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2024-11-18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通用13篇)

1.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品质。

2、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学会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并试演课本剧。

【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学生情况分析】

应先找到可以想像的地方,然后加以复述,否则难点较大。

【教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能告诉大家,你对这篇课文都有哪些了解呢?

(题目、出处、时代背景、人物介绍、课文讲了三件事等。)

2、质疑:

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在自学中理解人物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课文的三件事中选出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件事。

认真默读自己选中的故事,仔细体会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些语句或词语中体会出来的,画出来,并进行批注。

三、根据个人选择的情况进行分组,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交流、朗读、表演、复述进一步理解人物特点。

先读一遍文(只读选中的小节。)

逐个谈自己的体会(重点围绕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同学补充,补画重点句和词语。

选择小组汇报的形式并进行练习。

提示:汇报形式有朗诵、复述、表演课本剧等。

四、全班交流,进行汇报

教师要及时点评,指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人物特点。

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朗读、复述、课本剧的表演。

第一件事:楚王吩咐手下人让晏子从城门旁边新开的洞进城。

1、这件事说明晏子沉着冷静、随机应变、以国家利益为重。

2、重点句:出示投影片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什么样的国家。

第二件事:晏子见了楚王,楚王以貌取人,讽刺晏子无能,藐视齐国无人。

1、说明晏子博学多才、智勇双全(多才多艺、足智多谋、满腹经纶、据理力争)

2、重点句:出示投影片敝国有个规矩这儿来了。

第三件事:在楚王款待晏子的酒席上,楚王故意让人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过,借以说明楚国人没出息,干偷盗的事,从而侮辱晏子,侮辱齐国。

1、说明晏子能言善辩(满腹经纶、才智过人、唇枪舌剑)。

2、重点句:

出示投影片大王怎么不知道水土不同吧。

五、复述练习

这篇文章写得短小精悍,精彩的文章往往用传神的几笔,就能把人物形象清晰地勾勒出来。其实在字里行间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我们可以插上想像的翅膀,把故事讲得再生动细致些。

1、出示图片,你认为可以在哪里展开想像?

(书上没有描述的情节或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

2、小组为单位,选三个故事中的一个,找出可以扩展的地方,用笔划上添加符号。

3、创造性复述。

六、补充小故事见资料

简单介绍几本书《春秋故事》《东周列国志》《上下五千年》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钻狗洞 访狗国 机智过人

没人才 下等国 维护国家的尊严

没出息 风气差 能言善辩

2.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篇二

[摘 要]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设计;随文蓄势;借势入境;融境释义

《桥》这篇课文以山洪暴发的情势为线索,紧扣“桥”的人文内涵,以迅猛的暴雨,狂飙的山洪,窄窄的木桥为事态场景。以人群惊慌地过桥为情境,抓住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脱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最后以老支书与儿子的牺牲为结局。故事题义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巧妙地在场景渲染中蓄势,在人物对比中塑造,在事态叙述中设伏,体现出势、境、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联想为主导,以体验为主轴,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随势而就,顺境而生,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在随文蓄势中感知课文

根据各种因素的相互影響在语言铺陈中随文蓄势,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层层渲染中再现危急,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为后面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富有情境感的背景。《桥》一文的前五个自然段中紧扣“危急”,从雨势之大、山洪之猛、人群之慌、桥窄之危四个角度进行蓄势。“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造成“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疯狂与惊慌”。在山洪狂飙与人群惊慌之下,一句“窄窄的木桥”为危机埋下伏笔。形成危机相叠,势势相逼的场面,勾勒出危机四伏的客观环境。这种危急之势的铺陈与积蓄,在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时,又生动地烘托出老支书的坚毅、镇定、果敢的形象,体现出客观描述与主观烘托的统一。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课文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围绕危急之势,紧扣关键词、句,抓住雨势之大、水势之猛、慌势之乱、窄桥之危,让学生在初读中读懂文意,把握突发事件的形成要素。让学生在扣词扣句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再读,读出画面。眼中有画,心可入境。在学生对语言描述的情境获得危急感悟的同时,进行再品读,采用多样化与个性的朗读,运用气息控制、节奏与声调变化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中读出暴雨、洪水交织的声势感,读出事态发展的紧迫感,读出人群在灾难逼近时的恐慌感。依势推进,层层渲染,顺势而入,在朗读声中外化紧张之态,再现危急之势。

二、在借势入境中塑活形象

故事场景不仅仅是为了点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追求表达手法的主观需要。人物传神的表情、语言、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鲜活的个性,只有在情境的烘托与渲染中去解读人物,才能让文学表现的人物个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复活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文章在描述老支书指挥群众时,着力从他的凝重和愤怒表情、不容置辩的话语、果敢有力的动作三方面,集中笔墨围绕老支书的鲜活个性,进行形象化的精神刻画,语言简洁明快,巧妙把老支书的鲜活个性与闪亮的党性浓缩在“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教学中,紧扣“他,像一座山”,联系人群之慌的情境,结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的人群……”的慌乱情势,从老支书站立桥头的姿势与神情中读懂老支书像大山一样无畏、沉稳的个性与党性;联系水势之猛的情境,结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的情境渲染,从他指挥人群过桥时的嘶哑喊话与冷冷的反驳中,读懂他像大山一样无私而博大的胸襟与党性;联系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势,结合“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的紧迫情势,从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的动作读懂他像大山一样威严而深沉的父性与党性。让学生在情境与情势中,从人物个性入手,读中联系情境,读中联想情势,读中人物比较,读中揣摩心理,把人物话语的焦虑与果断,人物神情的凝重与威严,人物动作的迅捷与有力等形象要素读活,由外向内,点滴积蓄,层层塑造,从感受人物形象走向感悟人物境界,从感受人物个性走向感悟人物党性,多维度地感悟“他,像一座大山”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复活的人物个性,体验出人物崇高的党性光芒,也为下一环节的融境释“桥”之义奠定基础。

三、在融境释义中升华内涵

象征是作家运用形象化的事物对情、义、理等抽象化的人文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诠释。如何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建立链接点,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感悟人文抽象,实现顺理而明义,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桥》这篇课文依托“桥”这一形象化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借助老支书临危赴难、舍生取义的党员形象,构建出党与群众的生命之桥、联系之桥。由于“桥”的象征意义深刻,五年级学生缺乏对象征手法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上从“窄窄的木桥”过渡到老支书用生命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设“生命之桥”,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后形成对老支书的崇敬之心,直接碰撞悲壮性的结局——“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引发学生对老支书牺牲的悲痛之情,顺势创设问题:“群众成功脱险了,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在危难时刻,是什么让老支书选择群众,放弃了自己和儿子逃生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老师以“责任”作链接点,从老支书的选择代表党的选择,他的责任就是党的责任这一角度,顺势引导,实现老支书与党的结合。学生明白老支书代表着党形象之后,再次整合文中的句子,形成“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背景描述,以桥的不同意义作链接,再次创设问题: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窄窄的木桥轰然倒塌,但是另一座桥却在群众的心中高高架起。那么,群众心中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激励学生再度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随机点拨、归纳,自然而然地从“窄窄的桥”过渡为视责任如泰山的“生命之桥”、党联系群众的“精神之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依托感悟,抓住“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的结尾,老师运用课堂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如“为了群众,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果你们是前来祭奠老支书的群众,此时此刻,你们定是泪流满面,百感交集,那么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用写出群众的心里话作为小练笔,升华内涵,外化情感,实现读写结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设计时尊重文本,遵循作者的作品立意与表述方式,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3.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篇三

科目

语文

年级

课题

22.手指

主备人

张俊杰

课时

辅备人

【学习目标】

1.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

2.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学习重难点、关键】

1.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2.指导学生看插图,读文字,写片段,图文结合,读写结合;先交流五官的特点和作用,再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小练笔”,即先说后写。

【课前预设】

1.本节课教学思路:“先读后写”,读段写段;“先说后写”,说特点说作用,再写片段;“图文结合”,看插图读文字,理解内容,掌握表达方法;“以读促写”,运用方法,读写结合。

2.示例引领,丰富积累。推荐相当数量的优秀片段,阅读背记,丰富积淀。

学习流程(第二课时)

【课上生成】

【自主学习】

一、体会语言风趣,积累摘抄。

1.从用词来体会风趣

(1)研读“大拇指”

①看插图,看出幽默风趣;找语句,体会语言风趣。

预设:“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②读段落,提炼性格;找例子,掌握表达方法。

性格:“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

例子:“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③构段:先从形体、构造等方面描写大拇指的样子,然后说明其貌不扬的大拇指在五指中是最肯吃苦的,并以举例的方式写大拇指的吃苦耐劳,而且它还从不好大喜功。

2.从表达方法来体会风趣

作者描写大拇指的形状是“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这样一来,原本没有生命的大拇指变得就像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人一样,让人感到亲切;举例写大拇指的作用时,“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等词语营造出了场景的急迫、局促之感,大拇指的劳苦形象就此生动了起来。

3.用朗读来体会风趣

练习朗读,读出举例部分语言节奏感强,句中动词用得十分精准。

二、仿照段落,选择五官之一写片段。

1.明确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舌头这五官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选择其中一个来写,可尝试用上本课词语,如相貌、养尊处优、渺小、享乐、附庸、团结……

【合作探究】

一、学习运用“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把事物当作其他事物来写”的表达方法。

1.合作探究五官的特点和作用

2.构思

①把五官之一当作人来写:用第几人称来写

②把五官之一当作其他事物来写:要想清楚五官之一和其他事物的相似之处;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如,写嘴巴,是称赞它吃苦受难,还是嘲讽它光说不干;举例时,要围绕想表达的意思来写,不要随意举不相关的例子。

二、示例引领,强化表达

她的眼睛真正的美是美在笑,不论是浅笑,还是大笑,只要一笑,那双眼睛里就会有鲜花开放。那花儿鲜艳、娇媚、逗人喜爱,使她的脸面顿时甜蜜,俊俏,神采飞扬。即使她气恼、冷笑,那眼里依然隐约有花儿颤动。

(摘自网络,有改动)

【展示交流】

1.第3自然段写食指

①句子:“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②朗读:“全靠”“都要”“最多”等词语,十分夸张地表现出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形象,读起来趣味盎然。

2.第4自然段写中指

①句子:“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②表达:当作人来写,赋予鲜明的外形特点和性格特征。

3.第5自然段写无名指和小指

①句子:“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②表达:当作其他事物来写,形神兼备地表现出这两根手指大多只参与“这等享乐的风光事”,很是有趣。

【达标检测】

1.摘抄并背诵表现出风趣的语句。

2.仿照课文表达特点,选一个五官,写一段话。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②那鼻子之大,衬得全身都小了。据说实在是大得出奇,鼻梁是拱起的,鼻上全是疙瘩,颜色青紫,像茄子那样,鼻尖盖过嘴巴两三指宽。这样一个颜色青紫、疙疙瘩瘩的拱梁大鼻,使他那张脸奇丑不堪。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③姐姐的耳朵白里透红,耳轮分明,外圈和里圈都十分匀称,像是刻刀雕出来的艺术品。再戴上两只小巧的耳环,更显得美丽动人。

④人们都说薄嘴唇的人能说会道,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天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地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理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扫帚,不停息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

⑤哇!金黄色的冰激凌,看起来是无比的美味。我立刻拿起了勺子,将冰激凌放进了嘴里,细细品尝着。嗯!不错!有鸡蛋和牛奶的香味,有冰激凌的凉爽,还有橙子的香甜,真是冰激凌珍品!

(文中片段均摘自网络)

附:板书设计

22.手指

当人

事物

当其他事物

4.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篇四

教学目标:

1、围绕“为什么说我走上的是一条艰难的生活道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的8—28自然段(第一天挑煤),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珍惜现在的生活。

2、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我”的坚强。教学重点: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第一次挑煤的艰难。教学难点:体悟我的坚强。

教学时数:2课时(本课为第2课时)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劳动的开端

师: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你们知道小运铎跟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为什么去挑煤吗?

预设:因为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想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师:看着一家人挨饿,他的心情怎样? 预设:他的心里像油煎一样。(痛苦、难受)

师:所以小运铎走上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道路。结合他的第一次劳动,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的这种生活吗?

预设:痛苦、心酸、艰难„„

师:是啊,小运铎走上的是一条艰难的生活道路。板书:艰难

二、体味艰难

(一)学习上路前部分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8—15自然段,用“ ”划出体现“我”第一次挑煤艰难的句子。

预设1: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我跑到矿上电机房去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在机器上擦点机器油,绑在木头棍子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

师:半夜伸手不见五指,因此需要照明工具。可是“我”家里有照明工具吗?(没有)可见“我”的家里是多么地(生:穷)板书:家里穷

预设2:我们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

师:上次我们去白马寺春游,只爬了一座山,还只是到半山腰。而小运铎却要爬几座山,穿几片树林,说明了路途是多么地(远)啊!板书:路途远

预设3: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

师:“深渊”指很深的水。“落在万丈深渊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钻心地疼。

师:矿上的办事人看到小运铎在桌子上睡觉,不是叫醒他,而是直接“抽掉”,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这让我感受到了矿上的办事人的冷酷无情和残暴。预设2:这让我感受到了旧社会穷苦人民生活的艰难。

师:年纪那么小就去挑煤,矿上的办事人不仅没有关心他,还无情地把桌子“抽掉”。因此小运铎仅仅是身体落在了万丈深渊吗?

生:不是。师:还有什么?

预设:他幼小的心灵也落在了万丈深渊。

师:确实,在那一刻,小运铎幼小的心灵肯定很冷,很痛,因为他受到了欺侮。板书:受欺侮

(二)学习在路上部分

师:尽管如此,坚强的小运铎还是挑着煤出发了。请同学们轻声读第16—21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我”的感受的句子。

预设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师:小运铎肩上的担子为什么“换来移去”? 生:因为小运铎肩膀痛了,没力气了。

师:对啊,担子太重了,左肩痛了只能用右肩,可右肩也痛了,只能压在已经疼到不行的左肩。板书:担子重

预设2: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师:煤筐为什么会来回晃荡?

生:因为小运铎年纪小,煤筐重,他控制不住煤筐,而且小路滑极了,他一步三滑。板书:山路滑

师:本来爬山就很辛苦,更何况肩上挑着那么重的煤,路还那么滑。预设: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

师:你们有没有被开水烫过?痛不痛?确实很痛,可小运铎却还得忍着疼痛继续挑着超负荷的煤。真艰难啊!板书:肩膀痛

(三)学习回家后部分

师:这一天,小运铎有没有成功把煤挑到车站呢? 生:没有。

师:从半夜动身到太阳落山,小运铎劳累了一整天,他除了把空筐挑回来了,还挑回了什么?

生:还挑回了饥饿、疲劳和遍体鳞伤。

师:面对着这一位饥饿、疲劳、遍体鳞伤的儿子,母亲做了些什么? 生:轻轻地问“我”怎么了,然后含着眼泪,给“我”打来洗脚水。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

生:这是一种(辛酸、无奈、心疼、痛心等)的泪水。师:但是12岁的小运铎流泪了吗? 生:没有。

师:他对母亲说了什么?

生:“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师:小小年纪就能这样安慰妈妈,你们觉得小运铎挑回家的仅仅是饥饿、疲劳和遍体鳞伤吗?

生:还有坚强、懂事和不服输。板书:坚强

师:让我们来看看小运铎一天的艰辛,再想想我们自己:

当小运铎半夜起来去挑煤的时候,我们正在();当他挑着煤在山路上、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正在();当他被饥饿和疲劳压倒,倒在床上的时候,我们正在()。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他的生活却是如此的()。

但他并没有屈服,他没有被苦难的生活打倒。第二天,他终于用稚嫩的肩膀把煤挑到了车站。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第二天一早,我喝了碗野菜粥,又翻过高山去挑煤。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我想应该趁力气还没使尽的时候,先多赶几步路,免得磨到天黑又误事。就咬紧牙,两脚不停,一直把这担煤挑到车站。

从此,我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

三、拓展延伸,理解劳动

师:同学们,这就是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过,这就是作者劳动的开端。他的肩膀,一头挑起的是沉重的煤筐和艰难的生活,另一头挑起的则是坚强的品格和不服输的意志。

师:同学们,你们做过哪些劳动呢?感觉如何?

预设1:我自己做过饭,洗过衣服,感觉有点有趣,但是又有点累。预设2:我帮家里卖过东西,起早贪黑,赚得又不多。

师总结:劳动是生存所必需的,同时劳动也是艰辛的,但劳动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磨炼人的意志。跟小运铎比起来,你们的生活是不是很幸福?希望同学们能珍惜现在的生活,在劳动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四、作业设计

师:今天的作业是:

1、熟读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对比作者和你自己的劳动,这让你对劳动有了什么新的体会?请你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家里穷

路途远

受欺侮

艰难 担子重 坚强

山路滑

5.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篇五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节课我不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适当引导。学生尽情的发言,抒发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2.体现开放式教学思想。本节课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课文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我们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包括学生对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比如:学生出示的问题里有这样一个问题: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构建起了学生们美丽的想象。有的学生想到了古老的民族文化,有的想到了水底轻轻摇曳着的美丽的水草,还有的同学想到了水边垂柳的婀娜多姿。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从他们的眼神里全然没有了老师在身边的拘谨。他们大声说,高声笑,使课堂成了他们的演练场。

6.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篇六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思考:

1.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谁?

2.是谁要回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第二课时,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文题目(板题),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3.读文要求: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桥从哪里跨越到了哪里?

文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谁?他们在哪里?

4.汇报、交流

三、再读文、深入感知

1.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问题走人第一位主人公:小钱。

2.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

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段话中有几个描写花朵的词语,你们找到了吗?作者用( )比作( )?这个比喻句又说明了什么?

要想挽救这年轻的生命唯一的办法是什么?那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④辗转是什么意思?⑤假设这个年轻人没有得白血病他会在做什么?⑥就在台湾青年要捐赠骨髓时发生了什么?

3.出示台湾地震图片:多么可怕的地震,我们的台湾青年抽取骨髓会成功吗?

4.小组合作学习3-6自然段。

5.小组合作要求:

大声朗读3-6段课文

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地方为什么令你感动?

四、升华感悟

1.我想学到这里你们应该明白生命桥的意义了吧?

2.补充完善板书

五、拓展

1.共同唱响《爱的奉献》。

2.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李博士相见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小组交流一下。

六、作业

7.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篇七

从学生的言谈之中了解到学习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性,《桥之美》教学反思。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我先与学生共同对文本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作者所举的几个例子加以祥细地分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接着便是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几幅画面进行赏析与扩写,或者是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桥在不同的优美环境中所起不同作用的形式美。这一问题的设计实际目的是让学生能体会作家吴冠中眼中的桥之美,教学反思《桥之美》教学反思》。这阶段是训练学生的笔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值得欣慰的是,所抽查到的学生所读的文章都非常的优美,而且具备了艺术家的“欣赏水平”,他们能够效仿作者的笔调用画家的眼光来欣赏他们眼中的画面,将块、线、面融合为一体,描绘出精彩的画面。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这一单元的目标与要求,我通过比较阅读来达到目的。于是将具有规范性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这篇说明性的小品文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总结出这两则的不同之处与相同点。总结之时,学生的满脸困惑已被笑靥所消融。

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出来的火花,巧妙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8.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篇八

一、欣赏视频,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98抗洪》,师深情讲述:

1998年我国长江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子弟兵全力以赴,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发出人在堤在的誓言。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个村庄,也曾受到了洪水的袭击,而这个村庄中的一座窄窄的桥却成了唯一的逃生通道,就在这桥边曾经上演了感人的一幕,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2.请同学们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检查初读效果,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各位同学的预习情况!

(这些生子你们认识吗),请一位小老师来领读,他读对了。我们一起来跟读两遍。字正腔圆,非常好!

4、回答问题:现在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在山洪暴发的黎明,老汉,指挥一百多村民通过小桥撤退,最后和儿子都牺牲了。

过度:这位同学读懂了课文,概括的十分准确,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慌乱。

1.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合作朗读,再次感受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1)老师朗读环境描写内容,学生朗读人们的慌乱的段落。

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3.理解关于桥的句子,再次感受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慌乱。

(1)出示句子:同学们,跌跌撞撞是什么意思的? 思考刚才我们读的句子中还有两个句子也描写了人们的这种状态?,从书中找出来,然后划下来。

(2)汇报交流,出示相似表达的另外两个词句。

A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B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3)讨论交流产生如此状况的原因,朗读描写山洪暴发的句子。

1、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这个样子,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刚才读的部分,一共有三个地方。谁想说?

A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B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我想问一下,本来跳舞是非常美的,C

让人感觉心情愉快的,但是这里的跳舞却让人心情恐慌,为什么?)C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2、师:他们这么慌张,有没有出路?

生:有----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师;还有一面,南面也没有路!--连接起来 师:-现在这条路变成了-----一条生命桥,唯一的道路‘生命的道路、存活的道路!师:(板书:)这一条窄窄的桥一条生命桥

(4)重组课文,师生再次合作朗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你拥我挤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疯了似的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过度:就在这重要的时刻,有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3体会老汉是怎样扭转当时危机的局势的?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村支书的先人后己。

1.:在老汉的组织下,村民们最终是怎样过桥的

生: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2.】问题:“依次”是什么意思?人们一开始是依次上桥吗?

问题:老汉如何让人们从“跌跌撞撞的人们”变成“依次”过桥的呢的?-

男女生分角色读课文

(2)师:老汉是这样要求一百多人依次过桥的:群众——党员——老汉。(板书)

讨论: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吗?不过桥意味着什么后果?

问题:老汉有机会先过桥,但他不过,而是组织别人先过,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是党支部书记,是班长一样的官员。也就是说,让村民们先过桥是村民们的职责?----老汉这样的坚守自己的职责的行为叫----忠于职责!还可以叫做什么---舍己为人

(3)过度:老汉是党支部书记,他是怎样要求党员的呢?谁来跟老师生合作朗读 再次与学生角色对话。--------谁愿意和老师合作一下!------好一个威严的女支书!---------同学们,你们能这样练习的读一读吗?-----------你们就是是老汉,面对那个特殊的黎明,面对100多名的村名,老汉沙哑的喊着。

四、(体会舍己为人的老汉)过度:就在老汉组织大家一次过桥的时候,意外发生了。1.学生读描写环境的,老师读老汉说的话!,(14—23自然段)。

(1)出示句子: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在桥塌之前,有两个感人的场面!请问学门先看这一副图画,看看是描写的那一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2)自己读一读,看看这时的老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伙子,除了是党员,同时还是老汉的-------儿子---------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起来,把生的希望给了村民---------这叫什么?-----舍己为人!

2、老汉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小伙子看自己的父亲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你先走。”

“少废话,快走。”

„„这一推,推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推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爱—师生合作朗读、、、全班读---分角色读(男生、女生)

五、指导学习课文第四部分,理解课题的含义。

1.师配乐诵读: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理解课题“桥”的含义。

3.拓展写话。

同学们,请听。风呜咽着,你看,云低垂着,一个满脸泪横的老太太被别人搀扶着,来到了墓碑前,也许很多的村名都来了,默默地站在老汉的墓碑前,思绪万千!老支书是您啊,是您用自己的命救了我们的命,您就是一座桥啊,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个村民,你会想些什么,把老师发下去的纸条上!

村民——党员——老汉

先人后己

村民——党员——儿子——老汉

9.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篇九

1.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并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能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2.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课文的语言和句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内化、活用课文语言。

3.通过品读,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并有条理地写下来。

课前准备:课件 沙漠的图片 课文的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课——生齐读课题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变成绿洲。(生说,师板书:让沙漠变成绿洲)这是多么美好的心愿啊!小云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呢?森林对人们到底有哪些好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地阅读课文。

3.打开书,找一找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个心愿?(指名说,齐读。)

4.云雀为什么会有这个心愿呢,那是因为它懂得了一个道理。用这里的一句话说,那就是——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生说这句话并出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作用

1.精读二至四自然段

(1)他们先飞到了哪儿呢?指名说。我们也跟着去看看吧!

(2)出示:沙漠漫天飞舞图,他们看到了什么?“漫天飞舞”是什么样子?谁来描述一下。

(3)小云雀喜欢这里吗?它是怎么说的?谁能读好小云雀说的话?

(4)小云雀的妈妈听了后心里怎样?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出示对比图片)谁能带着“心疼”的语气来读读小云雀妈妈说的话。结合理解“贫瘠”。

(5)这里说森林有什么作用呢?

师小结:森林可以保护土地(板书:保护土地)说明——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2.学习第五至十自然段

过渡:他们又飞呀飞,飞到了——(生说)(出示大河图)。

(1)看看屏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课文里是怎么写的?

自由读一读,指名读,河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理解“咆哮”。

(3)想象一下,当洪水来临之时,我们的家园会是什么样子?小云雀看到这咆哮的河水心里非常的——指名说(害怕)。

(4)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就是:(指名说)比较句子,说说好处。

师小结:如果没有森林水库,许多地区将发生水灾,大面积的农田、村庄都会淹没在洪水之中,看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3.学习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他们继续飞呀飞,觉得又累又热,就——(生齐说)。

(2)看大屏幕,他们居住的那片森林,(出示森林图)他们家怎么样?这是什么原因?

(3)原来,森林还是个空调器,空调器有什么作用?(冬暖夏凉,能够调节气温。)(板书:调节气温)

(4)所以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三、拓展延伸,再次强调森林的重要性

1.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森林的作用有——(手指板书,生齐说)其实,森林的作用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即使森林再宝贵,经过人们的乱砍滥伐之后,就会失去这些宝贵的资源,我们的周边只会是漫天飞舞的沙漠,洪水泛滥成灾,人们不能快乐安定的生活。所以小云雀会产生“让沙漠变成绿洲”的愿望,这也是我们大家的心愿。

3.同学们将会为实现自己的心愿做些什么呢?(讨论)

四、总结

1.总结:今天我们和小云雀一起在云雀妈妈的带领下找到了森林重要的答案,老师相信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好身边的环境。

(地球是我家,保护靠大家。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引导。)

10.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篇十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语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朗读、体验的基础上,懂得“勤奋+智慧=成功”。

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出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具学具:

投影、课件

教学措施:

在读中理解文本,在读中感悟道理。

注意问题:

要形象地引导学生当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要懂得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生活的道路才会更宽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子》。同学们基本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新授。

1、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评价字音等)

“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听到这个传闻,淘金的人是怎么做的?(蜂拥而至)什么意思?在生活中你什么时候见过“蜂拥而至”的现象?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只是听说而已,就有这么人来了。可见淘金者的心情怎样?(急切、希望)就用这种心情,我们来读读这个词。(评价:还不显得急切、充满了希望!)再读一遍能把第一句读好吗?(学生齐读)

他们在河床上挖出许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然而,结果却是——“一无所获”,说说看,“一无所获”什么意思?课文中那个词语准确、恰当地写出了淘金者的心情?(扫兴)啥意思?(很失望、不高兴)带着这种希望而来——失望而归“的心情我们来齐读第一自然段。

2、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淘金者都扫兴而去了,还有谁与众不同?对,就是彼得。

彼得是一个怎样的人?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把相关的词语标画出来。(评价: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哪些词语你看出彼得很勤劳?(不甘心、默默、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整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谁能通过朗读把彼得的勤劳、坚持不懈展现出来?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价:真是一个勤劳的`彼得?大家能学着他的样子读读吗?)

尽管彼得十分勤劳,可结果却是连一丁点儿金子也没有发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传闻不可*)

3、过渡:彼得的希望落空了,看来,他想成为富翁的梦想是不能实现了,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第七自然段)请大家自由的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汇报)梳理: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这里的“真金”是什么意思?他是怎样找到“真金”的?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那就让我们从书中寻找答案吧!

4、请默读3~6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图片)瞧,一场大雨之后,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看到这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彼得又是怎样想的呢?一起来看看(出示第五自然段)自由读。“若有所悟”什么意思?没有醒悟前,彼得是怎样想的?现在醒悟了,他醒悟了什么?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应怎样停顿?

彼得已经不再失望,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与其说是一场大雨使得他留了下来,还不如说是信心和希望使他留了下来呢!

谁来把彼得的这段感悟读一读?(评价:真是一个会思考、善于变通、不钻牛角尖的彼得。)

6、不久以后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花,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美丽的景象吗?

如此美丽娇艳的花儿,彼得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全部精力)

怎样付出的?

(选苗、浇水、施肥、剪枝、除草……)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彼得……)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彼得……)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五年过去,再听听彼得是怎么说的吧!

(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齐读。

你知道“真金”的含义了吗?

其实,彼得找到的真金不仅仅是财富、成功、更是获得财富的方法:只有*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

同时,当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要懂得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你生活的道路才会更宽阔。

7、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话想对自己或大家说吧,选择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指导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肩平)

三、作业。

1、收集励志成功的名言。

11.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篇十一

年   月    日

课 题 找规律(第二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多媒体课件

找规律

画        想        算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练习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18只兔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共有6组,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所以灰兔一共有6个1只,1×6=6(只)

白兔一共有6个2只,2×6=12(只)。

1、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

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方法: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所以20只兔里有13只白兔,7只灰兔。

2、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每4枚棋子一组,每组有3枚黑子,1枚白子。)

26÷4=6(组)……2(枚)  余下的2枚为2枚黑子。

黑子:3×6+2=20(枚)

白子:1×6=6(枚)

3、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

(每2块一组,每组有1块正方形瓷砖和1块长方形瓷砖。)

学生自主交流观察所得

学生交流结果

学生讨论,交流结果

小组内讨论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12.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篇十二

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2、3、4、5自然段;

3.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荷花》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和

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是这种清香吸引他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于是,一幅优美、雅致的荷花图便映入眼帘,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欣赏一下吧。

二、读读、贴贴,学习第二段

1.自由轻声朗读2、3自然段

2.谁来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3.讲读第二自然段(投影第二自然段文字)

A.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什么?

B.指名读写荷叶的句子

a.这是一个什么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个比喻句,突出了荷叶绿、大的特点)

b.“荷叶挨挨挤挤的”又说明什么?(密)

c.老师这儿就有几片绿色的大圆盘,谁来把它们挨挨挤挤地贴到黑板上?

d.集体朗读这句话。

e.小结: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

c.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a.作者写出了荷花的什么?(三种不同的姿态)

b.你怎么知道是三种呢?(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c.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三种不同的姿态?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结合图片观察)

D.作者用比喻句写出了荷叶绿、大、密,用三个“有的”写出了荷花姿态美。那么,他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呢?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冒)

为什么?你用别的字代进去读读看。

白荷花是怎样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呢?(学生演示)

边演示边说:一朵()的白荷花在()的荷叶间()。

齐读这句话。

4.A.过渡: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

B.比较: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怒放的荷花和欲放的荷花,它们的美是不一样的,怒放的荷花美在开得大,颜色鲜,欲放的荷花美在花骨朵饱满有力,我们无法说出谁更美一些,所以作者要?quot;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5.指导朗读

三、读读、想想,学习第三段

1.过渡: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2.(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第四自然段)

你刚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了?

齐读第四自然段

3.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13.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篇十三

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你会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评价朗读情况。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在这一小节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情进行教学。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桥都引发了你的那些思考?

学生自由交流。

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三小节。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四、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校节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收集有关于桥的材料,下节课交流。

(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一小节讲的是造型优美的桥,再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为我们介绍了两种桥。)

(理解“幽静”“碧波粼粼”“回旋别致”“魅力”“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等词的意思,从而进一步了解桥的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

大家回去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全班交流收集的材料。

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三、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上一篇:不说话的老师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畅游漓江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