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学反思(10篇)
1.《力》教学反思 篇一
通过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课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比赛的视频,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到蹦床能把运动员弹跳得很高,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蹦床为什么能把人弹起这么高呢?”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其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员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付出了汗水与努力,这一切需要平时勤学苦练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的情感。
二、在科学课堂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活动。在探究环节中选取的材料是弹簧、橡皮筋、尺子、海绵等,它们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物品,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物体里面也蕴含着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活动三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价值。
2.《力》教学反思 篇二
一、从老师入手
第一,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而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很多,可以简单列举如下:例如学习“等比数列”知识点时,以学生知道的“兰州拉面”来导入课堂;学习“正整数指数函数”知识点时,以学生知道的“细胞分裂”来导入课堂。
第二,处理好教材。在不要打乱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及内在逻辑性的前提下,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中均衡的教学容量,并且明确告诉学生这堂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受到目标的激励,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课时我们也可以将教学目标事先写在黑板一角整堂课不擦掉,时刻提醒学生。
第三,注重知识结构体系。数学中的概念、定义、定理,我们一定要讲清来龙去脉,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看作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因为往往一个定理的证明过程是另一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学生只有掌握实质才能在解题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在讲必修5的“线性规划”时,一定要先复习必修2中的“直线”使学生的思维呈螺旋式上升。
第四,掌握好学生的学习节奏。数学这门学科讲究速度、节奏,缓慢的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每堂课都要有充足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习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将会逐步提高。例如在学习必修3时,若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就会觉得整堂课很松散,所以我们可以设计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让他们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五,落实好课堂练习。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有时超过三分之一,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要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的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可能是无心的,但教师选题一定要有心,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这就要求我们上课要有针对性。如课堂练习题可以分层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高。
第六,作业批改要及时。当天作业若第二天内批改好发还给学生,作业批改若按正确率(百分制)及整洁度(分甲、乙、丙、丁四个层次)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也可根据作业内容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提倡评语式批改,以激励为主,从而提高他们做作业的积极性。良好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体验到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关爱,同时受到激励和鼓舞、感化和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第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而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的现象,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特别是女生,她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任教师而放弃该学科的学习。这就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后进生也需要教师的尊重、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二、从学生方面找原因
对后进的学生,也当作一种教育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我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研究,发现造成数学能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被动学习,主要体现在上课前没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不能把老师的讲解理解加以对照;
第二,学不得法:上课没能专心听讲,对重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却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解决,总结、归纳,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这样的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第三,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只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要找到他们个别谈话,指出学习方法中的不足,指导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我们班的某位同学,我跟他说做题要讲究效益(即讲究做题后的收获),这就需要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已知条件、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及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加外,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解题的通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
3.梁好:反思力成就精彩教育人生 篇三
经常浏览教育报刊的老师,对于“梁好”这个名字大概不会陌生。“梁好”的字名常见于国内30余家报刊,他的时文或讴歌,或批驳,或鞭笞,或立论,宛如鲁迅先生如刀之笔,十分辛辣。从其眼光的敏锐,语言的犀利,视角的独特,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力与洞察力上去判断,你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位驰骋教坛多年的老教育工作者。其实不然,就连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初识梁好时也是深感意外其“竟如此年轻。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名人就在当下,名人就在我们普通民众中,他们皆发于畎亩之间’”。
十五年前的他从师范毕业,在一所乡村的特殊教育学校走上特殊教育岗位,面临着一群不会言语的聋哑学生;十五年后的他,是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教育局的教研员、专职督学,在各类教育报刊发表千余篇文字,出版三部教育专著。是什么让他获得如此华丽的转身,是什么因素让这样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的学者?是反思力。正是这种反思力成就了梁好老师的专业发展,成就了其精彩的教育人生。
在教育故事中捕捉理性的灵光
一天晚上,梁好老师又不厌其烦地给女儿讲起故事来。哪知,“龟兔赛跑”的故事刚刚讲完,乖巧的女儿猛然间问了一个问题“爸爸,乌龟为什么要跟兔子赛跑呢?”。
乌龟为什么要同兔子赛跑呢?陆上爬行是乌龟的弱项,却是兔子的长项,拿乌龟的弱项与兔子的长项相拼,比赛结果哪还有悬念?虽然结果乌龟侥幸跑赢了,我们却并不能说乌龟比兔子跑得快,在跑步的技能上,兔子永远是第一名。乌龟与兔子赛跑,绝对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比赛没有开始,就已经注定惨败的结局。乌龟就应当是乌龟,兔子就应当是兔子,教育应当为乌龟提供游泳的池塘,为兔子提供奔跑的绿地,而非将乌龟与兔子硬拉在一起,进行着并无实际意义的比赛。
由龟兔赛跑的故事,梁好老师反思当下的教育。他说:学生就如同森林里种类各异的小动物们一般,有擅长跑步的兔子,也有擅长游泳的乌龟,他们性格各异,每一位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发达,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身体运动协调能力较突出……对于这些潜在的优势智能,教育者唯有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才能让他们成为最优秀的自己,成为多元化社会需要的多元化人才。我们的这个社会机体才能正常运转,才能和谐与稳定。
不同凡响的解读,得出了一番让人叫绝的经典性反思。《狼来了》也是众所周知的传统故事,故事中大人们气愤,责怪孩子说谎,以至于孩子一而再,再而三时,大人们放弃施救,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故事讲给过几代人,没有多少不同的意见。梁好老师对于故事却有另类的解读,他认为,孩子哄骗源于内心空虚的玩笑,是大人们漠视了孩子的心灵“暗区”。
从平凡的故事中辨析教育,反思人生,梁好老师独特的视角,常常给予我们全新的思想体验。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心中长留一种创新的反思力——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闪耀着理性的灵光。正是这样的反思力,让梁老师的教育思想充满着鲜活的魅力,让梁好老师对教育专业有着较高的领悟力与创造力。
在生活的细节中思辨教育的真伪
梁好老师善于发现生活,善于从生活的琐事之中反思教育,探索教育的真谛。在一期综艺节目上,第一位出场的是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一身黑色西服,戴着礼帽,提着一根手杖,演唱了一首无比深情的歌曲,那有板有演的手势,那男性十足的姿态,那沙哑的颤音,感动了在场无数观众。
对于这样的电视节目,或许老师们也会同大多数现场观众一样,为孩子的表演而鼓掌叫好,而在学校里也会着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是,梁好老师却不以为然。他说“每每看到台上的这些‘小大人’,穿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衣服,做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举动,唱着充满着情爱的靡靡之音,我真的感觉到周身不自在。”
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的天性在于天真烂漫,在于他们的童真童趣,童年应当是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如果童年之时,孩子不像孩子,俨然一个个“小大人”,那么快乐的童年岂不彻底地在人生的轨迹上消失了吗?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梁好老师对“小大人”的反思,与卢梭的理论不谋而合,这样的反思力直达教育的真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实现“最好的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
梁好老师无论在学校讲课,还是给教师做讲座,他常常拿这样的生活细节作为“靶子”去剖析,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经由梁好老师之口,便多了份思考,多了份禅意,多了份魅力。梁好不断用思考呼唤教育回归真教育。他的第三本著作《回归真教育》中收录的一百余篇自己平时的反思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用朴实的话语,让教育理论家的看似高深的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他希望学校“以生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要让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成人,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写的“真人”。希望教师成为真实的教师,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职业,牢记自己的使命;要树得起师者形象,行为示范,万世师表;要经得起清灯黄卷,坐得了冷板凳,甘做书生教师,具有“真水平”。希望教育是真实的教育,守住教育的常识,遵循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成长,不浮躁,不虚华,不功利,不势利,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真实自然。
在课堂的审视中探寻教育的真谛
十年的特殊教育生涯,对于聋校的语文教学,梁好老师可谓游刃有余,独树一帜。学生虽然不能开口说话,但是,却可以与梁老师无障碍交流,这得益于梁好老师高超的手语表达能力。
nlc202309012026
在学校,梁好老师曾是手语翻译,不仅学校大大小小的会议经由梁好老师之手向学生传递信息,而且梁好老师还是当地电视台手语节目的主持人,派出所友情手语翻译,更承担了全市残疾人代表大会的手语翻译工作。手语能力的突出,让梁好老师的聋校语文课堂绝不亚于普通教育,他用手指口吐莲花,给学生呈现一节节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也正是因为其在教学专业领域突出的表现,梁好老师被选任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初入教研室,步入普通教育领域,梁好老师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再一次见证了他反思力的魅力。
一次,教学视导十来节语文课下来,梁好老师听到类似的一句话常常挂在老师的嘴边:“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用你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背诵你喜欢的段落。”此等现象引发了梁老师的深度审视:学生喜欢的方式就是科学的吗?就是高效的吗?就语文课而言,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朗读、默读、分角色读、合作对读等,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这些阅读方式,固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的同时,却不要忽略教学目标,以及不同阅读方式的教学训练侧重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特别是低学段阅读能力尚不足的小学生,是否会偏移语文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效果是否会大打折扣呢?
经过一番研究与思考,梁好老师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阅读方式的选择一味追求学生的“喜欢”是欠妥的,在考虑学生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不仅要考虑学段阅读能力训练的重点,适时对学生阅读能力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还要考虑教学环节的需要,对应选择最适合的阅读方式,这个问题,语文教师必须予以重视,脱离语文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学习能力的所谓“自主性学习”实质上是一种“伪自主学习”。
在管理的角落中寻找高效的管理
2011年,梁好老师被调剂到督导室工作。顺利完成其角色改变的还是因为梁好老师那非同一般的教育反思力。到一所小学视导,学校的课间操颇具特色,而自编自导的“扇子舞”更可谓是一处绝妙的风景。红色的扇子,绿色的场地,交相辉映,可爱的孩子们,在音乐的舞动中,轻柔地摆动着扇子,活动着腰肢,展示着青春的光彩。孩子的展示令同行参观者大为赞叹,然而,梁好老师却有了另一种感觉:“扇子舞”的柔美,以及集体绽放的那种整齐与恢宏,确实能让观者心受震撼。但是,教育是理性的,对于孩子的每一项教育活动的设计,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之上,而应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审视与思考。“扇子舞”的设计本身,只是一些简单动作的重复,运动量太小;舞蹈固然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这种“美”仅仅指向形式与外观;柔美的“扇子舞”对于优雅的女生是合适的,可以塑造女孩子淑女的形象,而对于那群阳光好动的男孩子来说,这样的舞蹈对于他们又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影响呢?
梁好老师在督导反馈会上指出:让孩子的身体得到更有力的锻炼,才是课间活动的真正意义。柔美的“扇子舞”虽然美的精致,却并非教育意义上的“大美”。如若管理者只指向学生的活动设计,没有“生本意识”,那么,必然会产生偏颇,以至于误入歧途。真正的教育,需要适应孩子,需要让孩子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孩子天真无邪的脸颊才是对教育最好的评判,才是对教育者最真实的检验。被人称道的“扇子舞”,或许还有改进的空间与必要。
梁好老师的这番见解一语中的,击中了学校的管理者心里早已觉察出的“隐痛”:“我们管理中,确实存在许多追求形式上的唯美,而忽视了学生本体的自由发展。有时也有所觉却又为了某些什么而违心地做着”。梁好老师敏锐地察觉,高屋建瓴的思考深得许多学校领导的敬佩,因此身为教育督学的梁好老师又成了学校管理者争相邀请的对象,出谋划策的参谋。
有人说:“一流的教师会教育,二流的教师会上课,三流的教师会写作。”此话甚是偏颇。诚然,优秀的教师一定能够站稳讲台,一定能够上得了好课,但是,如若教师只会上课,却不去研究教育,不去思考教育的话,那么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一名普通的教书匠,而绝不能在教育专业领域有所成就,不能成长为知名的教育专家,甚至教了一辈子书也不明白教育的真谛。梁好老师的身体力行为教师的教育研究,为教师如何成长做出了值得称道的表率。
4.高一物理力教学反思 篇四
一,从神舟七号的发射谈起,从最前沿的物理学知识中引出最基本的物理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力学的神奇。首先播放了神舟七号从发射到返回地球的录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然后提出问题:
1, 火箭升空为什么是向下喷射火焰?
2,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能飘起来?
3,飞船的返回舱要使用耐高温材料,从而避免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烧毁飞船?
4,是什么力量是飞船落回地球?
5,为什么返回舱落地前要打开降落伞?
这些问题的提出,虽然学生在没有学习力学之前无法回答,但是通过学习,这些谜团就将慢慢被打开。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引入力学知识的海洋,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探索,教给学生游泳,而不是简单的递给学生一个救生圈。
二,总结录像中的简单力学知识,总结归纳出力的概念。
1,火箭向下推动空气,
2,空气向上推动火箭,
3,宇航员推开舱门。
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同时前两个问题的提出也为下面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埋下伏笔。
然后紧跟两个问题:
1,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2,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两个问题的解决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个问题通过阅读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张飞要与关羽比力气,他提出:谁能把自己提起来,谁的力气就大。说罢,他用双手紧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向上提。尽管他使出了最大的力气,憋得满脸黑紫,甚至把头发都拔掉了一大把,结果还是不能使自己离开地面。)来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的理解如果展开应该是内力相互抵消的原因,但是这里就事论事,只要求学生解决--是不是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的作用。学生读完会心一笑,不需要老师再多说什么就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化难为易,让问题在最适合的时间出现,往往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用的是实验探究法,也是物理课上最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探究。
三,通过观察录像讲解力的作用特点,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特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滑板上的人推墙录像讲解,学生很容易接受。紧接着提出问题:人走路的时候为什么是向后蹬地?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等都是利用了力的作用特点。
5.《力》教学反思 篇五
今天我在网上搜索了《培养反思力》的文章,虽然没有看完,但其中一些章节的一些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很好的洗了一次脑,也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些新鲜血液。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有权威,有偶像,这潜在地是一种信仰心理在起作用。否则,我们很容易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很容易变得没有进取心,没有追求。《培养反思力》这本书记录了一些老师在教室中实施读写能力的学习档案的案例,也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期盼创造激励学习动机的教室。虽然这里记录的是来自国外的教学方式和行为,但是他的一些做法对我国的学习和教学课堂大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是一位教师,只是一位让你问路的旅途同伴;我和你一样都在朝着前方不断地前进。书中提到了6种交流方式:
1、信件
2、读书日志
3、协谈会
4、家庭学习档案、对话日志、连结家庭---学校的班级活动。在这个章节里举了许多实例,强化家庭─学校连结,学校生活应该是家庭生活的扩展,是孩子们早已熟悉家庭活动的延续。这是杜威说的一句话,可见家庭对于孩子的学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我们教师在实施反思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孩子的父母也应该进行反思,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多了,他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成长的有利信息。另外教师要自我反省。教师自我反思的形式有:课后备课、教学学后记、教学诊断、反思日记、教学案例、观摩分析。这些手段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思考,这样也会通过侧面来帮助学生提高反思力,成为反思型教师。中国有句俗话也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古人说,“每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内省。但仅仅知道反思的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反思”在现实中的含义要丰富得多,反思教学做起来也要难得多,反思与实践的结合给教师教学智慧的提升也要大得多。只有建立在反思精神之上的反思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有生命的、有灵感的,才是真正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而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是增强反思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教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艺术。登顶金字塔的秘密,就蕴藏在一次一次的“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之中。
6.课文《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篇六
教材对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两幅图片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讨论引入,以生活素材为基础,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和对比观察让他们在观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本节包括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包括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等知识,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二力平衡比较抽象,教材中尝试通过生活中的情景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自我发现来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和误区。实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具体的实验,最终归纳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在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难点:二力平衡的应用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
7.《力》教学反思 篇七
一、在整理和总结做题思路中提高学生自我反应与思考能力
运用独到的做题思路与方法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 在给学生上复习课的时候, 老师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做题思路与方法, 指导学生自我思考与理解,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使学生更熟练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答。 比如说有这样的一道题, 即用2、4、6和3这几个数字进行数学运算使最终结果等于24, 学生看到这道题时都进行了思考, 得出了以下解题思路, 即 (3-2) ×4×6=24、2×4× (6-3) =24、4×3+2×6=24等。 接下来的讲授过程中我问学生:假如采用乘法计算的话, 几乘几可以得到24?于是学生开始列举, 即3×4、2×6、2×12、1×24。 紧接着我问:怎样用运算符号将这几个数字连接起来使最终结果为24? 接下来学生朝着目标开始思考, 最后又想到许多方法。 紧接着老师继续引导, 除了乘法之外还有哪些运算? 学生理所当然地想到除法、加减法, 将这几种运算延伸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思路与解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巧妙运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与方法, 并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开发学生的思维。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指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反思
数学从日常生活中产生, 也应该回归于生活, 数学的作用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所以在数学教学与复习中应该找一些和生活紧密相连材料, 并通过巧妙地设计, 使学生在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反思, 拓展和延伸解题思路, 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作用。 再如这道题:假期学校组织老师和学生去游乐园玩, 教师有25名, 学生有105名, 收费明细为:儿童5元/人, 成人10元/人, 多于30人的可以购买团体票, 人均8元, 请想出一个方案让该活动所花费用最低。 显而易见这个题目与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 而且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不仅仅是分类讨论更要进行综合运算, 因此题目具有灵活性与挑战性,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反思时要明确学生之间差异
在上复习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重难点强化练习。所以说在给学生上复习课的时候也要照顾到后五分之一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 同时也要照顾到前十分之一的学生的拔高性学习, 题目的设置要符合从易到难的梯度性训练, 但也要控制题目数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标准。在此过程中, 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答案的题目开发学生的思维, 达到学生举一反三的目的, 以此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比如说复习除不尽的除法计算时, 有这样一道题, 讲台上有一些粉笔, 将它们平均分三个粉笔盒里还剩余一根, 请问讲台上有多少根粉笔?学生分析题目会发现答案不是唯一的, 假如每个粉笔盒放1根, 就是1×3+1=4根粉笔, 如果放2根就是2×3+1=7根, 对于差一点的学生可以要求他答出一种答案就可以, 对于中间部分学生可以要求其得出三种答案, 对于优秀生则可以要求得出全部答案并找出答案的规律。
四、要加强运用系统性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数学总的来说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的学科, 在数学授课过程中要着重对知识点进行及时梳理与总结, 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以点带面, 使学生能够吸收和消化知识。 在上复习课的时候, 老师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归纳与梳理, 找出每个知识点的内部存在的关系, 以此抑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系统化理解与消化。 例如在对立体图形体积进行复习时, 教师可由立体图形体积引导学生概括出直柱体体积计算方法, 这样设置问题:为何不管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抑或是圆柱, 在计算其体积时都用相同的计算公式, 即v=sh? 这是由于它们同为直柱体, 那么什么是直柱体呢? 即这样一种立体图形:有两个形状及大小均相同的上下底面, 且任意部位切开所形成的横截面都与这两个上下底面相同, 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就统称为“直柱体”。 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直柱体”概念判断哪些是直柱体, 哪些不是。 这一过程对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概括, 使知识点变得更系统, 达到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的目的。
五、结语
小学阶段的数学复习课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点的简单再现, 而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化训练,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 使学生更主动地思考和联系所学知识点, 达到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高阶段年级的习题复习课与新授课有很大的不同, 与平时一般的练习课有很大的不同。这种课程对旧知识有很大的强化记忆作用。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也不能毫无目的地大量做题, 而应该培养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着重以学生为核心, 使学生更自主地进行自我反思式的学习。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阶段学生在数学习题课时的自我复习与思考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让作文教学“翻转”出活力 篇八
[关键词]翻转课堂作文教学意义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07
翻转课堂通过重新调整知识的内化顺序与传授方式来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使语文教学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封闭走向开放。中职作文教学是基于技巧、技法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作文写作技法指导,课后布置作文写作,而后再进行范文分析,这样的作文教学常常陷入技法指导与写作实践两张皮的低效窘境。把翻转课堂引入作文教学,则最大限度地避免传统教学的缺陷,更有实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指导。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从以往课堂上的主导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
一、翻转课堂对中职作文教学的意义
1.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在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下,作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与因材施教策略的贯彻与实施。首先,翻转课堂将写作技法技巧知识的学习移到课前由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就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困惑等进行重点交流探讨、修改完善,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写作误区与不足,加深对写作技法理论的吸收与运用。这使得以往课堂主导者的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使作文课堂教学不再以大量讲解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而是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对视频知识的学习情况上,通过关注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写作情况进行充分的师生互动交流,并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从而在达到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这是一般的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于改革以往作文教学模式、提升作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等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不受课时限制,提供学生充足时间学习。作文教学课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将课堂知识全部吸收,也难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写作理论指导,从而导致学生写作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1]。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合理规划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学习负担,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视频,课前预习、课后巩固,进一步深化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翻转课堂有别于传统教学最为突出的一大特点。
3.教学方式灵活,有利于增强学生信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活动意味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非常灵活,而参与互动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作文教学通过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灵活的方式来调整教学内容安排,调整教学结构,同时为师生、生生在课堂上提供更充分的互动、交流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以一个轻松愉悦的心态来进行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二、翻转课堂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进作文教学,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在《人物写作训练——细节描写》的作文教学中,先将什么是人物细节描写,如何进行人物细节描写及佳作赏析等内容制作了一个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并提前两天将视频上传到班级的QQ群,布置大家提前学习,看视频、找问题、作批注、查资料等。为有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在视频中设置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与练习:人物细节描写有哪些方法;比照这些方法,你的作文中存在什么问题;请搜集五则人物描写的佳作片段,并进行赏析等。要求学生看完微视频后作答,并且该回答仅有教师可见。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内容既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个基本的了解,又为学生参与讨论创造了条件。
在作文教学课堂上,教师首先整理反馈学生们在课前学习中提出的普遍问题和突出问题,如人物描写不够生动立体,情感抒发生硬平淡,哪些地方需要细节刻画等,将这些问题放到课堂上与大家一起讨论,教师予以指导。其次,分享学生们各自搜集的素材,点评赏析,从而使视频知识进一步内化。然后布置写作练笔,如至少运用两种细节描写的方法润色一段文字,要求放大细节,精选词语,妙用修辞。完成后由4人小组循环批改评价,最后范文共享。
这次作文教学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缩小了理论习得与写作实践的课时差,着眼学生问题,重点突破问题,加强师生互动与实践指导,从而提高了课堂实效。
三、翻转课堂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课前视频内容设计与录制,问题引导设计与课堂活动设计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主要环节,即要想翻转课堂在作文教学中的效用得到最大化发挥,就需要从这三方面入手,通过对每一环节地精心设计来保证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1.搜集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视频课件
微视频内容设计与录制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利用翻转课堂提供的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来搜集优秀的教学资源,对视频课件进行精心设计,对课件内容进行丰富与拓展[2]。在这一环节中,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学生个体差异合理设计课件内容,合理安排知识结构,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层层递进,确保视频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有条件和有能力的教师还可以围绕同一课题制作多样化的微视频,并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包含在微视频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观看微视频,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例如,在学习《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教师可以将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论据等方面分别制作相应的视频,并附以一定的讲解。除了视频课件内容需要精心设计外,视频的时长、视频录制视觉效果等相关方面也要进行充分考虑。通常视频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若时间过长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若视频时间过短则难以将重点知识进行有效的讲解和传输。
2.凸显问题意识,加强引导评价
问题引导是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分析并掌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问题引导根据实际需要可融入微视频中,也可设计在观看视频之前。内容可以包括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问题预设,或是问题分析等。由于问题引导是确保学生有效参与到感知、体验的自主学习中去的驱动力,是教师有效评价学习效果的依据,因而它尤其需要教师更科学地思考与设计。正所谓“无疑则不思”,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应该敏锐地抓住学生的不同的心理需求,强化问题意识,以此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与学习。同时,在追问、探讨、反馈、深化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积极、及时的评价,发挥引领导向作用,升华问题结构,进一步延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模式。
3.强化互动交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对于翻转课堂而言,课堂活动的设计是其核心部分,也是促成学生知识内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课堂活动设计非常重要。根据翻转课堂将知识学习转移到课前,以为课堂提供更多时间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教学特点,需要教师首先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和测评,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活动进行精心设计,既要避免视频学习内容的无效重复,又要注意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无缝衔接,善于抓住教学重点,强化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高质量的、适宜的课堂活动,确保课堂活动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能与语文教学相脱节,即作文教学翻转课堂活动的设计需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根据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以写定教的理念来指导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同时,在中职学校,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将口语表达、时事评论等体现职业特性的活动训练引入课堂中,引导学生逐渐实现职业化、个性化的学习,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吸收。
翻转课堂在语文作文教学上的实践探究,将触发学生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以及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当然,每堂课、每个知识点是不是利用翻转课堂模式,怎样利用翻转课堂模式是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已有基础、知识点和学科属性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状态等因素综合决定的[3]。目前,翻转课堂在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中的探究尚不成熟,但却让我们有了对现代信息技术化的语文教学的新的思考与实践的冲动。
[参考文献]
[1]王茵茵.浅析翻转课堂在中专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131+133.
[2]江友君.“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以撰写“英文申请信”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1:31-32.
[3]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9.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九
凤翔县职教中心
肖红江
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初步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的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构建。“二力平衡”安排在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力”后,考虑到教材各章节之间的衔接,本设计从如何指导观察物体的平衡状态开始,延伸到学生自主探究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设计中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突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教材分析
《二力平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是中职物理的学习重点之一。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力的学习和机械运动的学习,已经对力和机械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将力和机械运动联系起来还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受力关系的探究。初学者在概念理解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过程应细致,探究活动应到位。
三、设计思想
整体上以实验和实验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在学习摩擦力时,对“弹簧测力计应沿水平匀速拉动物体”的不解引入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采取设问让学生发现问题和引导学生设计、观察、探究、分析讨论的教学策略,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在探究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领略物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魅力。通过小组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反馈,体现物理学科特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知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相互平衡。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学法指导:研究物理问题,常从最简单的事物入手,逐步对复杂事物进行研究,本节是从最简单的二力平衡入手进行研究。
五、重难点分析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教学的难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二力平衡时的规律,首先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建立平衡状态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然后通过科学探究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因此设计过程要把做好探究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教学的难点,在规律的基础上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的选择: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七、教学媒体:多媒体,自制“二力平衡”实验器材等。
八、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名言引入课题
【新课】①建立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概念。让学生赏析图片并讨论:图中四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共同点?及四个物体的受力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概念。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围绕“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一是根据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来求另一力的大小和方向;二是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并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总结交流】让学生讨论并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利用图表简单呈现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提出新的困惑。
九、教学反思
10.《力》教学反思 篇十
目标:
1、让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的物体下 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纸球、沙包、矿泉水瓶、药瓶、塑料袋、报纸、松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扔东 西的游戏。”(2)游戏要求:每次选择一种物品进行尝试,看谁发现 的问题多。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4)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 么感觉?最后结果是什么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实践要求:幼儿每次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比较物 体下落的速度。(2)选择你认为落地速度快的物体(3)你发现什么东西落得快,什么东西落得慢?
3、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知道物体扔上 去以后都会下落。那是因为地球具有吸引力。而且还发现轻 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 下来也快。
4、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 落下来。
5、延伸活动:观看人在太空的录象 尝试改变两张纸下落的速度教学反思 对《神奇的力》教学活动的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怎样让幼儿去理 解吸引力呢?我选择了游戏活动--扔东西,通过游戏的层 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 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 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 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 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设计的活动延伸实验:如何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意欲将正规科学活动与非正规科学活动(区域活动)有机结 合,通过孩子的积极思考引发孩子再次实践探索的兴趣,从 而萌发幼儿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在实施中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多了一份观察和思 考,并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思路。在预设活动中我一直在考 虑要不要使用记录表,但考虑幼儿缺乏基本的经验而选择了 让幼儿自己选取实践中他认为落地速度比较快的物体,可结 果和我意料恰恰相反,除了报纸和塑料袋都被孩子选择了,所以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将快慢的相对性及时的引进教 学活动,既丰富了孩子的认知,也实现了自己教学活动穿新 鞋走老路的突破。我觉得在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材料考虑还不够细致周到,还可以丰富一些材料: 如各种糖纸、包装纸、羽毛、雪花片、手绢、纸杯、吸管、橡皮泥、气球等
2、在孩子游戏时很多孩子都会第一时间把他的发现告诉 我,可是在集体交流中一些幼儿就不是很积极主动,对于这 种现象我想有孩子个性的原因,也有我们平时的锻炼引导原 因。因为集体活动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所以以后我可以尝试设一个同伴交流的环节,让他们相互交 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 流,分组选择代表进行发言,这样既鼓励了幼儿的交流又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3、虽然在活动中我努力的要求自己做支持者和引导者,相对以往的教学活动我说的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孩子的实验、孩子的总结,但在总结的时候我还是出现了急于替代的现象。回想以往自己的教学活动,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尝 试,虽然每次实施中都会自问“为什么就没有人家上海老师 的那份从容和自信”,但是每次也能在实施中发现自己的一些 问题,也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我想观摩教学活动就是我们一线教师成长的引路人,它能让 我们不断的成熟,所以我们要珍惜每次成长的机会!
反思
第一、我觉得这种新形式的听课活动,改变了过去的传 统听棵模式,老师能带着期待的情感,积极的思想去听课。
第二、7 节教学展示活动的选材都于生活,体现了各个年 龄阶段的特点,都是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是我们每 一个人可以再次实践操作的好素材。
第三、教学活动设计的精巧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记得 刚开始整合课程的时候我们的观摩活动象拼盘,什么都有就 叫综合活动,而现在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老师的教学重点,又能深刻的领悟到学科融合的恰倒好处:肖老师生活与语言 的融合,姚老师艺术与健康的融合,王老师科学与语言、数 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 学的融合,刘老师科学与语言的融合、雪莲老师艺术与数学、语言的融合,李老师科学与生活、语言的融合。
第四、教学活动的准备简单而有实效性。在我们以往的 观摩活动中也曾出现过很多的形式性材料、花哨性。而本次 活动的材料投放是值得我们大家借鉴的。材料并不是越新奇 越好,重要的是要有实效性和操作性。
【《力》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酸碱中和滴定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1-02
关于物理分组教学的反思物理教学反思10-08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教师反思)10-08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07-26
重温《教学机智》教学反思10-08
习作教学的教学反思11-09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8-21
高二地理教学教学反思06-20
如何写教学反思、教学后记07-11
教学随笔:《黄山奇石》教学反思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