目标的组织,这类组织追求的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利,如政党、工会组织、职业团体(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宗教团体。

8、服务组织:服务组织的基本功能是以服务为主。组织的受惠者,是公众中与组织有直接接触者,如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均属于这类组织。

9、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一种以追求、运用、分配社会公共权力为基本目标的组织。国家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军队等均属于政治组织。

10、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物质财富的职能。如银行信贷组织,商业组织、保险公司等均属于之类组织内。

11、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12、文化组织:文化性组织是指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的,以为社会提供和创造精神财富的职能。

13、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

14、霍桑实验: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5、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来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

16、帕森斯: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年-1979年)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经济与社会》、《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

17、理性—法律的权力:依据对标准规则模式的“合法性”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到有权指挥的人的权力的信念。

18、成熟—不成熟理论:“成熟—不成熟”理论是研究人的个性和组织关系的一种理论,美国的阿吉里斯认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有一个过程,就是从不成熟到成熟,最后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个性。

19、棱柱模式理论:棱柱模式理论是由里格斯创立的。里格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20、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指所有潜在影响组织运行和组织绩效的因素或力量。

组织环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划分组织环境的类型,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在认识环境、把握环境。

2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22、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值外语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23、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24、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意味着组织的决策者不能得到关于环境因素及其变化的足够的和充分的信息,因而难以预测到环境的变化,把握环境因素之间以及环境因素对组织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

25、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26、组织结构的分化:就是将组织结构系统分割为若干分支系统,每一分支系统均与外界环境发生特定的关系。通常组织结构分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平行分化,二是垂直分化。

27、组织结构层及化:组织结构层及化就是根据劳动分工将组织垂直划分若干个等级层次,每个层级的权力大小、管辖范围及职责地位自上而下逐级减小。

28、组织结构的分部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

29、组织的“显结构”: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结合。

30、组织的“潜结构”:组织的“潜结构”是指把组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

31、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32、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构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33、集权式组织结构: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

34、分权式组织结构: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

35、直线式组织结构:直线式组织结构是最早被采用,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行政组织由最高行政主管至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起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关,形同直线。

36、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是将直线式和职能式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在统一的行政系统之外,按照管理专业化原则,另设一套职能机关,在行政指挥系统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处理专业行政事务。

37、事业部式组织结构: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又称分权式组织结构。它是适应现代社会组织规模日趋庞大、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变化迅速、基层单位自主经营日益重要的趋势而产生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分权化。

38、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就是由纵横两种管理系列组合而成的方形结构。

39、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40、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日常办公机构,是协助国务院主要领导组织会议决定事项的实施的中央政府机构。

41、总理负责制:所谓总理负责制,即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42、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为中国大陆地区乡(镇)所辖的行政村的村民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产生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3、民主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44、人的需要:需要是指人对改变自身当前存在与发展条件的主观渴望与内在冲动。需要实质上是人因某种心理或生理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

45、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6、群体: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47、群体归属意识:这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

48、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49、群体规范:所谓群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不遵循规范就要受到谴责或惩罚。

50、领导: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心的过程。

51、行政组织的领导:行政组织的领导就是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52、领导影响力:所谓影响力就是一个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者的影响力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和重要。领导者影响力的大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例如地位、权力、知识、能力、品德和资历等因素。

53、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叫强制性影响力。指的是由组织赋予的在经理人实行之前就获得了的要被领导者服从的影响力,其核心是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影响力。

54、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形成的一种自然性影响力,它既没有正式的规定,没有上下授予形式,也没有合法权力那种形式的命令与服从的约束力,但其影响力却比权力性影响力广泛、持久得多。

55、行政组织决策:行政组织决策是指行政组织主体在处理公共行政事务时,为履行公共行政组织职能,实现公共行政组织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科学制定和合理抉择行动方案的组织活动过程。

56、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风险。

57、不确定型决策:所谓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测的。

58、行政组织决策程序:行政组织决策程序是指行政组织在决策过程中所必须经过和遵循的工作次序和工作步骤。

59、参谋咨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是由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采用官方或者非官方的形式专门从事智力开发,协助中枢系统进行决策的辅助性组织。

60、组织决策科学化:所谓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行政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

61、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是指那些常见的、定型的和重复性的决策。

62、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就是指决策者依据一定的科学方法或技术而进行的决策。

63、行政组织决策体制: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就是指进行行政组织决策的体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担行政组织决策任务的机构。

64、冲突: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65、工作冲突:当人情货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相互依赖或密切相关而出现指责分歧和工作矛盾时,就可能产生工作冲突。

66、直线/职能冲突:主要发生在任务单位与职能部门间的冲突,焦点常在资源分配上或职能部门干预任务系统的决策方面。

67、仲裁解决法:当冲突发生后,通过协商已经无法解决时,这就需要第三者或较高阶层的专家、领导出面调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

68、组织沟通:组织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双向交流信息的一个互动过程。

69、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70、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控制,自由选择沟通渠道。

71、单向沟通:所谓单向沟通,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是在语言和情感都不

要信息的反馈。

72、双向沟通:所谓双向沟通,指信息的发讯者与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对受训者发出信息之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发送和反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

73、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指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74、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指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的汇报工作等。

75、平行沟通:平行沟通,又称横向沟通。指在最终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76、书面沟通:书面沟通是指以书面文字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通知、书信等。

77、口头沟通:口头沟通是指以口头语言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如演说、谈判、电话联系等。

78、知识: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机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资讯;此外也包括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

79、学习:学习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系统性、创造性的活动。

80、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行政组织学习: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能力,进行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

82、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府永远是一个没有发展终点的概念,是一个永不停顿变化着的概念。

83、单环学习: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机构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

84、双环学习: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这种学习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反馈环,双环学习也叫“变革型学习”。

85、三环学习:是对学习过程本身、学习的方式提出质疑,并加以改进。

86、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组织学习;二是组织的知识;三是组织的记忆。

87、行政组织文化:所行政谓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合。

88、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合。

89、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亚文化通常在大型组织内部发展起来,反映了其中一些成员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情景和经历。

90、行政组织文化的阻抑功能:行政组织文化中也包含着一定的消极、不良的因素,它们也可以被行政组织内的成员所接受,进而在行政行为和行政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如独裁专断、官僚主义、推托责任等行为和作风。

91、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表彰先进人物等方法,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行政行为的导向。

92、激励法:即运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两者相结合的鼓励,通过开展批评、奖励、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等活动,给先进以荣誉、让先进得实惠,激发全体组织成员的事业进取心,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身的行政工作成就建立在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之上。

93、绩效管理:一般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将行政组织绩效管理视为为了维持和改进行政组织的绩效水平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二是认为行政组织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技校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94、目标管理:可以视为较早期的绩效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将组织的职能细化为特定时期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此为核心建立指标体系,借此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的方法。

95、标杆管理:所谓标杆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杆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

96、绩效评估:所谓绩效评估,就是用实现确定好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绩效实践状况,以确定绩效实践水平的活动。

97、组织变革: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

98、组织发展:所谓组织发展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99、以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变革:主要是引进与采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以及技术改造,来进行组织的变革。

100、与系统为中心的组织变革:就是从组织与环境适应和整体系统的立场,对最终的结构系统、技术系统、价值系统、社会心理系统、孤立系统进行改革、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101、以资料为基础的组织发展技术:是指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特别强调向组织成员收集有关组织现状和问题的具体资料,然后再与这些资料为基础分析问题,研讨解决问题与改进的办法。

102、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

103、目标管理:就是通过目标的共同参与和制定,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

104、工作扩大化: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范围的扩大或工作多样性,从而给员工增加了工作种类和工作强度。工作扩大化使员工有更多的工作可做。

105、工作丰富化:所谓的工作丰富化是指在工作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自主权和控制权。

工作丰富化与工作扩大化、工作轮调都不同,它不是水平地增加员工工作的内容,而是垂直地增加工作内容。

106、斯坎隆制:斯坎隆是美国拉帕因梯钢铁厂的工会负责人。在他提议下提出的劳资合作管理方式称为斯坎隆制。该方法形成一种劳资合作,节约劳动支出,集体奖励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与改革制度。

107、格道式发展:格道式发展

又称方格训练,是从布莱克和穆顿领导行为的管理方格理论派生出来的一种全面系统改进组织的发展技法。运用此技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企业组织计划和沟通效率,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108、过程咨询:过程咨询是指组织成员借助于掌握专业技术的咨询顾问的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咨询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自行了解、认识、分析和处理,包括沟通、角色扮演、群体功能、群体规范、领导、群体间关系等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完成组织的任务。

109、团队建设: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率的计划性活动,其目的在于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处理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协调和改进群体内部关系,发挥群体效率,提高组织效率。

110、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111、调查反馈法:通过问卷表调查和分析某单位的工作,发现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见,并把这些材料反馈给参加问卷调查的人。这一方法可以发现组织的现实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改革动力和确定努力的方向。

四、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下列几种:一、组织目标;二、机构设置;三、人员构成;四、全责体系;五、制度规范;六、资金设备;七、技术;八、信息沟通;九、团体意识;十、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答: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具有下列特征:(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非自发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内部分成各部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内各个职位,按照等级

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如政府组织,军队组织等。

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答: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窃取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以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征:(1)自发性;(2)内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答:最终的国内救生组织系统内部诸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它具体表现为组织系统的功效与作用。组织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第二,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偕同效应,提高组织效率;

第三,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5、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答: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第一,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第二,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第三,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第四,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第五,行政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析行政组织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答: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7、简析行政组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第二,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第三,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第四,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第五,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8、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答: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为:(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9、简述科学管理学派的组织观。

答:第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第二,要提高效率,就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三,实行刺激性工资制度,实行“差别计件制”案组织成员的绩效来支付报酬,鼓励竞争;第四,将组织的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第五,实行职能工长制;第六,实行组织控制和例外原则。

10、简述法约尔的组织管理原则。

答:第一,实行专业分工;第二,权力与责任相一致;第三,纪律;第四,统一指挥;第五,统一指导;第六,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第七,理想的工作报酬;第八,权力集中;第九,等级链;第十,秩序;第十一,公平;第十二,人员任期稳定;第十三,主动性;第十四,团队精神。

11、简述韦伯理想型官僚组织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明确分工;第二,严格的层级节制;第三,严明的组织纪律;第四,规范的录用制度;第五,实行任命制;第六,固定的薪俸制度。

12、简述人际关系学派的组织理论观点。

答:第一,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第二,组织成员不单纯是受经济奖励的刺激,而且受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刺激;第三,在正式组织之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第四,考虑到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第五,领导不仅需要具有有效的技术才能,同时应具有有效的人际关系技能。

13、简述动态平衡组织理论的思想观点。

答:第一,组织本质论;第二,组织环境论;第三,组织平衡论;第四,组织要素论;第五组织沟通论;第六,组织责任道德论;第七,领导职能论。

14、简述权变组织理论的理论观点。

答:第一,组织是个系统,它由各分系统构成,组织与外界环境具有相互影响与相互适应的关系;第二,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求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及组织内部各分系统中的最大一致性;第三,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变量形态,即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其适当的关系模式,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提出最适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系统。

15、简述里格斯的“棱柱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异质性。即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内,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行为观念;第二,形式主义。即“应然”和“实然”相背离,法律规定和实际执行不一样,所说和所做不一致;第三,重叠性。即执行特定功能的机构相互重叠。

16、简述行政组织环境的特点。

答:第一,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第二,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第三,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第四,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

17、简述影响行政组织运作的外部环境因素。

答:影响行政组织运作的外部环境因素有:第一,政治环境;第二,经济环境;第三,法律环境;第四,科学技术环境;第五文化环境。

18、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包括:第一,资源的提供者;第二,服务的对象;第三,利益群体;第四,政府组织。

19、简要分析行政组织环境的构成因素。

答: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舆论环境。(1)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体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2)

立法机构是政府组织环境的又一重要构成因素。(3)

作为政府组织的组织环境,司法机构通过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对政府机关、政府官员是否遵守宪法和法律实行监督。(4)

军事力量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执行国家对内对外职能的重要工具;(5)

社会组织也是政府的组织环境之一。

20、简述艾德奇关于组织环境维度的主要观点。

答:第一,环境的容纳力;第二,环境的同质性程度;第三,环境的稳定性;第四,环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第五,组织领域的一致性程度;第六,环境的混乱程度。

21、简述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

答:第一,静态-简单的环境;第二,静态-复杂的环境;第三,动态-简单的环境;第四,动态-复杂的环境。

22、如何进行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

答:组织的环境分析包括环境扫盲、环境监视、环境预测、环境评价四个基本过程。环境扫描是对环境的整体作一般性的观察;环境监视是对组织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追踪;环境预测是对环境变化的方面、范围和所大、强度等做出一些可能的预测;环境评价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目前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对组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预测环境变化如何影响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并解释其原因。

23、简述行政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内部策略。

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源储备;第二,平衡策略;第三,预测和计划策略;第四,平抑以及定量配给的策略;第五,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24、简述行政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外部策略。

答:这些外部策略主要包括:第一,竞争策略;第二,合作策略;第三,参与管理;第四,公共关系。

25、简述组织结构的特征。

答:第一,组织结构的稳定性;第二,组织结构的层级性;第三,组织机构的相对性;第四,组织结构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26、简述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1)组织图;(2)职位;(3)工作说明书;(4)法令规章;(5)权力关系模式;(6)沟通网络;(7)工作流程。

27、简述组织结构的功能与作用。

答:行政组织结构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整合功能;(2)效率功能;(3)控制功能;(4)沟通功能;(5)心理需求功能。

28、简述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缺点。

答:优点:(1)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有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2)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沟通;(3)组织目标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缺点:(1)过多的层级结构,容易带来沟通和协调上的困难;(2)层级结构的存在形成了成员间身份与地位的高低,这种差别容易加大相互间的距离,造成沟通上的障碍。

29、促成组织结构分部化的动因有哪些?

答:一是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和组织规模的扩张,促使组织必须将组织工作予以分析、划分和分类;二是通过分部化,可使各部门皆有明确的分工与指责范围;三是通过分部化,可以使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确定下属人员的工作范畴;四是分部化符合专业化的需要;五是组织协调与控制的需要。

30、简述组织结构分部化的依据与方式。

答:组织结构分部化的依据与方式为:第一,按职能分部化;第二,按行业和产品分部化;第三,按区域分部化;第四,按服务对象分部化。

31、简述组织结构分部化应遵循的原则。

答:组织结构分部化应遵循的原则:(1)职掌明确,机能一致;(2)单一指挥;(3)从属关系明确;合理竞争;(5)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相配合。

32、影响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有:第一,下级的教育、训练和技能;第二,工作性质与计划程度;第三,管理技术与工艺水平;第四,权力模式和授权的程度;第五,组织环境和组织状况。

33、间析组织结构整合或一体化的途径与手段。

答:组织结构整合或一体化的途径与手段主要有:第一,目标手段;第二,政策手段;第三,组织手段;第四,信息沟通手段。

34、简述行政组织设计的程序与步骤。

答:行政组织设计的程序与步骤:第一,明确组织目标;第二,决定达成目标所需的计划与配置单位;第三,决定实施计划的作业与配置职位;第四,权责分明;第五,制定组织规程和规章制度。

35、简述国务院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机关和行政机关表明了国务院的性质,即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一系列的行政管理活动,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的最高的国家机关。由此性质可见,国务院在全国行政机关系统中居最高地位。它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务院各部委的工作。不过,国务院是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产生的,必须对全国人大

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因此,相对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来说,国务院处于从属地位。

36、简述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其地位的具体表现。

答;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其地位的具体表现为:(1)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行政工作。(2)国务院统一领导各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3)国务院规定中央和省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分,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4)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对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各级行政机关必须遵照执行。

37、简述国务院的职权内容。

答:国务院的职权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行政立法权;(二)行政提案权;(三)行政

领导与管理权;(四)行政监督权;(五)人事行政权。

38、简述省级政府职权的主要内容。

答:省级政府职权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1)行政执行权;(2)行政领导和管理权;(3)地方行政立法权与制令权;(4)行政监督权;(5)人事行政权;(6)行政保护权。

39、简述民族区域自治政府的设置原则。

答:第一,坚持以民族聚居原则为基础;第二,参酌现实条件和历史情况;第三,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为目标;第四,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力。

40、特别行政区长官行使的主要职权有哪些?

答:(一)领导特别行政区政府;(二)负责执行本法和依照本法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其他法律;(三)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公布法律;签署立法会通过的财政预算案,将财政预算、决算报中央人民政府备案;(四)决定政府政策和发布行政命令;(五)提名并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下列主要官员;(六)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各级法院法官;(七)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公职人员;(八)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就本法规定的有关事务发出的指令;(九)代表特别行政区政府处理中央授权的对外事务和其他事务;(十)批准向立法会提出有关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动议;(十一)根据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的考虑,决定政府官员或其他负责政府公务的人员是否向立法会或其属下的委员会作证和提供证据;(十二)赦免或减轻刑事罪犯的刑罚;(十三)处理请愿、申诉事项。

41、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第一,适应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第二,适应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求;第三,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

42、简述群体心理包括的主要内容。

答:群体心理崩溃群体心理的基本理论、群体动力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等内容。

43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2)安全上的需要。(3)感情上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44、简述双因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答:双因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更多考虑人的生活性、感情性、心理性需要,充分重视人的成就欲与事业心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中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这点将越来越重要。要尽可能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的转化所导致的激励成本上升和激励手段减少。

45、简述期望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一是理性的人的前提是否具有普遍性;二是期望概率比较难把握;三是考虑没有负目标价值的影响。

46、简述公平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1)可操作性比较差;(2)完全将公平感当作消极因素。

47、管理者应如何重视挫折与管理的关系?

答:(1)注意挫折教育;(2)学会关心与宽容;(3)避免挫折;(4)心理宣泄与心理治疗。

48、简述群体功能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第二,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第三,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49、简述群体意识所包含的内容。

答:第一,群体的旧归属意识;第二,群体的认同意识;第三,群体的促进意识。

50、简述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内容。

答: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可划分为:自然凝聚力;

工作凝聚力;

领导凝聚力

;作用:第一,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第二,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第三,群体凝聚力与员工个人的成长。

51、简述行政组织领导的特点。

答:行政组织领导的特点:(1)时代性;(2)权威性;(3)综合性;(4)执行性。

52、简述行政组织领导的基本职能。

答:第一,决策职能;第二,组织职能;第三,用人职能;第四,协调职能;第五,监督职能;第六,教育职能。

53、领导影响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领导影响力是整个领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第二,领导影响力影响着组织群体的凝聚力与团结;第三,领导影响力可以改变和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

54、简述领导素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领导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领导素质理论的研究。所谓领导素质理论也称“完人理论”,是专门探讨究竟什么是理想的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的理论。

55、简述领导方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美国学者布莱克和默顿于1946年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管理方格理论仍然沿用了两个维度,一个是对人的关心,一个是对生产的关心。方格中从1到9表示从低到高的9种程度,共形成81种不同的领导类型。管理方格理论并不是简单地用于将领导划分为不同类型,而是用于评价和训练管理人员的一种理论模式。

56、简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俄核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界卡曼首先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是反映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成熟程度之间的曲线关系。

57、简述领导者心理素养的主要内容。

答:主要包括:(1)乐观的情绪;(2)坚强的意志;(3)广泛的兴趣;(4)开朗的性格。

58、简述领导艺术的特点。

答:(1)随机性;(2)创造性;(3)多样性;(4)科学性。

59、领导者在用人工程中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答:第一,扬长避短原则;第二,职能相称原则;第三,诚信不疑原则;第四,明责授权原则;第五,用养并用原则。

60、简述行政组织决策的特征。

答:第一,行政组织决策主体的特殊性;第二,行政组织决策内容的特殊性;第三,行政组织决策依据的特殊性;第四,行政组织决策作用方式的特殊性;第五,行政组织决策后果的特殊性。

61、简述常见的行政组织决策的主要类型。

答:常见的行政组织决策的主要类型有:(1)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2)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3)程序决策和非程序决策;(4)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62、拟定方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方案本身要有可行性;(2)方案要有多样性;(3)方案要有完备性;(4)方案要有突破性;(5)方案尽可能定量化。

63、决策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时,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答:(1)方案的选择要以目标为准绳;(2)方案的选择要坚持整体利益的原则;(3)方案的选择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4)方案的选择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64、组织决策的理论模型的主要创始人是哪几位?

答:一,理性决策模型的创始人是美国行政学家西蒙;二,系统分析模型的创始人是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三,渐进决策模型活动创始人是美国政治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四,团体决策模型活动创始人是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

65、简述冲突定义的要点。

答:这一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冲突可能发生于个人之间,也可能发生于群体之间;(2)冲突是目标和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产生的;(3)冲突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66、简述冲突的积极功能。

答:(1)对组织成员的心理影响是:寻找差距、奋发图强等;(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相互吸引、增强凝聚力等;(3)对工作动机的影响是:激起竞争、发挥创造力等;(4)对工作协调的影响是:加强协调、有利于开展工作等;(5)对组织效率的影响是:要求更为完善、决策更为周密等;(6)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影响:保持相对平衡,促进组织发展。

67、简述冲突的消极功能。

答:(1)对组织成员的心理影响是:紧张、焦虑、痛苦等;(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对立、攻击、威胁等;(3)对工作动机的影响是:不服从分配、不愿与冲突方配合等;(4)对工作协调的影响是:相互封锁、相互抵触等;(5)对组织效率的影响是:互相扯皮、互相攻击和减低工作效率;(6)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影响:有可能使组织在内乱中濒临解体。

68、冲突经历的主要阶段有哪些?

答:(1)潜伏阶段;(2)认知阶段;(3)行为意向阶段;(4)行为阶段;(5)产生结果阶段。

69、简述冲突处理的模式。

答:(1)回避型;(2)争斗型;(3)克制型;(4)妥协型;(5)协作型。

70、基本的冲突处理策略主要有哪几种?

答:第一,回避策略;第二,缓解策略;第三,正视策略。

71、引起冲突的策略主要有哪些?

答:(1)造成一定阶段、一定范围的目标差异;(2)选派开明的领导者;(3)开辟多种信息渠道;(4)结构调整。

72、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构成要素。

答:第一,发讯者;第二,编码;第三,信息;第四,渠道或媒介;第五,受讯者;第六,译码;第七,受讯者的反应;第八,反馈。

73、简述组织沟通的特性。

答:沟通的动态性;第二,沟通的互动性;第三,沟通的不可逆性;第四,沟通的环境制约性。

74、简述非正式组织沟通及其优缺点?

答:非正式沟通是指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与正式沟通相比,具有迅速、灵活、程序简单的特点。缺点是难以控制,信息易于失真。

75、比较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优缺点。

答:(1)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迅速;(2)单向沟通的效果较差,而双向沟通比较准确,沟通的效果较好;(3)单向沟通比较严肃、呆板;双向沟通比较灵活、自由,有助于建立和巩固双方的情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76、简析下行沟通的特点及其存在的弊端。

答:(1)给下属指明工作的目标,明确其责任和权力;(2)领导以下属协商解决问题,可以增强下属的归属感;(3)可以增进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了解。缺点是由于信息是逐级传递的所以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信息的搁置、误解、歪曲,从而影响沟通的效果。另外还会形成“权力气氛”和使下级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7、简析上行沟通的优点与合理运用。

答:优点:(1)下级将自己的看法、意见向上级反映,能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能够增强下级的参与感;(2)上级可以了解下级的状况、存在的问题等,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要想真正运用好上行沟通,还有一段路要走。主要是改变目前管理层级过多、沟通渠道不畅、领导作风不民主等。

78、简析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的利弊。

答:书面沟通的优点:信息可以长期保存;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在表达方式上比口头沟通更为详尽。其缺点是受时间限制,适应情况能力较差,容易影响受讯者的情绪等;口头沟通的好处是:简便易行;沟通双方都有向对方反映的机会,可以当场解决问题;在沟通过程中可以运用情感交流,提高沟通效果。其缺点是:受到时空的限制;随机性强;造成心理压力和紧张等。

79、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明确性原则;第二,准确性原则;第三,需要原则;第四,计划原则;第五,反馈原则;第六,在战略上使用非正式沟通原则。

80、如何理解学习的定义?

答:学习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系统性、创造性的活动。是一个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其次,学习是相对持久的变化,只有形成了新的行为模式才能称为学习。再次,并非每一个学习过程都必然终结于明显的行为,有些学习行为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展示。最后,学习被界定为经验引起的结果。

81、如何理解组织学习的定义?

答:组织学习是指,最终乘员不断获取新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这一定义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认知的改变、行为的改变、组织体系的改变;(2)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健康和谐的发展;(3)组织学习体现了系统与持续的精神理念。

82、如何理解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区别?

答:(1)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是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2)学习型组织和组织学习是很容易被混淆的概念。学习型组织的焦点是“WHAT”,组织学习的焦点是“HOW”;(3)组织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83、简述行政组织学习的特点。

答:第一,行政组织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第二,行政组织学习是一种系统化、持续化的过程;第三,行政组织学习应对环境变化,提高行政组织治理能力的学习过程;第四,行政组织学习可以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多方面的改善;第五,行政组织学习有助于促进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84、简述行政组织学习的功能。

答:(一)提升行政组织成员的素质;(二)促进学习型政府建设;(三)顺应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对行政组织环境的置换;(四)有利于创造面向民众、公务员和世界的“生态政府”;(五)促进行政组织系统开放化和行为的社会整合能力。

85、如何理解行政组织学习的障碍之——盲目?

答:盲目指组织无法感知外界变化或机遇。由于外界变化太过缓慢,或组织对变化的抗拒,或由于变化会影响到一些人的既定利益,组织对明显的问题或外界变化视而不见。因此,对于外界变化的盲目,将导致组织学习无法正常开始,使得组织最终的原地徘徊,也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

86、简述“学习型政府”的内涵。

答:(1)就政府机构内部而论,政府应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化制衡机制,它授予每个公务员的权力是有限的,但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公务员可以充分行使其权力,当然,其权力的行使也受到其它机构的制衡;(2)就政府机构外部而论,政府组织是一个开放型的机构,它同其它社会组织相互交换信息,互相进行学习。学习型政府永远是一个没有发展终点的概念,是一个永不停顿变化着的概念。

87、如何理解“生态政府”的含义?

答:建立“生态型政府”首先要对政府内部的资源进行生态整合,以民主政治为目标,以学习型政府的理念作为理论基础,通过与公务员之间关系的最优化和良好互动,促进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完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竞争力和效率。其次,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来同组织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人员、信息、文化等能量的交换,使其内部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和信息回应,实现政府的自我调节、整合政府形象,并促使政府成为自由、开放、便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共享学习成果的系统。

88、简述行政组织学习的途径。

答:(1)组织培训;(2)试验;(3)系统解决问题与经验学习;(4)外部咨询。

89、行政组织文化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答:特点:(1)民族性;(2)无形性和潜在性;(3)稳定性和变革性;(4)软约束性和强制性的统一;(5)观念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功能:第一,目标导向功能;第二,凝聚功能;第三,激励功能;第四,控制功能;第五,阻抑功能。

90、简析我国当代组织文化的走向及其原因。

答:第一,由封闭型组织文化向开放型组织文化转变;由人治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法制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第三,由集权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参与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第四,由全能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分化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由管制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

91、简析我国行政组织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第一,以“公仆精神”为代表的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第二,以“廉价政府”为代表的效率型行政组织文化;第三,以“公民导向”为代表的民主型行政组织文化;第四,以“依法行政”为代表的法制型行政组织文化。

92、结合实际简析构建行政组织文化的意义。

答:(1)行政组织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行政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不同组织的不同行为方式融入相应的组织当中。(2)不同的行政组织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3)行政组织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4)建设行政组织文化,一方面要立足于传统,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

93构建行政组织文化应该遵循哪些原则,选取怎样的途径?

答:建设行政组织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的原则:第一,目标原则;第二,价值原则;第三,创新原则;第四,参与原则;第五,以人为中心的原则。途径:(1)加强行政组织人员的道德建设,强化责任意识;(2)培养具有核心文化素质的领导,发挥领导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3)完善激励机制,形成有压力感的组织文化氛围;(4)开展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第五,创造文明的办公环境。

94、行政组织绩效的内涵是什么?

答:行政组织绩效指行政组织运用各种组织资源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和表现。理解行政组织绩效,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行政组织绩效既包括行政组织活动的成果,也包括行政组织活动本身,还包括行政组织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状况;第二,行政组织绩效是对行政组织活动及其结果状态的描述;第三,行政组织绩效本身也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包含了行政组织的效率、效能、效果、经济性等;

95、绩效管理有哪些主要活动?

答:(1)计划绩效;(2)监控绩效;(3)评价绩效;(4)反馈绩效。

96、目标管理的步骤及优缺点是什么?

答:步骤:(1)建立每个行政组织所应达到的目标;(2)制定被评估的行政组织达到目标的时间框架;(3)将实际达到的目标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4)制定新的目标以及为达到新目标而可能采取的新的战略。优点:(1)目标管理中的绩效目标易于度量和修改;(2)考核的公开性的比较好;(3)促进了行政组织内的人际交往。缺点:(1)指导性的行为不够充分;(2)目标的设定可能存在差异议。设定的目标基本上是短期目标。;

97、简述行政组织绩效管理的性质。

答:第一,行政组织绩效既包括行政组织活动的成果,也包括行政组织活动本身,还包括行政组织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状况;第二,行政组织绩效是对行政组织活动及其结果状态的描述;第三,行政组织绩效本身也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包含了行政组织的效率、效能、效果、经济性等;

98、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指标有哪些?

答:经济;效率;效果;公平。

99、行政组织绩效评估的障碍有哪些?

答:(1)行政组织目标性质的障碍;(2)行政文化的障碍;(3)行政制度共给不足

100、简述组织变革及其基本特征。

答:所谓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过程或行为。特征:第一,组织变革是有意识的变革;第二,组织变革是一个持续循环与发展的过程;第三,组织变革是一个有计划的变革过程;第四,组织变革是一个克服阻力的过程。

101、简析组织的内部变革的动力与征兆。

答:动力:现实的组织结构与职工的期望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的扩大,将压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组织必须变革。征兆:(1)决策的形成过于缓慢,以致于无法把握良好的机会。(2)沟通不良;(3)组织机能效率低下;(4)缺乏创造精神。

102、简述李皮特的“有计划的变革模式”。

答:“有计划的变革模式”是李皮特、瓦特森、威斯特于1958年提出的一种组织变革模式。此模式将组织变革模式分为七个阶段:(1)变革需要的产生;(2)关系的确定;(3)问题诊断;(4)目标和计划的建立;(5)行动;(6)变革的普及与稳进;(7)终结关系。

103、简述薜恩的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

答: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加。薜恩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组织变革的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薜恩认为,组织的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是以组织内部或外部环境的某些方面开始的,同时又是以一个更为适应变化的、动态的、处理变化的一系列的过程或活动结束的。

104、简述格雷纳的组织变革模式。

答:此模式是一种按权力分配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该模式认为一般组织的权力分配情况可分成三种:独权、分权和授权。这三种权力分配可以有七种不同的变革方式。

105、简述组织发展的特点。

答:第一,组织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第二,组织发展注重行为科学理论的运用;第三,组织发展是通过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来实现组织变革的策略;第四,组织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五,组织发展的目标性与计划性;第六,组织发展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106、简述组织发展的基本信念。

答:第一,关于个人的信念;第二,关于群体成员的信念;第三,有关组织的信念。

107、简述组织诊断的步骤与方法。

答:步骤:(1)组织结构层面;(2)组织程序层面;(3)信息与控制层面;(4)组织行为层面。方法:(1)组织问卷;(2)职位说明;(3)组织图;(4)组织手册;(5)调查研究法。

108、简述工作再设计的途径与行动方案。

答:(1)工作轮换;(2)工作扩大化;(3)工作丰富化。

109、简述目标管理的过程。

答:(1)目标制定的准备;(2)由最高管理当局制定出组织的总目标,提出实现总目标的计划、步骤、手段、评价指标及考核办法。(3)各部门根据总目标并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部门的策略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4)根据各单位的目标,每个职工拟定自己的目标以及行动的计划。(5)实施目标。(6)对目标完成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110、何为斯坎隆制度?斯坎隆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主张是什么?

答:斯坎隆制度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的名字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基本内容和主张:(1)分析问题;(2)重新研究管理思想;(3)计算奖金比例;(4)教育与邀请;(5)建立委员会。

111、简述敏感性训练的主要目的。

答:(1)使受训者能更了解自身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别人的影响;(2)使受训者更能了解和感受到别人行为的含义;(3)使受训者更能了解群体内与群体之间的种种程序;(4)培养受训者对群体内与群体之间种种问题的诊断能力;(5)提高受训者学习转移的能力;(6)使受训者更有能力来分析本人的人际行为。

112、简述敏感性训练的步骤和过程。

答:(1)非正式的讨论议程;(2)训练者不加思索地坦率谈出自己的看法;(3)着重增进人际关系,相互学习,促进新的合作行为;(4)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情景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113、与传统经济相比,知识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第一,知识是组织根本的生产要素。第二,符号商品增加;第三,生产的去密集化与协作;第四,虚拟工作场地;第五,及时性与变革的加速;第六个性化的产品服务;第七,知识工作者的兴起。

114、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当代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及变化。

答:第一,经济方面。经济活动通过信息技术的联结,以全球为活动范围;第二,职位变化。经济活动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就业市场中的职位需求和变化;第三,虚拟文化的发展。多数的社会行为、组织均由实际存在转变为虚拟存在;第四,零时差的时间。即时性和无时性成为网络社会的时间特征;第五,流动的空间。信息技术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形成网络化的活动空间。

115、技术民主的基本价值。

答:所谓基本价值,也可以叫做本源性价值,是一个概念具有现实性和正当性的基础。民主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主是社会成员人格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基本保障。第二,民主是实现社会各种利益诉求有效整合的基础。第三,民主是实现社会有序沟通的唯一途径。

116、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重要内容?

答:知识管理,就是为组织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主要内容:(1)知识的有效流通;(2)知识的转换;(3)知识的创新;(4)知识的整合。

117、简述新型组织结构的特点。

答:(1)对环境持更大的开放性;(2)权力结构更加分散;(3)权力的来源更依赖于知识;(4)更加重视横向之间的关系;(5)更加强调信息与知识的共享;(6)更加强调知识决策的自主性;(7)更加重视创新与变化;(8)对个人需要和渴望的关注;(9)对内在激励因素的重视。

五、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答:答题要点:第一,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第二,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第三,专业化和职业化倾向;第四,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和协调性加强;第五,法律限制和程式化;第六,重视社会的目的;第七,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势。

2、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答:答题要点:第一,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第二,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第三,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第四,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第五,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3、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

答:答题要点:第一,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规律;第二,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第三,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第四,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第五,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4、评析古典组织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

答:答题要点:贡献:第一,组织结构的体系化;第二,组织工作的计划化;第三,组织运行的规范化;第四,组织管理的效率化。局限性:第一,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组织的静态方面,忽视了组织的动态方面;第二,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机械的效率观念,把人当成“经济人”来看待;第三,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法律、制度、规范、规则的作用;第四,在研究取向上,当组织是一个封闭系统来看待,未能涉及组织以外在环境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5、评析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及其思想观点。

答:答题要点:(1)组织是一个心理、社会系统;(2)组织是一个平衡系统;(3)组织是一个提供合理决策的机构;(4)组织具有非正式的一面;(5)组织是一个影响力系统;组织是一个沟通系统;(7)组织是一个人格整合系统;(8)组织是一个人-机配合的系统。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对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和管理都是一场革命。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的贡献还在于它引起管理哲学的变革。

6、评析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组织理论。

答:答题要点:第一,组织本质论。巴纳德认为:(1)组织是人的活动所形成的系统;(2)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第二,组织环境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对组织施加的压力和限制,组织环境包括自然的、物质的和社会的环境;第三,组织配合论。巴纳德认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

赖于保证贡献和满足的平衡;第四,组织要素论。巴纳德认为:组织不论其级别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第五,组织沟通论。沟通是组织工作中极其重要的要素;第六,组织责任道德论。道德是个人的具有一般性与持久性的个性力量与倾向;第七,领导职能论。组织领导的职能在于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

7、试论系统权变、权变组织理论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答:答题要点:第一,组织是一个外在系统中的开放系统;第二,组织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系统;第三,组织是一个反馈系统;第四,组织的生态性;第六,组织管理的权变性。

8、试论行政组织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

答:答题要点:(一)行政组织的一般环境。组织的一般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的客观社会环境。第一,政治环境;第二,经济环境;第三,法律环境;第四,科学技术环境;第五,文化环境。(二)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第一,资源的提供者;第二服务的对象;第三、利益群体第四,政府组织。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之间的界线并不是十分清楚,一般环境的力量有时可能成为影响组织的具体环境。除此之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国际环境都对公共组织环境的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9、联系实际,试论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内外策略。

答:答题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源储备;第二,平衡策略;第三,预测和计划策略;第四,平抑以及定量配给的策略;第五,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10、试论集权式组织结构与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答: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点在于:(1)政令统一,不会出现政出多门,分歧互异现象;(2)能统筹兼顾,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实现管理效能;(3)组织上下形成一个层级控制体系,指挥统一,命令易于贯切执行。集权式组织结构的弊病在于:(1)组织目标、规划与决策偏重整体划一,容易忽视下层利益,偏枯刻板,缺乏弹性,不能收因地制宜之功效;(2)下级机关没有决策权,一切秉承上级的意志而行事,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例行公事、消极处事之工作作风,容易缺乏积极创新精神。(3)上下控制严密,易形成公文旅行,推诿责任,贻误时机,缺乏效率之流弊;(4)在集权制下,重内轻外,“能密不能疏”,“知控而不知纵舍”,一方面容易导致个人专断、独裁、滥用权力,压制民主的弊端;一方面则会导致庸愚无能、分崩破碎,分裂割据等问题。

分权式组织结构在精神方面是符合民主要求的,它的好处在于:(1)分工合作、分权制衡,可以防止和避免上层专断和个人独裁;(2)分级治事,分层负责,富于弹性;(3)尊重各层利益,收因地制宜之功效;(4)可调动员工积极性,培养独立、自主、创新的工作作风。从管理上看,分权式组织亦有其固有之弊病,主要表现在:(1)单纯强调分权,忽视合适的集权,这会损害统一,甚至会导致分裂;(2)过份分权容易导致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不易达成组织目标;(3)过份分权致使各机关彼此独立,无上级的监控,可能引起相互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相互制肘与摩擦。

11、试论行政组织结构设计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答:组织结构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的、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组织结构设计具有的特点是:(1)组织结构设计是组织管理者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管理活动,是组织管理者的职能之一。(2)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是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的环境。(3)组织结构设计是对组织结构的规划和选择。(4)组织结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适合组织存在的特定条件的结构,使组织结构的设置更加合理、运转更加灵活,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益。

12、试论行政组织设计与管理的原则。

答:答题要点:(1)统一指挥,统一目标;(2)分层管理,分权治事;(3)职掌明确,权责一致;(4)以人为本、人性管理;(5)经济效能,讲求效率;(6)适应环境,保持弹性;(7)顾及平衡,协调发展。

13、试述国务院的法律地位。

答: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明确界定了国务院在国家机关中的法律地位:即在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从属和被监督的地位;在与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国家

行政系统的最高地位。

(一)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1)国务院由全国人大组织产生。(2)国务院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3)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行政工作。(2)国务院统一领导各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属机构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3)国务院规定中央和省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分,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以保证全国行政工作的统一和畅通。(4)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对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必须遵照执行。

总之,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国务院各部、委、局、行、署、办等组成机关、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负责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它保证了国家行政权力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

14、谈谈你对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解。

答:需要层次论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需要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等级式的系统,故称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自低向高的需要层次。

正确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应特别注意:首先是需要的满足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人的各需要层次不是并列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着的动态关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类行为规律及其激励研究方面是有着重要贡献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揭示了需要在人类行为中的根本性作用和层次结构。第二,探讨了各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需要层次论另一个高明之处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第三,简单实用。

在管理学界,对需要层次论的争论非常多,这些大都以批评为主,对需要层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关于五个层次的划分。其次,关于各需要层次间的关系。

需要层次论对我们的启示是:首先要善于运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激励措施只有“投其所需”才有激励作用。其次是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特别是非物质的激励措施。

15、论述群体发展阶段的特征及管理手段。

答: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除群体类型外,还有群体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上群体的内部关系、作用性质等等都会有显著的区别。一般可以将群体发展依次分为形成、磨合、成长和成熟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群体的工作中心不同,管理方法也不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两点:首先,上述群体发展阶段是简化、典型化的,在群体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上述阶段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的,所以很难明确界定某一群体当前究竟处于那一阶段;其次,在实际群体发展过程中,一个群体的发展阶段并不总是严格依上述等次递进的。它有可能滞留在某一阶段上不继续发展,它也有可能从后一发展阶段退回到以前的发展阶段。

16、试分析领导素养的主要内容。

答:领导素养的主要内容

(1)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是指人作为一个政治角色对这种特别对自己所承担的这种义务和所享受的这种权利的理解、把握、翻译和见诸行动等情况的总和,是人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中培养出来或必须具备的个体特质,是高度政治化的结果。

(2)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指一度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生活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养。主要包括:事业心和使命感、进取心、胸怀宽阔、公正等。

(3)能力素养。能力是指人在其心理生理要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和努力,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才能、本领和技能。主要包括:真正能力、科学决策能力、选才用人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等。

(4)知识素养。知识是与实践密切联系的概念,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与经验的总和。具体包括:宽广的知识面、熟悉的现代管理意识、一般的科学知识、本职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

(5)心理素养。领导者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它主要包括: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广泛的兴趣和开朗的性格。

17、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提高领导者的素养。

答:领导素养的提高,特别依赖于领导实践,又不完全取决于领导实践,也就是说要结合领导实践才能达到提高领导素养的目标。这个过程,既要靠领导者自觉努力,也要靠领导组织和相关机构共同努力,是领导者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交互作用的过程。具体来说,提高领导者素养的基本途径有三条:(1)教育。教育是最普通的领导素养提高途径,领导者的全面发展或者全面提高领导素养都要依靠教育。(2)实践锻炼。领导者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是素养培养和提高的最关键环节。(3)修持。修持是公认的各种德才标准内化、德才水平提高的修炼过程。

18、论述领导艺术的主要内容。

答:领导艺术的主要内容

(1)“弹钢琴”艺术。首先,“弹钢琴”艺术要求领导者善于处理好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全力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兼顾其他方面的工作,防治工作中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其次,“弹钢琴”艺术要求领导者注意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善于做好协调平衡工作,使各要素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良好格局。

(2)善于用人艺术。“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之一,要履行好这一职责,就必须掌握知人善任的领导艺术。领导者在用人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有:①扬长避短原则。②量才任职,职能相称原则。③诚信不疑原则。④明责授权原则。⑤用养并重原则。

(3)运用时间艺术。首先,领导者要科学地安排好时间。其次,要善于节约时间。

19、论述21世纪做好领导的准则。

答:(1)胸有全球化战略;要求领导者既懂科学,又要有远见,善于抓战略和善于学习。要做到这些,必须胸有全球化战略。

(2)在工作中善于保持平衡;这里的“平衡”,主旨是不仅要具有应付变化、适应变化的平衡艺术,而且更要求有求变防变的意识。

(3)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组织领导能使自身的领导艺术得以发挥的根本保证。

(4)以人为本,善待下属。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准则,也是搞好上下级关系的根本原则。

20、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科学化。

答:(一)建立健全组织决策系统。现代化的组织决策系统是由以决断子系统为核心,以信息、参谋、监控子系统为支持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健全决策系统,应做到:(1)合理设置各子系统。(2)充实参谋咨询机构和信息工作机构。

(二)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

(1)信息原则。(2)预测原则。(3)程序原则。(4)可行性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提高决策者和参与者的素质。

决策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决策的水平,提高决策人员素质是决策系统改进的重要内容之一。(1)要加强决策者集体的班子建设。(2)提高参谋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3)提高信息人员的素质。

21、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民主化。

答:(一)把民主机制引入决策系统,营造良好的决策氛围。

(二)重视发挥参谋咨询人员在决策中的作用。

加强专家学者在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是在高层次上民主化的体现,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1)保证参谋机构的相对独立性。(2)在咨询机构内形成民主气氛,鼓励不同观点的自由讨论。(3)参谋咨询人员要准确定位。

(三)提高政治生活透明度,实现决策目标的民主化。

政治生活透明就是政务公开、政治民主。(1)建立重大问题的通报制度。(2)强化对决策的新闻舆论监督。(3)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决策的意识水平。

22、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法制化。

答:一、理顺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具体措施有:(1)党政分开。(2)理顺党委对决策的领导权与人大最高决策权的关系。(3)处理好人大与政府的相互关系。(4)人大在监督政府决策时,应切实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了解政府的实际工作情况,促使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可行性。

二、决策程序法制化。

决策过程中应加以规范的程序有:(1)调查程序。(2)方案设计程序。(3)可行性论证程序。(4)社会交流程序。(5)决策合法化程序。

三、充分发挥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

(1)发挥内外两大监控体系的作用。(2)依法保护监控子系统成员的权利,既保护他们言论、批评、监督政务的权利,也要保护他们不要因为监督政务而受到打击、报复。

总之,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是现代决策的三个互相联系、密切配合的方面,民主化是现代化行政决策的基础,科学化是现代化行政决策的主导,而法制化则是现代化行政决策的保证。

23、试分析引起群体产生冲突的因素。

答:引起群体产生冲突的因素

一、目标因素。

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目标追求,是导致冲突最内在的原因。

二、资源因素。

群体为实现目标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员、原材料、能源、空间场地等等。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对于资源的争夺,势必成为各种冲突的根本原因。只要资源匮乏存在,分配中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三、责权因素。

责权因素是最典型的造成冲突的主观因素。责权因素引起冲突的可能性有三种情况:(1)责权不清。(2)权力不均。(3)责权逆转。

四、信息沟通因素。

有相当数目的冲突是由误解造成的。信息沟通不畅或错误信息的误导,是误解的直接原因。

五、结构因素。

群体结构方面的因素与冲突有一定关系。群体规模越大,发生各种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24、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减少冲突。

答:减少冲突的策略

这一策略主要是防止冲突的破坏性功能放大,力争减少或化解冲突。主要策略包括:①谈判。这是最常用、最便当的方式,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总比两败俱伤的斗争更可取;②设置超级目标。当对立双方的目标不可调和是,可以考虑有没有设置双方一致的、更高层次的目标的可能性;③第三方介入。在矛盾陷入僵局时,引入第三方力量有助于缓和紧张态势;④结构调整。一种办法是对个别人员进行调整,另一种办法是作机构调整。

25、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引起冲突。

答:引起冲突的策略

如果在一个行政组织中,人们缺乏竞争意识,缺乏新思想,人员流动率低,工作绩效平平,甚至对改革也不抱希望,那么就有必要挑起一些冲突来突破现状。引起冲突的策略主要有:①造成一定阶段、一定范围的目标差异。②选派开明的领导者。③开辟多种信息渠道。④结构调整。

26、试论组织沟通在公共组织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

答:答题要点:第一,组织沟通是实现科学决策和有效计划的前提条件;第二,组织沟通是实施有效组织协调的依据和手段;第三,组织沟通是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必要途径;第四,组织沟通是改变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的重要途径;第五,组织沟通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组织效率。

27、试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的组织沟通中的互补与优势发挥。

答:(一)上行沟通:上行沟通就是指自下而上的沟通,通过上行沟通,既可以使上司了解下情,也可以让下级和职工得到反映自己意见、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二)下行沟通:下行沟通就是指自上而下的沟通,这种沟通方式的目的和作用体现为:让成员工明确组织的目标;

为有关工作下指示;使下属了解工作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对下属提供关于工作程序和实务的资料;对下属反馈其工作绩效。只有下行沟通畅通,才能使下级和职工了解上级的意图和思路,明确奋斗目标和行动步骤,上司也才能又可能与职工取得共识,从而使职工以积极的态度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但是,由于这种沟通方式较容易形成一种“权力气氛“,而一旦有了这种“权力气氛“,会使下级产生被驱使的感受,极易产生“逐级失真“的现象,信息容易被误解、曲解、搁置、漏失。

(三)平行沟通:平行沟通就是指企业机构中处于同一层级上的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平行沟通通常具有业务协调性质。

它能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了解,协调工作,互通信息,增强团结,克服本位主义,减少扯皮现象等。

28、试论非正式沟通在组织沟通中的价值与合理运用。

答;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

非正式沟通的优点有:沟通方便,内容广泛,方式灵活,沟通速度快,可用以传播一些不便正式沟通的信息。而且由于在这种沟通中比较容易把真实的思想、情绪、动机表露出来,因而能提供一些正式沟通中难以获得的信息。管理者要善于利用这种沟通方式。缺点是:这种沟通比较难以控制,传递的信息往往不确切,易于失真、曲解,容易传播流言蜚语而混淆视听。所以应对这种沟通方式予以重视,注意防止和克服其消极的一面。

29、试论组织沟通的障碍及克服。

答:答题要点:一、组织沟通的主观心理性障碍

第一,从主观心理因素看,个体的性格、气质、情绪等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第二,从知识和经验方面看,由于沟通双方在经验、知识水平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障碍;第三,记忆能力不佳所造成的障碍;第四,需要和态度不同造成的障碍;第五,知觉选择性。

二、组织沟通的客观性障碍

第一,空间距离所引起的障碍;第二,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第三,信息过量引起的障碍。

三、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

第一,语言障碍;第二,选择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总之,影响组织沟通的因素很多,作为管理者来讲,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责便是消除这些障碍的因素,促使沟通有效进行。

30、试论有效组织沟通的方法与策略。

答:答题要点:(一)提高组织信息沟通的心理水平;(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三)学会有效聆听的方法;(四)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

31、试论知识管理与行政组织学习的关系。

答: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行政组织需要通过知识管理,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优化组织结构,促进透明、高效、低成本政府的形式以响应社会的需要。知识管理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组织学习;二是组织的知识;三是组织的记忆。行政组织知识管理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建立知识库;(2)完善电子政务,强化政府知识管理的技能。

32、试论行政组织学习的障碍及其改进方式。

答:(一)组织结构缺陷;行政组织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即官僚制的专业分工与层级节制,使得知识分享和学习变得十分困难,行政组织学习受到极大的限制。(二)盲目;对外界变化的盲目,将导致组织学习无法正常开始,也无法适应环境变化。(三)舍本逐利;(四)辅助设施不足;(五)缺乏合作;(六)传播失效;(七)反馈失误;(八)组织记忆丧失。

33、行政组织文化是如何作用于行政组织及其成员的?

答:行政组织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功能,作用于行政组织及其成员的:第一,目标导向功能。他对行政组织和组织内的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导向作用,使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整体目标趋于一致;第二,凝集功能。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一旦被组织成员认同接受,则会形成一股黏合力量,从各方面把组织成员团结起来,使组织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组织的共同认知;第三,激励功能。以组织文化作为组织的精神目标和支柱,可以激励全体成员自信自强、团结进取;第四,控制功能。行政组织文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后,就会对行政机构及其成员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

34、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行政服务质量,应该构建怎样的组织文化来适应当今转型的中国社会?

答:一、行政组织文化构建的原则。行政组织文化虽然会由于民族、地区、部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都从事着类似的实践活动,遵守着共同的客观规律,因而构建行政组织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的原则;二,构建行政组织文化的基本途径。(一)加强行政组织成员的道德建设,强化责任意识。(二)培养具有核心文化素质的领导,发挥领导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三)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有压力感的组织文化氛围。(1)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标准。(2)完善约束机制。(四)开展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五)创造文明的办公环境。三、行政组织文化创建的主要方法。有示范法、激励法、感染法、自我教育法和灌输法。

35、在全球背景下,我国的行政组织文化如何在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冲突中作出选择?

答:一、我国当代行政组织文化的现状。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理想上有一定的主导趋向,在道路的选择上也渐趋明朗,但现实状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行政组织文化的不稳定性有所增加;二、我国行政组织文化的走向。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和行政组织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我国的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1)由封闭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开放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2)由人治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3)由集权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参与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4)由全能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分化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5)由管制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三、我国行政组织文化的基本内涵。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一样,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因而行政组织文化最核心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任何类型和层级的行政组织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观。

36、试述行政组织绩效评估的意义。

答:一、绩效评估对绩效管理具有基础性作用。首先,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中心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绩效评估凸显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二,绩效评估是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机制。(1)绩效评估为行政组织提供了控制机制。(2)绩效评估为行政组织管理提供了监督机制。(3)绩效评估为行政组织管理提供了激励机制。

37、结合实际,试述我国行政组织绩效的有关情况及如何改进。

答:(一)行政组织绩效障碍。绩效管理是现代行政组织管理的重要议题,建立高绩效的行政组织是当前各国行政组织改革和创新的目标模式之一。但是,由于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行政组织绩效管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行政组织绩效的改进还存在诸多的障碍,主要有目标性质的障碍、行政文化的障碍、行政制度供给不足的障碍。(二)行政组织绩效的改进策略。(1)加强绩效管理立法工作。(2)明确行政组织绩效管理的定位和价值取向。(3)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估体制。(4)引入公民参与机制。(5)积极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行政组织绩效。

38、试论组织环境对组织变革的影响。

答:答:对组织过滤和本国方式有效的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因素和特殊工作环境。影响组织变革的一般环境因素有:(1)文化特征。(2)科学技术特征。(3)教育特征。(4)政治特征。(5)法制特征。(6)自然资源特征。(7)人口特征。(8)社会结构。(9)经济特征。特殊工作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组织管理和变革产生影响。特殊工作环境主要是指那些与组织具有特定关系,对组织中的成员、结构和运行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如消费者、供应者、竞争者等。除了外部环境之外,内部环境也是引起组织变革的另一重要原因。所谓组织的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士气、期望、价值观念及素质的变化,组织结构、组织目标、组织冲突等方面的变化。

39、试论有效组织变革的程序和步骤。

答:为了使组织变革取得预期的成效,关键的一个环节是遵循科学的、合理的步骤或程序。(一)组织诊断。组织诊断就是依据和运用科学方法,对组织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界定的过程。组织诊断是组织变革的重要步骤和必要环节。(二)变革方案的制定。变革方案的制定就是在组织诊断的基础上制定组织变革的行动方案。变革方案确定了组织变革的框架、目标、步骤、途径,是实施组织变革的重要依据。(三)组织变革的实施。组织变革的实施就是将组织变革的方案或计划付诸行动。(四)组织变革的评估。组织变革的评估就是对组织变革的绩效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证,总结成效与经验,以作为延续或中止变革的依据。

40、试论组织变革的途径和策略。

答:组织变革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变革的目标。一般来讲,组织变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1)从组织结构入手,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或重组。(2)从技术入手,进行挖掘改造和革新。(3)从人的因素入手,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组织成员的行为。(4)从控制和调节外部环境入手进行改革。(5)系统变革。

41、试论组织变革的阻力和消除。

答:变革的阻力是多方面的,它来自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心理等许多方面。认识变革阻力的来由,掌握消除阻力的方法,对促进改革、加速变革取得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组织变革阻力产生的原因有:(1)心理上的抵制。(2)因经济原因引起的抵制。(3)组织本身的阻力。(4)社会的原因。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方法和途径有:第一,采取参与变革的策略。第二,加强对变革的认同。第三,利用群体的动力。第四,力场分析。

42、试论目标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答:目标管理是全局性的组织发展措施。目标管理就是通过目标的共同参与和制定,来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从而提高组织效率。目标管理的全过程可分为下面几个阶段:(1)目标制定的准备。(2)由最高管理当局制定出组织的总目标,提出实现总目标的计划、步骤、手段和评价指标及考核办法。(3)各部门根据总目标拟定各自的行动目标。(4)根据部门目标拟定个人行动计划。(5)实施目标。(6)对目标完成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估。目标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1)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员的潜能。2)促进团队意识。3)凝结互助友爱,消除本位主义.4)增强人员的自主意识.5)人员愿意接受责任。6)有利于改善组织结构。7)提高人员素质,增强凝聚力.8)提高整体竞争力。

43、试论当代行政组织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答: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行政组织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一、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中,知识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已占50%以上;二、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直接影响着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互动方式。构建在信息科技之上的新型社会形态也正在浮现;三、民主政治和民主观念的发展深入民心,对现存的行政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四、全球化是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全球化意味着社会、政治、经济活动跨越了边界。

44、试论行政组织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7.浅谈电大英语的课堂教学 篇七

1 电大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是电大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教师来说, 要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大纲, 实现教学目标, 检验教学成效;对学生而言, 要通过参与具体的教学互动, 同老师面对面接触, 才能更形象深入地接受课本知识, 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总的来说, 课堂教学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学科的学习和教学, 第一目标往往是要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英语虽然具有语言学科所特有的吸引力, 但对于非母语的学科, 学生要真正地学懂、掌握外语知识, 是需要长期和刻苦的努力的。要做到这一点,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十分重要, 而这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面对面的具体教学活动。一方面,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 让学生体验使用英语交流的真实环境, 感受到英语的语言魅力, 享受到学习语言知识带来的快乐, 才能使得学生觉得学习英语具有实用价值, 从而对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 课堂教学能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教学效果, 把握教学进度, 特别是当学生面临问题和困惑时, 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和精神激励等方式, 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困惑, 不仅仅传授了知识, 也保护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2) 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连贯

语法和翻译是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也是传授语言知识的典型套路, 这样能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则, 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当前, 英语教学在过程中日益强调交际实用的原则, 大多主张以实际运用为目标和标准开展教学。在这种情况下, 英语学习需要避免因死板习语法而造成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薄弱, 又要避免因单纯讲求交际语言的流利而造成缺乏系统语言知识, 这就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平衡来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现场真实的语言教学环境, 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帮助学生去接受和领会知识内容, 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并逐级提高学习成果。

(3) 提供英语学习的方法指导

学生在拥有学习的教材和目标后, 更需要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及时的指导, 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才能真正理解消化课本上的知识内容, 不断地获取新知。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 就承担着这一重要任务:一方面, 通过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和评估意见, 对不符合英语学习规律和习惯的情况进行纠正;另一方面, 课堂教学能让教师根据所教学生个体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教学, 特别是对学习中感觉吃力、进度较慢的学生, 能更及时地发现并提供指导和帮助。

2 电大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大英语教学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在吸收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已经基本形成了适合电大教学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整套教学方法, 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兴起, 电大英语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 我们也看到, 当前就电大课堂教学来说, 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学员英语基础较差, 学习缺乏连贯性

成人电大学生生源广泛, 包括各类行业, 构成复杂, 学员个体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 总体水平较低。特别是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日益重视, 结业过程中对学历要求的普遍提高, 许多早已告别校园, 工作多年的成年人为了工作和事业的长远发展, 意识到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纷纷返回校园, 重新拿起课本, 这也让电大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扩招高峰。但正是因为这些已经离开校园的成年人, 多年来早已忘记了曾经所学的英语知识, 甚至还有从零起点学员开始的, 这就造成电大英语教学中学员外语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情况,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同时, 就读电大的学员大多是边工作边读书, 这使得学员对学习和工作常常难以兼顾, 影响学员学习效率和兴趣, 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受限,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英语教学效果。

(2) 师资力量滞后, 对课堂教学重视不够

教师是开展课堂教育的基本力量, 但近年来, 英语教学师资力量有滞后的情况存在。一方面, 部分电大学校没有引进新的专职英语教师, 而是仅仅满足于外聘兼职教师, 这使得学校英语教学任课频繁更换, 难以保证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连贯性、延续性, 加之对外聘教师具有临时代办的特点, 缺乏严格有效的考核机制, 难以保证任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另一方面, 专业教师力量补充的滞后, 影响了对新时期电大英语教学的研究和探索, 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推进, 特别是一些从事电大英语教学的教师主观上认为电大英语教学内容简单易操作, 花费在备课和课堂教学的精力不多, 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没有让学员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 让本身外语基础普遍较低的学员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3) 课堂教学条件有限, 影响教学效果

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材和设施的影响因素很重要。目前, 电大公共英语普遍采用的教材都具有综合性强、词汇量丰富、教学内容多的特点, 而电大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加之学员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要在实际教学中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水平难度较大。同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因为物质设备的不足, 特别是语音教学系统的缺乏, 使得许多时候的电大英语教学仍然只能按照教师说教、学生记录的方式进行, 造成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课, 难以感受到真切的语言环境, 没有发言机会, 也不能提高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使得电大英语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也难以达到教材教纲所要求的培养实际语言能力的目标。

3 提高电大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学校教育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为加强和改进电大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方向和依据。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英语学习的关键在个人,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课堂条件,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爱好, 让学生真正理解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从而明确学习目标, 增加学习动力, 端正学习态度。这不仅需要学生努力, 同时也需要教师用心。电大学员大多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还有不少学员因为脱离学校生活较为久远, 英语基础薄弱, 这就更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耐心, 利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机会, 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更多理解和指导, 让他们跟上教学进度。

(2) 革新教学观念, 充实教学队伍

时代的发展为电大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外语的实际应用水平的提高, 因此, 电大英语教师首先革新教学观念, 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就不能限于只有英语知识和专业功底, 还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 电大英语是电大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科目, 覆盖面广, 涉及的学员人数众多, 也是取得电大毕业证书的必须环节, 因此, 需要师生给予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层应加大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和投入, 注重电大英语教师队伍的充实和提高, 将英语教学工作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给予关注。针对当前电大英语教师队伍人才流失较多、专兼职并存的情况, 应该通过制度和经费保障, 吸引人才, 构建电大英语教育的良好运行机制。

(3) 改进课堂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的应用是开展好电大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任课教师要吃透教材精神, 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 又不能死板地被教材所局限, 而应该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运用好教材。同时, 电大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成果, 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 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演讲比赛、情景对话、外语短剧等形式, 锻炼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技能, 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和真实的外语水平, 把握个体学生的学习差别, 从而更好地规划教学, 开展个别指导, 从而有效提高电大英语教学成效。

总之,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提高, 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的成人电大英语教育, 其重要性日益明显, 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成教英语教学质量, 需要从事电大教育的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只有高度重视、多方努力, 才能真正提高电大英语课堂教学实效, 从而让电大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用。

摘要:电大英语课堂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连贯性, 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方法指导等重要的作用。而改革中的电大英语教学, 逐渐凸现出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诸如:学生基础差、师资力量滞后、课堂教学条件有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执教者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革新教学观念, 充实教学队伍, 改进课堂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提高电大英语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电大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策略

参考文献

[1]蒋红霞.对电大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

[2]李晓平, 魏丽英.提高学习者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探微[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 .

[3]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佘波.电大《开放英语》教学策略探索[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1 (9) .

[5]兀丽星.多媒体技术在电大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

[6]赵玲.电大英语课堂多媒体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09 (6) :65.

8.电大考试英语复习资料 篇八

本文应用GIS技术,选取电大系统学生2002和2010年两期的专/本科“实考人次”、“实考率”、“及格人次”、“及格率”等数据,定量对比分析有效学习者(实考人次/率)和学习效果(及格人次/率)规模变化、空间格局演化情况。研究发现:①专/本科的平均实考和及格人次在8年间都呈现显著上升的态势,其中,专科上升幅度高于本科;实考率有小幅下降,及格率上升;②专科实考人次的中水平省份比重增加显著,高水平空间重心由北向南移动;本科实考人次的高、中水平省份的比重增至70%,空间分布出现集中连片的热点区域;③专科及格率水平提高幅度大,空间格局分化明显;本科及格率整体水平有所下降,高水平地区由原来的东部、西部,向中部转移。结果表明,8年当中,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认同度不断提升,电大学生学习热情持续高涨,注册学生的有效学习比例在增加,学习效果日趋向好,省际间差异变化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关键词】 GIS;考试成绩;空间分异;演化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3—0037—05

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迈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品质的升级,将教育——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社会人员技能培训等——推向了需求的高点[1][2]。与此同时,仍然需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硬件设施及人才队伍都带有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特征,较之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大部分人力物力资源都集中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专门面向社会群体的教育机构少之又少,且多以短期盈利为目的,很难在数量和质量上与需求相匹配[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办好开放大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继续教育发展方向。基于广播电视大学体系构建国家开放大学,将在缓解、进而扭转上述供求矛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学生成绩是考察教师教学和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之一[4][5]。相对普通高校对在校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有其独特的复杂性。首先是学生规模体量庞大,学生从业行业复杂多样,对课程学习的自主性、领悟能力及应试水平均有显著差距;其次,学生考试成绩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区域性特征明显;再次,学生规模及成绩受所在地区相关政策及同类教育机构业态变化影响,年际间对比性受限。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门融计算机技术、测绘科学、遥感、应用数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于一体的综合和集成的信息技术,现已运用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用以解决定性和定量的空间问题[6][7]。本研究基于GIS技术,定量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变化,探寻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为深入了解不同区域学生学习情况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同一专业的区域化课程设置、终结性考核难易程度修正等工作提供研究支撑和决策依据。

研究区域选定及数据来源

1. 研究区域选定

本研究选定中国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

鉴于本研究旨在地域层面探讨省际空间数据差异性及演化特征,故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宁波、厦门、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这13所以城市命名的省级电大数据中的“实考人次”、“及格人次”直接合并到所在省份,即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四川、陕西的总数中进行统计(新疆兵团合并到新疆); “实考率”、“及格率”采用加权平均后核算到所在省的总数中进行统计(新疆兵团合并到新疆)。

2. 数据来源

由于电大学生多为在职学习,因此流失率相对普通高校而言较高,本研究选取“实考人次”和“实考率”来表征有效学习者的规模,选取“及格人次”和“及格率”来表征学习效果。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开放教育的学生考试成绩,故此选择了自开放教育办学(1999年)之后的第3年,即2002年,作为初始年份,旨在通过比较得出学生数量和教学质量趋稳后的变化情况。

2001-200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考试成绩,以及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考试成绩,来源于2002年12月、2010年11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考试中心的期末考试统计数据。文章中为简明表述,以“2002年考试成绩”、“2010年考试成绩”代表上述两期数据。

实考率计算公式如下:

Ai=si/bi,(i=1,2,…,31)

式中,Ai为实考率,si为实考人次,bi为报考人次,i为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包括其余的31个省(市、自治区)。

及格率计算公式如下:

?酌i=ji/si,(i=1,2,…,31)

式中,?酌i为及格率,ji为及格人次,si为实考人次,i为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包括其余的31个省(市、自治区)。

全国省级行政区域边界图件来源于1:10000《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

学生考试成绩变化分析

为体现学生考试成绩变化,结合统计数据的可获取性,本研究选取2002年、2010年两期各省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1. 不同年份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2002年专科有实考人次数据的27个省(市、自治区)数据如图1,在40,000人次以上的有4个省,低于10,000人次的有5个省。最高的是辽宁省,为53,874人次,其次为福建省、黑龙江省;最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1,591人次。

实考率总体水平较高,大部分省份都在90%以上,其中最高的为河南省,高达100%;仅有陕西等4个省份低于90%。

及格人次在30,000以上的有3个省,低于10,000人次的有9个省。最高的福建省为41,061人次,其次为辽宁省、黑龙江省;最低的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27个省份的及格率都在半数以上,最高的云南省,达83.29%;最低的为北京,仅有54.32%。

2002年本科有实考人次数据的有30个省(市、自治区),在50,000人次以上的有2个省,低于10,000人次的有4个省。最高的辽宁省为60,435人次,其次为广东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低的海南省为1,358人次。

实考率情况较好,海南省和河南省高达100%;仅有江苏省等4个省份低于90%。

及格人次30,000人次以上的有2个省,低于10,000人次的有8个省。最高的辽宁省为50,039人次,其次为广东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低的海南省为1,183人次。30个省份的及格率均超过60%,最高的云南省,高达89.44%;最低的内蒙古自治区为63.08%。

2010年专科有实考人次数据的30个省(市、自治区),如图2,在20,000人次以上的有2个省,低于10,000人次的有3个省。最高的广东省为466,820人次,其次为浙江省和辽宁省;最低的西藏自治区为2,971人次。

实考率除西藏自治区为75.55%外,其余29省均在90%以上,其中最高的河南省高达99.99%。

nlc202309021758

及格人次在20,000人次以上的有2个省,低于10,000人次的有3个省。最高的仍为广东省,361,828人次,其次为浙江省和辽宁省;最低的西藏自治区679人次。30个省份的及格率除西藏自治区为22.85%外,都在60%以上,最高的青海省高达88.39%。

从2010年本科的实考人次来看,在30,000人次以上的有8个省,低于10,000人次的有6个省。最高的是广东省,为54,806人次,其次为陕西省、浙江省;最低的西藏自治区为1,582人次。

实考率方面,除西藏自治区为65.59%外,其余30省均在80%以上,河南省最高,达99.90%。

及格人次在20,000人次以上的有10个省,低于10,000人次的有7个省。广东省最高,为41,989人次,其次为陕西省、浙江省;最低的西藏自治区为723人次。31个省份的及格率除西藏自治区为51.46%外,都在70%以上,最高的云南省达89.98%。

2. 学生考试成绩变化分析

基于上述数据分析不难得出,2002至2010年的8年间,全国范围内,专/本科的实考、及格情况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本研究选取两个年份的“平均实考人次”、 “平均实考率”、 “平均及格人次”、 “平均及格率”四项指标对比分析变化规律,如图3。

从整体情况来看,专/本科的平均实考和平均及格人次都呈现显著上升的态势,其中专科上升幅度高于本科。

专科2010年平均实考人次和平均及格人次相比2002年增幅都超过3倍;而本科增幅不足20%。实考率专科由2002年的94.39%降至91.91%,本科由94.93%降至92.42%。及格率专科由2002年的71.27%上升至78.67%,本科由79.64%上升至80.75%。

在本研究时段内,实考人次和及格人次的显著增加,充分说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认同度在不断提升;及格率的大幅提高,体现了电大学生学习热情持续高涨,注册学生的有效学习比例在增加,学习效果日趋向好。值得关注的是,实考率在专科和本科学习者当中,有小幅下降(降幅为专科2.48%,本科2.51%),这与此间学习者数量大规模增加密不可分,社会行业工种细分带来的学历标准提升,使得大量学习能力有限、知识结构水平不高的学习者选择了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一些从业人员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时间平衡上遇到困难是司空见惯的,这直接导致了实考率下降。此外,广播电视大学系统1999年开办开放教育以来,在学科和课程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质量不高、基层教学点对学生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办学困境,实考率的下降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此类问题。

从省际变化情况对比的角度,如图4,此间专科实考人次增幅超过100,000人次的有广东省、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重庆市、浙江省、江西省、四川省和江苏省等9地,不增反降的仅有云南省。

本科变化的情况较之专科不同,三分之一的省份呈降低、三分之二呈上升的趋势。2002年实考人次“大户”辽宁、黑龙江等省份8年后成为降幅最大的省份,而原本处于中下游水平的江西省、四川省和陕西省增幅最大,成为2010年的高水平地区。

这一变化的成因较为复杂,其驱动力与此间全国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密切相关。2002至2010年正经历着产业结构转型的加速调整阶段,以广东省为代表的珠三角、以江浙两省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逐步由资源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过渡,以专科学历教育为主体的电大教育体系为大规模亟待学历教育的从业人员提供了最适合的学习模式和环境。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适龄青年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逐步攀升,而多数年龄偏大的在职人员又很难完成要求较高的本科学历教育。四川省、陕西省等中西部地区本科实考人次有着明显的上升,这与该类地区的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欠缺有直接关系。

及格人次和及格率变化趋势与实考人次情况一致。

学生考试成绩空间分异演化分析

数量分析的基础上,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具,进一步探讨各省(市、自治区)学生成绩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化规律,为深入了解电大系统不同区域学生学习情况及教育效率,提供了较为直观的评判依据。

运用ARCVIEW3.3中Geoprocessing和Spatial Analysis等空间分析模块,将两个年份中各省(市、自治区)专科和本科的实考人次、及格率数据与空间矢量图数据单元相关联,建立2002年、2010年全国电大学生考试情况空间分布数据库[6][7][8]。进而对全体数据进行数据聚类(Cluster analysis)[9][10]分析,将不同年份的数据指标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类别,得到空间数据统计表,如表1、表2,及空间分布图,如图5、图6,图中空间单元的颜色越深,表征对应指标的数据值越高。

数据聚类适用于本研究当中的静态数据的分析,其计算原理是把相似的对象通过静态分类的方法,分成不同的组别或者更多的子集,使得在同一个子集中的成员对象——即实考人次数——都有相似的一些属性。这里采用结构性聚类当中的曼哈顿距离进行数据聚类。结果当中,高水平代表对应年份当中,专/本科实考人次处于高位的省份,中水平代表对应年份当中,专/本科实考人次处于中间位的省份,低水平代表对应年份当中,专/本科实考人才处于低位的省份。

1. 不同实考人次水平区域空间变化特征

(1)专科实考人次的中水平省份比重增加显著,高水平空间重心由北向南移动。8年当中,高水平省份均为8个,但高水平所对应的实考人次则有很大跃升,由2002年的28,478-53,874,升至2010年的103,831-302,248。中水平省份由10个升至17个,占到全国省份的半数以上,相应的实考人次数值规模也有明显增加。说明此间全国电大系统专科招生、学生参加考试的规模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空间分布特征,由图5a和图5c对比得到,高水平省份2010年对比2002年空间聚集度由分散趋向集中、空间重心出现由北向南移动的变化趋势。

(2)2010年本科实考人次的高、中水平省份的比重高达70%,空间分布出现小片热点区域。本科实考人次在8年间省际分化逐步缩小,高水平和中水平的省份由17个增至22个,到2010年已经覆盖全国70%的省份。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相对于2002年,高、中、低三个水平的实考人次规模均有小幅下降,但本科招生在8年当中,由不完全覆盖转变为所有省份均有招生。

至于空间分布特征,由图5b和图5d对比不难看出,2002年高水平出现在辽宁和广东,均为东部地区,中水平集中在中部及东部沿海地区;到了2010年高水平出现了四川-陕西、浙江-江西-陕西两片小范围的集中热点区域,中水平则覆盖了大部分的中东部省份。由此,初步形成了本科教育全国范围覆盖面广、省际差异缩小的格局。

2. 不同及格率水平区域空间变化特征

同样的,对2002、2010年各省份及格率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1)2002至2010年间,专科及格率水平提高幅度大,空间格局分化明显。在8年当中,及格率68%以上的由原来27个省份升至30个省份,占全国近97%。

高水平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由原来的集中于中部及东部沿海,扩展为除新疆、西藏和北京外的所有区域。

上一篇:《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作文500字下一篇:政务信息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