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7篇)
1.北师大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一
≪月光曲≫
周校长:因时间仓促,这两天借开会之空隙,按我的习惯想法设计了月光曲一课的教案,没有过多考虑学校的阅读教法,不知对您是否有用,您看后,若可以,我再设计≪我喜欢≫一课。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体会联想的运用方法。教学方法:
以关注学生成长为主线(暗线),让学生明白热爱的意义。
以教材为明线,依托盲姑娘和贝多芬两个主要人物推动暗线的发展。教学环节:
第一阶段:故事激趣≪热爱的力量≫麦克尔•乔丹的故事(2分钟)第二阶段:建立初测值(3分钟)(问)同学们热爱什么?热爱带给你什么启示?
(引)可以是一个爱好、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物体等(这节不做过多引导,把学生带入思考
状况即可)(练)我热爱_______,热爱能__________(或热爱是__________)(评)抽查学生作业,做适度点评。
(收)每个人对事物的热爱虽然不尽相同,但是,爱是一种很神圣的境界,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明白爱!学会爱!让我们一起进入贝多芬的爱的世界。
第三阶段:依据初测,借助文本,逐步提升。
一、借助盲姑娘,引导学生体会:热爱是一种力量,能给不幸的生活带来幸福。(学生读文)(问)盲姑娘的生活幸福吗?(在文中找到依据)(引)---(练)---(评)
1、眼瞎了,这是生活带给她的不幸,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幸是我们无法左右的。
2、但盲姑娘又是幸福的,音乐带给她幸福,热爱音乐,于是生活就有了寄托,有了追求!(放)
1、如果盲姑娘因为自己眼瞎,而自暴自弃,她的生活会怎样?
2、你的学习,你未来的生活中也自然避不了有些困难和挫折,你该如何面对?(收)由此可见,热爱是一种力量,带给我们幸福!(板书)
二、借助盲姑娘与贝多芬交往这件事,引导学生体会:热爱是一座桥梁,在成长的道路上“莫愁前路无知己”。学生读文。(问)盲姑娘为什么能和贝多芬交往?(引)---(练)---(评)
1、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感动,那是对热爱的感动!
2、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让盲姑娘敬仰,那是对热爱的敬仰!
3、在热爱面前,无论年龄,无论贫富,真正的体现生命的平等。(放)
1、如果盲姑娘或贝多芬,其中一个人不热爱音乐,他们会相识吗?
2、你是否也领悟到多一分热爱,就多一群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收)热爱是一座桥梁,能觅到知音(板书)
三、引导学生明白是热爱激发了贝多芬的灵感,是热爱擦亮了心中那些最美好的东西,联想到“月光、大海”,才有了≪月光曲≫。阅读联想这一段。(问)这段联想美吗?(感情朗诵,试背诵)贝多芬为什么能联想到这些美好的东西?(引)---(练)---(评)
1、因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点燃了贝多芬的灵感。
2、因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唤起了贝多芬对无数美好事物的联想。(放)在生活中,因为热爱,你产生过哪些美好的联想?(高潮)(收)热爱是一根火把,点亮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
第四阶段:走出文本,成长共鸣。(激)热爱是一种力量,让不幸的盲人兄妹又有幸福的精神家园; 热爱是一座桥梁,共同的热爱让盲姑娘兄妹与贝多芬相识; 热爱是一根火把,盲人兄妹用热爱点燃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问)再一次回到课前问题:同学们热爱什么?热爱带给你什么启示?(引)我们热爱自己,热爱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我们热爱亲人,热爱能阐释温暖的含义,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将每一天变得美好,我见青山皆有意,万物见我皆含情。(练)修改课前第一个练习,教师巡视(评)(放)
1、侧重生活层面
2、若时间允许,可引导:历史上,热爱还成就哪些人?(收)
(配月光曲)因为热爱,我们能聆听这美妙的月光曲;因为热爱,我们能领略李白的飘逸,杜甫的现实,苏轼的豪放;因为热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的美好!纵使遇到万千磨难,我们至少可以选择爱自己,爱生活中的每一天!
2.北师大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二
今天, 当我们把相隔二十年的“同一课文”的教学做比较时, 我们会发现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 这一方面是因为霍老师当时的教学观念已经相当先进, 至今看来还有巨大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则是蒋军晶老师学习和继承了霍老师课的优秀传统。在我看来, 两节课有一些共同的优点, 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 两节课都安排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 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两位老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有所预设, 他们的教学也始终不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历来强调读书要有“疑”, 因为有“疑”才能有“进”。在真正把学生作为主题的课堂上, 质疑和解疑应该成为一条主线。不过我们也发现, 两位老师安排质疑的时机不同:霍老师安排在初读后, 蒋老师安排在细读课文时。初读时的质疑学生无拘无束, 什么问题都问, 但容易流于浅表, 难于深入;细读时的质疑针对性强, 但有所限制, 别的地方有问题就没有机会提出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设想, 一节课的质疑是否可以安排不止一次, 让质疑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第二, 两节课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上, 着力培养学生透过文字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 文字并不艰深, 但文中两处人物对话却都言外有意, 需要学生透过字面才能深入人物内心, 这就成为本课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两位老师通过引导, 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做得十分到位。但两相比较, 可以看出两位老师不同的风格:霍老师的引导十分细腻, 而蒋老师是一位年轻的男教师, 就显得比较粗犷。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们也希望老师有自己的教学个性, 如果千人一面, 必将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第三, 灵活运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 适度拓展, 有助于学生对教学文本的理解。语文课程需要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 这虽然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 但也是我国许多优秀语文教师成功教学的经验总结。霍老师的课中运用的课文以外的资源相当丰富, 最可贵的是课文外文本资源的利用, 如用“高山流水”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以古诗烘托月光照耀下清幽的情景, 已成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片段。但由于教材不同, “知音”的故事霍老师是自己讲述, 蒋老师只需要联系已学过的课文, 由此我们看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编写上的进步。此外, 两位老师为了教好这篇课文, 自己都阅读了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并且努力用贝多芬自己的话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霍老师引用的是“人啊, 理当自助之”, 蒋老师引用的是“我为什么要作曲, 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 角度不同, 但都揭示了贝多芬伟大的胸怀。
第四, 读出文本的丰富性, 感受贝多芬这位艺术家博大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月光曲》这篇课文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两位老师也都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去品味, 因此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的感受是多侧面的。霍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的是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对不合理社会的不平、抗议;蒋老师则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 去感受艺术家的情怀和创作的灵感。
但是, 毕竟霍老师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前辈, 她的教学功力青年教师需要多年努力才能达到, 此外, 二十多年过去了, 学生的基础以及教学条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所以, 两节课存在着差异也是必然的。
八十年代初, 《月光曲》是四年级的教材。霍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 教得扎实细致, 针脚绵密。霍老师的课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 充分估计到小学生学习的困难, 步步为营, 稳步推进。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采用逐段讲读的方法, 从字面意义到课文情节, 再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感受, 逐步深入。但在今天看来, 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多, 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对较小,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估计似乎低了一点。霍老师教学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重视词语意思的理解和情境的体会, 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不够重视的偏向时, 重温霍老师的课, 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蒋老师的课是在2006年上的, 相隔20多年, 学生的基础明显有了差异, 他们的知识面更广了, 视野也更开阔了。再加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本把《月光曲》安排在六年级, 所以蒋老师的课可以上得大刀阔斧, 简洁明快。一个明显的变化是, 蒋老师的课堂结构不是直线型的, 而是板块式的。在细读课文阶段, 没有采用逐段推进的办法, 用“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这样一个中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细读课文, 并抓住两次对话的“点”, 使朗读、想象、感受三者相结合, 引领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学生有比较大的自主感悟的空间, 从实际教学来看, 效果是好的。此外, 教师安排了随文练笔, 学生有一个充分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机会, 也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
3.《月光曲》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三
【教学实录】
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我看了半天,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呀,这《月光曲》在哪呢?
生1:课文第9自然段就是。
师:那是写大海和月光的变化,并没有写《月光曲》。
生2:我觉得文章是通过写兄妹俩的联想来写贝多芬的曲子弹得很好的!
师:那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并分小组讨论,然后有条理地告诉老师。
(生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的问题)
师:谁来说说?
生3:我觉得“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的曲子一定很缓慢,给人宁静的感觉。
师: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缓,对吗?
生4: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得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我也觉得此时的曲子是很舒缓柔和的。那你可以把这感觉读出来吗?
生5(有感情地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撒遍了银光。”
师:谁愿接着读?
生6:“月亮越升越高……”
生7:我觉得除了节奏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
生8: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
【教学反思】
生命是知情的统一体。知识的掌握、认知的发展需要情感的催化,情感本身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是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关爱鼓励于一体的言语对话过程。通过两者之间对话时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只有把学生的问题、兴趣、困惑作为触摸文本的“脚手架”,把学生的见解、经验、感受等作为教学新的生长点,通过交际对话唤醒、启发、激励、展示,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4.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四
宾州镇仁爱完小 甘志红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月光曲》音乐、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简介贝多芬。(5)
1、(课前播放PPT《月光曲》音乐视频)师:同学们,听着这首钢琴曲,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
3、教师评价:我能感受到你们都在用心感受乐曲,具有欣赏艺术的细胞。多美的旋律呀,我们都被它陶醉了,这首曲子就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板书:月光曲、贝多芬)
4、师: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下?(PPT出示贝多芬头像)
5、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是的,贝多芬的生活道路非常坎坷,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这里面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梳理文章内容(3)
6、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写课文中的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散步、断断续续、走近、走进、弹奏、记录)
7、一位学生上讲台听写,其他同学评价。
8、学生读词语,并用上这些词语讲故事内容。
9、学生讲完后老师再讲述一遍。
10、引出问题: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这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把有关的语句用笔画下来。开始吧!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一)品读感悟兄妹俩的对话。(10)
1、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交流交流,哪段话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评价)
3、(PPT出示句子)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兄妹俩之间的一段对话,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一段话中听出了什么呢?我们分角色来读读这段话。女同学读姑娘说的话,男同学读哥哥说的话,老师读提示语,注意要打动贝多分的心啊!
4、学生读。
5、师:贝多芬从这段对话里听出了什么?谁来说说?
6、学生回答。(热爱音乐,很想听贝多芬的亲自演奏„„)
7、师: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你来读一下。(教师评价)
8、教师小结:是的,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家境贫穷,但她依然热爱生活、热爱音乐,从没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他的心被触动了。(板书:触动)
9、师: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
10、学生回答。(家境贫穷)
11、师: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他们家境贫穷?
12、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评价:种种细节让你感受到了。)
13、师:哥哥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
14、学生回答。(无奈、悲伤、歉意„„)
15、学生朗读哥哥说的话。
16、师: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
17、学生回答。(姑娘善解人意,体贴)
18、师:你从哪个词语可以感受到?说说你的理解。
19、学生回答并朗读。
20、教师小结: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兄妹俩的这段对话里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家境贫穷,但她依然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而且非常 懂事,兄妹俩又是那么相互体贴,相依为命,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板书:感动)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二)品读感悟贝多芬与盲姑娘激动的话语。(10)
1、师:接下来,还有哪句话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2、学生回答(PPT出示姑娘说的话)
3、师: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
4、学生回答并齐读这句话。
5、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6、学生质疑。
7、学生交流。
8、练习朗读。
9、教师小结:同学们,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这间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激动。(板书:激动)于是,他决定再为盲姑娘弹一曲。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10)
1. 师: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贝多芬望了望身旁的兄妹俩,他百感交集,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小组讨论一下,把他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想什 么呢?
4、学生交流。
5、师:是啊,此时此刻,他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PPT出示)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6、PPT播放《月光曲》片段。
5、小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大家都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而我们的音乐家也被自己的即兴创作陶醉了,他要抓住这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彻夜不眠,记录下了这举世闻名的《月光曲》,《月光曲》就这样谱成了。
五、总结课文。(2)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耳聆听,以心感受,读一段文、赏一首曲,悟一种情,每一个人都不禁被月光曲这个美丽的传说所深深的感动,这传说最打动人的是什么?让我们大声地告诉所有的人!(PPT出示)情感是一切艺术的泉源。
板书设计: 26 月光曲----贝多芬
5.《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五
鲁庄小学 张玲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感情上的变化,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分辨课文中哪些事物是实写,哪些是由音乐引起的联想。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能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三、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激情导入
1、欣赏《月光曲》,然后提问:知道这首优美的曲子是谁谱写的吗?(贝多芬)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电子幻灯片]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跟父亲学音乐,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十岁举行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和庸俗。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为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齐读今天的课题---《月光曲》
3、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课文从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学生默读后思考讨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2-7),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8-结束)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谈话)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面感到深深的遗憾。
(3)、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本段话的含义。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她随便说的是哪句话?“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从这一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姑娘很热爱音乐)但是她又对哥哥说:“哥哥,别难过,……”从这句话中,我们又体会到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女孩?(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读出感情。
(4)、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会怎么想?(其实她非常想听到我的演奏。只是因为穷.买入场券。我何不为他们弹奏一曲?)他怎么做?(要走进茅屋弹琴。)
(5)、贝多芬走进茅屋,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会想到什么?
(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
听到:皮鞋匠的问话。想到:这兄妹俩很穷,但爱好音乐。)
(6)、找找书上的语句,贝多芬怎样做的?(怀着这种感情,他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7)、找找盲姑娘的反应,读一读。
重点理解“纯熟”的含义。(很熟练,本文指弹琴的技术熟练,功夫过硬。)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当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是发白内心的赞美;“感情多深哪!”,表现她对曲子有了共鸣;“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表现她内心的激动。
练读盲姑娘的话。注意两个“!”。
(8)、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我找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四、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 [电子幻灯片]“一阵风……格外清幽。”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课文里还有一个带有“幽”字的词,是什么?(幽静——地方僻静,光线暗。)
查字典:“幽”。“幽静”的“幽”应选择“深远;僻静;昏暗。”“清幽”的“幽”应选择“沉静”。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恢复幻灯片:“一阵风……按起琴键。”
师: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4、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板书:激情
5、(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3)齐读。
(4)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儿?(海平线上)
师: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音乐一定是舒缓的。大家想象一下,贝多芬这时是怎样弹琴的?(节奏很慢,声音很轻的。)
练读。板书:慢 轻
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吗?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师:这时的旋律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练读。板书:平静 柔和
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雪亮……)
师: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刚才的宁静被破坏。这时的旋律是急骤、奔放的。
练读。板书:急骤 奔放
(5)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第三个)
(6)指导朗读。(齐读、指名读、试背)
(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8)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8、听到这首曲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恬静——安静、宁静。表示心里很舒适,很安逸的。)
9、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10、小练习:
用“―――”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______”画出联想的语句。
l、实在的事物:1鞋匠听到琴声;2鞋匠看到妹妹的表情。
2、联想:皮鞋匠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皮鞋匠看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1)从事物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好像、仿佛)
(2)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11、(配乐)下面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要用高昂的语调。(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读)
12、师: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从书上哪个词语可以知道?(陶醉)穷兄妹俩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了。贝多芬悄悄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他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激动万分,急切地要把即兴创作的这首曲子记录下来,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
板书:飞奔
13、结果:他花一夜的功夫记录下这首曲子。
五、拓展阅读
贝多芬能够做到对劳动人民这么深厚的爱,既因为他的高尚的情感,又源于他的苦难的经历,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贝多芬。阅读主题学习丛书《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与耳聋搏斗》,感受它的伟大。读完说说你的感受。
六、作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对贝多芬了解了不少,课下继续搜集有关贝多芬的故事,并写一写《我眼中的贝多芬》。
板书设计:
贝多芬《月光曲》
惊讶
轻、缓
同情
平静、柔和
激动
6.《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六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7.北师大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七
钢琴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是被称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重要钢琴作品之一,作品编号op.27的第二首,被命名“月光”奏鸣曲,并非作曲家本人命名。说法不一,有的说法是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贝多芬为一位盲女演奏钢琴时月光洒在钢琴上而产生的即兴创作。还有一种说法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后者是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
《月光曲》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钢琴独奏曲,作于19世纪90年代,是德彪西较早时期的作品,但已经初步显露出印象派音乐的风格。德彪西的声乐作品中还有两首同名歌曲,用魏伦的诗填词。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我国民间二胡演奏家华彦钧的代表作。阿炳是华彦钧的小名,因此也被世人亲切的唤作了艺名-阿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和生活背景下,阿炳的一生坎坷流离。这首作品最初无标题,阿炳常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被他自己称为“自来腔”,邻居们称之为《依心曲》。后来著名民族音乐学者杨柳荫、曹安和在听到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的景点惠山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因此得名《二泉映月》。
二、三首作品的结构内涵比较
这三首作品来源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作曲家、不同的音乐创作时期,采取不同的器乐体裁形式和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但都与一个情景主题有关,那就是“月”。如何将器乐体裁形式与音乐的精神内涵相结合,如何看待不同人生经历的作曲家对音乐作品精神内涵的表达与理解?以下继续从这三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节奏、和声语言、音色色彩等方面来做进一步分析比较。
1、《“月光”奏鸣曲》的曲式是奏鸣曲式结构,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持续的柔板(Adagio sostenuto),升c小调2/2拍,采用三部曲式;第二乐章是小快板(Allegretto),降D大调,3/4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是激动的急板(Prestoa agitato)升c小调4/4拍,采用奏鸣曲式。主题与和声方面,第一乐章的主题是宁静梦幻的,主副部没有明显的性格对比,持续的三连音音型奠定了音乐的基调,沉静厚重,仿如月色静谧。左手持续的旋律线条,音域较低,使得音乐感觉更加深沉。中段三连音独自歌唱,线条流畅,和声色彩斑斓,但左手的持续低音,仍然把音乐拉到低沉的阴郁之中。再现部加重了忧郁的气氛,平静的第一主题之后,持续的属音和小调的导音,持续的三连音及下行走向的低沉和弦,凝重的思考渐渐消逝在黑暗里。第二乐章短小欢乐,李斯特曾形容二乐章是“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长句连奏与小连线的交织,跳动的音符似有欢笑,也有抚慰。Trio三声中部的长音气息宽广,宛如大自然中自由的呼吸。第三乐章是奏鸣曲式,在严整的形式下,音乐具有令人惊奇的激情,连串琶音构成的主部主题犹如革命的风暴,层层递进,高音的突强展现了沸腾的热情,副部进一步加大力量,左手十六分音符仿佛轰鸣的雷声滚滚,右手的旋律刚强有力,表达出坚强的意志力。展开部短小有力,尽管节奏放缓,表情舒展,但是右手的动机仍然表达了不安与斗争的热情。再现部,主部主题规模缩短,副部的乐思继续被扩展成暴风雨般的琶音,逐步推进到最高峰,但是突然间的休止,仿佛陷入沉寂,似乎思考被打断,革命力量暂时失败,但是贝多芬的精神是永不屈服的,最后一段华彩般的上行,终止于八度的低音,沉重的和弦暗示一股永存的精神力量,那份力量是永不磨灭的。
2、《月光曲》是三段体结构,第一段降D大调,淡淡的和声衬托出轻吟般的旋律,速度舒缓,乐思温和,调性比较明朗,仿佛皎洁的月光、幽静的月夜给人们产生的印象。中段转调到了E大调,短小的乐句和左手分解和弦,像是阵阵轻柔的风,摇曳的树枝,充满灵动。第三乐段基本是第一乐段的再现,调性回归到降D大调,音型略有变化。最后尾声的部分又再现了开头的乐思,曲调委婉,分解和弦沉静流动,如梦如幻的意境,柔美而充满诗意。中段与第一、第三乐段产生了和声、色彩、织体方面的对比。加快流动的琶音、重叠的踏板、逐渐交织的和声,好似摇动的枝叶间、浮动的云际、时缓时急的风缠绕着、交错着,变幻着,那婆娑斑斓的月色朦胧,使人沉醉。
3、《二泉映月》的结构分为六个段落,包括引子+主题,以及主题的五次变奏+尾声。引子是下行的短句,带着叹息的语气,二胡音色轻柔、含蓄。接下来是两个对比鲜明的主题,两个主题发展采用变奏、衍展手法,第一主题旋律在二胡的低音区,宛转的吟唱,沉闷压抑,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无奈;第二主题利用不断上行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甘,对旧社会的强烈控诉。两个主题做了五次变奏,第一变奏采取将第一主题压缩,第二主题结构扩充的手法;第二变奏将第一主题结构扩充,第二主题调性离调的发展手法,乐曲情绪逐步激烈;第三变奏节奏平缓迂回,为后面段落推向高潮做好铺垫;第四变奏继续将第二主题扩充发展,层层推进;第五变奏以全曲的最低音作为开始,通过反复变奏和力度的大幅度对比,全曲在这一段发展到了高潮。后音调婉转下行,由扬到抑进入尾声,旋律与节奏更加轻柔舒缓,令人无比慨叹,意犹未尽。主题的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时而悲怨、时而抗争,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闷,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愤怒控诉。
三、三首作品的文化内涵比较
1、《钢琴奏鸣曲“月光”》贝多芬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创作个性鲜明,充满戏剧性情节和情感表现力。他的创作几乎涉及到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钢琴的交响性表现力、及交响曲体裁形式的突破与发展是他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成就。32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最重要的钢琴作品系列之一,这首“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当时的作曲家曾在书信中提到了自己的耳疾,以及生活中的忧虑和困惑情绪。贝多芬自己称这首作品为“quasi una fantasia”译为“像一首幻想曲一样”,音乐特点直接反映了作曲家一贯的创作风格及当时的情感思想。
这首奏鸣曲在古典音乐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乐章采用自由的三部曲式而非奏鸣曲式,展现其不拘一格的创作精神。音乐组织方式突破,不再拘束于古典奏鸣曲式的平衡结构,弱化主部副部的主题对比性格,更加强调乐思的发展。整部作品的情绪以及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不仅表达了贝多芬的沉思、贝多芬式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更加挣脱了古典主义的典雅情趣,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表达。可以说这一切都预示着音乐的情感挣脱形式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创作时代的到来,对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是德彪西青年时期的创作,当时德彪西的一部音乐作品—康塔塔《浪子》刚刚获得大奖,得到了许多赞扬。与此同时,德彪西还热情的结交了欧洲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们,创作意图革新、充满信心,可以说正值他的创作黄金期。本首钢琴作品采用了大调的调性,音乐整体的气氛清新明亮,描绘的月色生动明朗。和声的运用和音乐的形式,引领着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的和声,时而柔美、时而变幻,与丰富变化的演奏技法交织,那云、那月,灵动、飘忽;那景、那境,闪烁,迷人。作曲家用高超的创作技法,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浪漫生动的夜月之景,《月光曲》已经初步具有了印象主义的风格。与《“月光”奏鸣曲》比较不同的是,贝多芬音乐营造出的“月光”氛围只是一种借喻,音乐强调表达的是作曲家的沉思,也可以说是欣赏者的臆断想象;而德彪西和声的“月光”是更加真实的,是更加具象的描绘,宛如一幅幅月色时空图景的展现,是作曲家愉悦心情映衬下所观察感受到的月色印象。
3、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首先的不同就是演奏乐器,作为弓弦乐器胡琴的一种,若追溯历史,二胡从唐朝衍变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独有的中国风特质和音色特点,使得音乐本身更具有独特的韵味。二胡具备擦弦、抠揉、压弦、滚滑等多种演奏技法,能够表现柔和、缠绵、轻快的美感,也能表现哀婉、悲凉、悲愤的情感。虽然这首乐曲最初的成型并不是阿炳因“月”而作,但乐曲产生于阿炳真实的生活,借寒月之光映衬悲戚之感。正如阿炳的邻居诉说的--月黑风高,阿炳奔波的卖艺迟归,惨淡的孤独身影,冷清的寒夜街道……音乐呈现的辛酸与悲凉,诉不尽的萧瑟与幽婉,恰如“泉凄月冷”,世态炎凉。
四、结语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看到作曲家的生活经历不同,个性不同,音乐创作的风格完全迥异,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同时音乐也的确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三首有“月”的信息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的音乐符号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从音乐学分析的角度来看,作曲家对音乐情感表达的手段必然是通过声音,即通过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等声音的要素来实现。而这些音乐符号的背后都具有某种涵义,这些涵义构成作品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作曲家的创作初衷和构思想法,引起演奏者和欣赏者情感的共鸣。这个特定的过程:作曲家—创作—音乐符号—认知—演奏(欣赏),围绕着人进行的音乐活动又进一步发展到了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层面。音乐不仅仅具有审美意义,西方音乐理论学者曾提出的情感美学论、自律论等,认为音乐是一种“自足的艺术”的观点,是局限的。其实在我们中国的音乐传统里,也从来不认为音乐是“自足的”,音乐是与宇宙、社会、人生密切相关的。《乐记》中说到“乐者,乐也。”这样的表述蕴涵了我国民间音乐思想,而无论是民间价值系统还是精英价值系统,都承认音乐具有的教化意义。诸如有云“德者性之端,乐者德之华”也。
现如今音乐研究学术成果卓著、日新月异,不同的音乐专业领域—作曲家、音乐史学家、音乐美学家等从其不同的专业和观念范畴作为切入点,自然也会对音乐内涵作出不同的角度与层面的解释。理解音乐、表达音乐、欣赏音乐、分析音乐等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学分析的基础层面,要在此基础上,看到不同的文化传统背景下音乐文化的价值。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音乐认识、不同的音乐观念下产生的不同的音乐思想。这些音乐思想推动着理论者、指导着实践者。这也要求我们要树立科学的音乐价值观,音乐观念必然需要文化观念的支撑,无论是大文化(文化传统),还是小文化(专业知识),任何研究与理解、认识与分析,都要建立并放诸于更加开放多元、客观科学的艺术文化视野之中进行。
摘要: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月一直是诗人、画家、音乐家热衷吟咏描绘的对象,比如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月之愁》、俄国画家克拉姆斯柯依的世界名画《月夜名画》等等。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通过观察与想象,借“月”抒怀,表达思想。也有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直接描绘月光与月色,比如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家》中对满月的描述,足见月之魅力。本文通过对三首著名的中外音乐作品《“月光”奏鸣曲》、《月光曲》、《二泉映月》的比较分析,从无国界的音乐语言表达之中体会音乐风格、人文思想与精神内涵,进一步阐释东西方音乐文化观与音乐价值观的树立等问题。
关键词:“月光”奏鸣曲,月光曲,二泉映月,音乐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朱秋华.西方音乐史[A].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12.
[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A].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3]林丹.德彪西“月光”的印象主义风格探究[J].艺术百家,2007,S2.
【北师大月光曲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26支玉恒《月光曲》教学实录06-17
小学五年级语文《月光曲》 的教学设计07-05
26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3
月光曲反思11-07
月光曲课件二10-12
月光曲人教版语文08-07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案教学设计09-11
六年级月光曲常用知识点07-22
月光曲导学案学生版08-20
《饮一杯月光》的教学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