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生物信息技术”课程总结

2024-06-23

“实用生物信息技术”课程总结(共11篇)

1.“实用生物信息技术”课程总结 篇一

教师信息化教学实用技术全员培训总结

为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使我校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本学期初开展对本校教师全员培训活动。经过近一学期的培训,教师们在多媒体运用及课件制作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现将此次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人员到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远程培训工作,并将这个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了相关工作。由本校教师中曾参加过长清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培训活动的专职教师定期进行辅导,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管理,措施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做到“三个重视”,即重视教师在讲座中所咨询问题的及时解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训交流研讨。本着“边培训、边研究、边行动、边总结”的思路,在远程培训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逐步构建“以教师培训机构和教育科研部门为依托,校本研修为基础平台,远程培训为主要手段”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三、搭建平台,展示交流

为了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校将培训与研讨研修有机结合,于201X年8月16日至8月30日期间分阶段分层次地 进行了全员集中学习,研讨交流气氛浓厚,扎实有效地推进此次培训活动的进行。

四、跟踪考核,保证质量

我校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机制,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的“提高教育理念素养”与“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相结合,“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看”与“做”相结合,“培训”和“教研”结合,不断提高我校教育的工作效率。

五、培训效果

1、更新了观念

通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反映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了能力

通过培训教师在多媒体有效运用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现在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

3、看到了不足

通过培训,加强自身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每位老师的共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断的溪水,这样才能有准备地给学生一杯水。大家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我们的知识要不 断更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开阔了视野

培训让广大教师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教师都表示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四、存在问题及反思

1、教师参与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强。

2、学习中“听听激动、想想感动”,“沉”下来思考不够。

3、认识不够,忙于应付。个别教师对此次培训认识不够,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年龄稍大教师对自己信心不足,培训中有畏难情绪。

总之,信息化教学实用技术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模式。我们将不断总结和研究,争取在以后的培训中取得更大成绩。

2.“实用生物信息技术”课程总结 篇二

一、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使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共同为教学服务。

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 生物教学要体现学科特点, 坚持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实物性原则, 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技术的服务性及技术的运用, 要为学科教学服务, 符合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规律, 使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我们制作的课件应注重简捷性、实效性和必要性, 必须考虑生物教学特点, 才能与信息技术形成有效的融合。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的教学重、难点是根毛吸水过程和细胞吸水原理, 但它们既看不到, 又摸不着。教学前, 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细胞吸水、失水过程”的动画和一个“根毛吸水过程”的三维立体动画整合到教学课件中。教学时, 大屏幕上的动画形象细致地模拟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 三维立体动画更是将“根毛吸水过程”表达得清晰有趣。活泼的动画感染了学生, 一组组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我适时发问:“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根毛细胞是如何吸水的?水分又是如何到达植物体内各部分的?”……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情绪很快高涨。创设情境, 使原本微观、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过程被转化为宏观、形象、有趣的运动过程, 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学生易于掌握, 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兴趣。

二、注重学生实践, 通过多边互动, 调动积极性, 凸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是高效教学的必由之路, 但信息技术并不能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直接来源, 必须亲自观察生物学现象的演示, 亲自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才能将所学的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 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特别是实验性学科的生物学, 要不断加大实验教学的总量, 创造条件, 开展实践活动, 只有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 学生才有发现和创新的舞台, 认知才能深入发展。在“环境保护”一节教学时, 我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环境保护”这一内容, 在局域网和因特网中搜寻有关环境污染事件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的信息。很快, 学生就了解到“日本水俣病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等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 还获得了环境保护的文字资料、图片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 各小组马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并做成幻灯片在网上展示、交流, 我及时进行辅导和点评。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 并各有所得。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 教师与教师利用网络充分交流,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 学习的过程也由消极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观察、探索与思考, 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根据学生差异, 分层教学, 依靠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学习。

利用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 同步异步的交流方式, 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途径等特点, 充分体现个人的自主性,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 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 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如“蒸腾作用”一节教学时, 我制作了资源丰富的课件, 学生们带着“什么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部位在哪里呢?”“为什么气孔能完成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蒸腾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应用?”等问题投入学习, 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这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反复调看所需内容, 完成教学目标;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目前学校大部分树木的叶子正在脱落, 这对树木有何意义?校园绿化管理最佳模式是什么?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实现了分层教学, 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得到了帮助, 不至于越来越差, 失去信心, 原本的长处也得到发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力得到满足和培养, 不至于停留在一般水平上, 造成人才浪费, 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

四、在课程资源应用中, 发挥教师集体作用, 集体合作开发课件。

教学媒体是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与中介, 各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能产生一定的教学作用, 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的教学媒体, 如粉笔、黑板、音像资料、录像、投影等, 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开花结果等不能真实地有规律地展现出来。多媒体课件能弥补这些不足, 但课件的可塑性很大, 不同的人在开发课件时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是不同的, 且生物教师教学任务重、技术水平欠缺, 因此教师可以发挥集体的作用, 分工合作, 通过校际不断优化形成课件素材库, 让信息技术为生物教学服务。

五、在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而要注意适时、适量, 不能每堂课都强求整合, 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效率, “取长补短”和“嫁接”,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容易忽略个别学生, 教师应充分面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的互动式, 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和鼓励, 形成以学生探讨为主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

课件制作的操作性、交互性要强, 在适当的时候应有适当的操作提示, 能任意地进入各个环节, 便于人机交互, 使用时要适可而止, 留有空间, 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和想象。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程整合 篇三

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生物教师对“整合”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过分追求技术的运用,一节课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手段,整堂课显得十分花哨,无形中将传统教学手段全盘推翻;为了“整合”而“整合”的现象,只是一种花瓶式的、仅供教师做公开课和比赛采用的形式;仅仅考虑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的辅助作用,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等。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有机地、高效地整合呢?

1 依据知识类型,选择整合手段

1.1 微观知识的教学当代生物学的发展早已进入分子水平探究生命本质。高中生物学有大量涉及分子层面的知识,如蛋白质、DNA的结构,仅仅通过挂图和语言表述,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放大有机分子和细胞的各种结构,实现微观知识宏观化、平面知识立体化、抽象知识具体化,极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1.2 动态知识的教学“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学中典型的动态知识,由于其抽象、微观、变化复杂,历来是教学和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通过3DMax、Flash动画模拟或PowerPoint分步展示,用动态化的表现手段使学生有直观、准确、形象的理解,优化教学过程。

1.3 生理学知识的教学高中生物学中有大量涉及生物体生理的知识,以吸水为例,高中生物学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涉及根尖细胞的吸水方式,“水的平衡与调节”中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此类知识若只采用挂图或图片难以让学生理解,此时动态课件便是最有效的工具。

1.4 生态学知识的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知识点不是很多,但因其宏观、理论性强,对前几节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营养结构、功能等)高度概括,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后,学生会做题,却往往说不出所以然,这表明学生对“稳定性”难有深刻的认识。笔者在设计这节课时,截取一段以“生物圈Ⅱ号”实验为主题的视频资源,学生在观看时为人类能建造一个如此浩大的工程而震撼,随后又为实验的失败而感到遗憾。笔者又利用视频截图引导学生对“生物圈Ⅱ号”内部的生物成份进行分析,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由浅入深、由现实上升到理论,既使学生获得了相关知识,又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2 依据课型,选择整合途径

2.1 新授课新授课一般根据上述原则来选择整合模式,选择恰当的结合点,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2 复习课高三复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NA分子的复制与结构”“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的结构”等知识结合在一起,信息量非常大,难点颇多,大多数学生复习时很吃力。教师可利用FrontPage或PowerPoint制作课件,呈现完整的知识体系,再逐一加以详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有的重点复习“DNA分子的复制”,有的重点复习“基因的表达”,全体学生均可进行自主复习,并辅之以习题巩固、强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复习课中,一个设计完善、准备充分的课件,既对基础好的学生起到提纲挈领、高效复习的作用,又可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起到“新授”、重新学习的作用,使复习课真正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2.3 实验课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真实的实验操作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实验因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不够清晰,成功率不是很高,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实验。此类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可用Flash动画模拟实验过程,获得正确的实验现象,从而校正学生操作中的误差。

还有一些是中学现有条件不可能完成的实验,如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的来源,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以及大多数中学无法进行的实验,如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杂交、自交、测交的实验,玉米的有性杂交实验。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静态挂图“生动”讲解,甚至“空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将这些实验转化为动态,使学生的认知更具体,理解更深刻。当然用课件模拟实验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生物学中的实验知识毕竟是以学生真实动手体验和自主探究为主,课件模拟只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3 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整合方式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的年龄时期,而信息技术具有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引发身心疲劳,而大脑疲劳则会加剧学生对知识的遗忘速度。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注意适时适度,切忌文字、图片、视频、音效多管齐下,大量采用多媒体课件,结果课堂成了展览会,教师成了放映员。并且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艳、乱、花,力求视觉上的美感,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4.现代生物学技术课程总结 篇四

1、生物统计学模块

统计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数学工具,在我们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并使用。而生物统计学是统计学与生物学的结合,是生物研究者数据分析的好帮手,则是在大学本科阶段才有涉及。最初学习生物统计学课程时,我们尚未参与科研,很多统计学理论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方式并不明确,且时间过久印象模糊。在现代生物学课堂上生物统计学模块中,老师将生物统计学理论与实验室数据分析的实例相结合,让我们重新温习生物统计学的理论的同时,也了解到在日常生物学实验中生物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逐步学会如何运用生物统计学的知识解决实验室科研数据分析问题。首先需要把特定的生物学问题转化成数理统计问题,然后根据所提出的数理统计问题提出一个生物学的原假设及备择假设,并由此提出相应的统计学原假设及备择假设,确定和问题相关的变量及每个变量的类型,再根据变量的数目、类型、合适的参数估计以及待检测的假设,选择最合适的统计学检验。最重要的一步是进行生物学实验,收集实验数据检测其是否满足所选的统计学检验的假设,若不适合则须重新选择检验方法。最终运用所选择的检验方法得到有效的统计学结果并分析之。

经过两年多的科研训练,我在不断掌握实验技术的同时,也越来越觉得数据统计分析的重要性。一味地做实验得结果却不能科学地分析数据,在科研中是致命的短板。所以在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涯中,我要不断地补足短板,争取行动与思想同进步。

2、分子影像和单分子技术模块

显微镜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在初中阶段我们就有用到。随着对生物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所使用的显微镜已经从最初的光学显微镜不断升级。罗老师的课程让我了解到了很多更为先进的显微镜技术——光纤荧光成像技术、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高分辨率的纳米显微镜如:STED, PALM, STORM、钙成像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荧光漂白恢复技术、内源信号光学成像技术、荧光探针技术等。罗老师不仅仅是简单介绍这些显微镜技术,而是从显微镜基础原理开始讲起,由简入繁,让我们印象深刻。这些高端的显微镜技术在日常实验中虽然利用不多,但这些先进技术却能得到更加严谨精确的数据,为科研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3、分子影像和单分子技术模块

在这一模块中,孙老师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分子影像与单分子技术。和罗老师一样,孙老师不仅将分子影像和单分子技术着重介绍,更是从基础出发,将单分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技术(单分子荧光和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给同学们讲解得非常透彻。从课上我了解到单分子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这连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利用单分子技术实时观测体内的单分子及生物大分子的运动,有助于生物学家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和解释细胞生理活动。单分子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在生物学实验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力学操纵技术,如光摄技术、扫描探针显微技术;荧光超分辨显微技术,如STORM、PALM、STED、SIM;光谱技术,如SRS、FCS等都是应用广泛的单分子技术,且在目前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界占据重要的地位,为生物学基础研究做出突出贡献,值得所有同学用心学习。

4、科学诚信与流式细胞技术模块

人无信,何以立身。千百年来,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所传颂和要求的传统美德。做人如此,做科研也当如此,科研诚信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一模块,祁老师不仅给我们讲述了科研诚信的基本要求,更是结合学术界的诸多实例一一讲解,让我们对科研诚信的敬畏之心更加强烈,心中也竖起一杆诚信的警戒线,时刻提醒自己不得越界。学术界没有相关法律约束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诚信,却考验着每一个科研人员的道德底线。虽然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学术不端的行为,但学术圈的总体风气依旧是正直向上的。作为“准科研人员”,我们应当从小处约束自己,端正学术态度,在努力学习科研知识的同时处理好个人与实验室成员及导师的关系,不给学术界的清正之风抹黑。

流式细胞技术的横空出世,给细胞分选和分析带来了福音。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单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进行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检测手段,它可以高速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中测得多个参数,与传统的荧光镜检查相比,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成为当代最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够通过快速测定库尔特电阻、荧光、光散射和光吸收来定量测定细胞 DNA含量、细胞体积、蛋白质含量、酶活性、细胞膜受体和表面抗原等许多重要参数。这些重要参数在细胞分选过程中作为基本标准,分选出符合生物学研究的纯细胞群,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流式细胞技术在日常的生物实验中应用广泛,了解和使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我们今后的科研有莫大的助益。

5、蛋白质技术和生物物理技术模块

众所周知,清华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但是不处在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的同学很难深刻了解结构生物学逻辑和技术,所以我一直对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及他们使用的生物技术十分好奇。柴老师所教授的这个模块大大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在这个模块里,柴老师不仅给我们分析了结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逻辑,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很多结构生物学必须运用的蛋白质技术和生物物理技术。其中蛋白质纯化技术多种多样,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实验作用。目前的蛋白质纯化技术中,可以根据蛋白质带电性质可分为电泳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也可以根据蛋白质溶解度不同可分为盐析、等电点沉淀法、低温有机溶剂沉淀法,还可以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的差别可分为透析与超滤、凝胶过滤,甚至可以根据配体特异性的分离方法-亲和层析法等。而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有冷冻电镜、原子力显微技术、分析超速离心、融合蛋白标记、免疫共沉淀、酵母双杂交、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凝胶过滤、ITC、Biacore分析仪、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等。在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时主要用到晶体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和冷冻电镜这三个技术。

这一模块除了满足了大多数同学的好奇心,也给大家的科研思路带来了新的启发。我们的课题中,基本都会涉及到DNA与蛋白质的研究与分析。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的蛋白质技术,给我们今后的科研垫定了基础、拓宽了思路。

6、化学生物学和化学药物学模块

作为生物科学研究生,说不对人体健康感兴趣是不可能的。在最初本科选择实验室时,我就希望能够加入到疾病研究和药物研究方面的实验室,为人类健康研究做出贡献。刘老师所讲述的癌症以及抗癌药物等方面的内容,让我获益匪浅。在本模块中,我了解到一些天然抗癌药物,如紫杉醇,能够治疗卵巢癌和乳腺癌等女性常见癌症,对很多其他癌症也都有一定疗效。紫杉醇的抗癌原理是破坏在肿瘤细胞中微管和微管蛋白二聚体之间存在动态平衡,诱导和促进微管蛋白聚合,防止解聚,稳定微管,导致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不能形成纺锤体和纺锤丝,抑制了细胞分裂和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除此之外,我还了解了药物筛选相关的知识,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

目前我所研究的课题与2型糖尿病及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相关,这一模块的内容给了我很多科研上的启发,拓宽了我的研究思路。

7、系统生物学方法论模块

系统生物学是近几年的新兴生物科学分支,很多同学对系统生物学的概念还非常模糊。在这一模块中,杨老师向我们详细讲解了系统生物学的概念与重要性。通过杨老师的教学,我们了解了系统生物学的运作原理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系统生物学研究者通过研究生物系统组成成分与相互关系的结构、动态与发生,以系统论和实验、计算方法整合研究生物学问题。在系统生物学中,高通量数据处理和分析、网络分析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两种技术。研究者利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解析,综合分析观察实验的数据来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具体来讲,就是首先建立数学模型来对真实生物系统进行预测,从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最终揭示出生物体系所蕴涵的奥秘。

传统研究生物学问题,总是从很小的一方面开始研究,最终得到的有效结果也是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而用系统的方法来理解一个生物系统,让整个研究更全面,不愧为新兴生物学研究方法中的翘楚。

8、核酸技术模块

不得不说,上沈老师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沈老师上课非常专注,且力求让所有同学都听懂,在重点和难点处都着重强调、反复讲解。两节课的时间虽然不长,却让我们学习了很多核核酸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这个模块中,我了解到DNA在染色质状态下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阐明真核生物基因表达机制的基本途径,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是目前唯一研究生物体内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途径。ChIP的基本原理是在活细胞中固定DNA-蛋白质复合物,并将其随机切分成片段,通过免疫学方法沉淀特异性地富集目的蛋白所结合的DNA片段,纯化及检测后就能获得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信息。研究人员在在ChIP的基础上发展了如bioChIP, ChIP-exo等核酸技术。同样的,R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研究真核生物转录信息的途径。RNA免疫沉淀技术(RIP),与CHIP原理相类似,CLIP、PAR-CLIP等技术同样是在RIP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FAIRE、3C、5C等也是应用广泛的核酸技术。我的课题涉及到制备蛋白质突变体,沈老师所讲述的核酸技术于我的实验有莫大的帮助。研究清楚这些核酸技术,能让我的实验方法更加科学严谨,我也会继续努力。

9、模式生物

模式生物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日常实验中,模式生物的使用非常频繁。酵母、线虫、果蝇、斑马鱼、小鼠、大鼠等都是我们所熟识的模式生物。通过欧老师的讲述,我们系统地了解了什么是模式生物,明白看似简单的利用模式生物的实验背后有非常精密的设计与考量。更让我们明白能否选择一个恰当的生物模型,对于一个生物实验至关重要。虽然目前我的实验课题尚未用到模式生物,但在将来的科研道路上,用到模式生物是必然的。所以在现在掌握模式生物相关的知识,垫定理论基础,对于我们将来的科研发展非常重要。

小结与致谢

5.“实用生物信息技术”课程总结 篇五

摘要: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随着信息技术向生物课堂教学的不断渗透,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研究针对高中生物教师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应用中存在的误区进行阐述,然后分析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帮助高中一线生物教师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大背景下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效抓住课程重点内容,运用恰到好处的方式表达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生物课程 多媒体课件 问题 成因 对策

0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课堂教学。由于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然而,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虽然给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增添了新鲜的活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一些教师过分地放大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把它当成是万能的工具,从而走进了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的误区。因此,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课件制作与应用进行研究,找出高中生物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有利于高中生物教师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目前,我国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课程的实践性研究主要有两个课题:(1)199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李克东教授牵头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课题,该课题是以“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教改的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改造传统教学模式,设计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结合”;(2)1998年6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做法,设立了“计算机与各学科整合”课题组,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有数十所学校参加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指导,现阶段绝大多数的高中一线生物教师都能够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进行整合,本研究旨在帮助高中一线教师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大背景下抓住课程重点内容,运用恰到好处的方式表达信息,用简单常见的Powerpoint做出有效的内容,根据不同背景和特点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引入与互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为今后开展教学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指南。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即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阅、收集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理论和成果,经过归纳整理,分析筛选,从而为本次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1主要问题

虽然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生物教学工作具有很多传统教具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化,其中所暴露出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现阶段,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应用存在许多误区,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1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形式大于内容

有的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非常认真,每张PPT从背景、字体颜色和大小都追求华丽、花哨,爱设置大量的背景音乐和鼓励性的语言,如: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计算机马上以天线宝宝的口吻“哦!耶!你真聪明”“棒极了”等称赞,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这些做法,对小学生也许适合,而对高中生来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师的讲解反而充耳不闻了。这种课上完后,每个学生都兴高采烈地走出教室,嘴里却唠叨:“今天老师到底讲了些什么呀?”就像观看了一部电影,转眼就忘。这样的课教师准备起来辛苦,上起课来效果也很差,可谓是事倍功半。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2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中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课堂,教师都应当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然而,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很多教师把教学的位置主动让给了多媒体工具,使得生物课堂变成了学生与多媒体工具的互动,教师的作用无法得到体现。如:有些教师对课件非常熟悉,从头到尾演示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是他只是在演示课件,而不是上课,他的任务是把课件“点”完,有的学生还没看完,画面就切换了,想做点笔记又怕看不到后面的内容。这时教师的作用由课堂主导变成了课堂的解说员,学生由课堂活动的主体变成了课堂演示的观赏者。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教师说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目瞪口呆,把一堂课变成了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1.3变相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出现

由于多媒体工具具有储存功能,使得生物课堂容量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很多教师却在教学过程中滥用这一功能,利用多媒体工具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然后通过灌输的方式来教给学生,以致出现了变相的灌输式教育,这样不但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2问题成因 2.1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理论变化认识不足

建构主义理论是世界范围内影响最为广泛的现代先进教育理论之一。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是信息加工主体而非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我们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该教学模式与当前的生物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发挥学生主体性,鼓励探究,提倡创新,倡导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可是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爱技术上的先进,而疏于追求课程整合理论的系统和完善,在生物学课程理论创新层面上极少涉猎,即使有,也多是技术手段生搬硬套,这样便导致了普遍“手高眼低”,面对真实多变的教学生活显得手足无措,不少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得法,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所带来的巨大效益。2.2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师生关系变化认识不足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主导者;而由于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的整合,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软件的开发者和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师生之间是一种协作关系,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信息化条件下,只有真正做到一切教学工作以解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得到充分体现。2.3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观念变化认识不足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整合意味着高中生物学教学在课程理念、教学目的、课程框架和内容要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在重新定位生物学课程的价值过程中,生物学教学的焦点聚集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带来的变化是教学内容加大了灵活性和选择性,使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能学到更适合他们需要的知识。“倡导探究性学习”则大大提高了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这种要求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还包括教师的创造性以及科研探究能力。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整合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广大生物学教师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如何使探究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达到和谐发展以及探究性教学的效果如何评价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3解决对策

在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帮助高中生物教师走出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的误区从而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针对现阶段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课件应用和制作方面存在的不足,现提出以下解决对策。3.1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生物学课程建设中的位置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我们在整合过程中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更不要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使其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其实,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不要用多媒体上课,选择什么样的课件。生物中动态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Flash来演示,非常直观,非常生动。如生物的三种分裂方式,可以用电脑模拟,分步展示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特点和整个过程;还可以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有深刻的印象,学得轻松,学得踏实。此外,在进行“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的教学时,可以用电脑显示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位的改变,让微观抽象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还有生物的个体发育、DNA的复制过程、基因的表达过程等,都可以用动画来显示。而生物中一般的静态、微观的知识可以用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如生物中细胞的结构基础等。有些内容也可到网上下载,做适当的更改整合到自己的课件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3.2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出现的产物,它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统一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强大的人机交互性,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图像直观、简洁的优点,教师必须制作大量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供学生学习使用。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不仅需要掌握生物学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掌握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生物课程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结合起来,编辑制作成大量的视频、课件等多媒体文件。在丰富多样的信息中精心筛选,挑选出最能反映教学内容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巧妙地编辑到多媒体课件之中,将多媒体信息与相关的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在适当的时候展示适当的多媒体信息,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3.3在学校与教师等多个层面更新观念

所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整合,意味着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将教学系统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教学媒体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并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以产生聚集效应。因此,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整合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先导,促进生物学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更新,不仅要求生物学教师要更新观念,而且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也要更新观念。必须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和人才观,由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人才观,转变传统的学校观、师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3.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的双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强调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衡量,根据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其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超文本技术、网络技术等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者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更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可以说,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生物学课程的封闭性,信息技术在生物学课程学习中的运用也对教师在信息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生物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不断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同时明确认识到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整合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的生物学课程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多媒体课件由于自身的特点能够展现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料,能提供文字、图像、声音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模拟难以直接观察的生命现象,因而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但是这不等于多媒体课件能解决课堂上的一切问题,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种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学课件,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正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参考文献:

[1]王永胜.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2]马云鹏.中学教育科研方法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3]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组.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

[4]章精设,缪亮.多媒体课件与课程整合典型案例——高中生物.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10月 [5]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构建与实践例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6]张豪锋,葛晨光.信息技术及其教育应用.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

[7]满化宝.高中生物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误区及其遵守的原则.考试周刊2009年第27期(下卷).187 [8]徐作荚,王玉瑶.生物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9]高雅莲.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变革.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第4期.46-47 [10]唐涌波.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整合的特性.教育信息技术.2010第1期.22-23 [11]李建兴.高中生物教学要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考试周刊.2009第28期.197 [12]郭亦文.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科学教育.2012第1期.31 [13]傅锦国.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课件制作和应用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第13期.[14]曹晓英.高中生物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化.教苑荟萃.2010年第25期 [15]陈海波.高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理性使用.中国教师.2009年第32期 [16]赵丽艳.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 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应用研究

姓名: 姜 悦

6.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总结 篇六

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向我们讲解了观课和评课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使我了解了评课的五个原则:目标性原则;学生为中心原则;学生提高和发展原则;针对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使自己增长了业务知识,知道了如何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为今后的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提高了自身素质。

高利明教授向我们讲解了三种模式教学应用的教学设计,使我们深入的了解了ASSURE模式的六个环节和设计原则。懂得了教学设计要满足以下五个原则,学生的学习才是深刻的:1、当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时;2、当激活已有知识作为基础时;3、当向学习者展示新知识时;4、当学习者具体应用新知识时;5、当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实际生活中时。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遵照这些原则、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设计,让信息技术真正的深入课堂教学中。

陈守常的“教学光盘播放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让我们了解了光盘的主要功能和光盘应用应注意的问题。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当的应用光盘,使光盘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7.“实用生物信息技术”课程总结 篇七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深入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 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 作为社会的一方面——学校, 同样免不了信息浪潮的冲击。为此, 国家教育部早就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 并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各级教育部门也为此组织开展了多种教育技术培训。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仍经常看到很多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地在课堂中诲人不倦, 学生仍埋身于书山题海中。这显然与现实环境和新的教育要求不合拍。教学策略, 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势必要作适当的调整。那么,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生物学科如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 这实际已成为学校生物教改中应重点探讨的课题。

●关于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它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 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可见, 教学策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生物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 教的策略

1.教学目标定位 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有的老师上课让人感到索然寡味, 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常把知识传授当成了首要的, 甚至是惟一的教学目标, 而忽略了教学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2.教学内容安排 新编初中生物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标准》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更多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 《标准》设计了10个主题, 但有些知识被分散到了不同的主题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作适当的调整。比如:初中生物八年级 (下) 《传染病的预防》一节, 主要介绍“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预防等内容”。而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 除了病毒在本部内容介绍外, 其他病原体的学习安排在七年级。因此, 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做必要的回顾, 肯定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有必要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3.教学情景创设 教师设置教学情景, 目的是使学生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并使之保持;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学习。

情景的创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 以便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取得共鸣, 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欲望。

教学情景可以是小故事、小资料、时事新闻, 可以是演示实验、某一生活现象, 也可以是上节课与本节课的内在联系等等。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展示, 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传染病的预防”中关于艾滋病的介绍,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将网络获取的艾滋病病人图片及艾滋病在世界和国内的传播情况作介绍, 触动学生视觉, 引发学生对艾滋病等传染病预防的心理需求。

4.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中介, 是教学规律的表现和反映。有的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让学生从课中学,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从做中学,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强调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从例中学, 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从师生实际出发, 从教学内容出发, 结合基本模式构建优化“变式”。比如遗传物质的教学, 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染色体、基因等基本概念, 其中可以运用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 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加以直观演示,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实验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 比如观察细胞, 可以在实验前, 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 让学生对显微镜下的微观环境有所认识, 从而使实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教学媒体使用 合理选择媒体进行教学, 能够丰富学生感性知识, 帮助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传统教学媒体在新课程背景下也有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有时“粉笔+黑板”也是一种呈现教学灵感的有效方式。运用媒体开展教学, 一要注意取舍, 不是越多越好;二要精心准备, 不能使课堂“露馅”;三要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只有教学需要才去使用, 从而实现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整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教学过程中的评 价新教材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反映了生物科学的新进展。近年来的生物科学成果在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如:克隆哺乳动物、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生物、试管婴儿……学生对此兴趣很大, 也极想了解相关内容, 而教材介绍有限, 因此, 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当前热点生物现象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并在课堂上对学生收集的资料作适当的评价,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又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学的策略

加强生物学学法指导, 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才是整个教学的精髓。

设计学生学的策略时, 不能背离目标、脱离实际。选择学的策略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学生活动的创造性。两者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一节好课, 学生必然乐于参与其中, 所以关注点必然要放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如何?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如何?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和谐、活跃、民主与平等?是否体现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只有学生自觉、广泛、深度参与的课, 才是有效学习。

生物学习的主要策略有:

1.加强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 观察, 再观察”的名句, 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 也没有过人的机智, 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 我可能是中上之人。”可见, 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生物学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得来的。观察是生物学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初中生物课程中有一部分是生物形态结构的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模型、图片、实物或结构装片来开展教学活动。如果教师仅仅照本宣科地讲解, 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堂课下来, 教师讲得吃力, 学生学得无味, 结果是事倍功半。

2.学会探究 探究是学生在对事物已获得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深入学习活动。开展探究活动首先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比如在“光对鼠妇的影响”的学习中, 学生在观察过鼠妇的形态特征, 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鼠妇的这一习性是由什么环境条件导致的?在学生提出的各种可能性中, 教师要作有针对性的引导, 为接下来开展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3.能够合作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能合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合作学习成为了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课堂上我们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合作学习可以是讨论、实验或调查;时间可以是一堂课或一堂课的某一时间段, 也可以是课堂上或课外;地点可以是教室、实验室、校园或社区等。例如, 在学习“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中有关艾滋病的内容时, 可以预先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关于艾滋病的情况收集, 合作完成艾滋病预防的方法讨论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合作探求的愿望和热情得到了调动, 同时激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8.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实施 篇八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应该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帮助或合作学习者的合作,合理利用学习资料和工具自主学习获得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只是简单的利用信息技术或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然后主动的去探索,使学生学会主动构建,而不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或教师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笔记上或学生的大脑中,要强调学生的“学”。

二、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教师要合理利用,使其与生物课程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因特网等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理想的环境。

1.创设交互性教学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能够有效的实现人机交互,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同时,学生在利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立即反馈,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多样性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5%来自视觉,11.5%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因此,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多个感官同时获取信息的话,这样在相同的时间会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且记忆更加深刻。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内容,还可以提供音频、视频等影像资料,这样学生即能看到,又能听见,还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这样获得的信息量要比单一的教师讲解要强者多,而且,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的要比教师讲解影响深刻的多。因此,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创设多样性教学环境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创设有效教学环境

利用多媒体系统能够有效的对教学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超文本可以实现网状结构管理信息,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网状结构比较符合人腦的思维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文件或书籍,超文本可以将所有的内容按照相互间的联系被组织成正文网,想看什么内容点击相应的链接即可,无所谓第一页和最后一页。所管理内容不仅仅是文字。还可以是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媒体信息,这就构成了一个超媒体系统,教师可以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所有信息、练习题、测验题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上课时随时调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自行调用学习和练习,也可以自己进行测试并及时得到反馈。

4.创设协作式教学环境

协作式教学,要求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或同一学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然后各抒己见,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共同协作学习。现在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交流探讨。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

5.创设发展式教学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教学和超文本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发展式教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简单的利用多媒体设备或辅助教学工具,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种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环境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因特网等在教师的引导或帮助下通过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等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

教学过程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主要有三种:群体——多媒体讲授型、自主一一监控反馈型、互动——讨论激励型。

五、整合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整合中,我们要尊重教育和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整合。

1.教学目标整合的原则

要明确以课程为本的信息技术整合目标,坚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整合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整合的原则

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与学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

3.整合的平衡性

9.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解读总结 篇九

德江民中

王江宁

通过此段时间对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学习,本人认识颇深,现总结如下:

二十一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的全新社会,也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这就必然向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学又是一门有难度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位从事教学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

过去的课堂教学是由老师教学生学(被动接受),后来发展为我要学——我会学——自主学——互相交流学,这也是教学的必然发展过程。课堂教学模式也由学生的指名、轮流转化为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课堂教学更民主化,学生有了大胆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它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我认为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时候用,讨论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绝不能留于形式,以防止教学出现“浮躁与虚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结果却为低效”等现象。教学工作也是脚踏实地、不断革新的艰辛尝试与实践,绝不能使“有效教学”成了“面子工程”的化妆品。

新时代,新要求,新挑战。让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每一位同行树立良好的形象,用爱心和睿智去谱写自己的教育人生。

虽然很早以前就参加过课标、教材的培训,但是以前在很多时候只是走走形式,自身并没有真正走进研究与探索中去。现在我校要在开学初对所有的教师要进行专业的测试,我发现我对新课标认识还很肤浅,一次次的自己研究,面对新的体制我在理解新课标时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不得不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新课标,从而也有了更新的体会。

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新”“实”“活”的特点。新主要表现在选材新、结构新;实主要表现在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强调实际运用、更突出实用效果;活主要表现在活用教材,既教材需要整合处理和开发、教法学法要活泼、为生活化学习提供范例。这样既拉近了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更体现了信息技术本身的个性,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与生活更贴近了。

使学生愿学乐学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新教材体现“新” “实”“活”三个特点,在此,我只想谈谈对“活”的认识,“新”“实”“活”三个特点,在此,我只想谈谈对“活”的认识,尤其是在课堂上,如何使一节课鲜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曾尝试这样做:在阅读教学中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在探索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情景创设的形式力求活泼生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最好是能够在共同的学习探索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实践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感情体验的过程。老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所谓的教学秩序而剥夺学生探索和体验的权利,而是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在实践操作中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探索和体验是个体生命独有的心理过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要允许有差异,不要把专家的实践操作体验强加给学生。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总是不断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讲对操作的了解,对结果的理解,对不同问题的见解。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忘我的投入,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自信感、成就感、快乐感,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也使得教师的讲课更富有激情与活力。

10.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总结报告 篇十

从2006年起,我校承担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试验,我作为语文科实验老师,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带给语文学科的巨大效能,体会到了整合带给我们的喜悦,激励自己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就承担课题研究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进行课题实验以来,现代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自主探究去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按阶段进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现代教育手段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不断地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交替循环,才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老师和学生面对的教材是不同版本的,教师的教学活动仅依靠《语文课程标准》,至于教材中所需的鲜活素材主要靠师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收集,要靠自己去挖掘,去嫁接,去整合。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很喜欢上我的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下的语文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借远端资源素材为教学服务,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然地融入进语文教学之中,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合为一片,促使为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

信息技术手段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也从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如我在执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在课中插播有关渡江战役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真切的看到当年人民解放军冒着枪林弹雨、横渡长江天堑的宏伟景象,从而印象深刻地明确了这则消息的主体内容,了解了渡江战役为推翻南京国民政府22年反动统治、统一全中国起到的历史意义。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历史事实结合起来。

2、信息技术使课堂增大了容量。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以前多课时的内容现在较轻松地就很快完成了。比如在作文课中,我先借助网络收集到一篇优美的范文,借用大屏幕和学生一起赏析、修改,和学生一道探讨“美文从哪些方面写?如何写?”他们就能够较轻松愉快地完成习作。学生通过对照媒体示图,很轻松地理清《故宫博物馆》的说明思路,学习《苏州园林》也变为很轻松的学习过程,大家都感到媒体手段方便多了,课堂浓度大了,学生学的也轻松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不断地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在课堂中使用了现代媒体手段,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为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生通过听范文朗读、配音赏析,很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语文之美,提高赏析能力的写作能力都变得较为容易起来。

老师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能推进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学习《桥之美》一课时,针对学生喜欢上网及我校先进的网络条件,在新课学习之前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信息收集。在上课时,出示师生共同上网查询的大量图片,先让学生对桥进行自主审美。然后阅读课文看作者认为桥的美在哪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语文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听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感官作用于大脑,充分发挥大脑“接触、判断、贮存、想象”四个智力区作用,从而使学生充分感知材料。学生也通过老师的多次使用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学习到了一些实用的技能技巧,他们的操作水平提高的很快,如今许多学生能将老师布置的内容方便地在网上查找,自己找寻相应的答案,个别学生还向我的邮箱中发送小作文,还向我讨教问题呢。

我还不断地给学生渗透大语文的概念,让他们不光从网络等来借用远程资源,还要发掘身边素材,学习身边语文,为语文学习服务,不断培养他们如何搜集、加工、传播语文信息,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用信息素养。

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自己应用变得越来越熟练,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4、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几年的实验,我感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很多,布置的内容他们都能积极地去完成,且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成功的变化,说明我们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绩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5、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

语文学科的实验过程,也就是我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不断探索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将远端资源较轻松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要感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方便、轻松、肯出成绩才行。我们语文组逐渐摸索出一些实用的东西。

在实验中,我能主动积极地寻求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联接点和交叉处,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所教学科相整合,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展示出来的观摩课比以往生动多了,进而更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验班成绩始终位于平行班前列。

6、整合实验辐射作用正在变大。

“一个人的提高不算提高,整体提高才算真高”。将好的东西与其他语文教师分享这才是课题实验的根本目的之一。我利用教研活动、公开课等与同课头语文教师广泛交流,和他们一起共享远端资源,交流心得体会,互学操作技能技巧,和语文科白明艳校长、张颖主任积极学习Powerpoint的制作和网络搜索、课件修改整合技术,积极与他们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带动了语文组其他教师的参与,实验辐射作用正在变大变强,推动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总之,通过四年多的整合实验工作,语文学科整合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大胆向领导请教,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争取把今后工作做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镶黄旗小学

11.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之我见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1

一、什么是信息化技术和生物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何克抗教授认为,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实现自主探究、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种新型教与学方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额主动性、积极性[1]。因此,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可以促进改变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视听技术等与生物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和谐互动、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以及适应相应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问题。

2、促进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基于网络交互式的教育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激发每个学生的动机,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

3、.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教师根据各自情况,吸纳最先进的最新鲜的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进行整合?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在进行日常教学设计时应遵循:激发学生生物学学习动机,强调自主合作学习;分层次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个性化学习,激励学生创新,培养锻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基于生物学特点,下面从信息技术的三个功能介绍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交互性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动机和体现学生自主地位。人机交互、及时反馈是多媒体显著的特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可以将课程目标与多媒体相结合,产生出全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并且及时反馈。对于学生主动学习有很重要作用[2]。

例如,在教师讲授《伴性遗传》一节时,首先讲授“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且“红绿色盲基因b决定着性状”,同时在电子白板上写出女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这即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建构的“锚”,然后让学生到电子白板前尝试写出人类红绿色盲相关所有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当学生完成较好时,要采取“鼓励性”评价:“很好的写出了各种基因型和表现型,你真棒!”这样,在学生亲自动手过程中完成了人机交互,实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而教师及时的评价使得学生体验自主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了自我效能感,激发了生物学学习动机。

2、创设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有效的学习。情景化学习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创设接近实际的情景进行学习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是学生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以意义。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以“故事或者童话”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来建构知识,吸引学生。

3、信息技术辅助生物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生物学知识都需要通过实验得到数据、现象和结果加以证实。在以往的生物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实验室配置较低,缺少很多的实验器材,使得“探究实验”变成了“讲实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降低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展示每个实验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实验操作要点,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掌握正确的实验基本技能,并且重要的是能够直观的体验科学探究的奥妙。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中存在哪些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信息技术无论是对辅助教师的“教”,还是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来说,都能够提供强大的支持。但是,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注意正确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可以起辅助教学作用。但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基于生物学科特点,在学习细胞显微结构、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实验探究等方面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很重要,但是不考虑教学内容而滥用信息技术教学,结果不会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2、注意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技术具有声音、图像、视频、文本等多种展现方式,在教学中可以产生各种视听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注意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现阶段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但是由于两种教学理论各有其优势和不足,所以讲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样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样教学理论可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有利于建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新型教学结构。但是,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工具,而且还可以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认知工具和协助交流工具。但是,从长期实践来看,多数教师主要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较少考虑是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并没有很好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优势。所以,在“整合”过程中,要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合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即包括多媒体课件也包括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这样才能营造一种更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转变传统教学结构。

[1]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1

上一篇: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下一篇:讲政治勇担当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