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四年级(通用14篇)
1.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四年级 篇一
人生是短暂的,犹如昙花一现,但可贵的是那一刻的灿烂和辉煌。人生是一条河,那弯弯曲曲的河道是人生可歌可泣的曲折。人生是一个过程,其间不乏有磨难和泪水,唯有快乐才是取之不竭的源泉。
人生中,总有那么一种力量,能使我们的心灵美丽高贵,总有那么一种力量,能使我们的灵魂升华。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快乐。谁说生命没有诗一般的灿然?不必在春风中落寞,不必为夏蝉的嘶叫而烦躁,不必在秋月下自怜,也不必踩着冬雪妄自嗟叹。你尽可以用快乐去阐释眼前的光景,去努力发现此时此刻你可能拥有的光华和风采,去感知此时此景原本属于你的感奋与怡然。
投入自然,我们会快乐。看那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顺着翠绿的叶子慢慢滑落,滚入一潭深绿的水中;看那一片洁白的鸽羽,在熠熠的金色阳光中飘然而落;看那矫健的雄狮,在大草原上奔跑如飞……我们怎能不为之快乐?自然如此慷慨博大,将快乐之花骤然绽放,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
年华是流水。青春在沉默中逝去,我总担心生命终将不留任何痕迹,在喧器中来,于寂寞中逝去,徒留一片空虚,我总希望我能留住生命中的爱与恨,也希望能留下欢声笑语。即使没有嫣然绽开的蓓蕾;没有四季怡人的温馨;没有潺潺流过心田的微笑,也要给人生留下一个洒脱的脚印。但我忘记了,其实漫漫人生道路,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如此走过人生,即使今日成渊谷,即使金秋化作飘零落叶,明春依然会笑意盎然,傲视群雄!
2.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四年级 篇二
一、教材结构的比较
新旧教材的编写结构基本相同, 均以单元为基本构成单位, 各单元由若干小节组成, 每节的编写结构大多为正文、“练习”, 每个单元后有“整理与复习”, 全册末尾还有总复习。但新教材中并非每节学习内容之后都配有“练习”, 此外新教材还增加了“数学文化”, 主要介绍一些数学小故事, 比如阿拉伯数字的产生, 数的产生等。
二、教材内容的比较 (如下表)
《标准》将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第一学段 (1~3年级) 为“实践活动”, 第二学段 (4~6年级) 为“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本研究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新旧教材内容的变化:
1. 在“数与代数”方面, 新旧教材的相同点是:
“亿以内数的认识”。不同点有:新教材删减了一些脱离生活实际的内容:如亿以内数的珠算, 增加了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 如“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此外, 将“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 在“几何与图形”方面, 新教材删减了土地面积单
位公顷这些已经脱离生活实际的知识, 增加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 旧教材没有统计方面的内
容, 新教材增加了“统计”一章, 让学生们学会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复式统计图。
4.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 旧教材没有相关方面
的内容, 新教材增加“数学广角”让学生学会统筹规划,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数学文化”方面。新教材增加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及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习题的比较
1. 习题量。
新教材习题明显少于旧教材, 仅是旧教材的67%。
2. 习题类型。
从题目的开放程度划分, 旧教材几乎全是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题, 而新教材中除了封闭题外还增加了一定的开放题, 如“商店里有四种电话机, 单价分别是128元、158元、198元、218元, 李老师带了3000元为学校选购15台同样的电话机, 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分别还剩多少钱?”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高, 所以新教材中开放题的比重较小, 封闭题仍居主要地位。但其教育价值不可忽视, 它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对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总之, 新教材的习题配置着力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四、教材呈现形式的比较
旧教材呈现形式单一、严肃, 新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征, 呈现形式丰富、活泼。这与《标准》对教材的呈现形式所作的明确要求———“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相一致的。
1. 例题中问题的设问方式不同。
新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给学生呈现一幅实际生活中的图画。比如, 在“口算除法”一节, 新教材呈现一幅老师给同学分发气球的画面, 有80个气球, 每班领20个, 可以分给几个班?新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画面入手, 符合小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起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旧教材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方面显得有些不足, 通常是直接出示例题的方式, 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500÷100=?2400÷100=?等。
2. 学习过程及结论的得出方式不同。
在旧教材中, 是这样体现“亿以内数的读法”的:分别呈现一个五位数、七位数、八位数的读法, 然后直接得出“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的规律。而新教材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中,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尝试、探索和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含两级数的读法, 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读法规律。
3. 习题呈现形式不同。
新教材中题型的设计, 一方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 另一方面又注意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 新教材设计了如下习题:我国发射的“神州”四号飞船绕地球一周约用90分钟, 一共绕地球108圈, 用了多少时间?
4. 新教材增加了“数学文化”这一部分, 以“你知道
吗”为标题, 主要采用连环画的方式呈现, 用图画代替纯粹的文字, 浅显易懂, 生动有趣, 易于学生阅读理解。如“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由四幅生动活泼的图画和简单易懂的文字叙述学生讲述了阿拉伯数字的来历。
五、教材价值取向的比较
1.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新教材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节中, 不是直接呈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而是让学生画出不同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 然后讨论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 让同学们自己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
2.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旧教材的编写, 由于过于注重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使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 从而容易使学生误解数学, 使学生认为数学只是一些枯燥法则和公式的堆砌, 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新教材在注重逻辑性的同时, 有意识地“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 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笔者的反思
1.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 教师的任务即忠实地执行套装课程, 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传递这些学习内容给学生。然而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真正成为“课程设计者”的角色。在处理教材内容方面, 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和分析教材, 理解教材的内涵, 才能有效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之中, 从而实现教学的“再创造”。笔者认为, 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新教材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设计者,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
2.新教材的习题量急剧下降———这一问题值得思考。新教材大量削减习题量, 只剩下原来旧教材习题量的一半左右。而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才能得以培养的。因此, 大量削减习题的作法是否妥当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编.小学数学第七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3.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四年级 篇三
一、设置
首先,每个单元根据不同的散文类型和主旨,设计习题力求同中存异。“同”是由于考纲对解答散文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是相通的,“异”则是力求学生对不同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升华有自己的独特性。
其次,习题的设置难易程度符合考纲要求,有语句理解,有分析综合,有鉴赏评价,设计有梯度。从横向来看,有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从纵向来看,不同主题的文章,要求学生具有不同的感悟和升华。
总而言之,课文习题的设置,颇具科学性和合理性,难易程度兼顾,基础与探究相融,紧扣考点,具有时代性,处理好了,有举一反三之效,忽略了,则成了令人遗憾的摆设。
二、处理
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我们精心挑选选修教材,不求多。我们在一年半时间里仅学三本,其中将近半个学期来精心集中地学习一本,《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入我们的教学生活。
拿到一篇散文,首先,体验散文之美。一读,利用早读晚读,教师初步指导品语言、内容、意境;二说,课堂时间,有啥说啥,师生互动;三写,完成课后习题。其次,从高考的角度先要求学生熟悉散文的考纲要求。每讲评一篇课文,都是让习题来引领学生预习,听讲,解答。不可能每篇文章都会涉及各个考点,所以每篇课文都有侧重,抓住重点问题,向外辐射,融会贯通,集思广益。
第一,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筛选归纳能力。
概括能力是考察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近年语文高考卷现代文阅读题,对具体内容进行归纳、概括、阐释的试题占了很大的比例。可以说,概括是高考的必考考点。归纳概括能力的形成,重在读、练。一遍又一遍,不怕重复。
第二,学会品味语言的能力,体会不同语言风格。
散文语句的品味是高考常考考点。《选修四》中,几乎每篇都涉及到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或对语言的品味,基本按此思路训练,不断重复,印象则深。好好利用现成的材料,循序渐进,训练学生品出语言之形式、结构、内蕴、深层含义、作用效果等。
第三,品味文中不同的写作手法的能力。
如《道士塔》中强调余秋雨通过真实与虚构的写作手法训练学生的鉴别能力。这个可以结合每个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色去掌握,顺便更立体地去了解每位作家。如筱敏:以其细腻的笔触去写捕蝶者对专业的热爱和痴迷,再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加上第二人称的写法为读者呈现了对美、声誉、价值和生命的思考,其实也体现了作家本人的价值倾向。而余秋雨,本来也是个备受争议的作家,选文巧妙的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用小说的方法来反映史实甚至虚构史实,问读者对此种写法的看法,巧妙地帮助学生加强对一些争议性的人或事的思辨能力。通过课后习题,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是笔者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四,分析文章思想内容、作者写作意图或观点态度的能力。
《汉家寨》全文主旨明晰,语言深沉,内容厚重。话题是“坚守”,有两个卑微的小人物,第一题设置这样一道题:“作者要坚守的是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此题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坚守”这一主题的理解。
对远去的人和事,不可能重演,许多历史场景也无法一一再现,学生很难产生身临其境的亲切感,笔者先运用多媒体展现浩渺黄土、枯枝老人,图文并茂,营造形象逼真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接近现场,理解人物,把握主旨。
第五,利用探究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身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人格魅力更多的是来源于自身的学识。很多的探究题,是开放性的,一般“言之成理即可”,“符合实际即可”。这种试题的考查,对阅读教学产生了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对于意蕴丰富的文本,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这是一种尊重自我和善于思考的阅读品质。
4.以烟花为话题的四年级作文 篇四
今天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在放烟花。美丽的烟花像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千姿百态。
“轰——轰——轰”爆竹声不绝于耳,站在阳台上眺望,一个个美丽得烟花展现在眼前,“看,这个烟花像雨点一样垂落下来,那个烟花爆了之后,还会有响声,还有那个……烟花那五彩斑斓得颜色印红了半边天。我家也开始放了,“砰——”一个烟花映入了我得眼帘。“好漂亮啊!”我不禁赞叹。“嗯”,表哥也随声附和,又一个烟花爆了,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生怕错过了下一个美丽的镜头。我最喜欢地一个烟花是:先一发爆竹弹出,然后它旋转着冲向天空,同时还撒下美丽的火花,接着“砰”一声。闪出一个美丽地大烟花。我很惊讶,人们居然能做出如此美丽地烟花,这证实了一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我想,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一幅美丽的.“图画”。
爆竹声中一岁除,伴随着美丽的烟花我又长大了一岁。
5.以妈妈为话题的四年级作文 篇五
就说说前几天的那件事儿吧。学校要在“六·一”前夕举行年级的奥数比赛,妈妈患有美尼尔式综合症,就是我们俗称的偏头痛,只要一动脑,就会头痛难忍,有恶心呕吐的感觉。但是为了我能考到好成绩,她每天便会服下一粒又一粒的止疼药来控制头痛病的发作,不惜一切代价地为我复习。
因为奥数复习时间比较紧,要在短短的十天左右复习完三、年级两本奥数,所以每天放学回家,我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要完成跟课本有关的课外练习题。每当这个时候,妈妈便会不断地催促我:“快点!快点!抓紧时间,一会儿还要学奥数呢!”可能对妈妈而言,每天说这句话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了。于是,我会快速而认真地做完所有的作业,看着妈妈那股高兴劲儿,我心里美滋滋的。
可奥数毕竟是考脑子的,有些例题就算你绞尽脑汁,也拿他们没办法。这时,妈妈便会先教我其它简单的例题,然后等我上学时,自己在那儿冥思苦想。因为妈妈说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她便会上网查找视频,自己听懂后,还要想出解题的方法,这样我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很容易就听懂。为此妈妈还专门为我研究出解决奥数应用题的两大法宝,只要用上它,再难的应用题也会迎刃而解。然后妈妈会为我找些类似的题让我做,巩固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妈妈还不时地鼓励我:“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考个好成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嘛。但是没考好,也别灰心,我们的心血是不会白费的。知识靠的是积累,当它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自然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一天,爸爸手里不知拿着什么东西朝我走来;“瞧,妈妈夜以继日地为你复习,都长出白头发了。”说完,爸爸把手中那几丝银发递给了我。我默默地凝视着妈妈的银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麻一起涌上心头,心里真不知是什么滋味。
6.以春节为话题的四年级作文 篇六
站在一个制高点看重庆,重庆的春节是一派壮观。这座城市灯火通明,街道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假如灯火是点,那流动的车辆就形成了线,那穿梭的行人也构成了线。线条流动流畅。单看夜晚,早些的城市,天空刚刚拉上帷幕,火红灯笼就一点一点亮起来,远方的炮声也一声一声密集起来。若再晚一点,人群就像河水,高楼耸似高山,流水流尽了。街道的灯具就自亮自的,连商铺也关了门了,紧急灯暗暗地挂在一个角落,怪骇人心魄的。每家每户开始吃年夜饭,给萝卜插上烛火,香,还在铁盆里烧纸钱,这燃烧的味道也是春节的味儿。
“天眼”又睁开了。太阳如火红的眼珠,正应了春节的景。晨曦熹微,薄雾未开,一束一束平直的光从雾中刺开,有力却又捉不住的。街道的挂灯笼彩灯的树木又颇具“东风夜放花千树”的诗意。这景又似写意国画,一点淡胭脂像肌肤胜雪的美人抹上了红唇般朦胧可人。在雾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调淡了,房屋蒙上了雾,瓦片都成了灰色,灯笼蒙上了雾,红得倒不刺眼,这样的画面好像能流出叮咚的水来。昨夜的炮竹的残骸躺在了路旁,风一吹,就卷起来飞扬,给青石板路面也“染”上了红妆。鸟也朦胧,群鸟扑向天空又无力地一头朝下滑翔,声声鸡鸣将人儿扯出了梦乡。
春节是有内涵的千年老人。这位老人从古至今看惯了冬春交替,他还是一年才出现一次。说他有内涵又是为何?灵巧的双手剪一纸沥沥傲梅,剪一纸翩翩的碟贴在透亮的窗上。又用红纸,用笔墨,用喜爱的字体,写上自己创作的春联贴在门上又再好不过了。置办年货,布置一个有年味儿的家庭,人人乐此不彼。
春节还是有情的。家家团圆。
春节还是温暖的。温存释冰。
春节还是简单的……简单的不过是一双筷子的事儿。
7.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四年级 篇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习作分成三个学段,分别对习作教学的目标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其中第二学段即中年级习作教学目标有: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1]。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习作表达欲不够、语言积累匮乏、缺乏个性和真情。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起步时便对作文感兴趣,个性写作得以发挥,笔者结合学校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生课堂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所搭建的一对一数字化平台,探索数字化环境下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二、现状分析
习作本是个性化的表达,习作教学也理当是迎合个性化的需求,但传统的习作指导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笔者结合实验班之前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传统的习作教学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习作指导课堂趋于统一,难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其次,学生习作水平参差,统一的指导难以各取所需;最后,传统的习作交流平台单一,难以增添学生习作的自豪感。
三、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实现习作个性化学习的关联点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字化设备达到生机比1:1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教与学模式[2]。与传统的由一个教师以同样方式向所有学生传播相同信息的课堂教学相比较,该模式让学生处于中心地位,使他们能通过几个方面提供的灵活性来控制自己的学习[3]。以下从两个方面阐述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实现习作个性化学习的关联点:
(一)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这个环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等,这些为实现习作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硬件保障,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个性化学习资源
“互联网+”时代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足够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络以及数据库等。个性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和养成过程,也是自我实现和追求个性化的过程[4]。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参差不齐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在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课前资料搜集、学情调查统计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促成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一对一数字化对习作教学辅助在很多方面比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何利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来促进习作的个性化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笔者以人教版三四年级单元习作为例进行探究分析,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一)课前微课翻转,增强主体参与
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移动性,可以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师可以制作或者在网上搜集优质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课前学习,为习作课堂做好准备,课堂上就可以更好地表现和展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5]。课前的微课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主动构建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体。数字化的环境让学生轻松自如,也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一张照片》为例,习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出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情。本次习作照片(如下图)记录的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轰炸上海南站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历史,教师课前搜集了相关资料,并且制作了微课,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这张照片的历史资料,为习作做好准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并且引发学生对照片中历史的探索欲。在课前任务单(如下表)的驱使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依据习作要求,笔者将习作指导的环节和一对一数字化环境进行整合,实现习作的个性化学习。
教学中笔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作业100分”网站具备的作业数据统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用词表达的水平,可以有侧重地进行课堂的指导。课前微课自主学习,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
(二)课中巧设情境,点燃表达热情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提出写作教学的第一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是凌驾于一切作文教学策略之上的策略[6]。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把所有学习语文的人变成作家,而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7]。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是他们习作的内驱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从激发情感和情绪入手进行作文训练。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可以巧妙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激活内心的体验,产生写作的欲望,形成良好的写作状态。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一张黑白照》看图作文为例,笔者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镜头式推进,以情贯穿,用《战争,请离孩子远点》黑白照片集音乐视频激情导入,震撼的画面和音乐,迅速将学生引进战火中,感受到受苦受难的孩子悲惨的命运。接着将视频画面定格到本次习作的照片,启发学生观察照片中可怜的孩子,学生的表达欲呼之即出。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记叙与父母之间的一件事,笔者也通过录制微课音乐视频,搜集班级学生与家长的一些日常照片,配上一些激情的文字,学生触景生情,表达之情即刻被点燃。
(三)提供资料辅助,满足差异需求
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8]。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差异化学生的需求,习作前,笔者会根据习作的不同要求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1. 提供关键性习作资源。
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重难点设计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播放的快慢和频率可以自主控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进行自学。使平时反应慢、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例如,在设计四年级上册习作五《学写导游词》一课时,重点是掌握导游词的格式,在微课的选择方面,就以此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观看,突破重难点。
2. 提供选择性习作资源。
根据中年级习作特点和本班学生的习作学情,教师以习作中学生潜在的重难点为微课制作点,进行各个击破。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我敬佩的一个人》是结合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突出人物的品质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不同描写来突出,教师就可以制作不同的描写技巧微课,读写结合,抽出例文中的具体描写,制作相关的课件,放在学生的个人资料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或者写作需要的内容观看学习,掌握人物描写的技法,攻破习作的重难点。
3. 辅以在线E-learning资源。
例如,四年级上册习作五《学写导游词》要求写中国的文化遗产风景区导游词,但未必所有的学生都亲身去过,在选材方面也难以取舍,一对一的课堂在线E-learning就可以发挥其巨大的作用,满足不同学生资源搜索的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互联网搜索相关景区的资料,从而突破习作的难点,而在选材取舍方面又可以有师生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写出具有吸引力的导游词。
4. 提供再现性习作资源。
学生智慧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生成,这在口语交际或者综合性学习活动性习作中最适用。三年级下册习作四《我学会了……》,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把自己学会的本领,以照片的形式发给老师,教师根据真实素材录制微课,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编制的微课视频时,学生的生活体验瞬间被激化,在微课中,一边出示照片,一边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学习的过程:为什么要学这个本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的……精心准备的取材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材料,再现的内容直接生成了本次的习作。
5. 提供参考性习作资源。
在学生的习作个人资料袋中,笔者会给学生整理一些适合该作文的好词好句,让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可用的语言,让学生对写作表达更有自信,也会提供一些范文参考,这对于表达存在困难的学生具有参考价值,教师也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四)借助平台分享,增强习作自信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富有个性情感的劳动,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积极的情感、和谐的氛围,可以刺激学生神经中枢,促进大脑细胞的活动,形成学生个体对知识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状态[9]。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为习作的交流与展评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让师生更好地分享习作的成果与欢乐。
1. 实现良好师生互动。
传统的习作展评和交流大部分都是老师点评,推荐读优秀的习作,而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为习作的展评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一对一数字化的网络交互功能,可以实现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点评。
2. 方便同学点评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7]。当学生可以实现电脑打字写作时,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群里发表,通过浏览,师生共同点赞评价学生的作品,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在互评互赏的集体活动中,学会作文评析的方法,促进写作能力。
3. 数字平台,增强自豪。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经说过:很多学生功课不好,其原因在于他们开始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孩子们写的东西被大家阅读并肯定,就是一种成功的体验,那么学生的自信也会增强。例如,三年级下册习作三《介绍自己》习作展评环节,就可以利用一对一数字化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浏览班级作文集并且点赞选出各种奖项,如:最像本人奖、最佳形象奖、最佳才艺奖……诸多的“头衔”也是一种肯定。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可以丰富习作展示形式,实现个性化交流。
五、结束语
笔者在借助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推进小学中年级习作的个性化学习尝试中,意在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课堂、满足分层差异化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之语言表达也更趋于彰显个性。然而由于笔者的理论实践能力尚浅,学生的电脑使用不够娴熟,学校的硬件设备和技术也不够完善,值得探究的地方还有更多,以期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实用的个性化作文实施策略。
摘要:鉴于学生在习作中常见的问题,本文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搜索、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以人教版三四年级单元习作为例,探究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通过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习作教学的整合,使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课堂教学初具雏形。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习作教学,个性化学习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中文7.2版
[3]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4,(4):8-23
[4]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152-156.
[5]陈琦,刘儒徳.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7]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马金凤.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大众科技.2010,(3)153-154.
8.以母爱为话题的四年级作文 篇八
妈妈的爱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无私。记得有一次,我在沙发上玩拼图,我没看到妈妈缝十字绣的剪刀,一不小心,剪刀插到了我的腿上,刚开始还没什么感觉,但过了一会儿,我抬起腿,才发现剪刀,这时,我很紧张,生怕怎么啦,我赶紧拔下剪刀,并把裤脚挽起来,只见伤口流血,我着急地告诉妈妈,妈妈见伤口裂开了,出了好多血,妈妈担心及了。这时,我痛得哇哇大哭起来,妈妈安慰道:“好孩子别哭了!没事的,你要像小草一样顽强。”听了妈妈的.话,我停止了哭声。
其实,妈妈很着急,她抱起我就向医院跑去,一路上她不敢怠慢,到了医院,妈妈大汗淋漓,手脚都在颤抖,但她没有歇息,连忙叫医生帮我出理伤口,医生阿姨看到妈妈焦急的样子:“没什么大碍,别担心,小孩子受点伤很正常。”医生阿姨很快帮我缝针,我的伤口变成了一个“小十字架 。”我看到妈妈的眼眶都湿了,她还是那样担心,而我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不在害怕了。
9.以朋友为话题的四年级作文 篇九
在我的朋友当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她,她不仅学习好而且为人也不错,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去游玩我和她走在一起,途中我们 看到一个小妹妹坐在一个椅上哭,我们过去问她怎麽了,小妹妹说我找不到妈妈了,我们问她你知道你家在哪吗、小妹妹说不知道,我拉拉她意思是我们走吧,反正也帮不了她。
可她却说我们不管怎样也要帮她找到妈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询问我们知道了她和***妈是在哪儿走散的,于是我们把她带到那个地方,老远的她叫妈妈我们看到一个阿姨像这儿跑来,到了这儿我们看到她忙叫茜茜,在我旁边的小妹妹跑了过去,而那个阿姨走了过来,对着我们就说谁让你们把我女儿拐跑了现在的学生真是怪啊,这么小就这样的大了还得了啊。‘妈妈不是姐姐们把我带走的是我不小心和你走散的是她们把我送回来的,你不要这样说姐姐。’‘小姑娘对不起啊我冤枉你们了,谢谢你们吧茜茜送回来,我请你们吃饭吧。’
‘阿姨不用这是我们学生该做的事情,不值得你这样,这是我的脸忽的红了,我为自己的自私,为自己身为学生该做的事没去做而脸红,再看看她我明白了我该好好向她学习,学习她的`无私、慷慨大方、乐于助人,那一刻我知道了我该好好的学她。 她就是我的好朋友牛双。
10.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四年级 篇十
一、迷茫——生动却遭质疑
“摸球游戏”一课主要通过摸球的游戏,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并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笔者在上课前的粗浅想法是只要能组织好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活动, 就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第一次执教时, 笔者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作为重点来教, 引导学生用1和0分别表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可能性, 着重讲解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如何用一个真分数来表示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但对摸球次数、掷硬币次数不太在意, 时间多就多做几次, 时间少就少做几次, 对实验结果的处理也考虑不多。课堂上一下子掷硬币、一下子摸球, 很热闹。学生还能用分数的意义解释分母表示什么、分数表示什么, 似乎目标达成得很好。
这次上课, 学校的一些初中教师也应邀参加了。他们听后却提出许多尖锐的看法:
质疑1:你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用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吗?
质疑2:你说“随着抛掷硬币次数的增加, 正面朝上的概率会越来越接近1/2”。如果抛硬币2次恰好各有1次正、反面朝上, 再抛第3次, 请问哪次更接近1/2呢?这样表述说明了你对概率本体性知识的认识有偏差。
质疑3:你认为课本安排摸球实验, 目的仅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过程吗?这个实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质疑4:做摸球实验时, 当出现实验操作与猜想结果不一致时, 你说只要次数多一些, 结果就一致了, 学生会相信吗?
同组教师的一连串问题, 让笔者面红耳赤。是呀, “可能性的大小”是什么?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 怎么能走进课堂呢?
二、反思——生动有余深刻不足
为什么上完课后自己感觉还不错, 小学新的同事也认为可以、达到了预期目标, 而初中部的教师却指出表述不规范、理解有偏差等诸多问题?
为什么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却学得不深刻, 似乎没有多大收获?
学生操作活动出现新变化, 为什么没有好好处理?以前的操作活动结果都是确定的, 比如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上下、左右、前后两个面比一比就能确定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而本节课的学生在进行摸球游戏时, 学生的猜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却不相符, 如何组织操作活动和处理实验数据?这值得深思。
笔者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这些问题的暴露, 直指了教师概率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和对可能性大小教学规律把握得不深不透, 即生动有余, 深刻不足。
如何在生动与深刻之间寻找平衡点?利用学校教研团队的优势, 笔者加强了统计与概率本体性知识的学习, 梳理出统计与概率内容不同阶段的要求, 讨论教师是否要做概率实验、如何指导学生做概率实验, 及对统计、概率、统计与概率之间联系的理解等。通过一连串的学习活动, 笔者对小学“可能性大小”内容的教学指导思想更明确了, 对初中、小学概率教学的层次更清晰了, 对实验操作的作用与规则更清楚了。
另外, 笔者还改进了本课教学的两大问题:
一是这节课究竟上什么?小学“可能性的大小”在中小学概率教学中处于什么层次?这节课的目标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为主还是“培养随机观念、体现统计推断的思想”更重要?
二是学生会出什么状况?学生可能出现对可能性的认识停留在运气好不好上, 认为可能性大一定会发生, 可能性小不可能发生, 而不是可能性大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 但不一定会发生;可能性小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 但不是一定不会发生;学生还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与实际结果不一致产生怀疑, 教师该如何说服呢?
在此基础上, 确定了本课的两条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分数描述同一随机事件中各种情况的可能性大小的过程, 学习定量刻画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能通过简单的列举求可能性大小。
2.经历可能性试验活动, 渗透统计推断的思想, 初步培养随机观念。
三、再次实践——寻找平衡点
教学目标确定后, 如何让学生既感受到“可能性的大小”实验有趣, 又能感受到“可能性”的意义, 体现统计推断的思想, 在教学行为有效跟进时, 笔者着重思考学生可能会怎么想, 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教师如何提问、补问、追问和反馈。
比如, 在第一个环节“比较哪种游戏更可能获奖”时, 当学生回答“黑盒子里有质地完全相同的7个白球、3个黄球, 任意摸出一个球, 摸出白球获奖”这个游戏获奖的可能性大时, 笔者马上追问了一个问题:“第三个游戏获奖的可能性大, 是不是参加第三个游戏就一定能获奖呢?”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第三个游戏仅仅是获奖的可能性大一些, 并不是一定能获奖, 还有3/10的可能性摸到黄球了。”看来, 学生对随机现象是有所认识和理解的。
再如, 在摸球游戏“经历试验, 感悟随机”环节时, 笔者首先改“验证”为“预测”。不少教师组织摸球游戏时, 往往采用先告诉学生袋中有几个黄色球、有几个蓝色球, 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验证实验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 结果怎么做都很难相符。而笔者则事先只告诉学生袋子中有大小完全相同的黄色球和蓝色球10个, 组织学生边做边猜, 教师现场摸10次, 根据摸的结果猜一猜;小组摸20次, 根据摸的结果猜一猜;全班摸的结果累加起来, 再猜一猜。这样, 让学生感受到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 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另外一个措施是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并恰当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直接经验是学生的实验数据, 间接经验是全班的汇总数据甚至是计算机的模拟实验, 两者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统计过程中进行合理推断, 培养统计观念。最后请学生打开袋子验证一下实际结果与全班猜测结果是否符合。
四、体会——行走在生动与深刻之间
在新课程实施之初, 有不少教师喜欢上“可能性的大小”这一类新增加的内容, 原因之一就是这样的课“好玩”, 可以小组合作, 可以动手实践, 还可以自主探索, 课堂气氛热烈。撩开这些新鲜时髦的面纱, 除了“玩”, 这样的课堂教学恐怕很难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些“数学味”。
教学生动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擅长的。一幅主题图可以编成一个故事, 一个算式可以编成一个游戏, 一段推导可以编成一段动画。不可否认, 生动的课堂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此基础上, 课堂教学还可以有观点的争鸣、有思维的碰撞、有逻辑的推理、有概念的形成, 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以“可能性的大小”为例, 实验的目的不能仅停留在动手操作上, 而是为了让学生不断地感受随机事件的特点, 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知道“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表示不难, 体会到“除了可能性是1和0的事件之外, 可能性大的事件不一定就发生, 可能性小的事件不一定不会发生”有些难, 但这是概率知识的本性, 需要教师不断地渗透;而通过让学生用实验频率去推断理论概率, 体现的是“猜测—实验—统计—推断”的数学思考过程, 渗透数据分析观念。以上这些, 教师应该是需要“深刻”认识的。
11.以痛苦为话题的四年级作文 篇十一
我快要考试了,我的学习又不好,又没人来帮我复习功课,我考试可要完了呀,零分我可是要拿定了呀,老周,您能不能帮一下我复习作文呀?不然我的前途就毁了呀,可连的我,还是小学生呀!
老周,您能不能帮我出个好办法呢?能的话,你通知我一声呀!我Q号是:475783560,您一定要记好呀!
我渴望我得到一篇精华,要是我能摆脱我的痛苦就好了呀!别人老说我像个病猫一样,整天呆在家里不出来,可就算我出来了我还不是生病,老周,你快来救救我呀,我可不想生病呀!可有的人说我天生就像一位公主一样,什么也不用怕,可我这个公主就怕一些小虫子,一见到虫子我就怕,夏天我的痛苦就别提了,小虫子就更多了,现在刚好,有小虫子了,“啊!啊!”。
12.以春天为话题的四年级作文 篇十二
当夜色降临的时候,它们出动了。瞧这阵势,可以称得上是万马齐喑,浩浩荡荡。连早已经沉睡的狂风也被这场雪给“巴结”上了。顿时,天空中狂风大作,茫茫大雪铺天盖地地“扫”了过来,没过多久,它们的成果久显而易见了:这时候,还没有开放的花苞被雪打得低下了头,看来得被迫放慢开花的脚步了;苍翠的竹子也在风雪之中艰难地忍受着拷打;刚被温暖的太陽融化的溪流又重蹈覆辙,被再次喷上了“着哩水”;那些高耸入云的青山,索性换了身衣服。咦,太陽呢?说不定在喜马拉雅山上幽闲地溜着弯儿呢!这下可好,这雪下得更加肆无忌惮了,像流星似的向小镇飞快地袭来。果然,不出两个小时,它们已经盖过了小镇的里里外外,简直就是“无孔不入”啊!这时候,我们可以称得上是被打回原形,又穿上了厚厚的大衣。那风雪倒是落得轻松自在,留了个烂摊子便“挥挥衣袖,顺手带走了一片云彩”。
第二天,春季慢慢地恢复了。瞧,那蜜蜂照样儿三五成群地在大自然中寻找花朵;鸟儿也起了个早,探着脑袋,在树林子里自由地翱翔着;人们就更别提了,瞧那精神劲儿,一个个都容光焕发的,一个更比一个年轻。回过头来,这雪下得也真不赖,拒气象台计算,这次“春雪”,而且是在3月份的,极其罕见,今年的这一次更是30年不遇。
13.以友情为话题的四年级作文 篇十三
“ 嘟”的一声哨响,我们终于可以自由活动了,我气喘吁吁的跑道刘悦那里。大家都聚在那里,我们决定玩“捉鬼”的游戏。首先黑黑白儿,由赵婷先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喊声传到我们的耳朵里,这时,赵婷发现他的好朋友王文站在一边“发呆”,于是偷偷的向王文逼近,一下子便捉住了她,这是王文大喊:“不都已经是我捉了吗?你为什么还要捉我?”赵婷也不甘示弱:“什么你捉?是我捉!”就这样,她们俩吵得不可开交。最后,王文到旁边生闷气了。回到班里,王文还写了一张纸条:“绝交吧!”赵婷看了理都不理她。
我觉得这件事无论谁对谁错,大家都已经相处四年了,难道就为了这点小事而断绝友谊吗?我们现在还剩下两年的时间就要毕业了,为什么不能珍惜这短暂的时光呢?
14.以等待为话题的四年级作文 篇十四
那一年,他24,她21.“等我。”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修长的指淡淡地撑着下巴,铿锵有力地吐出两个字,那样的诱惑人心。我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忘了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忘了问他为什么要走,忘了问他,他们还能在一起吗。忘了问他,他为什么要等他,忘了一切,只会他那句话……“我爱你”那句话,他从没有和她说过,但她却总是傻傻地以为,他爱她。她很肯定,他却不那么肯定了。
三年的等待,她24,却依旧得不到任何的回复。打不通他的电话,发不了短信,见到他的面,他脸颊的轮廓,似乎越来越模糊了。
五年的等待,她26,她的朋友姐妹早已陆续嫁人,她在无数个黑夜,默默地舔着自己心中的伤口,一滴清泪划过脸颊,无声地泪却无悔。
十年的等待,她31,她早该嫁人的年纪,在那段曾经有着美好回忆的青春,她终究还是舍不得的,尽管她已近很确定,他肯定不会再回来了,十年了,他能记住她吗?她无声地嘲讽着自己的天真。她拒绝着所有人的暧昧,所有男子的搭讪,不少曾经的大学同学,都向看她出落的如此好看,向她表白,被她一一拒绝。她拒绝着所有,只为了他一句可有可无的承诺,那个可能从未就出现不了的未来……
再长的等待,都等不来曾经的那个人。
以等待为话题的四年级作文:春,静静的等待召唤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也未滴落。春天即将来到,种子跃入泥土,艰难的呼吸着。迎春花朵朵绽放,个个争奇斗艳,相互媲美。春魂的脚步,唤醒了无数生灵,绿油油的小芽,探出头来,感受生命的气息。河水清凉,游鱼活泼百花齐放,百鸟齐鸣。何处都有万物的气息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啊!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壳里已绽开复兴的锲机。
冬天的寒冷,在渐渐的消逝,他显得寂寞而又孤单广大的天地里,欢生笑语无处不在。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片青绿色的世界,生动,充满活力。
呵,在心的远景在灵魂的深处像花蕾一般的等待春天的来临,等它默默的召唤我,谁人能知道我的心事青涩的季节已离我远去,我不忧亦不惧。蔷薇色的海浪轻轻抚爱着沙粒,我又怎能不坚强,勇敢犹如长江一泻千里。
【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四年级】推荐阅读:
寻找话题作文08-18
七年级以春游为话题的作文10-06
八年级以做饭为话题的作文10-21
以落叶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08-09
七年级以探险为话题的作文精编09-20
以奶奶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10-31
以菊花为话题的五年级作文11-02
以除夕夜为话题的9年级作文09-16
以安全为话题高三年级作文08-08
以感动的一件事为话题九年级作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