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生态振兴典型材料(精选9篇)
1.村生态振兴典型材料 篇一
根据市委关于推动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和统一要求,结合我村实际,12月10日我村召集党员及村民代表召开了以“乡村振兴,我村怎么办”为主题的研讨部署会。会中,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在围绕如何乡村振兴的问题上每一位同志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为了我村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接下来的工作我们将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党建凝心强基工程。
加强组织保障,不断增强基层支部的战斗力。一是抓班子自身建设。加强班子团结、明确分工、带头工作,切实发挥社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保证每月正常的组织生活,认真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积极参加上级党组织的党务培训,提高党务知识,带动党总支部工作的正常化、规范化。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党建工作的整合力。在推进社区建设中,村党总支部要起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村党总支的各项工作制度,做到“有健全的组织、有完善的制度”。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坚持走群众路线。
二、集体经济壮大工程。
在如何转变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上下功夫,克服安于现状,疏于进取的思想,努力培植一个村集体增收的可靠产业。一、对集体用房进行整合并重新发包利用租金来提高集体经济收入;
二、利用闲置资金理财增加收入;
三、复制高产能模式,扩大高标准农田规模来提高集体经济收入。
三、美丽乡村提档工程。
继续做好公益事业建设。利用好集体经济收入,把村内破损的路面进行全覆盖维修、增加全村绿化覆盖率、建设好村民健身场地。继续做好控制违章建筑工作,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加强干部夜间值班制度,切实提高我村人居环境。
四、富民增收动能工程。
进一步加强村干部责任制考核和民主评议活动,增强村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提倡礼貌用语,热情接待,努力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通过公示、广播、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新农合、新农保、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惠农政策的合理性及优越性,引导村民合理选择,全员参保。为五保老人、特困户争取最低生活保障、为残疾村民争取残疾人就业基金,把党的惠民、利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百姓家中,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梳理、拓宽我村劳务输出渠道,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文化赋能聚力工程。
我们以村文化宣传、文体活动为载体,把思想教育融入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能吸引村民广泛参与,并使村民在自觉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为了能把法律送进千家万户,我村将通过多种形式在居民中开展了各类普法宣传活动,营造了一个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2021年我村将建立一个百姓大舞台,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使村党员群众在广泛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增强了村归属感和凝聚力。
面向未来,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村两委将始终抱着发展一方经济,改变一方面貌,造福一方百姓的强烈使命感,勇立潮头,负重拼搏,后发崛起,凡事都要争一流,当先进,创特色,将我村发展的宏伟蓝图变成生动的现实。
谢谢大家!
2.村生态振兴典型材料 篇二
XX省XX县XX村是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老典型。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鼓励、支持下,XX从先进“互助组”到“模范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坚强的组织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实的物质基础,XX多年与时俱进、勇立潮头,XX多年旗帜不倒、长盛不衰,XX多年感召一方、引领一片。2020年,XX村实现收入XX.X亿元,人均纯收入XXXXX元。XX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探寻XX的创新之路、发展之路、成功之路,有着难能可贵、值得借鉴的丰厚经验。
一、有一个永跟党走的好信念,这是XX村与时俱进的思想根基
在XX,坚定不移跟共产党走、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信念,也是全村群众的共同追求。从老支书XXX,到现任村党委书记XXX,XX村党组织始终把“让群众跟党走”作为必须忠实履行的政治责任。一是坚持听党的话不动摇。XX多年来,XX村党组织始终做到“党有号召我有行动”。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到兴办乡镇企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XX村都是按照党的要求,紧步跟上、先行实践、创造经验。二是坚持科学理论武装不动摇。XX村在实践中坚持两套制度:一套是党员干部学习理论的制度,村“两委”成员每周集中一次学理论,党员干部每两个月上一次党课,每个人都要记学习笔记、谈心得体会。一套是向群众宣讲理论的制度,把党的理论列入职工夜校的教材,把宣讲理论作为村民大会的重要内容,注意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让科学理论入眼入耳,通过联系实际、今昔对比让科学理论入脑入心。XX人不但真学、真信,而且自觉用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对科学理论的信仰。三是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不动摇。从XX多年前只有X名党员的XX村党支部,到今天有XXX名党员的XX村党委,XX村党组织始终坚持“打铁先要自身硬”。老支书XXX带领村民战天斗地XX多个春秋,始终把党组织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创造了很多经验。现在的村党委下设X个党总支、X个党支部,X家村办企业都由党委成员担任专职书记,保证了党对XX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领导;积极实施“强基富民”工程、“双强”工程,保证了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不断健全组织生活,党委成员X个月一次、支部成员X个月一次、普通党员每月X次组织生活会,促使党员在生产经营中当骨干、本职岗位上当模范、日常生活中当表率,保证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四是坚持弘扬新风正气不动摇。从过去的评选劳动模范、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媳、妇女标兵,到今天开展“讲思想、讲道德、讲事业、讲家庭”、“爱党、爱国、爱集体、爱企业、爱本职工作”主题教育,XX村党组织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几十年来,全村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封建迷信活动,没有宗族派性矛盾,没有赌博、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党风好、村风好、民风好,群众在安居乐业中更加坚信共产党、坚信社会主义。
二、有一个感召群众的好带头人,这是XX村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XX人念念不忘“好书记”XXX。XX从当年“方圆十里乡,最穷数XX”的“XX村”,变成全国闻名的富裕村、小康村,关键是有XXX这样的好带头人。他守信念,一辈子矢志不渝做好两件事:一是让XX人走正路、跟共产党走,二是让XX人走富路、尽快富起来。他讲奉献,把“不怕吃亏”作为人生信条,从当干部那天起就没有拿过国家和村里一分钱补贴。他有本领,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全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他重品行,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始终兢兢业业当好群众的服务员。XXX病逝的时候,整个XX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群众担心XX这面旗帜少了XXX这位掌舵人能否继续举下去,担心XX这个“明星村”今后能否依然光彩照人。事实证明,新一任党委书记XXX没有让群众失望。曾经到大学进修学习的XXX在XX发展最需要人的时候回到村里,他在XXX的言传身教中继承了好传统,在XX创业创新的历程中积累了好经验,在与群众朝夕共处中培养了好作风。当选为村党委书记后,他坚持以开拓创新促高质量发展,以造福群众促和谐稳定。
三、有一个务实为民的好班子,这是XX村与时俱进的组织保证
XX村党组织是全X、全X先进基层党组织,在XXX、XXX的带领下,村班子始终做到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始终坚持“群众的事无小事”,千方百计把群众的事办实、办好。一是始终密切联系群众。村“两委”成员坚持在生产一线和群众同劳动,经常到村民家串门,和群众拉家常。认真落实党员干部联系户制度,每名党员干部联系2—4户群众,每月至少到联系户家中走访1次,了解群众的意愿和需求。新村别墅的分配实行党员干部点状分布,便于和群众联系沟通。二是始终充分尊重群众。几十年来,XX村坚持村务公开,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制度。重大决策都交给群众讨论,特别重要的事情还要和群众反复商量。村里设置征求意见箱,给每个家庭发放征求意见卡,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大多数群众同意的事就坚决办,大多数群众有意见的就坚决不办。三是始终一切为了群众。XX村富起来以后,老支书XXX就带领村班子为群众建新村、盖学校,把事关群众的大小事情安排周到。近年来村班子把“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新目标,兴建了第三代新型农民别墅,村民全部搬进了每户XXX平方米的新居,并且配有中央空调、信息网、集中供热供气、生活污水处理、休闲健身广场、中心花园等设施;新建了现代化教育园区,村民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实行免费教育;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退休人员除享受XX项公共福利外,每人每月领取XXX元退休金,XX岁以上的增加XXX元,未成年人每月领取生活补助;全村群众由集体出资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除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外,医疗费用全部报销,真正实现了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四、有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好思路,这是XX村与时俱进的物质基础
XX多年来,XX村始终抓住发展不放松,坚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选准兴村富民的好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好路子。一是不断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从上世纪XX年代成为全国最早一批解决温饱的先进村,到XX年代发展集体工副业、XX年代成为“XXXX”、90年代以XX工业为龙头的集体经济兴旺发展,再到新时代初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XX的发展层层递进、步步加速,不断瞄准新的目标,实现新的跨越。二是不断培育高效节能的新产业。上世纪XX年代中期,XXX带领XX人办起了XX药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能生产数十种原料药和成品药的外向型企业,是我国最大的XX生产厂家和国内最大的XXX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出口到XX和XX数十个国家,出口总量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注意引进国际一流设备,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优化工艺过程,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前,XX拥有中国XX行业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实现了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和谐。三是不断完善科学管理的新方法。XX人在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属于村XXX总公司所有,所属农业、工业、商业各企业都是由总公司投资组成的自主经营、单独核算、自计盈亏经济实体。各企业对XXX总公司实行经营承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总公司每年给各承包经营单位定生产任务、定经营目标。XX人在发展中学会了向管理要效益,全村XXXX亩耕地,从事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只有XX人,粮食亩产XXX多公斤,生猪存栏XXXX多头,还养有高产奶牛;XX药厂XX多年来生产XXXXX个批次XX、XXXXX个批次XXXX钾盐、XXXX个批次XX等药品,没有发生一次质量事故,赢得XX外客户好评。
五、有一个开拓进取的好氛围,这是XX村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
3.颉门村典型材料 篇三
——鸳鸯镇颉门村典型材料
颉门村位于武山县鸳鸯镇东部,距县城15公里,距鸳鸯镇2公里,陇海铁路、天定高速、316国道依村而过,武漳公路横贯村庄南北,渭河、榜沙河经纬其中,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是鸳鸯镇重要的劳务输出地和村办民办企业集中区,主要有颉门东砖厂﹑颉门西砖厂﹑颉门面粉厂和颉门石灰加工厂等企业。全村共有农户481户2563人,中共党员56人(其中女党员9人),有特困户60户,贫困农户125户。每年约有四百多名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劳务收入450多万元。全村共有耕地1932亩(其中川水地619亩),种植业以粮食和蔬菜为主,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种植和务工,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43元。但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发展程度低,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群众文化素质偏低,依靠科技务农意识差,长期以种植粮食为主,种植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未形成产业优势。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鸳鸯镇颉门村积极响应省、市、县、镇四级号召,镇村两级干部积极开展双帮联工作,通过入村入户,讨论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制定“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推进表,确定特困户,帮联户等;县纪检委作为鸳鸯镇颉门村帮联单位,多次深入到村到户,详细了解村情,群众愿望,最终确定帮助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协调妇联贷款
一、发展村级经济,实现产业富村
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和灌溉条件,颉门村形成以蔬菜和养殖为龙头,多种村级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鼓励致富能手带领群众致富,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先后通过流转土地,动员大户发展蔬菜产业,2012年上半年,集中完成设施蔬菜大棚50多座。
二、改善人居环境,实现项目美村
鸳鸯镇颉门村积极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对灌区改造、村内道路修缮,渠首改造、、广济渠扩建、学校门口水路改造、道路修缮、村民住房改善、努力打造“和谐、秀美、文明”的颉门新村。
三、发展农业科技,实现科技强村
设施蔬菜园区建成后,在园区实施全方位的配方施肥项目,为园区生产无公害蔬菜打下基础;建成科技化的养殖小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切实增加农民收
4.整村推进项目典型材料 篇四
典型—金昌村
一、基本情况
金昌村共有9个社,307户,154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24户,1120人,占总人口的73%,有劳动力750人,其中女劳动力340人。耕地面积1449亩,人均0.94亩,人均占有粮180公斤,人均纯收入1050元,贫困人口220户、1100人。现有村小学1所,在校学生180名,教师6名,学龄儿童入学率98%。
二、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内容
县委、县政府创新扶贫思路、转变扶贫模式、创建联动机制,将全县财力和工作重点 “向农村倾斜、向山区倾斜、向民生倾斜”,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对中咀岭乡金昌村投入873.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5万元,从道路建设、危旧房改造、学校、村委会修建、畜牧养殖等10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扶持。
1、道路建设:投资465万元,按照路基宽4.5米、路面宽4米、四级标准硬化通村道路9.15公里;采取支持水泥,群众自备砂石料并投工投劳的办法,硬化村社巷道10.2公里。
2、村委会、卫生室建设:投资28.3万元,建成村委会、卫生室及农家书屋砖混结构两层楼一栋,建筑面积168.7平方米,并配套完成了围墙、大门及村篮球场地建设。在农家书屋配备了0.5万元的阅览设施和2.5万元的图书;在村卫生室配备了1.1万元的医疗设备。
3、学校维修:投资34万元,对村小学进行了全面维修,翻修旧校舍4栋486平方米,新建厕所5间38平方米,扩建宿舍4间63平方米,砖砌操场围墙300米,硬化校园1400平方米。
4、畜牧业项目:投资20万元,扶持贫困户30户,建成暖棚30座,投放良种母羊150,每户5只。
5、危旧房改造项目:投资300万元,完成危旧房改造100户,其中特困户改造97户,五保户改造3户。新建房全部为红瓦、砖墙、瓷砖贴面的大五架,全村完成420间,改造户户均4.2间。
6、农村低保项目:新解决农村低保166人,其中倾斜照顾12人。
7、“两后生”和一般劳务技能培训转移项目:投资10.5万元,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35名,“两后生”培训和转移就业7人;向东南沿海企业输出务工人员117人;向兰州、新疆等地的石油化工企业施工单位输出本村以及邻乡村务工人员465人。
8、“户户有电视”项目:投资15.2万元,对无电视的190户贫困户发放电视190台。
9、贫困大学生救助项目:共救助2名,每生每年救助2500元。
10、关爱妇女行动:组织县上的妇科大夫和专业技术人员,免费对全村287名妇女进行了妇科常见病普查和健康知识培训,建立妇女健康档案220份,发放《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妇女保健手册》各275份。免费发放了价值160元的药品。
三、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有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紧紧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搞建设,形成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激发了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热情,“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群众既是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的主体,也是项目受益的主体。
5.村联村联户行动典型材料 篇五
——新添堡回族乡道口村扎实推进双联行动
道口村位于会宁县城以南8公里处,是一个纯回民村,省道207线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369户1848人,其中贫困户174户777人,耕地面积8857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45元。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各级领导和联系单位的全力帮扶下,道口村紧紧围绕双联行动“六大任务”,立足实际,提出了“培育三大产业、夯实两个基础、打造一个示范、促进和谐发展”的发展思路和2017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为扎实推进双联行动指明了方向。
一、培育三大产业
道口村毗邻县城,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当地回族群众素有经商务工和种草养畜的传统。市县乡帮扶单位依托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把培育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着力在三大产业上下功夫。一抓种植业:以发展草产业和地膜玉米产业为主,间作其他经济作物,全村种植紫花苜蓿5500多亩;今年已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4000多亩,人均2亩多。二抓养殖业:草产业和地膜玉米的连续发展有效解决养殖业的饲草料问题,目前,全村牛饲养量达2000多头,羊饲养量达2600多只,预计养殖业收入人均可达1200多元。三抓劳务经济:全村劳务输出总量接近500人(次),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北摆的装卸队,南摆的务工队,下坝的运输队,郭家的黄包车队,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劳务输出路子。
二、夯实两个基础
一是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重点在强基固本上做文章。市上帮扶领导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张得珍先后多次深入道口村指导、点评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制度、整合党建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广泛开展“五个一”联村活动,即:建好一个支部班子、抓好一支党员队伍、理清一条发展思路、开辟一条增收门路、解决一批突出问题。通过“五个一”联村活动,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二是把项目建设作为单位联村的主要抓手,积极争取项目。今年以来,在市县乡各级帮扶单位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已完成建设项目3个,完成投资75万元。①通过积极争取小额信贷资金,在全村新发展5头以上基础母牛养殖户50户,完成投资50万元。②在川口组建成肉牛养殖示范组一处,完成投资15万元。③在北摆组建成千亩优质苜蓿示范片1处,完成投资10万元。列入全乡项目库项目6项,预算投资405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极大的改善全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为脱贫致富提供基础保障。
三、打造一个示范
紧紧围绕把道口村打造成全县的肉牛养殖示范村的目标,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使肉牛养殖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一是加强养殖培训。道口村肉牛养殖协会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和农家书屋,建立了肉牛养殖培训站,为全村养殖农户提供养殖信息和培训服务,不断提高了群众的养殖技术。二是发展养殖规模。今年,通过积极争取小额信贷资金在全村发展5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户50户,建成百头肉牛养殖场一处,力争到2017年户均牛饲养量达到10头以上。三是培育专业养殖组。把培育专业养殖组作为打造示范的基础,今年重点在道口村川口组扶持发展肉牛养殖,全组15户78人,牛饲养量达到160头,实现户均10头以上。
四、促进和谐发展
6.东庄村远程教育典型材料 篇六
为更好服务群众、服务村级经济社会发展,振兴街道东庄村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利用远程教育在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优势,探索出了远教工作中学用结合的一些思路和办法,为建设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东庄村隶属于振兴街道办事处,党员 人,全村 人,户。东庄村自开通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以来,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远程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以远程教育促使新农村建设创建再上新台阶,以新农村创建助推远程教育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是活用政策,带头发展。在新农村创建活动中,该村把群众增收放在第一位,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狠抓产业结构调整,找准致富路子,实现增产增收。如该村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两委班子成员组织党员和科技带头人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大棚蔬菜的栽培管理及市场营销、科技养殖技术等,为东庄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村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及科技带头人到外参观学习,并到村的远程教育站点查找相关资料,市场前景非常好。因此,村支两委决定采取街道政 1
策支持、村两委动员、村干部带头示范、村民自愿、街道农技站和畜牧站提供技术服务。
二是认真学习,注重实践。东庄村将农民学习培训与远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该村紧紧围绕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坚持每月组织党员和农民群众学习一次,学习的内容主要围绕党的理论和农业实用技术方面进行,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理论水平,又增强了农民群众参与学习的自觉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同时每次学习后,该村都要组织一定的实践内容,让群众在远程教育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是丰富生活,主动接受。东庄村在抓好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培训,播放有实用的科教片的同时,也播放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片,寓教于乐。通过远程教育播放点既增加了农民群众的娱乐活动,又对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适用技术以及远程教育等起到了宣传作用,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从一定程度上增强群众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学习的兴趣。
四是搞好规划,远谋发展。东庄村在新农村创建过程中,涉及到村级规划等技术性问题,需要一一解决。该村就是运用远程教育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如该村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中,对如何规划布局才合理不清楚,于是在村远程教育站点的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借鉴一些成功的做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远程教育与农村工作有机结合,切实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与党员干部培训相结合。东庄村党总支在抓好远程教育工作的同时,把村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村后备干部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内容丰富、手段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大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参与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学率,为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寻找到了新的方式。
二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东庄村为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扶持发展了发展大棚蔬菜农户11户、发展优质日本藤梨30户、发展科技养羊大户9户,为该村农业产业结构强调和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起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是与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远程教育站点的建设同时也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远程教育开通后,该村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和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对远程教育学习室等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新添了桌椅。村党总支通过几年来的工作,把远程教育站办成信息的发散点、技术的传播点,让农村党员学到了一定的致富本领,在农村发挥了“双带”作用,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四、主要效果
一是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在远程教育开通以前,村干部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读书、看报,由于没有专业人士的辅导和讲解,因此对很多政策理解起来很费力。但自从远程教育开通以后,村干部学会了利用远教站点帮助
自己学,他们感慨地说:“只要打开远程教育网,就能看到、听到专家的讲座,而且特别形象和生动,容易理解,学习起来也特有兴趣”。
二是拓宽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通过远程网络,就能做到“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自成立远程教育系统以来,村民可以随时来远程教育站查找信息、下载资料。
三是增强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致富本领。东庄村利用远程教育组织党员和群众学种植、养殖技术,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增强了致富本领。
四是增强了村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了让远程教育向农户延伸,该村利用村电子屏、广播等方式对本村种植、养殖等专业大户进行重点培训,通过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农户自觉参加远程教育学习,提高致富本领,引导他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7.村生态振兴典型材料 篇七
畲塘村位于临川区孝桥镇最北端,距市区12公里,辖18个村小组,14个自然村,共有890户3235人,中共党员85名。该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80人,其中2014年脱贫3户8人,2016年脱贫12户17人,2017年脱贫5户13人,2018年脱贫3户6人,当前仍有15户36人未脱贫。近几年来,畲塘村党支部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惠民生、筑和谐”的总体思路,担当作为、履职尽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一、抓队伍、强宗旨,夯实脱贫战斗堡垒。
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畲塘村始终把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依托“两学一做”常态化教育,不断增强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运行。一是抓好政治建设。该村党支部坚持把学习教育作为提高党员能力素质和党支部战斗力的重要途径。组织全体党员每半个月开展一次集中学习,教育党员守纪律、懂规矩;组织全体党员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对一些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决定;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研究支部重要事项和工作措施;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民主评议党员;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组织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学习多样化,坚持党内生活制度化,全面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二是强化宗旨意识。把服务群众作为党支部工作的价值取向,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伊始,党支部组织党员对全村890户的基本情况逐户进行再摸底,经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最终确定38户为精准扶贫贫困户。为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村党支部在镇政府包村工作队的支持配合下,组织部分党员利用1个月的时间,逐户分析逐户讨论,群策群力,将所有贫困户分为缺少劳动力型、缺少产业支持型、缺少资金支持型、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型、自身缺乏动力型等五种类型,并与贫困户逐户商量沟通,每户确定1名党员为党支部扶贫联系人,帮助贫困户制定发展计划和脱贫规划,使精准扶贫真正落实到位。二、搭平台、促帮带,凝聚脱贫社会力量。
畲塘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到2020年全村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充分发挥党组强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方面的独特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该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利用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借助党建强力引擎,在能人志士与贫困群众中搭起“助力桥”,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党建促扶贫载体活动。目前,该村何国辉、张文龙、饶明云等12名能人志士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联系帮扶本村贫困家庭。近三年来,该村能人志士每逢传统节日,他们都会带上慰问物品挨家挨户走访慰问,每年捐款捐物近2万元。该村党支部通过走访发现,不少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但没事可做。对于贫困群众而言,增加家庭成员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该村党支部把开展“就业脱贫支部行动”作为强化党建引领、发挥组织作用的重要举措。村委会招聘保洁员优先照顾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上岗,3名贫困户被安排在村保洁岗位上。积极与江西省中德服饰有限公司、江西欧亚服饰有限公司及本村能人志士联系沟通,根据岗位要求推荐贫困群众劳动就业。江西省中德服饰有限公司帮助安排就业2人,江西欧亚服饰有限公司帮助安排就业3人,本村能人志士何国辉等为该村贫困群众提供用工岗位5个,以实际行动帮助贫困群众参与社会劳动,促进贫困群众就业脱贫。
三、兴产业、壮经济,培育脱贫源头活水。
发展才是硬道理。贫困户没资金,更承担不起风险,该村党支部主动出击、担当作为,做出“贫困户以田地形式参与入股,风险由村集体承担,赚钱大家共赢”的承诺,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做好产业扶贫文章,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增收脱贫。2018年初,该村党支部书记何国兴投资200万元、村主任谢贵昌投资20万元、党员吴根明投资20万元成立鑫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租赁农户水田300亩,村民以水田的形式参与入股,建立鑫禾生态农业合作社,公司与村民共同合作进行青蛙、龙虾养殖,发展壮大后并入村集体经济。同年5月,村党支部书记何国兴等人又投资10万开办了一个土鸡土鸭养殖场,购买400只仔鸡和500只仔鸭,村民同样以场地形式参与入股,共同合作共谋发展,按照绿色无公害纯农家饲养模式,吸引占领市场,多种形式带动群众增收。经过一年半的运作,该村青蛙龙虾养殖和鸡鸭养殖基地运行良好,今年已大量上市出售,且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预计2019年底,120余户合作社群众平均可分红3000元左右。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招收12名贫困村民在养殖基地务工,其中3人长期固定在养殖基地务工,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四、办公益、改环境,拓展脱贫惠及民生。
畲塘村地处孝桥镇最北端,前几年各项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村党支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改变落实的面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该村党支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近几年来,村党支部一方面积极向上跑项目争资金,另一方面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大兴公益事业。近三年来,该村党支部先后融资超300万元,投入到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全村兴建村组水泥公路3.5公里,兴建桥梁1座,新修排污水渠350米,维修排灌电站2座,整修灌溉渠1000米,完成3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14个自然村全部安装了路灯,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生产、生活条件。8.整村推进先进典型材料 篇八
高、农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截止到2005年底,全村农业总收入实现870万元,比2002年的230万元增长了2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300元,比2002年的812元增长了429。某村过去贫困落后状况
镇某村,位于松花江中游北岸,距县城12公里。全村有3个自然屯,462户,1888口人,耕地面积4767亩,人均2.5亩,2002年人均收入812元。2003年以前,这个村有贫困户186户,占总户数的40,其中极贫户96户,占总户数的21,占贫困户的52。由于人多地少,加之连续几年遭受松花江洪水灾害,使村里的致贫户和返贫户急剧增多,村内街路脏乱难行,村委会办公场所十分简陋,且欠外债近百万元。特别是村里水质极差,给人畜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学生就学条件低劣,维持在透风漏雨的危房内就读,由于生活贫困造成人心涣散,村风日下,各种案件不断发生,群体上访接连不断。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03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推进村。
一、围绕扶贫开发,在真帮实扶上下功夫
根据该村的贫困状况,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把某村做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组织上、措施上、资金上和项目上进行全力倾斜,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大了帮扶力度。主要通过采取“三、二、一”包扶工程,既县级领导到某村包扶3户极贫户,共33户,乡镇领导包扶2户,共20户,县直部门包扶1户,共27户,“三、二、一”包扶工程共包扶贫困户80户,占贫困户的43;另外的57贫困户由镇村两级干部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进行包扶。县、镇、村三级干部每年拿出解困资金近20万元,先后落实扶贫项目近百个,有效的改善了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
二、围绕农村经济,在增加集体积累上下功夫
2003年以前的某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年社会总产值不超过1000万元,农业总收入一直没有突破230万元。当时村办公室仅是两间破草房,村集体经济不但没有积累,还有超百万元的债务。2002年末,镇政府根据某村的贫困现状和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对某村的两委班子进行了认真调整。采取群众公选、择优任用、确立任期目标的办法,对某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换届。新两委班子上任后,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作为根本目标,通过认真透析贫困根源、找准找实发展出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使某村经济在当年就出现了较大变化。
一是盘活闲置资产增加集体积累。2003年初,村委会经过认真研究,把多年来沉淀在个人手里的五荒资源统一收回,公开竞价发包。全村300公顷五荒地一次发包,收入100万元;把合村并校后空闲的房舍场地对外租赁,收入50万元;把闲置多年的村办企业或盘活利用、或招标拍卖,收入50万元。
二是借鸡生蛋全力创收。用两委班子成员各人资产作抵押,赊借推土机积极承包工程,通过修路、推河道、围堤、平整土地、建筑工程等,三年间创收100万元。
经过千方百计的努力,不但化解了村集体不良债务100余万元,还建起了标准化村办公室170平方米,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了300多万元,3年间增长了400倍。
三、围绕农民增收,在抓项目拓渠道上下功夫
某村人多地少,缺乏立村富民的主导产业,是致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农民生活十分贫困的主要因素。针对这样的现状,村两委班子在认真分析贫困根源,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把确定符合某村实际的增收项目作为拉动全村整体脱贫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部分村民跑河北、去河南,到周边县市考察论证脱贫项目,最后,把适合于某村发展,投入成本低,好管理、市场需求量大、增收效益较高的貉子养殖作为全村脱贫解困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和推广。2003年7月,村干部每人集资1000元,共集资7000元扶持两户贫困户引进两组貉子养殖项目。在扶持中村干部从场地、饲料、养殖技术、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服务。在扶持过程中,养殖户没钱了找他们,他们就采取了跟朋友借、的办法,一点一滴的进行扶持;不懂技术找他们,他们就请懂技术的人来帮忙,达到包教包会;不了解市场找他们,他们就亲自领着养殖户到河北皮毛大市场去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扶持的两户贫困户,当年产貉子幼子96只,每只买了350元,收入33600元,扣除成本10000元,纯收入23600元,户均纯收入11800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不变的事实一下让村民脑袋开了窍,纷纷找到村里要求扶持发展貉子养殖项目。两委班子成员根据群众要求进行了分工,分别找镇政府争取支持、找上级扶贫办争取扶持、找信用社争取贷款、找养殖厂家争取种源、找中介人争取订单。经过不懈努力,到2005年底,已由2003年的2户发展到现在的133户,总量已发展到1919只,出栏900余只,收入达到30多万元,养殖户户均纯收入达到1.5万
元。通过发展貉子养殖,使全村186户贫困户,有120户当年实现了脱贫。另一方面,针对沿江水草资源比较丰富的自然条件,积极扶持农户发展养殖业。目前全村已发展肉牛600头、生猪3000头、大鹅5万只、本地鸡4万只、金腚鸭10000只,牧业总收入达到182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1,农民人均牧业收入963元。第三方面积极发展棚室菜和劳务经济。依据距县城较近、又比邻林业和国有农场的地缘优势,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的菜园地,鼓励扶持农户积极发展棚室菜生产。凡是建大棚的农户,村里每户给200元的扶持补贴,现已发展棚室菜15万平方米,收入37万元,农户人均收入196元。同时积极转移剩余劳动力403人,收入45万元,农户人均收入238元。到2005年底,全村农业总收入已实现870万元,其中粮食收入551万元、畜牧业收入182万元、棚室菜收入37万元、劳务输出收入45万元,其他收入55万元,农业总收入比2002年的230万元增长了2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300元,比2002年的812元增长了429。
四、围绕整村推进,在大力兴办公益事业上下功夫
某村经济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一些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农民就医难问题、人畜饮水难问题、学生就学环境差问题、农民种地灌溉成本高、米质差、价格低问题等。为此,村两委班子紧紧抓住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有利契机,全力争取上级扶持,共争取扶贫开发捆绑资金205.2万元、村屯规划120万元,建卫生所、畜牧所7.2万元、改水15万元、中小学校舍20万元、有线电视入户8万元、某电力抽水站600万元。通过争取扶贫资金和项目,使某村的公益事业建设有了巨大变化。新打人畜饮水井1眼、新建电力提水站200平方米、新建村卫生所、畜牧所150平方米、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民住房砖瓦化达到74。彻底解决了农民热切盼望多年的难点问题,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围绕建设新农村,在提高生活质量上下功夫
某村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较快发展的基础上,把工作的着眼点聚集在大力整治环境、全面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上来。
一是抓重点、补空白、加快新农村建设。按照省、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有关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机制保障,对某村现有环境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整体改造。首先积极做好农户工作,使40多户农户都把自家板杖子向内收缩近2米,有10户农户都主动拆掉了妨碍规划的棚厦围墙,通过对歪脖路、半截巷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打通了村内的半截路3条,新修白色水泥路面3200延长米,使村内的道路达到了三纵三横;新安装路灯50盏;新规划改造水泥瓦板杖子7000延长米,使改造后的某村白天整洁划
一、清新靓丽,夜晚华灯初放、景色宜人,伴随着健康欢快的秧歌舞点,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是讲民主、重管理,坚持依法治村。某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村集体经济有了较快增长,在此情况下,村两委班子把民主管理、依法治村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对争取到的资金和流向进行严格控制、严格审批、张榜公布,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使村里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部纳入民主管理的范畴之内。同时,加大普法教育、依法治村的工作力度,坚持广播上讲、开会中谈、走访时做宣传,把依法治村渗透到家家户户,使农民脱贫不忘守法。通过这些有效工作,连续3年来某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没有出现一次越级上访。
三是强素质、增活力,全面提升村风民气。治贫先治愚,不断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通过邀请科技、法律人员指导讲课的形式,组织农户学习有关农村的政策法规和外地的先进经验,增强了自身的脱贫能力。结合农村实际,组织各项有益活动,开展篮球赛、文艺演出、老年秧歌、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通过科技扶贫,法治扶贫、文化扶贫,使某村的村风民气都有了很大提高,收到了明显成效。某村通过制度的形式,对各项活动定期开展。每年举办科技培训不少于5次;老年秧歌队由村里负担费用,除节假日以外,春夏秋三个季节每晚都活动2个小时;每年劳动节、国庆节和春节都举办文艺演出;每年挂锄期都举办一场农民篮球赛;每年元旦都搞一次十星级文明户评比表彰。通过这些积极向上的各种活动,有效的增强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极大的提升了村风民气。现在的某村打架骂人的少了、小偷小摸没有了,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已成为村民们共同遵守和维护的生活约定,一个文明、和谐、平安、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某村逐步形成。
9.村两委先进事迹典型材料 篇九
——昭阳区布嘎乡花鹿坪村带领群众科学发展纪实
位于昭阳区东南部的布嘎乡花鹿坪村,距昭通城15公里。有15个村民小组,1324户农户,5426个村民,党员55名。作为最基层的村民组织,花鹿坪村两委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村民当家作主与构建和谐农村相结合,本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团结一致,真抓实干,认真实践科学发展,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带领全村村民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建设,全村干部群众呈现出“心齐、气顺、劲足”的可喜局面,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5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成为昭阳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面旗帜。
一、筑牢战斗堡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村两委班子年龄老,文化低,但是思想积极活跃。以村党总支书记为核心的两委班子带领村两委全体干部,深刻的认识到,花鹿坪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客观原因在于基础设施薄弱,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并不是什么“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主观原因是“勤劳有余,创新不够,思想落后,盲目生产。”村支书施宗成多次对班子成员说:既然为官一任,不论官大官小,也要造福百姓。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心里想第一、工作干第一、目标争第一”的要求。这“三个第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使得村两委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奋勇当先的精神状态。
2006年5月,村两委换届工作结束。两委班子就通过开展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带”活动,率先垂范,并带动其他党员更好地发挥先进模范作用。不论要求村民做什么,村两委都身先士卒,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履职期间,村两委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对于涉及广大村民利益的村务,他们都要认真研究方案,在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做出决策,使得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和重大决策都真正体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意愿。村两委坚定的认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让群众能致富,还要让群众过上更好、更健康的精神生活。因此,花鹿坪村以创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为抓手,把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手着力打造烤烟支柱产业,一手着力营造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安居乐业环境。
二、坚持科学发展,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村两委始终盯住转全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工作重心。村支书认为不是村两委“无权管事、不会理事、无法办事”,也不是“村干部事难干、报酬低、难留人”,而是看你愿不愿意为老百姓办实事?他们认真分析了种植业结构单一,养殖业不具优势,全村无矿产资源,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村民文化素质低,二三产的发展缺乏支撑的村情。花鹿坪村常年种植烤烟种植面积8000亩,789户烟农,户均种植面积10亩。作为全区烤烟种植大村,村两委所有眼光的焦点也集中在了一枝独秀的烤烟种植上,他们积极探索,力图从烤烟产业发展上寻求突破。作为种植能手,烤烟大户的村主任颇有感触:烤烟要真正成为村民“金叶子”,也要“两手抓”,一方面要提高烟叶质量,另一方面要在降低生产成本上做文章。实现的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最现实的是要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全村烤烟的标准化生产,打造花鹿坪村更高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村两委“抓住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机遇,积极推广规模化种植,大力促进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为使得群众接受并广泛参与到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来,村里组织召开党员大会15次、村民代表会10次、村民大会6次,认真宣讲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向农民灌输现代农业理念,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致富观;分别两次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和发展思路,使大家体验到周边村社的发展变化,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他们邀请烟草站技术员到田间地块培训烤烟种植技术,提高村民的致富本领。走村串户,经常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宣传“三农”政策,引导农民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努力营造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全民动员的良好氛围。
通过一系列措施,绝大多数村民的的想法更加靠近村两委的意图,村两委的发展构想也更好的体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意志。全村人心思齐,人心思上,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村两委日日夜夜的努力下终于形成。
三、实施项目带动,全力推进两项建设
机遇总是亲睐有准备的人们。2007年底,省、市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建设呼之欲出。机遇千载难逢,也可能稍纵即逝。村两委及时向乡党委、政府请战。通过乡党委政府的上下奔走,积极争取,省、市、区各级领导多次现场察看,他们不仅仅看中了花鹿坪良好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条件,更看中了花鹿坪干部群众勤劳致富、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
在上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之下下,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2007年12月,布嘎乡花鹿坪省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建设工作的项目论证、规划设计启动。不到两个月时间,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就绪。2008年4月28日,征地结束,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进场,一场“战天斗地”改变面貌的大会战打响了。花鹿坪干部群众喜笑颜开,一个投资上亿,超过建国以来投资总和的大项目终于安家落户。面对着这个大项目,村两委的全体干部清醒的认识到这也是一次大考验。乡党委虎书记及时给他们鼓劲: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胆怯和畏缩没有出路,更对不起全村老百姓,我相信你们能够“接招”。村两委干部精神倍增,激发出了巨大的工作潜能。走村串户,田间地头,到处是村两委成员忙上忙下的身影。他们同所有建设者一道,战酷暑、冒严寒、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忘我工作。协调征地占地,他们一马当先;疏通运输车辆,他们风雨无阻;解决纠纷调处矛盾,他们苦口婆心„„国家烟草专卖局领导视察,省市区各级领导检查指导,各级人大、政协视察,周边县乡参观学习,赞不绝口,连连好评。
短短十个月时间,昭阳区布嘎乡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完成了超常规的工作任务,目前已完成投资9300多万元,建成四级柏油路9.14公里,田间机耕路十余条18.33公里,新农村入村主干道1346米,串户路4890米;对排洪调水干渠进行维修改造,新建景风水库提灌站,配套建设田间管网90公里,水窖400个;建成占地22.38亩,总建筑面积5712平方米的标准化烟叶工作站和标准化人工增雨防雹点各一座;建成卧式密集烤房八群210座,对650座老烤房实施卧式烟房改造;占地28亩的育苗基地一个,育苗池1060棚,标准化育苗池2120个„„
他们用很少的启动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村民投工投劳建设新农村。到今年12月,整合政府、企业和村民自筹资金580多万元,建起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个,清理治理自然村6个,350户全部实现庭院硬化、房屋亮化美化,新建了沼气池,1450人通上了水泥路,用上了自来水和卫生厕所。
四、固本强基提高战斗力,为民造福增强凝聚力
在过去工作中,为完成抗震安保工程、新农村建设示范、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工作,村两委总是不折不扣、不偏不倚的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对重点难点问题,村两委团结一心,人人想办法、个个出主意,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使得各项措施能够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扶贫”作为人人想吃的唐僧肉,他们总是最大限度的体现“雪中送炭”;公益事业面临“僧多粥少”和“三个和尚没水吃”被动局面,他们从自己做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帮助农民早日富起来。农民富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他们从通水、通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建设大会战,更是让落后地区农村大范围大变样的大手笔。村民和党员们看到的是公开的村务,看到的是透明的政务,看到了村领导班子干大事的魄力,看到了村领导班子能办事、会办事、办好事的能力。通过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和以水、电、路、气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花鹿坪村的基础设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烤烟支柱产业的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村民的凝聚力变成了更加强大的战斗力。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厚的回报。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广大村民看到两委班子成员脚踏实地为民办事的工作作风,增强了紧跟两委班子谋发展的信心,信赖干部、支持干部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村里原来存在的矛盾也迎刃而解,党的先进性和科学发展观在布嘎乡花鹿坪村的发展进程中得到有力的印证。
布嘎乡乡长十分自豪地告诉我们:“在村两委的感召下和带领下,现在花鹿坪村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员群众多了,漠不关心经济社会发展的党员群众少了;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党员群众多了,漠不关心群众疾苦的党员群众少了;带头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党员群众多了,漠不关心建设美好家园的党员群众少了,花鹿坪村党总支这座堡垒更加坚强了。”
【村生态振兴典型材料】推荐阅读:
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做法06-28
村乡村振兴工作计划08-15
xx村乡村振兴三年规划11-16
2020年X镇乡村振兴工作总结08-26
乡村振兴经验材料07-25
跃龙村生态文明村创建实施规划08-31
乡村振兴小品剧本07-03
语文学科振兴计划09-07
党建引领促振兴09-08